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论人之超越性与教育关注.pdf_第1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论人之超越性与教育关注.pdf_第2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论人之超越性与教育关注.pdf_第3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论人之超越性与教育关注.pdf_第4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论人之超越性与教育关注.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论人之超越性与教育关注.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超越性是人的生命存在与活动的根本属性和内在特质。正是因为人的超越性, 人不会仅仅停留于现实世界的满足和追求,而是在不停的寻求着对于已有本我的 超越,追求自身有限性的不断突破,追求自身生命价值的不断升华,从而使人的 生命活动在不断超越中赋予永恒的价值和无限的意义。教育作为直面人的生命, 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就应该关注人的超越性,注重引导 学生追求生命的超越,实现生命的超越,并在追求生命超越的过程中,发现生命 的意义,创造生命的价值,实现生命的辉煌。然而,现实中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 却遗忘了人之超越性,鉴于此,我选择了“论人之超越性与教育关注”这一题目 进行研究。本论文包括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人之超越性的内涵。论文首先回顾了中外哲学史上对人之超越性 的不同理解,然后从价值论的视角出发对人之超越性的内涵作了厘定,认为超越 性是人的存在与活动的根本属性和内在特质,是人高于动物之所在,是人之为人 的标志。 第二部分:人之超越性与个体生命。论文从个体生命的有限性、可能性、生 成性和文化性四个方面对人的生命存在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人的真f 的超越主要 表现在人的境界的提升、信仰的探求、意义的追问以及走向审美的过程中,从而 为后面的内容提供理论依据。 第三部分:人之超越性视域下的教育实然发展和应然追求。论文先就现实中 功利化的教育观念使学生不思超越、膨胀化的教师权威使学生不敢超越、标准化 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不能超越三个方面揭示现实教育中对人之超越性的遗忘;然后 从教育的目的应是人的超越性的持续,表现为人的生长过程:教育的过程应是以 人的超越性为指向的人与文化的双向建构过程;教育的追求应让人学会不断地创 建可能生活三个方面阐释教育的应然追求。 第四部分:关注人之超越性的应然教育策略。在前面三部分分析基础之上, 论文提出了提升生命境界、坚定生命信仰、寻求生命意义、走向生命审美的应然 教育策略。 人是一个追求无限和完美的存在,相信关注人之超越性的教育会使人的生命走出 有限、走出当下、走出自身和世界,实现世俗人间的种种真善美的无尽的追求。 关键词: 人之超越性;个体生命;生命教育 a b s t r a c t t r a n s c e n d e n c ei st h eb a s i ca t t r i b u t ea n di n h e r e n c es p e c i a l i t yo ft h eh u m a n e x i s t e n c ea n di t sa c t i v i t i e s j u s tb e c a u s eo ft h et r a n s c e n d e n c e ,h u m a nw o u ts t o pt h e i r p u r s u ei nt h er e a lw o r l d h ea l w a y sf i n dw a y st ot r a n s c e n dh i m s e l f , t r yt ob r e a kt h r o u g h h i so w i il i m i t a t i o na n di n s i s to nh i sl i f ev a l u e ss u b l i m i t a t i o nw h i c hm a k e sh i m s e l fg a i n e t e r n a lv a l u ea n di n f i n i t es i g n i f i c a n c e a sas o c i a la c t i v i t yw h i c hc a ni m p r o v et h eq u a l i t y o fl i f e e ,d u c a t i o ns h o u l dc o n c e r no nt h et r a n s c e n d e n c e ,l e a d i n gs t u d e n t st op u r s u et h e t r a n s c e n d e n c eo ft h el i f e ,r e a l i z i n gt h et r a n s c e n d e n c eo ft h el i f e ,f i n d i n gt h em e a n i n go f t h el i f e ,c r e a t i n gt h ev a l u eo ft h el i f ea n dr e a l i z i n