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中 文 摘 要 作为各学科中越来越重要的概念之一,语境无论是在自然科学领域还是在社会 科学领域都日益显示出了其重要性。语境常常被诉求为分析策略的一部分,它在多 学科中具有普遍性特征,还有本质的、一般适用性特性,也就是说它具有广泛的适 用性和普遍性。鉴于以上语境特征的重要性,因此我们会提升出一些重要的问题: 什么是语境,语境是如何被定义和选择的,是由谁定义和选择的?类似的方法也隐 含在社会科学中,比如语言学和哲学,甚至社会人类学中。因此,语境作为当代社 会科学重要的分析工具,已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当然,语境也不是一个单纯的、孤立的概念,而是一个具有复杂结构的整体系 统。任何一个语境要素的独立存在都是无意义的,要素之间都有着必然的联系。尽 管语境是一种语言学的分析工具,它在哲学上也显示了其用途。由多个语言学家提 出的语言学特性的语境特征,比如框架、行为环境、情景以外的背景知识和相关性 的结构等,这些特性在人类学中也有所体现。又如在社会人类学中,语境可能是文 化的、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或宗教的和生态学的,它们可能是交互的、系统 的、历史的。同样,语境的困境也被认为是语境在社会学、人类学中的困境。语境 的困境是坚持语境论导致了极端的相对性,在这里暗含着它的哲学意义,不仅仅是 极端的相对主义的结果,而且是极端的个体主义的结果。在社会人类学中,我们通 过语境来探讨每种文化和社会的独特和唯一,将会导致一种相对主义,等等。这些 语境的本质问题只有被更清楚地、深层次地认识到,才能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存在, 才能帮助我们理解想要理解的对象。 语境的确是一个重要的范畴和有意义的方法论基点,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本 论文立足于社会科学的平台,在语言学语境研究的基础上,以社会人类学为例,进 一步研究了语境的本质概念,以及语境是如何在社会科学中发挥作用的。 关键词:社会人类学;语境;文化;意义 iii abstract with context being gett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almost every discipline, its importance has been highlighted both in the field of natural sciences and that of social sciences. as a concept, context usually regarded as part of analytical strategies is of universality character and general applicability identity under multiple disciplines, that is, more extensive applicability and universality of context would be underlined in this situation. in view of the above-mentioned importance of the context, a few very important problems would be put forward: what is the context? how is it defined and selected? who defined and selected the context? similar methods are also implicit in social sciences, such as linguistics, philosophy or even social anthropology. thus, context, as one of most important analytical tools in contemporary social sciences, has drawn extensive attention of scholars both from overseas and homeland. context is surely not an isolated concept, it is an intact system of complex structures instead, since no isolated context element makes sense, and every context element has necessary connection with other context elements. although context is an analytical tool in linguistics, it exhibits its applicability in philosophy as well. contextual characteristics which is of linguistic characters proposed by several linguists, such as frame, behavior environment, background knowledge beyond the scene, and structures of relativity, are implicit in anthropology