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淮南子》单音节实词同义词研究.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淮南子》单音节实词同义词研究.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淮南子》单音节实词同义词研究.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淮南子》单音节实词同义词研究.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淮南子》单音节实词同义词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淮南子》单音节实词同义词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淮南子一书,众多的学者将目光集中在了对其思想的研究上,而对 其语言、词汇方面的研究十分欠缺。 本文运用统计归纳与比较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淮南子中单音节实 词同义词尽可能地做穷尽性地归纳和辨析,力求客观、详实、准确地反映语 词的真实面貌。具体操作中原则上不收录双音节和多音节词;从词类上讲, 主要收录名词、动词、形容词,虚词不作为收录对象。共考察具有共同义位 的同义词1 5 2 组。其中,名词5 8 组,包含单词1 3 4 个;动词7 0 组,包含单 词1 8 5 个:形容词2 4 组,包含单词5 5 个。对每一同义词组内的各个词分别 进行界定和辨析。在此基础上,总结淮南子单音节实词的同义关系格式, 并试探淮南子单音节实词同义词形成的原因。由此,既可以大致了解西 汉时期词汇的某些特点,又能为同义词的断代研究提供一些必要的语料参 考。 通过对淮南子同义词的归纳,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淮南子 同义词的数量以动词类同义词居多,并且构组中的单词较多;名词类同义词 数量次之:形容词类同义词数量最少。由此说明名物类词汇和形容词词汇的 发展较为稳定,动词类词汇的发展变化较大。从构组来看,两两的构组形式 最为普遍。 通过对淮南子同义词的辨析和论证,我们又可以得出一下结论:从 同义词的区别特征角度来考察,可以发现不同词类的同义词在区别特征的表 现上是不均衡的,在语义区别特征上发展变化最大,在语用区别特征上的变 化较小,语法区别特征的稳定性最强。 在此基础上,探讨和分析了同义词形成过程中的各类现象,从而明确淮 南子同义词的形成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汉语词汇研究;同义词研究;淮南子同义词研究 a b s t r a c t a st ot h eb o o k h u a i n a n z i m a n ys c h o l a r sh a v eb e e nc o n c e n t r a t i n gt ot h e s t u d yo f i t si d e a , w h e r e a st h es t u d yo f i t sl a n g u a g ea n dg l o s s a r yi sv e r yd e f i c i e n t b ys t a t i s t i c a li n d u c t i o na n dc o m p a r a t i v e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 t h i sa r t i c l es l i mu p a n dc o m p a r et h em o n o s y l l a b i cs u b s t a n t i v et h e s a u r u st h o r o u g h l y ,i no r d e rt o r e f l e c tt h eg e n u i n ev i s a g ei m p e r s o n a l l y , i nd e t a i la n de x a c t l y t l l i sa r t i c l ed o e s u t c o l l e c td i s y l l a b l ea n dp o l y s y l l a b i cw o r di np r i n c i p l e i nw o r dc l a s s ,w ec o l l e c t n o u n , v e r ba n da d j e c t i v e ,b u tn o te m p t yw o r d 1 5 2g r o u p so ft h e 鼢u r u sw h i c h h a v ec o m n l o nm e a n i n gp o s i t i o n sa r er e v i e w e d a m o n gt h o s e t h e r ea r c5 8g r o u p s o fn o r mi n c l u d i n g1 3 4w o r d s ,7 0g r o u p so fv e r bi n c l