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红楼梦神话叙事的意蕴阐释与艺术价值 摘要:红楼梦文本叙事中的神话成分有着系统完整的体现,“石头” 神话、“终珠还泪”神话与“太虚幻境”神话不仅相对独立完整而且互相关联 融合,在文本叙述主体外层形成了完整的神话框架包围。红楼梦对神话的 叙写属后神话时代的文人创造,与原生性质的神话有着本质的区别。红楼梦 在神话叙事中寄寓了抽象而超拔的意义,与贾宝玉形象相对应的“石头”神话 借石头的经历表达了作者对人生体验的哲理玄思;“绎珠还泪”神话隐喻宝黛 悲剧爱情故事,体现了作者对新的爱情理想与环境冲突的深刻的哲学思索;“太 虚幻境”神话演绎作者对“情”形而上的认识与观念。神话较之于文本主体, 其表意更为深玄,从而使文本具有了神秘色彩与深刻性,同时对作品的主题的 理解有重要的作用。红楼梦神话叙事成分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从叙事学 的角度讲,神话叙事在叙事者、叙事时间、叙事角度、叙事结构方面在继承前 人的基础上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在美学上,神话叙事不仅寄寓了作者崇尚自 然的审美理想而且创造了空灵的审美风格;在艺术l - _ ,神话叙事运用,具有 解释性、隐喻性、预示性的表现功能。神话叙事的运用,成就了红楼梦伟 大作品的地位。 关键词:红楼梦神话叙事 意蕴艺术价值 t h er e s e a r c ho nt h ei d e ae x p l a n a t i o na n da r tv a l u eo ft h ed r e a mo ft h e r e dc h a m b e r a b s t r a c t :唧诂d r e a m o f q h ep 婶d c h a m b e r t h e t e x tr e c o u n t st h eb o d yt h a tt h em e d i u m m y t hc o m p o s i t i o n h a st h es y s t e mi n t e g r i t yo r i g i n a l l yn o w ,”r o c k ”m y t h ,”j i a n g z h u r e t u r n st h et e a r s ”m y t h w i t l l ”t h eg r e a tv o i dd r e a m l a n d ”m y t hn o to n l yo p p o s i t e i n d e p e n d e n ti n t e g r i t ya n d t h em u t u a lc o n n e c t i o n b l e n d s u r r o u n d i n gi nt h em y t hf r a m e t h a tt h et e x td e s c r i b e dt h el a y e ro u t s i d et h ec o r p u st ob e c o m et h ei n t e g r i t yo r i g i n a l l y ( d ”a mo f t h er e d c h e m & r w r i t et ob e l o n gt ot h ed e c r i e so f t h em y t hb e h i n ds c h o l a fo f m y t h a g e sc r e a t i o n ,w i t ho r i g i n a lt h em y t ho f t h e b o r nn a t u r eq u a l i t yh a st h eh y p o s t a t i c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 啦d r e a mo f t h e 氓c 缸m 甜c d r w ms e n tt h ei d e ai nm y t hr e c o u n ta b s t r a c t a n ds u p e rt h em e a n i n gt h a tp u l lo u t w i t ht h ej i a - b a o y u i m a g eo p p o s i t es h o u l do f r o c k ” m y t hb o r r o w e d t h ec a r e e ro f t h er o c kt 0e x p r e s st h ea u t h o rt ot l l j n kt ot h ep h i l o s o p h yt h a t t h e1 j f ce x p e r i e n c e p e r s o n a l l y ;”t h eb e a do f j i a n gz h u r e r l r n st h et e a r s ”m y t hm e t a p h o r l i n d a i y ut r a g e d yl o v es t o r y ,b o d yn o wt h ea u t h o r si d e a ll o v ei d e a ;”1 1 1 eg r e a tv o i d d r e a m l a n d ”m y t h d e d u c e st h ea u t h o r t o ”f e e l i n g ”m e t a p h y s i c s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a n di d e a s i n c o m p a r i s o n w i t l lt e x to f m y t h o r i g i n a l l yt h ec o r p u s ,t h em o r ed e e po f i t sw a t c hi d e a ,t h u s m a k e st e x th a dt h em y s t e r i o u sc o l o ra n d d e e p so r i g i n a l l y ,h a v i n gi m p o r t a n t f u n c t i o nt o t h e c o m p r e h e n s i o n o f t o p i c o f w o r k a t t h es a m e t i m e t h e m y t h o f 口砬。