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论文)bace联合pei治疗肺部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分析.pdf_第1页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论文)bace联合pei治疗肺部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分析.pdf_第2页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论文)bace联合pei治疗肺部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分析.pdf_第3页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论文)bace联合pei治疗肺部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分析.pdf_第4页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论文)bace联合pei治疗肺部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分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论文)bace联合pei治疗肺部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分析.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删嬲必 b a c e 联合p e i 治疗肺部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分析 摘要 目的:探讨b a c e 联合p e i 治疗肺部恶性肿瘤的疗效、副反应 或并发症。资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 0 0 5 年1 月至2 0 11 年4 月期间 本院介入病房行介入治疗的5 5 例肺部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原 发性肺癌共4 9 例,其中周围型为4 6 例,中心型3 例,肺内转移瘤6 例。所有病例均为单发性肺肿瘤。其中a 组( b a c e 组) 3 0 例,男 性2 5 例,女性5 例,年龄在4 4 - - 一7 8 岁之间,平均年龄5 8 岁,行单 纯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b 组( b a c e + p e i 组) 2 5 例,男性 19 例,女性6 例,年龄在4 0 - - 一7 5 岁之间,平均年龄5 6 岁,行支气 管动脉灌注化疗栓塞联合经皮穿刺瘤内注射无水乙醇的双介入治疗。 b 组根据肿瘤的大小可分为两个亚组,b 1 组肿瘤最大径大于5 c m ,b 2 组肿瘤最大径小于等于5 c m 。统计患者治疗次数、影像学图片、术后 副反应或并发症、患者生存状况及生存时间,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评 估近期及远期疗效。采用s p s s 17 0 统计学软件处理,累积生存率计 算采用k a p l a n m e i e r 法,各组间生存曲线比较采用对数秩检验 ( l o g r a n kt e s t ) ,组间差异性进行x 2 检验。结果:1 疗效观察:全 组5 5 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 1 岁。男性4 4 例,女性11 例,4 5 例为 失效事件,截尾lo 例。a 、b 两组的年龄及肿瘤分期经过# 检验, p 0 0 5 ,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 ) 近期疗效评估显示,a 组有 1 例完全缓解( c r ) 病例( 3 3 3 ) ,b 组1 例( 4 o o ) ;部分缓解( p r ) 病例a 组为9 例( 3 0 o o ) ,b 组为15 例( 6 0 0 0 ) ;稳定( s d ) 病 例分别为a 组1 2 例,占4 0 0 0 ,b 组为6 例,占2 4 0 0 ;进展( p d ) 病例a 组为8 例( 2 6 6 7 ) ,b 组为3 例( 1 2 o o ) 。