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上海工人的新风貌:1950年代的文学考察.pdf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上海工人的新风貌:1950年代的文学考察.pdf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上海工人的新风貌:1950年代的文学考察.pdf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上海工人的新风貌:1950年代的文学考察.pdf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上海工人的新风貌:1950年代的文学考察.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l :海人学硕l :学位论文 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发 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参与同一工作的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 任何贡献均己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日期: 本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上海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学校有权保留论文及送交论文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 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签名: 导师签名一期 上海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工人的新风貌:195 0 年代的 文学考察 姓名:柳沙沙 导师:孙晓忠 学科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 上海大学文学院 2 0 1 0 年0 5 月 上海人学硕j :学位论文 ad i s s e r t a t i o ns u b m i t t e dt os h a n g h a iu n i v e r s i t yf o rt h ed e g r e e o fm a s t e ri na r t s t h en e wf e a t u r e so f s h a n g h a i ,sw o r k e r s : t h el i t e r a t u r ei nt h e1 9 5 0 s m d c a n d i d a t e :s h a s h ai i u s u p e r v i s o r :x i a o z h o n gs u n m a jo r :m o d e r na n dc o n t e m p o r a r y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 c o l l e g eo fa r t s ,s h a n g h a iu n i v e r s i t y 0 5 ,2 0 1 0 i 二海火学硕,l :学位论文 摘要 在1 9 5 0 年代的文学想象,工人是贯穿始终的一个重要维度。他们浮 出历史的地表,从“奴隶 身份转为“主人 身份,并获得了自身的主体 性。英国工人的主体性是通过一系列的斗争在经济革命即工业革命中形成, 但是中国是一个工业经济很薄弱无法酝酿一场工业革命的国家。那么工人 的在主体的形成过程中展现出什么样的新风貌呢? 本文将从文本内部话语 空间与外部文化研究的角度来考察1 9 5 0 年代上海工人的新风貌。 第一章笔者从文学想象中城市风景的转变窥探出上海已经由一座消 费的城市转为生产的城市,这是国家试图在城市空间上为自己寻找新的定 位。而在这座生产型城市中,意识形态甚至还渗透到了工人的日常生活中, 它通过想象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把工人召唤成主体。第二章笔者将侧重从文 学形象的角度来考察处在新的生产和生活关系中的工人。这些工人从早期 的革命者转变为国家的建设者,并参与到工厂管理中。这意味着工人主体 的真正获得,即工人已经从“自在 的状态走向了“自为”。第三章笔者从 更高层次的文化实践的角度,探讨了工人如何通过识字运动、文化学习和 政治学习成为了创造文化的主体。于是许多工人第一次在历史中书写自己 的情怀,速写、报告和新民歌是他们写作的形式。以上是文学想象中1 9 5 0 年代上海工人的新风貌。 当然,这种新风貌也存在着危机和不足,如它导致了1 9 6 0 年代的“家 庭问题”和“日常生活的焦虑”的出现。 