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柳贯交游考论.pdf_第1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柳贯交游考论.pdf_第2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柳贯交游考论.pdf_第3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柳贯交游考论.pdf_第4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柳贯交游考论.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柳贯交游考论.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柳贯交游考论 研究生:王芳 导师:杜海军教授 专业:中国古典文献学 方向:元明清文学文献 年级:2004 级 内容提要 柳贯(12701342)字道传,号乌蜀山人,又号静俭翁。婺州浦江(今属浙 江)人。受经于金履祥,学文于方凤、吴思齐、谢翱。大德四年(1300)用察举 为江山县学教谕,至大元年(1308)迁昌国州学正,延祐六年(1319)除国子助 教,升博士,泰定元年(1324)迁太常博士,三年(1326)出为江西儒学提举, 秩满归。至正元年(1341)起为翰林待制,明年卒,年七十三。门人私谥曰文肃。 著有柳待制文集二十卷。 柳贯一生交友满天下, 这对其学术是极有影响的, 但很少有人注意这一方面, 因此本论文试图填补这一空白。引言部分简单介绍了柳贯的生平及其研究现状。 正文分为三章,分别论述柳贯与老师、友朋、门生的交游情况: 第一章为柳贯的师承。柳贯与虞集、揭傒斯、黄溍并称“儒林四杰” ,学术 渊源深厚,这与其师承名门有很大的关系。柳贯幼年从学金履祥,得闻朱氏正统 之学,理学上造诣颇深。文学上则师承方凤、吴思齐、谢翱三位“隐君子” ,诗 文大进。 三先生中, 柳贯在诗文创作上受方凤影响最大。 柳贯得承婺州学术精华, 犹“不自以为足” ,遂出游当时名儒聚集的杭州,遍游方回、龚开、仇远、戴表 元、胡之纯、胡长孺、牟应龙等宿儒耆老之门,而“诸公亦往往喜为之延誉” , 由是名闻四方。 第二章为柳贯的友朋。在这一章中,依据柳贯生活、交游的主要地域特征, 将其交游人物划分为婺州乡友以及京师同僚两部分。婺州地区学术气氛浓厚,人 才辈出,柳贯置身其中,与其众多同郡乡友交往密切,婺州乡友在其交游中占有 非常独特的地位,这部分选取黄溍、许谦、吴莱、吴师道、胡助作为重点进行论 述。柳贯在大都宦游了整整十年,占其整个宦游生涯的三分之一。客居京师的十 年是其政治生涯中最为得志的时期,也是其交游视野最为广阔的时期。这部分选 取与柳贯交往颇为密切以及对柳贯政治生涯、 文学名气有所提升的重要人物进行 论述。 第三章为柳贯的门生。 柳贯自而立之年出仕, 一生基本上都在从事教育工作。 无论是身在地方县学,还是职属国子学,柳贯均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为国家培 养了众多人才。 黄溍和宋濂在叙述柳贯的事迹时都对其教育成就给予了很高的评 价。其门生现在可考者,主要有宋濂、戴良、王祎、危素、胡翰、郑涛等人,多 ii 为婺州人。其中,宋濂和戴良是柳贯最得意的弟子,受其影响颇深,文学成就也 以二人为高,本章将二人作为重点进行论述,余人从略。 余论部分主要论述柳贯的学术及文学,是对柳贯学术的一个总的概括,并对 柳贯是否诗宗江西诗派这个颇具争议的问题作了考辨。 总的来说,本文是以柳贯的交游作为叙述轴线,并将其学术思想贯穿其中, 而且对其生平及诗歌宗向上的疑点作了详细考证, 力图通过柳贯得以一窥元代文 坛尤其是婺州文学的风貌。 关键词:柳贯 交游 师承 友朋 门生 iii the textual research of liu guan s friends and contacts author: wang fang advisor: professor du hai- jun major:chinese classical documents direction:yuan ming and qing literature text grade:2004 abstract liu guan (12701342),a writer of yuan dynasty, was as known as liu daochuan, also named wu shushan ren and jing jian weng. he was from pujiang county of zhejiang province. he follows jin lvxiang studying neo- confucianism, and studying literature from fang feng, wu siqi and xie ao. he was professor of jiangshan county by way of recommendation in 1300, then turned into professor of changguo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in 