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从《史记》、《汉书》、《后汉书》看《论语》在两汉的流传.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 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 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 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蛐e t 期:趟!垒:矽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东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 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 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 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幽导师签名:习丛日期:趟:塑12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从西汉起,论语开始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当前学界对这一时期 论语学的研究虽很多,但缺乏从引用角度进行研究的文章。本篇论文以史 记、汉书、后汉书中保存的汉人征引论语的记录为研究对象,从征引 时间、征引者的身份、征引功用、征引方式及征引称谓等方面进行分析,对论 语在汉代的流传状况做些补充性的研究工作。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两汉确知的论语传本、流传状况做 一个简明梳理,作为本篇论文的背景。 第二部分是对前三史中的论语引文作细致分析,是本文的主体。首先对 引文作详尽的搜集,然后从征引时间、征引者身份、征引功用、征引方式及征引 称谓这五个角度对它们进行分析,从而了解论语在汉代的兴衰变化、流传群 体、承担的角色及社会地位等方面的状况。 第三部分是本文的结论。通过对论语引文的多方面分析,可以得出以下 几个结论:论语在两汉的传播有一个起伏过程;它承担着许多社会功能,且 其真实可靠性得到汉人的认可;汉代论语传本虽然有多种,但它们共有经文 的经义有很大的相近性;论语在汉代地位很高,仅次于六经,且呈现出由传 向经过渡的趋势,但不强烈。 关键词:论语:两汉;流传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s t r a c t a n a l e c t so f c o n f u c u se x e r t saf a r - r e a c h i n gi n f l u e n c eo n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 a n di t p r o d u c e st h ep e r i o do nr e a li n f l u e n c et oc h i n e c u l t u r e , s h o u l db ef r o mh a nd y n a s t y e d u c a t i o n a lc i r c l e st o t h i sp e r i o da n a l e c t so f c o n f u c i u sr e s e a r c ht h a ts t u d ya l t h o u g h n u m e r o u sa tp r e s e n t ,s c a r c et og oo n ,t h i n ki nt e r mo fq u o t i n g t h et h e s i sw i ms h i j i , h a ns h u ,“h o uh a ns h u a st h er e s e a r c ho b j e c tt h eh a n sr e c o r dt oq u o t ea n a l e c t s o f c o n f u c i u s t h a tk e e p ,f r o mq u o t et i m e , i d e n t i t yo fp e r s o nw h oq u o t e ,q u o t ef u n c t i o n , q u o t ew a ya n dv i e wo fq u o t i n gt h ea p p e l l a t i o ne t c a n a l y z e , it r yh a r dt or e s e a r c ho f m a k i n gs o m es u p p l e m e n t a r yw o r kt oa n a l e c t so f c o n f u c i u s t h ep a p e ri s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p a r t s : p a r t o n e , o nt h eb a s i st h a tf o r e f