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摘 要要 现代汉语口语中,“一 v 再 v”格式被广泛使用,日常生活中出现频率很高,但相 关的针对性研究却较为少见。对语料的分析考察基础上,本文拟从多个角度对“一 v 再 v”的构造、意义和功能进行探究,归纳其外在表现,探究其内在规律。 全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绪论,介绍文章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梳理国内外语 言学界对该问题的相关研究和思路,并对本文使用的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进行说明。 第二章至第六章作为主体部分,对格式的内部构成、句法功能、语法意义及语用特点 进行了分析;与平行的语言形式进行概括地比较,并提出了理论上的解释。第七章结 语,是对全文的总结,说明了研究的价值所在,也指出了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认为:“一 v 再 v”格式其内部组件:“一”和“再”的 语义有了很大程度的虚化,它们修饰动词,并对格式的整体语义产生影响。进入格式 中的“v”有着明显的特点,主要为具体的动作性较强的单音节动词,如果其他词类 进入该位置,一定会发生“动词化”,带有明显的动词性。作为一个谓词性语言格 式,“一 v 再 v”主要是充当句子的谓语或谓语中心语。其本身又有着很强的不及物 性,后面一般不带宾语。经过分析,我们把格式的语义特征总结为:反复义、持续义和 主观义。同时,作为一种口语性很强的语言格式,“一 v 再 v”简洁凝练、内容丰 富,具有强化、突出说话人感情色彩的作用,有着很强的适用性,语用价值很高。在 对与格式有着密切关系的平行语言形式的比较分析中,我们概括了共时层面的相同 点,并对“一v再v”和“一再v”的差异进行了描述。基于比较,我们提出了“格式 类”的观点,认为语言系统中存在的“类”形式或“类”意义现象,可以从“类化” 的角度进行探讨和研究。最后,从认知的角度,我们为“格式类”的观点提供了理论 的解释和支撑。 关键字:一 v 再 v;句法;语义;语用;格式类 iii abstract though yi verb zai verb is popularly used in modern chinese, especially in spoken chinese, related studies are rare. on the basis of large amount of language data, this paper attentively explores the construction, meaning and function of this pattern and their internal regularity. this paper has seven chapters. chapter one, as introduction, presents the content and significance of this study, reviews findings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this question linguists explore abroad and at home, makes out the study method and language data sources. the main part of this paper, from chapter two to chapter six, investigates the internal construction, syntactic function, grammar meaning and pragmatic feature, compares similar language patterns conclusively, and explains them theoretically. chapter seven, as the conclusion of this paper, explains study value and points out questions waiting for further study. through the study of this paper, we find that, the internal construction of yi verb zai verb: “yi” and “zai” experience dummy in large degree, modify the verb in the pattern, and influence the whole grammar meaning of the pattern; the “verb” within the pattern has obvious features mainly specific active verbs with one syllable and other parts of speech possessing obvious verb feature because of its obligatorily experiencing “verbalization”. as language pattern of predicate, the “verb” mainly functions as predicate or the head of predicate in