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南北朝遣使巡行制度探讨.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遣使巡行”是指皇帝派遣信任使臣出巡地方的一种政治制度,它同周秦时 代的“风俗巡使”及两汉时期的“刺史行部”存在着一定的渊源和区别。 南北朝时期,遣使巡行因备受统治者的重视而获得一次良好的发展机遇。此 时的遣使巡行制度在南北并行发展而又各具特色,凸现了其特殊的历史作用及鲜 明的时代特征: 其一、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当刺史州( 部) 演化成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后,中 央对地方的监察主要是通过遣使巡行的方式进行的,制定一系列的考核标准,对 地方官吏予以监察,此时遣使巡行的监察意义更加凸显。 其二、此时的“遣使巡行”从内容上说已完全突破先前“风俗巡使”职责的 局限;从形式上说也不拘泥于中央向地方遣使一种形式,同时又派生出地方官吏 向所辖区域派遣使者的另一种形式。 其三、遣使巡行制度在南、北两大空间地域上各具特色。 建都江南的的宋、齐、梁、陈( 也即南朝) 继承了汉魏晋的正统,魏晋以来 的各种政治制度也多被因袭。遣使巡行制度在江南表现出更好的继承性。此外, 在南朝,由于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又促成了遣使救灾机制的新发展,遣使救灾 在江南则成为南朝遣使巡行制度一个时代特色。 立国江北的北魏,及后来的东魏、北齐,西魏、北周( 也即北朝) ,因其胡 族立国之故,遣使巡行则表现出更大的融合与创新性。北朝遣使巡行制度也逐渐 出现了较大革新之处:一是职能化专职使臣的出现:二是细密化区域巡行使臣的 出现:三是常设性大使的出现。 南北朝时期,遣使巡行的运行机制,从遣使巡行的人数规模看,同当时的行 政区划有关,而分州派遣巡使方式决定了其遣使巡行的规模;从人员构成方面看, 受遣使者也多有皂帝身边的近臣担任;从时间规律方面看,遣使巡行大体上是每 三年次。 关键词:南北朝;遣使巡行;遣使救灾;出巡使臣 a b s t r a c t “c i r c u i ts y s t e m ”m e a n st h a tt h es y s t e mo ft h ee m p e r o rs e n d st h et r u s tm i n i s t e rt o c r u i s et e m p o r ar i l y ( o rm e a nt h a tt h es y s t e mo ft h eo f f j c i a l d 。mo ft h ep l a c es e n dt h e e m i s s a r yt og oo nc i r c u i tt h em a g i s t r a c y ) t h i sk i n do fs y s t e mor i g i ni nz h o u q j n d y n a s t y s c u s t o mc i r c u i ts y s t e m ”,i ti sp r o s p e r o u si nh a nd y n a s t ya n di sw i d e l y a c c e p t e di nt h es o u t ha n dn o r t hd y n a s t y i te x i s tc e r t a i no f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a n d c o n t a c tw i t hh a nd y n a s t y s “c i s h ic i r c u i t ”a n da n c i e n tt i m e s c u s t o m sc i r c u i t ” i nt h es o u t ha n dn o r t hd y n a s t y ,“s e n dm i n i s t e rt oc i r c u i ts y s t e m ”h a si ts p e c i a l h i s t o r yf u n c t i o na n df r e s ha n dc l e a ra g e s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f i r s t l y , i nt h ew e ia n d j i nd y n a s t yp e r i o d ,s e n dt om a k eg oo nc i r c u i to fi n s p e c tt h em e a n i n gr n o r eo u t s t a n d i n g s e c o n d l y , t h ec o n t e n t so f “c i r c u i ts y s t e m ”e x t e n d sc o n t i n u o u s l y ,j ti sa t n a t i o n a lt h ep o i i t i c a il i f ei ne x e r “v ei nm a n yw a y sj m p o r t a n cf u n c t i o n ,c o v e r e dp a s s t e s tt h e1 e s s o n ,i n s p e c t ,r a i s ew i s e ,c i v i l i z ee t cr e a l mo ft h ej n f i u e n c en a