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中医存废之争的社会与文化探析.pdf_第1页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中医存废之争的社会与文化探析.pdf_第2页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中医存废之争的社会与文化探析.pdf_第3页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中医存废之争的社会与文化探析.pdf_第4页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中医存废之争的社会与文化探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中医存废之争的社会与文化探析.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内图书分类号: n031 学校代码: 10213 国际图书分类号:14 密级:公开 中医存废之争的社会与文化探析 硕 士 研 究 生 : 郭玉环 导 师 : 谢咏梅教授 申 请学位 : 哲学硕士 学科 : 科学技术哲学 所 在 单 位 :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答 辩 日 期 : 2011 年 9 月 授予学位单位 : 哈尔滨工业大学 classified index: n031 学校代码:10213 u.d.c: 14 密级:公开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analysis between abolishment and preservation in chinese medicine candidate: guo yuhuan supervisor: prof.xie yongmei academic degree applied for: master of philosophy speciality: phi.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ffiliation: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date of defence: september, 2011 degree-conferring-institution: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 i - 摘 要 近代以来,伴随着西方文明涌入中国,中国许多传统的知识(如天文、地 理、算学、农学甚至一些技术知识)均被纳入到西方知识框架中或被西方知识 取代。中医也同样遭遇了上述尴尬,关于中医“存废”的争论绵延了百年,尽管 中医始终处于“防守”状态,但却始终存而未废,而且中医“存废”的争论不断 被引向“科学性”的争论。因此展现这场争论背后广阔的背景,并做出适当的 解释不论对于中医的发展抑或更加全面地理解科学都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尝试 以科学知识社会学关于科学争论的“利益模型”的研究逻辑为分析框架,以近 代以来中西医之间几次大规模的论争为背景,理清几次争论的脉络,提炼每次 争论中的缘由、背景及争论平息的方式等,期望能够对这场争论进行除“科学” 维度之外更加全面的理解,使人们走出关于中医科学性争论的误区,进而进行 建设性的讨论。 研究指出,中医存废的争论是在中西方文化碰撞过程中展开并持续的,中 医科学性问题始终是人们纠缠的核心问题之一。然而,科学概念及对科学合理 性标准的多元理解决定了以科学的视角展开的争论不会达成共识;而关于中医 “科学性”的争论总是以政治的或行政的方式被暂时平息,使得争论的缘起与 平息机制之间发生错位;参与争论的人员涉及政治精英、官员、医生、商人、 学者等诸多职业类型,参与者的身份决定其在争论中的主张,显示争论并非单 纯学理性争论;从利益的视角看,中医存废之争是政治利益、职业和经济利益、 文化利益等交织在一起的利益之争。中医的意义不仅在于其作为医学本身,同 时也具有文化、政治、职业与经济的内涵。中医的合理性在于其在生活世界中 的全部意义。 关键词:中医存废之争;中医科学性;地方性知识;利益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 ii - abstract since modern times, much chinese knowledge (such as astronomy, geography, arithmetic, agriculture and even some technical knowledge) were incorporated into the framework or replaced by the western knowledge. chinese medicine also suffered the embarrassment. on the abolishment and preserv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has been going on for hundreds of years,there is no end up to till. but compare to