as well. in social anthropology, contexts might be of cultural, social, political, economical, religious, or ecological characters, and they also might be of interactive, systematic, and historical characters. similarly, dilemma faced by the context is also deemed as dilemma of the context in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the dilemma results from the extreme relativity caused by the persistence of contextualization. in philosophical sense, the dilemma is not only the consequence of ultra-relativitism, but that of ultra-individualism as well. in iv social anthropology, investigation of a distinct and unique culture by contextual analyses would result in relativitism to some extent. only when these basic contextual issues are understood clearly and deeply, can we understand the nature and the existence of things, can we understand the object we are studying. context is an important category and a significant standpoint of the methodology. hence, in this thesis, based on the platform of social sciences and the study of context in linguistics, using examples in social anthropology, we further investigated the nature concept of the context and how the context plays roles in social sciences. keywords: social anthropology; context ; culture; meaning 承诺书 39 承诺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 的,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属于山西大学。如果今后以其他单位名义 发表与在读期间学位论文相关的内容,将承担法律责任。除文中已 经注明引用的文献资料外,本学位论文不包括任何其他人或集体发 表或撰写过的成果。 学位论文作者(签章) : 2011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40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西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机关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 档,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手段保 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意山西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 表、传播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协议。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2011 年 6 月 13 日 引 言 1 引 言 知识论是西方传统和西方思想文化中的主要特点和研究对象之一。获得关于世 界或世界某些方面的知识,是以假定研究对象的客观存在以及客观对象本身有自己 的本质、结构和规律为前提的。人们以为,无论是以一个“阿基米德点”为基础, 以理性逻辑演绎的方式建构的某种理论知识;还是以经验观察为根据,经过归纳梳 理而获得的理论知识,都是对“对象之谜”的破解。然而,一切知识论背后蕴藏的 本体论本身的困境,必然使这种知识的追求显示出一定的局限性。知识论追问对象 的本质,追问对象究竟“是什么” 。通常,人们把对象分解为各种性质,然后综合抽 象得出对象的“本质” 。但是,正如斯宾诺莎所说, “一切规定都是否定” 。概念范畴、 命题在规定对象的同时,也是对对象的限制。这种对对象静态化、确定化的限制能 否使我们真正切近对象,在哲学上依然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黑格尔曾说, “真理是 全体” 。其基本的意思就是,当我们在理解认识一个对象时,仅仅依靠抽象的概念范 畴命题,往往并不能使我们理解对象的真正存在。比如,把孔庙理解为一个“庙” 并不能使我们领会孔庙的本质。