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先锋”苏童的古典文化情怀.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_ ;: 1 一 论文原创性声明内容: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 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 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 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 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破p 日始蚜 日期:归听年b 月p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中山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 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 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院系资料室被查 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 采用复印、缩印或其他方法保存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欧f b 捣册 导师签名:3 f 均 日期:弘d 7 年占月扣日日期:d 7 年6 月,d 日 鬣先锋刀苏童的古典文化情怀 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 硕( 博) 士生:欧阳燕姗 指导教师:张均副教授 摘要 早期以鲜明的实验性而被归为“先锋派”的苏童,以叙事手法的颠覆性受 论者关注。在妻妾成群后,他开始逐渐回归传统。有论者注意到了苏童在 语言、素材方面的古典要素,但多把它视为是苏童褪去“先锋”外壳之后的一 种转变,且鲜少有对苏童古典文化气息的全面研究和论述。本文试图从三个方 面,全面厘清“先锋 苏童的古典文化气质。首先从他作品中古典文化气韵的 来源入手,寻找苏童受到的文化滋养中的古典因素。苏童所受的古典文化滋养 来自两方面:一是他生长和定居的两座城市,江南文化名城苏州和南京的历史 文化气息赋予了他精致柔婉的古典写作风格;二是苏童撷取的传统写作题材, 他在改写传统文化的写作题材时,传统故原型勾起了“复古的共同记忆 ,使他 的文本透露出的纯净的古典时代风格。其次是从他作品表现的文化内涵入手, 探讨掩盖在“先锋 和“新写实”外壳下的传统文化景像,这种景象包括三方 面:一是他对世界“循环 的看法,表现出古典文学中“因果轮回”、“天命不 易”的思想观念;二是他笔下的“鬼”与“魂”的描写,以具有鲜明民族传统 的鬼文化对现代小说进行“招魂”;三是他以“美的幻灭”为主题的中国式颓废 主义,唯美纤细的感伤表现出春花秋落式的古典文学风格。最后,本文从叙事 手法着手,探讨褪去“先锋”外壳后苏童在小说外在形式上表现出的古典美学 气韵。这种古典美学气韵包括三方面,一是他诗意和灵性的语言,这种语言是 他承袭了唐诗宋词表现手法的结果;二是他具有旧式文人情调的意象写作,苏 童通过对意象的选择而使作品带有的古典审美趣味,三是他复归传统的写作结 构,苏童在“先锋 之后,彻底抛弃了实验性的叙事手法,从叙事人称到叙事 空间和叙事框架都向着传统“腾挪 。 关键词:苏童,先锋,古典性 i 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c o m p l e xo f t h e a v a n t - g u a r dw r i t e rs u t o n g m o d e ma n dc o n t e m p o r a r y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 n a m e :o u y a n gy a n s h a n s u p e r v i s o r :z h a n gj u n a bs t r a c t s u t o n g ,w h ow a sr e g a r d e d 嬲a v a n t g a r d ew r i t e rf o rh i sd i s t i n c tf e a t u r e si n w r i t i i l gi nh i se a r l yp e r i o d ,g r a d u a l l yr e t r e a t e dt o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a f t e rh i sw o r k ”w i v e sa n dc o n c u b i n e s ”,s h o w i n ga nu n i q u e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a le t h o s s o m es c h o l a r sn o t i c eh i s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a le l e m e n t si nl a n g u a g ea n dr e s o u r c e s ,b u t b a s i c a l l yt h e yv i e wi t 