a 组有效缓 解率( c r + p r ) 为3 3 3 3 ,b 组为6 0 0 0 。b 组有效缓解率高于a 组,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n o s t a t i s t i c a l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w i t hc o m p a r a b i l i t y ( 1 ) e v a l u a t i o no fs h o r tt e r me f f i c a c ys h o w st h a tb o t hg r o u p sh a v eo n e c o m p l e t er e s p o n s e ( c r ) c a s e s ( 3 3 3 a n d4 0 0 ) ;a s f o r p a r t i a l r e s p o n s e ( p r ) c a s e s ,t h e r e a r e9f o rag r o u p ( 3 0 0 0 ) a n d15f o rb g r o u p ( 6 0 o o ) ;f o rs t a b l ed i s e a s ec a s e s ,t h e r e a r e12f o ra g r o u pa n d6 c a s e sf o rbg r o u p ,4 0 0 0 a n d2 4 0 0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f o r p r o g r e s s i v e d i s e a s ec a s e s ,t h e r ea r e8c a s e sf o rag r o u pa n d3c a s e sf o rb g r o u p ,2 6 6 7 a n d12 0 0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t h ee f f e c t i v ep o w e r o fg r o u pa w a s3 3 3 3 ,g r o u pbw a s6 0 0 0 t h ec r + p ro fb o t hg r o u p ss h o w s i g n i f i c a n td i f f e re n c e ( p 0 0 5 ,t w o s u b g r o u p sw a sn os i g n i f i c a n td i f f e r e n c ei n s u r v i v a lr a t e 2 ( 1 ) a d v e r s e r e a c t i o n sw e r ep o s t o p e r a t i v en a u s e a ,v o m i t i n g ,f e v e r ,c o u g h ,s p u t u m , c h e s tp a i na f t e rb a c e ,w h i c hw e r er e m i s s e da f t e r3t o7d a y sb yt h e m e d i c a ls y m p t o m a t i ct r e a t m e n t 6p a t i e n t sw h i t eb l o o dc e l lc o u n tw e r e d e c r e a s e d ,r i s e db a c kt on o r m a la f t e rt r e a t m e n t 1p a t i e n th a dc h e s ts k i n n e c r o s i s ,c h r o n i cu l c e r a t i o n ,h e a l e d a f t e rd e b r i d e m e n ta n dm e d i c a l t r e a t m e n t n op a t i e n t sh a ds e r i o u sc o m p l i c a t i o n ss u c ha ss p i n a lc o r d i n j u r y ( 2 ) a f t e rp e i ,1 ( 1 2 5 ) p a t i e n t h a ds m a l l p n e u m o t h o r a xw i t h n o c l i n i c a ls y m p t o m ss e l f - h e a l e db yt h em e d i c a lt r e a t m e n