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施蛰存小说的叙事艺术.pdf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施蛰存小说的叙事艺术.pdf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施蛰存小说的叙事艺术.pdf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施蛰存小说的叙事艺术.pdf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施蛰存小说的叙事艺术.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施蛰存小说的叙事艺术 学科专业现当代文学 指导教师臣i i i 掴李怡 内容摘要 研究方向小说戏剧研究 研究生邹琰 对施蛰存小说的研究,是白他以“另一条路径”进行创作的2 0 年代末开始的,一 直以来,对施蛰存小说研究的重点在于从社会、文化、历史的角度去分析其小说形成的 原因及其特色,但就施蛰存本人来讲,对小说中故事的讲述方式相当看重,因此,对他 的小说的叙事艺术进行研究将是打开其小说存在意义的一把钥匙。其目的不仅要展示出 施蛰存小说形式的新奇性,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形式的分析,把握住小说内在的意蕴。 因此,本文虽然借用了西方叙事学的理论,但是并非是严格意义上的叙事学研究j ,一 本文借用了西方叙事学理论中对叙事问题的划分,对施蛰存小说叙事艺术的研究从 三个方而进行: 第一部分为“施蛰存小说叙事视角分析”。本部分以叙事视角的不同将施蛰存小说 分为三种类型:限制叙事视角小说,客观叙事视角小说,无固定视角小况。并就小说选 择的视角做了文化和历史的分析。 第二部分为“施蛰存小说叙事结构分析”。本部分主要对小说的表层结构特征和深 层结构特征两方面进行分析,并就其形成原因和内在意蕴的做了自己的阐释。 第三部分为“施蛰存小说叙事时间分析”。本部分致力于从四个部分对小说的时间 的内在意蕴进行把握:小说的时间背景,小说时间节奏,小说的时间形态,小说时间的 人文化倾向。 关键词施蛰鞠、截叙垂7 视角结构,时间 t h er e s e a r c ho nn a r r a t i v ea r ti ns h iz h e c u n sn o v e l s m a j o r :m o d e r n l i t e r a t u r e s u p e r v i s o r :h ur u n s e n & l iy i a b s t r a c t s p e c i a l l i z a t i o n :n o v e l sa n dd r a m as t u d y a u t h o r :z o uy a h s h iz h e c u nw r o t eh i sn o v e l si n a n o t h e rw a y i nt h el a s tf e w y e a r so f t h e1 9 2 0 s , a n di p a i dm u c ha t t e n t i o nt o i tw h e ni b e g a nt os t u d yh i s n o v e l s f o rm a n yy e a r sp e o p l eh a v e s t u d i e dm fs h i sn o v e l si nm a n y f i e l d s ,s u c ha ss o c i e t y , c u l t u r e ,h i s t o r y , b u tit h i n km r s h i c a r e dm o r ea b o u tn a r r a t i o ni nh i sn o v e l s s oi ti s v e r yi m p o r t a n tt os t u d yh i sn a r r a t i v ea r t w h y i s t u d yi t i sn o to n l yt os h o wh i ss p e c i a li d e a si nh i sn o v e l s ,b u ta l s ot og r a s pi t si n h e r e n t i d e a sa c c o r d i n gt ot h i sa n a l y s i s s oi ti sn o tat r u en a r r a t i v ea r t r e s e a r c h ,t h o u g hi u s e dt h e t h e o r yo f w e s t e r nn a r r a t i v ea r t t h i sa r t i c l ei n c l u d e st h r e e p a r t s : p a r t1 :v i s u a la n g l ea n a l y s i so ns h iz h e c u n sn o v e l s i nt h i s p a r ts h iz h e c u n sn o v e l s w i l lb e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p a r t s :n a r r a t i v en o v e l sw i t hl i m i t e dv i s u a la n g l e ;n a r r a t i v en o v e l s w i t ho b j e c t i v ev i s u a la n g l e ;n a r r a t i v en o v e l sw i t hn o n - v i s u a la n g l e p a r t2 :s t r u c t u r a l a n a l y s i so ns h iz h e c u n sn o v e l s i nt h i sp a r t ,1w i l lt r yt of i n dt h e m a i nc l u e ,t h es u r f a c ef e a t u r ea n dt h ei n h e r e n tf e a t u r e p a r t3 :t i m e a n a l y s i so ns h iz h e c u n sn o v e l s i nt h i sp a r t1w i l la n a l y z eb a c k g r o u n d , r h y t h m ,f o r ma n dm a n sc u l t u r et e n d e n c yo ft h et i m e k e y w o r d s :s h iz h e c u n sn o v e l s n a r r m i o n v i s u a la n g l e s t r u c t u r e t i m e 引论 中国现代文学的二、三十年代是一个流派众多,百家争鸣的时代,在纷呈的文学流 派中,新感觉派因“第一次用现代人的眼光来打量上海,用一种新异的现代的形式来表 达这个东方大都会的城与人的神韵 1 】而独树一帜。旋蛰存作为这个流派的代表作家之 一,因其小说创作体现了新感觉派的总体特征和自身的独特个性魅力而在现代文学研究 中备受注目。 施蛰存( 1 9 0 5 ) 的小说创作时间“从1 9 2 8 年算起,因为上元灯书编于1 9 2 8 年,到1 9 3 7 年因抗日战争为止” 2 共有1 0 个春秋,在此十年间,施蛰存创作了的将 军的头、梅雨之夕等七十多个短篇,这些小说在“创作上独自走一条新的路径” 3 】。 “新”事物的出现,必将受到更多的关注:一方面因反叛了原有世界的规定性而呈现出 勃勃生机,另一方面也会因自身的不成熟而暴露出难以克服的缺点,因此,从施蛰存以 “新的路径”来创作小说的2 0 年代末开始,文学评论界对其的评价便交织着两种截然 不同的声音:朱湘,叶圣陶等对施蛰存的创作给予了高度评价,沈从文认为施蛰存的文 学成就“在中国现代短篇作家中似乎还无人可及” 4 而左翼文学评论家楼适夷却认为施 蛰存的小说“代表着的乃是一种生活解消文学的倾向”“在作者的心目中,光瞧崩坏 的黑暗的一面,他始终看不见另一个在地底抬起头来的面层”,认为施蛰存只是“张着有闲 的眼,从这崩坏中发现新奇的美,用这新奇的美,他们填补自己的空虚” 5 。由于中国文学 评论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的不平衡发展,使楼氏这种以左翼批评模式对施蛰存小说的评 论成为一种主流,其他左翼批评者就沿着这种批评模式对施蛰存小说进行评述,将施蛰 存视为新文学的逆流和异端,对其的评论从批评到冷落,甚至遗忘。 新时期以来,随着思想的开放和进步,文学评论界出现“重写文学史”的主张,现代文 学中被主流意识形态文学史所忽略的作家作品得以重新研究和评论。施蛰存及其小说在 沉寂了半个世纪之后被重新挖掘了出来,进行重新评估。对其小说的研究从切入角度到研 究方法都呈现了多姿多彩的景观吴福辉从宏观角度总结施蛰存的整个创作历程认为施 蛰存所走的基本上是从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再到现实主义的道路并对其小说的商业性 质进行了分析和肯定 6 】。严家炎从都市文化视角对施蛰存的小说进行评述,但却从现实 主义理论出发对其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颇多非议【7 其论述并未超出楼氏的理论框架,或 者说,正与楼氏理论一脉相承。一般来讲,新时期的施蛰存研究重点在于从外来文化的影 响和作者自身的个性特征来阐释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的形成原因,挖掘施蛰存小说中 人物的深层心理内涵以及从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心理投映,并将旋蛰存作为“新感 觉派”代表作家来分析“新感觉派”作品的总体特征。如杨义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 余风高在施蛰存与“心理分析”中,吴立昌在三十年代的创新能手心理分析 小说家施蛰存中对施蛰存“心理小说”进行了细致的论述,等等。近年来,随着对施蛰 存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研究的角度和内容也在不断的更新,施蛰存小说研究亦在不断的 深入中展现出了纷繁的色彩,应该说对施蛰存小说的研究已多如牛毛,数不胜数,那么, 将施蛰存的小说作为研究对象,是否还有价值? 能否在众多的研究成果中脱颖而出? 这些 都是在对施蛰存小沈进行研究时首要遇见的问题 现代阐释学理论家们认为,阐释是x , 3 c 本的理解活动,它不可能揭示某个文本的原意 而只能是带有理解者自身印痕的一种行为。他们强调作家意义的历史性和相对性以及理 解活动的历史性和相对性。理解的历史性同时就构成了理解者的主观偏见,而这些主观偏 见又形成了解释者特殊的视角。