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唐代水资源产权制度分析.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唐代水资源产权制度分析.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唐代水资源产权制度分析.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唐代水资源产权制度分析.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唐代水资源产权制度分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键词:水资源产权制度 摘要 本文是一篇利用现当代经济学方法和思路演示和分析唐代水资源产权制度 的文章。而唐代文献文书材料对本文的考察提供了来源。唐代水资源产权状况、 唐代水利发展和相关的经济影响是相互作用的,这也颇为符合产权经济学理论的 发展模式,敲本文是一篇以新制度经济学对其加以阐述的文章。 文章引入产权经济学对于产权的一般概念,进而延伸到水权概念,并进一步 分析唐代水资源产权状况和古代社会经济的产权现实。唐代是中国代封建社会发 展的一个高峰阶段,唐代的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和唐代水利事业的大发展都是令 人瞩目的,同时唐代相关的水资源制度建设也是令人瞩目的。 由于这一时期资料的丰富,使得我们有机会对此一时期的水资源产权状况做 一全面的了解,能够方便我们用现当代经济学的方法去考察唐代水资源产权的特 征和发展,并为进一步深入考察中国水资源产权制度的沿革做一份抛砖引玉的微 薄工作。 a b s t r a c t k e y w o r d :w a t e rr e s o u r c e sp r o p e r t yr i g h t s i n s t i t u t i o n n l i st h e s i si sa p i e c eo fa n a l y s i so ft a n gd y n a s t y sw a t e rr i g h is y s t e m u s i n gt h e 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 so fl a t t e r - d a y s e c o n o m i cs c i e n c e n l ed a t aa n di n f o n n a t i e n p r e s e r v e db yt a n gd y n a s t yp r o v i d et h ep o s s i b i l i t yo f o u rr e s e a r c h i r r i g a t i o nw o r k so r w a t e rc o n s e r v a n c i e sw e r et r e m e n d o u s l yi n c r e a s e da n dd e v e l o p e di nt h a cp m o d a n d s od i dt h es t a t u so ft h es v s t e mo fw a t e rr i g h tt h a ti n f e c t e da n dp r o m o t e de a c ho t h e r a l s o i ti st h eg r e a tl e a v e ns u c he f f e c tw o r k e do nt h es o c i a le c o n o m yf u r t h e rr l o r e , a l lp h e n o m e n o nm e n t i o n e da b o v ec o u l db ee x p l a i n e di np r o p e r t yr i g h te c o n o m ya n d i n s t i t u t i o nf , c m i i o l l l v t h eu n i v e r s a lc o n c e p t so fn o w a d a y s e c o n o m i cs e i e n c ei sc i t e di n t h i sh i s t o r y t h e s i s a n dm a k i n ga ne f f o r t0 1 3t h ew o r k so f 也es t u d yo fw a t e rr i g h ts t a t u so ft a n g d y n a s t y , a n ds od o e st h es t a t u so fp r o p e r t yr i g h to ft a n gd y n a s t y ss o c i a le c o n o m y a sw ek n o wt a n gd y n a s t yi so l l ep c a ko ft h ed e v e l o p i n go fa n c i e n tc h i n at h e p e r s i s t e n te v o l u t i o no f b o t hi r r i g a t i o nw o r k so r w a t e rc o n s e r v a n c i e sa n ds o c i a lf e r t i l i t y i nt h a tp e r i o dd of o c u so u ra t t e n t i o nu p o