关键词:1 9 5 0 年代上海新工人主体工人写作 v 上海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i 溃c t t h ew o r k e r sw a sa ni m p o r t a n td i m e n s i o n a l i t yw h i c hr u nt h r o u g ht h e l i t e r a r yc r e a t i o no f1 9 5 0 s t h e yr o s ef r o mt h es u r f a c eo fh i s t o r y , t u r n e d f r o m s l a v e s t a t u st o m a s t e r s t a t u s ,a n dg o tt h e i rs u b j e c t i v i t y t h e w o r k e r si ne n g l a n dg o tt h e i rs u b j e c t i v i t yt h r o u g hi n d u s t r i a lr e v o l u t i o n , b u ta sy o u rk n o w , c h i n ai sac o u n t r yw i t haw e a ki n d u s t r i a le c o n o m y w h i c hc a n n o ts t a r ta ni n d u s t r i a lr e v o l u t i o n h o wd i dt h en e wf e a t u r e s o c c u r ? 1w i l li n v e s t i g a t et h en e wf e a t u r e so fs h a n g h a iw o r k e r si n19 5 0 s f r o mt h es t a n d p o i n to ft h ed i s c o u r s ei n s i d ea n dc u l t u r a lc r i t i c i s mo u t s i d e f r o mt h e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t h ec i t yl a n d s c a p ei nl i t e r a r yc r e a t i o n , w ek n e wt h a t s h a n g h a i h a dt u r n e dt oa p r o d u c t i v ec i t y f r o ma c o n s u m p t i v ec i t y i tm e a n st h a tt h es t a t et r yt of i n dan e wl o c a l i z a t i o nf o r h i m s e l fi nt h ec i t ys p a c e i nt h ep r o d u c t i v ec i t y , i d e o l o g yh a dp e n e t r a t e d t h ed a i l yl i f eo ft h ew o r k e r s ,i d e o l o g ys u m m o n e dt h ew o r k e r si n t ot h e s u b j e c tt h r o u g hi m a g i n gan e ww a yo fl i f e t h i si st h ec h a p t e ri i n c h a p t e ri i ,1w i l li n v e s t i g a t et h ew o r k e r si nt h en e wl i f ea n dp r o d u c t i o n r e l a t i o n sf r o mt h ea n g l eo fl i t e r a r yi m a g e t h e yt r a n s f o r m e df r o me a r l y r e v o l u t i o n a r yt on a t i o n a lb u i l d e r , a n dp a r t i c i p a t ei nt h em a n a g e m e n to f f a c t o r y t h i sm e a n st h a tt h ew o r k e r sg o tt h es u b j e c ti nd e e d n a m e l y , j :海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t h e yh a dt u r n e df r o ms e l f - b e i n gt os e l f - m a k i n g c h a p t e ri i i ,f r o ma h i g h e rl e v e lo fc u l t u r a lp r a c t i c e s ,id i s c u s s e dt h a tt h ew o r k e r sh a d b e c o m et h es u b j e c to fc r e a t i n gac u l t u r eb yl i t e r a c ym o v e m e n t ,c u l t u r a l s t u d ya n dp o l i t i c a ls t u d y t h e r e f o r e ,m a n yw o r k e r sw r o t et h e i ro w n f e e l i n g si nh i s t o r yf o rt h ef i r s tt i m e s k e t c h ,r e p o r t ,f o l ks o n g sw a sa f o r mo fw r i t i n gu s e db yt h e m a b o v ei st h en e wf e a t u r e so fs h a n g h a i w o r k e r si n1 9 5 0 si nt h e l i t e r a