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 零l 0 目录 摘要 a b s t r a c t o b 青 l i i if11 11fi i ii iiii iiii y 18 8 2 0 9 4 一、选题意义与价值1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1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2 第章生平:易代之际的沉浮。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3 家世背景3 为官明朝4 出仕清朝点6 流放荒原8 ; 南归江东1 2 第二章创作:流人心灵的悲歌。 1 6 第一节诗歌题材与内容1 6 一、边塞景物的描写1 6 二、流人生活的实录:18 三、古迹风俗的记叙一2 2 四、内心情怀的抒发2 3 第二节艺术倾向与风格2 5 一、宗杜。2 5 二、主客体和谐交融一:2 7 三、自写胸臆2 8 第三章意义:文化、生命与文学 第一节发展教育与传播文化3 0 第二节流人独特的生命体验3 2 第三节流放状态下的写作3 5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3 7 3 9 4 1 4 2 | 唯 嚆 k 钫 ( 西南大学硕+ 学伊论文摘要 方拱乾及其诗歌研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指导老师何宗美教授 摘要 究 张朝阳 清朝初年东北流人是在特定的社会条件和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人数众多、规模庞大、文化 素养较高的文人群体,他们对东北地区文学、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饱经风霜 的方拱乾是这一群体的代表人物,所写诗文不仅记录了在宁古塔的流放生活,也反映出知识 分子在流放状态下的内心情境。方拱乾及其诗歌在清初诗史和东北文学史中都占有特殊地位。 本论文选取方拱乾及其诗歌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生平、诗歌创作、内心情境的研究, 力图在明晰方拱乾个案研究的同时,也为我们全面了解清朝初期东北流人文学以及当时东北 地区社会生活的概貌。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为清朝初期东北流人文学的研究贡献一份力量。 论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 绪论对选题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进行阐述。 第一章对方拱乾的家世、主要生平行迹等进行较细致的疏理。他生于桐城文化望族,少 年时期聪颖非凡,青年时中进士,中年时为明清两朝翰林院少詹事,晚年因南闱科场案流放 宁古塔,而后得以南归江东。 第二章对方拱乾在流放地的诗歌创作进行分析。其诗歌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技法娴熟、 特色鲜明,记录了在三年流放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感,心中凄凉、胸中愤懑在诗中清晰可 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第三章将探索方拱乾及其诗歌的典型意义。他在流放地勤奋读书、记述风俗、发展教育, 书写地域流放语境下的生命感悟,我们以此定位和评判他在清初东北流人文学和文化中的历 史作用。 结语是对方拱乾及其诗歌研究进行总结评述。 关键词:方拱乾清初东北流人诗歌生命体验文化意义文学价值 、 ,鲥 , 、- 0 两南大学硕十学何论文 a b s t r a c t a s t u d y a b o u t f a n gg o n g q i a n a n dh i sp o e m s m a j o r :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 s p e c i a l t y :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f r o m y u a nd y n a s t yt oq i n gd y n a s t y s u p e r v i s o r :p r o f h ez o n g m e i a u t h o r :z h a n gc h a o y a n g a b s t r a c t m i g r a t i o nl i t e r a t u r er e f e r st oal a r g eg r o u po fp e o p l ew h oa t t a i nah i g hl e v e lo fl i t e r a r yi n n o r t h e a s tc h i n ai ne a r l yq i n gd y n a s t y 。