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果欲学医,功夫在医外.doc_第1页
汝果欲学医,功夫在医外.doc_第2页
汝果欲学医,功夫在医外.doc_第3页
汝果欲学医,功夫在医外.doc_第4页
汝果欲学医,功夫在医外.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汝果欲学医功夫在医外与美国医学生交流有感张遇升4月12日晚,协和医大2000级与2001级部分同学与来自哈佛大学医学院与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P)医学院的交换学生进行了一次准忘的“对话”。友好坦诚的交流跨越了语言的差异,共同的医学理想拉近了彼此的距离。3名哈佛男生的幽默睿智与3名UCSF女生的自信开朗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半个多世纪以前,协和的医学教育起源于美国,半个多世纪以后,当我们再次以一个医学生的眼光去审视自身和这些美国同行时,感触颇多。在此记录下感受最深的几点差异,以及这些差异背后的东西。当谈到自己的经历时,交流学生都强调兴趣的决定作用。来自UCSF的Jenile颇具代表性:她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公司工作,当过老师,还在非洲当过好几年的志愿者,拿每月5美元的工资。但当最终发现医学是自己的真正兴趣后,虽然已经30多岁,还是义无反顾地报考了医学院。哈佛的Taylor在大学修人类学,但课余义务地在救护车上服务,4年的志愿者经历让他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有了上医学院的念头。兴趣不是凭空产生,而且也会常常变化,如何才能产生持久的兴趣并使之成为事业的动力呢?我曾问Taylor是如何判断自己真正兴趣的,又是如何在医学院枯燥繁重的学习中保持这种兴趣的。他的回答透露出两层意思:1兴趣往往源于一种经历一种持久的体验。2持久的兴趣更多地来自一种责任感,一种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Taylor义务地在救护车上服务时并没有想到过自己会对医学发生兴趣,但奉献社会的一种责任感驱使他坚持了4年,这其中与医生护士的接触,照料急诊病人的过程无疑都增添了这种兴趣。我们都有这种感觉,对什么事发生兴趣不难,难在遇到困难时如何坚持。如果你把这项工作当作自己的使命,当作一种神圣的责任,困难也会变成一种乐趣。协和的同学,高考报志愿时明白自己兴趣的本不多,八年漫长繁重的学习中还兴趣浓厚的估计更寥寥。其中原因,很难一言道明。既然没有办法因兴趣而开始,那就让我们开始感兴趣吧。珍惜每一次体验不同经历的机会,无论是在课堂,在病房,还是在实验室,在经历中发掘自己的真正兴趣,将其神圣为自己的责任,坚持走下去。理解先行当被问及在哈佛什么被认为是一个医生最重要的素质时,Taylor的回答出乎了我的预料:理解先行。他说,在哈佛医学院,无论你的医术有多高,不懂得理解病人的医生是不合格的。设身处地地为病人着想,根据他的背景、经历、好恶,结合他所有的信息提出合理的诊治方法,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好医生。对他个人来说,他觉得作一个医生能获得的最高评价莫过于你的病人对你说,你是真正理解我的医生。对一个医生来说,理解是不是最重要的恐怕仁者见仁。什么是一个医生或是一个医学生最重要的素质?每个人对这个问题可能都有自己的答案,但却不能没有答案。打个比方,一家优秀的企业必定有其核心竞争力,你可以买与他相同的原料,建同样的生产线,但你却无法复制这家企业,因为它的核心竞争力,它的文化,你是无法复制的。协和用了医学院里最好的原料(考分最高的学生),采取了最长的生产流程(8年制),最高的合格标准(85分制)。但如果有一天,另一家医学院也招到了差不多的学生,采用了同样的8年制,用同样的教材,也是85分给学位,我们能有不一样吗?如果哈佛尚能对其他竞争者说,我们的医学生最能理解病人。我们能对我们的竞争者说什么呢?基于病例教学哈佛大学医学院是全美最早实行基于病例教学(CaseBasedStudy)的学校,UCSP也于两年前实行。据交换学生介绍,在CBS教学中,学生被分作若干组(每组46人不等),教员每次提供讨论的病例和参考文献,学生们课下针对病例自行阅读文献,学习知识。第二次上课时小组讨论,分享所得,提出疑惑,共同寻求解答。学生轮流任组长,掌握时间和讨论方向。教员参加讨论,但只答疑和提供必要的指导,控制学习的质量,另外根据每个人的表现给分。期末也会有笔试,考查总的情况。这种教学模式晨令人耳目一新之处不在于教学内容的变化(由传统的课本变成了病例),而是一种学习主体的转变:教学舞台上站的不再是老师,而是学生。学生当演员,自己来演;老师只是导演,教你演,决不替你演。而过去,老师不但是导演,而且是演员,学生只是观众。道理很简单,看戏与演戏是完全不同的体验。观众们看了8年的戏后,能熟记各出戏的情节,就被贴上合格的标签,推上前台演戏。人们不禁要问,看戏看的好的真的就会演吗?好的看客真的就是好的演员吗?一位西方教育家讲,大学的本质,在于把一群优异的年轻人聚在一起,让他们的创造力互相激励,产生使他们终身受益的智慧。仔细想想,习惯于听课“记笔记背书考试的我们在大学除了考试前“这个要考,那个不考”的讨论,还有多少次认认真真地和老师同学讨论过学术的问题。