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风景描述透视乡村生活——论乔治·爱略特小说中的乡村场景.pdf_第1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风景描述透视乡村生活——论乔治·爱略特小说中的乡村场景.pdf_第2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风景描述透视乡村生活——论乔治·爱略特小说中的乡村场景.pdf_第3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风景描述透视乡村生活——论乔治·爱略特小说中的乡村场景.pdf_第4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风景描述透视乡村生活——论乔治·爱略特小说中的乡村场景.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风景描述透视乡村生活 摘要 乔治爱略特小说中的风景描述兼具审美性和历史性特点,本文试 图通过文本细读,从乔治爱略特小说中的乡村风景描写透视英国文学 的乡村主义写作传统。 本文首先概述了英国文学从文艺复兴到浪漫主义的乡村主义传统, 尤其详细阐述了其中华兹华斯的浪漫主义文学理念对乔治爱略特的影 响。接着说明了乔治爱略特为什么要延续这一乡村主义传统正是 由于在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的维多利亚时代,乡村已经失去了其田园牧 歌的传统涵义。因此,乔治爱略特越发想通过她的小说追忆和挽留昔 日的美好,为一去不复返的乡村田园生活谱上最后一曲挽歌。但是作为 一名严肃的现实主义女作家,她对她笔下的乡村场景又予以道德批判, 揭示了乡村中的“恶”在城市化进程中的显现。最后,爱略特对乡村场 景理想化的虚构和维多利亚时代客观社会环境之间的时空差距导致了文 本中“乡村场景”的建构和自我消解。 关键词:风景乔治爱略特乡村场景 浙扛大学硬士学位论文风景描述透视乡村生活 t h ep a p e ri sb a s i c a l l ya b o u tt h el a n d s c a p en a r r a t i o ni ng e o r g ee l i o t s r u r a ln o v e l sa n dt h e i rf u n c t i o na st h eb a c k g r o u n da n dat o o lo f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t h er u r a ll i f ei ne n g l a n d 1 nt h ef i r s cp a r t w ed r a wt h eo u t l i n eo fr u r a it r a d i t i o ni ne n g l i s h i i t e r a t u r ef r o mr e n a i s s a n c et or o m a n t i c i s m ,e s p e c i a l l y ,w o r d s w o r t ha n d h i sr o m a n t i ci d e a l s i nt h es e c o n dp a r t ,w ed e s c r i b et h er e a s o nw h y g e o r g ee l i o tc o n t i n u e dt h er u r a it r a d i t i o n i nt h ei n d u s t r i a ia n du r b a n i z i n g e r ao fv i c t o r i ap e r i o d r u s t i c a t i o ni sn o ta n ym e r ea na r c a d i a t h e r e f e r e e l i o t sc o n t i n u a n c eo nt h et r a d i t i o ni st om e m o r i z et h eg o o do l dd a y s w h i c hw e r ed i s a p p e a r e d i nt h et h i r dp a r t ,w ef i n dt h a tb e i n gas e r i o u s a n dr e a l i s t i cf e m a l ew r i t e r e l i o ts h o w e dt h ee x i s t e n c eo f ”f l a w s ”j n r u s t i c a t i o nt h r o u g hh e rm o r a l c r i t i c i s mo nr u s t i c a t i o ni nh e rn o v e l s a n d w ed i s c u s st h es p a t i o - t e m p o r a ld i s t a n c eb e t w e e nt h ea r c a d i aa n dt h e r e a l i t y , a n da l s o f i n dt h ec o n t r a s tw h i c hi e a d st oc o n s t r u c t i n ga n d d e c o n s t r u c t i n go fr u s t i c a t i o nj nh e rn o v e l s k e y w o r d s :l a n d s c a p e ,g e o r g ee l i o t r u s t i c a t i o n 浙江大学碗士学位论文 风景描述透视乡村生活 第一章绪论 乔治爱略特( 1 8 1 9 - - 1 8 8 0 ) 是英国1 9 世纪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她经 历了维多利亚时代( 1 8 3 7 - 1 9 0 1 ) 的大部分时期。