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专业论文)试论徐复观文艺美学思想的西方理论渊源.pdf_第1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试论徐复观文艺美学思想的西方理论渊源.pdf_第2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试论徐复观文艺美学思想的西方理论渊源.pdf_第3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试论徐复观文艺美学思想的西方理论渊源.pdf_第4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试论徐复观文艺美学思想的西方理论渊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徐复观的文艺美学思想,有两“显”两“隐”四条线索,历来论者都仅 注重从其显性线索着手考察。但事实上,徐复观取道日本向西方文艺美 学理论借鉴、吸收理论资源,对其文艺美学思想的形成,亦有非常重要 的影响。本文即从此出发,介绍、论述了徐复观对弗洛伊德及康德理论 的批判、借鉴与吸收,初步探讨了徐复观文艺美学思想形成的西方理论 渊源,并在此基础上就学界对徐复观文艺美学思想的几个误解做了澄 清。 关键词:徐复观文艺美学西方理论弗洛伊德康德 a b s t r a c t :x uf u g u a n si d e o l o g yo fl i t e r a r ya e s t h e t i c sh a sf o u rc l u e s ,o f w h i c hh a l fa r ed o m i n a n tw h i l eh a l fa r er e c e s s i v e h i s t o r i c a l l ym o s t t h e o r e t i c i a n st e n dt oc o m m e n c er e s e a r c ha n ds t u d yo fx u si d e o l o g y f r o mi t sd o m i n a n tc l u e s t h ef a c ti st h a t ,v i aj a p a n ,x u si d e o l o g yr e f e r s t oa n da s s i m i l a t e sw e s t e r nl i t e r a r ya e s t h e t i ct h e o r i e s ,w h i c hh a v eg r e a t i n f l u e n c e so nt h ef o r m a t i o no fh i so w nt h e o r y 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w o u l ds e t f r o mt h i sa s p e c t ,a i mt oi n t r o d u c ea n dd i s s e r t a t ex uf u g u a n si d e o l o g yo f c r i t i c i s m ,r e f e r e n c ea n da s s i m i l a t i o nt ot h e o r i e so ff r e u ds i g m u n da n d i m m a n u e lk a n t i na d d i t i o n ,i ti st od i s c o u r s et h eo r i g i no fw e s t e m t h e o r i e sw h i c hh a v ep r o m o t e dt h ef o r m a t i o no fx uf u g u a n si d e o l o g yo f l i t e r a r ya e s t h e t i c s ,a n df u r t h e r m o r e ,c l a r i f yt h em i s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st ox u s t h e o r yi na c a d e m i a , k e y w o r d s :x uf u g u a n l i t e r a r ya e s t h e t i c s w e s t e r nt h e o r i e s f r e u d s i g m u n d i m m a n u e lk a n t 试论徐复观文艺美学思想的西方理论渊源 绪论 徐复观的弟子,台湾学者陈昭瑛认为,作为当代新儒家特立独出之人,徐复 观“思想中的现实主义、民粹主义是从他个人的现实生活,从先秦儒家而来,而 不是从宋明理学而来” ,他是一个“激进的儒家”,是大地的儿子,所关心的是 此岸世界。而新儒家的其它代表人物如熊十力,牟宗三、唐君毅等人,则相对的 应当被认为是“超越的儒家”( t r a n s c e n d e n t a lc o n 如c i a i l i s t ) ,是。上帝的选民”, 关心的是彼岸世界。陈昭瑛进而指出,“如果我们把孔、孟、苟当作儒家的原始 典范,把论语、孟子、苟子当作原始儒家的最重要经典,那么激迸的儒 家是儒家的正宗,超越的儒家则是支流。”o 虽然对于新儒家不同代表人物的评 判,在此似乎有“独尊”之嫌,但是陈昭瑛由此指出徐复观学术思想与新儒家其 它人物的思想之不同,认为此即为两者之分水岭,这一论断却是大体不错的。从 个人经历来看,徐复观也与前举诸位先生有很大分别:牟宗三、唐君毅等人,总 的来说,是纯粹的学者。