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杜甫《八哀诗》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杜甫《八哀诗》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杜甫《八哀诗》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杜甫《八哀诗》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杜甫《八哀诗》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杜甫《八哀诗》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摘要 杜甫是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集大成者,更是一位开创者,正如王禹偶所言“子美 集开诗世界”。他一生诗作近1 5 0 0 首。在不同诗歌体裁和题材领域内均取得突出成就。他 的五言古体诗歌创作数量达2 6 3 首,仅次于五言律诗,在各体创作中位居第二。杜诗中的 五古杰作众多,“三吏三别”、“前后出塞”、北征、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壮游 等作品早已广为人知,但对于八哀诗这一组以叙述人物为主的五古则论者寥 寥。 本文以八哀诗为研究对象第一章就八哀诗本身及其研究现状作一概述第 二章。波涛良史笔篇什若有神”,两句分别出自八哀诗 中的张九龄篇和李斑篇,借 以形容八哀诗所体现的史笔和诗情。此章分八节,通过诗史互证和诗诗互证的方法将 人、事,时、地结合起来,对这八首诗进行了尽可能详尽的解读,包括解释词句典故、引 史料印证诗中所述、对前贤及近人的有关注释提出一己之见、考证诗中人物一生行迹,展 现八人的精神风貌及其背后深广的时代历史内容;并兼及讨论诗作的艺术特色和作者的诗 心诗情。第三章“有韵之史传诗家之绝唱”,二句仿自鲁迅评史记之语“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本章将八哀诗作为一种诗歌类型人物组诗置于诗歌发展史 的长河中溯源探流,讨论其产生之前所受的启发以及之后所发生的影响。 杜甫因其诗作“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 新唐书杜甫传) 而得“诗 史”之称,五古创作于此可谓贡献良多,而八哀诗不仅“善陈时事”,更善于记述人 物,堪穗是“诗史”的锦上添花之作,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定位- 关键词:杜甫八裒诗纪传诗史互证 a b s t r a c t d uf ui sn o to n l yam a s t e rw h os y n t h e s i z e dt h ea c h i e v e m e n to fc h i n e s ec l a s s i cp o e m si n d i t i n g , b u ta l le x p l o r e ri nt h ep o e a yw o r l d w a n gy u c h e n go n c ea p p r a i s e dd ut h a tz i m e i sp 嘣n s o p e n e dan e ww o r l do fp 0 劬啊w i t ha p p r o x i m a t el ,5 0 0p o e m s , d um a d eo u t s t a n d i n g a c h i e v e m e n t si nd i f f e r e n tp o e t r ys t y l e sa sw e l la si nd i f f e r e n tt h e m e s a m o n gt h ed i f f e r e n ts t y l e s o fd u sp 伽噼,t h ea m o u n to ff i v e - c h a r a c t e ra n c i e n ts t y l ep m s ,w h i c hi s2 6 3 ,i so n l yn e x tt o h i sf i v e - c h a r a c t e rl y u s h i t h e r ea r el o r so fm a s t e r p i e c e si nd u sf i v e - c h a r a c t e ra n c i e n t - s t y l e p o e m s 。