,, g a t t lo f , r & r e d c h a m b e r r e c o u n t st h ec o m p o s i t i o nt oh a v et h ei m p o r t a n ta r tv a l u e s p e a kf r o mt h ea n g l e t h a tr e c o u n tt oi e a r r l ,t h em y t hr e c o u n t e dt oo b t a i nt h ea c h i e v e m e n to f t h eb r e a k t h r o u g hi n i n h e r i t t i n g t h ep e o p l eo f t h e p a s t sf o u n d a t i o ni nt h ea s p e c t so f r e c o u n t ,r e c o u n t i n gt i m e , r e c o u n t i n g t h ea n g l ea n d r e c o u n t i n gt h es t m c a t r e ;o nt h ee s t h e t i c s ,t h em y t h r e c o u n t st o n o to n l ys e n dt h ei d e aa u t h o r e m p h a s i z e t h ea p p r e c i a t eb e a u t yo f n a t u r ei d e a l ,b u ta l s o c r e a t et oa p p r e c i a t eb e a u t yt h es t y l el i g h ta n df r e e l y ;o nt h ea r t , t h em y t hr e c o u n t st h e u s a g e ,h a v i n g t h eh e r m e n e u t i c ,m e t a p h o ra n d i n d i c a t i n g t h ep e r f o r m a n c ef u n c t i o n t h e u s a g e t h a tm y t hr e c o u n t a c h i e v e 啦d r e a m o f t h er e d c h a m b e r t h ep o s i t i o no f t h eg r e a t w o r k k e y w o r d :t h ed n a mo ft h er e dc h a m b e r m y t h n a r r a t ei d e aa r t sv a l u e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引言 代表中国小说创作巅峰的红楼梦一直以其高度现实主义创作的成就而著称 于世,然而其文本精深细致的写实主体之上,却笼罩的是一个神话的光环。正是这 一与文本写实风格相异的神话光环,在为红楼梦增添了无限灵光秀气的同时, 形成了破解作者真实表意的玄秘屏障。 在三国志平话、水浒传等小说已成功运用神话结构首尾之后,红楼梦 对神话叙事的采用显然不属新创行为。但“石头”故事、“绛珠还泪”、“太虚幻境” 三个与文本整体啮合交融而又相对独立的神话故事组成的神秘玄渺的神话世界所体 现出来的表意上的超拨、博杂、深邃,使我们在欣叹作者卓而不群的创造力的同时 又引发我们好奇的追索:作为一部写实的巨著,红楼梦作者为什么要在作品中掺 入非写实的神话成份? 非写实的神话成分究竟表达了何义而形成了对作品整体表意 的助益? 这种创作行为在艺术上又有多大的借鉴价值? 穿越红楼梦诞生以来汗牛充栋的红学著作可以发现,重经义阐释而轻形式 探究的治学传统使得早期评点家语录式的点评与后来批评家林立的陈说并不能揭开 神话表意的真实面纱,前者缺少学理上的逻辑思辨,而后者又显得有些轻率与随意。 神话介入的创作行为既是表意言志的驱使,又是结构组织的需要,只有从这两个层 面去综合考虑,探究的结果才不会太过偏颇。 循此思路去研究,论者首先将文本中的神话成分作为一个整体看待,解析其构 成、界定其性质、探究其外在的表现形式。在此基础上将其一分为二,一部分阐释 神话成分中离析出来的三个神话故事各自在文本中表达的本体意义与象征喻义,然 后综合考虑其整体意义,探究其与作品写实主体的表意关系,从而得出神话运用与 主题的关系;另一部分把神话成分作为一种叙事艺术形式看,运用叙事学、美学、艺 术学的理论厘定其对作品形式整体构建的功用,通过与前此作品采用的类似形式相 比照,突现其所达到的成就与实现的价值。论者认为,经此一番研究,红楼梦神 话叙事的创作行为才会得到完满的说明。 需要说明,本文并不主张运用上古神话的研究方法来研究红楼梦文本中的 神话成份,小说与神话本身并不属同一个表意系统,而红楼梦文本中出现的神 话与原生质的神话又有着根本的不同。用同样的方法对待只会让结论陷于形而上学 的泥淖。 