大学、书斋是其主要的活动场所;而徐复观弃武从文是 五十岁以后的事,而且终其一生,他始终与现实保持着较为亲密的关系,这一点 对其学术人格的养成以及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从将学术 落实于现实人生这一点来看,徐复观或许和第一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粱漱 溟的思想更有沟通的可能。 如果我们将徐复观的这一整体学术风格落实到对其文艺美学思想的考察上 来,就不难发现,和别的新儒家的学术体系相比,他的思想中可以寻找到两“显” 两“隐”四条不同的线索。 先说两条显性线索: 第一。徐复观对中国艺术精神的阐述,可以很明显看出来的一条思路,是对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尤其是儒、道两家原典的释读。通过对孔、孟、老、庄经典 著作的充分考据和发展性解释之后,徐复观将中国的艺术精神最终归结到由孔子 思想而发展形成的以音乐为代表的艺术精神,以及由庄子精神演变而来的由中国 文人山水画而表征出的艺术精神。并进一步通过分析认为孔子的艺术精神自汉以 国陈昭瑛;一个时代的开始:激进的儒家徐复观先生徐复观先生逝世七周年,徐复 观文存附录二,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 9 9 1 年版,第3 6 6 页。 国同上注。 试论徐复观文艺美学思想的西方理论渊源 后已然没落,其。善( 仁) 与美的彻底谐和统一的最高境界”o ,对于目前的艺 术风气而言,也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而庄子所体现出来的艺术精神,自魏晋文人 山水画兴起以来,实际上成为中国艺术精神的主体,更是中国纯艺术精神之代表。 徐复观文艺美学思想的这条线索,几十年来倍受重视,尤其是他对 庄子的新 解读,上世纪8 0 年代以来几乎成为港台及海外学者读庄之圭臬,大陆学者也对 徐复观的一些观点予以研读或转引o 第二。通过对中国传统经典的考据、释读,徐复观站在中国思想史的高度, 最终将中国的学术精神归结到“人心”之上,并据此写成多部著作,以致于其弟 子杜维明称其为“中国思想史的高人”因此,从其学术著作体系来看, 中国艺 术精神、石涛之一研究等艺术专论,与中国人性论史( 先秦篇) 、两汉 思想史以及 中国文学精神o 一样,构成徐复观整个学术体系之重要一环, 这是其文艺美学思想的另一条显性线索。徐复观的文艺美学思想,必须将其放在 他的整体学术体系之中,从中国思想史的高度进行考察,近年来,也已有学者进 行了这一方面的工作。o 两条隐性的线索分别是: 第一,徐复观对中国传统理论做了现代转换之外,还对西方美学理论做了中 国式的吸收与转换。可以说,虽然在其文本中更多的只是看到他对中国儒家及道 家经典的释读,但是其文艺美学理论实在还有一个隐性的基石,即西方哲学、美 学理论的基本原理及逻辑框架。这一线索不特在中国艺术精神及石涛之一 研究中可以见出,在中国文学精神以及徐复观数百万字的杂文选集中,也 可以找出徐复观对西方理论的批判、吸收以及改造。这条线索不受人重视,主要 因为徐复观以治中国思想史而有所成,学者出于思维之成见,更多将目光锁定在 他对中国经典的琉理和创新之上。筑连徐复观自己在中国艺术精神中也说, 他引用西方的文艺理论与庄子的思想作比较时,“不是说他们的思想与庄子的思 想完全相同,也不表示我完全赞成每一个人的思想,而只是想指出,西方若干思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7 年版,第3 2 页 9 参考刘绍瑾:( - - 十世纪庄子文艺思想研究回顾,暨南学报( 哲社版) ,2 0 0 3 年第6 期, 第6 7 页至7 5 页。 。本书系由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 0 0 6 年出版之中国文学论集与中国文学 论集续编 合编本,据徐复观自序中言改为现名 o 如武汉大学的王守雪2 0 0 5 年出版的人心与文学 。 2 试论徐复观文艺美学思想的西方理论渊源 想家,在穷究美得以成立的历程和根源时,常出现约略与庄子在某一部分相似相 合之点,则庄子之所谓道,其本质是艺术性的,可由此而得到强有力的旁证。”回 此“旁证”说一出,自然更容易让人误解,以为徐复观对于西方理论,只是点缀 性的引用,继而在阐述徐复观的理论系统时,其西方理论渊源成为一个盲点。但 还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出于教学和研究中国学术理论的需要,徐复观曾经在可 能范围以内,“读与功课有关的西方著作”,“为了教文心雕龙,便看了三千多 页的西方文学理论的书”,为了写象山学述,“先把西方伦理思想史这一类的 东西摘抄过三十多万字”,因为他认为,“中国的文学、史学,在什么地方站得住 脚,是要在大的较量之下才能开口的”。 可惜笔者无法看到这些文摘的手稿,所 以对于徐复观的西学渊源,就仅能从他自己的理论著作及杂文之中,寻章摘句地 寻觅线索。也正是从这个角度说,我认为徐复观的西方理论渊源是一条隐性的线 索。 第二,如前所述,作为激进的儒家,徐复观的思想是向上直接先秦之孔、孟 精神的。因此,对现实人生的担当,成为其学术思想的显著特色,“可以说在当 代儒家中,对当代世界的认识无人能超过复观先生。他认为研究中国问题,一定 要有比较的观点,也就是要从世界的全景来看中国的处境。由于他与现实一直保 持互动的关系,因此他对现实也一直保有正确的判断。”o 徐复观的文艺美学思 想,固然在其中国思想史研究体系中,占据了不可忽视的地位,但这是就其整体 学术体系而言的。如果我们循着他写作中国艺术精神、 ( 此“学生”即指杨牧) ,徐复观文存,台北: 台湾学生书局,1 9 9 1 年版,第2 2 6 页至第2 3 0 页 o 参看与张大干先生的两席谈,李明辉、黎汉基编:徐复观杂文补编思想文化卷fl - ) , 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2 0 0 0 年版,第2 8 8 页至第2 9 3 页。 