(世界史专业论文)bm切尔诺夫与俄国社会革命党土地社会化纲领.pdf_第1页
(世界史专业论文)bm切尔诺夫与俄国社会革命党土地社会化纲领.pdf_第2页
(世界史专业论文)bm切尔诺夫与俄国社会革命党土地社会化纲领.pdf_第3页
(世界史专业论文)bm切尔诺夫与俄国社会革命党土地社会化纲领.pdf_第4页
(世界史专业论文)bm切尔诺夫与俄国社会革命党土地社会化纲领.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b m 切尔诺夫与俄国社会革命党土地社会化纲领 师建军 摘要:“土地社会化”纲领是俄国二十世纪初社会革命党领袖切尔诺夫为该党 所制定党纲中的核心内容,是切氏结合俄国国情所设计的变革国家旧有经济体制, 将俄罗斯逐步引向现代化,并最终在俄国实现社会主义理想的重大理论环节之一。 本文观点:土地社会化纲领是社会革命党对传统民粹派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它的提1 | 蛆为社会革命党适应变化了的革命形势,赢得农民拍支持与拥护,为该党 发展成为俄国第一大政治党派作了准备。切氏通过这一理论使俄国民粹主义运动 达到了一个新境界。同时,土地社会化理论也是以切尔诺夫为首的社会革命党人 对俄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一种理论尝试与探索。切氏思想中也存在着矛盾、不足 与局限,它只反映了俄罗斯农民的传统,而忽视了俄罗斯国家的传统,土地社会 化理论只不过是代表了俄国农民阶层的狭隘利益。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否认切 氏土地社会化理论中的合理性因素。它关于土遣管理分权机制、关于农业渐进型 发展的构思及俄国农民传统权利意识的考量等等,不但对俄罗斯国家的进一步发 展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而且对世界其它后发农业转型国家无疑也具有重大的参 考价值。 本文写作目的:当代世界每一国家现代化道路的选择都不能脱离历史,都与 各自民族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与传统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切氏主张俄国农 业进化应走非资本主义的变革之路,这与俄罗斯文化中长期形成的集体主义及劳 动权传统观念紧密关联。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关键部门,尽管当今俄国农业经过苏 联7 0 余年的发展改造,各方面情况与二十世纪初已有了很大差异,如俄国当今农 业人口只占全国人口总数的3 0 ,但农业改革的成败无疑仍对国家的繁荣、稳定 及发展道路的选择发挥着极其重大的作用。俄罗斯农业变革究竟应遵循怎样的发 展道路,当前所实行的私有化方式是否就适应俄国的国情还有待观察。从这一角 度而言,社会革命党领袖切尔诺夫所仓立的思想及其理论也就不应一概予以否定, 其中也许就埋藏着决定俄罗斯未来命运的某些秘密。希望通过这一研究,深化我 们对切尔诺夫思想及社会革命党的了解,对把握俄罗斯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有所 裨益。 本文创新之处;依据俄国最新资料,对切尔诺夫的土地社会化理论进行了细 致地梳理,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了较为深入地研究。 本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一、切尔诺夫与俄国社会革命党。本节简要介绍了切尔诺夫的生平及社会革 命党的历史。社会革命党是二十世纪初俄国政坛上一个具有熏大影响力的政治党 派。切尔诺夫是该党最重要的理论家、思想家和精神领袖。他的一生是为实现自 己民粹主义理想而奋斗不息的一生,经历了社会革命党各个重大时期。切氏著述 颇丰,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及文化各个领域。社会革命党最终虽然从俄国政坛黯 然隐退,但其精神领袖切尔诺夫的思想,尤其是他颇受争议的土地社会化纲领却 并未被人们遗忘,其中许多问题仍有必要作进一步的探讨。 二、社会革命党农业纲领的提出及其历史背景。二十世纪初,俄国各种矛盾 错综复杂,而农业中的矛盾尤其突出,它是一切矛盾的根源所在。1 8 6 1 年大改革, 打开了潘多拉魔盒,由于专制统治者只是一味地讲求稳定,没有动态地把握改革 的进程,没有抓住农业这个矛盾的重中之重,结果事态一发不可收拾。二十世纪 也是俄国政治党派纷至沓来的年代,农业问题如此重要,它关系到各个党派是否 能得到占俄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拥护,关系到党派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因此, 各个政党都就这一首要命题提出了自己的解决之策,社会革命党所提出的便是土 地社会化纲领。本节概述了土地社会化纲领产生的经过、具体内容、基本思想及 其社会背景。 三、切尔诺夫土地社会化纲领研究。这一部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笔者依据 俄国最新资料,仔细梳理了切氏土地社会化纲领中的自然权观念,俄国村社传统 的劳动权思想,切氏所选择的俄国农业改革道路及其具体实施步骤,切氏农业纲 领的核心原则,社会革命党农业纲领的命运等。 四、列宁及俄国学术界对切尔诺夫农业纲领的评价。俄国民粹主义理论是世 界平民主义运动中非常典型的一个流派。