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人文地理学专业论文)21世纪初期河南省新设城市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ys 0 e ? 1 7 中 文 摘 要 城市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城市的设 置,作为国家行政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上层建筑,根据上层建筑要适应经 济发展的规律性,新城市的设置必须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顺应城市化潮流, 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 河南省作为我国的中部大省,在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设市工作缺乏科学 的论证, 造成设市时快时慢、忽冷忽热;直到上一世纪9 0 年代,在河南大学王发 曾教授的主持下,河南省完成了第一轮的设市预测与规划工作。但经过 1 0 多年的 发展,河南省的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迫切需要一份新的规划来指导 设市工作。在此背景下,笔者选择了河南省作为研究的区域,在深入研究影响设 市因素的基础上,对河南省所有县城设市条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与评价, 并对设市总量、空间布局和时序安排进行了科学论证。本文具体内容包括: 第一部分: 回顾总结了河南省的城市设置与发展历程, 并对取得的经验教训进 行了 初步的探讨。 第二部分: 对影响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各种微观因素进行了深入地研究, 并就自 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基础设施因素及政策措施因素等对河南省新设城 市的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 第三部分:探讨了影响设市的宏观因素,从河南省产业构成、经济发展状况、 区位因素及城市体系建设四个方面着手,研究了宏观因素对河南省新设城市的影 响。 第四部分: 选择合适的评价模型和指标评价体系, 对河南省所有县城进行了综 合评价,探讨各城镇的综合发展指数,以此作为评价综合性城镇设市条件的重要 依据。对于专业性城镇,因其结构和功能的独特性,故不能完全用量化方法进行 评价,笔者在定量评价的基础上,对各城镇的设市条件进行了定性分析。 第五部分: 在深入研究有关资料的基础上, 通过有关计算, 对河南省在本世纪 初期应设城市的数量、空间布局及设置时序进行了科学规划,并就规划期末河南 省城市体系发展状况进行了展望。 第六部分:为圆满完成河南省新城市设置规划, 实现城镇化发展目标, 提出了 几项应采取的政策措施。 关键词:城镇;设市;因素;规划 ab s t r a c t t h e c i t y i s a r e s u l t t h a t t h e p r o d u c t i v i t y d e v e l o p s i n t o c e r t a i n s t a g e a n d t h e r e q u i r i n g i n e v i t a b l y o f s o c i a l e c o n o m i c d e v e l o p m e n t . a s t h e i m p o r t a n t p a r t o f t h e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a l s y s t e m o f n a t io n a l 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 , t h e 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 o f t h e c i t y b e l o n g s t o s u p e r s t r u c t u r e .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r e g u l a r it y o f t h e s u p e r s t r u c t u r e s h o u l d a d a p t t o e c o n o m ic d e v e l o p m e n t , t h e 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 o f n e w c i t y m u s t r e s p e c t t h e o b j e c t i v e l a w o f e c o n o m i c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 c o m p l y w i t h t h e u r b a n i z a t i o n t r e n d a n d c o o r d i n a t e w i t h t h e d e v e lo p m e n t l e v e l o f r e g i o n a l e c o n o m y . h e n a n p r o v i n c e i s r e g a r d e d a s th e m i d d l e p a r t l a r g e p r o v i n c e o f o u r c o u n t ry. i n a l o n g t i m e a ft e r t h e f o u n d in g o f t h e s t a t e , b e c a u s e o f l a c k s c i e n t i f ic d e m o n s t r a t i o n , t h e 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 o f n e w c i t y s o m e t i m e s f a s t a n d s o m e t i m e