t ;1p a t i e n tw i t ha s m a l la m o u n to f p l e u r a l e f f u s i o n d i s a p p e a r e d a f t e r s y m p t o m a t i c t r e a t m e n t ;4 ( 4 2 5 ) p a t i e n t sw i t hb l o o d ys p u t u mo rh e m o p t y s i s ,t h e b l e e d i n gs t o p p e da f t e rt r e a t m e n t ;5 ( 5 2 5 ) p a t i e n t s w i t hc h e s tp a i n s y m p t o m s ,a l l e v i a t e d1t o2d a y sl a t e r ;c o u g ho c c u r r e di n17c a s e s ( 17 2 5 ) d u r i n gs u r g e r y ,r e l i e v e da f t e r2t o3h o u r s ;n oh e m o t h o r a x ,i n f e c t i o n , t u m o rm e t a s t a s i s a l o n gt h e n e e d l ea n do t h e ra d v e r s er e a c t i o n so r c o m p l i c a t i o n so c c u r r e d c o n c l u s i o n :1 b a c ei s o n eo ft h ee f f e c t i v e t r e a t m e n tt ou n r e s e c t a b l es t a g ei i i ,i vs t a g ep r i m a r yl u n gc a n c e ro rl u n g m e t a s t a s e s 2 b a c eu n i t e dp e it h e r a p yt ot r e a ts t a g ei i ia n ds t a g ei v p r i m a r yl u n gc a n c e ro rl u n gm e t a s t a s e si sm u c hb e t t e rt h a nb a c eo n l yi n 6 t u m o rr e s p o n s er a t ea n dl o n g t e r me f f i c a c y ,w h i c hr e d u c et u m o rv o l u m e , s h r i n kt u m o rr e c u r r e n c ea n dm e t a s t a s i s t h i sm e t h o di su s e f u l t o a l l e v i a t et h es y m p t o m sa n ds i g n s ,i m p r o v et h ep a t i e n t s q u a l i t yo fl i f ea n d p r o l o n gs u r v i v a l 3 f o rm o r et h a n5 c m o fl u n gc a n c e r ,b a c eu n i t e dp e i t h e r a p yi sa ne f f e c t i v ei n t e g r a t e dt r e a t m e n tp r o g r a m s 4 b a c eu n i t e d p e it h e r a p yh a v et h ea d v a n t a g e so fi n v a s i v e ,s a f e ,r e l i a b l e ,l i g h ts i d e e f f e c t s ,e f f i c a c ya n ds oo n k e yw o r d s :l u n gc a n c e r ;i n t e r v e n t i o n a lt r e a t m e n t ;e f f e c t 7 厶j l 日i j茜 肺癌是世界上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年发病率在1 2 0 万,死亡 率均为男女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一位。目前,肺癌的治疗仍以手术治 疗为主。