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依据恩想内在的相关性,即他们对新闻自由看法的相似性,清末中国新闻自 由思想基本上可以分作三个部分:甲午战前中国新闻自由思想,甲午战后改良派 新闻自由思想以及革命派新闻自由思想。对此,当前学术界尚未有系统的研究, 而作此项研究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其一,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因为清末中国 新闻自由思想是我国近代新闻自由思想的发端,作此项研究可以丰富民族新闻自 由思想宝库;其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因为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历史的转型 期,清末也是我国历史的一个转折期,尽管二者间转变的具体内涵,手段有别, 但是就其一点一一变化而言,则有着历史的逻辑相似性,清末新闻自由思想于我 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新闻自由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通过文献考查,归纳阐释、 逻辑推理、对比分析,辩证分析等研究方法,运用新闻学、历史学、政治学哲 学等相关学科知识,论者发现:清末的中国新闻自由思想都着重强调打开报禁和 实施新闻监督,都渗透着极强的爱国信念,都深受西方近代文明和个人抱负的影 响。除此之外,这三个部分的新闻自由思想及形成动因也存在差异:甲午战争后 的新闻自由思想增加了知情权的内容;甲午战后的新闻自由思想既从国家层面也 从个人层面来论述实行新闻自由的理由,超越了此前仅从国家层面来论述实行新 闻自由的理由的单一维度;甲午战后改良派的新闻自由思想论及了新闻自由的地 位,认为其为自由之本;革命派的新闻自由思想表达了依新闻自由增进教益的愿 望;甲午战前及战后的改良派新闻自由思想与革命派新闻自由思想存在着改良与 革命的争取新闻自由根本手段之分别;甲午战前及战后改良派新闻自由思想人士 在形成其新闻自由思想的动因中有资产阶级基础性作用这个动因,而在革命派的 新闻自由思想形成动因中则阙如;甲午战后的新闻自由思想之形成深受时局的刺 激,战前的形成动因则没有这个。另外,即或是同一形成动因,也因人、因时而 异,如在他们新闻自由思想的形成中,都深受西方近代文明的影响,但影响的程 度不一致;都受他们个人抱负的影响,但他们的个人抱负不一样。清末中国新闻 自由思想相对当时的中国国情而言无疑是进步的,相对同期的西方近代文明,尽 管有所超越,但总体而言尚有一定的差距。 关键词:清末中国新闻自由思想 a b s t r a c t b a s e do nt h o u g h ti n t r i n s i cs i m i l a r i t y , t h et h o u g i l tp r o b a b l yc a l lb e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 p a r t s :t h et h o u g h tb e f o r es i n o - j a p a n e s ew a r o f1 8 9 4 - 9 5 ,t h et h o u g h to fb o u r g e o i s i e r e f o r m i s t sa n dt h et h o u g h to fr e v o l u t i o n a r yg r o u pa f t e rs i n o - j a p a n e s ew a ro f1 8 9 4 - 9 5 r e g a r d i n gt h i s ,t h ea c a d e m i ad o e sn o th a v es y s t e m a t i cs t u d y , b u tt h es t u d yi s o b v i o u s l yn e c e s s a r y :f i r s t l y , i th a sa c a d e m i cv a l u e ,t h et h o u g h ti st h ee a r l i e s tt h o u g h t a b o u tt h ef r e e d o mo ft h ep r e s si n0 1 1 1 c o u n t r y , s ot h er e s e a r c h 啪e n r i c hn a t i o n a l t h o u g h tm i n e s e c o n d l y , i th a sp r a c t i c a ls i g n i f i c a n c e , b e c a u s e t h e r ea r es o m e s i m i l a r i t i e sb e t w e e nt h ee n do ft h eq i n gd y n a s t ya n dt h ep r e s e n tt i m e ,t h es t u d ym a y p r o v i d eu s ef o rr e f e r e n c et ot o d a y sp r a c t i c e b yt h ew a yo fl i t e r a t u r ee x a m i n e s , i n d u c t i o n , e x p l a n a t i o n ,l o g i cr e a s o n i n g , c o n t r a s ta n a l y s e s ,a n du s i n gt h ek n o w l e d g e o f j o u r n a l i s m ,h