它深植于俄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 涵,带有深刻的民族特点,不但引起马克思主义精典人物的极大关注,而且也一 直是俄国史学界锲而不舍的研究课题。尤其是切尔诺夫的土地社会化纲领,即使 至今在俄国仍是史家探究的热点。通过本节介绍,希望能对史学界关于切氏农业 理论的研究状况有一整体性的把握。 五、几点结论。切尔诺夫对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独特见解是形成其思想理 论的基础,土地社会化纲领是联系切氏一系列理论的重大中间环节。这一理论不 仅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时也存在着不足与局限。本节综合以上研究,总结切氏农 业纲领的特点及其意义,给切尔诺夫土地社会化理论以合理的定位与评价,指出 该纲领中的偏颇之处,揭示并分析切氏思想的深层次矛盾所在,尝试对切尔诺夫 思想作进一步的阐发。 关键词:俄国 社会革命党切尔诺夫土地社会化纲领 儿 b m q e p h o b h a p r o - n p o r p a m m a9 c e p a p o c c h h f a b h o e c o b e p 嘏a h n e :a p r o - p o r p 踟m a c 0 i 王h a i i 髓a p r o 一3 e 砌曲,c o 卿锻 b m q e p h o b o mcc o h e t a h h c mp o e c h c k o 前c e h 珏垂h l c o 嚣bh a h s j i cx x b e k a 且埘3 c e p a , , b j l q o t g g 且皿p o mt c o p h h t 碱 n a p t h h c 3 t o 茸 h g p y i i 脚n o t h o c h t e j i b h i d m h t c o p h g m h ,q e p h o nh e u on a l y r h hh a 且e $ i h h c bh a t o , h t 0 6 h bp o c c r m p c a y i h 3 0 b a j i a c bc b o i 【i m e 耵a 且e p e b e h c k h 落c o h h a j i h 3 m ,b e 丑y i 明赶p o e c m o b6 a a r o n o m q h y l o m o r e p h i 匝3 a l i j i i o d t a s h a at o q k a3 p e a k e h hc t a t b n :a r p 0 一n p o r p a m m ai - i c p h o b ai l p e h c t a b j 氇c t c x c 0 6 0 rh a c n 胡h ehp a a s m 凡a et p a r h i i h o h h 0 随丑印e b e h 如。c o i i l 【副戡聊e c 蔓。o 酋t e o p h h p o c c h c r o h a p o 且h h q e c t b a , n p 0 6 h 0 e h g k a h h eh m h l t l j 1 e h l t e :,c e p a 0 6 n y m m o 口( e p h h 3 a h h h p o c c h i i c :i i h a i 罩d h c 唧。螽c t o p o h i , i ,6 e 3 y c h o b h o ,b1 1 1 ) o i l e c c e 竹 o f o ,c y i t t e c t b y e tm h o f o h e r m 6 e x h m xh e 且o c t a t k o b :b k p y r o mh e p e h o m h o mm o m e h t e p a 3 b h t h gc t p a h b i ,q e p h o bh e f on a p t h h e0 q e h b0 6 p a m a qb h h m a h h eh an o n a r a m n d o p o r t sh 且0 l h c o h 且:吣i i l h 赶m c y a p c t s o b h 舡i o h a 啊0 兹 m o 皿e p h n 3 a h n h ;n e p c o h e h h r m丑e m o 耳嘲咖 b 压e p e v e h c h x m a c c a x ,al i e o o 耳e 即硼 i p h o p a t h b h 3 m h k o h c c p b a t h 3 mk p e c r s g h k o r oc 0 3 h a h i i h ,e pj i h i i 珏0 6 t ,a m i l l a j l l l o c 0 6 0 eb h h m a h h eh ak p e c t b i h h y k ) t p a u a i j i i op o c c h h ,a 腓h a r o c 啊a p 咖嘲珏i ) 1 0 ,t a k 且a j i h oc 且p y r o 赶c t 0 p o h b i c 置y e ti t p h 3 h a t b ,w u on a p e r yc3 h e m e h t a m hy t o i i h h ,b t e o p m 3 持n a p t h hb c c t a i c hc q 唧强彻h c bhh c h h b i ep a h o h 鲫b h l ,i e3 e p h a , i a y r o p m e h e 0 6 x o j i , h m o y h h t b i b a t i ,n p nh p