t h e yh a v em a d eg r e a tc o n t r i b u t i o nt o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 s p r e a do ft h el i t e r a t u r ei nt h a tp a r t f a n gg o n g q i a ni sa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f i g u r ew h oh a sc o m et h r o u g h m a n yh a r d s h i p s i nh i sl i f e h er e c o r d e dd o w nh i sd a l l yl i f ei nn i n g g u t ai nh i sp o e m sw h i c hi sa l s oa v i v i dr e f l e c t i o no ft h em o o d so ft h ei n t e l l e c t u a l sa tt h a tt i m e f a n gg o n g q i a n sp o e m sp l a ya n i m p o r t a n tr o l eb o t hi ne a r l yp o e t r yh i s t o r yo fq i n gd y n a s t ya n dt h el i t e r a r yh i s t o r yo fn o r t h e a s t t h i st h e s i sd e v o t e st ot h er e s e a r c ho ft h el i f eo ff a n gg o n g q i a na n dh i sp o e m s t h i st h e s i s t r i e st op r o v i d ea l lo v e r v i e wo fb a n i s h e dp o e t s l i t e r a r yi ne a r l yq i n gd y n a s t ya sw e l la st h es o c i a l l i f ei nn o r t h e a s tc h i n ab ya n a l y z i n gf a n gg o n g q i a n sl i f e ,h i sp o e m sa n dh i si n n e rc o n t e x t b y d o i n gt h i s ,t h i st h e s i sa l s oh o p e sm o r er e s e a r c hw o r kc o u l db ed e v o t e dt ot h er e l a t e da n a l y s i s p a p e ri sd i v i d e di n t oi n t r o d u c t i o n ,b o d ya n dc o n c l u s i o np a r t s i n t r o d u c t i o ne l a b o r a t e st ot h e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 t h et o p i c ,c u r r e n tr e s e a r c h , a n dr e s e a r c hi d e a s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g i v e sab r i e fi n t r o d u c t i o nt of a n g sb a c k g r o u n di n f o r m a t i o nt op r o v i d ea s o u n df o u n d a t i o nf o rt h ea n a l y s i si nt h ef o l l o w i n gp a r t h ew a sb o r ni na b i gf a m i l y ,a n db e c a m ea n e x t r a o r d i n a r yi n t e l l i g e n tt e e n a g e rt h e r e w h e nh ew a sy o u n gh eb e c a m eas c h o l a r , a n dt h e na n o f f i c i a li nb o t h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y b e c a u s eo fas e r i o u sa f f a i r , h ew a sb et a k e nt on i n g g u t a , b u ta tl a s th ec a m eb a c ks o u t hi nh i so l da g e 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a n a l y z e sf a n g sp o e m sc r e a t e di nh i se x i l ew h i c ha l eg r e a t l yi n f l u e n c e db y t h eh a r de n v i r o n m e n ta tt h a tt i m e h i sp o e m sd e s c r i b ew h a th ef o u n da n df e e li nh i sh a r dt i m e s ,a n d h a v ev a r i o u st h e m e s ,r i c hc o n t e n t s ,a n dd i s t i n c