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金元之际东平文人群体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金元之际东平文人群体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金元之际东平文人群体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金元之际东平文人群体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金元之际东平文人群体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金元之际东平文人群体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 【摘要】金元之际,严实父子雄踞东平近四十年,他们以保境安民为号召, 恢复地方经济,造成了东平相对安定富足的局面。同时,严氏父子大量容留金朝 遗民文人,招揽人才,发展教育,遂使东平文化上承前金遗风、下启元初新貌, 在战乱中护持文化命脉于不坠,巍然成为北方文化重镇。 聚集东平的文人多为金遗民,他们在思想倾向、人生态度、精神风貌等方面 都体现出新的特征。他们对新朝政权并无过激抵触,而倾向于以相对平和的心态 面对政治与人生;他们或佐幕雄藩,或授业府学,或归隐山林,或往来道途;他 们的选择是多样的,思想也是复杂的。东平文人群体是探究金遗民心态的一个重 要典范。 东平文人群,以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事着文化的自救和重建,追 求着理想中的文化盛世。其学术思想,在承袭金朝经义之学的基础上,注重义理 和德行修养,并逐步接触南宋理学,开学风转向之先。其诗文吟咏,则在继承金 代词赋之学的基础上,能指出并矫正其弊,显示了文学风气和观念的新变。 【关键词】金元之际;东平文人群;思想倾向;心态;经义之学;词赋之学 【a b s t r a c t 】a tt h ee i l do fm ej i l ld y n a s t ya n dn l ee a r l yp e f i o do fy u a i l d y n a s t y ,t h ed o n g p i n gr e 百o nh a db e e ng o v 锄e db yy 觚s h ia n dh i ss o n sm o r em a l l3 0 y e a r s m e yw e r er e s p o n s i b l et op r o t e c t e 丘o n t i e r 锄dr e s t o r ep e a c e t op e o p l ea sac a l l , r e s 啪en l el o c a le c o n o m y ,k e e p i n gt h ed o n g p i n gr e 酉o ni nam o r cs t e a d ya l l da 舶u 锄t s i t l l a t i o n i l lt h em e a n t i m e ,y a n s h ia i l dh i ss o n sa e 西s e da 黟e a td e a lo fs u r v i v i n g a d h e r e l l t so fj i nd y i l 绷y i n v i t e i n gm a i l yt a l e n t e dp e r s o n ,d e v e l o p i n ge d u c a t i o n ,h e i l c e m a k i n gt h ed o n g p i n gr c 西o n sc u l t u r ec o n t i n u em ee x j i n gd y n a l s t ya f l di l l u l = i l i n et h e n e wb e 酉皿i n go fy u a nd y n 弱饥e v e l ls a v i n gi t sc u l t l j r eo u to ft h eb r e a l 【a g co f w a r s t h e r e f o r em ed o n g p i n gr e 舀o nb e c a m et l l ef i g u r ec u l t u r mp l a c ei nn o r 吐1c l l i n a t 1 1 e s l l r v i v i n ga d h e r e i l t s o fj i n d y n a s t yi 1 1d o n g p i n gr e 百o na p p e a r e dn e w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i nm o u 曲t ,l i f ca t t i t u d e ,s p i r i ta p p e a r a i l c e ,e t c t l l e yh a dn or a d i c a l c o l l i s i o nw i mn l en e wr e 舀m e ,w 油m i n d s e ta t t i 砸et o w a