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专业论文)论汉代黄老思想与自然审美意识.pdf_第1页
(美学专业论文)论汉代黄老思想与自然审美意识.pdf_第2页
(美学专业论文)论汉代黄老思想与自然审美意识.pdf_第3页
(美学专业论文)论汉代黄老思想与自然审美意识.pdf_第4页
(美学专业论文)论汉代黄老思想与自然审美意识.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美学专业论文)论汉代黄老思想与自然审美意识.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汉代黄老思想与自然审美意识 美学专业 研究生:肖砚凌指导教师:钟仕伦 摘要:中国古代自然审美活动是立足于中国哲学思想、历史文化之上的一 种独特的审美活动。它起源于先秦,发展于两汉,成熟于魏晋时期。自然审美 意识的产生与发展有以下两方面原因:首先,人的产生和生存与自然脱离不了 关系,这造就了人与自然天生的亲近性;其次,中国古代哲学、文学都将“自 然”作为重要的描述对象。“自然”在自然审美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特 征:先秦时期,“自然”在哲学家眼中作为形而上的概念,作为抽象规律,文 人认识到自然之美也只是将其作为中国品德的比附;两汉时期,“自然 开始 脱离抽象概念与比附功用,成为客观实在之物;魏晋时期,“自然 作为真正 的审美对象而存在。 从“自然 与“自然审美 发展来看,汉代是自然审美活动成型的关键时 期。在这个时期,一方面“自然 以其自身面貌与特质呈现于人们面前;而另 一方面,随着科技发展,人类思维的转变也为自然审美活动发生提供了前提条 件。本文主要探求汉代黄老思想中的自然审美意识及其对魏晋自然审美活动的 影响。本论文首先理清汉代黄老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思想渊源以及在中国古 代思想文化中的地位;其次从黄老学经典之作入手,探求黄老思想中的自然观 念与自然审美意识,并将其与魏晋时期自然审美主客体及审美活动过程相联系, 论证其中介作用;最后结合汉代文艺作品汉赋与汉画像石,探究其中所体 现出的黄老自然审美意识,以凸显黄老自然审美意识的独特性。 关键词:黄老学自然观自然审美名理说 d i s c u s s i o no nt h et h o u g h t so fh u a n gl a oa n dt h e n a t u r a la e s t h e t i cc o n s c i o u s m a j o r :a e s t h e t i c p o s t g r a d u a t e :x i a oy a n - l i n gs u p e r v i s o r :z h o n gs h i l u n a b s t r a c t :n a t u r a la e s t h e t i c si sau n i q u ea e s t h e t i ca c t i v i t yi na n c i e n tc h i n a w h i c hi sb a s e do nt h ec h i n e s ep h i l o s o p h ya n dc u l t u r e i tr o s ei nq i n ,d e v e l o p e di n h a na n dm a t u r e di nw e ij i n t h eg e n e r a t i o n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n a t u r a la e s t h e t i c c o n s c i o u sh a v et w of a c t s :f i r s t l y , b e c a u s em a n k i n d sg e n e r a t i o na n dl i v i n ga r e i n v o l v e di nn a t u r e ,m a n k i n di si n t i m a t ew i t hn a t u r en a t u r a l l y ;s e c o n d l y , ”n a t u r e ”i s a ni m p o r t a n to b j e c ti n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p h i l o s o p h ya n dl i t e r a t u r e ”n a t u r e ”h a s d i f f e r e n t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i nd i f f e r e n tp e r i o d :i nq r n ,”n a t u r e ”w a s ak i n d o f t r a n s c e n d e n t a ln o t i o nt op h i l o s o p h e r , a n d ”b e a u t yo fn a t u r e ”w a sv i e w e da sa n a n n e xt oc h i n e s es a n c t i t y ;i nh a n ,”n a t u r e ”w a sb e c o m i n go b j e c t i v e ;i nw e ij i n , ”n a t u r e ”e x i s t e da sar e a la e s t h e t i co b je c tf i n a l l y f r o mt h ev i e wo ft h ee v o l u