u d i n g1 8 5w o r d s ,a n d2 4 g r o u p so fa d j e c t i v ei n c l u d i n g5 5 w o r d s w ed i f f e r e n t i a t ea n da n a l y z ee v e r yg r o u p o ft h et h e s a u r u s o nt h a tb a s i s ,w es u m m a r i z et h es y n o n y m o u sr e l a t i o n s h i p f o r m a ti n ( h n a i n a n z i ) a n dp l o u g ha r o u n dt h ec a o 船o ft h ef o r m a t i o no f m o n o s y l l a b i cs u b s t a n t i v et h e s a u r u s a sar e s u l t ,w ec a r ln o to n l ya p p r o x i m a t e l y a e x i u a i n to u r s e l v e sw i t hs o m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g l o s s a r yi nx m 矗t i m e b u ta l s o g e ts o m ee s s e n t i a l r e f e l e n e eo f h i s t o r yd i v i s i o ns t u d yo f t h e 鼢u r u s v i at h ei n d u c t i o no ft h e s a u r t t si n h n a i n a n z i 。w ed r a wac o n c l u s i o n t h a t ,o fa l lt h et h e s a u r u si n h u a i n a n z i ) ,t h es e r i a t i o ni sa sf o l l o w s :v e r b , n o u n , a d j e c t i v e t h ev e r ba r et h el a r g e s t a sar e s u l t ,w ec a nd e t e r m i n et h a t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n o u na n da d j e c t i v ew a ss t e a d y ,w h i l et h a to fa d j e c t i v ec h a n g e d g r e a t l y a r e rt h ei n d u c t i o no f t h e s a u r u si n ( h u a i n a r a 5 ) ,w eg e ta n o t h e rc o n c l u s i o n t h a tf r o mt h ed i s c r i m i n a t i v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a s p e c t ,t h e 鼢u r u so fd i f f e r e n tk i n d so f w o r dc l a s ss h o wd i f f e r e n td i s c r i m i n a t i v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c o n c r e t e l y ,t h e yd i f f e r m o s t l y i ns e m a n t i cd i s c r i m i n a t i v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l e a s i np r a g m a t i c d i s c r i m i n a t i v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t h es y n t a xd i s c r i m i n a t i v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h a v et h e s t r o n g e s ts t a b i l i t y o nb a s i so f t h i s ,t h i sa r t i c l ed i s c u s s e sa n da n a l y z e ss o m ep h e n o m e n o no f t h e t h e s a u r u sf o r m a t i o n , a n dd r a wt h ec o n c l u s i o nt h a tt h ef o r m a t i o no f t h et h e s a u r u s i n ( h u a i n a n z i i st h er e s u l to f j o i n ta c t i o no f s u b j e c t i v i t ya n do b j e c t i v i t y k e yw o r d s :v o c a b u l a r yr e s e a r c h ;t h es t u d yo fs y n o n y m ; t h es t u d yo f s y n o n y mo fh u a i n a n z i 2 淮南子单音节实词同义词研究 一、引言 ( 一) 刘安与淮南子 淮南子一书是西汉淮南王刘安主持门客集体撰写的。