嬲ac h a n g i n ga f t e rs u t o n gg o tr i do fa v a n t g a r d e a l s ot h e r e r e f e wt h e s i s e sg i v eab r o a do v e r v i e wo fs u t o n g s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c o m p l e x t h i s t h e s i sr e v i e w sh i s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c o m p l e xi nt h r e ep a r t s t h ef i r s tp a r td i s c u s s e s t h eo r i g i no fh i s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a le t h o s ,i n c l u d i n gt h et w oc i t i e sw h e r eh eb o ma n d l i v e s ,w h i c hg i v eh i mt h ew r i t 吨s t y l eo fj i a n g n a n , a n d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r e s o u r c e si n h i sw r i t i n g ,f r o mw h i c hh eg e t sh i s ”e t h i c a lr e a a t i o n a r ym e m o r i e s t h es e c o n dp a r t d i s c u s s e st h ec o n n o t a t i o no f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i nh i sw o r k s ,i n c l u d i n gt h et h o u g h t s o ff o r e o r d i n a t i o n , w h i c hd a t e sf r o m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 ;t h ea p p e a r a n c eo f p h a n t o m , w h i c hi sa ni m p o r t a n tp a r to fc h i n e s ee t h i c a lc u l t u r e ;t h ed e c a d e n c e f e e l i n gt o w a r d st h e ”l a t t e rd a y , w h i c hi sat h e m ei n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 t h el a s t p a r td i s c u s s e s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e l e m e n t si n h i sw o r k s ,i n c u l d i n gh i se x q u i s i t el a n g u a g e , w h i c hi n h e r i tt h ee x q u i s i t e n e s so fc h i n e s ea n c i e n tp o e t r y ;t h ei m a g o e si nh i sw o r k s w h i c hr e m i n do f 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t a s t e ;t h ew r i t i n gs t r u c t u r e so fs u t o n g sw o r k s , w h i c hi m i t a t et h es t r u c t u r e so f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s t o r i e s k e yw o r d s :s ut o i l g ,a v a n t g a r d e ,c l a s s i c 目录 摘要i a b s t r a c t i i 绪论1 第一章从先锋到传统4 第一节姑苏、金陵:逝水上的想象4 第二节历史重述:“复古的共同记忆”8 第二章现代故事中的古典生命景像1 3 第一节“循环的思想意义 1 3 第二节“灵”与“鬼 1 8 第三节美、颓败与死亡2 3 第三章先锋叙事中的古典美学气韵2 7 第一节诗意与灵性。2 7 第二节意象、情调与“旧式文人”3 l 第三节结构:朝向传统的“腾挪 3 5 结语4 0 参考文献。4 l i i i 绪论 苏童原名童中贵,1 9 6 3 年生,1 9 8 3 年在青春上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第 八个铜像,此后发表过上百篇短篇和长篇小说。他凭着1 9 8 7 年发表的飞越我 的枫杨树故乡、一九三四年的逃亡、1 9 8 8 年发表的罂粟之家等作品被划 入“先锋作家 的行列,1 9 8 9 年发表的妻妾成群以向传统靠拢的题材和手 法被视为苏童的转型之作,被划入新写实主义作家的行列。 