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试论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及其创新.pdf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试论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及其创新.pdf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试论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及其创新.pdf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试论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及其创新.pdf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试论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及其创新.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i 摘摘 要要 博士论文作为马克思第一部完整的、 公开出版的哲学著作, 是青年马克思哲学思 想的历史起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源头和诞生地之所在。认真读解这个胚胎形 式中的作品,对于我们系统的、历史的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形成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 义。 早在博士论文的写作之前,马克思完成了向黑格尔哲学的转向,然而他从一开 始就对黑格尔采取了既崇敬又批判的态度。马克思加入了激进的青年黑格尔派的核 心组织,并成为其中重要的一员。在青年黑格尔派,特别是鲍威尔的影响之下,马 克思对晚期古希腊自我意识哲学进行了研究,完成了题为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 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的博士论文。 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细致地考察了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之间的 差别,批评了德谟克利特否定偶然性存在的决定论或预定论,赞赏伊壁鸠鲁对绝对必 然性的否定和打破必然决定论的偶然选择论,认为后者高扬了人的主体性、自我意识 和自由,把伊壁鸠鲁哲学看作“是理解希腊哲学的真正历史的钥匙” 。 博士论文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理论创新:首先马克思 以自我意识为基石阐发了他的自由思想;其次他在认同黑格尔的基础上,从宗教的 问题,从哲学与现实世界的关系问题,从必然和偶然、必然和自由的关系的问题等 方面体现出了对黑格尔哲学的超越;最后,马克思突破了青年黑格尔派自我意识的 局限性,表现出来一种不可遏制地使哲学得以实现的意向。 关键词:关键词:马克思 博士论文 自我意识 自由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ii abstract as the first completely and openly publishing philosophical writings, the thesis for the doctorate of marx is the historic starting point of philosophical thoughts of young marx, and it is also the source and birthplace of marxian philosophy. undoubtedly, it has great signification for us to comprehend systemically and historically the form of marxian philosophy, to read and explain the embryo work earnestly. before writing the thesis for the doctorate, marx completed the turning towards hegelian philosophy. from the beginning, he took a regardful and critical attitude to hegel. marx took part in the machine of radical new hegelians and became an important member of i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new hegelians, especially that of bauer,marx researched the selfconsciousness of later ancient greek philosophy, and finished his thesis for the doctorate, name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democritus