t i o no f ”n a t u r e ”a n d ”n a t u r a la e s t h e t i c s ”,h a n d y n a s t yi st h ek e yh i s t o r i c a lp e r i o df o rf o r m i n gn a t u r a la e s t h e t i ca c t i v i t y b e c a u s ei n t h i sp e r i o d ,”n a t u r e ”s h o w e di t so w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c h a n g i n go fm a n k i n d s t h o u g h t sa l s op r o v i d e dap r e c o n d i t i o nf o ra e s t h e t i ca c t i v i t y t h ep u r p o s eo ft h i s a r t i c l ei st or e s e a r c ht h en a t u r a la e s t h e t i cc o n s c i o u so fh u a n gl a ot h o u g h t si n h a na n di t si m p a c to nf o r m i n gn a t u r a la e s t h e t i ca c t i v i t yi nw e ij i n t h e o r g a n i z a t i o no ft h i sa r t i c l ei sf o l l o w i n g :f i r s t l y , t h eh i s t o r i c a lb a c k g r o u n d ,t h eo r i g i n a n dt h ep o s i t i o ni n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 so fh u a n gl a ot h o u g h t sw i l lb e d i s c u s s e d ;s e c o n d l y , t h en a t u r a ln o t i o na n dn a t u r a la e s t h e t i cc o n s c i o u so fh u a n g l a ot h o u g h t sw i l lb ee x p l o r e da n di t sf u n c t i o na sa i li n t e r m e d i a r yi nn a t u r a l a e s t h e t i ca c t i v i t yw i l lb ea r g u e d ;t h i r d l y , t h en a t u r a la e s t h e t i cc o n s c i o u so fh u a n g 2 l a ow i l lb ee x p l i c a t e db yi n s t a n c i n gac o n c r e t el i t e r a r yw o r k t h er h y m ep r o s ea n d r e l i e fs t o n es c u l p t u r e so ft h eh a nd y n a s t y , t or e v e a li t su n i q u e n e s s k e yw o r d s :h u a n gl a o ,n a t u r a ln o t i o n ,n a t u r a la e s t h e t i c s ,m i n gl i 3 四川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及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鲑焦俭指导下,独立进行 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 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 人和集体,均己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本人承诺:已提交的学位论文电子版与论文纸本的内容一致。如因不符而 引起的学术声誉上的损失由本人自负。 本人同意所撰写学位论文的使用授权遵照学校的管理规定: 学校作为申请学位的条件之一,学位论文著作权拥有者须授权所在大学拥 有学位论文的部分使用权,即:1 ) 已获学位的研究生必须按学校规定提交印刷 版和电子版学位论文,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供检 索;2 ) 为教学、科研和学术交流目的,学校可以将公开的学位论文或解密后的 学位论文作为资料在图书馆、资料室等场所或在有关网络上供阅读、浏览。 本人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 文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荫庙儿爱一 导师签名: 针红亿 签字日期:山7 年许月i l l 同 签字日期:山彳年年月j 8 日 绪论 “自然审美”,遵照其字面意义应理解为以自然为审美对象的一种审美活 动。然而,什么是自然审美,其概念意义、本质特征究竟为何? 学术界并没有 一个确切的答案。究其原因有两点:第一,“自然审美 活动的过程与传统主客 二分的审美活动过程有所不同,自然审美活动中的审美主体与客体j 下由分化走 向统一;第二,“自然审美”在以“艺术 为中心的审美体系中未得到其应有的 地位。