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 要 他立于“存在”与“虚无”之地,并伴随迈出的步伐,声嘶力竭地高声呐喊 着:“人注定是自由的”,“人实现多少,他就有多少存在”!这就是当代法国哲 学家萨特。萨特的哲学以其鲜明的时代性和社会性,以及对人的深刻关注而对一 个时代产生过重大影响,然而,在学术界也是饱受争议的一种哲学理论,尤其是作 为一个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萨特后期哲学思想,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其它国家更 是如此。 萨特后期哲学的代表作主要是他建构的“历史人学”的辩证理性批判 。这 部著作以其独特的视角提出了一种与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不同的历史发展观, 这种发展观没有从人类的生产活动去揭示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而是从似乎是更 有深度和更根本的动因着手去揭示社会历史运动的原因。这个终极动因,萨特确 认为是“匮乏”。 “匮乏”概念是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出发点,萨特用这一概念来 理解人的存在、社会的存在和历史的发展。在萨特看来,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都 在同匮乏作艰苦的斗争;匮乏是人类历史的根本关系;匮乏是人类历史发展可能 性的基础和被动动力;匮乏已经内在化为人的非人性的人性结构,阶级的对立是 匮乏的必然结果;劳动既是匮乏的实现也是对它的超越,由此形成人类的历史。 而恰恰在这一系列的理论论述中,全面暴露了萨特的历史观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 观的根本冲突,萨特以存在主义方法考察社会历史,以匮乏概念为出发点去重建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失败的尝试。事实上,萨特是把自己的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 融为一体,并用这种融合形态的理论取代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 通过对萨特思想的梳理,我们看到了一位为人的自由、为人的本真生存而奋 斗不止的勇敢斗士,看到了一位肩担人类道义而孜孜不倦追求的思想智者的风采。 虽然他的思想有其不可避免的时代和视角的局限性,但他享有“20 世纪人类的良 心”的称誉还是当之无愧的,对这样一位思想巨匠我们将永远心存一份崇敬。 关键词:萨特;马克思;辩证理性批判;匮乏;辩证法 abstract he stands between “the existence”and“the nihility”, and follows the step, hoarsely crying out: “person is doomed to be free”, “how many a person realizes indicates has existences!”this man is the contemporary franch philosopher sartre. sartres philosophy with its bright time and sociality, has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persons profound attention to a time. however, it is also fully suffered dispute in the academic circles ,especially as a west marxism scholar, sartre s later philosophy thought, in china as well as in other countries. sartres later representative philosophy is “the historical person study” critique of dialectical reason.this work proposed a kind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view by its unique angle ,but different from marxism. this kind of development view has not moved from humanitys production activity, but as if is from the depth and a more basic agent to promulgate the social history movement. this ultimate agent, sartre confirmed it is “deficiency”. the concept of deficiency is the startingpoint of existential marxist ideology. satre made use of it to grasp the existence of man and society as well a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s. in the sight of sartre ,the whole development of human has been a bitter struggle against deficiency; deficiency is a foundamental relations in our history; deficiency is the basis of the possibility of human history ; deficiency has been internalized