1308. he became teaching assistant of guozi department in 1319, and soon prompted doctor. in 1324, he turned into doctor of taichang department, then shifted confucianism tiju in jiangxi province in 1326, and returned home after three years. at last, he promoted daizhi of hanlin department in 1341.liu guan died in 1342, was age of seventy- three. his students respectfully address him as wensu. his writing was liu daizhi collected works which includes 20 volumes. liu guan was master of literature in yuan dynasty, and made a lot of friends in whole nation. the research of liu guan was at an early stage in academic circles recently which was focused on the research of his poem and prose. but his whole life and situation of contacting were detailed verified by other scholars. so my paper tries to fill this vacancy. the preface simply introduced the whole life and researchful status of liu guan. the article is devided three chapters which discussed the situation of contacting about liu guan and his teachers, friends and students. the first chapter is liu guan and his teachers. liu guan and yu ji, jie xisi, huang jin were called “ four heroic confucians” together, so he has deeply academic origins which was related to his teachers. he follows jin lvxiang studying neo- confucianism in childhood, so he has deep- seated attainments of neo- confucianism. he studied literature from fang feng, wu siqi and xie ao, then he obtained progress in poem and prose. among his three teachers, liu guan was influenced deeply by fang feng. afterwards, liu guan went to hangzhou where famous scholars gathered at that time. he followed those famous scholars, such as iv fang hui, gong kai, qiu yuan, and so on. then he became famous for literature at that time. the second chapter is liu guan and his friends. in this chapter, according to major regional characters of liu guan s life and contact, this session divided his friends into two parts: the hometown friends in wuzhou and the colleagues in capital. liu guan has close contact with his hometown friends in wuzhou which holds unique status in his contacts. this part expounds the people who are huang jin, xu qian, wu lai, and so on. liu guan stayed in capital for whole ten years which had extensive contact in his life. this part expounds the people who had close contact with him and helped