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长江三角洲汽车产业组织及优化路径研究.pdf_第1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长江三角洲汽车产业组织及优化路径研究.pdf_第2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长江三角洲汽车产业组织及优化路径研究.pdf_第3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长江三角洲汽车产业组织及优化路径研究.pdf_第4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长江三角洲汽车产业组织及优化路径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酉蚕童退太堂亟土班冠生堂j 童i 盆塞蓥! 夏 摘要 汽车产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作为个规模效益显著、前后向产业 关联度极大的产业,汽车产业组织问题的核心,是在有效竞争状态下获得规 模经济。尤其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汽车产业面i 黼拘国际竞争将愈 演愈烈,如何尽快地优化其产业组织结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如何 使中国汽车企业抓住机遇,迅速成长,提升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 要解决的课题。 本论文是以现代产业组织理论为指导,运用s c p 分析框架,通过对长三 角地区汽车产业组织的结构、行为、绩效分析,得出长三角汽车产业协作分 工程度不高,过度竞争的结论。同时运用博弈论的理论分析解释了现状产生 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条块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所导致的企业进入过度和投资过 度。 网络组织是一种比企业内部的等级制度灵活,又比企业外部市场稳定的 组织形式。本文试图从网络组织理论中,找到优化长三角地区产业组织的最 佳路径,并且尝试用网络组织的具体形式,整合长三角地区汽车产业资源, 扬长避短,构建长江三角洲汽车产业组织优化路径,形成大中小汽车企业之 间的三层次制度框架,实现“竞争有序,合作共生”的高效率产业组织布局。 最后,本文还对长三角地区汽车产业组织优化路径的实现条件提出了政 策性建议。 关键词:汽车产业组织产业组织优化网络组织长江三角洲 a b s t r a c t a u t o m o b i l ei n d u s t r y1 s0 1 1 eo ft h eb a c k b o n ei n d u s t r i e si nc h i n a , w h i c hh a s p r o m i n e n ts c a l ee c o n o m i e sa n dc l o s ec o n n e c t i o nw i lo t h e rr e l e v a n ti n d u _ 刚r i e s t h ec o r eo fa u t o m o b i l ei n d u s t r i a l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i st oo b t a i ns c a l ee c o n o m i c s t h r o u g he f f e c t i v ec o m p e t i t i o n e s p e c i a l l ya f t e rc h i i l a se n t r yi n t ow t o ,c h i n e s e a u t o m o b i l ei n d u s 埘w o u l df a c em o r ea n dm o r ei n t e n s i v ew o r l d w i d e c o m p e t i t i o n s s oi ti ss i g n i f i c a n ta n du r g e n tt os t u d yh o wt oo p t i m i z et h ei n d u s t r i a l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 t r u c t m - e ,h o wt o r e a l i z et h er e a s o n a b l ea l l o c a t i o no fr e s o u r c e s ,a n dh o wt o i m p r o v e t h e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c o m p e t i t i v e p o w e r o f c h i n e s ea u t o m o b i l e e n t e r p r i s e s b a s e do nt h et h e o r yo fm o d e r ni n d u s t r i a lo r g a n i z a t i o na n dt h es c p a n a l y s i s m o d e l ,t h i st h e s i sd r a w sac o n c l u s i o nt h a tt h ea u t o m o b i l ei n d u s t r i e si ny a n g t z e d e l t aa p p e a rl o wd i v i s i o na n dc o o p e r a t i o no fw o r ka n de x c e s s i v ec o m p e t i t i o n f o l l o w i n g a