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专业论文)从杨维桢、倪瓒看元末的书法与隐逸文化.pdf_第1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从杨维桢、倪瓒看元末的书法与隐逸文化.pdf_第2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从杨维桢、倪瓒看元末的书法与隐逸文化.pdf_第3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从杨维桢、倪瓒看元末的书法与隐逸文化.pdf_第4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从杨维桢、倪瓒看元末的书法与隐逸文化.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美术学专业论文)从杨维桢、倪瓒看元末的书法与隐逸文化.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中国书法作为一种心态文化,其诸多方面都受制于本土文化的影响,作为古代中国社会 独特文化现象的隐逸文化也同样影响着书法艺术的发展。隐逸是一种针对仕宦而产生的概念 与行为,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对士人阶层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心理都 有着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作为中国主体文化的对应和补充,尽管隐逸文化是一种易生负 面影响的非主流文化,但它却客观地促进了书法创作的繁荣、艺术表现特质的强化和审美风 格上的突破。正是因为历代一批批以归隐羡隐的文人、士大夫为代表的隐士及准隐士借助书 法审美实践去超越政治现实、追求人格精神之自由的过程中,在书法实践及观念上完成了“书 为心画”的审美定位,从而对中国书法的艺术境界有了个关键性的提升。 元代隐逸文化是前朝隐逸文化的延续,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故呈现出新的特点,元末 更是强化了诸项特征。这一时期隐逸文化的积极和消极的因素表现都很明显。以杨维桢、倪 瓒为代表的元末隐士书家,他们的性格特征、文化心态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和创作。对于他们, 尽管影响其书学思想和书法实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本文认为元末的隐逸文化是其中不可 忽视的因素。以杨维桢、倪瓒为代表的元末大多数隐士书家在通过书法载体借助书法审美实 践去超越政治现实的过程中,其书写功能、书写内容、书法审美倾向、书法交流等方面也无 不受到隐逸文化或远或近的影响。在他们的艺术思想、书法表现上,仍然可以折射出元末隐 逸文化留下的烙印,虽然这一研究也同时凸显出书法艺术在反映文化方面的自身局限。随着 历史的推进,隐逸文化还将继续影响着明清书法的发展。 关键词: 杨维祯倪瓒元末书法隐逸文化 a b s t r a c t c h i n c a l l i g r a p h y , a sak i n do f m e n t a lc u l t u r e ,i sg r e a t l yi n f l u e n c e db yt h e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 i ne v e r y 船p e c ti ti sa l s oi n f l u e n c e db ys e c l u s i o nc u l t u r e , au n i q u ec u l t u r a lp h e n o m e n o ni na n c i e n t c h i n a s e c l u s i o n , i nc o n t r a s t 诵t ha l lo 珩c i a lc a r c e l ,w a sas i g n i f i c a n tc 伽1 p 朋to f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 ,w i t hf a r - r e a c h i n ga n dp r o f o u n di m p a c t so nt h ep s y c h o l o g yo fc h i n e s es c h o l a r s a n dt h ec h i n mn a t i o n as u p p l e m e n tt oa n c i e n tm a i n s t r e a mc u l t u r e , s e c l u s i o nc u l t u r e , d e s p i t ei t s n e g a t i v ea f f e c t s ,h a do b j e c t i v e l yp r o m o t e dt h ef o r m a t i o na n dt h r i v i n go f l i t e r a r ys t y l e s ,b r o a d e n e d t h ea r t i s t i cv i s i o n , s u b l i m e dt h ec u l t u r a la n da r t i s t i ca p p r e c i a t i o n ,a n de x p a n d e dt h ec a t e g o r yo f a a a n df i t e r a t u r e c a l l i g r