t j o n a lp o l i c y p e o p l e sl i v e l i h o o di m p o r t a n t j y t h i r d i y ,“c i r c u i ts y s t e m ”t oe x p r e s sj nc h i a n g n a n ab e t t e ri n h e r i t sa n d “s e n dm i n j s t e rt or e l i e f ”t h e nb e c o m et h es o u t hi nc h i a n g n a n t o w a r ds e n dt om a k e9 0o nc j r c u i ta na g e ss p e c i a lf e a t u r e so fs y s t e m n o r t h e r nd y n a s t y s “c i r c u i ts y s t e m ”t oe x p r e s sal a r g e rf u s i o na n di n n o v a t i o n s a p p e a rt or e f o r mv e r yg r e a t l y :l ,o f t e ne s t a b i i s ha m b a s s a d o r se m e r g e n c e ;2 ,t h e f u l 卜t i m ee m e r g e n c ef o rm a k et h a tw o r k i n gt a l e n tt u r n ;3 ,c l o s et h ed i s t r i c tt h a tt u r n g o e so nc i r c u i tt h ee m e r g e n c eo fm a k et h em i n i s t e r :4 ,c e n t r a lw i t ho t h e rt os e n da n o r g a n i z a t i o nt oh a v et h ee m e r g e n c eo fu n i t ea so n et h et r e n do nt h ef u n c t i o n t h es o u t ha n dn o r t hd y n a s t yp e r i o d ,“c i r c u i ts y s t e m ”i nn a t i o n a lp o l i t i c a ll i f ep l a y s t h ev e r yi m p o r t a n tr o l e i tr o s e 抽恤ea s p e c t s 。fc o m m u n i c a t ec e n t r a 儿yw i t ht h e p l a c e ,s u p e r i o ra n d b o t t o mc l a s se t c 1 a s tu n d e rt h ef u n c t i o nt h a tr e a c h ,m a d eu dt h e 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t oi n s p e c tt h eb l e m j s ho fm e c h a n i s m a it h es a m et i m e i t i s s t r e n g t h e n i n gt h es o c i e t yg o v e r n a n c e ,m a i n t e n a n c es o c i e t ys t a b i l i t ye t c a s p e c t a l s or i s ea r r i v et h ep o s i t i v ee f f e c tt h a tc a n ta c tf o r k e y w o r d s : s o u t ha n dn o r t hd y n a s t y :s e n dm i n i s t e rt oc i r c u i cs y s t e m ;s e n d m i n i s t e rt or e l i e f :c j r c u i tm i n 】s t e r 郑重声明 本人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撰写并完成的,学位论文 没有剽窃、抄袭等违反学术道德行为,否则,本人愿意承担由此产生 的一切法律责任和法律后果,特此郑重声明。 学位论文作者( 签名) : 2群 绪言 c 遣使巡行”是指皇帝派遣信任使臣出巡地方的一种政治制度。此制萌芽于 周秦时代的“风俗巡使”之制,创始于汉晋时期,发展并兴盛于南北朝,流传于 唐宋以降。该制度的实施在沟通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等方面起到了上通下达 的作用,弥补了行政监督机制的缺陷。同时,它在加强社会统治,维护社会稳定 等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时期,王朝更迭频繁,各族政权林立,战 争连绵起伏,社会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边疆民族内迁所引起的民族冲突与民 族融合交织不断;阶级矛盾也时时激化,社会动荡不安。在近四个世纪的历史发 展过程中,仅有西晋有过三十年左右的短暂统一,其余绝大多数时间都处于分裂、 割据和对峙之中。动荡的时代,历代各族政权为巩固其统治地位,扩大其势力范 围,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一些政治制度的继承、改革与创新。