i s t o r y , p o l i t i c s ,p h i l o s o p h y , t h ea u t h o rd i s c o v e r e dt h a tt h et h r e ep a r t so f t h et h o u g h th a dt h ef o l l o w i n gs i m i l a r i t i e s :t h e ya l l e m p h a s i z e dt h eh e e d o mo f p u b l i s h i n ga n ds u p e r v i s i o no fp u b l i co p i n i o n ;t h e ya l le m p h a s i z e dp a t r i o t i ca n dt h e y w e r ea l la f f e c t e db yw e s t e r nm o d e mt i m e sc i v i l i z a t i o na n dt h et h i n k e r s p e r s o n a l l y i d e a l a n da l s ot h e r ew e r es o m ed i f f e r e n c e sb e t w e e nt h e m :t h ef i g h tt ok n o ww a s a d d e dt ot h et h o u g h ta f t e rs i n o - j a p a n e s ew a ro f1 8 9 4 - 9 5 ,s ow a st h ei n d i v i d u a l r c a s o nt ot h er e a l i z a t i o no ff r e e d o mo ft h ep r e s sa f t e rt h ew a r ;b o u r g e o i s i er e f o r m i s t s h a dc o n c e r n e dt h a tt h ef r e e d o mo ft h ep r e s sw a st h eb a s i cf r e e d o m ;b o u r g e o i s i e r e v o l u t i o n a r yg r o u ph a de v e re x p r e s s e dt h ed e s i r et op r o m o t ee d u c a t i o n a lb e n e f i t sb y f r e e d o mo ft h ep r e s s ;b o u r g e o i s i er e f o r m i s t sa d v o c a t e dr e f o r m a t i o nw a st h eb a s i c a l l y w a yt or e a l i z a t i o nf r e e d o mo ft h ep r e s s ,b u tr e v o l u t i o n i s t sa d v o c a t e dr e v o l u t i o nw a s t h eb a s i cw a y ;t h ef a c t o r st of o r mt h et h o u g h to fb o u r g e o i s i er e f o r m i s t sh a dt h e b o u r g e o i s i ef o u n d a t i o n a la f f e c t s ,b u tr e v o l u t i o n i s td i d n t h a v ei ta n dt h ep o l i t i c a l s i t u a t i o ni n f l u e n c ew a saf a c t o rt of o r mt h et h o u g h to fr e f o r m i s t s 。i na d d i t i o n , e v e ni f t h e yw e r ea l la f f e c t e db yw e s t e r nm o d e mc i v i l i z a t i o na n dt h et h i n k e r s p e r s o n a l l y i d e a l ,t h ea f f e c t sh a dd i f f e r e n td e g r e ea m o n gt h e t h r e ep a r t s t h et h o u g h tw a s p r o g r e s s i v ef o rc h i n e s en a t i o n a lc o n d i t i o no ft h a tt i m e ,b u tt h e r ew a ss t i l lg a pt o w e s t e mm o d e mc i v i l i z a t i o n k e yw o r d s :t h ee n do ft h eo i n gd y n a s t y ;c h i n e s e ;f r e e d o mo f t h ep r e s s ;t h o u g h t m 湖北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 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 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 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 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 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允许采用影 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学位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 下,学校可以公开学位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 作者签名:悖纪朱作者签名:丌 崩丛司、 指导教师签名: 秀冼唿 前言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清末中国新闻自由思想。