苏童研究最早见于1 9 8 8 年王干、费振钟的苏童:在意象的河流里沉浮, 他们在其中指出了苏童先锋性的特点,“石码头确立了一个新的叙述视点 以童年的感觉和经验去叙说并非全然是童年发生的人和事,这使苏童开始破坏小 说叙述的一维程式和平面展现,在时空错位中获得审美的距离感和超越感 。 早期的苏童研究集中在苏童叙事手法的先锋性上。李振声指出,苏童的小说 依照主观随意的联系性或幻想法则而构成,使得小说的叙述格局,常常为振动的、 暗示的、含糊的偶发情景和象征物所撕裂、捣碎或搅乱,变得变幻莫测圆。季进、 吴义勤指出,苏童小说中“叙事者”的飘忽不定,叙事视角的不断转移,带来了 他小说时空切割的紧张变动状态,历史与现实,脚下之地与千里之外,任意挥洒, 苏童小说中叙述者的多功能形成他小说的迷人魅力,小说的反匀称、反连续与空 白意识破坏了中国传统小说的结构 。王干则认为,苏童在罂粟之家中力图 把三种人称“他 ( 历史中的人) 、“我 ( 叙述小说的人) 、“你( 阅读小说的人) 三者之间的距离缩小到最低的限阈,企求重合,这一实验的成功是人振奋的,它 为与读者对话的“阅读 理论提供了较为合理的文本。张业松则指出,苏童小 说对于想象中知觉经验的特殊兴趣,和这些小说共有的“往事追述 式的叙事模 式,体现了作家对“审美形式意味”的充分自觉:知觉经验的高度直观性缩短了 “往事 与追述者之间的距离,使得话语对象( 某种观念性存在物) 在一定程度 上获取了一种事实性肯定,而这种肯定确是建立在整个话语情景的人为设定性基 础之上的,这是构成苏童小说魅力源泉之一 。 王干,费振钟苏童:在意象的河流里沉浮上海文学,1 9 8 8 ,1 :7 3 7 6 李振声读苏童限于他一九八七年的小说苏童研究资料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2 0 0 6 季进,吴义勤文体:实验与操作苏童小说论之一当代作家评论,1 9 9 0 ,l :l o o 一1 0 7 王干苏童意象苏童研究资料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2 0 0 6 张业松魅力之源:飞翔与失落一重读苏童上海文学,1 9 9 2 ,1 0 :7 4 8 0 l 妻妾成群发表之后,论者开始关注苏童的转型问题。叶砺华认为,如果 妻妾成群还可能仅是偶一为之的随性制作,那么长篇新作米的问世则可 以充分认定苏童从先锋行列转入新写实作家队伍的创作易帜行动已经宣告完成。 较之苏童前期的先锋作品,米走到了另外一个极端,叙述视角尽量客观,叙 述时间与空间完全依循着自然的原生状态,且很大程度上恢复了对人物典型的塑 造,苏童以此获得了他前期作品所远未达到的更新的深度。回王卫红认为,苏童 的小说是一种新历史小说,它无论在叙事的形式层面还是在小说的主题内涵方面 都体现出都体现出叙事的实验性、革新性,以及对文学的主体性、审美性与本体 性的特别的尊重与强调,但他在对历史的种种可能性作想象性的探索中又渗透着 一种深层的宿命意识。 有不少学者注意到了苏童创作中的古典因素。张清芳指出,作为先锋新潮小 说作家,苏童基本的艺术营养似乎并不倾向于西方,相反他可能更受惠于中国文 学和中国古典的小说传统。从作品的美感风格的角度而言,苏童的历史小说所表 现的明显的是接近一个“旧式文人 的情调:怀旧的,唯美的,颓废的和感伤主 义的,春花秋月,红颜离愁,人面桃花,豪门落英 。葛红兵认为,苏童恢复了 文学语言的南方传统,他体现了中国古代南方文学那种倦怠阴柔、幽暗绵密的感 性景象。他从中国现代作家嗤之以鼻的中国传统文学中汲取了养料,读苏童的小 说,我们很容易会联想到唐诗、宋词的意境,苏童的小说是以意境取胜的固。张 学听指出,无论在“先锋小说 的鼎盛阶段,还是整体性“退潮 期,苏童的文 学叙事都表现出执着的对古典性的追求和超越,他挟中国传统小说的古典、浪漫 余韵,切近2 0 世纪现代叙事与修辞策略的现代艺术理念,极大地体现出文学叙 事的先锋性与古典性。 尽管后期有论者注意到了苏童在“先锋”退潮后的古典气质,但多只结合江 南文化的特点讨论苏童在语言方面的古典性,鲜少有对苏童的古典气质做综合的 论述和探讨,而且论者也多将苏童的古典性视为他从“先锋 转为“新写实”后 的一种转变。本文试图从苏童古典气质的来源着手,厘清这位“先锋 作家的古 叶砺华新潮的洄流评苏童的创作转型及其价值意义苏童研究资料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2 0 0 6 王卫红面对历史的凭吊与对话评苏童的新历史小说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 9 9 7 ,2 :7 5 8 1 张清芳天堂的哀歌苏童论钟山,2 0 0 1 ,i - 葛红兵苏童的意象主义写作社会科学,2 0 0 3 ,2 - 1 0 7 1 1 3 张学听先锋或古典:苏童小说的叙事形态文艺评论,2 0 0 6 ,4 - 5 l 一5 9 2 典文化营养来源,挖掘蕴藏在“先锋”之下的转变萌芽,再从他的故事内核入手, 探讨他从“先锋 到“新写实 过程中,一直包藏在形式外壳之下的古典文化要 素,包括他古典式的世界观和情结,最后再遵循着发展的脉络,探讨苏童在抛弃 “先锋 的写作外壳后,其文本的外在形式表现出的古典性。 第一章从先锋到传统 苏童在写作前期呈现的是一种“先锋的姿态,无论是多重的叙述视角,多 能的叙事人还是跳跃的叙述时间,都体现着他对传统写作格局的颠覆。而在写作 后期,褪去“先锋 外衣的苏童迈入“新写实”的行列,从写作内容到写作方式 都有明显向传统靠拢的趋势。这种从先锋到传统的转变并非无因可循,苏童所受 的文化滋养中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化要素,它们为苏童的转变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 础。这种古典文化的滋养首先来自于苏童成长的城市苏州和定居的城市南京。