同样,遣使巡行作 为一种重要的政治制度,由于其特殊的历史作用,也备受历代统治者的重视。许 多政权承袭先代之成制,不断地推行并创新其遣使巡行制度,这又推动了该制度 的持续发展和渐趋完善。 由于深受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势的影响,遣使巡行制度在南北朝时期凸现了其 特殊的作用及鲜明的时代特色:首先,从监察角度看,自元封五年( 前1 0 6 年) , 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 3 部州监察区始,各部设刺史( 京师地区设司隶校尉) ,以 “六条”监察郡国,年终回京汇报。这样在原有的地方层层监察的基础上,又 增加了中央直接监察的内容,使中央直接控制的监察权力得以延伸,中央对地方 的控制力自然得到了强化。东汉末年,由于种种原因,灵帝“改刺史,新置牧” 。,这样刺史从原来一个专兼监察之职,逐步演化成为郡守之上的地方行政长宫, 刺史的专司监察职能也随之萎缩,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也渐趋削弱。魏晋南北 朝时期,当州演化成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后,中央对地方的监察主要是通过遣使巡 行的方式而进行的,通过制定一系列的考核标准,对地方官吏予以监察。此时遣 使巡行的监察意义更加凸显。 :有关史实见于汉书卷六武帝纪第1 9 7 一1 9 8 页。 。后汉书卷八孝灵帝纪第3 5 7 页。 一1 - 其次,从职责范围和所采用的形式看,此时的“遣使巡行”从内容上说已完 全突破先前“风俗巡使”的职责局限:从形式上说也不拘泥于中央向地方遣使一 种形式,同时又派生出地方官吏向所辖区域派遣使者的另一种形式。此时的“遣 使巡行”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所发挥着诸多方面的重要作用,涵盖了关乎考课、监 察、赈恤、举贤、教化等重要领域。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又是监察职能的无限衍 生物。正基于此,该时期的“遣使巡行”才会演进成为南北朝时期的一种重要政 治卷4 度。 复次,从空间地域上看,遣使巡行制度在南、北两大空间地域上又各具特色。 建都江南的的宋、齐、梁、陈继承了汉魏晋的正统,魏晋以来的各种政治制度也 多被因袭。同样,遣使巡行制度因其在维护社会安定,巩固有效统治等方面的积 极作用,受到了江南各朝统治者的重视,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展。此时,遣使 巡行在江南则表现出更好的继承性。此外,在南朝,由于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 又促成了遣使( 巡行) 救灾机制的新发展,遗使救灾在江南则成为南朝遣使巡行 制度一个时代特色。与此相反,立国江北的北魏,及后来的东魏、北齐,西魏、 北周,因其胡族立国之故,北朝的遣使巡行则表现出更大的融合创新性。此时, 北朝遣使巡行制度也出现了较大革新:一是专职化巡使的出现:二是区域化巡 使的出现:三是常设性巡使的出现。所有这些,对唐宋诸使制度的形成产生了直 接的影响,唐代的观察使、黜陟使、度支使、监军使等皆源于此。 然而,遣使巡行制度在南北朝时期之所以得以兴盛,离不开其特殊而复杂的 时代背景:相对于东晋来说,南北朝是一个皇权渐趋强化的时代,加强皇权必先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而自西汉创立的刺史监察,在东汉末年已蜕变成为地方 一级行政机构,它所负的监察功能逐步弱化,由于缺少了一种专门对地方实施监 察的机构,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也随之减弱,形成了南北朝对期所独有的中央 对地方监察权力的真空现象,统治者为加强皇权,势必要选择另外一种机制 遣使巡行制度。因此,遣使巡行在南北朝时期因备受统治者的重视而获得一次良 好的发展机遇。遣使巡行制度本身也在其不断地发展中得以兴盛、发展、完善和 创新。 然而,目前学术界对上述问题所做的研究甚少,见于正式发表的论文主要有 刘太祥的北朝大使巡行制度初探。,杨钰侠的北魏大使出巡评议。及李传 军的魏晋南北朝风俗巡使制度初探。等,且大多集中于北朝遣使制度,对南 朝遣使巡行制度所作探讨甚少。至于对整个南北朝时期的遣使巡行制度做出全面 深入探讨者更是鲜有见闻。此外,一些研究监察制度史的著作,虽然也涉及到遗 使巡行制度,但大多较为简略,或只言片语,或一笔带过,此问题的关注力度尚 显不足。故而笔者不揣疏漏,拟作此文试作探讨,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对该时期遣使巡行制度的探讨,应以该时期各政权间的 传承和创新为着力点,以发展、进步和上升为主线。因而,本文的着力点也应放 到探讨遣使巡行制度在南北朝各政权间的传承和创新及其运行机制上来。力争做 到既注意其时间上的历史传承性,又注意空间地域上的差别性。同时还要兼顾与 此相关的其它制度同该制度的区别和联系。此外,有关遣使巡行与刺史行部,遣 使巡行与风俗巡使之间的区别、联系及其历史渊源,亦存有疑问。故而,我们在 本文的第一章对这些问题作适当地探究也略显必要,这对知其源流也有所裨益。 第一章 有关遗使巡行制度两个疑难问题的辨析 一、遣使巡行与刺史行部的关系 遣使巡行和刺史行部均为“巡行”制度,然二者有何差异? 我们知道,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强化对地方政府的监控,于元封五年( 前 1 0 6 年) “初置刺史部十三州。