the existing of western medicine, chinese medicine always lies in the defense status and continue to the debate on the scientific nature. therefore, to show the background of the debate and explain the reason is necessar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the understanding on science. this paper grants the benefit model as the logical analysis framework, and takes several large-scale debates about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as the background. first straighten the context of several controversial. second, refine the reason , background,outlook and scientific controversy mechanism of each debate. thirdly, sum up the ideas of both major players. finally, the paper analyzes the abolishment and preserv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from the academic spectacle. in additional to the “scientific” dimension, this essay also guide people to the rational and constructive debate and avoid mistakes. throughout the studying, the debate always accompanies the crashing of the culture. the scientific issue of chinese medicine has always been a core issues to debate, however,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about science concept and criteria, the people cannot reach to consensus. meanwhile, the debate is settled on the peace by the political or administrative methods, which affect the dislocation between the reason and the ending system. the personnel involved in controversy include the political elite, officials, doctors, businessman, scholars and many types of occupation. the status decides the inclusion, which shows that this debate is not pure rational science. to the interests of perspective, the aboli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refers to the political interests, professional and economic interests, cultural interests, and so on. the significance of chinese medicine is not as the medicine, but also cultural, political, professional and economic contents. in short, the rationality of chinese medicine lies in its full significance of life. keywords: abolishment and preservation, the scientific of chinese medicine, local knowledge,benefits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 iii - 目 录 摘 要 . i abstract . ii 第第 1 章章 绪绪 论论 . 1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 1.2 文献综述 . 2 1.2.1 不同理论背景下的科学观 . 2 1.2.2 关于中医的科学性问题的相关研究 . 4 1.2.3 对于中医存废争论的不同解释 . 6 1.2.4 国外对中医问题的相关研究 . 7 1.3 研究内容 . 8 1.4 研究方法 . 