在CBS教学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观点,而是通过阅读和讨论找出观点;不再是机械地记忆一大堆事实,而是记住对解决病例最有用的;不再是一味地学习知识,而是学习、奉献、分享知识;不再是孤军奋战,而是团结协作。笔者参加了一个本班同学组织的Pretest讨论组,七八个同学各自复习美国职业医师考试(USLME)Stepone的内容,每周进行一次讨论,轮流任组长。虽然参加的时间不长,但明显感到学习效果的不同。同一个知识点,听别人讲解过后,或是替别人讲一遍后,印象尤其深。因为在讨论或争论时,你的每一根神经,每一块肌肉都参与其中,对问题的理解程度自然大不一样。相互启发,彼此激励,接受、奉献、分享的快乐是在坐着听课时从不曾体会过的。压力:大小相同,方向不同对协和学生来说,85分永远是一条生死线。这些美国医学生看上去好像要轻松得多,哈佛和UCSF医学院前两年只有及格与不及格(passorfail)两个档次,三四年级因为学生要参加USLME的StopOne,StepTwo考试,学校对学生的考查更松。三四年级的学生还可以向学校提出一到两年的休假,学校保留学籍,自己去干喜欢的事:作研究,旅行,工作甚至结婚生子。UCSF的Maranda就利用一年的休假对旧金山的无家可归者做了系统的研究,对如何解决他们基本的医疗卫生需求提出了很多建议,并从中找到了自己的理想作一个服务社区的全科医生。大家对哈佛与UCSF如此宽松的环境如何保证学习质量很感兴趣。交谈中,我们发现,一方面由于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你平时若不好好念书,讨论时发不了言,是一件很丢脸的事,这是一种无形的压力。讨论时老师的参与,也可以随时监控学生的学习质量。另一方面,由于在美国念医学院很贵,很多学生都是贷款上的学,念完如果什么都没学到,USLME又考得不好,没有医院愿意接受你作住院医,那简直是自毁前程。未来职业的压力也逼得你好好念书。协和的同学似乎没有很大的职业压力,毕业后要当个大夫问题还是不大的。而且念8年书,就算上课睡8年觉,只要考试能过,也没人觉得不光彩,老师也不会来管你。所以85分的要求确实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学生的学习质量(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哪天学校说及格就可以拿MD,估计自习室的人会少一多半的)。要学好一个东西,适当的压力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并不能光看到美国医学生没有85分的限制就以为人家压力小。压力都差不多,只是来源不一样。物理学上,纵使力的大小一样,方向的不同也会导致物体运动的各异。我们和美国医学生压力大小可能差不多,但由于方向不同,所以学生努力的方向也就大相径庭。他们的压力来自于参加的每次讨论,所以得准备好每次的presentation,踊跃地发言,大胆地提问,认真地听取别人的意见,积极地贡献自己的所知;压力也来自未来职业的要求,所以必须以临床为导向,重视实际运用的能力,而非死记硬背。我们的压力来自85分的生死线,来自每门课最后那张考卷,所以得把老师讲的全部记住,而且越详细越好,考前最好还能让老师划划重点泄点题。所以,85分的要求对保证学习质量是绝对必要的。宽松的环境下,可能会有少数人学得更好,但整体的质量是没法保障的。可是,这种压力是否指向了正确的方向?它所采用的一整套考试评价系统是否真正客观地评价了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对他们未来最有价值的能力?汝果欲学医功夫在医外当被问及哈佛医学院挑选学生的标准时,Taylor的回答很有意思:Forlearningmedicine,thethingsoutofmedicinemakeadifference这让我想起陆游的一句话“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所以把它译成“汝果欲学医,功夫在医外”。Taylor解释到,医学本身其实是不难的,无论是外科手术还是内科处方,都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但要想成为一个好医生,尤其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医生,恰恰是医学知识以外的东西起决定性的作用。比如那种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那种对病人深切的同情心,那种在看似重复的劳动中发现新问题的洞察力,甚至是危机来临时的那种勇敢,都不是医学知识本身所能教给你的。所以哈佛在挑选学生时尤其看重你的经历与品质。成绩好是必须的,但只要你的成绩达到一定的标准,说明你是够聪明就行了,并不是非得要第一第二。你非同寻常的经历和这些经历背后所代表的你的品质,才是你未来成功的基石。因为这个世界上,聪明人很多,但真正能做成大事的却不多。哈佛看重的,恰恰是这个。Taylor告诉我,能上哈佛医学院,他志愿在救护车上服务的经历起了很大的作用。仔细想想,这样的经历不正是反映了他乐于为病人、为公众服务,而且做事坚持不懈的品质吗?而这些品质,对于一个医生来说,难到不是最重要的么?协和的同学经历相对简单,2年半北大(或清华),5年半协和,从中学开始,念的就是几乎一样的课本。书念好固然要紧,但这些医学知识以外的东西,这些被别人看重被我们忽视的东西,该怎样去补回来呢?结束语交流学生们对协和同学的勤奋,掌握知识的扎实赞赏不已。Jenile说起在医院同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