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决策不一致性的心理机制探讨.pdf_第1页
(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决策不一致性的心理机制探讨.pdf_第2页
(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决策不一致性的心理机制探讨.pdf_第3页
(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决策不一致性的心理机制探讨.pdf_第4页
(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决策不一致性的心理机制探讨.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决策不一致性的心理机制探讨.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c o g n i t i v es t y l e a n dt h ec u i u l a t i o no ft h e v a r i a n c eo f d e c i s i o n m a k i n gi nt h es i xe x p e r i m e n t a t i o n s i fw er e g a r dt h e c u m u l a t i o no ft h ev a r i a n c eo fd e c i s i o n m a k i n ga s “i n d i v i d u a l s t v l e”t h e r ei s n o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c o g n i t i v es t y l e a n d “i n d i v i d u a ls t y l e ” n o 5t h e r ei sn o t t h eo b s e r v a b l y 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 c o g n i t i v es t y l ea n ds e x i tv a l i d a t e dt h er e s u l tw h i c h t e a c h e r z h a n ge d u c e df r o me x p e r i m e n t a t l o n s - w eh o d ew ec a nm a k em o r ee x p e r i m e n t a t i o n s f o ro u ri d e a k e y w o r d s :d e c i s i o n m a k i n g : v a r i a n c e :p s y c h i c m e c h a n i s m c o g n i t i v es t y l e : i s o l a t i o ne f f e c t : 1 前言 决策一致性是最大期望效用理论的三大支柱之一,然而实际生 活的决策活动中,有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本质上相同的问 题由于呈现或描述的方式不一样,会导致人们做出不同的甚至是相 反的决策。例如,在教学中常常听见到老师说“如果你们没有完成 作业,你们就不能去玩。”这和老师说“如果你们完成了作业,你们 就能去玩”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实验表明由第一种提问方式到第二 种提问方式,作业的完成率由2 0 提高到7 0 。又例如,2 0 0 2 年诺 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d a l l i e lk 曲n e m a n 和a m o st 、,e r s k v 借助“亚洲 疾病问题”向人们显示了,对一个肯定备择方案和一个风险各择方 案的二择一决策会受到描述方式的影响。当备择的结果被正面地描 述成拯救生命时,大部分人( 7 2 ) 喜欢肯定各择方案;当各择的结 果被负面地描述成丧失生命时,大部分人( 7 8 ) 则喜欢风险各择方 案( 见附录1 ) 。该实验被试是随机抽取,采用被试间设计。这个实 验再次验证了这种有趣的现象,分明是同一问题却仅仅因为描述的 不同而引起了人们不一样的反映。这说明了一种普遍的由于描述方 式改变而改变对同一问题的决策。决策的不一致性现象动摇了最大 期望效用理论的基础。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人们在决策上的不稳定性 或不一致性( t h ev a r i a n c eo fd e c i s i o n m a k i n 2 ) ? 回答任何问题时,回 答的的角度和切入点是很关键的,否则就没有什么“横看成岭竖成 峰”了,本研究试图就这种决策不一致性或不稳定性进行心理学上的 探讨。在此对决策不一致性进行一种界定,界定的根据是综合各类资 料而来。我们认为:决策不一致性是指本质上相同的问题由于呈现 或描述的方式不一样,导致同一人在不同时间或不同人在同一时间做 出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决策。 