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梁遇春散文研究.pdf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梁遇春散文研究.pdf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梁遇春散文研究.pdf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梁遇春散文研究.pdf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梁遇春散文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本论文对梁遇春随笔的研究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探讨梁遇春随笔体散文产生的历史环境:包括内外因一 。一自我言说的欲求、报刊业的发达、外国随笔的译介等三个方面,并简单 介绍了梁遇春的随笔体散文。 第二部分分析梁遇春散文所呈现出三个方面的艺术特色:中国的爱利 亚、现代的六朝文以及意在表现自己,并结合时代背景探讨了其作品的外 来影响和内在承传问题,对其前后两个时期作品的风格变化作了初步探 讨。 论文综合运用了文学、文学评论、美学、社会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对 梁遇春随笔体散文的形成及其艺术特色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随笔历史环境艺术特色 a b s t r a c t t h et e x ti so nh a n g y u c h u n p r o s e sa n d i sc o n s t i t u t e do ft h r e ep a r t , s t h ef i r s tp a r ti n t r u d u c t sl i a n gy u c h u n sp r o s e sb r i e f l y ,a n df o c u s e so nt h e b a c k g r o u n d i n g su n d e rw h i c hl i a ny u c h u nf o r m e dh i sp r o s es t y l et h a ti se s s a y f i k e t 0b ed e f i n i t e ,t h eb a c k g r o u n d i n g sc o u l db es u m m e du pi nt h r e ep o i n t s :t h ed e s i r et o e x p r e s so n e s e l f , t h ep r o s p e r i t y o fn e w s p a p e ri n d u s t r y ,t h et i a n s l a t i o no ff o r e i g n e s s a y s t h es e c o n dp a r tp o i n t so u tt h e r ea i et h r e ec h a r i s t e r i s t i c so fl i a n gy u c h u n s p r o s e s ,w h i c ha r et h ee l i a o fc h i n a , m o r d e r nv e r s i o no ft h es i xd y n a s t i e s s p a r a l l e l - p r o s e ,t h es t r o n gd e s i r et oe x p r e s s o n e si n s i d e b e s i d e s ,c o m b i n i n gw i t ht h e h i s t o r i c a le n v i r o m e n t ,t h i sp a r t p r o b e s i n t ot h ee x t e m a li n f l u e n c e sa n di n t e m a l i n h e r i t e n c eo f l i a n g p r o s e s ,a n dm a k ea ne l i m e n t a r yd i s c u s s i o no f t h es t y l ec h a n g ei n l i a n g sw h o l ec a r e e ro fw r i t i n g t h et e x ta t t