in humans nature structure of non-humanity,antagonism between classes is a necessary consequence of deficiency;labour is both the realization of deficiency and the transcendence of it ,from this ,there is our history. but exactly in a series of the elaboration, comprehensively has exposed the satres conception of history with the marxism historical materialism basic conflict, the sartres existentialism method inspection society history and reconstruction of marxism starting from deficiency was an attempt of failure . in fact, the sartre merges into one organic whole own existentialism and the marxism, and substitutes for marxs historical materialism with this kind of fusion shape theory. through the analysis on sartres theory, we see a brave warrior for manner freedom and candidly survived with continually struggles, and see the wises elegant demeanour which shoulder load humanity morality and justice with diligently pursue. although his thought has its inevitable limitation of time and the angle, he enjoys praises or deserves “20th century humanities conscience”,we will offer a respect to this great philosopher. key words: sartre;marx; critique of dialectical reason; deficiency; dialectics 1 第一章 引 言 1.1 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作为一位伟大的现代文学家和哲学家,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 1905-1980)是 20 世纪最富争议、对现实生活影响和渗透力也最具有深度的思想 家之一。萨特关注人,关注现实社会,其哲学体现着鲜明的时代性和社会性。他 的有些哲学命题成为法国左派青年运动的口号,其存在主义思想辐射到欧美许多 国家,曾经在这些国家风靡一时,乃至成为一代人的精神支柱,在世界思想文化 界曾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初,萨特的思想就传入我国,并在广大青年学生中流传。 但那个时候,人们了解到的还主要是作为存在主义哲学家和文学家的萨特,而对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后期萨特了解的甚少。虽然,我国哲学界后来对他的后 期思想有所研究和介绍,但了解的也比较肤浅,甚至还存在一些误解。可以这样 说,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后期萨特哲学思想,仍然是我国哲学学界有待进一 步深入研究的理论。 我一直对萨特“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有着很大的兴趣,起初打算 对萨特的辩证理性批判一书做一个全面的解读,但该书巨大的篇幅、庞大的 内容、繁复的语句实在是我难以透彻把握的。所以,我决定从该书的最根本的理 论着手, 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 根据本人对萨特 “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理论的整体性了解,我决定对其作为“历史人学”或“社会历史观”基石的“匮 乏”概念作有深度的考察,并围绕这一概念展开的理论,尝试性地探讨这样几个 问题:萨特以存在主义方法考察社会历史,以匮乏概念为出发点去重建马克思主 义是有效的吗?萨特的“匮乏”历史观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不是构成了一种 冲突?萨特是成功地把自己的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融为一体了, 还是用他的 “历 史人学”取代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 一直以来,学术界对萨特的社会历史观褒贬不一,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考察 萨特这一独特的匮乏史观,并且作出合理的评价和公正的历史定位。本文研究的 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匮乏思想是萨特后期哲学理论的一块基石,也是在研读辩证理性批判 时遇到的一个难点。萨特要求用匮乏概念来理解人,这是人学研究的一个新视角。 辩证理性批判这所理论大厦,是建立在“匮乏”之上的,对这一概念的深入 理解,能够更全面而更准确地把握萨特的社会历史观。 2、本人以为,“匮乏”并不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视野之外。