刘安是汉高祖 刘邦的孙子,汉文帝前元十六年,( 公元前一六四年) 被立为淮南王,汉书 本传称他“为人好书,鼓琴,不喜戈猎狗马驰骋。”汉武帝即位第二年,刘 安将此书作为礼品进献给武帝,说明淮南子至迟在此之前已成书,写作 时间在文景之世。 刘安把淮南子称为“刘氏之书”,取名鸿烈,又名淮南鸿烈。 高诱淮南子叙目中明确解释;“鸿,大也;烈,明也;以为大明道之言 也。”“鸿”是广大,“烈”是光明。刘安自此认为此书包括广大而光明的 道理。 西汉末刘向校定淮南子,汉书艺文志将其列入“杂家”。东 汉出现五家注解本:许慎淮南鸿烈间诂,马融淮南子注, 延笃,卢植分别注淮南子,高诱淮南子注。 淮南子有2 l 卷本和2 8 卷本,2 1 卷本流传久远。清以来主要丛书如 四库全书,百子全书,( - - 十二子,四部丛刊,诸子集成, 丛书集成初编,十子全书等所收均为2 1 卷本。 淮南子有多种版本和注本,吴则虞考证1 5 2 种,现存北宋仁宗时期 淮南鸿烈解本为最早。刘文典的淮南鸿烈集解较为详尽,本研究即 以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一淮南鸿烈集解为取材对象,适当择取 以下论著中的合理成分: 淮南予通检,中法汉学研究所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6 年版。 淮南旧注校理,吴承仕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8 5 年版。 淮南子全译,许匡一译注,贵州人民出版社1 9 9 5 年版。 淮南子译注,陈广忠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 9 9 0 年版。 淮南子校注译,陈一平著,广东人民出版社1 9 9 4 年版。 淮南子证闻,杨树达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5 年版。 淮南子集释,何宁著,中华书局1 9 8 8 年版。 有关统计主要依据陈方正、刘殿爵主编的淮南子逐字索7 1 ,香港商 务印书馆1 9 9 2 年版。 ( 二) 淮南子的语料价值 古汉语同义词的研究目前尚处在起步阶段,要想取得较大的成就,有待 于专书同义词研究成果的大量出现。选取专书的目的是将专书作为研究的语 料,因此,是否具有语料价值就是我们选取专书所依据的标准。 是否具有语料价值依赖于以下几个条件: 第一,成书年代确定。这是专书是否具有语料价值的关键因素。淮南 子二十一篇,本名鸿烈,由西汉王刘安( 公元前1 8 0 年公元前1 2 3 年) 招致宾客集体编写而成,于汉武帝建元元年( 公元前1 4 0 年) 献上。可 见,其成书年代是确定无疑的。 第二,能够反映当时代的语言面貌和语言特点,至少接近当时通行的口 语。先秦时期言文还是一致的,但是到了汉代,书面语便有了脱离口语的倾 向。淮南子能充分反映当时的口语特色。而汉代一些文人一味仿古的“伪 书”就没有语料研究价值。 第三,专书词汇内容涉及面广,词汇容量较大。一部专书的内容涉及面 广,它使用的词汇范围也必然宽广;词汇容量越大,就越能反映当时的词汇 原貌和特点,其语料价值就越大。淮南子并非是纯粹的哲学理论著作, 而是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与现实阐发的理论思想和观点,体系庞大,内容涉 及到政治,哲学,军事,天文,地理,文化,教育,伦理等各个方面,因而 词汇覆盖面较广。 综上所述,淮南子一书具有较高的语料研究价值。 ( - - ) 古汉语同义词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述评 同义词现象,早在先秦时期我们的先人就已经注意到了。在此后的两千 多年中,历代学者们对同义词问题进行了不同角度的研究,直到2 0 世纪上 半叶,古汉语同义词的研究始终没有走上科学化的道路,仍属于语文学范畴。 2 语文学时期的同义词研究,从先秦典籍始,可以间或看到一些文中自注 现象。但自注的目的不是训释词义,辨析异同,而是借助词义的解释来阐释 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其认识是不自觉的,研究尚出于萌芽状态。汉代,训 诂学昌盛,尔雅,说文解字,方言及经传注释将同义词的研究 带入了自觉、系统的研究时期。清代,训诂学兴盛一时,以段玉裁说文解 字注为代表,同义词的研究形成了一定的理论。 近5 0 年来,学者们注意到从语言学角度研究古汉语同义词,使研究逐 步走上了科学化的道路,取得了许多成果。 语言学时期的古汉语同义词研究,包括同义词的界定,同义词的确定方 法和同义词的辨析方法等研究成果集中在近五十年,通论性研究与泛时研究 理论尚显单薄,缺乏断代、专书同义词的研究成果。 