m a n yo fw h i c ha r eq u i t ew e i l - k n o w ns u c ha ss a n l is a n b i e , b e i z h e n g , f i v eh u n d r e d s w o r d s a b o u t m y f e e f i n g m n e e l e a v i n g c h a n g a n f o r f e n g j o a n , z h u a n g y o u , a n de r e h o w e , , e r , t h eb aa ip o e m ,as e r i e so ff i v o - c h a r a c t e ra n c i e n ts t y l ep o e m sd e s c r i b i n gf i g u r e sh a dr a r e l yb e e n d i s c u s s e d t h i sd i & 蚴 t a t i o np i c k st h eb aa fp o e ma st h er e m a t c ht o p i c 1 1 地f i r s tc h a p t e rp r e s e n t st h es t o r y o fb aa ip o e ma n di t sb a c k g r o u n d , a n dp r e s e n tr e s e a r c hi n t ot h i sp o e t i cw o r k 1 1 ”s e c o n d c h a p t e ri sd i v i d e di n t oe i g h tp a r t s e a c ho ft h ee i g h tp o e m si sa a l y z e di nd e t a i l st l l 栅g ht h e i n t e r - v e r f i c a t i o no fc h a r a c t e r , i n c i d e n t , t i m e , a n dp l a c eb e h v e e nt h ep o e ma n dh i s t o r yr e c o r d s a n db e t w e e nt h ep o e ma n do t h e rp o e m s b yt e x t u a lr e s e a r c h , t h ed i s s e r t a t i o np r o v i d e si t so w n v i e wo np r e v i o u se x p l a n a t i o no ft h eb aa ip o e m ,a n di n v e s t i g a t e st h et r a i lo fe a c hc h a r a c t e ri n t h ep o e m i tt r i e st o 啪f o l dt h es p i r i t u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t h ee i g h tc l l a r a c t c r st o g e t h e rw i t ht h e s p e c i f i ch i s t o r i e a lc o n t e x t w i t l l a l t h ea r t i s t i cf e a t u r ea n dd u se m o t i o ne m b o d i o dw i t h i nt h e8 p o e m sa r ca l s oe x p l o r e di nt h i sc h a p t e r i nt h et h i r dc h a p t e r , t h eb aa ip o e m i sr e g a r d e da sa p o e t r yt y p e 9s e r i e so fp o e m sd e s c r i b i n gf i g u r e s i ti sp u ti n t o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h i s t o r yo f c h i n e s ee l a s s i c a lp o e t r yt ot r a c et h er e v e l a t o r y $ d l 嘲o ft h ep o e m sa n di t sl n f l u e n c e s a f t e r w a r d s d u sp o e t r yi sa p p r m e da s r b y m j n gh i g 衄y b e c a u s eh er e l e v a n t l yd e s c r i b e st h ee v e n t so ft h e t i m ew i t hp e r f e c tr h y m i n gs k i l l t h a ti sg r e a t l yc o n t r i b u t e db yh i sf i v e - c h a r a c t e ra n c i e n t - s t y l e p o e m s a san m g n u mo p u s ,b aa ip o e mp r e s e n t sn o to n l yt h ea r to f r e c o r d i n gh i s t o r i c a le v e n t s , b u tt h er e f i n e m e n ta n ds k i l lo f p o r t r a y i n g t h e r e f o r et h e s ee i g h tp o e m ss h o u l db ew e l lc o n c e r n e d i na c a d e m b k e yw o r d s :d uf u b aa ip o e m b i o g r a p h y i n t e r - v e r i f i c a t i o nb e t w e e np o e m sa n dh i s t o r yr e c o r d s 第一章八哀诗筒述及其研究状况综述 有诗日:“遇主名高1 - - 礼赋,怀人心折八哀诗。”