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专业论文)山东沂南北寨汉墓画像石刻造型艺术研究.pdf_第1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山东沂南北寨汉墓画像石刻造型艺术研究.pdf_第2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山东沂南北寨汉墓画像石刻造型艺术研究.pdf_第3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山东沂南北寨汉墓画像石刻造型艺术研究.pdf_第4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山东沂南北寨汉墓画像石刻造型艺术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沂南北寨汉墓画像石刻造型艺术研究 学科专业:美术学 指导教师:马一丹教授 中文摘要 研究方向:油画技法材料 研究生:任世忠 本文通过对作为汉画像石刻艺术发展鼎盛时期的代表作沂南汉墓画像石造型 艺术的比较剖析,采用西方美术史研究中的图像学、风格学、视觉美学,形式法则相 结合的方法,把整篇文章构架为画像石概说、沂南汉墓画像石的题材和内涵、表现手 法和特征、历史地位和影响、及其价值的保护开发利用四大部分来进行研究。重在揭 示沂南汉墓画像石刻造型艺术的表现手法、特征及其造型原素的成因和美学内涵。 全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考查汉画像石出现的背景及其区域分布,同时简 要阐述了沂南汉墓画像石的成因。第二部分分析了沂南汉墓画像石刻所表现的题材内 容及其所体现的丰富文化内涵。第三部分从多个角度解析沂南汉墓画像石刻造型艺术 的构图布局、雕刻技法、形象刻画、材质肌理、线条造型等表现手法和特征。第四部 分探讨了沂南汉墓画像石刻造型艺术在汉画像石中的地位和影响,其与汉代及其前后 其他造型艺术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全文在系统地解析沂南汉墓画像石刻造型艺术的 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关键词:山东沂南北寨;汉画像;石刻;造型艺术:表现手法:题材;文化内涵 a s t u d y o ft h ep l a s t i ca r t so ft h es t o n ep a i n t i n g si nh a nt o m b s i nb e i z h a iy i n a n s h a n d o n g p r o v i n c e m a j o r :f i n e a r t se d u c a t i o n s p e c i a l i z e dd i v i s i o n :t e c h n i q u e s m a t e r i a lo fo i lp a i n t i n g a d v i s e r :p r o f m ay i d a n g r a d u a t es t u d e n t :r e ns h i z h o n g a b s t r a c t b yt h ec o m p a r i s o n o ft h em e t h o d si n p i c t u r e ,s t y l e ,v i s u a l a e s t h e t i c st h i s p a p e r a n a l y z e s t h e p l a s t i c a r t so ft h es t o n ep a i n t i n g si nh a r tt o m b si ny i n a n ,w h i c hi st h e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w o r k s o fh a n p a i n t i n g s t h ep a p e ri sf r a m e di nf o u rp a r t s :as u r v e yo f s t o n e p a i n t i n g s :t h ec o n t e n t ,c u l t u r a lc o n n o t a t i o n ,e x p r e s s i v ea p p r o a c h e sa n d f e a t u r e so ft h es t o n e p a i n t i n g s ;t h e h i s t o r i c a ls t a t u sa n di n f l u e n c eo ft h es t o n ep a i n t i n g s ;t h ep r e s e r v a t i o na n d e x p l o i t a t i o no ft h es t o n ep a i n t i n g s t h ep a p e rf o c i i s e s0 1 1t h er e v e a l i n go ft h ee x p r e s s i v e a p p r o a c h e s ,f e a t u r e s ,t h ef o r m i n go ft h ee l e m e n t s o ft h ep l a s t i ca r t sa n dt h ep a i n t i n g s a e s t h e t i cc o n n o t a t i o n t h ew h o l ep a p e rc a nb ed i v i d e di n t of o u rp a r t s f i