nature of philosophy and epicurus nature of philosophy. in the thesis for the doctorate marx investigate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democritus nature of philosophy and epicurus, criticized the determinism, or predetermination, of democritus that denied accidental existence, and appreciated the denial of absolute inevitability and the accidentalism that broke determinism of epicurus, regarding the latter raised the subjectivity , the selfconsciousness and the freedom of human being. he treated epicurus philosophy as the really historical key to understand greek philosophy. based on the thoughts of predecessors, the thesis for the doctorate innovated from three aspects. firstly, marx expressed his thoughts of freedom founded on the self consciousness. secondly, grounded on agreeing with hegel the thought of this thesis surpassed the hegelian philosophy in religion, the relation between philosophy and the real world, the relation between necessity and contingency and that between necessity and freedom etc. lastly, marx broke through the limit of “new hegelians” showing an intention that cant be restrained to make philosophy actualized. key words: mark the thesis for the doctorate selfconsciousness freedom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 ,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论文属于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老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1 导导 言言 众所周知,马克思并不是一个天生的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经历了 一个曲折而复杂的历程。在马克思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过程中,发生了许多次思 想上的自我深化,而这种深化发端于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之中。 博士论文作为马克思 第一部完整的、公开出版的哲学著作,是青年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历史起点,也是马 克思哲学的源头和诞生地之所在。它以“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 哲学的差别”为题创作于 1840 年下半年到 1841 年初,在这之前为了准备写作这篇 学位论文,他于 1839、1840 年间作了七篇笔记。在历史上,伊壁鸠鲁的原子偏离直 线运动被人们视作是对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的最荒谬的篡改,马克思一反过去的陈词 旧说,对原子偏离直线运动给以高度的评价,并因此而把伊壁鸠鲁称为“最伟大的 希腊思想家” 。 马克思在写作博士论文时,无疑是站在自我意识的立场上。 “可以这么说, 这里所理解的伊壁鸠鲁哲学实际上就是自我意识哲学,伊壁鸠鲁与德谟克利特哲学 的差别及其特点就是自我意识哲学的反映。 ”1通过对原子偏离直线运动的分析及肯 定,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阐述了自我意识的能动性原则,从而为政治激进主 义和自由无神论觅到了哲学渊源。虽然这部著作所持的观点乃是唯心主义的,但它 所强调的重点以及理论特征却意味深长地提示着马克思后来哲学思想的发展取向。 纵观整个马克思哲学,人及人生活的世界始终是马克思关注的中心,其人学致思理 路贯彻始终,这一点无疑体现在马克思哲学活动的开端即博士论文中。 作为马克思的第一部哲学著作,博士论文中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尚在胚胎形式 中的哲学世界观,其中成熟马克思的思想都可以找到对应的原产地。