。此二旬皆就唐代大诗人杜甫 而言,前句指杜甫天宝末年向玄宗献三大礼赋之后,“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 府兵曹参军”2 ,故日“遇主名高”;后句指杜甫晚年所作的一组五言古诗八哀诗,追忆 哀悼八位已逝去的人,故云“怀人心折” 究竟八哀诗是怎样令人心折的怀人诗作呢? 第一节八哀诗简述 一、内容 o k 哀诗中最长者为8 6 句,最短者亦有4 0 旬,全诗共4 8 6 旬2 4 0 0 多字,描述了 王思礼、李光弼、严武、李琏、李邕、苏源明、郑虔、张九龄这八个人的生平遭际和精神 风貌。此八人与杜甫同时代,堪称是那个时代的优秀人物,且多数与杜有过往来交游,但 皆先于杜甫而逝,故而诗篇在记叙各人故事以外,兼带描写了诗人自己与其人的交往以及 对其人的怀念哀悼之情。 对于诗中所写八位人物,莫砺锋杜甫评传中有很好的概括和评述:他们在唐帝国 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中各自具有某一方面的代表性。王恩礼、李光弼、严武三人都是良将, 在平定叛乱和抵御外侮的战争中战功赫赫。李琏是皇族中最称贤德之人,以“谨洁忠勤” 见称。李邕是誉满天下的名士,且具有刚直不阿的风范和嫉恶如仇的品格。苏源明、郑虔 都是孤贫笃学之士,在陷贼期间苏拒受伪命,郑则托病不就伪职且以密章达灵武,都能保 持操守。张九龄是开元贤相,以其才能和忠贞品德为开元盛世做出了贡献。然而这八位人 物生前都有才能不得施展、抱负未能实现的悲哀。王思礼功名未就,年寿不永;李光弼忠 而见谤,忧惧而没。严武曾遭贬谪,年亦不永;李琏佯狂避祸,无所作为。李邕名高招忌, 惨遭杖杀;苏源明屈居下僚,饿死长安郑虔远谪海隅,老死他乡;张九龄被馋罢相,远 。此为清代诗人盛锦所作题杜文贞公南池新祠 中的两旬全诗为:“浣花游迹寄南池,洗马鸣蝉感昔时遇主名高( - - - - 札赋 ,怀人心折八哀诗h 铸同贾岛应呼佛,绣比平原合买丝玉貌仰瞻如旧识忆曾亲拜草堂祠”见清沈德潜编 清诗别裁集 卷三十 2 旧唐书卷1 9 0 列传一百四十文苑杜甫 一f 离朝廷1 这八首诗如同八个人的传记,详细或突出地记叙了各人一生的主要事迹,诗中有叙事、 有写景、有议论、有抒情。人才不尽其用之哀是贯穿全诗的情感主线,而各篇又以伤悼传 主的亡逝收柬。清佚名杜诗言志卷九张九龄篇后说:“哀八公,非独哀其亡逝,大半 皆有惜其不能尽用于时之戚。此又与少陵生平自伤之怀抱,相感发耳。”此言极是。八哀 诗被今人称为“有韵的史记,而且充满感情,呜咽淋漓,即使在史记中也是不 可多得的名篇”,2 诗中感情的“呜咽淋漓”正是由于杜甫在“不能尽用于时之戚”上与八 人有着强烈的共鸣。这组诗写的是八个人的悲剧,也是诗人自己的悲剧,而这种个人的悲 剧又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的重要原因之一,或说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表现之一,王嗣爽说: “王、李名将,因盗贼未息,故兴起二公,此为国家哀耳”惭以, 八哀诗所哀者在 八人之外,更为诗人自身和整个国家而哀。 二、背景 八哀诗中所反映的历史时代背景为公元8 世纪中唐王朝的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前 后,尤以后者为主,这是不争之实。而有关此诗的写作年代则有争议,虽然诸注家多同意 非一时之作,但大致的作年为何则有几说: 第一,宋赵次公认为在永泰元年 7 6 5 九月,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 按:以下皆 称先后解) 中说:“八诗旧本在夔州诗中,几乎成丙午大历元年诗,而蔡伯世指为大制 作,特取冠夔州之古诗今次公定作诗先后,不问制作之大小也。必定为今岁乙己永泰元 年九月诗,何也? 按编年通载,是岁八月,仆固怀恩及吐蓍、回纥,党项羌、浑、奴刺众 三十万寇边,掠泾、郐,躏风翔,入醴泉、奉天,京师大震。公此诗当九月间以所闻而作 也。或日,公之伤时盗贼未息,则复有盗贼者乎? 次公答以 登楼诗云西山寇盗莫相 侵,盖尝指言吐蕃矣。”蔡梦弼杜工部草堂诗笺( 下称草堂诗笺) 编此诗为“永泰 元年到云安所作”,与赵次公意见相同。 第二,黄鹤认为是宝应、广德至大历初,“八诗非一时所作,如李光弼诗洒泪巴东 峡,严武诗怅望龙骧茔,n - - 诗在夔州作无疑。