s s l o w , c o l d o n e m i n u t e a n d h o t n e x t . u n d e r t h e p r o f e s s o r wa n g f a z e n g s h o s t i n g o f t h e h e n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 t h e f i r s t r o u n d w o r k o f t h e c it y s 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 a n d p r e d i c t i n g a n d p l a n n i n g h a d f i n i s h e d i n h e n a n p r o v i n c e u n t i l t h e 1 9 9 0 s .b u t t h r o u g h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m o r e t h a n 1 0 y e a r s , t h e e n o r m o u s c h a n g e h a s t a k e n p l a c e i n t h e p o l i t i c a l a n d e c o n o m i c a l s it u a t i o n . i t i s n e c e s s a r y t o h e n a n p r o v i n c e t o h a v e a n e w p l a n t o g u i d e t h e w o r k o f n e w c i t y s 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 . u n d e r t h i s b a c k g r o u n d , t h e a u t h o r h a s c h o s e n h e n a n p r o v i n c e a s t h e a r e a t h a t i s s t u d i e d . o n t h e b a s i s o f f u rt h e r i n v e s t i g a t i n g o n t h e i n fl u e n c e f a c t s , t h e c o n d i t i o n s t h a t i n fl u e n c e t h e e s t a b l i s h me n t o f n e w c i t i e s o f a l l he n a n p r o v i n c e c o u n t i e s h a d b e e n c a r r i e d o n o v e r a l l , s y s t e m a t i c a n a l y s i s a n d a p p r a i s e . t h e t o t a l a m o u n t , s p a c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a n d t i m e a r r a n g e m e n t o f n e w c i t i e s h a d b e e n c a r r i e d o n s c i e n t i f i c d e mo n s t r a t i o n . t h i s c o n c r e t e c o n t e n t o f t e x t i n c l u d e s : p a r t i : r e v i e w e d a n d s u m m a r i z e d t h e 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 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c o u r s e o f c i t y i n h e n a n p r o v i n c e , a n d h a s c a r r i e d o n t h e p r e l i m i n a ry d i s c u s s i o n o n t h e e x p e r i e n c e a n d l e s s o n s . p a rt i i : a l l v a r i o u s k i n d s o f m i c r o f a c t o r s t h a t i n fl u e n c e t h e c i t y f o r m i n g a n d d e v e l o p i n g h a d b e e n s t u d i e d d e e p l y , th e n p r o b e d i n t o t h e i n fl u e n c e s fr o m n a t u r a l f a c t o r , e c o n o m i c f a c t o r , s o c i a l f a c t o r , i n f r a s t r u c t u r e f a c t o r , p o l i c i e s a n d m e a s u r e s f a c t o r e t c . p a rt i i i : t h e m a c r o f a c t o r th a t i n fl u e n c e t h e c i t y h a d b e e n d i s c u s s e d , t h e n s t u d i e d t h e m a c r o f a c t o r h o w t o i n fl u e n c e t h e c i t y f r o m t h e i n d u s t ry f o r m , e c o n o m i c s t a t e 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 t h e p o s i t i o n f a c t o r a n d u r b a n s y s t e m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 p a rt n: c h o o s e s u i t a