to promote his fame in literature or politics. the third chapter is liu guan and his students. liu guan was engaged in teaching all his life, no matter he worked in locality or authorities, liu guan also worked cautious and conscientious. so he developed many talented persons for country. the students of liu guan were came form wuzhou mostly, among these students, liu guan most appreciated students are song lian and dai liang who gained the greater achievement in literature. this chapter expounds the two people, the others are discussed briefly. the paper recounts the learning and literature of liu guan in ending part which are generalization for liu guan s learning. furthermore, the paper try to verify the controvert which debate about style of liu guan s poem. in short, this paper disposes the contacts of liu guan as axial trace, and run through his literary thinking along with scientific thinking, what is more, the paper tries to verify carefully his life and doubtful point about his poetic group,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literary circles in yuan dynasty, especially literature of wuzhou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liu guan. key words: liu guan; contacts; teachers; friends; students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 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其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 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 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 日期: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广西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广西师范大学、中国科学 技术信息研究所、 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 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 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 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包括刊登)论文的全 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授权广西师范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 日期: 导 师签名: 日期: 1 引言 柳贯(12701342)字道传,晚年自号乌蜀山人,扁其斋曰“静俭” ,因此又号静俭 翁。祖籍河东解州(今山西运城) ,南宋初迁至婺州浦江(今浙江金华) 。父柳金,字时声, 擢咸淳三年右科进士第,官高邮县令,入元后主教于乡邑,因柳贯贵,赠淮安路泗州知州。 柳贯大德四年(1300)始以察举为江山县学教谕,至大元年(1308)迁昌国州学正,延祐 三年(1316)考满至京,四年,铨曹以士论所归,特授湖广等处儒学副提举,未上。六年, 改国子助教,至治元年(1321)升国子博士,泰定元年(1324)迁太常博士,三年出为江 西等处儒学提举,天历二年(1329)满秩而归,杜门不出者十余年,至正元年(1341)起 为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明年卒,年七十三。