1 1 决策不一致性的简介 为了对决策不一致性有一个综合全面的视角,必须对决策行为 科学的哲学基础、发生发展的过程有一个全面深刻的理解。 决策行为科学的哲学起源是针对经典经济学假设提出来的,集 中在对人的假设的基础上。微观经济学的问题是它所谈论的“人” 在理论研究方面,d a n i e lk a h n e m a n 和a m o st v e r s k v 提出了关于主 观概率的s 理论( s u p p o i tt h e o r y :a n o n e x t e n s i o n a lr e p r e s e n t a t i o no f s u b j e c t i v ep r e b a b i l i t y ) 。在这个理论中,他们考虑到真实人因为对同 一事件的不同描述可能会给出不同的判断,提出了与其他理论小同 的模型,b j 概率判断不是由事件本身得出,而是依赖于对事件的描 述。他们的研究重点放在对事件的描述上,不足的是忽略1 r 决策者 自身的因素,更缺乏对决策者心理机制i :的深入的探讨。 从决策行为科学发生发展的四个阶段来看,发展的主要脉络是 沿着西蒙提出的有限理性核心观点对经典“理性人”的反驳,并逐 步接近真实人在实际决策的真实状况。对真实人决策的研究也由描 述性的模型建构逐步向深层的解释凶素进行转换。在第四阶段d a n i e l k a h n e m a n 和a m o st v e r s k v 考虑到真实人因为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描 述司能会给f _ _ i 不同的判断,认为概率判断不是由事件木身得m ,而 是依赖于对事件的描述。正是在决策依赖对事件的描述这一点上, 尽管不少人对事件描述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如框定效应、心理价位、 铺定效应等) ,但是对这种背景依赖导致决策不一致的深层次的心理 机制却尚无研究。 1 2 认知风格的简介 这种决策的不致性是在呈现不同的语义描述( 通俗来说是上 下文) 下所发生的,那么就是说有些决策者在决策时对语义描述有 定的依赖。从思维层次推、到感觉、知觉层次,这种不吲的语义 描述又町称为背景。背景,或者呈现和描述事物方式,是会影响我 们的判断的。这就是“背景依赖”( c o n t e x td e p e n d e n c e ) ,即决策者 并不足孤立地知觉和记忆素材,而是根据过去的经验以及素材发生 的背景米解释新的信息。一种情形下,一个刺激物以一种方式被感 知,而另一种情形下,同样的刺激物,感知起来很有可能非常不同。 这点很快让人联想到心理学研究上著名的“老妇与少女”图,背景 的取决决定了感知的事物,而不是单纯的事物本身。综合各种研究 表明,这种依赖不仅表现在视觉( 如m u l l e r l y e r 错觉效应) 、知觉( 如 p 】o u s f l 9 9 3 1 对比效应( c o n t r a s ie f f e c t ) ) 上,而且也表现在思维层面 上( 如易获得效应、锚定和调整效应、框定效应、心理价位等) 。从 视觉到知觉,直到思维( 决策) ,都有部分人存在这种因背景的改变 而改变自己决策的现象。虽然,国内外有许多研究者们就不一致性 进行了研究,但是他们大多集中在语义描述改变上( 如金钱问题与 非金钱问题、小概率问题、正面和负面框定的问题等) ,都缺乏一种 对决策者的内部因素特别是心理因素的深层次探讨。而且这些仅就 语义描述进行的研究也始终不能解释,为什么有一部分人不论语义 描述怎样改变,他们也不改变决策,即这部分人受语义描述的影响 很小或者说没有。因此,针对研究领域上的空白,本研究希望探索 决策不一致性的心理机制,希望用一个一贯的心理学基础理论来整 合从低级心理过程到高级心理过程出现的不一致性的现象,并通过 实验来检验理论l 的假设。 然而用一个怎样的视角,一个怎样的能贯穿视觉、知觉和决策 的心理学基础理论来探讨决策不一致性的问题? 为此应回顾心理分 化的理论。 决策过程是受风险情景本身和决策者内在的因素影响的。综合 国内外各种资料表明对风险情景本身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例如 d a n i e lk a h n e m a n 、a m o s t v e r s k y , 一、1 0 l a 1 1 叩e s , , , 等就风险的 收益或损失,风险的概率等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相应的模型。而决 策者内在的因素因其复杂性、动态性、即时性、个体性而缺少深入 的探讨,尤其缺少一种系统性的研究。事实上心理状态所具有的特 殊性使得个体在风险决策中的反应也具有某种特殊性。