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高校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以郑州市为例.pdf_第1页
(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高校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以郑州市为例.pdf_第2页
(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高校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以郑州市为例.pdf_第3页
(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高校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以郑州市为例.pdf_第4页
(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高校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以郑州市为例.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随着网络与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在高校学生中出现了 不能积极使用网络来学习,网络学习能力较低的现象,同时还产生了诸如网络成 瘾、信息迷航、网络道德失范等一系列问题,显示出高校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还 须提高。对高校学生进行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对网络负面影响的免疫力,积 极引导他们正确利用网络媒介资源有效学习,获取知识、完善自我,是一件具有 极为深远的现实意义的工作。 论文在梳理了国内外对网络素养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首先界定 了网络媒介素养的概念与内涵,对高校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内涵、结构体系进行探 讨。提出了高校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提升应该包括网络知识、网络意识、网络道 德及网络能力这四个方面。 其次,以郑州市部分高校为样本,对高校学生进行了“高校学生网络媒介 素养现状”的访谈与问卷调查、网上追踪调查,对高校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状况 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为避免现场问卷调查中被试的作假而导致调查数据失真,论 文在调查方式上首次将隐式网络数据挖掘的思想与在线调查问卷结合起来,设计 了带有特定网络情境的在线调查系统,对现场问卷调查进行了功能完善的尝试。 调查显示:高校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还处于一个自发状态:个体差异较大;对网 络的道德规范认识比较模糊;现有传媒技术教育存在盲点,需要特别加强媒介素 养教育。 最后笔者进一步结合高校教师的网络使用状况调查,在此基础上,提出为 提升高校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特别需要重视以下三方面: 第一,提升高校学生网络媒介素养需要多种教育力量的协调; 第二,高校极有必要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 第三,提高教师队伍的网络媒介素养水平势在必行,并应将此提升到信息 化背景中教师教育能力的高度。 同时,就研究所存在的不足展望了今后需要努力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高校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策略研究 a b s t r a c t w i t hm ee x t e n s i v e 印p l i c a t i o no fn e t 、) i r o r k 锄dn e 咐o r kt e c h l l o l o g ) ri nt h e e d u c a t i o n a lf i e l d ,s o m ep h e f l o m e l l o ns u c h 嬲l o we m c i e n c ya n di n a c t i v eu s eo f n e t w o r kc o m eo u ta l o n gw i t has 硎e so fp r o b l e m si n c l u d i n gi n t e m e ta d d i t i o n , i n f o m a t i o ns t r a 弘a i l di n t 锄e tm o r a l i t yd e f i c i e n c y t h e s ep r o b l e m sa 1 1p r e s e n tm a t n e 觚o r k1 i t e m c yo f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n e e dt ob ep r o m o t e d 嬲q u i c l ( 1 ya sp o s s i b l e t l l e r e f o r e ,i ti sap r o f o u i l da 1 1 dm e a n i n g 伽、r kt oc u l t i v a t ec o l l e g es t u d t s n e 锕o r k l i t e r a c y i m p r o v et l l e i r n ec a p a c i t ) ,t o w 砌sn e g a t i v ei n n u e i l c eo ft 1 1 er l e l m o r k 舔 w e na sg u i d et l l 锄t og a m k n o w l e d g ea n dp e r f c c tm 锄s e l v e sb ym a l ( i n gg o o du s eo f n e t w o r l ( r e s o u r c e s t h ep 印e r 丘r s tm a l ( e sd e a rm ed e 觚t i o na i l dc o n n o t a t i o no fn e t 、) l ,o r kl i t e r a c 弘 a i l dm e ne x p l o r e st l l ec o n n o t a t i o no fn e t 、o r ka sw e ua si t ss 咖c t u i 。