目前本人资料所及的专书同义词研究成果有:一类以古代语言学著作为 研究对象,有冯蒸先生的说文同义词研究( 首都师大出版社1 9 9 5 年版) , 宋永培先生的( 说文) 对反义同义同源关系的表述与探讨( 河南大学 学报1 9 9 2 年第4 期) 等。另一类是研究某一时代某种语料的全部或部分同 义词,成果有:向熹先生的诗经语言研究( 四川人民出版社1 9 8 7 年版) ; 张双棣先生的吕氏春秋词汇研究( 山东教育出版社1 9 8 9 年版) ;魏达 纯先生的( 颜氏家训) 同义词语研究( 广东人民出版社1 9 9 8 年版) ; 毛远明先生的左传词汇研究( 西南师大出版社1 9 9 9 年版) ;沈林先生 的( 左传 单音节实词同义词群研究( 四川大学2 0 0 1 届汉语言文字学 博士论文) :徐正考先生的 副词研究 和( 淮南子) 介词研究等几篇文章。因而,对淮南子同义词的研究 可以填补同义词专书研究的一项空白。这一研究顺应了当前古汉语同义词研 究的发展方向。对语料尽可能地做穷尽性地描写、分析和研究。将可以成为 3 古汉语词汇断代研究的一小块奠基石,一方面可以全面展示淮南子同义 词的面貌和特点,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汉代同义词的研究贡献一份力量,并对 汉语词汇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一点参考。 现代汉语的实词与虚词的分类标准是“句法功能并参考词义”。按照这 一标准,现代汉语将代词归入实词类。而古代汉语的实词和虚词的分类标准 是“词义”。那么,代词就应该归入虚词类。 本论文研究的是淮南子单音节实词同义词,对文中实词的选词主要 是建立在对词义的辨别基础上的。掌握一个原则就是:严格按照原语料中所 显示的同义关系来归纳。 ( 四) 同义词的界定和辨析 对同义词这一术语的界定,关系到同义词的性质和区别标准,学者们对 此有不同的观点,至今未形成一个为大家一致接受的界定标准。界定的侧重 点各不相同,概括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种观点: ( i ) “近义说”。即同义词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刘乾先认为: “同义词是词义相近或词义有部分交搭的近义词”。“1 持此观点的还有周祖 谟,张志公,张志毅,高名凯,张永言,洪成玉,王政白,万艺玲等人。 ( 2 ) “多义相同说”即同义词是一个或几个意义相同的词。张永言 认为:“所谓同义词( s y n o n y m s ) 是语音不同,但有一个或几个意义相同或相 近的词”。”段德森更进一步,指出“同义词是语音不同但有一个或几个意 义相同或相近,并且词性相同的词”。n 1 此外,严廷德等人也持此观点。 ( 3 ) “一义相同说”。主推王力先生为此说代表。王力在同源字典 中有以下表述:“所谓同义,是说这个词的某个意义和那个词的某个意义相 同,不是说这个词的所有意义和那个词的所有意义都相同。”黄金贵先生一 贯咯持“一义相同说”,他将同义词界定为:“同义词,是具有不同义象( 理 性意义或附加意义的同中之异) ,共同表示一个义位系统的词群”。由此 产生的“概念同一说”( 以王安石,崔复爱为代表) ,“对象同一说”( 以 刘叔新,王勤为代表) ,“义位同一说”( 以蒋绍愚,黄金贵,钱乃荣为代 表) 等一脉相承的界说均可以视为对“一义相同说”的不同阐释。 在此,对以上观点不妄加评论。仅持“一义相同说”对淮南子一书 4 中的同义词力做穷尽性考察。本论文沿用黄金贵先生对同义词下的定义:“同 义词是按一个义位( 词义) 系统横向聚合的词群”。5 1 纯理论的同义词探讨,只要同义词的界定在理论上可以立足即可,但是 专书同义词研究,必须要使对同义词的界定具备实践上的合理性。同义词的 任何界定最终离不开辨析这一实践关。“同义词辨析的目的是为了探讨一组 同义词在一个相同意义上的同中之异。”“王宁也说过:“证其同必然要随 之辨其异。” 目前,被学术界广泛使用的古汉语同义词的辨析方法分别从语义区别特 征,语法区别特征,修辞区别特征等不同的角度做尽可能的全面的辨析。“区 别特征”是音位学的概念,指的是“如果某种语言的语音差异可以造成意义 的不同,这样的语音差异就有音位的对立,构成这种差异的语音特征就叫做 区别特征。”聃,区别特征是表示音位之间区别的基本特征。 考察同义词的语义区别特征,就是对词义进行考察分析。名词的语义区 别特征一般从指称范围的大小、形制、特征的差异;适用对象的差异等方面 加以考察。动词的语义区别特征一般从陈述对象的差异;行为施事与受事的 差异及施受关系的差异;行为手段、行为程度及行为结果的差异等方面加以 考察。形容词语义区别特征一般从描述对象的差异;描述范围、描述程度的 差异等方面加以考察。 语法区别较为简单,一般从能否独立充当句法成份、充当何种语法成分; 构词能力的强弱及词性变化三个方面来考察。 语用区别特征,是指具有同义关系的同义词除具有理性意义和语法特征 外,还存在附属意义,如感情色彩的差异,语体色彩的差异,表述方式的差 异等方面的差异。 我们借鉴这一概念来梳理各组同义词的同中之异,对同义词进行具体的 识同辨异。同时,“词在文献语言中的用例,是辨析古代汉语同义词的根本 依据。”嘲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古汉语专书同义词研究必须立足于文献语言的 用例,不能单凭训释词典或自己的笼统认识来主观地判断。 ( 五) 确定词的同义关系的方法和原则 在对同义词做出界定的基础上,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拿出一套确定词的同 5 义关系的方法,所确定的同义关系符合语言的实际情况,所做的一系列研究 才有意义可言。 针对现代汉语的同义词研究,学者们主要提出了“替换法”和“义素分 析法”两种主要方法。在古代汉语同义词的研究中,被实践检验的行之有效 的方法主要是“古人替换使用法”和“语境解释法”。 “古人替换使用法”中的“替换”不是指所有的同义词都可以替换,而 是指“充分发掘和利用前人在文献使用中的实际替换,这种方法对于那 些没有或缺少恰当的训诂文献材料的同义词更为重要。 “替换法”是古汉语同义词研究中长期被普遍采用的判定方法。“两个 词如果在同一个上下文中可以互相替换而不改变句子的基本意义,那么它们 就有意义上的共同性,就是同义词。换句话说,同义词都有一定的可替换性。” “词可以在一定的上下文中互换代用,这是构成同义性的一个必要条件。” n 文心雕龙封禅:“光武巡封于梁父。”“大戴礼记保傅: “封泰山而禅梁父。? “妇这里的“封”和“禅”均指“梁父被封禅一事”, 两词是同义词。但是,“替换法”也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它受一定的使用 范围和条件限制,有时很难排除个人的主观臆断。 另外一种方法可以通过文献所提供的语境来确定词的同义关系。文献的 上下文提供了判断的依据。在此基础上,可以利用有关训释材料及参考文献 中的有关注释来确定词的同义关系。房德里耶斯说过:“确定词的价值的, 是上下文。”“尽管词可能在意义上有各种变态,但是上下文给予该词语独 一无二的价值;尽管词在人的记忆中积累了一切过去的表象,但是上下文使 它摆脱了这些过去的表象而为它创造一个现在的价值。” 在实际的整理研究中,是多种方法综合运用的。总之,专书同义词研究 不排斥参考同时代其他语料及有关的辞书、古注等以便全面挖掘语词的词 义,但有一点必须坚持:必须以所研究的语料为准,忠实于原著。因此,在 归纳同义词组时,必须尊重原书的行文,力求客观、忠实地反映语词之间的 同义关系。王宁先生说过:“词有存储状态与使用状态,词义也有存储义与 使用义。”钉在其他语料中不存在同义关系,但在所研究的语料中同义,就 可以确定为同义词。决不能脱离要研究的专书、一味依赖辞书、注释及其他 6 文献语料,只有这样,才能体现专书同义词研究的特色。 二、淮南子单音节实词同义词研究 本论文尽量穷尽性的考察了淮南子一书中单音节实词同义词的情况, 古汉语词汇以单音节词汇为主,单音节词的稳定性极强。因此,收录以单音 节词为主,原则上不收录双音节和多音节词。从词类上讲,主要收录名词、 动词、形容词,虚词不作为收录对象。 本文共归纳出淮南子同义词1 5 2 组,其中形容词同义词2 4 组,包 含单词5 5 个:名词同义词5 8 组,包含单词1 3 4 个;动词同义词7 0 组,包 含单词1 8 5 个。 形容词同义词,2 个词一组者1 9 组,约占形容词总数的7 9 ;3 个词一 组者3 组,约占形容词总数的1 3 ;4 个词一组者2 组,约占形容词总数的 8 。词表如下:1 诚一信2 恭一敬3 尊一贵4 狭一隘5 危一险6 恒一常 7 空一虚8 坚一固9 枯一槁1 0 贫一穷1 1 孤一独1 2 善一良1 3 充一实 1 4 暑一热1 5 奢一侈1 6 多一繁1 7 朱一赤1 8 弛一衰1 9 殊一异2 0 安一宁 一定2 1 饱一足一厌2 2 美一佳一丽2 3 寡一少一鲜一约2 4 骄一傲一慢一矜 名词同义词,2 个词一组者4 6 组,约占名词总数的7 9 ;3 个词一组者 8 组,约占名词总数的1 3 ;4 个词一组者2 组,约占名词总数的4 ;5 个词一组者2 组,约占名词总数的4 。词表如下:l 帷一幄2 船一舟3 头 一首4 帛一锦5 国一邦6 宝一珍7 外一表8 内一中9 师一军1 0 矢一 箭1 l 犬一狗1 2 宾一客1 3 棺一椁1 4 旗一旌1 5 齿一牙1 6 年一岁 1 7 年一岁1 8 桥一梁1 9 门一户2 0 涕一泣2 1 树一木2 2 女一妇2 3 声 一音2 4 贾一商2 5 边一境2 6 乡一里2 7 羽一翼2 8 宗一祖2 9 根一本 3 0 禽一兽3 1 风一俗3 2 工一匠3 3 肌一肉3 4 网一罗3 5 财一赂3 6 疾 一病3 7 名一称3 8 容一貌3 9 墓一冢4 0 米一粟4 1 罪一过4 2 道一路 4 3 才一能4 4 宫一殿4 5 古一昔4 6 伦一序一次4 7 地一壤一田4 8 夜一 暮一夕4 9 旦一朝一晨5 0 世一代一时5 1 库一廪一仓5 2 人一民一众 5 3 官一位一职5 4 兵一士一卒5 5 车一舆一轩一辇5 6 君一主一帝一后 5 7 灾一害一祸一患一殃5 8 室一屋一宅一舍一居 7 动词同义词,2 个词一组者4 3 组,约占动词总数的6 l ;3 个词一组者 1 5 组,约占动词总数的2 2 ;4 个词一组者8 组,约占动词总数的1 l ;5 个词一组者2 组,约占动词总数的3 ;6 个词一组者2 组,约占动词总数 的3 。