r yi m a g i n a t i o n o fc o u r s e ,t h i sk i n do fn e wf e a t u r e sa l s oe x i s t e ds o m ec r i s i sa n d i n s u f f i c i e n t i tr e s u l t e dt h ee m e r g e n c eo f ”f a m i l yp r o b l e m a n d ”t h e a n x i e t yo fd a i l yl i f e i nt h e1 9 6 0 s k e y w o r d s :19 5 0 s ,t h en e w w o r k e r si ns h a n g h a i ,s u b j e c t ,t h ew r i t i n g b yw o r k e r s j :海大学硕一l :学位论文 目录 号! 仑。9 第一章新风景与新生活1 5 第一节工厂:城市新风景。1 5 第二节新村:想象同常生活2 1 第二章文学中的新工人形象。3 3 第一节由革命者到建设者3 4 第二节由建设者到管理者4 1 第三章工人写作4 7 第一节学文化与学政治4 8 第二节工人写作的新形式:速写报告与新民歌5 2 结论6 3 参考文献6 s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6 9 致谢。7 0 8 i :海大学硕一i :学位论文 人被宣称为应当是不断探究他自身的 存在物一一一个在生存的每时每刻都必须 查问和审视他的生存状况的存在物。人类生 活的真正价值,恰恰就存在于这种审视中。 一一恩格斯卡尔西 上海工人的新风貌:1 9 5 0 年代的文学考察 导论 在“十七年文学”研究中,工农兵文学一直是一个热点问题。工人与农民、 士兵一起作为“共和国”的重要主体构成,是贯穿于“十七年”文学想象中的一 个重要维度。但是面对1 9 5 0 年代叙说工人的文学,我们常常陷入“失语的困 境。因为它受主流意识形态的强势介入,绽放出一种单调的繁荣,所以有研究者 质疑:这种受到意识形态操控的文学到底有多少可供言说的空间? 然而,言说的 意义诚如毛泽东在一九四四年看完京剧逼上梁山后所言: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在旧戏舞台上( 在一切离开人民的旧文学旧艺术上) 人民却成了渣滓,由老爷太太少爷小姐们统治着舞台,这种历史的颠倒,现在由 你们再颠倒过来,恢复了历史的面目,从此旧剧开了新生面,所以值得庆贺。1 也就是说1 9 5 0 年代这种“把颠倒的历史再颠倒过来”的叙说工人的文学的 研究价值正在于研究对象本身的独特性:即1 9 5 0 年代的工人“浮出历史的地表”, 从“奴隶”身份转为“主人 身份,并获得了自身的主体性。而这种独特性决定 了我们的研究也必须以独特的方法和途径去进入和解决。也就是蔡翔所说的: 1 毛泽东: 致杨绍萱、齐燕铭毛泽东文艺论集【m 】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 2 7 8 页 9 上海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在黑格尔式的主奴关系的颠倒过程中,工人应该怎样叙说,就成 为当代文学迫切需要解决的不仅是理论的,也是实践的问题”1 。 因此,1 9 5 0 年代叙说工人的文学首先在研究对象的独特性这一点上获得了 言说的空间。除此之外,它还承担着对工人主体性的想象性叙述,这种想象既包 括知识分子对工人的想象,也包括参与到创作中的工人对自身的想象。而文学想 象往往是按照某种方式重新建构出来的图景,它常常间接地指向现实世界,又挣 扎着想与现实世界划清界限。换句话说,文学中对上海工人新面貌的想象既来源 于现实,同时又为逃逸现实提供了某种新的途径和可能。那么这种对1 9 5 0 年代 上海工人新面貌的想象是什么呢? 毛泽东曾在实践论中指出:“在阶级社会中,每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 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2 。我们可以通过上海纺织工人所唱 的那首著名歌谣什么阶级说什么话来感受上海工人的新面貌: “什么藤结什么瓜, 什么树开什么花, 什么时代唱什么歌, 什么阶级说什么话”。3 歌谣中工人简单的话语里蕴涵着无与伦比的阶级自信心和阶级降定感,这 是任何时代都未曾有过的,它是缘何产生的呢? 按照汤普森的说法,每个人一出 生就已经置身于一定的生产关系当中,并且在这个生产关系网中处于某个地位, 但是这时候的个人是“自在”的个人,而非“自为 的个人,所以人对自己在生 产关系中地位的确认和经验的感知并非从一开始就能够意识到,而是要通过自己 的经验由“自在”的个人成为“自为 的个人后才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阶级地位和 主体性。那么在1 9 5 0 年代的文学叙述中,上海工人又是置身在一种什么样的生 1 蔡翔: “技术革新”和工人阶级的主体性叙事热风学术第二辑 m i 上海:上海人民j j 版社, 2 0 0 9 年版:第1 2 7 页 2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 】第二版北京:人民 l 版社,1 9 9 1 年版:第2 8 3 页 3 上海纺织工人歌谣:什么阶级说什么话 j ,又艺刃抛1 9 5 8 年;8 月号:第9 页 上海大学硕i j 学位论文 产关系中并获得了主体性,从而引吭高歌“什么阶级说什么话”呢? 