a t h e r ss t u d y , c o m b s a n a l e c t so fc o n f u c i u s s p r e a do r i g l n a l l yi nh a nd y n a s t y , w h i c hi st h eb a c k g r o u n do ft h i sp a p e r p a r tt w o ,t h ec a r e f u la n a l y s i st oa n a l e c t so fc o n f u c i u sq u o t e dp a s s a g ei nt h e f i r s tt h r e eh i s t o r yb o o k s ,i st h em a i np a r to ft h ep a p e r a tf i r s t ,i tc o l l e c t st ot h e s e q u o t e dp a s s a g e s ,f r o mq u o t et i m e ,i d e n t i t y , f u n c t i o no fu s eo fq u o t i n ge t c ,q u o t ew a y a n dq u o t ea p p e l l a t i o nf i v ea n g l et h e s ea n a l y z et ot h e m , i no r d e rt ou n d e r s t a n d p r o s p e r i t yi nh a nd y n a s t yo f a n a l e c t so f c o n f u c i u sc h a n g e ,t h es t a t ei nr e s p e c t ss u c h a sc o l o n y , r o l eb e a r i n gi ta n ds o c i a ls t a t u s e se t c p a r tt h r e ei sac o n c l u s i o n t h r o u g ha n a l y z i n gq u o t e dp a s s a g e so fa n a l e c t so f c o n f u c i u sf r o mm a n ya n g l e s ,w em a ym a k e s o m ec o n c l u s i o n s :t h e r ei s a n u n d u l a t i n gc o u r s ei ns p r e a do fa n a l e c t so fc o n f u c i u s ;i tl i m i t e dt oa n a l e c t so f c o n f u c i u se x p l a i n st h a tp a s st h ef u n c t i o no f j u s t i c e ;t h o u g ha n a l e c t so fc o n f u c i u si n h a nd y n a s t yo r i g i n a l l yh a ss e v e r a lp i e c e so fd i f f e r e n tb i o g r a p h y , c l o s et h a tt h e r ea r e t h ec o n t e n tt h a t m e yo w n e di n c o m m o n sg r e a t l yi n c o n t e x t ;a n a l e c t so f c o n f u c i u s p o s i t i o ni ss e c o n d t os i xc o n f u c i a nc l a s s i c s ,w h i c hi s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o ff r o mz h u a nt oj i n g 2 k e y w o r d :a n a l e c t so f c o n f u c i u s ;h a nd y n a s t y ;s p r e a d i n g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引言 孔子,在封建时代被尊称为“圣人 ,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及发展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作为目前记录孔子言行的最可靠的书籍,论语在中国历史上是有着 深远的影响。早在汉代,它就已经是整个社会的普遍读物,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而明代又规定,科举考试试题必须出自包括论语在内的四书,这使得它的地 位进一步提高,几乎成为封建时代的最高书籍。因此,有些学者将它比喻为“东 方的圣经 。从本质上讲,论语与宗教读物的圣经还是有很大区别。虽然这个 比喻并不准确,但却十分生动地表述出了论语在中国封建时代的地位。 但是论语如此高的社会地位并不是在结集初期便具有的。作为经学的一 部分,论语的命运也是在汉代发生了转折。