sentence and it is so intransitive that there is no object behind it. through the analysis, we conclude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as repetitive, durative and subjective. meanwhile, as the pattern of intensive oral language, yi verb zai verb, which is concise and meaningful, has abundant emotional colo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its comparison with parallelism, we conclude synchronic similarities and describe differences between “yi verb zai verb” and “yi zai verb”. on the iv basis of the above analysis, we supply the view of “construction category”, which thinks that the pattern or meaning of “category” in language system can be explored and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ategorization”. finally, from cognitive perspective, we find the theoretical explanation and support for “construction category”and support. key words:yi verb zai verb,syntax, semantics, pragmatics, construction category 第一章 绪 论 1 第一章 绪 论 一、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一 v 再 v”格式是现代汉语口语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格式。如:“一拖再拖”、 “一忍再忍”、“一错再错”等。该格式的句法结构、语义表达、语用功能等方面的 特征非常鲜明、独特。同时,与其相类似的语言形式,如:“v 了又 v”、“v 了再 v”、“v 了还 v”、“v 了也 v”、“一再 v”等在语言运用中也经常出现。本文以 “一 v 再 v”为研究对象,拟通过对“一 v 再 v”格式的全面考察,力求描写清楚该 格式的结构形式,概括出其语法意义和语用功能。并与“v 了再/又/还 v” 、“一再 v”等进行比较,归纳它们的异同,尝试分析其内在联系、揭示其本质规律。 至今,学者们对“一 v 再 v”格式的关注相对较少。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对 该格式的研究成果仅散见于相关辞书、个别对外汉语教材以及与少数与“再”、 “又”等相关研究的文献中,还没有对该格式的专题性研究。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全 面考察,完善汉语研究体系。 现代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固定结构,它们通常由不变部分和可变部分构成。汉语 语法学界很早就开始重视这种语言现象,并做了大量的研究。同时,由于语言的不断 变化(语言系统的开放性、动态性特征),新的现象层出不穷;加之,普通话和方言的 差异,口语与书面语相脱节等方面的因素,就使得固定结构研究仍存在许多未尽之 处。“一 v 再 v”格式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已经成为了约定俗成的固定语言 结构,需要我们全面关注和深入研究。 在汉语研究中,与书面语比较,口语的研究相对薄弱。然而,口语在语言结构的 发展、形成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量语法现象的发现、论证在口语中得到了 很好的支撑和印证。汉语中的固定格式也正是在口语交际过程中逐渐形成、固化并为 人们广泛使用的语言现象。“一 v 再 v”格式作为一种口语性特点很强的语言格式, 对完善汉语语法体系,对增强对外汉语教学,都是一种补充,因此,就有待于我们进 一步加深对它的认识。 本文对当下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缺憾是一种填补。在对相关格式总结、比较的基 础上,我们提出了“格式类”的观点,这对以后的格式研究及汉语内部规律的探索, 现代汉语“一 v 再 v”格式研究 2 都将提供一种有益的思路和借鉴。另外,“格式类”的观点有利于增进对汉语系统内 部的整体认识,对中文信息处理、语言教学、词典编撰等实际应用领域的操作也有重 要的参考价值。 二、研究现状综述 从现有的文献资料看,语法学界对“一 v 再 v”格式虽有涉及但并未给予足够的重 视,对该语言现象的讨论仅散见于个别语法著作及单篇论文中,专门研究欠缺,系统 成果鲜见,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和探讨。