r dt h ep o l i t i c sa i l dl i f e ;t h e y e i t h c ra s s i s t a i l tt ot l l er e 西m e0 rt e a c h ea ts c h o o l ,e i t h e rr e t i r ei n 如r e s to r 倾v e l a r o l l i l d t h e i rc h o i c e sw e r cd i v e r s e 柚dm e i rm o u g h ta l s oc o m p l i c a t e t h ew h t e r c o m m 疵t yi nd o n g p i n gr c 百o nw 硒锄i m p o r t a n c em o d c lw h i c hc o u l dc o n d u c et ot h e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o fm es u r v i v i n ga d h e r e r l t s m e n t a la t t i t u d e 2 文化活动本身也是多元的。因此,对他们的研究也应该多角度进行。首先,东平 文人群涉及人物众多,有必要对它的成员情况进行考证梳理,这样才能寻绎现象 背后的某些规律;其次,有关东平文人群体在易代之际的心态特点,及其对文学 创作的影响,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再次,对东平文人群的学术状况研究, 不能仅停留在它对前朝学术有所继承这一事实,还要对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比如, 这一群体与金朝相比,在学术上表现出的特质、新变;学术风气的形成与政治和 文化的关系等。对于上述问题若不进行仔细梳理,就难以全面深入认识这一群体; 也就难以正确把握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一群体文化活动的地位及其对元代文 化发展的深远影响。 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对金元之际东平文人群进行研究。第一,从金元的历史文 化背景谈起,论述东平文人群的形成和分类、不同文人的生存状况、思想心态; 第二,以东平文人学术之一儒学为研究对象,具体论述流寓该地的文人对儒 学的复兴、重视德行的倾向、对理学的接受三个方面;第三,对东平文人学术的 另一方面词赋之学进行研究,具体涉及词赋之风的盛行与政治、文化的关系, 文人对金末文风的改良等方面。 本文希望通过上述几个方面的分析研究,对东平文人群体作一些有益的探 索。 5 第一章东平文人群的形成及其思想分析 金元之际的战乱,使北方文化遭到重创,知识分子的命运也随之急转直下。 最终,摇摇欲坠的金政权在蒙古的强大压力下土崩瓦解,文人开始了四处漂泊的 遗民生涯。所幸的是,“汉地”世候的崛起为他们提供了避难场所,也为文化的 复兴带来了契机。文人纷纷投在世候帐下,在金末元初的北方形成一道特殊风景。 其中东平世候严实父子所辖区域人物最盛,这些人物逐渐呈现群体化分布状况。 它的形成又不是孤立的,而是始终与严实父子的政治动向相始终。 第一节严实父子与东平文人群的形成 一、严实入驻东平及对东平的治理 金元战乱,豪杰四起,北方逐渐形成了多个军事集团,其中益都李氏、真定 史氏、顺天张氏和东平严氏势力最为强大,他们在战争中先后投靠蒙古,成为一t 方的军政长官,被后世称为“汉地 世侯。在这四大世侯中,东平严氏长期在文 化建设上居于重要地位。对金未元初北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都产生过重要 影响。 严实( 1 1 8 2 1 2 4 0 ) ,字武叔,泰安长清人。成吉思汗六年( 1 2 1 1 ) ,蒙古对 金用兵。1 2 1 3 年,分兵三道,进攻河北、河东、山东,金东平行台任命严实为 百户,又为长清令。此后山东成为金、蒙、宋争夺的焦点,严实在战争中不断壮 大势力。他看到蒙古势力强大,宋不足恃,便于金兴定四年( 1 2 2 0 ) 七月“挈所 部彰德、大名、磁、沼、恩、博、滑、浚等州户三十万 投靠蒙古木华黎,被 授予金紫光禄大夫、行尚书省事。此后他随木华黎出征,攻下曹、濮、单等州, 并于1 2 2 1 年入居东平,始称东平行台。 严实在东平的统治范围,经历了几次反复,最终才得以确立。金正大二年 ( 1 2 2 5 ) ,宋将彭义斌包围东平。严实先投靠彭义斌,后又在阵前倒戈,联合蒙 。苏天爵元朝名甬事略卷六之二万户严武惠公,中华书局1 9 9 6 年7 月第l 版,第7 2 页。 6 古军孛里海、肖乃台、史天泽等大败彭义斌,复降蒙古。金正大七年( 1 2 3 0 ) , 严实朝见元太宗窝阔台,被赐以虎符,随蒙古参加灭金战争。太宗七年( 1 2 3 5 ) 五月,窝阔台任严实为东平路行军万户。其后蒙古实行“划境之制”,严实的势 力范围得以确定。元好问说“初,公之所统,有全魏,有十分齐之三、鲁之九。 及是,画境之制行,公之地于魏,则别大名,又别为彰德;齐与鲁,则复以德、 兖、济、单归于我 回。也就是说,从原来的辖地分出彰德、大名,增加德州、 兖州、济州、单州。经过这次调整,严实据有了今山东西部之地、兼有安徽、河 北、河南的部分地区,即元史所指的“领州县五十四”圆。 