e t h ec 0 n c 印t r a i s e di i ln l ep 印e ri st 1 1 a tn e t 、o r kl i t e m c ys h o u l di n c l u d ef o u ra s p e c t s :n e t w o r k l ( 1 1 0 w l e d g e ,n e 咖r k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n e t 、r km o r a l i t ya n dn e 觚o r kc 印a c i t y f 0 1 l o w i n gb yt h a ti s m ec o n c l u s i o na n da i l a l y s i sb a s e do nm ei n t e r v i e w , q u e s t i o r u l a i r e ,a i l do m i n e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o ft l l e c u r r e l l ts i t u a t i o no fc o l l e g es t u d 朗t s n e 觚o r kl i t e m c y h lo r d e rt 0a v o i dm em i s l e a d i n ga 1 1 dd e v i a t i o nc a u s e db yp r e t e l l d i n g t e n d e n c yi i l 缸a d i t i o n a lq v e s t i o n n a i r c ,i l l v e s t i g a t i o nm e t h o di nn l i sp a p e rc r e a t i v e l y c o m b i l l e s 洫v i s i b l en e 帆o r kd a t ae x c a v a t i o na n do i d i n eq u e s t i o 衄a i r eb yd e s i 印i n g s p e c i f i cn e 帆o r ks i t u a t i o n a lo i l l i n eq u e s t i o i l l l a i r e ,、 ,h i c hi sa 1 1a t t e m p tt op 刊f e c tt h e t r a d i t i o n a lq u e s t i o 衄a n a c c o r d i n gt 0m ei i l v e s t i g a t i o n :n e t 、) l ,o r kl i t e r a c yo fc o l l e g e s t l l d e l l t s mh e l l a ni ss t i l li nas p o n t a l l e o u s s i m a t i o n ;t l l ed i s t i n c t i o nb e t w e e n i n d i v i d u a l si sc o m p 姗t i v e l yo b v i o u s ;m e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n e t w o r km o r a l i t yi ss t i u i n d i s t i n c t ;m c d i at e c l l l l 0 1 0 9 ya tp r e s e ms t i l lh a sb l i n ds p o t f i n a l l y ,m ea u m o rf h n h e re x p l o r e st h ec u r r e n tn e t w o r ku s es i t u a t i o n ,锄dp r o v i d e s f o l l o w i n gs u g g e s t i o r 塔w l l i c hw i l lp r o m o t e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 n e t w o r kl i t e m c y : f i r s t ,e d u c a t i o no fn 娟 ,o r kl i t e r a c yn e e d st 1 1 en e g o t i a t i o no fv a r i o u sp a r t s ; s e c o n d ,s t a nm e d i al i t e r a c ye d u c a t i o nc o u r s e si sc r u c i a la j l dn e c e s s a 巧; t h i r d ,p r o m o t et h em e d i al i t e m c y 锄o n gt e a c h e r se s p e c i a l l yt h e i re d u c a t i o n a l c a p a c i 哆 l e a i l w h i l e ,t l l ea u m o rl o o k sa h e a dt 1 1 e 丘l t u r ea n dd i r e c t i o no ft h er e s e a r c hf b m n o wo n k e yw o r d :c o l l e g es t u d e i l t s ,n e t w o r kl i t e r a c y ,c l u t e n ts i t l l a t i o n ,t r a i l l i n gs 仃a t e g y i i i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 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 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 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f 虱签盏日期:2 丝金:竖乡 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华东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f 式弼导师签名:、垄觚 日期:兰翌壁! ! ! !日期:哆翼旦8 s ,多o 第一章绪论 随着网络与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自主学习、协作学习 及研究性学习等学习新模式都得以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实现更好地开展。