因为马、恩 2 早就说过这样的话,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 一个简单事实是:“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 艺术、宗教等等”。 (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 574 页)但为什么马、 恩就没有把“匮乏”认定为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而是把“直接的物质的生 活资料的生产”视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呢?萨特关于“匮乏”的思想是推进了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还是一种拙劣而多余的补充?本文欲对此做出回答。而要 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以廓清萨特的“匮乏”概念和理论为前提。 3、 研究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后期萨特的哲学思想,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不仅可以促使我们用更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更能够帮助我们准确地把 握马克思主义的“真精神” 。 1.2 已有的主要学术成果的梳理 辩证理性批判 (第一卷)是萨特于 1957-1960 年完成的一部西方马克思主 义哲学巨著。在诸多重要的哲学著作中,萨特最器重的并不是存在与虚无而 是辩证理性批判 ,他把它当作是希望流传后世的四部著作之一(另外三部都是 非专门的哲学著作) 。此书于 1960 年 4 月在巴黎出版,这本书的中译本,先有徐 懋庸译的第一卷第一部分,即“方法问题” ,于 1963 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98 年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了由林骧华等人合译的辩证理性批判第一卷的全译本 (上、下册) ,虽然后一个中译本在翻译上也有较大的争议,但却是能够找到的最 权威的中译本了。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萨特后期思想还缺乏足够的重 视和有深度的研究,常见的是一些介绍性的论述。法国哲学家塞夫曾经说过,在 整个法国,如果真正读懂辩证理性批判一书的人能超过 200,就算得上是一 个奇迹。我国张一兵教授也说过类似的话,声称中国若能有超过 20 个人真正读完 并准确理解这本书,也是个奇迹。 这种说法虽然很难确证,但表明了辩证理性 批判并不是一般人容易读懂的书。 徐懋庸先生在 1964 年写的一篇题为萨特尔的无神论存在主义的论文,是 我国较早的一篇分析萨特辩证理性批判一书的文章,文中指出:萨特的所谓 历史唯物主义,完全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和神秘的形而上学;它把社会历史描写 成无数个人的主观意图和行动的展开和冲突,既不能解释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更否定了改造社会的可能性。 1986 年出版的徐崇温所著的存在主义哲学一书,比较系统的介绍和评 张一兵文本的深度耕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柳鸣九选编萨特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3 价了萨特的匮乏概念以及社会历史观。该书指出:萨特把匮乏看成人类过去和现 在一切对立和对抗的根源,看成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的观点,是和历史事 实不符的;萨特混淆了“异化”和“对象化” ;萨特的“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实质上还是用存在主义去取代马克思主义。 中国人民大学张康之教授在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匮乏”概念一文中 指出:萨特用匮乏概念来理解人是人学研究的一个新视角,但当他否定人在“匮 乏”面前的阶级差别时,便背离了马克思主义,重新陷入存在主义的死胡同;萨 特离开了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这一思维坐标,从普遍的人的需要出发,并不能真 正找到匮乏的根源;萨特虽然自以为是马克思主义者,但他并不懂得是由于私有 制造成了匮乏,而不是匮乏造成了人与人的全面敌对关系,他以匮乏概念为出发 点去重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失败的尝试,他从匮乏概念中引发出的关于人和历史 的结论是错误的。 学者彭赟在其萨特的匮乏史观及其同唯物史观的根本冲突一文中认为: 萨特的历史本体论是一种抽象的“匮乏本体论” ,比当年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们 “当作出发点的单个的孤立的猎人和渔夫”还要抽象,比“鲁宾逊一类的故事” 还要虚构;萨特的愿望是良好和真诚的,但他仍然不可能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也 不可能“补充”和“更新”马克思主义。 方德生博士在其萨特的匮乏论一文中认为:萨特在关于匮乏概念的论述 中,看到了人类历史的困境所在,体现了萨特的存在主义的人学关怀;由于萨特 把匮乏作为社会的可能性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强烈的现实感不见了,改造世界的 武器重新退回到解释世界的纯思辨的理论。 