n a l y z i n g t h em a r k e t s t r u c t u r e ,m a r k e tc o n d u e la n d m a r k e t p e r f o r m a n c e o f t h ei n d u s t r yi nt h a ta l e lf u r t h e r m o r e ,u s i n gt h et h e o r y o f g a m e s ,t h i st h e s i sa l s o a n a l y s e sa n dp o i n t so u t t h er e a s o nl e a d i n gi n t ot h e p r e s e n ts i t u a t i o ni so v e rm a n y e n t e r p r i s e s a n do v e ri n v e s t m e n tc a u s e d b y t h e r e g i o np a r t i t i o n a n dl o c a l p r o t e c t i o n i s m n e t w o r k o r g a n i z a t i o ni sm o r e f l e x i b l et h a n h i e r a r c h y i n s i d et h ee n t e r p r i s ea n d s t a b l e rt h a nt h em a r k e to u t s i d et h ee n t e r p r i s e t l l i st h e s i st r i e st of i n dt h eb e s tp a t h t o o p t i m i z et h ea u t o m o b i l ei n d u s t r i a lo r g a n i z a t i o nw i t ht h et h e o r yo fn e t w o r k o r g a n i z a t i o na n da t t e m p t st ob s et h ec o n c r e t ef o r mo fn e t w o r ko r g a n i z a t i o nt o r e a l l o c a t et h er e s o u r c e so fa u t o m o b i l ei n d u s t r i e si ny a n g t z ed e l t a t h e nw ec a n b u i l dat h r e e - l e v e li n s t i t u t i o n a lf l a m e w o r kb e t w e e nl a r g e - s i z e ,m e d i u m - s i z ea n d s l n a l l s i z e e n t e r p r i s e s t h u s ,ah i g h e f f i c i e n ti n d u s t r i a lo r g a n i z a t i o np a t t e r no f o r d e r l yc o m p e t i t i o n ,c o - o p e r a t i o na n d c o e x i s t e n c ew i l lc o m ei n t ob e i n g a t l a s t ,t h i s t h e s i s g i v e ss o m ep o f i c yp r o p o s a l so nh o wt o r e a l i z et h e o p t i m i z a t i o n o f i n d u s t r i a lo r g a n i z a t i o no f y a n g t z ed e l t a k e y w o r d s :a u t o m o b i l ei n d u s t r i a l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i n d u s t r i a l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o p t i m i z a t i o n ,n e t w o r ko r g a n i z a t i o n , t h ey a n g t z ed e l t a 第一章绪论 本章是论文的开局和布局篇,将顺着以下思路讨论四个问题:( 1 ) 阐述 提出本论文研究课题的理由;( 2 ) 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找准研究问 题的角度和起点:( 3 ) 提出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4 ) 进一步界定论文的 研究范围,概述论文的基本架构和创新之处。 1 1 论文研究背景 1 1 1 缘何关注汽车业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脚步日趋稳健,与尚没有形成气候的汽车业相比, 其它行业如电信、电力、邮电也许更关乎国计民生,电子、教育、建筑也许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尽管汽车业有一个庞大的潜在消费市场,然而制约 中国汽车业发展的因素也显雨易见,目益恶化的交通条件、环境污染,以及 相对于人口的有限的土地资源无一不使这一庞大的预期蒙上一层阴影。然而 这种关注并非我一个人独有,翻翻国内印制精美的杂志、报纸乃至期刊,有 关汽车业的报道分析到处可见。因此,这样的疑问越来越强,为什么要特别 关注汽车业? 理性的讲,汽车业是要解决我们“衣食住行”基本问题中“行”的问题, 关注汽车业是老百姓渴望提高生活质量的一个自然反映:有关注的“需求”, 自然就有关注的“供给”了。对于发展中国汽车业这一命题,大量的学者给 予了太多的分析。在我认为,人们对于汽车业的大量关注主要是由于浓烈的 民族情结和深隐的国有情结。