虽然经过不懈的努力肺癌的手术治疗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进 展,但是肺癌的治疗效果仍不尽人意,由于缺乏早期发现及诊断的方 法,确诊时7 5 患者已属中晚期或者因为患者年老体弱,心、肺、肝 等脏器功能不佳,入院时已失去了常规手术根治切除和放射治疗的时 机。肺循环血流丰富,所以肺也是转移瘤的常发部位,当不能控 制原发肿瘤、不能完整切除所有转移、有胸外转移以及心肺功能不足 以耐受手术时,需采用其他治疗方式控制病灶。临床上常对肺癌或肺 部转移瘤采用静脉化疗,但由于毒副作用较重,患者常难以忍受,且 部分病灶对化疗不敏感,疗效不佳。如何使患者得到合理有效的治疗、 延长生存期、减轻痛苦、改善生存质量是当前肺癌治疗研究重点和难 点。随着介入放射学在肺癌诊疗中的作用不断增强、介入治疗技术的 改进和肺癌研究的深入,介入治疗逐渐成为中、晚期肺癌主要的治疗 手段之一。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 b r o n c h ia r t e r yp e r f u s i o n c h e m o t h e r a p ye m b o l i s m ,b a c e ) 在局部化疗的基础上,将肿瘤供血 动脉栓塞,可阻断肿瘤血供使肿瘤组织缺血,失去营养而发生坏死, 进而缩小或消失,而且可使高浓度的药物较长时间滞留于肿瘤内,增 强对肿瘤细胞的杀灭作用,从而增加疗效,减轻全身毒副作用,经许 多学者研究证实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具有创伤小、对肺癌的疗 效肯定、术后反应轻、治疗间歇期间患者可得到充分休息,生活质量 明显提高等优点。但由于部分肺部肿瘤为少血供及乏血供或经多次 b a c e 治疗后肿瘤供血动脉变细闭塞或侧支循环建立使血管性介入治 疗效果不佳或难度加大。近年来通过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证实乙醇间 质注射后与原生质相遇可使之脱水发生沉淀作用破坏其结构,使组 织坏死硬化,也可破坏蛋白质、核酸等大分子结构及其生物活性。经 皮穿刺瘤内注射无水乙醇( p e r c u t a n e o u se t h a n di n j e c t i o n ,p e i ) 治 疗后病灶均不同程度缩小,且缩小的程度与p e i 治疗次数成正比2 q 1 。 p e i 治疗肺癌其疗效确切,操作简便,无严重并发症,可适用于有 手术禁忌或不愿外科手术治疗的周围型肺癌和病灶数量少于3 - - - - 4 个 的转移性肺癌。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对这两种治疗方式的疗效表示肯 定,但两者协同治疗肺部肿瘤的疗效尚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旨在通 过回顾性分析5 5 例肺部恶性肿瘤的患者,对单纯b a c e 术和b a c e 联 合p e i 治疗肺部恶性肿瘤后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肿瘤体积变化、生 存期、不良反应及并发症进行比较,综合评价b a c e 联合p e i 治疗肺 部恶性肿瘤的临床价值,从而对肺部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作出指导, 提高肺部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材料与仪器 i 1 病例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术前未做其他任何治疗,术中或术后未配合其他相关 辅助治疗;患者未合并心、肺、肾等其他严重影响预后的疾病。 排除标准:术前后或治疗间期行其他相关治疗,原发病灶血管性 介入术中仅行单纯灌注化疗;患者有心、肺、肾等其他严重影响预后 的疾病;因资料不全,无法判定疗效者。 i 2 研究对象资料 2 0 0 5 年1 月至2 0 1 1 年4 月期间在本院介入病房行介入治疗的符 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肺部恶性肿瘤患者5 5 例,年龄范围在4 0 - - 7 8 岁,平均年龄为6 1 岁。男性4 4 例,女性1 1 例。原发性肺癌共4 9 例,其中周围型为4 6 例,中心型3 例,肺内转移瘤6 例。所有病例 均为单发性肺肿瘤。所有观察测量的肿瘤直径大小在2 1 - - 9 3 a m 之 间,单个肿瘤最大体积为4 5 3 6 c m 2 ,最小体积为1 2 c m z 。