严实作为镇守一方的军政长官,“握兵权,颛生杀” ,拥有极大的政治权力 和相对的独立性。在蒙金战乱之际,他以政治、军事上的优越地位,为战乱中的 流民提供了一道安全屏障。他保境安民的举措,从一些具体记载可见一斑。例如, 蒙古军攻下彰德、濮州后,曾有屠城打算,但被严实劝阻,使百姓免遭涂炭之苦; 其后蒙古攻下曹、定陶、楚丘、上党后,他也同样极力斡旋,劝止了屠城;河南 陷落,严实认为蒙古“屠戮必多”,于是“载金缯往赎之”;同时,他还约束麾下 将士不准妄杀,遇有被俘者,也尽力使之“骨肉完保”;河南陷落后,蒙古命城 中居民北迁,并制定严峻刑罚,禁止藏匿逃亡。这使百姓无所依托,僵尸蔽野。 针对此种情况,严实却“命作糜粥,盛置道旁”。他的义举不仅活人无数,而 且赢得了良好声誉,使名士乐于投奔。 严实入据东平后,致力于恢复当地生产。他积极减少赋税,增加积累、安定 流民、节省开支。在赋税方面,东平地区每年除了进贡“丁丝包银”外,还要缴 纳“蛾茧十余万两,色绢万匹 ,赋役极其沉重,百姓不堪重压。严实接受刘肃 的建议,奏请朝廷罢除此项赋税;河间漕渠决口,朝廷征发役夫万人,东平占了 十分之四。由于主役者“且筑且穴 ,致使工期拖延,百姓负担沉重。严实将此 情况禀明中央,朝廷随即罢免此项徭役;为了减轻军粮的运输负担,严实接纳刘 肃建议,奏请朝廷建卫州仓,减少了百姓输送军粮的负担 。 另外,严实还注重整顿吏治。东平不少将校出身行伍,他们“专以捂克聚敛 兀好问元好问伞集卷二十六东平行台严公神道碑,山西古籍出版社2 0 0 4 年第l 版,第5 4 9 页。 宋濂元史卷五十八地理志一,中华书局1 9 7 6 年4 月第l 版,第1 3 6 5 页。 元好问元好问全集卷二 。六东平行台严公神道碑,山两古籍出版社2 0 0 4 年第1 版,第5 4 9 页。 元好问兀好问全集卷二f 六东平行台严公神道碑,山西古籍i f ;版社2 0 0 4 年第1 版,第5 5 0 页。 以1 :参见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卷十之一尚书刘文献公,中华书局1 9 9 6 年7 月第1 版,第1 9 8 页。 7 ,一度引起忽必烈的猜忌。中统二年( 1 2 6 1 ) ,元世祖将他召入京师,命其弟严 忠范代掌东平。三年( 1 2 6 2 ) ,益都李碹叛乱,这成为元廷废除世侯制的直接原 因。次年,元世祖正式罢除世侯兵权,严实第三子严忠嗣被夺去管军万户之职, “罢官家居 圆。至元元年( 1 2 6 4 ) 十二月,元廷又下令“罢诸侯世守,立迁转 法”。严实第五子严忠杰被任命为虎符昭勇大将军、领军万户,不再兼管民职。 此后严实诸子或任职于朝,或游宦各地,或解职家居,再无实力与元廷抗衡。同 时,从至元初年开始,大批原来聚于东平的文人儒士,也相继进入大都为元廷所 用,严氏在东平四十年的统治遂宣告结束。 严实出身行伍,仅“略知读书”而己,没有太深厚的文化修养。他在生活上 崇尚节俭,“身服补纫之衣,家无肉食之奉”;同时他性格刚严,幕下多畏惧其 威。虽然严实偶尔也延接儒士,但交往所谈话题大抵是“道古今成败” ,只是 出于政务的需要。相比之下,身为严实之子的严忠济、忠嗣、忠杰、忠范诸人, 由于身处安逸稳定的环境,又受过名师的精心培养,文化修养较其父有了很大提 高,他们与文人的关系也显得更为密切。 在严实为诸子聘请的老师中,张澄“积十余年,得致力文史,以诗为专门之 学”,教严实子于长清别墅 ;商挺“有诗千余篇,尤善隶书”,负责教授严实 诸子经学;李祯曾在东平府学讲授大学,可见其以经学擅长固。在这些人的教 导下,严实诸子均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好文乐道的倾向:严忠济自幼入小学,师承 张澄,“自诵读至剖析义理者余十年”,衍圣公孔元措与他结为翁婿;严忠嗣“少 从张澄、商挺、李桢学,略知经史大义”;严忠杰“有文如淇澳,好善如干 旄”1 1 ,喜好结交士人,尤其“雅敬遗山 1 2 。正是他努力搜集元好问遗集并主 持刊刻,才使之流传后世。清代学者凌廷堪指出,元好问生前所编遗书“虽赵天 函宋濂元史卷一百四十八严忠济传,中华书局1 9 7 6 年4 月第l 版,第3 5 0 7 页。 宋濂元史卷一百四f 。八严忠嗣传,中华书局1 9 7 6 年4 月第l 版,第3 5 0 8 页。 囝宋濂元史卷五世祖纪二,中华书局1 9 7 6 年4 月第1 版,第l o l 页。 固元好问元好问伞集卷三十五翼都总领豪士信公之碑并引,山西古籍出版社2 0 0 4 年第l 版,第6 3 4 页。 元好问元好问全集卷二十六东平行台神道碑,山西古籍出版社2 0 0 4 年第1 版,第5 4 9 页。 元好问元好问伞集卷三十七张仲经诗集序,山两古籍出版社2 0 0 4 年第l 版,第7 6 8 页。 宋濂元史卷一百五千九商挺传,中华书局1 9 7 6 年4 月第l 版,第3 7 4 l 页。 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卷十一参政商文定公,中华书局1 9 9 6 年7 月第l 版,第2 1 8 页。 2 元好问元好问伞集卷第三十二东甲府新学记,山两古籍出版社2 0 0 4 年第1 版,第6 7 0 页。 宋濂元史卷一百四十八严忠嗣传,中华书局1 9 7 6 年4 月第l 版,第3 5 0 8 页。 元好问元好问全集卷五l 三,附录中统奉李冶序,山西古籍出版社2 0 0 4 年第l 版,第1 2 5 l 页。 