8 第 2 章 中医存废争论的缘起及演变 . 9 2.1 民国时期的中西医争论 . 9 2.1.1 1912 年的北洋政府教育系统漏医案 . 9 2.1.2 1920 年余云岫和杜亚泉的争论 . 10 2.1.3 1929 年的废止中医案. 11 2.1.4 1934 年的“国医”问题 . 12 2.2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中西医争论 . 13 2.3 2006 年以来关于中西医的争论 . 15 2.4 本章小结 . 15 第 3 章 对中医存废争论的解析 . 17 3.1 几次争论的社会文化背景. 17 3.1.1 民国时期争论的社会文化背景 . 17 3.1.2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文化背景 . 17 3.2“废医派”的文化和知识背景及其主张的演变 . 18 3.2.1 民国时期废医派的主要代表及主张 . 18 3.2.2 建国之初废医者的身份及主张 . 21 3.2.3 2006 年以来的废医者及其主张 . 22 3.3 “拥医派”的文化背景与辩护策略的演变 . 24 3.3.1 民国时期中医界的抗议与辩护 . 24 3.3.2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拥医者及其辩护 . 24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 iv - 3.3.3 2006 年以来社会各界对中医的辩护 . 25 3.4 争论的平息机制 . 27 3.4.1 民国时期争论的平息 . 27 3.4.2 毛泽东与建国初中医存废争论的终结 . 29 3.4.3 2006 年以来的中西存废之争的平息 . 29 3.5 本章小结 . 29 第 4 章 对争论的再认识 . 31 4.1 科学概念和科学观的差异引发的争论的不确定性 . 31 4.1.1 经典科学观-逻辑经验主义的科学观下两种相反的解释 . 31 4.1.2 建构论的科学观与争论的视角扩展 . 32 4.2 以科学性的名义引发争论与解决方式的错位 . 33 4.2.1 争论平息的基本模式 . 33 4.2.2 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与政治解决之间的关联 . 34 4.3 对争论的利益解释 . 35 4.3.1 争论的政治(或行政)解决背后的政治利益 . 35 4.3.2 争论的文化利益的诉求 . 36 4.3.3 争论背后的职业利益与经济利益 . 36 4.4 本章小结 . 37 结 论 . 38 参考文献 . 1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说明 . 4 致 谢 . 5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 1 - 第 1 章 绪 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伴随着全球化的浪潮,现代西方科学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广,对各种非西方 非主流的知识传统与知识形态形成了深刻的冲击。在当下中国的医疗话语中, 对中医及中医文化“不科学”的批判便时常可见。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人们 对医疗资源的不同选择,进而影响到中医的生存,也在文化的意义上影响到中 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自近代以来,伴随着西方文明涌入中国,中国 许多传统的知识(如天文、地理、算学、农学甚至一些技术知识)或被纳入到 西方的知识框架中或被西方知识所取代,中医也同样遭遇了上述尴尬。关于中 医“存废”的争论绵延百年,尽管中医始终处于“防守”状态,但却始终存而 未废。这也成为全球化进程中十分独特的现象。 自 1879 年,浙江儒学保守派人士俞樾发表废医论对中医提出激烈批评 起到现在,有关中医的存废之争已经持续了百余年。在科学和哲学的视野中, 众多学者参与并发表对“中医存废之争”的见解。关于中医科学性的讨论最为 多见,甚至“中医存废”问题的另一种说法便是“中医科学性”的问题。在这 个意义上,哲人们从科学哲学的视角讨论中医的科学属性,把争论看做是学理 性的争论,但是由于科学本身的不确定性,这种争论始终未能被平息。也有一 些观点认为这场争论实际上是中西方医学话语权的争论,认为中医和西医是两 套不同的话语体系或“范式” ,正是“范式”的不可通约性使得争论无法达成共 识。但是究竟是允许两种不同的“范式”同时并存还是以一种“范式”取代另 一种“范式” ,众说纷纭,各执其词,至今仍没有定论。解析这一持续百年的历 史事件对于中医药事业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在对关于中医“科学 性”争论的深入讨论中,也将深化对中医和科学的理解,进而使得更多的人关 注中国的医学事业。 从另一个视角看, “中医存废”或“中医科学性”问题始终无法终结也提示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 2 - 我们思考:以科学性的名义的争论是否将人们引入了歧途?正是带着这样的关 怀,笔者借用科学知识社会学中关于科学争论经典分析模型“利益模型” , 回到历史情境,通过对历史上重要的几次争论的回溯和解析,从社会政治和文 化背景、参与争论者的身份、争论的焦点、争论的终结机制等,透视争论的实 质。