n , s of a ra st h ec o n s u - u c t i o no fs y s t m uo f w a t e rr i g h t n l i st h e s i si sa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a n df i 山一s c a l er e s e a r c ho ft a n gd y n a s t y sw a t e r r i g h t i tm a k e sag e n e r a ls t u d yo ns u c hat e r r i t o r yi nt h em e t h o do fn o w a d a y s 砧s o w es u p p o s ei tc a i ln l a k es o r t i ee f f o r t0 1 1t h ew o r ko fr e s e a r c ho fw a t e rr i g h ts t u d yo f w h o l e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w a t e rr i g h ts y s t e m 文献综述 本文是一篇着眼于唐代水利制度,利用经济学原理分析,研究唐代水资源 产权制度的文章。与本文有关的文献大致有以下四方面的内容,衙述如下: 一、唐代水利的综合研究 唐代水利的综合研究起步较早,大致上可以分作三个阶段: 解放前的唐代水利综合研究基本上属于概括论述范畴,中国历代水利史 述要作为一部资料汇编,为唐代水利的概述性研究提供了综合性资料。青山定 雄刊于东方学报的关于唐代治水与水利工程亦是一篇概括性的论文。早 期唐代水利研究为该一范畴提供了基础和平台。 二十世纪5 0 年代至7 0 年代的唐代水利的综合研究已经开始对该一时期 的水利作了相关经济学方面的研究。邹逸麟的从唐代水利建设看与经济有关的 两个问题最早关注到水利与经济的问题,然该文亦为概括性论述。佐藤武敏则 较早地开始了对唐代水利制度的研究,论著有( 新唐书地理志) 所见农田水 利记事( t 9 6 5 年第一期中国水利史研究) 、唐代地方水利设施的管理( 1 9 6 7 年第三期中国水利史研究) 。 8 0 年代以后,学界对唐代水利的研究有重大的进步。特别是屈弓在1 9 9 4 年西南师大学报上刊出关于唐代水利工程的统计一文,对唐代水利工程 数量做了详细的统计,对唐代水利综合研究有了一个较为理性的考察。 另,钮海燕在1 9 9 2 年第十辑历史地理中载文唐代水利发展的因素及 其影响,也对唐代水利研究做了重要贡献。在该文中,作者将唐代水利发展与 唐代土地所有制变革、经济中心南移、唐代政治军事格局变化相联系,为唐代水 利研究范围做了较大延伸。同时,作者还对唐代黄河流域水利工程数量傲了相当 详细的统计。 二、唐代水利制度以及与水利相关的经济学研究 唐朝水资源产权、水利相关制度的研究由于资料的相对匮乏,该项研究开 展尚不充分。唐律疏议中“杂律”有相关水利建设的法律条文,并唐代水 都式、沙溯敦煌县灌溉行用水细则为研究唐代水利制度的经济研究工作提供 了极为重要的资料。 周魁一在中国科学技术史水利卷中以吐鲁番阿斯塔那5 0 9 号墓出 土唐开元二十二年西州高昌县申西州都督府牒,为差人夫修堤堰事文书、唐 城南营小水田家牒稿,为举老人董思举检校取水状文书为例,对唐代水资源税 做了研究,明确了唐代水资源税的存在。 中国政法大学的才惠莲在中国水权制度的历史特点及其启示( 载湖 北社会科学2 0 0 4 年第5 期) 一文中对唐代水瓷源所有权制度及状况作了一个较 为简明概括的阐述。在该文中明确了唐代的水权顺宇,证明了唐代水资源的利用 的排他性,并对水资源的配置问题作了一个概括性的描述。应该说是对唐代水资 源产权状况的一个简单的初步的描述。 同时,该文对于水费问题解释与周魁一教授的描述有相似之处,并进一步 4 阐发了水费产生代表了水利水资源的经济价值的历史体现。 北京师范大学刘小平在2 0 0 5 年第四辑中国农史中载文唐代寺院的 水碾碴经营,对唐代水利做出了一个简单、大体的新制度经济发展的论述,令 人耳目一新。但是文仅仅罗列一些经济学名词,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 厦门大学郑学檬教授在其著作中国古代经济中心南移和唐宋江南中心南 移一书中对唐代水利技术的发展及经济效应做了细致的分析和阐述。更为重要 的是,作者在该书中引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原理对唐代经济作了一些概括性的分 析,在一定程度上引入了产权经济的研究方法以研究唐代历史。 三、唐代水利制度的研究 唐代水利制度的研究起步较早,与唐代水利的综合性研究同一时期开始。 对于水部式的研究:在上世纪3 0 年代仁井田蓬唐宋时代水利权、 陶希圣唐代管理水流法令做出了研究,并对唐代水资源产权制度作了初步的 介绍: c 、杨联隆对唐代水利制度的研究中提出唐代水利的建设很多情况下出于地 方而非政府行为。他还进一步指出,唐代政府己形成一套相对成熟的制度,在经 济渐趋发达之际,该套制度己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形势,故产生渠堰便,并多由 地方管理担任,进一步发展了崔瑞德、杨联隆的在相关方面研究;( 文见于求 索,1 9 9 7 年第四辑) 郝春文对渠人渠社作了探讨,发展了唐代水利制度以及地方、民间行为 和政府行为关系的研究:( 敦煌的渠人与渠社,北师院学报1 9 9 0 年第一辑。 