门人私谥曰文肃。所著书据元史记 载,有文集四十卷, 字系二卷、 近思录广辑三卷、 金石竹帛遗文十卷,现有柳 待制文集二十卷行于世。 纵观柳贯的一生,可将其分为三个时期: 一求学时期。这个时期自柳贯总角之年从学金履祥始,至大德四年 31 岁时用察举 为江山县学教谕终。期间,柳贯因世乱随家人寄居兰溪时,得以师从金履祥学习理学,从 而得闻正统朱氏之学。迁回浦江后,又先后师从方凤、吴思齐、谢翱三先生学习诗文,以 能诗闻于乡里。柳贯犹“不自以为足” ,遂出游南宋宿儒遗老云集的杭州,遍游其门,而 尤与方回、龚开、仇远、戴表元、牟应龙、胡之纯、胡长孺交往密切, “诸公亦往往喜为 之延誉” , “与为忘年交” , “由是名闻于一时” 。柳贯在求学阶段遍游名师,悉心问学,为 其日后赢得“儒林四杰”的美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宦游时期。柳贯自大德四年以察举为江山县学教谕,至天历二年秩满家居,再到 至正元年重新起为翰林待制,次年病逝于任上,这三十年时间为柳贯的宦游时期。这一时 期又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担任县州级学政职务,即出任江山县学教谕及昌国州学正的阶段。柳贯出 仕时,元朝还未开设科举考试,多数士人都是以察举的形式出任地方小吏作为起点,柳贯 也不例外。他多次称自己是“为贫游仕” ,经济上的拮据看来是其当初出仕的主要原因。 这一阶段应该是柳贯宦游期间最艰苦的一段时间, “江山乃川阻山穷处,昌国则邈焉云海 岛屿间, ”但柳贯并没有受恶劣客观环境的影响,仍是兢兢业业, “不鄙夷其人所至,日与 为士者谈儒服俎豆事,人多化之。 ”这一景况持续了十五年。 第二阶段是柳贯延祐三年考满至京后客居京师的十年。初至京的三年,柳贯并未担任 任何职务,而是寄居在张思明家中以教授其子为业。直至延祐六年才擢为国子助教,并先 后担任了国子博士和太常博士,虽均为闲职,但颇有作为,黄溍柳公墓表和宋濂柳 先生行状都有详细记载。柳贯任职期间,为官刚正不阿,端重正直, “柄国者欲以其祖 配食孔子庙,众莫敢忤,公独毅然持不可而止” 。在京期间,政治上的便利使其得以结交 2 天下的名士,并与之交游唱和,再加上职责所司的应制之作,因此这一阶段的诗文作品在 柳贯的集子中数量最多,著有北游稿 、 西雍稿 、 容台稿 。 第三阶段是柳贯出任江西等处儒学提举的三年。泰定三年,柳贯在朝中受到排挤,出 京担任地方学政。危素云: “江西之迁,在朝之人有忌嫉之者,阨而不用。 ”1柳贯在江西任 上也是政绩颇丰,大力发展当地学政,智破“南康仓吏坐飞粮”一案, “人尤服其长于政 事” ,显示出了其杰出的政治才能。柳贯提举江西时著有锺陵稿 。至正元年,柳贯被起 为翰林待制,到官仅七月而卒,未及大用。柳贯官翰林待制的时间比较短,故在此一笔带 过。 三退隐时期。从天历二年满秩归隐乌蜀山,到至正元年被起为翰林待制止,为柳贯 的归隐期,这个阶段持续了整整十二年的时间。柳贯这个时期过得很清贫, “室庐仅庇风 雨,饘粥时或不给” ,但“处之裕如也” 。柳贯退隐时期最大的贡献莫过于教育出了一批优 秀的学生,其中,宋濂及戴良为其最得意的弟子。从这个意义上讲,柳贯的退隐时期或许 是其人生最不得志的时期,但却是婺州弟子的大幸,他们得以以此为契机,向这位名闻天 下的大儒求教,婺州学术也得到了进一步地传承。柳贯退隐期间也曾于至顺四年(1333) 短暂地客居吴中,与吴中文人王克敬、钱良佑、干文传等有密切的交往。这时期柳贯著有 静俭斋稿 、 西游稿 、 蜀山稿 。 由于后人对元代诗文的忽视,对于柳贯的研究和关注也就很少。1992 年 11 月 2 日, 在浙江兰溪召开过一次“纪念柳贯逝世 650 周年大会” ,会议号召组织力量,分工协作, 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对柳贯的研究,但遗憾的是至今未见有大的进展。因此目前关于柳 贯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文学史或研究著作涉及到柳贯时只是略为提及,只有查 洪德在其博士论文理学背景下的元代文论与诗文中对柳贯有专章的论述,该文章选取 文学与理学关系的视角来进行研究,所述颇受限制。另外,徐永明元代至明初婺州作家 群研究对柳贯的诗文也略有论述。但二者并未对柳贯的生平及其交游进行详细考证。除 此之外,目前学术界几乎没有发表过几篇有分量的研究柳贯的论文。正如查洪德所说, “在 元代学者和诗文家中,柳贯是值得研究而又极其缺乏研究的一个” 2。因而有必要对其进行 深入了解研究,以填补对这位元代文学大家研究的空白。本文是以柳贯的交游作为叙述轴 线,并将其学术思想及文学思想贯穿其中,而且对其生平及诗歌宗向上的疑点作了详细考 证,力图通过柳贯得以一窥元代文坛尤其是婺州文学的风貌。 1 危素金华柳先生文集序 , 柳待制文集卷首,四部丛刊本(后引柳待制文集均此版本) 。 2 查洪德理学背景下的元代文论与诗文378 页,中华书局,2005 年 8 月。 3 第一章 柳贯的师承 柳贯为元代“儒林四杰”之一,学术渊源深厚,他上承南宋遗老之学说,下启明初文 坛之学风,在学术传承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柳贯的学术渊源与其身处婺州有很大的关 系。婺州位于浙东,宋元以来人才辈出,名儒云集,人称“小邹鲁” 。