t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w i t hs t r o n ga r t i s t i ca p p e a l t h em i r dc h a p t e rc o m p a r e sf a n g sw o r k sw i t ht h a to fo t h e ra u t h o r s h ew o r k e dh a r di nh i s l ,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h a r dt i m e ,d e v e l o p e de d u c a t i o n , a n dd e s c r i b e dh i sf e e l i n gt h e r e t h i sc o u l dg i v eac l e a rj u d g m e n to f h i sh i s t o r i c a l c o n c l u s k e y w o r d s : 两南大学硕士学伊论文前言 j l i 一- - 刖 菁 清朝初年东北流人文学研究己成为近年来文学和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研究成果丰 硕,目前学界大多着力于流人群体的文学和文化意义研究,而对个案研究则缺乏足够的重视。 本论文拟对方拱乾的主要生平经历、诗歌创作、流放心境及其在流人群体中的典型意义等方 面进行探讨和分析,从而评定方拱乾在文学领域的地位。 一、选题意义与价值 方拱乾在明末清初文坛声名远播,以创作之丰富和交游之广泛赢得了同时代人的认可, 又因其特殊的流放经历与生存境遇博得了同时代及后世者的同情。具体而言,方拱乾及其诗 歌研究的意义与价值体现在以下两点: 第一,填补方拱乾个案研究的空白。方拱乾是清朝初年东北流人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对于这样一个引领一时、二地文学走向的作家,学界对他的关注与研究还远远不够。大多在 论及清朝初年流人文学概况及明清桐城方氏作家群时,人们才会对方拱乾进行较少的总体性 概述,但缺少个体性的准确评价。 第二,明确方拱乾在清初东北流人文学中的典型意义。本文之所以选取方拱乾作为个案 研究的对象,是因为方拱乾在流放缘由、流放期间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流人交游及诗 歌创作、方志书写等多方面都具有相当程度的典型意义。方拱乾及其诗歌的个案研究能 够为时间维度上的清朝初年流人文学文化研究和为空间维度上的东北文学研究并桐城 方氏家族文学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 在学界现有的相关研究成果中,大多将方拱乾置于清朝初年流人文学文化的总体框架 内进行简单地评述。著名学者谢国桢清初东北流人考一文具有开拓性意义,书中第六 节“龙眠方氏举家迁徙与南山集狱”,通过摘录大量史料文献并结合文人笔记等相关内容, 对方家流放东北进行了史实梳理。张玉兴清代东北流人诗选注( 辽沈书社1 9 8 8 年) 鉴析了方拱乾的3 5 首诗歌,标注甚为详细。马清福东北文学史( 春风文艺出版社1 9 9 2 年) 第十章和第十一章写清初流人诗歌与散文时,有寥寥数字涉及到方拱乾。李兴盛在东 北流人史、中国流人史、黑龙江名人考、白山黑水话名人、流人名人文化与旅游文 化系列等书中对方拱乾进行了简略地介绍与评价,并整理出版了方拱乾诗集( 黑龙江教 育出版社1 9 9 2 年) 和何陋居集(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 9 9 7 年) 。有研究者注意到了方拱乾 创作的皖地特性与文化认同,如严迪昌在清诗史第二章“皖江遗民诗 、兼说地域文 化世族”中称方氏家族最能说明易代之际诗心、诗风播迁的过程。方氏家族成员大多都以遗 民入清,而方拱乾则出仕新朝,成为知名贰臣。王学玲是地即成土:弃人与弃地的交融与 两南大学硕+ 学位论文前言 曼曼岂曼曼罾曼曼曼曼鼍曼曼曼曼兰曼曼曼苎曼曼曼量暑曼置曼皇曼i i i 量曼曼曼曼皇曼曼是曼鼍曼曼曼曼皇皇量曼曼曼舅曼舅舅曼曼曼皇曼曼皇曼曼曼曼曼曼曼 开展一文( 王德威、季进主编文学行旅与世界想象,江苏教育出版社2 0 0 7 年) ,采用弃 人与弃地的概念,将绝域景观视为象征符号的地域移动和一套由人群信仰与实践所塑造的表 意系统。 我们在重视流人文学作为一个群体创作文学之意义的同时,也要加紧对流人个体的生平 思想及诗文创作等方面的研究。目前关于方拱乾的单篇论文,有李兴盛清初诗人方拱乾 及其诗作( 北方论丛,1 9 9 2 年第2 期) ,在进行其生平介绍的同时,重点在于对方 拱乾诗集版本的整理与修订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马大勇流放诗人方拱乾论( 黑 龙江社会科学,2 0 0 3 年第2 期) ,重点在于探讨江南科场案中满清统治者采取的措施与 原因,以及尽量还原当时方拱乾在流放路上的内心情境,作者穿越历史时空,在精神上 直接与其对接;曾绍皇论“绪”的诗学生成及其现代意义以方拱乾手批 为例( 中国文学研究,2 0 0 9 年第4 期) 一文,以方拱乾手批杜诗论文为例, 阐释了“绪”作为诗文评术语的产生、衍化和发展历程。 为确定材料范围和研究起点,笔者对相关原始史料做了初步清理。这些史料,大致可以 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是正史、实录,如明史、清史稿、清世祖实录、等;第二类是 笔记、野史、杂史,如龙眠风雅、烈皇小识、纤言等。