( 注:把全国划分为1 3 部州监察区,各部设刺史( 京 师地区设司隶校尉) ) ”,各部( 州) 刺史“掌奉诏条( 即诏书六条) 察州”,。周 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 ,刺史行部制度也自此确立。 何为刺史行部? 首先我们先来分析如下两条史料: 1 、汉书卷十九百官公卿表: “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 1 ,秩六百石,员十三人。” 注【1 】颜师古注日: “汉官典职仪云:剌史班宣,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 许昌师专学报,1 9 9 5 年第1 期。 安徽史学1 9 9 9 年第4 期。 晋i f | = | 学刊,2 0 0 4 年第2 期。 汉书卷六武帝纪,第1 9 7 页。 后汉书卷一一八百官志注引,第3 6 1 5 页。 3 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 2 、后汉书卷一一八百官志五: “诸州常以八月巡行所部郡国 2 ,录囚徒,考殿最。” 注【2 】蔡质汉仪日:“诏书旧典,刺史班宣,周行郡国,省察治政,黜陟能否,断理冤 狱,以六条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一条,强宗豪右,田宅蹄制,以强陵弱,以鹏暴寡。二 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三条,二千石 不恤疑狱,风厉杀人,怒则任刑,喜则任赏,烦扰苛暴,剥戮黎元,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 妖祥讹言。四条,二千石选署不平,苟阿所爱,蔽贤宠顽。五条,二千石子弟怙恃荣势,请 托所监。六条,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政令。诸州刺史初除,比诸持 板揖不拜。” 综上史料,我们可对“刺史行部”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一、刺史行部时所负的任务,监察“二千石”( 指郡国守相) 及地方豪强的 不法行为; 二、刺史行部有其固定的时间,即每年八月,所采用的方式是“巡行”,行 部的范围是“所部郡国”; 三、刺史行部行使职权的依据是“诏书六条”,“六条”以外则不属其职权范 围。 遣使巡行制度与刺史行部制度有何区别和联系? 我们不妨对两者作以对比: 一、从巡行的时间、区域及所负职权看:刺史行部是奉其上级御史中丞 之命定期巡行所部郡国( 或州部) ,依据“六条”,巡视地方守宰的为政状况, 其职权也仅限于监察。其显著特征是:固定时限,固定区域以及固定职权;而遣 使巡行制度中的出巡使臣主要是奉皇帝之命,因事需要而临时受遣,巡行的区域 也未加限定,他们所负的职权也不仅限于对地方的监察,其职权范围涵盖了监察、 考课、赈恤、举贤、宣言教化等诸多领域。 二、从二者所实行的时间段看:刺史行部制度自创立后,主要盛行于两汉。 而遣使巡行制度从西汉开始,辗转传承,历经东汉、魏晋、最后盛行于南北朝唐 来。 。关于刺史的上级管理者,汉书百官公卿表“御史大夫”条载,“御史人犬有两巫,秩千石。一日 中丞,竹搬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汉书薛宣传亦载,“宣为中永,执法殿中,外总部刺 史”。 4 我们知道,刺史行部制度自元封五年创立之后,便发挥了其卓有成效的监察 作用,打击了王侯势力,抑制了豪强,促进了吏治的改善,维护了中央权威。但 是随着形势的改变,刺史一职至东汉末年发生了一些变化。此时,各地农民起义 蜂起,东汉政权危机四伏。为很好的镇压农民起义,灵帝中平五年( 1 8 8 年) ,灵 帝采纳了宗室刘焉的建议,“改刺史,新置牧”。至此,专兼监察的刺史州部演 变为郡县之上的一级行政机构,刺史行部制度也逐渐废止。魏晋南北朝时期,当 州演化成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后,对地方的监察主要是通过遣使巡行的方式对地方 官吏予以监察。刺史所负的监察职能并轨于遣使巡行。 二、遣使巡行与风俗巡使的渊源 提及“遣使巡行”,自然会使人联想到源于周秦时代的“风俗”使者巡行地 方、采察民风之制( 常被称之为“风俗巡行”之制) ,它与“风俗巡行”之制有 何渊源? 由于史籍所载巡行事例甚为散乱,且“观省风俗”和“遣使巡行”也无 明确界限。故有必要对之予以梳理、辨析。 我们认为,“遣使巡行”制度渊源于远在周秦时代形成的“风俗巡使”之制; 当“风俗巡使”职能的不断扩大,超出了先前单纯了解民情的范畴时,“风俗巡 行”制度便开始向“遣使巡行”之制演变,两汉时期巡行恰好处于这一阶段,它 属于量的积累;随着“风俗巡使”职能的继续扩大,当它涵盖了关乎考课、监察、 赈恤、举贤、教化等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时,“风俗巡使”之制也正式发展 演变成为“遣使巡行”制度,曹魏两晋时期则正处此阶段,它属于质的飞跃;而 南北朝时期则是“遣使巡行”制度的完善并盛行阶段。“风俗巡使”与“遣使巡 行”二者之间表现为一种传承和发展,继续和演变的关系。以下即略加申论。、 “风俗”一词在我国古代,其含义远比现代丰富,它不仅含有“风尚、习俗” 之意,更包含有“社会风气、民情民愿”( 也即是民众的生存状况和思想意愿) 之意。汉代的班固和应劭曾对“风俗”做了清晰的解释。