另需指出,学术界当前一致认为,红楼梦脂本与程刻本中神话成分的面貌存 在一定差异,但惜于脂本为一残本,惟程刻本得以窥见神话成分全貌,故而本文研 究据程本进行。 青岛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第一章红楼梦的神话建构 红楼梦有着完整的神话体系建构。笼罩于繁富的写实主体之上的,是青埂 顽石痴而不悟下世历劫、到头一梦重返大荒的神话,神瑛绛珠甘露之惠前世结盟、 下凡还泪魂归离恨的神话与警幻仙子纵放孽鬼布散相思、花落水流回归太虚的神话。 三个神话故事相对独立、各有终始,成为与写实主体部分风格特色相异而又精神内 蕴贯通交融的部分,体现出作者在小说创作中完整构建神话的叙事观念。 不难发现,红楼梦文本的三个神话故事在叙事形式上表现出相同的轨迹。三 个神话故事以首尾关合的叙事形式创造了文本巨大的叙事时空,形成了对写实主体 的框架包围,同时为文本外围增添了神秘离奇的美学色彩。 勿庸置疑,红楼梦对神话的创造已经脱离了原生质神话生长的时代土壤,而 更多体现出的是作家的主体创造。神话的性质变异,对其意蕴的理解阐释就不该局 限于原型神话的本义,而应着眼于文本整体的观念表达。神话的引入,不仅与写实 主体在美学风格上和谐统一,而且在表意方面贯通一致、相辅相成。 1 1 红楼梦文本中的神话体系建构 在红楼梦洋洋百万言的篇幅中,神话描写只占很小的部分,除作品第一回, 第五回,一百二十回,一百一十六回有详细描写外,其余只在六十九回,一百一十 一回零星提及。和作者浩繁的现实描写相比,神话描写的部分显得形渺影孑( 据学 者研究脂评本系统与续作程刻本系统中的神话描写部分面貌并不尽相同,续作进行 了一定程度的发挥1 1 】) ,但文本比例的微小并不说明作者构思的轻视,相反,作者用 极为精微的笔墨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神话体系。 红楼梦的神话体系建构表现为对两大神话世界的塑造。这两大神话世界即 第一回中已交待清楚的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的世界与太虚幻境的世界。红楼梦以 “事”设“神”,神话“服从于如何完善地构撰作品以表现本旨的需要”1 2 l ,两大神 话世界的构建明显为“顽石”与“神瑛侍者”而设,其它神话意象的设置都围绕此 而进行。 为“顽石”而设的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的神话世界在作品中完整体现为“顽石 历劫”的故事。这块顽石为女娲炼石补天剩而未用弃于青埂峰下之物,它自经锻炼, 已通灵性,有了思想、感情,能记事、说话。顽石眼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未被 入选,所以自愧自叹,哀怨伤悲。后来遇见一僧一道动了凡心,想入红尘,于是幻 形入世,到了人间,成为贾宝玉“一落胎胞”,嘴里便衔下的“五彩晶莹的玉来”。 后来“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由空空道人复携至青埂峰下。作品对此一故事叙述 得首尾完整,层次分明,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故事。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为“神瑛侍者”即小说主人公贾宝玉而设的太虚幻境神话世界是一个复杂的构 成体,它的设置在作品中完整体现为一个“还泪”的故事。“还泪”故事的主角神瑛 侍者居住于太虚幻境之赤霞宫,因“凡心偶炽”遂下凡“造历幻缘”,后来转世为怡 红公子贾宝玉,后来贾宝玉“情毒至极”遁入空门,神瑛侍者返归太虚幻境。从而 形成作品描写的另一相对独立完整的神话故事。 红楼梦中的神话形象都隶属于两大神话世界。源于远古神话炼石补天的女 娲乃顽石的缔造者,太虚幻境中与神瑛侍者一同下世为人的绛珠乃为偿还前者的“甘 露之惠”的仙子,对顽石一生起过引导与劝戒作用的警幻仙姑乃太虚幻境之主人。 第五回中方始露出面目的众仙子则为警幻仙姑管理的一干“风流孽鬼”。作品中众多 神话性的人物形象就活动在这两个神话世界中,纷繁而不零乱,从而为作品增添了 摇曳多姿的神秘色彩。 两大神话世界通过非写实性的人物一僧一道的联接,形成一个有机的神话世界 整体。文本中作为表意符号而出现的一僧一道在贯通情节、推动叙事中起了重要作 用,顽石幻形入世既经由他们带到警幻仙子宫中交割且携入凡尘,而顽石看破红尘 遁入空门回归幻境返入大荒亦由他们导引携助,这样本不相干的两个神话世界 大荒l l j 青埂峰与太虚幻境便有了某种内在的联系,从而使得文本对神话世界的创造 更加具有贯通性与紧凑性。 1 2 神话叙事在文本中呈现的轨迹 红楼梦对神话的叙写在作品中集中于四回。第一回交待了神话的主角顽石 与神瑛侍者的由来与入世的原由,第五回借贾宝玉梦游而铺写了太虚幻境的面貌, 第百六f 回贾宝玉重游太虚幻境悟彻仙缘,成为其最终回归的先导,第百二十回贾 宝玉遁入空门,神瑛侍者回归太虚幻境,顽石重回大荒山青埂峰。“红楼梦虽然 是女性的悲剧,女性的颂歌,全书最中心的人物,还是男性的贾宝玉”【3 】。如果把 红楼梦文本分为神话描写与现实描写两部分的话,神话描写的中心人物当为顽 石与神瑛侍者无疑。据玉篇解释,“瑛”为“似玉美石”,神瑛侍者为青埂顽石 的人格化身,贾宝玉既为神瑛侍者下世转生,顽石、神瑛侍者、贾宝玉便有着三位 一体的意义。因而在某种意义上,红楼梦以贾宝玉为中心,即以顽石为中心。 神话叙事在文本整体中呈现为一个首尾关合的框架性结构。从文本叙事的表层 来看,神话集中描写的四回出现于首尾。由于石头、神瑛侍者、贾宝玉的三位一体 性,处于叙事外层的神话框架与其包围的写实主体实现了内在精神上的对接交溶。 