1 2 元好问元好问全集卷五十三,附录徐世隆为遗山文集所作序,山西古籍 i ;版社2 0 0 4 年第l 版, 第1 2 5 2 页。 9 锡、张德辉等分任之,而严氏父子兄弟实始终其事”。严忠济兄弟作为晚辈后 学,无疑加倍敬重元好问,从而更致力于其遗集之编刊。 严氏兄弟对文化的重建与保护,与其说是地方长官的职责范围,还不如说是 为博雅好古的兴趣所驱使。譬如对金石书画等艺术品的收藏,乃是严忠济的嗜好 之一。他曾专门建稽古堂,为读书考古之所 ;他收藏有名画僧传古坐龙图, 此图或为北宋宣和时宫廷所藏,后辗转流至东平。严忠济之弟忠嗣,同样也有 这方面的喜好。元好问在给他的书信中曾涉及此类事情: 雷氏霜钟,亦名器也。胥门旧物,果有所归,到日公自知之。 所需横笛侍女图今奉去树萱堂记相见下笔未晚,欹器赋 全文并跋语千万录寄,欲入见闻录中。 这是元好问在太宗十三年( 1 2 4 1 ) 和宪宗五年( 1 2 5 5 ) 两次给严忠嗣的回信。 其一拟将名器雷氏霜钟带往东平,共同欣赏;其二打算以横笛士女图相赠, 并代作树萱堂记。他还想让忠嗣代录欹器赋一文,准备收入见闻录 等等,两人交往内容或许颇多此类。而相比之下,严实曾在战乱中获得北宋宣和 宝石,但只是作为镐赏之物赠送给他人,自己并不十分热衷于收藏和鉴赏 。 总而言之,在金末元初的东平,前有严实为当地文化重建奠定良好基础,后 凌廷堪冗遗山先生年谱卷下“七年丁巳六十八岁”条,读书山房刻本,第2 9 页。 民国东- f 县志卷十五古迹“稽古堂”条,中国方志丛书影印民国二十五年( 1 9 3 6 ) 铅印本, 台湾成文出版社印行,第9 2 0 页。 王恽诗题为证,其内容口:“僧传古坐龙图,严东平所藏。至元二年秋九月,张签省耀卿处观。七 年闰十一月甲戌,公退马 :偶得。时秋苦旱,冬天无雪。”町知僧传古坐龙图原为“严东甲”所藏。 按:此处“严东平”当指严忠济。据元史严实传,严实死后被追封鲁国公。冈此典籍中以“严东平” 指称严实时,都冠之以“鲁公”或“鲁王”等语。如:胡祗运萧千户神道碑碑主人萧世晶为辽贵族, 其夫人段氏为“严东甲鲁千”外甥;又胡祗遁武略将军彰德录事朱公墓忠铭墓主朱泉,曾属“鲁公严 东甲”麾下。而指称严忠济时,往往直称“严东、i ,”。例如胡祗通题严东平忠止亭r f 一绝,多就“严东 平”急流勇退而发。如“鲁土忠节日争光,嗣世宜如汶泗长”( 其二) 两句,“鲁王”指严实,“嗣世” 则庞为严忠济,即“严东平”。 回土恽玉堂嘉话卷三“僧传古坐龙”条称:“至元元年 1 2 6 4 ,宣慰张顺 颐 斋为春旱,于范大师观迎 此龙于严东甲北宅。每旱,张是图辄雨,此日亦然。”下注日:“宣和题妙品。”由此可知,此图是北宋徽宗 时的藏品。 元好问元好问伞集卷三十九答大用万户书,山西古籍j n 版社2 0 0 4 年第l 版,第3 9 页。 据j 己好问云峡并序记载,东平幕僚工玉汝出使西凉,有功而l 里l ,东平“行台公”曾将北宋宣和宝石 送给王玉汝。参照缪钺遗山年潜汇纂,该诗作于太宗十年( 1 2 3 8 ) ,此时严实尚在( 缪钺元遗山年谱 汇纂( 中) ,c 好问全集附录五,山西古籍_ i j 版社2 0 0 4 年第l 版,第1 4 3 3 页) 。故诗序中赠宝石 之“行台公”当为严实。 1 0 有严忠济兄弟为文化事业添砖加瓦。他们对东平地区文化的贡献,足以为世人所 称道。 三、东平文人群成员考述 严实喜好养士,在诸多“汉地”世侯中是最为突出的:“东平严公喜接寒素, 士子有不远千里来见者 。由于他坚持开明的文化政策,尤能礼贤下士,幕下 自然聚集了大批人才。这为东平文化的复兴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金天兴二年( 1 2 3 3 ) ,元好问曾向耶律楚材上书推荐重点保护的中州五十四 人,认为金源一朝“衣冠礼乐,纪网文章,尽在于是”;称赞他们“皆天民之秀, 有用于世者”。在这些文化精英中,被严实收留的就有:衍圣公孔元措、杨奂、 张圣予、李世弼、徐世隆、杜仁杰、张澄、商挺、杨鸿、勾龙瀛,赵维道等十余 人 。兹将其人生平履历,略作考述如下: 宋子贞,字周臣。潞州长子人。金末战乱,先投宋将彭义斌,义斌殁,率众 归严实。被严实用为幕府详议官,兼提举学校。元太宗七年( 1 2 3 5 ) ,任东平行 台右司郎中。此后严忠济奏请于朝,授子贞参议东平路事,兼提举太常礼乐。中 统元年( 1 2 6 0 ) ,子贞离开东平任益都路宣抚使。此后历任元朝右三部尚书、翰 林学士、中书平章政事等职,为元朝名臣。宋子贞对东平贡献极大:其整顿吏治 军纪、减轻赋税的建议多被严实采纳;他有效缓和了严实与丞相耶律楚材间的紧 张关系;他为东平积极搜罗人才,遂使东平人才多于他处;他协助振兴府学, 选拔生徒、任命教官,使儒风为之一变。元史卷一百五十九、元朝名臣事略 卷十均有传。 商挺( 1 2 0 9 一1 2 8 8 ) ,字孟卿,号左山。曹州济阴人( 今山东菏泽) 。金亡后 先依冠氏( 今山东冠县,当时为东平属地) 赵天锡,与元好问、杨奂游。后归东 平严实,被聘为诸子师。严忠济嗣位,聘商挺为经历。宪宗三年( 1 2 5 3 ) 应忽必 烈征至盐州,后仕元世祖朝,历任宣抚使、参知政事、枢密副使等职,亦为元初 名臣。元史卷一百五十九、元朝名称事略卷十一均有传。 o 元好问元好问伞集卷二十三故河南路课税所长官兼廉访使杨君神道之碑,山西古籍j l ;版社2 0 0 4 年第1 版,第5 l o 页。 元好问兀好问全集卷三十九寄中书耶律公书,山西古籍出版社2 0 0 4 年第l 版,第8 0 4 页。 