正是这种特殊视角的存在,才使对同一对象的研究出现百 家争鸣的现象。因此,采取一种独特视角切入对施蛰存小说的研究将会使其焕发出新的 光彩。那么,对施蛰存小说的研究,采取怎样的研究视角切入才可以发掘出研究对象的 独特之处和显示阐释者独到的理解能力和眼光? 我认为这必须要和文学作品自身的特 点联系起来 施蛰存在他主编的现代杂志上发表了巴金对他作品的评论作者的自剖,并 在文章后面加了按语,在按语中他承认自己在创作时与巴金的“热情涌激”不同,是以“感 伤或幻想的雕饰尽我底能力完成了一些不能自弃的作品” 8 。这是一段可信的自我解 剖“感伤”或“幻想”的确是其心理小说的总体特色:以“感伤”的情绪为基调,以 “幻想”的呈现为文中人物心理刻画的方式,这是众多的施蛰存的小说研究注意到的问 题。但是对于“雕饰”的理解却不尽人意。“雕饰”一词在施蛰存创作的时代常常被认 为是一个贬义词。因为,“我要把日来吞了我要把月来吞了我要把整个宇宙来吞了” 9 】 的豪情刁是时代作家应具有的本色,火一般的激情与不可推卸的时代责任感在作品中应 该得到充分的体现,时代所赋予的情感特征与忧患意识使作家们选择了一种不拘小节的 表达方式:不要求结构的完整和语言的精美和流畅,但是却要保持情感的连贯,激情爆 发的通畅。但是施蛰存不同,他的小说平静如水,看不到时代所赋予的如火的激情,也看不 到同时代作家那种“怒目金刚”式的表达,那场热闹的文学革命所给予他的影响恰恰不 在情感而在技巧:“五四新文学运动给我的教育是重视文学创作的创字,一篇小说 从故事,结构到景物的描写,都必然出于自己的观察和思考”【1 0 ,可以看出他对小说创作 的“创”的内容在于形式而不在与思想。“他要求文艺关于文艺,他用的是一个法 文词be l l e s l e t t r e s 。即纯文学的意思是需要精致 1 1 ,不难看出,施蛰存对 文学的理解,着眼点在于小说内部因素,不在于历史和社会所赋予文学的一种责任,包 括他后来对文学大众化的一些论述也可以看出他的此类观点。虽然他也曾经很努力的想 写出一些和】普罗文学接近的作品,但是终于因为自身体验的不足,或者可以说正是因为 他对文学的独特理解而放弃,觉得“我的笔,恐怕连写实的小说都写不出来”【1 2 】,但 是他自己又不甘心象“鸳蝴派”类作家一样堕入庸俗写作的深渊,决意“在创作上另走 一条新的路径”。那么,对技巧的重视,以至“雕饰”到了过分修饰的程度亦可理解。 对施蛰存来讲,j 、浇的技巧不仅包括学习西方的现代派小说的写作技巧,“把心理分 折跟怪诞揉和起来”1 3 1 ,更重要的是“在题材、形式描写方法各方面”进行创新,因此, 他常为一个故事要进行的“新”的讲述而感到“困苦” 1 4 】,“新”的小说形式是他所 醉心,并穷其一生进行不断追求的。旧故事的重新讲述,或平凡故事的超凡讲述使施蛰存 的小说在叙事形式上走出了一条“新的路径”,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即使楼适夷在批 判施蛰存的小说脱离社会实际,缺少积极的思想意义的同时也不可否认施蛰存的小说给 人以“新奇”之感,因此,对施蛰存小说来讲,故事的叙述方式是值得注意的,对其进行研究 将是通向施蛰存小说意义的一把钥匙:不但可以将施蛰存小说的存在意义展现出来,更 重要的是通过对内在的小说元素的分析将其所包涵的深层文化意蕴发掘出来。虽然谋篇 布局的方式正是施蛰存苦心经营,时时困苦的所在,但是,大多数对施蛰存小说的研究都 忽略了关注故事的讲述方式:叙事时间是倒叙还是顺叙? 叙事视角是内置还是外霓? 叙 事结构是否有非情节中心化的倾向7 因此,对施蛰存小说的叙事特征进行分析将是种 有意义的工作。 为方便对施蛰存小说叙事特征进行分析,本文借用了西方的叙事学的研究成果。叙 事学是西方6 0 年代末发展起来的学科,以法国为中心,辐射到世界各地按照热奈将的看 法,叙事理论“主要研究叙事文和故事之问的关系叙事文和叙述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故 事和叙述行为之间的关系”【1 5 ,简言之,叙事学研究的是如何叙述一个故事的理论。叙 事理论对小说叙事的方式的分析与我所关注的旆蛰存小说的叙事艺术之间有着天然的 契合。应该注意的是,叙事理论产生于6 0 年代末,而施蛰存的小说产生于2 0 年代末,对 施蛰存的小说来讲,叙事理论仅仅具有工具意义上的存在,运用叙事学理论能更为清楚的 阐释施蛰存小说的意义,或者说可以从叙事学这种“独特的视角”来观照施蛰存小说。因 此,施蛰存的小说文本是本质的不可动摇的中心,这同叙事学理论家所提倡的回到文本又 有了相通之处。但是,叙事理论中所提出的对文本的重视,是将文本作为一个自给自足的 独立系统,否认社会,历史,文化、甚至作家这些文本外因素对文本的影响。但正如托 多洛夫在批评的批评中对叙事学所进行的反思:“二百年来,浪漫派以及他们不 可胜数的继承者都争先恐后的重复说:文学就是在自身找目的的语言。现在是回到( 重 新回到) 我们也许永远也不会忘记的明显事实上的时候了,文学是与人类生存有关的通 向真理和道理的话语”【1 6 。仅仅把文本作为一个自足的系统便出现了难以掩饰的遗憾 它的形式分析难以和它的审美批评结合起来。 