就内在因素 k a h n e m a nd , t v e r s k y a p r o s p e c tt h e o r y : a na n a l y s iso fd e c is i o nu n d e rr is k , e c o n o m e t r ic a 19 7 9 4 7 :2 63 2 9 1 t v e rs k ya ,k a h n e m a nd a d v a n c e si np r o s p e c tt h e o r y :c u m u l a t i v er e p r es e n t a t i o n o fu n c e r t a i n t y j o u r n a lo fr is ka n du n c e r t a i n t y ,1 9 9 2 ,5 :2 97 3 2 3 k a h n e m a nd , t v e r s k y a c h o i c e s ,v a l u e s ,a n d f r a m e s c a m b r i d g e ,u k :c a m b r i d g e u n i v e r s i t yp r e ss ,2 0 0 0 l o l al l o p e s d e c is i o nm a k i n gi nt h es h o r tr u nj o u r n a lo fe x p e r m e n t a l p s y c h o l o g y :h u m a nl e a r n i n ga n dm e m o r y 1 9 8 1 ,v o l7 ,n o 5 3 7 7 3 8 5 l o p e s ,l l ( 19 8 4 ) r is ka n dd is t r i b u t i o n a li n e q u a l i t y j o u r n a l o fe x p e r m e n t al p s y c h o l o g y :h u m a np e r c e p t i o na n dp e r f o r a n c e ,10 ,4 6 5 4 8 5 l o p e s ,ll ( 1 9 8 7 ) b e t w e e nh o p ea n df e a f :t h ep s y c h o l o g yo fr is k a d v a n c e si n e x p e r i m e n t a l s o c i a lp s y c h 0 1 0 9 y ,2 0 ,2 55 2 9 5 l o p e s ,l l ( 1 9 9o ) r e m o d e l i n gr is ka v e r s i o n i ng m v o nf r s t e n b e r g ( e d ) ,a c t i n g u n d e ru n c e r t a i n t y :m u l t i d is c i p l i n a r yc o n c e p t i o n s ( p p 2 6 7 2 9 9 ) b o s t o n :k l u w e r l o p e s ,l l ( 1 9 9 5 ) w h e n t i m e i so f t h e e ss e n c e :a v e r a g i n g ,as p i r a t i o n ,a n d t h es h o r t r u n o r g n i z a t i o n a lb e h a v i o ra n dh u m a nd e c is i o np r o c e ss e s ,i np r e ss 的研究来说,国内的谢晓非等人_就个人成就动机,机会和威胁 知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成就动机作为比较稳定的个性特征之一 对决策有影响。我们认为决策行为即心理的反映,决策者做决策的 过程足决策者的信息加工的过程( 或从心理学的术语上说是一个认知加工过程) ,而在个体信息加工过程中会表现出个性化偏好方式。 有些人容易受至i 问题呈现背景的影响,而另一些人不易受影响,这 是甭髻妊舅鬟掳鬻薹们薹# 盒囊委圈罐瞪瑗萌一蟮塌埠耋耋囊签要 圈:点蔼萋圻| 套争囊茁喜蒸萎l 芝器銎型篓霆囊罐奄俪蜜莲薹擎琴; 塞:磐盼寡拳擎鬻罾孱零赛四耋整; 豁嚣箱簇鬟需蠹赫墨掌之0 一雪| | 。一。毫 g 羹| | 耋:囊荔弱霪砺耷值这条曲蠹莛:囊琶引一样型鎏强嚣爨羹 蠢蓑名冀¥垂乳鏊鲥薹孽|冀i副鹭l妻|箩!萝j雨;蠡果为基础 得到的价值函数曲线如图1 1 。 心理价值 l 一。 0 图1 一l 值函数曲线图 损益值 这条曲线突破了传统经济理论的限制,对真实人在风险情景下 的决策行为有更为符合实际的描述。在这个时期,由于对这个领域 的研究越来越引起学者和企业家的重视,美国芝加哥大学、康纳尔 大学、杜克大学相继建立了以决策行为分析为研究重点的决策研究 中心。 第三个阶段是8 0 年代中后期,这是一个整理思想、逐步深化、 形成体系、应用实践的阶段。在这一时期,芝加哥大学的r 0 b i n h o g a r t h 教授出版著作判断和选择( “j u d g m e n ta n dc h o i c e ”,1 9 8 7 ) , 康纳尔大学管理学院教授j e r u s s o 和芝加哥大学的s c h o e m a k e r 博 士合著决策陷阱( “d e c i s i o nt r a p s ”,1 9 8 9 ) 。 第四阶段是9 0 年代,这是一个决策行为科学进一步发展的阶段。 3 x 度的差异。依靠自我作为主要参照的倾向是独立于场的方式,依靠 外界作为主要参照的倾向是依存于场的方式。两者是场依存性一独 立性连续的两端。因此场依存性一独立性的基本特性是:过程变量 而不是内容变量;具有普遍性;具有相对稳定性;两极性和中性。 