这个时限大致可以确定为1 8 5 9 年到1 9 1 1 年。文献显示,甲午战前中国新闻自由思想的时间上限可以定为洪仁 开发表资政新篇的时间( 1 8 5 9 ) ,因为资政新篇是我国第一个具有资本 主义色彩的系统文本,当中提出了一些新闻自由的见解,而我们通常谓之的新闻 自由思想其最初的形态便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至于下限定为1 9 1 1 年,乃是因1 9 1 2 年清王朝灭亡之故。这一时期,在我们调阅的文献中似末发现有新闻自由这一命 题。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研究其时的新闻自由思想,因为尽管没有新闻自由的 命题,但却有新闻自由的见解。关于新闻自由本身,它是一个历史范畴,且在当 下学界也尚无一致看法,甚至有极少数学者怀疑其提法的科学性问题。于此,我 们还是根据约定俗成的习惯,使用新闻自由的提法,并对其作属于那个时代的理 解:言论出版自由在新闻领域的运用。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有些新闻自由 的见解已对当时时代的一般理解有所突破,这在后文的论述中,我们会提及。 这个选题的学术价值在哪里呢? 我们认为,人类的思想有如一条流淌的河 流,必有其发端。清末中国新闻自由思想是我国近代新闻自由思想的发端。对这 个源头进行研究,可以起到这样两种作用:一者,明白昨天的人们对新闻自由的 看法,将新闻自由思想的血脉对接,追溯我国新闻自由的传统,丰富民族的思想 宝库;一者,收实用之效,当前我国处于一个历史的转型期,清末也是我国历史 的一个转折期,尽管二者间转变的具体内涵、手段有别,但是就其一点变化 而言,则有着历史的逻辑相似性,因此清末新闻自由思想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 新闻自由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加之,学界于此方面的系统研究尚属空白。 大概,这些便是本选题的价值之所在。 为了此项研究的科学有序进行,本文将清末中国新闻自由思想分作三个部分 来论述:甲午战前中国新闻自由思想、甲午战后改良派新闻自由思想、革命派新 闻自由思想。作此分类的依据便是其思想内在的相关性,这个相关性乃是他们对 新闻自由看法的相似性。在每一个部分,按照惯常的逻辑( 是什么一为什么一怎 么样) 展开行文:新闻自由思想概述一新闻自由思想形成的动因分析一新闻自由 思想评价。这里,着重说说新闻自由思想的评价问题。我国著名史学家陈寅恪曾 在论及治思想史之方法时认为“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 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 得失,而无肤廓之论”“。遵此卓识,我们对每一个部分新闻自由思想的评价便 设立“同一境界”之参照系,那便是当时中国思想界和近代西方思想界。不敢有 “无肤廓之论”的奢望,但求力臻公允。 另外,清末中国的新闻自由思想人士在阐发新闻自由思想时没有专文专论, 而是散佚在一些论文、演说、译著按语等著作载体中。且这些思想不成体系,通 常只是只鳞片爪。尽管,我们在检视这些思想时,难免有所疏漏,但在本文的材 料收集中,充分注意到了这样一些方面,着重查阅了相关文献。具体文献,详见 本文参考文献部分。 一、甲午战前中国新闻自由思想 清末,中国新闻自由思想以甲午战争为分水岭,经历了一个由不深刻到比较 深刻的过程。相对甲午战后,甲午战前的中国新闻自由思想尽管不深刻,但是, 它作为我国近代新闻自由思想的逻辑起点,在我国新闻自由思想史上占有特殊的 位置。 ( 一) 甲午战前中国新闻自由思想概述 甲午战前,我国有多位思想人士论及到了新闻自由方面的问题,当中比较典 型的是洪仁开、王韬、陈炽、郑观应等四位。他们对新闻自由的论述,在甲午战 前,总体而言,已涉及到新闻自由的具体内容、实行新闻自由的理由、新闻自由 的保障与规范等三个方面。 新闻自由的具体内容:1 、办报嘲自由,即允许民间办报,打开报禁。洪仁 开主张“余( 指报馆等一论者注;下同。) 准富民纳饷,禀明而设”嘲;陈炽 主张“晓谕民间,准其自设资本( 办报) ”;郑观应主张“我各省当道,亦宜 张岱年:陈寅恪先生关于思想史的卓识,栽张杰、杨燕丽选编:解析陈寅恪,社会 科学文献出版社1 9 9 9 版,第l7 0 页。 嘲在当时,我国报刊尚未分离,国人通常谓之的报纸或报,是报刊的合称。文中表述遵此, 后不一说明。 p j 洪仁歼:资政新篇,载太平天国印书( 下) ,江苏人民出版社1 9 7 9 版,第6 8 8 页。 1 4 1 陈炽:庸书赧馆,转引自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 第1 册) ,神州国光社1 9 53 版,第2 4 5 页。 2 妥订章程札饬有体面之绅士倡办”。2 、报道( 评论) 自由,即允许报 馆、报人自由报道新闻,自由评论时事。王韬主张“,民情之苦乐,( 报纸) 备书其事”叫;郑观应主张“悉听报馆照录登报”嘲、“秉笔者有主持清议之权, 据事直书,实事求是”“。