期望能够为认识这场争论提供更加全面的理解,同时也给科学知识社会学 增加一个中国的案例。 1.2 文献综述 1.2.1 不同理论背景下的科学观 关于“中医存废”的争论中始终纠缠的一个概念就是“科学” ,然而,在科 学哲学中“什么是科学”?科学的合理性判据究竟是什么?这些问题却有着各 种观点。 1.2.1.1 科学哲学中关于科学划界标准的争论 科学划界问题是科学哲学的核心问题。科学划界问题是指区分科学与伪科 学和其它非科学的界限问题。该问题由逻辑实证主义提出,其关键是科学划界 的标准。20 世纪 20 年代以来,关于科学划界问题大体上形成以下几种观点, 即逻辑经验主义的观点、批判理性主义的观点、科学历史主义的观点。 逻辑经验主义学者认为只有意义的命题才是科学的命题, 否则便是非科学的 命题。假如一个命题能用经验事实加以证实,那么这个命题就是有意义的,反 之则没有意义。 批判理性主义学者波普尔认为科学的理论或命题是具有普遍性的,决不可 能被经验证实,而只能被经验证伪,因为经验毕竟总是个别的,因而他主张, 可以被证伪的理论或命题才能是科学的,否则是非科学的。 历史主义学派学者认为科学是一种社会事业,它与社会的其它的精神活动 形式存在很多方面的联系和相互作用,所以科学和非科学之间不存在绝对分明 的界限。历史主义学者在科学划界问题上又可分为两派,一派以库恩、拉卡托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 3 - 斯等为代表,二者都承认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划界的必要性,并且坚持以一 种历史的、发展的即相对的,能渗透到社会和心理因素的科学划界为标准。 1 他们普遍认为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的区分就在于是否在范式或者科学研究纲 领的指导下从事的解决疑难的活动。另一派则以费耶阿本德为代表的学者,他 们否认科学划界的必要性,认为不存在着普遍适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不存在科 学与非科学之间的一成不变的固定的界限,所以主张科学与非科学不可划分, 也不应该划分。 2 1.2.1.2 科学知识社会学中的科学观 科学知识社会学(ssk=sociolog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诞生于 70 年代, 所代表的方法是科学社会研究中的一种方法。是由社会学领域爱丁堡学派发起 的,现在英、法、美较之 sts 流行,英国 ssk 传统代表着科学社会学的主流 科学。他们认为由于事物的异质性,科学的划界是无意义的。 3 科学知识社会学方法的最基本特点是经验论。它主要是对科学家和科学研 究过程的分析、实际观察、描写,以用来代替先入为主的规范研究,理论分析、 和反对对科学概念进行回溯性的实在论解释。它关注的焦点的变化路径是“由 科学理论到科学知识,再到科学家的行为” 。 4依其主旨,ssk 是用社会认识论 来取代传统科学认识论,且试图对科学哲学的一些传统难题,用社会学的解决 方案来加以解决。 科学知识社会学划分为两大流派。一派称为“宏观定向相一致研究” ,主 要是按照传统的方式研究科学知识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宏观社会变量之间的 关系 ;另一派称为“微观倾向发生学研究” ,关心科学家如何从事以及怎样 谈论科学,并注重考察科学知识生产过程中社会因素的作用。后者主要包括: 实验室研究、科学争论研究、谈话分析研究和自反性研究等小分支。研究过程 中,提出诸如“利益理论” , “磋商理论” , “信用度循环理论” , “行动者网络 理论”等理论。 5 1.2.1.3 逻辑实证主义与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科学观的异同 科学知识社会学中的科学观不同于逻辑实证主义的实在论立场。它认为, 科学知识只是一种理论知识,是从理论而不是完全从经验中推导出来的。科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 4 - 知识像其他知识一样,也是一种信念,也要受社会因素如环境、文化的影响和 制约,没有任何一种关于自然的信念是惟一合理的或是惟一的真理。而与经验 相符、一致性、合逻辑性和有效性并非能把科学与其他知识区分开来。从这种 意义上讲,科学知识并不具有比其他知识更优越的地位。 1.2.2 关于中医的科学性问题的相关研究关于中医的科学性问题的相关研究 刘带认为,科学是一种文化,而且是多元的,因此不同行业的科学文化都 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按照此理论推断,科学划界的标准也必须是多元的。无 论是批判理性主义的“可证伪性” ,亦或是逻辑经验主义的“可证实性” ,二者 所共同认为的标准都是把科学理想化了,而且理论与经验事实的关系被认为是 决定科学本质的关键因素,而且是唯一的因素。所以试图依照这种关系去搜寻 科学划界普遍、绝对的标准引用邦格的话就是“犯了简单化的错误” 6实 际上,西医是以分析还原论和实证为基础的,西医理论是建立在分析解剖学的 基础上的理论。而中医是科学的,但它不是按照狭义的自然科学的标准特征定 义的科学,是一门复杂性科学,且有别于西方分析还原论的。它也是标准的整 体性的及系统性的科学。所以用西方的证伪主义和证实主义来作为划界标准去 评判中医的科学性是有失公允的。 