只有当我们把孔庙置身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置 身于儒家文化上下牵引、纵横勾连的大背景中,我们才能理解它的“本质” 。唯物辩 证法也认为,任何事物、现象都存在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这个联系网络作为认识 事物和现象存在的地平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它们的“本质” 。 更进一步,一切知识都是通过语言命题而得以表达的,而语言的源泉无疑是人 的言语。一方面,无数次的言语活动使任何一种语言都成了一个完整的语言网络, 每一个语词、句子的意义总在有意无意地牵动着整个语言网络。换句话说,如果一 个语词、句子没有对别的语词和句子的召唤和呼应,那么它们的意义是根本无法理 解的。另一方面,生活总在无穷无尽地展开着,基于生活逻辑的言语活动的无限可 能性,使我们的整个语言网络表现出富有生命力的模糊性、气象万千的动态灵活性。 每一概念命题的表达,就像我们在园林中的移步换景,都牵动着整个语言网络内蕴 的全部“意向”之线,生发出并非一定能为人当下全部认识掌握的更多的意义。古 人云, “得其意忘其形” , “得其意忘其言” 。因此,理解语言命题所表达的思想、知 识的过程,就是学会“白天看星星” 、行走在语言命题边缘的过程。 显然,通达对象之关键,就是通达和把握对象存在之“如何” 。而要真正通达这 个“如何” ,就是对象存在须臾不可脱离的“语境” 。于是, “语境”作为一个必须被 研究的课题,逐渐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 社会科学中的语境问题以社会人类学为例 2 事实上,人们对语境问题研究正是从语言学开始的。 “语言是逻辑分析和意义理 解需借助的工具,语言及其感觉经验的来源生活实践的差异,使得适用于说明 一切生活形式和文化形态的普遍知识体系。因而,可能“接近”精确理解的途径是: 进入对方的语言意义系统。 ” (格尔茨语)国外最早涉及“语境”的著作是 1923 年 奥格登(ogden)和理查兹(richards)的意义的意义 ,由波兰籍人类语言学家马 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提出,他在给这本书写补录时提出并阐述了“语境” 。1950 年他的学生弗斯出版社会中的个性和语言详细论述了“语境” 。还有美国社会语 言学家海姆斯(hymes)的语言与社会背景相互作用的例子 1992 年 11 月出版 的西槙光正主编的语境研究论文集被学界认为是第一部语境研究论文专集,共 收集 44 篇专门研究语境的论文,应该说是比较全面反映出语境研究的历史概貌。我 国在 20 世纪 30 年代就出版了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 。1993 年出版王占馥的语境 学导论 ,该书探讨了语境内部之间的关系和语境的性质。1998 年王占馥先生对该书 进行扩充,出版了汉语语境学概论 ,专门讨论语境的特点和作用。同年 12 月冯 广艺编的汉语语境学概论出版,冯先生指出,语境学主要研究语境的内容、分 类、性质、功能和语境对言语表达的制约、言语表达着适应语境的手段。1999 年 9 月, 冯广艺的另一部专著 语境适应论 也出版, 他提出了三个语境适应的理论: (1) 从语言运用的动态进程看,无论是言语表达者还是言语接受者都要依赖语境; (2) 语境是语言研究的一个重要参数; (3)适应语境是有规律的。2010 年,宁夏人民出 版社出版了孙长彦的语境奥秘的探究 ,该书在回顾和借鉴国内外有关语境研 究的成果基础上,提出了一套语境研究的基本理论,内容主要从言语交际中的语 境的构成机制、语境的话语作用、语境的基本性质、语境差异问题来探讨。 对于语境的研究,在语言学中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以语境为论题的论文出现了 增多的趋势,逐渐发展成了一门学科。但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随着人们对 语境的深入研究,语境问题逐步跃出语言学的范围。一方面,人们关于语境的概念 内涵更加泛化,外延得到不断拓展。另一方面,人们把语境置身到社会文化的大背 景中,与社会各种文化符号系统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无论是在自然科学研究中(自 然科学对语境的研究本文暂且不论) ,还是社会科学研究中都颇受重视,在科学技术 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符号学、传播学、文艺理论等学科中我们都可以 看到富于各个学科特色的对语境问题的研究。此外,我们也看到有学者从认识论、 世界观、真理观等形而上的意义上研究语境问题。 转引自陈向明,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评论c.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43. 引 言 3 尽管可以说语境是一个多学科概念,各学科对语境问题的研究无疑具有合法性, 但不可否认的是,到目前为止,我们还缺乏对语境的整合性研究和整体性的认识。 语境的普遍性特征是什么?对语境的整合性研究和整体性的认识与在具体的学科中 的语境有怎样的不同?诚然,要回答诸如此类的问题,就必须把对语境的整体性一般 性理解,与各种具体学科中的深入研究结合起来。 以社会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为切入点,本文力图对将一般整体性研究和特殊学科 领域的研究结合起来,在二者的相互参证中,谋求对语境概念的深层把握。 