结合当今 的现实,近期频繁发生的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又为何会发生了? 富士康员工的工 资并不算低,很多工人挤破了头想进去工作就是因为富士康比较正规、规范,工 资较高且不拖欠,有保障。但是跳楼事件却频繁发生,今年甚至超过了1 0 连跳。 这又是为何呢? 这也j 下是本文的问题意识之一。回到1 9 5 0 年代的上海工人身上 来,他们的这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阶级意识又是缘何产生的呢? 英国工人的阶级意识和主体性是通过一系列的斗争在经济革命即工业革命 中形成和建立的,那些客观的因素如:工资、物价、生活水平、劳动条件和劳动 纪律、宗教与道德、休闲与娱乐、妇女与儿童、工会与互助会组织等是工人阶级 意识萌芽和形成的土壤。工人亲历了这其中的酸甜苦辣后,最终意识到自己被异 化为生产的奴隶、资本主义的机器,这意味着工人由“自在”的个人蜕变成“自 为”的个人,藉此走上“抗争宿命之路”。最后,在有组织的反抗和工人运动后, 英国工人获得了主体性。但中国缺乏工人主体性形成的经济土壤。中国民族资本 主义的发展一直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并被资本主义列强的商品输出所遏制,除 此之外,本国的自然经济与统治者也极力限制民族资本主义的成长,这使得中国 民族资本主义不具备与外国资本主义一样强大的经济实力,因此无法在全国范围 内形成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所以在早期的文学想象中中国的工人面对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榨,或继续承 受,或微观反抗,或当一个破坏者制造“红色恐怖 。例如庐隐的小说灵魂可 以卖么中的女工荷姑,她虽然发出了“灵魂可以卖么的呼声,但是为了活着 只得继续出卖自己的灵魂做工。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中的烟厂女工陈二妹 则是一个典型的微观反抗者,她痛恨烟厂,在劝“我 不要吸烟时说:“我劝你 顶好还是不吸。就是吸也不要去吸我们工厂的烟。我真恨死它在这里。”1 这种个 人的微观反抗尽管在工人心中时常跳出来,但是不足以形成整个阶级的阶级意识 和整体反抗,所以陈二妹最后仍然是“不想做工而工作要强迫她做 。在蒋光慈 的小说短裤党中,作为革命者的工人也只不过通过制造诸如爆炸、纵火、暗 杀与枪毙等“红色恐怖 来反抗。所以,在解放前的文学叙事中,中国的工人都 无法藉由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工业革命来获得自己的主体性。 1 郁达大: 郁达夫文集第一卷小说【m 1 广东:花城出版社,1 9 8 2 年版:第2 4 3 页 1 1 卜海人学硕 :学位论文 但是汤普森还指出,在工人阶级主体意识形成的过程中,英国社会中古老的 文化传统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如1 8 世纪流行的清教非国教派的思想和组织传统、 人民群众自发而无组织的反抗行为、英国人民对于“生而自由的英国人 的基本 权利的认同及自豪感,1 8 世纪末英国雅各宾运动等,这一连绵不断的革命传统 对1 9 世纪2 0 至3 0 年代工人阶级意识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影响。这些可以说是英 国工人形成自己阶级意识的主观因素。那在缺乏经济基础的1 9 5 0 年代的中国, 上海的工人又呈现出了什么样的新风貌? 他们的主体性是如何形成的呢? 又有 哪些旧的文化传统影响着工人的主体性建构呢? 文化又是如何介入到工人的主 体性建构当中昵? 本文试图从文学文本中工人生活的外部环境切入,以了解上海 的工人在1 9 5 0 年代处在什么样的城市和生活中? 从而指出其对工人主体的获得 的影响? 然后再考察文学是如何依托某种形象来想象1 9 5 0 年代的上海工人? 除 了文学形象外,这种主体又是如何在文化实践中落实? 进一步我们也许可以反 思,这种对主体的想象和塑造,有没有存在着危机或不足? 之所以将研究对象放在上海工人而不是东北工人或者广州工人的身上,是因 为上海是中国工人阶级的诞生地之一,也是工人人数最多的城市。解放后,上海 是中国的工业重镇和中国工业化的命脉,它为全国经济的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出 新鲜的血液。另外,在建国后的上海徘徊着一个旧上海的幽灵,威胁着新国家所 要塑造的上海,它就像战场上的壕沟一样维护着资产阶级的政权,这种资产阶级 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旧的意识形态威胁着新政权的稳定。连参与革命、身经 百战的“霓虹灯下的哨兵”也在时刻警惕旧上海幽灵的入侵,更何况是长期生活 在“资本主义的大染缸”里,思想和意识一直被旧上海的幽灵吞噬着的上海工人? 当这种文化焦虑转化到文学里面,就会使上海工人的主体叙事更加紧张、更加激 烈,甚至可能出现更加丰富的意味。 在正式进入问题之前,笔者先对目前的研究成果进行一下梳理。