这一时期英国在酝酿工业革命并向以 城市文明为象征的“现代”过渡,正是小说百花齐放的时期。与她同时代的批评家 如莱斯里斯特芬,还有后来的d h 劳伦斯,都给予她很高的评价。英国文学的 权威学者f r 利维斯在其著作伟大的传统中,更是高度评价了爱略特,把她 作为由奥斯汀开创的英国文学的伟大传统的第一人,赞扬了她可以与托尔斯泰相媲 美的思想高度。美国当代著名的女性主义批评家依莱恩肖瓦尔特也把她视为妇 女文学的先驱2 。然而,爱略特却是被我国的外国文学界所冷落的一位作家,即使 是罗斯玛丽阿什顿在1 9 9 6 年新出版的 乔治爱略特传也未能使人们对她给 予足够的关注在1 9 世纪英国诸小说家中,她无疑比勃朗特姐妹在英国文学史上 的地位更重要,但是,在2 0 世纪,文学评论期刊所载的关于 简爱的评价文章 不胜枚举,相比之下关于乔治爱略特的评论则要少得多。 国外对爱略特的评论主要集中在:1 “同情学说”( d o c t r i n eo fs y m p a t h y ) : 研究她对生活中平凡人物和普通场景的刻画,现示她同情弱者、尊重普通劳动人民 的一面。2 研究她的小说和维多利亚时代历史现实之间的关系,尤其指出她作品 的现实主义趋向和道德批判力量。这些正是我论文中的借鉴之处。在最后论述她笔 下的乡村场景的建构和自我消解的时候,我通过探讨她的小说与当时社会客观现实 的脱节以及爱略特在风景描述中进行的道德批判,指出她小说中乡村场景的自我消 解。 国内对爱略特的研究主要是:1 影响研究,探讨爱略特小说对他人的影响和爱 略特所受的影响。2 用其它文学思潮来解读爱略特的小说。比如用女性主义、新历 史主义、现实主义来研究爱略特的小说。我的论文中也继承了这些观点,本文系统 地梳理了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尤其是华兹华斯对她小说创作的影响。同时也运用了 文本细读的方法来解读爱略特的小说。 但是,在国内外的各类研究中。提到她小说中“乡村场景”这一重要元素的论 述并不多,也鲜有将“风景”作为研究的视角,专门研究她小说中的风景描写的。 国外有一些著作提到“风景”,也仅仅是将“风景”作为一个文化符号,研究风景 1 利维斯,e r 袁伟译,伟大的传统( j )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 0 0 2 2 同上 第l 页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风景插述透视乡村生活 的丈化涵义或者风景和某个时代的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爱略特的小说仅仅是作为 维多利亚时代文学艺术的一个小小的组成部分一笔带过,没有独立地深入研究过。 写作这篇论文,我正是受到了国外人文地理学和空间研究的启发,想尝试着将“风 景”作为一个角度去理解爱略特的小说。 在细读爱略特的作品后,我发现爱略特小说中的一系列乡村小镇( 织工马南 中的拉维罗、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圣奥格、米德尔马契中的米德尔马契等) 都是以她记忆中宁静富饶的英国中部乡村田园风光为原型的,爱略特描述了乡村生 活的方方面面。这一点上和巴尔扎克人间喜剧里的“乡村生活场景”类似,更 像是一部英国中北部乡村的风化史。在乡村逐渐开始城市化进程的维多利亚时代, 乔治爱略特的作品的视角是非常独特和有参考价值的。这些作品是她私人的也是 文学的记忆 她对她幼年生活过的沃里克郡( w a r w i c k s h i r e ) 乡村环境情有独钟。她小说里 出现的事件、人物、环境都来源于在故乡成长时的见闻与经历:弗洛斯河上的磨 坊就是以她童年的经历为蓝本少女麦琪和哥哥汤姆之间的感情更像是作者本人 的自传;织工马南描述的是一种古老、过时的乡村生活,其创作灵感来源于作 者幼年时曾看到过的“一个背上背着袋子的织工”的形象;米德尔马契中虚构 的外省米德尔马契的生活就是以作者自己熟悉的考文垂市( c o v e n t r y ) 为原型进行 描写的:亚当比德也是取材于姑母给她讲过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她的小说描 写的是诸如木匠、磨坊主、乡村织工、乡村中产阶级、乡村医生等最普通的黎民百 姓的日常生活和坎坷命运。 选择“风景”作为解读爱略特小说的一个窗口,并不仅仅因为这是一个全新的 角度。十八世纪中叶到十九世纪初期的英国不仅在文学上经历着浪漫主义的高潮, 在艺术上也恰是风景画在英国的鼎盛时期( 爱略特本人就受到地形学绘画、前拉 斐尔画派和荷兰画派的影响) 。风景是什么呢? 显然,风景不是具体的景色,而是关 于“自然”的视觉表达,是一种文化的形式。米切尔( w j t m i t c h e l l ) 在风 景与权力( l a n d s c a p ea n dp o w e r ) 中论述道,风景就其本质来说不过是一种“解 释( i n t e r p r e t i v e ) ”,1 风景从属于各种不同的解码方式,可以依循社会历史所赋予 的分析工具也就是一种文本的分析工具而被人理解。 因此在这篇论文中,我试图将风景看作是文化权力的一种工具,它表达了一个 人为的世界。