在这一时期,随着儒家思想统治 地位的确立,论语由一本普通的书籍上升为统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两汉论语研究是论语研究无法绕开的一座重镇,历来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纵观当前对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 一个是对论语流传方面的研究,如王铁的试论 论语) 的结集与版本 变迁诸问题( 孔子研究1 9 8 9 年第3 期) 、宫云维的 ( 论语) 的编撰及其在 汉代的流传( 古典文献与文化论丛,中华书局1 9 9 7 年舨) 、田春来的汉代 论语) 的流传与演变( 武汉大学2 0 0 4 年硕士学位论文) 及 论语) 在汉代 之地位考( 江南大学学报2 0 0 7 年第4 期) 、蒋焕芹的 论语) 及其在汉代 的流传( 东北师范大学2 0 0 6 年硕士学位论文) 。 另一个是对论语注本的研究,如陈绂的 论语) 郑注与朱注的比较研 究( 古汉语研究1 9 9 6 年第l 期) 、唐明贵的关于郑玄( 论语注) 的几个问 题( 兰州学刊2 0 0 5 年第6 期) 、田春来的郑注与汉代别家 论语注) 之比较 (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 0 0 7 年第1 期) 、李若晖孔子古壁( 论语) 探微、单承 彬的定州汉墓竹简本( 论语) 性质考辨( 孔子研究2 0 0 2 年第2 期) 、郑春 汛的从( 定州汉墓竹简论语) 的性质看汉初( 论语) 面貌( 重庆社会科学 2 0 0 7 年第5 期) 等。 这些论著从不同的角度对汉代论语进行研究,大大推进了汉代论语 的研究深度与广度,但是目前尚缺乏从引用的角度进行研究。史记、汉书、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后汉书这三部史书是当前记录两汉史实最为完备的书籍,其中保存着大量汉 人对论语的征引记录。本篇论文即立足于这些引文对论语在汉代的流传 状况进行一些探讨。 本文在具体的写作中,首先收集汉人的论语引文,然后再从征引的时间、 征引者的身份、论语的使用功能、征引的方式及征引的称谓等方面,以数字 统计的方式进行分析,以了解论语在汉代的流传变化、流传群体、承担的角 色及社会地位等各方面的状况。 4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对两汉论语传本流传状况的梳理 ( 一) 西汉时期论语传本及流传状况 1 西汉时期的论语传本 两汉, 论语盛行,但其文本在初期并没有实现统一,而是多种并存。目 前,可确知的论语传本共五种。 ( 1 ) 文献记载中的论语传本古论、齐论、鲁论、张侯论 当前,对西汉时期论语流传状况记载最为详细、最为可靠的资料,当属 班固据刘向、刘歆父子的 别录、 七略而撰写的汉书艺文志: 论语古二十一篇。出孔子壁中,两子张齐二十二篇多问 王、知道鲁二十篇,传十九篇。齐说二十九篇鲁夏侯说 二十一篇鲁安昌侯说二十一篇鲁王骏说二十篇燕传说三卷 议奏十八篇石渠论孔子家语二十七卷。孔子三朝七篇孔子 徒人图法二卷 凡论语十二家,二百二十九篇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 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汉兴, 有齐、鲁之说传齐论者,昌邑中尉王吉、少府宋畸、御史大夫贡禹、 尚书令五鹿充宗、胶东庸生,唯王阳名家。传鲁论语者,常山都尉龚奋、 长信少府夏侯胜、丞相韦贤、鲁扶卿、前将军萧望之、安昌侯张禹,皆名家。 张氏最后而行于世口 这段著名的记载对论语的源流、汉初的传本及其著名传者都做了概述, 堪称汉初论语简史。在传本分类方面,班固继承了刘向的观点,将汉初论 语分为古论、鲁论、齐论三种。 古论 汉书艺文志言二十一篇,又云,“武帝末,鲁恭王坏孔子宅,得古 本文所论述的汉代论语传本仅限于学术界一致认可f 1 流传状况较为明确的传本。 班同:汉书,中华书局1 9 6 2 ,第1 7 1 6 页( 版本f 同) , 5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 除汉书艺 文志外,其他文献对古论的状况也有所记载。论衡云:“至孝景帝时, 鲁恭王坏孔子教授堂以为殿,得百篇尚书于墙壁中。武帝使使者取视,莫能 读者。 又云:“夫论语汉兴失亡,至武帝发取孔子壁中古文,得二十 一篇。 论语集解序日:“鲁恭王时,尝欲以孔子宅为宫,坏,得古文论 语。分尧日下章子张问以为一篇,有两子张,凡二十一篇。 论语义疏序亦云:“古论分尧日下章子张问更为一篇,合二十 一篇。篇次以乡党为第二篇,雍也为第三篇,内倒错不可具说。 经 典释文序录亦日:“古论语者,出自孔氏壁中,凡二十一篇,有两子 张。 由这一系列记载可知,l :古论发现于鲁恭王坏孔子旧宅时,因用当时 已不通用的古文字撰写而得名;共二十一篇,较鲁论多一篇,只不过是将鲁 论第二十篇一分为二;在篇章次序方面,也与鲁论有所不同。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虽然上述文献都认为古论发现于鲁恭王坏孔子旧宅 时,但它们对鲁恭王坏孔予旧宅的时间的记载并不一致。汉书艺文志认为 是武帝末,而论衡却载有两个时间,一个与汉书艺文志同,一个是景 帝时。孰是孰非,后世学者已作出定论。王先谦云:“鲁恭王以孝景前三年徙王 鲁,好治宫室,二十八年薨,不得至武帝末。论衡以为孝景时,是也。 