。两篇文章均载徐复观杂文记所思,本处转引自陈克艰编中国知识分子精神,上 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1 8 2 页至第1 8 7 页 0 参阅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 0 0 2 年版。 o 徐复观:中西文化问题( 笔谈纪录) ) ,李明辉、黎汉基编:徐复观杂文补编思想文化 卷( 下) ,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2 0 0 0 年版,第1 9 1 页。 6 试论徐复观文艺美学思想的西方理论渊源 在世界学术体系的高度,通过中、西学术的比较研究,在人类思想发展的大框架 下,为中国传统学术找到其立足之地。应该说,与提倡“体用之说”的张之洞们 相比,新儒家的立足点更高,视野更开阔,用心也更良苦。 具体到徐复观的学术体系,我们发现,他对西方哲学、文学以及美学理论的 吸收与借鉴,也是遵循这一总体指导思想的。徐复观是反对言必称西方的,他看 到了这样的一种现象,“现在的知识分子,偶尔着手研究自己的文化时,常不敢 堂堂正正地面对自己所处理的对象,深入到自己所处理的对象,而总是想先在西 方文化的屋檐下找一容身之地,但对西方文化的动态,又常陷于过分的消息不 灵”。国因此,徐复观指出,“自己的头脑好比是一把刀;西方哲人的著作好比是 一块砥石。”。我们做学问,应当拿在西方的砥石上磨快了的刀来分解材料,顺着 材料中的条理来构成系统,而不是假借西方玄学式的哲学架子来安排材料。中国 的学术思想,“有无现代的价值,是要深入到现代世界实际所遭遇到的各种问题 中去加以衡量,而不是要在西方的哲学著作中去加以衡量。” 从徐复观的这一论 断中,我们既能看出他对现实的清醒认识,也可以体会到他对中国传统学术思想 在当代世界学术体系中应得地位的期盼和信心。而这种信心的来源,在于徐复观 对中西文化异同的认识和反思。 徐复观认为应当从两个层面来看待文化差异问题。从第一个层面看,无论东 方西方,人的本质是没有差异的,文化、文明都是无本质差异的人创造的,因而 文化的本质也是相同的;从第二个层面看,文化、文明又是在不同的条件下发展 起来的,人性的丰富性导致了文化的丰富性,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文化又是存 在差异的,因此,“中西方文化的本质虽相同,但是它们发展的方向、发展的重 点、发展的方式,都有所不同”o 正是因为这种本质上的“相同”,中、西文化 才存在交流的可能:而正是因为文化个性上的“不同”,这种交流才有其必要性。 由此深发开来,徐复观详细分析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他指出了西方文化由 古希腊文化传统发展而来的自然中心主义和由希伯来文化传承而来的神学中心;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自序,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7 年版,第3 页 。徐复观:我的若干断想,陈克艰编中国学术精神,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1 8 9 页 同上注。 。徐复观先生谈中国文化,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 第一卷)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 0 0 2 年版,第3 页 7 试论徐复观文艺美学思想的西方理论渊源 而中国文化则自西周始就已由神学中心转向为以人为中心指出“以神为中心, 则我们的祸福是由神决定的,为了得到神的欢心,我们要信仰、供奉。”中国古 代的观念则慢慢转变为“认为人的祸福是由人的行为来决定的,所以我们为了避 祸得福,要在行为上努力,而非在信仰上努力”。 西方文化正因其发生于对自然 的惊异以及对天灾人祸的恐怖,因而是“缺乏人类爱的文化,亦即是缺乏仁心 的文化,这发展至二十世纪而更为显著”圆;而中国文化则发生于对人生责任感 的“忧患”,“忧患并不同于恐怖。恐怖常将人之自身,投掷于外在地不可知的力 量( 神) ;忧患则常要求以自身的力量,掌握自己的命运。优患的本身,即是人 的自觉的最初表现”。国中国文化“既不是以神为中心而展开的,也不是以自 然为中心而展开的,很早便是以人的自身为中心而完成其发展;因此,中国文化, 似乎不妨称为人文主义的文化。”回当然,徐复观这里所谓的“人文主义”,和西 方十五世纪前后形成的人文主义思想是不同的,他说,“( 中国的人文主义) 是以 中国的传统文化作它的内容。我们简单的把它表达出来,就是宗教上所说的山上 垂训的黄金律。这种道德的内容,在中国文化中,是要求在每一个人的生命中间 找到它的根据,要求在每个人的生命中间得到它的证明,并且要求每一个人用他 自己的力量,来加以实践,加以实现。所以,中国的人文主义和西方的人文主义, 最大的不同之点,是在中国的人文主义的本质上,在它不受到宗教的排斥时,便 没有和宗教对立的问题。”o 正是由于中西文化在根源处的这种差异,使得两者几千年来走了完全不同的 o 徐复观先生谈中国文化,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 第一卷)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 0 0 2 年版,第4 页。 。徐复观:爱与美,徐复观文存,台北:台湾学生书局, 1 9 9 1 年版第2 2 1 页。 。