南宋乾淳之际,吕 祖谦、陈亮、唐仲友并起,分别以性命之学、事功之学、经制之学著称于世。 “金华四先 生”何基、王柏、金履祥、许谦是公认的金华朱学的主要传人,被后世封建统治者列为理 学正宗。本章第一节为柳贯与金履祥,着重论述柳贯的理学传承。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 ,元兵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宋亡,蒙古贵族用他们强大的 铁骑在中华大地上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大元王朝。于是,在宋元交替的大动荡之际,出现了 一大批南宋的遗老逸民,他们聚居在故都杭州周围,或隐居田园,或浪迹江湖,以此来表 现他们对元王朝不妥协、不合作的态度。在这些江南的宿儒遗老中,最著名的当数方凤、 谢翱、吴思齐。三先生因怀念故国,遂结为月泉吟社,因昼夜吟诗不自休而以诗名著称于 世。柳贯皆亲承门下,肆力于诗文,以能诗著称乡里。本章第二节为柳贯与方凤、吴思齐、 谢翱,着重论述柳贯的文学传承。 杭州为诸多宿儒耆老的聚集地,得承婺州学术精华犹“不自以为足”的柳贯遂出游杭 州。柳贯客杭期间,遍游方回、龚开、仇远、戴表元、胡之纯、胡长孺、牟应龙等宿儒遗 老之门,潜心受学,悉心受教,而“诸公亦往往喜为之延誉” ,由是名闻四方。与此同时, 柳贯还结识了当时正客居杭州的杜敬、梁曾、高克恭、赵孟頫、鲜于枢、乔篑成、邓文原、 仇锷等文人学士,于书画艺术上有所造诣。本章第三节即论述柳贯客杭期间结识的宿儒耆 老。 柳贯早年从游于诸宋宿儒遗老的这段经历,黄溍元故翰林待制柳公墓表 (以下简 称墓表 )和宋濂 元故翰林待制承务郎兼国史院编修官柳先生行状 (以下简称行状 ) 均有叙述。黄溍云: 公幼有异质,颖悟过人。尝侍泗州府君(柳贯父)谒神祠,得旁人所遗金珠可值 万缗,密伺其人复至而还之。泗州府君大惊,知其器量不凡,期以远。到丱岁,遣受 经于同郡金先生履祥,即能究其旨趣,而于微辞奥义多所发挥。既又执弟子礼于同里 方先生凤、栝3吴先生思齐、粤谢先生翱,三先生隐者,以风节行义相高,间出为古文 歌诗,皆忧深思远,慷慨激烈,卓然绝出于流俗,清标雅韵,人所瞻慕。公左右周旋, 日渐月渍,不自知其与之俱化也。杭于宋为故都,向之宿儒遗老犹有存者,公遍游其 门,无不折行辈,与为忘年交。而与紫阳方先生回,淮阴龚先生开,南阳仇先生远, 句章戴先生表元,隆山牟先生应龙,永康胡先生之纯、长孺兄弟,交尤密,往来咨叩 3 栝,无此地名,疑为括苍之误。 4 无虚日。凡学问之本末,文献之源流,历历如指诸掌。发于议论,言必有征,不徒事 浮躁以追世好也。诸公亦往往喜为之延誉,由是名闻于一时。4 黄溍与柳贯同游方凤与宋遗老之门,所述虽不免溢美之词,足可证柳贯学术渊源之博洽。 宋濂行状所云与此大致相同,可相互参照比对,兹列如下: 先生素有异质,虽未成人时,即不苟取。尝随高邮游神祠,拾人所遗金珠,可直 万缗,密伺其求而还之。高邮惊异。甫及冠,遣受经于兰溪仁山金公履祥。仁山远宗 徽国朱文公之学,先生刻意问辨,即能究其旨趣,而于微辞奥义多所发挥。既又从乡 先生方公凤与粤谢公翱、栝吴公思齐游历,考先秦两汉以来诸文章家,大肆于文,开 阖变化,无不如意。先生曾不自以为足,复裹粮出见紫阳方公回、淮阴龚公开、南阳 仇公远、句章戴公表元、永康胡之纯、长孺兄弟,益咨叩其所未至。诸公皆故宋遗老, 往往嘉先生之才,无不为之倾尽。隆山牟公应龙,得太史李心传史学端绪,且谙胜国 文献渊源之懿,仪章、官簿、族系,如指诸掌。先生又往悉受其说。自是,先生之学 绝出而名闻四方矣。5 由于柳贯早年“为文多不存稿” ,故后人叙述其游学经历时,均采用上述这两段记载。 金 华先民传 、 金华贤达传 、 两浙名贤录 、 万历金华府志 、 嘉靖浦江志略 、 金华征 献略 、 四库全书总目 、 元书 、 元史新编 、 元诗选初集等皆如是。 第一节 柳贯与金履祥 金履祥(1 2 3 2 1 3 0 3 )字吉父,号次农,婺州兰溪(今属浙江)人。究心理学,师事 同郡王柏,从登何基之门,遂传朱熹之学。德祐初,召为迪功郎、史馆编校,辞不就。宋 亡,屏居金华山中,寄情啸咏,以著述、训迪后学为事。因家居兰溪仁山之下,学者称仁 山先生。元成宗大德七年卒,年七十二,追谥文安。著有资治通鉴前编十八卷、 举 要二卷、 大学章句疏义二卷、 论语孟子集注考证十七卷、 尚书表注四卷、 仁 山文集四卷、附录一卷。编有濂洛风雅六卷。 金履祥是“金华四先生”之一,朱学的四传弟子,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气节之士。他 的名作广箕子操就是为“感激旧知”而作,吴师道称其“辞旨悲慨,音节高古,真奇 作也”6。清代陶元藻按语云: 4 黄溍元故翰林待制柳公墓表 , 柳待制文集附录。又见金华黄先生文集卷三,四部丛刊本。 5 宋濂元故翰林待制承务郎兼国史院编修官柳先生行状 , 柳待制文集附录。又见文宪集卷二五,四库全书本。 6 赵鹤辑金华正学编卷七遗事 ,四库存目丛书。 5 仁山在宋,尝以史职名,不用殒于元,故传在元史 。今读其思旧操,缠绵悽怆, 未尝一日忘宋也。徐袍作仁山言行录,仿朱子靖节书例,称宋徵士云云,可谓得 仁山之志矣。7 宋明理学史对此也有提及: 宋亡后,他深怀亡国之痛而感念旧知,作广箕子操 ,抒发胸志,慷慨悲歌。 他曾渴望“独立回天” ,扶救宋室,但是,黑暗的现实使他无力回天,成了亡国之民。 