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广西东盟留学生学校生活调查研究.pdf_第1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广西东盟留学生学校生活调查研究.pdf_第2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广西东盟留学生学校生活调查研究.pdf_第3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广西东盟留学生学校生活调查研究.pdf_第4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广西东盟留学生学校生活调查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广西东盟留学生学校生活调查研究 研 究 生:张晓珍 导 师:王 枬教授 专 业:教育学原理 研究方向:教育哲学 年 级:2 0 0 4 级 中文摘要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广西特有 的地缘区位优势与东盟国密切的人文关系,得到更大的发挥,广西也将进一步密 切与东盟国家在教育方面的合作, 广西的留学生教育迎来了一个极其难得的历史 机遇。然而随着这些东盟留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也给广西的留学生教育带来了 新的挑战。 要了解东盟留学生在广西的生存状态,就必须从他们当下的学校生活入手, 研究他们的学校生活世界,通过对他们学校生活面貌的调查和描述,揭示其行为 规范、价值观念和言语中的独特性,理解和解释他们的生活世界,从而引起人们 对留学生教育的关注。 为了解东盟留学生的学校生活适应状况, 发现留学生教育和管理中存在的问 题, 笔者对广西五所高校 300 多位来自东盟各国的留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深入 访谈,研究从东盟留学生的学校生活入手,从日常生活、语言障碍、人际交往、 学习适应等方面了解东盟留学生的学校生活状况, 探索影响东盟留学生学校生活 适应的主要因素,本论文就是这一研究的初步成果。 本论文共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广西东盟留学生研究的缘起” ,叙述了 研究的原因、理论背景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广西东盟留学生的现状分析” , 主要对广西东盟留学生的构成特点进行了量的统计,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采 用问卷及深入访谈的形式对东盟留学生的留学目的及收获进行了调查; 第三部分 “广西东盟留学生的适应研究” ,对东盟留学生学校生活适应状况用访谈和问卷 的形式进行了呈现与剖析;第四部分“广西东盟留学生的交往研究” ,对东盟留 ii 学生的交往圈及参与社会文化活动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第五部分“广西东盟留学 生的研究收获” ,进一步提炼了本研究的一般性结论和对本研究的反思,并提出 了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本研究的一般性结论为: 留学目的对东盟留学生学校生活适应有显著影响。 有明确留学目的的东盟留 学生在广西的学校生活适应状况良好, 而没有明确目的的东盟留学生则往往表现 为适应不良。 在总体上而言东盟留学生的人际交往适应存在一定困难。主要影响因素为: 言语障碍、兴趣爱好的差异、缺乏沟通与交流的桥梁、惰性心理。 个体因素差异对学校生活适应状况有一定影响。东盟留学生的性别、留学时 间、汉语水平等个体因素对学校生活适应有一定的影响。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研究者提出了解决东盟留学生学校生活适应问题的一 些建议:改革留学生管理方式,实行“无差别”管理;建立多种形式的政策咨询 活动与信息沟通网络;加强对东盟留学生的社会支持;加强从事东盟留学生服务 和管理人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训。最后,研究者提出了一些有待进一步探讨的 问题。 关键词:广西 东盟留学生 学校生活 适应 iii research on the school life of the overseas students from the nations of asean in guangxi postgraduate: zhang xiao- zhen supervisor: wang nan major: the basic theory of education research orientation: education philosophy grade: 2004 a b s t r a c t with the permanent localization of the china- asean expo to nanning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a- asean free- trade zone, the special advantages of localization and close cultural ties of guangxi to asean nations will be better promoted. guangxi will have more cooperation with asean nations on education, which presents a rare historical opportunity for the education of guangxi international students. to know the living state of the asean students , we have to begin with their school life, and study their