r s t ,i ts t u d i e st h eb a c k g r o u n da n d r e g i o n a ld i s t r i b u t i o n ,a n dm e a n w h i l ei n t r o d u c e sb r i e f l yt h ef o r m i n gc a u s e so ft h e s t o n e p a i n t i n g si ny i n a n s e c o n d ,i ta n a l y z e st h ea r t i s t i c c o n t e n ta n dr i c hc u l t u r a lc o n n o t a t i o n e x p r e s s e di nh a ns t o n ep a i n t i n g si ny i n a n t h i r d ,i ti l l u s t r a t e s ,f r o md i f f e r e n ta n # e s ,t h e l a y o u ta n do r g a n i z a t i o n ,t h ec a r v i n gt e c h n i q u e s ,t h em o u l do ff i g u r e s ,t h et e x t u r eo ft h e m a t e r i a la n dt h es l e e kl i n e so ft h es t o n ep a i n t i n g s f o u r t h ,i td i s c u s s e sy i n a ns t o n ep a i n t i n g s s t a t u sa n di n f l u e n c e so nt h ew h o l eh a r tp a i n t i n g sa n dt h e i ri n h e r e n tr e l a t i o n sw i t ht h eo t h e r f o r m so fa r t sb e f o r ea n db e h i n dt h e m t h e p a p e rp u t sf o r w a r ds o m en e w v i e w so nt h eb a s i so ft h ee n t i r ea n a l y s i so ft h ep l a s t i c a r t so ft h es t o n ep a i n t i n g sf o u n di nh a r tt o m b si ny i n a n k e y w o r d s :b e i z h a iy i n a ni ns h a n d o n gh a n p a i n t i n g s s t o n e p a i n t i n g sp l a s t i c a r t s e x p r e s s i o na p p r o a c h e s c o n t e n t c u l t u r a lc o n n o t a t i o n 2 前言 一、本选题的动因和意义 在中国美术史中,汉代绘画、雕刻艺术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主要环节,而汉代画像 石则在汉代美术史中占有独特的地位。汉画像石集文史、绘画、雕刻、书法于一体, 内容丰富,造型生动,“雕古画今”,凝思石上,是一个时代思想、感情、审美观念的 结晶,是一代人向往追求的体现,具有不可为后世任何艺术所替代的“空前绝后”的 独特性。汉画像石既有对现实生活的肯定,也有对神仙天境的向往;用艺术形象反映 了汉代人的伟大力量和进取精神,其作为一个时代的艺术所体现的那种整体性的力量 和气势,是同时和后代的艺术难以企及的。 总之,汉画像石艺术是研究汉代历史的一面镜子,它承上启下地开创了我国造型 艺术的先河,奠定了我国造型艺术的基本法则和规范,对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也有着 特定的作用。她向我们展示着辉煌的过去、昭示着灿烂的未来。而沂南汉墓画像石作 为汉画像石发展鼎盛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至今仍熠熠生辉。 沂南汉墓画像石是将建筑与绘画、雕刻相结合的综合性艺术作品,也是一座地下 艺术宫殿。沂南汉墓画像石,以其丰富的题材内容和精美的艺术形式,向世人展示了 成熟期的汉代画像石所达到的艺术高度,有着鲜明的地域特点。其精湛的雕刻艺术, 丰富的绘画技巧、巧妙的构图布局,堪称在汉晚期画像石鼎盛时期的代表作。其作为 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而存在,必然吸收了当时和以前的诸多艺术形式如青铜艺术、壁 画艺术、书法艺术等有益内容,同时,不可能不对后世其他艺术形式产生这样或那样 的影响。因其沉雄博大、丰富生动的艺术特色超越了时空,对今天的艺术仍有极大的 研究与借鉴价值。因此对沂南汉墓画像石造型艺术进行重点剖析,研究探讨这一丰硕 成果,就有着很大的学术意义。首先,它具有不可替代的史学价值,是构成中国美术 史的典型材料内容;同时,古为今用,可借鉴汲取其丰富的造型营养因素,为今天的 现代造型艺术服务。此为本文研究沂南汉画像石的动机和意义所在。还有,关于对沂 南汉画像石的研究,就目前笔者所见,尚未有对其造型艺术作专题探讨的。再者,笔 者占有地利之便,对其进行介绍和探讨,使之服务于学术研究和当地的建设。这可以 说是本文研究的原因。 二、本选题的研究现状和基本思路 对于沂南汉画像石的研究虽各有侧重,但多为考古学方面倾向于画像石作为“物” 的性质,而研究其质地、制作年代、类型、墓主身份、社会生活的实际内容。