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唐代老学研究——以成玄英、李荣、唐玄宗、杜光庭《道德经》注疏为个案.pdf_第1页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唐代老学研究——以成玄英、李荣、唐玄宗、杜光庭《道德经》注疏为个案.pdf_第2页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唐代老学研究——以成玄英、李荣、唐玄宗、杜光庭《道德经》注疏为个案.pdf_第3页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唐代老学研究——以成玄英、李荣、唐玄宗、杜光庭《道德经》注疏为个案.pdf_第4页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唐代老学研究——以成玄英、李荣、唐玄宗、杜光庭《道德经》注疏为个案.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唐代老学研究——以成玄英、李荣、唐玄宗、杜光庭《道德经》注疏为个案.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博士学位论文 d o c t o r a l di s s e r t a t i 洲 老学思想深深上了儒家君主专治的烙印。这为后来唐玄宗将老子之 ” 道” 政治化、孺学 化开了先河 第四部论述了 唐玄宗的老学思想. z 认为唐玄宗老学思想的最大特点是将老子之“ 道 ”政治 化, 在他的 道德经注疏中,只要前人论及帝王政治的 成果一律吸收,只要能够联系上帝王政 治的尽i lk 向 此靠拢,只要能够往君主政治方面发挥的尽童发挥。一句话,他要借 道德经)将自 己的政治见解一一表现出 来,或者说要将 道德经中的政治思想挖掘到深层、发挥到极点。其 表现之一是将 老子一书中的“ 圣人” 、 “ 君子” 、 “ 人” 几乎都理解为 “ 帝王” : 表现之二是频萦 提到 “ 无为” 、 “ 帝王” 、 “ 人君” 、 “ 人主” 、 “ 理天下” 、 “ 理身 理国” 等。表现之三是把许多本不是 针对帝王治国而言的 老子章节的愈义, 均解释为治国理论。另一个特点是表现出调和储、 道 二家的 倾向, 将 老子) 中一些明显不合儒家思想的内 容尽量作了 儒家化的 解释。 如将第3 8 章 “ 夫 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一语曲解为 “ 制礼者,为忠信衰薄而以礼为救乱之首尔”,意即 制 “ 礼”作乐是为了拯救忠信之风衰薄的社会局面,是治理乱世的首选方案,但不是根治之法, 翼 根治之法在于无为道德之化。这样释几乎将老子抨击儒家礼乐的原惫荡除殆尽。故唐玄宗的 老学思想带有明显的政治功利性 第五部分研究了杜光庭 道真经广圣义这一老学的宏篇巨 制,认为杜光庭对于唐代老学 最大的 贡献在于他比 较全面 地总结了 唐代及其以 前的 老学成就。 重申了 老子以 道治国、以 德 修身的主 老学宗 旨 思想, 从而确立了 他以 唐玄宗 道德经注疏来济乱世致太平、以“ 道德”为核心的 有道论为一体. ; ,他对唐玄宗的“ 圣义” 也 “ 推广”了 不少. 在道论方面他明显希望揉合此前所 既谓“ 大道之身即老君也” 。 又认为“ 道” 即“ 虚无之气” , 即“ 虚极妙本” , 即“ 理” , 归训 不偏主于玄宗的 “ 妙本” 说。其修身理论则 “ 理心” 与 “ 炼行”并重, “ 修身”与 “ 理国, 相联, 道教与佛学兼采, 亦不偏重于玄宗的帝王修身一隅。就中 唐玄宗以 来的老学而言,这是一种向 南 北朝及初唐佛、 道融合的回归;与成玄英、李荣相比, 其擂家修养成分又有所增加。其治国 方面 的.大特点是比 唐玄宗更大胆地引进播家理念, 公开赞扬储家 “ 载仁伏义, 抱道守谦, 忠孝君亲, 友佛骨肉, 乃美之行也” ,乃至有的学者视他为 “ 以孺释道” 者。 总 之, 成玄英的 老学思 想可以 说 是南北朝以 来重玄学思 潮和佛道融合 趋势的 大结 集, 李荣的 思路则开始向汉魏传统回归, 唐玄宗更进一步回到 老子 “ 理身” 、 “ 理国” 的本来立场上, 杜光 三家归于一 “ 道” 庭虽然美其名曰 “ 广,实则远出“ 圣义” 之外, “ 广” 到了擂、道、 佛三家,是真正想融合 博士学位论文 d o c i o r a l d i s s e r t a t i 侧 ab s t r a c t w i t h a n a n a ly s is o n s o m e i m p o r ta n t w o r k s o f l a o t s e s p h i lo s o p h i c a l s c h o o l , t h i s t h e s is i n t e n d s t o e x p l o r e t h e o r ig i n a l i ty o f t h e g r e a t w o r k o f l a o t s e , i n s t e a d o f e x e m p l i 斤 i n g l a o s t h e o ry a n d h i s 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 