gt h eb r i l l i a n c eo ft h el i f e h o w e v e r , t h ee d u c a t i o ni nr e a l i t yi g n o ro re v e nl i m i tt h et r a n s c e n d e n c e t h e r e f o r e ,ic h o o s et h e t o p i c ”o nt r a n s c e n d e n c e & e d u c a t i o n a lp u r s u i t “t h i sp a p e ri n c l u d e st h r e ep a r t s : p a r to n e :t h ec o n c e p to ft r a n s c e n d e n c e t h e s i sr e t r o s p e c ta tf i r s td i f f e r e n t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t h ec o n c e p to ft r a n s c e n d e n c eo fc h i n e s ea n df o r e i g np h i l o s o p h ya n dt h e n d e f i n et h ec o n c e p to ft r a n s c e n d e n c eo n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t h ev a l u et h e o r y a u t h o rt h i n k t h a tt r a n s c e n d e n c ei st h eb a s i ca t t r i b u t ea n di n h e r e n c es p e c i a l i t yo ft h eh u m a ne x i s t e n c e a n di t sa c t i v i t i e s h u m a ni ss u p e r i o rt oo t h e ra n i m a l si u s tb e c a u s eo ft h i sa n di t s t l e s i g nt h a th u m a nb e c o m ea m a n p a r tt w o :a n a l y s i so ft r a n s c e n d e n c ea n di n d i v i d u a ll i f e :l i f er e f e c t i o n t h e s i s a n n y s et h ee x i s t e n c eo fl i f ef r o ml i m i t a t i o n ,p o s s i b i l i t y ,f o r m u l a t i o na n dc u l t u r eo f i n d i v i d u a ll i f e ,a n dt h e np o i n to u tt h a tt h et r a n s c e n d e n c em a i n l ye m b o d yt h ep r o c e s s t h a tr e a l mi sp r o m o t e d f 菌t hi ss o u g h t , t h em e a n i n gi sq u e s t i o n e da n dl i f ei sp r o b e d a e s t h e t i c a l l y p a r tt h r e e :e d u c a t i o n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i nr e a l i t ya n di t si d e a lo n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 t h e t r a n s c e n d e n c e i nr e a le d u c a t i o n ,s t u d e n t sw o u l dl i k en o tt ot r a n s c e n dt h e m s e l v e s b e c a u s eo ft h eu t i l i t ye d u c a t i o ni d e a ;t h e yd a r en o tt ot r a n s c e n dt h e m s e l v e sb e c a u s eo f t h ee x p a n d i n ga u t h o r i t i e so ft e a c h e r s ;a n dt h e ya r en o ta b l et ot r a n s c e n dt h e m s e l v e s b e c a u s eo ft h es t a n d a r d i z e dc l a s s r o o m _ i n s t r u c t i o n t h e s ep h e n o m e n o ns h o wt h a t e d u c a t i o ni sn e g l e c t i n ga n dl i m i t i n gt h et r a n s c e n d e n c e t h e s i sw a n t st oc o n s t r u c tt h e e d u c a f i o n a li d e a la sf o l l o w s :e d u c a t i o n a l g o a l s h o u l d b et h ec o n t i n u a t i o no ft h e t r a n s