刘宝楠亦云:“恭王初封淮阳,后封鲁,在位二十八年薨,当元朔元年,其坏孔 予宅事又在其前,则为武帝初年,汉书艺文志以为武帝末,未审也。 以 鲁恭王的生平推论,古论的确当发现于景帝末,而非武帝末。 齐论 汉书艺文志载齐论共二十二篇,比鲁论多问王、知道 两篇。上面已经提到的几部文献对它的信息也作了补充。论语集解序云: “齐论语二十二篇,其二十篇中,章句颇多于鲁论。齐论有问 王、知道,多于鲁论二篇。论语义疏序日:“齐论题目与鲁 汉书,第1 7 0 6 页。 千充:论衡,中华二f 5 局1 9 9 0 ,第1 1 2 5 页( 版本下同) 。 何晏:论语集解,北京人学出版社2 0 0 4 ,第l 页( 本文巾的论语集解序引文均是出自此页, 以后不再j 注,版本下l 司) 。 陆德明:经典释文,中华书局1 9 8 3 ,第1 5 页( 本文中的 经典释文序录引文均是出自此页,以 后不再 注,版本卜同) 。 王先谦:汉书补注,中华书局1 9 8 3 ,第8 7 5 页( 版本f 同) 。 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二 5 局1 9 9 0 ,第7 7 6 页( 版本下i 司) 。 6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大体不殊,而长有问王、知道二篇,合二十二篇。一l :经典释文序 录:“ 齐论语者,齐人所传,别有问王、 知道二篇,凡二十二篇。 其二十篇中章句颇多于鲁论。 又隋书经籍志亦云:“论语者, 汉初,有齐、鲁之说。齐人传者二十二篇,鲁人传者二十篇。 由这些记载可 知,齐论是流行于齐地的一个传本,共二十二篇,比鲁论多问王、知 道两篇,其余二十篇的篇目及篇次都与鲁论相同,但这二十篇的章句数量 却多于鲁论。 :齐论,隋书经籍志、旧唐经籍志都没有著录,大概那时就已经 亡佚。所幸的是,由于其他文献的征引,少量经文得以保存。并且清人据此做了 大量的辑佚工作。如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有齐论语一卷,王绍兰萧 山王氏十万卷楼辑佚七种辑有齐论语问王知道逸文补一卷。圆同时,研究 者们也对齐论特有的两篇章之一问王作了种种推论。晁公武云:“详其 名,是必论内圣之道,外王之业,未必非夫子之最致意者。一 但这一见解遭到了 王应麟、朱彝尊的反对。王应麟说:“ 问王疑即 问玉也,篆文相似。一固朱 彝尊则进一步考证:“论语二十篇皆就首章字义名篇,非有包括全篇之义。今 逸论语见于说文、初学记、文选注、 太平御览等书,其诠玉之属 特详。窃疑齐论所逸二篇,其一乃问玉,非问王也。考之篆法,三 画正均者为王,中画近上者为玉,初无大异,因讹玉为王耳。 雪 鲁论 汉书艺文志载鲁论二十篇。同样,唐以前的文献对它也有记载, 但基本都是承袭汉书艺文志。如论语集解序云:“汉中垒校尉刘向 言鲁论语二十篇,皆孔予弟子记诸善言也。一论语义疏序载:“鲁 论有二十篇,即今日所讲者是也。静隋书经籍志日:“鲁人传者二十篇。一 经典释文序录亦载:“鲁论语者,鲁人所传,即今所行篇次是也。一 魏征等:隋书,中华书局1 9 7 9 ,第9 3 9 页( 本文中的隋书经籍志引文均是出自此页,以后不 再f i i 注,版本f 同) 。 码 珂翰、千绍兰的辑文受到一部分学者的质疑,但笔者认为这两人的人部分辑佚言之有理,为我们研究 汉代佚论语提供了一种思路。但我并不l 司意马困翰、王绍兰默认的一个观点:汉人的引文一定完全 同于论语原文。这力面的证明见本文“( p q ) 对征引方式及其骨同的分析”。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巾阑历代书日从刊本,现代j 版社1 9 8 7 ,第5 7 9 页。 千应麟:汉艺文志考证,二十血史补编本,中华 s 局1 9 5 5 ,第1 0 4 3 贝。 朱彝尊:经义考卷二百十一,巾华书j 口j1 9 9 8 ,第1 0 8 4 页。 7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可见,鲁论是当时鲁地的传本,共二十篇,并且它的篇目及篇次都被保存下 来,流传至今。 三种论语的异同 综合以上文献记载可知,西汉初期的这三种论语传本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第一,在文字方面, 古论与其他古文经同出,用汉时已不通用的古文字 书写而成,属于古文经;齐论、鲁论早在汉初就已经流传,为当时普遍使 用的隶书所写,属于今文经。 第二,在篇目数量方面,三种传本也不相同。鲁论二十篇、古论二十 一篇、齐论二十二篇。古论虽然比鲁论多一篇子张,但只不过是 将鲁论尧日篇一分为二而形成的。齐论则不同,它比鲁论多出的 问王、知道两篇,是它独有的,古论、鲁论皆无。 第三,在篇次方面,三种论语共有的二十篇,齐论、鲁论相同, 而 古论与二者不同。 第四,在章句数量方面,齐论与鲁论共有的二十篇,齐论比鲁 论多。古论与鲁论的这一方面,隋书经籍志云:“古论语,与 古文尚书同出,章句烦省,与鲁论不异,唯分:予张为二篇,故有二 十一篇。一似乎两者并无其他差异。其实不然,其相异处可据经典释文得一 处:经典释文对“子日不知命”章注曰:“鲁论无此章,今从古。一 总体上看,古论与鲁论较接近,而齐论与这两者差异较大。 张侯论。张侯论,是由西汉末期的安昌侯张禹创立的一个传本,因创立 者的地位尊贵而受世人的推崇。 ( 2 ) 出土文献定州汉墓竹简论语 1 9 7 3 年,河北定州汉墓出土一批竹简,其中有论语竹简6 2 0 枚。