黄忠晶教授对萨特的匮乏思想作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在其萨特“匮乏”思 想初探一文中,从人类社会与匮乏的关系、匮乏与阶级对立、匮乏与人性、匮 乏的历史作用等四个方面详细地分析了萨特的匮乏思想,并指出:匮乏是萨特人 学理论的基石;在对匮乏问题的看法上,萨特与马克思具有根本的区别:萨特的 哲学不是马克思主义的。 张一兵先生大概是我国极少通读过萨特辩证理性批判著作的学者之一。 他在读后写成的文本的深度耕犁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解读一书中, 提出了一些独特而深刻的见解,我个人认为,张教授对萨特所做的评论和历史定 位是较为客观和公正的。该书指出:萨特过多地强调匮乏在导致人的生存异化中 的基始地位,对匮乏的本体论说明带有灰色的悲观色彩,是面对无而生的悲观主 徐崇温主编存在主义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张康之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匮乏”概念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6:33-38 彭赟萨特的“匮乏史观”及其同唯物史观的根本冲突j 马克思主义研究,1998,5:81-87 方德生萨特的匮乏论j湖南社会科学,2004,6:12-13 黄忠晶萨特“匮乏”思想初探j无锡轻工大学学报,2000,1(1) :7-11 4 义;在萨特的历史辩证法研究中,历史不过是个人的生命之舞,但这种生命的实 现却总是以颠倒的异化样式出现在悲苦的历史舞台上,沉重的物性脚镣和他者之 心魔,使这种个人存在永远伴随着阴沉的哀乐;萨特关于人类社会共同体的说明 是非历史的,是在萨特头脑中发生的逻辑性的总体化历史,它离真实发生的历史 相去甚远。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研究的困难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章引言部分介绍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对已有的主要学术成果进行梳理,论及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交待研究的困难;第 二章分析“匮乏”概念的初始意义以及萨特对这一概念的借用,说明萨特的“匮 乏”概念是一个怎样的哲学范畴,并简要分析萨特哲学中“虚无”和“匮乏”两 个概念之间的关联;第三章揭示萨特“匮乏”思想的深刻内涵,指明“匮乏”所 具有的三重特性,即:偶然性、普遍性与必然性;第四章论述了萨特的匮乏本体 论思想,摆明萨特关于匮乏是历史发展的最初起源、可能性基础和被动的推动力 的论述;第五章推进性地展示了萨特运用“匮乏”理论把握人的存在、社会存在 和历史发展的情形。表明他这样一个思想主旨:“匮乏”是人之活动的原始动因, 也是社会辩证运动和人之异化的根本原因,人的发展和社会总体化是一个永无止 境的克服匮乏的过程;第六章是基于前面各部分内容,对萨特建立在“匮乏”这 一人学基本概念之上的社会历史观做出客观评价,回答萨特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历 史观“补充”的根本实质和可取之处;结论部分指出萨特提出的匮乏史观和马克 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完全不同形态的社会历史观,它并不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 观的“补充”,而是借“补充”之名,行“取代”之实的一种理论。无论萨特如 何煞费苦心地把两者结合起来,他的企图是不可能实现的,终究会失败的。 本文研究的困难之处在于国内研究辩证理性批判一书的著作和文章相对 较少,使得本文的写作缺少最新的参考和借鉴材料。不过,通过和导师的研讨, 我认为萨特的辩证理性批判是以共产党的同路人或朋友的姿态写给共产党人 看的,其中不乏有给人启发的合理思想,也可以促使我们用更科学的态度对待马 克思主并反省我们共产国际近一个世纪来的实践。 张一兵文本的深度耕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 第二章 匮乏的含义 2.1 匮乏的初始内涵 在辩证理性批判中,“匮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存在主义马克 思主义思想体系的出发点,萨特用这一概念来说明人的存在、社会的存在和历史 的发展。但什么是“匮乏”?它的最初含义是什么呢? “匮乏” ,最初是一个经济学范畴,被译为稀缺性。根据安德森考证,匮乏这 个术语最早是由意大利启蒙时代的哲学家伽利阿尼创造并运用于经济学上的。此 后“匮乏”一词常常被其他经济学家们所采用。例如,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李嘉 图就曾用“匮乏”这个术语论述商品的价值,并把匮乏放在一个十分有限的范围内, 认为它只与雕像、油画和葡萄酒之类的奢侈品有关。 所以在经济学上,一般都把 匮乏用以指称因某种物品或商品欠缺而无法满足人们需要的情况。 在现代经济学词典中, “匮乏或稀缺性”就是指缺少和缺乏,例如法国经济学 家瓦尔拉斯把社会财富定义为一切具有稀缺性的物品,强调了其有用性和数量的 有限性。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罗宾斯把稀缺性当作经济学研究的中心。他认为, “物品的稀缺性在于生产物品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不能满足需求。自然资源的 稀缺与人力资源的稀缺是不同的,前者主要是可供给量的相对缺少,这是自然的 限制,而后者主要是垄断的结果,这主要是法律和习惯的限制。 ” 2.2 萨特的匮乏概念 二战以后,受东欧胜利和法国战后工人运动的鼓舞,萨特对马克思主义产生 了浓厚的兴趣,表现出接近马克思主义的倾向,树起了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旗 帜。他在 1957 年发表的一组题为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文章中承认“马克思 主义是当代惟一不可超越的哲学,是时代的知识总汇”。