郝春文关于渠人渠社的研究亦有专著,如敦煌杜邑文书辑校,江苏古籍出版 社1 9 9 7 年) 韩国磐在渠堰使和唐代水利灌溉的管理一文中,认为唐代政府己形 成一套相对成熟的制度,在经济渐趋发达之际,该套制度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 形势,故产生渠堰使,并多由地方管理担任,进一步发展了崔瑞德、杨联隆的在 相关方面研究:( 文见于求索,1 9 9 7 年第四辑) 四、碾磴的研究 黄现瑶在上个世纪3 0 年代唐代社会概略中即己指出碾磴对唐代水利 灌溉的影响。西蠕定生在碾碹寻琮华北农业两年三作制的产生( 日本学 者研究中国是论著选译第四卷六朝隋唐) 中对碾碹的发展作了较为详细地 阐述。该文系统地论述了碾铠从唐代初期遭到抑制到大历以后唐朝政府对碾磴转 向保护的过程。 梁忠效在1 9 8 7 年中国史研究的唐代碾磴业一文中对唐代碾毯发 达的原因作了阐述,认为是商品经济活跃、城市人口急剧增长的影响造成的。并 且对唐代碾砚的两个特点,即:为社会上层人物所垄断和由社会多屡次构成。 张泽成在唐代工商业粮食加工业一篇中对碾碹有一个相当细致的 论述。该文介绍了碾碹的历史以及碾磴工作原理。同时对碾磴业在唐代的发展作 了个概括性的论述。该文对于政府对碾磋业的态度、拥有碾碹的社会阶层均作 了定的分析。 前言 作为农业大国,中国的国计民生从来和水资源密不可分。水资源的管理、利 用等诸多方面,涉及到帝国的社会生产、生活。同时,水资源的管理利用问题也 直接关系到中国的各王朝的兴亡。管子郎有大量文字涉及到水资源问题,以 为水资源的利用管理是抵御水旱灾害,维系国家民政、财政甚至军事运作的重要 一环。 早期统一的中国封建王朝建立伊始,即有各种相关水资源的利用管理法律法 规见诸史籍。秦始皇统一全国后,郎实行“狭通川防”,统一同一条河上堤防的 工程标准。汉代兄宽制定水令,是见于实在的第一部关于灌溉管理的法令, 汉书兄宽传:“宽表奏开六辅渠,定水令以广溉田。”唐代颜师古日:“为用 水之具次立法,令皆得其所也。”1 汉书循吏传召信臣记载,召信臣迁南 阳太守,“为民作水约束,刻石立于田畔”,“以防纷争”,由此可见在汉代已经出 现了有关东资源管理使用的一些制度。2 唐代长久的大一统以及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为社会经济、各项制度建设 提供了根基和切实有效的保障。从目前切实可寻的资料来看,既有敦煌出土的唐 代的唐开元永部式残卷、沙州敦煌县行用水细则与渠入( 社) 行人转酝的 文书材料,又有在如唐六典、唐律疏议等等这样的相关唐代制度文献材料 存在,这就为我们对唐代水力资源制度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 在拟题初始,笔者本来考虑是否以“唐代水权及水权制度”为题,丽事实上 这的确是一个关于“唐代水权”的命题。但是考虑到水权( w a t e rr i g h t ) 一词在 国内尚有争议,故而转向以。水资源产权”为题。3 关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水资源产权这一课题,学界开展了一定的讨论,也有 一定的论文进行阐述。佐藤武敏较早地开始了对唐代水利制度的研究,论著有 ( 新唐书地理志) 所见农田水利记事( 1 9 6 5 年第一期中国水利史研究 、 唐代地方水利设施的管理( 1 9 6 7 年第三期中国水利史研究) 。 中国政法大学的才惠莲在中国水权制度的历史特点及其启示( 载湖北 社会科学2 0 0 4 年第5 期1 一文中对唐代水瓷源所有权制度及状况作了一个较为 简明概括的阐述。在该文中明确了唐代的水权顺序,证明了唐代水资源的利用的 排住性,并对水资源的配置问题作了一个概括性的描述。应该说是对唐代水资源 产权状况的一个简单的初步的描述。 厦门大学郑学檬教授在其著作中国古代经济中心南移和唐宋江南中心南 移一书中对唐代水利技术的发展及经济效应做了细致的分析和阐述。更为重要 地是,作者在该书中引入了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原理对唐代经济部分地作了概括性 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开始在唐代历史研究中引入了产权经济的研究方法。 1 i 东汉1 班固汉书,卷五八,( 兄宽传,中华书局,1 9 8 3 年6 月敝,第2 6 3 0 页。 2i 东汉】斑国,汉书卷八九循吏传召信臣,中华书局,1 9 8 3 年6 月版第3 6 4 2 页。 3 水权的定义在国外舞无太天舒歧,亦没有经进太多的讨论,而审国水权观念在改革开放以前甚至改革于 放后1 0 多年一直没有破重视,故而在“水权”的定义显得相对复杂混乱。由于产权返一概念的定义存在看 一系列的分歧鄙寓权有三舒说、五分说等等,故而“水权”这一概客亦嚣之产生分歧。在国内,。求权” 这一概念有“一权说,“二权说。、“多权说”。“一权说”认为“水权“郎“水权。核心在于“水权交易”: “二权说”认为“水权1 应仅包括水舞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多权说”认为水权不仅包括了水资源韵所有 权和便用权,而且应当包括与此相关的其它些权力,形成一组权利柬。 而在相关资料的研究以揭示唐代水资源产权状况的论文中,在上世纪3 0 年 代仁井田瞳唐宋时代水利权,陶希圣唐代管理水流法令做出了研究,并 对唐代水资源产权制度作了初步的介绍:韩国磐在渠堰使和唐代水利灌溉的管 理一文中,认为唐代政府己形成一套相对成熟的制度,在经济渐趋发达之际, 该套制度己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形势,故产生渠堰使,并多由地方管理担任,进 一步发展了崔瑞德、杨联陛的在相关方面研究。 实际上,本文欲以经济学方法研究水权问题,同时以明晰事物运行和发展内 在机制,揭示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祈请大家指正。 