如李邕诗君臣尚论兵,将帅接燕 蓟,则是史朝义未平,正经营河北之日,当在广德之前,盖自宝应、广德至大历初,有 1 莫砺锋杜甫评传 ,页1 7 卜1 7 6 2 见牡甫叙论 1 6 5 页,朱东润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1 年3 月 杜臆,页2 3 5 。 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 页6 8 0 ,( 唐) 杜甫著,( 来) 赵次公注,林继中辑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4 年1 2 月 - 2 此作也。”1 黄鹤此说跨度最大,为7 6 2 7 6 6 年之间。 第三,钱谦益将八哀诗列在“居夔州作”的古诗四十九首之首2 杜甫于大历元年 7 6 6 春晚移居夔州,大历三年 7 6 8 正月离夔州东下3 ,则钱谦益所指的时间为大历元年 7 6 6 至三年 7 6 8 之间。 第四,仇兆鳌认为在大历元年 7 6 6 秋,杜诗详注说“诗序所云,乃一时追思之作 观哀郑虔诗云秋色余魍魉,当是大历元年之秋” 第五,浦起龙将八哀诗编在大历元年 7 6 6 、二年 7 6 7 之阃4 。 第六,冯至在杜甫传“夔府孤城”一节中提到八哀诗5 ,也是将其归入夔州 诗作;陈贻掀在杜甫评传中认为八哀作于大历元年秋6 ,同意仇兆鳌说;莫砺锋杜 甫评传认为是夔州时作7 。 综上,赵次公仅因永泰元年八月的史事而定八哀为此年九月作,未考虑诗中的追 忆笔调、出峡北归之心等诸因素,故而不妥。黄鹤因李邕诗中“君臣尚论兵,将帅接燕蓟” 一句将八哀作年推至广德之前,有误,仇注中已指出,本文第二章第五节亦有详论。 其它诸家都将八哀归入夔州诗作( 大历元年秋杜甫已在夔州) ,此说可从。这八首诗 篇幅如此之大,情感如此之深,作于一时的可能性似乎不大,故不必拘于“大历元年秋” 一说莫砺锋在杜甫评传中指出,杜甫在夔州时,唐王朝的形势非但没有如他希望出 现好转,反而更加恶化;又杜甫自己的旧交此时已大半不在人世;并且个人的健康状况日 益恶化,只能依附于柏茂林之流的小军阀。在这种背景下,在这样失望、孤独、烦闷、压 抑的心态下,他创作了大量怀旧与咏史诗,八哀诗就是其中追忆自己所敬爱的当代优 秀人物的诗篇。 1 见杜诗详注 卷十六,页1 3 7 2 2 钱注杜诗 卷七,页2 0 0 据闻一多少陵先生年谱会笺 ,见闻一多全集) 第六册,页1 7 5 - - 1 8 0 读牡心解,卷一,页1 4 3 见冯至全集 第六卷,页1 3 6 杜甫评传 ,陈贻缎著。下卷页1 0 3 0 7 杜甫评传 ,莫砺锋著,页1 7 ,一1 7 6 o 见牡甫评传,莫砺锋著,页1 6 9 - - 1 7 7 。 3 一 第二节八哀诗研究状况综述 一、专题论文 近二十年来。对八哀诗作专题研究的单篇论文很少,目前可见的有4 篇,分别是: ( 1 ) 朱东润杜甫的八哀诗( 收入中国文学论集一书,中华书局,1 9 8 3 年4 月) 此文大致包括以下内容:第一,从诗歌创作主题的角度分析了八哀诗在后世遭到 批评、不被重视的原因。第二,以律诗和绝句为例说明杜甫在诗歌创作中做出了有心的新 的尝试,他的八哀诗是要为人物的叙述开辟一条道路虽然这条道路的影响不及七 律和绝句。第三,对八首诗略作比较和分析。第四,以画坛比拟了诗坛创作题材的变化。 ( 2 ) 林继中诗心驱史笔杜甫( 八哀诗) 讨论( 载于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 会科学版) 1 9 9 3 年第5 期) 林文以对“诗史”的总体认识为出发点,提出“诗史一说似乎要求将诗史化, 是否符合杜甫的初衷”这一问题,通过分析论述得出结论:“杜于史只取叙述之长,虽形 似史传,而于取舍谋篇,都出以诗心。其中虽有对史传记人完整性的追求,但仍以伤时 的抒情性为主脑,为此甚至不避与史笔相左的累旬、失轻重之体,而力求感情 的回荡、寄思的饱满。”文章主要内容可归纳如下:一,八哀诗与以诗记人传统的联系 和区别。二,通过与五君咏、饮中八仙歌的对比,说明杜甫在诗中有意增加了叙述 的成分,追求史传的效果。这是杜甫的创格。三,从中国诗讲求精炼的传统以及诗作本身 的解读对“累句”一说进行辨析,指出八哀是老牡力辟新路子的明证。 ( 3 ) 刘明华 八哀诗) 无房瑁考辨( 载于杜甫研究学刊1 9 9 5 年第1 期) 对于房瑁为何没能成为八哀咏叹缅怀的对象,清代施鸿保认为是牡甫并不推重房 瑁,当代多数学者认为是杜甫出于政治上的考虑而有所顾忌。本文作者对此二说均不赞同, 提出新的解释,认为八哀无房瑁,主要是创作上的“避复”而不一定是政治上的“顾 虑”。文章先说明了杜甫本人、八衷其作的不顾忌以及当时无政治压力的写作背景,进 而从文体的角度和创作状态抒情高潮的角度,提出“避复”一说,即避免重复对房瑁的总 结和怀念,不再用诗这一文体重复杜甫在祭故相国清河房公文中抒发的感情。 ( 4 ) 谢建忠 为代表的史 传文学传统,其所谓创格是对这二者的一种艺术超越。文章主要内容可概括为:首先,在 肯定王嗣爽“创格”一说的同时,指出其“盖法诗) 之颂”一说之误其次,提出 八哀诗在诗歌传统方面的创格之源是汉末建安的七哀诗。写一人诸事而伤怀的作 品如颜延之五君咏、沈约怀旧诗、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八首、李邕六公 篇构成了人物组诗的传统,杜甫八哀诗是这一传统的最高峰。最后,从写作动机和 人物传记的构思手法来说明八哀诗创格之源在史传文学传统。 