world of school life. by means of the investigation and description of the feature of their school life, we can delineate the uniqueness of their behavior norms, values and languages, understand and explain their world of life in hope that it can be paid attention to. focusing upon international students state of adaptation of school life an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to them, a series of interviews and questionnaires are carried out, these study, among more than 300 international students from nations of asean in 5 universities all over guangxi on different perspectives of their school life such as environment, everyday life, language barrier, social interaction, academic adaptation and so on, so as to explore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adjustment process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 socially and individually. this thesis is just the first fruits of the study. this thesis consists of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the origin of the research of overseas students from nations of asean” shows us the reasons, theoretical background and the methodology of the study; the second part “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tate of overseas students from nations of asean ” makes a quantity statistic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stitutions of these students, analyses its iv reasons, and investigates the aims and gains of their studying abroad by means of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s in depth. the third part “ the adjustment study of overseas students from nations of asean” presents and analyses the state of those students adjustment in school life in form of interviews and questionnaires. the fourth part, which is named “ the research on social interaction of overseas students from nations of asean” analyses the overseas students circle of contacts and their participation of social cultural activities. the fifth part “ the gains of overseas students research” further refines the general conclusion and introspection on this study and proposes some questions needing further research. the general conclusion of the thesis is: the aim of studying abroad has an obvious influence on overseas students school life. that is to say, students with definite aims can adjust the school life very well while students without definite aims cannot do that. generally speaking, these overseas students from the nations of asean have some difficulties in their adjustment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this are: language barrier, the difference between interests and favors, lack of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communication, and inert psychology.