本选题 在考古学所提供材料的基础上,用比较的方法着重从美术创作的角度探讨其造型、构 图、透视和具体的制作方法以及形式与精神性的联系。同时,也试从美术史的侧面关 心图像的意义,如描述的意义、象征的意义、形式的意义、美术发展过程中的意义以 及文化史的意义。在比较中分析研究沂南汉墓画像石刻的造型艺术特征,从而利用其 造型“基因”创作现代造型艺术作品。 三、本选题的研究目标 通过分析比较,研究沂南汉墓画像石造型因素、工艺雕刻特点、技术形成和演变 等主要艺术造型手法特征,以及其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相互影响,价值开发等。目的在 于运用今天人的眼睛、知识来回顾中国汉代雕刻工艺在辉煌时期给我们留下的典型造 型艺术,重点关注传统汉画像石造型美感在今天现代艺术中的应用和发展,探索更好 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艺术。这不仅是本文也是当代美术史家和美术创作者应该关注 的重要问题。 4 山东沂南北寨汉墓画像石刻造型艺术研究 第一部分概说 一、汉画像石刻造型艺术出现的时代背景及其分布 在中国绘画史上,从原始时代的岩画、彩陶纹样、玉雕纹样,到夏商周三代的青 铜纹饰;从秦汉以来的壁画、画像石、画像砖、漆器纹样到魏晋的佛教画像;从唐宋 至明清的山水画、花鸟画和人物画,蔚为大观,美不胜收。在这一历史长河中,汉代 绘画艺术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环节,而汉代画像石刻造型艺术( 以下或简称汉画像 石) 则在汉代绘画艺术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汉代画像石是一种石刻绘画,主要存在于祠堂、石阙、墓葬和石棺之上。人类在进 入文明社会后,由于缺乏对天地间的各种力量的充分了解,因而对它们充满了敬畏和 信仰。因此在神庙、宫殿、祭坛、坟墓等场地,人们尽其所能地使用各种艺术形式表 达其各自崇拜的对象及对先祖的追忆。画像石便是这样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汉画像石, 实际上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件。祠堂 含义较广,但至今除墓地祠堂外,还未见其他类的祠堂( 含历史记载) 有画像石的。 因墓地祠堂规模较少,用石构未必适合,其他祠堂的土木建筑,即使有画像,也以壁 画形式出现。至于石棺,可包含在墓室中,所以一般在文章中不一定单独列为一类。 考古资料表明,画像石只是在汉代才发展起来,三国两晋之后,画像石这种艺术表 现手法逐渐被壁画所取代,画像石迅速衰落。画像石之所以在汉代出现并兴盛一时, 是有其深刻的内在原因的。 汉画像石的产生和发展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的产物,其所 反映的是汉代社会的经济、政治和占主流的思想,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墓葬制度与习俗 等方面的变化。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继秦以来的幅员辽阔的多民族统一的大帝国。西汉王朝建立后, 鉴于秦王朝由于暴政而灭亡的教训,实行了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政策,黄老道家思 想在汉初思想领域占有统治地位。经过文景两代,经济得到恢复,园力逐步强盛。到 汉武帝时,在政治稳定,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攘匈奴, 拓边疆,削诸侯,实行国家垄断冶铁、煮盐、铸钱等经济政策,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 权得到巩固和发展。社会生产和物质文化生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铁器及农具、牛耕 得到普遍推广和使用。在意识形态和文化方面,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方针 的被采用,使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儒家理论中的君、臣、父、子 的思想对于维护统治和社会秩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儒家的正统思想成为有汉一代 文化观念和审美意识的主流。 物质、文化方面的发展,使得自西汉以来各地具有营造石室墓力量的社会阶层成长 壮大起来,为汉画像石墓葬的兴起提供了经济基础。特别是东汉,豪强地主兼营商业、 兼并土地。这种发展起来的封建地主经济,推动了汉代厚葬之风和画像石墓的盛行。 画像石之所以在汉代出现并盛行,除了上述的历史背景外,还有几个更为直接的 原因。其一是孝悌和厚葬导致了画像石的产生。李发林先生认为画像石与厚葬的关系 就像是毛和皮的关系【”。这种说法自然有其根据,因为儒家伦理历来重视孝道,孝经三 才:“子日,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民之行也。”在古代的儒者看来,孝道是宇宙 问恒常不变的普通规则,是上天赋予人的先验本性,也是人们应具有的优秀品质。孝 行起源于养老、敬老活动,c k :戴礼记礼三本“先祖者,类之本也”,“无先祖焉出? ” 初民的爱亲之心,源于原始宗教中的祖先崇拜,也有使子孙后代永远不忘祖先开拓之 功的作用。提倡孝道,因而有厚葬的习俗,孝道和厚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厚葬 反映了人们对孝道的提倡与信奉,而在汉人视死如生的观念下,墓葬的形制和结构, 愈加仿效生活居住的第宅建筑,墓内的随葬品也增加了各种日常生活用品,画像石墓 就在这种墓葬变化形势下出现。