b le a p p r a i s a l m o d e l a n d i n d e x t o a p p r a i s e a l l t h e c o u n t y t o w n s o f h e n a n p r o v i n c e s y n t h e t i c a l l y . t h e n p r o b e in t o t h e d e v e l o p i n g s y n t h e t i c i n d e x o f e v e ry t o w n , a n d r e g a r d t h i s a s t h e i m p o rt a n t b a s i s o f a p p r a i s i n g t h e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t o w n s c o n d i t i o n . a b o u t t h e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t o w n s , b e c a u s e o f t h e u n i q u e n e s s o f i t s s t r u c t u r e a n d f u n c t i o n , it i s n t a b l e t o a p p r a i s e t h e m c o m p l e t e l y r e l y o n t h e d e v e l o p i n g s y n t h e t i c i n d e x . o n t h e b a s i s o f q u a n t it a t iv e a p p r a i s e , t h e a u t h o r m a d e a q u a l i t a t i v e a n a l y s i s o n e v e ry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t o w n . p a r t v : o n t h e b a s i s o f f u r t h e r s t u d y o n t h e m a t e r i a l s a n d r e l e v a n t c a l c u l a t i o n , t h e t o t a l a m o u n t a n d s p a c e d i s t r ib u t i o n a n d t i m e a r r a n g e m e n t o f t h e n e w c i t i e s h a v e b e e n c a r r i e d in h e n a n p r o v in c e a t t h e i n i t i a l s t a g e o f t h i s c e n t u ry . a n d p r e d i c t e d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t h e c i t y s y s t e m i n f u t u r e . p a rt v i : i n o r d e r t o f i n i s h t h e 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 o f n e w c i t y p la n s a t i s f a c t o r i l y i n h e n a n p r o v i n c e a n d r e a l i z e t h e d e v e l o p i n g g o a l o f u r b a n i z a t i o n , t h e a u t h o r h a v e p u t f o r w a r d s e v e r a l p o l ic i e s a n d m e as u r e s t h a t s h o u l d b e t a k e n k e y w o r d s : t o w n ; 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 o f t h e c i t y ; f a c t ; p la n 引言 城市作为与乡村相对应的一种人类聚居区,是与乡村完全不同的政治、经济、 文化综合体。在我国古代,城与市是分离的。 “ 城” 最早是一种大规模、永久性的 防御设施,主要用于防御野兽侵袭,后来演变为防御敌方侵袭,所谓 “ 城成也, 一成而不可毁也” 。“ 市”是商品交易的场所,最早的市没有固定的位置,后常在 居民点的井旁,故有 “ 市井”之称。商代以后货币的使用大大促进了商品经济的 发展, 为了经营上的方便, 市渐渐被吸引到人口集中的城中来, 于是, “ 城” 与“ 市” 逐渐融为一体,演变为城市,成为人口居住和工商贸易的集中地。 “ 镇”与 “ 市”也有一定的区别,“ 有商贾贸易者谓之市,设官防者谓之镇, 。 到了近代,镇作为一级政区单元, 起着联系城乡的作用,是较低级的城镇居民点, 是城市发展的雏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部分镇达到了设市条件,经国家批 准后设置了市的建制, 这一过程称为 “ 设市” ,随之 “ 镇” 也就转变为“ 市” 。 它 是以一定的条件为依据,并通过严格的行政法规程序来完成的。 城市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城市的 设置与发展,必须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顺应城市化潮流,与区域经济发展 水平相协调。同时,当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只有通过城市设置,才 能充分发挥集聚效应,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辐射和带动整个地域的经济、社会 发展。可见,城市的设置。既要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客观上又能促进区域经济 的发展。 