而这个世界在爱略特的小说中具体就是人们和他们生活的整个外在的 杨小彦性蓐的自然 转引自读书 2 0 0 4 年第一期 第2 页 浙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风景描述透视乡村生活 和内在的环境( 乡村有机共同体o r g a n i cc o u n i t y ) 。这种“世界”是她以文学的 语言重述出来的,回忆、想象、重视细节、道德剖析一一这些虚构的工具使得呈现 在读者眼前的小说中的世界虽然不现实但是却很真实。 自简奥斯汀之后,从滑铁卢到大博览会,英国的乡村经历了动荡和充满变革 的历程,许多艺术家和文学家通过自己的作品去“定义”、“摆布”和争论乡村场景。 在城市逐渐被工业化,乡村越来越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中,他们挪用了“乡村”来作 为对英国的整体性指代。在维多利亚时代即将到来和它的初期,乡村场景在文学中 的内涵是意味深长的,它代表了绝大多数情况下的慰藉、偶尔的忧愁、清白的意识 形态。 乔治爱略特小说中的乡村风景描写也是如此,她延续了英国文学一贯的乡村 主义传统,在作品中反映了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凝滞的乡村生活,表 达了对乡村的向往和怀念。在这一点上,她和维多利亚时代大多数艺术家一样,是 为已经逐渐城市化的乡村,为一去不复返的田园风光谱写最后一曲挽歌。但是与多 数维多利亚时代的艺术家不同的是:那些艺术家们往往是站在中产阶级的立场来表 述他们所认同的乡村场景一种意识形态化了的风景,而爱略特作为一个严肃的 现实主义作家,则用犀利的笔触描写了被其他艺术家所忽略的工人阶级和妇女。早 年对乡间生活的熟悉使她能站在贫苦农民的角度看待问题,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乡间 道德的批判,把敏锐的眼光停驻在乡村里的种种缺陷和丑陋上,而不是康斯塔布尔 ( j o h nc o n s t a b l e ) 和特纳( j m w t u r n e r ) 作品中的诗情画意。爱略特小说中 出现的乡村场景和人物性格与历史真实之间的冲突和张力,以及由这种冲突导致的 乡村场景的自我消解和否定正体现了她小说的永恒魅力和作家可敬的诚实。 d u c k w o r t h r e v i e w s “r u f a ls a n d n a t i o n a l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o n :b r i t a i n , 1 8 1 5 - 1 8 5 0 b y h e l s i n g e r , e l i z a b e t h k 第3 页 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风量描述透税乡村生活 第二章风景描写和英国文学的乡村主义传统 。英国的诗之女神从远古以来就是乡间别墅和农庄的常客。”勃兰兑斯在十 九世纪文学主流中第二章中将“自然主义”归结为英国的民族特色。他所说的自 然主义指的是一种与自然有关的写作,而不是注重细节与科学的法国自然主义。1 英 国人似乎生来就对自然风物有非凡的观察热情和能力,他们注意植物,热爱野生动 物和家畜,眷恋自己的家园以乡村别墅或是农舍为形式。勃兰兑斯将这种对自 然的偏好归结为“自然主义”的民族特色。“英国人回归自然”似乎是一个自相矛 盾的说法,因为他们从来就没有远离过。 正是这种对于田园风光和自然风景的热爱,使得英国的作家们长久地将笔墨挥 洒在对于乡村风景的描述上 浪漫主义之前的乡村田园风景 从文艺复兴开始,随着自然界在深度和广度上日益被人类征服,人们在观念 形态上才恢复了自然界的感性权威,将自然视作人们朝夕相处、平易近人的伙伴。 在英国的文艺复兴时代,对大自然的美流露出由衷的欣羡之情的作品比比皆是:乔 叟在坎特伯雷故事集开头对四月美丽的大自然那段脍炙人口的描绘,他对乡村 牧师高贵灵魂的赞美:斯宾塞在牧人日历( s h e p h e r d sc a l e n d a r ) 中将清新欢快 的田园野趣与大自然优美的风光景致交织在一起:托马斯纳什的 春( s p r i n g , s w e e ts p r i n g ) 里对于山野、村舍、牧童的欣喜之情:在莎士比亚的剧本中也有许多 充满乡土味的情节:对乡里的冬烘先生、糊涂巡警、傻气大姐间那些莫名其妙的纠 葛给予了讽刺。 即使在崇尚理性的1 7 世纪,自然风光也依然作为诗人审美关照的对象而独立 存在。诗人通过描述花、草、树、木这些自然风景,以期获得某种神性意蕴或永恒 的真理。而墓园派诗歌和感伤主义小说则把自然风景渲染上了阴郁和忧伤。 勃兰兑斯( b r a m k s ,g ) ,徐世谷等译,十九世纪文学传统一荚国自然主义,北京:人民文学出敝社。1 9 8 4 第4 页 新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风景描述透视乡村生活 二浪漫主义时期的乡村田园风景 真正让对乡村风景的关注成为一种典雅的文学内容和形式是到了英国浪漫派 的时代。城市在不断的发展,大部分作家的写作都是在喧闹的城市中完成的,但他 们有充分的理由去写他们向往的简单平静的乡村生活,在那里不受打扰地思考内心 的问题。这种“内省式”的自我中心主义在英国成为一种相对世俗的“强烈而真挚 的对自然之爱”。英国浪漫主义的形而上色彩相对于德国的浪漫主义而言,要世 俗得多,。想象”作为浪漫主义的特征并没有发展为深透思想的凌空飞舞,田园在 英国的地位正如哲学在德国的地位。描写乡村田园风光是浪漫主义作家“逃逸”倾 向的一个表现1 如果从华兹华斯算起,就会有很长的一条乡村主义的写作链条:奥斯汀、丁尼 生、勃朗蒂、克莱尔、贝涅特、乔治爱略特、哈代,乃至d h 劳伦斯他们用 精确的风景描述展示了英国不同地区古老而又不断变化的乡村风景和人情,甚至可 以从这些作者所构建的文学绘图中勾勒出1 9 世纪时期的英格兰地图。