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清代笔记小说中的城隍故事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 城隍故事是我国古代流传较为广泛的一种故事类型,其发端于魏晋南北朝, 经过长期地发展演变,在清代笔记小说作家笔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较之前代的 城隍故事,清代笔记小说中的城隍故事类型极其丰富,它突破了传统城隍故事以 表现城隍神的灵异和宣传因果报应为主的主题,加入了更多社会生活的内容,集 中反映了清朝吏治的腐败。随着城隍信仰的世俗化,城隍故事也走向了世俗化, 以其世俗、新鲜、活泼、生动的内容为这一古老的故事注入了新的活力,其艺术 上也取得了长足地发展。 本文力图通过和前代城隍故事相比较,发掘出清代笔记小说中城隍故事的独 特之处,及其所承载的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进而总结出清代笔记小说中的城隍 故事在人文思想和艺术成就上的研究价值,论文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城隍信仰及清代笔记小说中城隍故事的创作概况本部分详细阐 述了城隍信仰的源流变迁以及清代城隍信仰独有的特色,分析清代笔记小说中城 隍故事繁荣的原因 第二部分,清代笔记小说中的城隍放事类型研究本部分将清代笔记小说中 的城隍故事分为“阴阳太守”,“城隍上任”、“凡夫俗子”、“城隍与科名”四个故 事类型。通过与前代同类故事的纵向比较,分析清代笔记小说中城隍故事所具有 的独特审美价值,发掘其蕴含的道德褒贬。 第三部分,清代笔记小说中城隍故事的艺术成就。本部分论述了清代笔记小 说中城隍故事似真似幻,诞而近情的基本艺术特色,以及其在塑造人物形象和结 撰情节上取得的成就 关键词:清代笔记小说城隍故事类型艺术成就 t h e c i t yg o ds t o r yi sak i n do f m o r ee x t e n s i v et y p et h a ts p r e a dw i d e l yi na n d e n t c h i n 乱i to r i g i n a t e di nt h ew e i ,j i nd y n a s t y c o m p a r e dw i t ht h ef o r m e rs t o r i n g ,t h e a n e c d o t a ln o v e lw r i t e r so ft h eq i n gd y n a s t yo b t a i n e dh u g ea c h i e v e m e n t st h r o u g h l o n g - t e r m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t y p e so ft h ec i t yg o ds t o r yw e r ev e r ya b u n d a n ti nq i n g a l lk i n d so f s t o r i e sa l m o s ta p p e a r e d ,w h i c hb r o k et h ew 毽d i t i o n a l n t c n 坞,e x p r e s s e d i t sm y s t e r i o u s ,p u b f i c i z e dt h et o p i co fc a u s ca n de f f e c t b e s i d e s ,t h e yw c i ca d d e d m o r ec o n l e n t sa b o u t d a la c t i v i t i e s a n t i - t y r a n n ya n da n t i - c i v i li d e a lr a n t h r o u g ht h e s t o r i e s t h es t o r i e sh a dp r o g r e s s i v ed e m o c r a c yt h o u g h t , a l s oo b t a i n e das u b s t a n t i a l d c v c l o p m c mi na r t i nt h i sp a p e z ,t h e u n i q u eo ft h es t o r i e si nq i n gw a sd u g o u tb yc o m p a l :i n gw i t h t h ep r e 、,i o n ss t o r i e s i ta n a l y z e dt h es o c i a la n dc u l t u r a lm e a n i n g ,a n ds 眦m a r i z c dt h e r e s c a r c h i n gv a l u ei nh u m a n i t i e sa n da r ta c h i e v e m e n t s t h ep a p e ri sm a d eu po f3 c h a p t e r s c h a p t e ro n e t h ec h a n g eo ft h eo r i g i 丑a if a i t ha n dt h eg e n e r a ls i t u a t i o na b o u t o i n gc i t yg o ds t o r i e s t h ec h a n g ea n dt h es i t u a t i o na r ec l e a r l ye l a b o r a t e di n t h i sp a r t i ta n a l y z e dt h ep r o s p e r o u sr e a s o n sa b o u tt h ec i t yg o d s t o r y c h a p t e rt w o ,t h er e s e a r c ha b o u tt h es t o r yt y p e so fc i t yg o d s ,t h ec i t yg o d s t o r i e sw e r ed i v i d e di n t of o u rp a r t s :“y ma n dy a n gd i s t r i c tm a g i s t r a t e ”t y p e 、“g o do f t h ec i t yg e t st ow o r k 芹t y p e 、。