蔡翔的“技 术革新 和工人阶级的主体性叙事是一篇卓有建树的文章,他在文章中指出: “国家有关工业化的现代性诉求始终控制着建国后的政治和文学的想象活 动,而这必然要求工人成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劳动力,因此弱者的反抗 势必要转化为某种建设性的工匠精神,对于国家的最终的政治诉求以及意识 i :海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形态来说,只有借助工人主人这一政治符号,才能真正完成无产阶级想象; 而从文化诉苦到识字运动,从反专业主义到两参一改三结合的 工人全面参与到领导权的过程中,文学承担了一个主人的想象性的叙述,并 且这一叙述带来了一种巨大的社会幻觉;工人阶级的主体性的确立是一个将国家 内在化的过程,这一个过程导致了两种可能性,一是主体性在内在化的过程 中无线膨胀进而空洞化,二是内在化同时也在生产它的危机性因素,而重新 他者化则有助于克服这种危机。场 蔡翔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从宏观的工人阶级的角度论述了工人如何完成自 己的无产阶级想象,而本文将范围缩小到上海的工人,试图揭示出上海新工人主 体的形成。 另外比较重要的研究成果是由袁进、丁云亮、王有富著的身份建构与物质 生活,该书收集了大量的史料,上编分析了1 9 5 0 年代上海的工人的社会物质 生活背景,涉及到工人的新的工作环境、新的工人状况、工人的劳动干劲、工资 与劳保、日常生活以及工人的社会地位,下编着重分析了工人的文化生活,如识 字运动、文化诉苦、讨论会、文艺实践、新女工、工会转型及人群关系等,而 1 9 5 0 年代的上海工人正是在这样一种特殊的,变化着的社会结构当中完成自身 的阶级文化建构的,而在这一系列的社会历史变迁过程中,上海工人的实践既影 响了中国工人阶级文化的急剧转型,又直接塑造了新制度下上海都市文化的整体 风貌;国家话语塑造了工人个体性的话语,使之具有社会性的同时,难以消弭社 会人与经济人合成的工人的其他属性,工人依然顽强地坚持着传统延续的 或者工业主义孽生的另一些价值、信仰及行为方式及另类的文化经验,从而在系 统内部形成兼具依赖和抵抗的冲突和张力,这就使上海的工人阶级文化蕴含了社 会主义与底层阶级文化的双重特性。该文主要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1 9 5 0 年代 的工人,本文将要从文学的角度来考察。因为文学塑造主体的意义,不仅仅在于 描写现实,还在于提供了想象一种新主体的途径和可能,否则文学就变成是单纯 的实证和记录,我们也无从区别文学和社会学。 任丽青的“十七年 时期上海的工人文学创作从“革命文学 对创作主 1 蔡翔: “技术革新”和工人阶级的主体性叙事热风学术第二辑【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 0 0 9 年版:第1 7 4 、1 7 5 页 1 3 j :海火学硕1 :学位论文 体的要求以及经济、政治、个人努力四个方面阐明了“十七年”时期上海工人文 学创作繁荣的原因;并探讨了上海工人文学创作的性质和特征,认为上海的工人 创作是一种带有城市特点的工人阶级文学,这种文学具有工人阶级意识和上海的 城市特点这两个特征,同时也指出了上海工人创作的具有文学创作新闻化、人物 模式概念化等局限性;最后她选取了当时影响最大的四位工人作家胡万春、费礼 文、唐克新、陆俊超的小说进行了分析和评论,用以点带面的方式展现了上海小 说创作的面貌。 除此之外,罗岗的空间的生产与空间的转移上海工人新村与社会主义 城市经验从空间的生产与空间的转移这个角度研究1 9 5 0 年代上海工人的社会 主义经验,他指出主流意识形态将工人在新中国的位置投射到城市的空间上面, 这直接影响了社会主义对城市发展的重新规划,按照列斐伏尔的说法,这是一种 空间的生产。而曹阳新村作为上海的第一个工人新村,它既代表了新中国对上海 这个十里洋场的改造,同时这种改造又显出了暖昧和退避的一面,即将曹阳新村 建在处于上海边缘的普陀区,这种与殖民地的疏理、冲突和并置可以为我们提供 一个新的视角来理解身在新中国的工人与其他社会阶层的关系。而曹阳新村的内 部规划和布局作为列斐伏尔意义上的空间生产再造了工人群体的同常生活环境, 也形塑了工人的日常生活模式。本文将结合文本中对工人新村的想象来探讨 1 9 5 0 年代上海工人日常生活中意识形态的介入以及新型的邻里关系和同常的文 化娱乐生活。 文学中对1 9 5 0 年代上海工人的想象性叙说,背后涉及到政治的、经济的、 社会的等林林总总的因素,需要我们去思考的问题也是多方面的。因此,从不同 的角度切入,对1 9 5 0 年代上海工人进行的研究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1 罗岗:空问的生产与空问的转移上海工人新村与社会主义城市经验,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 科学版) ,20 07 年11 月 1 4 上海人学硕上学位论文 第一章新风景与新生活 第一节工厂:城市新风景 上文提到解放后,始终有一个旧上海的幽灵在威胁着新成立的国家所要塑造 的上海,这个旧上海的幽灵就是上海发达的消费文化。当然上海也曾有左翼的文 化传统,但上海的消费文化一直浮在城市的地表,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对新 中国构成了一定的威胁。李欧梵在上海摩登中将其归结为:外滩建筑、百货 大楼、咖啡馆、舞厅、公园、跑马场、夜总会等,这些构成了上海繁复多变、令 人目眩的都市漩流。上海是腐朽的、罪恶的、黑暗的、贫富不均的,也是充满活 力的、五光十色的。在新感觉派作家的文本中,上海罪恶与繁华共生,是人间天 堂也是人间地狱,都市里面的人们生活在其中,想逃逸却无法逃逸,城市的色彩、 线条、音响、节奏时刻吸引着城市中的人们。这样一种消费型的都市作为独立的 审美对象被新感觉派作家们不遗余力地描绘着:上海这座大都市中有摇摆着的 “男女肢体”、觥筹交错的“探戈宫”、把紧张撕成碎片的跑马场、亚力山大鞋 店、约翰生酒铺、拉萨罗烟商、朱古力糖果铺、国泰大戏院等城市景观。