尤其 是在网络教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混合式学习模式融合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与 网络教学优势,既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可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最重要的发展趋势1 。在这种情况下,网络已经成为我们高校 学生学习及自我发展、乃至终身学习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 1 1 问题的缘起 笔者所在学校为提高教学效率,推进学校信息化进程,购买了天空教室网 络课程教学平台,也专门组织了全校网络课件制作大赛。获奖课件和课程最终被 放在校园网网络课程学习平台上,供学生课下自主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辅 助部分。笔者所在部门承办比赛,并对教师们进行使用教学平台的培训。学校还 组织了人力物力将学校优秀教师的讲课制作成精品课程上网,希望能将优质教学 资源共享。在这一系列的举措下,我们的课程使用者、学习者学生对此是什 么反应呢? 经过一段时间的追踪调查后,发现很少有学生登陆网络课堂浏览或进 一步学习,给老师留言、提问、提交作业、在线交互学习的活动也不多,等等。 网络方式的教学的优势就是方便师生互动、交流,但现在没有了学生的参与,还 只是单方面的传播,没有发挥网络的优势。 目前,几乎每个高校都在建设着各自的精品课程和网络课程,也有的院校 为此已经专门购买了一些自动录播系统和网络课程教学平台,每年都有一批一线 教师和教育技术工作者花费了心血来制作精品课程和网络课程。投入了精力做出 的网络课程在拿出去评评奖后却不被学生所有效使用,教师们感到很尴尬;学校 也很无奈,在信息化上投入了资金却看不到效益,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造成这种浪费的原因何在? 通过对笔者所在学校部分教师和学生的访谈, 发现除了部分学生没有个人电脑,学生在学校机房上机时间短,在校外网吧上网 费用高等外在原因制约了学生的自由上网外,更深入的原因在于学生通常上网后 都把自己的兴趣和时间更多的交给了娱乐、聊天和休闲,学习活动不能坚持长时 间,注意力总会被五花八门的无关学习的信息给吸引了。大部分学生认为网络是 一种消遣娱乐的工具,无事可做的时候就去网吧上网、聊天、游戏。还有人表示 不知道怎么在网上有效学习,还没有相关的意识或养成利用网络去学习的习惯。 何克抗,从b l d i n gi 瑚m i n g 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m ,电化教育研究,2 0 0 4 ,7 1 与几千年来的求知方式明显不同的是,2 1 世纪最重要的学习是学会管理知 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换句话说,是否能够有效地掌握互联网这个工具,在相当 程度上标志着是否有效地学习。作为在初高中阶段接受过信息技术教育的高校大 学生,应该具备定的网络知识、网络使用能力和网络意识,能有效地利用网络 这个工具用来学习、辅助个人的成长。但实际看到的情况是大学生们在使用网络 时,出现了重娱乐轻学习、信息迷航、网络成瘾、网络交友不慎、网络犯罪等现 象和问题急需解决,反映了我们的大学生网络素养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高水平。为 了更有效地解决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学生在使用网络时出现的种种问题,我们当 前首要的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水平。 那么,是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综合素质低导致了其网络素养低,急待提高, 别的高校学生使用网络时有没有出现类似问题? 我国高校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整 体状况到底如何? 有没有什么方法和途径可以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水 平,从而更好的为教育信息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为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管理者 和工作者,这些问题促使我将研究的着眼点放在了高校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状 况调查分析与提升策略的研究上。 1 2 研究背景 当前,在全球信息化浪潮推动下,伴随着i m e m e t 的迅速发展,被称为“第 四媒体”的网络媒体正在飞速发展,网络媒体的影响力正在逐渐超过报刊、广播、 电视等三种传统的媒体。网络在社会的整合中无可争辩地成为核心,它渗透到社 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到每一个网民的思想意识。这些影响有进步向上的,它 们对社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如远程教育的开发、企业网上商务、政 府公务上网、网络新闻的传播、个人网上购物等。1 但是,由于网络媒体没有传 统媒体历史悠久,信息良莠芜杂,加之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手段,虚假信息、网 络色情、暴力游戏等使网络媒介成为了信息污染的“重灾区”。 高校大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一定的价值观念,接受新事物的 能力也很强,与网络、广播、电影、报纸等媒体接触也很多,对网络媒介的接触 频率、接触时间、消费行为比较独立自主,世界观和价值观正处在形成与发展中, 正处于向成熟的社会人转变的时机。特别是当前网络渗透到高校学生的学习和生 活中,大学在校学生的媒介消费时间最多的是网络。作为网络中的一个主要用户 群体,我们的高校学生虽然具有较强的独立性、自觉性和目的性,但他们的媒体 辨识水平和自控能力仍未完全成熟,无疑会受到网络媒介的巨大影响,其中的负 面影响会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人生观等产生不良影响。 1 马和民,网络社会与学校教育【m 】,上海教育出版社,2 0 0 2 年,p 4 6 2 毫无疑问,从有利于青少年发展的角度看,完全应当支持和引导他们学会 使用网络。