乡村风情随 着小说地位的确立而在文学上有了自己的合法位置。因为这些作家将乡村的简单和 谐写得如此吸引人,使远离乡村的城市读者在自然而然地接受“英国的过去”的时 候却发现他们永远不可能进入回忆中的风景了。 华兹华斯诗歌中对田园风光和乡间美好生活的描写深深地影响了爱略特的小 说创作。从1 8 3 9 年到她生命的结束爱略特一直在阅读华兹华斯,她感到了自己与 那位伟大诗人的相近。爱略特在1 8 3 9 年这样说,“我从没有遇到如此多的相似感情。” 华兹华斯的诗歌始于风景,却超出了风景,他的作品更多的是作为情感与自然 交流的文字符号。他不满足于对风景的图画式理解,而是赋予它全新的意义。华兹 华斯式的观察者已经成为风景的一部分,而不是与自然疏离产生美学距离。风景以 一种分散却又永久的形式影响着他。这种对具有神性的自然的复杂感情与乔治爱 略特对于风景的感情是很不一样的。华兹华斯的作品更多的具有一种由于情感的渲 染所出现的图画的缺席,而爱略特的作品中一旦出现了绘画元素的缺席,最大的可 能是她加强了道德批判。“华兹华斯总是能感知风景的存在,感到它对周围的影响, 而不仅仅是注意到风景可能拥有的绘画品质。2 ”他最好的诗歌的基本风景不是细 节性的:自然在华兹华斯眼中有了一种整合性,使景物被集合在一起,这种力量的 1 m c g a n 。j e r o m e 2 。r o m a n t i c i d e o l o 盯- a c r i t i c a l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 j ) ,c h i c a g oa n d l o n d o n :t h e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c h i c a g o p r e s s v v l t e m e y e r , h u g l l ,“g | 料铲e l i o ta n d t h e v i s u a l a m a v i c t o r i a n w e b b o o k : h t t 】p :w w w s c h o l a r s r t l l s e d u i ;g ,l a n d o w l v i c t o r i m , a a t h o r s e l i o t 第5 页 浙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风景描述透视乡村生括 源泉更多的是诗人的感情而不是观察。华兹华斯对自然的布局是由“沉思”和“记 忆”来安排的,观察景色的不是视觉上的眼睛,而是记忆的内在的眼睛。所以华兹 华斯诗歌中的风景往往都是在一些非图画性质的寓意基础之上加入了地形学绘画 和风景描绘学的细节。 “华兹华斯的最大特点就是卢梭主义:对都市文明的仇视,对自发性和真诚的 情感的信赖。”华兹华斯认为城市的机械生活使人们“在属于我们的自然界”一 无所见城市生活使人们的感官和心灵感受能力麻木。按照这种描述,城市生活几 乎从开始就没有童年的纯真阶段,而直接跃入衰老的过程。华兹华斯的 序是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也是乡村主义的奠基。在他的许多诗歌中,看到 的都是“乡野问飘溢的芳香气息,无言木石的安恬、静谧”华兹华斯认为,是英 国乡间的阴柔的自然,使得诗人的情感达到一种。情感的自然流露”。在乡间生活 中,诗人容易为心灵的激情找到成熟的土壤。从最基本的感情和简单性格而来的乡 村生活最容易被人理解,最长久,因为乡村生活与自然的美丽和永恒联系在一起2 。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华兹华斯那里,乡村场景作为一个有机共同体代表的是美 好、宁静、和谐的理想式生活。 但是,在乔治爱略特那里,乡村和城市在文学上开始了分离,乡村不再是完 全正面意义上美好朴素的世外桃源,乡村的“有机共同体”开始发生变化,从中, 衍生出“恶”的开端 1 韦勒克,杨自伍译,近代文学批评史1 7 5 0 - - 1 9 5 0 :浪漫主义时代c j )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 9 8 9 2 华兹华斯、柯尔律治杨德豫译,华兹华斯柯尔律治诗选( j )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1 第6 页 浙江大学磺士学位论文风景描述透视乡村生活 第三章爱略特的风景描述和她笔下的英国乡村 人文地理学家段义孚曾说过,风景是“人的种种努力的聚合之处”。风景是自 然环境和文化景观叠合而成的地形学现实。一个地区居民的生活方式、信仰和观念 给自然环境打上了人工的烙印,形成“一种清晰可辨的风景”;反过来,一地区的 风景又模塑了居住者的生活方式、信仰和观念。因此,风景成为一种“文化建构”。 l 在爱略特的小说里,风景不再是可视的地貌和历史的陪衬,仅仅引起我们感官 和审美的愉悦,而是可读的地形学文本和历史的力量,记录着“乡村共同体”的所 有“心理的、感情的和物质的生活方式”爱略特小说中虚构的一个个乡村小镇犹 如一块块实验田,我们得以管窥维多利亚时期英国“乡村共同体”的全貌。从爱略 特的所有文本中,可以看出她的景物描写受到几方面的影响:地形学绘画,前拉斐 尔画派( p r c - r a p h a e l 。或称先拉斐尔派,维多利亚时期画派,对缺乏诗意的绘画不满, 以纯真、忧伤、浪漫的世界为题材,色彩鲜明,注重细节的刻画) 、荷兰画派的风 格最为明显。