由于自然审美与传统美学有所背离使得自然审美不能作为一种完整的审 美活动纳入美学体系之中。近年来,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逐 渐提高而相继带来的生存环境忧患意识使得越来越多的学者从生存意义上对自 然审美这个话题进行探讨。目前学术界基本没有以“自然审美”为题的专著, 但是涉及“自然”与中国古代哲学、文学关系的书籍还是不少,如顾彬的中 国文人的自然观,容肇祖的魏晋的自然主义等;另外,从1 9 9 4 年至今共 有近5 0 篇关于“自然审美 的论文发表。分析这些书籍与论文得出对“自然审 美”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四个方面:一、关于自然审美活动地位的确立t 美 学史上审美主客体的正由对立走向统一,“以艺术为中心 的审美体系也遭遇颠 覆,因此“自然审美活动”获得其在美学史中的地位;二、,关于中国古代自然 审美史的研究:中国古代自然审美史的研究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按照时间 顺序,如先秦、两汉、魏晋;一种是按照对自然的态度来说,如功用说、审美 说;但大多数都是将二者相结合研究,既注重历史进程,又遵照内在特征。三、 关于中国古代自然审美产生的基础:分为感性认识、理性思维及二者融合。四、 关于中国古代自然审美思想的当代意义:人们在科技、经济高度发展的今日对 人生存环境、生存意义进行反思。 本论文论汉代黄老思想与自然审美意识主要探讨汉代黄老思想中的自 然审美意识及其在魏晋时期自然审美活动成型过程中的作用。本论文在写作过 程中侧重于三方面:首先,注重将黄老思想体系纳入整个中国古代思想体系、 哲学体系中进行研究,一方面探讨其形成的政治、经济背景,另一方面探讨其 在中国古代思想分化融合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其次,在对于黄老思想中 自然审美意识的探求中,注重从黄老典籍入手进行分析、总结,避免空谈。最 后,着眼于汉代独有的艺术形式汉赋与汉画像石,从其自身特征入手探求 其如何体现黄老自然审美意识。本文从黄老思想的形成,黄老典籍中所体现的 黄老自然审美意识以及汉代艺术品中黄老自然审美的表现这三方面,分析总结 出汉代黄老自然审美意识为魏晋自然审美活动成型提供最直接的条件,黄老思 想中将“自然”看作客观实在,对人思维的启发,审美心胸的扩大等内容成为 魏晋自然审美活动发生的思想前提。 2 第一章黄老自然观及自然审美活动 第一节黄老之学 关于黄老学派的思想来源及其产生发展,历史上存在多种分析及论证:司 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用二十四字概括黄老学派思想来源“因阴 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由此可见, 司马迁将黄老之学位于百家学说之上:一方面吸收了阴阳、儒墨、名法学派的 优势,另一方面其思想根据具体的情况还能灵活变化。丁原明在建立黄老学理 论框架的时候,全盘吸收了司马迁关于黄老学派的论述,总结出“黄老学就 是在老庄原始道家之外所兴起的以道为究竟,而兼取百家之学的治国、治 身学说”。冯友兰、熊铁基认为汉人的“黄老学派与晋人的“老庄学派 并列,同由原始道家学派分化而来。冯友兰提出“黄老之学是道家和法家的统 一” ,兼顾“治国与“修身”;金春峰在汉代思想史中也提出了相同的 观点,认为“汉初的黄老思想,就是与清静无为相结合的法家思想”;而熊 铁基则认为黄老学派思想根基为道家,只是其中含有其他学派思想的倾向。陈 鼓应对黄老学的诠释是对诸学者观点的总结,他提出“黄老之学是以老子道论 思想为主轴,同时结合齐法家法的思想,以及当时盛行的刑名观念而融会 出的新道家思潮。 胡适将黄老之学形容为“一个无所不包的绝大垃圾马车 ,认为其源起与齐学这个大混合的思想集团息息相关。 尽管对于黄老学派的论述众说纷纭,但是诸多观点中含有以下三点倾向性: 首先,黄老学与“黄帝之言”无关,此学派只是假托“黄帝之名宣传自己的 思想;其次,黄老学派是思想混合的产物,其产生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学说历经 分化、融合的必然体现;最后,此派学说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其深邃的 思想最终落实到“治国与“修身”上,主要是为政治、社会而服务。黄老学 派思想的繁复一方面源于其思想体系建构上的包容性,而另一方面则源于此学 派在成熟过程中思想的综合、演变。黄老学从源生到成型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 历史过程,无论是黄老帛书、管子四篇等古代典籍还是稷下学宫的贤能 之士都为黄老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黄老学思想真正的发扬光大, 汉 司马迁撰、 宋 裴驷集解、 唐 司马贞索隐、 唐 张守节正义,史记,中华书局,1 9 8 2 年1 1 月版,第3 2 8 9 页 丁原l j 著,黄老学论纲,山东大学h 版社,1 9 9 7 年1 2 月版,第4 页 冯友兰著,中困哲学史新编人民 版社,1 9 9 8 年1 2 月版,第4 9 5 4 9 6 页 金春峰著,汉代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版社,1 9 9 7 年1 2 月版,第5 页 陈敛戍著,管子叫篇诠释稷下道家代表作解析,商务日j 书馆,2 0 0 6 年4 月版,第5 页 胡适著,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安徽教育出版社,1 9 9 9 年l o 月版,第3 5 页 3 应归结于汉代。