3 、发行自由,即允许刊载新闻及评论的报纸自由发 行。洪仁歼主张“准卖新闻篇”嘲;郑观应推崇“日报盛行,不胫而走”“1 的做 法。4 、监督自由,即允许报纸自由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洪仁开 主张用“新闻篇以泄奸谋”蜘;王韬主张“若大案所关,命采访新报之人得入衙 观审,尽录两造供词及榜掠之状,则虽不参论断而州县不敢模糊矣”;郑观应 主张“大、小官员苟有过失,必直言无讳,不准各官与报馆为难”。 实行新闻自由的理由:在他们看来,在中土实行新闻自由主要是基于这样两 个理由:其一,对外,与列强的舆论阵地相抗衡,维护我国权益。他们业已认识 到,列强利用它们在华的特权在我境内创办中外文报纸,从舆论上对我国实施侵 略,而对抗这种侵略,维护我国权益的办法就是清政府允许国人自办报纸。王韬 意识到“( 外报) 其所立论,往往抑中而扬外,甚至黑白混淆,是非倒置”“。 郑观应更是指出“中国通商各口,如上海、天津、汉口、香港等处,开设报馆, 主之者皆西人,每遇中外交涉,间有诋毁当轴,蛊惑民心者今宜于沿海各省, 次第仿行,概用华人秉笔州。郑氏还就清政府禁止国人办报而听任外人办 报而愤怒地表示:“较今日之禁止华人而听任西人开设者,其是非是失损益为何 如也! ”“。其二、对内,可资自强。王韬认为“中国欲谋富强,固不必别求他 郑观应:日报上,载盛世危言( 王贻梁评注) ,中州古籍出版社1 9 9 8 版,第1 1 4 页。 珥王韬: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载申报,1 8 7 8 年2 月1 9 日 1 3 1 郑观应:日报上,裁盛世危言( 王贻梁评注) ,中州古籍出版社1 9 9 8 版,第1 1 3 页。 h 同上,第1 1 7 页 哪洪仁开:资政新篇,栽太平天国印书( 下) ,江苏人民出版社1 9 7 9 版,第6 8 6 页。 嘲郑观应:日报上,载盛世危言( 王贻梁评注) ,中州古籍出版社1 9 9 8 版,第1 1 3 页。 1 7 1 洪仁歼:资政新篇,载太平天国印书( 下) ,江苏人民出版社1 9 7 9 版,第6 7 9 页 i s l 王韬: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载申报,1 8 7 8 年2 月1 9 日。 唧郑观应:日报上,栽盛世危言( 王贻梁评注) ,中州古籍出版社1 9 9 8 版,第1 1 4 页。 王韬:与方照轩军门,载驶因尺牍,中华书局1 9 5 9 版,第2 3 3 页。 l i l l 郑观应:日报上,栽盛世危言( 王贻梁评注) ,中州古籍出版社1 9 9 8 版,第1 1 4 页 0 2 1 同上,笫1 1 5 页 3 术也,能通上下之情”“其( 西洋) 达彼此之情意,通中外之消息者,则有日 报窃以为此亦可从而仿效者也”。1 。郑观应认为“今如欲变法自强,宜令国 中各省、各府、各州、县俱设报馆”嘲。 新闻自由的保障与规范:在新闻自由的保障方面,洪仁歼主张给予新闻单位 及其工作者一定的相对独立地位,即他谓之的“( 新闻官) 官职不受众官节制” “1 ;郑观应除了主张予以新闻单位及其工作者相对独立的空间,即他谓之的“不 准各官与报馆为难”而外,还主张用制度来保障新闻自由,即他谓之的“妥订章 程,设法( 此处的法当办法讲) 保护”旧。在新闻自由的规范方面,他们几乎都 一致反对滥用新闻自由,并各抒己见,对他们所认为的新闻自由滥用情形作了一 些规范,相应地提出了一些规避措施。洪仁开主张对“伪造新闻者,轻则罚,重 则罪”嘲;王韬主张“不得讥刺人之隐事”m ,于此他认为可以采取这样一个措 施来规避,对秉笔之人“慎加遴选”嘲;陈炽具体地表达了类似的设想:“( 秉笔 之人) 地方官员据实保荐其或颠倒是非,不知自爱,亦宜檄令易人”叫;郑 观应主张“如主笔借此勒索,无故诋毁伤人名节者,不论大小官绅,当控诸地方 审办,并准两造公举中、外陪员听讯。如果属实,则照西律,分别轻重,治以禁 锢之罪,重则在禁作苦工而已”“”。 ( 二) 甲午战前中国新闻自由思想的形成动因分析 甲午战前中国新闻自由思想的形成动因是多方面的,我们认为当中的主要动 因是这样三个:西方近代文明的影响;甲午战前中国资产阶级的阶级基础性作用; 思想人士们的个人政治理想的影响。 【1 1 王韬:选民情,载锼园文录外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 9 9 8 版,第1 2 5 页。 1 2 3 王韬:变法自强( 上) ,载锼图文录外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 9 9 8 版,第8 6 页。 例郑观应:日报下,载盛世危言( 王贻梁评注) ,中州古籍出版社1 9 9 8 版,第1 1 7 页。 1 4 1 洪仁歼:资政新篇,载太平天国印书( 下) ,江苏人民出版社1 9 7 9 版,第6 8 8 页。 栩郑观应:日报上,载盛世危言( 王贻梁评注) ,中州古籍出版社1 9 9 8 版,第1 1 4 页。 1 6 1 洪仁歼:资政新篇,裁太平天国印书( 下) ,江苏人民出版社1 9 7 9 版,第6 8 8 页 研王韬:论日报渐行于中土,载我园文录外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 9 9 8 版,第3 1 1 页 哪同上,第3 1 2 页。 研陈炽:庸书- 报馆,转引自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 第1 册) ,神州国光社 1 9 5 3 版,第2 4 5 页 1 1 0 郑观应:日报下,栽盛世危言( 王贻梁评注) ,中州古籍出版社1 9 9 8 版,第1 1 7 页。 4 甲午战前,在这些思想人士们形成新闻自由思想的年代里,他们的经历基本 上都与西方有关,这便为他们形成新闻自由思想提供了鲜活的西方借鉴。