其中,地形学绘画使她的作品具有一种全景式的气魄;前拉斐尔画派 则使她更加注重从细节入手唤起细微的注意并把它们看作“最高的真实”;荷兰画 派的影响在乔治爱略特之前已经非常明显,人们第一次把注意力放到“微不足道” 的琐碎现实中,这是乔治爱略特作品的乡村静谧气氛的主要来源,同时也是她刻 画乡间民众的主要手段。如果考察一下当时从康斯塔布尔( j o h nc o n s t a b l e ,英国十 九世纪初画家,以描绘家乡s u f f o l k 的乡村风景著称) 到j m w 特纳( j m w t u r n e r , 英国十九世纪画家,他的绘画有一个从乡村到城市的转向的特点,并且把人物置于 画面的核心,出现了风景中人物的细节刻画) 的风景构图变化,就可以发现:在细 致入微的实景描绘中,人物不再是风景的点缀,而成了风景所要陪衬的对象。也就 是说,人物不仅是风景,而且是风景的主宰。这种变化通过爱略特散文化的描写出 现在小说中就使得乡村从一开始就有了诗意的特征,而不是纯粹的景物实录。 转引自张箭飞风景与民族性的建构 外国文学研究 2 0 0 4 年第4 期 第7 页 浙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风景描述透视乡村生活 风景地形学( 全景式描写) 乔治爱略特对实景描写的偏好体现在她对地形学绘画的借鉴上。十八世纪的地 形学绘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鸟瞰绘图法和图标绘图法让位于一种低视角的绘图: 将房舍置于中远距离,把人物、动物置于绘画中。这种手法在当时的贵族版画中十 分普及,这种绘画风格经过康斯塔布尔,特纳等人的变革后几乎统治了十九世纪的 绘画和英国园林风景,“1 8 1 8 - - 1 8 2 3 年一般常见的英国风景总是由以下事物组成: 波浪起伏的草地一直延伸到一块不规则的水域,那里拱桥横卧,树荫满地,草地上 跑着家畜或野鹿,远处的房屋建筑隐约可见。”乔治爱略特是勾勒风景“总轮廓” 的出色作者。她对风景中地形学特征的偏好非常明显,全景式的描述在她的每一部 作品里乃至每一个章节前都会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她往往通过游人的眼光( 米德 尔马契) 、梦中所见(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 或者直接插入来描写英国中部地区的 乡间小舍、礼堂、农庄、磨坊、河流山川、土地。织工马南里潮湿阴郁的洼地 和石场、亚当比德中用两种截然相反的色彩同时着色的草坪和山岗、米德尔马 契中阴沉古老的庄园林荫道和牧场,都非常完美地再现了她记忆中不断徘徊的风 景。在她的早期作品中,爱略特道德批判和社会剖析的雄心还并不明显( 相比之下 她的几部宗教含义和道德批判成分非常重的作品中的风景总是在美好中露出阴郁 的色彩) ,这些作品中的风景描述往往接近于水彩画,之后就渐渐具有油画的性质 了。 弗洛斯河上的磨房中在描写圣奥格的故事之前有一段这样的文字: 。那镇在森林覆盖的低矮山峦和河滩问露出它有凹槽装饰的红色老屋顶和码 头边宽大的人字墙。河水被瞬息即逝的二月阳光照成了一片柔和的嫣红。富饶的牧 场和大片的黑土从市镇两边往远处延伸。黑土早准备好接受闰叶的绿色庄稼的种 子,有的且已点染了秋播玉米的嫩苗的娇绿。树篱闻处处有乔木点缀。遥远处,船 只似乎在白杨的枝叶问竖起桅樯,扬起褐色的风帆;而弗洛斯河的支流瑞魄河则在 晰e y h u g h ,“g 吨e e l i o t a n d t h e v i s u a l a n s ja v i c t o r l m w e b b o o k : h u p w w w s c h o l m s n m e d u s g l a n d o w v i c t o r i a n a u t h o r s e l i o t 第8 页 浙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风景描述透挽乡村生活 这红屋顶的市镇附近泄入了弗洛斯河”(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第一卷第一章) 1 这段浓墨重彩的文字饱含了一种对于流逝岁月的温馨和热情的回忆。红色的老 屋顶、嫣红的阳光与河水、黑色的土地、娇绿的玉米、褐色的风帆,这些明丽的色 彩一下子就把灰色的记忆世界点亮了,它们就在作者的笔下突然鲜亮起来,仿佛这 就是现在现实中的景象一般。这是爱略特在早期作品中一种非常自然的情感流露, 没有任何矫饰和渲染。她用平实的笔调为我们勾画出了那个临河小镇的地理位置, 繁荣的景象,并暗示它经常会受到洪水的袭击。河水的主流和支流成了暗藏的叙事 线索,一幅完整的圣奥格的图画很快就跃然纸上这种全景式的描写点缀着爱略特 的每一部作品,但是这一场景却最为艳丽,可以看出作者早年从事写作时不受羁绊 的热情( 乔治爱略特的早期写作风格和晚期写作风格有着一定的差异:她越来越倾 向于隐藏自己的身份,这与她女作家身份的暴露和她想作为知识分子写作的追求有 很大的联系) 2 作者在这段文字之后描写的塔利弗兄妹的快乐童年是最动人的画 面,爱略特用充满童趣的笔触记述了她自己的孩提时代:叛逆、调皮、充满幻想、 对家人和兄长的无限热忱的爱。丛林中的跳跃嬉戏与后来文章中丛林的静谧相比 较,岁月流逝几乎没有给风景、给整个乡村社会带来任何的变化,作者依托的风景 具有了一种记忆中的稳定性。 爱略特对色彩的敏感在她的全景描写中非常的明显。暖色调弥漫着所有的乡村 记忆,那是记忆中以“家”为象征的乡村社会“有机共同体”( o r g a n i cc o m m u n i t y ) 3 的再现。乔治爱略特的思乡情结毫无保留地融入到了对其实并不完美的乡村生活 的回忆中。