面对这些消极的影响,仅仅通过单纯的“堵 的方法是不能够取得实 质性的效果。从媒介素养教育的角度看,如何使高校学生在网络的海量信息中分 辨有用信息,提高对负面信息的“免疫力 ,成为网络媒介的驾驭者,而不是被 动的接收者,以及有效利用网络媒介学习,提高网络学习能力,不仅是新闻传播 研究者的任务,也是我们教育技术工作者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要培养新时 代的创造者,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质,就要重视对高校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媒介素养的培养将是媒介素养教育的一个重点。 首先,开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能帮助学生有效避免网络负效应。 高校大学生还没有足够的技能和素养来游刃有余地应对网络中的各种问 题,网络媒体素养层次还较低,处于一个自发水平。主要表现为: ( 1 ) 不懂得约束自己的媒介接触行为,耗费过多时间接触网络; ( 2 ) 沉迷于网络游戏、聊天、闲逛、网上音乐和影视,重娱乐轻学习; ( 3 ) 网络媒介使用不当,形成“网络成瘾综合征”的倾向与日俱增1 ,长期 沉迷于网络中,在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从而引 发孤独抑郁、网恋、游戏狂等网瘾综合症,严重影响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 4 ) 大学生淹没在网络的信息海洋中,不能挖掘有用信息,产生信息迷航; 另一方面却饥饿于知识和有用信息,不能有效的利用各种媒体从海量信息中及时 发现知识和有用的信息; ( 5 ) 大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比例低,把网络作为学习工具的只有2 8 7 2 ; 运用网络信息搜索功能辅助专业学习的技能较弱; ( 6 ) 沉迷网络,导致自我封闭,与他人的交往能力和社会沟通能力减弱, 产生所谓的“容器人”效应3 ,在网络交往中不注重网络礼仪和伦理道德,言论 举止会侵犯他人隐私权,不尊重作者著作权等; ( 7 ) 对“媒体现实 和客观现实的区分能力有待提高,“媒体现实”在一 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有误导作用。互联网中暴力、色情、 伪科学等不良信息成为“青少年犯罪的重要诱因”; ( 8 ) 对网络中的人过于轻信,导致人身和财产遭到侵害,危及到个人的安 全。等等。 当大众媒介普及的速度超过大众的媒介素质储备的时候,媒介的负面作用 就开始显现,至少是与正面作用呈交错抗衡的状态,没有良好媒介素养储备的“网 1 天津市社科院,“天津市人学生网络使用情况问卷调查”,2 0 0 4 年 2 h t t p :w w w ,n e t e d u 。c n 办u 刈i a - s h i - 锄j 1 9 眈0 0 6 0 7 l 倒t 2 0 0 6 0 7 l o _ 1 8 7 5 6 0 s h n n l 3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 9 9 9 年1 1 月版,p 1 5 2 3 众1 缺乏对媒体负面效应的“免疫力”,媒介就有可能成为异化和奴役受众的工 具。世界一些国家都通过媒介素质教育,培养公民健康的媒介选择和媒介批评能 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来自我完善,来参与社会的发展。完善的网络媒 介素养教育可以帮助高校大学生减少和抵御网络传媒的负面影响和伤害。 网络媒介素养作为近年来媒介素养教育的一个重要研究分支,其目的就在 于培养青少年健康的网络媒介评判能力,通过教育来指导青少年正确理解,积极 合理地运用网络信息和文化资源,从而更好地参与社会,发展自我。对高校学生 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可以提高他们对网络媒介信息的解读能力、思辨能力、反应 能力和利用能力,具备一定的网络道德,做媒体的“主宰者”,做一个既有责任 心又有批判能力的受众。 在今天网络媒介环绕的社会环境中,网络通过为青年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 现实生活画面,提供丰富的社会环境和各种社会规范,已经成为和学校教育、家 庭教育平行的无形学校,成为影响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因素。忽视这种现实,任 由大学生在各种网络媒介信息中自行摸索甚至迷失,不仅影响着他们的成长和未 来发展,而且迫使家庭和社会为此付出极大的代价。大学生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 网络媒介消费群体,需要相关的媒介素养知识来帮助他们选择、理解和使用媒介 信息。 其次,信息化教育的教学实践需要对大学生开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提高 其网络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 随着教育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网络学习日益成为学习者除课堂学习外的一 种重要学习形式,这种学习在很大程度上要求学习者改变已有的学习习惯和学习 方式。同时要求学生具有不同于传统学习的网络学习能力,具有计算机网络操作 能力、多媒体选择与使用能力、超文本阅读能力、网络交互能力等。学习者学会 搜索信息和筛选信息是网络学习有效进行的重要条件。 比如,实际在网络学习中,大部分学生都面对网络中海量的,随意性很强 的信息时,经常会产生“信息迷航现象,学习效率低下。瑞克和皮诺利研究发 现,网络超媒体学习环境对高能力的学习者非常有用,而低能力学生在使用这个 学习环境后,其成绩反而下降,低能力学习者无法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的长处, 学习者被环境提供的丰富多彩的控制方法弄得不知所措。低能力的学习者使用最 先进的学习工具和方法,犹如让未经培训的人去驾驶汽车一样,欲速则不达。 只有在学习者的网络媒介素养得到提升后,才会利用有效的网络学习策略, 合理分配自身有效的注意力资源,清楚自己需要哪些信息,不被无关信息干扰, 从而提高网络学习的效率。提高网络学习能力,正确利用网络媒介资源来来获取 杨伯溆,关于“网众”的社会学理论探索,全国第七次传播学研讨会,2 0 0 1 年 4 一 知识、完善自我。 