同时,与格式相关的内容如:“一”、 “再”等虽多有详尽地阐述和细致的分析,且相类同的比较研究如:“再”、“又” 的对比也很深入,但对与之相关的格式及平行格式的比较研究则相对薄弱,也有待于 进一步的加强。 有关格式的论述,我们大致可以见到零散的文章。1、对格式中“v”的考察:周 刚(1994) 说“再”一文提及:“再”、“又”表现动作状态反复的固定格式之一 分别为“一+v+再+v”和“v+了+又+v”,对前者说明为:格式中的动词都为单音节 的;张斌(2001) 现代汉语虚词词典中增加了语义上的分析:“在一 v 再 v格 式中,动词都是单音节的,除了表示未实现的行为外,也可表示已实现的行为”。2、 对格式中“再”的分析:吕叔湘 (1979) 现代汉语八百词 (增订本) 中认为:“再 前后用同一个单音节动词,可表示已然” ;姜华华(2002) “再”、“还”“又” 重复义的比较研究 中认为:“再”“还”“又”表示动作状态反复的固定格式中分别 有:“一+v+再+v”、 “v+了+又+v”、“v+了+还+v”。由单一的“再”扩展到 了与“又”和“还”的联系;李晓琪 (2002)汉语“再”“又”习得研究 中在“再” 表示同一动作的重复发生或同一状态的再次出现的基础上,增加了“时”、“体”的 认识:“多用在未实现或经常性的动作、状态时”。3、对格式整体的分析:高顺全等 (2007) 拾级汉语(第 8 级)精读课本和毛悦(2007) 汉语听力速成中级篇中只 是从语义角度给出了说明:格式表示动作、行为的反复。4、相关平行格式的研究:邵 敬敏、饶春红(1985) 说“又”兼论副词研究的方法一文对“又”的相关格式 进行了论述:与“又”相关的同主同谓同类加合的基本式之一:“sv,(s)又 v”, 由于此式主语、谓语都相同,当强调动作不止一次,而是多次时,这种重复成为一种 反复,可以紧缩为“v 了又 v”格式。同时“v 了又 v”格式存在两种变式:“v1 了 第一章 绪 论 3 又 v1,v2 了又 v2”,表示 v1v2 混合反复进行;v1 了又 v2,v2 了又 v1”,表示 v1v2 交替反复进行;王红斌(2007) “p 了又 p”的有界性和无界性则是从静态 考察了“p了又p”的谓词小类和句法语义上的差别,从动态角度分析了p了又p”无 界的相对性和有界的绝对性。 动词前加“一”的现象,学者们关注较早,具体问题的研究也较为深入,取得了 一定的成果。但仍说法不一,存在很多分歧。1、语义的探讨:吕叔湘(1965)、王力 (1985)、詹开第(1987)等认为:“一+v”表示动相的一种手段,表达某一动作突然的 出现,非常短暂或达到某种程度和结果后,另一动作的紧接出现的意思。2、在语义的 考察基础上,提出了“体”的观点:殷志平(1999)认为:从内部观察事件,是一种 “始点体”,表示动作、行为、变化在一次动量中完成、获得结果或进入下一种状 态,并且它是下一状态发生的时点;李宇明(2000)则将“一”看作“最近完成”的体 标记,表示“最近”一个动作、状态的结束或完成;陈光(2002)认为“一 v”是典 型地表瞬时完毕且须有后续事件的、非结句的非典型瞬时体;陈前瑞、王继红(2006) 对动词前“一”的体貌地位和语法化进行了讨论,主要观点是:动词前“一”具有非 结句的为“完成体”、结句的为“完整体”两种用法。 “再”、“又”、“还”的研究历来是汉语研究中的热点,学者们从不同角度采 用不同方法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如吕叔湘 (1980) 、王力 (1982) 、李文治 (1982) 、 马希文(1985)、杨淑璋(1985)、史锡尧(1990)、蒋琪、金立鑫(1997)、马真 (1999)等前贤多有著述。字数所限,我们不在一一叙述。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一”、“再”、“又”等的研究非常全面细致,而 涉及一些组合或搭配时,如:“一+v”、“再/又+v”,进行的分析就有所减少,研 究的系统性和深入的程度都存在不足,对该问题的认识也未达成一致。对“一+v”出 现在更大的组合如:“一 v 再 v”,则更是缺少系统性、专题性的考察。“一 v 再 v”、“v 了再/又/还+v”、“一再 v”格式,是这些虚词内部及虚词与实词之间进行 的更大组合,它们已经成为语言中相对固定的语言形式,它们有着自身独特的结构形 式和语法意义,产生了鲜明的语用价值,但我们对它的关注非常不够,这就更有待于 全面的考察分析,有待于细致深入的讨论。 现代汉语“一 v 再 v”格式研究 4 三、本文的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本文在前贤研究基础上,运用结构主义语法理论、“三个平面”语法理论、构式 语法理论及认知语言学理论,通过对大量语料的整理、分析、归纳、综合,采取描写 与解释、归纳与演绎、历时与共时、定量与定性、比较与分析等相结合的方法,多角 度全面的对“一 v 再 v”及其相关格式进行研究。 四、本文的语料来源 (一) 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 ccl 语料库; (二) 人民日报电子版、部分报纸期刊电子文本和一些影视剧剧本; (三) 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所提供的网上语料; (四) 日常生活中记录下来的相关口语语料。 第二章 “一 v 再 v”格式的部件分析 5 第二章 “一 v 再 v”格式的部件分析 本章主要是对“一 v 再 v”格式的构成部件进行考察分析,包括:对格式中 “一”、“再”和“v”句法语义的分别考察;对部件间关系和部件组合在格式中地 位的分析。 