对今人的相关研究成果展 开广泛阅读,如谢国桢清初东北流人考、张玉兴清代东北流人诗选注、马清福东 北文学史、李兴盛东北流人史、中国流人史、黑龙江名人考、流人名人文化与旅游 文化系列、严迪昌清诗史、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等书以及相关论文。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文立足文本,并联系当时社会历史背景,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首先对作家的生 平经历进行梳理,并对其诗歌创作的题材内容与艺术倾向进行分析;再论述方拱乾放在流放 状态下的思想心态与文学创作意义。此外,论文还试图通过对方拱乾诗歌的研究来显示流人 + 文学在宁古塔的繁荣创作与积极影响,并关注流人流放心态与精神世界,从而达到点与面的 结合以及考与论的结合。 在研究内容的基础上,本文写作的基本原则是:将微观与宏观、个体与群体研究结合起 来,即将方拱乾及其诗歌置于明清易代之际特殊的历史时空和流放宁古塔特殊的社会背景下 加以观照和考察,既要准确地把握方拱乾诗歌的个性,又要审慎地探求清初东北流人文学的 共性,在个性中寻找清初东北流人文学特殊的时代性与地域性,在共性中定位方拱乾及其诗 歌的典型性与独特性,使个案研究和群体研究珠联璧合,以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客观的学理 阐释,从而对清初东北流人文学和时代风貌等展开独到的解读和探讨。 2 0 两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生平:易代之际的沉浮 第一章生平:易代之际的沉浮 方拱乾的生平事迹散见于陈诗皖雅初集、潘江龙眠风雅、李放皇清书史、谈迁 北游录等书。今人的相关研究文字,主要有李兴盛清初诗人方拱乾及其诗作( 北 方论丛,1 9 9 2 年第2 期) 和马大勇流放诗人方拱乾论( 黑龙江社会科学,2 0 0 3 年第2 期) 。李文虽对其生平有些许介绍,但重点是对其诗集整理与修订的说明;马文 的重点为南闱科场案中满清统治者采取的措施与方拱乾流放之时的内心情境。方拱乾 的生平事迹研究仍有可挖掘的空间,现增以续修桐城县志、明史、清史稿、烈皇 小识、明季北略等书,重新加以整理和完善,使作家在具体的历史时空和真实的生活 情景中得以展现全貌。 第一节家世背景 明清两朝,桐城方氏极其显盛,所谓“江东华胄推第一,方氏簪缨盛无匹。相业相传韦 孟诗,史材世擅班彪笔”。方氏有三:鲁碘方、会宫方和龙眠方( 桂林方) 。方拱乾属龙眠 方一脉,其族人或为官、或治学,多有闻名天下者,科第仕履颇为繁盛。方家十分重视诗书 教育和忠孝教育,其家族成员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历史环境下所表现出的精神特质,在很大 程度上是相似的。 拱乾父方大美,字思济,号黄中,万历十四年进士,曾任湖广常德府推官、巡按江西、 河南、直隶等地,擢监察御史、太仆寺少卿等职,后卒于家,以治理水患、秉公执法、惩恶 扬善为时人所知,更以孝闻名天下。大美生有五子,拱乾最小,但官阶最大。伯兄体乾、仲 兄承乾、叔兄应乾均为恩科贡生,季兄象乾,充岑西左江兵备道,官至广州府按察司副使, 因避乱曾寓居江宁。 拱乾叔伯辈大多为进士出身,且治学甚深:方大镇,系万历十七年进士,官至任浙江巡 按、大理寺卿,有易意、诗意、田居记等十余种著作:方大铉,系四十一年进士, 曾任户部主事;方大任,系四十四年进士,官至副都察御史。在拱乾叔伯兄弟中,为官、为 学、为师、为文者,皆具声名。大镇之子方孔熠,四十四年进士,著名易学家,著有周易 时论、全边纪略、环中堂集等,在剿匪中八战八捷,立下赫赫战功,官至佥都御史、 湖广巡抚。大铉子方文为著名遗民诗人,气节凛然,一生交游南北。大钦子方孔时,在明亡 后肥遁不出,人称介节先生。 在拱乾子侄辈中,孔熠子方以智是百科全书式学者,著通雅、物理小识等考核 梳理物理知识之书,也有大量诗文作品。应乾子方授,明末诸生,参与浙东抗清活动,又回 皖中预英、霍二山寨起兵,兵败入狱,备尝艰辛,顺治十年因病卒于象山,年仅二十七岁。 有诗集三奔浙江草、浙游四集、奉川草等。象乾子方帜官芜湖训导,后调任兴 周茂源:鹤静堂集卷二寄怀方楼冈学士,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 1 9 册,第1 2 页。 3 、 埠 两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牛平:易代之际的沉浮 i 化县教谕,方苞为方帜孙。这个家族与朱明王朝的关系是千丝万缕、盘根错节的。清初时毋 论方氏族裔归顺与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均遭猜忌,案狱频起脚。 第二节为官明朝 方拱乾初名若策,字肃之,号坦庵,晚年又号廷庵、云麓叟、江东髯史等,江南桐城人。 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精通文史、书画。其七十自寿文云:“今康熙皇帝之四年四月 初三日,为鞋庵老人七十初度”,可知生于明万历二十四年。方家东边纺绩声,西面读书声, 有进行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方拱乾是在长辈与兄长的疼爱和关照中成长的,良好的家学渊 源和受教环境给他打下了坚实的学识基础。出身名门的他幼年聪颖,七岁能写诗文,“成童时 即能记六经为文,列诸生便以天下为己任”圆。时人赞誉他:“弱冠负文誉,经史一览不忘, 为文捉笔立就,诸生时辄以天下为己任。” 