城市的设置,是国家行政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上层建筑:根据上层建 筑要适应经济发展的规律性,设市应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在对有关县镇 影响设市条件进行全面、系统、深入调查研究和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对设市总量、 空间布局和时序安排进行科学论证和规划。改革开放前,由于忽视了城市建制与 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规律性,造成城市设置时快时慢, 忽冷忽热。改革开放后,我 国的市镇设置,总体上适应了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但 1 9 9 3 和 1 9 9 4 年又出现了 设市过热的情况,致使国务院与1 9 9 7 年暂时冻结了撤县设市的工作,设市步伐大 大放慢了。受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河南省的城市设置,在改革开放前曲折发展, 改革开放后也曾一度过热,最近几年又进展缓慢,造成了城市建制与经济发展相 脱离的局面。 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表明,工业化、城市化是走向现代化的两个轮子, 没有城市化就没有现代化。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 标志: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为了加快城市化进程, 改变我国城市化水平滞后社会经济发展的局面,党的十六大及河南省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快城市化进程是实现工业化,推进农业现代 化,全面实现城乡繁荣的必然途径。因而加快城市化进程是河南省本世纪初期的 历史选择。同时,城市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其进展情况客观上受社会经济发展水 平的制约,主观上又与政府决策行为,尤其是与新城市的设置有关。本世纪初期 是河南省城市化迅猛发展的时期,做好这一时期新设城市的预测与规划工作,使 设市工作顺应社会经济发展及城市化进展的要求,为行政区划调整提供科学的理 论依据,必将对该省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1城市发展过程及历史启示 1 . 1建国前河南省城市发展历程 河南地处中原,发展历史悠久,曾几度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 夏朝开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种植业、畜牧业和手工业逐渐发展起来。社会上 出现了初级商品交换,同时伴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出现,城市逐步孕育成型,并不 断发展壮大。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上, 河南城市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 . 1 . 1 夏、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 自 夏代至春秋战国时期 ( 约前2 1 世纪一前2 2 1 年) ,历时约 1 9 0 0 年左右,为 河南城市的萌芽、形成时期。在该阶段,这里诞生了我国最早的城市,郑州的商 代遗址、安阳的殷墟等遗迹表明,此时的城市己初具规模,为河南城市的发展奠 定了坚实的基础。 周王朝时期, 全国城镇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得到了飞跃发展。西周先后分封大 小诸侯国1 2 0 0 多个,基本上形成了以政治职能为主的王城、诸侯城和卿大夫都等 三级城邑。 后经相互兼并后, 全国仍有1 4 0 多个, 其中河南就有5 0 余个。 如管( 今 郑州) 、许 ( 今许昌东) 、陈 ( 今淮阳)等。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工业和商业在经济社会中占有相当重要的 位置,城市数量也快速增加。春秋时期,河南有 2 0 0余个城邑,经诸侯兼并后, 战国后期只剩 1 0 0 多个,但城邑规模显著扩大,出现了 “ 千丈之城,万户之邑” 魏都大梁 ( 今开封)方圆超过1 0 公里,人口约2 0 万。城市也由政治、军事中心, 演变为政治、经济、军事三位一体的中心。相继出 现了一批手工业生产基地和以 商业为主的城镇,其中东周都城洛阳成为 “ 富冠海内”的 “ 天下名都, 。 1 . 1 . 2秦朝至鸦片战争时期 从秦朝至鸦片战争时期 ( 约前2 2 1 年一公元 1 8 4 0 年) ,历时约 2 0 6 0 年,城市 演变经历了四个阶段:初步发展时期 ( 秦朝东汉) 、第一次衰落阶段 ( 东汉末 年南北朝) 、兴盛发展阶段 ( 隋朝北宋) 、第二次衰落阶段 ( 北宋末 鸦片战争) 。 1 . 1 .2 . 1初步发展阶段 秦代至东汉 ( 公元前2 2 1 年一约公元2 0 0 年) ,历时约4 4 0 年,即封建社会的 初期阶段,河南城市的规模、实力和地位在巩固中不断发展壮大。自 秦朝开始实 行的郡县制,极大的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同时城市的职能也开始分化,出现了集 政治、军事和经济于一体的国都及郡、县治所,工商性质城市和军事城堡。西汉 时,河南的洛 ( 阳) 、宛 ( 南阳) 、颖川 ( 禹县) 、河内 ( 安阳)等己成为闻名全国 的大城市。至东汉末年,河南境内己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的都城、郡治、县治三 级城镇体系。 1 . 1 .2 .2第一次衰落阶段 自东汉末年至南北朝时期 ( 约公元2 0 0 年一5 8 1 年) , 历时约 3 8 0 年。 该阶段政 治动乱和战争连绵不断,严重动摇了城市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河南城市迎来 了自形成以来的第一次大衰退。不少名城被战火焚毁,从此一跟不振:少数幸免 者也处于停滞状态。这次大倒退使河南城市在全国的显赫地位大为削弱。 1 . 