a p h y , am a j o rc a t e g o r yo fc h i n e s ea r ta n dl i t e r a t u r e , n od o u b th a db e e na f f e c t e db y s e c l u s i o nc u l t u r e a sg e n e r a t i o n so fh e r m i tl i t e r a t ia n ds c h o l a r - o f f i c i a l sh a dp u r s u e das e c l u s i v e l i f ea n dt a k e nc a l l i g r a p h ya sam e d i u mi ns e e k i n gs p i r i t u a la n dp e r s o n a l i t y 疗e e d 锄,t l l e y d e v e l o p e dt h ea e s t h e t i cd e f i n i t i o no fc a l l i g r a p h y , t h a ti s r e v e l a t i o no fo n e sm e n t a l i t y a n dt h u s g r e a t l ye n h a n c e dt h ea r t i s t i cr e a l mo f c a l l i g r a p h y ac o n t i n u a t i o no f t h ep r e v i o u st i m e s ,t h er e c h i s i o nc u l t u r eo f t h ey u a nd y n a s t ys h o w e db o t h p o s i t i v ea n dn e g a t i v ef e a t u r e su n d e rt h ef l e wh i s t o r i c a lb a c k g r o u n d y a n gw c i z h a na n dn iz a n w e l et w o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r e c l u s ec a l l i g r a p h e r si nl a t ey u a n , w h o s ep e r s o n a l i t ya n dc u l t u r a l m e n t a l i t ya f f e c t e dt h e i rt h o u g h t sa n dc r e a t i o nd e e p l y t h ef a c t o r sa f f e c t i n gt h e i ra r t i s t i ci d e a sa n d p r o d u c t i o nm i g h tb em a n y , b u tt h i st h e s i sh o l d st h a ts e c l u s i o nc u l t u r ew a sa m o n gt h em u s t i m p o r t a n t m o s ty u a nh e r m i tc a l l i g r a p h e r sw e r ei m p a c t e d , m o r e0 1 l e s s ,b ys e c l u s i o nc u l t u r ei n t e r n mo fc a l l i g r a p h i cf u n c t i o n , c o n t e n t s , a e s t h e t i ct a s t e s ,a n de x c h a n g e s ,w h i c hl e f ii m p r e s s i v e b r a n do l lt h e i ra r t i s t i ct h o u g h t sa n dp r o d u c t i o n t h i st h e s i sa l s os t u d i e st h el i m i t so f c a l l i g r a p h yi n r e p r e s e n t i n gc u l t u r e a f t e rt h ey u a nd y n a s t y , t h es e c l u s i o nc u l t u r ec o n t i n u e dt oi n f l u e n c e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c a l l i g r a p h yi nt h ef o l l o w i n g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i e s k e yw o r d s : y a n g w c i z h e n n i z a n l a t e y u a nc a l l i g r a p h ys e c l u s i o n c u l t u r e 首都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 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再l 乡由 f日期:2 0 0 7 年5 月2 5 日 首都师范大学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首都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有权保留 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 