o b e 且c h h hc o b p e m c h h b i xa r p a p h h x p e 电o p m p e 且n a r a b 砌螽明3 c 印绷 m c x a h h 3 m 丑e a e n t p a n h 3 a r r mn p a b a n p h p a c p o p j v k e h h ha e t h e r ,c t a b k a h a p a 3 b h t h e h x o o n e p h p o b a h h ek p e c t b 砸i c k x x 0 3 s f l c t b ,y 盱i l p a b o c 0 3 h a h h f lh a p o 皿h b l xm a c e ,3 k o h o m h k o - i 甲a b o b h em e t o 硒i y p a b j i e h 髓,b c e3 t hhc e n 珊且h c c o m h e h h o3 a c j l y ) 堇c n b a i o to i p o m h o e3 h a h e h h e 且 p o c c m 瞳h 印y r 腿c t p a h ,n e p e x o j a m n a xh 3t p 姐h i 王h o 明o r oa e p e b e h h o r o0 6 m e c r m & b c o b p e m e h h 0 eh p o m m m h e h h o e bm h p e u e n b h c a h h c e 曲盯a t b h :皿a 皿h e 茜e e0 3 h a k o m h e h h e3 c e p ahe r 0a r p a p h o f i n p o r p a m , i c q h t a t e h f l m h ,p e 皿o a n 珀j i 髓i h e h o m o i i i h h a p a c r p m r h 宜o b 4 翠h h 缸 h a i i p a b h e h h e m p o c c h 螽c l 。0 r o6 y z y m e r o0 6 m e c t 瑚t h o b a t 0 p c t b 0 :0 c h o b a , 曩c b h ah o b e 蠡m h xm a t e p h a r l a x ,a k k y p h t h oh c c e 丑o b a h h e a r p o - h o h h t h k h3 c e p a ,hcp a 3 h b xc t 0 p o h mi i ) ( r r p o a 脚a 3 h p o b 疆e - c e l t a t b l ic o f f l a b e h ah f l t l mq a c t h m h : i i i 、h e m h o f o0 5 3 c e p ehb m q e p n o b e 二、b b l x o - qh ac b e t 3 c e p h o f ia r p o i l p o i 卫r b f m b ih e eh c t o p h q e c a qc a t y a r a z a 三、c p a 3 h b l xc t o p o h a h a i i h 3hh c c j i e o b 蛆h e m p a p h o 前n p o r p a m m h b m q e p h o m a 四、k o m i u i e k c t t l d i 话0 6 3 0 p0 63 c e p h o f ia r p o r r p o r p a r u t m ebp a 3 m a xh c t o p 聆c k 麟 e p i h o i a x 五、b m b 0 且:3 h a t l e h h e 、c e 枷髓、m e c t o 衄o h e h k aa r p o - h o h h t h k h3 c c p a c j r l m q e b o ec j i o b o :p o c c h 3 c e pb m q e p h o ba r p o n p o 则m a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y 7 2 8 8 2 1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 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陕西师范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 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 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同意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陕西师范大 学。本人保证毕业离校后,发表本论文或使用本论文成果时署名单位仍为陕西师 范大学。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它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 图书馆、院系资料室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 作者签名: 前言 二十世纪俄国发生了两件具有世界意义的重大事件,一个是布尔什维克所领 导的十月革命,再一个可能就是1 9 9 1 年的苏联解体了。