1 . 2 . 3兴盛发展阶段 自隋朝至北宋 ( 5 8 1 年一约 1 1 0 0 年) ,历时约 5 2 0年左右,此时封建社会进入 了鼎盛阶段。隋唐时期,社会稳定,工商业迅速发展,城市再度繁荣。至北宋, 以开封、洛阳为中心的城市体系渐趋成熟,河南也逐渐成了全国的政治、经济、 文化中心。 1 . 1 .2 .4第二次衰落阶段 自 北宋末年至鸦片战争 ( 约 1 1 0 0 年1 8 4 0 年) , 历时约 7 4 0 年。民族矛盾引发 的战乱使大多数城镇多次遭受严重破坏,再加上黄河多次泛滥,早涝、风沙等灾 害肆虐,造成人口大减,城市发展严重受阻。从此,河南城市永远丧生了在全国 的显赫地位。 金元以后,政治中心北移,交通线路也发生变化。河南因远离全国的政治和交 通中心,地位有所下降,城市发展缓慢。明清时期,我国政治、经济形势稳定, 商业、手工业不断繁荣,一些曾被破坏的城市如开封、洛阳等又再度繁荣。但由 于偏离长期作为水运主体的南北大运河,造成全省城市发展缓慢。清末,封建社 会江河日 下,多数城市发展再次受阻。 1 . 1 . 3鸦片战争至新中国 成立前夕 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 ( 1 8 4 0年一1 9 4 9年)的一百余年,是中国沦为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的时期。其间时断时续的和平环境使河南城镇得以缓慢的发展,同 时资本主义的萌芽也给城市发展注入了一些新的活力。另外,帝国主义的入侵, 一方面造成战争频繁,经济发展停滞,城市发展受阻:另一方面,加速了外国现 代市制向中国的传播。 在内 忧外患的困 扰下, 清政府不得不于1 9 0 5 年派官员出国 考察,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 包括市自 治制度;1 9 0 9 年 1 月, 清政府制定了 城 镇乡地方自 治章程 ,首次以 法律的形式将城镇和乡村区别开来,为中国近代市制 的创立拉开了序幕. 中国近代城市的设置始于民国时期,1 9 2 1 年北洋政府颁布的 市自治制 , 第 一次从法律上确立了城市的社会地位;国民党统治时期, 城市建制逐步得到完善。 但在民国期间,由于军阀混战、日寇入侵,加之自然灾害频繁,致使民不聊生, 造成河南经济萎靡,城市发展迟缓。直至 1 9 4 7 年解放许昌后,才设立了河南第一 个现代意义上的城市许昌市。后来随着解放区面积的扩大,又陆续设立了开 封、郑州等1 2 个城市,其中地级市4 个,县级市8 个。 1 . 2建国后城市的设置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5 0多年来,河南省城市的设置与全国设市状况基本吻合,时快时 慢,呈波浪式曲折发展状态。虽然在上世纪 5 0年代末至 7 0年代设市工作曾受到 一些挫折, 但河南城市的数量和规模还是有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 河南的城市建制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但最近几年,受国家政策的影响,暂时 停止撤县设市。其发展状况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表 1 建国后河南省城市设置一览表 年份新设城市新设城市 撤消城市 1 9 4 9年1 2座 开封、 郑州、许昌、 深河、 周口、 洛阳、 南阳、信阳、驻马店、新乡、安阳、朱 集 1 9 5 0 - 1 9 5 7 年 6座 商丘( 1 9 5 0 ) , 汝南( 1 9 5 0 ) , 焦作( 1 9 5 3 ) , 三门峡 ( 1 9 5 7 ) 、平顶山 ( 1 9 5 7 ) ,鹤壁 ( 1 9 5 7 ) 朱集 ( 1 9 5 1 ) 汝南 ( 1 9 5 1 ) 1 9 5 8 - 1 9 7 8 年 1座平顶山 ( 1 9 6 9 ) 驻马店 ( 1 9 5 8 ) , 周口 ( 1 9 5 8 ) 、平 顶山 ( 1 9 6 4 ) 1 9 7 9- 1 9 9 6年 2 4座 周口( 1 9 8 0 ) , 驻 马 店( 1 9 8 0 ) 、 义马( 1 9 8 1 ) , 淮阳( 1 9 8 3 ) , 汝月 、 ( 1 9 8 8 ) 、 济源( 1 9 8 8 ) , 禹州( 1 9 8 8 ) 、 辉县( 1 9 8 8 ) 、 卫辉( 1 9 8 8 ) , 邓州( 1 9 8 8 ) , 沁阳( 1 9 8 9 ) , 舞钢( 1 9 9 0 ) , 巩义( 1 9 9 1 ) 、 灵宝( 1 9 9 3 ) 、 长葛( 1 9 9 3 ) , 僵师( 1 9 9 3 ) 、 项城( 1 9 9 3 ) , 新密( 1 9 9 4 ) , 荣阳( 1 9 9 4 ) , 登封( 1 9 9 4 ) 、 新郑( 1 9 9 4 ) , 林州 ( 1 9 9 4 ) . 孟州 ( 1 9 9 6 ) 、 永城 ( 1 9 9 6 ) 1 9 9 7 年至今 0座 1 . 2 . 1曲 折发展时期 ( 1 9 5 0 - 1 9 5 7 年) 这一阶段是河南省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稳定发展时期,但在此期间本省城市 的设置却先增后减到再增,呈曲折发展状态。1 9 4 9 年建国时设市 1 2个;1 9 5 0年 增设商丘、汝南二市, 达到1 4 个;1 9 5 1 年朱集与商丘合并为商丘市,并撤销了汝 南市,城市数目又恢复至 1 2 个;1 9 5 2 年撤销南阳、 信阳、驻马店、周口4 市,之 后又逐渐恢复, 并且陆续增设了焦作、 三门峡、 平顶山、 鹤壁4 市。 总之, 至1 9 5 7 年,河南省设市达1 6 个,解放8 年共增设4 市,发展速度相当缓慢。 1 . 2 . 2停滞发展时期 ( 1 9 5 8 1 9 7 8 年) 这一时期经历了“ 大跃进”工业建设的遍地开花,三年困难时期的经济调整和 十年 “ 文革”的 洗礼, 河南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 伤害,因而城市也失去了 它赖以 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这2 1 年中,河南省不仅没有新设一个城市,反而减少了两 个,即撤销周口市改为镇划归商水县管辖, 撤销驻马店市改为镇划归确山县管辖, 全省 建 制市 减至1 4 个。 