id e a s . f o u r c h a p t e r s a r e i n c l u d e d i n t h i s t h e s is c h a p t e r o n e m a in l y c o n t a i n s a n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t o t h e p u r p o s e s o f c o n d u c t i n g t h i s r e s e a r c h , a n d th e a im s t o a c h i e v e , a n d n e w i d e a s p u t f o r w a r d b y t h e a u t h o r . i n a d d i t i o n , i t a l s o e n t a i l s t h e a p p r o a c h e s t h a t t h e a u t h o r a p p l i e s i n h i s r e s e a r c h t o c u r r e n t s i t u a t i o n o f l a o s s t u d y , t h e t r a c e t h e c u l t u r a l b a c k g ro u n d o f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t a o i s m , b u d d h i s m , a n d l a o i s m i n t a n g d y n a s t y a n d t h e c o r r e l a t i v e i m p a c t b e t w e e n t h e m . c h a p t e r t w o f o c u s e s o n e s s a y s o n l a o s w o r k i d e n t 询 t h e t h r e e f e a t u r e s o f h i s i d e a s o f l a o i s m . w r i tt e n b y c h e n g x u a n y i n g i n o r d e r t o f i r s t , h e t r a n s f e r s o f l a o i s m fr o m t h e b o o k i s h a n d a b s t r a c t p r i n c i p l e s i n t o p r a c t i c a l s e c o n d , h e n e g a t e s t h e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o n c e p t i o n o n l a o t s e s t a o a s t o b e , o r n o t t o b e o r n e i t h e r t o b e o r n o t t o b e . f u r t h e r m o r e , h e c l a s s i f i e s l a o s t a o i n t o t w o c a t e g o r i e s . t h i r d , i n t e r m s o f t h e t h e o r i e s o f s e l f - e x a lt a t i o n , h e r e j e c t s t h e h e r m i t i c s t y l e a n d a d v o c a t e s 也。wa v t o i mp r o v e o n e s e l f i n d i ff e r e n t 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 s o f l i f e . hi s t h e o r i e s e s t a b l i s h a p e o p l e s i n t e r p r e ta t i o n c o n c r e t e a p p roa c h e s . ! t h e o r e t i c a l b a s is f o r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t a o i s m a n d me n t a l i s m . c h a p t e r t h r e e , f o c u s i n g o n n o t e s o n l a o 7 e w i t t e n b y l i r o n g , id e n t i f i e s h i m a s a t r a n s i t i o n a l i n t h e p e ri o d fr o m e a r l y t a n g d y n a s ty t o t h e m i d - t a n g d y n a s ty , i n w h i c h l a o i s m e x p e r i e n c e d a c l fr o m c h e n g s c o n c e p