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 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 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磊i 弓厂) i u 日期:2 0 0 7 年5 月2 5 日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从杨维桢、倪瓒看元末的书法与隐逸文化 绪论 第一节选题背景 一、书法艺术扎根于中国文化的沃土之上,脱离了对历史、文化史的研究,不了解作为创 作主体的传统中国士人的创作心态、文化情结,就书法来说,单从用笔、结构、章法、意境 等形式方面去分析,就不可能真正把握其文化精神,因为书法史上绝大多数的审美突破和艺 术创新。多是出于那些政治理想遭受挫折的文人之手 作为中国主流文化的对应与补充,隐逸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自有其独特之处。中国古代审 美文化之所以独具特色,隐逸文化的存在是一个及其重要的制约因素。士人隐居,开始也许 是出于一种政治态度和政治选择,但是在其实践过程中,却逐渐转化为实现自我,追求自由 和独立的文化性格。这样一种态度和选择、一种生活方式和人生价值追求,最终趋向于一种 对审美境界的文化追求。隐逸文化的勃兴与传承,在客观上刺激了古代审美文化的发展,尤 其是隐逸文人对于隐逸人格精神的实践和建构。这种实践和建构是在隐士们艺术化、审美化 的隐逸生活中最终完成的。”1 而隐逸人格精神的构建过程正是隐士们发现美、体验美、提炼 美及创造美的过程。总之,隐士的艺术美实践是和其隐逸人格精神的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隐逸文化朝着世俗化发展的趋势,虽然是一种蜕化,但也有其内在的合理性。对书法艺术而 言,隐逸文化作为非主流文化,它客观地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生和发展以及书法艺术境界的升 华提高。由此,隐逸文化对中国书法艺术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值得我们关注。但相对于文学 来说,对隐逸文化与书法之关系所做的专题研究相当匮乏。 二、元代,尤其是中后期,作为书画创作主体的文人士大夫普遍存在着隐逸倾向。这一 时期的隐士阶层不能在现实中自由地生存,于是遁迹到书画等艺术之中,借此来寻求心灵的 平衡,在残酷的现实中发展出了艺术化的人生态度,他们虽然不能像魏晋的先哲们那样潇洒 高蹈,但也有着隐痛中的艺术进取。加之元末的时局动荡,更推动了隐逸文化的急剧膨胀 这时期,隐逸文化的积极、消极作用都表现得尤为明显。但是,放弃了政治追求的隐士们,将 全部精力投入到文化艺术领域,创造了这一时期文化艺术的辉煌。在宋人尚意书风日渐衰微 之际,元代书法不仅向晋唐传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回归,而且在元末隐逸书家那里,还写上了 书法史上异样的一笔,而这一笔,与元代的隐逸文化有着内在的联系。这一时期,隐士书家不 但作为一个群体得以凸显而且成就也较其他时代突出。这一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书法一脉, 应该予以充分的重视。对这个时期重要书家的研究成果:陈雨杨的倪瓒、陈海良的乱 1 徐清泉隐逸人格精神与中国古代艺术美追求 学术月刊) ,1 9 9 6 年第6 期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从杨维桢、倪瓒看元末的书法与隐逸文化 世奇才杨维桢、楚默的胸中奇气蛟龙蟠一杨维桢书法艺术论、倪云林书风的分期及 特征、流风余韵播丘壑一张雨书法论等都不是从隐逸文化的角度去观察的,是普通的 个案书写。从隐逸文化的角度去观照他们的艺术思想和书法活动,是书法史留给我们的写作 任务。 三、加强作为书法创作主体的中国封建士人文化心态的研究,对于历史、文化史、艺术 史以及其他各项专门史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丛文俊先生在中国书法史第一卷认为: “如果看到观念、性情在影响书法作品的艺术风格,那麽,就应该尝试去发掘可以影响 观念,性情的文化和生活等各种相关内容总之,要编写一部书法通史,必须做到正确解释 各种书法现象,揭示其内在规律和外部背景,使书法史学充满生机活力,具有理论的支撑” 本文是笔者在这方面学习的一个尝试。 这个选题操作起来有一定的局限性。然而正因为这点,对隐士书家的深层研究将有助 于揭示书法艺术的各种作晶与它所处的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彰显中国书法自身的 本质和特性,这一研究也由此有着一定的开拓意义。 第二节研究现状及研究取径 一、隐逸文化是古代中国社会中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想象,他的出现与中国的经济土壤、 思想渊源、政治氛围和文化好尚有着密切的关系。长久以来,隐逸文化一直为人们所关注。 但对隐逸文化系统性的研究的专著却不多。中国隐士与中国文化是第一部关于隐逸文化 的研究专著。作者蒋星煜从研究隐士个体的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他们的政治、经济、社会生 活及对中国文化产生的影响,这样的研究面面具到然而缺乏深入的剖析。近十几年来,隐逸 文化的研究逐渐丰富,李生龙隐士与中国古代文学以及陈传席、刘庆华著的精神的折 射中国山水画与隐逸文化,重点探讨了隐逸文化对中国文学和山水画的杰出贡献。许 建平的山情逸魂一中国隐士心态史从隐士对山水的吟咏啸歌来揭示揭示中国隐士的心态 变化过程。