其二是由于盗墓和由此产生的防盗意识产生了石墓, 从而导致了汉画像石的产生。由于厚葬的风气,墓中常有些价值不菲的随葬品,因而 导致盗墓之风的漫延,这对于死者的亲人来说是一种耻辱,于是便有了防盗意识和相 应的措施。因而在产石地区,有经济实力的小官吏或是中小地主,便大量使用石料来 造石椁、石室等或砖石混砌墓,这样也促成了画像石的兴盛。 据现有资料,汉画像石大致产生于西汉武帝以后,衰落于东汉末年。其间经历了 约三百年的发展时间。从空间上看,因各地条件不同和历史发展的不平衡,因而画像 石的分布也不平衡。 迄今为止,全国共发现两汉的画像石达万余。东至沿海,西到四川、甘肃,南抵浙 江、云南,北达山西西部及内蒙地区都有发现,全国画像石的分布大致分为五个区域: 1 、山东全境、江苏中北部、安徽北部、河南东部和河北东南部。2 、以河南南阳为中 心的河南西南部和湖北北部。3 、陕西北部和山西西部。4 、四川省和云南北部。5 、河 南洛阳市周围( 也有的把此区划为南阳区) 。此外,北京、天津武清、甘肃成县、浙江 海宁也有少量的发现。所以分此五区,一方面是地域关系,另一方面与雕刻技法接近 6 也有关。汉画像石较为集中的地区,一般都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同时也是文化发 达的地区。如山东、江苏、皖北和河南东部。这些地区地处黄河淮河流域,河道纵横, 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农业、盐、铁和纺织业发达。山东更是孔孟故里,人口众多, 人文荟萃,儒学显盛并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而且这些地区受楚文化的影响较大,好 巫尚鬼之风盛行。这些都对汉画像石的发展产生影响,并为之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思想 素材,因而在这些地区汉画像石产生早,数量多,影响大。 二、沂南汉墓画像石刻造型艺术的成因及发掘研究现状 东汉后期,沂南一带冶铁业十分发达。东汉初至章帝以前,冶铁官营专卖政策改由 铁官征税政策,即除官营冶铁外,也允许私人铸铁,不再由国家完全官营专卖。后汉 书卷四和帝记载,章和二年( 8 8 年) 和帝“罢盐铁之禁,纵民煮铸,入税县官如 故事”。铁官废除后,官营、私营同时存在。后汉书郡国志记载了东汉时期全国 主要产铁和冶铁的地点共3 2 处,其中山东地区有鲁国、泰山郡的赢、琅琊国的莒等5 处,前述三处都在今沂南县的附近,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考古发掘的铁器中,大多 数是农具或手工工具,如犁头、铁锛、铁锤、铁凿等。铁工具的普遍使用,不仅为石 料的开采和画像石的雕刻提供了较为得心应手的工具。同时,也培养和造就出具有大 批丰富经验和技术的石匠艺人。东汉时期,沂南一带自然条件较好,古沂水、汶河在 此交流,既有渔舟之便,又有灌溉之利,加之河水冲积、土地肥沃、经济富庶。生产 中普遍使用铁工具,大大提高了生产力,推动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 繁荣。古沂南东、南部为琅琊国,西靠鲁国、费国,北为齐国。鲁地儒教文化和楚文 化好巫尚鬼的风俗交互影响着该地区。同时,沂南境内多分布盛产石灰岩青石的山丘, 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石料来源。这些,都为汉画像石墓的营造提供了物质、思想 基础和技术条件,使沂南汉画像石墓的建造成为可能。 沂南北寨汉画像石墓( 以下简称沂南汉墓) 位于山东省沂南县城西四千米的北寨村, 当地俗称“将军冢”。此墓封土很高,后由于封土流失,墓顶暴露。1 9 4 7 年,因墓顶塌 陷,为了防止文物流失,当时的民主政府曾组织发掘,仅出土陶狗一件及一些五铢钱。 1 9 5 4 年,华东文物工作队和山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对此墓进行发掘,此后,墓又被填 土保存。1 9 5 6 年整理出版了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一书。1 9 9 4 年,沂南县为了 更好地保护、开发和利用此墓,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配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了二 号墓,并对一号墓进行再次清理,后在原地建立保护室和北寨汉墓博物馆。 沂南汉墓的发掘,是新中国对地下汉画像石遗存进行大规模考古发掘的序幕。这次 发掘的成果是巨大的,尽管以后有许多发掘,但像沂南北寨这样内容丰富且完整的画 像石墓却非常罕见。沂南汉墓是将建筑与绘画雕刻相结合的综合性艺术作品,也是一 座地下艺术宫殿。 沂南汉墓的发掘与整理,推动了汉画像石发掘和研究工作的全面展开。从2 0 世纪 五十到六十年代,全国各地相继发现了大批的汉画像石墓,从而为研究汉墓画像石提 供了更多的实据。但在以后的1 0 年里,文物考古工作受到严重干扰,对汉画像石发掘 与研究工作也做得较少。改革开放后,汉画像后的发现与研究工作有了更大的进展, 对整个汉墓画像石的研究进入到个新的水平。 国内诸多关于对汉画像石的研究,各有其不同的角度,侧重点也各异,但未有系统 研究沂南汉墓画像石的造型艺术的,而笔者认为,造型艺术是沂南北寨汉画像石研究 有待开发的处女地,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第= = 翦;分沂南汉墓画像石刻造型艺术的表现内容及其文化内涵 一、沂南汉墓画像石造型艺术所表现的内容 就全国而言,现存汉画像石数量众多,其内容也是丰富多彩,如石阙、祠堂、墓 室及石棺上的画像都有其不同的内容。