76 林榕认为,就普遍的科学的新特征而言,中医至少具有科学的四种本质特 征:第一,中医是一种非常科学的理论体系;第二,而且中医的理论和方法是 客观的;第三,中医不但可以被重复运用而且还可以接受再次检验;第四,中 医也是国家和社会共同参与和建设的一项传统事业,它具有科学性最突出的表 现就是中医所拥有的这些特征。所以说,中医的科学性是由中医的自身体系的 内在本质决定的。尽管中医区别于现代的西方实验科学式的建构方式,但也正 是因为这些建构理论的不同,所以才构建了中医所具有的自己的中国传统特色 的科学性医学的本质。 8 杨鹏认为,中医是从实践中来的,所以中医一定是经过实践检验的。中医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变,在其发展过程中治愈不计其数的病患,挽救了数不清 的灾难,这些都是中医科学性的有力证明。 9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 5 - 巍睦新、胡平认为,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孕育出不同的学科理论体系, 所以中医是一门有待挖掘的复杂性科学。 中西医学经历了非常不同的发展过程, 在观念形态、认知方法、医学行为等规范的多方面都存在着的明显差异,但是 也有相同的地方,二者最大的“共通”之处在于:中西医二者都是以人体作为 研究对象,都是把服务于人类的健康作为自己的目的,最终促进疾病个体向健 康个体的转化。但是中医却在很长时间里好像始终停留在经验和哲学思辨的层 面上,根本无法用现代语言加以描述,西方医学与传统医学始终面临着无法融 通的局面。所以,如果在面向现代化和未来的基础学科,以及在高科技领域中 的寻觅,而且把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系统学科、生物信息学、细胞分子学、基 因组学及蛋白质组学等现代的科学前沿连接在一起,进行多学科、多中心的研 究是非常有希望突破这个瓶颈的。 10 张瑜他提出了这样的看法:不同的科学是在不同的历史下孕育出来的,现 代科学与古代科学都在水平上存在着时代性的差距,这些差距必然的,但这决 不是科学与不科学的关键区别。自从中医诞生之日起,就把当时极为先进的自 然哲学理论作为指导,一直坚持把人作为观察和研究中的对象,通过人的推理 反证和直觉判断进行思维及理论体系的建构,一直坚持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 性认识,始终把实践作为检验认识成果的唯一标准。古老的中医,在其漫长的 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具体性、经验性、可检验性和精确性等特征。这些特 征的彰显,充分地表明了中医的科学性。 11 何欲民教授认为,医学不仅是科学,而且还是一种人文文化;医学不但是 一门技术,更是一种艺术。在对待中医问题上,有些人主张应该用唯一的西方 近代科学标准来评估。这种评估标准在解释化学、物理学等自然现象虽然很成 功,但在解释生物学方面却面临着一些挑战。因为,生物学和物理学的规律并 不完全一样,因而标准也不能完全一元化。近代科学并不是唯一的知识源泉, 也绝不是唯一的知识标准。得不到近代科学有力支持的某些观点,在逻辑上或 者是近代科学是无能为力的,也有可能或许是暂时水平的不够。再次,从生物 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角度来看,中医不但是国宝,而且是科学发展极其重要的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 6 - 参照。 12 笔者认为以上观点存在两个缺陷:第一,把中医限定在某个很狭窄的范围 内来谈论;第二,犯“科学万能论”的错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要用“科学” 一词衡量的。 1.2.3 对于中医存废争论的不同解释 1.2.3.1 社会建构论视角下的中医存废之争 连东花认为,中西医是两种不同文化的产物,二者自身的理论基础和实践 标准是不同的范式,在实践上具有不可通约性。中西医之争,争论的是关于人 体疾病的疗效问题,实质上是同一问题的不同方法,争论的最终可能不会有结 果。同时,她以建构论的科学观对中西医存废之争进行了解释,她认为,第一, 科学与其它所有知识一样,都是一种社会建构,具有一定的文化相关性与相对 行。第二,科学归根到底,还是一种信念,并且具有一定的真理性。具体到中 医而言,他们都是地方性知识,都有其存在的合理价值,很明显两者在地位上 是平等的。虽然两者疗效的侧重点和范围有很明显地不同,但由于都有其疗效 而被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所承认。所以,中医具有科学性。 13 龚鹏认为,中西医之争的共同点在于都是拿西方的评判标准来评价中国的 文化,是彻头彻尾的西方中心论,挟西方文化、科学、市场上的话语权优势, 来打压弱势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尽管它们的目的恐怕难以实现,但这种思想动 态应该引起注意,因为他们的提法还是极具诱惑力的,传统文化阵地的进一步 娄锁给我们提出了重要警示,由此引申的文化争论问题的影响将十分深远。 14 1.2.3.2 科学传播视角看中西医之争 在中国近代史上,前几次“中医存废”问题的大讨论不但振荡了人们思想, 而且还深化人们对科学的认识。