场依存性一独立性是过程变量而不是内容变量:场依存性与独立性 是两个对立的信息加工方式,依存于场的人往往倾向于以外在参照 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而独立于场的人则往往倾向于更多地利用内 在参照。场依存性一独立性具有普遍性:人们依靠自我或场的程度 在身体顺应测验和棒框测验以及其他类似任务( 如镶嵌图形测验、 斯特里特完形测验、离开自我中心性测验( 如皮亚杰的三山问题) 、 守恒以及概念形成等) 中表现相当一致。场依存性一独立性具有相 对稳定性:人们成年后在场依存性一独立性上的位置往往是稳定的。 威特金等( 1 9 7 7 ) 进行追踪十年的纵向研究,结果有说服力地表明 了认知方式在发展上的一致性。场依存性一独立性的两极性和中性 是在跨文化研究清楚地表明的。场依存性一独立性连续这个维度是 两极性的,就是说连续没有高和低的端点。比如,独立于场的人在 认知改组技能和人格自主上高,但在社会敏感和社会技能上却低。 反之,依存于场的人在社会敏感和社会技能上高,而在认知改组技 能和人格自主上低。集聚在场依存性一独立性连续两极的特征是反 相关的。这个特点也使连续成为在价值上是中性的:就人们在连续 每一瑞某些特征来看,不能说位于一端或另一端就天生较好或较坏。 在每端都能发现适应特殊环境的特征。从国外的研究来看,知觉领 域、智能领域、社会领域、情绪领域、跨文化领域、遗传领域、神 经心理学领域等进行了场依存性一独立性的研究。由于自相一致的 局面日益扩大,这就使心理分化理论包括的心理活动范围越来越大, 同时也就为分化理论在指导研究广大心理领域上提供了有力的论 据。我国学者从8 0 年代以来在这个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谢斯骏、 张厚粲、郑日昌、孟庆茂、张必隐等“。在关于场依存性性别差异的 问题,关于独生子女和出生次序与场依存性的关系问题,关于场依 存性与程序教学之间的关系问题,关于场依存性人格维度与体育训 谢斯骏,张厚粲编,认知方式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l 9 8 8 张厚粲,郑日吕等,关于认知方式的测验研究 j 心理科学通讯,1 9 8 2 ( 2 ) 1 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1 4 1 本研究的目的第一、 本研究的实验采用被试内设计,重复和验证在同一被 试。司隔适当的时间后,是否还出现决策不一致的现象。具体来说, 本研究采用同一组被试进行决策组的两次问题的实验。为了消除两 次实验之间的相互干扰,两次实验之间间隔为一周,地点的选择相 同,尽量平衡两次实验的其他无关因素。第二、 本研究希望在性别与决策不一致性的关系卜进行探 索,研究性别是否对决策4 i 一致有影响。在实验分析阶段塌霉飞瑙 甥餮孳垒掌一一臻瑟翕嚣羹塑餮强卫鏊睦17 咋彗譬鍪| 薹茎书垂语义 辅袜莓尊赫看i 蒂囊尚谭爹壹r 稀: 酣荔。甭骤野墨嚣斡甘盆磊辊鞋一一呵羹掣鬈蘸瓿冠赃? m 归 相互鬻啮搓霎拯被薹魏对薹雾越羹百藩瓤鞑鞣矧蟛蚕鬻臻塞鬟裂蠹 岩嘲鎏采幕琊。剪霰置生坚咎霉辇香薯茂倾攸一吲鳕叼蓁薹薹鋈的。 换句话说,决策不一致性从心理机制上的深入的研究尚 很缺乏。虽然从风险情景的研究已经如火如荼( 各种各样的风险比 例,损赢状态下的各种模型已经建立) 却少有从心理机制上的探讨 ( 除从机会一威胁上有研究) 。决策者内部的心理状态揭示很少,更 加不用说从认知风格这个角度切入的研究。 第三、人们很少有关注于性别因素对于决策不一致性的影响。 纵观近5 0年决策的研究,关于性别上决策的差异问题很少有报道。 我们说决策在性别上是否有差异这个问题,应该由事实说话。这方 面研究的忽视是给整个决策研究带来一定的遗憾的,因为在实际的 生活中,我们可以随处可见男女在决策中有不同的倾向性,如换季 打折的东西往往吸引的女性比男性多。拒本研究者估计这方面的缺 失根源仍来源于“理性人”的阴影,大部分研究者们仍把人看成一 致的,统一1 的,而忽视了性别的差异。 第四、认知风格虽然在感知等方面有研究,但缺乏高级心理过 程研究,特别是思维层次如推理、判断、决策等研究。认知风格的 研究仍集中于视觉、知觉及社会交往,以至于测量工具的内容也是 由视觉分辨复杂背景下的指定图形构成的。这种仅从视知觉测量出 的结果是否能对高级的思维过程有可靠的解释,是否能有一致的相 试内设计使得对决策者的心理机制作进一步的探讨提供了可能。这 样为深入地分析决策者的决策改变或不改变的原因特别是心理因素 的原因提供了一个操作的平台。如果被试内设计同样出现了决策不 一致的现象,研究者就能深入地对该个体进行分析,而且可以排除 是因为个体的差异。这可以说填补了国内外研究上的空白,为决策 不一致性的进一步研究做出了有益的增进。 第二、在决策研究的心理机制上进行比前人更进一步的探索, 主要是从认知风格方面进行研究。虽然心理机制的动态性,及时性 给决策心理机制的研究带来了困难,但从认知风格这个被许多实验 证明有着一贯性的角度入手,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问题的。可 以说,本实验填补了国内外从认知角度特别是从认知风格角度上对 决策不一致性的研究,为以后研究工作,做出了最初的尝试。 第三、将各决策不一致的实验进行综合,对各个实验中的相容 性进行探讨,这一点上开辟了决策研究上的新途径。