他不是壮士,也不是能臣,国难临头,没有能象文天祥、陆秀夫那样起兵抗元,壮烈 牺牲。他所效法的榜样只是箕子,故在改世之后,他以遗民自许,所著文章自署曰 “前 聘士” ,止书甲子,不用年号,以示其节操。8 这段对金履祥广箕子操的激情诠释可谓准确贴切。正是基于这一点,也由于柳贯首先 师从金履祥,所以将其列在首位叙述。 按黄溍的记载,柳贯到丱岁被其父遣送到同郡金履祥处学经, 诗经齐风甫田 云: “婉兮娈兮,总角丱兮。 ”由此可见,丱岁大致是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而宋濂 记载的时间却是“甫及冠” ,即刚刚二十岁,这就与黄溍的记载形成了分歧。而前面列举 的记载柳贯学术渊源的传记中,多数都是跳过时间直接说“受经于金履祥” ,包括宋濂的 另一部传记专著浦阳人物记 ,在提到柳贯的师承时也只是简单的说: “道传幼有异质, 颖悟过人,受经于兰溪金履祥,学文于方凤、吴思齐、谢翱。 ”9没有交待具体的时间。只 有金华先民传和元诗选初集提到了具体的时间,前者采用的是黄溍的说法,云 “丱岁受经金履祥” ,而后者则延续了宋濂的说法,称“柳贯甫弱冠,受经于仁山金履祥。 ” 两说各执一端。 细考之下,应该是宋濂的记载有误。柳贯在故宋迪功部史馆编校仁山先生金公行状 末尾说: “贯实单弱,早岁因缘父友,幸尝洒扫师门。而少长屡遭家难,为贫游仕,有志 弗强,不得终承先生之教,以卒弟子之业,罪也何言! ”早年的时候,柳贯通过父亲的朋 友介绍,从金履祥学习性理之学。 “早岁”这个用词太过泛泛,无从确认具体的时间。但 考柳贯的生平,知其小时候因避世乱曾在兰溪居住过,在这段时间里,柳贯同夫人盛氏相 识并定亲,这个细节在祭亡室浦江县君盛氏文中讲得比较形象: 昔我祖姑,作嫔令族,既寿而仪,亦正以续,因是有连,犹裳缀幅。先六十年, 乱离刺促,我泗州公,弗堪荼毒。往依姑氏,遁于空谷,遂与君家,裙联袂属。时君 7 陶元藻辑全浙诗话卷二三,续修四库全书据清嘉庆元年怡云阁刻本影印。 8 侯外庐等主编宋明理学史651 页,人民出版社,1984 年 4 月。 9 宋濂浦阳人物记柳贯 ,金华丛书本。 6 方髫,娟其在目,我母曰嘻,请婚予欲。问年斯同,不疑何卜?纳采未几,母兮就木。 逮成配偶,生理日蹙,跋前疐后,左棖右觸。惟是贫家,动若湿束,六易暑霜, 仅终埋玉。兹卜新阡,荆山之麓,奉君就窆,车已载輹。10 而亡妻墓砖志则说: 贯亡妻盛氏,讳淑,婺之兰溪人。生十有九年而归贯,得年六十一(应为六十二) , 终于寝。生宋咸淳庚午(1 2 7 0年)八月一日,殁至顺辛未(1 3 3 1年)十一月九 日。11 由祭亡室浦江县君盛氏文 “六易暑霜”可以推断出,此篇祭文当作于盛氏死后六年, 即 1337 年,时柳贯 68 岁。 “先六十年” ,就是柳贯八岁的时候,柳贯父亲为避世乱携全家 投靠了其在兰溪的姑姑, “因缘父友”中的“父友”应该是指柳贯祖姑的族人。金履祥世 居兰溪,时声名正望, “州党之间,颇知宗向,赢糧景附,蹑履云从,户履常满。而以礼 为罗,辟塾延致,唯恐或后”12。当时客居兰溪、正值求学年龄的柳贯在祖姑的族人介绍 下,去金履祥处学习经学,也是理所当然、顺理成章的事情。 而从情感上推测,金履祥是柳贯从游的第一个老师,对柳贯“期以远”的父亲不可能 迟至其成人才将他送到金履祥处求学。而且同宋濂的说法相比,与柳贯处于同一时期、并 同时从游于方凤及宋遗老的黄溍的叙述更令人信服。如 果按宋濂所说,柳贯二十岁才求学, 那将与柳贯从游方谢吴三先生、杭州诸老的时间形成很大的冲突,此点后面将详细论证。 明永康人应廷育所撰金华先民传柳贯传 ,其末尾还标有“用黄文献公及宋潜溪文集 修”的说明文字,在二传并存的情况下, 金华先民传的选择同样也证明了宋濂说法的 不合情理。由此可以确定,柳贯“受经于金履祥”的时间应该是在总角之年,八九岁的时 候,其时柳贯还处在幼童的阶段。 较之金履祥的另一个弟子许谦,柳贯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理学家,没有理学专著,他对 金氏哲学的体认主要体现在他为老师所撰写的行状中。他有一段对金履祥学问的评价: 先生之学,以其绝禀济之精识,得于义理之涵濡,而成于践修之充阐。研穷经义, 以究窥圣贤心术之微;历考传注,以服袭儒先识鉴之确。无一理不致体验,参伍错综, 所以约其变;无一书不加点勘,铅黄朱墨,所以发其凡。平其心,易其气,而不为浚 恒之求深;钩其玄,探其赜,而不为臆决之无证。13 10柳待制文集卷二。 11柳待制文集卷一二。 12 宋濂故宋迪功部史馆编校仁山先生金公行状 , 柳待制文集卷二。 13 同上。 7 虽不免溢美之辞,还是概括出了金氏“其学以由博返约为主,不为性理之空谈”14的治学 特点。 故宋迪功部史馆编校仁山先生金公行状中,柳贯还有一段历数金华学派传承的 议论文字: 自圣学不明,群儒雕镂组绣,分裂破碎,千五百年,而周、程、张、邵五夫子重 徽继照, 六经之道焕然复明于天下。道南之学,肇于龟山杨氏,而豫章罗氏、 延平李氏实继起而篡承之。天之生贤,固不数数然也。文公先生子朱子属当道统绝续 之运,而身任斯道不传之绪,凡圣经贤传之出于分崩离析之余者,既悉删正之,以还 统体之全,而传注训释之混于得失纯驳之间者,又悉披之摘之,以成宰制之公。 当时及门之士,无虑什百,而文肃黄公独得其传。文定何公早尝师事黄公,与闻 真实刻苦之训,而文宪王公则又得之何公者也。何、王二氏,生同里,同志于道,同 时易名,有司以谓何公之清介纯实似尹和靖,王公之高明刚正似谢上蔡,时称知言。 