汽车业肩负着发展民族产业和提升国家竞争力 的重任。因此汽车业是中国向国际化、市场化迈进的一块晴雨表,从汽车业 的发展进程中可以读出今后中国的发展走向,关注汽车业就是关注中国经济 的明天。 事实上,汽车产业的发展己经到了一个关键的时刻,自从2 0 0 1 年我国加 入世界贸易组织开始,人们最为担心的产业中就包括中国的汽车工业:中国 汽车工业太弱小了,中国1 2 0 多家汽车生产企业的生产能力总和,赶不上世 界上6 大汽车生产商中的任何一家。入世后价格冲击是汽车进口关税减让后 中国汽车工业受到的最直接的影响。中国汽车关税降低后,进口汽车的价格 优势表现出束,匡 产车将面临进口车价格竞争的很大压力。这一点将在轿车 市场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因为对于相同档次的轿车来说,国产轿车的国内市 场销售价明显高于同类车的国际市场销售价。根据有关资料严目前国内生产 和销售量较大的轿车,其国内市场销售价格与国外同档次轿车的国际市场价 格相比要高出5 4 1 5 7 ,大体上是轿车的档次越高,国内外的价格差距 越大。& p 使消除国内轿车税率较高对车价的影响,国内轿车不含税的价格也 比国际市场价格高出2 5 一1 0 8 。汽车产业如何才能在国际巨头的夹缝中 生存发展成为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此外,由于行政区域的划分,政府参与 企业竞争,导致了汽车业企业数目过多,投资分散所带来的规模不经济和过 度竞争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面对诸如此种内忧外患,我国汽车业发展的道路注定是荆棘遍地的,返 就更加需要理论的指引和政策的扶持。 1 1 2 我国汽车产业组织现状 1 、区域集聚现象初步形成 产业集群是产业与区域的有机结合,它能够产生并释放出集群效应。同 类企业相对的地域集中,彼此的竞争合作可以提高相互的效率,此外还可以 产生其他一些经济外部性,这是产业集群效率的基本内容。由于汽车产业链 长、配套环节多、迂回生产方式复杂,因此地域的集中有助于提升汽车工业 的竞争优势。 国际汽车工业基本上都是通过产业集群的方式发展的,如美国是通过基 于大量生产方式的产业集群而成为世界汽车工业的领先者,日本是利用基于 精益生产方式的产业集群而成为世界汽车工业的后来居上者。因此作为培育 与提升汽车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形成并释放出产业集群的联合行动效 应至关重要。我国目前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汽车产业集群,但出现了生产集 中的地域。如由江苏、浙江、上海组成的长江三角洲地区( 有学者把安徽包 括在肉) 、东三省地区和湖北、重庆。如果培育得当,这些地域将成为未来的 “底特律”。从区域经济的角度来研究我国汽车产业组织,这也是本论文的特 酉直童逼盔堂亟婴宝生兰焦迨室篷3 重 点和着重点。 根据 2 0 0 3 年汽车工业年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2 0 0 2 年汽车生产 企业各类汽车累计产量为3 2 5 1 2 万辆,这些企业分布在全国2 7 个省市区。 然而从地域来看,江浙沪三地的产量之和为6 0 万辆,如果加上安徽的1 9 9 2 万辆,共计7 9 9 2 万辆,占总产量的2 4 6 ;东北三省的产量之和为6 9 9 6 万辆,占总产量的2 1 5 :湖北与重庆两地的产量之和为6 5 8 8 万辆,占总 产量的2 0 2 。三大区域的产量之和占总产量的6 6 4 。 轿车企业的状况亦如此:2 7 家轿车企业的总产量为1 0 8 8 5 万辆,这些 企业分布在全国的1 7 个省市。从地域来看,江浙沪产量之和为4 8 8 3 万辆, 占总产量的4 4 8 6 ;吉林省的产量为2 2 1 9 万辆,占总产量的2 0 , ;湖北 与重庆两地的产量之和为2 1 1 2 万辆,占总产量的1 9 4 。这三大区域的产 量之和占总产量的8 4 6 6 。 其中,长三角地区的产量之和尤为突出,无论从汽车产量还是轿车产量 来看,其产量均超出其它地域。长三角地区的汽车产业完全能够通过区域的 共融更上一层楼,从而带动地区整体经济的发展。 2 、过度竞争现象突出 我国汽车产业除了初现集聚现象以外,还有一些不利于汽车产业发展的 现象,如过度竞争。我国汽车工业过度竞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产业 组织分散化,二是产业进入过度。过度竞争将导致产业内无序竞争,汽车产 业的规模经济效益无法实现,同时也阻碍了技术创新和自主开发,影响民族 汽车工业的发展。尤其是在地理区域内,企业间的低层次过度竞争更会阻碍 地区经济的发展,相反协同合作却能提升整个产业在全国的竞争力。 如表1 一l 、表l 2 所示,如果按生产集中率来度量前三家企业的产量 占有情况,集中率适中。就单个企业规模而言,前三名一汽、上汽、东风的 生产能力在4 0 6 0 万辆之间,规模经济效应初显,但与国外大的汽车企业相 比还很小。在国内i 0 0 多家整车制造公司中,年产超过j 万辆的企业也不过 1 0 多家。轿车工业的最小有效经济规模( m e s ) 为年产3 0 万辆,通过比较皿s 指标,目前国内轿车企业达到规模化生产的只有一两家寡头企业。产业组织 分散化还表现在大多数小企业是全能型企业,专业化分工程度低,一些企业 变相以c k d 方式组装。大企业与小企业的协作程度也非常低。 表l 一】中国汽车工业的生产集中率( c r 3 )单位: 年份 1 9 9 51 9 9 61 9 9 71 9 9 81 9 9 92 0 0 02 0 0 1 2 0 0 2 汽车工业 4 034 0 94 0 7f4 4 84 8 15 1 0 , 轿车 8 2 68 7 38 l88 37 8 87 5 97 7 77 3 】 资料来源:夏大慰汽车工业技术进步与产业组织与 2 0 0 3 年汽车工 业年鉴整理 表l 一2 三大汽车集团2 0 0 2 年产量单位:万辆 企业一汽上汽东风 产量 5 6 25 4 14 1 9 资料来源: 2 0 0 3 年汽车工业年鉴 此外,由于汽车行业的高利润及对地方经济有较强的带动作用,近年来 出现汽车投资热,使汽车产业进入过度。