e m p t st og i v ea ne x p o s i t i o no fh o wl i a n gy u - c h u nf o r m e dh i so w n p r o s es t y l ea n d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i ss t y l eb yu s i n gt h ek n o w l e d g e i nd i f f e r e n t r e l a t e df i d d s ,f o re x a m p l el i t e r a t u r e ,l i t e r a t u r a lc r i t i c i s m ,a e s t h e t i c s ,s o c i a l p s y c h o l o g y k e y w o r d s :e s s a y s h i s t o r i c a le n v i r o m e n t a r t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a 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 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三客泰然学或其他教育机构 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 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马并哈 签字日期:三口。茅年夸月2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尊者完全了解宝 毂大喜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 借阅。本人授枳妄蜥以将学位论文的金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 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导师签名 2 铡 签字日期: 帅,7 年争月2 三日 电话 邮编 争v 日 辟 d ,碜彬 马中m : 午 去 名 业 签7 毕 者 如 者 作 0 作 : : 文 期 文 位址 论 日 论 单地 位 字 位 怍讯 学 签 学 工通 引言 引言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的一巨 大历史功绩之一在于它促进了人个体意识的觉醒,激发了人对个体价值、个性自 由等的关注和追求。中国新文学运动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组成部分,它的肇始 和完成是“内应”和“外援”共同作用的结果。从“五四”新文学运动到抗战前 期,中国新文学中发展最迅速、成就最大的文学样式是散文。新文学中散文的现 代化是在新文化运动后中国社会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发生、发展乃至完成的。外来 文化( 文学) 的借鉴和吸收,传统文化( 文学) 的批判和继承,再赋之以现代人 强烈的自我意识就构成了中国现代散文产生的历史条件。 1 8 世纪以来西方散文尤其是英国随笔在中国的大量译介,中国随笔有着悠 久的历史,中国现代散文的创作和发展无疑得益于两类散文资料的给养。2 0 世 纪2 0 一3 0 年代中国散文界呈现出一片繁盛的景象。不仅有重要的散文刊物比如 语丝、骆驼草等相继创刊,散文名家辈出,现代散文观念形成并发展,同 时散文本身在数量上激增,散文从内容到形式、从体式到风格等都更加地丰富多 样,色彩纷呈,出现了很多有着独特风格的现代散文作家。梁遇春就是其中一位。 梁遇春,这位只活了2 7 个春秋,在不到6 年的创作生涯里留下不到二十万 字的两本薄薄的集子的中国现代青年散文家,却被胡适称之为“天才少年”,被 唐馊称之为“文体家”,被郁达夫称之为“中国的伊利亚”,曾经在2 0 3 0 年代散 文界轰动一时。究其原因在于梁遇春以他对西方散文尤其是英国随笔的喜爱和熟 稔,在进行大量的译介的过程中进行现代随笔创作,并将英国随笔尤其是兰姆的 随笔的体式和精神借鉴过来与中国古典随笔相融合,在以周作人为首的语丝派的 引导和影响下创作了大量的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现代随笔体散文。