一、“一 v 再 v”格式的部件概说 “一 v 再 v”格式主要是由不变成分“一”、“再”和可变成分“v”构成,如: “一推再推”、“一版再版”、“一补再补”,三例中的不变成分都是:“一”和 “再”,可变成分“v”则分别是:“推”、“版”和“补”。 “一”、“再”自身 所具有的句法特点和语义功能在格式中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格式对“v”的选择也 不是任意的,在句法、语义方面都有一定的限制。也正是因为这些变化和限制反映了 格式整体的句法功能、 语义特征等方面的独特之处。下面我们将逐一进行分析说明。 二、“一 v 再 v”格式组成部件的分析与考察 (一)“一 v 再 v”格式中“一”的分析 汉语中“一”的使用频率很高,它在汉语语法结构中非常活跃。“一”能够与量 词、名词、动词等进行搭配,并表达出多种语法意义。学者们很早就注意了到这样现 象,并对之进行了研究。我们主要是对“一 v 再 v”格式中的“一”进行考察分析。 1、“一、“一 v 再再 v”格式中“一”的语义分析”格式中“一”的语义分析 (1)“一”的意义演变概说 我们知道,词义的演变是以本义为基础,不断引申扩张的过程。“一”也不例 外,其语义也不断发展。一般数词“一”作为最小的正整数,常用以表示人或事物的 最少数量,如:“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 诗郑风野有蔓草 ) 。随着语言的发展 和实际需要,“一”的语义发生了变化,如:上古汉语中没有量词,于是“一放在动 词前做状语表示动量,最小正整数“一就被引申为“表示动作的一次”,此时的 “一”仍是具有表示“一次动量”的实词;又古汉语中表序数的需要,“一”活用活 现代汉语“一 v 再 v”格式研究 6 用为“序数的第一位”,例如:“五行:一曰水,二日火,三曰木,四日金,五曰 土。”( 书洪范 );此后“一”的意义又多加引申,具有了多达 30 个之多的义项 (据汉语大词典电子 2.0 版),可归为:数词、副词、连词、助词四个词性。在与 不同动词的搭配过程中,“一”的意义不断虚化,现代汉语中存在的“一+v”形式正 是该种用法的延续,高明凯汉语语法论对此说道:“口语里也有仿古的地方,拿一 个数目加在具有动词功能的词的前面来表示次数的。” 由此,“一”用法的变化就是 一个语法化的过程,“一”用在动词前的语义变化是其语法化过程中重要的一环。 (2)“一 v 再 v”格式中“一”的语法意义 格式中“一”修饰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出现了一次或状态变化了一次。如“一 推再推”中“一”表示 “推”这个动作进了一次。同时,“一”在格式中,也表达了 某一动作、行为或状态的结束,且蕴含了后续事件的接续发生,带有了一定的“体” 特征。格式中“一 v”可能表示动作的瞬间发生并完成,也可能是动作经历一段时间 后结束,这与“v”的语义相关联,但也标示了后续动作即“再 v”的接续发生。需要 进一步指出的是,“一 v 再 v”格式中的“一”实指意义弱化、虚指意义增加,正处 于其语义、句法的转变时期,是证明“一”语法化过程的一个重要语言事实。 2、“一”的句法分析、“一”的句法分析 在“一+v”的组合中,“一”的意义不断虚化,产生了新的句法特征即带有了 副词的特点。于此,“一 v 再 v”中“一”的用法也发生了变化,有着明显的副词性特 征。在 “一”与“v”的搭配中,“一”修饰“v”组成状中结构。虽在格式中, “一”与“再”连用表达出了动作在时间上的先后连续,具有连接作用,与连词特征 十分相近,但它并不是连词。对于此,我们不在展开论述。 3、小结、小结 综上,我们认为: “一”在保留原有实际意义的基础上,语义有了很大的虚化。它 在“一 v 再 v”格式中除作为动量成分之外,还有着其他的语法意义。“一”具有了表 示某一动作、行为结束和标示后续事件 (相同或不同动作、行为和同一状态的延续或另 一状态的开始) 接续发生的功能。如:“一拖再拖”中,“一”表示了“拖”这一动作 的结束,但并不意味着事件的完成,其后定有后续动作发生,即“再拖”。由此,我 第二章 “一 v 再 v”格式的部件分析 7 们得出,“一 v 再 v”格式表示某一动作、行为或状态的变化都是在一种线性的时间 进程中发生的,其中“一”的作用不仅是在量的概念上表示了动作的次数,而且在时 间的进程中表示了该动作的发生、持续和结束, 即“一”表达了某一动作、行为通过一 定的动量而完成、结束或者达到了某种状态的意思。在“一 v 再 v”格式中,“一”的 句法功能主要是副词作状语修饰“v”,虽其有具有连接作用,但并不是连词。 (二)“一 v 再 v”格式中“再”的分析 1、“一、“一 v 再再 v”格式中“再”的句法语义分析”格式中“再”的句法语义分析 现代汉语中,“再”是副词。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 (1999)中对“再”的用 法进行了概括说明,分为五项: “表示一个动作(或一种状态)的重复或继续。 例如: 别急,再坐一会儿/不能一错再错了/你再推辞,大家就有意见了。 表示一个动作将在某一情况下出现。 例如:今天来不及了,明天再回答大家的问题吧。/下午再开会吧。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增加。 例如:还可以写得比这再精炼些。/再好也没有了。 “再”和否定词合用。 例如:再也不来了/不再唱了 另外,又。 例如: 再一个/这件事再一次说明了一个真理。”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再”的义项很多,用法十分丰富。 就本文而言,我们主要讨 论“再”与动词连用及其在“一 v 再 v”中所表现出的语法特点。 