再次,对大学生开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全面健康 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推动社会文明进程。 根据我国特殊的国情,由于大学生具有其它群体所不具备的便利条件,是 当下中国落实媒介素养教育最具现实可能性的对象,大学应该作为当下中国开展 媒介素养教育实验和实践的突破口。高校对大学生实施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可发 挥高等教育特有的制度化、强制性以及良好的持续性优势,可以保证媒介素养教 育理念和内容得到比较稳定的贯彻。 大学阶段的发展在个体终身发展中起决定性影响。大学时期的发展状况能 够产生“后续递延性影响”,决定着个体未来的社会性和人格发展方向。在大学 期间进行科学的、适宜的网络媒介素养启蒙,不仅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 素质、专业文化素养、发展创新能力,有助于完善人格,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更 为个体日后具备良好的网络媒介素养奠定基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些受过正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大学生毕业后多数会步入社会,在日常 工作中或与社会的各种交流互动中,他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人际传播、组织 传播等多种形式将自身在大学期间习得的网络媒介素养知识传授给同事、亲朋好 友等,实现媒介素养教育从大学到社会的进一步铺延。在有了下一代后,大学生 就可以有意识地将网络媒介素养融入到将来对子女的教育中,不断培植和强化这 种意识、技能,为子女从娃娃时期就打下一个很好的媒介素养启蒙教育基础。这 样就把大学教育递延到下一代教育,实现媒介素养教育更深远意义的扩展和影 响。这也将部分地弥补我国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一时无法从幼儿、从小学启动,进 行自下而上的“草根”运动的缺憾。 目前,许多国家的学校媒介素养教育初具规模。如英国、澳大利亚、加拿 大、法国、芬兰、挪威等国都将媒介素养教育纳人学校正规的教育课程。2 0 世 纪9 0 年代后,日本、印度、韩国等亚洲国家开始逐步普及媒介素养教育。相比 之下,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明显滞后,虽然理论研究目前备受关注,但具体的教 育实践,仍处于萌芽和起步阶段,无法适应媒介快速发展的形势。 近年来,作为媒介素养的一个分支网络媒介素养已开始被研究者们广 泛关注,一些学术专著、文章和研究课题中都对青少年的网络媒介素养进行了一 定的分析与探讨,主要集中在进行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必要性、青少年网 瘾问题、网络交往问题和信息迷航、网络与青少年的思想教育等领域。对网络媒 介素养的实践研究也开始着手展开。一些对部分教育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或特 定网络用户群体的网络媒介素养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已经出现。 然而,笔者在参阅文献时发现,由于我国开展媒介素养研究的时问短,真 正结合我国网络受众媒体素养实际状况的,适合国情的切实可行的研究成果还不 多见。目前有关网络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的成果,基本上还停留在定性分析 和主观评述的水平上。关于教育中部发达地区的调查研究较少,对该区域范围内 高校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实证研究还很少见。 大学生是网络的主要使用群体,他们的网络媒介素养程度直接关系到我国 现代化教育的普及和信息社会发展的潜力和后劲,因此,对网络媒介素养的培育 特别是对高校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培育问题的研究亟待深入。本文力图通过对 部分高校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的调查分析,探讨培养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 有效途径,希望能对当前国内网络媒介素养问题的研究有益。 1 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 3 1 研究目的 本文的最终研究目的是根据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调查的分析结果探讨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养的有效策略和方法,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 一) 、界定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内涵要素和核心能力。 网络媒介素养内涵有助于更深刻理解网络媒介素养的概念,笔者在参考国 内外网络媒介素养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衡量我国在校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核 心能力,为网络媒介素养的评价提供了一些可操作的基本依据。 ( 二) 、得出高校在校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现状。 根据网络媒介素养内涵的具体内容设计了问卷题目,通过文献调研、访谈 等大致了解当代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现状,并利用问卷调查法和设置网络情境 在线调查的方式进行数据调查,力图真实反映当代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状况。 ( 三) 、给出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养的方法与策略。 本文所开展的问卷调查及分析最终目的在于探索如何才能有效培养、提高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水平,如何在高校有效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为相关研究提供 一些有益的实证资料。 