他青少年时便具有七步之才与高远之志,二十岁 时,诗文已为世人称许,与同乡姚孙森、蒋虎臣等五人交游为友,人称“六骏”,六人都具有 高尚的道德风范和积极入世的价值观念。 进入仕途是士人实现自身价值的主要方式。随着生活经验的丰富、文化水平的提高,方 拱乾的社会责任感逐渐增强。才华横溢的他于万历四十六年中举,崇祯元年考取进士,“官 庶散馆选第一,文名震当时”固。不久官至少詹,兼翰林学士,这是从政升迁的重要资本。 作为文人,在清水衙门中处理朝堂典章,在当时甚是荣耀。他深知官场积弊已深,对朝廷内 各种政治势力的互相倾轧深感憎恶,戒备心较强,力追求与他人和谐相处。后父大美病逝, 遵丁忧制归乡葬父,守孝三年。 崇祯七年,张献忠率农民军进犯桐城,方氏全家避乱,寓居金陵之东园石桥。十三年复 入京师,“除编修迁中允,转左谕德,分校礼闱,得人最盛”固。十五年山东被围,雷演祚 守德州,“疏劾督师范志完纵兵淫掠,折除军饷,构结大党”。十六年五月,雷演祚奏言: “大僚则尚书范景文等,词林则谕德方拱乾等,言路则给事中朱徽、沈胤培、袁彭年等,皆 其党也。”帝召演祚、志完、拱乾“质前疏中语,拱乾为志完辨,请颔之。问演祚称功颂德 者谁,对日:延儒招权纳贿,如起废、清狱、蠲租,皆自居为功。考选台谏,尽收门下。 凡求总兵巡抚者,必先贿幕客董廷献。” 帝怒,命逮廷献,并问志完金鞍马匹,招称送 右谕德方拱乾。上并召拱乾,拱乾力辨云:“臣以词林冷局,无票拟招驳之责,且甫入都, 安有此事? ”帝诛志完,令演祚还任,方拱乾等免于难。十六年,迁“少詹事,充东宫讲官, 经筵日讲,尤敬慎持大体”回。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黑暗王朝面临全面腐烂的局势,山崩地裂的易代之变疾 国严迪昌:清诗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 0 0 2 年,第1 8 5 1 8 6 页。 廖大闻修、金鼎寿纂:道光桐城续修县志卷一二人物志宦绩,道光七年刊本,第2 3 页。 潘江:龙眠风雅卷二二,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9 8 册,第2 5 8 页。 廖大闻修、金鼎寿纂:道光桐城续修县志卷一二人物志宦绩,第2 3 页。 廖大闻修、金鼎寿纂:道光桐城续修县志卷一二人物志宦绩,第2 3 页。 张廷玉等:明史卷二七四,列传第一六二“雷演祚”,中华书局1 9 7 4 年,第7 0 3 4 页。 o 廖大闻修、金鼎寿纂:道光桐城续修县志卷一二人物志宦绩,第2 3 页。 4 一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第一章生平:易代之际的沉浮 风骤雨般狂袭而来。十七年三月十八日,李白成率农民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举国缙绅凄 惶与哀悼相杂,震惊莫名而一片混乱。方拱乾闻城破时: 卧床上,引刀割须,未及半,为家人抱持,旋止。方以美婢四名赂贼将罗姓者, 得免夹。随为何瑞徵、杨延鉴力荐为宰相,盖瑞徵乃其同年、延鉴其门生也,方家 眷住延鉴寓中。 方家上下此时处于思想矛盾之中,为时局所迫,暂观其变,但方拱乾已有入大顺为官之 念。“四月初三夜,伪尚书张琦然骑至方所。深谈良久,云不日大用老先生无过虑。此系方一 小童逃回南都所言。小童甚佼,罗将复欲得之,方已许赠。此童畏贼逃回。回时方尚未实授 官,但青衣小帽,额贴黄纸顺字耳”圆。未及方拱乾得官职,李白成于三十日放弃北京。 五月一日,清军进占京师。 明清易代之际,一种前所未有的旧巢覆破、新枝难栖的惶恐、惊悸、幻灭的感触伴随着 愤激、哀伤、寒苦的心绪,缠绕紧裹着南北各层面的知识之士 。方氏父子没有用生命为腐 朽的明王朝殉葬,虽然在内心情感上同情败亡的明王朝,但经过多年战乱后自身的奋斗目标、 趋优意识、以国家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使他们认识到没有生存,其他任何的志向都无 从实现。 在血与火的现实面前,方拱乾一家于五月逃离京师,乘乱南归金陵。崇祯十七年十二月, 南明刑部尚书解学龙“治从贼之狱,仿唐制六等定罪”,将谕德拱乾与通政司参议宋学显,工 部主事缪沅,给事中吕兆龙、傅振铎,进士吴刚思,检讨方以智、傅鼎铨,庶吉士张家玉及 沈元龙十人列入“五等应徒拟赎者”。列入名单者,“惟方拱乾结纳马、阮,特旨免其罪” 。 稍后,有人自称是大明太子,这在南京小朝廷内引起轩然大波。南明弘光元年三月初一日夜, 移太子入大内,太子是真是假一时难以定夺。纤言中篇载: 初七日庚寅,有内官以密疏劝上,上令卢九德持至马士英邸第,士英疏答云: “东宫厚质凝重,机辨百出,其言虽似,而可疑甚多,原讲官方拱乾在狱,容密谕 来辨之。如伪,当付法司,与臣民共弃;如真,祈取入深宫,留养别院,不可分封 于外,以启奸人之心。”初八日辛卯,复会鞫太子于午门,时拱乾在刑部狱, 张捷坐大司寇高倬家,以刺召拱乾至,谓日:“先生喜甚! 借先生一言,证太子假 者,先生罪得释,美官九迁。”拱乾唯唯。既诣门,百官大集,各役喝令太子跪, 太子仍前西面蹲踞,众促拱乾前,拱乾大呼:“妄男子,何物黎邱也? ”太子一见, o 计六奇:明季北略卷二二,商务印书馆1 9 3 6 年,第4 4 6 页。 圆计六奇:明季北略卷二二,第4 4 6 页。 固严迪昌:清诗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 0 0 2 年,第3 页。 雪张廷玉等:明史卷二七五,列传第一六三“解学龙”,第7 0 4 6 页。 5 两南大学硕+ 学位论文第一章生平:易代之际的沉浮 即云:“主臣方先生。”