这 两座饶有历史渊源的南方名城,曾是江南文化中心,给苏童的写作带来婉约精致 致的文化风格和艳丽衰颓的文化气息。这种古典文化气场还来自于苏童对传统资 源的利用和改造,苏童在写作之初就偏爱历史题材,而从妻妾成群开始,苏 童更是有意识地挖掘传统写作题材,在对古典文学的沿袭和改造中,古典文化唤 起的“复古的共同记忆 使得苏童的创作在先锋的外壳下显露出纯净的古典时代 的风格,在重述传统的过程中透露出优雅精致、绵密舒缓的古典气韵。 第一节姑苏、金陵:逝水上的想象 从前期的“先锋走到后期的新写实、新历史,苏童的写作一直保持着一种 古典的气质即使在“先锋时期,他诗歌一般精致优美的江南笔墨也一再为 论者提起,而到了新写实、新历史时期,从内容上到形式上对传统的借鉴,则使 得这种气质愈发明显。深受塞林格、博尔赫斯等欧美名家影响的“先锋苏童能 够摆脱西方文学影响,回归传统,发展出特有的具有古典文化气场的写作方式, 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苏童出生和生活的两座江南名城水城苏州和古城南京的 文化滋养。 地域文化对这个江南作家的作家有着重要影响。王干曾经在比较苏童与叶兆 言的异同中谈及过苏州和南京对苏童的影响:“苏州恐怕是最富有江南风味,最 富有技术艺术的古城了。苏童在这座湿漉漉的东方威尼斯度过了他读大学以前的 所有岁月姑苏文化孕育了他们的灵性和技术本能,这不是选择的结果,而是 4 命运的安排” ,“苏童的那些女性题材的小说虽然并不出现金陵和秦淮的明确背 景,但破败的家族景象和艳丽的文化气息犹隐隐约约透现出一股衰废了的故都的 暮沉之气。他们无力去表现历史的波澜与壮阔,而潜心到一个家庭或家族之中寻 找历史失落的碎片与痕迹怀旧的气息与死亡始终笼罩着这两部小说,它让人 想起南京城的种种遗迹。有人曾这样夸张地说,南京是被坟盖包围着。作为一座 衰落的称市,布满了各种先人之碑是很自然的习情。对历史和死亡的敏感自然也 就不奇怪了 圆。王德威则认为苏童有着对南方故乡割舍不断的依恋,以“想象 的乡愁 构建起一部“南方民族志学 : 姑苏烟雨,金陵春梦,多少南朝旧事,曾在此起伏回荡。一个作家的创 作视景,当然不必与他的创作环境相辅相成。但苏童对于他生于斯长于斯的 地方,显然有一份自觉与爱恋二十世纪末苏童大事敷衍南方种种,他塑 7 造枫杨树村、香椿树街等故乡,为家族的来龙去脉,故乡的人事风华,追根 究底。 苏童生于苏州,定居于南京。他在一条苏州城北古街道度过了全部童年时光, 成长后仍然对这条街道念念不忘,构筑起一个庞大的“香椿树街”体系。毕业后 他选择南京作为定居城市,并一直喜爱着这个氤氲着历史气息的古城。两座江南 水城的历史文化气息给苏童的写作和精神气韵带来了很大影响。 在历史上,江南文化有三个高峰期,一是以金陵为中心的南朝文化,一是以 杭州为中心的南宋文化,还有就是以苏州为中心的明清文化。曾是江南文化中心 的姑苏和金陵,继承了精致柔婉的江南文化传统,“在文学地理上,南方的想象 其来有自。楚辞章句,四六骄赋都曾遥拟或折射一种中州正韵外的风格。所谓文 采斑斓、气韵典丽的评价,已是老生常谈。而历来南渡、南朝、南巡、南迁、南 风的历史事迹,在政治及经济的因素使然外,又已发展出独特文化象征的系统 ,这种柔婉为特色、注重声色辞赋的江南文化,无形中赋予了江南作家苏童别 具一格的古典文化气韵。 由于家境拮据,又在“文革 的动荡年代入读学堂,苏童因此“并没有受到 王千叶兆言苏童异同论上海文学,1 9 9 2 ,8 :7 6 8 0 王千叶兆言苏童异同论上海文学,1 9 9 2 ,8 :7 6 8 0 王德威南方的堕落与诱惑读书,1 9 9 8 ,4 :7 0 8 0 王德威南方的堕落与诱惑读书,1 9 9 8 ,4 :7 0 一8 0 5 修养的操练和艺术的熏陶”,他所接受的全部文化滋养就只有二姐借回来的各 种文学名著。其中除了艳阳天等革命小说,大多是外国文学,“在我们那一 代人,传统文化是隔断的,我现在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是在后天补课 圆。通过正 规教育传承的传统文化或许被断绝,然而,另一脉源远流长的古典文化却在苏童 的血液中存留了下来,使得这位姑苏作家的作品在“先锋 “实验 形式的背后 透露出别具一格的叙事风格。张清芳称苏童为“逝水上的游子 : 作为先锋新潮小说作家,苏童基本的艺术营养似乎并不倾向于西方,相 反他可能更受惠于中国文学和中国古典的小说传统他是一个逝水上的 游子,一个漫游在历史与想象之水上的精灵,他那悠远而透着暗淡、迷离、 忧愁和古旧气息的叙事风格,他的弥漫和绵延式的想象的动力,似乎都来源 于这一点。 这个在历史与想象之水上漫游的逝水上的游子,最初漫游的是他的出生地苏 州。他为自己取的笔名“苏童含义为苏州出生,姓童。苏州对他自是有不可磨 灭的影响。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作为吴文化的发源地,姑苏自有其风流神韵。 生动逼真、灵秀绰约的苏绣,曲径通幽、错落有致的苏州园林,缠绵婉转、抑扬 顿挫的昆剧,无一不透着江南的古典雅致,也在苏童的故事中烙出江南水乡的印 记。苏童以他丰富的想象漫游在苏州的历史之河中,创作出一个个带着江南古典 文化气韵的故事。我的帝王生涯跌宕起伏,演绎出一场哀婉离奇的宫廷传奇, 然而这个被苏童称为天马行空的“白日梦 却绝非无据可依的空中楼阁,它早已 蛰伏在悠远绵长的苏州评弹中,呼应着那些传唱了几百年的悲欢离合: 写作这篇小说时,我完全处于一种冥想之中,冥想对象是一座丙中或雪 中的宫殿。当时我的脑子里,有无数的文学意象在打架,甚至有一些诗句。 有一天我的脑子里突然想起小时候听的那些评弹“狸猫换太子”、长生殿 什么的。我是苏州人,“文革”后期没有什么正统文学的熏陶,那么文学熏 陶来自于那里呢? 来自于有线广播。