整座城 市人如潮水、霓虹灯辉映、五光十色、纸醉金迷、魅力四射、充满生命活力的, 城市中食、色、性俱全,到处弥漫着摩登的诱惑。 这样一种发达的商品经济影响了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城中的人们盲 目地拜金、无节制地放纵欲望、卑鄙地游戏爱情。男性在这个消费型城市中已失 去了理性和道德的羁绊,他们醉生梦死,放肆地发泄着疯狂而粗鄙的欲望;表面 上快乐而又逍遥,但是心灵的寂寞、疲惫是难以掩饰的。他们是一群现代上海这 个城市中的精神幻灭者和错乱者,是都市中无法找到真实自我的无根漂流者。女 性则是三十年代上海十里洋场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她们时刻显示着女性的 魅力,常常为操控男人而煞费苦心。刘呐鸥笔下放荡的摩登女郎们把爱情当“游 戏 ,把男人当“风景 ,玩弄并消费男人,作为上海这个大都会的特产,她们在 都会中如庖丁解牛般游刃有余。穆时英写了大量的舞女,要么借酒浇愁,要么以 笑当哭,要么在花天酒地的舞厅里消耗自己的青春。施蜇存笔下的女人们大多是 上海人学硕上学位论文 充满性的苦闷和生的苦闷的女性,她们是苦闷的象征。此时的上海是物质的、消 费的都市,市民认同物化的价值观念,仿效上层摩登时尚。当时的城市叙事立足 于市民的生存体验,即不断地涌动着的放纵的欲望。新感觉派作家们笔下的人物 几乎完全成为上海这座消费型城市的囚徒:他们既从这座城市中得到了活力和动 力,同时也陷入病态和疯狂。城市在叙述者那旱是肉身化的存在,它被种种符号 拼贴铸造,人在城中或宣泄或厌弃或疲惫或迷恋。 直到1 9 4 9 年上海解放后,这个旧上海的幽灵还萦绕在城市中不肯离去,它 是新政权看不见的敌人。早在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就意识到上海的消费文化是新 政权的一大威胁,他认为文化上的占领才是最后的胜利。于是他发出电报尽快 派人到上海等地办报,要求 ( 一) 上海新华日报及南京、武汉、香港等地以群众面目出版的日报,必 须尽速出版。根据国民党法令,可以先出版后登记,早出一天好一天,愈晚愈吃 亏。 ( 二) 华中可去上海等地公开活动的,如范长江、钱俊瑞、阿英、梅雨等,要 多去,快去。除日报外,其他报纸、杂志、通讯社、书店、印刷所、戏剧、电影、 学校、工厂等方,无不需要。就近请即先到上海工作,在今后和平时期中有第一 重大意义,比现在华中解放区意义还重要些,必须下决心用最大力量经营之。 1 从“愈晚愈吃亏、“有第一重大意义 、“用最大力量经营之 等字眼, 我们可以看到中央对上海的重视以及上海在将要成立的新中国的重要地位。所以 在接管上海后,中国共产党要“按照老解放区的军政制度,进行全盘的彻底改 造”2 ,要“将消费的城市变成生产的城市 3 。 伴随着城市功能的转变,1 9 5 0 年代的上海不再是新感觉派作家们眼中的“都 市风景线 ,工厂、烟囱、新工房和工人新村等与工厂、工业、工人有关的景观 成为了作家笔下新的风景线。这种新的风景与生产联系在一起,故文本中的上海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四卷( 1 9 4 5 8 - - 1 9 4 7 1 2 )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 9 9 6 年版:笫2 3 页 2 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接管上海下卷 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 9 9 3 年版: 第1 5 页 3 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接管上海下卷 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 9 9 3 年版: 第1 0 页 j :海人学硕1 :学位论文 已经不仅仅只是具有街道、房屋、标志性建筑、灯光等物理学意义上的空间,而 是一种区别于3 0 年代消费文化的新的文化的承载体。曾经的灯红酒绿在1 9 5 0 年代作家们的笔下被刻意淡化或者成为批判和警惕的对象。在上海的早晨中, 沪江纱厂厂长梅佐贤是小说中第一个出场的人物,他开着黑色的小奥斯汀汽车驶 进徐义德家后,门房老刘“旋即关紧了大门,好像防备有坏人跟在汽车后面溜进 来似的。”1 曾经威风凛凛、风驰电掣般驰骋在十里洋场的象征着骄奢淫逸生活 的小汽车在1 9 5 0 年代连进出自家大门都变得异常低调和警惕。之所以要“防备” 是因为此时的上海不再是歌舞升平、花天酒地的“十里洋场 ,也不再是“东方 巴黎 和“资产阶级的大染缸 ,而是无产阶级生活和学习的家园,是一个工业 化的生产中心,资本家不敢重现昨日的招摇过市。另外,饭店、舞厅、电影院、 公园、街道等消费场所在作家们笔下虽然也有提到,但那是资本家偷鸡摸狗、暗 度陈仓之所,是“霓虹灯下的哨兵”要时刻警惕的资产阶级生活,这些属于消费 文化的符号都是革命驱逐的对象和新政权要清理出场的资本主义象征。 所以,在1 9 5 0 年代的上海,被作家们叙述得最多的是工厂、烟囱、工人新 村。扬波在新工房中描述了在沪东区控江路上建起了一座和沪西的曹阳新邮 一样的长白新部“工人们在车间、上工、放工和回到家里都在兴奋和激动的 谈着这件大工程。2 工人在自己的绝大部分时间里面谈论的都是新的工房,工 作也是在工厂中进行,开展的工人文艺活动也是紧紧围绕着生产,人们不再停留 在咖啡厅,穿梭在舞厅,徘徊在街头,沉迷在电影院。外国朋友来中国也不是去 外滩和跑马场了,“凡是来到上海的外国朋友们,都要到这里来参观访问一下 每一个到过曹阳新村的外国朋友,都带了深刻的印象回去了”3 ,这是唐克新在 曹阳新村的人们中所叙述的。