关于社会人类学中的语境问题,国内还没有太多研究性的论著见诸报端,偶见 一些翻译过来的文章,如罗伊m迪利著、范文艺译的“社会文化人类学的语境 问题” ,文章阐述了在社会文化人类学方法论体系中语境概念的重要性。殷杰教授曾 在“语境主义世界观的特征中”提及社会人类学的语境诉求。马林诺夫斯基在原 始语言中意义的问题 (the problem of meaning in primitive languages)中最先研究了 关于社会人类学的语境问题,该研究不仅为几代社会人类学家对问题方法做了铺垫, 而且也影响了其他学科的发展。另外,一部具有代表性的语境论文集是由迪利编写 的语境的问题 ,把那些目前人类学家感兴趣的问题的论文收集起来,目的是呈现 涉及人类学和语言学都共同关注的问题的篇章。以一种观点进行选择,这种观点就 是使这部卷册更具有前后一致性和完整性,并集中反映了人类学旨趣中语境思想的 发展和影响。下面本论文将在语言学语境研究的基础上,拓展语境的概念、本质研 究,并初步探讨社会人类学中的语境方法的运用。 第一章 社会科学语境问题的提出 4 第一章 社会科学语境问题的提出 1.1语境概念的提出 虽然在 20 世纪以前还没有出现“语境”这个术语,其实在国内外, “语境”早 已是人们交流时无意运用的一种方法,应该说,语境的思想早已存在。 其实语境的思想,在我国杜预的春秋左传集解序中就已涉及: “春秋虽以一 字为褒贬,然皆须数句以成言” ;孔颖达的正义说: “褒贬虽在一字,不可单书 一字以见褒贬.经之字也,一字异不得成为一义,故经必须数句以成言。 ” 不难理 解,我们虽知道一字的褒贬,但想要达到准确的理解,就需要把它放入句子中才能 真正显现出其褒贬。这里的“数句”就是“一字”的语言环境, “一字”需要数句的 衬托才能显示褒贬。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说: “字无定义,故无定类,欲知其类, 必先知其上下文义为何耳。 ” 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中说: “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局,积句而成章, 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精英,字不妄也。 ” 这表明在从字、句、章、篇的互相统一关系来说明一个语言形式在语言环境中所起 作用的影响。袁仁林虚字说 : “实字虚用,死字活用,此等用法,必由上下文知 之,若单字独用,则无从见矣。 ” 这充分显示了“上下文”的功用问题,初步有了 语境的整体思想。从以上提到的春秋 文心到虚字里涉及语境雏形都可以 说明一点,就是都从理论上论述到语言形式和语言环境的不可分割的关系。 清戴震与是仲明论学书论经籍难明若干事,其中所说的诵尧典数行至 “乃命裁和” ,不知恒星七政所以运行,则掩卷不能卒业;诵古里经先十冠礼 不知古者宫室、衣服等制,则迷于其方,莫辨其用;不知古今地名沿革,则禹贡 职方失其处所;求知鸟、兽、虫、鱼、草、木之状类名号,则比兴之义乖。戴震所 说的这若干事已超出语言上下文的范围,而属于情景上下文的事了。语言扎根在民 族的文化中,情景上下文有一部分就体现为民族的文化。所以虽为“情景” ,也属于 “上下文 ,不过是广义的罢了。 从概念来源上看, “语境”是拉丁语动词“texere”的派生词,意思是“去编织” 。 相关的拉丁动词“contexere”含有“织到一起” , “交织在一起” “连接在一起”或“去 构造” 。其原意指的是文章或言谈中一句话的上句或下句,一段话的上段或下段。从 转引自石云孙. 论语境c/ 西槙光正. 语境论文集.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87-88. 社会科学中的语境问题以社会人类学为例 5 词义上分析,context 由前缀 con 和词根 text 组合而成的,词根 text 的本义是“原文、 本文” ,前缀 con 是“一起的、共同的”的意思。初始意义的语境是指产生音变的前 后语音、词、短语或上下文,即影响和制约语音的环境。英国的哈特曼和斯托克编 著的语言和语言学词典中描述语境:context,上下文,在话语或文句中位于某个 语言单项前面或后面的语音、词或短语。语音经常受到与它们毗邻的语音的影响, 因此可以说, “受它们前面语音的制约可替换术语:linguistic context(语言环境), context(上下文),environment(语言环境),context of situation(语言的环境)。 ” 现代意义的语境概念(语境概念现代意义的核心是指语境不再是单纯的语言上 下文)最早是人类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在 1923 年提出的。他认为, 语境不仅仅是上下文,还有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从而给一切社会和文化现象披上 了语境的外衣。弗斯(j.r.firth)继承了并修正了马林诺夫斯基提出的情景语境的概 念,认为情景语境不仅包含外在的社会因素和言语因素,而且包含内在的主体因素, 初步阐述了在语境之中研究语言的理论和方法,并进一步把语言作为社会过程的一 个部分来研究,他把语言研究与社会人的本性联系起来,在语言研究中把人作为社 会成员而不是个体来考虑。可以说,弗斯是现代语境概念的另一个创始者。 1.2 当前语境研究中的问题 20 世纪 60 年代中叶以后,国内外学者对语境有了更深入的研究。韩礼德 (halliday)1964 年提出了“语域”这个术语,其实它所反映的就是语境。