在西汉初期的七十余年内,黄老学派第一次登入政治殿堂,成 为汉初治国的指导思想。与民间及学术界的传播相比,拥有强大政治背景的黄 老学派在汉初实现了一次飞跃。它不仅为汉朝的兴盛出谋划策,为中华民族实 现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做出贡献,在学术上的集大成也使得黄老学派在中国思 想长河中成功占据一席之地,流传千古。黄老思想能被统治者选中并盛行于汉 初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秦朝灭亡对汉初统治者的启示 秦朝吞并六国,一统天下,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只有一个最高统治者, 这开创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局面。秦国凭一己之力,面对六国“十倍之地,百 万之师,建立起“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但这个泱泱大国却败于陈胜这等 “饔牖绳桓之子,氓辣之人” 。汉初最大的政论家贾谊分析其原因如下:“秦 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 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使”,始争奉行法家而取得天下, 但在治天下的过程中,舍弃仁义礼教而只奉行酷法,使民众处于水生火热之中。 贾谊将秦朝失败原因总结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攻 天下的时 候应采取兵法家的策略,因为面对的是骁勇善战的敌人,但“守 天下的时候, 对象换作子民,他们是社会安定团结的基础,因此对他们的治理策略应为“仁 义”与“刑法 并用。秦王忽略了民众的作用、民众的势力,最终败于民众脚 下。因此汉初的政治家、哲学家重新审视诸子之学,希望从中找出治国之路。 贾谊便是其中一员,他对“经传诸子百家的热烈追求,首先是要为出现不过二 十多年的大一统的专制政治形态,迫切地找出一条长治久安的道路” 。因此 贾谊提出治国需要“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 宜,去就有序,变化应时”。 二、汉初“百废待兴”的经济状况 从战国时期开始,人民便陷入无边的混战之中,各国为壮大自己的势力, 4 汉 贸谊撰、阀振益、钟夏校注,中华书局,新书校注,2 0 0 0 年7 月版,第1 页 间l 二,第2 页 i 司上,第2 页 i 司上,第1 4 页 i 司1 :,第3 页 徐复观,汉代思想史,华东师范人学 j 版社,2 0 0 1 年1 2 月版,第7 7 页 汉 贾谊撰、刚振益、钟夏校注,新书校注,中华书局,2 0 0 0 年7 月版,第1 7 页 不断通过战争来获得疆域与财富。秦朝的统一,本来能够结束这种局面,但秦 法的严酷并未给人民喘息的机会。从陈胜、吴广反秦之战到刘、项之战,中国 人民一直生活于流离失所之中,大家为了躲避战乱,保护性命,不惜背井离乡, 东奔西走。因此秦、汉虽在政治上实现了统一,但帝国的经济状况一直处于颓 废状态。秦孝公采用商君之法,“壤井田,阴阡陌 ,却带来“庶人之富者累 钜万,而贫者食糟糠” 。到始皇时期,对外满足始皇野心,兼并六国,对内 满足始皇贪欲,苛捐杂税沉重,使得当时“男子力耕不足粗镶,女子纺绩不足 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犹未足以澹其欲也”。汉高祖刘邦“接秦之 敝”,面对人口的流失、经济的凋敝,觉醒到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才是恢复帝国 雄威的头等要事。因此刘邦首先废除秦朝酷法,从精神上解脱人民负担,其次 “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固,以此保 证经济的发展,最后,汉初统治者一律奉行“躬修简节”,以自己作为人民的典 范,与人民同甘共苦。汉初的统治策略不止是恢复了经济,更是增强人民爱国 护主之心。 三、汉初统治者对黄老学的推崇 据汉朝初期的政治、经济情况,拥有“刑德并用”、“无为而治”、“崇俭尚 朴等特点的黄老思想自然而然顺应时势,成为治国方针,而汉初君臣对于黄 老学的研习及推崇更是将黄老学推及至高无上的地位。汉高祖开国之时便废除 秦法,将黄老“无为”与汉初政统相结合,而后惠帝、文帝、景帝同样奉行黄 老无为之治,带来了流芳百世的“文景之治”。上有君主的奉行,下有子臣的推 行,汉初两大宰相萧何、曹参,同样是黄老学派的信奉者。萧何奉行无害、节 俭,制定法令以平定民心,为刘邦建汉做出突出贡献。曹参担任汉朝宰相后, 继承萧何清静无为的治国政策,自己从不作为,只是遵照萧何留下的法规行事, 当时百姓以歌谣赞颂他:“萧何为法,颟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 净,民以宁一。”除了汉初的君臣,在黄老思想传播过程中有两个人物不可忽 视,一为吕太后,一为窦太后。吕后为高祖皇妃,惠帝的母亲,其为人刚毅, 汉 兰台令史班i 卉i 撰、 唐 秘书少监颜师古注,汉书,中华书局,1 9 6 4 年1 1 月版,第1 1 2 6 页 间卜,第1 1 2 6 页 j 司1 二,第1 1 2 6 页 j 司上,第1 1 2 7 页 汉 司马迁撰、 宋 裴驷集解、 唐 司马贞索隐、 唐 张守节正义,史记,中华书局,1 9 8 2 年1 1 月版,第2 0 3 1 页 5 在辅佐高祖平定天下以及此后摄政过程中都显示了非凡魄力。