截止到2 0 0 2 年,就有1 1 7 家整车厂 和5 5 8 家改装厂。目前,中国有2 7 个省市己经或正在上整车项目,多数把汽 车产业确立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在建和规划的生产能力在2 0 1 0 年将达到 t 0 0 0 万辆。波士顿咨询公司认为,目前中国汽车市场主要是乘用车过热,且 轿车市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低端市场。企业这种只注重短期利益的行为,势 必会影响企业的未来发展。由于进入过度导致汽车企业平均开工率不到5 0 , 低于正常水平。 1 2 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现状 1 2 1 相关概念 l 、产业和产业经济学 产业实际是“居于微观经济的细胞( 企业和家庭) 与宏观经济的单位( 国 民经济) 之间的一个集合概念。”l l 】产业是“一组提供同一或有密切替代关 系的产品的企业集合,又是国民经济以莱一标准划分的部分。”本文从研究产 业组织的角度出发,将产业定义为具有某些相同生产技术或相同产品特征的 经济活动组成的企业集合。在本文中提到的“产业”与“工业”、“行业”是 同义词。产业经济学是研究“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产 业本身的发展规律、产业之间互动联系的规律以及产业在空间区域中分布规 耍亩銮显太兰亟匝究生茎僮淦奎篷豆 律等1 2 j ”的学科。产业组织理论是产业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产业组织 组织这一概念通常包括三种含义:第一,指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形 式予以编制,如作为企业管理职能之一的组织,在这里,组织通常用作动词: 第二指形成的形式,如党派、团体、企业等;第三,指组成部分之间的关 系,如市场专业化和分工组织等。 经济学中的组织概念最初是由英国著名新古典学派经济学家马歇尔首 先提出的。马歇尔在其1 8 9 0 年出版的著名的经济学原理中,把组织列为 一种新的生产要素。他把组织看作是一种能够强化知识作用的要素,其内容 包括:企业内部组织、同一产业中各种企业问的组织、不同产业间的组织形 态以及政府组织等。 所谓产业组织,通常是指上述组织概念中的第三种含义,即具有同类属 性的具有相互作用的经济活动组成的企业之间的组织或者市场关系。这个概 念指出了产业组织研究的是同一产业内部的各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企业之 间的市场关系,包括“交易关系、行为关系、资源占有关系和利益关系。【2 j ” 市场关系本质上是同类企业之间的垄断、竞争关系。所以产业组织研究的基 本线索是竞争和垄断及规模经济的关系和矛盾。需要指出的是,产业组织理 论考察的通常是作为“组成部分之间关系”的组织,这与大多数经济理论中 的组织概念是有区别的。因此,必须把产业组织概念与其它有关组织概念区 别开来,特别要注意不可把它与生产组织、企业组织等概念混淆。 3 、产业组织优化 所谓产业组织优化,是指力求找到竞争规模和规模效应之间均衡的产业 组织状态,也就是要解决实质为竞争和垄断的“马歇尔冲突”,达到产业市场 的适度竞争和适度垄断,实现有效竞争的产业组织形式。产业组织优化的核 心是规模选择问题,其狭义概念是指产业组织结构优化,即在一国产业组织 成长过程的特定资源、环境条件约束下,通过市场结构的调整和企业间组织 的优化,使企业资源合理配置,有效利用。 4 、汽车产业及汽车产业组织优化 汽车产业组织优化的含义是指汽车产业组织处于既能发挥竞争机制,又 能享受规模经济的一种组织结构状态,也可称为汽车产业组织的有效竞争。 汽车产业组织优化的主要特征就是要形成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模式,从汽车 产业市场结构上看,是规模经济与竞争兼容的寡占型市场结构;从汽车产业 组织结构上看,是一种分层竞争的产业组织结构:从市场行为看,是一种竞 酉直窑通盔茎亟瑟究生兰僮论室堇豆 争和合作有机结合的市场行为。 1 2 2 国外产业组织理论研究 1 9 3 2 年,贝利和米恩斯发表了近代股份公司与私有财产一书,为以 后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许多重要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1 9 3 3 年,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张伯伦和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罗宾逊夫人同时出版了各自的 垄断竞争理论和不完全竞争理论,标志着国外产业组织理论的初步创 立。随后,在一大批知名经济学家尤其象梅森及贝恩代表的哈佛学派,斯蒂 格勒、德姆塞茨等代表的芝加哥学派的共同努力下,国外产业组织理论日趋 成熟和完善。 l 、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形成 产业组织理论的理论渊源一直可以追溯到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代的经 济学家亚当斯密。国富论表明了亚当斯密学说的模式:经济人一看 不见的手一自然秩序。亚当斯密认为,自由竞争是经济运动的原动力,竞 争的结果总是使价格与成本一致引。 马歇尔和其夫人共著的产业经济学一书中,第一次把产业内部的结 构定义为产业组织。其后于1 8 9 0 年,马歇尔发表了他的名著经济学原理。 在萨伊( j b s a y ) 的生产三要素( 劳动、资本、土地) 的基础上,提出了“组 织”这一第四生产要素,并在分析规模经济的成因时发现了被后人称之为“马 歇尔冲突”的矛盾,即追求规模经济和自由竞争的冲突。