在众多的决策 实验研究中,各实验之间彼此独立分离的现象很严重,由此提出的 各种效应很多,提出的各种模型也很多。面对这种混乱的局面,笔 者提出高于单个实验的一种就决策不一致性的类似于个人稳定的在 决策时会表现出的一种“个人风格”的概念。 第四、本研究同时也是在思维决策这个高级心理过程的层次卜 对心理理论的相容性进行检验。因为心理理论认为一个心理系统分 化必然影响许多其他心理系统。因此,设想心理各个系统的分化水 平能在外在经验逐渐清晰中得到反映,可以从实验上用一组知觉测 验的成绩来加以测量。所以如果视知觉上分化水平低的在思维层次 也应该低,那反应在实验结果上应该就越受语义描述的影响越容易 改变决策;反之,则不然。这种检验也是填补了研究上的空白,对 心理理论的研究开劈了道路,做出了尝试。 第五、就性别与决策不一致性的关系进行研究,据本人所掌握 的资料,这也是国内外的研究者较为忽视的地方。这也是打破“理 想人”的阴影所做出的努力,为“真实人”的客观性,丰富性,承 认人的差异性尤其是基本的性别差异性所做出的探讨。 2 实验 整理分析近五十年的决策实验,根据由于呈现或捕述的方式不 一样,l 面导致决策不一致的这基本原则,概括筛选出六个实验, 它们分别足独立效应一个,心理帐户两个,乐观编辑两个,止负框 定。一个。具体实验如卜i : 2 1 实验一( 独立效应实验) 2 1 1 目的 实验针对最大期单效用理论,在原实验的基础卜采用被试内设 计,h 的足为进一步研究被试心理机制提供平台,为了证明同被 试在决策时通常忽视各选项共有的部分采用简约非逻辑的方法。 2 1 2 材料 实验采用d a n i e lk a h n e m a n 和a m o st 、,e r s k v 在p r o s p e c t t h e o r y :a na n a l y s i so f d e c i s i o nu n d e rr i s k 中的问题1 0 和问题4 改 编。在这组实验问题中,d a n i e lk a h n e m a n 和a m o st v e r s k v 是为j , 证实“独立效应”( i s o l a t i o ne f f e c t ) 。他们的实验表明:为简化 在4 i 同选项中的选择,人们通常忽略各选项共有的部分而集中于它 们之间相q :有区别的部分。这一选择问题的方式町能引起不致的 偏好,因为预期可以以不止一种力。式被分解成共同的和有区别的部 分,1 i 同的分解方式有时会导致不n 4 的偏好,人们通常忽略选择中 所彳期望共有的部分。换而言之,在“p r o b l e m1 0 p r o b l e m4 ”中 实质:两个问题都是一样,但由于呈现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引起了 被试的不同反应。当然d a n i e lk a h n e m a n 和a m o st v e r s k v 是采用被 试间设计,下而本实验采用被试内设计。为消除两个实验问题的相 互干扰,两个问题间相隔一周的时间,半的被试先问问题1 ,另一 半被试先问问题l7 。根据原文,考虑被试的理解能力,翻译整理如卜: 垢 文是:“p r o b l e ml o :c o n s i d e rt h ef o l l o w i n gt w o s t a g eg a m e 工nt h ef i r s t s t a g e ,t h e r e i sap r o b a b i1i t y 。f 7 5t oe n dt h e g a m ew i t h o u tw i n n i n ga n g t h i n g ,a n dap _ r o b a b i l i t yo f 2 5t om o v e i n t ot h es e c o n ds t a g e 工f y o ur e a c ht h es e c o n ds t a g ey o uh a v e ac h o i c eb e t w e e n ( 4 ,o o o ,8 0 ) p r o b l e m4 : ( 4 ,o o o ,2 0 ) 译文版本: 问题1 :一个两阶段的游戏,在第一个阶段,有7 5 的机会什么也不 得,有2 5 的机会进入第二阶段。如果你达到了第二阶段,你又在下 面选项选择: a8 0 的机会获得4 0 0 0 元 b 肯定获得3 0 0 0 元 你的选择是( ) 问题17 :在下面两种情况中选一种 a 2 0 的机会得4 0 0 0 元。 b 2 5 的机会得3 0 0 0 元。 你的选择是( ) 2 1 3 被试 湖南省长沙市某高校男女大学生共1 0 6 名,5 3 名女生,5 3 名 男生,年龄1 9 2 4 岁。1 0 6 名被试自愿参加实验,没有报酬,所有被 试都进行两个问题反应。为了排除记忆的因素,两次反应相隔的时 问为一周;为消除两个实验问题的相互干扰,一半的被试先进行问 题1 实验,另一半被试先进行问题17 实验。 2 1 4 实验结果和分析 遵照d a n i e lk a h n e m a n 和a m o st v e r s k v 的实验结果,在问题1 中1 4 1 名被试有7 4 选择了确定的3 0 0 0 元,在问题17 中8 1 名被试 有4 2 的选择了( 3 0 0 0 ,0 2 5 ) ,出现了独立效应。本实验也出现了 独立效应,数据见表2 1 ,如下: 表2 l1 0 6 名被试对独立效应问题组的选择反应 实验一的结果如表2 1 所示:1 0 6 名被试对问题1 做出j ,回答, 5 1 选择b 确定获3 0 0 0 元,而在问题17 中却有7 5 的被试选择了2 0 获得4 0 0 0 元。