认真读解这个 胚胎形式中的作品,对于我们系统的、历史的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形成,把握青年马克思 与成熟马克思之间的关系,以及马克思哲学思想中那些最为独特的个性特点,无疑是 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一环。 学界对于马克思在写作博士论文前后的思想状况以及博士论文思想特质的研究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2 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果,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相关的马克思传记、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和专门的青年马克思思想研究中。这些研究主要关注作为青年黑格尔派的马克思的 自我意识哲学,更多是强调作为一个自由主义者的马克思,并在这一基础上探讨了早 期马克思的自由观、本体论、人学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力图对马克思博 士论文的内容作一个总体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简要论述在该文中马克思从哪些方面 对前人的思想进行了理论创新。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3 1 博士论文的历史背景博士论文的历史背景 1.1 马克思转向黑格尔哲学马克思转向黑格尔哲学 在青年马克思的时代,黑格尔主义如日中天,在德国获得了“全线的胜利” 。恩 格斯曾指出: “正是在 1830 年到 1840 年这个时期, 黑格尔主义的独占统治达到 了顶点,它甚至或多或少地感染了自己的敌人;正是在这个时期,黑格尔的观点自 觉或不自觉的大量浸入了各种学科,甚至渗透了通俗读物和日报” 。2当时德国,真 正有理想、有作为的知识分子都为黑格尔哲学所吸引,由此,向黑格尔主义转变就 成了一个普遍的现象。在这样的氛围下,作为一个有抱负的青年,马克思转向黑格 尔是一件十分自然的事情。 在中学时代和波恩大学时期,马克思虽然读过黑格尔哲学的一些片断,由于对其 借以表达思维的复杂形式和隐晦的语言十分不满,使得马克思远离了黑格尔的哲学 思想。在全面研究黑格尔哲学之前,马克思曾一度倾向于康德和费希特。在柏林大 学初期,马克思阅读了不少有关法学的著作,并打算仿效康德的法学的形而上学 的基本原理构建一个法哲学的体系。由于现实的东西和应有的东西之间的尖锐对 立,这部无论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思维方式上都受到康德、费希特影响的法哲学巨 著,在写满三百印张以后便难以继续下去,最终使得马克思不得不放弃这种企图。 马克思认识到,康德、费希特只是“在太空飞翔,对未知世界在黑暗中探索” 。3由 于割裂了理想和现实,康德、费希特哲学在现实世界面前显得软弱无力,一筹莫展。 为此马克思深感不满,决心摒弃旧的哲学信仰, “只求深入全面的领悟地面上遇到的 事物” 。 4此时新的哲学信仰还未树立起来,马克思陷入了全面的精神危机, 为了寻求精神出路,他投身于文学艺术之中。然而那些“对当代的责难,捉摸 不定的的模糊感情缺乏自然性,完全凭空编造,现有的东西和应有的东西之间完全 对立,修辞学上的考虑代替了富于诗意的思想”的文学艺术并没有消解反而强化了 他的精神危机。加之诗歌创作所带来的烦恼和在建构法学体系方面遇到的困难和失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4 败,使他“渴望专攻哲学” 5,他强烈地感觉到“没有哲学我就不能前进” 。6处在 苦闷与彷徨中的马克思,努力寻找着新的出路。 1836 年 10 月,马克思从波恩大学转到了黑格尔执教过的柏林大学,他逐渐发现 黑格尔哲学的魅力所在,为其思辨理性和博大精深所深深吸引, 从而对黑格尔哲学表 现出了极大的热情。1837 年春天,在柏林郊外的施特拉劳渔村,马克思从头到尾地 阅读了黑格尔连同他大部分弟子的著作。伴随着这一过程,马克思的思想迅速向黑 格尔哲学转变,这一转变,大大缩短了他探索新世界观的过程。马克思把黑格尔哲 学作为他向前迈进的方向, “生活中往往会有这样的时机,它好像是过去一段时期的 结束的标界,但同时又明确地指出生活的新方向。 ”7马克思转向黑格尔是十分重要 的,可以说,没有黑格尔就没有马克思主义。此时马克思感到自己在黑格尔那里“发 现了最崇高的智谋,领会了他深邃的奥秘” 。8他说: “我们已陷进黑格尔哲学,无法 摆脱它的美学观点。 ”9尽管此时的马克思作为黑格尔的马克思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然而这在马克思来说却只是暂时的现象,当马克思开始转向黑格尔时,就对黑格尔 采取了既崇敬又批判的态度。 “我给你揭示一切,我献给你的仍是一无所有” 。10他 钻进“大海” ,不是要把自己塑成又一个新的黑格尔,而是要把其中“真正的珍珠拿 到阳光中来” , 11 “凡是经不起我批判的东西就应该废弃,哪怕这种观点是代表公 众和权威的” 12。马克思抛弃了康德、费希特的渺茫的脱离实际的理想主义,站到 黑格尔的应有和现有即理想和现实的统一上来,转向现实本身去寻求理想,把事物 的理性作为自身矛盾的展开,并在自身中求得统一。马克思此时的世界观倾向,表 明他既是黑格尔唯心主义者又试图冲破黑格尔的哲学体系, 他加入并频繁活动于 “博 士俱乐部”这个体现黑格尔思想又游离于黑格尔思想之外的组织即是明证。 1.2 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 “博士俱乐部” 是 1937 年在柏林出现的青年黑格尔派的核心组织,主要是以鲍威 尔为代表的自我意识哲学团体。青年黑格尔派是在黑格尔哲学解体过程中产生出的 一个激进的思想流派,也被称为黑格尔左派。