冷成金的隐士与解脱立足于生活层面来剖析备时代隐士面对现实及其如何解 脱的心路历程,以此来探索隐逸文化的精神价值。张立伟的归去来兮一隐逸的文化透视 则从隐逸文化对政治、文化所作的贡献的角度,评价各个时期的隐逸文化。刘文刚的宋代 的隐士与文学、荣平的倪瓒与元代隐逸文化则对具体历史时期的隐逸文化及其中的文 学、绘画现象进行了探讨。但是所有这些研究对隐逸文化中的书法文化表现均予以忽略或只 1 丛文俊中国书法史先秦秦代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 0 0 2 年1 1 月版,第2 页 2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从杨维桢、倪瓒看元末的书法与隐逸文化 言片语、一笔带过。2 0 0 3 年6 月上海社科院出版社出版的徐清泉中国传统人文精神论要 一书,是近十年来以隐逸文化为例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进行探索的颇富创建的研究成果。该 书从隐逸文化、文艺实践、政治互动三个方面对传统人文精神进行深入开掘。其中也涉及了 隐逸文化对书法的影响。这一研究成果对本文的撰写起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作用。 关于隐逸文化与书法艺术之关系,仅有的一些研究也很单薄。黄悖先生在中国书法史 元明卷中只是对元末的隐士书家的轮廓进行了简单的勾勒,限于篇幅,并未对这一书 法现象进行深入的考察和研究。但是,对后人的研究给予了可贵的提示。这一课题的研究成 果,笔者也只是找到徐清泉先生的篇名为中国书法的艺术境界提升与隐逸文化的贡献 的文章( 该文后来收入中国传统人文精神论要一书) 和薛俊明发表在书法导报2 0 0 6 年1 0 月1 8 日第7 版上的一篇名为 元代隐士书风对赵孟颓复古主义书风的反叛的文章。 其中,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的徐清泉最早发表在固原师专学报2 0 0 2 年第4 期的文章 中国书法的艺术境界提升与隐逸文化的贡献中认为:“中国的书法之所以发展为。书法 艺术,是因为经历过一个不断增强其艺术审美性的境界提升过程。书画同源,重书崇书固 然为此奠定了重要基础,但一批批的归隐羡隐的文人,士大夫为代表的隐士及准隐士在其中 却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正是他们在借助书法审美实践去超越政治现实,追求人格精神的 自由的过程中,发展出了更具艺术审美性的行书、草书和行草,并在操作上及观念上完成了 “书一厶画也“的审美定位,从而对中国书法的艺术境界有了一个关键性的提升。但该文 在短小的篇幅内只能宽泛而谈,对隐逸文化带给书法艺术的影响无法具体、深入和相对全面 的剖析。薛俊明的文章对元末隐士书家书风的形成缺乏深度的剖析,更没有从文化的角度去 看待这一现象,失之于概念化。另外,对使用“隐士书风”的说法,也有待商榷。但二者的 研究,对本文都不无参考价值和启发意义。 二、为了凸显元代隐逸文化与元末书法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元末南方文人书法之间的联 系,我选择了两个在文化心态、书法风格方面颇具代表性的书家:杨维祯、倪瓒作为研究的核 心。两者是后世公认的隐士,在元代隐士书家中也很有代表性。他们代表了隐士文化心态表 现上的两大重要类型。作为元末三高士之一的杨维祯,他由仕而隐,内心充满了强烈的矛盾 冲突。他的一生可以用“诗、文、书、画、酒、声、色”七个字加以概括。因其独特的个性 特征、人生经历和艺术思想,其书法风格狂放怪诞、高古奇崛、乱中取意、神气逼人,似乎在 他的书法中映现了那个时代的“乱世气”,是元后期追求个性彰显、强调自由精神的隐逸文 人书法的典型。相对来说,倪瓒在长达一生的隐逸生活中i 他独善其身,保持了精神的相对自 由,与杨维桢一样他受到儒家、道家、佛家( 禅宗) 思想的多种影响坎坷的身世遭遇坚 定了他隐居求志的决心。他将一生投入到诗、书、画艺术中,其颇具个性与独创的精神的行 3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从杨维桢、倪瓒看元末的书法与隐逸文化 书化小楷,在书法史上是不可或缺的经典。而二者的艺术思想和书法创作又无不是建立在元 代隐逸文化的背景之上的。 面对一个和我们有时代距离的研究对象,如果我们采用现代意识去诠释古代文化,尤其 是内涵抽象的书法,难免有偏差。庆幸的是,探讨隐士与文学、绘画的文章相对较多,这无 疑为我的研究提供了一些参考。然而,这些参考是有限的。书法较之文学、绘画要抽象得多。 它迫使我不断的追问研究的可行性,同时这也引导我重新审视书法艺术的自身特性。这种审 视给予我思考的迟疑和坚定几乎是等同的。 本文拟从元代隐逸文化的新特点入手,在剖析元末隐逸文化急剧膨胀的原因之基础上, 再经由隐士的自然审美意识和隐逸人格精神追求两方面为中介,寻绎隐逸文化对元末书家书 法活动方式和书法实践的影响,从而揭示书法风格产生背后的文化支撑。 为此、本文主要以艺术社会学为研究的依据,文章的主体由以下三部分组成。第一章, 从元末书坛的社会大背景入手,揭示这一时期书坛繁荣的历史背景,引出研究的核心人物倪 瓒和杨维桢。第二章,把杨维桢和倪瓒放置丁元代隐逸文化的背景上,同时通过二人的诗文 书画材料突出其艺术思想,来反映二人的思想构成,揭示出这一时期推动隐逸之风的思想源 动力,也由此体现二人在元末隐逸文化中的代表性。对文章的核心章节,即第三章,我从隐 逸文化发展之物质实践成果和人文精神积淀两个方面去考察书法,即从园林、雅集、书写实 践诸方面观照书法,以彰显隐逸文化和书法艺术之间的关系。书写实践则从书写目的、书写 内容、书写风格三方面着眼。尤其是书写风格方面,我力求摆脱常规的书法品评方式,而是 尝试以隐逸文化的视角,从隐逸人格建构之于书法实践和道家审美观影响下的“尚逸”倾向 两方面展开讨论,在隐逸文化和书法风格异变之间搭起一座桥梁。 