、唐代的水利发展 唐代的水利发展是水利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如果以隋唐时期作为一个大的 基准线,在这之前,中国的农业中心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随着两汉至隋的人口 逐渐迁移以及气候的变迁,唐代长江流域的经济地位突现出来,由唐至宋,长江 下游已逐渐开始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到了宋初,已出现了所谓“苏湖熟,天下 足”,“国家根本,仰给东南”4 的说法。我们将目光放在唐朝,来考察江南地区 的农业水利的发展。同时,黄河流域作为传统的农业生产区依然保有其在北方重 要的农业生产区域的地位。在两个不同流域的生产发展的过程中,水利治理和灌 溉活动等一系列涉水事务在农业生产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换言之,千百年的农业 灌溉和治水活动促成了两个大的流域性生产区域,并且在唐代中国成为了主要的 和最为重要的陆域性生产区域。 屈弓先生在确定了资料利用范围和统计标准后,对唐代的水利工程做了一个 统计,凡得3 2 5 项水利设施,见载于唐宋正史,载于清代地方省志的水利设施又 得8 2 项,共得4 0 7 项。 中国水利国际合作网上有详细的关于唐代兴建和维修农田水利设施数量的 统计,上有表,径引之如下:。 唐代兴建和维修水利工程统计表 4 f 元】脱脱:来史,卷三三七范缜传由垡书局,1 9 8 5 在6 月版,第1 0 7 9 6 页。 5 届弓:若于唐代承利工程的统计,西南师范天学睾报,9 9 4 皇筹1 期。 h 士中:脚哪m c 哪- n c l q v ;笋l s 惰n 】c 】e v i e 砒a s p ? a n ,d e i 渊o a 缸d d 皇7 9 2 。 、兴建地区关河河河山淮江剑南道及 岭 陇右道合计 内南东北 南南南 吐著地区 南 安西北庭 兴建规模道道道道 道道 道 道 灌溉干顷以上 52245l1 022j j 灌溉五百亩至千顷 33122221 5 灌溉面积五百顷以下 3 42 51 42 581 75 81 9i 4 2 0 5 兴建农田水利工程总数 4 23 01 73 11 2 0 7 02 13 4 2 5 3 5 注:1 、工程以单项计如南昌。开陂塘5 8 0 所”以一处计入。画一处工程不同重建维 修或扩建看分别计入 2 、有的农田水利工程灌溉田亩是多处的总数如武陵修崔陂溉曰千顷等。文献没 有明确记载灌溉田亩者未计入工程规模项。 3 、堤防工程护田看计入。 具体数量两者有所出入,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唐代的水利设施基本上主要设置 在黄河、长江的大型灌区,大约不用怀疑。当然这一时期其他各流域亦有各种灌 区形成,本文主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长江、黄河流域的灌区为样本,作为参考。 ( 一) 唐代黄河流域治理情况 唐代黄河水利建设成效显著,温暖湿润的气候有利于水利建设的发展。研究 表明,中唐以前北方地区水利复兴,恢复了西汉时期的水利工程,并新建了一些 新的灌区。特别是引黄灌溉的成功和关中水利的恢复。据李剑农统计,唐代有水 利工程2 5 3 项,宋代为1 0 4 8 项,但唐代北方地区有1 0 3 项,宋代北方地区则只 有7 8 项。7 这足以说明唐代北方地区的农业水利建设是十分突出的。对于以北方 为核心区的唐代文明兴盛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唐代沿袭隋代大兴水利,使得黄河 流域的农业经济在长达四百多年的战乱之后得以复兴。黄河上中游自煌水以下至 河套曾大兴屯田水利。在今之宁夏引黄灌区,唐代有汉渠、御史渠、光禄渠、特 进渠、七级渠等。内蒙古河套地区,唐代开有延化、成应、永清、陵阳等灌溉渠 道。隋唐都长安,自然也极其重视关中水利,唐代郑白渠仍为主要灌区,前期灌 田号称万顷,后期降至六干顷。沿渠权贵多建水碾、水磨,明令拆毁不下六七次, 每次不下数十处。宝历元年( 公元8 2 5 年) 在高陵县建彭城堰扩大了灌区。唐代 引渭水为源,建升原渠,又重修六门堰:开发引洛水和黄河灌溉,其中在龙门引 黄河水灌韩城田,号称六千顷。引渭、引洛、引黄工程也在唐代得以发展和兴建。 李剑农:c 中国古代经济史稿第二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 0 0 5 每5 月版第1 8 9 页。以数据由原文 中对中国历代各地区水利建设数量的统计衰计算而得该表始出目冀朝鼎“中国历史上基本经济地带与灌 溉事业”( k 臼e c 锄c $ m c h m e s e h l s c o e j ,由李建农重新整理绘制。 。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第二卷武汉天学出皈枉2 0 0 5 年5 月版,第1 9 8 一1 8 9 页。 ( 二) 唐代长江流域治水理情况 长江流域在唐代是一个发展高峰期。长江流域中上游的四川盆地,历来以天 府之国著称,其受惠于都江堰水利工程甚多。同时,唐代的社会经济发展还促进 了南方长江流域的迅速发展,而太湖流域,水利事业更为发达。成都平原、太湖 流域两个区域在唐朝历史演进过程中开始逐渐展示出称为全国经济重心的趋势, 所谓的“扬一益二”就是这种趋势的表现。当然,除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唐后期 藩镇割据的情势,使得唐朝中央财政倚重更趋向于江南地区,这也是唐代开始长 江流域逐渐呈现出取代黄河流域的重要原因之一。 