顽石形象贯穿作品始终,从文本整体角度考虑,在红楼梦众多形象中最具主线 意义,因为从第一回顽石动了凡心下世历劫,神瑛侍者造历幻缘开始,作品即进入 了现实二e 人公贾宝玉尘世经历的描写,从他出生到他在“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荣国府的成长,他在人世问的种种苦乐辛酸的经历,直至最后悬崖撒手遁入空门 重归太虚幻境与青埂峰,作品呈现了一个完整的顽石历劫的故事,作品是以顽石为 主线来构建整体、展开叙事的。这一主线完整到远至“几世几劫”前的女娲补天之 时,近至用悲叹的语言作为叙事者直接向读者倾诉作结。顽石从山雨欲来到雨霁云 消,伴随作者创作的始终,成为一直活跃于叙事舞台的主角。作品以顽石为主线的 叙事轨迹可用以下图式表示: 顽石、盘瑛篮查贾宝玉神瑛侍者、顽石 1 回2 _ 1 】j i 二:厂一 因此说,红楼梦写的是一个“顽石历劫”的故事,是一部反映顽石命运遭际的历 史。 顽石的人生历程用一个由神话而现实、又由现实而神话的程式来反映,形成了 文本写实与写意交相衬映的风格特色。然而描写现实的部分占据了文本绝对比例, 是文本叙述的主体,描写神话的部分只是笼罩在这个庞大的叙事主体上的一个美丽 的光环而已。具体而言,作品展现的主要是现实世界中顽石的人生经历,从它传奇 般的诞生开始,曹雪芹极尽写实之能事,用近似鬼斧神工的笔法精雕细刻了它在尘 世经历的点点滴滴,这符合艺术创作反映现实生活的规律。即曹雪芹创作红楼梦 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对现实人生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的,然而是否写实并非 判断小说价值的唯一标准,出现于作品首尾的神话具有与主体故事叙事同等重要的 表意价值它担负了言主体叙事不尽之意的任务。因而置于首尾的神话叙事不仅形 成了对文本整体的框架包容,而且具有意义生发与统摄的重要作用。 神话叙事不仅对主人公贾宝玉而言形成框架性的结构包容,而且对其他重要形 象亦为如此。“木石前盟”的爱情故事主角之林黛玉的前身绎珠仙革来自“西方灵 河岸边三生石畔”的神话世界,它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修成女体而成为太虚 幻境之一员,因偿还神瑛侍者灌溉之恩而下世为人,小说从第二回始转入对其现实 描写,九十八回林黛玉泪尽而亡,百十六回贾宝玉重游太虚幻境见到“林妹妹”,可 见经过一番红尘历劫,与顽石一样,绛珠草经历亦体现为一个“下世历劫 回归”的过程。神话描写的重要世界太虚幻境是“一千风流孽鬼”f 世前的聚居之 地,经人间一番悲欢际遇,又成为她们弃绝尘世的回归之所,且第五回中始露面目 的太虚幻境及众裙钗先验式的判词图册,历来便被学者视为一部红楼梦之总纲。 因而文本呈现出神话叙事对现实描写的包容,神话叙事成为文本整体的结构存在。 神话叙事与现实叙事的套接,形成了作品写实与写意交溶的美学风格。美国汉 学家卢西恩米勒认为“红楼梦的暗藏的美不仅仅在于内容,尤其在于风格和 结构。而寓有一部书真意的框架,正是小说的“风格和主题的发轫之处”“1 。神 话叙事对作品诗意风格的创造无疑起了巨大作用,历来为论家学者极力称道的小说 青岛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对现实生活场面诸如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湘云醉卧等高度艺术化的描写固然令读 者心醉神弛,然而可以想见,如果没有女娲补天、石头幻化、神瑛侍者绛珠仙草的 “木石前盟”这些缥缈美丽的神话在开头为作品风格作基调,红楼梦的美学效果 必然会大打折扣。 神话叙事对现实叙事的框架包围,使作品带有明显的神品性质。小说主人公贾 宝玉、林黛玉由木石而神,由神而人,又由人而神的生命历程超越了现实常态的人 生轨迹,其生活的世界大荒山青埂峰、灵河岸边三生石畔、太虚幻境之赤霞宫也是 作者幻想的神话世界。神灵、现实两个世界的溶合,呈现出一个统一的幻境,使得 读者对作者审美价值定位的解读并不能作出单一的裁论。正应了作者那句颇富哲学 意味的话语“假作真时真亦假”。就作品首尾神话叙事的框架包围而言,“红楼梦 两个世界的熔合,并不是在一部现实的小说中,而是在一部神话中5 3 。 红楼梦文本叙事轨迹的轮廓显现为一个神话框架对现实故事的包围。两个 世界描写的交融对接,形成了作品神秘浪漫、亦真亦幻的独特风格。神话框架叙事 行为不是红楼梦的独创,明清其它小说创作也存在类似的行为,但无疑只有红 楼梦才达到了较为成熟运用的水平。 1 3 神话叙事的性质 红楼梦前五回中作者用虚幻的笔法构建了两大神话世界,使其与描写的真 实世界相互对应、相互参照、相互渗透、相互贯通,构成了一个难以分割的艺术整 体。然而勿庸置疑,神话世界的构建乃为作者的主观创造,它与原生性质或严格意 义上的神话是有区别的,正确认识文本中神话描写的性质,直接涉及到对其意蕴与 功能的阐释。 众所周知,神话是幻想的产物,以笃信为其产生的观念基础。原始神话是人类 史前文化的遗迹,是人类理性尚未觉醒、意识还处于蒙昧混沌的史前时期,面对严 峻的生存环境和复杂的自然现象,他们既无力有效抗争,又不能作出正确解释,因 而只能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解释自然力,并把自然力加 以形象化,同时由于主客体浑然不分,人类往往将自己的感觉、意志移诸客体对象, 赋万物以“人灵”。同时,“在神话想象中,总是暗含着一种相信的活动,没有对它 的对象的实在性的相信,神话就会失去它的根基。“”神话想象中暗含的那种“相信 的活动”,正是基于原始初民万物有灵的神话观念以及主客体神秘“交感互渗” 的神话思维方式。因此“原始神话的想象不仅出自虔信和真诚,表现了人类童年时 代的蒙昧和天真,而且也伴随着一种阐释活动,具有一定阐释功能,透露了人类祖 先生存的艰辛,紧张的探索,表现了他们在想象中开天辟地,创世造物的宏 人气魄。