在研究过程中,我尽量本着有几分材料说几分话的原则,用隐士书家的诗、书、画作品、 年谱、方志、尤其是以杨维桢为代表的雅集于“玉山草堂“的隐士书家的文献资料以及隐逸 文化包容的各个侧面去探寻隐逸文化与书法艺术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隐逸文化对书法的影 响或者说书法是如何折射隐逸文化的。 隐逸文化同其他文化一样,有着自身的演变发展,本文着重截取了元末这一历史时段, 其他历史阶段的情况虽有所涉及,但都不予展开。那麽,这一次的写作,也只能算作是探讨“中 国书法与隐逸文化”这一课题的一个序曲。 4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从杨维桢、倪瓒看元末的书法与隐逸文化 第一章杨维桢、倪瓒与元末书坛 第一节元末书坛概况 元代末期,当野蛮的征服者正在被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的时候,在中国 的南方,书法艺术的强劲一脉正在由杭州向苏松地区迁移。 我们需要先回顾一下元代书法的整体状况。倘若从整体上把元代的书法发展分为三个阶 段1 ,前期则主要是忽必烈灭南宋之后约二十年间( 1 2 7 9 - - - 1 2 9 4 ) 。蒙古统一之前,因战争连 绵,书法不振。至元世祖,为了笼络汉族知识分子,命程钜夫往江南“搜访遗逸”,征得赵 孟颓之后,元代书法方逐渐发生重要转变。赵孟颓、鲜于枢、邓文原可视为这一时期代表书 家。从成宗元贞时代至文宗天历、至顺时代( 1 2 9 5 - - 1 3 3 2 ) 为中期。这一时期,元代的书法 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此时,赵孟糖的书风风靡朝野,而且他的学生辈的书家如虞集、张雨、 柯九思、朱德润等亦都活跃在江南和大都。并且文宗时期奎章阁的设立,使元廷聚集了一 批颇有才华的书画家。而元代书法发展的后期( 1 3 3 3 - - 1 3 6 8 ) ,即本文涉及的这一时段,则 是文宗以后至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的时期。这一时期在北方的大都, 康里崾崾、周伯琦成为帝王身边最重要的书家而整体的书法则依旧延续着赵孟援所倡导的 复古风尚,这种以赵氏崇古导致的中和雅正的元代书风由于与程、朱理学并无矛盾之处2 : 故一直延续到明初书坛。 以赵孟援及其影响下的名公大臣、翰林学士是元代前期的书法主流,南宋以来的遗民隐 士书家隐没不显。但是,元代末期的书坛,隐逸文人书家却成为我国南方,尤其是太湖地区 书法发展动力的中坚。此时的南方书坛,一批隐士书家在乱世中崛起。它把我们的视线从大 都引向了元末的江南。 杭州,由于宋都南迁于此,其作为文化圈的中心自元以来一赢延续着江南文化重镇的地 位,南方士人多以杭州为据点。由于在政治上。元政府主要用吏为官,致使士人通过科举进 身的道路受阻。送李茂卿序中说:“大凡今仕惟三途。一由宿卫,一由儒,一由吏。由宿 卫者,言出中禁,中书奉行制敕而已,十之一;由儒者,则教官及品者,提举、教授出中书, 未及者则正、录以下出行省宣尉,十分之一半;由吏者,省台院,中外庶司郡县,十九有半 焉。”3 又灾异建白十事中说:“科场取仕三年止得百人。今吏属出生一日不知其几。”4 这样的事实客观上使士人从科举的藩篱与政治束缚中解脱了出来,转而把精力投向诗词书画 1 参见黄停中国书法史元明卷 江苏教育出版社,2 0 0 2 年1 1 月版,第5 页 2 黄停中国书法史元明卷) 江苏教育出版社,2 0 0 2 年1 1 月版,第1 8 2 页 3 姚燧牧庵集卷四,四库全书本,第1 1 页 4 苏天爵滋溪文稿) 卷二六,适园丛书本,第1 2 页 5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从杨维桢、倪瓒看元末的书法与隐逸文化 与文物收藏,以求“令”名。 元代文人中多有书画家和收藏家,前期如赵孟颓、鲜于枢、周密、仇远等,这些文人基 本上保持着宋代汉人的生活方式,作书赏画、赋诗唱酬、品鉴把玩,形成了以杭州为中心的 文化圈,赵孟颊以其显赫的地位一度是这一文化圈的主导人物。继赵孟糖之后,道士张雨 ( 1 2 8 3 - - 1 3 5 0 ) 成为了杭州文化圈的核心人物。这时的杭州,同样集中了许多著名的文人和 书画家。如:陈旅( 1 2 8 7 - - 1 3 4 2 ) 、黄滔( 1 2 7 7 - - 1 3 5 7 ) 、张翥( 1 2 8 7 - - 1 3 6 8 ) 、杨维桢( 1 2 9 6 1 3 7 0 ) 、危素( 1 3 0 3 - - 1 3 7 2 ) 、康里埂崾( 1 2 9 5 - - - 1 3 4 5 ) 、黄公望( 1 2 6 9 - - - 1 3 5 4 ) 、倪瓒( 1 3 0 1 一1 3 7 4 ) 、吴毅( 1 2 9 8 - - 1 3 5 5 ) 、俞和( 1 3 0 7 - - 1 3 8 2 ) 等。他们或在杭州定居,或来往于苏松 地区,文艺活动频繁。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陆继善摹禊帖一册1 ,即是当时文人雅玩活 动的见证。2 至正十一年( 1 3 5 1 ) 八月,彭莹玉、邹普胜、徐寿辉在蕲、黄间领红巾军起义。十月, 蕲州罗田( 今属湖北) 的徐寿辉在蕲水称帝。次年三月,徐寿辉部将项普略、彭莹玉攻克饶 州( 今波阳) 、惠州、信州( 今上饶) ,七月,项普略等从昱岭关( 今临安县西) 进克杭州。 红巾军在城中称弥勒佛出世以惑众,招民投附。元将董搏霄从濠洲奔援江南,袭陷杭州,项 普略、彭莹玉战死。元军“举火焚城,残荡殆尽”3 ,于是,浙江文人纷纷隐居以躲避战祸。 虽然战乱由杭州向江淮地区蔓延着,此时的苏松地区却幸无大的影响。其时,江南的大 部分地区在元代转换统治的过程中始终还维持着昔日的繁盛。