班固认为:“凡民函五 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 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 应劭日:“风者,天气有寒暖地形有险易, 水泉有美恶,草木有刚柔也。俗者,含血之类,像之而生,故言语歌讴异声,鼓 。后汉书卷八灵帝纪第3 5 7 页。 。汉书卷二八地理志,第1 6 4 0 页。 舞动作殊形,或直或邪或善或淫也。”。可以看出当时人们所说的“风俗”含有 两层含义:一为今日所说的“风俗习惯”;二相当于“社会风气”。 我国古代民间歌谣非常盛行,而那时的歌谣大多是因人而起、缘事而发的, 它们作为一种民间舆论,表达了民众对时政和统治者的批评意见。旱在周秦时期, 统治者就非常注重民间歌谣的舆论作用,经常派遣皇帝身边的近臣分巡天下,采 察歌谣、巡行风俗。故而远在周秦时代,“风俗巡使”已成定制。周礼王制 第五载曰:“( 周天子) 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命市纳贾,以观民之所好恶、 志淫好辟。”何休公羊传注亦载:“使之民间采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 以闻于天子。故王者不出牖户,尽知天下所苦。”汉书艺文志日:“古有 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十分重 视风俗问题,于是“常以岁八月,遣车之使,求异代方言,还奏籍之,藏于秘 室”曾。 然而,最初“风俗巡使”所担负的使命只限于“采风”任务,也即是通过巡 行的方式,采集民间歌谣舆论,及时上报。统治者根据民间风议,及时地调整统 治政策。这无疑有利于统治阶级巩固自己统治。后来,这种采风制度逐步演变成 为一种监察地方行政得失的重要方式,它也因此备受历代统治者的重视而被沿袭 下来。 入汉以后,周秦以来的“风俗巡使”之制行而不辍。元狩六年,汉武帝下诏 派遣“风俗使”巡行郡国,诏日:“今遣博士大等六人分循行天下,存问鳏寡废疾, 无以自振业者贷与之。谕三老孝弟以为民师,举独行之君子,征旨行在所。 祥问隐处亡位,及冤失职,奸猾为害,野荒治苛者,举奏。郡国有所以为便者。 上丞相、御史以闻。”o 从西汉末年至东汉以降,由于吏治腐败,贪污舞弊之风盛行,汉武帝时所 设的刺史制度,此时已不能有效地发挥其监察职能。东汉时吏治更趋腐败,监察 职能形同虚设。“齐风俗”、“察吏治”已成为统治者的最高利益所在。故而“风 俗巡使”之制又得以实施,史称“( 雷义) 使持节督郡国行风俗,太守令长坐者 凡七十人”。灵帝熹平五年( 1 7 7 年) ,朝廷“议遣八使,又令三公谣言奏事 。 。成劭:风俗通义校注序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 。孙楷:秦会要订补民政,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 。汉书卷六武帝记,中华书局点校本第1 8 0 页。 。后汉书卷八一独行雷义传第2 6 8 8 页。 一6 - 是时奉公者欣然得志,邪枉者忧悸失色。”。 需要指出的是,此时的“风俗巡使”制度,已经超出了先前单纯了解民情的 范畴,其职能也不断扩大。如初元元年( 前4 8 年) 四月,遣光禄大夫褒等十二人 “循行天下,存问耆老鳏寡孤独困乏失职之民,延登贤俊,招显侧陋,因览风 俗之化”。西汉末年,陈崇等八人观览风俗,“言天下风俗齐同,诈为郡国造歌 谣,颂功德,凡三万言”。“和帝即位,分遣使者各至州县,观采风谣” 。 这表明,此时的“风俗巡使”之制不仅用来考察官吏得失,延登贤俊,存问耆老 鳏寡孤独困乏失职之民,而且成了监察地方行政得失的一种重要辅助方式。由此 可见,这种源于周秦的“风俗巡使”之制,在两汉时其地位和作用己发生了变化, “彰善瘅恶,激浊扬清”,“拾遣举过,显贤进能”。己成为“风俗巡使”的重要 职责。“遣使巡行”之制始渐形成,然尚不成定制。 及入魏晋, “风俗巡使”之制因其功能的不断扩充、形式的多样化而逐步正 式演变成为“遣使巡行”制度,且颇为盛行。有关事例频见于诸史籍:三国时 期,曹魏于黄初元年( 2 2 0 年) “遣使者循行郡国,有违理掊克暴虐者,举其罪” 。;明帝时,因“冀、兖、徐、豫四州民遇水”又“遣侍御史循行没溺死亡及失 财产者,在所开仓振救之”。;孙吴景帝也于永安四年( 2 6 1 年) 八月“遣光禄大 夫周奕、石伟巡行风俗,察将吏清浊,民所疾苦,为黜陟之诏” 。西晋时期, 武帝司马炎曾于泰始元年( 2 6 5 年) “遣使者侯史光循行天下”,二年( 2 6 6 年) 春正月,又“遣兼侍中侯史光等持节四方,循省风俗,除禳祝之不在祀典者”。 除了中央对地方的“遣使巡行”这种形式之外,地方州郡派遣属员巡行属地 的形式也开始出现。如晋武帝泰始八年( 2 7 2 年) ,司徒石苞上奏“州郡农桑未 有赏罚之制,宜遣掾属循行”,于是武帝下诏“若宜有所循行者,其增置掾 属十人”。这表明,晋武帝不但采纳了“遣掾属循行”的建议,而且对此行为大 为支持,并鼓励地方州郡增加人手,巡行属地。 汉官仪注日:“三公听采长吏臧否,人所疾苦,条奏之。”是为举谣言者也。 后汉书卷六十蔡邕传第1 9 9 6 页。 汉书卷九元帝纪第2 7 9 页。 汉书卷九九王莽传第4 0 7 6 页。 后汉书卷八二李部传第2 7 1 7 页。 汉书卷p u 五蒯通传第2 1 6 6 页。 三国忐卷二魏书文帝纪注引魏书第5 8 页。 二国忐卷三魏书明帝纪第1 0 9 页。 三国忐卷四八吴书孙休传第1 1 5 9 页。 晋书卷三三石苞传第1 0 0 3 页。 一7 一 然,上述事例史籍记录甚为简略,仅此我们无法详考该时期“巡行”所及之 范围。而据晋武帝泰始四年六月所颁布一次诏令可以推测,至少从西晋伊始,“巡 行”所及的范围便得以空前地扩大。