1 3 2 研究意义 通过对样本河南省郑州市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的研究,全面了解和掌 握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基本状况,为研究开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的问题提供 详实可靠的材料,为相关政策和规划的制定提供可靠的依据,加快推进网络媒介 素养教育的发展。 ( 一) 了解现状,为制定相关政策规划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 在分析我国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状况的时候,笔者发现,现阶段同时针对一 个范围内高校学生和教师的网络媒介素养调查几乎没有,他们的网络媒介素养现 状更没有相关的数据。 任何一项政策或规划的制定,都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的,只有在掌握了 现状的基础上,才能找出制约发展的问题,分析如何来实施,制定出科学有效的 方式方法。本文的调研为制定相关政策规划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 准确了解和掌握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对于妥善解决媒介与社会的协调 发展、加强大学生职业观、道德观建设、完善高校课程建设体系,建设“文化校 园”,进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是十分重要的。 ( 二) 以点带面,为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策略提供参考 通过对河南省郑州市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调查,以点带面,放眼全国, 拟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策略。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 够丰富网络媒介素养的研究理论,同时也为在实践中如何对高校学生网络媒介素 养进行本土化培养提供一些借鉴。 ( 三) 促进和提高网络教学效率,促进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 在教师网络媒体学生这个相互作用密切的环境中,一个因素的改 变会导致其它因素的变化。我们提高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师的观念和行为也 会发生变化。由于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网络的能力有很大一部份来自于自己的教 学、学习经验。学生网络素养层次的提高,强烈的网络学习意识和积极主动地参 与网络学习,也能促进教师不断地应用网络进行教学,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同 时,只有当高校的教师在教学时运用网络教学,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才能更好 的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如何应用网络学习,养成利用网络学习的良好习惯。使网 络媒体变成学与教的良师益友,从而真正促进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 1 4 研究方法 网络素养教育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目前国内研究资料及成果有限。本研 究主要采用文献法、访谈法、调查研究法对课题进行较全面的论证,并结合课题 特点,灵活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支持调查研究。 ( 1 ) 文献调查法 文献调查法是一种传统的间接搜集资料的调查方法,就是通过调查文献以 获得资料的调查方法。笔者采取查阅与网络素养教育有关的书籍、传媒类期刊、 因特网上相关的文章等途径,本文收集、参考了大量国内外有关网络素养概念、 内涵、网络素养对策研究以及青少年网络使用状况调查、网络德育等方面的文献, 为论文写作提供了有益参考。 ( 2 ) 访问调查法 访问调查法,也称访问法、访谈法,常常和问卷调查法相结合,它可以弥补 问卷调查法的不足。本文充分利用高校资源,对网络研究领域、传播研究领域专 家以及教育学者等展开访谈,深入了解大学生在网络使用、计算机理论知识和网 络操作水平、利用网络学习情况、网络伦理道德等方面的状况,为问卷的设计打 下基础,并为问卷分析作好准备。同时在问卷统计后针对一些突出的现象对大学 生进行了个别访谈,深入了解学生的真实状况和心理状态。 ( 3 ) 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是社会科学中最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典型的社会问卷调查方 法是“德而菲法”。调查者基于领域专家知识,经过对专家领域知识的归纳而形 成问卷,通过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问卷调查法实质上是访问法 的延伸和发展,它们都是通过被调查者来了解社会情况的调查方法由于受到时 间、资金、环境等因素的限制,本调查问卷借鉴了以往网络素养领域专家在开展 网络使用状况、网络与人际交往、网络与道德等研究中所使用的问卷,在此基础 上形成了本研究课题问卷。 ( 4 ) 逻辑分析法 逻辑分析法是利用事物的各种己知条件,根据事物之间内在的相互关系, 对未知事物的结果进行推理判断的一种科学分析方法。文中根据调查结果采用逻 辑分析法对在校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指出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发掘 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 ( 5 ) 创设网络情境在线调查,进行隐式数据挖掘 针对问卷调查中被试未真实反映事情的客观情况导致调查数据存在偏差, 如:被调查者存在假装倾向,在问及态度或行为时人们常常根据社会所认可的方 式作答,当问及私人问题时不少人常常以不真实的方式作答;默认倾向或当道义 理论与事实相违时。本研究使用了隐式挖掘的技术思路,就是不去惊动用户,不 让用户察觉的方法,用网络技术来设置各种网络使用情境,真实记录被试者的网 络使用习惯或状况,完全通过技术手段拿到我们想知道的数据,有效避免了以上 数据失真的出现。 