但因其英年早 逝,又因为随之而来文艺界“为人生”的功利性文艺观念主导一切,才造成兼具 浓厚的中西特色梁式随笔便后继至今无人,对这位一度昙花一现的天才作家以及 作品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其所受的重视远远不能与他对中国现代散文的贡献相匹 配。 迄今为止,尚无有关梁遇春的传记问世,其生平个人资料世人所知甚少;对 粱遇春散文研究 梁遇春所创下的梁氏随笔体散文的研究也极其有限,更勿谈有关门的研究著作问 世,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散文界乃至文学界的一种损失和遗憾。搜集一下目前对梁 遇春随笔的研究发现,其研究面主要三个方面:一是艺术渊源研究,有梁遇春 和英国小品文的影响、六朝文风的影响、兰姆梁遇春比较研究等文,二是 文体研究,有一种全新散文体式的创造一文,三是艺术论,有梁遇春散文 艺术论、忧伤奇诡的美、梁遇春散文至善至美的歌、醒时流泪醉时歌、 笑与泪的歌者、试析梁遇春散文的语言特色等几篇论文。但由于资料的有 限和切入点的不当以及分析的浮泛,仍给人一种隔靴搔痒、失于偏颇之感。即便 是其中一篇较长的硕士论文一种新文体的创造将梁遇春和钱钟书放在一起比 较,虽然能够更清楚的看到梁遇春散文的特点,但是却因为角度的普通和分析的 点到为止,让人觉得没有到位,论说的不够深入透彻。对随笔体散文形成的历史 背景和造成梁遇春随笔艺术特色的内外因素缺少对应的分析,而对梁遇春随笔的 阶段性艺术特点的评说至今缺失。有鉴于此,本文试图从文本形成的历史环境入 手,分析梁遇春随笔在各背景下对中西散文有所取舍的借鉴和发挥进而分析梁遇 春散文所独具的艺术特色,并且将从创作主体出发分析前后两个时期梁遇春随笔 在艺术风格上的变迁,以期客观地评价梁遇春随笔的艺术价值和促进当代散文的 发展。 2 第一章粱遇春散文产生的历史环境 第一章梁遇春散文产生的历史环境 自我言说的欲求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肇始,或者说其力争的目标之一在于为内忧外患的老大中 国寻求一个自由言说的公共空间,解开几千年来在封闭性的专制文化和制度牢笼 下的“忠臣孝子”身上的符咒,将人从“忠臣孝子”式的意识圈套里解救出来。 在五四启蒙一代看来,要想将国家从危难中解救出来,首先是解放人的思想,唤 醒民众。民众的觉醒是民族走出危亡的前提条件,只有扫除旧思想旧文化对人的 自我意识的遮蔽以及自由思想的禁锢,打破鲁迅所说的“铁屋子”,注入新鲜的 血液,新的空气和食粮,重新认识自身乃至整个民族。这是启蒙的一个主题。只 有发现自己,认识整个民族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救赎才有可能。 和西方通过文艺复兴颠覆中世纪的黑暗统治一样,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具有现 代意识的部分先进知识分子利用各种方式和阵地,大张旗鼓地宣传民主、科学以 及自由思想,在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进行着对旧思想、文学以及道德的批判,大 力提倡新思想、新文化以及新的道德,逐渐形成声势浩大影响深远乃至改变整个 民族命运和发展方向的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文学是作为革命先锋的知识分子重 要的战场和有力的武器,文学革命也自然的成为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域。在批判旧 文化思想对人的毒害,在打破旧的枷锁的同时,要为民族文化和民族文学的新生 寻求新的道路,即批判和建设的同等关注是任何一次运动或革命取得最终成功的 必要条件。在破除了落后东西的禁锢后,当人们拨开云雾见得天日、重新审视自 我以后,民族的意识觉醒以后随之而来的就是人们自由言说的渴求以及对于这种 渴求的自由表达。 此外,作为一个民族意识和文化的载体w - - - 语言,就成为革命对象的首选。 这次旨在使文言一致,打破由脱离生活的文言文所书写的文化知识文本的掌握只 属于一部分人一部分阶层的痼疾,形成一个开放的活的文化机制的白话运动,其 兴起一方面表明此次运动的民间立场,另一方面昭示了民众自由言说的欲望。也 就是说,通俗的大众的口语地位的提升在划定新文化运动宽广的视界的同时也 粱遇春散文研究 诠释了此次运动的旨意所在唤醒民众,对更加广大的人的启蒙和发现。文学 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它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更为厚重的壁障:作为语言的 艺术,它必须首先冲破文言体式的禁锢;作为情感与形象的“有意味的形式”, 它又必须首先适应自身发展的内部的客观规律,从艺术规律出发进行现代变革。 