此 外, “ 三 线” 建设 时 大 批工 业 项目 建 在山 区以 及“ 文 革” 期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也严重影响了该省城市的发展。 1 . 2 .3快速发展时期 ( 1 9 7 9 1 9 9 6 年)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为了适应快速发展的经 济的要求,加强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带动作用,河南省加快了设市步伐。上世纪 8 0 年代,河南省在新设周口、 驻马店、 义马、 埃阳4 市的基础上,于1 9 8 8 年又增 设了汝州、济源、禹州、辉县、卫辉、邓州6 市,设市速度空前。到1 9 9 3 -1 9 9 4 年,又迎来了一次新的设市高峰,两年共设市9 个。总之,在这 1 7 年的时间里, 河南省共设市2 4 个,基本上满足了本省经济和城市化迅速发展的要求,并且在某 些特定阶段,出现了设市过热的局面。 作为上层建筑组成部分的新城市设置, 应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协调。建国后, 我国城市设置工作时快时慢、忽冷忽热,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为改变这一状况,使设市工作走上科学化、 规范化的道路,1 9 9 3年,在民 政部的 指导下,全国范围内启动了一轮 “ 新设城市的预测与规划”工作。河南省的这项 工作, 在河南大学王发曾教授的主持指导下,于1 9 9 3 年5 月圆满完成。此后,这 s 项研究成果成了河南省新城市建制的纲领性文件,同时也使该省新城市的设置第 一次有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1 . 2 . 4徘徊不前阶段 ( 1 9 9 7 年以后) 由于上世纪 8 0年代末至 9 0年代初期,我国一度出现了设市过热的局面。 1 9 8 6 - 1 9 9 4 年的9 年中, 全国共新设城市2 9 9 个, 平均每年设市3 3 个, 造成设市 速度过快, 无法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 之后, 国家放慢了设市步伐, 尤其是1 9 9 7 国务院暂时冻结撤县设市以后,虽然在此期间河南省城市化进展依然非常迅 但没有新设一个城市,又渐渐出现了城市建制落后于经济发展的局面。 城市发展历史的启示 资源环境对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刻 年速 1 . 3 1 . 3 . 1 远古时代,中原大地自 然条件相对优越: 湿润的气候、多样的地形、 遍布的河 湖、肥沃的土壤等条件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也为早期城市的形成莫定了坚 实的物质基础。北宋以 后,许多地区自 然环境恶化, “ 水、早、蝗、汤”等自 然灾 害频繁发生,严重阻碍了河南社会经济和城市的发展。到了近代,伴随着自 然资 源的大规模开发, 许多资源富集区迅速崛起了 一批新兴城市:如伴随着煤炭资源 的开发而兴起的焦作、平顶山:随着石油资源的开采而兴起的埃阳等。 1 .3 . 2区位交通条件是影响 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这里所说的区位,指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 ( 常有自然区位、经济区位、政治 区位之分) 。区位条件对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古代城镇大多形成于 河流的沿岸地区,恩格斯曾在 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一文中写到 “ 人类首先利 用的运输力是自 然力河流,在以水运为主要运输方式的时代,在通航河道的 重要渡口,河流交汇的地理位置上,商品交换最繁盛,这些地方也就最早出现了 以手工业、商业为主的较大集市城市的雏形” ; 近现代城市则大多出现在交通 沿线或矿产资源地。建国后,河南省省会有开封迁至郑州,也是区位交通条件作 用的结果;今后,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交通条 件对新设城市的影响越来越 深刻。 1 .3 . 3 设市工作进展与不同 历史时期的 政治、经济环境关系密切 自1 9 4 7年河南省第一个城市许昌市设立以来,己有 5 6年的历史。在这 5 6 年中,河南共设市3 7 个,平均每年设市不足0 . 7 个,发展速度比较缓慢;且在 整个设市历程中,受国家政治、经济政策的影响,设市速度时快时慢,发展极不 平衡。大跃进、文革期间,城市发展严重受挫,设市数量也较少。改革开放后, 河南设市工作才得以健康发展,但其发展速度依然很不均衡。尤其是 1 9 8 8年和 1 9 9 3 -1 9 9 4 年两次设市高峰期间, 河南省共设市 1 5 个,发展速度空前, 其余时间 则设市较慢。近几年,受国家暂时冻结 “ 整县改市”政策的影响,河南设市工作 再次停止不前。 1 . 3 .4实践表明:撤县改市是一种比 较适合河南的设市模式 多年来, “ 切块”设市这一传统的模式曾为河南城市的发展起过积极的推动作 用,但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而撤县设市作为一种新的设市模式,克服了“ 切块” 设市的许多弊病,因而在河南省城市建制中曾得到较广泛的推广。实践表明撤县 改市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一是有利于精简机构,减少财政支出;二是打破了城 乡分治的格局,较之切块模式有利于城乡统一规划、协调发展,更有利于城乡经 济互相促进,互相补充;三是解决了“ 切块”设市造成的城市腹地狭小,束缚城 市发展的问题。驻马店、南阳、商丘 3市执行 “ 切块”设市模式,结果随着经济 的发展,其市域面积已不能满足城市扩张的要求.因而曾多次要求扩大行政区域。 1 .3 . 5将实力较强的县级市升级,有利于加强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 伴随着县级市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其影响范围将可能会大大超过其行政管 辖范围,此时将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会增强其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周边地区的 发展。