作为写作主体的施蛰存必然受到他所在的社会、历史、地域等外环境的影响,其作 品的独特魅力正是这种文本外的环境所赋予他的,成为区别于其他作家的显著标志:积 淀在他身上的深厚的国学传统和西方现代派技巧相结合产生的“心理分析小说”,一方 面有着迥异于传统小说的叙述方式,但所营造的气氛和意境却能够在中国传统诗歌中找 到依据:他身上的“城乡二元”情结 1 7 1 使他在上海这个繁华都市中产生了陌生化的感 受,对都市生活的情感认同又使他无法对乡村产生亲近感,这种复杂的感受使他找不准 自己在都市和乡村中的位置,只有通过不停的变换叙述人的视角来表达在这种尴尬境遇 中的个体体验,体现在小说中是叙事视角的复杂性叙事视角的内转、外置、越界, 转换,小说也因叙事视角的不停变换形成了独特景观;他作为出版商人和编辑对作品商 业性的自觉追求,使他在自觉的改变自己的叙述方式所有特征都表示,只是单纯的 运用西方叙事理论对施蛰存小说进行分析是难以把握住小说真正的独特意义的,因此, 对施蛰存小说的叙事特征的研究,应综合社会、历史、文化等各方面的因素进行,其目 的不仅在于欣赏施蛰存小说独特的叙事技巧,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分析,阐释出这种叙 事方式之后的深层文化意蕴。因此,叙事学理论在本文中只是一个框架,建构的意义指 向施蛰存小说的个体魅力的原因及其意义。另外,事物的独特之处是在同其他事物的比 较中产生的,因此,为显示出施蛰存小说的独特魅力,将其放在时间的河流中进行纵向 ( 和古典小说相比) 和横向( 与同时代小说相比) 的比较,以求使施蛰存的小说意义得 到更感性的体现。 托多洛夫在1 9 6 6 年对叙事问题进行了的划分:他把叙事问题分为三个范畴时 问,语体与语式,即关于叙事时问,叙事视角,叙事结构的问题,给叙事学的研究规划 出了一个大体的框架,在他之后的叙事学研究大体上围绕三个基本的范畴进行,为了叙 述的方便,本文借用托多洛夫对叙事问题的大体划分,从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叙事时 间三个方面对施蛰存小说的叙事特征进行考察。 一、施蛰存小说的叙事视角分析 叙事视角是叙述者和所叙述故事之问的关系,它在叙事学研究中处于举足轻重的位 肾,是“1 9 世纪以来,有关叙述技巧的探讨中最热门的话题” 1 8 并已取得不可否认的 研究成果。杨义认为:“独特的叙事视角可以产生哲理功能,可以进行比较深刻的人生 反省。换言之,视角可蕴涵着人生哲学和历史哲学” 1 9 。 一般来讲,叙事视角分为全知视角( 叙述者 人物) ,限制叙事( 叙述者2 人物) 和客 观叙事( 叙述者( 人物) 三种i 。中国古典小说一般采取的是全知叙事视角。叙述者能够 预知未来,通晓过去,能够透视所有人的内心活动,并对故事的人物事件作出评价。在 这类小浣中,叙述者所陈述的观点并非是个人的观点,而是一种社会伦理批判,是在社 会进程中所形成的群体意见。这种叙事特点符合中国读者( 听者) 由古至今的“从群” 的心理。按照张东荪的说法,在中国传统的叙述中,是一种“无主语”的叙述 2 0 】。对 叙述者个性的隐蔽和抹杀,是中国传统全知全能视角的总体特色。 虽然中国古典小晓中也有过少量的限制叙事,比如脂砚斋赞红楼梦第三回“从 黛- z , i i 中写三人” 2 1 金圣叹评水浒第九回“看时二字妙,是李小二眼中事” 2 2 。 另有一些文言小况,也曾经用第一人称来i l l l i t 叙事。一方面因为情节单纯,为数甚少, 不可作为限制叙事的典范,另一方面这些i 艮i i i 叙事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作者为叙述的方 便,或者为提高所叙故事的可信性而采取的叙述技巧,文中“吾”、“余”等叙事人称的 采用并非是叙事者主体意识的一种体现,用“吾”之口所说的话并非就是叙事者个体意 见的称述,只不过将全知全能的叙事者换了一种人称而已。在这种情况下的限制叙事不 足以成为全知全能叙事的对立面而得到更多的关注。 真正自觉的把限制叙事作为一种叙事者思想的表述方式,并从理论上对其进行研究 和评价是在新文化运动之后。随着东西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以及思想启蒙运动的发展, 作家的主体意识随着对传统思维模式的批判而日益高涨。作家对主体意识的重视,在文 学上最先表现出来是将小说的叙事视角由传统的全知全能换成了用“我”第一人称 作为叙述者进行叙事的限制视角,因而使这种叙事人称的变换有了文学革命的性质。是 中国小说在叙述方式的一大进步。 施蛰存作为现代作家的一员,无疑受到五四时期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因此,从他 丌始创作,他对自身主体性的要求便是主动和自觉的,他认为“一篇小说,从故事、结 构到景物描写,都必须是出于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2 3 】,文艺不仅是“精致”的,另一 方面更是“个人”的 2 4 】。比起同时期的作家,施蛰存不仅采用了第一人称“我”进行 叙述,以此来显示自己的主体意识,而且他以心理分析小说的形式,利用视角内置的优 势,更深入地发掘叙述主体的内在意识,展示叙述主体在故事进程中不为人知的微妙的 心理变化过程,从而在叙事技巧上显示出了个人的风格。对个人风格的体现和不懈追求 又体现了作家强烈的 体意识。 ( 一) 限制叙事:故事的新讲法 叙事学家热奈特将限制叙事称为内聚焦叙事,焦点落在叙述者身上。在这种叙述方 式t | = l ,叙述者如同寄居在某个人物身体中,借助他的意识来思维,借助他的感官来视听, 以此展示人物深层的心理特质。纵观施蛰存的小说创作,大部分都选择了限制叙事。对 于施蛰存来讲,限制视角的选择是为更好的展示人物心理。在这种视角讲述下的故事, 情节并非是离奇的,更有甚者,如石秀鸠摩罗什等是对一些众所周知的故事的重 新讲述,因此,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视角的内化并非为了讲述一个新奇的故事,而 是为了以一一个并不新奇的故事给人的“新奇的感受”,体现出自己用新技巧讲述老故事的 独特魅力。 