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lso have some influence on their adjustment of school life. such differences including their gender, the time of abroad study, the level of chinese and so on influence their adjustment in certain degree.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the research, the author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overseas students adjustment of the school life. they are as follows: reform the way of the management of overseas students, exercise “ directional ” management; develop policy consulting activities with multi forms and establish network of information exchange; enhance the social support of overseas students from nations of asean;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of the cross- cultural competence of the people engaged in the service and management of overseas students from nations of asean ” key words: guangxi; overseas students from nations of asean; school life; adjustment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 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 其他个人或其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作 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 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 日期: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广西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广 西师范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有权 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 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 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 布(包括刊登)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授 权广西师范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 日期: 导 师签名: 日期: 1 引 言 广西作为中国进入东盟市场的前沿,近年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东盟国家学生。迄今为 止,已有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医科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广西 中医学院、广西财经学院、桂林医学院、桂林电子工业大学、广西工学院、桂林工学院、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广西国际青年交流学院等招收了东盟留学生。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开始以及中国东盟博览会一年一度在南宁 的举行,广西将进一步密切与东盟国家在教育方面的合作,广西的留学生教育迎来了一个 极其难得的历史机遇。然而随着这些东盟留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也给广西的留学生教育 带来了新的挑战。广西的高校需要为这些蜂拥而至的留学生提供各种服务,解决他们在求 学过程中遇到的教育、情感和健康等各个方面的问题。与本国大学生相比,一些本科阶段 的东盟留学生不仅要经历从高中到大学阶段的转型期的压力和焦虑,而且还要面对文化差 异带来的各种困难和难题。跨文化接触带来的不仅仅是新奇与神秘,更多的是压力体验, 是一个充满梦想和挑战的历程。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更进一步加剧了东盟留学生的适应困 难。 他们身处异国他乡,吃着五味俱全的中国菜,努力了解着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惊叹 着飞速发展的现代化中国他们又是什么样的心境和感受?他们来到这里快乐吗?遭遇到 了什么样的烦恼?他们对在广西的学习与生活有什么样的体会? 我感到要了解东盟留学生 在广西的生存状态,就必须从他们当下的学校生活入手,研究他们的学校生活世界,通过 对他们学校生活面貌的描述和呈现,揭示其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言语中的独特性、理解 和解释他们的生活世界,从而引起人们对留学生教育的关注。 