实质上,问题1 中的游戏叮以是这样,在o 2 j x o 8 0 = o 2 0 的机会中获得4 0 0 0 元和以o 2 5x 1 0 = 0 2 5 的机会获得 3 0 0 0 元两者之中择其一,其本质【:和问题17 是一样的。显然,人 们在问题1 中忽略r 游戏的第一阶段,将问题1 看作是在( 3 0 0 0 ) 和( ,1 0 0 0 ,0 8 0 ) 中的选择,两阶段游戏中的3 0 0 0 被臆断为确定的。 实验的 方分析也是被试在两个问题的回答上出现了极显著的差 异,卡力的值足1 5 7 3 9 ,p 0 0 0 l ,也就是说,被试内的实验同样 也证实,独市效应的存在。 让我们用一种吏为明j ,的方式来深入解析实验被试面对选择 时,他的决策依据究竟是什么? 在系统科学的研究中,特别是运筹 学巾常运用决策树来分析人们的决策过程,使这一过程更清楚 观。 在此我们也运用决策树来分析被试的决策过程。让我们看下列的决 策树,方块代表决策节点,圆圈代表概率节点,图2 1 是面对问题l 时人部分的被试决策过程,图2 2 是面对问题17 时大部分的被试决 策过程。 图21以决策树表示的问题l 形式 3 0 0 0 4 0 0 0 o 0 薹;薹鍪雾纂蠹囊瑟篓囊鐾篓翼i 萌j 霎二i 垂曼 理烈型配均氍燮鬈凛堡零羹:谚疆虑歪髫甏翟壹蠹似乎囊荔 嚣;雾的匿萎引爵影h 酣鏊融陲蟊朱点醛塞蘑j 蓁篓型鞘题黧 写善箍冀型鬻,璧彗妻们虐饕除囊龛爨磁现薅杀冀章羹藿荆薹 婴至回鬻蘑题。 一? 喜? 萝笳峭 嚆德掣璺蓄:孝;薹罐鸯蓥誉i i i 誊羹耍;萎骞i i 旷誊甏曼i 霪荔i ;誉孽【桴谭嘭计 羹谁嚣 l l 窭| 矶萋利酣羹璐。雾薹耄i i i j 罄筵鄹薹囊瑟簟基囊爨霄 乏i ;事i 置;| g 童;i i 薹;耄 耋皇重i 甭蠢i 薹矍蠹塑? 稿弼! 钢薰终妻 鬟鋈? 盼聚鋈羹私绑翻羹如鍪囊髓? 霄靠赫赫砰羹羹薹引;塑弼 酾需酎爱勘麓篓鬈裂而碰彤嚣囊囊缓姥黎馨j 坦篙舞墼鬟需季i 手 毅霪。;鼍i _ 嚣重 ;喜嚣誊:i 炉f i ,善稳i 雾囊鬓蕴型强一蠢荔穗霆 璺囊i i i 弹:赣堂鼙菪是苎垄擎i 至是i 邯睦薹蛳黧誓k 需墼型l i 蓊 鼐话筒舔群蜀铠最冀耋g 雾熹黧薹蒌蓦麓锡中羹霹;鬟薹囊烈孽囊 鬟囊黎霪鋈。譬蔓? 专;j i 型萋荤i 霉t 鬻莲器量l 羁叫! ;蜜主辇薄蘑篓薯型妇 辽一塞i 蔷錾! ;嘭尹廷彭一翅必到型燃| l i 唯,强- 一雾? 霸副孽l 惑i 雪霎箍牵鼻篡;葡鬃岩竖錾爹墅娑霪一髦簿巍羹彤& 蚕女:长葩复囊鋈 葫捌囊篓;荔群型登篓一霉忿曼墓i ;盖函;伊盼嚣 鬻吁i ;一雾掣翱掣基赣鍪砗翱! 要罩;净? 鬣函鉴焉埠i 蠹耋 苦。嘉群篡霉疆臻j 2 2 实验二( 购物心理帐户实验) 2 2 1 目的 实验针对最大期望效用理论,在原实验的基础上采用被试内设 计,日的是为进一步研究被试心理机制提供平台,为了证明人们根 据资金的来源、资金的所在和资金的用途等因素对资金进行归类的 心理帐户现象。 2 2 2 材料 实验二采用1 9 8 4 年d a n i e lk a h n e m a n 和a m o st v e r s k v 在研究心 理帐户时设计的购物问题。由t h a l e rrh 提出的心理帐户理论 ( m e n t a la c c o u n t i n gt h e o r y ) 认为:小到个体、家庭,大到集团 公司,都有或明确或潜在的帐户系统。人们根据资金的来源,资金 的所在和资金的用途等因素对资金进行归类,这种现象被称为“心 理帐户”( m e n t a la c c o u n t i n g ) 。例如,一个赛马者在第一次投注中 赢了2 0 0 元,但第二次中输了5 0 元。他是把第二次投注视为5 0 元 的损失还是觉得赢的2 0 0 元减少了j 0 元呢? 所以说,心理帐户问题 在于参照点。据d a n i e jk a b n e m a n 和a m o st v e f s k y 的实验整理材料 如一f : 问题2 :假使你买一件夹克衣要1 2 5 元,买一个引算器要l j 元。 售货员告诉你:你要买的计算器在另一家商店只需1 0 元,但要走2 0 分钟的路。你愿意去另一家商店吗? ( 愿意)( 不愿意) 问题27 :假设你买一件夹克衣要1 5 元,买一个计算器要1 2 5 元。售货员告诉你:你要买的计算器在另一家商店只需1 2 0 元,但 要走2 0 分钟的路。你愿意去另一家商店吗? ( 愿意)( 不愿意) 2 2 。3 被试 湖南省长沙市某高校男女大学生共1 0 6 名,5 3 名女生,j 3 名 男生,年龄1 9 2 ,1 岁。1 0 6 名被试自愿参加实验,没有报酬,所有被 试都进行两个问题反应。为了排除记忆的因素,两次反应相隔的时 间为一周;为消除两个实验问题的相互干扰,一半的被试先进行问 2 2 实验二( 购物心理帐户实验) 2 2 1 目的 实验针对最大期望效用理论,在原实验的基础上采用被试内设 计,日的是为进一步研究被试心理机制提供平台,为了证明人们根 据资金的来源、资金的所在和资金的用途等因素对资金进行归类的 心理帐户现象。 2 2 2 材料 实验二采用1 9 8 4 年d a n i e lk a h n e m a n 和a m o st v e r s k v 在研究心 理帐户时设计的购物问题。