这个广播是非常单调的,但是因为在苏 州,所以一打开广播,除了天气预报,时事新闻外,每一天就是无始无终的, 慢悠悠的讲一些长篇评弹,这其中,有很多是宫廷故事。我觉得这种不急不 苏奄一份自传纸上的美女苏童随笔选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 9 9 8 周新民打开人性的皱折苏童访谈录苏童研究资料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2 0 0 6 张清芳天堂的哀歌苏童论苏童研究资料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2 0 0 6 6 忙地、天马行空的语调,那些经过民间口口相传的东西,用来叙述我脑子里 这座宫殿再好不过了在写作时,我当然用普通话,但我的耳边似乎是有一 个评弹艺人在那儿帮助我舒缓地叙述下去,现在我对这篇小说的想法是,如 果用苏州话来写,会不会比现在的好。 碧奴以孟姜女哭长城为原型。孟姜女故事的原型最早见于左传,流 传于全国各地,最后起而现在最占势力的故事版本出自江苏南部,亦即苏州一带。 而碧奴中贯穿全文的意象那只代表着碧奴前世的葫芦,也似非苏童信手 拈来,孟姜女生于葫芦正是江浙一带的传说。苏童曾言无法抵御孟姜女的诱惑, 诱惑不仅仅来自故事本身,更来自于传唱这个故事的地方,“在我生活的苏州一 带,有一个浒墅关,那儿流传的一个民歌十二季,唱的就是孟姜女过关的故 事。这个意象一直回旋在我脑子里 。孟姜女北上千里寻找她的苏州丈夫,苏 童又何尝不是借着这个神话上溯千年,寻找故乡的文化根源? 南京是苏童毕业后一直居住至今的城市,也是这个“逝水上的游子 想象的 另一个源泉。苏童本人这样评价这座城市:“选择南京作为居留地是某种人共同 的居住理想。这种人所要的城市上空有个灿烂的文明大光环,这光环如今笼罩着 十足平民的生活 。事实上,南京的独特人文光环不仅笼罩着苏童的平民生活, 更是笼罩着他的创作生活。从自认的第一篇真正的小说桑园留念开始,苏童 所有的创作都在南京完成。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十朝旧都的南京 飘荡着帝王之都的繁华气象,也氤氲着破败之都的颓唐气息。苏童将南京称为“历 史书上的凄凉之都 : 这是一个传说中紫气东来的城市,也是一个虚弱的凄风苦雨的城市,这 个城市的光荣与耻辱比肩而行,它的荣耀像露珠一样晶莹而短暂,被宠信与 被抛弃的日子总是短暂地交接着,后者尤其漫长。翻开中国历史,这个城市 作为一个政权中心作为一国之都,就像花开花落那么令人猝不及防,怅然若 失。这个城市是一本打开的旧书,书页上飘动着六朝故都残破的旗帜,文人 墨客读它,江湖奇人也在读它,所有人都感觉到了这个城市尊贵的气息,却 不能预先识破它悲剧的心跳。 周新民打开人性的皱折苏童访谈录苏童研究资料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2 0 0 6 重述神话敲定作家,苏童送孟姜女漂洋过海北京晚报2 0 0 5 年0 4 月2 2 日 苏童读圣火传递城市:在明孝陵撞见南京的灵魂北京晚报2 0 0 8 年0 5 月2 7 日 苏童读圣火传递城市:在明孝陵撞见南京的灵魂北京晚报2 0 0 8 年0 5 月2 7 日 7 这种矛盾的特质深深吸引着苏童,使得他一次次地在小说中返回“末代的 历史,描述“最后一世的纵情与衰败:最后一代的皇帝前半生骄奢淫逸,后半 生却沦为走钢索的艺人;最后一代贩卖罂粟的地主在灿烂而疯狂的罂粟花繁衍生 息,又在罂粟缸里消亡;唯一一代的女皇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过尽权相俯首男宠 逢迎的快意生活,最终却被软禁在上阳宫,清冷地逝去。苏童执着于人生无常历 史无情,与南京衰败的故都文化不无关系,“江苏的记忆也就是江南的文化记忆, 精致、唯美、忧伤,虽然灯红酒绿、笙歌处处,但总有一种骨子里的颓废。以 古建康为代表的几代废都文化也给江南注入了偏安、悲观、惊惧因而随之纵 情声色的颓唐因子”回。 苏童的写作避不开南方,他的写作源泉源于烟雨朦胧的江南:“我从小出生 在南方,我的身上烙有江南水乡的印记,讲述的是南方式的故事,当然充满着南 方的情调。”漫游在姑苏和金陵逝水之上的苏童,在两座江南城市的历史文化上 架构起自己充满南方情调的想象,而这种想象,在苏童的文本中更多地是表现为 存留在民间记忆中的传统文化和浸染在厚重历史下的古典情怀,使得这位先锋作 家的作品透露出别样的传统风格。 第二节历史重述:“复古的共同记忆 苏童古典文化滋养的另一个源泉来自于他的题材。相对于“现在”,苏童更 偏爱“过去”,历史对于苏童有着难以言喻的吸引力。早在“先锋 时代,苏童 就喜欢讲述过去的故事,而妻妾成群之后,他更是一再从传统故事中寻找写 作的素材。王海燕指出,妻妾成群让我们看到隐秘的家族史中很少被弘扬过 的部分,“由二十世纪对美国文学的迷恋到对中国古代文化遗产话本小说感兴趣。 从根本上说,先锋文学扩大雅俗分野的群体倾向,在苏童身上已悄然遁去”固。 王红卫则称苏童的小说为“新历史小说 :“新历史小说打破了传统历史小说的写 作范式,构造一种过去时态的历史背景,叙述一种现在时态的人生,事件背景的 历史性与人物故事的现代性在此并行不悖且融为一体苏童透过历史的玻璃 汪政,晓华多少楼台烟雨中江苏小说诗性论纲小说评论,2 0 0 7 ,3 :2 3 2 8 大学生心中最具潜质的作家:苏童上海青年报2 0 0 0 年8 月2 1 日 王海燕苏童论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 9 9 4 ,4 :8 0 8 5 8 观察现实世界的眼光是当代形态的,他已将那些陈年旧事涂染上新的精神色彩 。王德威则称苏童的叙事为“故 事:“相对于那铺天盖地的历史,苏童只会, 或只能,说故事苏童擅长写过去的时代,更善于把当代也写成了过去,实在 是因为他因循约定俗成的文学想想象,赋南方予旧生命回。 