后者似乎表明布尔什维克 所开创的俄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失败,但随后而来的全面西化、休克疗法也并未使 俄国人民品尝到西方文明的幸福安乐。政治上的自由却要以经济上的捉襟见肘为 代价。于是,俄国到底应当走什么发展道路的问题,一时间又成为俄罗斯人的困 惑。困惑之余,人们反思的眼光又转回n - - 十世纪初的俄国,历史仿佛又回到了 它的起点。 t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是俄国政党纷争的年代。当时与布尔仟维克同属 社会主义阵营的党派除孟什维克之外,就是社会革命党了。它是继社会民主工党 之后宣布成立的第二个在俄国政坛有巨大影响力的政党。作为俄国民粹主义的继 承者,它政治上始终以推翻沙皇专制统治为己任,以最终在俄国实现社会主义为 终极目标,在俄国第一、二次革命中都表现了自身坚定的革命性。俄国沙皇专制 制度的覆灭及至十月革命的胜利,都与该党密切相关。特别是切尔诺夫,作为社 会革命党的重要理论家,理论奠基人,他为该党制定了党纲,创造性地提出了农 业土地社会化纲领及以后的建设性社会主义混合经济理论,从农民经济角度出发 为俄国设计了一条现代化发展新模式。切尔诺夫的理论创新不但对社会革命党的 命运发生了重大影响,而且时至今日,对俄国发展道路的选择仍不失一定的借鉴 意义。因此在苏联解体后,特别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半期俄国掀起了一股社会 革命党及切尔诺夫研究热。 历史上对该党的评价众说纷纭,褒贬不一。现在十月革命己过去将近一个世 纪,随着苏联的解体,各种档案材料的解密,关于该党的最新著作不断涌现,这 些都使得我们有可能,也有必要对社会革命党重要理论家的思想作一深入地探讨。 笔者并不想否认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也不否认苏联在国家建设时期所取得 的杰出成就,但苏联的解体使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了无可估量的损失,俄罗斯 目前所实行的私有化路线也有很多地方不尽人意,所有这些都使我们不得不去反 思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失误与不当之处。当然,这里面原因很多,但其中 关键的一条就是俄国的“设计师们”,在国家发展道路的抉择中始终没有摆脱历史 上俄罗斯国家社会发展的旧辙、误区,始终没有解决好俄国的农民问题和农业问 题。 回过头来,我们反观社会革命党领袖切尔诺夫所提出的土地社会化纲领及随 后的建设性社会主义混合经济理论,就会发现,它至少在农业经济层面上更注重 俄国的农本国情,更讲究循序渐进,更关注国家长远的发展与建设。这些思想不 论是在当时列宁的相关言论中,还是在俄国和其它国家以后的发展建设中都或多 或少地有所反映,都与这一理论有某种本质上的不期而遇。另外,关于如何认识 资本主义,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等等重大问题,在切尔诺夫的理论中也都有所涉及。 虽然本文仅研究了切氏理论中的农业纲领( 土地社会化) ,充其量只不过是切氏思 想中的一部分,但也衷心希望通过这一研究,能对解答以上问题有所裨益。社会 革命党天才理论家的思想中兴许就埋藏着俄罗斯国家未来发展的秘密。 一、切尔诺夫与俄国社会革命党 , 俄国民粹主义运动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革命民粹派时期( 十九世纪 五十年代八十年代初,代表人物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拉甫洛夫、巴古 宁、特卡乔夫等) 、自由民粹派时期( 1 9 世纪八十年代初1 9 世纪9 0 年代末, 代表人物有米哈依洛夫斯基等) 和社会革命党时期( 1 9 世纪9 0 年代末- 2 0 世 纪二十年代中期,代表人物有切尔诺夫,斯皮里多诺娃等) 。 社会革命党是俄国民粹主义发展的最后阶段。与同时代俄国其它政治党派相 比较,社会革命党具有以下特点: ( 1 ) 政党酝酿的时间长。从1 9 世纪9 0 年代至1 9 0 5 年底党的一大正式通过 党纲绵延达十年之久。1 9 0 1 年底至1 9 0 2 年初该党虽宣布成立,但直到1 9 0 5 年底 才召集了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党纲及党章等标志性文件。 ( 2 ) 数次分裂,容易大起大落。社会革命党历史上大的分裂共有两次。一次 是在1 9 0 5 年底党的一大。由于党纲上的分歧,该党一分三最高纲领派、以切 尔诺夫为首的中派和以俄罗斯财富杂志为代表的原自由民粹派政党人民 进步党。第二次分裂是在1 9 1 7 年末。由于对社会革命党支持临时政府的一系列国 内外政策不满,导致左派社会革命党从该党分裂出来。这些分裂对社会革命党的 政治命运产生了重大负面影响,是社会革命党最终落败的诸多原因之一。 ( 3 ) 组织分散、庞杂,缺乏统一性,党内派别林立。正如m p 郭茨在1 9 0 3 年在党的会议报告中所说:本党组织的形成顺序“不是从下而上,而是由上至下, 先是有了党的中央机构,尔后才促成地方组织的建立”。b 斯列托夫也曾就党的组 织有如下概括,“没有什么组织性。当然,有这样一些由私识l 目交结成的小集 团。成员之间的联系缺乏相应的义务约束,至于个人权利也就更谈不上”。o 党的 一大虽然规定社会革命党中央每年都必须召开党务会议,但从1 9 0 7 - - 1 9 1 7 年近十 1 7 0 u m u c e c g u e n a p m u u p o c c u u # a a e a i , e 0 3 u u l c l t o e e u u e 月硼v e c 魁球n a p m u , b p o c c u u , m 1 9 9 8 c 2 9 年之久,此类会议次也没有过。