其中的成员大部分是黑格尔的较年轻的 自由派学生,志在革新黑格尔哲学,力图从黑格尔的辩证法中引出革命的和无神论的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5 结论,反对黑格尔的保守倾向,使之适合于日益发展起来的自由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 在 1839 年1841 年期间,人的自由问题是青年黑格尔派最为关注的问题。在这个 问题上,青年黑格尔派对黑格尔哲学发生了疑问,根据黑格尔的观点,绝对精神发展到 普鲁士王国已经达到了顶点,绝对精神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和谐一致的,由此 出发论证了普鲁士王朝统治的合理性。青年黑格尔派对黑格尔的这一观点极为愤慨, 他们提出了体现人的自由的自我意识来取代压抑人的绝对精神。他们把自我意识作 为自己哲学的基础,认为自我意识体现了时代的精神。青年黑格尔派的布鲁诺鲍 威尔和科本等人都重视研究伊壁鸠鲁派、斯多葛派和怀疑派的哲学。他们把晚期古 希腊哲学的思想体系,当作自我意识的先驱,认为它是自由思想的体现。 大卫施特劳斯理解的时代精神观念创造神的形象的自我意识哲学是在黑格尔 的哲学框架中对绝对精神的拓展性运用;而布鲁诺鲍威尔则强调的是个人的自我意 识,这是前一运用的再进一步,而且更加彻底。 通过对福音书的批判,鲍威尔阐述了自我 意识的普遍性与革命要求。鲍威尔认为,“自我意识”是人类在历史中产生的“绝对 认识” ,同时又是一个绝对的能动的主体,它是万物的本原,是一切历史行为和实践活动 的指导原则和创造因素。自由是自我意识哲学所追求的目标。马克思的任务是写作 一部关于自我意识的哲学著作,通过对古希腊的自我意识哲学的深入探索,完成了题 为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的博士论文。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深受青年黑格尔派,特别是鲍威尔自我意识哲学的影响。对 此,我们可以从博士论文的选题以及对伊壁鸠鲁哲学的基本评价等方面找到充分的论 据。 首先,马克思博士论文的选题最能说明这个问题。正像罗森指出的那样:“几乎 所有的研究马克思的专家都一致认为,鲍威尔对马克思博士论文主题的选择以及对该 文所提出的见解是有影响的。 ”13布鲁诺鲍威尔研究了伊壁鸠鲁派、斯多葛派和怀 疑派同基督教的关系,认为晚期古希腊哲学是普遍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较高阶段, 这些哲学流派强调应当在政治上及思想上收押知识,强调要维持内心的自由活动。 他还分析了基督教产生的思想理论来源,乃是犹太人的一神教和古希腊庸俗化哲学 伊壁鸠鲁派、斯多葛派和怀疑派哲学结合的产物。正是鲍威尔的这一研究成果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6 促使马克思注意到希腊哲学史中的这一在当时并不太引人注意的阶段。正是黑格尔 没有充分重视,而鲍威尔从自我意识的哲学立场给予高度评价的这一哲学史上的理论 环节,使得马克思找到了参与青年黑格尔派理论斗争的切入点。 其次,在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中, “自我意识”是确定伊壁鸠鲁哲学基本性质的最 高原则。马克思博士论文的题目是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 的差别 。从博士论文中反映出的观点来看, 对于当时的马克思而言,并不存在我们 今天所区分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的差别。马克思在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 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之间所看到的显然并不是两个唯物主义者之间的不太重要的差 别,而是具有实质性不同的实体哲学与自我意识哲学的差别。如果说原子论在德谟克 利特那里只有对于实体的实证知识的兴趣,那么在伊壁鸠鲁这里却只有对于主体的兴 趣。通观整篇论文,其所关注的主要之点就是:伊壁鸠鲁是如何运用自我意识的哲 学原则,把探讨自然实体之客观本质的原子论发展成为一种凸现自我的自我意识哲 学,将伊壁鸠鲁的哲学视为独断论的自我意识哲学,这种基本定性不仅是黑格尔的,更 是青年黑格尔派的。 再次, “自我意识”是伊壁鸠鲁哲学历史定位的根本标尺。在马克思看来, 哲学 史就其本质上而言不过是“哲学意识”的发展史。马克思将“每个体系的规定的动 因和贯穿整个体系的真正的精华”14,视为哲学家的“哲学意识” 。在以鲍威尔为首 的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之下,马克思把哲学家的思想即哲学意识,与普通人的意识区 别开来,将哲学意识视为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因,认为伊壁鸠鲁哲学是 “哲学意识” 由 “实 体意识”实现为“自我意识”的历史形式。马克思所理解的伊壁鸠鲁哲学的本质, 就是将自我意识作为解释世界的原则。 在马克思对希腊哲学史的分析中,“哲学意识”之由实体意识向自我意识的转变, 其最后落脚点是与鲍威尔自我意识哲学相一致的。马克思本人的自我意识在这种解 释中体现出来,而这种自我意识是来自于鲍威尔,是从鲍威尔的自我意识哲学出发对 伊壁鸠鲁哲学作出的特定解释。对马克思而言历史上真实的伊壁鸠鲁是否如此,已 经无足轻重了。通过马克思对自我意识哲学、对伊壁鸠鲁哲学进行的高度评价, 由此 表现出对青年黑格尔派斗争意义的充分肯定。