虽然 它并非足本,但却是目前发现最早的论语抄本,极其珍贵,因此受到学界的 普遍重视。然而对此抄本的性质,学界至今尚无定论。综合起来,目前学界的观 点主要有四种。 第一种观点认为可能属于齐论,李学勤持此论。“八角廊墓的墓丰中山怀 王卒于宣帝五凤三年( 公元前5 5 ) ,而张禹对易及论语大义是在甘露中 ( 公元前5 3 - 前5 0 ) ,因而怀王在世时,张禹刚以经学著称,他以论语授成帝 详见本文“一( 一) 2 ( 4 ) 张侯论”。 8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是在元帝初元二年( 公元前4 7 ) 开始的。张侯:论在中山怀王时恐怕还没有形 成,八角廊论语不可能是张禹的本子。 他又根据简本与今本 :论语存在 着差异,“以分章来说,不仅尾题所记的章数很少有相符的,而且分章也不一样。 简文分为两章,传本却成了一章,简文为一章的,传本又有分为两章或几章。在 文字上,与传本不同的地方就更多了。一圆排除了它是鲁论的可能。“考虑到 古论流传不广,齐论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单承彬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认为它是鲁论系统的传本。他首先将简本论 语与说文解字中保存的及郑玄用作校本的古论作对比,发现它与这两 种古论都不同,但却多与郑玄用作底本的鲁论相同。同时,他又根据简 本 论语“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章系后来增补而非初本原有,断定它属于今文 鲁论系统。回接着,他再将简本论语与熹平石经作比较,发现“它和汉 代有重大影响的张侯论也存在某种程度的差异 , 因此进一步断定为它是张 侯论之外的另一鲁论传本。 孙钦善认为它是古论。他说“此本保留了古文论语的一些面貌。 陈东提出了与三者都不同的观点。他发现简本论语存在着避讳现象,但 仅避刘邦而不避惠帝以后帝王的讳,因此认定它应是抄写于高祖刘邦时期的今文 论语。同时,他又据汉书艺文志中齐、鲁两种论语的十三位传授 者生活的时代,认定 性质考辨,孔子研究2 0 0 2 ( 2 ) 。 刚卜。 孙钦善:p q 部要籍注疏从刊本 前言,中华书局1 9 9 8 ,第4 页。 陈东:关于定州汉墓竹简 论语) 的几个问题,孔子研究2 0 0 3 ( 2 ) 。 9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各种传本的流传状况 ( 1 ) 古论 古论在两汉的流传状况,汉书艺文志未载。何晏论语集解序 作了补充:“古论唯博士孔安国为之训解,而世不传。 皇侃论语义疏序 亦云:“古论,为孔安国所注,无其传学者。 可见,古论在西汉仅 孔安国为之作传,但并未在世间流传起来。 孔安国,孔子十一世孙,曾从申培、伏生习诗、尚书,成为学识渊博 的学者。景帝末年,鲁恭王拆孔子旧宅,在墙壁中发现了一批古文经。后来,孔 安国得到了这些书籍,并开始了古文经的研究。武帝时,被征召为博士,官至临 淮太守。传其晚年曾作 古文尚书传、论语训解、古文孝经传等书,是古 文尚书学派的开创者。 ( 2 ) 齐论 齐论,汉书艺文志载其传授者五人:昌邑中尉王吉、少府宋畸、御 史大夫贡禹、尚书令五鹿充宗、胶东庸生,其中仅王阳是名家。论语集解序 又增加“琅邪王卿。此后,皇侃、陆德明、隋书经籍志提到的齐论传 授者都未超出这六人。 现略述此六人生平如下: 王吉,汉书有传,字了阳,少好学明经,因郡吏举孝廉而为郎。昭帝时 为昌邑中尉,直言敢谏。后因昌邑王荒淫受牵连。宣帝时,重新起用,征为博士、 谏大夫,但又因言论迂阔而不受重视,便托病辞官。元帝初即位,复征之,年老 而病卒于道。初,王吉兼通五经,能为驺氏春秋,以诗、论语传授。 按,齐论著述汉书艺文志仅载齐说二十九篇一种,王先谦据齐 论的传习者中仅王吉一个人是名家,断定它是王吉的著作 。 贡禹,汉书亦有传,以明经洁行而闻名,征为博士,后因病而辞官,不 久复举为河南令。一年后,又因公事辞职谢罪。元帝初即位,闻其贤,征为谏大 夫,深受重视,常虚己以问政事。后累迁光禄大夫、长信少府等职,卒于御史大 孔安陶为古论作传之事,唐以前的学者多认同。但由于汉1 丐艺文志、 隋书经籍志都未收 录此i s ,冈此清代学者如刘台拱、臧镛店、沈涛、j 晏等纷纷质疑。单承彬认为孔安闲注论语的事 实不能完令甭定。参j ! 单承彬:论语源流考述,吉林人b 三j 版社2 0 0 2 ,第1 1 2 - 1 3 5 页。 皇侃论语义疏序云:“齐论为琅邪千卿等所学。”经典释文序录云:“昌邑巾尉干吉、少 府宋畸、琅邪千卿、御史人夫贞禹、尚l s 令血鹿允宗、胶东席生, :传之,唯乇阳名家。”隋 5 经籍志 云:“齐则吕邑中尉王古、少府宋畸、琅邪王卿、御史大夫贞禹、尚书令血鹿充宗、胶东庸生。” 汉- 1 5 补注,第8 7 4 贞。 1 0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夫之位。 宋畸、五鹿充宗、庸生、王卿,史书无传,其信息仅能从他人传记或他书中 略知一二。如宋畸,汉书萧望之传云:“地节三年夏,京师降雹,望之因是 上疏。宣帝e l - 此东海萧生也? 下少府宋畸问状,无有所讳。伸五鹿充宗, 汉书儒林列传言其治梁丘易,元帝时为少府,建昭五年贬为玄菟太守。 庸生,汉书张禹传载张禹从其闯论语。邢畏补充日:“庸生名谭。生, 盖谓古有德者也。 王卿,汉书百官公卿表云:“天汉元年( 前1 0 0 年) 济 南太守琅砑王卿为御史大夫,二年有罪自杀。 