l 、回顾性叙事与双重视点的展示 回顾性叙述一般出现在施蛰存早期的作品集上元灯中,这部小说集中,除了渔 人何长庆外都采用第一人称。在某种程度上说这部小说集是作者的一部回忆录,是他 对童年和故乡的回想和思念,是对自身所经历的一些情感的展示。在上元灯集创作 的2 0 年代末,订三是以郁达夫为代表的自叙传小说盛行的时候,作家们认为:“文学作品 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这一句话是千真万确的”【2 5 。作为时代之潮中的作家,施蛰存或 多或少的受到影h 向,从他一开始创作就主动的选用了第一人称叙事,并带有自身生活的 痕迹。但是比起郁达夫沉论等自叙传小说来,施蛰存的小说在视角上却有一个很大 的刁i 同:沉沦中的“他”既是主角,又是叙述者,同时亦可认为是作者本人,把“他” 换为“我”亦未常不可,只有一个叙述视点。但是,施蛰存的小说中,“我”却不是那么 简单,在叙述过程中,存在着双重叙述视点:一为叙述者“我”日前追忆往事的视点, 另为被追忆的“我”过去正在经历事件时的视点,它们之间不仅不能混而为一,而且 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是成熟与幼雅,了解故事结局和被蒙在鼓里之间的差距,因此, 在词语的选择和安排方面就出现了不同的价值倾向。 周夫人展示的是一个孩童与一个孤独少妇交往过程中的微妙情感,小说着力表 现的是少妇周夫人的孤独、寂寞和一种隐密的欲望。从孩童“我”的视点来看,周夫人 的举动是莫名其妙,不被“我”所理解的,只看到周夫人“电光一般迅速而刺人的含着 不尽的深心的眼波”以及“开满了红晕,娇嫣得如搽均了胭脂一般”的脸。然而,以成 年人“我”的视角看,周夫人的寂寞和欲望以及孩童“我”的幼稚一目了然。文中,作 者将成年的“我”和孩童的“我”两种视点并茕在一起,这种设定,一方面方便作者对 事件经过的客观叙述,另一方面又方便了作者对事件作出自己的评价。成年的“我,了 感态度是惋惜和无可奈何的,因此采用这种双重视点对自身和过去进行审视时,施蛰存 极力突出的是孩童的“我眼中的世界的美好,用孩子的眼光来描述美丽的过去时光, 用成年人的眼光来呈现满目创痍的现实世界。在桃园中,孩提时代的好友在桃园相 遇,一声“少爷,的称呼抹杀了童年纯洁的友情,世俗的尘埃掩盖了孩提时真纯的心灵。 追忆的童年往事和现实情景形成鲜明的对照:童年的我为着朋友的缀学“暗暗地哭了几 次,而成年“我”却因卖桃人曾是自己童年的好友“觉得这是丢脸似的憎恶”。童年的 “我,看到世间不平之事是愤慨万分值的,并有着对于出身富贵之家同学的仇视,对朋 友命运的逆转存着美好的“痴想”,成年后的“我”面对朋友波折的命运,态度却是冷 漠和旁观的。以成年“我”的眼光回望过去,这种美好的童年往事和超越功利的纯洁友 情是不可多得的,是使成年人自惭形秽的,对这种情感的逝去不由得感到了“无名的悲 哀”。 这种双重视点的呈现还出现在扇、旧梦、诗人中,成为施蛰存回顾性叙事 的一大特色。虽然这种叙事方式并非施蛰存的独创,并且由于作者自身和传统之间藕断 丝连的联系,使这种对自身和传统的审视缺少鲁迅等人表现出的强烈的思辩色彩和启蒙 精神,但他在运用的过程中,由于技巧的圆熟和情感恰到好处的拿捏,使小说呈现出了 个人的特色。 2 、虚构性叙事与内置的人物视角 早期回顾性叙事文本,大多数都属于作家自我生活的一种写照,如果按照施蛰存自 己给小说的定义:“小说的特征,至少有两个,一有故事结构,二不写真人真事”【2 6 】, 那么,这些回顾性的叙事文本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是严格的小说创作。但在上元灯集 之后的叙事文本中,小说的虚构性特征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也更贴近了施蛰存所定义的 小说概念。“不写真人真事”,使施蛰存摆脱了现实的束缚,把小说的虚构性特征发挥 的淋漓尽致。从将军底头集到梅雨之夕集,再到善女人的品行集,在这些 文集的小说中很难看到早期作品对自我生活的一种写照,更多的是以作者丰富的想象而 虚构出来的小说世界。而且由于作者力图在创作小说方面另开辟一条“新的路径”,因 此他并不满足于在小说中仅仅虚构出完整的故事情节,更重要的是虚构出小说人物的丰 富的心灵世界,因此他运用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结合佛洛依德心理学对人的性意识 的分析,在他的小说中展示了丰富的心灵图景。这种虚构的目的使作者在选择叙述视角 时,有意以的将视角内置,采用限制叙事,以方便作者对人物的内心世界的把握和展现。 同时他并未放弃第一人称的限制叙事,而是将之纳入虚构性叙事的总体框架中,“我” 不再是作者自身而是成为文本中虚构的人物。“我”的内心世界也成为虚构的对象之一。 以这种叙事视角进行创作的小说大多被称为“心理分析小说”,因为小说的重点在于展 示人物复杂或变态的心理活动。 由于视角的内置,使得小说在叙事的过程中采用的叙事方式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同 时,这些叙事方式的独特性又体现了小说视角内置优势和作者的独具匠心,所以通过对 这些叙事方式的分析可以把握施蛰存在心理分析小说中将视点内置的目的和意义。 独自。独白原指“戏剧、电影中独自抒发感情或表达个人意愿的话”【2 7 1 。不管是 对抒情氛围的营造,还是作品中人物对个人感情的倾述以及对人物心理变化过程的展 示,独自都不失为一种方便而直接的手段。在限制叙事文本中,独白成为聚焦人物表达 情感的主要方式。施蛰存对独白的运用相当普遍,不仅将独白作为抒发人物感情时经常 运用的方式,甚至将人物的独白独立成篇如在巴黎大戏院,或单列成章如阿秀。 