马克思就是要通过对伊壁鸠鲁哲学的 高度评价,间接地声援以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运动。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7 2 博士论文的主要内容博士论文的主要内容 在论文的序言中,马克思写道,哲学乃是与一切天上的神和地上的神相对立的 东西;没有任何神可以同人的自我意识相并列,相反,人的自我意识具有最高的神 性。出于这样的哲学立场,马克思和鲍威尔、科本等人几乎同时将目光投向古希腊 的自我意识的哲学怀疑主义,斯多葛主义和伊壁鸠鲁主义。这种向古代希腊自 我意识哲学的回返,实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意味着自我意识哲学同资产阶级 启蒙运动的结合,意味着这一运动的代表人物企图“以怀疑派的怀疑,伊壁鸠鲁派 对宗教的敌视和斯多葛派的共和主义来武装自己。 ” 15在这样的背景下,论文对德谟 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进行了比较和批判。 论文包括正文和附录两部分,马克思在给他岳父的献辞之后分两大部分展开正 文,分别是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及德谟克利特的 物理学和伊壁鸠鲁的物理学在细节上的差别。 序言对整个论文进行了高度的概括,是论文的精华。其中揭示了研究伊壁鸠鲁、 斯多葛和怀疑派这三派哲学的意义,并指出“这些体系是理解希腊哲学的真正的钥 匙” 。在这里马克思指出了附录批评普鲁塔克对伊壁鸠鲁神学论战的意义。这篇序言 表明了马克思写作博士论文的政治目的,它是一篇反抗专制制度的革命誓言,反对 一切天上的和地上的神灵, 将普罗米修斯称为 “哲学日历中最高尚的圣者和殉道者” 。 2.1 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一般差别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一般差别 论文第一部分论述了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一般差 别。提纲中显示了五个问题,遗憾的是其中的后两个部分,即“德谟克利特的自然 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一般差别”和“结论” ,没有保存下来,我们今天只能 看到前面三个部分。 关于研究的对象。针对哲学的客观历史似乎在亚里士多德之后就停止发展的观 点,马克思提出应当唤起对伊壁鸠鲁主义、斯多葛主义这些体系的历史重要性的认 识。马克思提出这里所要研究的是它们与古代希腊哲学的联系,即研究伊壁鸠鲁派、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8 斯多葛派和怀疑派与之前的哲学思想的联系。在一篇博士论文中当然无法详尽而全 面地论述这个问题,因此他只能选取一个例子,即伊壁鸠鲁和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 学之间的关系来考察。他原本打算以后撰写一部更为详尽的著作,来论述这三派哲 学的全面情况,以及它们与早期和晚期希腊哲学思想的整个关系,但由于后来实际 情况的变化,以及马克思本人思想的转变,这一著作未能问世。 马克思考察了前人对二者之间关系的判断,揭露和反驳了从古代到近代的哲学 家和著作家们对伊壁鸠鲁哲学的偏见和非难。科塔认为,伊壁鸠鲁的物理学“大部 分都是照着德谟克里特说的” 。16西塞罗说: “伊壁鸠鲁在他特别夸耀的物理学中, 完全是一个门外汉,其中大部分是属于德谟克利特的;在伊壁鸠鲁离开德谟克利特 的地方,在他想加以改进的地方,恰好就是他损害了和败坏了德谟克利特的地方。 ” 17普鲁塔克在他的著作科洛特中断言: “伊壁鸠鲁从整个希腊哲学里吸收的是错 误的东西,而对其中真正的东西他并不理解。 ”18这种偏见影响深远,在哲学史上人 们一般都认为伊壁鸠鲁是德谟克利特的剽窃者。例如,近代哲学家莱布尼茨就说过 “我们关于这个伟大人物(德谟克利特)所知道的东西,几乎只是伊壁鸠鲁从他那 里抄袭来的,而伊壁鸠鲁又往往不能从他那里抄到最好的东西。 ”19 在这里马克思指出,“在一切方面,无论涉及这门科学的真理性、 可靠性及其应用, 或是涉及思想和现实的一般关系,他们都是截然不同的” 。 20 在关于人的知识的真理性问题上,马克思认为:德谟克利特是一个怀疑论者, 伊壁鸠鲁则是一个独断论者。德谟克利特认为真实的原则只有原子和虚空,一切别 的东西都只是现象,他一方面认为“感性现象不是原子本身所固有的。它不是客观 现象,而是主观的假象。 ” 21另一方面,他又认为“感性现象是唯一真实的客体,这 个真实的东西是变化着的、不稳定的,它是现象”,22这样他在关于人类知识的真理性 和可靠性的判断上就出现了矛盾,陷入了怀疑论和不可知论。与之相反,在这个问 题上,伊壁鸠鲁则认为, “ 一切感官都是真实东西的报道者,没有什么东西能够 驳倒感性知觉。 ”23通过比较他们的区别我们可以看到,二者的理论取向不同导致 了他们之间的这种差别。德谟克利特注重客观知识,在他那里,世界是永恒的,感性世 界的变化只是主观的幻像,感性是没有意义的。这样一来,德谟克利特必然陷入矛盾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9 之中。与之相反,当德谟克利特把感性世界变成主观假象时,伊壁鸠鲁却把他们变成客 观现象,作为一个独断论者,他并不强调知识的确定性,而只关注个人的感受,对自己的 认识深信不疑,将个体感受当作唯一真实的东西,从而突出了个人的主体性和至上性。 在科学活动与实践上,德谟克利特注重经验的自然科学和实证的知识,把客观 知识作为追求的对象,热衷于不断实验,四处学习, 成为了一个博学多识的人;但由于他 对感觉持怀疑态度,最终因对知识感到绝望而弄瞎了自己的眼睛。 