这就要求文学必须首先扫清自身发展道路上的重重障碍。因此,文学革命并未首 先从思想内容变革开始,而是以一场文学形式方面的革命一白话文运动为发端 的。用生动活泼的白话文作为人们表述生活抒发情感传达思想的工具,意味着更 广大的读者群体的开拓,以及由此而来文化思想更大范围和更便捷的传播,同时 也给以渐式微的民族文学注入新的血液带来全新的面貌。在这个思想解放意识觉 醒的时代,白话文的提倡满足了人们除了知识阶层自我言说的需求的同时也为更 广大的民众的觉醒和言说提供了保障。 文学革命时代是一个群声鼎沸的时代,各个阶层各个团体以及流派在波诡云 谲的时代浪潮的刺激下,情绪高亢,重新审视和批判传统文学艺以及新的发现和 认识,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学,在为民族文化以及文学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中,自 我言说的欲望节节攀升,有着不同观点和倾向的人们纷纷探索和需求不同的表达 方式和渠道,尤其是知识分子,因其自身所承袭的作为那个阶层一直以来背负的 民族责任感和忧患意识使他们更自觉地为文学乃至文化的自新和发展寻求新的 出路。在这个加速度攀升的心理势能的推动着中国文学由传统向现代的转换,即 由现代意义上人的自觉过渡到文的自觉,由“文以载道”的传统功利文学向“为 人生的文学”以及审美的“为艺术的文学”开拓。文学观念的变化与发展必然推 动着文学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与发展。 王纲解纽的五四时代所促成的现代人独立自主意识的觉醒,“人的发现”,表 现在文学领域里便是寻求张扬个性展现自我而又不拘一格的表现方式。社会的急 剧变化让人沉思,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不可能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所有这 些思考进行精雕细镂,形成文字。这些文字客观上寻求一种能够及时、准确的表 达思想,又要亲切,容易让人接受,不能拒人于千里之外文体样式。于是白话文 运动兴起,古代文章学的旧有体式全被打乱,各种文体处于大裂变、大融合的动 荡中心。现代散文以它结构上的不拘和内容上的宽泛,很快成为现代文学里鲁迅 所说的比小说诗歌还要发达的文类。1 9 2 1 年6 月8 日,现代散文的一代宗师周 第一章集遇春敌文产生的历史环境 作人率先提出“有许多思想,既不能作为小说,又不适合做诗”,便可以写成“美 文”,。用艺术的方法表现个人的情感”。吼代散文是各种体式的共名,包含种种 散文名目和题材,如美文、纯散文、小品文、随笔等等,这些名目因其角度的不 同而对现代散文进行细分,实际上他们之间互有交叉甚至有时是对同一类型散文 的不同叫法。大体上,现代散文是一种凭借艺术语言艺术审美地品评人生的,富 于形象性、情感性和形式感的文学样式。随笔,顾名思义,就在一个“随”字, 即随意、随便,不拘一格而成为现代散文中最自由洒脱的一种。长短不限,其短 而精,或有称之为“小品文”,其情词美者有被称之为“美文”,因其随便亲切可 喜,如话家常又或称之为“絮语散文”。但,概而言之,所谓随笔,关键在一个 “随”字,题材不限,形式不拘,加叙加议,笔随思路率性为文便是,讲求个性。 即按刘炳善英国随笔简论里的讲法,凡将议论叙事抒情浑然杂糅,并且富于 个性色彩,运用漫谈方式,信笔所至,以轻松笔调所写出来的种种散文小品都可 归之为。随笔”。o 而作为“历史性文类”的随笔,最早出现在宋人洪迈容斋笔 记,该书序中说:“予老去习懒,读书不多,意之所之,随即纪录,因其后先, 无复诠次,故目之以随笔。”回后人寻着洪迈所厘定的随笔解说而拓展开来为: 随笔文字思路的率性,文体结构的不拘一格以及文本内容的情知兼备。 二报刊业的发达 1 9 2 4 年,周作人在语丝杂志创刊辞中指出该刊创办的目的: 我和几个人发起这个周刊,并没有什么野心和奢望我们只是觉得现在 的中国的生活太过枯燥,思想界太过沉闷,感到一种不愉快,想说几句话, 能以创刊这张小报,作自己发表的地方我们并不期望这于中国的生活或者 思想会有什么影响,不过姑息发表自己能要说的话,聊以消遣罢了。 已经五四风雨的中国知识分子对于言说的欲求从来没有因外界环境的压迫 周作人:美文,载晨报副刊,1 9 2 1 年6 月2 月 刘炳善:随笔译事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 0 0 0 年,第9 页 洪迈:容斋随笔) ,丁孔礼点校上海:中华书局2 0 0 5 年,第4 8 页。 