徐复观:中国古代人文精神之成长 ,李明辉、黎汉基编:徐复观杂文补编思想文化 卷( i - ) ,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2 0 0 0 年版,第1 4 2 至第1 4 3 页 ”同上注,第1 4 2 页。 o 徐复观;一个中国人文主义者所了解的当前宗教( 基督教) 问题,同上注,第1 5 6 页至 1 5 7 页。在这个问题上,徐复观在另一篇题为中国人文精神与世界危机) ( 同上注,第4 0 9 页1 的杂文中有更详尽的解读,他认为,对于中国的人文主义首先要了解三点: ( 一) 中国人文主义和西方十五世纪、十六世纪这个短时期的人文主义,在以人为本这一 点上是相同外,内容则并不相同。 ( 二) 中国的人文主义,是在历史中间形成的,历史有时向前,有时堕退这都影响人文 主义实现的形态与程度。我们不能离开历史具体的条件而抽象的谈中国的人文主义 ( - - - ) 中国人文主义长期受专制政治所磨折,受到很多的阻折、歪曲和误解在这地方说 中国人文精神,是就那个没有被磨折处抽出来说的 试论徐复观文艺美学思想的西方理论渊源 道路。而当下占据世界时代精神主潮的现代西方文化,在经历了文艺复兴运动和 启蒙运动之后,一方面失去了对上帝的信仰,另一方面又没有实现真正的“以人 为本”,从而陷入了危机,并且波及到全世界。徐复观认为,“现代乃至现今,正 是自然科学的英雄时代。”o 近三百年来所谓世界文化,实际上就是西方文化,而 “作为现代文化精神特性的,从积极方面说,或者可以称为极端的技术化的文化; 除了技术成就外,便不算学问。在另一方面,或者又可以称为极端的官能化的文 化;除了官能的享受以外,便没有人生。这两点,实际只是一个事物的两面。以 技术来满足官能,以官能去推动技术。但若从消极方面来说此一现代文化精神的 特性,则或者可以称之为这是没有人类爱的文化精神的时代。”o 人类面对现代化过程中这种“极端技术化”和“极端官能化”的文化,面对 由“现代”这一名词所代表的各种带有冲突性的巨大力量的冲击和考验,通常会 做出三种反应,一为顺承型,二为反省型,三为中和型。 西方现代很多艺术都 走的是顺承型反应的道路,“对现实有如火上浇油”;而中国的山水画则是对世界 的反省型反应,“有如在炎暑中喝下一杯清凉的饮料”。因此,“人民假使能从极 权中站了起来,还是要凭借着以性善为基底所建立起来的中国文化中的人伦之 教”;艺术若要走出当下无目的的抽象主义与虚无主义,真正给予人类心灵一丝 慰藉,也必须向以庄子精神为内核的中国艺术精神之主体靠拢。而我们这一代的 伟大使命,则在于。把中国文化从历史的专制政治的污泥中澄清出来,使其以人 性纯白之姿,向人类呼唤” 这正是徐复观关注文化、艺术问题的出发点;而其 最终的归宿地,则希望沟通中西之文化,建立一种“不存在有古与今的问题,不 存在有中与西的问题;而只存在着如何从现代危机中脱出,以为人类获得生存的 保证与更好的生存的问题” 的世界学术体系与艺术思维。 。徐复观:一个原子物理学家论科学与艺术,徐复观文存 ,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 9 9 1 年版,第2 0 7 页。 o 徐复观:西方文化之重估 ,徐复观文存 ,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 9 9 1 年版,第”页 o 参考徐复观: 发刊词) ,同上注,第3 3 1 页。在随后一年( 1 9 6 5 ) 写成的中 国艺术精神白序中,徐复观将此观点做了修正,指出艺术的反映常采取顺承性与反省性两 种不同方向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白序,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7 年版,第6 页。 。徐复观: 结束的话,陈克艰编中国知识分子精神,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7 0 页。 。徐复观: 发刊词,徐复观文存,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 9 9 1 年版,第3 3 1 页。 9 试论徐复观文艺美学思想的西方理论渊源 第二节徐复观对西方文艺理论引用的三种不同状况 徐复观由对人类文化的解读进入到文学、艺术之思,他认为“正常的人性, 是一种无限性的存在文学艺术,便可以在正常的人性上,作无穷的制造”回, 因此,文学艺术,尤其是“反省型”的文学艺术,是拯救时弊的一剂良方。徐复 观是以全人类的视野看待这个问题的,所以通读、研究西方文艺美学思想,将其 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作比较,从而吸收其合理成分,便成为题中应有之义。从徐 复观关于文学、艺术的著作及杂文中对西方文艺理论的引用、解读情况来看,在 诸多哲学家和理论家中,徐复观特为看重并深受影响的是弗洛伊德和康德,此两 家理论实质上成为徐复观文艺美学思想的西方理论渊源。 在展开具体的论述之前,有一个问题必须首先予以说明。如前所述,徐复观 的文艺美学思想是建立在中西文化比较的基础之上的,因此,他对西方文艺美学 理论的吸收与借鉴,是经过选择与取舍的。从其著作情况来看,徐复观对西方文 艺理论资源的引用有三种不同的状况: 第一,对某些理论并未做深入研究,仅参考日本或其它国家理论著作的日译 本,从其中对西方文艺理论的介绍文字中引用若干片断。如他在 中国艺术精神 一书中,借日本学者圆赖三的著作美的探求,引用了诸如谢林、左尔格、李 普斯、海德格尔、柯亨、哈曼等人的一些论断;借托尔斯泰的艺术专论艺术是 什么? 的日译本,引用了费希尔、缪拉、多特罕塔等人的理论徐复观对现象 学理论的介绍,也是由美的探求转引而来,将现象学的纯粹意识与庄子艺术 精神的主体心斋之心做了比较。国内有学者据此认为,“徐复观于1 9 6 6 年出 版的中国艺术精神以近百页的篇幅专论庄子,并与西方诸多哲学、美学家如 康德、卡西尔、海德格尔等作了沟通参证,特别指出了庄子之心斋与审美心 理学及现象学的汇通。”