如果谁想在当代反对和 超越马克思主义,谁就只能回复到马克思主义以前的陈腐思想上去。他明确断言: 存在主义不过是一种寄生于“创造哲学”(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卵翼之下的“思 想体系”,它生活在知识的边缘,以前曾经同马克思主义的知识相对立,现在则 试图将自己汇入马克思主义的知识之中。有必要指出的是:从他的这些话中,虽 然让我们感受到他似乎是全心全意地归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但从实质上看,他 并未因此放弃存在主义,而是企图用存在主义来重新“制作”马克思主义。他之 所以要用存在主义哲学改造马克思主义,主要是因为他在研究了马克思的早期著 安德森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09 胡代光,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大辞典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46 6 作(主要是马克思的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之后,认为马克思主义的 现代继承者偏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原旨,使马克思主义中出现了“人学的空 场”,在现代马克思主义者那里,马克思主义成为了一种唯物主义决定论的教条, 而且已经变得僵化了、停滞了。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他感到很有必要将他的存在 主义“补充”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之中,以疗治马克思主义的“贫血症”。为此宏 伟目标,他兴奋地写出了他的长篇哲学巨著辩证理性批判 ,系统地阐述了他的 “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观和社会历史观。 萨特认为要认识人类历史的发展,就必须研究活生生的个体,研究这些历史 人物的个人活动以及对历史形成所产生的作用和意义。他欣赏以辩证法为前提的 历史唯物主义,坚持认为辩证法来源人的实践活动。在他看来,只有在人的实践 中,才有辩证法,才是真正的历史。因为所有的历史都是人的历史,若离开了人 和人的实践,就不存在辩证法,也不存在任何历史。因此他把自然辩证法从马克 思主义哲学中排除出去,提倡所谓的“人学辩证法”或“历史人学”,即一幅以 前进-逆溯为方法、以个人实践为出发点、以匮乏需要为动力的社会历史发展 的画卷。而在萨特社会历史观中作为“偶然出发点”和“被动的推动力”的,正 是“匮乏”范畴,萨特把它当作历史得以产生和运动的终极原因。 在辩证理性批判中,萨特把从经济学上借用的“匮乏”这一概念,运用在 他的哲学中,但不仅仅是用来说明某种商品的欠缺而不能满足人的需要的问题, 而是用这一概念来理解人的存在、社会的存在和历史的发展,用它来规定异化由 以产生的客观情景的特征。 萨特指出, “事实上,匮乏一开始就是指这种情况:欲求,意愿,运用物体作 为工具的必要性,有时使得需求成为无限制的,而所需要的物体在一个地区或地 球上数量有限。因此,在我看来,匮乏是一种生存现象,一种人类现象,而最大 的匮乏显然总是建立在社会压抑之上的。匮乏是其原因。我们在我们周围制造了 一个匮乏的环境。 ” 但这里必须做出两点界定: “首先,就原初意义来说,这里所 指的需要,是人能生存下去的那些最基本的需要,如为了不被饿死,必须摄入食 物和水,为了御寒,就必须穿戴衣物,等等。总之,这里所说的需要,是人为了 避免作为一个有机体和生命遭到威胁而必须满足的那些需要,而不是泛指一切。 那么,匮乏也就是满足这些基本需要的那些物资的缺乏。其次,匮乏是对作为一 个总体的人类社会而言,就是说,全社会拥有或可能生产的物资不能满足整个社 会成员的需要,而不是指个别的或部分的现象。 ” 对于萨特“匮乏”范畴的涵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其一,匮 乏是一种环境, “我们将会看到,匮乏是一种环境,因为它是个体的多元性的一元 萨特萨特自述m黄忠晶等译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136 黄忠晶萨特关于匮乏的思想及其与马克思的差异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5,2:7-10 7 关系。换言之,它是一种个体关系,又是一种社会环境。 ” 历史的起源和基础在 于匮乏这样一个外在的、物质的、环境的状况,这是一种可以独立于人的客体结 构。这种社会环境的基本规定是物品对人的普遍不足;其二,匮乏是人与社会环 境之间的一种关系, “实际上,作为张力和作为力场的匮乏是一种数量事实的表现 (或多或少地受到严格的界定) 。在特殊的社会场域里,会产生具体的自然资源和 成批制造的产品的数量不足的情况,根据群体的成员或地区居民的数量,对于所 有的人来说是不足的。 ” 客观世界是无所谓匮乏或富足的,匮乏是针对于人而言 的,是由人的需要造成的。生存于这种不利环境中的人,为了改变自己的窘境, 必定要被动地去改造环境,以求获得稍多点的物品满足。这就好比自在的存在本 身是无所谓意义和价值的,只是由于自为的存在才给予它以意义和价值。因此, 匮乏直接地反映在物与人的关系上,是人与物的关系的基础。这样一来,匮乏此 时就是一种主体-客体结构,而不再是独立的客体结构;其三,匮乏是一种个人与 个人之间的关系。萨特认为,匮乏是人的存在的否定, “首先应该是否定原始的无 差异性,无论它是一个农业公社,还是一个游牧部落” ,社会在总体上面对这种 否定。也就是说,匮乏决定了社会必需在自己的死亡和其成员的饥饿中作出选择, 因此, “物的匮乏不再是外在于人的环境或生存条件的问题了,而成为了人的存在 本身。也就是说,匮乏是人的存在的一部分,而且是最基本的部分。 ” 所以,萨 特说, “匮乏是存在于人中间的一个非人性的容积。 ” 这种关系必将导致正、负两 个方面的效应, “就正效应而言,匮乏将迫使人们自动联合起来,用集团的实践和 力量同匮乏作斗争,以减轻匮乏的强度或力图克服匮乏;从负效应上看,人们之 间争夺的根源也是一致的,即由于匮乏个体与匮乏个体之间势必围绕争夺不足的 物品而展开殊死的搏斗,重现人对人像狼一般的图像。 ” 萨特通过对匮乏概念的借用和重新诠释,基本上摆脱了其原本的经济意义, 而是把它视为一个包含着客观环境、人与人关系和人与物关系的社会历史本体论 范畴。 2.3 匮乏与虚无之比较 从萨特整个学术生涯和思想发展的全过程来看,他的哲学思想可以分为前后 两个时期。前期以存在与虚无的发表为标志,在这个时期萨特主要是以现象 学的观点,立足于个人自由主义立场,强调个人自由的绝对性,建立起了以“个 人自由”为核心的新本体论;后期以辩证理性批判为代表,萨特在经历了第 萨特辩证理性批判m林骧华等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266 同上,267 同上,288 张康之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匮乏”概念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6:33-38 萨特辩证理性批判m林骧华等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288 彭赟萨特的匮乏史观及其同唯物史观的根本冲突j马克思主义研究,1998,5:81-87 8 二次世界大战和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等巨大现实生活冲击之后,开始 反思自己前期的思想并利用马克思主义修正自己的观点,试图用存在主义来“补 充”马克思主义,从而形成了辩证理性批判中的“历史人学”思想。 这两个时期的思想虽然有诸多的不同,但毕竟是一脉相承的,其基本观点并 没有根本的改变。后期萨特的重要范畴“匮乏” ,就与早期萨特在存在与虚 无中的核心概念“虚无”有渊源关系,这两个范畴既有相似之处,但又很不相 同。在一定程度上,它们分别代表萨特的不同时期的思想,甚至标示了两者之间 的继承与发展。 所谓“虚无”,在萨特哲学的体系中意指人的意识。萨特认为,意识是非实体 的存在,它自身不具存在,是存在的“缺乏”,在此意义上,意识即虚无。萨特进 一步说,虚无是“自为存在的固有的可能性,而且是它唯一的可能性。 ” 虚无是存 在自身产生“裂变”,导致否定,使“存在”向“非存在”超越。虚无是存在的虚无, 是一种存在方式。虚无来自于人的意识,是意识不断形成否定,虚无化就是否定 的过程。虚无和自由从根本上来说是一回事,是虚无“把我们引向自由”,人作为 一种存在,就是一种虚无化的存在不断超越自身,也是自由的存在。由此可 见,匮乏作为辩证理性批判的核心概念,很明显地与存在与虚无之中的 “虚无”有颇多相似之处。萨特认为,人是一种永远遭受匮乏袭扰而不得不进行 历史创造的动物,匮乏是人的存在的否定。在这种否定面前,人的职业、阶级归 属等等完全是无关紧要的,社会在总体上面对着这种否定。 我国著名学者万俊人认为:“在萨特的哲学里, 匮乏或缺乏并不是一个新名词, 但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概念。早在存在与虚无一书中,他就把缺乏作为 人之为虚无或意识存在的一个内在的否定性根源。作为一种纯粹的意识 存在,人不能是充实的或满足的存在,相反,他必定并且必须是一种缺乏的存在、 空洞的存在。惟其缺乏和空洞,才使得他始终处于一种开发着、虚无着和 超越着的不确定存在状态。或者说,这缺乏和空洞正是人作为自为存在 所具有的永久否定性、创造性的内在动因。到辩证理性批判 ,萨特仍然把这一 概念作为揭示人与外部世界之基本关系的核心概念。它规定了人的历史的原 始结构,使人的谋划同时面对自然和自身。匮乏使人永远趋向自然,同时又使自 己受制于自然。而另一方面匮乏也使人转化为反人,成为人自身矛盾和冲突 的一种最基本的根源,成为阶级和社会冲突的滥觞。 ” 这里的匮乏与本体论上的 虚无发生了历史链接。只不过原来那个以意识虚无化为基础的虚无变成了历史情 境中的现实匮乏。 另一方面,两者又有很大的差异。前期萨特的“虚无”是纯粹的个人的存在 萨特存在与虚无m陈宣良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120 万俊人于无深处重读萨特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144 9 方式,而后期萨特的“匮乏”是作为一种社会的、历史的因素来加以考虑的,匮 乏不仅是个人的生存状况,而且是整个社会历史的环境与基础,是历史发展的最 根本的动力。很明显,匮乏的内涵与外延都要比虚无大得多。这里我们也可以看 到,后期的萨特,与前期在存在与虚无中研究自在自为的个人已经有所不同 了,他虽然还坚持那个作为历史发生原动的“实践的个人”,但他已经意识到个 人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天性自由的个人也不得不进入各种不同的集合体。因此, 在辩证理性批判中,萨特不再仅仅是在纯粹的哲学思辨的范畴中探究人的存 在,而是试图在具体的历史社会情境中考察个人和构建社会历史发展模式。 10 第三章 匮乏的特性 3.1 匮乏的偶然性 萨特认为,匮乏作为人存在的基本形式和历史的出发点、推动力,是“我们 历史的一种基本关系和我们对物质性的单一关系的一种偶然规定。 ” 所谓的“偶然”,在萨特看来,指的是一种外在的、非人为的事实,是既定 的、与人的活动无关的东西。 萨特指出, “个体同周围环境的物质性之间的这种单一关系以一种特殊的、偶 然的形式表现在我们的历史中,因为人类的总体发展,至少迄今为止,一向是在 同匮乏作斗争。因此在每一个层次上,已定的和社会化的物质性的消极行动的基 础就会转变成匮乏的原初结构, 最初的统一性通过人传递到物, 又通过物回到人。 ” 也就是说, “每一代人留给后代的总是一个匮乏的原初存在基础,个人生存面对 的前提不是富足,而是生存本体论上的无。 ” 匮乏的环境并不是人们选择的结果, 而是一种偶然的规定,正是由于生存需要条件的基本匮乏,人才会起来行动、实 践,以选择和创造自然存在或者不存在的东西,维系自身的存在,并且构成历史。 历史的起源和基础就在于匮乏这样一个偶然的、既定的事实。但是这个“偶然事 实”不是发生在某一区域、某一人群或某一历史阶段上,而是与人类在历史上的 生活同时并存的。 所以,匮乏就是我们的历史的一种基本关系,它作为我们同物质性的单一关 系的“偶然性规定” ,将会最终变成物质环境的一种客观社会结构。 