o r d i l 磕r yp e o p l e 丹t y p e 、“c i t y g o da n di m p e r i a lt e s t ” t y p e t h r o u g ht h ev e r t i c a lc o m p a r i s o nw i t ht h ep r e v i o u sf a m ek i n ds t o r i e s - i t a n a l y z e dt h eu n i q u eb e a u t yv a l u c i ta l s od i s c o v e r e dt h em o r a lp i a i s ca n db l a m e c h a p t e rt h r e e ,a r ta c h i e v e m e n t so fq i n ga n e c d o t a ln o v e l s i ta n a l y z e dt h eb a s i c a r tf e a t u r e sa n dt h ea c h i e v e m e n t si nm o l d i n gt h ep e r s o ni m a g ea n dk n o t t i n gt h e d e t a i l s 。 k e yw o r d s ,q t n ga n e c d o t a ln o v e ld r yg o dt y p e a r t a c h l e v e m e n t s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清代笔记小说中的城隍故事研究,是在导 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原仓性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 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 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 签名) :月矗,霞 妙口7 年雪月7 日 学位论文原创性确认书 学生凰墓,重新提交的学位论文清代笔记小说中的城隍故事研究, 是在本人的指导下,由其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原创性成果。除文中 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该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 写过的研究成果。 指导教师( 签名) : 如口7 年 月孑日 f 芬乒鼍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价值 宗教信仰与文学艺术有着同源关系,这一点已经得到学者的_ 致认同,现在 学术界已经有不少学者选择从佛教、道教的角度来论述文学。民间信仰跟佛教、 道教相比,有着更广泛的民众基础,可以说它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其存在必然会对文学产生极大的影响。城隍信仰是我国古代社会一项有突出特色 的民问信仰活动,这种信仰由来已久,在汉文化圈有着广泛的传播基础。目前, 城隍文化已经得到很多人的关注,研究成果颇为可观,但是这些研究大都围绕城 隍信仰本身的渊源流变展开,围绕着城隍信仰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展开,而对城隍 文化的载体之城隍故事本身及其文学、美学价值缺乏研究。其实在古代流 传着许多的“城隍故事”,这些故事具有丰富的文学、美学和民俗学的价值。城 隍故事在清代笔记小说中得到了集中体现,不仅故事数量之多,类型之丰富,而 且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方面也表现出了不同于前代的一些突出特色。笔者对于散见 于清代笔记小说中的城隍故事进行的整理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一故事 类型,有助于我们通过这一类故事来揭示这些故事背后的文化意蕴和民族心理, 揭示出这一类型故事的美学特征和时代意义。 二、研究现状 城隍是我国古代社会最重要的神祀之一,对古代社会影响极深,早在宋代就 开始有学者对其予以关注和研究,如赵与时、欧阳修。清代,城隍文化得到了更 多文人的关注,俞樾的茶香室丛钞、赵翼的陔余丛考、姚福均的铸鼎余 闻、黄斐默的集说诠真都有关于城隍原型、城隍信仰的简单考辩。伴随着 民俗信仰研究在我国广泛地展开,城隍文化也得到了现代学者的关注。研究成果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城隍信仰的源流变迁。2 0 世纪三十年代邓嗣禹的城隍考对于城隍神 9 邓嗣禹:i 邓嗣禹先生学术论文选集 ,食货出版社,1 9 8 0 年版 1 的起源变迁及城隍神的信仰流变给予了关注。张洪泽的城隍神及其信仰d 着 重论述了城隍神职责功能的演变及其与道教的关系郭朝华中国各地城隍名姓 事略考? 从历史学的角度综合考证了全国各地城隍神的姓名及其成为城隍神的 主要事迹。王永谦在土地与城隍信仰o 一书中,经过详细地论证指出祝融为 最早的城隍神主。 城隍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日本学者滨岛敦俊明清江南城隍考商品经 济的发达与农民信仰国一文,从清代市镇城隍庙着手,探讨其出现的原因及分 布状况,揭示了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市镇的兴起与农民信仰变迁问的关系。