回这一论断仅仅是从引文的多寡来判断其对西方理论吸 收之多寡,我认为这是不恰当的;从中国艺术精神中对西方理论的引用情况 看,除康德、卡西尔外,我们很难说徐复观对所有以上理论都有深入了解与研究, 他引用这些文字,所起到的作用,诚如他自己所说,只是平常的比较,起“旁证一 作用,并无所谓“汇通”。 。徐复观:回答我的一位学生的信并附记,同上注,第2 3 0 页 。刘绍瑾:二十世纪庄子文艺思想研究回顾,暨南学报( 哲社版) ,2 0 0 3 年第6 期,第 6 7 页至7 5 页 1 0 试论徐复观文艺美学思想的西方理论渊源 第二,对理论做了一定研究,亦有心得,引用西方理论原著的日译本,但并 未将这些理论纳入自己的体系。最明显的就是徐复观对卡西尔的理论的借鉴。卡 西尔的人论o 是徐复观引用最多的一部著作,他认为卡西尔提出的“科学发 现自然的法则,而艺术则是发现自然的形相”是正统的艺术观念o ;而卡西尔对 人性的定义,也与徐复观所强调的中国人文传统有某种相合的逻辑。卡西尔强调 “功能性”、。劳作”、“共同的起源”,认为人的心灵是由文化建构而成的,人性 既不是形而上的抽象,也不是经验世界的生活之流,而是自觉的理性实践与文化 塑造;徐复观也突出了。心”作为生活之流、生命之流的“作用义”,强调心的 主宰义,根源义。回但是,从总体来看,二者的理论系统是有巨大差别的,作为 “符号美学”的开路先锋,卡西尔将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这一点是徐复观 无论如何没有办法接受的。因此,卡西尔的理论,对徐复观的文艺美学思想而言, 仅是一个大的人类学的背景理论,而对其具体的美学思想的展开及阐发,并没有 实质性的结合。 第三,从世晃及中国当代文化、艺术的现实状况出发,有选择地通读经典理 论译本,在深刻理解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古典文艺美学思想,对西方文艺理 论创造性地吸收与借鉴。只有这一类理论资源,我们才可以称之为徐复观文艺美 学恩想的西方理论渊源,从整体来看,弗洛伊德租康德的理论,正是徐复观特别 注重的两种理论资源。虽然在他的著作中,对于这两家理论的直接引用并不是很 多,但是从徐复观对一些文艺美学问题的论证体系和逻辑思维来看,他将自己的 理论建基于此两家理论之上,是无可怀疑的。正如我们在绪论中讨论过的那样, 徐复观研究文艺美学问题,是出于对现实世界以及文化、艺术的当代危机的反思, 进而寻找这种危机的理论根源,认为弗洛伊德的理论是造成这些危机现象的“罪 魁祸首”;继而思考艺术之本质,从西方十五世纪以来的理论资源中发掘出了康 德的理论,并和中国传统理论结合,阐发了以庄子精神为主体的中国艺术精神可 能而且应该成为当代乃至今后世界的艺术精神之主体。 当然,我们这里把弗洛伊德列于康德之前,只是认为徐复观的文艺美学思想 。按日译本,徐复观引用时称为。卡西勒的人间” o 徐复观:谈抽象艺术,李明辉、黎汉基编徐复观杂文补编思想文化卷( 上) ,台北: 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2 0 0 0 年版,第3 1 8 页 。参考王守雪:人心与文学,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6 2 页 试论徐复观文艺美学思想的西方理论渊源 在形成过程中,吸收、借鉴他们的理论,有一个内在的逻辑顺序,并不是指徐复 观在现实世界中接触这些理论的时间顺序的先后。所以,在接下来的论述中,我 们也要按照这个逻辑顺序,分别来讨论弗洛伊德和康德所给予徐复观的影响。 第三节艺术之变:对弗洛伊德理论的批判 徐复观对西方现代社会的认识和批判是全面而深刻的。他曾经在不同的文章 中指出当前世界正处于深刻的危机意识之中,也就是“今日对于人类的基本生存, 发生了疑问”。这种危机意识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2 0 世纪5 0 年 代到6 0 年代,主要是二战以后人们对于西方文化的怀疑与困惑,对世界上由于 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对立而造成的维系和平的担忧,以及由核子武器的诞生 对人类未来的恐慌,“这三样东西加起来,则使人类感到没有前途,时刻会被毁 灭”o 第二个阶段则是上个世纪6 0 年代以后,危机的主要表现是民主主义的没 落,极权主义、暴力主义的横行;以及工业的盲目发展导致对资源的过渡开发以 及对人类生活环境的破坏。并且,从五十年代以来的危机意识,到了这个阶段, “并没有减少,并且还在加强加烈”国。而造成这些危机的原因,徐复观认为是 由于“人的价值观念的丧失”。而且,由于人的价值观念的丧失,造成了一种比 前述危机更为严重的危机,那就是“当前在文化现象中所流行的,由深层心理的 解放,所给予我们的伦理道德的危机”。o 这种危机已经浸透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 落,并且开始不断地向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扩张。徐复观对此表示了深刻的忧虑, 认为伦理道德丧失的危机,其危害并不比工业化和核子武器所带来的为低。 正是出于对世界的这种忧虑,徐复观将焦灼的目光投向了西方的哲学理论领 域,试图寻找造成这种危机的根源。最后,他将焦点锁定在弗洛伊德身上,认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正是以上种种危机的集中体现,也是加剧这些危机的始 作俑者。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把人的精神分成三个部分。