太史公在吕太 后本纪文末对吕后功绩给予肯定,“孝惠争帝、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 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 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同于吕后在汉朝建立初期利用 黄老清净无为所做出的突出贡献,文帝皇后,景弟之母的窦太后更是将黄老学 的盛行推向极致,“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帝及太子诸窦不得不读黄帝、老子, 尊其术。 由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可见,黄老学盛行于汉初的重要原因为黄老学思想 与汉初统治政策的内在契合,汉初的政治、经济情况迫切要求依靠黄老学思想 中的积极成分来改变现状。但黄老学内在的弊端同样成为被董仲舒的春秋公羊 学所替代的原因。汉高祖、惠帝、文帝、景弟通过长达7 0 余年的黄老无为之治, 为武帝留下政治、经济、文化处于鼎盛的汉代帝国,因此武帝所面对的不再是 饥寒、赤贫,在这样一个宏大、富裕的国家面前,武帝自然将治世之策由“无 为”转向“进取”,继续光大祖先基业。 第二节黄老学的自然观念 自然观的形成是以哲学、思想基础作为根基,因此黄老自然观的特征离不 开黄老学思想特征。通过对黄老思想盛行的历史背景分析,得出黄老学思想主 线就是以道家思想为基础对各派学说的统摄,因此黄老学有着综合思想的趋向, 那么黄老自然观同时也存在以道家自然观为基础兼并百家自然观的特征。汉代 是黄老学的巅峰时期,不仅其思想传播的深广度达到顶峰,这时期的黄老学论 著也成为黄老学派的总结之作,因此汉代黄老学的自然观是黄老学派最为成熟、 最为完整的自然观,囊括了黄老自然观的所有特征,以下通过汉代黄老著作来 讨论汉代黄老自然观特征。 一、立足于“道”的自然观 道家思想是黄老学派思想的中心,虽然黄老学在发展过程对于原始道家思 想有所改变,但道家思想总的根基“道”之规定性却不曾动摇。“道”是老 子一书中所描写的核心,所有的内容都围绕着“道”而产生,老子对于“道 6 汉 司马迁撰、 宋 裴堋集解、 唐 司马贞索隐、 唐 张守节正义,史记,中华书局,1 9 8 2 年1 1 月版,第4 1 2 页 同一卜,第1 9 7 5 贞 的规定和叙述成为后世道家著作所遵循的原则之一。“道”不仅是道家哲学的基 础,同时也是道家自然观的基础。原始道家的自然观认为自然界中事物的发展 有其自身的规律,这种规律不仅是人所不能左右的,而且社会中的人和事物的 发展必须遵守自然事物发展的规律,老子称这种规律为“道”。继承于原始道家 的黄老学之自然观基础也为“道”,那么老子之“道”的范畴是如何贯穿其思想 的始终? 首先,老子将“道 作为万物生成的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力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在万物化生过程中,首先化 作阴阳二气,由阴阳二气的相互结合碰撞而形成万物。其次,“道”随万物化生 而存在于万物之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始; 有名,万物母。常无,欲观其妙;常有,欲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 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朱谦之解读老子开篇第一章为“老子著五 千之文,于此首发其立言之旨趣” 。此段内容体现“道 之玄妙,“老聃所谓 道,乃变动不居,周流六虚 ,因此老聃谈“道,重在谈其变化,而不 是讨论道“有名”、“无名的矛盾性。老子之“道 具有能随物迁移,应物变 化的特征,但是“道”在这变化中却不曾改变。此中的不变为“常”,而能随物 变化则“无名”。最后,“道 具有自然无为、守雌贵柔的特点,而这些特点也 成为万物存在的标准。“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力物作而不辞,生 而不有,为而不辞,成功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圣人居于上,但处无 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不居功,不持名,顺应万物的自然规律,而万物也自按 其规律生长,整个宇宙秉遵“道 之规律而得到平和、安定。万物顺应本性容 易,但是有智识的人要做到此绝非易事,因此老子提倡人要通过一定的修炼才 能达到顺应自然的状态,“载管魄抱一,能无离? 专气致柔,能婴儿? 涤除玄览, 能无庇? 爱人治国,能无为? 天门开阖,能为雌? 明白四达,能无知? 生之畜 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以阴魂守阳魄,使人形体 守住元气,如同鸡抱卵,合为一体,怎么能有形神分离呢? 只要能集中精气, 以致至柔,便能像婴儿一样无知无欲。涤除心中的欲念,使心境澄明,怎么能 为万事所累呢? 以仁爱之心治国,怎能无所作为? 因此至德的表现为:虽然生 朱谦之撰,老子校释,中华书局,1 9 8 4 年版,第1 7 4 1 7 5 页 同i :,第3 7 页 同 :,第4 页 i 叫卜 i 司上,第1 0 - 1 1 页 同上,第3 7 页 7 而养之,但不以其生养而居功,顺应其自然生长而不主宰。根据以上分析,可 得出“道这一范畴在原始道家以及黄老学自然观中具有核心地位。 二、天、地、人一体的自然观 常说汉代是一个英雄的时代,汉人拥有广阔的心胸以及粗犷的力量。汉人 能拥有如此雄浑的气势一方面源于政治、疆域上的统一,另一方面则源自藏于 汉人心中那庞大的天、地、人一体的自然观。汉人天、地、人一体的自然观首 先源于邹衍,邹衍为战国时期齐国人,曾就学于稷下学宫,阴阳五行思想是其 思想体系的主要内容。