马歇尔冲突所揭示 的竞争活力与规模经济性两者的关系,成为现代产业组织理论所要讨论的核 心问题。 2 0 世纪初,随着生产日趋集中,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垄断、寡头垄断的 市场支配已经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的普遍现象,卡特尔、托拉斯等垄断组 织和形式也有了相当的发展。因此,垄断问题吸引了许多经济学家的关心和 瞩目。1 9 3 3 年,张伯伦和罗宾逊夫人分别在垄断竞争理论和不完全竞 争理论中纠正传统自由竞争概念的所谓垄断竞争理论,书中的一些概念和 观点成为现代产业理论的重要来源。 1 9 4 0 年克拉克的有效竞争概念的提出,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和体系的 建立产生了重大影响。克拉克的有效竞争理论指出了如何形成既有利于维护 竞争又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作用的竞争格局。比较完整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 是2 0 世纪3 0 年代以后以美国哈佛大学为中心逐步形成的。1 9 3 8 年,梅森 在哈佛大学建立了一个产业组织研究小组,开始对市场竞争过程的组织结构、 竞争行为方式和市场竞争结果进行实验型研究。梅森提出了产业组织的理论 体系和研究方向,于1 9 3 3 年出版了大企业的生产价格政策一书。1 9 5 9 年,梅森的弟子贝恩的产业组织 4 j 一书集上述各项研究之大成,被认为 是这一时期产业组织理论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 经过哈佛学派的努力,及以梅森、贝恩为代表的正统的、以新古典学派 的价格理论为基础的产业组织理论( s o p 分析) 就基本形成了。哈佛学派在 承袭了前人一系列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实证研究为主要手段把产业分 解为特定的市场,按结构、行为、绩效3 个方面,构造了一个既能深入具体 环节又有系统逻辑体系的分析范式。在这里,结构、行为、绩效之阳j 存在着 因果关系,即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而市场行为决定市场运行的经济绩效。 2 、国外其它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除去上述以哈佛学派为主流的产业组织理论以外,在现代产业组织理论 的形成过程中,还有些薪的理论。其中,最具影响的是芝加哥学派的产业 组织理论和鲍莫尔( b a m e o ) 等人的可竞争市场理论和博弈论方法等。 ( 1 ) 芝加哥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 芝加哥学派,是2 0 世纪6 0 年代后期在对哈佛学派的批判中崛起的,以 芝加哥大学教授斯蒂格勒、德姆塞茨等为代表的众多经济学家为阵营的,在 美国乃至整个西方经济学界都有影响的重要学派。该学派认为,即使市场中 存在某些垄断势力或不完全竞争,只要不存在政府的进入规制,长期的竞争 均衡状态在现实中也是能够成立的。该学派主张维护市场机制、鼓励竞争、 反对政府干预等。 ( 2 ) 可竞争市场理论 鲍莫尔等人创立的“可竞争理论( c o n t e s t a b i l i t yt h e o r y ) ”克服了 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中市场结构与厂商行为那种单元的和既定的逻辑关系。他 们主张一方面要积极研究能够减少沉没成本的新技术、新工艺,另一方面要 排除切人为的进入和推出壁垒。 ( 3 ) 博弈论方法 由于在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中引入博弈论,使厂商行为的分析更为 丰富。自冯纽曼创造住地对经济行为引入博弈分析以来,博弈论这一应用 数学工具在众多经济学家,尤其是1 9 9 4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纳什等人的 推动下,已经成为分析经济活动的时髦工具。 1 2 2 国内产业组织理论研究 与国外产业组织理论发展速度和成熟程度相比。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 贝4 起步较晚,相对落后和薄弱。但近年来这种情况已有很大改观。最早对产 业组织问题进行系统论述的是杨治在1 9 8 5 年出版的产业经济学导论中。 十几年来,产业组织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已成为经济学界研究的热 点问题,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如王惠炯、陈小洪的产业组织及有 效竞争( 1 9 9 1 ) 、方甲的产业组织理论与政策研究( 1 9 9 3 ) 、毛林根的结 构、行为、 效果中国工业产业组织研究( 】9 9 6 ) 、江小涓的体制转轨中的增长、 绩效与产业组织变化( 1 9 9 9 ) 、金碚的产业组织经济学( 1 9 9 9 ) 、杨惠馨 的企业的进入退出与产业组织政策等等,中国产业组织研究可谓硕果累 累。其中方甲 5 、马建堂 6 、江小涓 7 、金碚 8 、谢地 9 、张昕竹 1 0 j 、 张维迎 11 等人的研究对本文的研究最具参考价值。 1 3 汽车产业组织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进入2 0 世纪9 0 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加速发展以及入世后所 产生的紧迫感,汽车产业问题备受学术界瞩目。当前关于汽车产业的问题的 研究主要在产业组织、产业政策等方面展开。 在产业组织方面,主要运用s c p 范式对市场集中度、市场行为和市场绩 效进行考察和研究。