由上可知,有关( j k 哀诗的研究论文主要有两条脉络:一是从以诗记人这种形式入 手,二是从诗作所体现出的史传传统入手。研究者多认为这二方面的结合使八哀成为 杜甫的“创格”从“创格”这一论点来看,朱文、林文,谢文都是秉承王嗣爽。以韵语 纪之,乃老杜创格”一说而来,但又做出了具体详细而各具特色的阐释刘文则侧重于从 作家的创作状态和文体选择来研究八哀诗,虽有偏于主观臆测之嫌,但不失为一个新 的研究思路。 二、其它论著 另有一些关于八哀诗的介绍和评论,散见于其他论著中,列举如下: ( 1 ) 冯至杜甫传中说:“他( 指杜甫) 还写了八首长诗,怀念八个人物,集在一 起,叫做八哀诗。其中有他钦佩的前辈张九龄、李邕,有逝世不久的名将王思礼、李 光弼,有给他很大帮助的李琏、严武,有他最亲密、彼此最没有猜疑的好友郑虔、苏源明。 这八首诗无异于八篇传记,但它们只有历史的价值,艺术方面并不算是成功的作品” ( 2 ) 朱东润杜甫叙论中说:“更胆大泼辣的是他的八哀诗这是五言古诗, 但是和一般的五言古诗有所不同,因为这里不是抒情而是带着抒情的叙事诗。叙事诗是中 国固有的传统。三百篇的繇就是叙述中国古史的叙事诗,其他的名篇还很多汉 代的古诗为焦仲卿妻所作,更是一篇一往情深的叙事诗,但是到了建安、黄初以后, 这样的叙事诗便不多了,即使有一些,篇幅也不是那样的磅礴。到杜甫手里,这才重新发 展起来。八哀诗是八篇独立的传记,是有韵的史记,而且充满感情,呜咽淋漓,即 使在史记中也是不可多得的名篇。”2 ( 3 ) 陈贻掀杜甫评传第十七章第七节。诗的自传和列传”中说:“这年秋天( 按: 指大历元年秋天) ,他不仅用诗写自传,也用诗为他人立传,作八哀诗八篇,以抒发 1 见冯至全集 第六卷页1 3 6 2 见杜甫叙论 1 6 5 页 一5 一 叹旧怀贤之思。这组诗有叙有评,俱见哀情。”对八首诗所写人物略作介绍并点评其 中若干诗句之后,于本节结尾说:。八哀诗悼友怀贤,每有哀时之叹、优生之嗟。老杜 这一时期大量创作的忆旧诗篇多如此。这类作品,虽说是诗人当时思想感情起了新变 化、感伤情绪增多后的产物,但总的看来,其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生态度仍然是积极入世、 面对现实的。”1 ( 4 ) 莫砺锋杜甫评传指出杜甫在夔州时因国家时局和个人情况陷入了失望、压 抑、苦闷的心态,在这种心态下创作了大量回忆性诗作。这些诗作大致被分成四类:回顾 自己的人生道路,如壮游、昔游;追忆自己敬爱的当代优秀人物,如解闷十二首、 存殁口号,首推八哀诗;反思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如往在、诸将; 缅怀历史上的优秀人物,如 就是有意收拾荒芜,以诗入史,哀高才陵替,为前贤 旧友造一座心灵的凌烟阁的这种荒芜感、苍凉痘,以及第二首直笔在史臣到第 八首波涛良史笔,就是黏合组织结构的复合要素,一者为哀思情调的要素,一者为历 史意识的要素。”1 综观以上各家说法,可以发现八哀诗自身的“批评史”经历了这样的发展过程: 第一,评论篇幅逐渐扩大化,如从冯至的百余字到杨义的千余字;第二,评论角度逐渐多 样化,如朱东润从叙事诗的角度、莫砺锋从夔州诗的创作心态、杨义从结构学的角度;第 三,评论语言倾向于褒扬赞美。冯至只肯定了八哀的历史价值,而认为它艺术方面不 够成功,朱东润说其4 不可多得”,杨义更说八哀是“以精神探索,关注入的命运, 进而超越现实的功名探讨人生价值中那些属于永恒的因素”。 这说明( j k 哀诗逐渐受到重视,正所谓“颖锐物不隔”( 王思礼篇语) 是也。本文 拟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八哀诗作出更深更细的研究:一、运用诗史互证的方法逐 篇细读八哀诗文本以便更深刻地理解诗意,通过了解诗中所写八个人的生平事迹,进 一步了解当时的社会时局状况,藉此体会杜诗中“诗史”精神。二、以八哀诗为出发 点,梳理人物组诗的发展脉络,向上追溯其源头,向下寻找其流变。最后,综合考量品评 八哀诗在杜集中的地位以及在整个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的影响和作用。 物义李杜诗学) ,页7 相7 4 7 。 第二章波涛良史笔篇什若有神 第一节王思礼篇 赠司空王公思礼是( k 哀诗首篇,诗云: 司空出东夷,童稚刷劲翮追随燕蓟儿,颖锐物不隔服事哥舒翰,意无流沙碛 未甚拔行间,犬戎大充斥短小精悍姿,屹然强寇敌贯穿百万众,出入由咫尺马 鞍悬将首,甲外控呜镝洗剑青海水,刻铭天山石九曲非外藩,其王转深壁飞兔 不近驾,鸷鸟资远击晓达兵家流,饱闻春秋痹胸襟e l 沉静,肃肃自有适潼关初 溃散,万乘犹辟易偏裨无所施,元帅见手格太子入朔方,至尊狩梁益胡马缠伊 洛,中原气甚逆。肃宗登宝位,塞望势敦迫。公时徒步至,请罪将厚责际会清河公, 问道传玉册。天王拜跪毕,谠议果冰释。翠华卷飞雪,熊虎亘阡陌。屯兵凤凰山,帐 殿泾渭辟金城贼咽喉,诏镇雄所搓禁暴清无双,爽气春淅沥巷有从公歌,野多 青青麦及夫哭庙后,复领太原役恐惧禄位高,怅望王土窄不得见清时,呜呼就 窀穸永系五湖舟,悲甚田横客千秋汾晋间,事与云水白。昔观文苑传,岂述廉蔺 绩嗟嗟邓大夫,士卒终倒戟, 本首诗题在先后解中作“故司空王公思礼”,题下注次公e h “旧本作赠字。” 仇注日:“八章之中,题首言赠者四,乃称死后赠官也。”