固按:杨鸿金产后久居东甲,赵维道此次北上或许足从东平出发。参杨鸿送赵维道北上,顾嗣立元诗 选三集,中华书局1 9 8 7 年1 月第l 版,第5 3 页。 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卷十之三平章宋公,中华书局1 9 9 6 年7 月第l 版,第2 0 0 页。 徐世隆( 1 2 0 6 一1 2 8 5 ) ,字威卿。陈州西华人,金正大进士。金天兴二年( 1 2 3 3 ) 奉母北渡,依东平严实,为其幕府掌书记,力倡收养寒素。居东平二十七年之久, 于中统元年( 1 2 6 0 ) 离东平,历任燕京路宣抚使、翰林侍讲学士兼太常卿,吏部 尚书、山东提刑按察使、淮东道按察使等职。元史卷一百六十、元朝名臣事 略卷十二有传。 杨奂( 1 1 8 6 1 2 5 5 ) ,字焕然,号紫阳。乾州奉天( 今陕西乾县) 人。金末 举进士不中,作万言策,指陈时病,后教授乡里。金亡后北渡,依附冠氏赵天锡。 东平严实闻其名,数次厚礼相招。但他不忍离之而去,因此未应严实聘,但与之 关系密切。后来他在东平参加了“戊戌选试”,词赋、策论两科均中第一。杨奂 学识过人,被誉为“关西夫子 ,今存还山遗稿。元史卷一百五十三、元 朝名臣事略卷十三有传。 王玉汝,字君璋。东平人。金朝迁民南渡时,玉汝从小道返乡,被严实授命 为掾史,后补行台令史,又被耶律楚材授为东平路奏差官。元太宗十年( 1 2 3 8 ) , 迁为行台知事,遥领平阴令。严忠济嗣位,授玉汝左右司郎中,总行台之政。宪 宗元年( 1 2 5 1 ) 累官龙虎卫上将军、泰定军节度使,兼兖州管内观察使,充行台 参议。次年,以病谢事杜门,日以经史自娱。元宪宗五年( 1 2 5 5 ) ,严忠济以参 议印强委之。他曾在太宗、定宗朝,两次劝止了朝廷将东平一分为十的打算。 元史卷一百五十三有传。 孔元措,字梦得。曲阜人。孔子第五十一代孙,在金朝被封为衍圣公。元太 宗五年( 1 2 3 3 ) ,蒙古军将他从汴京索出,命还曲阜奉祀,并付以林庙地。同年 六月,太宗下诏,仍以元措袭封衍圣公。元太宗十年( 1 2 3 8 ) ,孔元措朝太宗于 和林,奏请收录亡金太常故臣及礼乐。得九十二人,在东平造乐器并试奏乐,使 礼乐会于东平一地。孔元措编有孔氏祖庭广记十二卷。其生平亦见于该书卷 一世次,以及金史本传 。 张澄,字之纯,又字仲经。沼水人。早年以诗文见称,金亡后北渡,依东平 严实。积十余年之功,致力于文史,尤以诗歌为专门之学。后于定宗元年( 1 2 4 6 ) , 被任命为东平万户府参议。生平事迹见中州集卷八小传,及元好问所作张 。宋濂元史卷一百七十王玉汝传,中华书局1 9 7 6 年4 月第l 版,第3 6 1 6 页。 孔冗措孔氏祖庭广记卷第一世次,山东友谊书社1 9 8 9 年7 月第l 版,第8 l 一8 5 页;脱脱金史 卷一再零五孔c 措传,中华书局1 9 7 5 年7 月第l 版,第2 3 1 2 页。 元好问中州集卷八张参议澄,中华书局1 9 5 9 年4 月第l 版,第4 3 4 页。 1 2 仲经诗集序。 张防,字显卿。东平汶上人。在金朝以任子试补吏部令史。金亡后还乡。为 严实幕府属员。宪宗五年( 1 2 5 5 ) ,任东平府知事。以疾辞官,家居养母。元史 卷一百七十有传。 贾居贞,字仲明,真定获鹿人,年十五,汴京破,奉母居天平( 东平) ,入 仕行台,因拒绝贿赂而被太宗奖励。王恽中堂事记说他“资聪敏,有左氏 学,通诸国译语 。元史卷一百五十三有传。 贾起,出身东平豪族,字显之。仕东平行台,历平阴簿,提领堂邑岁课,提 点河仓等职。 胡德安,磁州武安人,其父胡励为金礼部侍郎。哀帝奔蔡,胡励城陷后战死。 德安奉母渡河至东平,被总管严实辟为掌书记,此后定居巨野。 栾之昂,字子英。世居河南盟津。金亡后,栾之昂的大父栾玉、父亲栾翔, 均依附东平严实。严实任用栾玉为劝农官,栾翔为广备库使,后来栾氏徙居阳平, 遂为阳平人 。 信世昌,字云甫。上谷( 今河北易县) 人。其父信亨祚为严实部下五翼军总 领。信世昌自幼受家庭文化熏陶,其家中“所购法书名画,无虑数十百种 ,同 时还受过良好的儒学教育,“经、史完备,虽儒素家少有及者 。他曾任东平须城 令 ,后官至翰林学士承旨。信世昌以丹青闻名于世,被誉为继王庭筠之后,造 诣颇高的又一位画家 。 赵滋,字济甫,号蘧然子。汴梁人。金末名士,其人“晓音律,善谈笑 , 博通诸艺。对唐以后各家诗文“成诵如在目前”,朝夕沉醉于文艺的考论。书法 得赵秉文不传之妙,又擅长丹青,在长清禅寺所作五派传授图,与旧本不差 毫末。他与严实幕宾商挺为翁婿,入元后居山东,在冠氏与元好问结识。其生平 c 好问元好问全集卷三十七,山西古籍出版社2 0 0 4 年第l 版,第7 6 9 页。 王恽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八十中堂事记,元人文集珍本从刊奉,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 9 8 5 年 出版,第2 册第3 5 9 页。 冗好问元好问全集卷三十四东平贾氏千秋录后记,山西古籍出版社2 0 0 4 年第l 版,第7 0 8 页。 固嘉靖山东通志卷三十四流寓,明嘉靖刻本,第5 页。 程钜大雪楼集卷二十五栾之昂传,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 2 0 2 册第3 3 页。按:阳平, 今山东汶上县地为古阳平郡。 