作为副词,“再”修饰动词,表示重复、延续和承接的语义。这是由最初表“两 次、第二次”引申而来,但语义已大为虚化。 说文解字 :“再, 一举而二也。”如: “ 王再拜,兴,答曰.”( 今文尚书周书顾命 )中“再拜”表示拜两次(或第 二次拜),指动作、行为的第二次发生,具有实际的表数意义。而动作的“两次”、 “第二次”就是“一次”、“第一次”的重复,因此“再”的语义通过引申发生了虚 化,表示“重复”。如:“再去一趟”,“再”表示动作“去”的重复。当某些动 现代汉语“一 v 再 v”格式研究 8 作、行为作为一种情状可以延续时,如“说”、“忍”等,“再”的语义就由“重 复”变为“继续”了。如:“请你不要再说下去了”,“再”表示的是动作“说”的 继续。另外,当一种动作进行,接下来又出现了另外的动作,则是一种“承接”。如 “先推一下,再拧钥匙”中“再拧”是对“先推”的承接。 2、“一、“一 v 再再 v”格式中“再”的“承延”义”格式中“再”的“承延”义 格式中的“再”,还具有其他的语义特质,我们描述为“承延”义。它不仅是一 种语义表征,也是一种“时”、“体”范畴标志。 “承延”义表示动作、行为和状态的顺承、延续。“再”单独修饰动词时多表示 重复或继续,但在一定的语言结构中就会产生的新的义项。“承延义”的产生就是其 基本语义和语言结构、 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一 v 再 v”格式中,“再”也表达了 “v”的承延。如:“一演再演”、“一涨再涨”、“一输再输”中通过“再”分别 表达了动作“演”、“涨”和“输”在语义上的顺承和延续。现代汉语中,“再”作 为一种表达时态意义的手段,在动作、行为、状态的重复、继续范围内具有表未然的 标记功能,即表示某种未实现的动作、行为或状态的重复、持续。如:“我想再喝一 杯水”中“喝”这个动作的重复是将要发生的,还没有实现。具体到“一 v 再 v”格 式中,“再”的标记功能有了一些变化,动作的发生状况都与其所处的实际语言环境 相关联,受到具体语境的制约。在时间轴上,“再”标示了该动作的持续进行,成为 了表达格式语义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例如: (1)理科公司一拖再拖,直到七运会结束也没改。 (1994 年报刊精选) (2)奥运工程项目一拖再拖,筹备工作严重滞后。 (新华社 2004 年新闻稿) (3)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原计划只得一拖再拖。 (1994 年报刊精选) 例子中,动词“拖”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以说话时间为参照点,分别表达了过 去、现在和将来的“时”特征。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格式中的“再”把 “拖”这个动作行为或事件在时间轴上持续进行的语义表达了出来。 (三)“一 v 再 v”格式中“v”的考察 “v”作为“一 v 再 v” 格式中的可变成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内部的 其他成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同时, 也有着一定选择性的。以北京大学汉语语言研究 第二章 “一 v 再 v”格式的部件分析 9 所中心 ccl 语料库、个人建立的电子文本语料库和各大主要搜索引擎提供的语料及相 关论文中的典型例句为基础,结合孟踪 汉语动词用法词典 所收录的动词,并参考 现 代汉语词典 (第 5 版)和张斌现代汉语虚词词典等相关权威词典,我们对格式中 的“v”进行全面的考察和分析。 1、动词的分类、动词的分类 关于动词的分类,其标准大致分为:语义上的划分和功能上划分。根据意义而划 分类别,如:行为动词、使令动词、心理动词、趋向动词、存现动词、能愿动词、判 断动词等,;根据动词的句法分布及搭配特点,如:能否带宾语、带什么样的宾语、 能否带补语、带什么样的补语、能否单独做谓语等,各家对其所称也有不同。本文根 据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从语音和语义特征上对格式中的“v”进行分析。 2、能够进入“一、能够进入“一 v 再再 v”格式的动词”格式的动词 (1)单音节动词 从音节上看,进入格式的“v”主要为单音节动词。我们考察的“v”共有如下: 挨、按、搬、剥、变、拨、补、败、版、变、搬、贬、播、辩、唱、沉、出、传、 催、错、捶、沉、迟、挫、等、跌、动、读、断、躲、大、抖、发、翻、犯、分、 反、改、过、高、鼓、划、画、换、滑、坏、加、减、讲、降、缴、据、禁、绝、 看、开、夸、快、扩、刻、来、拉、落、联、论、买、迷、拍、抛、捧、碰、批、 骗、破、偏、判、去、请、起、迁、让、热、忍、任、扫、上、烧、少、审、升、 省、胜、试、输、说、死、送、缩、损、俗、搜、抬、谈、逃、提、调、跳、推、 退、拖、题、突、问、误、玩、想、写、谢、修、现、小、压、演、摇、印、用、 延、引、扬、言、译、长、涨、增、下等 135 个。双音节或多音节动词不能进入该格 式,如:不说*“一考察再考察”。表达双音节动词的语义时,“v”往往采用与其相 同或相近的单音节动词来表示,如:不说*“一拖延再拖延”,而说“一拖再拖”或 “一延再延”;不说*“一朗读再朗读”而说“一读再读”。 现代汉语中,单音节动词多表示具体的动作,动作性较强,广泛用于口语。“一 v 再 v”格式的发展有着很长的历史,在汉代文献就已经出现,如西汉贾谊新书: “陛下即不为千载之治安,知今之势,岂过一传再传哉。”至今在日常交际中仍被广 现代汉语“一 v 再 v”格式研究 10 泛使用。