c e n c ea n dd i s p l a yt h eg r o w t hc o u r s e ;e d u c a t i o n a lp r o c e s ss h o u l d b e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n ei nt w o w a y l yh u m a na n dc u l t u r e ;e d u c a t i o n a lp u r s u i ts h o u l dl e t s t u d e n t sl e a r nh o wt oe s t a b l i s ht h e i rp o s s i b l el i v e s p a r tf o u r :i d e a le d u c a t i o nt h e o r y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n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t h e t r a n s c e n d e n c e t h e r ea r ef o u ri d e a le d u c a t i o n a lt a c t i c sp r o p o s e da sf o l l o w s :t h e e d u c a t i o no fp r o m o t i n gt h el i f er e a l m ;t h ee d u c a t i o no fs t r e n g t h e n i n gl i f ef a i t h ;t h e e d u c a t i o no fs e e k i n gl i f em e a n i n ga n dt h ee d u c a t i o no f p r o b i n gl i f ea e s t h e t i c s h u m a ni st h ee x i s t e n c ew h oa l w a y sp u r s u i tl i m i t l e s s n e s sa n dp e r f e c t i o n ,w eh o l d t h eb e l i e ft h a th u m a nc a r lt r a n s c e n dt h e m s e l v e sa n dt h er e a lw o r l da n dr e a l i z et h e e n d l e s s p u r s u i to f a l ls o r t so f t r u t h ,g o o d a n d b e a u t y o f h u m a n w o r l d k e yw o r d s :t r a n s c e n d e n c e ;i n d i v i d u a ll i f e ;l i f ee d u c a t i o n 引言 上帝给万物准备好了现成的、固定的本性,惟独给人留下了永恒的“空 缺”人根本没有前定、不变的本i 生,这使得人必须通过永不停息的超 越活动,去填补和生成生命的全部内容。大自然给动物安排了天然的家, 惟有人必须挣脱自己的躯壳,去创造精神、文化和意义世界,才赢得自己 亲近的家园。因此,为了防止生命力的彻底萎缩和黯淡,为了避免无家可 归,我们呼吁自强不息的超越意识。 孙正聿 “生命”是自然创造的最高的一种产品。生命作为活的有机体,能够主动地 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交换,进而实现自我生长、自我增值,即生命已经有了它 自己的“自在性”。但是,生命仍然要受自然的支配,特定的生命脱离不开特定的 环境,离开它所需要的环境条件生命就不能生存,生命的沉沦命运因而也就完全 掌握在大自然手中。然而,这种状况在人类的生命活动中却得到了根本改变,这 主要是由人在生物学上的“匮乏性”或“未特定化”之特点所引起的。生理机能 的先天匮乏客观上决定了人必须超越自身的肉体组织,采取一种完全不同于动物 的被动的存在方式,主动去创造自己的生存环境。正是在这种生存需要的推动下, 人逐渐超越了一般生物的存在方式,发展出自己独特的存在方式,即劳动的、实 践的生存方式和精神的存在方式。 “人是在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从动物分化出来、逐渐形成为人的。人在形 成为人以后,这个发展过程仍在继续,从未终结。人总在不断地否定自己、更新 自我。”。作为生命体的存在,“劳动的、实践的生存方式”使人们不再去完全依 赖环境为人提供现成的生存资料,而是依靠自己的劳动去改造环境,由自己的活 动创造自己需要的生活资料。“精神的存在方式”使人可以想象对象的非现实存在 状态,在精神领域中勾画出现实不存在的理想图景,并存在着通过实践将其现实 。高清海著:传统哲学到现代哲学,吉林人民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1 2 页。 l 化的可能性。当人的精神活动所构建的理想图景在实践活动的推动下,转变为现 实后,它也就失去了理想的性质。于是,人又开始了对现实化了的理想图景的超 越。如此反复便形成了人的自我生成、自我创造、自我否定、自我超越的本性。 “人类超越了自然而然的世界,超越了自然而然的生命,于是成了万 物之灵超越性的存在。”。正是人的超越性,才使人在自身所处的天地中去 “探索真( 为何如此) ,去寻求善( 应当怎样) ,去实现美( 自在与自为 的统一) ,把这个自然而然的世界变成对人来说是真善美的世界。”。正是人 的超越性,才使人在对个体生命存在的认识与改造中,把人们的自然生存变成“属 人的世界”的生活,继而又去寻求意义、追求价值、争取自由、希望可以实现其 憧憬的理想。 