洪仁歼 在香港前后达七年之久,最后四年定居于香港,期间,他与西方人士亲密接触, 得到长时间学习西方近代文明的机会。他到太平天国首都后,便将他的见闻和心 得写成一卷具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正是在这个文本当中,他阐 发了一些有关新闻自由的思想。王韬则人生的大部分时间居于我国西方近代文明 的前沿上海、香港等地,并曾游历过先进的西方国家,与西方人士过往甚密。 这些最终促使他由一个认为“形而上者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 胜”“3 的普通青年知识分子转变为一个具有相当新闻自由思想的时代先进人物。 陈炽尽管没有在我国西方文明的前沿久居,但他也曾游历我国沿海的大通商口 岸,并留心考究中西方的政制差异,终成庸书一部。正是在该书的报馆 等篇章中,他提出了一些新闻自由方面的看法。郑观应连出生地就处西方近代文 明在我国传播的前沿广东香山( 今中山) ,香山与港澳毗邻,故颇得风气之 先。后来,他更是赴沪经商,先后在宝顺公司、太古公司等一些外国公司中担任 买办,直接与西方人士打过交道。除了经商,这一时期,他还关心时事,注意考 究中西政治得失,这些便为他日后阐发新闻自由思想提供了有利条件。 甲午战前的1 9 世纪中后叶,中国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诞生了,这便是推动 甲午战前中国新闻自由思想形成的阶级动因。众所周知,在西方近代新闻自由思 想的形成过程中,有着强大的阶级推动力。尽管当时的中国,资产阶级并没有西 方类似时代的资产阶级力量强大,但它毕竟业已作为一个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而且,作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它所受到的压迫较西方类似时 代的资产阶级要重,因为,西方类似时代的资产阶级所受的压迫一般仅限于封建、 教会势力方面,未有来自列强的侵略。所以,那个时代的中国资产阶级尽管力量 弱小,但是它争取经济、政治权力的欲望是强烈而迫切的。在经济上,它要求发 展资本主义的工商业,这就一方面要打破封建生产关系的桎梏,这在言论上就是 要鼓吹新闻自由,以“达彼此之情意,通中外之消息”来满足发展资本主义工商 业的信息交换需求;另一方面还要与外国资本主义抗争,这在言论上就是要鼓吹 新闻自由,以抵抗外报“黑白混淆,是非倒置”、“诋毁当轴,鼓惑民心”的侵略 i i 】王韬:与周设甫征君,载毂园尺牍,中华书局1 9 5 9 版,第3 0 页 5 行径,来维护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利益。在政治上,它要求扩大自身的话语权。 而其时新闻自由在扩大其自身的话语权方面负有首要责任,因此,资产阶级的知 识分子们强烈要求新闻自由,让资产阶级分子能“直言无讳”、拥“清议之权” 等等。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洪仁歼不在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之列,并且,在洪氏形 成其新闻自由思想之时,中国的资产阶级也尚未作为一个新的阶级登上历史舞 台,但即便如此,因其具有近代新闻自由思想之故,因体现其新闻自由思想的资 政新篇具资本主义色彩之故,我们可以这样看待:这或许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里的中国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前,在新闻自由思想领域的一次彩排,其背后 的推动力似乎是某种类似中国资产阶级的力量。 这些思想人士们自身的政治理想对他们新闻自由思想形成的影响也不容忽 视。在甲午战前的这四位人士当中,洪仁歼的政治理想不十分明朗,在他的资 政新篇中,既有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仰慕,也有对美国民主共和制的推崇,使 人不明白他究竟抱何种政治理想。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他厌恶专制主义,欣赏 近代民主政制,如他表示要“因时制宜,度势行法川“,而在他的心目中,“时”、 “势”的最好代表当是英美等西方先进国家。既然如此,由他对近代民主政制的 欣赏,势必会促使相应的新闻自由思想火花闪现。其他的三位,王韬、陈炽、郑 观应等均是持君主立宪的政治理想的,实质上是希望构建一种君民共主的二元格 局。这样的一种政治理想就使得,一方面,他们要求有相当的新闻自由,以促进 君民共主局面的形成,这突出的表现在他们要求“自设资本”( 办报) ,对时事“悉 听报馆照录”、“有主持清议之权”、对官员过失“直言不讳”等项权利去破除专 制,争取到一定的民权,以达成君民共主的局面。之所以当时要强调破除专制争 取民权,是因为当时的现实是君权大于民权,或者说君权压制民权,这当构成君 民共主的直接障碍。另一方面,他们要求对新闻自由加以规范,以维护他们所假 设的君民共主局面。如,他们为了防止新闻自由民权对他们所假设的君民共主局 面构成危害,便主张对主笔之人“慎加遴选”,而这个遴选的把关人则被设定为 作为统治者的地方官员。即陈炽所谓的“( 秉笔之人) 地方官员据实保荐其 或颠倒是非,不知自爱,亦宜檄令易人”。 可能,有人会以为,当时的积贫积弱环境,也对他们形成新闻自由思想有积 洪仁开:资政新篇,栽太平天国印书( 下) ,江苏人民出版社1 9 7 9 版,第6 8 6 页 6 极影响。的确,是有的,因为救国是近代史上的鲜明主题之一,而社会意识是社 会存在的反映。但是,这种积极影响较之甲午战后其对新闻自由思想形成的积极 影响就要微弱得多。