5 5 例患者中伴 纵膈肺门淋巴结转移的有2 2 例,骨转移6 例,颅内转移3 例,伴上 腔静脉阻塞综合症1 例。有1 8 例患者术前有咳嗽、咳痰,痰中带血 症状。按治疗方式分为a 、b 两组:a 组( b a c e 组) ,行单纯支气管 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3 0 例,其中男性2 5 例,女性5 例,年龄在4 4 7 8 岁之间,平均年龄5 8 岁,病变类型:周围型2 6 例,中心型2 例, 肺转移瘤为2 例,肿瘤分期为i i i 期1 0 例,期1 8 例;b 组( b a c e + p e i ) , l n 行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栓塞联合经皮穿刺瘤内注射无水乙醇的双介 入治疗2 5 例,其中男性1 9 例,女性6 例,年龄在4 0 ,- - 7 5 岁之间, 平均年龄5 6 岁,病变类型:周围型2 0 例,中心型1 例,肺转移瘤为 4 例,肿瘤分期为i i i 期6 例,期1 3 例。所有病例均通过影像学检 查和( 或) 病理活检明确诊断。部分病例有病理学活检结果,包括鳞 癌9 例,腺癌7 例,腺鳞癌7 例。 1 3 主要研究仪器材料 1 3 1 g e 公司6 4 层螺旋c t 扫描机1 台。 1 3 2 荷兰菲力浦公司v - 5 0 0 0 型x 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 s a ) 机及 东芝公司x 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 s a ) 机各1 台。 1 3 3m a r k v p l u s 型高压注射器。 1 3 4s e l d i n g e r 穿刺针及6 f 血管鞘、5 f 猪尾巴导管、4 f s i m m o n i i 型导管及c o b r a 导管、0 0 3 5 j 型超滑导丝、2 1 g 或2 2 g 穿刺针等介入 器械。 1 3 5 血管造影剂选用非离子型造影剂碘伏醇。 1 3 6 栓塞剂包括3 8 超液化碘油、c o o k 公司p v a 颗粒、明胶海绵 盘筮 守0 1 3 7 9 9 7 无水乙醇 2 研究方法及步骤 2 1 术前准备和术后处理 所有患者入院后完善影像学及相关实验室检查,有症状患者予以 对症治疗,保证介入术前无绝对禁忌症。术前仔细分析影像图片,缜 密制定手术方案。术前4 - 6 小时禁食,会阴部备皮。 术后穿刺点加压包扎,下肢制动,患者平卧返病房,并给予积极 抗炎、水化、抑酸、止吐、利尿等规范化支持治疗,对疼痛、发热等 症状进行镇痛、退热等对症处理。术后择期复查血常规等指标,患者 平稳出院。 2 3 介入手术操作 2 3 1b a c e 治疗 全部患者常规术前备皮和碘过敏试验。经消毒铺巾后,用2 利 多卡因局麻穿刺点,并采用s e l d i n g e r 技术穿刺右侧股动脉置鞘。将 5 f 猪尾巴导管置于胸主动脉行d s a 造影,目的在于了解双侧支气管 动脉开口位置、走行及肿瘤血供状况。换用4 f c o b r a 导管或5 f r g 导 管分别插入双侧支气管动脉( 必要时加用2 7 f 3 f 微导管超选) 。 再次d s a 造影显示肿瘤血供情况,并确认导管避开支气管动脉脊髓分 支和食管分支。根据患者病灶的病理分型、体重、年龄、肝肾功能情 况合理选用化疗药物的种类和剂量,经生理盐水稀释后缓慢经导管注 入。再用3 8 超液化碘油在d s a 透视下缓慢漂注栓塞肿瘤微循环,碘 油用量因人而异,本组患者用量在l 1 5 m l 。部分患者加用少量p v a 颗粒或明胶海绵颗粒栓塞肿瘤血管分支。栓塞完毕后,再行支气管动 脉造影见远段靶血管闭塞,肿瘤血管消失,实质期肿瘤未见染色,而 近段主干及正常血管分支显影良好后即可拔管。 2 3 2d s a 引导下行p e i 治疗 应用b a c e 治疗l 周后,行肺癌病灶c t 平扫+ 增强扫描,参考 胸部c t 扫描结果确定穿刺部位、进针角度及深度等,避开重要脏器。 常规消毒铺巾,局麻后在d s a 透视下行经皮肿瘤穿刺,多轴透视确 定针尖刺入肿瘤靶点后,嘱患者平静呼吸,缓慢向肿瘤内注射无水乙 醇超液化碘油( 1 :1 ) 乳剂,直到病灶完全被高密度的无水乙醇超液化 碘油混合液完全浸润,病灶较大者行多靶点穿刺注射。本组患者每次 无水乙醇用量为4 - - 2 0 m i 。注射完毕后拍摄胸片观察有无气胸形成。 间隔4 6 周复查胸部c t 及d s a 造影检查,如病灶完全被高密度碘 油充盈且无血供,则认为肿瘤彻底坏死,可行常规局部化疗预防复发; 如病灶未被完全充盈或仍有血供,则需继续进行b a c e 及p e i 治疗: 如果病灶已无血供但未被完全充盈,可进行p e i 巩固治疗。 