t s t o a m o r e p o l i t i c a l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 t h e e m p e r o r t a n g x u a n r h o n g h o l d s a u u n d e r s t a n d in g o n l a o i s m , w h i c h i s c h a r a c t e ri z e d b y t h e f e a t u r e o f g u i w u . h e a l s o p ro v i d e s f i t e x p l a n a t i o n t o t h e b i r t h a n d e v o l u t i o n o f t h eu ni ve r s e s p e c i 勿 吨 h o w u n i v e r s e p u t f o r w a r d b y h e s h a n g g o n g a n d w a n g m i , i s b o m o u t o f c o n t r a d ic t o ry p o w e r s . h is t h e o r ie s a r e m o r e c o n c r e t e t h a n t h o s e o f c h e n g x u a n y i n g s . f u r t h e r m o r e , h e a b s o r b s i d e a s f r o m c o n f u c ia n i s m i n t o h i s t h e o ri e s t o m e e t t h e d e m a n d o f t h e r u l i n g p o w e r , w h ic h i m p r i n t s h i s l a o i s m w i t h a m a r k o f mo n a r c h y . c h a p t e r f o u r e x p lo r e s t h e e m p e r o r t a n g x u a n z h o n g s l a o i s m , w h i c h i s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o f p o li t i c a l c o lo r . i n h i s n o t e s o n l a o t s e , p o l i t i c s . i n a h e a b s o r b s a il t h e i d e a s c o n c e r n i n g w ith t h e mas o n e e x a m p l e c a n b e s e n s e , h e t r i e s t o r e s o rt t o h i s e s s a y s t o e x p r e s s h i s p o l i t i c a l f o u n d fr o m h i s r e i t e r a t i o n o f a l l t h o s e o p i n i o n s . l a o t s e a s e m p e r e r . a n o t h e r e x a m p l e i s t h a t h e s a c r e d , i n t e l l e c t u a l s , m a n fr e q u e n t l y m e n t i o n s t h e t e r m s s u c h e m p e mr , e s s e n c e o f t h e r u l e r o f m e n i n h i s d i s c u s s i o n . t h e t h i r d e v i d e n c e i s t h a t h e d i s t o r t s t h e l a o i s m勿e x p l a i n i n g t h e m a s t h e t h e o r i e s o f i n a d d it i o n , h i s t h e o ry i s a l s o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o f t h e i n t e g r a t io n o f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h e m a k e s c o n f u c i a n i s t e x p l a n a t i o n o f l a o s i d e a s t h a t a r e n o t c o n s i s t e n t w i t h a n d t a o i s m. t h e i d e a s o f 十 尊士学位论文 d o c i o r a l d i s s e r t a ii d p i 二 二 二 二 二 二 二 二 二 二 二 二 二 二 巴 二, 二 份 巴 二 二 , 二 , 吧 , , 一 , , 代 甲 竺里 , 竺 , , 竺 , 竺 , , , , 呼 , 闷 呼 , . , . ,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 s u c h i n d e x e s a n d e x p l a n a t i o n s r e v e a l t h e u t il it a r i a n f e a t u r e o f t a n x u a n z h o n g s l a o i s m . c h a p t e r f i v e m a k e s a c a r e f u l s t u d y o n d u g u a n g t i n g s g r e a t w o r k : e s s a y s o n l a o t s e . d u s c h i e f c o n t ri b u ti o n t o l a o i s m i n t a n g d y n a s ty l i e s i n h i s c o m p re h e n s i v e s u m m a ry o f a ll t h e i m p o r t a n t i d e a s o n l a o i s m i n a n d b e f o r e t a n g d y n a s ty . b e s i d e s , h e r e s t a t e s t h e p r i n c i p l e s o f g o v e rn i n g a n d s e l f - e x a l t a ti o n p u t f o r w a r d b y l a o t s e w i t h a n i n t e n ti o n t o c o m f o rt p e o p le s s o u l w h o w e r e s u ff e r i n g f o r m w a r a n d c o r r u p t i o n a t t h a t t im e . j m s 士学位论文 d 0 . . 1 o r a l 川 s s i r i a i i o n 绪论 老子又称 道德经 ,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 是道家、道教的 “ 圣经” 。自 战国时代韩非撰 解老 、 喻老以来,历代都有大批学者和道徒为之笺注疏义,释疑解难,阐 发宏旨.至元代便有所谓 ,(道德八十一章,注者三千家” 的说法,明 清至今, 其数可想而知。 加之, “ 道与世降,时有不同,注者多随时代所尚,各自 其成心而师之。故汉人注者为 汉老子 , 晋 人 注者为 晋 老子 。 唐 人、 宋 人注 者为 唐 老 子 、 宋 老 子 . ”随 样, 便 使“ 一 部 老子 ) . 字不过五千, 却拥有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 其内容涉及到自 然、 社会、 人事、 政治、 经济、 文化等各个方面,故历来受到社会的重视。 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探讨、研究、注释、阐发,由 此 而形成了 一个庞大且悠长的学 术流派,同 时 也就 构成了 一部老子学 说史。 ” 。 这样一 个极其孩博 浩 摘的 老子注释系统。 在中国历代孺、道、释三教始终相互碰撞与融摄的时代背景下。既包含 了 道家道教丰富的哲学思想,也融摄了 俪、 释二教不少哲理梢义。可是,由于政治与人为的种种 原因,过去却很少有人去作研究与梳理。只是在二十世纪最后二十年,人们意识到,随着现代科 学技术日 新月异的突飞猛进,人类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个人与社会、人文社会与自 然环境之间 的关系反而愈来愈扑朔迷离,愈来愈不稳定.愈来愈不协调,这种世界性的社会危机正是人类在 科学技术进步的光环下忽视人文思想文化对社会进步影响的恶果。在这种全球性的社会危机中, 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在全力提倡科学精神与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不丧失中华民 族文化主流一一 孺道文化中的天人合一、 知行合一、内 外合一、 情境合一的和谐宇宙观与人生观。 因为,儒道思想在探究人与社会和自 然三者的和谐统一、 寻找社会公正与和平、追求个人心灵自 由和道德完美等层面上早已 作出了有益的探索,提出了一系列至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的解决问题 的理论思路与方案。醒悟了的人们这才掀起了一股研究孺道文化的热潮。在这一热潮中.道家道 教文化、 老学研究受到了学者们前所未有的重视。 任继愈先生的 中国道教史 、 汤一介先生的 郭 象与魏晋玄学 、卿希泰先生的 中国道教思想史纲和 中国道教史 、王明先生的 道家与传 统文化研究 、卢国龙先生的 中国重玄学和 道教哲学 、何建明先生的 道家思想的历史转 折等等应运而生,从中可以 看出, 他们对汗牛充栋的 老子注释系统作了 不少开拓性的研究 和独到的分析, 给后继者提供了 很好的研究基础和必要的启示。 