但是当前存废的争论,取决于信息传播渠道的 多元性和开放性,使本次讨论不再是学者范围内的大讨论,而是自上而下,对 公众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普通民众在以往的讨论中只是被动的受众体,而这次 却以主动体身份对争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5 1.2.3.3 其它视角对中西医之争的看法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 7 - 黄顺基在中西文化和中国现代化的意义上看待中西医的存废之争,他提出 三个观点:第一,指出“废除中医”的观点是很荒谬的;第二,中医必须致力 于中医现代化建设,才能最终破解“中医不科学”的质疑;最后,中西医之争 的实质是将近百年来的中西文化论战 16。现代化与西方论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的继续,它将关系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关系到中医现代化的命运和 前途,需要严肃、认真的对待 17。 王睿、杜文斌和赵宜军从认知心理学、知识论、可误论、科学精神四个角 度,对中医存废的现象进行分析,然后得出结论:需要从文献、科研和临床三个 方面着手对中医药学进行研究, 且将三者有机结合, 并采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 提出科学问题,这是中医药学研究的关键。 18 1.2.4 国外对中医问题的相关研究 人类的知识在医学领域毕竟是有限的, 有很多都是现代医学所不能解决的 问题。替代医学与补充医学于是在此种背景下产生了 19。1992 年,美国国家卫 生总署成立了 cam 中心,中医针灸是该中心的主要研究内容,然后该机构又 扩大成为了“国家研究中心” 20。白宫和国会也陆续成立了与此相对应的工作 机构。就连非常保守的英国上议院科技委员也倡导英国政府设立基金,支持 cam 研究,认为 cam 是能推动临床医学的进步的机构,对于以后的医学领域 的发展是有很大帮助的。 21 ,作为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领域的权威之一,李约瑟(joseph needham)博士 认为,早期的中西医是存在着某种通约性的,而且中医在很多方面是比西医更 先进的。 22中医也是世界医学文明的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中医具有自己独特的 文化烙印,中医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科学成分,这两个特征水乳交融在一起,构 成了具有独特文化的中国传统医学。 23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中国文化和科学史席文(nathan sivin)教授,对中国科 学技术史以及中医问题给予了充分关注,他的中医观可归纳如下:第一,中医 能够适应各个地方和时代的医学解释;第二,医学社会建构理论;第三,中国 的新旧医学的变迁过程也深刻的体现了中医学的社会性;第四,中国传统医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 8 - 与哲学是统一的,从医学的考察中可以探索哲学思想。 24 1.3 研究内容 本文试图以科学知识社会学中的“利益模型”对科学争论的分析框架作为 分析工具,以近百年历史中发生的中医存废争论为对象,进行尽可能细致的描 述和解释。在明确提出了研究问题,并阐述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且在相关理论 的研究现状来进行综合阐述的基础上,本文的研究工作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阐述中医存废的概况,将近百年的争论分为三个阶段,依据史料厘 清三次争论的背景、缘起、争论的终结机制以及参与争论的主要人物。 其次,对参与者的文化和知识背景、社会身份进行考察;辨明他们的主张, 进而在其“身份”和主张之间建立解释。 最后,对争论给出解释。反思“科学名义”下的争论为何始终未能终结, 以科学名义的争论为何总是以政治的方式解释。进而从利益的视角做出试探性 的解释。 这三部分分别形成了本论文的第二、三、四章的内容。 1.4 研究方法 第一, 史料考证和文献分析。 以史料和相关为根据, 梳理百年来发生的争论, 尽可能在其中客观呈现每次中医存废争论的焦点、社会背景、政治背景、文化 背景、科学观等。展现争论参与者的主张及辩论的理由。 第二,借用科学知识社会学关于科学争论的话语分析方法和“利益模型” , 利用上述文献分析争论的背景、参与者的话语(主张)及其身份,并在话语与 背景和身份之间建立因果关系,进一步解释参与者的主张与“利益”之间的关 联。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 9 - 第 2 章 中医存废争论的缘起及演变 2.1 民国时期的中西医争论 民国时期发生了四次关于中医和西医之间大的争论,这种中西医之争已 经超出原始的医学界的学理争论,而转变为言论界的讨论,进而触及到政治 界乃至整个民国的社会与民生。中医和西医生存的问题和中医西医之间的学 理争论问题交叉在一起。学术界和政治界的人都参与其中,各执己见。下面 将理清四次争论的背景、焦点、参与者及争论的平息机制。 