第一章 广西东盟留学生研究的缘起 一、论题的缘起 (一)我与东盟留学生的“缘分” 2005 年,我报名参加了广西师大国际交流处举办的“国际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培训” , 于是有机会经常与对外汉语教师在一起。另外,因为课程培训的需要,我自己也经常到留 学生课堂听课,因此,结识了不少留学生朋友。说实话,起初我是因为这种培训形式的需 要而走进留学生的课堂,那时在我的观念中,留学中国就是等于在中国的课堂上学习汉语。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改变了我最初浅薄、无知的想法。记得有一天,泰国外教 ajar sue 邀请我参加了她和几位泰国学生一起举办的“泰国文化展” ,小小的一次活动不仅展出了 泰国的饮食、手工艺品、书籍也意外的吸引来了许多留学生,那一天,我看到了他们 最开怀的笑脸。这一幕在我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那时候开始,我开始更关注东盟留 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我感到要了解东盟留学生在广西的生存状态,就必须从他们当下的 学校生活入手,研究他们的学校生活世界,通过对他们学校生活面貌的描述和呈现,揭示 2 其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言语中的独特性、理解和解释他们的生活世界,从而引起人们对 留学生教育的关注。 (二)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的意义 留学生教育是一种跨国界的特殊教育形式,具有鲜明的社会性。留学生到一国学习, 不可能呆在大学的象牙塔中钻研学术,他们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经济文化社会资本的多方 面投入,同时它也被认为是一种投资回报率很高的教育形式。 1 留学生教育不仅是留学生个 人收益,而且对国际社会,对派遣国和接收国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1 . 对国际社会的影响 对国际社会来说,文化的发展通过传承和传播而不断保持更新。传承是世代相接,是 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传播是从一个区域到另一个区域的扩散,是文化在空间上的流动。 留学生教育在这种传播中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学生的跨国流动加速了人类文明,科学技 术的传播与交流,促进了国际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种族和民族间人们 的理解和宽容。 2 . 留学生的个人收益 从个人的学术目标上来讲,留学生教育能够提高外语技能,拓宽专业知识,把握学术 发展方向,增强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培养社会活动能力;从职业和个人发展目标上来讲, 国外留学经历能够培养自信,发展个人对自我的认同,培养灵活性,培养对异文化的敏感 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3 . 留学生教育对派遣国的影响 留学生教育对派遣国的影响巨大。留学生是推动社会变革的潜在因素。任何国家和民 族的现代化都离不开对外部文明优秀内容的吸收和借鉴。例如美国的独立革命与立宪运动 是在充分吸收了欧洲启蒙运动和英国“光荣革命”的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完成的。但是外部 文明的先进思想与知识只有在经过本民族的学习、消化、传播、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加 以充分运用之后,才能对民族的现代化产生暴发性的效应。在这个过程中,留学生是学习 者、理解消化者、传播者,许多人同时也是实践者。 4 . 留学生教育给接收国带来的收益 留学生教育除了给接收国带来显而易见的经济利益,还有利于接收国国际学术环境的 建立和国际教育的交流。留学生把派遣国的文化、学术观点、科研方法等理念带到了东道 国,促进了接收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际合作。同时,接收国的高等教育机构还可以从留 学生本身的背景,经历和文化中受益。接收外国留学生,不仅能够培养本国学生的国际视 野和多元文化交流能力,还能够促进授课教师的教学、科研、外语水平的提高和国际交流 意识的增强;有利于促进教学改革,培养国际化人才和提高学校的国际竞争力。发展留学 生教育还有利于接收国和留学生派遣国政治和经贸关系的发展。从接收国来看,增强政治 影响,加强经贸往来是接收国扩大招收留学生教育的重要原因。 1 陈学飞. 留学教育的成本与收益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73 3 (三)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目前有关留学生的研究已经有大量的研究成果,但这些研究多是以西方国家,特别是 美国资料为基础。国际著名比较教育专家,美国波士顿学院阿尔巴赫教授指出: “现有的 文献绝大部分是关于在工业化国家的第三世界学生的适应与回国的问题及其他有关问题, 反映的是经合组织国家所关心的,所感兴趣的问题,而这些显然仅仅是全部留学生问题的 一部分而已。 ”2由于文化差异和国情的不同,西方的研究成果和文献并不能充分解释在中 国学习和生活着的留学生的生存状态。 正如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托玛斯 萧 (thomas shaw)在给中国学者陈向明的博士论文的序论中所说: “人类发展的普遍性特点虽然可以 用某种抽象的方式加以确认,但是这些特点却只可能在具体的情境中得以描述和分析。比 如自我、社会、宇宙、责任和成功这些概念以及他们在人迹领域的表现,如友谊、爱、娱 乐、工作和家庭等,当这些概念各自置身于不同的文化情境中时,便具有了不同的意义范 围和不同的表现方式。 ”3 在理论界,发达国家早已构筑了一整套概念体系,也就是一套遍及于政治、经济、文 化各个领域的,长期占统治地位并被广泛运用的话语。