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红楼梦前五回中的三段虚幻描写,即“石头”故事、“还泪”故事、“太虚幻 境”,尽管带有神话式的想象或虚构的特征,但这是一种“有意识的虚构”,一种理 性的创造,属于亚神话的范畴。“石头”故事、“还泪”故事固然遗留着远古神话“女 娲补天”、“瑶姬精魂化草”的影子,但木石化人下界历劫,复而回归的玄想显系作 家的理性创造。由混沌迷漾的远古到崇尚朴学的前清,神话赖以生存的环境迁移, 其内蕴的性质就必然有所变异。“红楼梦前五回中的三段虚幻描写,如果可以称 之日神话,那也只能是神话的一种亚型或摹仿:它只具有神话的外观形式,已失去 神话的根基万物有灵的神话观念和主客体浑然不分的神话思维方式, 而神话所特有的某种阐释功能或宗教职能,在这里也完全被艺术的表现功能或审美 职能所取代。”“1 总之,红楼梦神话世界的构建属后神话时代的文人创造,阐释的意旨与敬神 信神的观念既不复存在,理性建构的目的则全然在艺术化地继承并发挥远古神话的 遗产以更好地服务于作品整体表意的需要。占据作品庞大叙事整体一隅的神话叙事, 其主旨与现实叙事并不剥离抵牾,而是互融互渗、协调统一的。 第二章红楼梦神话叙事的意蕴阐释 红楼梦以离奇玄幻的神话叙事嵌套在纷繁富丽的写实主体之上的创作方法, 形成了作品亦真亦幻、亦虚亦实的美学风格,虚缈离奇的神话叙事一如浮屠四围飞 翘的风铃,为作品增添了无限的灵光秀气与神秘色彩。在中国小说、戏曲创作史上, 素有寓作品主旨大义于首尾结构的传统。那么,作为红楼梦首尾结构的神话框 架,是否蕴含了作者创作的表意主旨? 纵览二百多年来红学史上前仆后继的论家对 此一问题的研究,可以发现,学者们对此一问题的关注尚欠充分。 首先对红楼梦神话叙事部分予以关注是红学前期清代的评点家,其中以脂 砚斋、张其信、姚燮最具代表性。评点家们以其对小说创作的深谙卓识对作品的神 话创造作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点评,如鳃盒居士对“补天”神话的点评,“补天犹 言补衮也未得补天,谓未经世用,无补衮之功也“”对后来把红楼梦理解为 “政治小说”起了重要的启发作用:张其信在“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绎珠 草一株”之下批“一草一石为书之主,一金一玉为书之宾”“,也影响了后来的“扬 黛抑钗”论。但评点家语录式的点评大多要言大略,是一种伴随阅读而进行的感性 发论行为缺乏对阅读文本的整体观照,所发议论多掺杂个人经验而少客观依据, 有的甚至进行了近乎荒唐的引申,如张其信在“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餐秘青果, 渴饮灌愁水”之下评日“一游一餐一饮,已为还泪安根又暗藏取坎填离一部金 丹大道”1 。总之,评点家随机性的点评良莠并存,个别论议虽然能道出作者创作 6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神话时的真实心理,但缺乏对作品整体观照之上的学理思辨。 民国时适遇沧海巨变,西学东渐之风炽盛,又兼红学领域新旧学派分化,学术 研究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此一时期对红楼梦神话部分的关注可明显地分为 两类:一类为用西方社会学、人类学的观点来解释神话的研究,以陈蜕为代表,他 在列石头记于子部说中把红楼梦比作东方民约论”,并认为“其意多借 宝玉行为谈论而见,而喻以补天石,谓非此则世不治也:胎中带来,谓此则人性不 灵也”;另一类为拿文本中个别语言与历史事实比附对接的索隐派的研究,以邓 狂言为代表,他在红楼梦释真中曾解释“西方灵河岸上佛也,僧尼也:石即 宝玉,一矗玺者,不祥之物也;绛珠草者,朱已失色,喻明之亡,汉人之失节,喻夺 朱非正色,异种亦称王之义;赤霞宫即朱明宫阙之义”“”。此二类学者的研究皆不 足取,学术研究既以比附历史为要,就必然要离开文本而失去其本真的面目。三四 十年代红学一度繁荣,论家从思想、形象、艺术等各个方面对作品进行了大量研究, 但却很少触及作品中的神话部分,稍有涉足者,亦是浅尝辄止,更有甚者,持一已 之见而发偏论,如郑振铎在长篇小说的进展中就因作者写了金玉和尚等虚幻成 分而力贬红楼梦。总的看来,此一时期对红楼梦神话问题的研究进展并不大。 建国后,特别是新时期以来,红学研究突飞猛进,对红楼梦神话问题的研 究也取得了长足进展。概言之,此一时期研究特征有三:一是运用原型批评的理论 研究小说人物的文化意蕴,此类研究成果最丰。如潘承玉、李哲良、崔小敬对“石 头”的原型进行了研究,张君、章惠根、朱淡文对林黛玉原型进行了研究,甚而至 于有些学者对警幻仙姑也做了坂型研究。此类研究其结果遑且不论,单就其方法而 言是值得商榷的。二是从神话意蕴的阐发探讨小说表现的主旨命意。梅新林、李希 凡、胡经之做过此方面的研究。其中以梅论最为全面,只是梅立论高远,结论未免 牵强,难以服众。三是从艺术功能的角度研究神话的,此类研究多从创作形式着眼, 专意把神话作为章回小说刨作中掺入的现象来研究。如李庆信研究过红楼梦的 神话结构及表现功能,作家王蒙阐述过红楼梦的梦幻描写造成的美学风格。此 外,一些国外的汉学家对红楼梦神话也有不同程度的关注,如美籍学者卢西恩 米勒与普拉克斯的专著红楼梦中虚构的面具与红楼梦的原型和寓意,书中 所论时有新见。 由于重经义阐释而轻形式探究的治学传统,使得历来对红楼梦神话叙事的 研究并未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神话叙事置于写实小说的大结构框架地位,本身既 有意义一l 隐含、暗喻、统摄的作用,又有形式上包容、对比、关合的功能。形式与 意义一而二,本身不容分割,只专注其一就未免得之东隅,失之桑榆。因而把神话 部分作为红楼梦文本中一个有机组成要素,既阐明其与庞大的写实主体意义上 的对应、隐括、象征或暗示的关系,又阐明其作为小说首尾形式所具有的艺术功能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就显得十分必要。 