而先生则自其盛年亲承二氏之教,以充之以己者也。 在这里,柳贯忠实地继承了金履祥濂洛风雅中宗法性的道统观。 宋明理学史指出, 这个被冠以濂洛诗派图的道统传授图: 尊周敦颐为理学开山祖,而以二程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黄 榦何基王柏这一传授世系为正宗,余皆为旁支。清人戴锜在雍正十年(公元 1 7 3 2 年)所作濂洛风雅序中指出了这一特点。他写道: “ 濂洛风雅者,仁山先 生以风 、 雅谱婺学也。吾婺之学,宗文公,祖二程,濂溪则其所自出也。以龟 山(杨时)为程门嫡嗣,而吕(大临) 、谢(良佐) 、游(酢) 、尹(焞)则支。以勉 斋(黄榦)为朱门嫡嗣,而西山(蔡元定) 、北溪(陈淳) 、撝堂(刘炎)则支。由黄 榦而何(基)而王(柏) ,则世嫡相传,直接濂洛程门之诗以共祖,收朱门之诗以同 宗。非是族也,则皆不录,恐乱宗也。 ”金华朱学这个诗学谱系,无异乎一部士族宗 谱,表现出鲜明的宗法色彩。15 柳贯在这里全盘接受了乃师的理学道统观,视朱学为正宗,因此得传朱子之学髓。同时, 正是由于柳贯对金履祥学术的准确叙述和评价,他所作行状就成了后人了解金履祥的一个 捷径, “有司以谓何公之清介纯实似尹和靖,王公之高明刚正似谢上蔡,时称知言。而先 生则自其盛年亲承二氏之教,以充之以己者也。 ” 他对金履祥的这段评价常常被后人引用, “几乎成了后人(其中包括元史作者和宋元学案作者)对金氏的定评”16。 14 侯外庐等主编宋明理学史引清人陆心源语,651 页,人民出版社,1984 年 4 月。 15 侯外庐等主编宋明理学史657658 页,人民出版社,1984 年 4 月。 16 侯外庐等主编宋明理学史652 页,人民出版社,1984 年 4 月。 8 柳贯不是纯粹的理学家,而是“流而为文” ,这种现象在元代中期以后相当普遍。正 如清人黄百家案语所云: 金华之学,自白云(许谦)一辈而下,多流而为文人。夫文与道不相离,文显而 道薄耳,虽然,道之不亡也,犹幸有斯。婺中之学,至白云而所求于道者,疑若 稍浅,渐流于章句训诂,未有深造自得之语,视仁山远逊之,婺中学统之一变也。义 乌诸公(黄溍、柳贯等)师之,遂成文章之士,则再变也。虽然,吾读文献(黄 溍) 、文肃(柳贯) 、渊颖(吴莱)及公(宋濂)之文,爱其雅驯不佻,粹然有儒者气 象,此则究其所得于经苑之坠言,不可诬也。词章虽君子之余事,然而心气由之以传, 虽欲粉饰而卒不可得。17 这个发展趋势不仅适用于金华之学,也代表了整个元代理学的走向。不同于宋代理学家的 文道分离,轻视文辞,元代理学家讲求文道统一,提倡经世致用,注重文章的实用价值。 余阙在至正十年为柳贯文集作序时也提及了这一现象,他说: 文之敝,至宋亡而极矣。故我朝以质承之,涂彩以为素,琢雕以为朴。当是时, 士大夫之习尚,论学则尊道德而卑文艺;论文则崇本实而去浮华,盖久而至于至大。 延祐之间,文运方启,士大夫始稍稍切磨为辞章,此革之四而趋功之时也。18 元人文章渐趋功用价值,这就形成了元代理学“流而为文”的趋势,也反映了理学思想对 文学的全面渗透。 柳贯在金履祥处接受了启蒙教育,理学的日渍月浸对柳贯的性格和为文都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金华贤达传在柳贯传后赞曰: 人物记云贯局度凝定,燕居默坐,端严若神,即之如入春风中,久与之处, 未尝见其疾言遽色。生平以奖进人材为己任,故瞻其德容,莫不气夺而意消。斯所谓 得夫性理之学而见诸躬行者欤。19 这是理学对柳贯性格形成的影响。为文方面,更是影响巨大。至正十年(1350) ,余阙为 柳待制文集作序时就说: 浦江柳先生,挟其所业,北游京师,石田马公时为御史,一见称之,已而果以文 17 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八二北山四先生学案 ,中华书局,1986 年 12 月。 18 余阙柳待制文集序 , 柳待制文集卷首。 19 郑柏金华贤达传卷一,续金华丛书本。 9 显,由国子助教四转而为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盖先生早从仁山金先生学,其讲 之有原,而其淬砺之也有素。故其为文缜而不繁,工而不镂,粹然粉米之章,而无少 山林不则之态,惜其未显而已老,欲用之而已殁也。 金华征献略在评论柳贯时云: 古之有才者,必有大器以居之,则才始不滥。器大者,必学道。学道则所见大, 其视文章之工,不啻稊米之在太仓;视文章之有闻于世,不啻一沤之兴没于海。其所 著撰,有待而起,如时雨之润百物而不司其功。吾于道传先生见之矣。先生之学,源 本金许,其所自植于文章之本者,固已深矣。惇于性,则文不靡;深于养,则文不悍。 正大和平,无蒙昧峻激之气。虽与虞揭齐名,乡人有求其文者,时亦不却。或请改酌, 经数四不倦,未尝有厌苦弃置之意。曾不自觉其工于文,而为一代之宗师者,无他, 学有以广其器,器有以居其才也。20 此评论可谓精当,淋漓尽致地描述了性理之学对柳贯“正大和平”文风的形成所产生的巨 大影响。黄溍墓表称柳贯: “晚益沉潜于理学,以为归宿之地焉。 ”柳贯晚年自号静俭 翁,并题自赞曰: 好学而莫或致之,望道而未之见也。壮而漫仕,初何与乎尊荣;老而归休,亦焉 往而不得乎贫贱也。若乃企卒岁之优游,服终身之静俭,则拄笏而看山,饮水而著书, 尚庶几可以傲兀夫无穷之世变也。