在人的生命最内层的, 是无意识界,即“本我”,它有如水面下的冰山,平时并不为人察觉,但却是一 个最大的潜在的力量。在无意识界的上层是意识界,即“自我”,意识的活动, 。徐复观:中国人文精神与世界危机 ,李明辉、黎汉基编徐复观杂文补编思想文化卷 ( 上) ,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2 0 0 0 年版,第4 0 5 页。 。同上注,第4 0 6 页。 o 同上注,第4 0 8 页。 。徐复观:一个中国人文主义者所了解的当前宗教( 基督教) 问题,同上注。第1 5 8 页。 1 2 试论徐复观文艺美学思想的西方理论渊源 主要是将向上浮起的无意识,作与环境是否相适应的比较,而将其与环境冲突的, 压抑下去,以维持社会生活的秩序。在自我的上面,还有一个部分,叫做“超我”, 即一般所说的良心,这是伦理道德之所自出。意识与无意识能保持调和的,是正 常的人;失掉了调和而不断发生压抑与反抗的冲突的,便成病态。徐复观认为, 弗洛伊德对人的精神的这些分析,与一般传统的观念,没有多大出入。对于弗洛 伊德在心理学上的贡献,他是给予充分肯定的,认为其影响力只有达尔文的进化 论“勉强可以与之相比”,回他的学说深透到了文学、艺术、宗教、人类学、教育、 法律、社会学、犯罪学、历史的各个领域。另一方面,由于弗洛伊德理论起点过 于偏颇,将人的无意识建立在性欲的基础上,以“性欲”为其唯一的根源,而且 “把性欲强调得太过,认为小孩子的吃奶、吮手指头,都是一种性的行为”o ; 受到其理论影响的又往往是一些“外行人”,他们对于弗洛伊德的理论并不曾从 心理学的角度作深入的研究,只是断章取义地将弗洛伊德关于性心理对人类行为 的影响无限夸大,无限类推,以致形成“唯性的人生观”,这是徐复观所极力批 判的,认为弗洛伊德的理论抹煞了人生其它方面的意义,。是由过分的推论而来 的夸大的解释,不能算是真正的科学”o 。 这种“唯性的人生观”,首先影响到了当代西方文化,使其成为一种缺乏人 类爱的文化,“人类爱,乃是不受私人情欲所限制的爱,也即是不附带任何条件 的爱其性质相当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说的仁。” 而在弗洛伊德理论影响下 西方文化逐渐产生了一种倾向,“认为性欲是人类文化的最基本的因素,也就是 认为无意识是人类文化最基本的因素” ,将这种深层心理的无意识的解放,等 同于人的生命力的解放,认为一个人的生命力得到这种解放,不受意识的束缚压 迫,不受良心的束缚压迫,这就是入得到了最大的自由。徐复观用“人欲”和“无 明”来说明这种深层心理或无意识,指出“所谓无明,是说它本身是黑暗的, 是盲目的,是冲动的。所以由这种深层心理的解放所形成的文化的活动,也是黑 。徐复观:爱与美,徐复观文存 。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 9 9 1 年版,第2 2 2 页。 。徐复观;弗诺特对现代文学的影响,李明辉、黎汉基编徐复观杂文补编思想文化卷 ( 上) ,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2 0 0 0 年版,第1 7 3 页。 。同上注。 o 徐复观:西方文化之重估 ,徐复观文存,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 9 9 1 年版,第2 7 页 。徐复观:一个中国人文主义者所了解的当前宗教( 基督教) 问题,李明辉、黎汉基编徐 复观杂文补编思想文化卷( 上) ,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2 0 0 0 年版, 第1 5 9 页 1 3 试论徐复观文艺美学思想的西方理论渊源 暗的,盲目的”o 。在这种情形之下,人们只是崇拜自己个人的一种黑暗原始性 的生命,而否定客观的自然,否定共同生活的社会,否定由良心理性所建立起来 的伦理道德的秩序,认为这些是和人的真实生命无关,是虚伪的。因此,徐复观 断言:“我们的时代,在精神上成了一个被否定的、虚无的时代。由深层心 理的解放所形成的许多文化现象,动摇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动摇了人在历史中 的地位”。o 弗洛伊德的理论“不仅影响到伦理道德上面,并且也影响到在西方文化中有 悠久传统与崇高地位的艺术”o ,这种影响甚至更为深远,更为严竣。因为文学 艺术不仅反映作者个人的思想,而且还反映时代精神,并转而会对时代造成影响。 徐复观认为“美”是文学艺术的第一要义,是艺术的生命,爱与美有着不可分割 的密切关系,“因为是美,所以才有爱”,而“更重要的是,因为爱,才能发 现美。美,在其最根源的地方,是要受爱的规定的”回弗洛伊德虽然也承认人生 的幸福来自于爱美之心,但他所认为的美却以“性”为第一属性,因而人生及由 人生所生发出来的文学艺术,都成了由性欲以某种形式的转换而加以升华而来的 产物。这样一来,由唯性的人生观,转而形成了“唯性的文化观”及“唯性的艺 术观”。这种艺术观一旦形成,所谓的艺术家们事实上失去了“不受私人情欲所 限制”、“不附带任何条件的”人类爱,进而不爱自然,不爱社会,也不爱传统; 除了爱自己,便别无所爱;除了奉感观刺激为美,便别无审美;“除了孤独的自 己以外,他们实际是仇恨一切”。 艺术家们“涂用色彩,所欲描出的传统与文化, 象征与历史,在当前转变的世界之中,已经崩坏掉了” 据此,徐复观认为当代艺术具有两个特性:一是主张破坏艺术的形象;二是 反合理主义,并反由合理主义所解释、所建立起来的历史传统与现实上的生活秩 序。o 这两大特性反映在文学领域内,产生了诸如以乔伊斯为代表的意识流小说, 。徐复观:一个中国人文主义者所了解的当前宗教( 基督教) 问题,李明辉、黎汉基编 ,同上注,第2 1 5 至第2 1 7 页 1 4 试论徐复观文艺美学思想的西方理论渊源 以及由d h 劳伦斯为代表的讴歌无意识的性欲,反抗传统的小说;在视觉艺 术领域,则产生了超现实主义作品和抽象主义作品。