词表如下:1 追一逐2 分一别3 尝一试4 封一禅5 陷一溺6 断 一绝7 踊一越8 跷一踬9 惭一愧1 0 离一去1 1 供一给1 2 饥一饿1 3 恐一惧1 4 沐一浴1 5 代一易1 6 逮一及1 7 夺一劫1 8 听一闻1 9 克一 胜2 0 狩一猎2 1 流一放2 2 欺一诈2 3 乞一求2 4 诽一谤2 5 狱一讼2 6 帅一率2 7 云一日2 8 育一养2 9 讨一伐3 0 思一虑3 1 告一语3 2 引一揄 3 3 献一享3 4 斟一酌3 5 辞一谢3 6 建一筑3 7 拜一任3 8 买一市3 9 寐 一寝4 0 求一索4 1 觉一寤4 2 哭一泣一号4 3 遗一赐一赏4 4 积一累一 聚4 5 宿一居一处4 6 考一察一省4 7 加一溢一增4 8 食一饭一茹4 9 度一 量一称5 0 假一借一因5 l 迁一移一徙5 2 辅一佐一助5 3 祭一祀一祠5 4 占一h 一筮5 5 济一涉一绝5 6 卖一酤一鬻5 7 归一还一复一反5 8 变一 更一改一易5 9 遵一顺一循一因6 0 充一盈一塞一溢6 1 喜一欢一乐一悦 6 2 死一崩一薨一天6 3 贡献一进一纳6 4 雕一刻一镂一琢6 5 见一视一 望察一窥6 6 违一悖一背一逆一反6 7 诛一弑一杀一刺一戮一斩6 8 隐一 匿一掩一藏一蔽一伏6 9 飞一翔7 0 调一和 从总体来看,动词类同义词数量最多,名词类同义词数量次之,形容词 类同义词数量最少。从构组来看,两两的构组形式最为普遍。 下面,就淮南子单音节实词同义词作如下辨析; ( 一) 形容词类同义词研究 1 诚,信 这组词在“诚实,真诚”义上为同义词。例如: ( i ) 诚信以必,坚悫以固,粪除苛慝,不可以曲。( 时则训) ( 2 ) 诗日“恺悌君子,求福不回。”言以信义为准绳也。( 泰族训) 辨析:说文解字中,“诚”与“信”互训,说文解字:“信,诚也。” “诚,信也。”但词义的侧重点不同,“诚”侧重于真诚无伪,表里如 一;“信”侧重于诚实可靠,言而有信。 2 恭,敬 8 这组词在“恭敬”义上为同义词。例如: ( 1 ) 恭俭尊让者,礼之为也。( 泰族训) ( 2 ) 故祭祀思亲,不求福;飨宾修敬,不思德。( 诠言训) 辨析:说文解字:“恭,肃也”;“敬,肃也。”两个词均指“待人处 事有礼貌”。“恭”“敬”可连用。释名释言语:“恭,拱也, 自拱持也。”释名释言语:“敬,警也。恒自肃警也。”“恭” 侧重于礼仪、行为,“敬”侧重于感情、内心。即“恭在貌也,敬又 在心”。 3 尊,贵 这组词在“尊贵”义上为同义词。例如: ( 1 ) 是非之所在,不可以贵贱尊卑论也。( 主术训) ( 2 ) 是故贵者必以贱为号,而高者必以下为基。( 原道训) 辨析:两个词均指“尊贵,地位高”,但侧重点不同,“尊”侧重强调地位, “贵”侧重强调财富。 4 狭,隘 这组词在“窄”义上为同义词。例如: ( 1 ) 当此之时,明堂太庙,悬冠解剑,缓带而寝,非郊亭大而庙堂狭小也, 至尊居之也。( 汜论训) ( 2 ) 故小而行大,则滔窕而不亲;大而行小,则狭隘而不容。( 本经训) 辨析:说文解字:“狭,隘也。”玉篇:“不广也。”“隘”的本 义是“两山之间的通谷”。广雅释诂:“隘,狭也。”“狭”指 不宽广,“隘”指“狭窄难以通过”。 5 危,险 这组词在“危险”义上为同义词。例如: ( 1 ) 故无为而宁者,失其所以宁则危;无事而治者,失其所以治则乱。( 诠 言训) ( 2 ) 登高临下,无失所秉;履危行险,无忘玄伏。( 原道训) 辨析:说文解字:“危,在高而惧也。”段注:“引申为凡可惧之称。”“危” 的本义是“高耸”,引申为“危险”义。说文解字:“险,阻难也。” 9 “险”的本义是“地势难行”,引申为“危险”义。 6 恒,常 这组词在“持久不变”义上为同义词。例如: ( 1 ) 今商鞅之启塞,申子之三符,韩非之孤愤,张仪、苏秦之 从横,皆掇取之权,一切之术也,非治之大本,事之恒常,可博闻而世 传者也。( 诠言训) ( 2 ) 未有使人无智者,有使人不能用其智于己者也;未有使人无力者,有使 人不能施其力于己者也。此两者常在久见。( 诠言训) 辨析:说文解字:“恒,常也”。“常”侧重强调“时常、经常”, “恒”侧重强调“持久”。“恒”的持久程度明显高于“常”。另外, “恒”的文言书面色彩浓于“常”。 7 空,虚 这组词在“空虚”义上为同义词。例如: ( 1 ) 当此之时,法宽刑缓,囹圄空虚,而天下一俗,莫怀奸心。( 主术训) ( 2 ) 寂漠以虚无,非有为于物也,物以有为于己也。( 淑真训) 辨析:说文解字:“空,窍也。”本义为“孔穴”,引申为“空虚无物”。 说文解字:“虚,大丘也。”段注:“虚本谓大丘,大则空旷,故 引申之为空虚。又引申之为凡不实之称。”引申为“空虚无物”。两个 词在引伸义“空虚无物”义上构成同义词。 8 坚,固 这组词在“坚固”义上为同义词。例如: ( 1 ) 是故革坚则兵利,城成则冲生。( 原道训) ( 2 ) 甲坚兵利,车固马良,蓄积给足,士卒殷轸,此军之大资也,而胜亡焉。 ( 兵略训) 辨析:说文解字:“坚,土刚也。”本义是“土地坚硬”,引申为“坚 固”。说文解字:“固,四塞也。”本义是“险要的地形”,引申 为“坚固”。两个词的侧重点不同,“坚”侧重于“坚硬”,“固”侧 重于“牢固”。 9 枯,槁 o 这组词在“失去水分”义上为同义词。例如: ( 1 ) 根浅则末短,本伤则枝枯。( 缪称训) ( 2 ) 形若槁木,心若死灰。( 精神训) 辨析:说文解字:“枯,槁也。”“槁,木枯也。”“枯”,“稿”指 “草木失去水分”,还可以用于抽象的比喻意义,形容人的憔悴,“枯” 的使用频率高于“槁” 1 0 贫,穷 这组词在“贫困”义上为同义词。例如: ( 1 ) 则内有以通于天机,而不以贵贱贫富劳逸失其志德者也。( 原道训) ( 2 ) 处穷僻之乡,侧鼷谷之间,隐于榛薄之中,环堵之室。