教育作为提升人的生命质量和生存价值,关注人的精神生活的事业,必须通 过关注人的生命的超越性来把握生命,从而促进人的生命的不断超越,提升人的 生命的精神境界,实现人的生命价值,寻求和创造人的生命的意义。 一、人之超越性的内涵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对人之超越性的认识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通 过对这一问题的梳理和分析为人之超越性概念的厘定提供理论基础。 ( 一) 人之超越性的历史向度 1 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之超越性的认识 儒家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通过内在超越的方式求得生命意义的创造与人生价 值的实现。孔子云:“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己之学”是一内在性 问题,即“做人”应发挥其内在的精神来实现其自我完善,它可以不受外在环境 的影响,所以孔子说:“为人由己,而由乎人哉? ”这种“为己之学”不仅是内在 的而且是超越的;“为人之学”者则是指主要以学问来为自己谋取衣食利禄的进身 ”孙正聿著:超越意识吉林教育出版社2 0 0 1 年版,作者序第2 页。 o 同 书,作者序第1 贞。 2 之阶,或者要誉于他人与社会。孔子的人生智慧,显然是种“为己之学”,也许 最能代表孔子的内在超越精神的应该是他说的他自己实现其“为己之学”的过程, 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田孔子所说“志于学”的“学”,不是学习与己无关 的客观知识,乃是“志于道”,即“朝闻道,夕死可矣”之“道”。这里的“道” 是生命实现的真谛,是超越性的,是每一个个体都可通过自我修身亲证的境界。 “知天命”是知“天道”之超越性,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此即显示 “知天命”是同人格的自我修养、自我超越联系在一起的。“六十耳顺”是发挥其 “内在性”的体现,是精神自由的超越境界,亦即人性实现的圣境的呈现。在此 境界中人已超越了自己的有限性,彻入了人生社会与宇宙世界的真实,在诗意与 和谐的境界中徜徉。“从心所欲不逾矩”则达到了完全的“内在的超越”境界了, 在此境界中,生命力得到了最高程度的彰显,生命也至此获得一无限圆融的意义。 从少年时的立志开始,历经三十岁人格自我的建立,四十岁不惑之智的证得,五 十岁贯通天道与人道,六十岁契入精神自由的本体境界,七十岁道与心合、从心 所欲,却又不越礼俗。生命局限不断突破,精神境界逐层提升,最终在此完整的 人生过程中实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进入与终极存在、终极意义合一的超越境界。 可见,孔子的生命历程也是其自我超越的过程。 继孔子之后,孟子充分发挥了孔子哲学中“内在性”的思想,他说:“尽其心 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o 这表现了孟子由知“人”的“内在性”而 推向知“天”之“超越性”。照孟子看,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 让之心”、“是非之心”,此四端为人之内在所具有的,发挥它就可以达到“仁”、 “义”、“礼”、“智”等,人之本性,这是“天”所赋予的,而“天”是至高无上 的,固为超越性的。可见孟子把“天道”超越性和“人性”内在性看成是统一的。 宋明理学是儒家思想发展的第二期,从根本上说它是在更深一层次解决着孔 子关于“性与天道”的问题,从而便儒家哲学的“内在超越性”的特点更加系统 o 论语为政。 。盂子尽心e 。 化和理论化了。程朱的“性即理”和陆王的“心即理”,虽入手处不同,但所要解 决的问题仍是一个。程朱是由“天理”的超越性而推向“人性”的内在性,陆王 则由“人性”的内在性推向“天理”的超越性,以证“陛即理”或“心即理”,从 而发展了儒家哲学的“内在超越性”的特征。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儒家学说以内在超越的方式,用无限的道 德追求和精神境界的提升来构建另一个可以实现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的世界。可 以说儒家文化的基本路径是从人的生物超越性中提升人之社会超越性和人之精神 超越性。 道家老子认为,人越是能动有为,孜孜于声色犬马、功名利禄,就越要受 到身外之物的困扰,招致灾祸。只有顺应自然、返朴归真,才能摆脱纷乱沉重的 现世,实现长生久视。庄子也认为,人们陷身于由功名利禄、仁义道德所构成的 社会之中,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超越,只有靠“心斋”、“坐忘”,依靠自己内在本 性的升华,净化自我,做到“无己”、“无功”、“无名”,去除人已有的所有对象化 功能,摒弃现实中的一切,才能归真返璞,以达大道,才能达到无拘无柬、消遥 自在:“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无知 无识,无思无虑,顺道而成,对外物不迎不将,我不伤物,物亦不伤己。如此, 才能“无所待”,进而达到与“道”同体的“无为而无不为”的精神境界,达到“逍 遥游”的绝对超越、自由的状态。o 人只有摆脱了功名利禄、世尘纷扰,站在生 命之外来观赏人生,才能“有最高的超越精神,足以自提其精神于高空,再俯看 人间一切万象,如此跳出人生看人生,以超越冷眼观生死,所以能产生精神的大镇定 与大冷静,根本不受任何喜怒哀乐所影响,也不会受生生死死的俗务所牵绊。”。