因为这一时期,也就是上述思想人士们形成新闻自由思想的 时期,除洪仁开之外,思想人士们基本上都处于所谓的“同治中兴”“1 前后,亦 即中外矛盾相对缓和的时期,况且,其时洋务思潮尚未退去( 我们知道,甲午战 争中清政府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 。可见,这种积极影响似乎不 是很大。 、 ( 三) 甲午战前中国新闻自由思想评价 甲午战前,这些思想人士们形成新闻自由思想的时期,大致与清末洋务运动 同期( 洪仁歼稍早) 。这个时期中国思想界的主要思潮有这样三股:一是洋务思 潮;一是顽固守旧思潮;一是变法自强思潮。在这三种思潮中,新闻自由思想当 归于变法自强思潮的范畴,相对于其它的两种思潮具有明显的进步性:首先,他 们对新闻自由思想的阐发,表明已经从更深的制度层面来想办法拯救中国、抵御 侵略。( 当然,他们并不忽略器物层面的东西。) 他们认为打开报禁允许民间“自 设资本”( 办报) 并准其自由发行,既可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消息”以达 自强,又可以遇中外交涉抵御外报。黑白混淆,是非倒置”之侵略。这较之洋务 派所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叫以及顽固守旧派死守祖宗成法的自强御侮策略 就要先进得多。其次,他们所提倡的“照录登报”、“主持清议监督司法行政 等做法,本身就是对封建主义文化观的否定,具有极强的启蒙意义。这一时期无 论是洋务派,还是顽固守旧派,他们在封建主义文化观的维护上是基本一致的, 即都强调“中学”,这里所谓的“中学”,在信息舆论控制上就体现为文化禁锢主 义的传统,可谓“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伽的统治逻辑。而这些思想人士们, 不但倡导“知”,且还在“知”的层面上更进了一步,主张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 人员进行必要的新闻监督。难能可贵的是,有思想人士如王韬在主张新闻监督司 1 1 1 。从1 9 世纪6 0 年代开始,清政府陆续举办了一系列所谓自强新政,以维护清朝统治 这些活动颇见成效,被封建统治者白诩为同治中兴或同( 治) 光( 绪) 新政”详见 王文采刘天路主编:中国近代吏( 1 8 4 0 一一1 9 4 9 崂,高等教育出版社2 0 0 1 版,第6 0 页。 伪著名的洋务运动史专家夏东元先生认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洋务思想体系, 曾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起过巨大的推动作用,有过它的光辉历史的一页,但是8 0 - - - - 9 0 年 代以后,这个思想体系成为社会发展的枉梏。”详见夏东元著:洋务运动史,华东师范大 学出版社1 9 9 2 版,第4 7 8 页 1 3 1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 9 8 0 版,第8 1 页 7 法的同时,还委婉地表示新闻不能干预司法,即他谓之的“不参论断”,暗合当 代所奉行的新闻不干预司法的理念。再次,在洋务派、顽固守旧派们还味于自由, 民主的时代潮流时,这些思想人士们不但首倡新闻自由的积极内容,而且还敏锐 地意识到了新闻自由的保障和规范问题。这在今天看来,似乎是我们进行此项研 究时不可回避的课题,但是在当时的思想界来讲则殊属不易。尽管我们也清楚地 知道,他们提出的关于新闻自由保障和规范的见解,尚有不科学之处,如有依靠 封建官吏人治而非民主法治的主张“地方官员据实保荐”( 秉笔之人) ,甚至还很 表象等,但是,我们不能以今非古,在当时洋务派和顽固守旧派思潮充斥思想界 的历史时期,能有如此见解,当堪称卓见。因此,我们更应看到他们在新闻自由 的保障和规范方面所作的思想贡献:郑观应提出“妥订章程,设法保护”的新闻 自由保障办法是国人倡导用制度保障新闻自由的先声,洪仁歼主张对“伪造新闻 者,轻则罚,重则罪”、王韬主张“不得讥刺人之隐事”等见解是合乎规避滥用 新闻自由的世界性路数的。这些思想在那个思想的源自时代已过去久远的今天, 似乎还仍有相当的现实价值。 但是,相对于西方近代思想界来说,甲午战前中国新闻自由思想就显得略逊 一筹,这个相对不足主要表现在这样三个方面:第一,他们不能从自由本质出发 来探讨对新闻自由的保障和规范,甚至如前所述还采取人治的办法。而近代的西 方思想人士则从自由的本质出发来探讨对自由的保障与规范,如法国思想家孟德 斯鸠就认识到“自由就是做一切法律许可的事的权利”0 1 ,进而有以法制对自由 进行保障和规范的想法“于是有一些处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的法律:这就 是政治法。此外他们还有一些处理一切公民之间的关系的法律,这就是公民法。” ”至于郑观应主张“妥订章程”、“照西律”治罪等见解,尚不能视为他自觉地从 自由的本质出发来探讨保障和规范新闻自由的办法,因为从提出这些见解的文本 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他是在了解了大量的西方先进制度现象的基础上得出 的一种感性的认识。似乎,“照西律”治罪这样的见解还有彰显其拿来主义的轻 率态度之嫌,还似乎抱一点机会主义的侥幸心理。第二,他们往往从国家本位出 发,仅仅把新闻自由当作一种强国的手段,而没有看到其作为目的的一面。洪仁 0 1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载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 编译,商务印书馆1 9 6 3 版,第3 9 页。 1 2 1 同上,第2 2 页 8 歼所持的那些新闻自由的见解,目的是为了“太平一统江山万万年川“,而王韬、 陈炽、郑观应等所持的那些见解,目的是为了自强、御侮。