“驺衍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于身, 施及黎庶矣。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 邹衍作文的目的在于改变君主淫欲奢侈的现状,恢复至德之世,于是深入观 察万物阴阳变化,并以此作书。“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 无垠。先序今以上至黄帝,学者所共术,大并世盛衰,因载其稚祥度制,推而 远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 圆邹衍所言迂怪虚妄,其方法是先从 细小之物开始考察,而后进行推衍,达到无边无际;或从当今开始推衍至黄帝 时代,根据世代的盛衰变化,考察记录吉凶度制,而后又进行推衍,设定后世 盛衰,以达至天地未生之时。“先列中国名山大川,通谷禽兽,水土所殖,物类 所珍,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 有宜,而符应若兹。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 国名日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中国 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于是有裨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 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环其外,天地之际焉。 邹衍 的推衍学说首先着手于山川、动植物等自然之物,进而谈到五行与帝王之更替, 最后是对于地理的推衍,形成“大九州”的理论。总结邹衍的理论,其中虽然 有怪诞荒谬的成分,但是其基于现实的推理思维扩至天地,对于汉代自然观以 及汉人思维影响不可磨灭。 首先继承邹衍囊括天地万物思想的为吕氏春秋,“盖闻古之清世,是法 天地。凡十二纪者,所以纪治乱存亡也,所以知寿夭吉凶也。上揆之天,下验 8 汉 司马迁撰、 宋 裴驷集解、 唐 司马贞索隐、 唐 张守节正义,史记,中华书局,1 9 8 2 年11 月版,第2 3 4 3 页 同上,第2 3 4 3 页 同i :,第2 3 4 3 页 之地,中审之人,若此则是非可不可无所遁矣。天日顺,顺维生;地日固,固 维宁;人曰信,信维听。三者咸当,无为而行。行也者,行其理也,行数,循 其理,平其私。 古代的清平盛世,都是效法天地而行。因此十二纪通过考察 验证天、地、人三者来制定治国政策以及人事的法则。要顺天而行才能生养万 物,要牢固大地才能使万物得到安宁,而人要诚信,诚信之人所说之话、所行 之事才有人相信并支持。吕氏春秋对于天、地、人的考察直接影响汉代黄老 之作淮南子。一方面,推理思维成为淮南子一书思维特征中最为重 要的方面。“尝一衡肉,知一镬之味,悬羽与炭,而知潮湿之气,以小明大”, “见象牙乃知其大于牛,见虎尾乃知其大于狸,一节见而百节知也 ,以小 知大,以近知远的思维能力不仅丰富人的智力,更是丰富人的想象力;另一方 面,“夫作为书论者,所以纪纲道德,经纬人事,上考之天,下揆之地,中通诸 理,穷尽天、地、人的规律也是淮南子作书的首要方法,与吕氏春 秋同出一辙。 总结以上论述,得知通过基于现实,发挥于想象的推衍思维,将天、地、 人形为一体的庞大、完整的自然观是汉代黄老自然观的又一大特色。 三、不可避免的虚幻自然观 人类对于自然的认识随着科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在这个发展变化的 过程中,虚幻自然观与科学自然观互相交错:在前宗教时期,人们对某些自然 界的规律就有了正确的认识,比如他们为了能够捕获到不同种类的动物,就必 须了解动物的外形特征以及生活习性,可见人类那时候拥有科学认识的目的是 为了解决赖以生存的衣食问题。随着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逐渐深入,对于广阔 自然未知的疑惑也在加强。人和自然界的关系一直就处在一种矛盾之中,既要 依赖自然界而生存,又要遭受自然力量的“伤害”。人们对自然界简单的认识在 这种矛盾的基础上逐渐向自然崇拜转化。生产工具的出现,科学知识的进步使 得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逐渐加强,人类从单纯的自然崇拜转为对人, 以及由人为解释精神现象而产生的超现实的灵的崇拜。自然崇拜、人崇拜以及 灵崇拜代表人类宗教观念发展轨迹,也代表了人类初期与自然界的关系。商周 王利器注,吕氏春秋注疏,巴蜀书社,2 0 0 2 年1 月版,第1 2 1 1 页 汉 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中华书局,1 9 8 9 年5 月版,第5 5 0 页 同上,第5 7 2 页 同上,第7 0 0 页 9 时期的自然观深刻揭示了人类认识自然的矛盾。随着国家的诞生,阶级对立也 随之产生,此时原始的自然崇拜也转化为阶级统治的工具,其突出表现为将宇 宙间的至上神与人世间的王权紧密相连。统治阶级的权利及能力由统管世界一 切的至上神所授予,统治阶级代表至上神的意志,执行至上神的命令,这是任 何人都不能违抗的。当时的统治阶级就籍由“天命论”的观点麻醉人民,对人 民进行统治。作为统治阶级王杖的宗教势力庞大,但是也无法阻碍科学自然观 的萌芽。商周时期,农业与手工制造业发展迅速,随着农业生产的需要,人们 开始关注与其相关的自然现象,特别是“五行”、“阴阳 这两个重要范畴的出 现,代表古代素朴自然观的萌芽。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不同学派有着不 同的政治主张及哲学思想,对社会、自然也有着不同的看法。