才 能从与他人一样庸庸碌碌的“沉沦”中超越出来,回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道家以不为而为的方法来实现其超越,从 而使个人的精神、灵魂、情怀不再受制于世俗繁杂的束缚,进而实现不断提升其 。庄子逍遥游。 o 郑晓江、詹世发著:西方人生精神,广西人民出版社1 9 9 7 年版,序第2 3 负 。冯沪祥著:中西生死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1 7 9 页 4 精神境界的追求。 禅宗 禅宗是佛教的中国化和世俗化,吸收了儒家之心性修养学说、道家自 然无为之思想。照禅宗看,人成佛达到涅檗境界只靠自己一心的觉悟,即所谓“一 念觉,即佛:一念迷,即众生。”这就是说,人成佛达到超越的境界完全在其内在 本心的作用,悟道成佛不是故意作着,而是一切听任自然,在平常生活中见道, 就像“云在青天水在瓶”那样,自自然然,平平常常。正如“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间,便是人间好时节。”禅宗这种一切昕其自然是 基于“平常心是道心”,平常心之外再没有什么“道心”,在平常生活之外再不需 有什么特殊的生活,如果有此觉悟,内在的平常心就是超越的“道心”。因此,得 道成佛全靠自己觉悟,根本不需要外在的超越力量的帮助。 总之,禅宗的超越观可以看作通过强调佛性在日常生活中的人人共有,用顿 悟成佛作为人之生命的最终目的,不断超越外在物欲的一切执着,使有限的生命 进入无限。 概括而言,中国传统文化在关注入的生命的同时,更重视追求生命的超越性, 强调精神、道德的陶冶和升华,而今天我们开展生命教育,就必须继承这一宝贵 的精神财富,关注人之超越性。 2 西方哲学中的人之超越性思想 西方传统哲学与中国不同,发源于爱琴海边的哲学从诞生之日起便和当地人 一样具有坚韧执着的探究外部世界的冲动,在求真的狂热中,力图从繁多的自然 现象中寻找万物统一的“本质”或“始基”。泰勒斯的“水”,阿那克西曼尼的“气”, 赫拉克里特的“火”,恩培多克勒的“四根”,毕达格拉斯的“数”,德谟克里特的 “原子”,巴门尼德的“存在”这些不外乎水火气土的自然现象被哲学家们作 为万物本源或“始基元素”,“希腊学者注目的虽是自然界,那是为了探求人的 生成本原,他们赋予这个世界的却完全是人的性质,世界对他们不过是个放大了的 人。”。本源性问题的提出,苜径意味着对超越性问题的思考。” 然而, o 高清海著:哲学的奥秘,吉林人民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1 5 页。 o 叶秀山著:思史诗,人民出版社1 9 8 8 年版,第2 3 9 页。 真正对人之超越性做出理性思考的应该是苏格拉底。他认为外部的物质世界只是 人的生命得以形成和发展的条件,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生命在于道德上的“善”。 因此,人之生命就是一个不断超越而趋向“善”的过程。苏格拉底反复强调“未 经审视的人生不是真正的人生”,人必须“认识自己”,强调的就是人要对自己的 人生,自己的生命不断地进行反思。人只有不断地对自己的人生和生命进行反思, 才能不断的进行超越,才能给生命带来真正的意义,才能帮助生命更好地追求最 有价值的东西。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思想,并进一步将人的生命与生活中一 切美好的属性、把从经验事物与主观感受中抽象出来的一般规定性,与人的感性 存在分离开来,使其成为独立而绝对的理念。“理念”代替了感性的生命,于是人 之超越性就表现为不断超越自己的肉体情欲,追求善的理念。可见,柏拉图在强 调人之超越性的同时,否定了人体感官欲望的某种合理性,走上了禁欲主义的道 路,他的这一思想为中世纪宗教神学所继承。 人类进入黑暗的中世纪以后,人之超越性体现为神性超越性。在基督教世界 中,人面对两个世界此岸世界和彼岸世界,此岸世界是世俗生活的世界,它 是荒谬的、混乱而无意义的,生命要有意义,必须超越到彼岸世界中去,因为彼 岸世界是上帝的世界,是天堂,是生命的最后家园。但是超越到彼岸世界去,必 须要使世俗生命终身不停歇地赎去人与生俱来的原罪,到临终之后,人才能投入 上帝的怀抱,沐浴天堂的光辉。人的生命在现世中,不停歇地赎罪,只能感受上 帝的恩泽,与上帝对话,而不能使世俗生活最后得到拯救。这种基督教的超越观, 使生命在世俗生活中,只是永无休止地赎罪,这种入世苦行式的超越,在把生命 的救赎放到世俗生活不可企及的超越世界时,又让世俗生命不停息地劳作,以逼 近这超越的世界。这样,“作为具有物资与精神、肉体与灵魂、理性与非理性、经 验与超验辨证统一的人被进行了无情的异化和割裂。”。“人的生命欲望被严格 禁止,人的生命冲动被严酷地扼杀,人的生命的情感遭到无情地封杀,人的生命 的创造激情被打入冷宫。人在绝对化信仰的指导下所追求的是神性的超越,是对 。刘济良著:生命教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2 7 页。 上帝的靠近,是人对自己灵魂的拯救。但是,这种追求、超越和拯救却是以对自 己的肉体的牺牲、对现实生活的否定和对本真生命的窒息为代价的。”因为“在 基督教看来,人的现世的生存都是低级的、有限的,人要获得永生,注定要彻底 超越其肉体生存、趋向于神性存在,并且通过神性实现灵与肉的合一。”o 文艺复兴结束了中世纪的黑暗历史,与神学相对应的人文学科的兴起,开始 了以人为中心的研究。人文思潮中人性第一次被理直气壮地提出,人的需要、欲 望等成为人的正当要求,不再是罪恶的。人是全面的,感性和理性都是人的特性, 个性、自由、平等是人天赋的权利。然而,随着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人对科学 知识的迷信,使人对理性的推崇升到了神圣的地步,理性自然就成为人的本质, 人之超越性也因此被简化为理性。