徐复观认为当代的超现实主 义和抽象主义的艺术是一种重大的文化现象,抽象是离开自然,超现实是离开人 生、社会。这种抽象与超现实主义把以前一切艺术的观念与传统,完全加以解体、 粉碎了。艺术已经不是美的,也不是生命,也不属于精神。它断绝了对全人类的 责任或关系,而与之背驰、反抗;爆破了人类的良心及由良心而来的活动;以还 原于原始的黑暗混沌之中。“站在艺术自身立场,这是为新艺术开路的先锋;它 破坏了传统艺术,但它本身还不能代表艺术建设性的一面;所以它有如陈胜吴广 一样,能亡秦而自身并不能立国。”回而当今的艺术家,将现代的苦闷与绝望,认 定为是西方文化自身所得出来的苦果,而且在西方文化中找不到突破苦闷与绝望 的道路。因此,他们便否定整个文化,并否定由文化所建立的生活秩序,有意地 走向非人的世界,从而陷入一种不可名状的孤独之中 徐复观并没有将所有的责任都归之于弗洛伊德一人。他认为弗洛伊德的理论 之所以能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并非其自身有大的“魔力”,。而实在更有文学自 身的问题及时代的问题,作其强大的背景,因而因缘时会,大家便不知不觉的都 在时代的十字路口上碰上了面。”o 从文学自身的角度来看,十九世纪欧洲的自然 主义的表现手法,到了二十世纪已近穷途末路,作家要寻求突破,则必须要有新 的文艺理论的支撑,也需要对新技巧的探索,而弗洛伊德的理论一出,无疑替很 多作家、艺术家开辟了一个新的世界。从时代特征来看,十九世纪以来资产阶级 生活的腐烂,使得艺术家们感到传统道德伦理的虚伪;世界危机的产生,则让他 们感到传统文化的脆弱,。于是人们除了沉透到自己的深层心理中去,以把握住 一个原始而幽暗的内在生命,以为人生的实体以外,觉得更没有甚么值得相信的 东西,更没有值得依恃的力量”o 这里需要提及并澄清的一个问题是,徐复观 并不是认为当代艺术的产生仅有弗洛伊德理论这一唯一根源,他同时指出了二十 世纪文化的另一个特征,那就是对人们科学技术的过分依赖,却不注意它可能达 到的界限,以致随意扩大使用科学上所得的结论,而愈益破坏了文化中的价值系 。徐复观:艺术与政治,徐复观文存) ,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 9 9 1 年版,第2 1 8 页。 雪徐复观:弗诺特对现代文学的影响 ,李明辉、黎汉基编徐复观杂文补编思想文化卷 ( 上) ,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2 0 0 0 年版,第1 7 5 页 。同上注,第1 7 6 页 1 5 试论徐复观文艺美学思想的西方理论渊源 统,愈益消蚀掉了文化中的人类爱的成分,以致于“科学者压倒了一切宗教、哲 学、艺术者的地位;技术的效用,取代了一切思想家的效用”回。当然,正如我 们在第一节中已经论述过的那样,这其实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弗洛伊德理 论所代表的是极端的官能化的文化;而对科学的盲目信仰,则导致了极端技术化 的文化,技术满足了官能的需求,而官能则推动了技术的发展。 但是,徐复观认为弗洛伊德理论受到追捧,以上两点只是重要原因,其背后 却还有其终极的根源,那就是西方文化传统对于理性的片面运用。徐复观指出, 理性的本身是统一的,但是人在运用理性的过程中,却常常失于偏颇,西方文化 就常偏向于“知性”这一方面。他将知性比作中国旧式的灯,“只能照向外面而 常不会照自己;对自己生命以外的东西,分析、综合、比较、判断,都井井有条; 但对人的生命自身,则一任其保持原始的混沌状态。”o 当今世界在科学与资本主 义的联合作用之下,充斥着功利主义,原始生命的冲动更是在这种外在世界的冲 击下,而扩大了范围,充实了气力。知性之光在原始生命冲动之前,则显得黯然 无光,怯然无力。徐复观认为只有以理性中“德性”的力量,将生命加以转化、 升进,将生命冲动化为道德实践,人类社会才能随科学的发展而发展。但西方文 化中是缺乏这一自觉的,“西方现代一切反合理主义的思想,以及假科学之名以 否定人的理想性的逻辑实证论,心理行为主义,精神分析等等,都是从这个根源 中发生出来”。囝在这些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文学艺术,也以表现原始生命的混 沌,丑恶与幽晦为己任,因而也是混沌的,丑恶的,幽晦的。人类迷失了向前 的方向与气力,于是只有顺着原始生命的盲目性向后退,退到整个毁灭为止。”o 徐复观对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的批判,并不仅仅是出于学理上的探究, 为批判而批判,而是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参照系,与中国文化中所讲的“心”作 比较,从而为中国的艺术精神在根源之地找到载体。他指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也有对人的深层心理的认识,但这种认识与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的深层心 理在性质和方向上是完全不同的。“中国文化认为人生价值的根源即在人的自己 的心”。 这个心,和信仰以及西方唯心论所说的形而上的心,完全属于不同 。徐复观:爱与美,徐复观文存,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 9 9 1 年版,第2 2 1 页 。徐复观:毁灭的象征对现代美术的一瞥,同上注,第2 6 5 页。 o 同上注。 o 同上注。 徐复观:心的文化 ,李维武编中国人文精神之阐扬徐复观新儒学论著辑要,中 1 6 试论徐复观文艺美学思想的西方理论渊源 的性格;而是和耳目五官一样,属于人的生理构造的一部分,并且,耳目的作用 小,是为。