红楼梦在首尾关合的三个神话“石头”神话、“绛珠还泪”、“太虚幻境”中 寄予了什么样的含义? 作为整部作品的叙事外壳,它所表达的意义与叙事结构上所 包含的浩繁富丽的写实主体表达的意旨也像形式上的关系是包含? 抑或是顺接而承 的一致、对等? 又抑或二者之间本毫无关联? 欲明乎此,须一方面对神话的寓意进 行合理的阐发,另一方面对作品的主题要有正确的理解。 2 1 “石头”神话 作品原文描写如下: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戍高经十二支、方经二十 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的剩 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能大 能小,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此一段“石头”故事,可溯源于女娲神话,又是女娲神话的“随意”、“戏谑” 的置换变形,大胆重构。 女娲神话是我国史前时期的创世神话。作为“创世”女神,女娲的功绩主要在 两个方面:一为炼石补天,一为抟土造人。淮南子览冥训记载了女娲补天的神 话1 “3 。但就基本内容来看,主要反映的是原始初民对人类生存环境灾异变迁的一种 幼稚理解,以及抗灾救世的一种天真愿望。 而在红楼梦第一回开头的“石头”神话中,女娲炼石补天只是作为故事背 景或故事缘起,重心则落在一块无材补天、不堪入选、幻形入世、历尽尘缘的顽石 上。这种置换变形,大胆重构,显然是作者自觉为之,别有用意,与“相信”神灵、 崇拜神灵并无关涉。作者甚至还故意用戏谑性的笔法诸如“大荒山”、“无稽崖”、“青 埂峰”以及“茫茫大士”、“空空道人”之类寓意性、谐音性的命名向读者暗示:此 故事纯属虚幻渺茫、荒唐无稽,不必信以为真。 第一回中的“石头”故事,虽与女娲神话在“素材”上有一点渊源关系,但作 为一种属于文学创作范畴的亚神话或仿神话建构,它不仅把女娲神话等传统神话“任 意地”、“戏谑地”加以置换变形、大胆重构,同时,也把该神话原有的阐释功能转 化为艺术的表现功能或审美功能。作者通过叙述人话语,开宗明义表白此则故事“虽 近荒唐,细按则深有趣味”,这“趣味”不在故事本身,而在作者藉故事所要表现或 传达的意义。这里,“石头”神话纯粹成了作者表意或作品寓意的一种载体或手段。 “石头”神话的表现功能,比较直接明显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叙述功能,二是代 言功能。就叙述功能而言,“石头”神话作为作品的超故事叙述层,既借“通灵”之 说叙述了作品的来历及其成书过程,又引出主体故事叙述,并为其提供了叙述人一 8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石头( 石头既是石头记故事的经历者或目击者,又是石头记故事的记录 者或叙述者) 。就代言功能而言,“石头”故事中石头与空空道人的一段对话,实际 上是代作者立言,近于作者以对话体形式写的一篇创作谈,其内容不仅涉及红楼 梦的题材、风格和创作原则、创作方法,还涉及作者的美学思想、文学主张及其 对当时某些文学现象创作流弊的批评。 “石头”神话更深层、更内在的表现功能,是它的象征寓意功能。“石头”故事 以近于神话的形式出现,具有超越故事本体的诸多层面的象征寓意。 “石头”神话有隐指作者自己的意味。把红楼梦仅仅归结为曹雪芹的“自 叙传”,固然失之偏颇,但说书中带有浓重的“作者自叙”色彩,则是毋庸置疑的。 “石头”故事中的石头不等于作者,但作者又确有以石头自况的一面。鲁迅说“曹 雪芹实生于荣华,终于零落,半生经历,绝似石头”“1 。脂评甲戍本在“无材补 天、幻形入世”一句侧批云:“八字便是作者一生惭恨”;在偈语“枉入红尘若许年” 句侧也批“惭愧之言,呜咽如闻”。正因为作者“惭恨”于自己“半生潦倒”、“一事 无成”,他才情不自禁地以石头自况,借石头抒愤。 又从红楼梦之外的有关文字中,可以得知:曹雪芹不仅“半生经历,绝似 石头”,并常以石头入诗入画。敦敏题芹圃画石一诗云:“傲骨如君世己奇, 嶙峋更见此支离。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块垒时。”“”这是说曹雪芹傲骨嶙峋, 性格绝似石头,又寄情丹青,借画石“写出胸中块垒”。 可见,无论从作者的身世经历、性格志趣,还是从友人的“画石”题诗,都足 以说明红楼梦“石头神话”中的石头,确有隐指作者之意,是作者以石自况,以 石自嘲,借石抒愤,借石言志;那块“无材补天枉入红尘”的顽石,作为一种主 观化的意象,正是作者一生感情郁结的外化,内心苦闷的象征。 “石头”故事中的石头,隐指小说中的人物贾宝玉。石头一作者一贾宝玉,三者 之间既不可划等号,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石头”神话中的石头,与小说现实描 写层面的贾宝玉,有着意义深层的联系。石头作为一个物象即“通灵”宝玉,不仅 从贾宝玉降生时的口衔之物变成贾宝玉一生的佩带之物,而且是贾宝玉性命攸关、 不可须臾离失的“命根予”。“石代表自然无为,玉代表世俗欲求”“”,“石 头”作为一种意象,又成为主人公贾宝玉性格内涵的深刻寄寓“石头”的自然特性 对应着贾宝玉天性中疏离世俗社会趋近自然率性尚真的成份。他对林黛玉、薛宝钗 感情上亲疏的不同选择与他顿悟式地钟爱老庄,无不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又“石 头”坚硬的特性常赋予人们人格坚定不移的想象,而贾宝玉性格中那种与世俗、传 统决不苟合、妥协的因素正好对应于此。从谐音寓意的角度言,贾( 假) 宝玉一真顽 石;甄( 真) 宝玉一假顽石。一真一假,在主人公形象上寄寓了作者感世、愤世、讽 世的矛盾集结的心理,颇为耐人寻味。