拱乾惧,即退人后,语稍塞。五月,太子令释王铎, 仍以为大学士,又召方拱乾、高梦箕于狱,并为礼部侍郎东阁大学士。三人以清师 压境,俱不就职。 马士英、刘正宗等提议暂释方拱乾出狱辨识,意在让方拱乾揭穿假太子的身份,但方拱乾在 太子认出自己后却一言不发。左良玉欲迎济太子,“大铖一手握定抹杀识认之方拱乾”脚,成 为其引兵而东的理由之一。自此,拱乾与刘正宗两人积怨更深。 第三节出仕清朝 虽然在政治上将方拱乾定义为贰臣,但是从明亡到顺治九年之间,他是以遗民的身份存 在的,他并没有与作为政治实体的新朝政权发生直接的君臣关系。随着故国之思的敏感性和 冲突感逐渐淡化,面对家族可能受到的各种威胁,拱乾长子方孝标、次子方亨咸分别于顺治 六年、四年考取进士后出仕新朝。此时的方拱乾内心极其矛盾,一方面受传统节义观念的熏 陶,另一方面不仅仅要考虑个人的生存与前途,还需要关注家族的声望与命运。“中国是家族 宗族的社会,对于民族意识、国家观念向来很薄,所以在异代兴替的时候,朝统变更,无论 姓赵姓李,胡人汉人都无所谓,忠君爱国也是相当有限度的。”圆家族的得失升迁往往重于华 夷之辩和朝野之变。戴名世言:“自明之亡,东南旧臣多义不仕宦,而其家子弟仍习举业、取 科第,多不以为非。” 环抱大志而无从施展,毕竟心有不甘。他遣子出仕,无疑是对新朝的 一种肯定,以求其家族能存有用之身,这既是一种政治考虑,也是一种生存策略。易代之际 的政治环境、旧枝难弃与新枝难栖的复杂情感,使得千古以来知识分子在道义与利益之间进 行艰难抉择,在心中信仰与社会现实中展现百态人生。 清朝为诏求人才,于顺治九年至十一年间,由江南总督马国柱、大学士冯铨等人推荐, 有一大批明朝官员,如吴伟业、龚鼎孳、孙承泽、宋之绳、王崇简等数十人在不忘旧朝又感 激新朝的矛盾心态中应诏出仕。方拱乾也在其列,于九年“补翰林学士,转少詹” 。十一 年,年近花甲的拱乾被清廷起用为宏文院侍讲学士。他克勤克俭,谨慎从事,十二年参与太 祖圣训、太宗圣训、顺治大训、通鉴全书、内政辑要等书的编纂与修定 。十三 年升詹事府右少詹事,兼内翰林国史院侍读学士。他“应诏草书数千言,多切时政” ,曾 随皇帝驻于南苑。 满清统治集团在入关时即接受范文程的意见利用科举来吸收人才、笼络汉族士子, 同时也坚决打击迟迟不肯归心的南方士子。顺治十四年秋,拱乾第五子方章钺参加南闱乡试, 圆张廷玉等:明史卷三。八,奸臣马士英传,第7 9 4 3 页。 o 萧一山:清史大纲,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5 年,第1 2 页。 戴名世:朱铭德传,戴名世集卷七,中华书局1 9 8 6 年,第2 0 9 页。 张应昌:清诗铎,中华书局1 9 6 0 年,第1 4 页。 雷谈迁:北游录,汪北平点校,中华书局1 9 6 0 年,第3 9 5 ,4 0 3 ,4 1 0 页。 廖大闻修、金鼎寿纂:道光桐城续修县志卷一二人物志宦绩,第2 3 页。 6 、- q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第一章生平:易代之际的沉浮 考中举人。江南乡试发榜后,落榜者鼓噪于市,贿榜之声喧传四起,同在孙山之外的尤侗曾 作杂剧钧天乐,极尽讥讽之能事。“江南主考侍讲方犹、检讨钱开宗,贿通关节,江宁书 肆刊万金传奇记诋之。言官交章论劾,刑部审实。”“万”和“金”是在影射“方” 和“钱”两考官。十一月,工科给事中阴应节上奏疏谓:“江南主考方犹等,弊窦多端,榜发 后士子忿其不公。哭文庙殴蔗官,物议沸腾。其彰著者,如取中之方章钺,系少詹事方拱乾 第五子,玄成、亨咸、膏茂之弟,与犹联宗有素,乘机滋弊,冒滥贤书。请皇上立赐提究、 严讯。”圆帝言:“据奏南闱情弊多端,物议沸腾。方犹等经朕面谕,尚敢如此,殊属可恶。 方犹、钱开宗并同试考官俱著革职,并中式举人方章钺,差员役速拿来京,严行详审著 。郎廷佐速行严察明白,将人犯拿解刑部。方拱乾著明白回奏。” 尽管方拱乾预感事情不妙, 但仍有信心辩驳成功。十二月少詹方拱乾回奏:“臣籍江南,与主考方犹从未同宗,故臣子章 钺不在回避之例,有丁亥、己丑、甲午三科齿录可据。”回十五年,帝于京师亲复试江南丁酉 科场举人。最后的处理结果为: 方犹、钱开宗差出典试,经朕面谕,务令简拨真才,严绝弊窦,辄敢违朕面谕, 纳贿作弊,大为可恶! 如此背旨之人,若不重加惩治,何以儆戒将来? 方犹、钱开 俱著即正法,妻子家产,籍没入官,叶楚槐、周霖、张晋俱著即处绞,妻子 家产,籍没入官。已死卢铸鼎,妻子家产,。亦籍没入官。方章钺、张明荐、伍 成礼、姚其章、吴兰友、庄允堡、吴兆骞、钱威,俱著责四十板,家产籍没入官, 父母兄弟妻子并流徙宁古塔。程度渊在逃,责令总督郎廷佐、亢得时等,远行严缉 获解;如不缉获,即伊等受贿作弊是实。尔部承问此案,徇弊迟至经年,且将此重 情,问拟甚轻,是何意见? 著作速回奏。囝 拱乾受株连入狱,处于仕途得志时节的长子孝标、前途未可限量的次子亨咸也陆续入狱。 方家父子与同案入狱的吴兆骞、钱威等人结成患难之交。十一月二十八日,全家被判流徙宁 古塔。方家“与正主考方犹联族获中,事觉遣戍一时人心大震,科场弊端为之廓清者数 十年 。 方拱乾与方犹并不同宗,为何照样立案,且打击范围之广、处罚之严酷呢? 事实上,这 既是打压文人( 尤其是江南文人) 士气的文化镇压政策的产物,也是统治阶级内部党争的结 果。从顺天乡试转到江南乡试,其实是明朝南北两派斗争的沿袭,此一案实际上是以因弘光 小朝廷“假太子案”与方拱乾结怨的刘正宗为首的北派,借助满清贵族势力打击报复南派的 。赵尔巽等:清史稿第十二册,卷一。八,志第八三,中华书局1 9 7 6 年,第3 1 5 4 页。 o 清实录世祖实录卷一百一十三,中华书局1 9 8 5 年,第8 8 4 页。 曲清实录世祖实录卷一百一十三,第8 8 4 页。 