汉书武帝纪亦载:“( 天汉) 三年春二月,御史大夫王卿有罪,自杀。 ( 3 ) 鲁论 鲁论,汉书艺文志录汉人著述四种,又载传授者七人:常山都尉龚 奋、长信少府夏侯胜、丞相韦贤、鲁扶卿、前将军萧望之、安昌侯张禹、王骏 , 其中前六人都是名家。后来,何晏据刘向之言而增韦玄成, 皇侃又增夏侯建,o 经典释文序录概而言之,云:搿鲁论者,鲁人所传,即今所行篇次是也。 常山都尉龚奋、长信少府夏侯胜、丞相韦贤及予玄成、鲁扶卿、太予少傅夏侯建、 前将军萧望之并传之,各自名家。一隋书经籍志亦云:“鲁则常山都尉龚 奋、长信少府夏侯胜、韦丞相节侯父予、鲁扶卿、前将军萧望之、安昌侯张禹, 并名其学。”现略述其八人生平如下: 夏侯胜,汉书有传。少孤好学,从夏侯始昌受尚书及洪范五行传, 又从茼卿及欧阳氏问学,善说礼服,征为博士。宣帝立,太后省政。夏侯胜 因授太后尚书,得以迁长信少府,赐爵关内侯。后因事下狱,会大赦,又出 为谏大夫。宣帝知其正直,复为长信少府,迁太子太傅。并受诏撰尚书及论 语说,赐黄金百斤。年九十卒于官。太后为之素服五日,以报师恩,儒者皆以 之为荣。按,今汉书艺文志录有“鲁夏侯说二十一篇”,或即为其著作。 汉书,第3 2 7 3 页。 邢呙: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影印1 9 8 0 ,第2 5 2 4 页。 汉 ;,第7 8 5 页。 汉书,第2 0 4 页。 干骏传习鲁论之事,汉书艺文志并未直言,但录有其一部鲁论著述“鲁干骏说_ 十篇”。 何晏论语集解j 云;“汉中垒校尉刘向;i :鲁论语二- i 篇,皆孔子记诸善亩也。太子太傅夏 侯胜、前将军萧望之、丞桕韦贤及子玄成等传之。” 皇侃论语义疏序云:“鲁论为太子太傅夏侯胜及前将军萧望之、少府夏侯建等所学,以生教授 于侯王也。” 一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夏侯建,汉书亦有传,曾师事夏侯胜及欧阳高习尚书,后左右采获, 牵引以为章句。夏侯胜非之日:“建所谓章句小儒,破碎大道。 而夏侯建也批 评夏侯胜的尚书之学过于疏略,难以应敌。后征为议郎博士,官至太子少傅。 韦贤,汉书本传言鲁国邹人,为人质朴少欲,笃志于学,通礼、尚 书,以诗传授,号邹鲁大儒。后征为博士,进授昭帝诗。宣帝初即位, 赐爵关内侯,以其为先帝之师而甚为尊重。本始三年为丞相,封扶阳侯,为相五 年,八十二薨,谥节侯。 韦玄成,韦贤之子。汉书言其少好学,修父业,以明经擢为谏大夫,曾 受诏与太子太傅萧望之及诸儒在石渠阁评论五经异同。元帝即位,官至御史大夫, 为相七年,于建昭三年薨,谥共侯。按,今汉书艺文志录有“议奏十 八篇一,班固自注日“石渠论,当是石渠阁会议的产物。 张禹,汉书有传。年轻时至长安求学,从施雠受易,从夏侯建受鲁 论,又从琅邪王阳、胶东庸生受齐论,因皆能明习,举为郡文学。甘露年间, 受诏与太子太傅萧望之对问,得到萧望之的赞赏。初元中,张禹受诏授太子论 语,著论语章句。成帝即位后,赐爵关内侯,领尚书事。河平四年,代王商 为丞相,封安昌侯。按,今汉书艺文志录有“鲁安昌侯说二十一篇 , 当为张禹所著。 萧望之,汉书有传,言其好学,治齐诗,复事同学博士白奇,又从夏 侯胜问论语、礼服,获得儒士们的称赞。宣帝因其明经持重,议论有余, 擢为左冯翊,累迁太子太傅。宣帝临终前,拜为前将军光禄勋,受遗诏辅政。元 帝即位,为宦官所害,饮鸩自杀。 王骏,王吉之子。汉书言,他曾因父亲王吉喜欢梁丘贺易而前去学 习。后来,以孝廉为郎,历任幽州刺史、司隶校尉、京兆尹、御史大夫、丞相等 要职。 龚奋、扶卿,史书无传,生平不详,仅赖他书略知一二。如龚奋,汉书艺 文志云常山都尉,马国翰所辑论语燕传说序补充云:“考韩婴燕人,与 奋同时,各以经师著誉。”扶卿,汉书艺文志云鲁人,王充补充云:“孔子 孙安国以教鲁人扶卿,官至荆州刺史。圆 转引臼蒋焕芹:( 论语) 及其在汉代的流传,东北师范大学2 0 0 6 年硕士论文。 论衡,第1 1 3 8 页。 1 2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此外,据史传记录也可知朱云也是鲁论的传习者:朱云, :汉书本传 言其年少时通轻侠。四十岁,变节从博士白子友学易,又事前将军萧望之习 论语,能传其业。元帝时,与少府五鹿充宗辩论易学获胜,由是为博士, 为人狂直,多次上书抨击朝廷大臣尸位素餐。成帝时,又弹劾丞相张禹为佞臣。 晚年教授生徒,七十岁卒于家。 对比鲁论、齐论的传习记录可以发现,虽然汉初这两种论语并行, 但它们的声势存在明显的差距。鲁论方面,它为史书所载的十位传授者中有 八位身居要职,地位显赫;有六位享有盛誉,且还有多人进授帝王。而齐论 则望尘莫及,不仅五位传者中仅王吉是名家,而且他的儿子王骏也中途放弃父业 而改传鲁论。由此观之,汉初论语的主流当是鲁论。 ( 4 ) 张侯论 在汉代的论语传本中,张侯论是极其重要的一个传本。这一方面是 由于它因创立者的地位尊贵而受到汉人的追捧,另一方面是因为它是一个打破 齐、鲁二种论语传本界限的勘定本。前代文献对此书多有记载: 汉书张禹传:“始,鲁扶卿、王阳、萧望之、韦玄成皆说论语, 篇第或异禹先事王阳,后从庸生,采获所安,最后出而尊贵。诸儒为之语 曰:欲为论,念张文由是学者多从张氏,余家寝微。静 论语集解序:“安昌侯张禹本受鲁论,兼讲齐说,善者从之,号 日张侯论,为世所贵。”皇侃论语义疏序亦云:“晚有安昌侯张禹, 就建学鲁论,兼将齐说,则善而从之,号日张侯论,为世所贵。” 隋书经籍志:“张禹本授鲁论,晚讲齐论,后随合而考之, 删其繁惑,除去齐论问王、知道两篇,从鲁论二十一篇为定, 号张侯论。” 