特别是业师熊铁荃先生与马良 怀、 刘韶军合著的 中国老学史更是第一次对历代 老子注疏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初步揭示了其 中所包含的丰富思想内容,开拓了老学研究的新领域。 但是,由于研究方向、写作目 的和研究时间的局限。 上述著作都是宏篇巨 制,大而为论,不 可能对历代 老子注疏系统作断代的个案的深入研究.而 “ 注重历代对 老子 、 庄子的注 释, 是全面了 解中 国 哲学 发展的 至关重 要问 题 ( 当 然对儒家 和佛 教的 注 解同 样也应 注意) . o w究 历代 ( 老子注疏, “ 一是揭示老学历史的和逻辑的发展进程,从而了解老学的历史地位及其对中 。分别见杜道坚 道德玄经原旨 卷首张与材序、 卷下. 道藏第1 2 册,文物出版社1 9 8 8 年影印 版. 凡下文所 引 道限 ,皆同 此版本,不再注明。 .熊铁墓、马良 怀、 刘韶军: ( 中国 老学史 前言 , , 福建人民出 版社 1 9 9 5 年第 , 版。凡下文 所引 中国 老学史 . 旨同此版本。不再注明. 0汤一介: 非实非虚集 论魏晋玄学到初唐重玄学 ,华文出 版杜 . 9 9 9 年第 l 版第1 6 0 页. 博士学位论文 d o c t o r a l d i s s e r t a t i 洲 国文化的影响; 二是有 助于 理解 老子 思想的 本来面 貌. ” 。 因此, 如果希望 在现有老学研究 成 果墓础上取得对道家道教和老学思想更加全面而深入的了 解,在初步的开拓性的 研究完成了揭示 概貌、构建体系的任务之后。 进一步的目 标应该是对历代 老子注疏一部一部地、一个时代一 个时代地进行竭泽而渔式的深入探讨,以期全面而准确地描绘历代 “ 老学历史的和逻辑的发展进 程” ,真正弄清道家、道教、佛教与 老子之道的 相互融摄的 轨迹。同时, 笔者在多年的 研究工 作中。 深切感到2 0 世纪下半叶的中国 学术研究, 重义理而轻考证, 每每研究一个问 题,不能穷 源 尽理,甚至抓其一点、不及其余, 循论摘句、断章取义, 文章妙笔生花,论证不堪推敲。乃至许 多问压皆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有的研究者乃至为了将研究对象的思想理成一个体系.为了行文 系统而圆通. 往往张冠李裁、移花接木. 将一个人几部作品中 不同章节的语词拼合成一句话以 构 成一个完整思想。 此类例证颇多,尤以思想史研究论著为甚。这样一来,往往是研究对象的思想 成体系了,作者的叙述也严密有序了,却与历史事实的距离更远了。同一个历史人物或事件、同 一部历史文献的思想内容,却得出了大相径庭、甚至截然相反的结论。 这就像盲人摸象, 摸着了 腿脚即以为整个身体象腿脚. 摸着了耳朵则以为整个身体象耳朵。知其一不知其二,爱其屋兼及 其乌。 结果是:论著如山 积,问 题依旧 在。 这显然有悖于真正的学术规范1 因此, 笔者尝试先对 唐代 老子注琉一一作个案研究,摸清每一个老学家的老学思想脉络, 然后在此荃础上再综合 研究,以揭示出 唐代老学思想的整体发展趋势,撰写成 唐代老学研究的专著。本文课班的选 择正是在这样一种指导思想下作出的。 同 样出于上述指导思想。本文试图在两个方面有所创新:其一, 此前的唐代老学研究。 虽已 有不少学者作了 许多开创性工作, 取得了 可喜的成就。 但由于时间的 仓促、资料的不全等各种原 因, 致使研究成果或集中于某一人的某一方面的专门领域,或仅为各方面的 概述而已。 本文希望 对唐代老学作品先进行微观的个案研究。再在此荃础上进行宏观的总结与归纳,将结论建立在坚 实的 徽观实证基础上。其二,此前的唐代老学个案研究多为分析某个老学家的老学思想的某个方 面,既未能全面研究,亦缺乏纵向 和横向比 较,不能指出 这些老学家相对于前人来说新的思想创 新之处,因而许多被认为是某个老学家的思想实际上是前人已 有的理论,这对于正确理解老学家 本来的思想面貌是有害的。本文则拟在归纳和总结了 唐代老学家整体的老学思想的荃础上,再进 行比较。以期明确彼此之间的不同之处,从而廓清老学家所特有的老学思想。关于比 较的范围, 本文主要以 汉代河上公 老子注 、魏晋王弼 老子注为比 较对象。因为这两种 老子注,既是 汉魏老学的代表作。 也是唐代流行文本。因而具有典型意义。 所谓 “ 老学气 内 涵有二:一为历代 老子 注疏作品所体现出来的对 老子一书及其思想 的理解思路与理论体系: 二为历代 老子注疏作品所使用的注解与训释方法。所谓 “ 老学史” 则重在研究这些思路与体系的发展与变化。以及这些注解与训释方法的发展与变化。因而, 研究 历代 老子注疏作品, 细分起来,也有两种研究方式: 一是文献学整理模式,即从版本、训沽 方面对 老子注疏作品的正误及其所用版本、 所用方法加以分析与评价,揭示其精华,批评其 谬误, 这便是古代所谓章句之学.后世亦称为汉学,意谓汉代经学家所注重的 解经方法;二是文 献学研究模式,即 抛开文本注硫的字句正误与方法得失, 而专注于注疏所体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 与理论体系。这就是古代所谓义理之学, 后世亦称为宋学,意谓宋孺所喜好的解经方法。本文拟 将研究主旨 放在唐代注 老学者的老学思想与 文化意班,故重在分析其注琉中 所体现出来的义 理与思想。 但在研究过程中,完全不注意作者的注疏方法,也就难以 廓清其思想理路,故本文也 将对唐代老学家注 老的方法略作揭示。 