周作人:语丝创刊辞 ,语丝第1 - 8 0 期) 合订本,安徽大学图书馆藏第一期第一版 5 粱遇春散文研究 而熄灭,相反,这种欲求一直在寻找一种适当的方式释放出来。周作人的这段话 表明写作的目的不只是一种文学创作,更想“说自己要说的话”,而创刊的目的 就在于要为这想说的话寻找一个“园地”,即想在这份报刊上开拓一个知识分子 “说自己的话”的空间。这同时表明,现代知识分子已经从报刊那里意识到并且 获得了一种“说话”的权利。在五四落潮后,纷繁苦闷的现实并没有使觉醒起来 的人们就此沉寂,想表达的欲望和对报刊这一公共话语空间的发现,就使得报刊 业和报刊上“自己的话”这片“园地”的共同繁荣。 稿酬制使知识分子获得了安身立命的经济基础,话语权的掌握使其满足了对 社会认同感和自身价值实现的心理欲求,并获得了一种个体生命和社会的政治的 以及文化生命的生存的基本空间。同时现代报刊当时的生存环境决定了它必须兼 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社会效益又由两个方面,即一方面他要有个讲 出自己的话的空间,这涉及空间的开辟、大小等,另一方面话语权的有效发挥还 必须考虑到受众,这又关乎讲什么和怎么讲。经济上,牵涉报刊自身的定位和这 种定位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一发行量与稿酬等。这之间相互牵涉影响。但,五四 时期及以后的十年,政治上,政府对报刊领域的监管是比较松的,经济上,现代 商业的气息已经很浓,加之知识分子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言志的渴望,使得报刊 业繁荣起来。梁遇春曾指出:“小品文同定期出版物几乎可说是相依为命的。”。 无怪乎,鲁迅说“到五四运动的时候,才又来了一个展开,散文小品的成功,几 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o 知识分子文本上自我言说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文学的非文学的,小说的, 诗歌的散文的。这还表明报刊和散文之间不是简单的互利的交易,这里面有个互 相发现和磨合的过程。 一方面报刊作为现代社会最大的最便捷的信息载体,以它波及范围之广和传 播速度之快而消耗较小,必然的成为现代知识分子首选的也是最好的言说渠道。 散文,因其形式内容等方面的自由灵活也自然的成为报刊除了新闻报道等之外文 体的首选。在争取知识分子“公共领域”和话语权的过程中,无论哪种文体,都 不如散文能够如此直接和完整地“说自己的话”,直接参与到话语的营构中。在 那个“沉闷”而又浮躁的时代,载道已为人所唾弃,随意的说出自己的声音,展 俞元桂:中国现代散文理论,广西人民出版社,1 9 8 4 年,第5 7 页 鲁迅:小品文的危机) ,收入南腔北调集 ,鲁迅全集第4 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1 年,第1 2 8 页 6 第一章粱遇春散文产生的历史环境 示自己的个性成为很多知识者的最高追求,随笔因其随意率性成为那个时代的宠 儿。可以说,现代报刊的崛起和发达是现代随笔赖以生存和繁荣的物质基础,而 随笔自身的特点也决定了随笔繁荣时代到来的必然趋势。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1 9 1 8 年4 月1 5 日和1 2 月2 2 日,新青年第4 卷第4 号每周评论创 刊号开始设置“随感录”专栏,现代知识分子开始有意识地利用这片阵地以随笔 的形式,进行一场文化的思想的革命。出现了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刘半农、 胡适等为代表的一批专栏供稿随笔作家,其巨大的成功很快带动了众多刊物群起 效仿,比如向导、前锋、中国青年等。此外一些报纸的副刊对原有的版 面进行改革纷纷发表随笔作品。同时五四文人起而结社办同仁刊物也有力的促进 了中国现代随笔的繁荣,比如文学研究会的小说月报、创造社的创造周刊, 而对随笔发展影响更大的是上面所提到的语丝和现代评论。此外的沉 钟、北新未名新月奔流也时有刊发随笔作品。1 9 3 0 年5 月,3 0 年 代北方文坛上第一个重要的以登载随笔为主的纯文学刊物骆驼草创刊,废名、 冯至为编辑,周作人身后主持。随后至抗战爆发这一段时间,中国文坛的报刊出 版风起云涌,现代随笔创作再次掀起高潮。梁遇春的随笔前期主要发表在语丝、 奔流、新月和骆驼草上。 三外国随笔的译介 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文学的现代化演绎是最为复杂和绚烂的。