21 柳贯对自己一生的评价就融入在这短短的数语之中,他晚年追求这种安贫乐道、悠然自得、 荣辱俱忘的生活状态,不可不说是醉心于理学的结果。 第二节 柳贯与方凤、吴思齐、谢翱 方凤(12401321)一名景山,字韶卿,一字韶父,号岩南,婺州浦江(今属浙江) 人。逾冠出游杭都,尽交海内知名士,将作监丞方洪奇其文,以族子任试国子监举,上礼 部,不中第。会天下多故,三以策告丞相陈宜中,不听。后以特恩授容州文学,未上而宋 亡。归乡,隐居仙华山,名其斋曰存雅堂,学者称存雅先生。久之稍出游东西州,入吴渭 兄弟家塾,与吴思齐、谢翱等结为月泉吟社,昼夜吟诗不自休,学者皆翕然从之。又与一 20 王崇炳金华征献略卷一一,续修四库全书据清雍正十年刻本影印。 21自赞画像 , 柳待制文集卷一三。 10 时名士如方回、牟巘、龚开、戴表元、胡长孺、仇远等皆联文字交。至治元年卒,年八十 二。临殁属其子樗题其旌曰:容州示不忘(宋)也。著有存雅堂遗稿五卷、 野服考 一卷。 方凤是柳贯从游的第二位老师,他与柳贯的家族还颇有渊源。柳贯在方先生墓碣铭 中说: “ (方凤)逾冠出客杭都,主贯外祖閤门舍人俞公所。 ”又云: “先生讳凤,字韶卿, 年八十又二。夫人季氏,先卒,于贯为从表姑。 ”22方凤年轻时曾在柳贯的外祖父家里教过 书,方凤的夫人又是柳贯的从表姑,宾主关系加上姻亲关系,可谓交情匪浅。有了这样的 关系作铺垫,柳贯回到浦江后即执弟子礼于方凤,也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关于柳贯从学于方凤的时间,柳贯自己只是说“少亲事先生” ,并没有作过多的交待。 黄溍为方凤诗集作序时提到: “先生二子樗、梓惧时无知先生者,不敢辄以遗稿示人。柳 君道传方官于太常,自以游先生门最早,图其不朽者甚悉,既缄辞铭其墓,且采其家藏, 摘五七言古律詩三百八十篇,厘为九卷,属永嘉尹赵敬叔刻置县斋。以溍幸尝及先生之门, 伻来俾为之序。 ”23黄溍也曾师从方凤,他所说柳贯最早游方凤之门,应该是可信的。也就 是说,柳贯从学于方凤的时间要比黄溍早,而黄溍入方凤门的时间是可考的,他在送吴 良贵诗序中说: “元贞丙申,予幸获执弟子礼,见方先生仙华山之下,退又辱与良贵游, 俯仰之间垂四十年。 ”24元贞丙申即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 。但这个时间又比较晚,对于 推断具体的从游时间没有多大的帮助,因为谢翱在此前一年已去世,柳贯既然同时师从三 先生,自然不能晚于 1295 年。但由于早期材料的欠缺,柳贯从学于方凤的具体时间已不 可考,而柳贯师从谢翱的时间大致是在至元二十五年(1288) (参下 1 4页) ,据此推断, 柳贯从学方凤的时间应该稍早于 1288 年。 方凤向来以气节不群为人所称颂,他的文学思想也是可圈可点,有其独到的地方。在 诗歌创作上,方凤主张诗要“由人心生” 。他为仇远诗作序时说: 山村仇君过余说诗,余观其年甚茂,才识甚高,处纷华声利之场,而冷澹生活之 嗜,混混盆盎中,见此古罍洗,令人心醉。及披其帙,标格如其人,盖得乾坤清气之 全者也。今夫水虽万折必东焉;鸟兽大者,丧其群,过乡翔回焉,鸣号蹢躅焉; 小者至于燕雀,犹有啁噍之顷焉。由人心生也。使遭变而不悲黍离,居嫠而不念仪髧, 望白云而不思亲,过西州门闻山阳笛而怀故,是无人心矣。而尚复有诗哉!25 方凤强调作诗要发于心、 “由人心生”才能有所作为。他的这个观点为柳贯所继承并忠实 地执行着。柳贯自题锺陵稿后云: 22柳待制文集卷一。 23方先生诗集序 , 金华黄先生文集卷一六,四部丛刊本(后引金华黄先生文集均此版本) 。 24金华黄先生文集卷一七。 25仇仁父詩序 , 存雅堂遗稿卷三,四库全书本。 11 然余之诗出于余心,宣于余口,无隽味以悦人,无鸿声以惊俗;上不足以企乎古, 下不足以贻诸今,不过如嵇康之听锻,阮孚之著屐,以足吾之所好而已。26 锺陵稿乃柳贯出任江西儒学提举时所作,这段话清楚地表达了他作诗要“出于心” , 才能“宣于口”的文学主张。同样的论点还出现在他为方凤写的祭文中,柳贯云: 通塞之在人,而道固不为之磷缁。苟其行之弗信,则有言焉,其庶几出于心而宣 于口,其最精者为文辞。征于辞则有险有易,得于气则有醇有醨。若其赋物而写景, 悼屈而伤离,动乎性情之正,而要之礼义之归,开阖变化,莫神于诗。虽古人其既远, 尚述作之昭垂。27 在这里,柳贯对“出于心而宣于口”作了进一步的解释,认为其结果就是“征于辞则有险 有易,得于气则有醇有醨” 。但不管是险易还是醇醨,只要“动乎性情之正,而要之礼义 之归” ,其诗作就可以永垂不朽。这完全是方凤“诗由人心生”论点的延续。 为文方面,方凤则主张作文必须“真实中正” 。宋濂曾论曰: 宋季文弊,凤颇厌之,尝谓学者曰:文章必真实中正方可传,他则腐烂漫漶当与 东华尘土俱尽。已而言果验。28 这一观点与其“由人心生”的论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有发自内心、出于真性情,才能 创造出“真实中正”的作品,才能做到不偏不倚,务求真实。柳贯传承这一论点的痕迹很 明显,他在文集中多次重复了乃师的论调。 跋夏敬仲八咏赋序 中,柳贯云: “孟子 曰: 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言非难,言而有其实为难耳。 ”29又说: “世之所谓空言无实,而足以欺世盗名者,非学也。 ” 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