有鉴于此,本文所采取的荃本研究方法是将唐代注 老学者的作品,独立进行解剖。逐童 时 .朱伯生: !新评估老学一一关于深入研究老子思想的几点意见r . 载 老子与中华文明 ,陕西教育出 版社1 9 9 3 年第 1 版。 2 t 4 士学位论文 d o c t o r a l d i s s e r t a t i o n 解读、分析与归纳, 在与前代同 类作品进行比 较的基础上, 最终提炼出 作者注老的独特思想与理 念。因此,本文采取的引证方式是整段引用。 而不是整句或概念、单词引用,这样的方式有利于 体现唐代 老子 注琉学者的固有理念与思 想,也有利于读者寻绎原 注疏者的思路和监怪本文作 者的学术规范.尽管这种方式可能会使引文显得冗长。 本文的表述方式则稍有别于现有主流哲学史著作。即不依照本世纪下半叶中国哲学照报西方 哲学概念与范畴的作法,而是依照老子思想所固有的哲学理念。因为, 笔者认为,中国哲学自 有 其固有的哲学概念与范畴,老庄哲学的荃本范畴便是 “ 道” 、 “ 德” 、 “ 有” 、 “ 无” 、 “ 气” 、 “ 知” 等. 孔子哲学的基本范畴则是忠、 孝、 仁、义、 礼、智、信等。似乎没有必要将这些中国固有的哲学 范畴加以所谓主体、客体、 主观、 客观、 唯心、 唯物等等的衡里。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的文 明古国,其文化博大精深、自 成体系,实在不必拿现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的一套来将这一文化体 系包装起来.以 使其能够与目 前占 世界文化主流地位的西方文化与价值体系接轨。中国 应当与世 界主流文明 接轨的是其当 代以 及未来的政治与经济,而不是组涵已 经逝去的文明 历程的中华文化 与学术体系。 在研究 老子 及其注疏作品时, 应当注意将 老子)固 有的思想与注释者的思想区别开来。 很多学者往往自 觉或不自 觉地将 老子固 有的思想当作注释者的思想来加以 讨论。如将无为、 无欲、清静、返朴、 谦虚等老子原有的思想当作注琉者特有的 观念大加欣赏, 这恐怕是不妥的。 本文既然愈在注 老者的思想倾向,故在讨论注 老学者的作品及其思想倾向时,不多涉及 老子原文固有的意义与思想倾向如何,除非十分必要,否则不标示 老子的相关原文,这 是本文义例上的特点。 老子之学是先秦及秦汉道家思想的核心内 容. 老庄之学则是道教义理的理论基础, 佛学则自 其传入中国 之日 起, 便时刻处在与老庄之学与道教思想的相互碰撞和融摄之中,中国 佛教诸宗正 是在这种相互碰撞和融摄之中形成的。一部 老子学说史, 实际上也是一部老学、玄学、 道教、 佛教相互吸纳与促进的历史。 因此, 研究唐代 老子 注疏与老学思想,便不能不对唐代以 前玄 学、道教、佛学与老学相互碰搜与融摄的发展历程有所了 解。 老子学说宗主静退无为,意在纠治社会有为多欲之政,与追求精神洞达、个性解放的庄子之 学本有轩侄之别, 汉魏人士对此早已 有所认识, 魏晋玄学名士秘康就曾 说过: “ 宁如老聪之清净徽 妙、 守玄 抱 一乎? 将 如 庄 周之 齐 物变化 、 洞 达 而放 逸 乎? ” , 。 故自 战国 时 代 形 成黄 老 极下 学 派, 到汉代黄老政治, 虽有 “ 老庄” 之名, 颇无庄学之实。( 老子其书. 在战国则有韩非子 解老 喻老直抒其义,在汉代则有 淮南子 、严遵 老子指归 、 河上公 老子注等十多家注疏 发挥其惫。这些注琉体现出两种共同的时代好尚:一是对万物本体与宇宙生成模式表现出浓厚兴 趣, 不约而同 地将老子之 “ 道” 理解为“ 虚无” .由此生成元气、 元气生宇宙阴阳二气, 清气为天、 浊气为 地, 和气为人, 天 地人共生 万物。 并 提出了“ 天之与 人有以 相通” 的 思 想. 。 “ 虚无” 生“ 气” 的特征。 愈味着他们所谓的 “ 虚无” 不是绝对的“ 空无” . 故这种 “ 虚无” 之 “ 道” 又成为天地万 物的本质规定性即本体。二是将老子之 “ 无为”理解为无为政治, “ 无为者,有为之君而成功之主 也, 政 教 之 元 而 变 化 之 母 也 . ” 。 所以 . 秦 汉 老 学 家 们 所 理 解 的 老 子 之“ 道” , 身 心 修 养 的 成 份 不 多 . 至魏晋南北朝。由于门阀贵族制的确立,使皇权专制政治受到很大削弱,社会自 由 风气日 渐 。 猫康集,卷三 卜 疑 ,北京文学古摘刊行社 . , 5 6 年版。 . 淮南子 天文训 , 诸子集成上海书店y i p年影印本。 .严遵 老子 指归 大成若缺章 .中华书局 1 9 9 4 年点校本第 下文凡引 检康集皆同此版本.不再注明。 2 8页。 i ) 土学位论文 d o c t o r a l di s s l r i a t i o n 兴盛,人本个性得到相当 解放,追求精神洞达、个性解放的庄学遂得以大行其道。 从此老、 庄真 正合一而生玄学。玄学发挥 老 庄义理, 进而又用老庄思想解释 周易 ,故有 “ 三玄” 之 称。玄学兆始于三国魏正始年间 ( 公元 2 4 0 - 2 4 8年) 。何晏、王弼是其代表人物。何、王二人均 曾注 老 ,以 “ 无” 释 “ 道” , 提出 “ 以 无为本” 、 “ 崇本息末”的贵无思想,认为宇宙万物存在 的本质便是“ 无” , “ 天下 万物. 皆以 有为生. 有之 所始, 以 无为本. 将欲全有, 必 反于 无也。 ” 。 何 晏、王弼是魏晋贵族名士,其论一出,响应者风从。自 此,玄学腌起。日 盛一日 。