对乡村社会的牧歌化处理成为爱略特小说中浪漫化倾向的一个表现,这 种对乡村风景田园牧歌式的描述表现了乔治爱略特对华兹华斯的直接继承:迷人 的风景、儿童、家园,这些主题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那位伟大的诗人。当这些美好的 要素同时构成一幅图景的时候,乔治爱略特的乡村风格就具有了华兹华斯式的纯真 与迷人的色彩了。 乔治爱略特在开始写作的时候虽然已经放弃了基督教的信仰,却仍然有一种 基督教的道德观念。( 哈罗德布鲁姆认为尼采对于乔治爱略特的这种解读是错误 艾略特乔治( e l i c m ,g ) ,孙法理译,弗洛斯河上的磨坊( j ) ,南京:译样出版社,2 0 0 2 兰瑟,苏珊s ,黄必康译,虚构的权威一一女性作家与叙述的声音,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2 3 c o u p e ,l a u r c n c c ,“t h e g r e e n s t u d y r 幽- - f r o m r o m a n t i c i s m t o e c o c z i f i c i s m ”( j ) l o n d o na n d n e w y o r l c 参考“t h eo i 舯i c c o m m u n i t y ”f r 1 j a v i sa n d d c n y s t h o m p s o n 第9 页 浙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风景描述透视乡村生活 的) 1 即使是在她早期的作品中,道德观念也多多少少地渗入到了风景中。这可以看 作是牧歌式乡村消解的一个征兆。由于爱略特的这种写作意图,那些与暖色调截然 相反的颜色也存在于风景中。“明暗对比法”( c h i a r o s c u r o ) 的使用在作品中十分 常见。比如亚当比德中描写“干草坡”的段落,一方面体现了爱略特在观察风 景时不断移动的视角,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作者运用“明暗对比法”的风景描述风格: 暖色调的温馨被一种荒芜的色彩所淡化,观察的角度是通过一个骑马的外乡人。 。草坪在村子的尽头,在这里大路就分叉了,一条经过教堂上山,另一条缓缓蜿 蜒引向山谷。在草坪通向教堂的这一边,三三两两的茅舍几乎一直延伸到教堂的大 门口,但是在对面,朝向西北方向的这一边,财视野开阔,一眼望去,是一片徐徐 上升的牧场、树木茂密的山谷和峰峦层叠的暗色远山。干草坡属于那地形起伏、丰 饶富足的洛母夏地区,这一地区正好紧接着为贫瘠的群山所附临的史东尼夏荒凉的 郊区这旅客再走两、三个小时后,就可以走出这个为灰暗冷峭的岩层所截断的 光秃荒凉的地带,看到另一番景色。在那里,他行径的道路,迂回在树木的浓荫下, 或是沿着灌木丛生、长满牧草和谷物的山坡而上,他到处都可以看到漂亮的乡绅宅 邸掩映于山谷之中,或坐落在山坡顶上,看到有长形谷仓和金色禾草堆的人家,还 有那枞树丛、茅草屋顶和暗红色砖瓦中伸露出来的灰色塔尖。当这旅客开始登上那 通向景色宜人的高地的斜坡时,干草坡教堂的塔尖正是这样伸露在树丛之上的。现 在从他靠近草坪的这一位置望去,这一片可喜景色的所有其他典型特色都尽收眼 底。高高衬托在地平线以上的是巨大的圆锥形的山峦,像是防护这谷场牧草地区的 巨型墙垛,以抵御那啮人的凛冽北风;山不太远,没有笼罩在朦胧的紫霭之中,看 b l o o m , h a r o l d ,t h e w e s t e r n c a n n o n - - t h e b o o k sa n ds c h o o l o f t h e a 弹( j ) 砌v c f h d s o o k s n e w y o r k 第l o 页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风景描述透视乡村生活 得见那暗淡的略带绿色的山边点缀有羊只,但它们的动作目力观察不到,只能凭记 忆来补充( 亚当比德”p 3 6 ) 在这个段落中我们几乎可以看到两个相邻地区的四季风貌。然而作者所描写的 仅仅是1 7 9 9 年的夏季。文中将史东尼夏荒凉的郊区和洛母夏地区作了色彩对比, 证实了乔治爱略特的风景视图并不完全是一味的欣欣向荣。这种手法的采用很可 能是受到了罗斯金雄辩观点的影响2 。罗斯金认为,如同世界一样,风景也有两个 方面,都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伟大的艺术既能反映美丽又能反映不完美。只侧 重一个方面是一种错误而又感情用事的做法。罗斯金从道德的角度来分析文学的技 巧,他在风景这一问题上也是如此。他在风景、模仿和道德中几乎把诗歌中的 想象归为“谬误”他们都强调要有“对废墟和破败的房屋所暗示的人类痛苦的同 情”,需求崇高和美丽之外的第三种色彩,强调多变的风格和明暗对比法。这段干 草坡的背景描写就是这样的,“暗红色砖墙上灰色的塔尖”,丰饶与光秃荒凉并存, 正体现了罗斯金对于风景的要求。一个一向缺失的景象在这种风景描绘中被发现 了,爱略特在对比中找出乡村中的不和谐因素一繁荣与人类痛苦的并存,这样观 察的目光就前所未有地开阔起来,爱略特记忆中的风景只有在这样的开阔视野中找 到新的观察对象一一乡村人的生活。这种开阔的对比视野成了乔治- 爱略特作品中连 接她的背景叙述和情节发展的纽带。在上面这个段落中,这位游客在观察风景之后 看到了福音教派的女传教士在干草坡的传教过程,那是作者精心安排的宗教人士与 普通民众之间的对比的场面,之后由这个场面散射开去,成为许多情节的源头。这 种从风景入手,使情节源于风景的做法,在乔治爱略特的时代是非常普遍的:先 用非情节性的风景描述建立一种牧歌式的乡村背景,然后在情节的叙述中慢慢消解 这种牧歌性使它成为作者想象中的历史的真实。 