从新天仙配、水神诞生等短篇小说到武则天、我的帝王生涯等 长篇小说,苏童的故事总是指向过去的时间。即使是在苏童以“先锋”姿态的写 作前期所创作的一九三四年的逃亡、罂粟之家等,也充溢着他对已往的历 史窥探和重述的热情。而妻妾成群之后,苏童更是有意识地向传统靠拢,从 古老的故事中攫取写作的素材。他表示, 从一九八九年开始,我尝试以老式方法叙述一些老式的故事,( ( - - t - 妾成 群和红粉最为典型,也是相对比较满意的篇什。我抛弃了一些语言习 惯和形式圈套,拾起传统的旧衣裳,将其批盖在人物身上,或者说是试图让 一个传统的故事,一个似乎曾相识的人物获得再生。我喜欢这样的工作并从 中得到了一份快乐。o “拾起传统旧衣裳是苏童重述历史的开始,也是苏童逐渐从“先锋的队 伍中逐渐向传统回归的标志。事实上,苏童早期的作品已经蕴涵了转变的萌芽, 有论者注意到,即使在早期苏童也不是一个纯然的先锋派,证据是苏童在追求形 式的先锋时也并未放弃对故事内容的关注:“( 苏童) 在其实验作品的意义内涵上 汲取了前期先锋遭到读者倦弃的部分教训,一定程度上回复了旧有文学的故事框 架作家正是凭借这种表层故事的讲述进入对现实或历史的意义追寻的,尤其 在那些以历史追寻为标志的作品中,我们朦胧领略了苏童式回忆的特殊魅力” 。可见即使在先锋时期,苏童也仍然执著于对历史的追寻。而在妻妾成群 后,他更是进一步从传统中寻找资源,走上重述历史的道路。在对传统的改造和 重述的过程中,苏童作品中的古典精神气质的进一步显现,“实际上,在他写出 妻妾成群、南方的堕落、红粉之后,他就已经脱离了文学史家为他界定 的先锋小说的范畴,进入一种非常古典气质的写作情境和状态 。 王卫红面对历史的凭吊与对话评苏童的新历史小说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 9 9 7 ,2 - 7 5 8 1 王德威南方的堕落与诱惑读书,1 9 9 8 ,4 :7 0 一8 0 苏童怎么回事红粉代跋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1 9 9 2 叶砺华新潮的洄流评苏童的创作转型及其价值意义苏童研究资料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2 0 0 6 张学昕南方想象的诗学苏童小说创作特征论文艺争鸣,2 0 0 7 ,1 0 :1 3 7 1 4 3 9 这种古典气质的写作情境和状态在妻妾成群中初现端倪。这部小说是苏 童有意识地向传统退一步的开始,也是苏童从传统中挖掘故事的开始。“激起我 创作欲望的本身就是一个中国人都知道的古老的故事。新嫁为妾的小女子颂莲进 了陈家以后怎么办? 一篇小说假如可以提出这种问题也就意味着某种通俗的小 说通道可以自由穿梭。我自由穿梭,并且生平第一次发现了白描式的古典小说风 格的种种妙不可言之处 。在重拾起这个古老故事的同时,苏童也摒弃了花哨 的先锋叙述手法,以传统的白描手法讲述了一个典型封建家庭的故事,获得了极 大的成功。 这种古典气质的写作情境和状态还出现在其后的红粉中。红粉讲述 的是发生在新时期的故事,套用的却是古典小说的常见的“一男二女 结构,而 苏童也把它作为一个传统的故事来处理:“我觉得这个故事是一个传统的故事, 人物的历史背景天生造成了它的沧桑感,天生地造就了它的沧桑感,天生地造就 了人物的悲欢离合。悲欢离合中的人群天生是文学艺术而生的,值得写。虽然这 是一个传统故事,但它反而使我有了创作它的欲望 圆。这个发生在新时期的故 事的“沧桑感 ,并不仅仅源于故事本身,它更多的是来自于这个故事所勾起的 传统故事的原型:风流才人与多情妓女的恩怨纠缠。这个在戏文中并不陌生的桥 段被移植到了现代的时空,却天然地带着在戏文里被一遍又一遍传唱的伤感与无 奈。 我的帝王生涯则是古典气质的写作情境和状态的进一步体现。苏童在这 部小说里虚构了一个莫须有的朝代,演绎出的却是历朝历代真实的悲欢离合。它 搭建在千百年传记和说部的记载之上,唤起的是人们对于古典宫廷故事的回忆: “他回到历代宫闹轶事间,堆砌、变换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情节:江山美人、垂 帘听政、兄弟阋墙、阉宦弄权、藩镇贾祸、后妃争宠、卧薪尝胆都是何其眼熟的 关目。我们也同时似乎看到了流台泣血的哀艳、烛影摇红的诡谲、靖难之变的暴 虐、南朝风月的颓靡:外加狸猫换太子式的深宫疑案、乾隆下江南式的微服历险, 真是五花八门、高潮迭起 四。 在妻妾成群之后,苏童对重述传统的兴趣越来越大,也在借用传统的路 苏童我为什么写妻妾成群纸上的美女苏童随笔选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 9 9 8 周新民打开人性的皱折苏童访谈录苏童研究资料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2 0 0 6 王德威南方的堕落与诱惑读书,1 9 9 8 ,4 :7 0 8 0 l o 上越走越远。他借用的不仅仅是传统的故事情节和框架,还有古典的精神气质。 不少研究者指出了苏童这些回归传统的创作在精神气韵上与红楼梦、金瓶 梅、今古奇观等白话文小说的承袭关系,“妻妾成群这样的小说称得上是 一首诗,如同林黛玉的葬花词,红颜少女,落难无助,遭受命运的摧折。这是苏 童的挽歌和哀歌中一个格外鲜亮凄美的旋律,它是古代、江南、天堂和地狱的结 合体苏童像曹雪芹描写林黛玉那样刻画了颂莲的心理与形象,再现了这个小 说史上罕见的柔情与哀歌般的绝唱 。王干指出,“妻妾成群出人意料地在 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使得苏童对中国古老的故事原型( 比如金瓶梅) 刮目 相看,唤起了他对中国故事原型再生的兴趣和自信。