2 4 随访和资料收集 通过电话咨询随访及病历资料查阅,详细统计患者治疗次数、方 式、影像学图片、术后不良反应或并发症、患者生存状况及生存时间 等。近期疗效评定按w h o 治疗肿瘤评定标准客观判定:完全缓解 ( c o m p l e t er e m i s s i o n ,c r ) :病变完全消失,并维持4 周以上;部分 缓解( p a r t i a lr e m i s s i o n ,p r ) :肿瘤缩小5 0 以上,时间不少于4 周; 无变化( n oc h a n g e ,n c ) - 肿瘤缩小不足5 0 或增大未超过2 5 ; 进展( p r o g r e s s i v ed i s e a s e ,p d ) :一个或多个病灶增大2 5 以上或出 现新病灶。将生存期作为判断远期疗效的主要指标。通过c t 或d s a 造影测量肿瘤大小,以肿瘤长径值代表肿瘤大小。 2 5 统计学分析 将所有资料及数据通过m i c r o s o f to f f i c ee x c e l2 0 0 3 进行采集、归 类,使用s p s s17 0 统计学软件分类变量量化。所有的假设检验均采 用双侧检验。p 值小于或等于o 0 5 将被认为所检验的差别有统计意 义。累积生存率计算采用k a p l a n m e i e r 法,各组间生存曲线比较采用 对数秩检验( l o g r a n kt e s t ) ,组间差异性进行x 2 检验。 争士甲 耋口7 尺 1 一般资料统计 1 1 年龄分布比较:两组病例年龄比较,见表1 。 表1 两组病例年龄比较 组别例数年龄 m e d i a nz p 研究组a 3 0 4 4 - 7 86 2 1 2 5 2 0 2 1 0 研究组b 2 54 0 7 5 6 2 5 从表l 可以看出,研究组a 年龄最小4 4 岁,最大7 8 岁:研究组b 年龄最 小4 0 岁,最大7 5 岁。经w i l c o x o n 非参数检验,无显著性差异( p o 0 5 ) ,具 有可比性。 1 2 肿瘤分期比较:结果见表2 研究组a 3 0 1 0 ( 3 3 3 3 )1 8 ( 6 3 3 3 ) 0 0 8 6 0 7 6 9 研究组b 2 56 ( 3 2 0 0 ) 1 3 ( 5 6 0 0 ) 从表2 可以看出,两组病例均以期居多,分别占6 3 3 3 ( a 组) 与5 6 0 0 ( b 组) 。经# 检验,无显著性差异( p o 0 5 ) ,具有可比性。 2 介入治疗次数及疗效比较 5 5 例患者经1 4 次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栓塞及1 - 6 次的d s a 引 导下无水乙醇治疗,1 - 2 个月复查胸部c t 。其中a 组行b a c e 治疗 5 5 次,b 组行b a c e 治疗4 9 次,p e i 治疗3 8 次。 2 1 整体疗效比较:见表3 。 a 组 3 01 ( 3 3 3 ) 9 ( 3 0 o o ) 1 2 ( 4 0 0 0 ) 8 ( 2 6 6 7 ) 5 3 6 30 0 4 2 b 组 2 5l ( 4 0 0 ) 1 5 ( 6 0 0 0 ) 6 ( 2 4 0 0 ) 3 ( 1 2 0 0 ) 表3 结果显示,a 组有l 例完全缓解( c r ) 病例( 3 3 3 ) ,b 组l 例( 4 o o ) ; 部分缓解( p r ) 病例a 组为9 例( 3 0 o o ) ,b 组为1 5 例( 6 0 o o ) ;稳定( s d ) 病 例分别为a 组1 2 例,占4 0 0 0 ,b 组为6 例,占2 4 o o ;进展( p d ) 病例a 组 为8 例( 2 6 6 7 ) ,b 组为3 例( 1 2 0 0 ) 。经f 检验,p o 0 5 ,有有统计学意 1 5 义。b 组整体近期疗效由于a 组。 2 2 有效缓解率的比较:见表4 。 有效缓解率= c r + p r 病例数1 0 0 表4 两组病例有效缓解率的比较 从表4 可以看出,两组病例有效缓解率进行比较,经f 检验p 0 0 5 ,具有 统计学意义,b 组的有效缓解率高于a 组。 3 远期疗效评价 3 1 累计生存分析 根据随访生存资料,进行累计生存分析( 表5 ) ,制定生存函数 曲线,并将两组进行比较( 图1 ) 。本组研究共5 5 例,其中4 5 例为 死亡事件,截尾1 0 例,平均生存时间6 8 2 9 个月( 标准误o 5 6 0 ) , 中位生存时间6 个月( 标准误0 6 3 4 ) 。