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石头”故事作为一个神话式的象征性寓言,还稳指着更为深层而抽象的哲理 寓意。作者通过石头“无材补天、幻形入世”到历尽尘缘、“复还本质”的故事,寄 寓了e 己对人生、对生命的哲理感悟。作者借空空道人之口说出,人生总是“静极 思动,无中生有”,最后又“动”归于“静”,“有”归于“无”。“石头”( 贾宝玉) 的尘世经历便是演绎作者这一人生哲理体验的。“石头”下世为人、尘世历劫、返归 大荒的生命历程,即“石一玉一石”的轨迹构成了一个生命循环的圆圈。这抽象的 符号具有高度的哲学意味。在这一人生体验中,生命活动被解释为“到头一梦,万 境归空”,带有浓重的感伤情调和虚无色彩。但这种体验并不是对人生与生命价值的 根本否定。“云空未必空”,说“无”未必“无”,“空”或“无”只是人生的归宿、 生命的尽头,并不能代表人生或生命的存在过程和存在价值。正因为如此,石头明 知自己“劫终之日,复还本质”的归宿,还是心慕“那人世间荣耀繁华”,执意要求 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带他“得入红尘,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这恰 好曲折反映了作者思想深处的矛盾,一方面他从人生无常、生命短暂中流露出感伤 的情调,虚无的体验;一方面在内心深处又充满了对人生的眷恋,对生命的执着。 “石头”神话隐含的作者人生体验的哲理,由于其置于作品的大框架位置,从 而成为作品表意的最高抽象,也正因如此,使得作品在具体人生描写精工细致的基 础上具有了深刻性。“整部红楼梦是以远古石头神话为根基,以石头及其世俗幻 像贾宝玉为主角,以石头的石一玉一石生命循环的三部曲展开故事情节的。” “”“石头”及其世俗幻像贾宝玉的生命历程不仅起着贯穿全篇的作用,而且有着统 摄的意义。作品中主要人物如十二钗、柳湘莲、妙玉、晴雯等作者着力刻画的形象, 其生命历程无不在演绎着与贾宝玉相同的哲理。在集众多个人人生体验的基础上抽 象出普遍性哲理并置于开篇,红楼梦开首“石头”神话的重要意义便突现出来。 需要指出的是,在石头神话中框定的石头生命轨迹的圆圈之中,最动人、最具 光彩的还是其尘世历劫的部分,也就是贾宝玉红尘生活的部分。作品也正是以精细 逼真的人生写实赢得读者的。这是因为“在石头故事里,色空不仅被赋予了 新意,还在色与空之间,加了一个情字。这个情,非佛家有情众生 之情,而是指人的情感或情爱。”空空道人关于“色空”“情”的一番感悟, 皆是因“检阅”“抄录”石头记而来,实即作者从“石头”故事或石头经历中抽 象出来的人生哲理。石头因“堕落情根,故无补天之用”( 甲戌本脂批语) ,才“动 了凡心”“幻形入世”,在“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历尽欲海情波、悲欢离合( “因 空见色,由色生情”) ;最后,“乐极生悲,人非物换”,华筵散场,“究竟是到头一 梦,万境归空”。在“色空”转化中,“情”至关重要,它既是“因空见色”的根 由,又是“自色悟空”的中介。可见,“石头”神话所隐含的人生哲理的真正价值, 在于其对于“情”的命题的引入。 青岛太学硕上学位论文 红楼梦在叙事上处于结构框架位置的“石头”神话,经由“女娲”神话的 重构,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功能,它不仅隐含了作者深刻的人生哲理体验,而且引 入了新的哲学命题,在全篇占有重要的地位。 2 2 “绛珠还泪”神话 红楼梦原文如下i l 刈: 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霞宫神瑛侍者, 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 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密 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恩,故其五内便郁结着 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 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 倒可了结的? 那蜂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 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关于此则神话的来源,说法不一。有主张源于上古时期炎帝季女瑶姬精魂 化草者,也有主张并无原型可探纯属作者杜撰者,然无论是否有渊源,此则神话 为宝黛爱情的神界预设无疑。因为故事的主角神瑛与绎珠显然对应着作品写实主 体的主人公贾宝玉与林黛玉,神瑛与绛珠之间灌溉还泪恩情也显然是宝黛爱情的 “前世预演”。 然而,“绛珠还泪”神话的设置用意远非如此单纯,红楼梦写了不止一 个动人的爱情故事,当然以主人公贾宝玉的爱情故事为最主要,然而把宝黛爱情 故事用神话象征的手法书写,并放到全书开首的地位,显然可以见出作者的创作 取向与选择,具言之,可作如下阐释: 首先,“绛珠还泪”神话象征着“木石前盟”的宝黛现实爱情故事,体现了 作者对性灵爱情的向往与选择,肯定与赞赏。神瑛侍者与顽石二位一体,瑛为“似 玉美石”,神瑛与绛珠的灌溉之情便成了“木石前盟”的宝黛爱情的绝妙象征, 它与“金玉良缘”的玉钗爱情形成了明显的对比与对立。“宝玉之于黛玉,木石 缘也;其于宝钗,金玉缘也。木石之于金玉,岂可同日语哉? ”1 2 0 l 评点家独到的 见解指出了作者的创作态度,而“一草一石为书之主,一金一玉为书之宾,千头 万绪,不外乎此”【2 ”。更指明了作者构思时的艺术倾向。