单就墓室而言,由于主人身份地位不同,其内 容也不尽相同,这些内容各异的图像学界一般按题材将其分为八大类:天象:鬼神: 祥瑞;羽化生仙;表现墓主身份的出行图等;表示墓主财富的农田、牧场、作坊等; 表现墓主生前生活如宅院、庖厨、乐舞、百戏等;装饰纹带等。 按照这一分类标准,沂南汉墓画像石的表现内容几乎可以涵盖如上所有方面。但具 体而言,可以把沂南汉墓画像石分为这样几类: 历史故事:如胡汉战争图,齐桓公将伐卫故事图,蔺相如完璧归赵图,周公辅成王 故事图,卫灵公欲杀赵盾故事图,孔予见老子图等。 神话传说:如伏羲与女娲交尾图。 祥瑞异兽与升仙:这在沂南汉墓画像石中最为常见,是最多的一类,如西王母、东 王公、青龙、自虎、朱雀、玄武以及各种祥瑞异兽。 现实生活:这一类在沂南汉墓画像石中也较多,如有车马出行图、吊唁祭祀图、乐 舞百戏、丰收、庖厨、宅院、日常用具等。 可以说,沂南汉墓画像石几乎将天地、鬼神、人世间现实与幻想的事物都纳入其中。 其包罗万象,入神杂糅的内容,反映了汉代人的宇宙观和生死观念。它为逝者开辟了 一个神奇的世界。其灵魂进入的是一个“天人合一”的有神灵护佑的、可驱鬼避邪的、 羽化升仙的、有伦理道德和充满安乐生活享受的天地境界。 沂南汉画像石是特色鲜明自成体系的绘画艺术宝藏,其深深植根于汉代社会现实的 土壤。它以恢宏广阔的胸怀,大量吸收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以及内蕴原始巫术文化遗 存的楚民俗文化营养,广泛吸收从原始时代到春秋战国诸种绘画艺术的精华,从而形 成自己鲜明的特色。它对历史演进和现实世界的理性关注,它对神话、天地和神仙世 界的感性向往咀及对质朴的神秘美学风格的追求,对以后绘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具有不朽的审美价值。在沂南汉墓画像石中,无论从其形式还是从其表现内 容,我们可以看到它是我国传统历史文化的一种折射。 二、沂南汉墓画像石刻造型艺术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第一,儒家正统思想的反映。 在上面我们论述汉画像石产生的时代背景时曾指出过儒家的孝道伦理是导致汉画 像石产生的一大原因。反过来说,汉画像石无论就其形式还是内容又都是对儒家伦理 道德的一种反映。儒家只相信彼岸世界,重视现实生活。孔子“敬鬼神而远之”所谓 “子不语怪、力、乱、神”。从墓葬的陈没中我们可以看到,生者是把死后的生活看作 是尘世生活的继续。汉代厚葬之风日盛,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地方官吏,无不大兴土 木,“世以厚葬为德,薄终为鄙。”4 3 在墓室中刻画以追求死者生前功绩,表明其身份、 地位、品质、志向、威仪等,世人认为这是孝子贤孙之心。这恰恰是儒家孝道思想的 反映,是一种内蕴儒家仁爱精神的伦理道德要求。沂南汉墓画像石中有吊唁祭祀图, 反映了儒家的统治观念及追忆先人的孝道伦理,同时也表现了汉代的风土人情。 沂南汉墓画像中有众多的人物故事图。这主要是用于褒扬鉴戒的目的。汉立国以 后,于各时期各地区绘制了许多人物故事画来实现上述目的。汉应劭在汉宫中记 载:“郡府厅事壁,诸君画赞,肇自建武,迄于阳嘉,注其清浊进退,所谓不隐过,不 虚誉,甚得述事之实,后人是瞻,足以劝惧。”利用画像来表彰一些大臣、将军的美德 和功绩,鼓励他们效忠帝王,成为后来者的典范。宣扬儒家思想文化的仁君精神,主 张实行仁政,反对苛政暴政。通过塑造仁君、贤臣等人物形象以褒善惩恶的绘画艺术 作品更多地见诸画像石中。沂南汉墓画像石中的一些人物故事即属于此一类。 有些历史故事画,是歌颂被人民景仰爱戴的人物和有意义的故事。如传说中的三 皇五帝、文王、武王、周公等,都是在民问流传甚广,对中国历史文化起推动作用的 杰出人物。沂南汉墓画像石中有周公辅成王、孔子见老子画像等,表达了人们对这些 人物的重视与景仰。 第二,道家羽化升仙思想的反映 除了儒家思想,黄老之学、神仙方术、阴阳五行、巫术文化遗存等文化形态在汉 画像石上也得到不同程度的体现。汉初信奉黄老之学,东汉中后期形成并开始流行道 教文化,它接受了道家的某些文化精神,又通过对黄老之学、神仙方术、阴阳五行说、 原始巫术文化的吸纳,使之更加神秘化和宗教化。这些羽化升仙及避邪的道教思想不 可避免地在汉画像石上反映出来。 在沂南汉墓画像中有西王母和东王公的画像,这反映了道教文化重生、养生、乐 生、长生不老的观念。汉代把神仙家称方士,方士认为神仙长生不老,清遥自在,生 活在世外桃源,清闲安逸。先秦时人们便相信东海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秦 始皇也曾派徐福率童男童女到海中去寻长生不老药;汉武帝也信奉方术,并精炼丹药, 1 0 以求长生。这种信奉神仙的风气在汉画像石中有大量反映。沂南汉墓画像石中墓门西 立柱画像是西王母和捣药的玉兔,东立柱是东王公和捣药的羽人,玉兔和羽人所捣的 药是长生不老药,这是汉人所向往的。 要想长生不老,得道升仙,还需要有升仙的工具和本领。在汉人的想象中,普通 人也可以羽化升仙,而一些异兽祥瑞如龙、风、鹿等既是仙界之物,也是升仙的工具。 沂南汉墓画像石中刻画了很多异兽神怪。如前室北壁横额有翼龙、马首异兽。长冠展 翅小禽、虎首鱼身六足兽、双人首蛇身怪、三头鸟、朱雀、玄武等。这说明沂南汉画 像不仅反映了道家羽化升仙、长生不老等观念,而且还表现出浓郁的神话意识。神话 传说与楚文化中的原始巫术文化遗存,对沂南汉画像石的影响是明显的,如在东立柱 的上方画有一力士拥抱人身蛇躯的伏羲和女娲。伏羲在“三皇五帝”中居首位,为人 文之祖,女娲是化育万物的伟大母神。“女娲补天”的故事家喻户晓,伏羲女娲因造福 于华夏,而受到人们的顶礼膜拜,认为他们不仅是人类的始祖神,而且也是人们死后 的保护神。 