于是,一大堆话本小说出现 在苏童的案头。这些沉重的古籍所通用的话语之流弥散在空气中。 张清芳说, “一个男人与两个女人的悲欢离合或者两个风尘女子与一个嫖客 的恩恩怨怨,这样的结构让我们看到了那些在古典小说中似曾相识的人物 与场景,仿佛看到金瓶梅、红楼梦、今古奇观中的那些古老故事的 复活和再现。但这种相似并不是刻意的模仿,而是文化和历史中固有的元 素在起作用,在一夫多妻制的封建婚姻结构中,在寄人篱下的生活境况中, 相似的人物关系、心理活动、矛盾冲突、历史景观就会自然而自动地显现出 来,古老的文化与心理原型造成了它们的神似。”。 而实际上,也正是从这些小说中,苏童获得了转换传统元素的素材和手法, “这方面给我启发很大的是我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三言二拍当你把它 拿过来作一些转换的时候,你会体会到一种乐趣 。 假如说在妻妾成群、红粉、我的帝王生涯等小说中,苏童还只是将 传统文化的故事原型移植到另外一个时空的话,那么写于零六年的碧奴则是 更进一步,将古老的神话故事还原回当时的语境,重现民间口耳相传数千年的传 奇。这在苏童对传统资源的利用上是更大的一个挑战,这是一个已经相当固定的 传统故事,情节和结局都不可更改,如何使这个古老的神话重新飞翔起来而不是 刻板的复制? 苏童选择了进一步向传统撷取资源: 原来我以为写这样一个东西是给我一个小桌子跳舞,没想到这个非常 张清芳天堂的哀歌苏童论苏童研究资料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2 0 0 6 王二f 苏童意象苏童研究资料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2 0 0 6 张清芳天堂的哀歌苏童论苏童研究资料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2 0 0 6 林舟:永远的寻找一苏童访谈录苏童研究资料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2 0 0 6 l l 大,天地非常广阔。原来我以为一个人所皆知的故事,它给我的是束缚和多 于创造的这种发挥,但是事实上我真的是在这个创作当中,因为接触了好多 这种民间的这么一种创造的思维和一些在我阅读大量的一一从战国到秦汉 时候的所谓的正史、野史都看,我觉得许许多多的故事离现在非常久远的这 些故事,我觉得我能抓到了。 孟姜女北上千里寻夫,这个在传说中语焉不详的漫长旅途,苏童填充进了许 许多多诡丽而具有寓言色彩的故事,而透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轻易窥见许多熟悉 的历史原型:宫廷内讧、始皇暴政、孟尝君广纳门客、隋炀帝下江南、荆柯刺秦 王、皇家围猎通过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古老故事,苏童以一串传统资源串起一 个古老传说,他“抓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古老的神话故事的脉搏,更是一种传统 文学的精神气韵,这种传统的精神气韵使得这部重述神话之作有别于西方的魔幻 作品,透露出一种充满古典回忆的文化情怀。 有意识地沿袭和改造古典使得苏童砺去了“先锋”的锋芒。无论是重现传统 记忆的故事内容,还是与之贴合的白描式古典小说风格,都使得他的作品呈现出 一种有别于尖锐的“先锋”姿态的独特韵味,陈晓明将其称之为“复古的共同记 忆 :引复古的共同记忆7 更重要的在于叙事风格所表达的文化深度,例如,妻 妾成群的那种典雅精致,沉静疏淡的风格,那种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态 度,沟通了古典主义文化的传统记忆尽管先锋小说的叙述人经常用现代的叙 述话语讲述那些古旧的故事,然而,古典性的故事要素与文化代码完全唾沫消解 了话语的现代性特征,话语讲述的年代透视出纯净的古典时代的风格,而讲述人 的精神气质和美学趣味则重现了古代士大夫的文化风范。显然,这一切都是以无 意识的方式流露的记忆,因而它才具有那种来自历史深处的绵延而至的蕴涵一 一在历史的各个交界点不断重现的复古的共同记忆圆。正因为这种“复古的 共同记忆,使得苏童在重述历史的过程中透露出优雅精致、绵密舒缓的古典写 作风格。 苏童聊天实录:我这个故事比神话还神话新浪读书频道h t t p :b o o k s i n mc o m c n a u t h o r s u b j e c t 2 0 0 6 0 8 3 1 2 0 0 6 年8 月3 1 日 陈晓明无边的挑战中国先锋文学的后现代性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 9 9 3 ,p 2 6 0 1 2 第二章现代故事中的古典生命景像 苏童的文学素养是受惠于中国文学和中国古典的小说传统的文学素养,因此 也就不难理解,无论是早期的“先锋 还是后期的“新写实主义 ,苏童小说的 变幻的叙事形式之下隐藏的是始终不变的古典生命景像:他笔下的人物总是有着 跳不脱的命运,世代轮回,人物的命运却陷入相似的循环,谶语和梦兆,早就命 定了人物的最终归宿,无从解释也无法逃避,体现了古典式的世界观和因果轮回 的宿命观;他的故事总是透露出鬼魅飘荡的神秘气氛,宛如聊斋志异中跳出 来的狐鬼花妖轮番登场,给小说带来奇艳诡谲的神怪小说色彩,以流传千年的鬼 文化进行着对传统古典文化的“招魂 ;他青睐于死亡和颓败的描写,这种描写 继承了中国末代文学中恣纵颓废的一脉,苏童笔下的死亡和颓败总是指向美好的 事物,“美的幻灭”这一古典小说中一贯的主题成为苏童故事中一个挥之不去的 情结,带着古典文学中春花秋落的哀婉凄绝。 