1 5 研究内容 目前高校学生接触网络、使用网络的情况到底如何,有没有具备足够的对 网络媒介信息的解读能力、思辨能力、反应能力和利用能力,并且应该采取什么 措施全面提升高校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促进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 本文从 以上角度对高校学生网络媒介素养进行了实证研究。 ( 1 ) 关于网络媒介素养概念、内涵的研究。 概念是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当前,国内外关于网络媒介素养 的概念种类繁多,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本课题在借鉴了国内外网络媒介素养 概念的基础上,给出了本研究的网络媒介素养概念。 本文在分析已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介绍国内外几个比较有影响的网络媒 介素养内涵的观点,然后阐释自己对高校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内涵构成及相互关系 的理解。 ( 2 )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调查。 网络媒介素养调查能够反映当前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现状,根据调查有 的放矢地进行如何提高网络媒介素养能力的对策研究是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笔者 根据文中构建的网络媒介素养核心能力,首先设计了一份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水 平的调查问卷,对笔者所在城市郑州市的五所高校学生网络媒介素养进行问卷调 查,对部分学生进行设置网络情境在线调查的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笔者用e x c d 分析、绘制一系列统计图表,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说明了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 现状,然后对现状进行总结,最后分析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 ( 3 )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培养策略。 根据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调查结果的分析,笔者从学校( 开设媒介素 养教育课程、提高教师队伍的网络媒介素养水平等) 以及社会、媒体等几个方面 提出提升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策略。提出为提升高校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特别 需要重视以下三方面: 第一,提升高校学生网络媒介素养需要多种教育力量的协调; 第二,高校极有必要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 第三,提高教师队伍的网络媒介素养水平势在必行,并应将此提升到信息 化背景中教师教育能力的高度。 本文希望这些对策能够在提高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方面有所贡献。 第二章高校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核心能力 对网络媒介素养概念的辨析、对高校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清晰认识及国内 外研究现状的梳理,为研究提供了问卷设计的理论基础,是对高校学生进行网络 媒介素养现状调查的前提和保证。 2 1 网络媒介素养相关概念 2 1 1 素养 素养,英文是l i t e r a c y ,这个名词来自拉丁字“l i t e r a t u s ”,自中世纪起,学 者对其有着不同层面的解释。l i t e r a c y 究其英文本义有三,即“识字”、“有文化 和“读写能力”。最普遍的是认为素养是一种读、写、算的能力,是日常生活中 的一种基本能力,狭义的理解为“识字能力”的概念。在我国辞海中,素养 一词指“经常修习的涵养”1 ,也指平日的修养。如艺术素养、文艺素养。这种 解释一方面偏重素养的获得过程,指明素养非一朝一夕所能形成,而是长期“修 习”的结果;另一方面也隐含了道德和价值的观念。我们可以发现,素养不是天 生的,是后天养成的,是可以从低到高逐步培养的,在这点上区别与更多受先天 因素影响的“素质”。素养的养成更多取决于环境与教育。另外素养是多层面的, 它涉及了从意识到实践、由心理到生理、从言谈到举止、从思想到行为等方面的 问题。 台湾学者张一番认为:“素养就是个人与外界作合理而有效的沟通或互动所 需具备的条件。它包括了认知、技能及情意三个方面,并在水平上具有程度性差 异。 2 0 世纪9 0 年代,国外一些从事阅读、文学教育的学者将素养范围发展为: 素养不仅仅是读写能力,它还是理解、解释、分析、回应和作用于不断涌现的各 种复杂信息来源的能力。2 近年来,随着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更新以及社会形态的转变,素养的内涵 扩展到了更广阔的领域,对素养的界定还在不断的延续发展。相关的素养概念被 极力诉求,如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文化素养、信息素养、视觉素养、网络素养 等。这些素养都是个体为了顺应时代环境的变化,加强与外界交流沟通而形成的。 素养的定义已不限于单指“读”、“写”的能力而言,举凡对一个事物有其使用、 1 辞海,| :海辞书 i ;版社1 9 9 9 年缩印版,第1 4 7 9 页 2 s e n s e n b a u g h ,r o g 乱m u l l ip i i c i t i c so fl i t e r a c i 铝i nt h c1 9 9 0 s b l o o m i m 百o n ,i n :e r j cc l 剐j n g h o u s eo nr 韶d i n g 柚d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s k i l l s 【e d3 2 0l3 8 】19 9 0 ,j u i y - l o 省思、批判或解读、应用的能力,对自身生活能够有所帮助,都可称为素养。