o 方孝标:钝斋诗选,黄山书社1 9 9 6 年,附录2 ,第4 0 5 - 4 0 6 页。 o 清实录世祖实录卷一百二十一,第9 4 2 页。 o 赵尔巽等:清史稿第十二册,卷一。八,志第八三,第3 1 5 5 页。 7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生平:易代之际的沉浮 密谋行动。拱乾在授翰林秘书院侍读之后,仕途通达,屡屡升迁,其长子方孝标又是顺治极 为宠信的文学侍从,因而引起北派的仇视。北派趁机打压南方臣子和文人,皇室也认为南派 士子中反清情结浓烈。后南派成员陈之遴、陈梦蕾等人均遭流放东北地区。 此为满清一代大狱,瓜蔓株连之广、死事之惨、影响之大,为后世所难想像。此案打击 江南、威慑全国,由此对文士造成的心灵惊悸导致了文风的变化。汪琬曾经无限感慨地指出: “科场之议起,日以益炽,其端发于是科,而其祸极于丁酉,士大夫糜烂溃裂者,殆不可胜 计。”啦至此,这桩轰动一时的江南科场案,在涉及到南北党争、江南社事之争、满清有意 打压江南士子、后宫内部权力斗争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在世间上演了一出出流离失所、家 破人亡的悲剧。 第四节流放荒原 流放宁古塔是对方拱乾人生成就、事业发展、家族荣誉的一场巨大打击,在他敏感的神 经上留下深深的伤痕。这场变故给个人情感和家庭幸福都带来了难以磨灭的心灵创伤,使他 的心理结构和内心平衡产生了变动,使家族成员对功名利禄之心变得冷淡漠然。受儒家文化 深厚滋养的方氏家族,十分重视家族和宗族的荣辱沉浮。 顺治十六年闰三月初三,京师齐化门外,众多文人雅士为方拱乾、杨越、吴兆骞等流放 文人饯行。方拱乾言:“从未有过六十六岁之老人,率全家数十口,颠连于万里无人之境。”冒 清初的东北地区,由于明清战争及人口南迁等因素,已变得甚为荒凉。时值立夏,出山海关, 方拱乾写下何陋居集开篇之诗出塞送春归:“出塞送春归,心伤故国非。花应迷海气, 雪尚恋征衣。时序有还复,天心何忤违。攀条对杨柳,不独惜芳菲。” 春天象征着希望,而 身处苦寒之地的人们对春天有着更真切的憧憬。但在流放者眼中春天早已失去了魅力。暮春 本来就是一个令人伤感悲苦的时节,况且任何春色都无法融化诗人心中的冰冻与凄寒。 方拱乾在辽西中后卫地区目睹百孔千疮的明清战场后不仅感慨万端,这位善诗的老人, 禁不住写下了中后所城楼:“瘩马残城歇夕阳,登楼万绪益茫茫。海风吹水上山绿,草色 迷沙带碛黄。战垒星棋游犬豕,遗氓涕泗说刀枪。市朝兴废寻常事,迁客何须问故乡。”回诗 中流露出对世道无常、变化更替的无奈和背井离乡的沦落之感,家人同他一起泪流满面。 经过吴三桂故居时,有诗吴平西故宅和吴将军战场歌赞颂吴三桂血战农民军和 引领满清南下入关的功绩,战场歌有“降清端的胜降贼”,“贼不亡明清不入,驱除本为真 人力”和“贼不送死死不速,自投刀俎鲸鲵肉”等句,夸赞吴进行的是韩信与彭越般的事业, 吴将军“为今日开天茅土第一之奇勋” 。方拱乾对吴三桂进行了充分的肯定,认为其弃明 投清行为是对弃暗投明真理的遵循,顺应了历史潮流的发展。 汪琬:程周量像赞并序,尧峰文钞卷三七,见四部丛刊,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5 年,第5 9 8 页。 o 方拱乾:何陋居集自序,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 9 9 7 年,第5 4 页。 方拱乾:何陋居集己亥年,第5 5 页。 固方拱乾:何陋居集己亥年,第5 5 页。 方拱乾:何陋居集己亥年,第5 5 5 6 页。 8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第一章 生平:易代之际的沉浮 在辽西走廊,方拱乾见到白骨累累,作募僧收枯骨: 败亡二十载,枯骨尚如麻。中岂无才智,生原有室家。啼魂昏白昼,掩面乞黄 沙。何处烦冤尽? 观空仗法华。 在辽沈地区,明清两政权曾进行了几十年频繁而残酷的战争,双方动用数十万军队,死者实 难以计数,至清初数十年仍白骨蔽野。顺康间招募僧人收敛尸骨是辽沈地区很大的一项举措。 如杜甫的兵车行中言:“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两湿声 啾啾”。沈德潜认为此诗:“仁人之心,仁人之事,仁人之言。” 。 三月末,众人行抵盛京,拜谒因全清朝第一次文字狱案、顺治五年流放于此的函可和尚 ( 俗名韩宗骤,号剩人) ,写有晤剩和尚四首,表达了“忽漫相逢日,悲哉塞外天”与“末 别先留语,聊纤去国愁”的悲凉心境 。几日后,见到顺治十二年流放到抚顺的赤岩和尚, 写有晤赤和尚: 赞公杜老同羁旅,尚在舆图板籍中。嗟尔窜身来绝漠,闻予去路更蒙茸。孤藤 卓处心调象,片笠擎来雪印鸿。撒手几回还执手,谁言别泪碍虚空。固 体谅、羞惭、同病相怜等感情的共鸣,令“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他们在相逢后,更增添了悲 怆之感。 四月初三日,方拱乾作生日:“不死头颅私怪天,奉兹严谴始惺然。欲留青海无穷地, 令享红尘未了年。岁月岂因殊域异,泡沤不受老僧怜。孩心对酒开涓滴,醉舞还同稚子颠。” 岁月不因环境改变,生命不因心境萎缩。未了之年享红尘,赤子孩心对酒滴,既是抑郁中 对生命的留恋,同样也是对生命韧性的坚持。既是谋求心态的自我平衡,也是对现实自身处 境的逆反,有时候甚至刻意回避对自己内心情感和灵魂的拷问。在流放路上蹒跚前行,在愤 懑中写下午日渡年马河: 信谗一不用,千古遂称冤! 何与蛟龙事,空劳舟楫喧! 命穷丝费续,天闭问无门。 转觉汨罗浅,临流未敢言。回 诗中虽句句写皇帝与屈原,却又无不关乎自己,虽“临流未敢言”,但情感的浓度和力度却 方拱乾:何陋居集己亥年,第5 7 页。 