作者的确是倾向“木石 前盟”的宝黛爱情,并把之作为爱情叙事的主角来写的。“木石前盟”的天缘性 本身揭示了宝黛爱情根源的神秘性与深厚性,而宝玉在初见黛玉时一句“这个妹 妹我曾见过的”与黛玉突发的似曾相识之感,无异于对这神秘前世姻缘的一语道 破。然而即使如此,也显然只是作者非写实的幻笔,自此之后,蒸蒸日上的宝黛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爱情时时显出与“金玉良缘”的玉钗爱情的冲突势使之黯然失色,咀致贾宝玉连 梦中都在叫喊:“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 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 缘! ”尽管在“木石前盟”与“金玉姻缘”的较量中最终以后者胜利而告终,然 而贾宝玉悬崖撒手遁入空门让这空有其表的婚姻最终灰飞烟灭。 贾宝玉对“木石姻缘”的选择,经了“还泪”神话的象征与暗示,体现了 作者对爱情的观念与理想,质言之,就是对真情至性,即“性灵”爱情的向往。 来自赤霞富的神瑛侍者前身乃是大荒山的青埂顽石,绎珠仙子的前身乃是“西方 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草,天生的接近自然寓含了“木石前盟”的宝黛爱情 是以纯情至性的性灵为基础的。而“金玉良缘”的主角薛宝钗,其家族为“现领 着内帑钱粮,采办杂料”的皇商,且与贾、史、王三族皆连络有亲,象征富贵的 “金玉”本身即提示贾宝玉与薛宝钗的姻缘以世俗性的物质条件为基础,又 兼薛宝钗本人志在候选入宫,对富贵的追求心理昭然若揭。她苦心孤诣地造“金 玉良缘”之论也不过是垂慕贾府二奶奶所能够拥有的权力与地位。正因如此,她 对贾宝玉的才情个性熟视无睹,而专门着意于对仕途经济的进养。“在红楼梦 书中并没有宝钗和宝玉恋爱的史实”1 2 2 】,但薛宝钗却执著不懈地去追求,“因为 她深知恋爱的选择固在于宝玉,而婚姻的决定却在旁人”田j 。而相形之下,“木 石前盟”的爱情基础却要坚实地多。林黛玉自幼丧母,身为盐政官的父亲林如海 不久也离开人世,她孓然一身寄居贾府,纵然贾母对她特别怜爱,但身处贾府“一 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她唯一能够依靠的便是与自己心灵相契的贾 宝玉。宝黛之间的爱情是以真情至性的心灵之交为基础的,这种恋爱超越了世俗 之上,不带任何功利色彩。其“最深刻,也是最特殊之处,就是他们一方面 爱的火焰非常炽烈,一方面爱的情绪又无法交流” 2 4 j 。贾宝玉之所以爱林黛玉, 也“正因为只有她能使宝玉的灵魂清醒,升华,净化”1 2 卸。黛玉说:“我为的是 我的心”,宝玉也说“我也为的是我的心”( 第二十回) ,可见出二人之间的纯真 性情与灵犀相通。贾宝玉对真情至性为基础的“木石姻缘”的趋向选择表达了作 者对真情至性为基础的爱情理想的追求,这种追求是以人性的自然、自由、纯真、 脱俗为核心的,这在作者所处的时代来说,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 其次,“绛珠还泪”神话寓含、对应着“木石姻缘”的悲剧爱情故事,体现 了作者对男女爱情表达与传统社会礼法制度约束,即“情”与“礼”矛盾冲突的 哲学思索。“绛珠还泪”神话在作品开首即已预示“木石姻缘”的悲剧性质。脂 评“绛珠二字,岂非血泪乎? ”揭示了作者赋予形象的悲剧特性;又绛珠草 “终日游于离恨天外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将形象的悲剧性质层层复加;又 有绛珠仙子下凡乃为偿还神瑛侍者灌溉之恩,愿将“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还 泪”二字又提示出“木石姻缘”的悲剧性质与悲剧结局。与此相对应,心灵相契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殳 的宝黛爱情始终便带有悲剧的色彩。多愁多病的林黛玉常常一个人在潇湘馆临风 洒泪,而多情公子贾宝玉也时有一个人在怡红院对月长吁。他们曾有过剖心以示 肝胆的相爱,然而终免不了黛玉泪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炮除锈喷漆施工合同(3篇)
- 高新技术企业担保协议
- 高校学生实习安全责任书及安全教育培训协议
- 服务业员工工伤赔偿及应急预案合作协议
- 店面线上线下融合营销劳务协议
- 旅游资源招投标保密协议与旅游资源信息安全合同
- 2025管理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 软件开发企业股东合作协议范本
- 2025公务员选调面试题及答案
- 出租车公司车辆租赁与环保责任合同
- 村干部饮水安全培训总结课件
- 2025年工地安全员培训考试试题及答案
- 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半年工作总结
- 文明有礼+课件-2025-2026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 学堂在线 军事理论 章节测试答案
- 《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2002年修订本)
- 构建“可视化”数学课堂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 财务报销流程培训PPT课件:日常费用报销
- 聆听京剧唱腔联奏
- 建筑工程资料(全套表格)资料
- 值得收藏的榫接图【木工爱好者论坛完全版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