元好问元好问全集卷三十五翼都总领豪士信公之碑并引,山西古籍出版社2 0 0 4 年第l 版,第6 3 5 6 3 6 页。 陈衍,c 诗纪事卷四,卜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第l 版,第4 8 页。 谤朱谋壁画史会要卷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 1 6 册第5 0 7 页。 事迹详载元好问所作蘧然子墓碣铭。 田仲德,寿春( 今安徽寿县) 人。金亡前夕,曾教授于河南相州罾。元太宗 十三年( 1 2 4 1 ) ,他参加过严实部将阎珍的宴会,可知在金亡后居于东平 。王恽 有田仲德先生画赞,称他“气无虚谈,才见实用。 宋文卿,曾仕金,官至河南屯田员外郎。王恽所作词感皇恩其二有“赠 元舜举,尝为宋文卿屯田官” ,李庭有寄宋文卿二首,下注“时在大梁屯 田” ;又送宋文卿北上二首其一云“闻道营田得力来,河南五稔佐行台 , 其二云“自古郎官犹宰县,至今员外也屯田”。由此可知,宋文卿曾在河南任 屯田官员。上及阎珍宴会,宋文卿也在被请之列,故知其北渡后居东平无疑。 李祯,一作李桢,字周卿。他曾教授严实诸子,在东平府学讲授大学。 他擅长诗学,被誉为“学有渊源,东州诗人未见其比” 。与杜仁杰、元好问等 人有过诗歌往还。 在这个文人群体中,不乏以诗文而得大名者。如: 张圣与( 又作圣予、圣俞、胜予) ,号新轩,燕京人。他是元好问向耶律楚 材举荐的中州五十四名士之一 。出身三世辽宰相家。元好问评价张圣与文章名 动海内,称赞其乐府才情不逊于贺铸、晏殊,并为其新轩乐府作序锄,两人 常以诗词唱和。 杨云鹏,一名杨鸿,字飞卿,号紫逻几几道人。汝海( 今河南临汝县) 人。 金末从李献能游,北渡后居东平近二十年。有诗两千首,号陶然集,元好问 曾为之作序。杨云鹏或终于东平1 2 。 o 冗好问元好问令集卷二- f p n q ,山西古籍 l l 版社2 0 0 4 年第1 版,第5 3 0 一5 3 l 页。 嘉靖彰德府j 占:卷七选举志,明嘉靖刎奉,第3 页。 元好问e 好问全集卷二十九故帅l 讨侯墓表,山西古籍出版社2 0 0 4 年第l 版,第6 1 9 页。 土恽秋涧先生大伞文集卷六十六j 仲德先生画赞,元人文集珍本丛刊本,台湾新文丰出版公 司1 9 8 5 年出版,第2 册第2 4 1 页。 王恽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七十五田仲德先生画赞,元人文集珍本丛刊本,台湾新文丰出版公 司1 9 8 5 年j f ;版,第2 册第2 4 1 页。 唧李庭寓庵集卷二,缪荃孙藕香零拾本,中华书局1 9 9 9 年2 月第1 版,第3 2 5 页。 。李庭寓庵集卷二,缪荃孙藕香零拾本,中华书局1 9 9 9 年2 月第l 版,第3 2 0 一3 2 l 页。 固元好问i 好问全集卷二二别李周卿二首诗后注,山西古籍小版祉2 0 0 4 年第1 版,第3 7 页。 元好问元好问伞集卷二十九故帅阎侯墓表、卷三十九寄中书耶律公书,山西古籍出版社2 0 0 4 年第l 版,第6 1 8 页、第8 0 5 页。 冗好问元好问全集卷四 x 杜仁杰,字仲梁,号止轩。既是著名散曲家,又以诗著称,曾有诗集逃空 丝竹集行世。被元好问推为“气锐而笔健,业专而心精 。 勾龙瀛,字英孺。河南人,也是元好问荐举的中州五十四名士之一。他在河 南有诗声,曾著姓谱行世圆。又杨奂在东游记中,将他列为东平“幕府 诸公 。他于元宪宗三年( 1 2 5 3 ) ,曾参加元好问等人寒食灵泉宴会,可见在 金亡后,此人长期活跃于东平。 靖文炜,字德昭,金名士南湖先生靖天民之子 ,原武( 在今河南) 人,北 渡后居东平,“读书、作文有声时辈中 。 此外还有部分东平文人,虽不如上述诸人闻名,但他们也都参与过东平地区 的文学、文化活动,因而有必要钩沉一番: 李过庭,字庭训。武亭人。金贞祜二年( 1 2 1 4 ) 进士,曾任昌武军节度副史。 与耶律楚材曾有诗歌交往。蒙古乃马真后称制元年( 1 2 4 2 ) ,暴卒于东平 。 赵维道,平阳人。诗人杨云鹏曾有送赵维道北上诗:“干戈流落鬓毛焦, 千里穷途著弊貂。老去少陵悲橡食,乱来王粲逐蓬飘。朔庭云涨龙沙冷,南斗尘昏 象阙遥。从此分携相见少,旅魂飞断不胜招。”从诗意可知赵维道即将远离中原, 北上朔方。又杨云鹏北渡后,居东平近二十年,据此可推断,赵维道此次北上或 许从东平出发。 张器玉,陕西人,金进士1 1 。曾流落东平,后返乡1 2 。 高诩,益津( 今河北霸县) 人,曾在元太宗十二年拜谒孔庙,并刻碑题名婚。 据其口修光化禅寺之记题“宣差东平路万户总管府掌书记,益津高诩书丹并 撰额”,篇尾署款“岁次丙午夏四月有六日,前进士益津高诩记”1 4 ;以及贫乐 国元好阀元好问全集卷三十六逃牢丝竹集引,山西古籍i f ;版社2 0 0 4 年第l 版,第7 6 6 页。 二e 恽秋涧先生人伞文集卷五_ f - 九碑阴先友记,元人文集珍本丛刊奉,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 9 8 5 年出版,第2 册第1 8 3 页。 杨奂东游记,全元文卷七,江苏古籍出版社,1 9 9 9 年9 月第1 版,第1 3 6 页。 元好问己好问伞集卷三十七寒食灵泉宴集序,山西古籍出版社2 0 0 4 年第l 版,第7 8 0 x 岩二圣宫碑一文,署款“岁次丙午夏四月庚申朔四同癸亥,前进士益津高诩记 。