诏日: “郡国守相,三载一巡行属县,曲以春,此古者所以述职宣风展义也。见长吏,观风 俗,协礼律,考度量,存问耆老,亲见百年。录囚徒,理冤枉,详察政刑得失,知百姓所惠 苦。无有远近,使若朕亲临之。敦喻五教,劝务农功,勉励学者,思勤正典,无为百家庸末, 致远泥。士庶有好学笃道,孝弟忠信,清白异行者,举而进之。有不孝敬于父母,不长悌 于族党,悖礼弃常,不率法令者,纠而罪之。田畴辟,生业修,礼教设,禁令行,则长吏之 能也。人穷匮,农事荒,奸盗起,刑袱烦,下陵上替,礼义不兴,斯长吏之否也。若长吏在 官公廉,虑不及私,正色直节,不饰名誉者,及身行贪秽,谄黩求容,公节不立,而私门日 富者,并谨察之”。 以此可见,曹魏两晋时期,“风俗”使臣的职能早已不局限于“观风采俗” 了,而“协礼律,考度量,存问耆老,亲见百年:录囚徒,理冤枉,详察政刑得 失;敦喻五教,劝务农功,勉励学者,思勤正典”等诸多方面也属于遣使巡查的 范围。 随着“风俗巡使”的职能不断地扩大及其形式的多样化,“风俗巡使”之制 正式演变成为“遣使巡行”制度。此后凡中央对地方、州郡对辖区的巡行活动我 们均可称之为“遣使巡行”。 魏晋以降的南北朝时期,“遣使巡行”活动更为盛行。如刘宋武帝永初元年 ( 4 2 0 年) 曾下诏“可遣大使分行四方,旌贤举善,问所疾苦。其有狱讼亏滥, 政刑乖愆,伤化扰治,未允民听者,皆当具以事闻” ;齐高帝建元元年( 4 7 9 年) 五月“诏遣大使分行四方,遣兼散骑常侍十二人巡行” ;梁武帝天监元年下诏 “分遣内使,周省四方”。:陈i 临海王太建元年( 5 6 9 年) ,“分命大使巡行四方, 观省风俗”。北魏元帝泰常二年( 4 1 7 年) 二月也“遣使者巡行天下” :北齐 武成帝太宁元年( 5 1 6 年) 十一月“诏大使巡行天下,求政善恶,问人疾苦,擢 晋书卷三武帝纪第5 7 页。 采书卷三武帝纪第5 3 页。 南齐书卷二高帝纪第3 4 员。 粱书卷二武帝纪第3 6 页。 陈弗卷五宣帝纪第7 7 页。 魏书卷兰明j 亡帝纪第5 7 页。 进贤良”;北周郭彦也曾有过“为东道大使,观省风俗” 的任职经历。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地方官吏派遣属官巡行所辖区域的事例亦甚频繁: 比如刘宋时期,田亮为南阳太守,就曾“遣吏巡行诸县”。;梁朝时期,萧恢为 郢州刺史,上任伊始便“遣四使巡行州部”。等等。 总之,源于周秦的“风俗巡使”之制传至汉代时,其功能发生了变化,汉时 的“风俗巡使”除继续其“观风采俗”的传统职能外,还兼有赈灾济民,存问鳏 寡,显贤进能,推进教化等职能。正因其功能的扩大,“风俗巡使”之制开始向 “遣使巡行”之制演变;魏晋时期,随着“风俗巡使”职能的继续扩大,“风俗 巡使”之制也正式发展演变成为“遣使巡行”制度。南北朝时期,“遣使巡行” 制度不断发展且更为盛行,进而成为中央对地方、州郡对属县的一种重要巡视形 式,此时的“遣使巡行”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由此可见,“风俗巡使”之制与“遣使巡行”制度二者之间表现为一种传承 和发展,继续和演变的关系。 第二章 南朝遣使巡行制度考略 元熙二年( 4 2 0 年) ,东晋大将刘裕废掉晋恭帝司马德文,自立为帝,改国号 为宋,历时1 0 3 年( 3 1 7 4 2 0 年) 的东晋王朝被宋所取代,历史进入南朝时期。 南朝的宋、齐、梁、陈继承了东晋的j 下统,与北朝对峙,从4 2 0 年到5 8 9 年,存 在了1 6 9 年。作为中原王朝正统的南朝,魏晋以来的各种政治制度也多被因袭。 同样,遣使巡行制度因其在维护社会安定,巩固有效统治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也 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展。 一、南朝遣使巡行制度发展概况 南朝时期,遣使巡行制度在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均受到高度重视,并获 得一次良好的发展机遇。兹以朝代次序,分述如下。 公元4 2 0 年,刘裕废掉东晋皇帝自立,建立了刘宋政权。刘裕以军功起家, 。北齐书卷七武成第9 0 页。 。周书卷三七郭彦传第6 6 7 页。 。宋书列传一o o 亮传第2 4 5 1 页。 。梁书卷二二鄱阳王恢传第3 5 1 页。 由布衣而登上皇位,如何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遣使巡行”因其特殊的作用而 引起了宋武帝的重视,在其取得帝位之后的永初元年( 4 2 0 年) ,就立即下诏“遣 大使分行四方,旌贤举善,问所疾苦。其有狱讼亏滥,政刑乖愆,伤化扰治,未 允民听者,皆当具以事闻”。” 此后这种做法便得以延续,武帝以后的文帝、孝武帝、明帝、后废帝等,即 位之后,多效仿此制,颁布诏书,分遣使者巡行天下,以示革新之政: 宋文帝元嘉三年( 4 2 6 年) 五月诏: “可遣大使巡行四方。其宰守称职之良,闺荜一介之善,详悉列奏,勿或有遗。若刑狱 不恤,政治乖谬,伤民害教者,具以事闻。其高年、鳏寡、幼孤、六疾不能自存者,可与郡 县优量赈给。博采舆诵,广纳嘉谋,务尽衔命之旨,俾若朕亲览焉。”。 宋孝武帝孝建元年( 4 5 4 年) 诏: “天步艰难,国遗用否,虽基构永固,而气数时愆。朕以眇身,奄承皇业,奉寻历命, 鉴寐震怀。万邦风政,人治之本,感念陵替,若疚在m 。可分遣大使巡省方俗。”。 宋明帝泰始元年( 4 6 5 年) 十二月诏: “巡方问俗,弘政所先,可分遣大使,广求民瘼,考守宰之良,采衡i 司之善。若狱犴淹 枉,伤民害教者,具以事闻;鳏寡孤独,癃残六疾,不能自存者,郡县优量赈给;贞妇孝子, 高行力田,许悉条奏。”。 