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及对策.doc_第1页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及对策.doc_第2页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及对策.doc_第3页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及对策.doc_第4页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及对策.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计量经济学论文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及对策 学院名称: 商学院 专 业: 金融学 班 级: 12金融1班 学 号: 姓 名: 指导教师姓名: 指导教师职称: (请准确填写导师职称) 二一五 年 十 月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与对策摘 要:大学生就业的问题,近年来成为社会久议不明的热门话题,这说明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展开,每年递增的大学毕业生中,能够找到比较满意的单位,是有难度的。谈到大学生就业的问题,除了极个别顶尖高校敢说不关注就业,而几乎所有高校都有莫名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就业人口、老龄人口、流动人口增加以及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失调等问题日益显现。同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以及在发展中出现的严重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等,提醒全社会对新世纪我国人口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进行深入思考。关键词:毕业生、就业形势、问题对策一、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与思考 1、背景: 21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总人口继续增长,农村人口继续向城市转移,劳动力供求总量增长,失业率有所上升,大学生就业形势仍然严峻,受到全社会普遍关注。2014年中国总人口接近14亿。2014年我国将提供新的就业岗位1200万个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将上升到4.7%以上,大学生就业问题突出。 2、我国人口就业现状分析:据专家预测,我国将能提供新的就业岗位1200万个左右。2014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预计增长7%-7.5%之间,按照目前的就业弹性系数计算,国民生产总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即可提供100-120万个左右的就业岗位,因而仅此可提供1000万个就业岗位。蓝皮书称,目前,新增就业需求与岗位的缺口很大,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每年需要就业的城镇劳动力超过2400万人,但每年只能提供就业岗位1200万个。“十二五”期间应届毕业生年均规模将达到700万人,农村每年需要转移就业约800万人。 3、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回顾: 我国1998年高等院校大规模扩招的学生在2003年毕业,该年毕业生数量达到212万人,比2002年剧增67万人,增长比例达46.5%,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异常巨大,提到最高决策者的日程上。据有关统计,“2003年6月份全国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50%,到9月份全国高校毕业生有70%找到了工作,其中本科生就业率为83%,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为55%1”。即使如此,全国大约有10%以上的高校毕业生没有找到工作岗位,大学生就业难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 2015年依然是高校扩招后毕业生增长的一年,“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达到749万。国家控制目标是初次就业率达到72%,按此比例折算,今年大学毕业未能落实就业的,以及少量继续考研和等待出国等的人数将达200万人2”。 4、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因素分析: (1)先根据表一,按初次就业率70%计算出样本(即20012014年)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和未落实就业的人数。 表一年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万人)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人数(万人)落实就业的毕业生人数(百分比)20011158170 200214510874 200321217075 200428021175 200534026176 200641332377 2007495350702008 55938668 200961141568 201063045872 2011 66016075.7 2012 67917573 2013 69918074 2014 72221071注:表中的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人数=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初次就业率73% (2)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回归分析。 根据本小组讨论并查阅相关资料,得出可能影响大学生就业数量的因素主要有经济增长、人口结构、人口自然增长率等。 现根据表二中2001年2014年的数据资料,其中Y为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数(万人)(按初次就业率73%计算),X为国内生产总值(亿元),S为年底城镇总人口数(万人),T为年底乡村总人口数(万人),Q为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千分比),试初步建立四元线形回归函数。设模型的函数形式如下: Yt=Co+C1Xt+C2St+C3Tt+C4Qt+Ut * 表二ObsYXSTQ 2001115109,655.17367958813814.392002145120,332.69372038662012.982003212135,822.76401758499611.602004280159,878.34 411738534411.452005340184937441698568111.212006413216314471748594710.552007495265810513048508510.422008559314045524498417710.06200961134090356608831539.14201063040151359748770388.182011 66047310463906738377.582012 67951947066064725636.952013 69956884568212692416.45 A、单因素分析。由上表可以看出: a、随着国内生产总值的逐步增长,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数逐步增加,这说明这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相关关系,现根据表中数据,进行Y对X的数据拟合,即对模型:Yt=Co+C1Xt+Ut进行OLS估计。得到如下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数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散点图,反映出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数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存在着近似的线性正相关关系。 