张 传勇的明清山东城隍庙“异例”考o 通过对明清时代山东出现的镇城隍庙的 考察,指出镇城隍庙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王占华的城隍信仰与 明清政治o 从政治角度考察城隍信仰的兴起和发展,并论述了明清政治和城隍 信仰之间的关系和互动滨岛敦俊的明初城隍考o 和朱元璋政权城隍改制 考垂两篇文章论述了朱元璋王朝两次城隍改制的社会背景、实施状况以及对城 隍信仰的影响。 地域城隍信仰研究李祖基城隍信仰与台湾历史西和黄新宪 清代台 湾城隍信仰中的功利主义色彩叠两篇文章都对台湾地区的城隍信仰给予了关注 前者侧重论述了台湾历史上留下的有关城隍信仰的记载,后者则着重论述了清代 台湾地区的城隍信仰所具有的功利主义色彩。罗长山越南人的城隍崇拜与土公 信仰1 1 介绍了越南的城隍信仰,并且指出其信仰来源于中国。李天锡试述城 隍信仰在海外的传播1 2 论述了海外华人华侨城隍信仰的情况以及城隍信仰在海 外华人华侨社会得以广泛传播的原因 除此之外,郑士有、王贤淼合著的中国城隍信仰1 匍郑士有、刘巧林二 。张洪泽t 城隍神及荔信伸世界宗教研究 1 9 蛞年第1 期 。郭朝华,中国各地城隍名姓事略考 ,中国道教 ,1 9 9 7 年第3 期 o 王永谨,土地与城隍信仰) ,学莼出版社1 9 9 4 年舨 。【日】滨岛敦俊t 明清江南城隍考商品经济的发达与农民信仰 。l e e 田社会经济史研究 ,1 9 9 1 年 第1 期 o 张传勇;明清山东城隍庙。异倒”考 。聊城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牍) 2 0 0 4 年第6 期 o 乇占华:城隍信仰与明清政治 颈士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 0 0 5 年 o 【日】滨岛敦俊:明扔城隍考k 牡会科学家 ,1 9 9 1 年第6 期 o 【口】滨岛敦俊:朱元璋政权城隍改制考) 。史学集刊 ,1 9 9 5 年第4 搠 o 李祖基z 城隍信仰与台湾历史 ,台湾研究集刊 1 9 8 5 年第年1 期 。黄新宪:清代台湾城隍信仰中的功利主义色彩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 9 9 8 年第6 期 “罗长山:越南人的城隍崇拜与士公信仰,民族艺术,1 9 9 5 年第1 期 u 李天赐:试述城隍信仰在海外的传播 ,八桂侨史) 1 9 9 6 年第4 期 郑上有、王贤淼:中国城隍信仰 ,上海三联书店,1 9 9 4 年版 2 人合著的护城兴市城隍信仰的人类学考察回是近几年研究城隍文化的两 本力作,前者对城隍信仰的源流、原型、城隍神的职能变化、城隍神的来历与类 型,城隍庙的各种祭祀活动都做了系统的梳理后者从城市的角度切入,分析了 城隍信仰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城隍信仰与城市居民生活的关系 从以上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看出城隍文化虽然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但是这些 研究都是从城隍信仰本身及其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来论述的,而对于城隍故事本身 的研究着墨不多郑士有、王贤淼的中国城隍信仰在论述城隍信仰的同时对 于民间文学中的城隍故事给予了一定的关注,但是其着眼点仍在城隍信仰。顾希 佳“撵城隍型”故事的比较研究论述了一种较为有特色的城隍故事,但是其 着眼点在民间文学。笔者认为目前学术界缺乏对城隍故事系统的总结和观照,清 代笔记小说中的城隍故事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是不应 该被忽略的。城隍故事在清代笔记小说中繁荣的原因? 与前代相比清代笔记小说 中的城隍故事有哪些突出的特色和成就? 这些城隍故事背后蕴藏有怎样的社会 文化意义? 这是本文着重论述的问题。 中郑上有、刘巧林:护城兴市城隍信仰的人类学考察,上海辞书出舨社,2 0 0 5 年版 第一章城隍信仰及清代笔记小说中的城隍故事创作概况 第一节城隍信仰的渊源流变 城隍神是我国民俗信仰中的城市保护神,它伴随着城市的产生而出现,几乎 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城隍信仰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 一项重要内容,是民俗文化中一道颇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城隍信仰承载着古代广 大人民的精神需求,它的影响决不小于任何一种曾经广为流传的宗教。可以说“它 已不是一个城市可有可无的附着物,而是已成为一个城市的肌理,一个不可或缺 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城市居民的精神家园”6 i 在研究城隍故事前我们有必要探 讨一下城隍信仰的源流变迁。 学术界一般认为城隍神源于农田中的沟渠神,即水墉神在原始农业时代, 古人相信万物有灵,即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具有精神灵性和超自然的力量, 可以祸福人类他们认为农业的丰收与农业神灵的护佑有关,而沟渠和农业生产 密切相关,所以他们认为有一位沟渠神的存在,每年年终都要祭祀这些农业神灵, 感谢他们的恩赐。礼记郊特牲第十一中就有天子年终祭祀八位农业神灵的 记载。其中第七位是水墉神。“祭坊与水庸,事也。日:土反其宅,水归其壑, 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郑玄注日:“水庸,沟也”,孔颖达疏日= “坊以蓄水, 亦以障水:庸以受水,亦以泄水。”