宋明帝泰豫元年( 4 7 2 年) 六月,后废帝诏: “可遣大使分行四方,观采风谣,问其疾苦。令有睇民,法不便俗者,悉各条奏。若守 宰威恩可纪,廉勤允著,依事腾闻;如狱讼诬枉,职事纰缪,惰公存私,害民利己者,无或 隐昧。广纳刍舆之议,博求献艺之规。巡省之道,务令精洽,深简行识,俾若朕亲览焉。,。 由此可见:刘宋时期,遣使巡行往往能得到最高统治者的认可,且多以诏令 形式颁布实施。而封建时代的诏令在封建社会中往往最具权威性、最具法定性, 以诏令形式推行遣使巡行制度,则凸现了该制度的法定权威性地位。 刘宋一朝,遣使巡行活动异常频繁,现将见诸史籍者列下表: 宋书卷三武帝纪下第5 3 页。 宋书卷五文帝纪第7 5 页。 宋粕卷六孝武帝纪第l l l 页。 宋书卷八明帝纪第1 5 4 页。 束书卷九后废帝纪第1 7 8 页。 表1 刘宋遣使巡行行迹表 时间 遣使巡行事例 材料出处 永初元年4 2 0 年 元嘉三年4 2 6 年 元嘉四年 元嘉五年 元嘉七年 元嘉八年 元嘉十七年 元嘉十八年 元嘉十九年 元嘉二十年 元嘉二十一年 元嘉二十四年 元嘉二十五年 元嘉= 十六年 元嘉二二十九年 诏:“可遣大使分行四方,旅贤举善,问所疾苦” 诏“可遣大使巡行四方。其宰守称职之良,闺荜一介之善t 详悉列奏,勿或有遗。若刑狱不恤,政治乖谬,伤民害教者, 具以事埽。其高年鳏寡、幼孤、六疾不能自存者,可与郡 县优量赈给。 三月,诏日:“遣使巡行百姓,问所疾苦。孤老、鳏寡、六 疾不能自存者,人赐谷五斛。” 诏“今使兼散骑常侍渝等申令四方,周行郡邑,亲见刺史二 千石官睦,申述至诚,广询治要,观察吏政,访求民隐,旌 举操行,存问所疾。” 京师疾疫,甲午,遣使存问,给医药。死者若无家属,赐以 棺糕。 京邑大火,遣使巡慰赈赐。 京邑大水,乙卯,遣使检行赈赡。 吴兴,晋陵,义兴大水,遣使巡行赈恤。 扬州旱。己巳,遣侍御使省狱讼,申调役。 椽,兖,青,冀四州大水。己来,遣侄榆行赈恤。 是月,沔水泛滥。六月戊辰,遣使巡行赈赡 京邑雨水,丁巳,遣使巡行赈恤。 是岁,诸州郡水早伤稼。人大饥,遣使开仓赈恤。 去岁失收者,畴量申减。尤弊之处,遣使就郡县随宜赈恤。 凡欲附农,而种粮匮乏者,并加给贷,营千卣诸统司役人, 赐布各有差。 六月,京邑疫疠。丙戌,使郡县及营署部司普加履行,给 以医药。 正月戊辰,沼日:比者冰雪经旬,薪粒贵踊,贫弊之室,多 有窘罄。可检行京邑二县及营署,赐以柴米 遣使巡行百姓,问所疾苦。孤老、鳏寡、六疾小能自存者, 人赐谷五斛。 遣使祭晋故司空忠肃公何无忌之墓。 足月,京邑雨水。六月己酉,遣部司巡行,赐樵米,绘船。 宋书卷三武帝纪 宋书卷五文帝纪 宋书卷六四裴松之 传 宋书卷五文帝纪 宋书卷五文帝纪 宋书卷五文帝纪 宋书卷五文帝纪 宋书卷五文帝纪 宋书卷五史帝纪 宋书卷五文帝纪 宋书卷五文帝纪 宋书卷五文帝纪 宋书卷五文帝纪 宋书卷五文帝纪 宋书卷五立帝纪 宋书卷五文帝纪 元嘉三十年4 鹊青徐饥。二月王子,遣运部赈恤。 宋书卷五义帝纪 孝建元年4 5 4 年 诏:“天步艰难国道用否,虽基构永同,丽气数时愆。朕朱书卷六孝武帝纪 以吵身奄承皇业,奉寻历命,攀寐震怀。万邦风政,人治 之本,感念陵替,若疚在心。可分遣大使巡省方俗。 。本文所有列表( 表1 8 ) ,村料均引于中华书局点校本,以下小再沣明。 1 1 丙子,遁兼敞骑常侍乐询等f 五人巡行风俗。 大明元年4 5 7 年正月,京邑雨水,辛来,遣使检行,赐以樵米。二月乙亥, 宋书卷六孝武帝纪 复亲民职公团。 夏四月,京邑痪疫。丙申,遣使按行,赐给医药。死而无收 敛者,官为敛埋。 五月,关若义兴大水,民饥。乙卵,遣使开仓赈恤, 太明二年4 5 b 年 襄阳大水,遣使巡行赈赡宋书卷六举武帝纪 大明四年4 6 0 年雍州大水,甲寅,遣使龋给。 宋书卷六孝武帝纪 大明五年4 6 1 年丙辰,诏日:雨水强降,街衙泛滥,可遣使巡行。穷弊之家。 宋书卷六孝武帝纪 赐以薪粟。 大明八年4 6 4 年去岁及今岁,东诸郡大早,甚者米一升数百,京邑亦至百余,宋书卷六孝武帝纪 饿死者十有六七,遣使救济。 泰始二年4 6 6 年 泰豫元年4 7 2 年 京师雨水。庚子遣御使与官长随宜赈恤。 京师雨水,丁卯,遣殿中将军检行赐恤。 庚午,京师大雨雪,遣使巡行,赈赐各有差。 京师雨水,沼遣使者赈恤二县贫民。 宋书卷八明帝纪 宋书卷八明帝纪 沼日:“町遣大使分行四方,观采风谣,问其疾苦。令有哺 民,法不便俗者,悉各条奏。若守宰威恩可纪。廉勤允著, 依事腾阐:如狱讼诬枉,职事纰缪,惰公存私,害民利己者, 无或隐昧。广纳刍舆之议。博求献艺之规。巡省之道,务令精 洽深简行识,俾若朕亲览焉。” 元徽元年4 7 3 年寿阳大水,己未,遣殿中将军赈恤慰劳。宋书卷九后废帝纪 元徽三年4 7 5 年三月,( 己已) 其口,京师大水,遣尚书郎官长检行赈赐。宋书卷九后废帝纪 据表可知,刘宋时期遣使巡行可谓非常频繁,在其5 9 年的统治时间内,遣 使巡行次数高达3 6 次之多。从遣使巡行分布的时间规律看,大多集中在孝武帝 以前,尤其在宋文帝元嘉年问居多。如果我们通览刘宋遣使巡行之行迹分布,不 难发现这样一条规律:王朝统治的前期,统治者大多颇有作为,政治上励精图治, 遣使巡行的次数和频率相对就多,往往表现出吏治清明,政治稳定,国力增强的 繁荣景象。而后期,多因统治者的昏聩,惰于政事,遣使巡行制度也被荒废,它 对巩固政权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也相应减弱。此时,国家往往表现为吏治混乱,政 治不稳,国力颓废。 刘宋后期,由于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剧,宗室叛乱,政局不稳,遣使巡行制 度也自然受到了影响,已得不到很好的实施。孝武帝此后,遣使巡行的次数和频 率就大为减少,政治腐败加剧。升明三年( 4 7 9 年) ,中领军萧道成废黜宋顺帝自 立,改国号齐,刘宋遂亡。 