汉语词汇发展的特点之一为:双音节化。古代汉语中的单音节词到现代汉语 中一般变为双音节词,如:败失败。但“一 v 再 v”在语言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却 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特点对“v”的选择为单音节动词,这就很值得我们关注。 (2)持续性动作动词 根据是否具有【动作】的语义特征,动词分为:“动作动词”与“非动作动词”两 类。动作动词动作性比较强,表示具体的动作;与“体”范畴密切相关,一般都占有 一个具体、完整的时间段,具有起点、续点和终点三个要素(部分动词并非完全具 有) ;可以重叠;可以加“正在”表示动作的进行;可以加“着”、“了”、“过”等 时态助词,如:写、读、发、讲、看、买、变、忍、烧、唱等。动作动词中的单音节 动词大多数能够进入格式, 这是因为这类动词表示具体的动作,具有反复性,在某一时 间段内能够持续进行或不断重复。下面我们对其进行具体的分析。 在动作动词中,我们根据动作是否具有【持续】的语义特征,又可分为持续动词和 非持续动词。李临定现代汉语动词、马庆株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中都对动词 表示动作的持续与否进行了论述,我们主要借鉴两者的研究成果。持续性动词后面可 以加后缀“着”,具有【+持续】的语义特征;非持续动词后面不能加后缀“着”,具 有【-持续】的语义特征。据此,我们对进入格式中的单音节动作动词进行了再分类, 以更加深入的考察其特点。 持续性动作动词则在语料中大量出现,诸如:等、忍、想、玩、上、抬、看、 说、改、唱、写等。例如: (4)为了感恩戴德,傻子出狱一个月,就给市里领导写信,准备办傻子瓜子股份 有限公司。一等再等,几个月不见回音。他灰了心,感叹不已。 (哑子、严雨 “傻 子”东山再起 ) (5)王小波说过的常识有必要一说再说。 (2007-03-31 南都周刊 ) (6)老舍最后的日子是个研究题目,文章一写再写都值得。( 读者 (合订本) ) 根据马庆株的分类,它们大多为弱持续性动词,以“看”类为主;强持续性动词 相对而言有所减少。这样,它们在【持续】的语义特征上形成了一个连续的分布,但具 有明显的不对称特点。按照“等”、“看”、“挂”三类的划分,其在格式中的分布 用公式可表示为:弱持续性动词(v看+v挂)强持续性动词(v等)。 由此,我们对“一 v 再 v”中动作动词可以做出如下描述:以单音节持续性动作 第二章 “一 v 再 v”格式的部件分析 11 动词为主,其中加“着”表示动作行为的持续的“看”类弱持续性动词则更符合格式 对动词的要求,占最大比例。 (3)小结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 v 再 v”中动词的一些主要特点:【+动作】, 【+持续】。根据实际的分布情况,又可细化为:单音节弱持续“看”类动作动词单 音节强持续“等”类动作动词单音节弱持续“挂”类动作动词。最后的结论为:单音 节动作动词其动作性、具体性非常强,同时在持续性的特征方面,“看”类弱持续动 词其有着鲜明的持续性特点,更符合格式语义的要求,所以更能顺利的进入;“等” 类强持续性动词和“挂”类弱持续动词后面加时量宾语或“着”虽也能表示动作的持 续,但是产生了其他的语义,因此进入格式的比重就相对较低。 3、不能进入“一、不能进入“一 v 再再 v”格式的动词”格式的动词 通过考察,不能进入“一 v 再 v”格式的动词主要是动作动词的一部分和非动作 动词,如下: (1)非持续性动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非持续性动作动词数量不大,很少进入到格式中。语料中虽有: 断、来、去、败和落 5 个,但经考察,与它们所处的特殊语境、语体特点及个人风格 有极大关系,属于极个别现象。非持续性动作动词的语义特征与 “一 v 再 v” 的语义特 征相冲突,所以基本不能进入格式。 (2)非动作动词 非动作动词动作性比较弱,其动作的起点、续点和终点区别不明显。主要包括: 心理动词、使令动词、能愿动词、存现动词、判断动词、先导动词等。 a、心理动词 心理动词,指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这是一个相对集中的类。心理动词分为:状 态心理动词和行为心理动词,状态心理动词主要表示“情感、意志”,如:“害 怕”、“信任”等,多为双音节词,不能进入格式;行为心理动词表示“认知、情 绪”,如:“觉得、打算”等,多为双音节词,也很少进入到格式中。心理动作性相 对较弱,大多为双音节动词,所以,基本不能进入到格式中。 语料中只有“想”这一个心理动词能够进入格式。如: 现代汉语“一 v 再 v”格式研究 12 (7)整整一天驹子的心都被恐惧所占据。他一想再想,尽管马汉子的逃跑计划是 可行的,但也十分冒险,稍有差错便性命不保,想到这种结局不由得浑身发冷。 (尤凤伟 金龟(连载之五) ) 这与动词“想”具有“思考活动、心理选择”的语义有很大关系,是个别现象。 b、存现动词 存现动词表示事物的存在、出现、消失、增加、减少等变化状态。如:有、在、 存在、具有、出现、呈现、消失、消散等。该类动词本身具有结果的意义,所以不能 进入“一 v 再 v”格式中。 c、能愿动词 能愿动词主要表示可能、意愿、必须等意义,又叫助动词。如:能、要、可以、 愿意、需要等。该类动词不能用“着”、“了”、“过”这类的时态助词带宾语,没 有重叠形式,所以,也不能进入到格式中。 d、使令动词 使令动词具有命令、致使、容许、任凭等意义。一般情况下,使令动词在兼语句 式中作第一个动词。如:使、叫、让、要求、允许等。