而近代的西方思想人 士除了有将新闻自由视为达到其它目的的手段的一面,更是将其视为一种追求的 目的。如英国思想家洛克就认为“我们是生而自由的”嘲,即是说,当我们的天 赋自由面临实行的障碍时,我们就要去排除障碍,争取到天赋之自由。这里的自 由便是一种追求的目的,新闻自由是其中当然的组成部分。第三,他们把新闻自 由的主体狭隘的限定为新闻机构及其从业者,而没有看到这个主体的广泛性。他 们认定的主体乃是,洪仁歼谓之的“新闻官”、“招牌图记者”啪,王韬谓之的“采 访新报之人”,郑观应谓之的“主笔者、采访者”“1 等。并且,我们注意到,就 在这样一个狭隘的主体圈内,还有一些限定,如“有体面之绅士”等。而在西方 近代,思想人士们既已把新闻自由视为一种天赋权利或契约权利,那么这个权利 的主体就没有诸如上述此类的限定,要说有什么限定,那就是理智成熟和合法性。 二、甲午战后改良派新闻自由思想 甲午战后,改良派的新闻自由思想较战前的新闻自由思想有一定程度的发 展,相对要深刻一些。这一时期,几乎只要是改良人士均对新闻自由有所主张, 因而,人数相当繁多。为了研究的简便,而又不致损害改良派新闻自由思想的整 体概貌,我们选择了具代表性的两位人士梁启超和严复的新闻自由思想进行 研究,因为当时思想界有“南梁北严”之谓,这个“南梁”即是梁启超,“北严” 便是严复,因其时梁启超居住在南方,严复居住在北方,故云。 ( 一) 甲午战后改良派新闻自由思想概述 以他们两人为代表的改良派新闻自由基本上包括:新闻自由的地位、新闻自 由的具体内涵、实行新闻自由的理由、新闻自由的实现条件及路径。 有关新闻自由的地位:梁启超认为,新闻自由即在新闻领域运用和表现的言 论出版自由,是其它自由的基础。他在敬告我同业诸君一文中写道:“西人 1 1 1 洪仁开:资政新篇,栽太平天国印书( 下) ,江苏人民出版社1 9 7 9 版,第6 8 6 页 1 2 1 洛克:政府论( 下篇) ,瞿菊农、叶启芳译,商务印书馆1 9 6 4 版,第3 8 页。 p j 洪仁歼:资政新篇,栽太平天国印书( 下) ,江苏人民出版社1 9 7 9 版,第6 8 8 页 1 4 1 郑观应:日报下,载盛世危言( 王贻梁评注) ,中州古籍出版社1 9 9 8 版,第1 1 7 页 9 有恒言:言论自由,出版自由,为一切自由之保障。而报馆者即据言论、 出版两自由。”“3 可见,在他看来报馆( 新闻) 自由就是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在 新闻领域的运用。另外从他引用西方恒言的举动可以窥见:他对西方将言论、出 版自由视为一切自由之保障的观念是认同的。由此我们可以认定:清末梁启超视 新闻自由即在新闻领域运用和表现的言论出版自由为其它自由的基础。 有关新闻自由的具体内涵:梁启超认为,1 、准许设立报馆。他主张设立报 馆以“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起天下之废疾”“。2 、准许报馆独立于政府之 外。在敬告我同业诸君一文中,他表示:“报馆者非政府之臣属;而与政府 立于平等之地位者也。”啪3 、准许报道各类事实。他认为“今设报于中国,而欲 复西人之大观,其势则不能也。然则报之例当如何? 日:广译五洲近事 详录各省新政博搜交涉要案旁载政治、学艺要书”叫4 、准许报馆 议事及批评政府。他认为报馆有两大天职,其一大天职就是“对于政府而为其监 督者”嘲。严复认为,公众拥有知情权与言论出版自由权,关于这点,他是通过 褒扬西洋在此方面的进步性来予以彰显的“自其( 西洋) 自由平等以观之,则其 捐忌讳,去烦苛,决壅蔽,人人得其意,申其言,是无法之胜也”1 当 中所言“人人得其意,申其言”就是我们通常谓之的知情权与言论出版自由权。 在他看来,这个言论自由的总体目的“只是平实地说实话求真理,一不为古人所 欺,二不为权势所屈而已,使理真事实,虽出之仇敌,不可废也;使理谬事诬, 虽以君父,不可从也。”“是故刺讥谩骂,扬讦诗张,仍为言行愆尤,与所谓言论 自由行己自由无涉。总之,自由云者,乃自由于为善,非自由于为恶。”“1 但是, 在新闻自由度或日新闻自由的界域认定上,他却主张应当仅以侵犯他人自由为底 线,除此之外,再不能有他种人为之标准:“人得自由,而必以他人之自由为界。” 鲫“特争自由界域之时,必谓为恶亦可自由。其自由分量,乃为圆足。”伽而且, l l i 李华兴,昊嘉勋编: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4 版,第3 3 5 页。 1 2 l 同上,第2 3 页 1 3 1 同上,第3 3 5 页 i s 同上,第2 5 页。 i s 同上,第3 3 4 页。 1 6 1 王杭主编严复集正文部分,中华书局1 9 8 6 年版,第2 2 页 川同上,第l3 4 页 i s l 同上,第13 2 页 1 9 1 同上,第13 4 1 3 5 页 1 0 报馆在此方面的尺度理应放得更宽“既开报馆,原与庶人不议之例不符,与其不 议,不如勿开”叫。 确立新闻自由的理由:在论述理由的时候,他们着重从国家、个人和真理三 个层面上展开论证。于国家层面,主要强调的是,包括新闻自由在内的自由是强 国的基础,粱启超从正反两个方面予以论证:从正的方面,他举西方“国家之保 护报馆,如鸟鬻子;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嗍的实例。从反的方面则举 中国的例子“商岸肇辟,踵事滋多;劝有讽一,裨补盖寡;横流益急,晦盲 依然:喉舌不通,病及心腹。”蠲严复称“今之称西人者,日彼善会计而已,又 日彼擅机巧而已。不知吾今兹之所见所闻,亦其能事之见端,而非命脉之所 在。其命脉云何? 苟扼要而谈,不外于学术则黜伪而崇真,于刑政则屈私以为公 而已。斯二者,与中国理道初无异也。顾彼行之而常通,吾行之而常病者,则自 由不自由异耳。“”进而,他指出了将此视为强国基础的依据所在“君国( 我国) 自三古以来,所用者为有法之专制其( 我国) 有待于君者过重,其有待于民 者过轻( 这是对专制的一种诠释) 是故民才以莫之用而日短,国事以莫或恤 而日隳。”