施鸿保读杜诗说:“下题 八人,王思礼、严武、汝阳王琏、李邕,皆加赠字,李光弼、苏源明、郑虔、张九龄,皆 加故字。明是俱殁也。” 案:“赠”意指死后追封某人官职,所谓“生前日封,身后日赠”。据史,王思札加 司空一职在上元元年 7 6 0 ,死于上元二年 7 6 1 。旧唐书卷1 0 肃宗本纪:“( 乾 元三年) 7 6 0 闰四月丁卵,太原尹王思礼进位司空。”又同书卷1 1 0 列传六十王思礼 : “上元二年四月,以疾薨,辍朝一日,赠太尉。”可见,“司空”是王思礼生前所封,“太 尉”为死后所赠。先后解中次公日:“思礼上元元年加司空,次年薨。虽赠太尉,而 以其薨时之官称之”据此,诗题应依赵次公所言为“故司空王公思礼”为当,杜甫有微 误,而仇注所言“乃称死后赠官也”并不准确,易误解成“司空”一职为王思礼死后所追 封。 “司空出东夷,童稚刷劲翮”言王思礼出身于高丽,孩童时代就有勇力,与众不同。 东夷,指高丽 1 日唐书 卷3 8 地理志一 :“唐土南北如前汉之盛,东则不及, 西则过之汉地东至乐浪、玄菟。今高丽、渤海是也今在辽东,非唐土也。”知高丽不 属于唐朝领土,且在长安东,故有“东夷”之称新旧唐书皆明载王思礼为高丽人“劲 翮”比喻思礼勇武有力,羽翼待成,将来必能振翅高飞成就功业。蔡梦弼草堂诗笺此 句注日:“谓修整其仪矩也。” “追随燕蓟儿,颖锐物不隔”旬,1 日唐书 卷1 1 0 列传六十王思礼 : “思礼 少习戎旅,随节度使王忠嗣至河西,与哥舒翰对为押衙。”新唐书与此同。先后解 赵次公日:“按史云:( 思礼) 父为朔方将军,思礼习战斗此所谓追随燕蓟儿也。 燕蓟儿,犹山简传所谓幽并儿也。”草堂诗笺注:“燕蓟儿,指王忠嗣,忠嗣为 幽州节度,思礼随之归朝也。”则关于“燕蓟儿”何指有两说:赵次公认为指思礼父所在 的朔方军,蔡梦弼认为指王忠嗣。查两唐书王忠嗣本传:王忠嗣于开元二十八年 7 4 0 任 河东节度使,二十九年 7 4 1 节度朔方,天宝五载 7 4 6 正月,充河西、陇右节度使,同年 四月,辞去朔方、河东节度。旧唐书卷3 8 地理志一:“开元二十一年 7 3 3 , 又于边境置节度、经略使,式遏四夷凡节度使十,”,其中“范阳节度使,理幽州” 可见王忠嗣不曾为“幽州节度”;又按旧唐书王思礼传云:。父虔威,为朔方军将, 以习战闻。,思礼少习戎旅,”则蔡梦弼“燕蓟儿,指王忠嗣”之说有误,应以赵次公 之解为是,唯赵解将“军将”误作“将军”了。故此二旬指王思礼少年时期跟随父亲在朔 方军中练习兵法作战,才能出众,脱颖而出。 起四句叙思礼少年英姿奋发,为下文作了铺垫,从“颖锐不隔”的少年时代顺叙至“鸷 鸟远击”的陇右时期。 “服事哥舒翰,意无流沙碛”道出思礼在河西、陇右军中的地位变化。由前所引思袍 本传史料知王思礼最初是跟随王忠嗣到河西其时应在开元二十六年 7 3 8 ,与哥舒翰 同为军中押衙其时应在开元二十九年 7 4 1 】,“服事哥舒翰”时在天宝六载 7 4 7 。 试证之如下: ( i n 唐书卷1 0 2 列传五十二王忠嗣:“其后,遂从河西节度、兵部尚书萧 嵩,河东副元帅、信安王稀,并引为兵马使。属河西节度使杜希望谋拔新城,或言忠 嗣之材足以辑事,必欲取胜,非其人不可。希望即奏闻,诏追忠嗣赴河西。既下新城,忠 嗣之功居多,因授左威卫郎将,专知行军兵马是秋,吐蓍大下,报新城之役,晨压官军, 9 众寡不敌。师人皆惧焉。忠嗣乃以所部策马而前,左右驰突,当者无不辟易,出而复合, 杀数百人,贼众遂乱三军翼而击之,吐蕃大败。” 旧唐书卷9 玄宗本纪:“( 开元二十六年) 7 3 8 二月辛卯,以李林甫遥领 陇右节度使。( 三月癸未) 鄯州都督杜希望又攻拔新罗城,制以其城为威戎军。” ( i n 唐书卷1 9 6 上列传一四六吐蕃:“( 开元) 二十六年四月,杜希望率 众攻吐蕃新城,拔之以其城为威武军,发兵一千以镇之” 唐会要卷7 8 诸使中黜陟使:“威戎军。置在鄯州界。开元二十六年五月。 杜希望收吐蕃新城。置此军。”又“( 开元) 二十六年二月。中书令李林甫。遥领陇右节 度。李林甫以杜希望为留后。” 旧唐书卷1 0 3 列传五十三哥舒翰;“( 哥舒翰) 仗剑之河西。初事 节度使王倭,佳攻新城,使翰经略,三军无不震慑。后节度使王忠嗣补为衙将忠嗣 以为大斗军副使,尝使翰讨吐蕃于新城,有同列为副者,见翰礼倨,不为用,翰怒,挝杀 之,军中股怵。迁左卫郎将。后吐蕃寇边,翰拒之于苦拔海,其众三行,从山差池而下, 翰持半段枪当其锋击之,三行皆败,无不摧靡,由是知名。” 唐方镇年表 第三册卷八载王佳任河西节度从开元二十九年至天宝四载。天宝元 年王佳条:“颜鲁公集欧阳使君碑:开元二十九年,河西节度使奏,授晋昌郡六曹参军 转张掖令节度使王侄奏上考通鉴:天宝元年十= 月庚子,河西节度使王佳奏破吐蓍渔海 及游奕等军。” 新唐书卷1 2 2 列传四十七韦安石:“倭累迁河西节度使,天宝中,功闻 于边。” 1 日唐书卷1 0 2 列传五十二哥舒翰:“玄宗方事石堡城,诏问以攻取之略, 忠嗣奏云:石堡险固,吐蕃举国而守之。若顿兵坚城之下,必死者数万,然后事可图也。 臣恐所得不如所失,请休兵秣马,观衅而取之,计之上者。玄宗因不快李林甫尤忌忠 嗣,日求其过。六载 7 4 7 ,会董延光献策请下石堡城,诏忠嗣分兵应接之。忠嗣儡俯而 从,延光不悦。及延光过期不克,诉忠嗣缓师,故师出无功。李林甫又令济阳别驾魏 林告忠嗣,称往任朔州刺史,忠嗣为河东节度,云:早与忠王同养宫中,我欲尊奉太子。 玄宗大怒,因征入朝,令三司推讯之,几陷极刑。