其动作义已经大大减弱,表现 出的是一种抽象的关系义。如“叫”,并不是实实在在的“呼叫、喊叫”,而是表示 一种“命令、允许”的意义。根据语料分析,该类动词也不能进入到格式中。 e、判断动词 判断动词是表示判断意义的一组词,如:是、为、如、等于、姓、表达等。在语 法结构中该类词有着独特的语法功能,但是我们在语料中没有发现此类词。 f、先导动词 先导动词主要是引导具有实际意义的动词出现,完成谓语的陈述功能。它具有动 词的形式而不具有动作的实际意义。如:加以、给以、予以等。其作为“形式动 词”、“傀儡动词”不能进入到格式中。 4、其他、其他 根据语料,有少量的形容词也可以在格式中出现,如: (8)轻纺工业的不断发展,市场活力的日益增强,促使绍兴轻纺市场的规模也一 大再大,市场的辐射面覆盖全国。(1994 年报刊精选) 第二章 “一 v 再 v”格式的部件分析 13 (9)这些方面也都是导致商品房价一高再高的外部因素。 (1994 年报刊精 选) (10) 对宝中线的投资是一月一次有规律地下拨,而建设银行的联行资金因受全国 资金形势的影响而不能按时清算下拨,一快再快的工程进度等不得。 (1993 年 9 月份 人民日报 ) (11) 国家曾对网眼的尺寸有过规定,但渔民为了增加效益,不顾规定一小再小, 由大到中再到小再到小小。 (1994 年报刊精选) 这些能够进入到格式中的形容词,其语义特征已经发生了改变,具有了动词的语 义。例(8)“一大再大”中的“大”,其词性已不是表示性质的形容词了,而是具有 表“变大、增大”意义的动词。这些进入到格式中的形容词语义都可以通过加“变” 来表示,即:“增”a 或“减”a,例(10)中,“快”的语义即为:变快、增快。 以上,我们可以得出:一部分形容词虽能进入格式,但其语义已经发生变化,有 明显的动词意义。也就是说,动词以外的词类如:形容词,若进入到该格式中其语义特 征就会发生改变即:具有动词的意义,继而转化为动词。这种动词化的转变也正是格 式对“v”的选择和限制。 5、小结、小结 综上所述,“一 v 再 v”格式对动词的选择有着鲜明的特点。语音方面,主要是单 音节动词能够进入格式;语义方面,能够重复进行、具体性较强的单音节动作动词出 现频率很高,其中持续性动作动词最适合格式对动词的要求,所以该类动作动词在进 入格式的动词中所占的比例是最高的;心理动词、存现动词、能愿动词等非动作性动 词,这类动词的整体特点为:其动作性较弱,不具备明显的起点、续点和终点,因 此,除个别词汇带有特殊语义能进入格式中外,均不能进入到格式中。另外,格式对 “v”还有很强的限制性。如果动词以外的词类进入格式,其语义一定要发生改变, 成为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的词。这种“动词化”的限制也是格式的特点之一。因此, “一 v 再 v”格式中“v”的特点为:单音节持续性动作动词。 第三章 “一 v 再 v”格式的句法分析及语义特征 15 第三章 “一 v 再 v”格式的句法分析及语义特征 本章我们重点对“一 v 再 v”格式进行整体的分析和考察,主要包括:结构特点、 句法功能和语义特征三方面。 一、“一 v 再 v”格式的句法结构 (一)并列关系结构 从表层结构看,“一 v 再 v”格式是由两个状中结构并列而成,即:状中结构 “一 v”与状中结构“再 v” 形成并列关系,凝固而成。深层结构看,该格式围绕 “v”进行组合,以“v”作为核心,表现出特有的语法特点。它不能再划分,也不能 在扩展,已经固定下来。如:我们不说*“一问再”,也不说*“问再问”;“一问” 和“再问”可以说,但与格式已相差甚远。也不能在格式中插入任何成分,我们不说* “一 v 了再 v”,也不说*“一 v 再能 v”等等。 (二)动词性结构 “一 v 再 v”格式作为一个动词性结构,其后面不能加表时态的动态助词: “着”、“了”、“过”。我们不说:*“一拖再拖了”,*“一拖再拖着”,*“一拖 再拖过”,这是受到了格式本身语义的限制,格式本身含有“v 着”或“vv”的语 义,其后加表进行的“着”,语义重复而不能成立;加表过去的“过”和表完成的 “了”,则语义冲突也不能成立。 “一 v 再 v” 大多情况下不带宾语,是一个不及物的动词性格式。即使动词具有很 强的及物性,如:“读”,一旦进入到格式中,就不能再带宾语,我们不说:*“一读 书再读书”,当然也不说:*“一读再读书”。这种不及物性,导致了句子中话题的出 现,如: (12)柯普兰的怎样欣赏音乐,我一读再读。 该句中的主语为:“我”,而“柯普兰的怎样欣赏音乐”充当句子的话题。我 们认为,这种话题的形成是由作为句子谓语的“一读再读”具有不及物性所造成的。 因为“读”作为强及物性动词,后面必须加宾语,我们完全可以说:我一再/反复读柯 现代汉语“一 v 再 v”格式研究 16 普兰的怎样欣赏音乐。“一再/反复+v”与“一 v 再 v”具有相同的语法意义,都 表示动作的多次重复,可以替换使用,但是它们对句子的要求和限制却有很大的不 同。 二、 “一 v 再 v”格式的句法功能 “一 v 再 v”作为一个固定格式,能与其他语法单位进行组合,出现在更大的语法 层级中。下面我们着重对其句法功能和句法环境进行考察。 (一)“一 v 再 v”格式主要充当谓语或谓语中心语 1、一般情况分析、一般情况分析 根据对语料的考察,我们发现,作为动词性结构,“一 v 再 v”格式在句子中主要 充当谓语成分,是其最主要的用法。如: (13)自 2000 年 5 月以军撤出黎南部以来,联合国部队的任期一延再延。 (2004 年新华社新闻稿) (14)4 月到 9 月,君子兰一开再开。 (2007 年 09 月 17 日南京晨报 ) (15)由于伊拉克局势恶化,韩国实施向伊拉克派兵的计划一拖再拖。 (2004 年 新华社新闻稿) (16)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原设计方案不得不一改再改。 (1994年报刊 精选) (17)在对中国的估量上,有人总是一错再错。 (1995 年 12 月人民日报 ) (18) 米珠薪桂的南京,不惜换去七斗米的代价,买得此书第四版的本子。这些年 来,屡屡一读再读。 (当代 读书 ) (19) 这个问题在中西地理学界早已引起警觉,自四十年代起就一辩再辩,强调了 地理现象的时间过程,大大推动了历史地理学的发展。 (当代 读书 ) (20) 、事实上,大多数的谈判过程都是十分耗时的,谈判双方必须一谈再谈,对 同样一件事情反复讨论才能达成协议。 ( 哈佛管理培训系列全集-第 10 单元 “一 v 再 v”在句子中可以单独充当谓语,其前后不带任何成分,如例句中的 第三章 “一 v 再 v”格式的句法分析及语义特征 17 “一延再延”、“一开再开”、“一拖再拖”; 格式也可以与附加成分合在一起充当谓 语,一般是格式前有修饰成分,根据我们的考察,格式在句子中充当谓语时,其修饰 成分主要为副词,可以表示时间、范围、频率、语气、关联和肯定或否定。其中时间 副词有:已、已经、曾、总是等,如(17)中的“总是”修饰“一错再错”,表示动作 的时间状态;范围副词有:都;频率副词有:屡屡、常常、经常、往往等,如(18)中 “屡屡”表示动作“一读再读”的频率;语气副词有:竟;关联副词有:就、却、 又、还、也、才等,如(19)中的“就”表示关联;表肯定的副词有:不得不、必须、 只能、只能是、不能不、不妨等,如(20)“必须”是对“一谈再谈”的修饰;表否定 的副词有:不可以、不能、不宜、不要、不可能、勿再、切勿、切莫等。 有时,在句中,格式充当谓语,后面经常会带有补充说明的成分,这些成分多为 短语,可表程度、结果等内容,如: (21)体操作中,外籍人士来台通常一周内就可以完成申请手续,但申请大陆人才 来台却往往被以涉及“安全”问题为由一拖再拖,少则两三月,长则半年。 (新华社 2004 年新闻稿) (22) 本来这一选举要与总统选举一起进行,但是却被一推再推,如今已被推迟到明 年 4 月。 例(21)“少则两三月,长则半年”是对“一拖再拖”程度的说明,(22)“如今 已被推迟到明年 4 月”则是对“一推再推”结果的结果说明。 2、特殊情况分析、特殊情况分析 (1)“一 v 再 v”格式所在的复句类型及可直接充当分句 “一 v 再 v”格式经常在以下复句中出现:并列复句,前面用关联词语“也”、 “还”“又”等;转折复句,前面用关联词语“虽然”、“虽”、“却”、“不过” 等;因果复句,前面用关联词“因此”、“从而”等。如:例(8)中的小分句“文学 作品是一说再说,戏剧作品也就一演再演”同时又是一个并列复句,“一说再说”和 “一演再演”在句中充当分句的谓语;例(10)中的小分句“原料价上涨倍左右, 产品价格却一跌再跌”同时又是一个转折复句,“一跌再跌”充当了分句的谓语,又 如: (23)、政府补帖虽然一增再增,但仍跟不上亏损的速度。(1994 年报刊精选) 现代汉语“一 v 再 v”格式研究 18 也是一个转折复句,“一增再增”充当的是分句偏句的谓语; (24)、刘青松一直没有同意,(因此)一拖再拖。(任艳春、何承亨、杨强 盆 地里,那一桩传奇的姻缘 )为因果复句,格式充当了整个分句。 通过对语料的考察, 我们得出:在并列复句和因果复句中,“一 v 再 v”主充当为 正句的谓语成分;在转折复句中,“一 v 再 v”可以充当偏句的谓语成分,也可以充 当主句的谓语成分。 (2)“一 v 再 v”格式可以出现的典型句式 a、“一 v 再 v”格式出现在“把”字句中 “把”字句是汉语中常见的一种特殊句式,主要是指由介词“把”构成的介词短 语作状语的句子。在语料中,我们发现,“一 v 再 v”格式可以在“把”字句中使用。 如: (25) 你把自己工作的目标横杆一升再升。在同事的眼里,你的每一天都像在“冲 刺”。 ( 人民日报 1995 年 11 月份) (26)他上任不久后就断然把甘蔗收购价一提再提。 ( 人民日报 1994 年第 3 季度) (27)由于天气恶劣,希特勒把进攻西欧的日期一改再改。 (沈永兴、朱贵生 二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解除委托合同协议书
- (定)排洪渠专项施工方案
- 完整版装饰装修工程施工方案
- 泛光照明外墙吊绳专项施工方案
- 5G网络高频段覆盖方案及电磁兼容技术
- 莆田市中医院会阴部整形术考核
- 淮安市人民医院老年临终护理考核
- 学校课后延时津贴分配方案(2025年修订版)
- 温州市人民医院药学部主管药师晋升考核
- 宣城市人民医院单纤维肌电图考核
- DB11∕T 512-2024 建筑装饰工程石材应用技术规程
- 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护理
- 数码雷管培训课件
- 电气平行检验计划表格部分模板
- JG/T 421-2013土木工程用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
- 重症医学科护士述职报告
- 四川省成都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性考试化学检测试卷(附答案)
- 卒中后认知障碍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与评估2025
- 教育技术数字教材及教学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 茶叶知识教学课件
- 健身教练个人简介简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