1 2 1 2 媒介网络媒介 2 0 0 3 年英国媒介素养教育专家d a v i db u c l 【i n g l l 锄教授在其著作m e d i a e d u c a t i o n l i t e r a c y 、l e a m i n ga n dc o n t e m p o r a 眄c u l t u r e 一书中是这样描述的: “媒介 ( m e d i a ) 包括了现代传播媒介的所有范围:电视、电影、录像、广播、 摄影、广告、报纸和杂志、音乐唱片、电脑游戏和互联网。z 在汉语中,人们对m e d i a 的解释通常有两种:媒体、媒介。按照现代汉 语词典的解释,“媒介”的词义为“使双方( 人或事物) 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 它包括记录、存储信息的实体、传递信息的载体和信息的终端接受载体,着重于 物理形态的存在形式。“媒体”的词义为“指交流、传播信息的工具,如报刊、 广播、广告等”3 。它主要指依托报刊、图书、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媒介, 把图、文、声、像组合而成的信息进行有效的运作和传播的、拥有完整的所有权 和经营管理权的机构单位,如报社、杂志社、电视台、网站等。 国内传播学界有个传统的解释,认为“媒介”是传播形式中的某类,如报 纸;而“媒体”指传播机构,如报社。国内教育技术界一般认为媒体由“软件” 和“硬件”构成,如娴熟于耳的“教学教育媒体”、“多媒体教学”等。这里的 媒体和传播学界的媒介的含义是相同的。现在,“媒体”与“媒介”在使用的过 程中,含义逐渐趋同。 根据媒体形态的演进过程,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传统的印刷媒介、传统的电 子媒介和新兴的数字电子媒介三个阶段。详细划分的话,以纸质为媒介的报纸为 第一媒体:以电波为媒介的广播是第二媒体;以图像为媒介的电视是第三媒体; 以比特为媒介的数字化媒体被称为“第四媒体”,如网络,第三代移动电话等。 网络媒体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信息( 包括新闻、知识等信息) 的文化载 体。目前主要是指互联网,也称因特网。在网络媒体上传播的信息,以数字形式 存储在光、磁等存储介质上,通过计算机网络高速传播,并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 备阅读使用。网络媒体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 从而达到其社会文化传播的目的。网络媒体的读者人数巨大,可以通过因特网高 速传播与更新。 2 1 3 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的概念是地道的舶来品。媒体素养( m e d i al i t e r a c y ) ,也被译为 “媒介素养”,于上世纪3 0 年代由英国学者提出。当时人们开始关注电影、广播、 张学波,媒体素养教育的课程发展取向研究 d 】,华南师范人学,2 0 0 4 5 2 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仲商务印书馆,2 0 0 0 1 0 。p 4 5 3 现代汉语词典商貉印书馆出版1 9 9 3 年修订版p 7 7 1 1 l 一 电视等大众传媒对大众思想与行为的潜在影响力,尤其是对青少年教育的影响。 在媒介素养教育开展较好的国家,众多学者都从不同角度对媒介素养进行 了界定。据学者鲁宾的分析,这些定义主要可分为三个层面,即“知识模式 , 理解模式和“能力模式”。1 其中能力模式最为常见,并广为接受。在此我们列 举其中有代表性的若干国家对媒介素养的不同阐释: 加拿大媒介素养协会在1 9 8 9 年的多伦多媒介素养大会上,将其定义为“解 读、分析、评估,并使用不同媒介形式进行交流传播的能力。 2 加拿大媒介素养教育全国通用教科书( s c a n n i n gt v ) ,对媒介素养下了更为 详细的定义:媒介素养是一个帮助学生读懂媒体、使用媒体的过程,是帮助学生 认清媒体特性、媒体传播技巧和媒体传播效果的手段。另外,媒介素养教育还要 求学生具有创作媒体作品的能力。 英国媒介素养教育专家大卫帕金翰博士( d a v i db u c l ( i n 曲锄) 作出如下定 义:媒介素养指使用和解读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3 1 9 9 2 年在美国“媒体素养领袖会议上将媒介素养视为每位公民皆应具备 的能力,包括了对媒介信息的接触,分析及制作的能力,且强调公民的媒体素养 能力不仅涵盖了传统的印刷媒体,同时也包括了各类新兴的电子媒体如电视、网 络等。 目前被引用较多的是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为媒介素养做出定义:媒介素 养就是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 c h o o s e ) 能力、理解( u n d e r s t a n d ) 能 力、质疑( q u e s t i o n ) 能力、评估( e v a l u a t e ) 能力,创造和生产( c r e a t ea n dp r o d u c e ) 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 r e s p o n dt h o u g h t f u l l y ) 能力。( 1 9 9 2 ) 美国学者大卫康西丁博士认为,媒介素养是人们“使用、分析、评估并 采用不同媒介形式进行交流传播的能力 。4 台湾政大传播学院媒体素养研究室将媒体素养5 定义为:媒体素养指大众能 解读媒体、思辨媒体、欣赏媒体进而利用媒体来发声,重新建立社区的媒体文 化品位,并了解公民的传播权利和责任。 媒介素养的概念几经演变后,至今已经发展成一种多含义、多角度和多层 面的概念:从外延上,不仅指人们利用传统印刷媒体的能力,而且包括正确使用 和有效利用各类新兴媒体的能力,如广播、电视、网络等;从内涵上,指“人们 1 威海群,媒介素养:青少年素质教育中的重中之重,传播研究网们】n 】i ,m c d i a r e 盯c h c n 2 s k i l l s s t m t e g i e sf o rm e d i a e d u c a t i o nb ye l i z a b e t ht _ h o m 锄f l - o mc t e r o f m e d i al i t e m c yo f u s a d a “db u c k i n g h 帅:m c d i ae d u c a t i o n l i t e 阳c yl e a 丌i i n gl i t e r ym o v 锄t 柚d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