二树林和篱笆的隐喻( 细节性刻画) 爱略特在将情节与风景联系起来的同时,总可以赋予风景道德批判的涵义从而 1 艾略特,乔治( e l i o t , g ) ,周定之译,亚当比德( d ,湖南;湖南人民出敝社,1 9 8 4 年 2 r u s k i n , j o h n 。l m d s 唧c ,m i m e s i s m d m o r a l i t y 。,f r o m 。m o c h m a p a i n m r , v o l m m e l i i ” 第l l 页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风景描述透视乡村生活 使她笔下的风景极具隐喻色彩。她在全景式描写之后往往是细致的细节刻画。爱略 特在自己的作品中体现了她和罗斯金同样作为“细节自然主义的信徒”的风景概念。 乔治爱略特对于精确的自然主义细节的热情也多得益于前拉斐尔画派的拥护 者罗斯金的教诲。在前拉斐尔画派的作品中,通常可以看到。这些画家在带有鲜明 色彩的细节中透露他们的崇高品味。这种做法非常适合爱略特的写作目的:她总是 试图在大量优美动人的细节描写上建立自己在叙述上的权威。乔治爱略特认为前 拉斐尔派画家达到了“不可思议的真实”她开始用她自己的方式来求得同样的精 确,并且开始习惯认为。对植被的注意是前拉斐尔派画家最非凡的特色”1 。其实 这种对植被的观察古已有之,只是从来没有这么带有生物学的色彩。前拉斐尔画派 对于自然细节的关注决定了爱略特的田园描述风格。这种“不可思议的真实”突出 地体现在每一片森林、每一片草地、每一片叶子上。这些细节描写因为其反复出现 而带有了作者赋予它们的一种象征,成为文章中的关键性段落。 。还有什么乡土的景色更能深沉微妙地打动我的心弦,胜过我在这个温暖的五 月天漫游其问的森林呢? 我和蓝天之闻的橡树的黄褐色的叶片,我脚边的白色的星 星花、蓝眼睛的威灵仙和连钱草这是什么样的热带棕榈林,有多么奇怪的羊齿 植物,有多么美妙的大瓣花朵! 这些熟悉的花几,这些铭记在我们心里的鸟儿的娇 鸣,这偶尔转阴的晴朗的天空,这被那多变的树篱赋予了一定性格的沟壑起伏的草 场。这一切都是我们想象力的母语。(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第一卷第五章) 2 灌木篱墙和森林反复出现在亚当比德和米德尔马契中,是作者“想象 力的母语”。在爱略特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她从浪漫主义作家那里继承的对于各类 植物的偏好,我们甚至可以从中得出一套植物谱系:紫杉、枞树、菩提树、榆树、 。w i t e m e y d c , h u g h , g e o r g e e l i o t a n d t h e v i s u a l a r t s ;a v i c t o r i a n w e b b o o k : h c t p 洲w w w s c h o j 雨n l l $ 酣us 邮珊 l d o w a , i c t o r l a n a u t h o r s e l i o t 。艾略特,乔治( e l i o t ,g ) ,孙法理译,弗洛斯河上的磨坊( j ) 。南京:译林出版社2 0 0 2 第1 2 页 浙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风景描述透视乡村生活 苏格兰冷杉、山毛榉、蔷薇、风信子、雏菊、山楂、野豌豆大量的带有隐喻色 彩的植物描写穿插在情节发展的过程中。爱略特赋予树以人的色彩,在亚当比德 中,桦树的银色树干成为林中仙女最常出没的象征( 见第一卷,第十二章林中) ; 在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麦琪与树之间有了更为密切的联系:“由于她浅褐色 的肌肤、修长的身材和头顶漆黑的发冠,她似乎跟巨大的苏格兰枞树有了莱种血缘 关系。”( 见第五卷第一章红洼地) 麦琪成了苏格兰枞树中的森林女神。作者还 在随后用第五章劈开的树来象征麦琪的家庭责任和她的爱情之间的不相调和。 无论是“林中”,还是“红洼地”,都可以推断,红洼地是爱略特非常熟悉的地点, 几乎在每一部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关于类似场景的描写这些有着相似植被特征的地 点总是暗示了以下的内容:爱情的萌生,第三者的偷窥,秘密的揭穿,两个对立男 人之间的矛盾( 在亚当比德中是木匠亚当比德与亚瑟唐尼桑恩上尉的冲突, 在弗洛斯河上的磨房中则变成了麦琪的哥哥汤姆和“仇人”之子菲力普之间的 对峙,到了晚一些的作品中这种直面的冲突开始变得深沉起来,于是就出现了米 德尔马契中卡苏朋对妻子多萝西亚和侄儿之间关系的猜疑,早期的树林里的场景 进入了庄园内的客厅) 情节的相似透露了命运的不可捉摸。树林成了爱赂特作品中 一个重要的场所与特征,它或者唤起女主人公人性的复苏( 麦琪、多萝西亚布鲁克 在这里反思她们的禁欲主义) ,或者使人受到诱惑然后堕落( 海蒂在这里幽会唐尼 桑恩上尉) 。无论她们怎样做,树林成了她们人生的转折地,之后她们总会给自己 或者周围的人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平静的树林中隐含了无数危机,非当事人的突然 闯入和乡间的流言蜚语使得树林交得像毫无遮掩的平地一样开阔爱略特精心描写 的仙境最终成为了陷阱。森林也就越发显得扑朔迷离,令人生畏了 。但是每一处浓密的灌木篱墙用它们离群的美丽侵占着土地,夷榛包裹的牧场 绿色的边界,向玉米田里伸出他们常常的黑莓枝条看看这些灌木篱培就会感觉 这旅途很值得。这些不惹人注意的美丽的自由的房屋,开紫花的红莓科甚至在 冬季,这些灌木篱墙也会展示它们珊瑚般猩红色的山楂、深红的蔷薇果,散着自霜 的摇曳的灰色的叶子。