但玄学家们不 像两汉的思想家那样去探讨宇宙的发生与起源问 题,对老子的政怡思想也无惫去做太多的解释, 却特别注愈用 庄子 杂篇 外物所提出的 “ 得惫忘言” 之法去探讨宇宙万物的本体,即天地 自 然的内 在规律性. 这又构成了玄学的另一清谈主题一一 言意之辩。 鉴、 蹄乃捕鱼兔之具, “ 得鱼 忘鉴” 、 “ 得兔忘蹄” 用来比 喻体悟至道妙理的方法,愈即借其言而会理. 得其理则忘言。玄学家 们费赏 周易 系辞孔子所谓 “ 言不尽惫即的见解,认为语言虽是表达思想的工具,但它是不 可能完全反映深奥思想的,故为人处世应当不满足于言象的局限, “ 得意忘象” 、 “ 得象忘言” 。 通 过体道会理、 修身养性,去探讨去体悟 “ 言象” 之外的本质所在,从而达到一种精神超脱而忘于 物我的回通不滞的玄妙境界。故得意忘言、 得意忘象是正始玄学 “ 言意” 之辩的主旨, 对后世玄 学、道教、本土佛教理论的思辩哲学都有很深的影响。王、何之后,继起者又有阮籍、 秘康、向 秀等“ 竹林七贤” , 他 们没 有讨论有无问 题, 而是 提倡“ 越名教而 任自 然” . , 认为“ 自 然” 是 本, 名教为末, 他们虽然未曾 注 老 庄 ,但史载他们都曾 精研 老 庄 ,阮籍有 通老论 达 庄论 , 秘康有 养生论 , 他们反对名教, 崇尚自 然, 矢志虚无,寄情玄远。至西晋, 则有裴顺、 郭象为玄学代表。 他们也 是 老 庄精研者, 裴顺提出“ 崇有论” , 郭象提出“ 独化论气 内容 都是反 对贵无思想,主张以有为本,裴顺在其 崇有论中指出: “ 理之所体, 所谓有也。 ” “ 夫至 无 者, 无以 能生, 故始生者,自 生也,自 生 而必体有. ” . 郭 象则认为“ 至 道者. 乃至无也。 ” “ 凡 得之者,外不资于道,内不由 于己, 掘然自 得而独化也。 ” “ 寻其原以至乎极,则无故而自 尔。自 尔则 无所稍问 其故也. ” 。“ 崇 有论” 的 提出,引 起了 玄学家的 进一 步深思, 从而导 致了“ 重玄” 思想的产生. 郭象注 庄子提出了“ 遣是非、 有无”和 “ 遣其遣”的理念, 此即后来 “ 重玄” 思想的 荃本原理。 东晋玄学名士孙盛则认为: “ 余以 为尚 无既失 之矣. 崇有亦未为得也。 道之为物, 唯恍与饱,因应无方.唯变所适。而伯阳欲执古之道,以 御今之有:逸民 欲执今之有,以 绝 古之风. 吾唇以 为彼二子 者, 不 达圆 化之道。 各矜 其一 方者 耳. ” 。 这显 然是郭象庄学的翻版. 至 东晋后期, 玄学之士孙登注 老子 , “ 托重玄以寄宗” , 运用郭象的这一“ 双遣” 思想解释 老子 第一章 “ 玄之又玄”句, 这被后来唐代道教学者成玄英、杜光庭视为 “ 重玄学”的开始。重玄学 既否定了前此的“ 有无二观” ,也否定了这一时期佛教般若学 “ 非有非无” 的中 道观. 提出 “ 非非 有非无. 、 “ 遣其遗”的重玄观。这是东晋南北朝时期玄学清谈的 新主题。由 此可见,无论正始玄 学、 竹林玄学, 还是元康以 后的玄学, 均是围 绕老子所提出的 有无本体问 题展开的, 对老子之“ 道” 的理解和阐发,始终是玄谈的核心内 容。这便为隋唐重玄学的成熟提出了 可思考的问题、 奠定了 理论荃础。 魏晋玄学的兴起,既为佛教义理的华化提供了思想源泉,也为当时玄学燕炽的上层社会接受 和信奉佛教打开了 大门,又转而有力地推动了 佛教与老庄之学的 相互融摄以 及佛教的发展。这是 当时佛教在中国 广为传播的重要原因之一。 南朝宋侍中何尚 之形容当时名士 奉佛的情况云: “ 渡江 以 来,则王导、周颐、皮亮、王像、谢尚、 郑超、王坦、 王恭、 王谧、郭文举、谢敷、城逮、 许 王弼 1 老子道德经注)第4 0 章,严灵峰 桩康集,卷六 释私论). 无求备斋老子集成初编本,台 湾艺文印书馆 . 9 “年版. t 晋书 裴级传 ,中华书局 分别见杯象 庄子 a 9 on 注l : 广弘明集)卷五 1 9 7 4 年标点本第四册第1 0 4 6 页. ( 庄子 大宗师注 、 庄子 天道注, , 诸子集成,上海书店 口 , 肠年形印 本. “ 老耽非大圣论” . 四部丛刊本 . 子部” . 下文凡引 广弘明集 ,版本皆同此,不再注明。 博士学位论文 d o c t o r a l d i s s e r i a t i o n 询及亡高祖兄弟、王元琳昆 季、范汪、孙绰、张玄、殷眼等, 或宰辅之冠盖, 或人伦之羽仪。 或 置情天人之际, 或抗迹烟艘之表,并襄志归依, 措心归信。 ” 可见信奉佛教蔚然成风。 宋文帝总结 这 种风 气的 影响时 说: “ 三 世因 果, 未 辨 措 怀。 而复 不 敢立 异 者, 正以 卿辈 时 秀 率 所 敬信 故 也。 ” 。 这说明士大夫的崇信佛教是其兴盛的原因之一。而玄学的庵起则是士大夫能够接受佛理的思想动 因。这一时期玄学名士与佛教名僧来往非常密切,鸿摩罗什、 僧雄、 释葱观、 释葱琳等名僧纷纷 注 老解 庄 , 孙绰、 殷浩、那超、王毯之等名士则精研佛禅, 著论阐发。如孙绰 喻道论 云: “ 夫佛也者, 体道者也。 道也者. 导物者也。 应感顺通, 无为而无不为者也。 无为故虚寂自 然, 无不为故 神化万 物. ” 。 而这一时期相 继传入的 佛 教禅学、 般若学、 涅粱学也 吸收了 不少玄学 理 念. 如禅学的“ 禅定” 或谓 “ 安般” .即打坐静心呼吸, 与中国 道教养气之说即吐纳术、 胎息术就十分 相似。其 安般守意经就杂入许多道家言论. 如谓 “ 安为清,般为静,守为无,意名为,是清 静无为也。 ” . 般若学则 主要以“ 本无” 为宗旨 , 是 所谓“ 好无 之谈” . 他们宗 承何晏、 王弼主“ 以 无为本”的思想,偏重于虚无。以 静释动, 认为本体性空。 “ 无在元化之先,空为众形之始。 故称 本 无” . , 这与老庄的“ 道体 虚无” 意 义相 近. 后期般若学以“ 真俗 二谛” 、 “ 非有非 无” 为宗旨 . 涅梁学则以“ 拾非有非无” 为要。 鸿摩罗什云: “ 若非有非无能 破有无见, 更不贪非有非无者, 不 须破非有非无也。 若非有非无虽破有无, 还戏论非有非无者, 尔时佛言舍非有非无. 亦如舍有无。 ” . 罗 什的 得惫门 生 僧雄. 融 会中印 佛学义 理, 对有无体 用问 题见 解最 精, 他的 学说, 质言 之就是即 体即用, 比罗 什更进一步. 鸿摩罗 什、 僧雄都曾 注 老 , 对玄学有精深造诣, 如僧雄所著 雄论 就含有浓厚的玄学色彩.其齐是非、一动静、非有无.都由体悟庄子之学而来。其中的 涅集无 名论 云: “ 虚无之教, 重玄之域, 其道无涯, 欲之顿尽耶?书不云乎 为学日 者益, 为道者日 损。 为道者为于无为者也, 为于无为而曰日 揖, 此岂 顿得之谓? 要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损耳。 ” 这是 僧策阐 述“ 涅梁” 之境只可渐悟而不能顿悟的一段话。由 此可见, 所谓“ 涅集” , 即道家重玄之境, 所谓般若学、 涅巢学仍然 没有 脱离玄学的 有无本体论范畴。 故汤 用彤 先生 认为: “ 夫 般 若 理 趣. 同符 老 庄 , 而名僧风格, 酷肖 清流。宜佛教玄风,大振于华夏也。 , “ 其所以 盛之故, 则在 当时以 老 庄 、 般若并谈,玄理既盛于正始之后, 般若乃附之以 光大。 ” “ 晋代以玄学、 般若之合流,为学 术界之大宗。 ” . 同时, 佛教般 若学、 涅架学 吸纳玄学理 趣的 做法, 也为后来隋 唐重玄学者运用佛教名理解释重玄思想开启了思路,这就是为什么隋唐道教义理中 含有许多佛学 术语的缘故. 与玄学研谈老庄之道、佛教融摄老庄之学的同时,以 老子、 庄子为教主,以 老子 庄子 为圣经的道教,面对玄学丰富的 哲理思辩和佛学大量吸取玄学思想内 容的事实,面对本教教理相 对贫乏、没有统一的经书体系等弱点,也一反汉魏不重视研究老庄之学以为理论荃础的 传统,开 始了以 老 庄 为中 心的 独立的道教经典与义理体系建设。 其表现形式之一即是顾欢、 孟智周、 减矜、宋文明等人对 老子的 研究。与魏晋玄学家注 老旨 趣有所不同的是。 他们为了 给道 教理论建设添砖加瓦, 吸收了不少佛教义理。 而玄学家虽精研佛学义理, 却并不在注 老 解 庄 中 运用佛学理论。 南北朝道教阐释 老子 , 南朝大约自 刘宋时陆修静始。 北朝则始于北魏时人刘 仁会。刘仁会之书见于杜光庭 道德真经广圣义序 。 列 “ 草莱臣 刘仁会”为一家。北周韦节 “ 注 易( 老子书百余卷” , 其 老子义琉四卷见 隋书经摘志 , 其书久佚, 但与刘仁会一样有 西升经注见于陈景元 西升经集注辑录。 其 西升经注论道体时指出: “ 欲言其无. 万象 。 广弘明 集 卷一“ 宋 文帝 集朝宰论佛教” . .峨 广弘明集,卷三。 .截大正新修 大旅经第十五卷.台沟财团法人佛陀教育羞金会1 9 9 0 年版.下文凡引 ( 大旅经皆同此版本, 不再注明。 . 名僧传抄 县济传 , 转引自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上册第九章.第1 7 5 页,中 华书周,1 9 8 年版。 .鸿康罗什 大乘大义章卷下。载 大正峨,第四十五卷。 .分别见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六t,中华书局 1 9 8 3 年版第 i ci : 页、1 6 4 页、 2 3 1 页. 5 博士学位论文 d o c 丁 o r a l d i s s r 丁 a t i o n 以 之而列;欲言其有。 寂漠不可得而睹。 ” 这显然受重玄思维影响。南朝继陆修静之后, 注 老 者先后有顾欢 ( 老子义纲 老子义疏 二种、 陶弘景 老子注四 卷、 孟智周 老子义疏五卷、 减矜 老子琉四卷、宋文明 道德义渊等等。 可惜上述各家 老子注疏等均已 亡佚, 只有 后人著作中留下一些片断。现存题 “ 顾欢述”的 道德经注疏并非其书,只有其中“ 顾曰”的 部分才是他的琉。 从他的疏中可以看出, 他的思想受到了佛教三论宗 a v 有非无”中道观的影响, 如他在硫解 老子第十一章 “ 无之以为用” 句时说: “ 神为存生之利,虚为致神之用。明 道非有 非无,无能致用, 有能利物。 利物在有,致用在无。无谓清虚,有谓神明。而俗学未达,皆师老 君, 全无为之道. 道若全无,于物何益? 今明道之为利,利在用形: 无之为用.以 虚容物故也。 ” 。 而他对 老子第一章“ 玄之又玄” 一语则完全从 “ 气” 论角度予以 解释, 可见他并没有继承孙 登兆始的 “ 重玄” 理趣. 威矜对以重玄理论为宗旨的 太玄部经书。如 道德经 、 西升经 等作过硫解或讲论,如对道德体用问 题, 陆修静认为 “ 虚寂为道体, 虚无不通, 寂无不应。 ” 减矜 则以为 “ 智葱为道体, 神通为道用。 ” 又说 “ 道德一体,而其二义, 一而不一,二而不二。不可说 其有体有用, 无体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