嘲于个人层面,梁启超认为公民运用新闻自由权利监督公权力,以保 护个人利益不受其侵犯:“世非太平,人性固不能尽善,凡庶务之所以克举,群 治之所以日进,大率皆借夫对待者、旁观者之监督,然后人人之义务乃稍完川。, “权力既如此重且大,苟复无所以限制之,则虽有智圣,其不免于滥用其权,情 之常也。”“诚以此两自由( 言论、出版自由) 苟失坠,则行政之权限万不能立, 国民之权利万不能完也。”1 严复强调,包括新闻自由在内的自由是个人的基本 权利和人格尊严的一部分:“身贵自由”嘲“民固有其生也不如死,其存也不如 亡,亦荣辱贵贱,自由不自由之问异耳。”嘲他认为其基本的根据乃是主权在民 “今夫政学家之言国制也,虽条理万殊,而一言蔽之,国立所以为民而已。”“” 1 1 l 王拭主编严复集正文部分,中华书局1 9 8 6 年版,第5 1 0 页 f 2 1 李华兴,昊嘉勋编:粱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4 版,第2 4 页 p 】同上,第2 5 2 6 页。 1 4 1 王拭主编严复集* 正文部分,中华书局1 9 8 6 年版,第2 页 1 5 1 同上,第2 4 5 页 1 6 李华兴昊嘉勋编: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4 版,第3 3 4 页 1 7 1 同上,第3 3 5 页 旧王拭主编严复集正文部分,中华书局1 9 8 6 年版,第1 7 页 9 1 同上,第2 3 页 o o ! 同上,第9 6 页 1 1 于真理方面,梁启超认为新闻自由可以催生真理:“故某以为业报馆者既认定一 目的,则宜以极端之议论出之,虽稍激焉而不为病。何也? 吾偏激于此端,则同 时必有人焉偏激于彼端以矫我者,又必有人焉执两端之中折衷我者,互相倚,互 相纠,而真理必出焉。” 实现新闻自由的条件、路径:严复认为实现新闻自由的条件要视情况而定, 并着重论述了常态下实现新闻自由的三个条件和殊态下国家优先的思想( 并非是 说不发展新闻自由) 。所谓常态,即谓国家处于正常无外侮内乱时期,在这种情 况下,他认为实现新闻自由的条件是“( 民众) 其力、其智、其德诚优”嘲。所 谓殊态,即谓国家处于危亡的情势之下,这就是当时严复的真实处境,依他之见, “特观吾国今处之形,则小己自由,尚非所急,而所以祛异族之侵横,求有立于 天地之间,斯真刻不容缓之事。故所急者,乃国群自由,非小己自由也。”啪“谓 小己自由,非今日之所急,而以合力图强,杜远敌以觊觎侵暴,为自存之至计也。” “1 在对条件的论述基础上,他认为,切合当时实际的新闻自由实现路径是通过自 上而下的改良:“及今而弃吾君臣,可乎? 日:是大不可。何则? 其时未至,其 俗未成,其民不足以自治也。”嘲( 亦即民力、民智、民德尚有欠缺) 。“使天而 犹眷中国乎,则立宪与革命,二者必居一焉。立宪,处其顺而易者也;革命,为 其逆而难者也。”嘲并辅之以一定的法律和道德保障:在法律保障方面,他主张 包括新闻自由在内的自由要以优良法制的形式予以保障并进一步阐述了要这样 做的理由:“国之所以常处于安,民之所以常免于暴者,亦恃制而已,非恃其人 之仁也。恃其欲为不仁而不可得也,权在我者也。使彼而能吾仁,即亦可以吾不 仁,权在彼者也。在我者,自由之民也:在彼者,所胜之民也。必在我,无在彼, 此之谓民权。彼所胜者,尚安得有权也哉! ”州但反对以法律之名搞言论治罪“国 法之所加,必在其人所实行者。此法家至精扼要之言也。为思想,为言论,皆非 刑章所当治之域。思想言论,修己者之所严也,而非治人者之所当问也。问则其 【1 】李华兴、吴嘉勋编: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4 版,第3 3 6 页 嘲王拭主编严复集正文部分,中华书局1 9 8 6 年版,第2 7 页 m 同上,第9 8 1 页。 1 4 l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保育员实操技能试卷(幼儿教育未来展望)模拟题(附含答案)
- 第13课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册同步教学设计(统编版)
- 本册综合说课稿-2023-2024学年中职思想政治经济政治与社会人教版
- 2025年农业航空作业装置项目合作计划书
- 木材防腐处理环保替代技术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美容用品直播带货企业制定与实施新质生产力项目商业计划书
- 2025年重组载体疫苗项目建议书
- 脊柱微创经皮椎体成形术器械行业跨境出海项目商业计划书
- 游乐场设备维护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织物印染颜料企业制定与实施新质生产力项目商业计划书
- 建筑工程项目技术总结报告模板
- 2025年吉安县公安局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留置看护男勤务辅警29人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职称若干问题回答
- 英国文化入门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天津科技大学
- 猎人海力布课本剧剧本
- GB/T 17748-2016建筑幕墙用铝塑复合板
- GB/T 13173.2-2000洗涤剂中总活性物含量的测定
- 《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及配套规章解读
- 水泥基自流平超平地面施工工艺课件
- 核辐射测量原理-课件6
- 工作年终总结精品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