这种方式的普遍运用,使施蛰存的小说洋溢着浓浓的抒情意味,这种抒情性特征又 是中国文学历来一以贯之的传统。施蛰存是从早期的古典诗歌创作转向白话小泌创作 的,古典诗歌创作注重对自身情感的抒发,这种创作模式对施蛰存的小说创作有着深刻 的影响,或者说,这种抒情性特征可以被视为其早期创作的一种抒情惯性。由于视点的 内置,人物在小说中的独白便不会显得突兀和失真,使作品的抒情性得到了更好的发挥, 而且使小说比起传统小说来在叙述方式上有了新意。而正是由于他的小说中存在着的这 种抒情性特征,才使他的小说从出版以来就得到读者和评论家较多的关注。正如陈平原 所分析的:“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这种异常强大的诗骚传统不能不影响其它文学形 式的发展,任何一种文学形式,只要想挤入文学结构的中心,就不能不借鉴诗骚的传统, 否则难以得到读者的承认和赞赏” 2 8 】。陈平原所提到的“诗骚传统”就是指的文学作 品的抒情性特征。 同其它作家仅仅运用独自的方式来表述情感,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不周,旖蛰存小 说中的独自还承受着叙事的功能,通过小说中人物的独自,可以从中连结出一个有头有 尾的故事来。四喜子的生意讲述的是一个拉车夫一天的经历,小说全篇记录的是拉 车夫四喜子在监狱中的独自。从他的独自中可以得知他一天的经历:从早上和老婆吵架 到赌气出门去赌钱,再到输光钱之后抢洋女人的钱被抓到警察局。其间没有第二个人物 的出场,所有的事件发生经过都在男主人公的独白中讲述出来。故事简单,但却有头有 尾,有高潮,有情节,相当完整,采用独自的方式来叙事,是施蛰存运用限制叙事视角 来讲述个简单的虚构故事的新奇方式。 人物感受的呈现。内置的人物视角带来小沈叙述重心的转移,对小说中聚焦人物的 心理刻画成为小说的中心。因此施蛰存小说对人物的描写和刻画不在于对外在动作和语 言的呈现,而在于对人物在故事发展中的感受的展示,以期挖掘出人物更深层次的心理 意蕴。 石秀这篇小说以水浒第四十四回、四十五回的“石秀杀嫂”为依据而改写 的,故事是旧的,施蛰存的本意亦不在编织更为复杂的故事情节,而是着力于将这个众 人皆知的故事讲述出自己的风格。和水浒讲述这个故事所运用的视角不同,施蛰存 放弃了水浒采用的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将视角改为内聚焦的限制视角,这种视角 的改变,方便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将人物在事件中的复杂心理展示出来。因此他使用了 大量描写来刻画石秀在“杀嫂”的过程中的心理感受,揭示出“熊熊地帜热于胸中的一 个壮年男子底饥饿的欲望”。特别是结尾部分,描写石秀和杨雄杀潘巧云一节,最为精 彩,作家写石秀处死潘巧云之前的情形,“取着与那一夜在勾栏重临睡的时候给那个娼 女解衣裳叫一样的手势”,去把潘巧云罩外的装束剥了下来,“故意碰了潘巧云的肌肤”, 他感到“异常的舒畅”,特别是在因他的耸恿,潘巧云被杨雄刻出了心肝五脏,“他简直 是超于海和尚以上的爱恋”,“多情地看他的,但每剜一刀只觉得爽快”: 看杨雄把潘巧云的四肢和两个乳房都割了下来,看着这些泛着最后桃红色的肢体, 石秀重又觉得一阵满足的愉快了。真是个奇观啊! 分析下来每一个肢体都是相当美丽 的 把石秀作为一个虐待狂的变态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利t 赤裸裸的展示人物的内在感受的方式,给小说中人物的异常行为找到了心理依 据,使“天下第一狠毒人”的狠毒有了合理的解释,拉近了读者同小说人物之间的心理 距离,使读者对人物产生理解、同情或者厌恶的情感。尽管它这种以今人强加古人的手 法经常受到论者的非议,但同时也因阐释角度的新颖备受注目。他的这种方式将小说的 意义指向了人物自身,关注的是人性的问题,他故意虚化了小说的时代背景,而突出人 在社会伦理道德和自身人性之问处于两难的尴尬境地。以现代的心理学为依据去阐释人 物的心理活动,是施蛰存在心理分析小说中惯用的手法。 客观世界的变形呈现。对“创新”的追求,使施蛰存不满足在小说中真实、直接展 示现实世界。因此视点的内置,提供了另一种观照世界的方式:透过聚焦人物的眼来观 照现实世界。一般来讲,他的限制叙事文本中聚焦人物大多有着变态或异常的心理。运 用了限制视角,把焦点聚于人物的身上,透过小说中人物非正常的眼来观照外部世界, 描写这利1 带着人物主观情绪的外部世界,给读者一种“新奇”的阅读感受。另一方面, 这种在小说中呈现的变形外部世界又是变态人物内心异常心理的体现。施蛰存通过对变 异的外部世界进行描绘,展示出小说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赋予了人物灵魂和小说的独 特意义。 由于石秀心罩不可遏止的欲望,潘i j 云的一举一动都向他发散着诱惑的信息,因此 以石秀之眼看潘巧云,是一个“放肆的,淫妇像的美妇人”,“通身发射出淫亵的气息” ( 石秀) :一个平凡的乡下女人在受迫症患者眼中变成了鬼魅一般的形象:“迎着风, 头发往后飞舞着,嘴张开着,眼皮努起着”,反映出病人内心的恐惧和紧张( 夜叉) , 以李师师之眼来看周邦彦和宋徽宗,一个是“多情的皇帝”,一个是“一切市侩里的皇 帝”,爱憎的情感一目了然( 李师师) 。 这种通过聚焦人物的视角来观照外在世界,以变异后的外部世界为展现的主要内容, 给读者以“新奇”的感受,同时亦使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的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并不新 奇的故事的“新奇”性。 