会哥舒翰代忠嗣为陇右节度,特承恩顾, 因奏忠嗣之枉,词甚恳切,请以己官爵赎罪。玄宗怒稍解”此事新旧史所载相同 一1 0 图一新城位置示意图 由此可知:第一, 王忠嗣、王恩礼、哥舒 翰三人的相遇应是在攻 吐蕃新城之战中。第 二,据,“杜希 望谋拔新城”应在开元 二十六年 7 3 8 三、四月 间,他听从别人的推荐, 召王忠嗣赴河西领战, 于五月取下新城。可推 测王思礼本传所云“随 节度使王忠嗣至河西” 或在此年。第三,据 ,哥舒翰至河西“事 节度使王侄”可能在开元二十九年 7 4 0 新城位于河西节度使治凉州之西南,陇右节度 使治鄯州之西北,正在凉、鄯二州之间,( 见图一2 ) 开元二十六年陇右杜希望取之,不久 似又陷于吐蕃,故后有开元二十九年河西王佳复取之第四,王忠嗣开元二十九年 7 4 0 已为朔方节度使( 见前文) 。则中所言哥舒翰服事王倭后被“节度使王忠嗣补为衙将” 在此年至天宝六载王忠嗣被劾罢之前王思礼任衙将的时间史无明载,但他与哥舒翰“对 为押衙”,也当在此期间第五,据,天宝六载 7 4 7 ,王忠嗣因拒绝攻打石堡城被劾, 哥舒翰代为陇右节度使,此所谓王思礼“服事哥舒翰”之始。 “服事”旬至“肃肃自有适”二十旬记王思礼在陇右军中杀敌立功的事迹,时间起止 约为天宝六载至十二载 7 5 3 。 “流沙碛”,指西戎,即吐蕃,因吐蕃在长安之西故。“意无流沙碛”写出王思礼的 豪气,不以吐蕃为意,显示出充分的自信。“未甚拔行间,犬戎大充斥”接上旬说王思札 虽有豪迈气概,但在行伍之间声名未显;吐蕃正肆无忌惮的骚扰边境。犬戎,亦指吐蕃。 1 新城属陇右道,唐立威戎军在此镇守据| 日唐书 卷3 8 地理志一k “成戎军,在部州西北三百五十里,管兵千人, 马五十疋”此与第条唐会要) 材料相符 2 本文图片皆出自中国历史地图集( 第五册) ,谭其骧主编。地图出版社,1 9 8 2 年l o 月 - - “短小精悍姿,屹然强寇敌。贯穿百万众,出入由咫尺“白描出思礼英武勇猛形象, 屹然如山,是吐蕃强寇的劲敌。前云“大充斥”,此云“强寇”,皆言吐蕃人多气汹,以 此可反衬出思礼“贯穿百万众,出入由咫尺”之能。 “马鞍悬将首,甲外控鸣镝。洗剑青海水,刻铭天山石”四句言思礼战功,也正是前 两句诗中所述王思礼作战能力的最好证明。仇注:“悬将首,能战胜。控鸣镝,能御虏, 所谓屹然强寇敌也。”青海、天山,都为李唐与吐蕃相争之地。“洗剑”两句意指王 思礼战胜吐蕃,深入其地。 “九曲非外藩,其王转深壁”两句指收复九曲之地。九曲原为唐土,后被吐蕃谋夺。 据唐会要卷9 7 吐蕃:“景龙四年,来请婚。以左卫大将军杨矩为送金城公主使。 后矩为鄯州都督,吐蕃厚赂之,因请河西九曲之地以为公主汤沐之邑矩遂奏,与之。吐 蕃既得九曲,其地肥良,又与唐境接近,自后复叛。杨矩惧,饮药而死。”资治通鉴 卷2 1 6 唐纪三十- - ) 天宝七载 7 4 8 】:4 ( 十= 月) 哥舒翰筑神威军于青海上,吐蓍至, 翰击破之。又筑城于青海中龙驹岛,谓之应龙城,吐蕃屏迹不敢近青海。”又同卷天宝十 二载 7 5 3 :“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击吐蕃,拔洪济、大漠门等城,悉收九曲部落。”“其 王转深壁”指吐蕃之主逃至深远之处。旧唐书卷1 1 0 列传六十王思礼:“( 天 宝) 十二载,翰征九曲,思礼后期,欲引斩之,续使命释之。”可见王思礼行军 虽有延误,但从讨九曲,与有功焉。 “飞兔不近驾,鸷鸟资远击”意为神马不被用来驾车,猛禽应用于远处伏击,此比喻 思礼之才能非庸常可比,而足以驱长驭远。杨伦杜诗镜铨于此二句下注日:“言以思 礼之才,仅为边将,其实智勇兼全,可当大任也插衬二喻,乐府体,正起下偏裨旬。” “晓达兵家流,饱闻春秋癖。胸襟日沉静,肃肃自有适”四旬于叙事中荡开一笔, 点出王思礼将略、才识和气度。“晓达”旬谓其通晓兵法,“饱闻”句用晋杜预典比思礼, 谓其博通春秋,这是从文治和武功两方面对王思礼的赞美。“肃肃”用夏侯玄典,晋书 卷3 5 列传第五裴楷:“楷有知人之鉴,尝目夏侯玄云肃肃如入宗庙中,但见 礼乐器”此处借以赞美思礼的形貌风姿之美, 杜臆云:“肃肃,即夫子所云惧 而好谋者。”草堂诗笺“肃肃”旬下注:“自此推而上之,至短小精悍姿,皆美思 礼之辞也” 先后解 次公目t 。旧本出入由字,应是犹字。方有义”按:用。犹”字意指思礼在百万之众中出入来回犹如在咫 尺之问,是夸张描写思札的行动敏捷疾速次公看法可从 - f 2 - 但这四句诗的作用又非仅止于赞美,还起到衔接上下文的作用,前叙思礼在陇右的经 历,是他的奋起时期,是他兵才将略的形成成熟时期因此在安史乱中他才能担当守城平 叛的重任,仇注对此有精当之言:“此乃重叙将略,为下文张本。王公才识意度如此,则 知潼关之败,非其偾军,而武功之师,由其底定也” “潼关初溃散,万乘犹辟易偏裨无所施,元帅见手格”万乘,先后解次公日: “今云万乘犹辟易,则言明皇乘舆播迁也”施鸿保读杜诗说:。太子入朔方, 至尊狩梁益,方说明皇出奔,肃宗即位此句万乘,疑犹万骑,古以车战,故言军数皆 日乘,如左传晋师七百乘等语,此第袭用也;盖言渣关破时,禄山益盛,虽哥舒翰万 乘之师,亦皆辟易耳注非。”本文从施说,以。万乘”为镇守潼关之唐军,而非玄宗, “万乘犹辟易”即资治通鉴卷2 1 8 唐纪三十四至德元年 7 5 6 所载:“( 六月) 官 军与乾祜会战。王思礼等将精兵五万居前,庞忠等将馀兵十万继之,翰以兵三万登河 北阜望之,鸣鼓以助其势。