o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水墉即是我们所说的沟渠, 水墉神年终享受人们的祭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距今大约四五千年的时候出 现了城市。为了保护城内居民的安全,人们便修筑了高大的城墙和又宽又深的护 城河,由于护城河与沟渠的形式相同,水墉神便演变为城市的保护之神。周易 卷三泰卦有“城复于隍,勿用师”o 之语。意思是城墙倾覆于城下的沟中 说文解字释日:“城,以盛民也”,西“隍,城池也。有水日池,无水日隍”o 。 这是城隍之名的最早记录。“城隍”一词连用首见于班固两都赋序:“京师修 宫事,浚城隍。”o 由此可见城隍就是指城墙和壕沟,保护着城内居民的安全,在 遇到战争时还可以御敌。同样在万物有灵观念的支配下,他们认为保护他们的城 。郑t 有、刘巧林:护城兴市城隍信仰的人类学考察 ,上海辞书出版杜2 0 0 5 年版,第1 页 o 【清】孙希旦:礼记集解) 中华书局,1 9 8 2 年版。第6 9 6 页 o 【明】来知德:易经受注) ,上海书店出版1 9 8 8 年版,第3 5 页 o 【汉l 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卷2 6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1 年版,第6 8 8 页 口【汉j 许慎撰、【_ ; 】段玉藏注:说文解字洼) 卷2 8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1 年版第7 3 6 页 o 【汉】班周:阿都赋) 见文选卷一中华书局1 9 7 7 年版第2 2 页 4 墙和壕沟也是神灵的化身,即城隍神。此时的城隍神跟自然界的风神、雨神、山 神一样,其神格属于自然神,其职能便是护城保民。 宋赵与时的宾退录记载:“芜湖城隍祠建于赤乌二年”,噍考证这是史 载为城隍神立祠的最早记录。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黑暗动乱的年代,朝廷更替频繁。人民在战乱 中苦不聊生。在这样一种巨大的灾难面前,人民希望有神灵来拯救苦难,因此这 个时期是一个造神的时代。道教、佛教在此时都有所发展,这样的文化背景为城 隍神信仰的滋长提供了良机。也就是在这个时期,第一次出现了城隍显灵的记载。 北齐书卷二十慕容俨传记载,北齐王天保六年,慕容俨镇守郢城: 始入,便为梁大都督侯填、任约率水陆军奄至城下俨 随方御备,填等不能克又于上流鹦鹉洲上遣荻洪竞数里, 以塞船路人信阻绝,城守孤悬,众情危惧,俨导以忠义, 又悦以安之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号城隍神,公私每有祈 祷于是顺士卒之心,乃相率祈请,冀获冥佑须臾,冲风 吹起,惊涛涌激,漂断荻洪约复以铁锁连治,防御弥切。 俨还共祈请,风浪夜惊,复以断绝,如此者再三城人大喜, 以为神功o 由此可见在魏晋南北朝人们已经开始祭祀城隍神,城隍神有了助战的职能, 这种职能是护城保民职能的延伸。 唐代出现了城隍信仰的兴盛局面,太平广记卷三。三“宣州司户”条称 “吴俗畏鬼,每州县必有城隍庙”。o 城隍进入了文人学士的视野,开始出现于文 人的小说、诗文中。杜甫、羊士谔有赛城隍诗;张说、张九龄、韩愈、杜牧、李 商隐、许远在出任地方官时都曾写过祭城隍文。此时城隍神的神格也有所变化, 从自然神转变为人格神,即出现了正人直臣死后为城隍神的风俗。通典卷一 百七十七“襄阳郡”条引鲍至南雍州记称“城内见有萧相国庙,相传谓为城 隍神”。回太平广记三。三卷“宣州司户”条又载:“宣州司户卒。引见城隍 o 【宋】赵与时:宾退录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3 年版第1 0 3 页 o 唐】李百药:北齐书第一册中华书局,1 9 7 2 年版,2 8 0 - - 2 8 1 页 o 【宋】李畴等: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 9 6 1 年版,第2 4 0 0 页。 。唐】杜佑:通典卷一百七十七中华书局,1 9 8 4 年版,第9 4 3 页 5 神府君日:吾即晋宣城内史桓彝也,为是神管郡耳。”o 唐代城隍神还成为 冥界的主宰。段全纬在城隍庙记曾说:“阳之理化任乎人,阴之宰司在乎神”, o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有唐一代城隍祭祀已经是很常见的事情,城隍神的职能进一 步扩大,出现了“水旱疾疫必祷焉”。的局面。 五代十国时期朝廷更替频繁,封建帝王开始有意识地利用城隍信仰,以达到 其统国摄民的目的,他们利用城隍信仰的手段之一就是给城隍神加以封号。后唐 末帝于清泰元年( 9 3 4 年) 下诏: 十一月诏杭州护国庙,改封崇德王,城隍神改封顺义保宁王,铜官庙改 封福善通灵王,湖州城封阜俗安成王9 封建帝王统治者通过廉价的封号使城隍神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宋代城隍祭祀被列入国家祀典,有专门的学者开始研究城隍信仰,如欧阳修, 赵与时等元代虽然由外族建立,但是元代的统治者却也懂得利用汉族人民的信 仰来统治人民元朝定都于燕,营建大都城,同时建立都城隍庙,将都城隍封为 “佑圣王”,为全国各城隍之首,提升了都城隍的地位。 明代城隍信仰达到极盛,直接原因便是朱元璋大封城隍神。他于洪武二年和 洪武三年两次下诏改革城隍信仰制度,通过这两次改制,城隍信仰发生了很大的 交化。具体表现为;将以前较为凌乱的各种封爵祭祀形式进行了整序,将其制 度化、规范化、理论化,将城隍祭祀列入国家祭祀。建立起与现世行政机构相 对应的其界行政官,并且具有严格的等级秩序。 明确规定祭祀城隍神是各地方 长官的职责。虽然明代之前也有地方官参拜城隍神,但是那只是习俗上的惯例而 非职务上的规定。这样在朱元璋的诏令下中国每个县城都修建了城隍庙。“在一 座城市里。城隍老爷恐怕是知名度最高的人物之一”o 城隍信仰达到极盛 清代城隍信仰在延续明代繁荣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交化,清廷依然非常 重视城隍信仰,清朝建立后的第二年,清世祖便特派礼官去祭祀城隍神,后代的 皇帝把此当作惯例,而且在皇帝诞辰的日子,朝廷也会派专人祭祀城隍神。