1 2 刘宋之后的齐、梁、陈三朝,遣使巡行制度并没有因政权的倾覆、王朝的更 迭而废止,它在齐梁陈三朝仍得以继承和实施。 上承刘宋,遣使巡行制度在萧齐一朝也得到了很好的继承,统治者曾多次以 诏书的形式下令遣使巡行。而且,当地方州郡出现灾情后,也常常“遣中书舍入、 ( 京师) 二县官长赈赐有差”。 萧齐一朝,遣使巡行活动亦颇频繁,捡诸史籍,列表如下: 表2 萧齐遗使巡行史例表 时间遣使巡行事例材料出处 建元元年4 7 9 年( 五月) 丙辰,诏遣大使分行四方遣兼散骑常侍十二人巡行。南齐书卷二高帝纪 ( 第3 4 页) 建元二年4 8 0 年( 二月) 癸巳遣大使巡慰淮、肥,徐、豫边民尤贫遵难者,南齐书卷二高帝纪 刺史二千石量加赈恤。( 第3 6 页) ( 闰七月) 辛已,遭壤军将军李安民行淮、泗。( 第3 7 页) 建元四年4 8 2 年( 三月) 庚辰,诏日:“比岁未稔,贫穷不少,京师二岸,多南齐书卷三武帝纪 有其弊。遣中书舍人优量赈恤。”( 第4 5 页) ( 五月) 癸未,诏曰:“顷水雨频降,潮流荐满,二岸居民, 多所淹渍。遣中书舍人与两县官长优量赈恤。”( 第4 5 页) ( 十二月) 诏日:“缘淮戍将,久处边劳,三元行始,宜沾恩 庆。可遣中书舍人宣旨临会。后每岁皆如之。”( 第4 6 页) 永明元年4 8 3 年 ( 三月) 丙辰,诏日:“朕自丁荼毒,奄便周忌,瞻言负荷,南齐书卷三武帝纪 若坠渊墼。而远图尚蔽,政刑未理,星纬失序,阴阳愆度。思 播先泽,兼酬天眚,可申辛亥赦恩五十日。以期讫为始。京师 囚系,悉皆原宥。三署军徒,优量降遣。部邑鳏寡尤贫,遣使 详加赈恤。”( 第4 7 页) 永明五年4 8 7 年 ( 正月) 辛卯诏曰:“朕昧爽丕显,思康民瘼。虽年谷亟登,南齐书卷三武帝纪 而饥馋代有。今履端肇运,阳和告始,宜协时体,覃兹黎庶。 诸孤老贫病,并赐粮饩,道使亲赋,每存均普。”( 第5 3 页) 。 ( 六月) 辛酉,诏日:“比霖雨过度,水潦治溢,京师居民 多离其弊。遣中书舍人、二县官长随宜赈赐。”( 第5 3 页) 永明八年4 8 0 年 八月丙寅,诏“京邑霖雨既过,居民泛滥,遣中书舍人、二县南齐书卷三武帝纪 官长赈恤”。( 第5 8 页) 永明九年4 9 1 年 十一月戊午,诏日:“顷者霖雨,樵粮稍贵京邑居民,多离南齐书卷三武帝纪 其弊。遭中书舍人、二县官长赈赐。”( 第6 0 页) 永明十一年4 9 3六月王午,诏“霖雨既过,遣中书舍人、二县官妊赈赐京邑居 南齐书卷三武帝纪 年民”。( 第6 l 页) 秋七月丁巳,诏日:“顷风水为灾,二岸居民,多离其患。加 以贫病六疾,孤老稚弱,弥足矜念。遣中书舍人履行沾恤。”( 第 6 1 页) 。1 3 我们以据上表,不难看出萧齐王朝对其遣使巡行的重视程度:在其短短2 3 年 的统治期问,诏令遣使巡行1 8 次,年发生率( 遣使巡行的总次数比统治的总年限) 高达7 8 2 。此外,诏令的内容看,遣使巡行的主要目是对灾民赈恤及对贤能的 荃选。 萧梁建国后,统治者也同样非常重视遣使巡行制度的建设,仅梁武帝在位时, 就先后三次下诏遣使巡行: 1 、天监元年( 5 0 2 年) 四月诏日:“观风省俗,哲后弘规;狩岳巡方,明王 盛轨。可分遣内侍,周省四方,观政听谣,访贤举滞。其有田野不辟,狱讼 无章,忘公殉私,侵渔是务者,悉随事以闻。若怀宝迷邦,蕴奇待价,蓄响藏真, 不求闻达,并依名腾奏,罔或遗隐。使鞘轩所届,如朕亲览焉。” 2 、天监三年( 5 0 4 年) 六月诏日;“昔哲王之宰世也,每岁h 征,躬事巡省, 民俗政刑,罔不必逮。可分将命巡行州部,其有深冤钜害,抑郁无归,听诣 使者,依源自列。庶以矜隐之念,昭被四方,逖听远闻,事均亲览。” 3 、天监五年四月诏日:“朕昧旦齐居,惟刑是恤,三辟五听,寝兴载怀。 故陈肺石于都街,增官司于诏狱,殷勤亲览,小大以情。而明慎未洽,囹圄尚壅, 永言纳隍,在予兴愧。凡犴狱之所,可遣法官近侍,递录囚徒,如有枉滞,以时 奏闻。”。 此后,萧梁政权又不断向各地派遣使臣巡行各地,如敬帝太平元年二月曾“遣 大使巡省”,陆琏曾“奉使巡行风俗”,郢州刺史王恢曾“遣四使巡行州部,境 内大治”。等等。 。粱书卷二武帝纪第3 6 页。 。粱书卷二武帝纪第4 0 页。 。梁书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康复运动治疗技术期末试题及答案
- 辅警道路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农业银行2025海北藏族自治州金融科技岗笔试题及答案
- 工商银行2025牡丹江市秋招笔试英语题专练及答案
- 中国银行2025池州市金融科技岗笔试题及答案
- 邮储银行2025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金融科技岗笔试题及答案
- 2025年3D打印的医疗植入物技术
- 辅导员培训提升理论知识课件
- 2025行业投资机会评估报告
- 交通银行2025玉溪市秋招群面模拟题及高分话术
- 新疆G20联盟文海大联考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起点物理考试题(含答案)
- 2025年高考四川卷生物真题试卷(解析版)
- 2025年度保姆专业照护老年呼吸道疾病患者服务合同-温馨呵护
- 媒介素养教育培训课件
- 2025年地方病防治知识及技能考察试卷答案及解析
- 第一章有理数-单元测试卷-2025-2026学年人教版数学
- 乡镇街道安全培训课件
- 厂房带租约出售合同范本
- 视频监控系统确保安全文明施工的技术组织措施
- 中心城区排水防涝改造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租用企业宿舍协议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