于是人类便幻想通过认识和征服自然,创造更 多的东西彰显人的生命,以这种外在的方式去实现生命的超越,对自然肆意掠夺、 为所欲为,结果却带来了严重的生存困境: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不 断增强的都市喧嚣和人性扭曲,响彻云霄的人口、信息大爆炸,硝烟弥漫的“壮 观景象”工业化的震耳欲聋的噪声与人自身的寂寞空虚相伴;现代化的物质 享受与人自身的无聊惊悸相随;人在向外掠夺的同时却失落了自我,戕害了自我, 人不再是人,而成了一种工具,一种死的机器,他象罗丹的那个行走的人一 样,没有了智慧的头颅,没有了灵巧的双手,茫无目的地走着,一步步地接近那 吞没一切的深渊于是,诗意失落了,人生的情趣没有了,世界便成了一个无 生趣的囚牢。血的沉痛教训告诉我们,单纯的依靠理性并不能使人真正超越有限, 人类目前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实际上完全是人类很久以来太驰骛于外界,而不遑 回到内心的必然后果。基于此存在主义哲学应运而生。 在论述存在主义哲学以前,有两个人物不能跳过。一个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 另一个是德国哲学家尼采。在叔本华看来,人之不断超越的生命历程就是意志产 生、统治一切的过程,但这个过程是痛苦的。因为“意志的本质就是盲目的欲望 。刘济良著:生命教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2 8 页 。韩庆样、邹诗鹏著:人学一人的问题的当代阐释,云南人民出版社2 0 0 1 年版,第7 l 页。 和永不疲倦的冲动,后者本身就意味着痛苦。”。为什么呢? 因为欲望冲动是无穷 无尽的,而它的满足总是暂时的、有限的。当着一种欲望得到了满足的时候,新 的欲望就会随之而起,这样欲望就永远无法得到满足,而欲望之不能满足就是痛 苦。因此,在叔本华这里人之超越性就表现为欲望的不断产生、不断满足,并且 伴随着巨大痛苦的生命状态。 至于尼采,他从肯定人之完整的充盈的生命本能出发,在宇宙中找到了另一 种不同于叔本华生存意志的生命力强力意志,他认为生命的基础是一种粗暴 的利己主义本能,人的生命渴求优势、统治、权利、支配和占有。为实现强力意 志,尼采创造了一个“超人”,于是“人是要被超越的一种东西”,“人是伸展在动 物和超人之间的一根绳子”。人之超越性就体现为一个依靠强力意志征服一切, 超越一切的过程。 海德格尔对人之超越性的关注是从分析“此在”的基本性质开始的。他认为, “此在”具有两个最基本的性质:一是这个在者具有不可替代、不可重复的单一 性。这个在者总是我的“在”而不是现成的抽象的标本,即“此在”的属我性 这表明“此在”对自身具有绝对的裁夺权。但是裁夺权并不必然表示对存在的裁 夺,只是意味着对自我的随意处置,既可以获得亦可以失却本我,从而使“此在” 具有本真性和非本真性的两种状态。海德格尔把“本真”与“非本真”看作是“人 生在世”的两种状态,在他看来,人既然“在世界中存在”,那么,人也就可以说 是必然地被抛入一种入世状态中,而人在这种状态中,必须受制于“自古皆然”、 “人皆如此”、“一般认为”、“习以为常”、“固不待言”、“己成定论”。之类的社 会的、历史的和世俗的观念,按照一种外在的标准和并非本己的意志行事。也就 是说,一般的人总是放弃自己、丧失自己、为他人而活,海德格尔认为这种“沉 沦”的状态是“非本真状态”,他要求人不断从“非本真状态”向着“本真状态” 超越。二是“此在”的本质在于它的存在。也就是说,人的本质要在人的生存过 。刘放桐等编著:现代西方哲学,人民出版社1 9 9 0 年版,第8 8 页。 。【德】尼采著,尹滇译:查拉斯图拉如是说,文化艺术出版社1 9 8 7 年版,第9 页 o 张世英著: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人民出版社1 9 9 5 年版,第3 9 0 页。 8 程中去寻找,而人的生存过程总以可能性来存在,人既不是现成的,也不是被完 成的,他永远处于尚未完成的状态,总是面向未来,向新的可能开放,不会最终 完成于某一确定的状态。可见,人的本质并非固定的,一成不变的,它需要不断 展示其本质,并不断超越已有本质,且这种展现和超越会永无止境地进行下去。 这就是说,“超越性”、超出自身而存在是人之为人的“本性”。因此,可以说人的任 何一种现实享有的生存状态和方式都不等同于真正的人的生存,而人的真正生存 则始终处于一种流动的可能状态。人总是需要出离现实的“否定”和“更新”,总 是处在重新筹划,重新设计的超越性历程中。人超越了自己的现状就意味着实现 了一种可能性,同时人又面临着新的可能性。难怪海德格尔感慨:“存在地地道道 是超越。此在存在的超越性是一种与众不同的超越性,因为最激进的个体化的可 能性与必然性就在此在的超越性之中”o “此在是在超越之中的和作为超越 的存在者。”总之,在海德格尔这里,人之超越性体现在人从“非本真状态”向着 “本真状态”的超越过程中。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生存”哲学深刻地揭示了人的超越性是人 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特征。他认为人的“生存”才是人应当具有的那种理想的、本 质的、真实的存在状态。在雅斯贝尔斯本人看来,“生存”不可能有真正的定义, 因为“生存”是不能在对象的意义上谈论的。为了说明问题,他还是给这个概念 下了一个概略的定义:“生存乃是自身存在,它跟它自己发生关系并在其自身中与 超越存在发生关系,它知道它自己是由超越存在所给予,并且以超越存在为根据”。 确切地说,“生存”的基本结构应是以终身为起源,以超越为根据的。总之,“生 存”是人的存在的归宿和目标。如果没有了“生存”,那么人的存在就只能是空洞 的,没有基础的、虚假的。雅斯贝尔斯正是在其“生存”哲学中高度强调了人的 超越性,并且始终认为人的超越性正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特征。