伊壁鸠鲁轻视经验, 体现了自我满足的宁静和从内在原则吸取自己的知识的独立性,他的目的是追求人 生的至善,而不是寻求确定无疑的知识,这种知识无须向外寻求,而只须在自身内寻求, 因此,他在哲学中感到满足和幸福。他说:“要得到真正的幸福,你就必须为哲学服务。 凡是倾心降志地献身于哲学的人,他用不着久等,他立即会变得自由,因为服务于哲学 本身就是自由。 ” 24在生活实践上,如果说德谟克利特是一个对知识孜孜不倦的渴求者, 伊壁鸠鲁则是一个恬静悠然的学者。 从思维对存在的关系来看,两人的思想更是大相径庭。德谟克利特考察自然,注 重必然性,把必然性看作现实性的反思形式,必然性是命运,是法律,是天意,是世界的 创造者和万事万物的主宰。因此,德谟克利特表现为一个严格的决定论者。伊壁鸠鲁 则注重偶然性,他认为“被某些人当作万物的主宰的必然性,是不存在的,宁肯说有些 事物是偶然的,另一些事物则取决于我们的任意性。 必然性是不容劝说的,反之,偶然性 是不稳定的。所以,宁可相信关于神灵的神话,也比当物理学家所说的命运的奴隶要好 些。在必然性中生活,是不幸的事,但是在必然性中生活,并不是一个必然性。通向 自由的道路到处都开放着”25这里,伊壁鸠鲁明确表达了其相信偶然性的非决定 论的思想。 在对个别物理现象的解释方式上,德谟克利特求助于实在的可能性,即现象之间 的客观的因果联系;而伊壁鸠鲁则求助于抽象的可能性。“实在的可能性就象悟性那样 被限制在严格的限度里;而抽象的可能性却象幻想那样是没有限制的。实在的可能性 力求证明它的客体的必然性和现实性;而抽象的可能性感兴趣的不是被说明的客体, 而是作出说明的主体。 ”26这表明了,抽象的可能性是主体不受束缚的思维和想像力, 在抽象的可能性中,对象不能构成对思维主体的妨碍。马克思认为,伊壁鸠鲁的这种解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10 释方法的目的在于自我意识的宁静,而不在于自然知识本身。 通过马克思对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一般差别的比较,很容易让我们 得出这样一种结论,德谟克利特思维的路径是寻求知识的确定性,他不相信人而相信 万物都是依照自然律而发生的,他相信必然性,从而成为一个严格的决定论者,并对事 物采取原子一元论的解释;伊壁鸠鲁哲学的路径是追求自我意识的宁静,由此他强调 人的自我意识、个体经验的多样性、偶然性,从而成为一个非决定论者,对事物采取多 元论的解释,因为个体的感觉是多元的。 很显然,马克思在比较中,赞赏的是伊壁鸠鲁对 必然性的否定,对个体、对人的自我意识的高扬。马克思对伊壁鸠鲁哲学的这种赞赏, 在他博士论文的第二部分中得到了更为清晰的说明。 2.2 伊壁鸠鲁的原子学说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学说在细节上的差别伊壁鸠鲁的原子学说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学说在细节上的差别 在博士论文的第二部分里,马克思以原子学说为重点,揭示了伊壁鸠鲁原子理 论的内在矛盾,论证了自我意识的绝对性和自由。 2.2.1 二者关于原子运动学说的差异二者关于原子运动学说的差异 首先,马克思揭示了伊壁鸠鲁和德谟克利特关于原子运动学说的共同点和不同 点。伊壁鸠鲁假定原子在虚空中有三种运动,一种是直线式的下落,一种是原子脱离 直线的偏斜运动,一种是由许多原子的互相排斥而引起的运动。其中的第二种运动,即 原子的偏斜运动,没有出现在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中。在这里,马克思批评和揭露 了西塞罗、培尔等人对原子偏离学说的讥讽和责难,赞扬卢克莱修“是唯一理解了 伊壁鸠鲁的物理学的人” , 27因为卢克莱修曾经深刻地揭示了原子的偏斜运动打破 了“命运的束缚” ,体现了“自由意志”的思想。 马克思认为原子脱离直线而偏斜运动,并不是伊壁鸠鲁物理学特殊的、偶然出 现的规定性。反之,偏斜运动所表现的规律贯穿于整个伊壁鸠鲁哲学,“正象原子由 于从直线中抽象出来,偏离直线,从而从自己的相对定在,从直线中解决出来一样,整个 伊壁鸠鲁哲学到处都脱离了具有局限性的定在” 。 28经过这三个环节(运动)原子 仍按照它的概念实现了。在这里,伊壁鸠鲁提出原子偏斜运动的目的,并不象许多批评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11 者们所以为的那样,只是试图用一种纯粹的虚构来说明原子的运动,而在于他要摆脱 必然性的束缚,从而获得心灵的自由和宁静。马克思看重伊壁鸠鲁的也正是这一点。 2.2.2 二者对原子质的看法的区别二者对原子质的看法的区别 伊壁鸠鲁认为,原子既具有物质性的规定,即原子必须处在相对的定在时间 或空间当中,并具有体积、 形状和重量,也具有形式的规定,即原子概念本身所具有的自 主性和独立性。伊壁鸠鲁认为,原子的物质的规定(物质性的存在)是受必然性支配的, 是受束缚的,而原子的形式的规定(观念性的存在)则是对必然性的克服,它摆脱了一切 定在,从而实现其自身。在伊壁鸠鲁那里,原子的这两种规定是矛盾的,要完成原子的 概念,必须要克服其物质性的规定,完成其形式的规定。 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赞同伊壁鸠鲁对原子独立性及自主性的重视,而且始终把 原子的观念性的存在放在首位。但他认为,伊壁鸠鲁之所以会认为原子的形式与其物 质性的规定之间存在着矛盾,是因为他过分强调原子的独立性,从而把原子看成是孤 立的个体。对此,马克思指出了伊壁鸠鲁在这里所表现出的局限性:“抽象的个别性是 脱离定在的自由,而不是在定在中的自由。它不能在定在之光中发亮。 ”29定在,在伊 壁鸠鲁的原子论里,表现为直线,一种束缚人的自由的必然性的力量,它具有强制性、 非 独立性和整体性。