如张正智【1 2 ( 2 0 0 2 ) 对我国汽车产业总体做了集中度 分析,他指出我国汽车产业产品结构更趋合理:柴油车比重逐年上升,轿车 比重逐年增加,重型货车产量逐年增加,汽车底盘不断增加,汽车品种不断 增多,主要汽车企业生产集中度不断提高。还有干春晖、戴榕等1 1 3 j ( 2 0 0 3 ) 对我国轿车工业进行产业组织分析,认为其市场结构是基于政府规制的寡占 型结构,纵向一体化程度较高;市场行为体现为更多的合作性而非竞争性, 但是,在入世后竞争有加剧的趋势:而相应的市场绩效为相对效率低下,技 术进步和产品创新乏力,但是各寡头厂商扔可以维持较高的利润率,由于汽 车产业是有规模经济要求的产业,企业应致力于提高产业集中度,向规模化、 大型化发展。 对于产业组织的优化途径,各学者都有不同的意见,主要可以概括为两 种:一种是以“竞争”为主线的,主张通过竞争促使企业间进行横向或纵向并 购的方式来迅速扩大企业的规模,形成规模经济,以达到产业组织合理化的 目的。如张雪萍在长江流域汽车工业发展探讨一文中指出,中国的汽车 工业应发展企业集团,发挥规模经济效益,组建成三至五家大公司是比较适 宜的。又如颜树泉l 1 4 j ( 2 0 0 3 ) 借鉴国外汽车生产强国的经验,提出国家应 支持汽车产业的兼并重组,以一汽、东风、上汽为核心,合力打造新企业, 并且强调外资在重组中的依托和纽带作用。 另一种是以“合作”为基础,运用网络组织理论,强调大中小企业分工 协作,共同发展。如罗勇、张吉鹏 1 5 ( 2 0 0 2 ) 对中小汽车企业的集聚发展 进行研究,认为中小汽车企业发展所带来的聚集效应不仅有利子其自身发展, 也有利于我国大型汽车集团的发展壮大。“中心卫星式”的中小企业集群发展 自 够形成规模化效应、品牌效应,尽早提升企业竞争能力,从而达到共同发 展。针对目前我国存在汽车企业群体内合作不够、“核一心企业”不强、成长环 境不理想等问题,他认为加强我国中小汽车企业集群发展,国家应制定引导 和鼓励汽车产业聚集的政策,以形成合理机制。还有陈柏霖 1 6 ( 2 0 0 3 ) 在 研究了国外一些小型汽车企业如意大利的法拉利公司、马来西亚的莲花汽车 公司和美国卡特彼勒公司的生存法则后,发现这类较小公司生存下来的主要 原因之一,就是由于其产品有自己的特色和特殊的消费群体,能够根据市场 变化快速做出反应。另外,更重要的一条原则就是这些小公司不与大公司在 同一个产品层次上竞争,更不盲目地模仿大公司。小公司的产品特色应该是 更精湛的工艺、更豪华的配备、更加专业化和更高的价格。 在产业政策方面,叶根楼 1 7 ( 1 9 9 4 ) 认为,汽车产业政策的核心问题 是培植汽车工业支柱企业的问题,对汽车工业的管理,应建立国家、地方和 支持企业三位结合的管理体制。国家应支持支柱企业在自愿,互利原则下, 通过兼并、合并和资产划转等形式实现企业联合,调整和利用存量资产,引 导和规划增量资产,达到生产力的重新组合。此外,国家应给予支柱企业与 中外合资企业和经济特区企业一样的权利和待遇。执行同等税收政策,享受 相同的政策优惠,使之在同一起跑线上参与平等竞争。还有,刘军民、杨荫 1 8 ( 2 0 0 3 ) 指出应加快国有重点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并且给一些汽车厂 商顺利退出创造必要条件,给消费者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 最近,科技部就“发展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汽车工业的政策选择”作了专 题调研,路风 1 9 等( 2 0 0 4 ) 对奇瑞、哈飞和吉利做了大量的调研后得出的 结论是中国不可能仅仅因为外国企业在自己的土地上生产产品就自动获得技 术能力。无论合资、技术引进对于中国企业多么重要,都代替不了自主开发 对于技术学习的关键作用。强调由于能力是组织内生的,所以只有自主开发 产品,才可能发展出能力,才可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1 4 研究结构和内容安排 本文拟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汽车产业的产业组织现状分析,综合利用 网络经济和8 c p 分析范式等理论工具,提出适合长三角地区汽车产业发展的 产业组织优化路径。 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介绍论文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以及研究 的结构和内容安排等。 第二章是论文的基本理论综述。涉及网络组织理论和s c p 理论分析范式 两个方面。网络组织理论主要介绍其内涵、演化过程以及网络组织的表现形 式。 第三章是长江三角洲汽车产业的现状和成因分析。通过对长三角地区汽 车产业组织的结构、行为、绩效分析,得出长三角汽车产业协作分工程度不 高,过度竞争的结论。同时运用产业经济学和博弈论的理论分析解释了现状 产生的原因。 第四章是本文的结论,即长江三角洲汽车产业组织优化路径。根据第三 章分析的原因,结合产业组织理论和网络组织理论,指出网络组织是适合长 三角地区汽车产业发展的布局模式,并提出一些政策陛建议。 1 5 论文的创新之处 由汽车产业研究现状综述可以看出,关于汽车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1 ) 汽车产业政策2 ) 汽车产业竞争力3 ) 汽车产业入世的对策4 ) 汽车产业 发展趋势等几方面。虽然研究的角度比较宽泛,但针对性不够明确。 本文的理论涉及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新制度经济 学、博弈论等多种学科,其创新之处在于: i ) 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我国汽车产业组织的有效竞争状态,论 证区域内企业由合作共生而实现规模经济,从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组 织布局。 