b、随着年底城镇总人口数的逐步增长,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数逐步增加,这说明这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相关关系,现根据表中数据,进行Y对S 的数据拟合,即对模型:Yt=Co+C1St+Ut进行OLS估计。得到如下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数与年底城镇总人口数之间的散点图,反映出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数与年底城镇总人口数之间存在着近似的线性正相关关系。图二 表四 c、随着年底乡村总人口数的逐步减少,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数逐步增加,这说明这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相关关系,现根据表中数据,进行Y对T 的数据拟合,即对模型:Yt=Co+C1Tt+Ut进行OLS估计。得到如下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数与年底城镇总人口数之间的散点图,反映出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数与年底乡村总人口数之间存在着近似的线性负相关关系。图三 表五 d、随着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逐步降低,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数逐步增加,这说明这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相关关系,现根据表中数据,进行Y对Q 的数据拟合,即对模型:Yt=Co+C1Qt+Ut进行OLS估计。得到如下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数与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之间的散点图,反映出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数与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 B、多因素分析。现用模型*拟合表二中的数据,得到如下回归分析输出结果: 由该输出结果我们可发现一个矛盾现象,即在A中的b部分的分析中得出Y与S呈现近似的线性正相关关系,而回归输出结果中S前的系数符号却变为负号,由此我们可推断在模型*我们引入了不当解释变量,模型* 不能用。进而我们又作了如下工作: 表八X前系数符号S前系数符号T前系数符号Q前系数符号修正可决系数结论Ls Y C X S 正 正0.8179 对Ls Y C X T 正 负0.8594 对Ls Y C X Q 正 负0.7741 对Ls Y C X S T 正 负 负0.9001 错Ls Y C X T Q 正 负 正0.8529 错Ls Y C S T 正 负0.8250 对Ls Y C S Q 正 正0.8274 错Ls Y C S T Q 正 负 正0.8095 错Ls Y C T Q 负 负0.8010 对 由上表可以得出最佳模型: Y t=Co+C1Xt+C2Tt+ U t * 用模型*拟合表中相关数据,得到如下回归分析报告: Y t=251.4126+0.0003Xt - 0.0026Tt S e (90.3982) (8.66E-05) (0.0010) t (2.7812) (3.4179) (-2.4710) 可绝系数为:0.8829 修正可绝系数为:0.8594 F=37.6802表九 C、模型的检验与修正。模型*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多重共线性的检验:简单相关系数矩阵法XTX 1.000000-0.769136Y-0.769136 1.000000 由上表可得出解释变量X与T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线性相关性。 多重共线性的修正:由于模型*是利用逐步回归法(即判断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又削弱了多重共线性的程度)确定出的最佳模型,因此其多重共线性程度较之其他模型应该较弱。 模型*是否存在异方差性。a.异方差性的检验:图形分析法图六 由以上散点图可得出模型*存在异方差性。b.异方差的修正:WLS估计法g e n r e2=r e s i d * r e s i d g e n r W=1/e2Ls(W=W) Y C X T 得到如下回归输入结果:表十 Unweighted StatisticsR-squared0.868749 Mean dependent var56.61385Adjusted R-squared0.842499 S.D. dependent var15.09165S.E. of regression5.989340 Sum squared resid358.7219Durbin-Watson stat1.099410 模型*是否存在自相关性。a、 自相关性的检验:图示法图七由上图可知,模型*存在一定程度的自相关性。 b、自相关性的修正:先利用对数线性回归修正自相关 g e n r LY=log(Y) g e n r LX=log(X) g e n r LT=log(T) Ls LY C LX LT 得到如下回归输入结果:表十一 由上表可知DW=1.2563,给定显著性水平=0.05,查DW表,n=13,k=2,得到d L=0.861,dU=1.562,因为0.8611.25631.562,所以DW=1.2563落在了无法判别区域。 同时考虑Cochrane-Orcutt迭代。 Ls LY C LX LT AR(1) 得到如下回归输入结果:表十二 由上表可看出,DW=1.4680(n=12,k=2,dL=0.812,dU=1.579)仍处在无法判别区域。接着再用一次利用对数线性回归修正自相关,得到DW=1.2518;再同时考虑Cochrane-Orcutt迭代。得到DW=1.5037,与此时的dU=1.604相比(n=11,k=2,a=0.05)有了明显的好转。5、结合上述模型(即*)与分析对大学毕业生未来就业形势进行预测分析: (1)预测。在此我们假定: 年份 X(亿元) Y(万人) 大学毕业生人数4 2003 11500 77200 212 2004 12200 76000 280 2005 13300 75050 320 利用模型*进行预测,可得到2005年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数的预测值分别为:约208.5万人,进而我们可推算出2005年将有91.35万人在毕业时无法落实工作。(2)对大学毕业生未来就业形势的分析与思考: 由表一我们不难发现,从2001年以来,每年的大学生招生数量比以往有了大幅增长,然而大学毕业生中未落实工作的人数从2001年的40.11万人剧增到2014年的180万人,并且根据有关数据的预测,到了2015年将约有210万大学毕业生无法落实工作5。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在当今社会已经是一个受到普遍关注的、严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问题首都师范大学谢维和教授做出了比较全面的归纳6,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1998年以来大规模扩招产生影响;就业市场总体供过于求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不良环境;非典对大学生就业产生直接和间接影响;高等教育机构与市场需求结构不谐调;社会环境和体制因素,如户口和地方的土政策;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大学生就业指导系统功能不良。对于如何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有关资料7提供了如下对策: 第一,国家在宏观上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在促进全社会就业率提高的同时,也为大学生充分就业奠定基本条件。 第二,继续深化人事和户籍制度改革,放宽户籍控制,加大毕业生择业在地域上的自由度。 第三,搞好高等教育科类、专业结构的调整工作,实现按需培养,并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第四,强化对大学生的观念教育和职业生涯指导,使其建立对职业的合适期望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