他继承了 弗斯的理论,他把语域分为话语的范围、话语的方式和话语的风格。话语的范围包 括政治、生活、科技等领域;话语的方式包括口头语和书面语;话语的风格包括交 际者的地位、关系、身份等。后来他又提出的“场景、方式、交际者”构成了语言 环境。他认为,场景是话语在其中行使功能的整个事件以及说话者或写作者的目的。 因此,它包括话语的主体。方式是事件中的话语功能,因此它包括语言采用的渠道 说或写,以及语言的风格,或者叫做修辞手段叙述、说教 、劝导、应酬等 等。交际者指交际中的角色类型,即话语的参与者之间的一套永久性或暂时性的相 应的社会关系。英国语言学家莱昂斯(j.lyons)认为:语境是一个理论概念,构成 语境的因素是语言学家从具体情境之中抽象出来的,这些因素对交际主体的影响系 统地决定了话语的形式、话语的得体和话语的意义。莱昂斯在他的语义学中列 了关于交际主体说话或理解话语所必须具备六方面知识。交际主体必须知道:1.他 哈特曼斯托克编著.语言和语言学词典s.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78. 第一章 社会科学语境问题的提出 6 (她)在谈话中所担当的角色和社会地位;2.言语交际的地点和时间;3.言语交际的 正式程度;4.应用什么合适的语言媒介;5.交际主题的知识;6.交际场合的知识。这 六种知识实际上就是语境中的各种因素。美国语言学家费什曼进一步研究了语域问 题,他认为,语域是受共同行为规则制约的社会情境,包括了四个要素即“地点、 时间、身份和主题” ,通俗地讲,就是谁在何时何地,对谁说什么语言。哲学家沙夫 斯泰因(scharfstein)给出了下面语境的定义:语境是包含旨趣的对象和解释的相关 性的方法。 陈望道是我国最早关注语境的学者。他认为题旨和情境(语境)包括“六何” : 何故、何事、何人、何地、何时、何如。张弓先生在现代汉语修辞学中这样描 述语境: “语境,包括社会情境、自然环境及上下文。分析起来有: (1)联系说话时 的情景; (2)利用时间地点等条件; (3)利用自然景物特点; (4)适合说话人和听 众读者的关系; (5)适应听众读者的情况; (6)照顾上下文的关系等项。 ” 王德春 说: “什么叫语境呢?语境就是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等客观因素和使用语言的人、 身份、思想、性格、职业、修养、处境、心情等主管因素所构成的使用语言的环境。 ” 他把语境分为两类,把语境的概念扩充了范围,是一个较全面的语境概念。常敬 宇在语境与语义中分为语言的(语言环境、副语言环境)和非语言的(社会文 化环境、自然环境、语体风格环境) 。 学者王建平是这样给语境下的定义:交际过程中语言表达式表达某种特定意义 时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为言辞的上下文或不表现为言辞的主客观环境因素。 表现为 言辞的上下文或不表现为言辞是指在交际过程中语言符号的表象或音响形象的一个 生理过程,也就是物理过程,既可以用有声语言进行交际,也可以运用书面语言进 行交际;不仅如此,不表现为言辞还扩充为语词和概念、语句和命题,甚至句群和 推理。那么这些也只是表现在交际过程中的因素,它们并不构成理解的充分条件。 如果想达到对交际过程中所发出的语言信息的正确理解,那么这才是一个成功的交 际循环过程,语境就在这个时候起着关键作用,这就是主客观的环境因素。这是王 先生基于“对交际过程和语境的关系”的理解给出的语境定义。 显然,中外学者对语境概念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首先,对于语境的研 究从自然语言的表达式扩展到了非自然语言表达式, “何故、何事、何人、何地、何 时、何如”等诸多场景因素均被纳入到语境的研究范围。其次,从社会生活(社会 张弓. 现代汉语修辞学m.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2. 修辞学发凡与中国修辞学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239. 王建平.语言交际中的艺术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第二章. 社会科学中的语境问题以社会人类学为例 7 特点、地域风貌、政治、经济等) 、文化模式(文化心态、人文特征、文化活动等) 、 历史发生(时代特点、历史背景及发展趋势等) 、民族国情(民族特征、民族风俗等) 等方面对语境有了更深入的研究。第三,进行社会化活动的人的存在(人的思想、 关系、身份、文化程度、性格、修养、处境、心情等)作为重要的语境因素开始受 到重视,这就为从人类生存方式、生存境域出发寻找语境发生的根据奠定了基础。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语境问题研究中依然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没有取得 突破:语境作为一个具有普遍性的、抽象性和更具解释力的哲学本体问题谱系,尚 未进入研究者的视野;语境还没有在生存论高度作为人和世界的再次发现而成为一 个问题,即还没有给语境安放一个哲学的平台。然而,这些研究却清晰地表明了这 样的研究态势,即语境问题依然是人们简单的交流和理解的问题,尽管人们并没有 把语境提升为人类文化的基本地平线。 造成如此研究局面是有原因的。首先,语境研究中的客观主义倾向。对语言上 下文的关系的强调,对交流中场景、方式、交际者的重视,对构成语境、影响理解 和交流的诸要素(时间、地点、场合、对象,人、身份、思想、性格、职业、修养、 处境、心情)的尽可能穷尽列举,无不体现一种方法主义、操作主义的思路。