雍正 乾隆两帝,曾花费大量钱财屡次重修都城隍庙,并亲为城隍庙题写碑文楹扁。雍 o 【宋】李晴等: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 9 6 1 年版,第2 4 0 0 页 。【唐】段全纬:城隍庙记,。全唐文,卷七酉二十一中毕书局。1 9 8 3 年舨,第7 4 2 3 页。 o 【唐】李阳冰:缙云县城隍庙碑记 全唐文 ,卷四百三十七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第4 4 6 1 页 o 【来】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 卷三十五,中华书局1 9 6 0 年版第3 7 2 页 。郑士有、刘巧林:护城兴市城隍信仰的人类学考察 , 上海辞书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2 5 页 6 正帝为都城隍正殿题的楹联为“保障功隆,卒豆千秋修祀典:邦畿地重,灵威万 国仰神明”,楹扁为。永佑畿甸”。回乾隆帝题后殿楹扁为“神依民社0 联e l :“灵 巩天垣,和会九洲风雨协;报崇国祀,盈宁亿祀社方安”。o 由此可以看出都城隍 此时与社稷居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普通百姓依旧崇信城 隍神,城隍是他们心中豹万能神,遇有不幸他们都要到城隍庙祷告。这从城隍庙 会的大量出现也可以看出。每座城市每年都有一次甚至多次大规模的城隍庙会, 而且祭祀活动也多种多样。例如三巡会、城隍出巡,每次活动几乎全城的人都参 与其中了。但是另一方面,清代又是城隍信仰由极盛转向衰弱的特殊阶段,出现 了一些不同于前代的特色。正是由于祭祀活动的频繁举行,在城隍庙周围形成一 个熟闹的商业圈。商业的气息加上逐渐走向自娱的祭祀活动,为清代的城隍信仰 奠定了一个世俗韵文化氛围,丽且这时由于封建社会进入晚期,封建统治极为腐 败,社会弊端丛生,封建官吏贪污成风,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并且日益觉醒,再 加上朝廷所立的城隍神与民众心目中的城隍神有所出入,这样朝廷所立的城隍神 便被当作封建官吏的象征。人民有感于官吏的腐败,便把城隍神当作发泄的对象, 对他们进行嘲讽、批判。清朝,城隍神成了封建官吏的化身。 十九世纪中叶,随着中国的大门被帝国主义的大炮打开,城隍最初的防御功 能荡然无存,再加上此时西方的科学技术及思想的传入,在这样一种大的文化背 景下城隍信仰的衰弱已经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 综上所述,城隍信仰从诞生到兴盛,再到衰微,几乎伴随了整个中国古代社 会,成为影响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神祀之一,从政府到普通民众都受到它的浸染, 成就了它在民俗信仰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节清代笔记小说中的城隍故事创作概况 城隍故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类古老的故事类型,它最早出现于小说家的视 野是载于 有关城隍故 事的篇数只有7 则。故事类型丰富。清代之前城隍故事类型比较单一,清代城 隍故事的类型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前代出现的故事类型在此时得到了完善发展, 而且还出现了许多前代没有的城隍故事,思想内容摆脱了前代主要表现城隍灵异 和因果报应的主题。以其全新的内容和视角为这2 古老的故事注入了新的活力, 可以说城隍故事定型于这个阶段。艺术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点将在第 三章中详细论述。与同时代的白话小说相比,白话小说大多是文人精心结撰的, 笔记小说则是作者走南闯北“访行于故老”长期累积的结果,比白话小说更能真 实直接地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状况。白话小说中也有城隍,但大都作为一个不起眼 的配角出现,表现力度不够,不足以称为城隍故事。 笔者翻阅历代笔记小说集成、 笔记小说大观及各种典籍共搜索出清代 城隍故事2 3 5 则,具体分布如下: 作者小说集 篇数( 则)作者小说集篇数( 则) 袁枚子不语 4 0 景星杓山斋客谈 2 粱恭辰 北东园笔录4 0 许仲元 ( - - 异笔谈 2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1 8 夏荃退庵笔记 2 俞樾右仙台馆笔记 1 8 长白浩歌子 萤窗异草 2 钱泳履园丛话 1 5 宣鼎夜雨秋灯录 2 齐学裘见闻随笔1 4王士稹居易录 2 蒲松龄聊斋志异 1 4 朱硅阴鸷文注 2 陈其元庸闲斋笔记1 2俞樾耳邮 2 慵讷居士咫闻录 1 1 俞蛟梦厂杂著 l 王械秋灯丛话 9 毛祥麟对山余墨 l 吴炽昌客窗闲话5 乐钧耳食录 l 薛福成庸盒笔记 5 张潮虞初新志 1 和邦额夜谭随录5 郑澍若虞初续志 1 王士稹池北偶谈 5 张培仁妙香室丛话 l 褚人获坚瓠集4 采衡子 虫鸣漫录 l 朱梅叔埋忧集 4 昭楗啸亭杂录 l 程岱莽野语4郑光祖一斑录 l 。此为约数清代笔记小说浩繁,由于资料及笔者水平等多方面的限制,在此只能尽本人最大的能力去搜 寻,肯定会有不少遗漏但笔者研究的范围为类型故事,此2 3 5 则故事基本上包含了城隍故事所有的类型 9 沈起风 谐铎4王应奎 柳南随笔 1 李庆辰 醉茶志怪4王障 今世说 l 王培苟乡园忆旧录) 3 黄钧宰金壶七墨, 1 许奉恩里乘 3 王培苟昕雨楼随笔 l 李世熊 钱神志 3 史梦兰( 1 l z 园笔谈 l 陈弘谋在官法戒录 3 赵吉士寄园寄所寄 l 余金熙朝新语 2 高继衍蝶阶外史 l 粱清远雕丘杂录 2 诸晦香明斋小识 i 邹驶三借庐笔谈 2 徐珂清稗类钞 1 曾衍东小豆棚 2 青城子志异续编 1 许秋坨 闻见异辞 2 第三节清代笔记小说中城隍故事繁荣的原因 由上一节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清代,城隍故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种 成就盼取得固然离不开城隍故事因为。