由t h a l e rrh 提出的心理帐户理论 ( m e n t a la c c o u n t i n gt h e o r y ) 认为:小到个体、家庭,大到集团 公司,都有或明确或潜在的帐户系统。人们根据资金的来源,资金 的所在和资金的用途等因素对资金进行归类,这种现象被称为“心 理帐户”( m e n t a la c c o u n t i n g ) 。例如,一个赛马者在第一次投注中 赢了2 0 0 元,但第二次中输了5 0 元。他是把第二次投注视为5 0 元 的损失还是觉得赢的2 0 0 元减少了j 0 元呢? 所以说,心理帐户问题 在于参照点。据d a n i e jk a b n e m a n 和a m o st v e f s k y 的实验整理材料 如一f : 问题2 :假使你买一件夹克衣要1 2 5 元,买一个引算器要l j 元。 售货员告诉你:你要买的计算器在另一家商店只需1 0 元,但要走2 0 分钟的路。你愿意去另一家商店吗? ( 愿意)( 不愿意) 问题27 :假设你买一件夹克衣要1 5 元,买一个计算器要1 2 5 元。售货员告诉你:你要买的计算器在另一家商店只需1 2 0 元,但 要走2 0 分钟的路。你愿意去另一家商店吗? ( 愿意)( 不愿意) 2 2 。3 被试 湖南省长沙市某高校男女大学生共1 0 6 名,5 3 名女生,j 3 名 男生 x 题2 实验,另一半被试先进行问题27 实验。 2 2 4 实验结果和分析 遵照d a n i e lk a h n e m a n 和a m o s t 、,e r s k y 的实验结果:8 8 名被试 中,6 8 的人愿意到另一家商店,这样可以为1 5 元的计算器节省5 元;9 3 名被试中,2 9 的人愿意到另一家商店,这样可以为1 2 5 元的 计算器节省5 元。本实验的结果见表2 3 ( 卡方的结果是1 5 5 2 , p = 0 2 】3) 。 表2 31 0 6 名被试对心理帐户( 购物) 问题组的选择反应 在本实验问题2 中有6 4 人愿意到另一家商店,这样可以为1 5 元的计算器节省5 元;问题2 中有5 5 人愿意到另一家商店,这样 可以为1 2 5 的计算器节省5 元。虽然中间相差9 人,但是在统计上 来说没有到达显著性( 方的结果是1 5 5 2 ,p = o 2 1 3 ) 。比较本实验 与d a n i e lk a h n e m a n 的实验,本实验采用的是被试内设计,实验结 果与原实验的不同是否由于被试内设计的原故,为检验这点特进行 了实验三买票实验。被试来源于大学生群体。大学生群体绝大部分 属于消费群体,除家长供给外,基本上没有经济来源。此外,文化 二的差异也是不能忽视的一个方面,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勤俭节约 是种良好的美德。大部分的学生在这种中华文化的大环境下,加之 自己无经济收入,因此他们在做出选择时可能更加参考了最小帐户, 即不管怎样都是节省5 元,而没有比较1 5 元省5 元与1 2 5 元省5 元 的不同。就这一点,实验后进行了访问调查,证实了我们的推测。 从研究的意义来说,这可以进行跨文化的研究,由于时间和财力上 的限制,本研究没有在这点上深入下去。虽然从这个实验来看并没 有出现心理帐户效应,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就此得出没有心理帐户 效应,为了进一步研究,我们进行了另一个经典的心理帐户实验( 见 实验三买票实验) 。 在进行实验三研究之前,虽然没有出现显著意义上的心理帐户 效应,仍可以将实验原始结果处理,两次问题中出现了反应一致的 记做“0 ”( 即问题2 选a 和问题27 选a 的,问题2 选b 和问题2 选b ) ,m 现了不一致反应的记做“1 ”( 即问题2 选a 和问题27 选b 的,问题2 选b 和问题2 选a ) 。其中有7 6 人是保持j ,一致的,3 0 人出现了不一致的反应。就性别与决策不一致的问题2 组统计如表 2 4 : 表2 4性别与决策问题2 组的2 2 表 性别 决策 男 女 4 0 3 6 1 3 1 7 譬方的值是o 7 4 4 ,p = o 3 8 8 说明j 7 ,在本次实验中,男生与女 生在前后反应的改变上没有显著性的差异。男生在问题2 和问题2 7 中反应改变的人数比女生在问题2 和问题27 中反应改变的人数少4 人,并没有构成统计 二的显著性差异,可以认为性别在这组实验中 对决策不一致没有影响。 2 3 实验三( 买票心理帐户实验) 2 3 1 目的 实验针对最大期望效用理论,在原实验的基础仁采用被试内设 计,目的足为进一步研究被试心理机制提供平台,为了对实验二( 购 物实验) 没有出现显著性是否由于被试内设计原因进行检验。 2 3 2 材料 为1 r 对心理帐户作进一步的检验,实验三选择了另外一个经典 的对帐户成本受局部组织影响的实验。在这个实验中会涉及到被试 是否将1 0 元钱归入看电影的成本巾。实质上来说,每个问题中被试 都足减少1 r1 0 元钱,但是由于呈现的方式不同,会出现不同的选择。 具体实验三材料整理如下: 问题3 :想象一下,你已经决定去看一场戏剧,它每张票的价格 是1 0 元。当你进入戏院之前,你发现你丢了1 0 元。你现在仍然愿 意为这场戏剧的门票支付1 0 元吗? ( 愿意)( 不愿意) 问题3 7 :想象一下,你已经决定去看一场戏剧,它每张票的价 格是1 0 元。当你进入戏院之后,你发现你丢了票。座位没有标记, 也不能重新找到票。