马克思关于“定在的自由”的论述,已经把自由看成了一个关系的 范畴,认为自由永远不可能摆脱由自我意识所设定的物质的存在而在观念中、在自我 意识中实现。但马克思论述的重点仍在于:人虽然不能具有完全脱离其定在的自由, 但却尽可能地克服其相对定在,以张扬主体的个性和自由。 2.2.3 二者关于不可分的本原和不可分的元素的差异二者关于不可分的本原和不可分的元素的差异 在伊壁鸠鲁看来, 原子的概念中包含着存在与本质、 物质与形式之间的矛盾。“始 原”的原子与元素的原子是由这一矛盾直接派生的矛盾。伊壁鸠鲁认为, “始原”的 原子和“元素”的原子“是同一种原子的不同规定” 。 “始原”的原子是从原子的纯 概念上所把握的原子, “元素的原子”是从原子同现实的联系上所把握的原子。伊壁 鸠鲁和德谟克利特的区别在于,伊壁鸠鲁把存在于虚空中作为“始原”的原子和成 为现象基础的作为“元素”的原子区别开来,而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仅仅是一种“元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12 素” ,只具有物质基质的意义。 马克思认为:存在是本质(概念)的外在化;作为概念的原子与作为元素的原子相 比,前者是本质,后者是现象;前者是抽象的,后者是具体的。但二者又是统一的,从本 质下降到现象既是对本质的否定,又是本质的对象化形式,是本质的实现。从作为本 原的原子到作为元素的原子是从本质下降到现象,“在这种从本质世界到现象世界的 过渡里,原子概念中的矛盾显然达到了最尖锐的实现” 30并指出伊壁鸠鲁的贡献在于 把作为物质基质的原子和作为原理的原子区别开来,赋予原子以能动性即“形式的” 规定,从而使原子成为整个经验世界的推动原则。原子作为推动原则的人学意义就是 个体自由的问题。伊壁鸠鲁开始使自然哲学从属于他的人学思想,自然哲学已在人学 思想的烛照之下。在伊壁鸠鲁那里,原子表现为“个别的自我意识”,“原子论及其所 有矛盾,作为自我意识的自然科学业已实现和完成”31;而“对于德谟克利特,原子只 是对整个自然进行经验研究的一般客观表现”,只是“纯粹的和抽象的范畴是表示经 验的结果的一种假设,而不是经验的推动原则” 32,“原子只是表示一个现成世界的 绝对物质的基质,这就象原子在近代化学解释化合比例方面所起的作用一样”33。 2.2.4 二者在时间问题上的差别二者在时间问题上的差别 在这一章里,马克思说明了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在时间问题上的差别,揭示 了表现在实践范畴上的原子世界的矛盾,即“本质世界”同“现象世界”的矛盾。 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都认为,本质世界中的原子即概念世界中的原子,没有 任何变易性和相对性,它是永恒的和独立的。所以,他们两人都从自己的原子世界 里抽掉了时间的要素。但是,在规定脱离了原子世界的时间的方式和方法上,在把 时间归入什么地方的问题上,他们又存在着差别。 马克思指出,“在德谟克利特看来,时间对于体系没有任何意义,没有任何必要性。 他解释时间,目的是为了取消时间”,德谟克利特把时间规定为永恒的东西,于是“把发 生和消灭,亦即一切时间性的东西,从原子中排除掉”了34。因为德谟克利特只认识到 原子的物质存在,而没有把原子看作能动的原则。从这种绝对时间观念出发,当德谟克 利特把实体当成有时间的东西时,也就把时间实体化了,因而也就取消了时间概念。 “因为绝对化了的时间已经不复是时间性的东西了”35。马克思认为,由于德谟克利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13 特把时间实体化、永恒化了,也就无法说明作为始基的原子如何产生现象界的问题,无 法说明自然界的生成变化。 伊壁鸠鲁把时间看作是变化着的现象世界的绝对形式, “时间被规定为偶性之偶 性。偶性是一般实体的变化。偶性之偶性是作为自身反映的变化,是作为变换的变换。 现象界这种纯粹形式就是时间”36 (时间作为“偶性的偶性”,用海德格尔的说法就 是,时间被看作现象世界显现的“可能性条件”)。时间被看作是具体自然界的“主动 形式”,是现象界一切定在之抽象、消灭和向自为存在的回返。于是,时间就成了本质 世界的原子的能动性的映像,成为“永恒地吞噬着现象并给它打上依赖性和非本质性 烙印的本质之火”37。 2.2.5 二者关于天体现象的不同说明二者关于天体现象的不同说明 在对天体现象的说明中,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希腊哲学家认为,天体是永恒的 和不朽的。伊壁鸠鲁则反对这一看法,他认为:“天体现象学说与其他一切物理学特别 不同的地方在于:在天体现象中一切都是可以多种多样地和不规则地发生的;在天体 现象中一切都必须用多种多样的、多到不能确定的理由来解释。 ”38之所以如此,是 因为伊壁鸠鲁认为对天体现象的研究,是为了达到获得“心灵的宁静” ,而“天体的 永恒性会扰乱自我意识的心灵的宁静,一个必然的、不可避免的结论就是,它们并不是 永恒的。 ” 39伊壁鸠鲁对天体现象的这种独特的解释,无非是坚持人的个别性、 独立性 和多元性,而一旦确定了天体的永恒性,就有崇拜神性而贬低人的自我意识的危险。对 此,马克思分析说,“只要他(伊壁鸠鲁,笔者注)在天体中发现独立的、不可毁灭的物质, 而天体的永恒性和不变性又为群众的信仰、哲学的判断、感官的见证所证明,那么,他 的唯一的意图,就是要使这种自然降到地上来,成为变化消逝的物,他就要猛烈地反对 那些崇拜自身中包含着个体性因素的独立的自然的人。 ”40 马克思认为,天体学说表现了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灵魂。任何东西,只要它是破坏 个别的自我意识的心灵的宁静的,都不是永恒的。因此,“伊壁鸠鲁哲学的原理不是阿 尔谢斯特拉图斯的美食学,而是自我意识的绝对性和自由” 。