传说中的“四方”之神,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在沂南汉墓画像石中都有 表现。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在不同图腾的部族融合的过程中形成的;虎是正义、 勇猛、威严的象征,是百兽之王,所以神虎一直受到汉民族的敬奉:朱雀即风凰,是 百鸟之王,象征吉祥;玄武是龟蛇合体的神物,是镇北之神灵。 第三,对现实生活的反映。 由于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沂南汉墓画像石体现出一种贴近社会现实生活,展现人 生欲求的倾向。儒家是一种积极入世的思想,重视现实生活。这从车骑出行图、宴饮、 庖厨、乐舞百戏、生产生活用具的画像中可看出。车马出行图不仅在沂南汉画像石中, 而且在其它汉画像中也较为常见,表现了贵族生活的场面,或表明墓主昔日的身份, 或希望死者来世享有所刻画的一切。沂南汉画像中的乐舞百戏图,是大结构的画面, 有惊险的马戏、丰富多彩的杂技、鱼龙漫舞之类的化装节目,非常生动。张骞通西域 后,由于文化交流,增加了许多百戏内容,这在汉画像石中有充分的体现。 由于汉代“视死如生”,因而在墓中再现死者生前的情景是很自然的。沂南汉墓中 室南壁横额西段画像,描绘的就是宅第庭院生活,有宅院、水井、壶、盒等生活用具, 有人切菜,有肉架及马等。中室南壁横额东段画像则是丰收、庖厨,有场院、粮食、 牛车,有农人装粮入仓,有工具,有鸡觅食相斗,还有卧牛及草料筐等同用品及人来 人往的生活景象,内容十分丰富形象。这些都是对世间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 第三部分沂南汉墓画像石刻造型艺术的表现手法和特征 汉画像石较为集中的山东、南阳、四川、徐州地区,除它们共有的一些特点外, 还各自有本区的独特之处。以下将沂南汉墓石刻与山东武氏祠、南阳、四川、徐州地 区作一对照。 从下列表的内容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山东、南阳、川渝、陕北、徐州这5 个 重点地区的画像石,它们除共有的一些特点外,还各有本地区的独特之处。如山东画 像石研究持续时间长,历史档案完整,石刻有确切年号且连贯而下,形成了独特的年 号系列;南阳画像石以西汉后期至东汉晚期的墓室为依据,脉络清楚地将该地画像石 从内容到手法展现出来,形成了独特的墓室系列:川渝崖墓数量大、分布广,有摩崖 石刻鼎盛的汉代各期的代表墓例以及相应的艺术风格,形成独特的崖墓系列;陕北画 像石精美的画面处理,以各种形象与各种装饰纹样巧妙结合,并在墓中大面积使用, 形成独特的装饰系列;徐州画像石中建筑物处处可见,有亭台楼阁、连屋广厦、形式 多样,手法独特,形成独特的建筑系列”。h 沂南画像石的雕刻技法多种多样, 而其绝大部分画像所采用的主要雕刻技法,是与武氏祠画像石相同的减地平面线 刻。但沂南画像石较武氏祠画像又前进一步,其刻画更为细致入微,线条更加成 熟、流畅”。“1 地区沂南北寨汉墓画像石嘉祥武氏祠南阳地区 内容丰富,主要有攻战、车骑出 行、丰收宴享、乐舞百戏、神话历史故事、神话故事、 人物、奇禽异兽等。现实生活等。屋顶刻有历史故事较少,祥瑞类 历史人物故事画较多。墓门门楣各种神瑞形象,后壁中内容较多,与天象有关 刻攻战图,门柱上为神兽形象,央刻楼阁、人物,两山的内容尤为丰富。概括 雕刻内容 前室横额上刻有吊唁祭祀图,中墙锐顶部分刻西王母、地说,门楣上多刻神禽 室横额上刻车骑出行、乐舞百戏、东王公等仙人、家禽形瑞兽、乐舞百戏,门柱 宴享庖厨及历史、神话故事等,象,三壁刻大量有榜题上刻门吏、仙人等。 后室以寝居生活及奇禽异兽画像的历史故事。 为主。 技法多样。 以凿纹地浅浮雕为主, 墓门、立柱、斗拱及少数画像采 少部分剔地浅浮雕、凿 雕刻技法用浅浮雕、阴线刻、高浮雕、透以剔地平面线刻为主。 纹地阴线刻、凹面线刻 雕技法,室壁及横额等大多数画 和透雕。 像采用剔地平面线刻。 多以云气纹填白,边饰 边饰多锯齿纹、垂幛纹、卷云纹, 边饰多双菱纹、连弧纹、 带较窄,纯用花纹组成 纹饰空白处多填以云纹、龙 的图像也较简单,多由 层间也有纹饰。几何纹组成,边饰简单, 头仙人、鸟头等。 多为线条,三角或垂帐 等几何纹。 题材丰富,画面具有连续性、故 事性,线条流畅自如、圆润劲力, 石面较平光,画面空白 画面处理较少,丰富饱满,气势 笔法洗炼,构图明朗, 表现出古朴、自由、活泼的艺术形象生动,粗犷豪放。 风格。 雄伟,深沉凝重。 地区四川地区徐州地区 以神仙世界、祥瑞题材与现实生活场 历史故事较少,反映生活的内容以车骑出行景为主,往往杂处一起,社会生活题 雕刻内容 和建筑为多,在祥瑞类画像中,有佛像出现。材、比武题材相对较多,有大量建筑 图,场面大,参差错落,杂而不乱。 平面阴线刻,剔地平面线刻,凿纹地浅浮雕、以阴线刻与浅浮雕为主,其他几种相 雕刻技法剔地浅浮雕、高浮雕、透雕等,以浅浮雕和对较少,刀法方圆兼济、浑厚深沉, 高浮雕为主。风格古朴豪放,构图饱满。 多凿地纹,纹饰精美,浮雕以几何纹 边饰极少,细部少刻画修饰,画像间极少用为主如菱形、幔纹、三角纹,线刻纹 纹饰 小物象或花纹填白。饰以云纹、水波纹为主,浮雕与线刻 相济。 石面大多粗糙不平整,构图饱满线 画面处理简洁明快,主体突出,奔放轻利。 条古朴、形象生动。 1 4 一、墓窒结构与雕刻绘画艺术形式及内容的巧妙结合 画像石刻造型艺术的经营布局 沂南画像石墓是将建筑与绘画、雕刻相结合的综合性艺术作品。这座具有前、中、 后三个主室和五个侧室组成的大型多室墓,布局合理,结构严谨,装饰华丽,气魄宏 伟。墓室南北长8 6 7 米,东西宽7 5 5 米,高3 1 2 米,总面积8 8 2 平方米。前、中、 后三主室各以中立柱及斗拱、过梁分隔为二开间,左后侧室附设厕所( 图一、二) 。各 室顶部均作叠涩式藻井( 图三) 。 沂南汉墓石刻是墓室结构与艺术形式和内容巧妙结合的典范。