研究 者希望通过对影响所理解对象的诸多关联因素的把握,帮助人们准确客观地掌握所 理解对象的本质,或者说获得关于对象准确客观的知识。然而人们发现,任何所要 研究的对象只能存在于一定的语境中。因此,对象在不同的社会视野、历史情境、 文化氛围、民族背景、话语语境中的存在和发生,都是基于语境的发生。也就是说, 对象的出场方式就是对象之自我显现的方式。而对象在不同视野、情境、氛围、背 景、语境中的交替出现,造就了同一对象的不同“存在”和“显现” 。换句话说,脱 离语境而存在的纯粹客观的对象,只不过是一定时期内人们的虚构。 其次,尽管前面说到语境研究中人的因素的发现,但是这个人只是语用话语表 达中的人,或者说他(她)是置身于语境之外的人。理解语境的理解者自身并没有 真正进入语境研究的范围,理解语境的理解者自身的语境当然也就没有进入语境研 究的范围。这里,事实上涉及三个语境:被理解者存在的语境;理解者存在的语境; 被理解者存在的语境与理解者存在的语境在理解过程中碰撞、交叉、融合而产生的 一个更大的语境。正是在这个更大的语境中生发着关于对象的理解,但是,这种理 解或解释根本不是关于对象的确定性的客观知识。毋宁说,这里只有对象对理解者 而言所具有的“叙述”和“意义” 。显然,这里涉及语境研究中一个根本的问题:由 知识追求到意义的发生。 第一章 社会科学语境问题的提出 8 1.3 语境理论的一般探讨 以上对语境研究中存在问题的考问,实际上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 我们不满意对语境现象所做的描述说明,那么,我们必须再次回到什么是语境这个 问题上来。 (1)语境建构及其人的生存论根基 马克思指出,凡是有关系存在的地方,关系都是对人而言的,离开人,世界连 同其关系只能是无。因此,当我们都承认语境是一个关系整体时,这个关系整体只 能被理解为人的存在及其属人的世界的关系整体。这样,对语境的研究一个根本的 立足点必然就是人的存在。首先,就被理解者的语境而言,如果被理解者是自然物, 一方面,处于自然关系网中的自然物,哪些方面、哪些层次的关系被理解者关注、 被突出,从而使它存在的语境被建构,是由理解者自身存在的语境决定的。另一方 面,因为自然物是在理解者不同的语境中出场的,那么它是在理解者设定的科学语 境、道德伦理语境、审美语境还是在经济语境中出场,也是由理解者决定的。如果 被理解者是社会事件、文化客体等由人活动造成的东西,那么,蕴藏在社会事件、 文化客体中的人的因素作为语境要件必须被关注;同样理解者自身存在的语境也必 须被关注。其次,就理解者存在的语境而言,因为人是实践活动的存在物,在实践 中不断变换着自己存在的场景,改变着自己的生存向度,展现着不同的人性层面, 体现了不同的精神内涵,所以人不断改变着自己存在的语境,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必 然改变着对象存在的语境。 因此,与其说语境是客观存在的,还不如说语境是人的生命姿态,是生存展开 的实然性建构。事实上,语境的产生,根源于人的生存的有限性、历史性。如果人 像神一样,能在瞬时的永恒中掌握一切,能在决然的智慧中理解一切,那么语境的 产生就是不可能和不必要的了。人产生了语境,人也在语境中存在,可以说,理解 语境是什么就是理解人的本真存在是什么。 (2)语境结构的本性:意义的发生 知识论自身蕴藏着巨大的理论难题,追求客观、完整和准确的知识只是人类的 一厢情愿。即使在部分自然科学家那里,他们也认为,科学知识不过是人在特定语 境中给世界穿上的一件观念的外衣。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一切的知识归根到 底是在人类生活世界的基地上产生的。一旦我们把知识还原到人的生存,从知识的 追求到意义的追问就事所必然。分析哲学鼻祖弗雷格和现象学开山者胡塞尔区分对 社会科学中的语境问题以社会人类学为例 9 象和意义就是明证。意义在语境结构中怎样发生的?意义的意义是什么?这些问题 无不与我们这里所讨论的语境问题相关联。 前文指出,语境是在人的生存过程中被建构的,并且从宏观上看人所建构的语 境分为三种:被理解者存在的语境;理解者存在的语境;被理解者存在的语境与理 解者存在的语境融合而产生的另外一种(不同于前两者)语境。但归根到底,所有 语境不过是人在经验生活中每一当下的境域而已,它是人的存在的现象场。追问在 语境结构中意义是怎样发生的,就是追问意义在人的生存境域中如何发生。就人的 生存境域而言,从量上说,人存在的可能性预示人有无数个可能的境域;从层次上 说,小的境域存在于大的境域之中,直到世界作为人类最普全的境域;从关系上说, 过去的境域成为当下境域的境域,当下的境域又构成未来事物境域的地平线,每一 个境域都在向别的境域敞开自身;从我和他人来说,我的境域成为别人的境域变形 或者成为别人境域的可能性,别人的境域成为我的境域变形或者成为别人境域的可 能性,并且在这些相互开放的境域之间,不断交叉、融合联合共生更大的境域;从 境域的性质上说,人类生活展开中所表现出的社会的各个面向,人性的各个侧面所 生发的科学境域、道德伦理境域、审美境域、经济境域以及情感境域之间相互碰撞、 侵越,甚至一个境域成为另一个境域的境域;从历史动态来说,一个个境域被不断 建构着,又不断被超越着,人类活动的每一步,大小、性质、层次、关系不同的境 域都在分化着、组合着,由显到隐、由隐到显不断地扭曲和变形着。 也就是说,每一当下有限的境域都是对别的境域的一种诉求,人们入乎于当下 境域之中而又超越于此境域,在不同境域的相互激荡、勾连和富于生命力的意蕴发 生之中,获得对对象当下存在的深切感受、体悟和理解,而这个理解过程同时就是 寻求境域中对象在人类生存中的定位,对象从而获得意义,或者说这就是意义的发 生过程。这种意义,只能是在生活逻各斯的展开过程中,各种事物、现象和存在不 断地显现,并且不断地被人所体悟。 (3)语境的基本特征 把语境问题置于人类生活世界的平台中,在人类存在的境域中理解语境的建构以 及语境意义发生的生存论本性,大致就可以窥探语境的如下基本特征。 a.语境存在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从人类存在的现实性上说,人总是生活在 当下具体的经验生活中,并经验着具体对象。某个对象之所以在当下被经验,或者 是因为在我们连贯性活动中所产生的问题情境中对象向我们涌现,或者我们根据自 己实践之需要,有意或者无意悬置和裁剪了对象在事物关系网中的某些关系和某些 第一章 社会科学语境问题的提出 10 因素,因而对象只对我们呈现出与我们需要相关的某些有限关系和因素。因此,我 们可以说,对象是在当下具体有限的语境中对我们显现自身的。从人类存在的可能 性上来说,人总处于动态活动之中,理论上我可以经验任何对象。我可以根据自己 需要的无限性以任何可能的方式经验对象,从而使无限对象在无限语境中被经验成 为可能。即使我事实上没有在无限语境中经验对象,无数别人在无数语境中的经验 对象,也构成了我经验对象的无限语境的可能性。当然,个人经验过的对象存在的 语境,在人的生存活动中并不会完全消失,许多语境相互交叉、融合,造就一个更 大的语境直指无限语境。这种有限性与无限性相结合的语境,在某种程度上,也就 是不连续性和连续性相统一的语境。 b. 语境存在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据前所述,语境产生于人类存在的有限 性与人类追求无限性的矛盾之中。因此,可以说,语境的存在是客观的。只要我们 承认人类生存的事实性,就必须承认语境本身的客观性。当然,也正因为语境产生 于人类存在的有限性与人类追求无限性的矛盾之中;另外,语境还具有一种动态性 (相对于静态而言) 。这两点决定了语境存在的客观性必然从根本上带有模糊性、不 确定性的客观性。但是,又因为人类是一种理性的存在,并且随着人类对自身存在 的自我觉醒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在理解文本、经验对象时有着越来越明晰的问题 意识,有着越来越明确的目的性,也有着越来越强的自我处境意识,因此,语境的 建构在很大程度上又有一定的主观性。当然也正是这种语境的主观性特征使语境具 有了确切性。语境模糊性和确切性的结合即意味着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相互融合。 dilley, r. the problem of context in social and cultural anthropology. language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57. 第二章 社会人类学中的语境问题 17 的另一半,恰恰是文化现象的本义。 ” 这些不十分确定成分使得象征文化意义显得 扑朔迷离。 2.2.3 文化的语境解释 社会人类学基本上是对社会生活的不同形式、原始社会相互之间、原始社会与 那些我们没有历史资料的古代社会之间、原始社会与今天的发达社会之间的比较。 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只是存在着差异,并不存在高低、优劣之分。文化分析也是“一 种探究意义的解释科学,而不是寻求规律性的实验科学。 ”与象征所不同的就是,解 释人类学更注重地方性知识,也是对象征所具有的意义的解释,强调解释中的语境 是社会人类学的一个主要特征。现象的阐释诉求于它们的环境中,这些环境以不同 的方式选择和解释。所以语境是人类学家解释说明规则的方法中的一部分。 那么, 作为人类学家,真正要去做出解释的内容是什么?有两种观点,一是人类学解释的 对象仅在于文本,所有人类活动的产品都被当做是一个文本来阅读,进而又当做是 一种对于这一文本的理解来书写;二是“结合最新的认知心理学的发现而将人类学 的解释对象界定为表征,认为民族志的核心目标就是我们所研究对象的知识表征, 即便这种知识只能够通过观察实践活动以及构想出他们的解释而潜在获得。 ” “如 果说人类学解释即是建构对于所发生之事的一种理解,那么,把人类学解释与所发 生之事分割开来与特定的人们在此时,或在彼地,所说、所做或所遭遇的话与 事分割开来,与世界的整个庞大的事情分离开来就是把它与它的应用分割开来, 从而使它变成一具空洞的外壳。 ” 这也就确定了一个解释的框架。那么我们要想了 解这些生活特征,就要通过使得理解的手段,语言和交流应该是人类学中的一个理 论方法的中心,使得别人能够理解和解释我们所关心的事、信仰及观点。任何人类 语言都是传播信息并与其他人共享文化经验及个人经验的工具。通过语言,人类才 能把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 “文化分析就是(或应该是)猜测含义,评估这种猜测, 并通过更好的猜测来得出解释性结论,而不是发现含义的新大陆并绘制其无形的风 景地图。 ” 民族志学家指出,声音被复制到文本中;言语被作为故事或谈话所呈现;事例 和过程被说明和被解释。语境在人类交际过程中就是要消除话语的多义性和模糊性, 也就是语境具有制约和解释功能。语境一直保留着“一个废纸篓的标签” ,解释那些 居阅时,瞿明安. 中国象征文化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01:2(导论). bloch. how we think they think:anthropological approaches to cognition ,memory,and literacym.boulder:westview press, 1998:43 (中文版)克利福德格尔茨. 文化的解释m.韩莉,译.译林出版社,1999:23. geertz c.