其中研究组a 平均生存时间 ,为5 9 1 9 个月( 标准误0 6 5 5 ) ,中位生存时间为5 个月( 标准误o 5 0 1 ) ; 研究组b 平均生存时间为7 8 6 8 个月( 标准误o 9 11 ) ,中位生存时间 为7 个月( 标准误0 3 9 3 ) 。从图1 可以看出,研究组b 生存曲线高 于研究组a ,取l o g r a n k 统计量,f = 3 9 5 0 ,p = 0 0 4 7 。因p 0 0 5 ,可 认为两种治疗方法的生存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b 的生存 率高于研究组a 。 表5 累计生存分析 组别均值中位数 估计标准误9 5 可信区间估标准误9 5 可信区间 下限上限 计下限上限 a 组5 9 1 9 0 6 5 54 6 3 67 2 0 35 0 0 0o 5 0 14 0 1 75 9 8 3 b 组 7 8 6 80 9 0 16 1 0 19 6 3 57 0 0 00 3 9 36 2 3 07 7 7 0 整体 6 8 2 90 5 6 05 7 3 27 9 2 66 0 0 00 6 3 44 7 5 77 2 4 3 图1 两组生存曲线比较 g r o u p n 1 广2 + 1 啊r 足 叶12 捌夫 t i m e 从图1 可以看出,研究组b 生存曲线高于研究组a ,取l o g r a n k 统计鼍, z 2 - - 3 9 5 0 ,p = 0 0 4 7 。因p 5 c m 的病灶在d s a 透视下可多点注射,使无水乙醇碘油乳剂更均匀的浸攘 润整个病灶。 p e i 常见的不良反应或并发症有气胸、呛咳、咯血、胸痛等,因矿 为采用细穿刺针,研究组b 中仅有l 例发生少量气胸,发生率为4 , 未经特殊处理自行吸收:呛咳、咯血、胸痛等可能与无水乙醇进入支 。 气管、血管或沿穿刺道逆流刺激胸膜所致。穿刺时定位应准确,采用 细针穿刺,在注射时应缓慢匀速注射,可减弱无水乙醇的外渗力,减 少了无水乙醇超液化碘油乳剂和血管损伤溢出的血液进入肺组织与 气管的量,从而降低了患者剧烈咳嗽、气促及咯血的发生率1 2 2 1 。 4 双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 b a c e 在临床上的疗效已得到了肯定,但是由于支气管动脉比较 纤细,多次碘油栓塞后部分患者支气管动脉闭塞,而形成的侧支循环 常较细小,再行化疗栓塞的难度增加,且多次栓塞后,脊髓动脉扩张, 再次栓塞发生相应并发症的几率增加1 2 3 1 。部分肺癌或肺转移瘤为少 血供或乏血供肿瘤,虽然经多次b a c e 治疗,病灶中心或边缘部位 仍有较多碘油缺损区,该缺损区常常成为肿瘤进展或复发的“发源 地 ,或者病灶本身对化疗药物不敏感,这些因素均影响了b a c e 的 疗效,从而影响肺部肿瘤病灶的控制及肺部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在 b a c e 的基础上的综合治疗是非常必要的。 从理论上来讲b a c e 联合p e i 治疗可以发挥各自的优点,克服 两者单独治疗的局限性,取得协同作用。行b a c e 治疗后肿瘤组织 因缺血而发生坏死,破坏了肿瘤的内部结构,纤维分隔破坏,病灶缩 小,再行p e i 治疗可使无水乙醇在病灶中弥散的更加均匀;而p e i 可使b a c e 疗效不佳或b a c e 后的残余病灶进一步坏死,增加了局 部治疗作用。无水乙醇碘油乳剂不会过快地进入血管而流失,而是 较长时间保留在病灶内缓慢释放乙醇,作用更为持久,且其渗入周围 非瘤组织的速度很慢,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较小。 本组研究中研究组a 与研究组b 的整体疗效进行比较,a 组c r 、 p r 、s d 及p d 的病例分别为3 3 3 、3 0 0 0 、4 0 0 0 及2 6 6 7 ,而 b 组分别为4 0 0 、6 0 0 0 、2 4 0 0 及1 2 0 0 。两组病例整体疗效比 较,经# 检验,p 0 0 5 ,a 组与b 组的整体近期疗效差异具有统计 学意义,b 组优于a 组。肿瘤有效缓解率经f 检验p 0 0 5 ,具有统 计学意义,b 组的有效缓解率高于a 组。 两组的生存曲线进行比较证实研究组b 生存曲线高于研究组a , 取l o g r a n k 统计量,# = 3 9 5 0 ,p = 0 0 4 7 。因p 0 0 5 ,可认为两种治疗 方法的生存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b 的生存率高于研究组 a 。双介入治疗的远期疗效更佳。 部分学者认为当肿瘤大于5 c m 时无水乙醇碘油乳剂难以在瘤体 内均匀弥散,癌组织可能残存,故对于大于5 c m 的肿瘤单独行p e i 治疗效果不佳。