爷一代传承而带来的自身发展演变。“中 国孝教馥搴存在一种代代相佟豹吸晕l 力,适释吸引力是中国宗教故事得以,乍为传 统延续几千年的原因,”2 但是清代城陧故事成就的取得也离不开清朝这个大的列 代背景,也可以说正楚蒲鞔这个六一- 菇炉成就:7 带代笔记小说中的城隍故事。 一、志向世俗化的城隍信仰 城隍神本是自然种灵,予唇代被纳入道教神灵体系中,他上面有玉皇大地, 东岳大帝,阎君等,可以说他在神灵体系守的神格并不高,只能算得个下等神灵! 但是他却得到普通民众极大的青睐,能够在中国古代社会长期流行。这虽然与统 治阶级的利用分不开,但是从信仰的自身来说更依赖于民众的信仰心理。 追求现世享受、考虑眼前利益是中国古人的处世哲学,这种哲学使得中国的 民问信仰带有功利性的目的,人们信仰某位神灵并不是像西方的宗教那样为获得 灵魂的赎救。而是希冀能够得到他的护佑。“县官不如现管”也是古代民众的处 世哲学。在神灵体系中,城隍神的神格虽然不高但却掌管着一州一县民众的生死 人权,与普通民众的关系最为峦勰。这是城隍信仰兴盛的心理原因。 除了上述的特点,清代城隍的信仰心理还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一方面。民 。吴光正:中国古代小说的原型与母题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杜。2 0 0 2 年舨第1 5 页 1 0 众对于城隍神崇信有加。这与清代统治阶级对于城隍的重视有关,这一点在前面 的章节中已有论述。“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由此造成了各地大兴城隍庙宇的局 面,使城隍庙成为一座城市中最重要的神邸。城隍信仰深入民心。唐代的柳宗元 说:“力足者取乎于人,力不足者取乎于神。”。当人的自身力量不足以挽救自己 的命运时,往往求助于城隍神。清代,由于城隍神职责的扩大,人们便把城隍神 当作一个万能的神灵,有了什么解决不了的矛盾都会向城隍神祷告,以求获得帮 助和护佑,城隍信仰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另一方面清代城隍信仰处于一个由兴盛 转向衰弱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城隍信仰逐渐走向世俗化,其世俗性的一面在清 代得到强化。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不可信之有,亦不可信之无”的鬼神信仰态度。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 是个性解放的发展,人们对鬼神开始出现了怀疑的态度。例如纪昀曾说过;“人 之死也,或有鬼,或无鬼;鬼之存也,或见,或不见,亦如是而己矣。”“鬼神 茫昧,究不知其如何也。”。乐钧在耳食录自序中也写到: 搜神志怪,噫吁诞哉! 虽然,天地失矣,万物赜臭,恶乎有,恶乎不有, 恶乎之,恶乎不知仆,鄙人也,羁栖之暇,辄敢操觚,追记所闻,亦妄 言妄听耳,己则弗信,谓人信乎? o 许奉恩的里乘说例中也写到:。神仙有无,实属渺茫。”这种对于鬼神 的怀疑态度使民众开始怀疑城隍神的权威,这无疑削弱了城隍神的神性。 走向自娱的祭祀活动。城隍信仰的盛行带来了城隍庙会的繁盛,几乎每座 城市每年都有一次甚至几次大的庙会,规模之大往往雄踞各庙会之首。而且城隍 爷生日,城隍奶奶生日也要举行各种祭祀活动,伴随着这些祭祀活动而来的是浓 郁的商业气息,人们来城隍庙,其主要目的不是拜佛而是为了买东西。清人德硕 亭草珠一串就记叙了当时的情况,“滥贱纱罗满地堆,乡里婆娘多中暑,为 穿新买估农回。”o 浓郁的商业气氛使祭祀活动逐渐失去了原来宗教膜拜的意义, 变成了狂欢的盛会,这就大大削弱了城隍神的神性,加剧了他世俗性的一面。 在这样一种文化背景下,城隍神在人们心目中不再是一个抽象的神圣符号, 。唐】柳宗元。非国语神降于事影i 韧 町东集卷q ,上海( 良出i 媛社it 钾茸唪 厦,第瑚页弘一 o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卷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0 年版,第1 1 4 页 o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0 年版,第9 5 页 o 【清】乐钧:耳食录自序,齐鲁书社2 0 0 4 年版。 o 转引自郑士有:共生共荣城隍信仰与中国古代城市经济研究 ,上海大学学报2 0 0 6 年7 月第4 期。 1 l 而成为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性化的神邸。城隍挣走下了赢高的神坛,融入市民 的世俗生活中,城隍神在人们的心目中不再那么神圣高不可攀。于是清代人就怀 着一种极大的兴趣将世俗人们的情感赋予城隍神,使他们具有了平常人的喜怒哀 乐,也具有了世俗的愿望和人格的缺陷。这样的一种心理从大环境上奠定了城隍 故事的世俗基调,丰富了城隍故事的类型。 二、吏治腐败的现实 中国古代韵封建制度延续到清代已经出现了腐朽与衰亡,其中最明显的征兆 就是吏治的黑暗与腐败,诚然官吏的腐败是每个朝代不可避免的,但是清朝的官 吏腐败带着末世化的色彩,显得尤为严重。清代吏治的腐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卖官鬻爵成为一种风气。官吏才能庸碌,素质低下残酷暴虐,贪 污成风。皂吏为非作歹,为虎作伥。这样腐败的官场充满了乌烟瘴气,搅乱了 社会秩序,灾难终究落到广大人民身上,人民敢怒不敢言 钱谷融、鲁枢元主编的文学心理学教程谈到作家创作动机之一为“缺乏 性动机”,“所谓缺乏性动机就是基于人在生存中的某种缺乏或痛苦而产生的动 机因此缺乏性动机也就是人体的某种失衡,它以一种要求重新取得平衡的内 驱力而起作用”。