小体”,人生价值根源所在之心才是“大体”徐复观进一步指出,现 代科学并不足以否定中国的心的文化,因为我们在人的内心确实能够体认出孟子 所说的。性善”,即“恻隐之心、是非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回因此,“中 国人的看法,认为善是人的性,是存在于人的最深奥的地方,这才是人的生命的 根源。而恶,只是浮在善的上面的东西,它只能给善一种干扰,好像浮云遮日一 样。所以人只要有一念的自觉,便可自己知过、改过。”o 将这种心的作用落实于文学艺术,在儒家传统看来,是要经由乐教的发扬, “使潜伏于生命深处的情得以发扬出来,使生命得到充实,这即是所谓气 盛。” 在论述儒家乐教对人格修养的作用时,徐复观说了以下的这段话: 如实地说,道德之心,亦须由情欲的支持而始发生力量,所以道 德本来就带有一种“情绪”的性格在里面乐本由心发,就一般而言, 本多偏于情欲一方面但情欲一面因顺着乐的中和而外发,这在消极 方面便消解了情欲与道德良心的冲突性同时,由心所发的乐,在其 所自发的根源之地,已把道德与情欲融和在一起,情欲因此而得到了 安顿,道德也因此而得到了支持此时情欲与道德圆融不分,于是道 德便以情绪的形态而流出o 可见,徐复观并非不谈情欲,他只是认为这种情欲不是如弗洛伊德精神分析 学所说的那样,只许在以“性欲”为内容的“潜意识”上立艺术的根基,而是应 当建立在意识及良心的基础之上并且,这种情欲必须向内沉潜,与更根源之处 的良心融合在一起,“于是此时的人生,是由音乐而艺术化了,同时也由音乐而 道德化了”。国同时,这种人心深处之情不仅仅是在向外发,而且也经由音乐( 艺 术) 向上提,“层层提高,层层向上突破,突破到为超艺术的真艺术,超快乐的 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 9 9 6 年版,第1 1 3 页 。徐复观:心的文化 ,李维武编中国人文精神之阿扬一徐复观新儒学论著辑要,中 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 9 9 6 年版,第1 1 4 页。 。徐复观:一个中国人文主义者所了解的当前宗教( 基督教) 问题,李明辉、黎汉基编徐 复观杂文补编思想文化卷ft - ) ,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2 0 0 0 年版, 第1 6 2 页至第1 6 3 页。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7 年版,第2 l 页。 o 同上注,第2 2 页。 o 同上注。 1 7 试论徐复观文艺美学思想的西方理论渊源 大快乐”。 陈昭瑛曾说:“如此强烈地肯定情欲在道德实践中正面的积极的作用, 可以说先秦以后,复观先生是第一人。”o 这一论断是不错的。 儒家思想由音乐的教化发扬而来的艺术之心,最终还是要向上提高到“性善” 的道德之心,但这并非中国心的艺术之全部,亦非主体,徐复观在 中国艺术精 神中所着重论述的,是庄子虚、静、明的心,他认为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心灵, 才是艺术价值的根源。因为“艺术要求美的对象的成立”,而“纯客观的东西, 本来无所谓美或不美。当我们认为它是美的时候,我们的心此时便处于虚、静、 明的状态。”国这就涉及到了徐复观对于艺术之本质的看法,也是我们在下面这个 部分论述他的文艺美学思想对康德美学理论的吸收时,将要详细讨论的问题。 第四节艺术之本:对康德美学理论的吸收 康德的判断力批判是奠定近代西方美学理论的基石,可以说,此后诸多 美学体系,都是在此基础上衍生发展而来,徐复观也注意到了这一事实 因而, 在对以弗洛伊德理论为导向的当代艺术作了深刻批判之后,徐复观转而思考艺术 本质,最终落实在康德的美学理论之上可以说,他对艺术的解读和阐释,都是 建立在对康德美学理论的理解、吸收和改造,并与中国传统理论相结合的基础之 上的。囝徐复观写中国艺术精神以及随后的石涛之一研究,一方面如他自 己所说,是对庄子精神的再发现;另一方面,从他对西方文艺理论的借鉴和发挥 上,我们也可以说是对康德美学思想的再发现。这具体体现在徐复观对于若干美 学问题的理解上,如美的定义,自由美与依附美,艺术领域中的“第二自然”以 及天才与鉴赏力等方面,以下,就这些具体问题,我们来看看徐复观对康德理论 的再发现。 o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7 年版,第2 4 页。 o 陈昭瑛:一个时代的开始:激进的儒家徐复观先生徐复观先生逝世七周年,徐复 观文存附录二,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 9 9 1 年版,第3 7 2 页 9 徐复观:心的文化,李维武编中国人文精神之阐扬徐复观新儒学论著辑要,中 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 9 9 6 年版,第1 1 5 页至第1 1 6 页 o 比如在石涛之一研究 中,徐复观就曾说:“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之外, 另建立判断力批判:在判断力批判中,强调了对美的判断,与前两者并不相同的特别性格, 使之不致互相混淆混乱,因而奠定了近代美学的基础。”参阅( 增补四版) 石涛之一研究 , 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 9 8 2 年版,第2 l 页。 o 徐复观对康德的解读,事实上还存在偏差。从消极的方嚣讲,这种偏差是因没有完全了解 康德理论而产生的一种误读;从积极的方面讲,这种。误读”又恰好是徐复观对康德理论的 创造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