据贞观十三年( 公元6 3 9 年) 统计,剑南道人口最盛,下辖2 3 1 县,有6 3 8 2 0 0 户,2 8 5 6 6 7 9 口:尽辖长江中下游区域的江南道次之,共辖1 7 9 县,共4 0 3 9 3 9 户,1 9 5 9 5 1 0 口。一道的户、1 :3 多少不仅仅是该地区幅员大小的体现,亦可以反 映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有意思的是,治所成都地处剑南道的核心位置,历 史悠长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对该地区惠泽久远。成都有1 1 7 8 8 9 户,7 4 0 3 1 2 口,分 别占到全道户数、口数的2 9 2 和3 78 。江南道在这一时期幅员远大于剑南道, 但是在人1 2 :3 幅员上显然略逊于剑南道一筹。 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此以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在天宝年间该一地区户、i s l 数字统计上可以看出。由于该地区户、口数的膨胀及幅员辽阔,在天宝年间,江 南道析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据天宝元年统计,江南东道人口己为最盛,下辖 9 7 县,1 1 0 1 4 5 0 户,6 6 1 5 9 7 7 口,按照当时全国总户、口数分别为8 9 7 3 6 3 4 和 5 0 9 7 5 5 4 3 的数字来看,江南东道户、口数已占全国总数的1 22 7 和1 29 9 :该 一时期江南西道,下辖县数9 0 县,户数6 0 5 2 5 4 ,口数3 7 2 3 9 7 2 。这一时期原先 的江南道的户、口数所占全国户、口数的比重已经上升至1 9 0 1 和2 0 2 2 。这 一时期剑南道下辖1 8 3 县,9 3 7 1 2 4 户、4 0 9 9 8 2 6 口。按照这一数字统计,天宝年 问长江流域最重要三道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剑南道的户、口数比重己占全 国数字的3 0 左右。1 0 在户、口数上来讲,天宝元年( 公元7 4 2 年) 和贞观十三年长江流域占全国 总数比重基本上维持在同一水平,然而重心己开始呈现出由西向东的转移。而行 政区划的改变,在实际上一定程度地掩盖了江南地区经济地位抬升的状况。特别 是在安史之乱以后,唐代财政的重要依靠转向江南地区,很大程度地刺激了该区 域的经济发展。唐人说:“天下以江、淮为国命”“,己可窥见一斑。 长江流域的水灾水患见诸史载的远不及黄河流域来得多,在两唐书五行 志中罕有关于长江流域的水患水灾记载,关于长江干流水患水灾的记载更无一 条。 对于长江流域的治理在有唐一代有一个高峰期,唐代长江下游地区水利工程 的兴建超过了以往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根据冀朝鼎中国治水活动的历史发展 与地理分布统计表所提供的数据统计,春秋至隋长江下游地区所属州县的水利 兴建工程共有“项,其中六朝时期占3 2 项。根据陈勇对唐代长江下游地区水利 工程的统计1 2 ,该一时期共建有水利工程1 0 4 项,是六朝时期本区修建水利工程 粱方仲: 田赋统计, o 粱方仲: 田眭统计, 唐贞观十三年各道户口数、平均户口及各道户口数的比重表载于中国历代户口、田地、 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0 年版,第7 8 页。 唐天宝元年车各道户a 数、平均户口及各道户口数的比重袭,载于中国历代户口,田地, 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0 年舨,第8 6 页。 ”f 厚 杜牧c 樊川文集j ,卷十六- 二枣相求杭州启_ = 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8 每版蒹2 4 9 页n 1 2 酥勇:论唐代江下游农日永利的修治及其特点 :海7 = 学学报( 社科版,2 0 0 6 皇第2 期。 数目的3 4 倍,也超过了唐以前历代修建水利工程的总和。”可见,唐代长江下 游地区的水利兴建远超前代,其水利事业的发展真正达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阶 段。 另外,长江下游的水利建设从工程的作用、效益来看,长江下游的水利工程 大致可分为防洪御早的灌溉工程、沟通江河以便漕运兼济灌溉的漕运工程以及抵 御海潮侵袭的蓄淡拒成工程、海塘工程等类,其中以防止水旱灾害的灌溉工程为 主。唐代长江下游各区稻作农业的发展与本区农田水利工程的兴修大致是同步 的,大凡是水利事业较为发达的地区,都是本区最重要的稻作农业区,这充分体 现了农田水利建设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唐代长江下游地区的水利工程的规模也相对很大。就水利工程的灌溉面积而 言,唐代长江下游溉田万顷以上的水利工程除原有的鉴湖外,又增加了润州绛岩 湖、明州它山偃2 项。据现有可考据的统计,唐代溉田千顷以上的水利工程有 3 3 项,除如上溉田万顷以上的4 项外,至少还有1 1 项,它们是高邮堤塘( 溉田 数千顷) ,富人、固本二塘( 溉田且万顷) ,金坛南北谢塘( 溉田千顷) ,武进孟渎( 溉 田四千顷) ,长城西湖( 溉田三千顷) ,杭州钱塘湖( 溉田千顷) ,于潜紫溪( 溉田四 千余顷) ,郎县仲夏堰( 溉田数千顷) ,奉化白杜河( 溉田一千二百顷) ,宣城大农 陂( 溉田千顷) 。