2 ) 传统的西方产业组织学强调企业关系竞争性的一面而相对忽略了其 合作的一面。本文研究的以合作为主的网络组织形式对产业组织研究做了有 益的尝试。 第二章理论基础 2 1 网络组织理论 建立在新古典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基础上的西方产业组织理论,对人 类经济行为和整体社会经济运行,更多的是从纯经济学的角度去理解,因此 在研究企业与市场关系时,通常只看到了其所起的不同作用。这一思维方式 指导下的产业组织优化路径,必然会强调企业间的关系的竞争性而相对忽视 其合作的一面。而网络组织理论则汲取了经济社会学某些合理理论的内核, 如“根植性”、社会资本以及由此衍生的信任度等,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产 业组织理论在这方面的不足和缺憾。根植性,也称嵌入性,是指将经济行为 和模型分析嵌入特定的文化制度背景中。而所谓的社会资本,是指存在于社 会结构中的,与物资和入力资本相区剐的个人资源,它为结构内的行动者提 供便利,包括规范、信任和网络等形式,其最大特点是可以导致合作解的出 现。虽然网络组织理论开始出现在西方经济文献中,最早也是把目光放在某 些早期西方发达国家,但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原本就存在于东亚社会的、以 东方文化为背景的某些中间性经济组织形态更具有网络组织的典型特征,因 此已开始更多的把注意力放在东亚国家,其中也不乏对华人经济组织的研究。 就我国而言,其传统的庞大多元化体系中就存在着许多“非竞争”和“合作”, 或者与“合作”相吻合的思想内涵,它们潜移默化于人们的人际交往和经济 生活中,并在现实经济中开始崭露头角。也就是说,在我国研究网络组织理 论是有其制度文化背景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该从自己的制度文化中 去寻找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产业组织优化路径。 因此,本文在这部分将主要介绍网络组织理论,通过对网络组织的内涵、 理论的产生以及主要特性的论述,寻找一条适合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产业组 织优化路径。 2 1 1 网络组织的内涵 企业网络理论是当代西方微观经济学从8 0 年代中后期以来逐渐形成并迅 速发展起来的一个新领域,它正以一种全新的范式改变着企业理论的研究视 野。“企业网络”是借用了神经生理学和计算机科学中网络的概念,它的基 本要素是由通讯线路联系的节点所构成,节点和通讯线路共同确定了一个特 定网络的结构。 网络作为一种结构主义分析方法,最早可以追溯n - - 战后英国的一些人 类社会学家们的研究。英国学者以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为基础,用网络结构来 描述和分析社会结构,希望探讨和总结出一种文化体系是如何规定一定社会 群体中人类的行为及其规律。 2 0 从5 0 年代起,一些学者如纳戴尔和巴尼斯 等为了研究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跨界关系,开始系统地发展网络概念。他们 把网络定义为联系跨界、跨社会的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但是,真正将 “网络”作为其核心概念,并运用网络方法分析经济社会现象的则是社会学 的一个分支新经济社会学,格兰洛维特、怀特、扎利则等人是主要代表。 新经济社会学所使用的概念是“网络”和“嵌入”,他们认为,经济行为是 被社会性限定的,它不能仅通过个人动机得到解释,它嵌入于现存的个人关 系网络中,而不是由原子式的个人关系所单独进行的。“网络”一词意味着 在个人和群体问一套固定的联系或类似的社会组合。网络中每个成员的行动 是嵌入于网络中的,因为它体现于与他人的互动中。因此,不管从何种角度 出发来研究经济现象,都必须仔细考察经济活动者所处的社会结构( 这种社 会结构限定经济行动) 以及个人和群体之阃的具体互动。而这实际上是向经 济学的个人原子假设发出了挑战。由于这种互动更贴近经济生活,在8 0 年代, 经济学家将网络分析方法借鉴并应用于经济领域的研究,并逐步形成了企业 网络理论。 由于网络组织本身的复杂性和内容的丰富性,关于网络组织内涵的解释 意见纷呈。不仅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对网络组织有不同的界定,即使是这些 学科内部也有不同的诠释。管理学把网络组织作为一种新型的组织模式,认 为网络组织及其演变是一个组织转型的过程。雷蒙德e 米尔斯 ( r a y m o n d e m i l e s ) 与查尔斯c 斯诺( c h a r l e s c s n o w ) 就从组织 演进的角度将其划分为一种新的组织形态。即第一种为功能型组织;第二种 为部门型组织:第三种为矩阵型组织:第四种为网络组织,它是在前面三种 酉直至通太堂亟塑宜垒堂j 童诠室篡! 亟 组织形态上演变过来的1 2 l j 。我国学者罗仲伟则从结构、过程和目的等方面 来定义网络组织,认为网络组织是专业化联合的资产、共享的过程控制和共 同的集体目的为基本管理特性的组织管理方式 2 2 。林润辉、李维安认为网 络组织是一个由活性节点的网络联结构成的有机的组织系统。信息流驱动网 络组织运作,网络组织协议保证网络组织正常运转,网络组织通过重组来适 应外部环境,通过网络组织合作创新来实现网络组织目标 2 3 j 。 不同于管理学以组织和行政为基点来研究企业内资源的配置活动,经济 学家对网络组织采取了更宏观的视角,它以企业和市场为基点,研究的是全 社会资源的配置活动。9 0 年代以来,企业网络理论不仅被经济学家们运用于 对企业家行为和中小企业的研究,而且渗透到市场理论和组织理论的研究领 域。作为企业网络理论核心范畴的“网络”概念,蹰方经济学家至今尚未赋 予其统一而明确的定义。但根据众多的西方经济学文献在运用这一概念时所 赋予它的基本含义,大致可将其归纳为狭义和广义两类观点。