济源升格为省辖市后,不仅自身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而且带动了周边地区 的不断发展。今后,随着济源市的继续升级,其辐射带动作用将会进一步增强。 2影响设市的因素分析 河南省城市发展历程和现代设市工作经验表明,影响本省新设城市的因素主 要有自 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基础设施因素及政府决策因素等方面。其 中经济因素, 尤其是经济发展水平对新设城市的设置起决定作用。另外,由于河 南省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发达的交通网络及发育较成熟的城市体系,所有这些也 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本省新城市的设置。 z . 1自然因素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是自 然、 经济和社会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古今中外, 大多数城市都形成于自 然资源丰富、自 然条件优越的区域。尽管随着科技、经济 的发展,自 然因素对城市和人类发展的限制作用越来越弱,但不可否认在特定的 历史时期,自 然因素尤其是自 然资源的开发对城市的形成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甚至是决定性作用。因而,新城市的设置要充分考虑自然因素的影响,尤其是资 源状况和地理环境方面。在新设城市的地域选择上,应采取 “ 先优后劣”的原则, 尽可能把新城市建设在资源丰富、环境优美、地势平坦的地区,为城市的进一步 发展创造良 好的条件。 2 . 1 . 1自 然资 源因 素 自 然资源是维持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和能量基础, 也是城市得以形成与 发展的重要条件。城市人口和产业的集聚要求物质和能量在城市地域高度集中, 并要求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处于良 性运行状态 。 因 此, 自 然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 水资源、能源矿产等资源的优劣,对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2 . 1 . 1 . 1土地资源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的,因而人类居民点 ( 包括城市 和乡村)大都选择土壤肥沃、地势平坦,有利于农业发展的区域。对城市而言, 丰富的土地资源不仅为其提供了得以发展的物质基础 ( 商品粮和工业原料) ,而且 是城市建筑物及居民生产生活的空间载体。河南省西部、南部为山区,在一定程 度上阻碍了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东部为广阔的豫东平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良 好的条件。目 前,包括郑州、开封、新乡等全省半数以上的城市集中 于这一地区, 构成了河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地带。 王发曾 袁中金 省域新设 城市综合 研究 ( p 2 5 )河南大 学出 版社1 9 9 4 年t 0 月 第且 版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省社会经济的发展, 建设及交通等用地大幅增加, 造成我 省土地资源呈逐年减少的趋势。今后,随着我国 “ 占补平衡”战略的实施及后备 土地资源的逐渐减少,土地资源对新设城市的限制作用也越来越显著。 2 . 1 . 1 . 2水资源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与水资源条件休戚相关:第一,城市产业的发展要求有大 量的淡水供应,以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第二,城市居民的生活也要消耗大量的 淡水,如一个3 0 万人口的中等城市,每天需要生活用水至少1 2 0 0 0 吨。因此,连 续的、稳定的、充足的淡水供应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河南省绝大多数 城市的 选址都充分考虑了淡水资源条件,许多城市如郑州、开封、洛阳等位于沿 河两岸;另有一些城市如焦作、平顶山等则坐落在含水丰富的山前洪积、冲积平 原地区。 河南地处中原, 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 8 5 m m, 从总体来看, 河南省水资源短缺, 其总量居全国第 1 9 位。人均、耕地每公顷平均水资源量相当全国人均、每公顷平 均的1% 5 , 居全国 第2 2 位。 从 全省 看, 水资源的 分布 特点 是西南山 丘区多,东北 平原少。 豫北、 豫东平原1 0 个地市( 安阳、 鹤壁、 淮阳、 新乡、 郑州、 开封、 商丘、 许昌 、 深 河、 周口 ) 的 水资 源 量 为1 2 6 .6 亿m 3 , 只占 全省 水资 源总 量的 约3 0 % , 人 均水资 源量为2 6 1 m 3 ,每公顷平均水资源量为3 5 1 0 m 3 :而南部、西部山 丘区7 个 地市 信阳、 驻马店、南阳、 三门峡、 洛阳、平顶山 、焦作) 的水资 源量为2 8 6 . 8 亿 衬, 却占 全省水资源总量的约7 0 % ,人均水资源量为6 7 3 耐, 每公顷平均水资源 量为8 8 9 5 m 3 . 如今, 水资 源的 短 缺己 成为 影响我省许多 城镇, 尤其是海河流域和 黄河流域城镇建设与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 表2 河南省各流域水资源情况统计 区域 流域面 积( km2 ) 1 6 5 1 3 0 3 6 0 3 0 8 6 0 9 0 1 5 3 0 0 耕地人均 ( 万h m z ) 人口水资 源量水资 源模 数耕地平均 ( 万 人 ) ( 亿耐)( 万3 /1 n 2 ) ( m 3 / k m z )( m 3 从 ) 气户、j山es 41勺6 月呀勺j4 全省 黄河流域 淮河流域 海河流域 6 7 7 . 