2.1.1 1912 年的北洋政府教育系统漏医案 此次争论是由“北洋政府漏医案”引起的,背景是在中西方文化相互碰撞 的时候,争论的终结机制最后以中医失败而告终。详细情况如下: 西医伴随着西方文化一起输入中国的,中医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息息相 关的,东西方文化发生冲突的时候,中西医之间的关系也受到了影响。 25 以进化论为理论指导的革命党人,建立了中华民国取代封建帝国。西方的社 会文化相比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被推崇为充满自由、平等、完美及理想的文 化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 26。建立在以西方理论为基础的新政府,当 然会选择变革。于是“北洋政府漏医案”产生了。1912 年,北京政府在颁布 新的学制和学校的各种条例中,但没有涉及到中医,而是只提倡设立医学专 门学校,政府的理由是中医“致难兼采” 。接下来壬子癸丑学制又被北洋 政府出台了,并且在其中宣布中国的医学体制应该效仿德国、日本,而且禁 止读中国医学经典。上述行为表明了北洋政府对待中医的态度,它的直接后 果是导致了西医逐步取代中医,走上了领导中国医学的地位。 此案的公布立刻引起舆论界的一片哗然,他们对政府的态度极为不满。 一些京师医学会的代表们开始请愿极力要求政府把中医加入医学体系。 然而, 时任教育总长的王大燮却直言不讳的表达自己的主张: “我决定今后废去中 医,不再用中药” 。自此以后,教育部仍然把中医排除在教育系统之外,从教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 10 - 育部公布的“医学专门学校教程” 、 “大学规程”中仍没有看到中医的影子。 对此,当时著名的医生肖龙友和杨百城等人坚决支持中医教育合法化。余伯 陶也联合了众多学者,成立“医药救亡请愿团” ,坚决支持中医药。但当时的 西医派,却也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利破坏各省的拥医活动,同时撰写了大量的 打击中医药的文章。于是最后政府以中医教材难求,不科学等理由和在西医 界等人的阻挠、破坏下,承认立案“应毋庸置疑” 。 2617 此次论战主要是围绕教育权进行的政治斗争,而不是单纯的争辩双方医 学的优劣。中医在政府政策的倾斜下无疑是不占优势的。中西医的第一次交 锋以中医的失败而告终。 2.1.2 1920 年余云岫和杜亚泉的争论 此次争论引发的导火线是余云岫和杜亚泉的有关中医理论的争论,余云 岫认为中医的阴阳五行之说纯属谬论之说,坚决否定中医。而杜亚泉认为中 西医之间其实是可以融通的,不论是学中医亦或是学西医,能用科学方法说 明的,就用科学方法说明。此次争论仅仅局限于学术层面的争论。详细内容 如下:袁桂生于 1915 年被选为神州医药总会的会长。在当会长期间,他首先 提出了废除阴阳五行的观点。接着,余云岫在他写的灵素商兑中也全面 地批判与否定中医理论。新一轮的中西医论战挑起了,一直到 20 世纪二十年 代,此场争论才稍稍有所缓和。 在该论战中,受西方思想严重熏陶的严复认为,中医和占卜等都是九流 之学,都是只知道结果而非能解释原因的玄学。所以他认为,中国传统医学 是与科学相对立而存在的的臆造的结果。 中国医药月刊载文说: “人们的 知识逐渐地增加起来,社会也无时无刻地不在进步,此种情况不再允许我们 保守守旧,一再颓废了。 ” “自从西医进入中国后,西医的治疗和理论伴随着 科学的进步和昌明,好像有喧宾夺主的势头” 2618 。在这种情况下,中医又 一次遭受了重大劫难。 中华医学会在 1915 年成立,该学会是全国性的学会,它的会员多达数百 人,该学会基本都是留学欧美,或者是国内按照欧美系统学校学习毕业的医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 11 - 师组成的。 中华医学杂志是该学会出版的,算是当时中国医学界最有权威 的学术刊物之一。 学会于 1916 年在上海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会上发行了 护士季刊 ,并于 1922 年加入了国际护士会。而为公共卫生的普及和宣传 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的中华公共卫生教育联合会在 1916 年也成立了。 护理和卫 生是纯粹的西方医疗组成部分,他们是和中医完全不同的。二者的迅速发展 是中医衰落的一个重要标志。余云岫在 1905 年留学日本期间, 看到了日本由 于推行全面西化政策后,全面取缔汉医,其国势蒸蒸日上,西医的发展也一 日千里。 26 19 余云岫受日本此举的启发后,决定废除中医以达到富国强民的目的。于 是,回国后开始了雄心勃勃的医学革命。1917 年出版的灵素商问中大力 批判中医,此书被看作是全面批判和否定中医的奠基之作。 在此次论战中,像鲁迅等文化名人也对中医持否定态度。鲁迅说,中医在某 种意义上是文化骗子。丁文江也发表了批评中医的对联。由于这些大人物的 观点,对民众产生的很大的引导作用。于是中医受到的了前所未有的激烈批 评。但名流杜亚泉反对这些人对中西医学的极端态度,认为无论是学中医还 是学西医,都应该用科学的方法来证明,归纳到科学的范围内。 中西医两派在这场争论中,虽然是仅限于学术层面,但争论双方却各自 据理力争,胜负难分。 2.1.3 1929 年的废止中医案 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