胡万春在特殊性格的人中写到 “太阳升起来了,晨雾散了,江面上和场地上的景象,渐渐地清晰起来。在 远处的地平线上,显出了钢厂的雄伟面貌。离三号码头最近的是新建的大型转炉 炼钢车间,六只粗大的黑烟囱,五只黑色的塔形的化铁炉,庞然耸立在蓝色的天 空中。锄 1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三卷 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7 9 年:第1 2 2 1 2 4 页 2 扬波:新t 房 j ,文艺删,1 9 5 4 年;5 月号:第4 9 页 3 唐克新:曹杨新村的人们 j ,支。玄刀援,1 9 5 8 年:9 月号:第5 5 页 4 胡万春: 特殊性格的人 j ,文艺月微,1 9 5 9 年;6 月号:第1 5 页 1 7 上海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而文章的主人公一位工人兼业余画家画的是黄浦江畔喧闹繁忙的场面, “特别是他画的江水中吊车的倒影,颜色配的真好,又逼真又有诗意。1 在文 学想象中,作为工业生产的吊车的倒影成了诗意,这说明人们的审美随着城市功 能的转变而转变了! 而这位“画家”房间旱面的画,题材大部分是钢铁厂的风景 画,以及码头工人、炼钢工人的人物画和肖像画。 这样一种抒情,与浪漫主义所表达的对城市的想象是不一样的。惠特曼在展 览会之歌等作品中,表达的是对工业化的乐观想象,他对新型的城市风景由衷 喜爱: “我说我看见了,朋友们,即使你们没有看见,那光彩照人的流亡者,径直 朝这个约会的地点走来,有力地为她自己扫清道路,大踏步穿过混沌,不因机器 的轰响和汽笛的尖叫而恐惧,也丝毫不为排水管、煤气表和人造肥料所吓唬,微 笑着,明明是为打算留下而高兴,她在这里,被安置在厨房用具之中! 2 而波特莱尔在恶之花中则指出了西方工业化的末路,工业在他眼里是黑 暗、腐朽的,是一座工业的废墟,在他的笔下,巴黎风光是阴森而又神秘的,吸 引诗人注目的是被工业社会抛弃的穷人、盲人、妓女,甚至是不堪入目的横尸街 头的女人。 但是,在1 9 5 0 年代上海工人笔下,这些代表工业化的工厂、烟囱等成为了美 的象征。如上钢一厂的就流行着这样一种歌谣烟囱平地起: “春雨一阵下, 雨后春笋长, 烟囱平地起, 高炉耸云霄 3 。 i 胡万春:特殊性格的人 j ,文艺月规1 9 5 9 年;6 月号:第1 5 页 2 惠特曼著楚图南李野光译: 草叶集上册 m 北京:燕山出版社,2 0 0 8 年:第3 5 9 页 3 上钢一厂:烟囱平地起 j ,史岂刀按,1 9 5 8 年;8 月号:第1 1 页 1 8 l :海人学硕f :学位论文 雨后春笋破土而出,带给人的是希望和喜悦,而这首歌谣把烟囱、高炉的 平地起比喻成给人带来愉快和欣喜、让人爱不释手的春笋,其要表达的是工人对 烟囱、高炉的喜爱。 不仅仅是作为工业化象征的烟囱、高炉被热情的歌颂,工业化过程中的生 产工具、工业产品、劳动者同样也受到了工人的高度赞扬。铁锤作为生产工具本 来没有什么美感可言,但是在铁锤敲在当口上,铁锤作为一个强悍的征服 者,能够“上下飞并且发出“震天响”的声音,它“敲得钢锭冒火星,吓得钢 铁像泥巴,工人将自己对上海这座新城市建设的热情倾注在铁锤上,将自己 对这个新城市的热爱诉之于自己的劳动工具。 除此之外,在文学生长的园地文学期刊和文学杂志中我们也能看到上海 已经从消费的城市转变为生产型的城市。上海小报和杂志是上海市民文化的话语 空间和表现文本。如创刊于1 9 2 5 年1 2 月的紫罗兰2 是一份流行于二十世纪二、 三十年代的都市时尚类通俗文学期刊。作为当时上海滩广受欢迎的时尚期刊,紫 罗兰的主要内容始终围绕着上海市民的生活趣味,引领和制造内容花样繁多新 的时尚。作品在体裁上主要分为小说、文言笔记、补白、随笔、杂谈、游记、札 记、书信、旧体诗歌、翻译作品;题材包括言情、侦探、武侠、战争、生活同常 等。就是这样一份以消费文化为主的小报一直影响着解放前上海市民的同常生 活。 但是解放后,华东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舒同在华东学习委员会上海文学 艺术界分会整风学习总结大会上提出了:“华东和上海文联必须在短时期内筹备 出版至少两个文艺刊物:一个是以创作、批评为主的综合性刊物,另一个是以工 人文艺为主的刊物”3 。文艺月报于是应时而生,闪亮登上新时代的舞台。 该刊在栏目上有小说、诗歌、散文、说唱选辑、翻译、评价、评论、短论、杂谈 等,但是题材却是只围绕着工农兵、社会主义建设等紧贴社会现实的题材,具有 明显市民趣味的言情、侦探、武侠、日常生活的内容消失了。文艺月报甚至 成为了培养工人阶级作家的重镇,编辑魏金枝曾牺牲自己创作的时间不遗余力的 培养了一批著名工人作家,如胡万春、费礼文、张英、郑成义、福庚、李根宝等。 1 吴苹:铁锤敲在当口上 j ,文搠掘1 9 5 8 年;8 月号:第1 1 页 2 紫罗兰停刊于1 9 3 0 年6 月,共j 刊叫卷9 6 号,主编足当时上海期刊界极负盛名的名编辑周瘦鹃。1 9 4 3 年4 月紫罗兰复刊,由半月刊变为月刊,出刊六卷一共1 8 期,停刊于1 9 4 5 年3 月,为后期。 3 上海文艺界整风学习胜利结束 j ,文艺- g ,1 9 5 2 年;第1 5 期:第2 页 上海人学硕 :学位论文 工人作家费礼文回忆到:“这位为人正直的老作家,为培养文学新人和一批工人 作者,呕心沥血,做出了很大贡献 1 。魏金枝如此殚精竭力地培养工人作家是 因为1 9 5 0 年代的上海是一座新型的生产型城市。 