3 1 1 5 . 9 4 0 0 . 8 6 9 . 7 9 2 9 2 . 7 2 1 6 8 3 刀 5 4 3 0 . 2 6 1 1 1 2 . 5 5 41 3 . 42 5 . 0 1 6 . 6 2 9 . 1 21 . 1 61 0 5 51 6 8 6 2 5 0 4 6 6 2 5925032 注:耕地、人口1 9 9 7 年统计数,流域面积数为统一计算水资源的专项采用数据. 2 . 1 . 1 .3矿产资源 现代工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各种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之上的,因而矿产资 源的开发对工业发展及新城市的形成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河南省矿产资源较齐 全, 储量丰富,且主要分布在京广线以西及豫南山区。 截至2 0 0 2 年底,我省共发 现各种矿产 1 2 3 种,各类矿床 ( 矿点) 产地 3 0 0 0 余处。 探明了一定储量的即有 7 0 种,位居全国前十位的有 4 7 种,已开采利用达 7 8种。其中,铝、蓝晶石、铸型 用砂岩、天然碱、伊利石粘土、水泥配料用粘土、珍珠岩等矿产居全国首位。纵 观河南省矿产资源,有如下特点:矿种齐全,配套较好,储量较大,分布相对集 中;组分复杂,贫矿多,优质富矿少;总量多,人均少,人均拥有量资源量的潜 在价值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 / 4 0 . 1润南省主共矿产分布目 丰富的矿产资源为我省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其中尤以煤、 石油、天然气、铝土矿、耐火粘土、铝、金等矿产对我省产业的发展及新城市的 建设有着重大的影响。但由于各种矿产资源分布不均,而且每种矿产对城市发展 的影响也不相同。因而,在不同的区域,矿产资源对新城市的建制有着不同程度 的影响。 2 . 1 . 2自 然环境因素 城市是以人为中心的自 然、 社会复合系统, 其中,自 然环境为城市的发展提供 了物质、能量支持及空间依托,同时自然环境中的许多灾害现象也会对城市的发 展起着很大的限制作用。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必然要求城市建设在气候适宜, 环境优美的地区,同时,能够最大限度的避免各种自 然灾害的威胁。世界各国的 统计资料表明:全球百万人口以上城市的分布,其平均纬度在 2 0 世纪2 0 年代是 4 4 3 0 ,在 5 0 年代初是 3 6 2 0 ,7 0 年代初是 3 4 5 0 ,可见,特大城市的分布有 向着气候适宜的中低纬度转移的趋势;就城市分布与地形关系而言,1 9 8 1年世界 1 9 7 个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的8 0 %以上 ( 1 6 0 个)分布在海拔2 0 0 m以下的平原地 带, 其中又以位于海拔l o o m以下的居多。 所有这些都表明,自然环境对城市的发 展和新城市的设置有着重大的影响。 自 .a环境因 素包括 地质、 地貌、 地形、 气候、 水文、 土壤和植被等, 它们综 合起来首先作为人类生存的环境, 通过影响人口的分布来影响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河南地处中纬度地区,气候温和湿润,平原和山区各占一半,优越的自 然环境为 我省城市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该省频繁的洪水、泥石流等自 然灾害 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新设城市的布局。 2 . 1 .2 . 1 地质、地貌条件 河南省地质、地貌条件复杂,这对新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 不利的一面。地质基础好、地势平坦的地区有利于城市的发展;相反,地质基础 差、地势不平的山地丘陵地区不利于城市的发展。从工程地质条件来看,河南省 西部山区地质构造活动并不剧烈,岩体比较稳定,有利于建设项目的开展。东部 平原区属新生代第三系、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建筑物地基的承载能力相对较低, 不适于高层建筑的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初中物理教材核心习题解析集
- 新概念英语基础测试及评估方案
- 工业通信协议485与Mbus对比
- 婚姻家庭财产分割协议范本参考
- 拯救地球行动议论文9篇
- 项目平稳实施及成果确保承诺书4篇
- 2025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题库-妇产科护理学专项练习题型及答案
- 2025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题库(妇产科护理学专项)-妇产科护理学案例分析试题
- 2025-2030儿童防晒用品市场季节性特征与产品差异化策略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儿童自然教育营地运营模式与盈利分析报告
- 拖欠工资协议书
- 电缆沟及盖板作业指导书培训课件
- GB/T 19867.6-2016激光-电弧复合焊接工艺规程
- GB/T 19478-2018畜禽屠宰操作规程鸡
- 三级教育考试卷(焊工)答案
- 无生上课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 深圳低压电工作业-实际操作培训课件-科目四-作业现场应急处理
- 植物生理学第十三章植物的逆境生理课件
- 中控岗位培训课件
- 宾馆酒店前台责任书
- 2.2 第2课时 基本不等式的综合应用(课件)高一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一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