墓葬建筑物前、中、后 三室各刻有不同的内容。画像石雕刻内容与墓室结构紧密结合,布局合理。4 2 块石材 上刻有7 3 幅图像,分别位于墓门和前、中、后三个主室内。侧室则不见画像石。前室 的门楣、横梁上雕刻反映现实生活的场面,有车骑出行、迎宾拜谒、战争、狩猎等。 墓门的门楣刻攻战图,似显示墓主生前的武功战绩。门柱上刻有东王公、西王母、伏 羲、女娲、羽人、神兽图像,意在表示避邪升仙。在中室的四壁、横额上刻有乐舞百 戏、庖厨宴飨以及历史人物故事。意图表达墓主升入仙界后富足安逸的生活。后室则 刻有侍婢、家俱、武库、厕所等表现为后寝的情景,表现了墓主生前的日常生活场景。 在墓门与墓室内的墙壁、石柱和藻井上,到处都有饱满充盈的画像与花纹,内容丰富, 主题突出,而又相互联系组成一个整体,反映了汉代人的天人合一宇宙观及视死如生 的生死观念。这样的画西内容布局安排,恰与苍山城前元嘉元年画像石刻铭文题记中 对墓葬结构和画像内容及配置的记载相吻合。5 1 与同在山东的武氏祠相比,沂南画像石刻,雕刻技法更加纯熟而多样,二者皆与墓 室建筑紧密结合。其表达儒家道德思想的历史人物故事题材同样居多,场面较大,物 象丰富。这与鲁地人文荟萃,靠近儒家学说的发生地,为之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素材等 礼教氛围不无关系。其中不见于武氏祠的历史故事有苍颉、齐桓公伐卫、晋灵公杀赵 盾、苏武等。其主要的剔地平面线刻技法与武氏祠相同,差别在于武氏祠画像石剔地 留下规则竖行的錾纹,沂南画像石剔地后留下的是不规则的铲印。从墓室结构和室内 图像看,该墓是当时的民间工艺匠人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杰作。从图像内容和雕刻 技法上看,沂南汉墓画像石与徐州地区相比较,二者多具共性。但差异处是徐州地区 汉画像石建筑图数量多,且场面宏大,刀法方圆兼济,浑厚深沉、风格古朴豪放。沂 南汉画像石数量多,题材广,从现实的人间景象到幻想的神话世界,从历史故事到百 姓辛勤劳作,无不纳入其中,且构图饱满充实,简洁明确,细节刻画的不多,画像石 的生动特色,对后世的装饰艺术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沂南画像艺术所着意表达的 现实、历史和幻想三大题旨中,其幻想性色彩相对来说要淡,历史和现实的旨趣极为 突出,故沂南画像艺术的世俗性、伦理性、风俗性主题代表了东汉审美文化的种种历史指 向。 多种雕刻技法灵活运用 沂南画像石除少量浮雕外,大部分为减地平雕兼阴线刻,多采用不规则刀法,先薄 薄地铲去背景,使形象平面凸起来,然后再施加细细的阴线刻,表现出纯朴、自由、 活像的艺术风格。沂南画像石的雕刻技法可分为五种:第一,剔地平面线刻。即在磨 制光平的石面上用阴线刻好物象后,将物象轮廓以外减地,使物象呈平面凸起,也有称 此雕刻法为减地平面阳刻、平凸刻、平面浅浮雕。物象轮廓线外减地留下不规则的铲 印,减地极浅,一般约卜2 毫米,使物象有平面隐起的感觉。墓中四壁多属此种( 图 十二) :第二,深剔地平面线刻。即物象轮廓线剔地较深,一般卜2 厘米。这种画像石 一般图案较密集,图像外的面积较小。如墓门和前室八角擎天柱( 图十三) ;第三,阴 线刻,图像全部用阴线刻画,石数较少,大多用于八角柱的柱础及画像石的边缘部分 ( 图十四) ;第四,高浮雕。物象轮廓外剔地极深,物象浮起特别高,物象内不同部位 也呈弧状凸起,层次起伏明显,有较强的立体感。各室的藻井便属此种( 图十五) ;第 五,透雕。即在高浮雕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物象的某些部位刻透镂空,成为略近于立 体的圆雕。其上加刻线纹,中室和后室的半身龙属这种( 图十六) 。 各种技法,与所在建筑部位紧密贴合,以完美的雕刻表现,细腻的刻画,精湛的技 巧,达到了生活美与艺术美的高度统一。 二、丰富多样的构图手法 丰富多样的构图表现手法是沂南汉墓石刻艺术的又一显著特征。画像石的艺术功能 是建立生者与死者之间的桥梁。其构图表现方式即对画面空间的表现方式以及对画面 空白的处理方式丰富多变,灵活巧妙。 多视点的透视方法 第一种是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即把眼睛在移动中观察到的物象集中表现于一幅画 面上。或是平视横列,即将刻画的物象完全布置在一条水平线上呈横向序列,物象之 间的关系只能靠左右位置或动作来表明,是没有纵深等关系的二维空间,前室过梁和 八角柱柱身画像( 图四) 。或是斜视横列,将视点从正侧面移到斜侧面,物象仍基本在 底线上作水平横列,由于采取斜向的透视,在纵深空间里头出现了相互重叠或错列的 现象。为了显示车骑出行中的骑吏、马匹和车轮的数量关系,就把物体的侧面轮廓线 画成部分重叠的样子对一匹马、一辆车,采取的是平视散点透视,有时是正视横列, 依次排列出各车马的位置,有时是侧视横列,用相垒和叠加的方法,表现双马和一对 车轮的纵深( 图五) 。这种透视法,可得到最常见的、最能引起美感的结构和纵深。由 一个个图像组合成整体。由此可表现出车马仪仗的连续性、整体层次和宏伟气势,符 合人的审美需要与审美习惯。 第二种是采用鸟瞰俯视散布构图法。即是对物象采用高点散视的构图,使纵深空间 里的物象脱离水平底线、由近而远地散布于画面,而画面里的上下位置则显示了远近 纵深的空间关系。对一些摆放位置很低且小的物体或者过于高大的物体,往往采用此 景构图。如收租庖厨图中的案子、杯子,乐舞百戏图中七盘舞的盘子,迎宾图中的日 字型庭院便是( 图六) 。在汉代画像石中,有许多表演乐舞百戏的图景,但称得上大结 构、全景式的画像、无过于沂南北寨墓画像石的乐舞百戏画像( 图二十- - ) 。在长2 3 6 c m , 宽5 0 c m 画面上,刻有惊险的马术、多姿多彩的杂技、鱼龙曼舞之类的化妆节目。巨大 的画面中有五十四人之多,分别表现了数十个精彩节目和表演的观赏场景。