儒家代表孔子一 方面承认“自然之天”的神秘力量及其不可抗拒性,而一方面也强调“人事 的作用,认为在人的生活中,有一部分的事情是能够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道家 代表老子自然观中的科学成分是承认自然界依照其自身规律独立存在,但将自 然界规律作为统领世界一切的主张还是有所偏颇。墨家代表人物墨翟坚持“天 拥有意志的说法,但他赋予“意志之天”新的意义,认为“天”的目的是“兼 爱天下”。同时墨翟与孔子一样,也承认人的力量,承认人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 改变命运。墨翟的自然观主要是以宗教自然观为基础,同时存在科学自然观的 萌芽。名家代表惠施的“万物说 是对自然界事物的现象进行解释,再通过“历 物之意 对事物的本质规律进行描述,可见惠施的自然观是科学的唯物主义自 然观。法家代表韩非的自然观建立于对老子、荀况自然观的继承与改造上。首 先用物质性的“精气”对形而上的“道 进行阐释,其次将“理作为哲学范 畴提出,用以代表力物的规律,最后,继承荀况“明天人之分 的思想,认为 “天 是作为“自然之天 而存在,从而对宗教迷信进行否定。阴阳家代表邹 衍拥有一个完整而庞大的自然观体系,因为阴阳家的思想是建立一个完整的世 界图式,因此阴阳家的自然观是将世界万物联系为一个整体。但邹衍的自然观 也存在内在矛盾,阴阳家的核心范畴“五行”、“阴阳就其本身来说其实是对 自然界物质存在规律的描述,但是将自然界物质规律与人事比附,便易于陷入 神秘主义。邹衍“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的思想方法,揭示其自然 观的本质,从已知的自然出发,推及万物,再推及宇宙,形成庞大的自然观体 系。由此可见他的自然观主要体现于基于现实的想象与虚构。 汉代黄老自然观中的虚幻成分一方面是对前宗教时期、宗教时期以及商 1 0 周、春秋时期虚幻自然观的继承,另一方面则源自黄老学著作中的养身内容。 在道家向道教的转化过程中,黄老学起着中介作用。黄老学在汉代不仅成为道 教的代名词,东汉末年的“黄老道”,更是成为了道教的前身。道家与道教之间 有着脉络承继的关系,而这个脉络就是道家的养生论,道家的养身论后来转化 为道教的神仙思想。养生思想在原始道家老子那里已是重要内容,老子对于圣 人通达于道的气势的描写,虽然对象是人,不过却不是一般的人,而是淮南 子一书中的所提到的“至人 、“神人”,“是故大丈夫恬然无思,澹然无虑, 以天为盖,以地为舆,四时为马,阴阳为御,乘云凌霄,与造化者俱。纵志舒 节,以驰大区。可以步而步,可以骤而骤。令雨师洒道,使风伯扫尘。电以为 鞭策,雷以为车轮。上游于霄晁之野,下出于无垠之门。经营四隅,还反于桓。 “神人 与天地共存,与四时、阴阳、云霄同行,以风雨雷电为之用,从而 游于天地无极。此时虚幻成分已通过养生论成功融于黄老学说之中,此时的“人” 也成为了道教中的神仙原型。 第三节黄老自然观念的审美意义 自然审美活动的真f 形成是魏晋时期,在这个时期,人们对于自然美的审 视不再是为了彰显中国自身品德或抒发自身情感,而是将自然作为一个独立的 审美对象,从而对其自身进行细致的描绘,显示出了独立的山水审美倾向。自 然审美活动的形成也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过长时间的磨砺而凸显其自身特 征。汉代黄老思想对“自然”以及人类思维等问题的探讨成为魏晋自然审美活 动形成的必备前提。 一、汉代黄老思想与自然审美客体 自然在自然审美活动中应当扮演着这样一个角色:首先它不能孤立地存在 于审美活动之外,而是应该参与到审美活动之中,进入审美主体的意识中。其 次,自然在审美主体意识中并不能被意识左右,而是该拥有自己的独立地位。 因此审美活动中,审美主客体之间有一个恰当的距离,一个合适的张力。 无论原始道家还是黄老学,都将自然及其规律当作重点论述的对象之一。 在先秦道家那里,自然主要被视为一种抽象的规律、依据,实际上处于虚幻之 中。而在汉代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思想认识也日趋成熟,“自然”在黄老学中 汉 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中华书局,1 9 8 9 年5 月版,第8 9 页 已不再是抽象的、虚幻的,而被当作一种可被认知的客观实体,“自然 词的 本质转变是自然审美活动得以发生的前提。在黄老学著作中,对“自然”这客 观之物的描述具有以下特点:一方面承认自然万物有不同的种类,另一方面将 自然万物与环境结合起来论述。“洞同天地,浑沌为朴;未造而成物,谓之太一。 同出于一,所为各异。有鸟有鱼有兽,谓之分物。方以类别,物以群分。性命 不同,皆形于有;隔而不通,分而为万物,莫能及宗。 此段内容的描述虽然 是强调以“一”化生万物,但是却从对物质世界的描述中提出力物生成后由于 物种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类别,而不同类别的事物则拥有不同的性质,因此彼此 相隔而不能相通。“夫萍树根于水,木树根于土。鸟排虚而飞,兽拓实而走。蛟 龙水居,虎豹山处,天地之性也。”“故橘树之江北,则化尔为枳。鸲鹆不过 济,貉渡汶而死。形性不可易,势居不可移也。 “道化生了万物,赋予 万物规律,不仅决定自然万物生长、消亡,还决定了自然万物的生存环境。将 浮萍培育在土中,树木栽种于水中就得死去,将橘树移植到江北,让鸲鹆渡过 济水、貉渡过汶水,它们也会死去,因为它们失去了它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汉代黄老思想中对于自然万物的描述,虽然没有完成对于自然如何转化成 审美客体的构想,但是却有跳出套路的痕迹。