这样,雅斯贝尔 斯的与“超越存在”密切相关的“生存”就意味着人的永恒的自由,人对生命最 【德 海德格尔著,陈嘉映、王庆节译:存在与时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 9 8 7 年版,第 【德】雅斯贝尔斯著:生存哲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 9 9 4 年版,第1 9 页。 真实的把握、人对真实而完整的自我的获得、或人类精神的家园的守护。“实存”、 “生存”、“超越存在”这三者的内在联系可用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来加以说明:生 存的灵魂在实存的现实中漂泊和漂游,最终投身到超越存在的家园。而这正是生 存者的灵魂的心路历程。 梳理中西文化对人之超越性的阐释,目的是从这些阐述中感悟人之超越性的 内涵。在中国哲学中,如果说儒家是以道德理想的提升而达到超越自我和世俗的 限制,以实现其超凡入圣的天人合一的境界,那么,道家则是以其精神的净化而 达到超越自我和世俗的限制,以实现其对自由精神境界的追求。如果说儒家采取 的是一种积极肯定人生、提高道德学养的方法来实现其超越,那么,道家则是以 消极否定人欲、减损人为的方法来实现其超越。丽禅宗则通过强调“佛性”人生 和超越境界对人的生命的精神养育来实现其超越,从而使有限的生命进入无限。 在西方文化中,古希腊哲人们通过寻找万物的“始基”来关注入之超越性。而真 正对人之超越性做出理性思考的是苏格拉底,他强调反思的人生,认为人只有不 断地对自己的人生和生命进行反思,才能不断的进行超越。进入中世纪以后,人 的欲望、需要被禁止,人之超越性体现为神性超越性。到了近代,随着自然科学 的迅猛发展,人对理性的推崇升到了神圣的地步,人之超越性也因此被简化为理 性。非理性主义者叔本华和尼采则从生命意志方面阐述了人之超越性。存在主义 者强调存在的超越性,认为人的存在就是面向未来,不断地自我设计、选择、创 造、超越自身的无限历程。总之,先暂们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对人之超越性所做的 思考和探索,都为我们进一步理解人之超越性的内涵搭建了可供参考的探讨平台, 当然也为我们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 ( 二) 人之超越性的厘定 通过以上对超越理论发展历史的梳理,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来理解人之超越 性的内涵。“超越”一词,从词源上说来自拉丁语t r a n s c a n d e r e ,本义为1 、“跨过”、 “超出”的动作。2 、某个界限。 在中国古代“超”、“越”都是单独使用的,在原初的意义上都表示一种动作, 有“跳”、“跃”、“跨过”、“越出”等义。说文走部:“超、跳也”。“越、度也”。 作为复合词的“超越”也仍然保留了上述含义,如东周列国志第四十四回:“才 过都门,即从平地超越登车,疾如飞鸟”。其中所谓超越都是就具体的“跳跃”、“跨 越”动作而言的。当然在中国传统话语中也有许多术语含有价值论意义上的超越 意蕴。如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晋陶渊明劝农:“若能超然,投迹 高轨,敢不敛衽,敬赞德美”。孔子讲“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孟子说:“尽其心者, 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这些话语所体现出的超越意蕴是某种与主观修养 相关联的境界,是主体内在的提升活动,是人的自我超越,是人在道德实践方面 一种精神性的努力与追求,是一种精神境界上的自我提升。 近代哲学则取消了超越的“界限”及“界限”那边的本体之境。超越被看作 是人类的一种希望摆脱现实,实现精神自由的欲望和努力。在此意义上,超越与 超越性就合二为一。因为超越性指的就是“人的存在与活动的根本属性和内在特 质。”。“是人对自身存在的限制、现状、有限性的不断超出和突破”。罾这种超越 义在2 0 世纪的胡塞尔、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萨特那里得到了系统的阐述。雅 斯贝尔斯认为,超越即是超出任何客观性之外的存在自身,是生存的自由的源泉。 在海德格尔那里,超越就意味着人自身( 此在) 。他说,“此在”是在超越之中的 和作为超越的存在者。人自身就是具有超越性的存在者。超越就是人的存在的不 断提升,人总是在不断地谋划、不断地投身,从而不断地超出自身而趋向未来。 萨特认为存在的过程就是超越。由此可以看出,超越在2 0 世纪西方哲学上的含 义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从作为存有论意义上的古义而变为价值论意义上的新义。 笔者这里所理解和使用的超越是从价值论意义上来说的,因此,我将之称为 人之超越性。人是一个二律背反的生命存在,一方面,人“直接是自然的存在物”, 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在其生命中渗透着大自然的力量,禀赋着动物的“物性” 和被动性。但另一方面,人的生命是不确定的,生命中的“空缺”本身使人没有 。刘济良著:生命教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1 8 3 页。 。庞景君:“论人之自我超越的维度与理想人格的重建”,求是学刊1 9 9 6 年第3 期。 1 l 特定的环境,而成为一个不确定的开放性存在。