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m. new york:basic books,1973a:20. 社会科学中的语境问题以社会人类学为例 18 太复杂而难以理解的一些模糊现象。沙夫斯坦把语境定义为“给我们感兴趣的对象 设定环境并通过其相关性来对其解释,并且记录了设定环境可以涉及很宽泛的指称 历史的、生态学的、社会的、文化的、心理学的。比如,在人类学解释中,在 同一的场景中对一个特定的身体描述可能就有作出这样的解释: “暴力” 、 “正义”甚 至是“仁慈” 。如果我们没有把它们放在文化建构的情景语境中是不可能区分开。其 实这样一个简单的例子,作为人类学的分析术语所包含的是人类学解释的一种普遍 性,就是人类学中所有文化建构需要诉求于语境的解释。人类学家若要对一个文化 现象进行真实的描述、确切的理解,就必须检验人们自己对他们共有的规则的理解, 必须检验人们相信他们遵守这些规则的程度(就是他们对他们实际行为的看法) ,应 当考虑能直接观察到的行为 。 格尔兹作出了这样的结论:所谓文化,就是这种文本的“集聚” ,人类学者则试 图“隔着它们本来所属的人们的肩头去理解它。 ” 人类学家的解释其实就是一种跨文化的解释,就是站在一个异文化的位置上体 察人类学家自身的“本文化” 。 我们借鉴赫维的一个事例,关于在秘鲁南部一个小镇上一个法官与一对夫妇的 事例 :在一个法官的办公室里,一位妇女用凯楚阿语向法官抱怨道,她的丈夫打了 她并侮辱了她。此时,她的丈夫被允许在外面等候,等她讲完后,丈夫被叫进去给 出解释,但他是用西班牙语解释,他不能确定或否定他妻子所讲的,因为他那时候 喝醉了并且很快忘记了每件事。法官打断了他的话,当时他正用西班牙语说“你不 懂凯楚阿语吗?”这个男人用凯楚阿语重复他的解释。那位妇人又在用凯楚阿语向 法官哭诉着她的遭遇,并且讲她的丈夫是怎样粗暴对待她和孩子的。听了两边的解 释后,法官开始调解矛盾。他开始用凯楚阿语说,酒醉不是他这种行为的借口。他 表达了尤其是粗暴对待孩子的关注,并试图向这位男士解释孩子有不同的心理。在 这一点,他开始来回地用凯楚阿语和西班牙语解释,因为他发现用凯楚阿语表达他 想沟通相同概念时是困难的。更多地用西班牙语也以温和的态度对待那位丈夫。这 位法官最后命令拘留这位男士 24 小时。 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两位男士懂双语,而那位妇女只懂一种语言。我们对这个 例子进行语境化,首先要清楚为什么丈夫不用凯楚阿语为自己解释,难道是参与者 的共同语言,我们可以肯定回答,不是;还是这位丈夫不想让自己的妻子听到他的 威廉a哈维兰. 当代人类学m. 王铭铭,等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252. harvey p. culture and contextc/ roy dilley.the problem of context. new york:berghahn books,1999: 217. 第二章 社会人类学中的语境问题 19 讲话内容,想和法官谈一些别的内容。表观看起来,他用西班牙语就是区别于他妻 子而配合法官;当然也可以这样想,也许是他希望能找到与法官的一种平衡感。后 来,那个法官告诉赫维,没有一个人像他这样很安静地接受他们的惩罚,其他人是 叫喊着回应,但这个男人是个好男人,非常有责任心。他反而尊敬他的行为,所以 也尊敬这个男人。这是通过运用西班牙语交流获得的尊敬吗?这位丈夫之所以不用 凯楚阿语而用西班牙语并不是不想让自己的妻子听到他的讲话内容,想和法官谈一 些别的内容, 也不是他希望能找到与法官的一种平衡感。 “因为在一个特别的 “印度” 的社会中,人们普遍认为醉酒后对于他们的行为不负责任,并且的的确确通常人们 在喝醉酒时就会忘记了他们所说的和所做的。 ” 如果用凯楚阿语就不会有这种借口 了,那样结果可能会更严重,醉酒不能成为打人的理由,而且这样做可能会影响与 法官的距离,更进一步地讲,就是种族的区别。 我们明白,通过人类的话语去理解具有规则和规范的社会知识的客观是一件寻 常的事情,被认为是有意义的知识就是语境的。面对任何事物,我们不断地问为什 么,或不断地猜测的时候,这就是寻求意义的过程,也就是自觉地进行语境化。当 然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餐厅食品安全培训
- 派出所消防帮扶课件
- 注册税务师课件2018
- (2025年)贵州省六盘水市【辅警协警】笔试预测试题含答案
- 2025-2030自卸汽车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投融资与风险研究报告
- 警务辅助考试试题及答案
- 月饼美食活动策划方案
- 服务群众健康活动方案
- 服装公司运营活动方案
- 来宾元旦活动方案
- 2025-2030中国功率半导体器件市场格局与投资方向报告
- 统编版五年级升六年级语文暑期衔接《课外阅读》专项测试卷及答案
- 2025年 烟草陕西公司招聘考试笔试试题附答案
- 2025年老年教育课程设置:艺术修养与审美教学探索报告
- 2025年河北高考真题化学试题+解析(参考版)
- 2025至2030中国数字出版行业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中国中药材种植行业运作模式与竞争格局分析报告
- 武汉大学2020年强基计划物理试题(原卷版)
- 2025年随州国投集团公开招聘42名工作人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泰和安消防产品选型手册
- CJ/T 316-2009城镇供水服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