( 原道训) 辨析:左传:“分贫振穷”,孔颖达正义:“大体贫穷相类,细言穷困 于贫。”“贫”与“富”相对,侧重于生计的匮乏,“穷”与“达”相 反,“贫”侧重于指“生活穷困”,“穷”指“生活穷困”,也可以指 “政治的不得志”,使用范围稍广。 1 1 孤,独 这组词在“单独,孤独”义上为同义词。例如: ( 1 ) 还乃赏死事,存孤寡。( 时则训) ( 2 ) 忘肝胆,遗耳目,独浮游,无方之外。( 淑真训) 辨析:说文解字:“孤,无父也。”段注:“孟子日:幼而无 父日孤引申之凡单独皆日孤。孤则不相酬应,故背恩者日孤负。孤 则人轻贱之,放郑注仪礼日:不以己尊孤人也。”“孤”侧重 指客观存在的无依无靠,孤立无援:“独”侧重指主观上的不依不靠。 1 2 善,良 这组词在“好”义上为同义词。例如: ( 1 ) 故听善言便计,虽愚者知说之;称至德高行,虽不肖者知慕之。( 原道 训) ( 2 ) 天雄鸟喙,药之凶毒也,良医以活人。( 缪称训) 辨析:“善”侧重指心地、德行的优秀;“良”侧重指事物的性能,功用的 优良。 1 3 充,实 这组词在“充实,盈满”义上为同义词。例如: ( 1 ) 失血气能专于五藏而不外越,则胸腹充而奢欲省矣。( 精神训) ( 2 ) 权之为度也,急而不赢,杀而不割,充满以实,周密而不泄。( 时则训) 辨析:高诱注:“充,实也。”“实”下段注:“以货物充于屋下,是为实。” “充”侧重强调“充满”的行为过程和动作;“实”侧重强调“充满” 的行为结果。 1 4 暑,热 这组词在“温度高”义上为同义词。例如: ( 1 ) 是故处于堂上之阴,而知日月之次序;见瓶中之水,而知天下之寒暑。 ( 兵略训) ( 2 ) 夫火热而水灭之,金刚而火销之,木强而斧伐之,水流而土遏之,唯造 化者,物莫能胜也。( 主术训) 辨析:说文解字:“暑,热也。”段注:“暑与热浑言则一,故许以热 训暑,析言n - - ,署之义主湿,热之义主燥。”“暑”指“客观的温度 高,天气热”,与“寒”相对;“热”不仅指“客观的热”,还指“主 观的心境烦躁不安”。 1 5 奢,侈 这组词在“不节俭,浪费”义上为同义词。例如: ( 1 ) 夫得其得者,不以奢为乐,不以廉为悲。( 原道训) ( 2 ) 气充志骄,淫侈无度,暴虐万民。( 人间训) 辨析:说文解字:“奢,张也。”段注:“张者,施弓弦也。”是“过 度浪费”的意思。“侈”也有“扩大开支,过度浪费”义。 1 6 多,繁 这组词在“数量多”义上为同义词。例如: ( 1 ) 故博学多闻,而不免于惑。( 本经训) ( 2 ) 诗日:“正月繁霜,我心忧伤。”( 泰族训) 辨析:两个词都可以表示数量多,“多”的使用频率高于“繁”。两个词对 应的反义词不相同,“多”的反义词是“少”或“寡”,“繁”的反义 1 2 词是“简”。“多”侧重强调数量的多;“繁”侧重强调种类的复杂 1 7 朱,赤 这组词在“红色”义上为同义词。例如: ( 1 ) 譬若刍狗土龙之始成,文以青黄,绢以绮绣,缠以朱丝。( 齐俗i j t l ) ) ( 2 ) 南宫御女赤色衣,赤采,吹竽笙。( 时则训) 辨析:说文解字:“赤,南方色也。”即“正红的颜色,火红的颜色”。 说文解字:“朱,赤心木也,松柏属。”广雅释器:“朱, 赤也。”本义是“木的颜色鲜红”。在古代,“朱”和“赤”的颜色 都是比较纯正的红颜色。 1 8 弛,衰 这组词在“减弱”义上为同义词。例如: ( 1 ) 夫物未尝有张而不弛,成而不毁者也,惟圣人能盛而不衰,盈而不亏。 ( 泰族训) ( 2 ) 故民知书而德衰,知数而厚衰,知券契而信衰,知械机而实衰也。( 泰 族训) 辨析:说文解字:“弛,弓解也。”本义是“解下弓弦”,引申为“松 懈,缓解”。“衰”的本义是“衰退”,引申为“减弱”义。 1 9 殊,异 这组词在“不相同”义上为同义词。例如: ( 1 ) 五帝三王,殊事而同指,异路而同归。( 本经训) ( 2 ) 故寒者颤,惧者亦颤,此同名而异实。( 说山训) 辨析:“殊”和“异”均可以指“不同的,不同于寻常的”。“异”侧重强 调“不同”;“殊”侧重强调“特殊的不同”。 2 0 安,宁,定 这组词在“安定”义上为同义词。例如: ( 1 ) 人性安静而奢欲乱之。( 淑真训) ( 2 ) 故无为而宁者,失其所以宁,则危;无事而治者,失其所以治,则乱。 ( 诠言训) ( 3 ) 是以上多故则下多诈,上多事则下多态,上多烦忧则下不定。( 主术 训) 辨析:说文解字;“安,静也,从女”;“定,安也。”尔雅释诂: “安,定也。”“定,让止也。” 说文解字:“宁,安也。人之饮 食器,所以安人。”“安”泛指“安定”;“宁”侧重强调“秩序的安 定”;“定”侧重强调“稳定,稳固”。 2 1 饱,足,厌 这组词在“饱足”义上为同义词。例如: ( 1 ) 是故内修其政,以积其德;外塞其丑,以服其威;察其劳佚,以知其饥 饱。( 兵略训) ( 2 ) 逮至衰世,人众财寡,事力劳而养不足,于是忿争生,是以贵仁。( 本 经训) ( 3 ) 事以玉帛,则货殚而欲不厌;卑体婉辞,则谕说而交不结;约束誓盟, 则约定而反无日。( 诠言训) 辨析:“饱”,说文解字:“饱,歌也。”“饱”的本义是“吃饱”。 说文解字:“酞,饱也,足也。”本义是“饱足”,即“充分满足 食欲,甚至过量以致生厌恶”。三个词的区别主要表现在“饱”的程度 的不同。另外,“饱”,“足”是中性词,“厌”带有贬义色彩。 2 2 美,佳,丽 这组词在“美、美好”义上为同义词。例如: ( 1 ) 虽粉白黛黑,弗能为美者。( 修务训) ( 2 ) 佳人不同体,美人不同面,而皆说于目;梨橘枣栗不同味,而皆调于口。 ( 说林训) ( 3 ) 故不得已而歌者,不事为悲;不得已而舞者,不矜为丽。( 诠言训) 辨析;战国策中山策高诱注:“丽,美也。”。淮南子说林;j i l ) 高诱注:“佳,美也。”方言:“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美色或 谓之好。”“美”,好色日美。说文解字:“佳,善也。”广韵: “佳,好也。”三词互训,三个词既可以用于修饰人物,又可以描写事 物。但“美”是就整体的评价而言的,“佳”和“丽”只能是相比较的 1 4 部分而言。“美”的构词能力最强,其次是“佳”,“丽”的构词能力 最弱。“美”和“佳”既可以指“外在的漂亮”,也可以指“内在的美 丽”。 2 3 寡,鲜,少,约 这组词在“少”义上为同义词。例如: ( 1 ) 九疑之难,陆事寡而水事众。( 原道训) ( 2 ) 故所求多者所得少,所见大者所知少。( 精神训) ( 3 ) 说之者众而用之者鲜,慕之者多而行之者寡。( 原道训) ( 4 ) “所守甚约。”高诱注云:“约,少也。”( 主术训) 辨析:尔雅释诂:“鲜,罕也。”强调特别少,“少”泛指少,“鲜” 的文言书面色彩较“少”浓厚,“寡”除了当“少”讲,还指“老而无 夫的妇人、寡妇”。 2 4 骄,傲,慢,矜 这组词在“骄傲,傲慢”义上为同义词。例如: ( 1 ) 骄溢之君无忠臣,口慧之人无必信。( 缪称训) ( 2 ) 求不孝不悌,戮暴傲悍,而罚之以助损气。( 时则训) ( 3 ) 诘诛暴慢,顺彼四方。( 时则训) ( 4 ) 有祸则诎,有福则赢,有过则悔,有功则矜,遂不知反,此谓狂人。( 诠 言训) 辨析:说文解字:。马高六尺为骄。”本义是“高大健壮的马”,引申 为“趾高气扬的样子”。说文解字:“傲,倨也。”又“倨,不逊 也。”“骄”侧重于心理状态,“傲”侧重于行为表现。说文解字: “慢,惰也。”本义是“懈怠”,引申为“对人轻慢”。正字通释 “矜”为“骄矜自负貌”,即“自恃才能而骄傲”。 ( 二) 名词类同义词研究 1 帷,幄 这组词在“帷帐”义上为同义词。例如: ( 1 ) 燕雀处帷幄,而兵不休息。( 汜论训) ( 2 ) 王驾而往视之,入幄中而闻酒肉臭。( 人间g l i ) ) ) 辨析: 周礼天官幕人郑玄注:“四合象宫室日幄,王所居之帷也。” “帷”可以泛指“帷帐”;“幄”侧重指“宫室之帷”。 2 船,舟 这组词在“船”义上为同义词。例如: ( 1 ) 楚人有乘船而遇大风者,波至而自投于水。( 汜论训) ( 2 ) 陆处宜牛马,舟行宜多水。( 原道训) 辨析:“船”在淮南子中共出现6 次,“舟”的出现频率较高,共出现 了5 4 次。两词在说文解字中互- v i i ,说文解字:“舟,船也。” 段注:“古人言舟,汉人言船。”“船”,“舟也”。同时,两个词也 存在着方言地域称谓的差异,方言卷十九:“自关而西谓之船,白 关而东谓之舟。或谓之航。”在形体大小上,“舟”和“船”也有细微 的差别,一般情况下,“船”大“舟”小。桂馥说文解字义证“船” 下:“周处风土记:小日舟,大日船。”古语有云:“一叶轻 舟。”文献中未见“一叶轻船”的表述。从语体色彩方面考察,“舟” 的文言书面色彩较为浓厚,而“船”的口语色彩较强。 3 头,首 这组词在“头”义上为同义词。例如: ( 1 ) 雷则有神,龙身人头,鼓其腹而熙。( 地形训) ( 2 ) 然而队阶之卒皆不能前遂斩首之功,而后被要斩之罪,是去恐死而就必 死也。( 汜论训) 辨析:“头”,“首”都可以指“人或动物的头”,也可以指“首级”;“首” 可以与“足”、“尾”相对,“头”也可以与“足”、“尾”连用。“头” 的构词能力略强于“首”,可组成“叩头”、“杀头”、断头”等,“首” 较常见的组词有“顿首”、“斩首”等。从语体色彩上看,“头”的口 语色彩较浓厚,而“首”的书面语色彩较重。 4 帛,锦 这组词在“丝织品”义上为同义词。例如: ( 1 ) 事之以皮帛珠玉而弗受,日:“翟人之所求者地,无以财物为也。”( 道 应训) 1 6 ( 2 ) 百姓短褐不完,而宫室衣锦编。( 主术训) 辨析:说文解字:“帛,缯也”“帛”是丝织品的通称。丝织品同其 他物品并称时用“帛”。“锦”相对“帛”的工艺水平要精良一些,“锦” 为“相对华丽的丝织品”。 5 国,邦 这组词在“国家”义上为同义词。例如: ( 1 ) 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原道训) ( 2 ) 故诗日:“周虽旧邦,其命惟新。”( 缪称训) 辨析:说文解字:“邦,国也。”也可以指“诸侯的封地”。“国”开 始时指“诸侯在所封的土地上筑起的都城”,后泛指“所领辖的土地”。 “国”与“家”连言而成“国家”,属于偏义词,偏义于“国”。 6 宝,珍 这组词在“珍宝,贵重的东西”义上为同义词。例如: ( 1 ) 赂以宝玉骏马,宫之奇谏而不听。( 泰族训) ( 2 ) 于是散宜生乃以千金求天下之珍怪。( 道应训) 辨析:说文解字:“珍,宝也。”段注:“宝,珍也。”“宝”即可以 用于具体意义,也可以用于抽象意义;而“珍”只能用于具体意义。 7 外,表 这组词在“外面,外表”义上为同义词。例如: ( 1 ) 从中处欲知南北极远近,从西南表参望日。( 天文训) ( 2 ) 故在于小而忘于大,在于中而忘乎外。( 原道训) 辨析:“外”侧重于指“某一范围之外的”,一般与“内”相对;“表”侧 重于指“某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