因此,从文学和文学杂志中城市风景的转变我们可以看到,1 9 5 0 年代的上海 已经被一种新话语重新规范,国家在城市空间上为自己的意识形态寻找新的定 位,通过对城市景观的重建和再造,切断了上海与资本主义文化如胶似漆的黏附, 工厂、工人新村、烟囱成为是新城市的表征。人与城之间的关系由对消费社会的 不健康的憧憬变成了对其进行改造和建构,人们对城市的想象变成了重建工业化 的新上海。这昭示着上海已经从消费的城市转变为生产的城市。 韦伯曾经提出,人类现在的社会已经去魅化了,人们太过精于理性的计算, 把人类的美好品德丢在了一边,但是1 9 5 0 年代上海这座新型的生产型城市则被重 新魅力化,作为生产者的工人在生产型的城市中被高度重视。在这旱要强调的是, 工人不仅是劳动者,更是生产者。劳动更多的是指涉劳动者用自己的体力和智力 去改变客观环境与自身状态这样一种个体意义上的行为,而生产则是在劳动的基 础上包含了劳动工具、劳动主体以及劳动主体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些错综复杂的因 素所形成的一个系统,它指涉的是群体、社会意义上的行为。那么处在生产型城 市中作为生产者的工人的r 常生活在文学中又是如何被想象的呢? 1 费礼文: 我们那代工人作家 j ,秽集答砑,2 0 0 7 年;第0 4 期:第2 6 页 2 0 j :海人学硕 :学位论文 第二节新村:想象日常生活 个体总是要通过日常生活完成对自身的塑造和自我的再生产,这样才能再生 产社会。人们通过在同常生活中的交往与周围的人发生各种关系,完成自我的再 造。上文提到在1 9 5 0 年代的文学想象中,工人是新型生产型城市中的生产者, 是新国家的领导阶级和国家主人。那么在文学叙事中,工人作为个体而存在的日 常生活是如何被想象的呢? 建国前上海的工人主要生活在棚户区、旧工房、平民村以及弄堂住宅的阁楼 里,其中棚户区的居住条件尤为恶劣。在“革命的第二天 ,如何安置作为革命 阶级主体的工人是一个新政权迫切地要解决的问题,中国共产党选择了建设工人 新村。“新村”理念最初来自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五四时期经过周作人、梁 漱溟等人的提倡和发展,在当时的新青年中曾掀起一股潮流,青年毛泽东就深受 “新村主义”美好图景的影响。解放后,上海成了他实现自己新村理想的试验地。 曹阳新村是1 9 5 0 年代上海的第一个工人新村,它使1 9 5 0 年代上海工人的居住模 式和生活形态发生了变化。不妨来看一下上海的早晨中汤阿英第一次住进曹 阳新村,同时也是曹阳新村第一次出现在该文本中的场景: 他们两人赶到门1 3 ,只见一轮落日照红了半个天空,把房屋后边的一排柳树 也映得发紫了。和他们房屋平行的,是一排排两层楼的新房,中间是一条广阔的 走道,对面玻璃窗前也和他们房屋一样,种着一排柳树。他们从柳树中走出来, 巧珠看见前面是一片如茵的草地,她飞一般跑到上面,一屁股坐在上面,像睡在 床上似的,就地打了一个滚,身上沾了几根嫩绿的草。 说: 巧珠跟奶奶走到大路,那条马路宽极了,巧珠奶奶对张学海说: “看见这样大马路,心里真舒畅,比我们原先那条弄堂要大好几倍哩! ” 张学海目测了一下马路的宽度,回忆到草棚的那条狭仄的弄堂,用手比了比, “起码也有四倍,唔,我看,足足有五倍! ” 2 1 上海人学硕上学位论文 汤阿英指着马路两边新栽的树木,补充说: “还有这两边的树哩! ” “真是个好地方呀! ”巧珠奶奶赞赏地说。 她们顺着大路左边走去,经过一片辽阔的空地,巧珠奶奶远远望见一座大建 筑物,红墙黑瓦,矮墙后面有一根旗杆矗立在晚霞里,五星红旗在空中呼啦啦飘 扬。红旗下面是一片操场,绿色的秋千架和滑梯,触目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操 场后面是一排整整齐齐的平房,红色的油漆门,雪亮的玻璃窗,闪闪发着落日的 反光。”1 在文本中,“红色”这种喜庆的色彩,如幽灵一般悄然而至,它显然不是作 者的无心之笔。“红色”作为一种中国元素,是暗含了一种充满喜气、欢乐气氛 的色彩,这种象征意义已经深深地嵌入到中华民族深层的心理结构中,甚至可以 说它已经变成了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 。“落r 照红了半个天空”、“红墙”、 “红色的油漆门、“五星红旗”,“红色”被作者肆意地涂抹在第一次在文本中亮 相的曹阳新村中,与红色相关的“亮”、“闪闪 、“触目 等词也被作者在文本中 频繁用及,这种视觉的快感产生了区别于旧社会的新的生存体验作为国家主 人的激情而欢快的生存体验。但“红色”在文本中还有更深远的象征意义,即它 还与新中国“喜庆”的文化特征相契合,它象征着中国革命石破天惊般的胜利, 表征着工业化建设如火如荼的场景,同时还暗指着未来生活春光灿烂般的美好, 这是意识形态通过“红色”传达给工人的信息。所以作为国家符号的五星红旗在 文学想象中如红日般出现在曹杨新村的上空。意识形态就这样通过“红色 、“五 星红旗”这类符号渗透到工人的日常生活中,让工人的思想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它暗示工人:在新中国,工人不再是旧社会的奴隶,而是新中国的主人。在新社 会里,工人的主人地位固若金汤,未来的生活无比美好。这种无形的话语就是阿 尔都塞所说的意识形态对工人的召唤。 但是纯粹地停留在想象阶段也是不行的,工人在实际的生活中有许多的后顾 之忧,比如老人的安置问题,下一代的教育问题。我们继续来看文本: 1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三卷【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7 9 年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