可知高诩曾是金朝进士,并于元定宗元年( 1 2 4 6 ) ,任东平幕府掌书记。 韩文献,字德华,十二世祖曾在辽为相。他本人曾任汝州停,后于中统元 年( 1 2 6 0 ) 受召赴阙 。 刘诩,字子中,号蓬山道人。上谷人 。幼依全真入道,后还俗 。他与耶 律楚材、元好问都有过诗歌交往,后任奉符府( 泰安) 从事。 孔桶,字器之,为开封令,济兖单宣课提领 。 郭敏,河南杞县人。擅长绘画,工人物、山水,而花卉、墨竹尤为臻妙。官 至州停 。 卢武贤,字叔贤。燕京人。上及王恽碑阴先友记称卢武贤:“资雄峻, 喜谈兵,以客卿游诸侯问。 此外,严实还收留了诸如张特立、李世弼、李昶、康晔、梁栋、王磐等儒学 学者,他们对东平府学的建设起了重要作用。本文将在后述章节详论之。 总的来说,上述依附东平世侯的文人,根据人生态度的异同,大致可以分为 两类:一是受严实聘请,为其幕佐僚属者,其中不仅包括宋子贞、商挺、徐世隆、 王磐等地位较显赫者,而且包括如勾龙瀛、张澄、张防、韩德华、刘诩、孔椭人 等一大批地位较低的幕僚;另一类则是虽未接受幕府官职,但与严氏父子交往密 切、往来频繁者。其中既有元好问、杜仁杰这样的文华之士,也有张特立、李世 弼、李昶、康晔、梁栋等一批著名的儒学学者。他们的存在,为当地文化的发展 金檠泰山志卷十八余石,清嘉庆六年( 1 8 0 1 ) 刻本,第3 b 页。 馏元好问元好问全集卷四汝州停韩君德华,其f 二世祖相辽,封鲁公,故名其伯男子日“鲁”。工父 命氏,吉盖有之。余过其家,命鲁出拜,谓余言鲁名矣,而未有字,敢以为请。余字之“世公”,德华日愿 终教之,乃申之以辞,山两古籍出版社2 0 0 4 年第l 版,第8 8 页。 四宋濂几史卷四世祖纪一,中牛书局1 9 7 6 年4 月第l 版,第6 7 页。 关于此人名字,冗好问内翰王公墓表作“( 奉符) 府从事上谷刘翊了忠”,按:遗山先生文集卷十 九,网部丛刊本( 第l a 页) ,及录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第1 1 9 1 册第i b 页) ,两处均作“刘翊子 忠”。但杨奂东游记作“上谷刘诩了中”。又毕沅山左金石志卷i 五,重修兖州文宣上值碑碑阴 题名作“上:谷刘诩”,清嘉庆刻本,第1 2 页;同书卷- 二十重修文宣:f 庙碑第2 3 b 页、第2 4 a 页、第 2 4 b 页题名都作“上谷刘诩”。此处采用“f :谷刘诩子中”的称谓。另外,耶律楚材和刘子中韵、元好 问过刘了中新居诗,都应足与刘溺的酬答。 上谷为古郡名,北魏时已废,隋唐时亚名为易州,即今河北怀来。 耶律楚材湛然居i j 义集卷r f 和刘了中韵,四部丛刊本,第1 4 一1 5 页。 兀好问,己好问伞集卷十九内翰王公墓表,山两古籍f i 版社2 0 0 4 年第1 版,第4 4 1 页。 吕元善圣门忠卷三下,第3 9 a 页。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7 9 册,第2 1 4 页。 朱谋坚画史会要卷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5 0 7 页。 干恽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五i 几碑阴先友记,元人义集珍本丛刊本,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 9 8 5 年j l ;版。第2 册第1 8 2 页。另,上述韩文献全卢武贤诸人名,集中出现在杨奂东游记,全元文卷七, 江苏古籍i f ;版社1 9 9 9 年9 月第l 版,第1 3 6 页。 1 6 刘祁攀i 京叔薹i 撼粥;! ;2 i 蝉釜f 目# 萎乏= i 坛羹辅潞两i 羹鋈瘫莆委身嚯 醒鬻镯姜悬冬。岌摹鲁羹糕吕3 露衙岗翼西! 舸薹筑著藏羁霪; 曼蠢酱;临理暴i 刚雕利。嗲廷艾厶咧雾塑蓍蓁掣醌醚张睁菠一i 躲黛瞬 丽弓歪哔;雾薹鞘掣奏隆学妻。闻溶薰淄垂0 霪萦垂墓i 葫荆例薹型雾9 揍焉 并锄爹篓;m 甄影r 罄石萼;i 墓爹妻;,萋强掣镆修妻驯州d 垂蕾零蠹j “i 簧翱萎 羹钥黝。薹嚣鞭堑紊墅雾氍裂j 蔼崆啜;鲫囊前;仆精落谷湍暑0 竺兰妻板连攀j 萎蒜l 引毯“w ! 笾;辐 霭罨篷撂篷二譬菇薹;口毫恻鹱篓5 5 墓; 薹隽球霸釜囊雾剽即酲;半令荤嗒錾曼辇些篱:涩灌氇戈迎怠蜷遥嚏蛰彰爱 鏖霸斟;弱器舀! 薹竖程节寒带厦一嚼i 姜 墨羹藩;镇雄西j 新隧酶;雾孽雾 萋l 薹;霪i 璎丝;蹩缯鏊轸甏冥道漓; 亦港翼兼豫雾望手氍彭剞孽;交鑫羹簧篱到尉硼囊薷l | 三蓁薹l ;爻囊褡落崔囊; 鬻露赤j 蔼媳篙;孑龠剁型墼墅萋菰茅簸蘑嘞囊氢冬;i 萎嚣客罴越罱; 菇罐罐篓菰嚣巍;戡鼬纠翳鳄墓薹! 弘妇乳b 鬟磊;翼蘧鍪需融塞善;刚囊虽共 移障蔼;辛奏垂囊气氛夸耋j 传华蜜夔国萋霞;囊譬特立鋈毒羹蔼喁篓萎誊墼冀澎瀚; 羹嘲捌漳。皤澜谚涮 x 故园未遂归休志,惭愧刘家好弟兄( 勾龙瀛) 这四首诗都应作于刘祁兄弟游历东平前后。如前述,勾龙瀛为河南人,而归 潜志此处录诗却注明“山东勾龙瀛”,可见此时他仍在东平任职;另张澄诗中 有“长裾遍谒东诸侯之句。考刘祁行迹,筑归潜堂在元太宗六年( 1 2 3 4 ) ,两 年之后( 1 2 3 6 ) ,刘祁、刘郁兄弟曾有过东平之行。太宗十年( 1 2 3 8 ) ,刘祁参 加“戊戌选士 魁于南京,被任命为山西东路考试官。