经济上,随着会通河和通惠河 的开通,南北经济交流更为便捷。南方经济获得较快发展。隶属于苏州的昆山、常熟、吴江、 嘉定四县,于元贞元年( 1 2 9 5 ) 皆上升为州。经济的富足吸引了大批士人的到来。郑东来 鹤亭集序中说:“昆山为州,并东南之海,夷方之物坌集聚至,卉服鸟言之人贸焉,杂处 其问虽比尾,能坐致富赢。“又常州谢徽在侨吴集序中说:“夫吴,东南之一都会也一一 民俗富而淳,财富强而盛,故达官贵人、豪隽之士与夫羁旅逸客无不喜游而侨焉。”这里经 济的富庶,使之还有能力维系着南宋以来的文化渊源,吸引着不少文士迁徙而来,作为隐士 隐居于此,寄心于艺文,暂时躲避和忘却连绵的战火。如浙江黄岩的陶宗仪,即“避兵三吴 间,有田一麈。家于松南,作老之暇,每以笔墨自随,时以辍耕,休于树阴,抱膝而叹,鼓 腹而歌。”6 他的南村辍耕录三十卷正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 1 朱惠良编云间书派特展目录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 9 9 4 年版,第5 8 页。此图之题跋反映了在至正 初年前后,杭州和苏松地区的文人活动呈现出交叉的流动状况。 2 故宫历代法书全集台北故宫博物院编,东京堂出版社,1 9 7 8 年版。另,以上部分参见朱天曙论元 代末期的苏州书坛东南文化2 0 0 3 年第3 期。 3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十八刑赏失宜 北京,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第3 5 5 页。 4 吕诚来鹤亭集。四库全书本,第2 页。 5 郑元辜占侨吴集附录,苏大年撰遂昌先生郏君墓志铭,国家图书馆古籍珍本,第7 1 3 页。 6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 北京,中华书局,1 9 5 9 年2 月版。 6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从杨维桢,倪瓒看元末的书法与隐逸文化 1 3 5 3 年,张士诚起兵泰州,5 月在高邮称王。从此,农民起义的烈焰燃遍江南各地。1 3 5 6 年,他占领平江,立省院六部百司,改称周王。从此元朝进入衰亡的最后十五年。这一时间, 一方面农民起义活跃,元廷与之不断交战,社会更趋动荡。另一方面,又有局部的相对安稳。 张士诚在平江立脚后,俨然成立了一个割据王朝,因而它也到处搜罗文士,其中如饶介、陈 基、戴良、苏大年等都投其帐下,甚至朝廷派来招谕张士诚的周伯琦,也留在平江十余年。 的确,生于乱世,文人也并非只有隐居可以选择。正如倪瓒所说: “世之窃禄,以循利背义以苟活兴兵三十余年问,若是者何多耶”1 但,更有许多书家在重大的政治问题上始终头脑清醒,保持儒家的操守,拒不与之合作或委 婉拒之,并且在其后又拒绝了朱明政权的征召。杨维桢和倪瓒就是隐居不仕的文人书家中突 出的两位。明代陈继儒在梅花庵记中说: “元末腥秽,中华贤者先几远志,非独远避兵革,且欲引而适于弓旌征辟之外,倪云镇 隐梁溪,杨廉夫隐干将,陶南村隐泗泾,张伯雨隐句曲,黄子久隐琴川,金粟道人顾仲瑛隐 于醉,李先生隐于乡”2 本来,封建文人社会价值的自我实现舞台在于通过科举考试去入仕为政,以“内圣外 王”为理想。大元的出现,已经意味着蒙元势力对传统文士的立身之本来了个“釜底抽薪” 元初,科举处于荒废状态,后来尽管予以恢复,但却是名存实亡。先前所具有的诱人的光环 效应已不复存在,它已不再能激起文士的奋斗热情,趋之若鹜的情景基本消失殆尽。蒙元统 治者骨子里更有轻文重武及厌恶理论说教倡导实用操作的心理定势,在此背景下,只有少数 汉族文士获得了谨慎有限的使用如,赵孟颓。元末的文士又逢战乱的雪上加霜,这带给文 士心灵及肉体的伤害是巨大的。 艺术源于人生的苦闷,正是这不幸的时代却成就了元末文人书法的勃兴。元代前期书 法,是赵盂粮等以师法魏晋为口号,恢复古法,以扭转宋金躁露书风回归晋唐为起点的。赵 孟颊不仅力主师法魏晋,而且身体力行,其真、行、草、篆、隶甚至章草各种书体都取得了 相当的成就。赵孟摄在一定意义上,承载了元代官方文化政策落实的重任。在赵孟叛的影响 带动下,元代书坛出现了一大批书法家,成就有高下,但遗憾的是,基本上是赵氏一路中和 雅正的风格,发展中又弃源从流,定型化倾向严重,艺术上的探索和创新相对减弱,格调日 趋平庸。到了元末,书法风气才从整体上为之一变,如台湾学者石守谦在风格与世变一 文中所说的那样,“创造了不安定时代所能想象到的最为蓬勃的文化景观。” 1 光绪光福镇志) ,卷十二,倪瓒题徐氏宗谱 ,第7 8 页 2 晚香堂集) ,卷七转引自中国书法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西泠印牡,2 0 0 0 年1 2 月,第2 3 5 页 7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从杨维桢、倪瓒看元末的书法与隐逸文化 楚默先生将元末的南方书家群体分为三个部分1 ,即元代晚期形成的三大地区书家群体: 一是以饶介为代表的吴门书家,他们包括无锡、宜兴、常熟等周边地区的书家,如江阴的倪 瓒、王逢:苏州的沈右、陈基、苏大年、钱选;昆山的顾瑛;宜兴的周砥、马治等;一是以 杨维桢为代表的云间书家,主要有陶宗仪、曹喜、魏仁近、姚毗、朱芾、孙华、陆居仁、顾 禄、金声等;一是以俞和为代表的钱塘书家,包括浙东、浙西等地,他们有莫昌、钱惟善、 魏本仁、薛植、陈世昌、李祈、叶森、褚奂等。晚元的书家群体逐步走出赵氏书风的影响, 开始有自己个性的书风。 这是一个以隐逸之士为主体的书家群体,他们的书法多数能避开以赵孟糖为代表的工稳 雅正书风的影响。正是他们,带动了元末南方的书法繁荣。 元代的士人纷纷隐居,不惟在元末2 。战乱的元末,只是加重了这种情形。整个元代, 因各种原因隐居不仕或有着强烈隐逸思想的文人共同创造了元代的隐逸文化,从文化的角度 看,这是隐逸文化急剧膨胀的时期。