研究组b 中根据肿瘤的大小( 多发病灶计算肿瘤最 大径之和) 可分为两个亚组,b 1 组肿瘤最大径大于5 c m ,共9 例, b 2 组肿瘤最大径小于等于5 c m ,共1 6 例。两个亚组的平均生存时间 分别为7 7 7 8 个月和7 4 8 2 个月,中位生存时间均为7 0 0 0 个月,取 l o g r a n k 统计量,f = o 0 2 6 ,p = 0 8 7 2 ,两个亚组的生存率无明显统计 学差异。可以认为对于大于5 c m 的肺部肿瘤b a c e 联合p e i 治疗亦譬 是一种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案。 4 本研究的局限性 丹 本研究中,由于纳入的病例部分通过影像学检查和临床分析明 确诊断,故缺乏肿瘤的病理组织学分型,不能比较不同肿瘤类型行双? 介入治疗的疗效有无差别。b a c e 术中灌注化疗药物的剂量、类型等 的差异对疗效有无影响也未能进行具体分析,另外,病例数较少,且 为回顾性研究,降低了研究结论的可靠性,为本课题的不足之处。 结论 1 b a c e 是治疗不能切除的i i i 期、期原发性肺癌或肺转移瘤 的有效治疗方式之一。 2 b a c e 联合p e i 治疗不能切除的i i i 期、期原发性肺癌或肺 转移瘤的肿瘤有效缓解率及远期疗效明显优于单纯b a c e 治疗;能 缩小肿瘤体积、控制肿瘤复发和转移,减轻患者的症状、体征,提高 患者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 3 对于大于5 c m 的肺部恶性肿瘤,b a c e 联合p e i 治疗亦是一种 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案。 4 b a c e 联合p e i 治疗具有安全、可靠、创伤小、副反应轻等优 点。 参考文献 1 、c a d yb ,j e n k i n s r l ,s t e e l e g dj r s u r g i c a l m a r g i n i n h e p a t i c r e s e c t i o nf o rc o l o r e c t a l :a c r i t i c a la n di m p r o v a b l ed e t e r m i n a n to f o u t c o m e j a n ns u r g ,19 9 8 ,2 2 7 :5 6 6 - 5 7 1 2 、李坚,张云兴,张蓝石等经皮肺内注射无水乙醇的动物实验研究【j 镇江医学院学报,2 0 0 0 ,1 0 ( 1 ) :8 1 0 3 、g u y a n g - k u i ,f a nw e i - j u n ,h u a n gj i n - h u a e f f i c a c yo fc t - g u i d e d i n t r a t u m o r a ld e h y d r a t e de t h a n o li n je c t i o no nl u n gm e t a s t a s i sf r o ml i v e r c a n c e r j c h i n e s ej o u r n a lo fc a n c e r , 2 0 0 7 ,2 6 ( 10 ) :1 112 - l 115 4 、m a r t i n in ,m c c o r m a r kp m e v o l u t i o no ft h es u r g i c a lm a n a g e m e n to f p u l m o n a r ym e t a s t a s e s c h e s ts u r gc l i nn o r t ha m ,19 9 8 ,l ( 8 ) :13 2 7 5 、王宁,杨海山经动脉灌注化疗栓塞联合经皮瘤内乙醇注射治疗 肝癌的进展 j 介入放射学杂志,2 0 0 5 ,1 4 ( 1 ) :9 8 1 0 0 6 、 肖湘生,董生,董伟华肺癌血供系列研究 j 】介入放射学杂志, 2 0 0 8 ,1 7 ( 3 ) :1 6 9 - 1 7 1 7 、韩铭钧,冯感生,杨建勇月市动脉不参与肺癌供血实验和d s a 研究【j 中华放射学杂志,2 0 0 0 ,3 4 ( 1 2 ) :8 0 2 8 0 4 8 、张永奎,乐涵波,陈志军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的肺动脉供血及与肺癌 病理学特征相关性研究【j 】中国肺癌杂志,2 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