雪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卷一,中华书局1 9 7 5 年,第l l 页。 固方拱乾:何陋居集己亥年,第5 5 页。 回方拱乾:何陋居集己亥年,第5 8 页。 o 方拱乾:何陋居集己亥年,第5 9 页。 o 方拱乾:何陋居集己亥年,第5 9 页。 9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第一章生平:易代之际的沉浮 皇曼蔓! 皇曼曼鼍曼曼曼曼曼皇曼皇曼皇曼曼曼曼曼曼蔓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l i m :m m 一_i 一: m 曼 十分惊人,凄怆荒寒中渗出臣子的无尽苦心。 方拱乾、吴兆骞、杨越等与流戍辽阳、铁岭等地流人,数百口舟车一路,浩浩荡荡,成 为关东大地一道独有的风景。因方拱乾官宦出身,押解兵丁和沿途官员对他多有照顾。同案 被遣戍宁古塔的八名举入之一的吴兰友,因不堪颠簸,病死于途中。吴兆骞同遣戍辽左的孙 肠将其埋葬,这更增加了他们对旅途的恐惧感。流人行走在苍茫的黑土大地,行走在初夏的 千里荒野,所谓“风雨千山复万山,征装半在水云间”。满眼风景在他们看来,都是人生 失意,漆黑的裸野在他们眼里,看不到半点光明。“艰难莫漫悲行路,暂憩浑疑销夏湾” , 旅途的愁绪阵阵袭来,在万籁俱寂的深夜凄清难眠。 在方拱乾等被押往宁古塔时,南方时局发生了重大变化。顺治十六年六月,郑成功联合 张煌言等抗清势力,乘海舟溯长江,克瓜州、镇江,围困南京。七月,芜湖举城降。“传檄郡 县,大江南北,相率送款”,“凡四府三州二十二县”,“自巡抚而下,仓皇欲走,东南大震。” 消息在翌年传到宁古塔,方拱乾并不像众多遗民那样振奋,相反,“真传消息倍凄然”,因 战事再起,“梦去还惊井灶烟”回,家乡人民生命及财产再遭重大损失。不久,抗清联军溃败 于南京城下,复国无望,全国各地抗清活动渐趋销匿。他歌颂皇帝及文武大臣勤于政务,“欣 闻奏凯纾宵旰,到处长扬簇管弦” ,“帝满声名天外肃,臣苴指画日中勤” 。张、郑等败 出江南后,江南士民再一次受到满清的高压荼毒,朝廷在扬州、镇江、苏州、绍兴等地大肆 逮捕曾经拥护和支持张郑之人,数千人受此牵连,此为“通海案”。方拱乾认为虽在荒寒之地 却间接地躲避了此难,“章甫久抛忘适越,桃花不见已逃秦”o 。张煌言、郑成功的水师从南 京的败退,西南农民军与南明政权的失败,在他心中并不是一件值得悲哀的事情,只渴望民 众不再经受战争的颠沛流离之苦。 方拱乾一行于七月十一日抵达宁古塔旧城( 黑龙江海林) 。到戍所后,他“为屋三楹,敞 其牖,牖外莳花种蔬果” ,官府授田以耕,并效仿王阳明被贬贵州龙场驿丞行事,将其住 所命名为“何陋居”。其诗云: 颜居日何陋,岂敢拟宣尼。忆昔阳明子,流离瘴海时平生仰止处,传诵谪居 诗。仿佛如相对,高踪良可师。西 回方拱乾:阻雨,何陋居集己亥年,第5 9 页。 雪方拱乾:阻雨,何陋居集己亥年,第5 9 页。 固徐燕:小腆纪年附考卷一九,中华书局1 9 5 7 年,第7 5 0 页。 o 方拱乾:得江南消息,何陋居集庚子年,第1 3 4 页。 方拱乾:得江南消息,何陋居集庚子年,第1 3 4 页。 固方拱乾:塞阅,何陋居集庚子年,第1 3 5 页。 o 方拱乾:春半,何陋居集庚子年,第1 3 5 页。 回方孝标:先大夫诗后集后序一,何陋居集,第2 3 7 页。 o 方拱乾:宁古塔杂诗百首之十二,何陋居集己亥年,第6 3 页。 l o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第一章生平:易代之际的沉浮 方拱乾有时“漏屋睡常足,荒厨饱即休”山:有时则“沿洄依岸广,欹侧倚沙眠”圆。或描写 日常生活,“兴来植杖吟,力倦枕锄睡”固;或感慨“荒哉饱饭六十年,白头才知辨麦菽” ; 或凭古怀人,抒发内心悲愤,“血泪江河流万古,雄心社稷憾三分” 。不论是描写农事,还 是借物兴感,都不再一味抱怨、愤懑,心境渐趋平和。 方拱乾父子与许多流人都保持着密切的交往,产生了真挚的友谊。吴兆骞“每啜糜之暇, 辄与龙眠诸君子商榷图史,酬唱诗歌” ,“同谪三年,情好殷挚,谈史论诗,每至夜分”,“意 气激昂,六博围棋”,“放歌纵酒,颇有友朋之乐”o ,并把他们的唱和诗汇辑成集,命名质 口。农耕之余,方拱乾或长歌当哭,抒写自己的思乡、怀人之感:或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课件比较大小
- 物业智能系统培训
- 小红书培训计划
- 创建健康村培训
- 课件模板人物速写简单
- 小学语文荔枝课件大纲
- 初中防欺凌课件大纲
- 创建无烟家庭课件
- 课件朗读者模式
- 课件最大窗口快捷键设置
- 基于多方法融合构建麻醉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 中建八局如何做好转型升级下的技术标编制工作
- 二年级上册体育与健康课教案
- 2025年铁路货装值班员(高级)职业技能鉴定参考试题库(含答案)
- 转让叉车协议书模板
- 2025-2030中国纳米气泡发生器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高清版)DB11∕T2279-2024社会单位消防安全评估规范
- 语文-云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和答案
- 北京一年级数学试卷
- 低压电工(特种作业)取证近年考试真题(300题)
- 养老院老人衣物洗涤保养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