元末书法的发展更是凸显了隐逸文化的作用。正如有学 者指出: “当统一意志能够有效的奉行时,文化的向心力也会表现得鲜明而稳定,整体之和谐的 秩序感绝对优胜于局部的个性。一旦权威消逝,向心结构就会随之松动,其结果必然是导致 整体秩序的崩坏,进而使原生的、地域性的历史文化摆脱束缚,放散并凸现出来。文字与书 法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一种富于象征意味的艺术符号,文化上的任何变异,都会在 其上打下烙印”3 “有元一代论书派,妍媸莫出吴兴外。要知豪杰不因人,惟有倪吴真草在。”4 在 论 书绝句中启功先生也盛赞了倪瓒、吴镇两位元末隐士书家的艺术刨新。作为隐士,倪瓒、 吴镇、杨维桢,正是元末书法创新的典型。这些隐逸文人由于其归隐后大多以强烈的个体精 神,追求自己的自由向往。与之相应的是在他们的书法艺术中,也力求表现自己的人生追求。 写意、不求形似、不为法缚、强调个性则成为他们最重要的审美观。杨维桢的真镜庵募缘 疏卷、倪瓒的淡诗诗轴,吴镇的心经等作品是元末隐士书家书法作品卓尔不群的典 范。其他的书家,如张雨、王冕、黄公望等也都逐渐与元代主流书风拉开了一定的距离。在 这一群书家的作品中,尤以杨维祯、倪瓒的风格最为鲜明。而他们的书法活动和书法实践都 1 楚默元代书法的复兴与新变,见 辨,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 9 9 5 年第3 期。 6 陆居仁,字宅之,号巢松翁,又号云松野褐等,华亭( 上海松江县) 人,生卒年月不详。元泰定三年( 1 3 2 6 ) 以诗经中乡试,后隐居不仕,教授生徒以终。工诗文,擅书法,书学。二王”,为松江书派的先导。他 活动于元末明初,与杨维桢、钱惟善交游甚深,殁后被同葬于干山,世称为“三高士墓”。见中国书法全 集卷4 6 ,荣宝斋出版社,2 0 0 0 年1 2 月版。 7 参见黄仁生杨维桢与元末明初文学思潮东方出版中心,2 0 0 5 年9 月版,第3 2 页。另,曹三才跋杨 维桢真镜庵募缘疏卷也说“廉夫杨先生文章气节迥迈时俗。”见中国墨迹经典之真镜庵募缘卷 。 1 0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从杨维桢、倪瓒看元末的书法与隐逸文化 二倪瓒 与杨维桢不同的是,倪瓒出生于隐士世家。他的父亲倪炳在倪瓒幼年就已经去世,他的 长兄倪昭奎是当时道教有名的上层人物,这对倪瓒的走上隐逸之路有很大的影响。倪瓒,初 名埏,字泰宇,后字元镇。别号极多,如荆蛮民、净名居士、朱阳馆主、萧闲仙卿、幻霞子、 曲全叟、如幻居士,沧浪漫士、海岳居士、无住庵主、东海瓒、懒瓒等。因为家有“云林堂”, 又号云林子。生于元成宗大德五年( 1 3 0 1 ) ,常州无锡梅里祗陀村( 今江苏无锡梅里镇) 人。 他性格孤僻狷介,有洁癖,世人还称之为“倪迂”。卒于明太祖洪武七年( 1 3 7 4 ) 。倪瓒和杨 维桢一样经历了元末明初的动荡。其一生大约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居家读书,优游宴友时期 ( 至正十二年以前) 和弃家出走,游荡江湖时期( 至正十二年以后) 。 明代何良俊评价倪瓒的家世日:“东吴富家,唯松江曹云西、无锡倪云林、昆山顾玉山, 声华文物,可以并称,余不得与其列。“在富足的家庭环境中,倪瓒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他熟读诗书,笃志于儒学,青年时立志远大,在他的述怀诗中,他回忆了青年时代的生 活思想情况。 “嗟余幼失怙,教养自大兄励志务为学,守义思居贞闭户读书史,出门求友生放笔 作词赋,览时多评论。白眼视俗物,清言屈时英,贵富鸟足道,所思垂令名”2 这一时期,他全力从事诗歌创作,同时也热衷于书画,把书画当作身心的寄托在一首 为方压画山就题的诗中,记录了他当时学画所付出的努力: “我初学挥染,见物皆画似;郊行及城游,物物归画笥”3 倪瓒在这段时期。一方面注意培养自身的修养,一方面结交各种各样的朋友,过着裘马 轻狂的生活。他参加当时的文人集会,与大批失意文人相聚在玉山草堂,如杨维祯、黄公望、 吴镇、郭畀、赵元、柯九思、陈汝言、方从义、宋克、虞堪、顾德辉、周南老、陆德愿、虞 集、陶宗仪、陈汝秩、郑元祜、高启、顾安等等,其中多是隐士书画家。他也走访寺院、道 观,和许多僧人、道士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如道士张雨。他们皆为诗文书画的高手。倪瓒在 与他们的交往中推敲诗文,切磋画艺,自身不断得到提高。 1 3 2 3 年,次兄文瑛去世,倪瓒辅佐嫡母管理家事。倪瓒在母亲死后,仍然在结交朋友 上花费大量钱财,家财渐渐不支。遂昌杂录记载: 。里人倪文光讳昭奎者,延之( 王文友) 以教其两弟,曰:子瑛,日:元镇居久之,文 光殁而子瑛髌,元镇出应门户,不胜州郡之黢剥也,资力遂耗减已而子瑛卒,家中乾,元 上海书画书版社,2 0 0 2 年6 月版,第1 6 页。 1 元顾瑛玉山璞稿 四库全书本,第1 8 页 2 元倪瓒清豳阁全集 四库全书本,卷一,第1 6 0 页 3 元倪瓒清闼阁全集 四库全书本,卷二,第1 6 8 页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从杨维桢,倪瓒看元末的书法与隐逸文化 镇别无作有,以济朋友。会文友卒,元镇买油杉棺葬之芙蓉峰傍葬之日,梁溪士友皆至 葬文友后,元镇窘于诛求,顾未有能振之者。”1 倪瓒的一生,弃家出走是一个转折点。他出走的时间在至十二年( 1 3 5 2 年) ,至于他出 走的原因,目前有多个说法。如明史隐逸传中记载: “至正初,兵未动,鬻其家田产,不事富家,事事作诗,人窃笑其为憨。兵动,诸富家 剩剥废田产,人始赏其有见”2 也有人认为倪瓒挥霍资财、不善经营,是他弃家远走的主要原因。