幻觉与想象的呈现。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幻觉和想象都属于一种内在的心理过程, 施蛰存在自己的心理分析小况中的多处采用,表现人物在现实事物的刺激下,“重新组 合成新形象”或“知觉体验”,这种表现方式的加入“有助于打破原有的联系方式的局 限,使从新的角度去看待事物” 2 9 】,限制叙事视角的采用,使施蛰存把描写的重心放 在人物内在心理活动过程的描写上,不可否认,只有当视角转向聚焦视角的时候,对幻 觉和想象才可以游刃自如的把握。比起传统的全知叙事,想象和幻觉的出现,为不确定 的意识的描写找到了一个好的经验。小说魔道中的“我”在火车上面对一个丑陋的 黑衣妇人,由于这个妇人外部形象的刺激,使“我”联想起“西洋妖怪的老妇人在骑着 笤帚飞行在空中”和聊斋志异中隔着窗棂在月下喷水的黄脸老妇人。随着意识的流 动,“我”想到“白绸的木乃伊”,想象“能够吻一下她那放散着奇冷的香味的嘴”“一 定会比恋爱一个活的现代妇人更热烈地恋爱着她的”,感到一种“超现实主义的色情”, 自“我”将这个“穿着黑色衣裙的老妇人”想象为有着魔法的妖魔之后,使“我”不停 地产生幻觉,“竹影”、“窗上的黑污渍”、“潭边洗濯的女子”、“朋友的妻子”、“咖啡女” 在“我”眼中都幻变为“黑衣老妇人”,这些幻觉和想象的刻意描写使隐密在人物内心 深处的恐惧,忧伤以及欲望真实地再现在读者面前,并和潜意识中性的欲念结合起来, 生动而且可信地表现了人物的病态心理,使作品显示出心理分析小说的特色。 独自、心理展示,幻觉和想象的呈现成为限制叙事视角中虚构性文本的主要表现方 式,不难看出,德国作家显志尼勒的心理小况和浮罗依德的心理学对他的影响,尤其是 在内心独自和心理展示方面。但是,作为从传统走出来的新文学作家,他不能摆脱固有 叙事模式的牵制,他的心理意识的开掘,总是围绕着具体的事件和实在人物,因而意识 的对象与主题显得明晰,集中,没有自动无序状态的意识流形态表现,但他作为中国文 学在心理分析方面的探索者之一,在形式题材,主题等方面对传统文学的反叛使他的心 理分析小说在同时代小悦中显示了自己的特色。 ( 二) 客观叙事:“戏剧式”小说 “向内转”的内聚焦视角成就了施蛰存小说心理分析的特色,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 声誉,但是作为一个在艺术上不断创新的作家,施蛰存不断的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审视和 反省,从而不断地变化自己的写作技巧,以期达到更高层次的艺术水平和得到更广泛的 读者的承认和喜爱。因此,对“半年以上的预备,易稿七次才得以完成” 3 0 的文章, 也要进行再次的审视。写作梅雨之夕之后,施蛰存对自己写的这些“各种几乎是变 态的怪异的心理小说”开始不满,觉得自己“实在已经写进魔道里了”【3 1 ,所以,从 小珍集丌始,施蛰存自觉的放弃了给他带来巨大声誉的心理分析小说的创作模式, 丌始尝试另外的写作手法:“这时已经不想多用f r e u d i s m 了,到小珍集,便已走回 了现实主义的道路”【3 2 。这种转变,首先表现在对叙事视角的选择上,从内聚焦的限 制视角变为了外聚焦的客观叙事视角。 这利,叙事视角的特点在于叙事者仅仅作为一个旁观者,他自身不参与故事的发展过 程,所知道的也并不比人物知道的多,对于人物和事物,他并无能力作出评价和判断, 他的功能被降低到和幕前说明或舞台提示一样,比起施蛰存前期小说中采用的限制叙事 视角,客观叙事放弃了精细而繁琐的对人物心理的描写和展示,取而代之的是以冷静客 观的笔调对人物的行动、对话,所处的环境的再现,拉远讲者和剧中人物的距离,以确 保读者对故事和人物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以这种“现实主义道路”表现出来的小说, 被称之为“戏剧式”小说,象“戏剧”一样再现故事发生过程的小说,正如别林斯 基所说“一切戏剧的体裁可使往事成为现在的事情” 3 3 1 。 在这种“再现”性的“戏剧式”小说中,由于叙述视角的外移使人物的意识活动只 能通过外显的活动、语占,以及有意营造的氛围和意象来表现,因此,这些作品的对话 包蕴着丰富的潜台词,表情动作往往是和人物心理相联系的。使这类“戏剧式”小说在 隐蔽叙述人的前题下展现出个性特色以及作者的主观意图。 在残秋的下弦月中,妻子在病榻上絮絮叨叨,疑神疑鬼,丈夫因生计的艰辛, 妻子的病重无可奈何,心事重重, 由于视点的外置,使小说中没有大段的人物独自和 一1 1 , 理刻画,只是通过简单的对话和动作表现出来: ( 妻子) “给我一杯茶喝”。 他变更了行程,向茶几上斟了一杯茶,递到床前去。便依旧沉默着。茶杯离开她的 嘴还有二三尺,他不再送近去了。 她也并不坐起来,也不从棉被里伸出手来接过茶杯,她疑问似地看着他 “怎么哪”? “怎么哪”? “你为什么不做声”? “做什么声? 给你斟茶就是了” “这样看来,你好象有些不愿意的样子” “你说我会变作肺病吗,还是有些痛呢” “那可不知道” “你知道肺病的人这里痛不捅呢” “哦,我不知道” 虽然施蛰存认为对话是“小说技巧方面的一重难关”,认为“对话这个东西本身”有 “笨拙和幼雅感,”觉得叙述文体“反而可以使文章干净简劲”【3 4 ,但是,不可否认, 施蛰存把小说中的对话技巧运用得相当纯熟:简洁、明了、富有个性。“用对话完成他 故事描写上的某种使命” 3 5 叙事和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在我看来,施蛰存的外置视角的“戏剧式”小说,对话的圆熟运用以及外部动作隐 喻指向并不是最能表现其特色的一点。