然而,危险的是,如果第三世界只 用这套话语构成的模式去诠释和截取本土文化,那么,大量最具本土特色和独创性、活的 文化就会因不能符合这套模式而被排斥在外。台湾学者杨国枢指出,本土化运动“所追求 的是研究典范或策略的转换,以本土化的研究典范取代西方化(特别是美国化)的研究典 范。 ”4跳出西方话语体系的模式,尽力去用本土的话语体系解决本土文化环境中的文化问 题,是一种极大的挑战。 本研究在广西与东盟各国建立经济和教育合作的背景下,以教育学、跨文化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跨文化交流学等学科的多重视角,着眼于实际中的教育与教育对象, “走入 学生在学校的日常生活” ,以广西东盟留学生的学校生活经历为切入点,在收集广西东盟 留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与中国人的交往方面大量的一手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的理论分 析和实证研究,调查广西东盟留学生的学校生活状态,为进一步认识留学生、反思留学生 教育活动提供新的视野和方法。目前我国学术界对留学生教育的研究,还远远落后于丰富 多彩的留学实践,而对广西东盟留学生的生存状态微观层面的研究少之又少,多是停留在 宏观政策层面上的研究,采用质的研究方法更不多见,因此,这也是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四)主要概念的界定 东盟 全称为东南亚国家联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包括新加坡、马来西 亚、菲律宾、东帝汶、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泰国和越南 10 个国家。其宗 旨是促进本地区的繁荣与稳定,通过共同努力加速本地区的经济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 2 转引自杨军红博士论文.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5:12 3 陈向明. 旅居者和“外国人”留美中国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研究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 4 杨国枢,余安邦. 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本土化研究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 4 目标是实现包括东南亚 10 国在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全面合作的一体化。5 留学生 留学生的英文有 student sojourner, international student, foreign student,overseas student 等多种译法,中国也有多种称呼,如外国学生、国际学生、海外学生等,本文按照习惯称 呼“留学生” 。根据徐光兴的定义,留学生是指进入本国大学或专科学校的专门课程中学 习,或在外国完成 12 年学校教育者,为进入本国大学而在有关教育机构或在高等专科学 校接受教育活动的外国学生。 6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指的是在广西高等教育机构中学习的东盟 国家学生,不包括在广西的东盟国家中小学生。 学校生活 学校作为学生生活的基本空间,其性质、要素及其组织形式、结构与功能,以及学校 运行的模式,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在本文中,学校生活指留学生在 学校所接触的生活学习世界,它既包括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包括他们学习生活的内容和状 态,是一个动态生成的概念。 二、理论探源 (一)跨文化交流理论 自从文化人类学家奥伯格于 1960 年首次提出“文化冲击”这一概念以来,跨文化研究 一直在使用这个概念对外国人的文化适应问题进行追逐调查7。 “文化冲击”指的是“由于 失去了自己熟悉的社会交往信号和符号,对于对方的社会符号不熟悉,而在心理上产生的 深度焦虑症” 。这种焦虑可以在生理上反映为持续不断的身体上的疲倦感、长期的精神压 力、对失去熟悉的食物和伙伴的不适、对东道主的反感、对自己价值观受到亵渎的不满、 对自己的角色身份产生混乱而感到的不舒服、对自己应付环境的无能感,等等。在跨文化 交流中,文化冲击的强弱,其明显程度往往与家乡文化和东道主文化的差异大小成正比。 文化冲击大体经历四个阶段:蜜月阶段、沮丧阶段、调整阶段和适应阶段。8这四个阶 段的变化过程一般呈“u”形曲线。蜜月阶段大约持续一到两个月,在这段时间里,初来 乍到的外国人往往表现出对周围事物有强烈的新奇感。然后便进入沮丧期,这个时期约三 到四个月,在这一时期,外国人的新奇感逐渐消失了,开始感到异文化对自己日常生活造 成的种种不适;他们有一种挫折感,觉得自己与眼前的一切都格格不入。在第三阶段,他 们开始对自己的精神和行为进行调整,逐步走出了情绪的低谷。在第四阶段,他们已经基 本适应了异国的生活,又开始对周围的事物感到新奇和兴趣了。当然,这个“u”曲线的 具体表现形式因人不同而有所不同,文化冲击的轻重程度也因人而异。 除了“文化冲击”理论以外,跨文化交流学者还提出了一些其他的理论来对外国人的 5 转引自古小松. 中国东盟知识读本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44 6 徐光兴. 跨文化适应的留学生活:中国留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援助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71 7 关世杰. 跨文化交流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340- 341 8 陈向明. 