“ 本地区有不少的水利工程惠及后世,宋人曾巩广德湖记云:“( 广德) 湖之大五十里,在鄞之西十二里,其源出四明山。( 鄞县) 东七乡之田,有钱 湖溉之;西七乡之田,水注之者,则此湖也。”魏岘四明它山水利备览称 “溉田万余顷”的它山偃水利工程,“自唐逮今四百十有六年,民食之所资,官 赋之所出,家饮清泉,舟通物货,公私所赖,为利无穷”。 值得注意的是,唐代长江下游地区修建的水利工程在技术上也明显优于前 代。江南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鉴湖在唐以前有斗门而无闸,到唐代贞元元年( 公 元7 8 5 年) ,浙东观察使皇甫政对玉山斗门进行了改建,把原来简易的二孔斗门 改为八孔闸门以泄山阴、萧山县境之水出三江口入海,极大地增强了鉴湖灌区的 排泄洪涝的能力。”本区水利工程不仅设有许多斗门、水闸,而且工程的结构也 相当复杂。以鄞西平原的它山堰为例,该水利工程由拦河堰、输水干渠、泄水竭 等组成。大和七年( 公元8 3 3 年) ,王元嚏选择在“二山夹流、钤锁两岸”的它 山,规而作堰,堰脊横阔4 2 丈,覆以石版,左右石级各3 6 个,“堰身中定,擎 以巨木,形如屋字”。堰堤横截鄞江,使江河分流,截然为二。以至于魏岘赞道: “堰低昂适其,广狭中度,精致牢密,功侔鬼神。” 二、唐代水资源产权系统的形成 ( 一) 产权形成问题 为了说明唐代水资源产权的形成问题,我们有必要说说“产权”概念。 1 3 冀朝鼎:中国历史_ 匕的基本经铲医与水利事业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8 1 年舨第3 6 页,中 国治水活动的历史与发展与地理分布的统计蓑。 周魁一、陈茂山;西汉后代瘫溉成就的比较研究,历史地理( 第1 】辑) ,上海人民出版社, 9 9 3 年 第2 5 页。 1 5 f 北宋】誓巩:南丰先生元丰类稿 ,卷十九,广德湖记。 1 6 i 北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四五,地理五中华书局1 9 s 6 年3 月版,第1 0 6 1 页。 产权的形成实际上受到四个方面的制约,即: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人口的压 力;资源的稀缺性:要素和产品价格的长期波动。 从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层面来讲,马克思认为社会制度结构基本上是以技术为 条件的。巴泽尔认为产权确立所得者的资产权的收益要大于他排除其他人使用这 一产权的费用。“当费用过高时。财产将进入公共领域,一些技术的发明则降低 了实行所有权的费用。从这一主题出发,完善的唐代的水资源产权的形成,的确 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技术的进步。 资源稀缺性和人口压力。这是两个密不可分的要素。从人口角度来讲在人 口相对资源显得极小的情况下,没有任何必要建立排他性产权。然后当人口在增 长之后资源的稀缺性开始相对增长,同时对事物建立产权所产生的费用也随之产 生。按照马克思的理论,入口变化同时还影响生产资源,如土地相对劳动力的价 格。 资源的稀缺程度是人口变化的函数,某一资源的稀缺程度的增加必然伴随其 价值的上升,从而对其界定产权是划算的( 即产权界定的收益大于产界定的成 本) 。阿尔钦说过:在本质上,经济学是对稀缺资源产权的研究,人类社会早期 所建立的排他性产权就是从最稀缺的资源开始的,因为只有稀缺性增大的过渡时 期内,才值得去承受建立和形式产权所必须的费用,当然产权也能够限制开发资 源的速度。 要素和产品价格的长期变动是历史上多次产权制度安排的主要原因。某种要 素价格的上升,会使这种要素的所有者相比其他要素而言能获得相对更多的利 益。某种产品的价格上升则会导致用来生产这种产品的要素的独占性( 包括建立 更明确的排他性产权) 使用更具有吸引力。相对价格的变动在提高资源配置的效 率方面往往伴随着产权及其制度的变迁,另一方面,如果一些价格的变动不能随 着产权及其制度变迁,则会降低资源使用的效率。 ( 二) 唐代水资源产权的形成 根据以上的理论,我们可以对唐代完善的水资源产权形成做出一番分析。 1 、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唐代在水利资源方面的技术,随着中国之前千百年的技术演进,有了长足的 发展。 水利灌溉技术在唐代有了很大的发展,郑学檬先生在其技术进步和唐代江 南的水利、农业一文中对唐代的农田水利、灌溉技术的发展有相当详尽的掐述。 就灌溉而言,唐代的灌溉技术基本上然仍然是利用河、渠、塘、浦等水源,引水 灌田。唐代水利技术的发展是大大超越前代的。韩国磐认为戽斗、辘轳、桔槔, 翻车,汲机,筒车以及水利带动的水转筒车,手挽足踏和牛转水车等灌溉工具, 即兴建陂塘河渠等工程都是这一时期唐代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技术进步。1 8 同时, 水车的推广已可以算一项技术的发展,唐耕耦认为在汉代即己发明的水车在唐代 方得以推广发展与灌溉领域。作者例举t :i l 方旱作、长江上游四川地区、长江下 游的江南地区使用水车的相关资料,并引录日本类聚三代格卷八太政府符 中关于“渠堰不便之处多购水车,其以水转、足踏、服牛回等,被随便宜”的纪 录,以证明各式水车在唐代已被广泛地使用,对于农业生产特别是长江流域的稻 。f 簧1 y 竺泽尔:产权模型载于寓权的经萨分析上簿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 1 6 年3 月版 。薜国磐:f 腈鹰五代史诒集,踌唐五代时的生产力发展,三联书店,】瞄】年版。 