乾祜所出兵不过万人,什什伍伍,散如列星,或疏或密,或前 或却,官军望而笑之。乾祜严精兵,陈于其后。兵既交,贼偃旗如欲遁者,官军懈,不为 备。须臾,伏兵发,贼乘高下木石,击杀士卒甚众道隘,士卒如束,枪槊不得用。翰以 氍车驾马为前驱,欲以冲贼。日过中,东风暴急,乾祜以草车数十乘塞氍车之前,纵火焚 之,烟焰所被,官军不能开目,妄自相杀,谓贼在烟中,聚弓弩而射之日幕,矢尽,乃 知无贼。乾祜遣同罗精骑自南山过,出官军之后击之,官军首尾骇乱,不知所备,于是大 败;或弃甲窜匿山谷,或相挤排入河溺死,嚣声振天地,贼乘胜蹙之后军见前军败,皆 自溃,河北军望之亦溃,瞬息问,两岸皆空。翰独与麾下百馀骑走,自首阳山西渡河入关 关外先为三堑,皆广二丈,深丈,人马坠其中,须臾而满:馀众践之以度,士卒得入关者 才八千馀人。辛卵,乾祜进攻潼关,克之”此段战争描述相当精彩,近二十万唐军败于 崔乾祜的精心谋划,唐军兵力上的优势荡然无存,一个“犹”字带出了深深的遗憾之情。 偏裨,指王思礼;元帅,指哥舒翰;见手格,即为贼所擒。 据史载,天宝十四载 7 5 5 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反于范阳,之后陷陈留、荥阳等地,气 势嚣张,十二月末陷东京洛阳,守将封常清败逃,为保长安计,与高仙芝退守潼关抵御叛 军。监军边令诚屡屡阻挠高仙芝东征叛军,并上言馋封、高,以致二人被杀。之后,哥舒 翰被起用守潼关。国家危急关头正是用人关口,将帅却遭谗杀,此举实近于自毁长城。史 云哥舒翰有威名,但此时被临时加急起用的哥舒翰状况又如何呢? 旧唐书 卷1 0 4 列传五十四哥舒翰:“及安禄山反,上以封常清、高仙芝丧 f 3 败,召翰入,拜为皇太子先锋兵马元帅,河陇、朔方兵及蕃兵与高仙芝旧卒共二十万, 拒贼于潼关翰至潼关,或劝翰日:禄山阻兵,以诛杨国忠为名,公若留兵三万守 关,悉以精锐回诛国忠,此汉挫七国之计也,公以为何如? 翰心许之,未发。有客泄其 谋于国忠,国忠大惧,又奏召募一万人,屯于灞上,令其腹心杜乾运将之。翰虑为所 图,乃上表请乾运兵隶于潼关,遂召乾运赴潼关计事,因斩之。自是,翰心不自安。又素 有风疾,至是颇甚,军中之务,不复躬亲,委政于行军司马田良丘。良丘复不敢专断,教 令不一,颇无部伍。其将王思礼、李承光又争长不叶,人无斗志。”同卷又云:“翰之守 潼关也,主天下兵权,肆志报怨,诬奏户部尚书安思顺与禄山潜通,伪令人为禄山遗思顺 书,于关门擒之以献。其年三月,思顺及弟太仆卿元贞坐诛,徙其家属于岭外,天下冤之” 旧唐书卷1 1 0 列传六十王思礼:“禄山反,哥舒翰为元帅,每事独与 思礼决之十五载二月,思礼白翰谋杀安思顺父元贞,于纸隔上密语翰,请抗表诛杨国忠, 翰不应。复请以三十骑劫之,横驮来潼关杀之,翰日:此乃翰反,何预禄山事。” 新唐书卷1 4 8 列传六十哥舒翰:。十四载 7 5 5 ,禄山反,封常清以王师败 帝乃召见翰,拜太子先锋兵马元帅,兵二十万守潼关天子御勤政楼临送,诏翰以 军行,过门毋下,百官郊饯,旌旗亘二百里。翰惶恐,数以疾自言,帝不听。然病痼不能 事,以军政委良丘,使王思礼主骑,李承光主步。三人争长,政令无所统一,众携弛,无 斗意。” 观哥舒翰守潼关一事前后,可知:第一,对官军作战起消极作用的人朝中有杨国忠, 军中有边令诚,前者在京师指挥不当,后者在阵前馋杀守将,都对阵前的军心斗志起了负 面影响,不利于潼关的坚守。第二,哥舒翰在封常清、高仙芝被馋杀后召用为元帅,虽其 威名尚在,但此时的哥舒翰患有风疾,病废在家数年,根本不能决策军中大事,故而潼关 守军中出现“多头领导”的现象,田良丘主军政,王思礼主骑兵,李承光主步兵,彼此明 争暗斗,政令不能统一,士兵都懈怠松弛无斗志。第三,王思礼曾建议哥舒翰上表请诛杨 国忠或劫杀杨国忠,亦有其他人作此建议,新、旧唐书所载哥舒翰的反应虽然不同,但都 没能实行之,却更被杨国忠先行一步,屡劝玄宗下命出兵,直接促发了潼关兵败的结局。 要之,即前两点为不能任用贤人,第三点为不能采用良言,故诗有“偏裨无所施”之慨叹。 上述虽有繁冗之嫌,但实为理解“潼关初溃散,万乘犹辟易。偏裨无所施,元帅见手 格”四旬诗所不得不知之史实背景也,故不嫌其烦一一述来。 。太子入朔 方,至尊狩梁益 胡马缠伊洛,中原 气甚逆肃宗登宝 位,塞望势敦追。” 六旬写潼关溃败后 朝廷内部权力归属 变化以及叛军占领 情况太子,指肃 宗:朔方,即指灵 武,为肃宗称帝处, 旧唐书卷3 8 ( 地 理志一:。朔方 节度使。治灵州。” 又灵州大都督府 条:“天宝元 年,改灵州为灵武 郡。至德元年七月, 肃宗即位于灵武, 图二肃宗“入朔方”路线图 升为大都督府。乾 元元年,复为灵州在京师西北一千二百五十里,至东都二千里。”据史载, ( 天宝 十五载六月丁酉 1 5 n ) 肃宗在马嵬与玄宗分开后,北上,晚至永寿;再往北( 戊戌 1 6 日 ) 至新平郡;再西北( 己亥 1 7 日 ) 到安定郡;又往北( 庚子 1 8 日 ) 到彭原;( 辛 丑 1 9 日 ) 到平凉郡在平凉郡肃宗犹豫不知所往,后杜鸿渐、裴勉等进言劝肃宗往灵武 厉兵秣马以图进取。( 见图- - ) 旧唐书卷1 0 卷1 1 0 列传六十壬思礼 :“六月,渣关失守,思礼 西赴行在,至安化郡。思礼与吕崇贲、李承光并引于纛下,责以不能坚守,并从军令” 此即诗中“公时徒步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