旅居者和“外国人”留美中国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研究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6 5 交流适应问题进行探讨。像“文化冲击”理论一样金扬提出的“适应理论”也从动态的 角度对个体在异文化中的行为表现进行了分析。 9金扬认为在跨文化交流中,一个文化中 的个人或群体向另一个文化学习和调整的发展涵化过程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表现为压 力调整前进这样一个动态的形式。这个过程像一个螺旋式的弹簧,进两步退一步, 在压力下逐步向前推进。如果涵化者感到有思想压力,他就会后退一步,进入一种减少压 力或放松的状态,以应付旧的认知模式的失败,在这个防御性阶段,涵化者重新组织其认 知模式和情感,积聚力量向适应方向再进行一次新的尝试。如此螺旋式向前推进,不断地 涵化于异文化。个体涵化的快慢程度取决于个体在异文化中人际交流的能力、交流密切程 度、与本文化保持社会交流的程度、异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容纳性,以及个人涵化异文化的 态度、素质、开放性和精神恢复能力。个人对异文化的态度一般有四种:同化型、排斥型、 边缘型和整合型。 陈向明的博士论文旅居者和外国人留美中国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研究 ,是这方面 的力作。研究主题是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的社会交往与跨文化适应。研究线路在纵向和横 向两个维度上展开。横向研究涉及中国留学生在跨文化交往中的知觉、态度、价值观念、 行为规范、互动方式、沟通特征以及人际冲突的调适;纵向研究着重考察他们来到美国以 后 8 个月内与美国人交往的过程以及他们交往自己在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上发生的变化。通 过开放型访谈,参与型观察和非正式交谈等方式了解这些中国在美留学生的人际交往情 况。 另一个代表性研究是2001年新西兰惠灵顿大学的colleen ward主持的新西兰教育部教 育出口政策项目研究课题留学生对新西兰本国学生、高等教育机构以及社区的教育、文 化和社会的影响研究 。colleen ward 指出: “新西兰的国际留学生数目日益增加,经济上 带来的利益显而易见,但是对新西兰社会、文化上的国际化影响还没有被大家广泛了解。 这些变化包括教育内容和方式的转化,包括留学生和东道国学生以及社会的关系处理,留 学生和本国学生对校区教育设施的不同运用留学生带来的国际化趋势并不会自然发 生,而是有待于东道国社会采取各类引导性互动措施,以将留学生带来的这类优势发扬到 最大。 ” (二)跨文化教育研究 人类的社会历史实践出现了跨文化实践,那么教育实践中也必然会出现有关跨文化实 践的教育,也就是跨文化教育。跨文化教育事实上从人类教育开始起源就同时起源了,因 为教育不可避免的是文化的传递。 跨文化教育的实践尽管具有悠久的历史,但跨文化教育的理论探讨则直到 20 世纪 70 年代才开始出现,而且真正形成学理性的研究则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 文献之中。 9 转引自陈向明. 旅居者和“外国人”留美中国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研究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6 6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1992 年发布的国际教育大会建议书教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中正 式提出了跨文化教育。 “跨文化教育(包括多元文化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和公民而设计的、促进对文化多 样性的相互尊重与理解和丰富多彩的教育,进行这种教育的真正方式不应只是局限于提供 一些补充性内容,或局限于辅助性教学活动或某些学科,而应推进到所有的学科教学和整 个学校的结构。这种教育要求教育工作者和所有有关的合作伙伴,包括家庭、文化机构与 传媒,共同负责。基于普遍的理解,跨文化教育(包括多元文化教育)包括了为全体学习者 所设计的计划、课程或活动,而这些计划、课程或活动,在教育环境中能促进尊重文化的 多样性,增强对于可以确认的不同团体的文化的理解。此外,这种教育还能够促进学生的 文化融入和学业成功,增进国际理解,并促使与各种歧视现象作斗争成为可能。其目的应 是从理解本民族文化发展到鉴赏相邻民族的文化,并最终发展到鉴赏世界性文化。 ”10 我国 1998 年出版的教育大辞典中也编写了“跨文化教育(cross- cultural education)” 这个词条,该辞典对跨文化教育的定义是:跨文化教育:(1)在多种文化并存的环境中同时 进行多种文化的教育,或以一种文化为主兼顾其他文化的教育。(2)在某个文化环境中成长 的学生,到另一个语言、风俗、习惯和价值观、信仰都不相同的文化环境中去接受教育。 (3)专门设置跨文化的环境,让学生接受非本民族语言、风俗、习惯和价值观的教育。11 留学生教育、移民教育都是在跨文化的背景下开展的教育活动,显然这是一种特殊形 态的跨文化教育,因为这仍然是不同文化之间的教育,教育内容仍然是异民族文化,只不 过教育背景也是在异民族文化之中。比如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大学学习美国文化,中国移民 在欧洲学习欧洲文化等,这都属于跨文化教育。12 我国的跨文化教育实践历史非常悠久,但至今没有形成完整的跨文化教育机制。当前 我国跨文化教育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校教育中有一定的跨文化教育实践,而在社会 教育中,跨文化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学校课程中设计了附加性和渗透性的跨文化 教育,但缺乏直接面对跨文化问题的教育活动,缺少直接的跨文化交往活动;学校教育中 注重跨文化的知识教育,但跨文化态度和跨文化能力的教育活动却明显不够。 (三)已有研究的特点和不足 上述有关研究都与我的研究课题有一定的联系,我在分析本研究的结果时将参照其中 有关的结论。但是,我发现当前对留学生进行的研究也存在着以下问题: 第一,就研究内容而言,以往的研究模式多是在西方的理论框架下进行,一些研究术 语,如“文化适应” 、 “文化冲击”等都是西方的话语体系,有的理论并不适于中国的社会 文化环境。 第二,在研究倾向上,早期有关留学生的研究文献把文化冲击看作(对心灵或道德)有 害,或至少是痛苦的经历。大多数的研究者用一些有感情色彩的词语来描述文化交往的结 10 赵中建主译. 全球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国际教育大会 60 年津议书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499- 499 11 顾明远主编. 教育大辞典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916 12 鲁卫群. 跨文化教育引论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3:47 7 果,集中在一些消极的情感上,如畏惧,焦虑等。阿德勒(adler)认为“文化冲击是一种深 刻的学习经历,导致较高程度的自我意识和个性的成长。 ”他认为,不应把文化冲击看作 是一种疾病,把对异文化的适应看作是“病愈”应当把文化冲击看作是跨文化学习经历的 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从方法上看,以上这些对留学生进行的研究主要使用的是历史文献法、定量统 计法。这些方法没有真正再现留学生丰富生动的学习生活经历。历史文献法将过去事件的 轮廓呈现在我们面前,但是缺少对留学生日常生活的具体描述;定量统计法提供了有关留 学生的量化材料,但是缺乏他们在自然情境下发展变化着的生活细节。 第四,大量有关留学生问题的文献多集中于对在发达国家的留学生,特别是来自第三 世界国家的留学生的研究,研究多集中于留学生的跨文化问题和帮助留学生适应国外文化 环境,以取得完成学业的必要条件与途径,而对目前日益增长的在发展中国家留学的外国 留学生的研究非常少。 随着社会进步和时代变迁,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大批留学生的涌入, 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许许多多的新问题。学生生活世界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面很广,其 情境性、自由化的特点,要求研究者们不能一概而论的看待它。尤其是学生生活世界的不 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所体现的特点都有所不同,所以,对学生生活世界的研 究和思考应该走一条具体化和本土化的道路。通过不同研究者深入到不同学生群体的学校 生活中,真实而具体地描述和呈现出不同情境下的学生生活世界面貌,来理解来自不同文 化背景的学生的学校生活世界。 (四)研究问题的提出 随着大批东盟留学生离开自己的祖国来到广西留学,我很想了解:1.东盟留学生来广 西留学的目的是什么?他们对广西的学校教育环境评价如何?2.他们的学校生活适应状况 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和困难?3.他们参与社会文化活动情况怎样?哪些因素阻碍了他们参 与中国的社会文化生活?4.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促进东盟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的交往与相互理 解? 第一个研究问题旨在了解东盟留学生的留学目的与动机,了解广西的“吸引力”在哪 里,为后面的研究作铺垫;第二个研究问题旨在了解东盟留学生学校生活的适应状况,在 学习和生活中存在哪些困难,并分析主要的影响因素;第三个问题主要了解影响东盟留学 生适应的互动因素;第四个问题是探讨如何营造有效的环境,促进东盟留学生在广西更好 的学习与生活。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的选择 根据本研究的特点,研究者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开放式访谈和实地观察方法进 行研究。文献研究为研究者提供理论依据和理论支持,而问卷调查可以通过使用研究者自 己的语言,向被研究者询问研究者自己认为重要的问题;开放式访谈可以直接询问受访者 8 自己对研究问题的看法,使他们有机会用自己的语言和概念表达他们的观点13;实地观察 法是通过文字描述、录像拍照等形式来记录和分析观察资料。14 社会科学领域中,定量研究和质的研究是相得益彰的两大研究方法。但由于以实证主 义为思想指导的定量研究长期占主导地位。质的研究方法一直受到冷落。在实际研究中, 研究者多采用量的研究方法,以追求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20 世纪 60 年代 以来,社会学家越来越意识到,要研究复杂的社会现象,仅仅使用定量的研究方法有一定 的局限性。定量研究适合在宏观层面上大规模进行社会调查和政策预测,但是不适合在微 观层面上进行细致深入的动态研究。15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在广西高校学习的东盟留学生,除了在“留学生”这一身份相同 外,他们之间有着太多的差异性,许多复杂的因素难以抽象为几个指标进行测量。因此, 如果只采用量化研究的方式,就容易忽略一些难以量化的因素,而这些因素对研究东盟留 学生的学校生活适应情况至关重要。因此本研究采用定量研究和质的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进 行,先行研究采用定量研究。初步得出一些结论,然后对问卷分析产生的结果进行深入访 谈,关注个体差异。 