作区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时由于唐代“高山绝壑耒耜亦满”,灌溉工具的需要 比以往更为迫切,因此出现了多种水车。” 然而在江南地方,特别是太湖流域,由于灌溉系统往往贴近海边,所以唐代 的水利灌溉工程一项重要的进步在于堤坝的修筑,往往还具有防止海水倒灌的功 能。周魁一先生在中国古代的农田水利( 续) 一文中指出:“东南沿海地区水 利受海潮影响,形成一种可称之拒咸蓄淡的独特工程型式。郎采用一组闸坝建筑 物,抗御海潮入侵,蓄引内河淡水灌溉。唐太和七年( 公元8 3 3 年) 在今浙江宁 波兴建的它山堰,就是这种类型的工程。它山堰为有坝灌溉枢纽,溢流坝横断大 溪,用以抬高上游水位和隔断下游咸潮。堰上游开渠引水灌溉农田二十四万亩。 灌溉余水和灌区沥水由下游泄回鄞江,泄水人江处的闸门同样有拒咸蓄淡的作 用。灌区内有日月二湖,与渠系相连。增加了灌溉水量的调节能力,整体规划相 当完各。”2 1 值得注意的是,灌溉技术的进步还表现在对水资源的合理分配上。自居易刺 杭州,制定钱塘湖事四条,详述用水规定利害: 钱塘湖一名上湖,周回三十里,北有石函,南有笕。凡放水溉田,每 减一寸,可溉十五余顷;每一复时,可溉五十余顷。先须别选公勤军吏二 人:一人立于田次,一人立于湖次与本所由田户,据顷亩,定日时,量尺 寸节限而放之。 若岁旱百姓请水,须令经州陈状,刺史自便押帖,所由即日与水。若 待状入司,符下县,县帖乡,乡差所由,动经旬日,虽得水而旱田苗无所 及也。 大抵此州春多雨,夏秋多旱,若堤防如法,蓄泄及时,即濒湖千余顷 田无凶年矣( 原注:州图经云:湖水溉田五百余顷,谓系田也。今按水利所 及,其公私田不啻千余顷矣) 。自钱塘至盐官界,应溉夹官河田,须放湖入 河,从河入田。准盐铁使旧法,又须先量河水浅深,待溉田毕,却还本水 尺寸,往往旱甚,即湖水不充。今年修筑潮堤,高加数尺,水亦随加,即 不啻足矣。脱或不足,即更决临平湖,添注官河,又有余矣。( 原注:虽非 浇田时,若官河干浅,但放湖水添注,可以立通舟船) 瑚中有无税田约 十数顷,湖浅则田出,潮深则田没,田户多与所由计会,盗泄湖水,以利 私田。其石函南笕,并诸小笕闲,非浇田时并须封闭筑塞,数令巡检。小 有漏泄,罪责所由,印无盗泄之弊矣。又若霖雨三日已上,即往往堤决, 须所由巡守,预为之防。其笕之南,旧有缺岸,若水暴涨,印于缺岸泄之; 又不减,兼于石函南笕泄之,防堤溃也( 原注:大约水去石函口一尺为限, 过此须泄之) 。予在郡三年,仍岁逢旱,湖之利害,尽究其由,恐来者要知, 故书于石。欲读者易晓,故不文其言。长庆四年( 公元8 2 4 年) 三月十目, 杭州刺史自居易记。”2 2 自居易钱塘湖石记记录了周密的用水计划。他根据当地“春多雨,秋多 旱”的特点,对用水、蓄水、泄水作了严格规定。用水则“据顷亩,定日时,量 “唐耕藉:唐代水车的使用和推广,文史哲1 9 7 8 年4 期第7 5 页。 3 陈枷安:瓦罐、龙骨车、抽水机漫谈古代灌溉工具文史知识1 9 8 3 年7 期第6 ;页。 2 1 周魁一:f 口国古代的农田水利,农业考古1 9 8 6 每】期,第1 7 j 1 8 3 页。 芷自居易:自居易集,卷六八钱塘湖石记,中华书局1 9 7 9 年版,第1 4 3 1 1 4 3 3 页。 尺寸节限而放之”。百姓请水溉田有审批程序。蓄水不足是旱季的一大难题,于 是加高堤岸,增加蓄水量。泄水则以湖水涨至“去石函口一尺为限,过此须泄之”。 严禁湖边无税田田户盗泄湖水以保田地的行为,并指示把泄水与护堤联系在一 起,“若水暴涨,即于( 笕南) 缺岸泄之;又不减,兼于石函南笕泄之,防堤溃也”。 从技术角度看,用水、蓄水和泄水计划与工程设施都比较先进,符合科学原理。 比如用水量的计算。每减一寸,可溉十五余顷。每一复时,可溉五十余顷”。所 谓减一寸指减湖水一寸。 在这里,我们很明显地看到,唐代的水利技术的进步对于完善水资源产权的 形成是大有裨益的,特别是灌溉技术在对水资源的分配问题上。唐代的水准仪和 水准测量发展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乃至到清代,水准仪和水准测量技术基本上 是沿用唐代的技术的。 最早记载水准仪的形制和构造的是唐代人李筌在肃宗乾元二年( 公元7 5 9 年) 完成的军事著作太白阴经。相隔近半个世纪,杜佑在他所著的通典 的兵典部分引用了太白阴经对水准的记载,时在贞元十七年( 公元8 0 1 年) 。 北宋康定年闻曾公亮在其所撰武经总要中又转引了水准仪的有关记述。后者 除有关文字记述外,还附有水准形制和测量方式图。兵书之所以对水准测量尤为 重视,是因为作战中常常采用水攻,或冲淹敌军和域池,或断绝交通,其用法多 种多样,而其基本条件是“须先设水平测度高下始可用之也”。 钱塘湖即现在的杭州西湖,在唐代是当地一重要的农业灌溉用湖。合理的水 资源分配技术不但有效地利用的水利资源,同时降低了所有权实施的费用。有效 的分配水资源的技术,有利于政府对于水资源的管理。“先须别选公勤军吏二人: 人立于田次,一人立于湖次与本所由田户,据顷亩,定日时,量尺寸节限而放 之,政府派人对于水资源分配、顺序的先后等进行管理。有效地进行科学管理的 首要前提是在于能对水资源的利用进行合理的计算和安排。“凡放水溉田,每减 一寸,可溉十五余顷:每一复时,可溉五十余顷”,“又须先量河水浅深,待溉田 毕,却还本水尺寸,往往旱甚,即湖水不充。”对于水利和灌溉的精确的计算能 够保障对于分配的合理进行,在这一前提下,政府才有可能有目的的派入对水利 灌溉进行管理。 我们在水部式中也能看到对于水资源的分配。可以说,这在唐代已经是 比较成熟的了。在对郑、白各大型灌溉区的渠水治理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唐 代的水利测量技术,正是水资源分配的必要前提: 。凡浇田皆仰预知顷亩,依次取用。