首先根据道家宇宙生成论,“道 生万物,进而万物平等。也就是说对于力物的规定,是基于“道”这个宇宙发 生核心而言。但是承认不同物种之间的差异性,承认不同物种之间的阻隔性, 是隐去了这个“道”生万物的最高思想,而是着眼于自然万物本身,没有哲学 思想基础,而只有万物自身。其次对于万物及其环境的描述,形成一个整体意 识,看待万物时不再孤立,而是有所扩散,那么存在环境中的万物更加真实、 鲜活,拥有自己的灵性。 二、汉代黄老思想与自然审美主体 虽然汉代黄老思想对于自然向审美客体过渡的论说并没有太多出彩的地 方,但是对于人向审美主体转化这个问题上却是大放异彩,汉代黄老道家相比 于原始道家在对于“人”的论述上产生了历史性的转变。在原始道家眼中,人 要堵住五官,离形去智,甚至不能与自然拥有同等的权利与地位。这样的人是 不完整的,人五官的捕获,心灵的悸动,都是人的本质之所在。原始道家对于 1 2 汉 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中华书局,1 9 8 9 年5 月版,第4 6 3 页 同上,第1 7 页 同一l :,第2 0 页 人性的贬蹋完全是在于对“道”及其规律的无限推崇。而黄老之学对于“人 的崭新论述繁多,基于“人”向审美主体转化这个要点来看,其内容主要有以 下三点:首先人具有独立地位。推崇人的地位是黄老学著作的共同特点,但是 汉代黄老著作淮南子一书中,不仅肯定人的地位,还认为人是万物中最为 高贵的。“天地以设,分而为阴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阴阳相错,四维乃通。 或死或生,万物乃成。蚊行蟓息,莫贵于人。孔窍肢体,皆通于天。天有九重, 人亦有九窍。天有四时以制十二月,人亦有四肢以使十二节。天有十二月以制 三百六十日,人亦有十二肢以使三百六十节。人之所以高贵,是由于人的耳、 鼻、眼、喉以及四肢都与自然之气相通。人以孔窍吸取自然之气,以形体配合 天之行事规律。因此在用脚走路,用嘴呼吸的生物中,人是最为高贵的一种。 其次人要有空静的心胸与真挚的情感。老子提出的“涤除玄鉴”成为内心修养 问题的始祖,汉代黄老学也提出人应该抛弃自己的主观意识以及欲念,拥有一 个空静的心胸完整接纳自然。“明白太素,无为复朴,体本抱神,以游于天地之 樊。芒然仿佯于尘垢之外,而逍遥于无事之业。浩浩荡荡乎,机械之巧,弗载 于心。这一段话提出了对于审美心胸的规定,首先没有欲念,没有巧智,其 次要复归于素朴,最后要守住精神中最为重要的本源。除了要拥有空静的审美 心胸,深厚而真挚的情感也是“人 成为审美主体的重要因素。“昔者,师旷奏 白雪之音,而神物为之下降,风雨暴至,平公癃病,晋国赤地;庶女叫天,雷 电下击,景公台陨,支体伤折,海水大出。”“昔雍门子以哭见孟尝君,已 而陈辞通意,抚心发声。孟尝君为之增欷歇唱,流涕狼戾不可止。”人的情感 具有巨大的作用,只要能专注精神,胸怀真挚的情感,便能成就不能之事,感 动天下之人。最后,人要能成为审美主体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也就是 推理与想象。汉代黄老学著作很注重论述人的思维能力,认为人强大的思维能 力能通古博今。“是故圣人察其所以往,则知其所以来者 ,“见象牙乃知 其大于牛,见虎尾乃知其大于狸,一节见而百节知也 ,人可以根据己知事 物及其规律进行推衍,向上可知古,向下可通今。当然这种推衍不仅需要思维 的缜密性,还需要一定的想象能力。因为所推衍的结果是未知的,没有丰富的 汉 刘义典,淮南鸿烈集解,中华书局,1 9 8 9 年5 月版,第1 2 6 页 同i :,第2 2 7 页 间i :,第1 9 1 页 j 司上,第1 9 4 贞 j 司上,第3 1 9 页 同上,第5 7 2 页 1 3 想像力,怎么能够达到以已知知未知的境界。 汉代黄老学关于“人”的论述对自然审美主体的形成具有推动作用,它加 深了人对于自然的认知感,扩大了人类的视野。黄老学所描述的“人”在迎接 万物到来之时,能敞开心胸,完整容纳万物,并不强加自己的意识于万物之上; 其次通过二者内在的规律、情感而契合;最后在此过程中,人虽不以智识干扰 万物,但却可以通过人类特有的思维活动,将自己与万物之间的表面关系升华 至一个更高的境界,从而领略到审美活动的精髓及意义所在。 三、汉代黄老思想与自然审美活动 自然审美活动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审美活动,其复杂性主要来自活动过程中 主客体之间的关系。通过美学理论中对于审美活动的规定以及对自然审美活动 中主客体的分析,可以得知自然审美活动的些许规则:首先,在自然审美活动 初始,审美客体自然,要以本真面目进入人的意识范围之内,无论是在五 官还是在内心,而审美主体人,要以空旷、洁净的心胸迎接自然的到来。 随着审美主客体就绪,审美活动开始发生,人对于自然之美的感悟首先是来在 外在的浅层感受,其次二者由于内在相通性而产生一种共鸣,审美进入深层次 阶段,最后主体将审美活动中对于自然的感悟返回自身,去寻找自己意识内潜 藏之物。以上对于自然审美活动的描述是不详尽的,但可以粗略得知自然审美 活动中蕴含一个双向互动、往返交流的过程。 在汉代是没有完整的关于自然审美活动的论述,甚至理论上并没有将这种 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升到审美的高度。但是其通过万物生成之气论而产生的万物 相应学说,为自然审美活动发生建立了桥梁。在原始道家的宇宙生成论道 论转化为气论的过程中一方面解决了“道”究竟如何化生万物的过程,另一方 面摒弃“道之虚无性,赋予“道 之物质性,使得整个化生过程是一个确实 的物质性生产过程。随着气论的演进,一些思想及学说也纷然而至,其中最为 突出的就是万物相应说。其实万物之间的感应问题在许多典籍内早已提到过, 如周易中所提到的“同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