2006 年 9 月,在导师的大力支持和广西教育厅有关部门领导的协调沟通下,结合我毕 业论文所要进行的调查研究,我非常顺利的进入了教育厅国际交流处实习。在实习之初, 我首先向他们说明了我的调查研究计划和目的,并开始着手到有关部门展开在面上的数据 调查。由于教育厅新搬迁了办公地址,许多文字数据都还在整理当中,因此还无法获得我 所需要的数据。在这种情况下,我恳请教育厅的领导给我写了封介绍信,以期能帮助我更 好的深入到各高校的国际交流处进行数据收集和问卷发放。每到一所院校的国际交流处, 我都对他们进行了自我介绍,说明了我的研究目的,向他们保证了保密原则,并且留下了 我的联系方式,欢迎填写问卷的东盟留学生随时和我联系接受我的访谈。在我联系的 8 所 院校中,只有 5 所愿意协助我的研究,值得欣慰的是在这 5 所院校的调研都非常的顺利。 到 9 月底,我发放了 350 份问卷,有效问卷 318 份。同时我还收到了许多东盟留学生愿意 接受访谈的邮件,通过这些渠道,我和他们取得了联系,并为与他们的进一步访谈做好了 准备。 (二)材料收集的方法及过程 本研究以开放式深入访谈为主,以非正式交谈为辅作为材料收集的方法。 2006 年 9 月到 10 月间,我主动联系了那些主动给我发邮件的同学,预约他们中的 5 个进行了第一次访谈。访谈的结构是开放式的,主要就问卷中一些比较集中的问题进行进 一步的了解。即:他们留学原因的具体化;他们的留学收获;对所在学校教育环境的评价; 对社会文化参与情况的深入了解。在问卷的基础上,我事先为这次访谈设计了一个初步的 13 陈向明. 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70 14 白芸. 质的研究指导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27 15 陈向明. 旅居者和“外国人”留美中国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38 9 提纲,目的是明确访谈的方向和基本打算问的问题(见附录) 。但在实际的访谈过程中, 这个提纲只是起一个提示的作用,并不能完全不变地运用到每个访谈对象。事实上,在访 谈的过程中,我必须根据每个访谈对象的特点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并随时调整问话 的顺序。提问时我也注意采用非指导性问话,避免使用暗示性语言,这样做是为了从访谈 对象自身的角度了解事实,而不是为了验证我自己的一些假设。在访谈过程中,他们对我 的问话表现出了很大的热情,很乐意地向我介绍了他们自己的情况和想法。可以说,这次 访谈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当我正在筹划进行第二次访谈时,广西某高校一位中文系对外汉语教师为我提供了一 次集体访谈的机会。我在之前从没有做过此类访谈,因此也很想尝试一番。2006 年 11 月, 在这位中文系教师的协助下我组织了第一次集体访谈,共有 25 名学生参加。这次访谈, 访谈对象的积极性非常高,发言很踊跃,他们为我的研究提供了更加丰富、新颖的内容和 解释。为了忠实的保留和再现访谈中的原话,在获得留学生同意的情况下,我对此次访谈 进行了录音,并且在访谈之后整理了这些录音,包括对那些最终没有被收入样本内留学生 们的访谈的录音,我都努力将录音整理成文。但通过这次访谈我也发现了一些弊端。如: 在访谈中,有些留学生表现得很随大流,体现不出自己的观点;有些则因为害羞不敢在大 家面前开口;有些则因为习惯了在公共场合说话,一直滔滔不绝。而由于第一次组织集体 访谈,我自身也有一些做得不够的地方。 经过了思考和反省后,我决定第三次访谈仍然采用单独访谈的形式进行。于是在 12 月初,我联系了在集体访谈中表示愿意接受进一步访谈的留学生。这次访谈的目的是进一 步检验和探讨在前两次访谈中出现的一些概念和事实,因此,我问的问题也比前两次都要 多一些。不过,我同时也注意到给他们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特别是当他们的看法和上一 次不一样时,我则尽量遵循他们的思路,用他们的语言提问和讨论问题。由于我和访谈对 象相互间已经有了一些接触,他们在这次访谈中表现得更加随意和放松,为我提供了更多、 更深层的情况和想法。 除了访谈,我还在自然情境下对这些东盟留学生进行了多次的非正式交谈,目的是在 非正式场合收集一些材料。在资料整理期间,我曾两次被邀请到留学生宿舍做客,参加过 一次他们举行的民俗活动和一次元旦晚会。平时,我在校园里、街上遇到他们时,我都会 停下来和他们聊一聊,了解他们最近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此外,我还利用电话、qq、msn 这些方式经常保持着和他们的联系,他们也经常通过这样的方式和我聊他们生活中各方面 的事情。由于这些谈话是处于自然情境之中,收集到的材料更自然、更真实可靠。此外, 这些材料还可以用来展现和验证这些留学生在访谈时所提供的信息。 除了正式访谈和非正式交谈外,我本打算收集一些东盟留学生自己有关学校生活方面 的日记和作文,可是他们都说自己写得不好,始终没有向我展示。没有获得他们的书面材 料,这使我失去了一个很好的信息来源。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也必须尊重他们的选择。 (三)研究实施步骤 10 研究的实施步骤分为问卷设计、抽取样本、搜集资料以及统计分析四个部分组成。 在问卷设计阶段,一开始,我的问卷设计得非常简单,并没有很好的根据所要研究的 内容在脑子里建立一个“目标体系” ,编制出来的问卷所反映的内容与研究目的并不符合。 因此,我又再次进行了更全面的文献研究,搜集了大量跨文化教育方面的资料,在与导师 的反复讨论后,我才逐渐明确了自己在设计问卷之前所必须建立起来的“目标体系” ,我 必须使问卷中的所有大小问题都纳入“目标体系”结构中,令研究课题所需要探讨的每一 具体问题在问卷中都有所反映。在问卷的型式上,考虑到封闭式问卷具有答案标准化, 资料易于统计分析;所问的问题具体而清楚,所得材料的可信度较高;容易回答,有 助于提高问卷回收率等优点,最初,我打算采用的是封闭式问卷。然而在修改的过程中, 我请教了导师以及对编制问卷有经验的同学,他们都对我的这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