在他们的这些行迹中, 拜会“东诸侯”或指去东平拜会严实,则张澄这首赠诗当在此期间创作;另外张 特立赠诗句尾“已传华萼入蓬门 ,其中可能暗示刘祁中“戊戌选士被任官职 一事。总之,上述诗歌大抵是刘祁兄弟游历东平前后,东平名士的酬答之作。 刘祁归隐一事可作为一面镜子,折射出以勾龙瀛、张澄、张特立、刘肃等为 代表的东平名士,他们对“归隐”这一人生选择的态度。 勾龙瀛、张澄、刘肃都在金亡之后入严实幕府,与那些遁入道门、归隐山林 者相比,他们选择了更为积极用世的道路。然而,他们上述诗中却又体现出一种 无奈之感。勾龙瀛将刘祁归隐比作“晦虚名”。所谓的“虚名”,自然直接针对接 收东平幕职这一选择而发。因为这带有明显为稻梁谋的意味,故不得不受到世俗 的压力。他向往归隐生活,正如诗中所言“任他沧海掀天恶,喜我南山照眼明”, 但却终究归休未遂。因为在那个动荡年代,如刘祁辗转返回故乡者,毕竟少之又 少。多数人的故园早已面目全非,而被迫流落他乡。因此,或许也是出于保全性 命,他选择了入东平幕。而在他的内心深处,仍然保存着淡淡的遗民情怀,因此 他才会表示“惭愧刘家好弟兄”。 刘肃的态度与勾龙瀛类似,在诗中同样表达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他向往归去 的身心自由,对“朱门客”的命运,同样表达出无可奈何。其实,此类仕宦者表 达对隐逸生活羡慕的诗歌,在历代多有创作,却非遗民“专利 。因牍务缠身而 心力交瘁的士大夫,也会对悠闲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示羡慕。但刘肃、勾龙瀛诗中 透露的感情远不止此。刘肃称“二刘”的隐居是“二陆不可作,故山归采薇”。 此处“二陆”、“采薇 的典故,已饱含着深深的黍离之悲,而不仅是普通的抒怀 之作。他们毕竟经历了国破家亡,目睹同辈归去,怎能不产生身世之叹! 以上四诗见于刘祁归潜志卷f 四归潜堂诗,中华书局1 9 8 3 年6 月第l 版,第1 8 l 一1 8 2 页。 王庆生金代文学家年谱,凤凰i j j 版社2 0 0 5 年第1 版,第5 5 9 页、第5 6 l 页,第5 6 2 页。 1 9 总的说来,刘肃、勾龙瀛的赠诗体现了对自身命运的无奈和对归隐的向往。 但他们并未将向往转为现实,而是在仕途上坚持了下来,这表明他们的用世之心 仍然主导着人生。然而“诗言志”,诗中对归隐的向往也未必不出于真心,只是 他们已不能从思想中找到归去的理由。因为在那个时代,文人的思想观念已随着 时代背景发生了变化。 如果说以上二人尚对归隐抱有一丝愧疚,同为幕客的张澄则表达了更为坚决 的入世态度。他的归潜堂诗首先肯定“二刘非凡的才能,称赞他们是“西 京才子”,具有吞吐天地之才。希望他们及时施展抱负,恢复三代盛世。不仅如 此,他还认为刘祁出山正当其时,因为河朔地区的藩镇,已经网罗了众多衣冠之 士,故不应一味韬光养晦,应当及时进取。张澄曾任东平万户府经历,他的事迹 更加体现了东平文人积极的心态。 刘祁归潜堂记中表达的个人态度不妨作为上述刘肃等人思想的旁证:“吾 平生苦学,岂将徒老焉。顾自鬻自求,贤者所耻。果其后日为时所用,亦安 肯不致吾君、泽吾民。如或不然,虽终生潜可也 。这段话集中表达了多数遗 民的共同思想倾向,这或许也是刘肃、勾龙瀛、张澄上述人生选择的理论支撑。 这一理论可归纳为两层意思:首先,他们坚持儒家积极用世原则,以致君泽民为 己任,但更坚持人格尊严,耻于自鬻自求。其次,他们对君臣之义作了新的阐释, 使之跨越了朝代界限。这种广义的“忠君 观念,不妨以同时诗人高雄飞归潜 堂诗中的诗句“神超物不违,异世等达人概括之圆。所谓的“达人 ,自然不 再局限于效忠金源一朝,它所强调的是以儒治国的有德之君。 上述三人代表了东平幕府中用世心切的一类文人,他们接受官方聘用,选择 了从政的道路,以图实现兼济之志。与之不同,张特立则代表了倾向归隐的一类 文人。他在金世宗时便挂冠归隐,金亡之后,仍然“养素丘园,易代如一”固, 因此他在上引归潜堂诗中对刘祁的归隐表示赞同也在情理之中。但面对刘祁 将要接受新朝聘用,他也同样称赞其“才大到头潜不得”,认同这一事实。张特 立虽然被时人称为隐士,但仍与东平权要关系密切。比如他多次受严实礼遇,忽 刘祁归潜志卷十四归潜堂记,中华书局1 9 8 3 年6 月第l 版,第1 7 2 一1 7 3 页。 刘祁归潜志卷十四归潜堂诗,中华书局1 9 8 3 年6 月第l 版,第1 8 0 页。 宋濂元史卷一百九十九张特立传,中华书局1 9 7 6 年4 月第l 版,第4 4 7 6 页。 必烈也曾屡降诏书褒奖。在亡国之后,他的归隐不是激烈的排斥现实、消极避世, 而是以教授为业,以实现独善之志。 总之,对待归隐,东平文人并没有表现出偏执一端,在他们的观念中,虽然 偶尔也会闪过对归隐的向往,但已不将其作为人生唯一选择。由于思想观念的转 变,他们的人生道路也不再面临非此即彼的痛苦抉择。 二、对新朝的态度 元至元二年( 1 2 6 5 ) ,已入居翰林院的王磐、徐世隆协同王鹗等人编大定 治绩上呈元世祖。他们的编纂动机很明确,也很值得体昧: 金有天下凡九帝,共一百二十年其守成之善者,莫如世宗。夫有 以致之,必有所以致之者,盖不徒然也。谨就实录中摭其行事一百八十 余件,名日大定治绩,以备乙夜之览。其于圣天子稽古之方,不无万分 之一助云。 上述诸人中,除王鹗外,王磐、徐世隆都曾是东平的幕宾。他们都曾食金朝 俸禄,自然可看作是金朝1 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