水遍,即令闭塞,务使均普,不得 偏并”; “清水恒准水位五分,三分入中白,取二分入清渠,若水量过多;即于 上下用水处相知开放,还入清水”; “水一尺以上二尺以下入中白渠,及偶南区若水两过多,放还本渠”。2 5 如此等等。 水资源分配技术的发展和成熟,直接降低了水资源的产权施行费用。如果这 一技术不成熟的话,水资源的分配将是无亭的,也必然导致效率的低下。农业生 产依赖于合理的农业灌溉,而中国的现实情况是农田相连的,同时水资源之于农 业生产又是流域性的。没有明确的水资源的计量手段,得不到合理的水利分配机 罗振玉:t 鸣抄石室遗书正续篇水部式,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 0 0 4 每版第2 5 0 页 制,各个生产单位之间的灌溉难以达到均衡。而流域性生产在水资源分配不均的 情况,往往会产生关于生产的纠纷。 我们知道关于自然资源产权结构是个从自由放任一协议协商协 调科层的结构,换言之,是一个从扁平化到层级化的管理体系。唐代由于生 产力的发展,人口增加,流域性的农业生产发展迅速,水资源稀缺性凸现。唐代 中国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在这种情况下,科层化的水利体系,能够有效 集中剩余控制权于一个决策实体当中。那么在高度集权的制度下,一个有效的水 利系统在唐代必然不是在一种协议、协商或者协调模式下的,同时也不是一种高 效的选择。那么要产生一种科层的水利结构,必然是要建立在国家行政切实有效 的前提之下。这,理所当然需要技术支撑的。 反过来讲,这也是国家对产权界定从而降低交易费用的必由路径。国家在技 术改进之后,特别是对于水资源的分配技术得到发展之后,能够有效地形成起科 层化的水利结构。科层化的水利结构的形成进而促使了政令统一相对高效的水利 管理系统。 唐代国家发展了有效的水利测量系统进而发展了水资源分配的技术,首先在 国家层面,有效地保障了水资源共有水资源在名义上集中于政府的产权界 限。政府在掌握有效地关于水资源的技术之后,有效地对水资源利用进行管理, 从而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同时水利资源技术发展,可以更加明晰对于国家内部 的各个单位的效益产出的计量,有效地保障了国家产权的完整性和价值性。 另一方面,我们看到自居易钱塘湖石记中“去石函口一尺为限,过此须 泄之”,这一措施,正是旨在避免湖边无税田田户盗泄湖水以保田地的行为。可 以说技术的进步阻止了技术缺乏而导致“搭便车”和强迫第三方承担他对交易成 本的分额,不但在国家产权层面包占了权宣,也保障了个体决策者的私有产权。 2 、人口压力和水资源的稀缺性的凸显 宁可在其中国封建社会人口问题一文中指出:“汉唐时期,黄河中下游 的人口在正常情况时,在当时条件下往往已经接近或达到饱和,从而出现了相对 过剩人口。其一个重要的去向是向周边地区移动。由于当时未开发地区特别是南 方面积辽阔,并具各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因此黄河中下游的相对人口过剩 问题相对来说可以得到缓和。总起来看,这时人口增长和耕地面积及粮食总产的 增长大体上是适应的,对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正如我们所知 道的,在唐代江南地区的农业生产基地的作用逐渐体现出来,这不仅仅是因为北 方的经年战乱所致,更多的是北方生产流域的人口逐渐趋于饱和。“ 唐代的人口增长是迅速的,贞观十三年( 公元5 8 9 年) 全国人口统计总数为 1 2 3 5 1 6 8 1 ,到了天宝元年( 公元7 4 2 年) 人口骤增到5 0 9 7 5 5 4 3 ,到了天宝十四 载( 公元7 5 6 年) 人口达到唐代的顶峰为5 2 9 1 9 3 0 9 ,并且这一数字在以后近五 百年内都始终保持最高纪录。单纯从人口的增长我们或许很难说明问题,然而就 江南地区的人口增长速度而言,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贞观十三年江南道户数、 口数分别占全国总户数、口数的1 3 2 8 和1 5 3 6 ,而天宝元年和江东道、江南 西道两道的人口这一比例上升到1 9 0 1 和2 02 2 。与此同时,关中地区在贞观 十三年关内道户数、口数占全国人口的1 3 0 9 和1 4 1 2 ,天宝元年这一比例台 京畿关内两道为1 0 3 4 和1 0 5 5 ,同比略有下降。河南、河东、河北三道在贞 观十三年这两组数据分别为90 6 、89 2 、1 0 1 5 和94 7 、80 8 ,98 7 , 在天宝元年成1 7 8 2 、7 0 3 、1 4 5 7 和1 9 2 8 、7 3 1 、1 8 0 9 。采用百分比 厶宁可:光明日报,1 9 8 2 年6 月2 】日。 进行计量,我们可以看出人口增长的速爱趋势和人口迁移的方向。在主要生产流 域,人口比例的增长,说明了农业生产和人1 :3 发展的相互关系,而北方人口的放 量增长,直接促成了该流域内人口相对于农业产出的饱和,进而推动了人口向江 南地区的流动。 从敦煌出土水部式中我们可以看见,几乎所有的相关规定都集中在黄河 流域,如果说我们见的水部式内容已经涵盖了其原件的大部分内容,这样更 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黄河流域的人口放量增长,直接导致了水资源的紧张,使得 水资源的稀缺性凸现出来。人们必须开始建立排他性产权以维护他们的自身权利 至少黄河流域的制度创建是具有全国性的典型意义了。之所以产生了如前文 所提到的水资源的分配制度的进展,正是由于这种人口和水资源稀缺性相互作 用,而必须建立合理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