该党历史上共举行过四次代表大会,都是在革 命期间:两次在1 9 0 5 - - 1 9 0 7 年;两次在1 9 1 7 年。 ( 4 ) 崇尚暴力,主张恐怖活动。恐怖活动是该党一贯坚守的斗争策略。有人 说,一提起社会革命党就让人想起“黄色炸药”。虽然社会革命党并不认为恐怖活 动是“唯一的和万能的斗争手段”,但却认为它是“同专制制度进行斗争的最极端 和坚决的”有效方式之一,它能极大地鼓动和唤醒社会、动员革命力量。该党特 别推崇针对有权势的、极端反动的国务活动家的恐怖活动。o 作为俄国新型的革命民粹派政治组织,社会革命党在继承旧民粹派农民社会主 义宗旨的同时,思想上已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涉及其对俄罗斯村社传统、对俄国 资本主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形成的系列新看法,新观点。它既有继承又有剖 新。该党思想家切尔诺夫不但为本党制定了党纲( 政治上主张自由、民主,经济 上提倡城市资本主义的有限发展与农村土地社会化并举,文化上强调社会的整体 性协调、和谐发展,斗争策略上主张将非法状态下的恐怖活动与合法状态下的民 主参政相结合) ,而且还最终提出了“建设性社会主义”的民粹主义新理论。为构 建这一理论思想体系,切尔诺夫可谓倾注了毕生的精力。 维克多米哈依洛夫斯基切尔诺夫生于1 8 7 3 年1 1 月1 9 日,萨马拉省诺瓦 乌金斯克城。他的童年是在萨拉托夫斯克省卡美申城中渡过的,那里离他的老家 不远。切氏的父亲曾经是农奴,后通过仕途成为贵族。1 8 8 3 年切尔诺夫到萨拉托 夫上中学,期间,参加了民粹主义运动,因被政府认定为政治不可靠人士,于1 8 9 0 年被学校开除。他最终是在捷尔波特( 以后又在尤里耶夫,塔尔特) 完成了中学 学业。1 8 9 2 年切尔诺夫进入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参加了“民权党”,以民粹派身份 参与了同马克思主义者的论战。1 8 9 4 年4 月切氏由于政治原因被捕,在彼得堡彼 得保罗要塞遭囚禁8 个月。1 8 9 5 年1 1 月,他被流放到卡美申其父的领地,之 后又辗转到了唐波夫。1 9 0 0 年切尔诺夫在巴黎发起并组织了社会主义农业联盟, 1 9 0 1 年底加入社会革命党,成为中央委员和党的主要理论家。1 9 1 7 年二月革命后 切尔诺夫曾担任过临时政府的农业部长。十月革命后他是俄国立宪会议成员,流 亡国外后又成为白俄反布尔什维克政府成员。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切尔诺夫参加 了法国的抵抗运动。最终,1 9 5 2 年4 月1 5 日切尔诺夫在美国病逝,享年7 9 岁。 以切尔诺夫为首的社会革命党人始终将推翻沙皇专制政府和拯救俄国最广大 民众于水火为己任。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在俄国实现本党的社会主义理想,他 们不惜采取一切极端手段与当局为敌,在俄国第一、二次革命中都表现了坚定的 李永全俄国政党史,中央翻译出版社,1 9 9 9 年,第6 9 页。 李永全俄国政党史,中央翻译出版社,1 9 9 9 年第6 8 页。 革命性。哦止1 9 1 7 年二月革命胜利初,该党势力发展到顶峰,拥有党众号称百 万。 但由于该党政治上的幼稚、政党组织的松散、领导者的失误及指导思想上的 偏差等等诸多原因,导致其将炙手可得的政权拱手与人,从而使该党与执掌国家 舵船的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擦肩而过。随着十月革命的爆发,布尔什维克夺取政 权,颁布土地法令,社会革命党最后一块与广大群众赖以维系的阵地也被占据, 预示了该党的衰落已不可避免。1 9 2 5 年莫斯科大审判之后,该党主要领导者均受 到布尔什维克政府的镇压,切尔诺夫等其它党的领袖人物亡命海外,从此社会革 命党在俄国政坛销声匿迹,只能以侨民党的形式苟延残喘。 切氏对布尔什维克的经济政策持否定态度。1 9 2 1 年他在在清除布尔什维主一 义后的次日一文中曾写道:“布尔什维克的遗产是现实的活教材,俄国原有的经 济模式深植于俄罗斯传统的肥沃土壤之中,它有着发达的根基,在条件未成熟之 前,在未建立新的经济模式、习俗来替代前者之时,而超前性地将之摧毁、简单 化地将之连根拔除,只能意味着整个国家更深地陷入混乱,结果只能导致国家 经济的崩溃”。o 切氏不认为苏联时期俄国所确立的经济制度属社会主义性质。他称之为国家 资本主义的变种。其基本特征表现为:经济国有化( 生产体系中并未发生根本性 的变化,只是剥削的主体发生了转移私人资本家被国家所替代) :实行计划经 济体制,并藉此推动工业的加速发展,“其发展,简直是建立在当代人的尸骨之 上”;党政不分;共产党一党独大,权力独享;将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复杂阶级类 型,以极端的方式人为地划分为两个部分:狭隘的统治者阶层和无组织的被统治 的广大群众阶层;清除所有维护劳动者权益的社会自治组织、工会,国有化的合 作社和行政命令管理方式在国家经济和政治生活中居主导地位。回 社会革命党虽然最终从俄国政坛黯然隐退,但该党领袖切尔诺夫及其所创立 的思想、理论却并未被人们遗忘。这其中便包括曾引起多方面争议的土地社会化 农业纲领。这一理论怎样产生? 具体涉及那些内容? 它的命运如何? 价值与意义、 局限与不足究竟何在? 所有这些疑问都将是我们下面需要深入探讨的内容。 