第一节“循环的思想意义一 苏童早期因为小说叙事上的颠覆性被视为“先锋派 ,后期又因为叙事上的 转变被归为“新写实”。从“先锋 到“新写实 ,苏童的创作在叙事手法上经历 了很大的改变,但叙事外衣下包含的内核却没有变:它一直都是古典的。这种古 典性首先体现在他的世界观上他的世界观是循环的、宿命论的。 李其纲注意到,苏童大多小说中,事物的突变、逆转几乎都与梦兆、物兆相 连:“遥望河滩中,河泛的灾变紧紧联系着我叔叔蓦然发现的圆滚滚白 里透红红里透紫的大蒜头的滚动;丧失的桂花树之歌中,枫杨树乡村桂花遭 劫的前夕,金黄黄的桂花发出轰鸣声,其间潜藏着凶险的讯号;云阵中, 罗侠失踪的命运结局与运动着的云有着某种对应,云充满了象征和暗示意味, 是否可以说苏童已经身陷神秘主义对应论的沼泽地了呢 。葛红兵则指出,苏 童的故事总是带着各种各样的宿命成分:“鲁迅笔下人物的命运都是与社会原因 李其纲苏童放飞的姐妹鸟文学评论,1 9 8 9 ,3 :9 3 9 9 1 3 的,而苏童,他更看重的是人作为本在的根本性欠缺,这种欠缺是与生俱来、无 法回避和改变的,因此,苏童常常不能为自己笔下人物的遭际提供一个社会性的 解释,苏童笔下的人物常常是宿命的”。王听则指出,苏童笔下的死亡会充满 了宿命色彩:“生命中充满了难以想象的置人于死地的意外因素,人们难以明确 预料更别说想方设法地逃避,因而白白地丢失了生命。但是,如果把这些死亡界 定为意外事件的话还未免有些简单,仔细分析死亡的全过程,我们会发现许多预 料不到的结果其实还具有先兆性,一种预感、一个暗示、一句谶语以及主人公虚 幻恍惚的状态,都在预示着死亡的结局,而众多的偶然与巧合使死亡具有神秘的 宿命色彩 罾。 苏童笔下的故事总是有着跳不脱的宿命在操控人物的命运。从风云变幻的帝 皇之家到琐碎平淡得只剩柴米油盐的平民家庭,从一夫多妻的旧社会到女性可以 自由追求的新时代,无论时空如何变幻,一成不变的是人物早已命定的生命轨迹, 任他们挣扎和抗争,冥冥中却被牵引着落入命运的圈套。 启蒙作家笔下的历史不断进步,呈现的是新时代胜于旧时代的“进化论”历 史观,苏童笔下的历史却仅仅是一个时间坐标,无论历史如何前进,人物的命运 却不受时代的影响,世代轮回,重复着同一个故事,同一种结局。他这种循环的 世界观,与传统文化的宿命观非常接近。化化轮回重化化,生生转变再生生,受 佛家思想影响,传统文学中呈现的是循环的历史观。三言两拍中,项羽转世 为关羽,仍是万夫不当之勇,蒯通托生为诸葛亮,仍是足智多谋指点江山,“苏 童体悟到中国文学叙事传统中关于轮回与可逆性时间的小说结构逻辑,借助其机 敏的想象力,将故事讲述得神奇、飘逸和洒脱 。 这种中国文学叙事传统中的轮回观念在妇女生活中清晰可见。生活在三 十年代的娴不安分的做着明星梦,被电影公司的孟老板包养,并依靠着孟老板有 过一段短暂而风光的明星生活,意外怀孕后因为不肯堕胎而被抛弃,在女儿和孙 女厌恶的眼光中度过凄惨孤单的下半生。娴的女儿芝沉静冷淡,和出身工人家庭 的邹杰因自由恋爱而结合,婚后却不断猜疑,这种猜疑在发现自己不能生育后发 展到了高峰,变成了一种古怪的精神病态,最终逼死了自己的丈夫。芝的养女萧 葛红兵苏童的意象主义写作社会科学,2 0 0 3 ,2 - 1 0 7 1 1 3 王昕无法逃避的生命归宿透视苏童小说的死亡模式名作欣赏,2 0 0 6 ,1 4 :5 3 5 7 张学昕论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扬州中瑞酒店职业学院《JavaScript与jQuery开发》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金融投资顾问面试模拟题及答题要点指导
- 天津外国语大学《油(气)层物理学》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火电行业高级值班员运行面试实战模拟题及答案解析
- 湿法(收放卷)监视测量标准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产品设计员招聘创意测试题目及答案解析
- 2025年电子商务行业高级管理职位面试模拟题与答案解析
- 2025年度“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安全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2024年青海省党史知识竞赛题(含答案)
- 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建筑供配电课程设计》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T/CCT 008-2023智能化选煤厂建设分级评价
- DB31/T 477-2018旅行社服务质量要求及等级划分
- 2025年中国振动筛设备行业市场分析及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规范化治疗及进展
- S7-1200 PLC原理及应用基础 课件 第5章 S7-1200 PLC的模拟量处理
- 江苏盐城2025年公开招聘农村(村务)工作者笔试题带答案分析
- 班费收支统计表
- 建行善担贷合同协议
- 餐饮研发中心管理制度
- 2024年版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专家大讲堂课件全集第10章至16章节讲根据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制作
- 生产过程控制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