经典释文序录:“安昌侯张禹受鲁论于夏侯建,又从庸生、王 吉受齐论,择善而从,号日张侯论,最后而行于汉世。” 比较这些文献可以发现,在张禹习传论语的种类、顺序及勘定内容等方面, 它们的记载存在着不同甚至严重抵牾:汉书张禹传载,张禹先后向王阳、 庸牛求学,并根据二人的解说著成张侯论。王阳、庸生,汉书艺文志载 论证见奉文“一( 一) 2 ( 4 ) 张侯论”。 1 3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为齐论的传授者。由此可知,汉书张禹传认为张禹先后两次学习的都 是齐论,并且他的著述张侯论也是一个彻底的齐论。而何晏、皇侃提 出了不同的观点,认为张禹最初所学的是鲁论,后来在传授鲁论的过程 中兼讲齐说,最终形成了张侯论。因此,何、皇二人的主张是,张侯论是 一个吸收了部分齐论说解的鲁论。隋书经籍志则认为张禹习传的并 不是一种而是两种论语,而且张侯论是张禹在传授齐论时,经文据 鲁论删改齐论而成的一个传本。也就是说,张侯论是一个经文以鲁 论为准而说解基本甚至完全承袭齐论的传本。 以上诸说,各不相同,甚至大相径庭,让人无所适从。然而不可否认的是, 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是据刘向的别录及刘歆的七略撰写的,而刘向 与张禹同代,刘歆亦去之不远,他们的记载当较为可靠。因此,涉及张侯论 的现存文献中当属汉书艺文志最为可靠。在汉书艺文志中,张禹处 于鲁论传者之列,其著述鲁安昌侯说也被冠以“鲁 字。由此可推定, 张禹最后所传的应当是 鲁论。关于此点,汉书张禹传、隋书经籍志 及经典释文序录的记载有误。综合以上文献记载,我认为张禹当是先习齐 论,后改习并传授鲁论,并且张侯论可能是一个以鲁论为本,但又 兼采部分齐论说解的传本。因为唯有如此,才可能符合汉书艺文志将 张禹归入鲁论传者,其著作归入鲁论系统的记述。而且在汉代,由齐 论改习鲁论的事例也是存在的,王骏便是如此。他的父亲王吉是汉初唯一 的齐论大师,因此他幼年所学的当是齐论,但他后来的著述却是鲁论, 且被班固作为一部名著记录下来,而这状况只可能发生在他改习鲁论前提下。 由齐论改习鲁论状况的出现,当是汉初占主流位置的是鲁论的缘故。 但无法排除的是,由于张禹精通齐鲁两种论语,因此也存在张禹在勘定鲁 论时会采用部分齐论经文的可能性。若这种可能成立,则他采用的当是鲁 论、齐论都具有且鲁论表达稍逊于齐论的经文,并且这些部分经文 数量应该十分有限,远不能以改变鲁论的风貌。否则,汉书艺文志对 张禹及其著述的归类必将发生改变。 1 4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张侯论 ( 二) 东汉时期论语传本及流传状况 东汉,张侯论依然盛传,不仅各家章句之学纷纷采用,而且还被立为官 学。 采用张侯论的学者,可查证的有包咸、周氏二人。何晏论语集解序 云:“安昌侯张禹本受鲁论,兼讲齐说,善者从之,号日张侯论,为世 所贵。包氏、周氏出焉。包咸,后汉书儒林列传载其少为诸生,受业长安, 师事博士右师细君,习鲁诗、论语。王莽末,归故里。光武帝时,举孝廉, 除郎中。建武中,入授皇太子论语,并为其章句。周氏,生平事迹不详,其 为 论语章句之事,赖 论语集解序得以保存。 张侯论在官学之列,可由熹平石经为证。东汉末年,学风败坏,灵帝时, “党人既诛,其高名善士多坐流废,后遂至忿争,更相信告,亦有私行金货,定 兰台漆书经字,以合其私文。一熹平四年,蔡邕“乃与五官中郎将堂豁典,光禄 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碑,议郎张驯、韩说,太史令单飚等,奏求正定六经文 字,灵帝许之。一 “乃诏诸儒正定五经,刊于石碑,为古文、篆、隶三体书法以 相参检,树之学门,使天下咸取则焉。 熹平石经所刻之书,隋书经籍志著录为“一字石经周易一卷,一 字石经尚书六卷,一字石经鲁诗六卷,一字石经仪礼九卷,一字石经 春秋一卷, 一字石经公羊传九卷,一字石经论语一卷”。但遗憾的是, 熹平石经今已不存,仅洪适隶释等录载残字。隶释共录学而、为政、 八佾、里仁、阳货、微予、予张、尧日八篇,缺十二篇。其中, 八佾、阳货篇后皆有“凡二十六章”的字样学而篇后也残存一“章 字;尧日篇后载:“凡廿十篇,万五千七百一( 缺一字) 字。贾褚贾之哉,包、 周( 缺四字) 。盖肆乎其肆也( 缺一字) ,周( 下缺) 日:言( 缺一字) 。而在于萧 墙之内,盖毛包周无于( 下缺) 。 洪适云:“石经论语残碑九百七十有 一字,前四篇后四篇之文也。每篇必计其章,终篇又总其字,又载盖毛、包、周 有无不同之说。以今所行板本校之,亦不至甚异。其文有增损者,其字亦有假借 范晔:后汉书儒林列传,中华书局2 0 0 0 ,第1 7 1 8 页( 版本下同) 。 后汉书- 蔡邕传,第1 3 4 5 页。 同。 1 5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及用古者,有字异而训不远。若置其杖、贾之哉者。 又云:“石经论 语残碑九百七十有一字,前四篇后四篇之文也。 就篇数言,石经论语为 二十篇,符合鲁论篇数。就章数而言,尧日篇残石后有“凡二 字样, 以今本及石经论语每篇必计其章的特点来推论,其下当为“章 字。尧日 篇两章的特点,也符合鲁论。因此,石经论语当为鲁论。而自张侯 论出现后,其余各家都逐渐衰落,所以可以进一步推断石经论语当为张 侯论。张侯论被刻入熹平石经,说明其在官学之列。 2 郑玄论 东汉末期,论语的文本再次得到勘定,这次的勘定者是经学通儒郑玄。 