r y c e bk b r m t l e p h o 口1 l l m p u x ukn l ”v e c m m yn o p m p e m y m 1 9 9 9 c 2 9 3 李永全俄国政党史中央翻译出版杜,1 9 9 9 第5 8 页 b m q e p n o bs m o p o d e m , y c m p a n e n u a6 n 席b 抽w 8 姐w 4 n n f r ap e i o m o u - m 1 9 2 1 4 ,c 3 4 m0b i ( o n ob aj i o - 瞄最拟:t t e p n o e “ a e p a p “a sn p o z p a , w 射an a p m u u 瑚删埘搠- p e 彻册¥硪埔群,嗽拍) 黜勰h h 龋 n c r o p n _ 1 2 0 0 22 b m q e p h o b t e o p 堋o o 母0 印c ,卯h h dk a n u m a u z m a “c 口 甜以。r 越盯ap e m o 哪h 1 9 2 6 4 7 c 1 1 h 3t a m * c e 4 二、社会革命党农业纲领的提出及其历史背景 ( 一) 历史背景 1 9 世纪末2 0 世纪初俄罗斯经受了深刻的农业危机。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 的:其一,1 8 8 ( 卜- 1 9 9 0 年代世界农业危机致使俄国粮食价格大幅下跌,农业利润 急剧下降,从而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与发展。据a m 安费莫夫的统计, 粮价1 8 9 5 年才跌至极限,直到1 9 0 5 年以后才逐渐稳定下来。其二,俄国农村中 各种矛盾日益激化。不彻底的改革所导致的农奴制残余和资本主义高速发展过程 中所产生的新矛盾相互缠绕,形成桎梏俄罗斯国家进一步发展的死结,从而使俄 国社会内部孕育了巨大的灾难性能量。大量私有土地集中于地主之手,不但未产 生使用先进技术工艺的经济生产形式,相反却使农村保守的奴役式生产关系得到进 一步扩展。据土地统计资料显示,地主经济中7 5 的经营活动仍使用的是农民的牲 畜和落后的农具。o 与此同时,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则饱受少地之苦。1 2 3 0 万农户只拥有 1 3 6 9 亿公顷的土地,其中6 2 0 万农户平均每户仅有4 9 公顷耕地,而在当时条件 下,每户至少得1 5 公顷才能勉强维持生存。8 这就使得少地的农户不得不租赁地 主的土地。而后者则不断地哄抬地租,使大量资金以地租的形式被从生产领域抽 走,花费在非生产领域,从而进一步加剧了俄国农村的贫困。另外,政府的农业 政策也加剧了俄国农业矛盾的激化。土地赎金使相当数量的农业资金流出乡村, 导致国内市场不断萎缩;2 0 世纪初的俄国农民不论在政治,还是社会上都处于无 权的地位:地方自治机构农业措施上的不当;农民在自治机关中代表人数的减少 及国家对农民迁徙的限制等等,所有这些无疑都对2 0 世纪初俄国农村所形成的灾 变形势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 0 世纪之初欧俄农民8 3 2 的耕地由村社掌管。然而随着俄国资本主义的发 展和农村人口数量的增加,村社在农民间重分土地的作用逐渐减弱。村社本身所 具有的社会二重性使其在相当程度上肩负了对农民的社会保护职能。但它在团结 农民对抗致府和地主侵害的同时,也阻碍了农村中一部分富裕农民生产积极性的 发挥。由此便产生了明显的矛盾:村社一方面将农民团结在自己周围,有助于他 们在复杂的市场经济和人多地少的条件下维持生计,可另一方面它又对自身内部 个体私有经济的发展产生着明显的阻碍作用。 a h x m o ba m h e o i c o n q e h n b l ec n o p b d l b o n p o c uh c r o p h h 1 9 9 7 n - 7 c 9 6 b m q c p h o b m a p t g g , au a e p a p n o f f t a o n p o e 1 9 0 6 c8 6 耶o b 壬白喇啪乱丑坛劬钟v 凸日p 口p 桩2 n p o z 娜a n a p m u u 斗m 鲫“c m 啦恍s 册岬卯,1 ) t 州e c t h e h h 觏x c r o p h u j i 2 0 0 2 2 o - b b 肿啪o 阻且m q e p n o s ”叼砌勰n p o e p a u a 柑n a p m u uc 州蜊卯珊埘巾b 啪h 伽b p 甜i o r e q e e r b e l l t l a _ c r o p i 2 0 0 2 2c 4 4 至于政府,应当说,直到第一次俄国革命开始,它也未找到解决国家农业问 题的灵丹妙药。它没有能力找到摆脱危机的出路,只会从一个极端而走向另一个 极端时而加强村社,时而又宣布将之摧毁。这些更加剧了农村局势的动荡, 促使农民运动不断高涨。在这种情形下由俄国政治党派所提出关于解决俄国农业 问题的纲领就具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其中之一,也是最激进的纲领便是由社会 革命党提出的,该党主要理论家和领袖维克多切尔诺夫在这一纲领的产生中发 挥了主导的作用。 ( - - ) 土地社会化纲领 i 土地社会化纲领的出台 俄罗斯是个后起的农业文明地区。它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对农业问题的研究都 非常落后,只是在1 6 世纪才出现了一本农书“家政学”。 但该书的局限性非常明 显,因为它只关注贵族大地产的经营。直到1 8 6 1 年改革以后,俄国的农业研究才 有了根本的改观。随着广大农民在形式上成为独立的家庭经济主体,“小农”问题 顿时突出起来,并成为了俄国现代化之路上的关健问题。