3.2 匮乏的普遍性 萨特认为,匮乏之于人类社会的历史既是偶然的规定,又是普遍的规定,这 个偶然的事实是与人类共存的基本事实。所谓匮乏的普遍性,是指匮乏笼罩一切, 渗透一切,无处不在,不仅出现在迄今为止的人的历史中,而且一直到可以预见 的将来都要连续不断地影响人的命运。如果人类社会中不存在匮乏,那么历史就 是不可理解的。 匮乏之所以具有这种全面的普遍性,萨特认为,其根源是人的需要造成的, 一是人类自我繁殖而造成的对物的日益增长的需要,人类是由无数个历史的共存 于地球上的人构成的,地球这个自然存在的有限性,决定了它无法提供满足人们 萨特辩证理性批判m林骧华等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264 同上,262 张一兵生成的辩证法与现成的辩证法j哲学研究,2003,5:10-18 11 需要的物质资料, 人类维系生命的需要和人口数量总是大于能够获得的生活资料, 所以必然造成人们无情地榨取用于维持生存的资源。二是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出 越来越复杂和高级的物质需要,人的贪欲引起的人类需要也是无尽的,它对物的 要求是任何时候都不会满足的,它导致了人类对资源的无休止的榨取。于是,一 边是有限的世界,另一边则是对资源无限需要和索取的居民。这种鲜明的反差使 人类永远陷于匮乏之中,普遍的匮乏也就成为人类全部活动的根源,是一切人的 存在的形式,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匮乏始终像一个无法摆脱的梦魇纠缠着人们。 人类以往的历史,就是与匮乏作斗争的过程,匮乏在人类历史之始就有了。 萨特指出,我们可以设想这样一种社会制度:其中匮乏并非基本的社会关系,即 匮乏已基本被克服;并且也可以想象在另一个星球上,存在着另一种模式的人类 关系,匮乏在那里未占据那样的地位,甚至根本不存在。但是在想象之外,即我 们处于的人类社会中,匮乏确实已成为社会关系中的基本因素。所以“在这个意 义上,匮乏应该被看作是使我们成为这些个体、产生这一历史、将我们自身界定 为人的因素。 ” 他尖锐地指出, “事实上,经过几千年的历史,世界人口的四分之 三倍受供应不足之苦。因此,匮乏除了具有视情况而异的因素之外,是一种非常 根本的人类关系,对于自然来说和对于人来说都是如此。 ” 正是因为匮乏具有笼罩一切的普遍性, 因此“匮乏作为每个人和所有的人同物 质的单一关系,最终变成物质环境的一种客观社会结构,而它的惰性手指以这种 方式指向每一个同时作为匮乏的原因和牺牲品的个体。而每一个人都使这种结构 内在化,因为他以他的行为使自己成了一个匮乏的人。 ” 人把自己的需要客观化 为匮乏,并不断地试图克服和超越它,“假设有一个由匮乏界定的社会场域,即历 史上的人类场域,那么人的劳动就必须被界定为实践,它的目标是用一种对匮乏 的特殊否定而在匮乏的情势下满足需要。 ” 而结果却是,不仅没有克服和超越匮 乏, 反而把原来作为环境和自然的匮乏内在化为人的一部分或人的基本存在形式。 所以,人既成了匮乏的原因,又成了匮乏的受害者,匮乏几乎成为一种基本的人 类关系,不仅至今没有克服,在某些领域甚至有加剧的危险。 正是由于超越和克服匮乏的活动的进行,才给人类历史揭开了序幕。 “当我 们说到我们的历史是人民的历史时,就等于说我们的历史是在匮乏的框架中产生 和发展起来的,而且这个框架是与我们的历史密切联系的。 ” 人类有史以来的劳 动活动都发生在匮乏的环境中,历史开始于克服匮乏的社会努力,在克服和超越 匮乏的活动中得以前进。 萨特辩证理性批判m林骧华等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263 同上,263 同上,271 同上,277 转引自张康之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匮乏”概念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6:33-38 12 3.3 匮乏的必然性 萨特认为,我们的认识不应该被匮乏的偶然性所打乱,而必须把匮乏当成是 一种“必然性”来承认的“偶然性” 。迄今为止的整个人类历史就是一场反对匮乏 的苦战,而且在人类文明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之后,世界上依然有四分之三的人 营养不良。科技的发展从来也不可能彻底消除匮乏,相反,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反 对匮乏的战斗不断进行,匮乏的程度和范围却更加加深了。人们虽然在主观上去 努力克服和超越匮乏,但结果却是不断把匮乏内化为人本身存在的一部分。“在今 天,任何一个人都应该看出这种基本偶然性是一种必然性,这种必然性(通过几 千年的时间,并且直接地通过现在)迫使他不折不扣地成为他现在的模样。 ” 这 表明,匮乏既是“必然的偶然性”,又是一种的“偶然的必然性”。这就是说,相对 于人的能动性、内在性而言,匮乏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物质的、环境的状况,是 一种既定的、外在的、独立于人的客体结构;对于人类历史的发展而言,人们在 克服匮乏的活动中把匮乏内在化,形成历史的结构,匮乏是人类历史产生和发展 的框架,始终伴随,永恒存在。 匮乏是因为需要不能满足所导致的,“需要是自然的,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需 求的物体就在这里。我们所说的匮乏是社会的,这是指欲求的物体在某一社会是 匮乏的。但严格来说,匮乏不是社会的。社会是在匮乏之上形成的。匮乏是人和 自然之间关系的一个原初现象。在自然界,并没有人充分需要的物体可以使他们 免于工作、免于同匮乏作斗争。 ” 匮乏是人类的一种命运,已经内化为人性结构。 人为了确保自身的生存,要么通过提高生产力来增加物质资料的数量,要么通过 斗争消灭同类中的一部分。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这两种方法的使用情况又 有所不同。最初是人的生产能力的低下,不足以维持人类的生存,这时的匮乏是 由客观原因造成的。