倪瓒在其k 兄倪文光 死后,大兴土木,在长兄遗下的玄文观的基础上,建造了规模宏大的清明阁建筑群,计有清 淮堂、云林堂、清嗣阁、萧闲馆、净名庵、雪鹤洞、水竹居、逍遥仙亭、海岳翁书画轩等。 加上元末苛捐杂税繁多,倪瓒面对破败不堪的家业一筹莫展,无力回天,最后选择一走了之 来摆脱困境。 倪瓒于五十一岁时“鬻田产”散家财,开始了他二十余年的浪迹五湖三泖的泛舟生涯。 他居无定所,在太湖四周的宜兴、常卅【、吴江、湖州、嘉兴、松江一带游荡。有时住在古庙 里,有时寄寓在朋友家,有时则以舟为家,漂泊无定。此时,他对元政权他已全无好感。后 两年( 至正十三年癸巳1 3 5 3 ) ,元帝妥欢帖睦尔派专使至江 南,寻江南名士为其新建的“飞楼”赋诗赞美,当时江南诸 多士人争先邀宠,而倪瓒却以“世中华民”,不肯“缀饱词 以媚七贵”。3 倪瓒此时的心态显然是“怀道抱德不同于世”。 元亡后,倪瓒的落款却不署洪武年号,只书甲子。他更不象 王蒙等人一样乐道于出仕。明人吴宽对此也有所表述:“此 竹石图作于乱定之后。乃国朝建元洪武之岁。而云林为书甲 子,其意欲效陶靖节( 陶渊明) 耶? ”4 且不论他是否对前 元怀有感情,但对大明之漠然却显而易见。 明画录记倪 图i 无锡美蓉山下倪瓒薹 瓒“明初被召,固辞不起”。5 其实这种看重气节、追求人格 独立的遗民心态和前者是相通的。 到了明洪武七年( 1 3 7 4 ) 年,江南秩序安定了,倪瓒才回到他的故乡,寄居在亲戚邹惟 高的家里。十一月十一日,他生病去世,共活了七十四岁。 l 元郑元祜遂昌杂记) ,笔记小说大观,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 9 8 3 版,第十一册,第3 8 页。 2 元倪瓒清明阉全集,四库全书本,卷十一,第3 2 3 页。 3 黄苗子艺林一枝读倪云林传札记) 北京:三联书店,2 0 0 3 年版,第5 4 页 4 明吴宽匏翁家藏集卷5 3 ,题倪云林画,四部丛刊影印本,第1 页。 5 参见吕绍卿倪瓒逸民遗民心态变化论,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2 0 0 5 年7 月第4 期。 1 2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从杨维桢、倪瓒看元末的书法与隐逸文化 晚明士人推崇倪瓒,把倪瓒这位高士捧为文化英雄。通过这个英雄形象,人们的思想仿 佛就能在逆境中赢得新的力量。每逢乱世即礼崩乐坏之时,挺身而出代表“无尚荣耀”的多 是逸人高士,他们以自己缄默而坚韧的奋斗捍卫其隐逸人格。正是他们,在一定程度上维护 了隐逸文化的文化精神。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从杨维桢、倪瓒看元末的书法与隐逸文化 第二章杨维桢、倪瓒与元代隐逸文化 以杨维桢和倪瓒所代表的隐士书家,是在元代隐逸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个体的艺术 思想、书画实践无不受制于隐逸文化的影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使之然也。”要了解他们 风格创新的根源,作为影响因素之一,我们有必要对这个时期的隐逸文化做一了解。 元代隐逸文化是前代隐逸文化的延续。在此之前,隐逸文化已经有着一段漫长的发展历 程。 第一节关于隐逸文化 一、隐士与隐逸文化的界定 隐逸文化的行为主体是历代的隐逸之士。隐士在古代的名称还有许多。根据蒋星煜先生 在中国隐士与中国文化中的考察,比较类似的称呼有高士、处士、逸士、幽士、处人、 逸民、遗民、隐君子等十一种。1 通过蒋先生的一一释证,我们不难看出,虽然它们出现在 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典籍中,代表的却是同一类人物。隐士一词最早见于典籍庄子缮 性篇中:“中之所谓隐士者,非伏身而弗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 时命大谬也。”本文认为“隐士”,也就是那些具有为官从政的才智,却又隐逸的知识分子, 尤其是指那些由官而隐的士大夫。只要隐居后淡泊自甘,弊屡名利,不再出仕,就是真隐士 真隐士一般径称隐士。那些羡慕和向往隐逸,但并未彻底投入隐逸的在位士大夫也是不容轻 看的角色,这些士大夫实际上就是准隐士。2 首先,隐士是具备一定学识才能的人,即隐士是针对古代知识阶层“士”这一阶层 而言的。其次不管这些士人在心里有何种想法,不管他们是出于避祸还是待时的目的,只要 在行动上保持气节操守和独立不迁的品格。3 也就是说“才”和“道”是构成隐士定义的最 核心的要素。隐士的类型很多,元末隐士多具有遗民性质4 。 再说隐逸文化。倘若把中国文化二分为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隐逸文化从文化品性上 看,是属于典型的非主流文化,它往往成为社会排斥的对象。隐逸文化的表现形态是十分丰 1 蒋星煜中国隐士与中国文化,北京,中华书局,1 9 8 8 年版,第1 页。 2 徐清泉中国传统人文精神论要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 0 0 3 年6 月版,第1 2 5 页。 3 参见谢宝富隐士定义及古称的考察江汉论坛1 9 9 6 年第1 期。 4 遗民是隐士中的一种重要类型,胎士未必都是遗民。遗民的对立面一般被称为“贰臣”或。顺民”是指 那些处于江山易代之际,忠于先朝而耻仕新朝者。参见赵园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 ( 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0 年1 1 月版,第5 4 6 页。) 和方勇南宋遗民诗人群体研究) 之导言,第2 页。 1 4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