( 费力克斯霍尔特引言) 第1 3 页 新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风景描述透视乡村生活 这样对于“篱笆”的描绘显然需要作者大量的关于植被的知识和细腻的观察, 她必须知道路边簇生的各种美丽野花的名称和它们随季节变化的更替规律。这样的 段落总能给爱略特同时代的人以很大的共鸣,罗斯金就认为,爱略特的散文式田园 描述“具有强烈的真实的品格”,是很好的“田园素描”。“灌木篱笆”这种“私 人财产”的象征是爱略特作品中另一个常见的景物。前拉斐尔画派的威廉霍曼亨 特( w i l l j a mh o l m a nh u n t ) 的一系列画作都有篱笆的出现。篱笆在十八世纪末十 九世纪初这样的年代是与“圈地”、“羊毛纺织”联系起来的。爱略特认为篱笆应该 是英国中部田园的特色。更确切的说,篱笆是整个维多利亚时代的一个重要的象征。 亨特式对植被的处理影响了爱略特对于篱笆的描述。对于每一片叶子都给予关注的 绘画风格使得爱略特对于篱笆的描绘具有植物命名学的特点。“孤立风景中的一部 分,然而在这一部分上集中注意力。”这种做法的科学色彩非常的浓烈,在崇尚科 学和理性的维多利亚时代,这样的风景描写给读者营造了一种历史的真实质地,这 与爱略特希望描写历史的意图是十分吻合的。 然而,由于过于注重细节,造成了画面的整体结构不和谐,有时候又在一定程 度上破坏了这种真实性。作者在迸行这些描述之后,很难有余地去集中精力注意那 些本应该重点突出的事物。爱略特总是过多地叙述篱笆的植物构成而不是关注篱笆 内部的事物:那些奔跑的羊群、那些快收割的耕地、那些果园、那些劳动中的园丁, 都在作者叙述篱笆的时候非常突兀地出现在篱笆内的一角。这种描写构成了爱略特 作品中少数的不和谐的画面。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汤姆塔利弗学画的一段文字似 乎点出了爱略特对于风景绘画的一种态度: 。他发现新来的绘画老师并不教他画狗或驴,而是画溪流、乡村小桥和废墟。 那些画全都带有铅笔画的柔和,表明大自然如果还有什么的话,那就是缎子般的光 滑如此这般,汤姆就学会了把他的铅笔削得尖尖的,用那铅笔画出了风景 的总轮廓,而汤姆那狭隘的心灵却有一种注意细节的倾向,于是总觉得那画沉 阀之至。”(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第二卷第四章) 2 刘易斯,g l :现代面家( m ) 第四卷 艾略特,乔治( e l i o t ,g ) ,孙法理译弗洛颠河上的磨坊( j ) 。南京:译林出版社,2 0 0 2 第1 4 页 浙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风景籀述透视乡村生活 可见,爱略特总是把她写生的笔削得太尖以至于打破了原有的和谐。爱略特没 有深刻的发掘篱笆的寓意。这样做无论对与否,都促成了爱略特的另一个创举:她 第一个发现了乡村生活的不和谐,第一个用外科大夫的眼光去剖析英国乡村中渐渐 生成的“恶”的因素。 三观察和回忆中的风景虚构 乔治爱略特的回忆性风景描述和她写作中的道德批判使她笔下的乡村风景成 为一种假设和虚构。作为维多利亚时代的作家,爱略特正在经历工业革命下英国乡 村的全面溃退。因而她的风景描述中回忆的色彩多于实她的考察。一方面,是由于 她作品中反映的时代还是一个乡村社会占绝对优势的时代,而她眼前的社会状况却 是城市化进程的高潮时期;另一方面,这一时期的作家还在摸索着采用什么样的方 法来表现他们的社会,大多数人只能采取他们上一辈的作家的手法来“想象”,缺 少客观的环境去做实地的考察,作家在试图为十九世纪中产阶级客厅营造一种“田 园色彩”的努力中发现他们自己也缺乏乡村代言人的合法性。于是他们使用各种各 样的他们自称为“真实”的技巧使得他们的作品最大程度的具有乡村的真实性特点。 上一章节中,爱略特在风景描述中不断出现的细节刻画,正是试图证明其笔下乡村 场景真实性的表现。真实与否取决于作者是否有真诚的写作态度,也取决于她的记 忆是否会因为岁月的流逝而减退。华兹华斯在用“记忆的沉积”或者“印象的沉积” 来表现风景这一方面,深深影响了乔治爱略特的风景描述。但是华兹华斯依靠记忆, 并不是因为外在环境已经不具有乡间风景的品质,而是这位诗人太多超脱于现实而 徜徉于自己理想中的湖光山色中。他描写的风景类似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风景 的虚构成分相当多。当爱略特也采取华兹华斯式的风景描述的时候,她的虚构成分 又增加了,因为她的写作环境并没有给她一个华兹华斯时代的乡村风光来观察。 爱略特的作品反映的1 7 9 9 - - - 1 8 3 2 年间的历史正是浪漫主义的高潮时代也就 是华兹华斯在文学上所开启的那个时代。“十八世纪七十年代出生的艺术家在十八 世纪九十年代和十九世纪初作出了发明创造。”1 这个发明创作指的是华兹华斯、 柯勒律治还有画家康斯塔布尔作品中大量出现的田园风格。爱略特的作品可以看作 雅克,巴尔赞,韩毕译从黎明到衰落一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 j )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杜2 0 0 2 第1 5 页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风景描述透税乡村生活 是那个时代的回声,其中的浪漫情调虽然随着一个枯燥乏味的伪善时代的到来而显 得有些褪色。但是没人能否定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