国民众在清代这样的现实下,要获得心理上的某种平衡, 文学故事便成为最好的手段。城隍神与其他民间俗神相比,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政 治意味强烈,与地方官的关系密切。城隍之有神,犹郡国之有守,幽明虽殊, 其职于民则一而已”。o 他是与地方官相对应的冥界地方官。明初朱元璋的两次改 制,把这种关系制度化了。城隍神是地方官的翻版,再加上清代城隍信仰逐渐走 向世俗化( 这在前砸已有论述) ,民众对于现实社会吏治的腐败极度痛恨,就把 这种痛恨发泄到城隍身上,将人间官吏的丑态挪到城隍神身上。所以在清代笔记 小说中的城隍故事里,便出现了许多残酷、暴虐、昏庸、贪婪的城隍神,这类故 事寄托着广大民众对于现实社会的不满情绪,是对清代黑暗官场严于斧钺的声 讨。 当然,清代笔记小说中的城隍并不都是贪官污吏,其中也不乏清明廉政的好 毋钱谷融、鲁枢元:土半u 堙较幔,华东师范大学出版杜。i 螂7 年版第1 2 b 页。 。【宋】刘埔;云庄集) 枯=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 5 页。中国基本古籍库北京爱如生效字化技术研 究中心开发制作黄山书社出版发行 1 2 官。他们有的为民做主,惩治了不法的地方官;有的主持公道,惩治恶人:有的 积极帮助地方官断狱,还人问以司法公正,在他们身上寄寓着民众渴望政治清明 的美好理想。 明白了清代的吏治,我们也就不难理解清代城隍的吏治职能得到强化的原 因,清笔记小说中的城隍故事大约有三分之二的篇目都与吏治有关清代的城隍 故事改变了前代城隍故事荒诞的因果报应主题,使它成为一种审美理想,较之前 代无疑具有了新的文化意义与审美价值。 三、清代谈异之风的兴盛 鲁迅先生在阐述中国古代小说的起源时曾说:“人在劳动时即用歌吟以自娱, 借它忘却劳苦了,则到休息时,亦必要寻一种事情以消遣闲暇。这种事情就是彼 此谈论故事。而这谈论故事就是小说的起源。”o 以后这种谈论故事便成文人朋友 聚会,酒足饭饱后的一种消遣,所谈论的故事往往是各处所发生的奇异之事,尤 好谈论鬼怪之事。这种风气在唐代已经兴盛,沈即济在任氏传篇末云: 建中二年,即济自左拾遗于金吴,将军裴冀,京兆少尹孙成,户部弗 中崔需,右拾遗陆淳皆迁适东南,自秦徂吴,水陆同道。时前拾遗朱放因 旅游而随焉,浮颍涉淮,方舟沿流,昼宴夜话,各征其异说,众君子闻任 氏之事,共深叹骇,因诸即济传之,以志异云。 李公佐在庐江冯妪传篇末云; 元和六年夏五月,江淮从事李公佐使至京,回次汉南,与渤海高钺 天水赵债、河南宁文鼎会于传舍,宵话征议,各进见闻,钺具道其事,公佐 因为之传。 宋代流传着东坡强人说鬼的故事。王明清在投辖录序中也曾详细地描 述这种谈异的风气: 夜漏即深,互谈所睹,皆侧耳耸听,使父辈敛足,稚子不敢左顾,童仆 颜变与外,则坐客愈忻忻。怡怡忘倦,神躇色扬,不待投辖,自然肯留 o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 ,( 鲁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2 年版,3 0 3 - - 3 0 3 页 。转弓l 自汪辟疆唐人小说。1 静古耀出版社1 9 7 8 年版,第4 8 贞 事转哼l 自汪辟疆唐人小说,。上鸯古疆出版社,1 9 7 8 年版,第9 8 页 1 3 清代这种风气不减唐宋,清代笔记小说作家对于谈异更是情有独钟。蒲松龄 在聊斋志异自序中曾说“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闻 则命笔,遂以成篇。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夥。” 霍许奉恩里乘自序中谈到:“其或农工之暇,二三野老,晚饭杯酒,暑则豆 棚瓜架,寒则地炉活火,促膝言欢,论今评古,究原竟委,影响傅会,邪正善恶, 是非曲直,居然凿凿可据,一时妇孺环听,不自知其手舞足蹈。”o 和邦额的夜 谭随录自序也说:“予今年四十有四矣,未尝遇怪,而每喜与二三朋友于酒 觞茶榻问,灭烛谈鬼,坐月说狐,稍涉匪夷,辄为记载。”回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 俞樾,竟然向社会公开征集异闻,俞樾晚年为了。以消暇日”,编写右仙台馆 笔记时向社会发出征求异闻启:“伏望儒林丈人,高斋学士,各举怪怪奇奇 之事,为我原原本本而书,寄来春在草堂,助作秋灯丛话”o 这些作家怀着极大 地兴趣去搜集这些鬼怪之事,从这些故事中得到了乐趣。 城隍神是一座城市中最重要的神,与每个人的关系最为密切,他掌控着各种 鬼怪。人们遇到了所不能解决的怪异之事都要请城隍来解决,城隍故事与鬼怪有 着天然的联系,满足了文入的征奇求异的心理需求,自然就会有大量民间流传的 或者前代的城隍故事进入文人的视线。谈异的风气促进了城隍故事的传播,也使 清代笔记小说的城隍故事呈现出一种重写的现象,这种重写不是对原来故事简单 地抄袭或模仿,而是作家自觉利用民间素材和前代故事的框架,从自己的心理需 求出发,有意识地对故事进行开拓和再创作有些城隍故事在重写中获得生命, 最终定型,翻阅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我们可以发现,现在流传在民间的城隍 故事大都是在复述清代笔记小说中已定型了的故事 四、劝惩的小说创作观念 清代的文人经历着多灾多难的命运,清初的文字狱震撼着每一个文人的心 灵,影响了一个时代的小说创作。小说作家如何能在严密的文网面前,既能满足 。【宋l 王明清投辖录序,投辖录玉照新志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1 年版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自序 齐鲁书社。1 9 8 1 年舨 。【清】许奉恩:里乘自序) 。齐鲁书杜,2 0 0 4 年版 毋【清】和邦额:夜谭随录自序)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8 年版 。【清】俞樾:右台仙馆笔记序 。