人之为人在于他生存着而且生活 着,人要求把自身从自然中超越出来,学习“做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人 生活着,也就不断实践着、经验着,不断促使着人精神的成长、人生的发展、生 命底蕴的积淀,此过程也即人自然生命的不断超越、价值生命不断建构和生成的 过程。生命的有限性,使超越性成为人生命中的天性。人无时无刻不为超越动物 地位,超越其生存的偶然性和受动性以及成为一个“创作者”的愿望所驱使,无 时无刻不在内心激荡着一种向自由的力量、热情与懂憬。这就是来自于人的生命 的特有的“超越性”,是人之外的其他生物所不具有的。正是它,乃是人之为人、 人之区别于动物的主要标志,体现了人的高贵、尊严和勇气,唱响了人在宇宙中 不同凡响的主旋律。人这一吸足万物之灵气的仙株,以其独具的超越性的本质成 为“宇宙中唯一能够。是其所是和不是其所是的存在物。”o 正是人之超越 性使社会与人生免于在“常人状态”中沉沦,并能不断超越更新、创造更高更远 的生活境界。个体正是通过对自己生命的这种不断超越,来揭示生命的意义、凸 显生命的价值、实现生命的理想、追求生命的完满的。所以,超越性是人的存在 与活动的根本属性和内在特质,是人高于动物之所在,是人之为人的标志,对人 来说是存在的真实,是必须的,只有不断超越才能成之为人。 人之超越性是人的生命发展中的不断超越,是人的生命发展中的矛盾统一。 人是生活在矛盾之中的,人的生命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存在。“人不同于物,却与 物结为一体;人依赖着自然,却又在不断地否定自然;人以自我为中心,却只能 在他物中去实现自我;生命是有限存在,人却总在追求着无限;人受制于必然, 同时又在享受着自由;人未走出自然界,却能够超越自然的限定;如此等等。”回这 些矛盾在人的生命中同时存在,正是这些矛盾构成了人的生命存在的一道亮丽的 风景,人就是在不断地缓和、化解和解决这些矛盾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的。人如果没有来自生命深处的超越性,人就会失去生存的目标和精神依据,人 生就难免坠入混同于动物的命运。因此,超越性是人的生命存在的本质属性,是 。何中华:“论作为哲学概念的价值”,哲学研究1 9 9 3 年第9 期。 o 高清海著:哲学的奥秘吉林人民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2 2 页。 1 2 生命存在的基本生存样态。生命就是对已有存在状态的不断否定和对新的存在状 态的不断创造。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人的生命的真义和价值就在于不断 地超越现实,实现理想;不断地挑战自我,走向新生:不断地开拓创新,追求辉 煌。“人不断追求更有意义和更幸福的生命,这可解释做人性内有的暖昧性的记 号:人野心勃勃的给自己定下目标,达成之后却又不能就此罢休:他还是不满足, 他又要去寻找更伟大的目标。”。而这种不满足、这种不停的追求、这种不断的超 越,恰恰是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走向进步的巨大动力。 二、人之超越性与个体生命 对于人的生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对生命所采取的态度也不尽相同。 以宗教的途径看人,人的现实生存充满罪恶与苦难,人生的整个意义就在于忍受 苦难,通过成为上帝的选民获得拯救从而实现永恒。显然,宗教完全否定了人生 存的现实世界和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甚至取消了人的肉身存在的真实性,导致 现实世界和人的虚无。阱科学主义的视野去审视人,人则被平面化、客观化和空 虚化,其实质是将人作为客体而加以解构、分析与还原。可以说,在科学主义的 视野中,人从崇高走向卑贱,从伟大走向渺小,而当人被看成丧失所有尊严的“纯 客体”时,人并不比一块石头或一头牛高贵多少,甚至会因为人的欲望的无止境 而比它们更贪婪、卑劣。因此,无论是从宗教的途径将人看成有罪的存在,还是 从科学主义的眼光将人客体化,都是站在各自立场将人上看或下看,都是没有从 人本身来看,与人平视,都失人之为人的本真,人都被扭曲了,只有坚持从人本 身去看人,人才成为人。 本文不想以跳出生命之外,把人的生命作为一个客观对象加以抽象分析的外 在于生命的立场来认识生命,而是试图走进人的生命,以“在之中”的立场来思 考、讨论、体悟人的生命,把生命看成是活生生的存在。“也就是说,当我们在讨 论人的生命的时候,要时时想着人的生命,时时体验自己的生命,而不要把 o 德 孙志文著,陈永禹译:现代人的焦虑和希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 9 9 4 年版,第i 0 1 页。 1 3 人的生命当作一个外在于我们自身的对象,当作一个物。只有这样,我们的探 讨才是基于人的生命本身的、内在于生命的、对生命的探讨。”卿这就决定了本文 对人的生命的理解与表达是基于对其活生生状态的感受,为此,本文便以生命所 表现出的现实特性来理解、阐释生命,进而对人之超越性进行阐述。 ( 一) 个体生命的有限性:人之超越性的动力 在世界中,人的生命存在总是有限的,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中,人是一种有限 性的存在。人的有限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的生命的短暂和渺小性。一个人最长也不过能活百十来岁,相对于 地球的4 6 亿岁和人类的二、三百万岁也是极其短暂、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 而即使对于全人类来说他在地球上比起浩瀚的海洋、巍峨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