持广义观点的 学者将“网络”泛指为那些与企业活动有关的一切相互关系以及由所有信息 单元所组成的n 维向量空间,它构成了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另一类学 者则将“网络”概念界定于企业和市场相互作用与相互替代而形成的企业契 约关系或制度安排。日本著名的经济学家宫泽健一教授较早地注意到了现代 信息化条件下不同经营领域中的“单一经营主体”的多角化经营和“复数市 场主体”的信息网络化经营现象,并提出了存在于企业组织之间的“联结经 济性”范畴( 宫泽健一,1 9 9 0 ) 。另一些西方学者如颠尼斯迈拉特e 2 4 和布 鲁诺莱克格等则从包括经济、历史、认知和规范等多维角度对网络经济概 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认为网络是一种超越了传统的关于市场与企业两 分法的复杂的社会经济组织形态或者组织制度。第一,经济维度,即企业网 络是超越市场和企业两分法的一种杂交组织形态;第二,历史维度,即企业 网络组织是各企业之间基于信任、相互认同,互惠和优先权行使等所组成的 长期关系系统网络是随时间推移组织交易的一种手段,它不是静态的,而是 处于不断的演进之中;第三,认知维度,即一个企业网络组织是大于个别企 业诀窍总和的集体诀窍的存贮器,允许集体学习过程得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 展开 第四,规范维度,所有企业网络都是由旨在确定每个成员义务和责任 的套规则所定义的这些规则划定了集体活动的领域,并确保与网络的外 部环境相比,网络组织受到始终如一的规制。他们认为,这种复杂的组织形 态是一个动态的、依照一定的路径依赖而不断演变的历史过程是关于社会 或企业问网络安排及其演进的各种要素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概括。 理论界对网络组织的内涵界定可以说是观点各异,就一个新概念而言, 只有综合不同学科的观点,才能更深刻的揭示它的本质。但理论研究尤其侧 重点和角度的不同,本文是从经济学的狭义角度来理解网络组织的,并将其 更明确的界定为企业间经济活动的多样性制度安排,因为这与本文的中一山论 点优化产业组织有着一定的契合之处。 2 1 2 企业网络理论的产生和演化 网络理论的产生是网络经济产生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传统企业理论 发展的必然结果。 首先,网络经济的产生和迅速发展需要获得经济理论上的指导和帮助。 网络经济是8 0 年代特别是9 0 年代以来产生的一种崭新的经济现象。网络经济 的产生,使原有的社会经济活动,不管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还是社会经 济的实际运行,几乎全部纳入了信息网络的轨道。尤其是随着国际互联网络 的开通,网络经济的范围己从一国或一个区域迅速扩展到全世界的范围。网 络经济的产生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理论确立的以物质产品的生产、交换、分配 年消费为中心的运行格局,导致了以信息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的比重大 幅度上升,另一方面又使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包括上网购物、消费、储蓄、 证券投资、旅游等新产品的开发与研究、发现新的营销机会、互联网上的贸 易洽谈等,从交易形式到运行机炜0 都发生丁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知识经济 和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使信息网络对资源配置的作用日益增大,对政府经济生 活的范围、手段和方式的要求更高,也更为严格。这样,传统的经济理论要 想适应现代网络经济运行的要求,就必须进行根本性的范式创新,才能对处 于知识与信息经济时代的这些复杂的经济现象作出理性的解释。 其次,网络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原有的现代企业理论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从经济史的角度来看,尽管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理论中有二分之以上的篇幅 是论述企业的,但这些理论并不是企业理论,而是生产理论,因为它是以假 定企业的存在为前提的,企业被抽象为生产函数的同义语。西方现代企业理 论的创立是以科斯1 9 3 7 年发表的论文企业的性质为标志的。在论文中, 科斯通过引入“交易费用”概念,第一次把组织( 企业) 和交易费用相联系 来说明“企业在一个专业化的交换中出现的原因”,“企业和市场是两种可 相互替代的协调生产的手段”e 2 5 给出了一个具有理论界碑意义的关于企业 的定义,并启发了人们对企业与市场的相互关系及控制企业实际运行问题的 研究。张五常在他 9 8 3 年的著名论文中指出,企业并不是用非市场方式替代 市场方式,而是用交易费用较低的要素市场替代了交易费用较高的中间产品 市场,因而是市场形态高级化的表现。张五常的观点中隐含有企业也是一种 市场网络的思想,但他把企业等同市场的看法对分析企业行为并没有多少助 益,与科斯一样,他对企业交易成本的分析只是基于市场依赖,忽视了企业 存在的技术基础。 阿尔奇安和德姆塞茨( t 9 7 2 ) 从技术的不可分性分析了产权安排导致企 业产生的根源,技术依赖( 在阿尔奇安和德姆塞茨的论文中是团队生产方式 的必要性) 被引入到企业理论的分析中。从技术依赖角度考虑企业存在的原 因,是钱德勒( 1 9 7 7 ) 从历史角度解释美国企业成长的主要因素,他认为当 ( 企业) 管理协调的单位成本较低时,管理者看得见的手就取代了市场这只 看不见的手,管理协调使生产过程中通过能力在数量和速度上大幅提高( 速 度经济) ,它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