自认为是俄国农民切身 利益代表的俄国民粹派知识分子,从1 9 世纪5 0 年代诞生之日起便将为农民利益 而奋斗视为己任。不过,从“走向民间”直到8 0 年代初民意党人被当局镇压,俄 国民粹派由于自身理论上的缺陷,始终未能完成将民粹主义与俄国农民相结合的 重任。他们在痛定思痛之后,一部分人寄希望于城市无产阶级成了后来的社会 民主党人( 布尔什维克与孟什维克) ,另一部分人则成为自由民粹派。他们都痛感 要改造俄罗斯,就必须潜心了解、研究农民的俄罗斯。正是在这期间,俄国对农 业问题的研究达到前所未有、空前活跃的程度。其学术遗产之丰厚、思想流派之 纷陈、研究水平之不俗,均为当时世界各国所不及。截止一战前俄国农业研究成 果出版成书逾4 0 0 0 余册,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农民研究资料库。圆所有这些 都为社会革命党农业纲领的出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0 世纪初随着俄国农业状况的恶化,社会矛盾的尖锐,自由民粹派的“合法 斗争”策略已不能适应民粹派现实斗争的需要,“不得不让位于新的革命民粹派组 织社会革命党”。 于是,如何使新民粹派从思想上摆脱旧理论教条的束缚, 适应改革后俄国农业的现实,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便成为未来社会革命党领袖、 思想家切尔诺夫思考的重点。他在总结前人理论成果的基础上,综合俄国农业学 术研究与实践的新成就,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与创新,最终实现了新民粹主义与 俄国农民的结合,这就是他的土地社会化农业纲领。 恰亚耶夫著,萧正虹等译,农业经济组织 中央编译出版社,1 9 9 6 年版第6 页。 恰亚耶夫著,萧正虹等译,农业经济组织中央编译出版社1 9 9 6 年版第7 页。 曹维安著,俄国史新论,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2 版,第3 6 3 页。 6 切尔诺夫开始从事农业纲领的制定工作可追溯到1 8 9 8 年,当时他在流放地唐 波夫省参加了“民权党”的活动,为该党制定了“保卫人民权利兄弟会”章程。 期间,他第一次提出了消灭土地私有制并将土地转由全体劳动者支配的要求,撰 写了一系列有关农业问题的文章:萨拉托夫日记、唐波夫省调查报告、奥 尔洛夫通讯集等。随着19 0 0 年农业社会主义联盟在国外建立,他又在俄罗斯 财富杂志上发表了大量这方面的文章及其纲领性著作农业社会主义联盟面临 的问题、现代农民运动的特点、土地社会化和农业合作化等等。 切氏这些文章的发表及其1 8 9 9 年出国之后对革命活动的积极参与,无疑使他 成为了正在萌发的社会革命党的领袖人物。1 9 0 2 年起切尔诺夫成为社会革命党国 外中央委员会委员,并与郭茨一道主编了党报革命的俄罗斯。在该报上切氏发 表了许多有关党的策略纲领性方面的文章,它们最终都被收入社会主义前景研 究( 1 9 0 8 年) 等集子。 1 9 0 5 - - 1 9 0 6 年国家短暂的政治自由期间切氏还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农业问题的 研究专集,如马克思主义和农业问题,无产阶级和劳动农民( 1 9 0 6 年) 等。 与切尔诺夫同时积极参与农业纲领研究制定工作的社会革命党理论家还有a 维 赫良耶夫、k p 冈察洛夫斯基、h h 拉吉特尼科夫。回他们对社会革命党农业纲领 的观点与切氏相近,尽管在个别方面也存在分歧。在这一时期切尔诺夫不断改进 和捍卫自己的农业纲领草案。经过激烈的辩论,该草案与切尔诺夫为社会革命党 所制定的党纲一起最后终于在1 9 0 6 年1 月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上获得通过。 2 土地社会化纲领的具体内容及其基本思想 社会革命党纲领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分析当时的资本主义:第二部分分 析当时的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第三部分分析俄国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特殊条件; 第四部分论述这一运动的具体纲领,各条款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国家与法 律、经济和文化。其中,土地社会化纲领便包含于其经济政策方面,具体内容如 下: “关于农业政策和土地关系问题:社会革命党的目标为了社会主义事业和 反对资产阶级所有制,本党致力于从普通劳动权观念出发,尊重俄国农民传统的 生活方式,将土地所有权看作是全体劳动人民的共同财产。党将坚持实行全部土 地社会化的立场,将土地从私人占有制下没收,变为社会支配。按照土地平均使 用的原则,将其交由民主公社组织及地方性公社联盟支配。若这一最低农业纲领 中的基本原则不能立刻实现,本党将在以后的农业政策中,以革命手段,尽一切 oo b k b 帅呦o n 且肛r - l e p h , o e “o z p a p h t u 印叼删口嘲p 船埘q 蛆月i 删h 御 w 啪”甲钾,腑e 盯b e 删龃 h m m 枞2 0 0 2 2 c 4 5 可能将其完整实现,将要采取的措施包括:扩大公社和地方性联盟对私有土地的 支配权;没收教会、皇室土地等,使之成为国家财产,以保证公社土地的充足及 居民迁移的需要;限制私人业主利用土地获得收益( 定额之内土地收益和劳动奖 励收益除外) ,在土地使用权发生变更之时,对土地状态较前有所改良的业主将予 以奖励,通过特殊方式使地租成为公社及自治机关的收入”。 