最能体现施蛰存客观叙事特色的在于施蛰存以纯 客观的笔调对事件进行讲述的过程中展示出的故事背景。背景选择和设置往往和作者的 想要在小说中表达的意义联系在一起,因为在叙述者隐蔽的状态下,将人物和故事放在 怎样的背景下进行展示,直接影响到小说的意义生成和指向,并且,阅读者可以通过对 背景的考察,体味作者的主观意图。 施蛰存客观叙事的小说文本中,故事大多在都市与乡村的背景下发生和发展,并且 这种背景的展示分为显性和隐性的,不管是在以都市作为显性前景( 如,鸥) 中, 还是在以乡村作为显性前景( 如牛奶) 中,都市和乡村,显性与隐性的背景之间的 强大的对抗成为作品内在的种张力。施蛰存将纯美的故事或情感放在乡村背景下展示 一以回忆的方式,或放在故事开端,营造出安宁、平和、温馨的画面,然后再将这种 美放到都市的背景下进行毁灭,让这种对比所形成的“感伤”情绪作为统领全文的总体 情绪。体现出施蛰存在设置背景时的独具匠,心。同时,这种背景的设置方式表达了作者 自身列城市与乡村的认识与体验,体现了作者城乡统有的“二元情结”。正是由于这种 显隐背景并置,此类作品让读者感到“恍然置于都市中的乡村或者拉开更长的距离觉得 置身于在一个庞大乡村的边缘城市,坐在咖啡馆车厢座位里,生思古之幽情”【3 6 】。 虽然这种背景的设置使小说有了独特的风格,但是应该看到,正如楼适夷批判施蛰 存小说是作者“张着有闲的眼去看这个世界的一种体现,缺少更深层次的对现实的批 判意义,施蛰存将小说的深层意蕴中的悲剧表现为这种城乡二元对立之下美的毁灭,他 简单地将罪恶的根源推给都市,推给在现代化进程中,商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侵蚀和消 融,这样就轻易放过了对自身的反省和审视,影响了整个作品的内在深度,从而也达不 到如鲁迅小说反省国民的“劣根性”而产生的积极影响,最终亦只能供“坐在咖啡馆车 厢座位里,生思古之幽情”的上海写字楼文员进行消遣和阅读。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讲,即使施蛰存的小说没有时代所要求的深度与广度,他却找准 了自己的作品定位。他所在的三十年代上海,是一个成熟的商业城市,出版发行业已经 被纳入到了整个城市的商业系统之中。作为一个成熟的编辑和出版商人,他清楚地知道 读者刺一部小说的重要性,如何争取到更多的更广泛的读者是他在创作之始就不得不面 临的问题。因此和同时代的鲁迅等作家不同,从题材和技巧方面,他选择的动力不在于 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审视而在于读者的喜好。当时的读者有两类:旧派小说读者群和写 字楼的洋派读者。如何将这两类读者召集在自己的小说或者所办的杂志的旗帜下,是施 蛰存在创作和编辑时所考虑的问题。为了引起旧派读者的情感认同,小说表现出了对旧 有秩序毁坏的指责,同时,叙事语言的西化倾向与叙事技巧的不断更新又是在对洋派读 者的极力讨好。虽然比起纯商业性质的“鸳蝴派”类的小说,施蛰存有着自己的艺术 追求,但是其小说世俗性、趣味性的呈现以及对不同读者的品味的讨好充分体现了其小 说的商业品性,从这卜方面讲,施蛰存小说意义的深化即使不尽人意却也有了可以原谅 的内在原因。 此外,在客观叙述的戏剧小说中,为弥补由于叙述视点的外置而形成叙述中人物心 理刻画的漏洞,施蛰存在叙述过程中还补以书信、日记这种文字材料。一方面具有客观 呈现的真实性,另一方面,又是人物展示心理活动的直接体现,同时,还承担了部分 叙事的功能,如:港内小景中男主角的情人来信。 随着出版业的成熟和现代小说步入商业化的轨道,中国小说从“讲一一说”这种传 播模式转向了“写读”模式,陈平原曾把中国古典小说叙事模式的滞后现象归于传 统小晚讲一说这种传播方式 3 7 】,在我看来,中国小说传播模式的转变是否是叙事 模式的进步未可断言,但不可否认的是“写一读”模式的普遍,使读者对文本有了更多 的自由度和选择性,并且,随着思维开放程度的加强,对个人主体意识的重视,读者需 要对故事人物等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因此对小说叙事者的全知全能的叙述方式提出了 质疑,在这利,环境中的施蛰存,从前期的限制叙事转向后期小说的客观叙事也就有了更 充足的社会原因。 ( 三) 文本内的视角转换现象:施蛰存小说的电影品性。 施蛰存小说中,不管是前面分析的内视角限制叙事还是外视角的客观叙事,虽然每 篇小说中有占主导地位的固定视角,但从整体来看,许多小说都出现了视角转换的现 象。还有一些小说,如阿秀通篇没有一个固定视角,它是在视角的不停转换中完成 一个故事的完整叙述。 阿秀讲述的是一个普通女子的悲剧人生,从叙事角度看,通篇没有一个固定的 叙事角度: “她的独白”( 内视角) 一“母亲的话”( 外视角) 一“邻居对话”( 外视角) 一 她的独自( 内视角) 一重逢( 外视角) 。 叙述视角在内、外视角之间交错使用,把一个普通女子在命运捉弄下的悲惨境遇, 性格心理变化过程,以及世态炎凉淋漓地表现出来。小说以视角为依据来划分章节,每 章保证一种视角的完整。视角转换的依据并非因果联系,而是根据叙事的需要,两个不 同视角的章节连在。起不仅可以使故事叙述完整,顺畅,而且互为补充和说明,并提供 了由单一视角不能表现的意义。比如,在阿秀中,以内置视角叙述的“阿秀的独自” 提供给读者的只是一个女子的闺怨,但和“主仆对话”这章联系起来,阿秀埋怨的原因: “老爷娶小老婆”所面临的“失宠”,以及自身处境的不幸就一目了然。这种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