郑玄,东汉后期著名的经学大师。后汉书本传载,他先师从第五元先, 通京氏易、l :公羊春秋、三统历、o h 章算术。又至东郡,随张恭祖习周 官、礼记、 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后四处游学,遍访大家。因 “山东无足问者”,郑玄便西入关中,师事古文经学家马融。经过刻苦学习,终 于成为一位精通今古文诸经的通儒。返回故里后,他客耕东莱,传经授徒,学生 达千人之众。后因党锢之祸,闭门不出,潜心著述,长达十七年。郑玄见当时学 界今古文相互攻击,想要参合其学以自成一家之言。于是,网罗众家,遍注群经, 论语便在其中。 与其他经师注解论语不同,郑玄在注解前先对文本进行了一次精心的勘 定,文献对此多有记载。何晏论语集解序云:“汉末,大司农郑玄就鲁 论篇章考之齐、古,为之注。 皇侃论语义疏序云:“郑康成又就 鲁论篇章,及考校齐、古二论,亦注于张论也。陆德明经 典释文序录云:“就鲁论张、包、周之篇章,考之齐、古,为之注 焉。 其论语释文又云:“郑校周之本以齐、古读正,凡五十事。 隋 书经籍志言郑玄“以张侯论为本,参考齐论、古论而为之注。一 虽然这四种文献对郑玄所用校本的记述完全一致,都认为是齐论、古论, 但考之于经典释文论语音义及敦煌、吐鲁番地区出土的唐写本论语郑氏 注残卷, 这种观点又十分值得商榷。经典释文论语音义及敦煌、吐鲁番 洪适:隶释,中华书局,1 9 8 5 年版,第1 5 5 页( 版本f n ) 。 同上。 文物出版社:唐写本( 论语郑氏注) 说明,文物1 9 7 2 ( 2 ) 。 1 6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地区出土的唐写本论语郑氏注残卷共保存了二十七条郑玄改动底本的郑注, 但这些改动都是依据古论而改鲁论,并没有据 :齐论改动鲁论的 现象。又唐写本论语郑氏注残卷中有些篇章之下写有“孔氏本,郑氏注”六 字,这种标法令人费解。罗振玉对此作了较合理的解释:“今此卷明著孔氏本, 一若所注为古论者;而考其篇次,则太伯第八,1 :子罕第九,乡党 第十,故明明同鲁论,知何序皇注为可信。顾孔训世既不传,此卷 乃题孔本,初不可晓。且陆氏经典释文亦言,郑校周之本以齐、古读 正,凡五十事,与何、皇说略同。乃反复考之,释文所举郑氏校正诸字,则 皆改鲁从 古,无一从 齐者,始悟此卷所谓孔氏本者,乃据孔氏 古论改正张侯鲁论。一由此可知,郑玄的 郑注( 述而) 至( 乡党) 残卷跋,郑学檬,郑炳林编:巾国敦煌百年文库文献卷 第:册,甘肃文化出版社,1 9 9 9 年影印版,第2 页。 同上。 1 7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马融亦为之训说。 陆德明经典释文云:“古文论语,马融亦为之注。 此二人认为马融所注的是 古论。而皇侃在疏解论语集解序时则说“汉 有马氏亦注张禹鲁论也”。隋书经籍志亦载:“张禹本授鲁论,晚讲 齐论,后随合而考之,删其繁惑,除去齐论问王、知道两篇,从鲁 论二十一篇为定,号张侯论。周氏、包氏为之章句,马融又为之训。一此二 处又认为马融所注的是张侯论。对此,刘宝楠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据融传, 但言注论语,而此序以为古论者,以融注他经,多为古文,故意所注论 语,亦是古论。其后康成取古论校正鲁论,当亦受之融者也。皇侃 疏、隋经籍志谓马融亦注鲁论,似未然。”以常理推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财政普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 音乐创意能力的乐理基础探询试题及答案
- 重点突出幼儿园数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 车载充电技术探讨试题及答案
- 贵州高中理综试题及答案
- 物理应用2025年大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 面试文字测试题及答案
- 营地经济面试题及答案
- 兼职淘宝客服合同标准文本
- 农田规划设计合同范例
- 2025-2030中国振动监测系统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合肥高新美城物业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2025
- 《词汇构建法:课件中的词根词缀解析》
- 2025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中考一模物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 Unit 7 第1课时 Welcome to the unit【基础深耕】七年级英语下册高效课堂(译林版2024)
- 2024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物理试卷真题(含答案)
- DL-T 1476-2023 电力安全工器具预防性试验规程
- 监理工程师通知回复单11
- 立式加工中心操作指导书
- 禁毒学校青少年预防远离毒品教育模板课件
- 汽车4S店售后回访流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