41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14 3 博士论文的卓越创新博士论文的卓越创新 3.1 以自我意识为基石阐发的自由思想以自我意识为基石阐发的自由思想 如前所述,自由是自我意识哲学所追求的目标。 “自由”是伊壁鸠鲁人的哲学的 核心,马克思研究伊壁鸠鲁的目的正是为了解决人的自由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北 京大学的杨适老师论述道: “简言之,伊壁鸠鲁以新的哲学形态总结了希腊哲学,坚 持了人的自由。他才是把希腊人及其自由哲学的文化遗产传给西方后世的关键人物。 在这个意义上,他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因此,谁要想明白希 腊和西方文化的根本精神,就必须从他入手。马克思正是这样做的。 ”42 3.1.1 打破必然决定论的偶然选择论打破必然决定论的偶然选择论 伊壁鸠鲁假定原子在虚空中有三种运动,一种是直线式的下落,一种是原子脱离 直线的偏斜运动,一种是由许多原子的互相排斥而引起的运动。其中的第二种运动,即 原子的偏斜运动,没有出现在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中。 马克思认为,“每一个物体,如果处在下坠运动中,就不外是一个运动着的点,并且 是一个没有独立性的点,一个在一定的存在中即在它自己所描绘的直线中丧 失了个体性的点。 ” 43这表明,在纯粹的直线运动中,原子就丧失了独立性,或者说,它只 是一个物质性的存在,受必然性的支配,没有自由。而偏斜运动则是思想对必然性的反 抗,它“打破了命运的束缚” 44,“表述了原子的真实的灵魂、抽象个体性的概念。 ” 45也就是说,原子在直线下坠运动中只显示出其物质性的规定,只有在偏斜运动中才 能实现其观念性的规定,即实现其自由意志。马克思认为,原子脱离直线而偏斜所表现 出来的规律贯穿于整个伊壁鸠鲁哲学,“正象原子由于从直线中抽象出来,偏离直线, 从而从自己的相对定在,从直线中解放出来一样,整个伊壁鸠鲁哲学到处都脱离了具 有局限性的定在” 46。在这里,伊壁鸠鲁提出原子偏斜运动,目的在于他要摆脱必然性 的束缚,从而获得心灵的自由和宁静。马克思看重伊壁鸠鲁的也正是这一点。 马克思揭示了伊壁鸠鲁原子偏斜学说的意义: “卢克莱修很正确地断言,偏斜运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15 动打破了命运的束缚 ,并且正如他立即把这个思想运用于意识方面那样,关于原 子也可以说,偏斜运动正是它胸中能进行斗争和对抗的某种东西。 ” 47 “这就是说, 原子偏斜并不是特殊的、偶然出现在伊壁鸠鲁物理学中的规定,相反,偏斜所表现 的规律贯穿于整个伊壁鸠鲁哲学,因此,不言而喻,这一规律出现时的规定性,取 决于它被应用的范围。 ” 48如果世界只是必然的,人只能听从宿命,如果偶然是世界 的最基本的规定,人才有在偶然中自由选择的可能。在以德谟克利特为代表的原子 论者的观点中,人是受着必然性支配的,必然性代表了不可改变的命运,在这种状况下, 人是不自由的。 马克思则认为,伊壁鸠鲁提出的事物是偶然性的观点,把人拯救了出来, 并使人获得了自由,他十分赞赏伊壁鸠鲁哲学对神灵和命运的挑战精神。而崇尚个体 自主性,崇尚人的自由,正是传统自由主义的基本理论之一。 马克思肯定贯穿伊壁鸠鲁哲学的原子偏斜论的目的是将这一规律运用于人、人 的意识、个人的自由意志,使人面对偶然性有可能打破必然性规定的命运的束缚, 同一切束缚他的自由意志的反动力量进行对抗和斗争。马克思进而引述了伊壁鸠鲁 的话: “在必然性中生活,是不幸的事,但是在必然性中生活并不是一个必然性。通 向自由的道路到处都开放着,这种道路很多,它们是短而易走的。因此,谢天谢地, 在生活中谁也不会被束缚住,而对必然性本身加以限制倒是许可的。 ”49 从博士论文看,马克思这时的人的哲学倾向本质上并不是社会的必然决定 论,而是人本主体的偶然选择论,即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应该并能够摆脱社会必然性 的束缚和限制,进而在偶然性中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马克思面对人的意义世界中 的这一解放人的自由发展本性的价值取向,从这里出发经历了艰难曲折的理论和实 践的斗争,不断的发展、深化、具体化,最后成为全世界劳动者和全人类争取自由 和解放的崇高价值理想。 3.1.2 从个人内心的精神自由到社会群体的现实自由从个人内心的精神自由到社会群体的现实自由 马克思很重视伊壁鸠鲁原子偏斜运动对确立人的自由观念所具有的重大意义, 赞同他对德谟克利特宿命论的否定。毫不牵强地说,原子个体的这种偏斜运动的自 由精神表征的正是伊壁鸠鲁个体对马其顿酷政扼杀人的个性和自由的心灵的反抗,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16 马克思对此的肯定也正是马克思的自由心灵对现实的普鲁士政府和宗教神学扼杀人 性和人权的抗争。但马克思不同意伊壁鸠鲁把自由理解为脱离外在世界中的自我意 识的宁静。伊壁鸠鲁是自我意识哲学家。他强调遵循个别性的原则,把心灵的宁静 视为最高目的。自由被当成了不受任何外在对象牵累的任意性,内心的恬静就是一 切。无所适从,没有所求是其根本特点。这实际逃避了现实生活,完全遁入了内心 空虚的世界。马克思批评了伊壁鸠鲁的脱离现实定在的绝对自由观: “抽象的个别形 式脱离定在的自由,而不是定在中的自由。它不能在定在之中发亮。 ”50马克思在论 文中指出,一个人只有与另一个人发生关系时,他才不再是自然的产物。 “所以一个 人,只有当同他发生关系的另一个人不是一个不同于他的存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