根据以上土地社会化纲领的具体内容,我们可以得出该理论的基本思想是: 第一,俄国社会主义应该从农村开始。社会主义的基础,它的早期阶段应是土地 社会化。土地社会化首先是指废除土地私有制,但不是把土地变成国有财产,不 是实行国有化,而是变成不能买卖的全民财产。第二,将全部土地转交中央和地 方人民自治机关( 包括用民主方式组建的农村和城市村社以及州和中央的有关机 关) ,按分权原则进行管理。第三,土地应该按照“平均一劳动”的原则进行使用, 即所有劳动者都拥有平等使用土地的权利。土地社会化最终将会导致农业社会化, 即借助各种形式的合作社使农业生产社会化。 切尔诺夫为社会革命党所设计的土地社会化农业纲领,虽深受俄国农民的欢 迎,但却一直苦于未有机会得以具体实施。1 9 1 7 年革命浪潮将切尔诺夫推上了权 力的顶峰。他进入了临时政府,执掌农业部,从而使其有可能将社会革命党的农 业纲领付诸实践,但由于诸多原因,他在这方面的所有尝试基本上都是无果而终。 三、切尔诺夫土地社会化纲领研究 社会革命党的学说是俄国激进民主主义知识分子探寻国家现代化发展道路的 尝试,是俄国历史文化发展特殊性的反映。b m 切尔诺夫从俄罗斯社会经济的特 殊国情和俄国农民的权利观念出发所创立的土地社会化理论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 一) 土地社会化理论 1 土地社会化纲领的理论基础 切尔诺夫关于资本主义进化类型、自然权观念及俄国农民传统的劳动权思想 是构成社会革命党土地社会化纲领的理论基础。 1 1 切尔诺夫的资本主义进化发展观。 切氏认为每一国家农业中资本主义发展的形式和总趋势是由其民族经济的特 色所决定的。“资本主义在俄国农业发展过程中,消极、破坏的方面大大超过其积 极、创造的方面。它不仅发展了最高级的生产方式,而且也发展了最高级的 剥削方式。而这最终必然将国家农业的进化引入死胡同”。圆这里,社会革命 见社会革命党党纲,h 3 b :b m 6 叩w 9 9 , h a u a o t i 柚b h a a 3 a e x - r p o a h a q6 h 6 j i h 们l c 吼1 9 9 9 r c 7 q e p h o nb m m a p 愆u a u “a z p o p h t a f i 阳n p o c q 1 c 2 3 2 1 4 30 b k o 肿咖。阻且m 嘶粕b ”a e p a p h a e 印蚓,叫m 口 n a p m u uc o u a n u c m o c - p e e o a l o z t u o h e p 0 8 o w q e c a s e a a a aa c r o p a a 2 0 0 22 党的领袖将国民经济的发展前景与农民经济的发展紧密联系了起来。在切尔诺夫 看来,农民经济较资本主义大经济而言更具有竞争力,更持久。之所以这样,首 先是由于农民经济的消费性质决定的。农民在卖出自己产品的时候,只是为了补 偿自身劳动力再生产的消耗,并非为谋取利润,这便确保了它在竞争上的优势: 另外,农民经济中拥有稳定的以家庭成员为后备军的劳动力资源,而这又保证了 这一经济的持久性。o 与马克思主义者的看法不同,切氏不认为农民经济属于小资 产阶级性质。他指出,“农民经济功能的全部实质在于不断地将生存方式转化 为劳动力和反之,将劳动力转化为生存方式的过程”。农民收入的源泉既不是地 租,也不是利润,而是因自身劳作所得到的应有回报,只是为了保证自己的最低 生存权利。切尔诺夫关于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农民前途的观念与马克思主义者也大 相径庭。他认为,只有在工业化发展过度和农业过度萎缩的资本主义国家中,无 产化才可能导致农民作为一个阶级被消灭。通过对农业国家社会发展进程的研究, 切氏坚信,在俄国农村的进化中不存在社会两极分化的必然性自上而下的资 本主义化、自下而上的无产化、中间阶层逐渐消亡等。如果说有什么规律,那只 可能出现以家庭劳动组合作为社会生产方式的必然性,只可能出现农民被联合成 为一个阶级整体的必然性。尽管切尔诺夫并不否认农民中也存在着两极分化的趋 势,但他认为人们不应将之绝对化。 切氏认为农民经济是现代经济生活中不可分割的因素。在切氏看来,农民经 济是国民经济中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合作化对工艺技术进步的大力推动,农民 经济完全有能力不断发展壮大。并最终达到自己的最高形式。切尔诺夫关于农民 经济具有持久性和远大前景的思想,在2 0 世纪初俄国生产组织学派的代表性著作 中得到了理论上的认同和进一步的发展。不过。与一心指望农民个人主义和私有 制的生产组织学派理论家不同,社会革命党领袖是将俄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前途与 消灭土地私有制和发展集体原则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1 2 自然权利观念 切尔诺夫在社会革命党土地社会化纲领中提出:“为了社会主义的利益和反 对资产阶级所有制的斗争,本党致力于从普通劳动权观念出发,尊重俄国农民传 统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将土地所有权看作是全体劳动人民的共同财产”。那么切 氏为何在这里要将“土地所有权看作是全体劳动人民的共同财产”? 除了以上所 指出的原因外,我们还有必要对切氏理论中的“自然权利概念”作一细致地解读。 在切尔诺夫看来,以既定法律为基础的自然权利观念是将要在俄国具体实施 q 印t t o b b m m p m m i “q m h h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