齐鲁书杜,2 0 0 4 年版 1 4 自己写作的欲望又能保全自己。于是劝诫小说就成为最好的护身符。以小说为劝 惩手段,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传统,千宝的搜神记就是通过“张皇鬼神,称道 灵异”以达到劝菩的目的劝惩的创作观到了清代由于时代的原因上升到一个新 的高度,几乎每一个小说作家在序言中都给自己的作品冠以“劝惩”的头衔。因 为面对清统治阶级严厉的禁书政策,劝惩书很容易通过禁书检察官的眼睛而进入 读者的视野纪昀在滦阳消夏录自序中写道:“昼长无事,追录见闻,忆 及即书,都无体例。小说稗官知无关于著述,街巷谈异或有益于劝惩。”o 刘毓楠 为里乘写的序中说道:“既罄读兰苕馆所著十余种,中有里乘十卷,劝 善书也。”。城隍神的主要职责就是惩恶扬善,这也是政府大力提倡城隍信仰的目 的之。这在城隍庙的一些楹联中可窥见一斑 做个好人,性定心安魂梦稳;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 湖北当阳 城内城隍庙神龛联) 料此身未得长存,为甚么急急忙忙作几般恶事;想前世俱已注定,何必 不干干净净做一个好人( 南昌城隍庙联) 要做好人,自古忠臣孝子都有善报;莫做坏事,请看大臣奸恶怎样收场 ( 胶州城隍庙) 。 城隍神惩恶扬善的神性使得笔记小说作家喜欢借城隍故事来表达自己劝惩 的目的,而这种劝惩又暗合了统治阶级“神道设教”的目的,既能在严密的文网 中保护自己,又满足了征奇求异的心理,这也是清代笔记小说中城隍故事繁荣的 原因。 。【清】纪昀;阋微革堂笔记) 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0 年版第1 页 o 【清】许奉思:里乘序l ,齐鲁书社,2 0 0 4 年版。 雪郑士有、刘巧转:护城兴市碱隍信仰的人类学考察 ,上海簿书出版杜,2 0 0 5 年舨,第1 6 3 页。 1 5 第二章清代笔记小说中城隍故事的类型研究 关于“类型”的概念,美国的斯蒂汤姆森( s t h i t h t h o m p s o n , t 9 8 5 - - - 1 9 7 6 ) 曾在其著作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中提到:“一个类型是一个独立传统的放事, 可以把它作为完整的叙事作品来讲述,其意义不依赖於其他任何故事。”回由此可 以得出所谓“类型”就是指一个叙事完整而独立存在的故事。 较之前代,清代笔记小说中的城隍故事类型十分丰富,而且突破了前代宣扬 城隍神的灵异和因果报应的故事模式,加入了更多的社会生活内容,借鬼蜮写人 情、以阴间写阳问、借城隍以言人事,寄寓着作者强烈的褒贬之情,具有强烈的 批判价值和认识价值。清代的城隍故事大体可分为四种类型:阴阳太守型、城隍 上任型、凡夫俗子型、城隍与科名四种故事类型。这些故事各有其深刻的主题、 奇妙的情节、生动的语言和个性鲜明的形象,构成了前所未有的以城隍为主角的 短篇文言小说,使城隍文化达到了艺术殿堂的高峰 第一节阴阳太守型故事研究 城隍神是阴闻官吏,县令太守是阳问的官吏,他们之间有着一种天然联系, 唐代的张九龄在祭洪州城隍神文写道:。道虽隔于幽明,事或同于表里。”口只 有阴阳共治,通力合作才能保护好这个城市的居民。明代,朱元璋大封城隍神, 建立起与阳间官吏等级相应的城隍等级制度,而且城隍庙的部署均按照阳间官吏 一 的衙门布置。清代官场供奉城隍神己成为一种制度和风俗,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清廷规定官府朔望祭城隍。每逢朔望日,知府、知县按例应该到城隍庙进香 清割,地方官员劭任三日后,必须亲至城隍庙拜遏城隍神,并撰写誓文。历代 政府的种种措施更加密切了阳间官吏和城隍的关系。 阴阳太奇这种故事类型便是基于城隍神和阳问官吏之间这种天然和人为的 联系上而产生的根据故事的内容又具体分为:阴阳互相监督型、阴阳共同断狱 型、阴阳知遇型,兹分述如下: 一、阴阳互相监督型 。转引自吴光正:中国古代小说的原型与母题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1 0 页 口腐】张九龄;祭洪州城隍神文 全唐文 巷二百九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0 年版第1 3 1 4 页 1 6 “城隍之有神,犹郡国之有守,幽明虽殊,其职于民则一而己。”o 由此可以 看出城隍是与地方官相对应的冥世地方官,他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轨道交通人才选拔全攻略:龙潭地铁面试题库精 编版指南
- 2026年高考英语复习新题速递之信息匹配(2025年7月)
- 知识题库-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人员考试题目及答案
- 社会信用体系下信贷市场的效率提升
- 第1章三角形的初步知识2017年秋滚动阶段测试1416及答案
- 牙科口腔医院综合服务体系
- 八年级地理铁路路线图
- 山西省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26届化学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联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 托幼园创建汇报
- 食管癌指南讲解
- 高一地质灾害课件
- 2024-2030年中国南美白对虾养殖市场规模分析及发展风险研究报告权威版
- 综合行政执法培训
- 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培训2024
- 白班阿姨合同范例
- 口腔门诊合作模式的合同范本
- 全国高中生物奥林匹克竞赛考试大纲
- 消防安全评估报告模板
- 公司汽车租赁合同书协议书书范本
- 张燕芳《国际贸易实务》(第5版)-电子课件示例(第4章)-已认证老师可下
- 育苗温室钢架棚报验技术资料(检验批)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