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资料的丰富,人们对生活质量 的要求越来越高, 人们对物的范围的要求日益扩大和对物的数量的要求日益增加, 并运用日益更新的科技手段向自然索取,由于人无止尽的贪欲,匮乏也就随着不 断的变化,并与生产力相伴随、无法消除,具有历史性和普遍性,也是永恒、必 然的。 从理论上说,萨特并没有把匮乏说成是人类世界一个永恒的特征,而认为通 过技术进步和社会变化是可以把人类从匮乏的压迫下解放出来的,但他并不认为 这是必然的,而只是一种或然性。因为,世界是有限的,而需要的增长却是无限 的,所以只知道有可能通过一个我们还不知道其结果的漫长的辩证过程。在辩 证理性批判一书中,他指出,这个过程以及非匮乏的历史的辩证的结构将是什 么样,是处在他的研究范围之外的。他认为目前还找不到一种消除匮乏的可能性, 萨特辩证理性批判m林骧华等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263 萨特萨特自述m黄忠晶等译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136 13 “即使社会主义也不可能消除匮乏, 但显然可以寻求和得到对待匮乏的方法。 ” 虽 然在马克思看来,绝对匮乏是并不存在的,相对匮乏也仅仅是由旧的生产方式所 造成,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只要破除旧的生产关系而代之以新的社会结构,相对 匮乏就能够被彻底消除,人类也将进入共产主义阶段,其特征之一就是社会产品 极大丰富,人们“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但萨特却坚持认为一旦匮乏消除了,我 们作为人的特性也会消失,历史的现实特性也同样会消失,人类历史也将终结或 告一段落。所以,按照萨特的意思来看,人原初的和自然之间的匮乏的最基本关 系,使社会成为可能。如果没有匮乏,则无从形成社会。在这里,匮乏被萨特赋 予本体论意义,匮乏对于整个人类历史来说是具有必然性的。 萨特萨特自述m黄忠晶等译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136 14 第四章 匮乏的历史作用 在萨特这里, “匮乏”基本上摆脱了经济学上的意义,而被定性为社会历史本 体论范畴。匮乏被看作是历史的出发点、人类历史可能性基础和历史发展的被动 的动力。 4.1 匮乏是历史发展的最初起源 萨特指出,匮乏是历史发展的最初起源,只有从匮乏出发才能真正解释历史, 因为“无论是什么人和什么样的事变,直到现在总是出现在匮乏之中的,也就是 说,出现在一个还不能从它的自然需要摆脱出来,从而被它的技术和工具所决定 的社会之中的、一种被需要所压迫和被某种生产方式所支配的集体性破裂,引起 了构成这种集体性个人之间的对抗;物与物之间的抽象关系、商品关系、货币关 系等等,掩盖着并且决定着人与人之间的直接关系;如工具种类、商品流通,等 等。没有这些原理,就没有历史的合理性。 ” 因此,在萨特看来,由于物质资料 的有限,造成了物质的匮乏,不能够满足人的需要,为了消除匮乏,人们组成集 团进行生产,匮乏成为了与历史共存的一种物质结构,是比生产劳动、生产方式 和商品、货币关系等更基础、更本体的东西,人类实践、劳动、阶级的产生等都 是由匮乏引起的。只有从匮乏这个基本点出发,历史的阐释才可能是“单一性”的, 历史才可能具有“合理性”和“可理解性”。 由此,自以为已经掌握了打开社会历史之门钥匙的萨特转而对他所称为的 “我们时代不可超越的哲学”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进行了猛烈批判,他认为, 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论述不仅没有真正涉及到历史的真正本体,更没能提供历 史的“可理解性”。 萨特批评道,“马克思很少以一种可理解的形式来描述史前图式、古代图式、 中世纪图式和前资本主义时期图式” ,马克思是在经验的基础上将其阶级斗争理 论描绘为一种具有非常普遍性的真理。萨特指出,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观总是 要人们相信,由于生产方式的转变,出现了社会分工,在此基础上造成了阶级对 抗和阶级斗争。但是,生产方式的转变为什么必定不可避免地变成对抗?劳动的 社会分工是一种积极的差别, 为什么应该转变成阶级斗争, 即转变成消极的差别? 马克思认为是由于原始匮乏的消除,由于多余产品而导致私有财产的出现。而萨 特的看法正好与之相反,他认为,如果在一个社会里,劳动产品的数量高于社会 的真正需求,这时由一个不从事劳动的群体来管理社会,在其成员较少的情况下, 萨特辩证理性批判方法问题m徐懋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98 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精地图辅助路径规划-洞察及研究
- 建筑集团财务分析方案设计
- 江门阳台花园施工方案
- 澄江安全培训基地课件
- 大型建筑风水博弈方案设计
- 卫生间建筑方案设计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通关题库附答案详解【达标题】
- 土建遍发基础施工方案
- 滁州安全培训中心刘老师课件
- 电焊工火灾安全培训内容课件
- 1.3加与减①(课件)数学沪教版二年级上册(新教材)
- 2025至2030中国HPV相关疾病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
- 许昌襄城县特招医学院校毕业生招聘笔试真题2024
- 2025版全新离婚协议书:财产分割、子女抚养及离婚后财产保全合同范本
- 石油钻井知识课件
- 永辉超市快消培训
- “学回信精神·助改革发展”专题调研报告
- 2025年医学基础知识题库及答案
- (2025秋新版)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 2025至2030中国催收外包服务行业销售模式及未来营销策略分析报告
- 职业院校实习生考核评价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