你愿意支付1 0 元再去买张票吗? ( 愿意)( 不愿意) 2 3 3 被试 湖南省长沙市某高校男女大学生共1 0 6 名,5 3 名女生,5 3 名 男生,年龄1 9 2 4 岁。1 0 6 名被试自愿参加实验,没有报酬,所有被 试都进行两个问题反应。为了排除记忆的因素,两次反应相隔的时 问为一周;为消除两个实验问题的相互干扰,一半的被试先进行问 题3 实验,另一半被试先进行问题37 实验。 2 3 4 实验结果和分析 遵照d a n i e lk a h n e m a n 和a m o st v e r s k v 的实验结果:在丢了1 0 元钱的问题中,8 3 名被试有8 8 表示愿意购票,1 2 的人表示不愿意 购票;在丢了票的问题中,2 0 0 名被试有4 6 表示愿意购票,5 4 的 人表示不愿意。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在丢了票后不愿意再花1 0 元购买 票,而同样丢了1 0 元钱后却仍愿意买票? d a n i e lk a h n e m a n 和a m o s t v e r s k y ( 2 0 0 0 年) 将之归因为心理帐户的局部组织。本实验的结果 与d a n i e lk a h n e m a n 的实验结果很接近,具体见表2 5 : 表251 0 6 名被试对心理帐户( 买票) 问题组的选择反应 卡方的结果是9 9 6 0 ,p 0 0 5 ( p = o 0 0 2 ) 。在本实验中,1 0 6 名 被试中有8 0 愿意在丢了1 0 元钱之后仍购票,2 0 的人表示不愿意; 1 0 6 名被试中有6 0 丢了票之后仍然购票入电影院,4 0 的人表示不 愿意。从统计学角度来说,p o 0 5 ,被试的选择由于背景呈现的方 式( 一个丢钱;另一个丢票) 改变而发生了显著的改变。从这个实 验的结果来说,较好地验证了心理帐户效应。被试将看电影视为一 个交易,用买票的成本去交换看电影的经历,买第二张票将会增加 看电影的成本,可能大到超出人们的接受程度;相反,丢掉的现金 仅仅使人没有原来那么富有,而将丢失的现金归结为倒霉,不会直 接与看电影相关联。 在验证出现了心理帐户效应的情况下,将实验原始结果处理, 两次问题中m 现了反应一致的记做“0 ”( 即问题3 选a 和问题37 选 a 的,问题3 选b 和问题37 选b ) ,出现r 不致反应的记做“l ”( 即 问题3 选a 和问题3 选b 的,问题3 选b 和问题3 选a ) 。其中有 7 5 人是保持了一致的,3 1 人出现1 r 不致的反应。就性别与决策不 一致的问题3 组统计如表2 6 : 表26性别与决策问题3 组的2 2 表 卡方的结果是o 4 1 0 ,p = o 5 7 2 说明了,在本次实验中,男女,【i 在丢饯和丢票的反应的改变i :没有显著性的差异。男扛在丢现金和 丢票的问题反应改变的人数上比女生在丢现金和丢票的问题反应改 变的人数少3 人,并没有构成统计上的显著性差异,可以认为性别 在这组实验中对决策不一致性没有影响。 2 4 实验四( 盈利乐观编辑实验) 2 4 1 目的 实验针对最大期望效用理论,在原实验的基础上采用被试内设 讣,目的是为进一步研究被试心理机制提供平台,为j ,证明同一被 试在赢利的状态| :_ _ - 是否能被诱导做出改变的决策,尽管这两个问题 本质上是相同的。 2 4 2 材料 实验四的材料来自予t h a l e r 和j o h n s o n ( 1 9 9 1 年) 的实验。由 2 0 验的结果来说,较好地验证了心理帐户效应。被试将看电影视为一 个交易,用买票的成本去交换看电影的经历,买第二张票将会增加 看电影的成本,可能大到超出人们的接受程度;相反,丢掉的现金 仅仅使人没有原来那么富有,而将丢失的现金归结为倒霉,不会直 接与看电影相关联。 在验证出现了心理帐户效应的情况下,将实验原始结果处理, 两次问题中m 现了反应一致的记做“0 ”( 即问题3 选a 和问题37 选 a 的,问题3 选b 和问题37 选b ) ,出现r 不致反应的记做“l ”( 即 问题3 选a 和问题3 选b 的,问题3 选b 和问题3 选a ) 。其中有 7 5 人是保持了一致的,3 1 人出现1 r 不致的反应。就性别与决策不 一致的问题3 组统计 x 于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和判断过程中存在着对背景的依赖,那么,事 物的表面形式就会影响人们对事物本质的看法。g r o s s ( 1 9 8 2 年) 在他 的经纪人手册中认为,人们偏好一种类型的框定,而不喜欢其他的 类型。他把这种偏好称为“乐观编辑”( h e d o n i ce d i t i n g ) 。实验四着 重于从盈利方面进行研究,具体的材料见下: 问题4 :假设你面对以下选择:你愿意接受确定的1 5 0 0 元还是 抽奖。抽奖结果由抛硬币而定。若是人头,可赢得1 9 5 0 元。若是背 面,可赢得1 0 5 0 元。 a 你会参加抽奖 b 还是接受确定的1 5 0 0 元。 你的选择是( ) 问题47 :假设你在抽奖中赢得了1 5 0 0 元,并有机会参加第二 轮抽奖。第二次抽奖结果取决于硬币抛掷。是人头则赢得4 5 0 元。 是反面则输掉4 5 0 元。在第一次抽奖中获胜的你是否会参加第二次 抽奖呢? ( 是)( 否) 2 4 3 被试 湖南省长沙市某高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