三十三人 分别表现走索、顶竿、马术、鱼龙漫舞、车戏、七盘舞等节目。又有十八人分别用钟、 馨、琴、埙、排箫、建鼓、长笛等多种乐器演奏,组成了一个由管乐、弦乐、打击乐、 吹奏乐组成的乐队。其中的顶竿之杂技、一个人额头竖项一长竿,长竿上部的十字架 形顶端安一可以旋转的轮盘,一儿童俯卧盘上,双臂平伸作“腹旋”表演。其下的横 竿上,左侧一儿童双脚勾住横竿倒挂,双臂伸展作“跟挂”的表演;右侧儿童右手握 横竿,左手平伸,整个身子呈水平状,仿佛空中的鸟在飞一样。可谓惊险至极。车戏 的表演尤为精彩。饰以云纹的飞车上竖一长竿,竿顶上安一方板,方板上- - ) l 童身着 戏服作倒立表演;车里安坐四人,各持乐器伴奏;驭者端坐车前,左手执辔、右手扬 鞭吆喝,戏车疾驰如飞像沂南汉墓石刻内容如此丰富而又完整的画像石墓是非常 罕见的,其中很多都极为出色。这些对现实生活的写照,无不生动形象,令人叹为观 止。 第三种是采用焦点透视构图法。就是将眼睛在视觉活动中作瞬间停顿、使其相对静 止,看上去只有一个视点、一个方向、一个视域。其取景作画也只限于在这个视点、 视向所决定的视域内。后室北侧隔墙东面画像的阁子图,使用了鸟瞰焦点透视法,使 阁子各侧面轮廓线的变化就把建筑物的立体空问清晰地表现出来。( 图七) 由于这种焦 点透视的画面是单中心的,从而就解决了等距离散点透视构图法经常出现的视觉矛盾 使形体的表现给画面带来一种集中的、近距离的现实感,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沂南画像石在安排物象位置时所使用的平面散点构图布局,视点不固定在一点上, 而是作各种方向和线路的移动,把多个视点有机地组合在一个画面上。画面物体是通 过上下层次、左右关系获得了在空间中的位置,而没有提供向纵深延伸的暗示。沂南 汉墓后室南侧隔墙西面上格武库画像,共刻三个武器架,上面的一个和下面的两个上 下安排位置,给人一种相互迭压的感觉,而实际上表现的是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 图 二十四) 收租庖厨图( 图六) 采用仰视、平视、俯视和侧视、正视等多角度、多视点 的透视法把粮仓、收租和交租者、炊事者、车马人物等众多场景活动全布置在一个画 面里。乐舞百戏图更是把众多的人物场面活动以平列的方式在同一空间同时间里同 时刻画出来。有力地营造出一种场面宏大、内容丰富、气派丰凡的画面氛围。这种散 点透视使得画面视野显得宽广辽阔,构图更加灵活自由,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这里,时间被人为地置换为空间,摆脱了空间造型对时间的束缚,体现了情景交融的 审美意境和高度概括的表现手法。 在空间的处理上,汉代画像基本上采用消解深度的方式,即平面化,人物及附属物 采用平列的形式,有时是叠加和遮挡来略微体现空间或者不如说是体现前后秩序。对 空间深度的消解和平面性的偏爱可能一直是中国民族绘画的主要形式特征之一,而人 物的大小比例则是社会秩序的一种象征。它从古至今一直存在。对于图像的制作者和 观看者来说,表达观念远比再现视觉更重要。 排列有序、层次分明的构图 沂南汉画石刻中,画面的连续性、故事性也是较为难得的。连续性的刻画,前室东 壁南段画像,上方刻一神怪,兽首长眉,双手捧物、喷火,下方刻翼虎,扭身回首, 中间所刻翼虎,尾上翘缠卷上方神怪左足,张口咬住下方翼虎之尾。中室南壁门楣则 刻有一幅场面宏大的祭祀图。南门楣西段左侧画面为祠堂、双阙、执盾卫士、水井、 供案、食堂、酒具等,阙外二人迎接前来吊祭的宾客,西北门楣画着车骑正向此而来, 南门楣东段为庖厨图,东门楣上的乐舞百戏图则是祭祀时举行的乐舞。这些画像从不 同角度、不同侧面和内容表现了墓主死后受祭祀的隆重场面,使图像内容富有故事性。 前室东、南、西侧三壁的横梁上刻有一幅吊唁图。面面上,丧主家派拥慧门吏和家奴 在门前迎宾,前来吊唁者,有的低首躬身,有的跪拜在地,有的用食盒、酒壶等送来 祭品,还有的送来了一个冥器祠堂。身份高的吊唁者或骑马或乘车而来。前来吊唁的 客人多达四十余位,场面壮观( 图九、十、十一) 。有的画面还分层分格,前室八角柱 栌斗和柱身即分为四面八方格画像( 图十三) 。前室南壁中段画像,画面分二层,上层 刻武库图,壁上刻弩弓,架上插戈、矛、盾、甲等。下层画面居中刻一楹柱,两侧分 别刻一捧盾、佩剑,为管武库的门吏,左右二人相背而立( 图十二) ,使得物象形象生 动,比例更适当,气氛和谐,风格较统一。汉画像石构图中的分层分格,是为了更清 楚地表现画面的内容题材。天上人间、阴阳世界、现实与神话分隔开来。或左、右分 开,或上、下分开,根据所刻画主题内容的需要,分二层、三层或多层,给人排列有 序、层次分明的感觉。这当与齐鲁文化致密理性的影响不无关系。而四川画像,则常 为一石一个内容,简练空灵,神韵飞动、主题突出。 对称均衡的画面组合 均衡是指构成的均势状态,又称平衡。如大小、轻重、明暗、质地之间的平衡感, 均衡代表着统一和稳定,因而是造型的重要基础。均衡有对称均衡的静态均衡和非对 称均衡的动态均衡。 对称均衡是指构成的形式要素在中心线或点的两边,表现出量和质的相同排列式分 布的形式。沂南汉墓画像石中这种对称均衡图案为数不多,集中于中室的天花藻井上, 中室东间藻井上层的四瓣莲花、下层的大小方形重叠、中室西侧室藻井的四方连续形 格子纹,每一幅图案的中心都有一个圆,以圆心为中心呈对称平衡状( 图二十六、二 十七) 。这种被称为“镜象”对称的平衡对于观看者的要求极低,可以立刻为观者所理 解。它是确切的、严肃的和安静的,但也可能是无味的。这是造型的基本形式和特征, 是简单、直接的平衡形式。它象征和表现稳重、理性的观念;具有庄重、高贵、安定、 朴素、简单、条理等情感特征,使事物具有静态感。这种左右、上下对称的均衡形式。 有一个中心或者说是半径构成诸元素以这个中心向四周辐射,视觉重量平均分配,从 而产生一个均势的感觉,因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