和中国社会其他 方面的现代化转变一样有着特定的历史渊源,即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借鉴,中国 社会任何一个现代化的实现无有外来因素的参与,正如唐驶在西方影响和民族 风格中所说: 中国自一八四0 年以来,多次战败,多次兴起对外国学习,虽然具体问 题上存在着分歧,比如通过日本学习英美,还是直接向荚美学习,走法国革 命的道路,还是俄国革命的道路,报刊上有过公开的争论但主张打开门户, 探首域外,向西方寻求真理一一包括文学的真理,却是成为比较一致的认识 这个渊源可以从两方面说明:一是翻译,开始介绍了大量西方作品;另 粱遇春散文研究 一方面是从出国回来后对西方文明的介绍游记、随笔、采风录,闻件记杂 事诗等等,雨后春笋,纷纷刊行内容充实的不下几十种,叙录了西方社会的 政教习俗,生活方式,在那时的年轻一辈中产生过并不很小的影响。 因此说,处在那个新旧文化交替、东西文化交汇的时代,尤其是在整个社会 面向世界寻求出路向西方学习的社会心理背景之下,新文学的各个部门无不受到 外国思想文化的影响和渗透,散文也概莫能外。反过来说,现代散文是时代的产 物,它是在中国散文的母体进行,同时又受外国文学尤其是西方散文的影响。这 中外来影响首先是基于对外国文化文学的译介。而对现代散文产生影响的既有既 有文学性因素又有非文学性的因素( 如社会思潮、哲学等) ;既有散文艺术的又 有姐妹艺术的渗透,如西方现代派诗艺:既有来自散文作品的又有来自散文理论 的( 比如2 0 年代鲁迅翻译的日本文论家厨川白村的出了象牙之塔,其中关于 西洋e s s a y 的论说成为我国散文作家和散文理论家经常引用的经典论述) ;就国 别而言,有来自欧美苏俄的,也有来自日本印度等国的。正如文史家所说: 德国的尼采、英国的小品文名家以及屠格涅夫,渡德莱尔、泰戈挺,王 尔德等的散文诗译作,散见于当时大量的报刊杂志当时的散文名家都通晓 外文,无须借助翻译,可以直接阅读、揣摩外国散文珍品。 对中国现代散文尤其是随笔影响最大的就是对西方随笔的大量。最早的一部 涉及外国随笔的是周瘦鹃翻译由中华书局于1 9 1 7 年出版的欧美名家短篇小说 丛刊,其中就收录了兰姆的随笔故乡。胡适在他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1 9 1 7 ) 中较早地提倡借鉴外国散文方法,其中列举了蒙田培根等随笔大家。随后一年, 傅斯年率先提到e s s a y ,而真正使中国人注意到e s s a y 的还是上文中他提到的以 西方“美文”来发展现代“国语文学”的言论。自2 0 世纪2 0 年代始,中国知识 分子对西方随笔尤其是英国随笔的译介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和襟怀。1 9 2 0 年 新青年推出了第8 号第2 卷和第3 号有系统地选择罗素的作品作介绍;同年 鲁迅在新潮第2 卷第5 号翻译尼采的随感录查拉图斯忒拉的序言:1 9 2 4 唐馊:文学研究引自俞元桂编中国现代散文史) ,山东文艺出版社1 9 8 8 第3 页 俞元桂:中国现代散文史山东j :( = 艺出版社,1 9 8 8 年,第9 页 8 第一章粱遇春散文产生的历史环境 年创办专门的现代散文随笔刊物语丝,在这份刊物上,包括周作人、荒野、 冯至、左浴兰、杨晦、陈炜谟等人的大批的文学家和文学青年投入到西方散文随 笔的译介浪潮中,从1 9 2 4 年到1 9 3 0 年短短的几年内介绍了艾迪生、哥尔斯密、 兰姆、赫士列特、德昆西、哈得孙、萨克雷、司蒂文森、吉辛、史密斯,高尔斯 华绥、贝奈特、卢卡斯、里柯克、贝洛克、切斯特顿、毕尔李姆、毛姆、林德、 欧文、本琼生、里尔克、布里格、阿左林、等大批欧美作家随笔。其中以英国 随笔为盛,几乎自1 7 世纪以来英国著名随笔作家都有所介绍,并结集出版的有 英国小品文选、现代随笔集等。 此外,随笔理论、随笔名家评传以及随笔小史的介绍文章也陆续问世,比较 系统地介绍了英国随笔历史和现状,也比较全面地阐发了随笔艺术的特长。如除 了刚才提到的鲁迅所翻译的厨氏论著,还有王统照根据美国文艺学家韩德的文 艺概论专著中有关散文的评述写就的散文分类、胡梦华在小说月报上 发表的絮语散文专论、3 0 年代毛如升的英国小品文发展和方重的英 国小品文的发展和演进艺术、若斯节所译小泉八云的论小品文、林疑今所译 史密斯小品文作法论以及朱维基所译佩特的文体论等等,极大地丰富了 我国广大读者和作家对散文小品的认识,对现代中国散文创作和批评理论的发展 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理论依据,并为随后现代散文的转变作出了准各。郁达夫对 于随笔在中国如此风行的原因做了这样的解释: 英国随笔散文影响了中国,系有两件历史上的事情,做它的根据的:第 一,中国所最发达的也最有成绩的笔记之类,在性质和趣味上,与英国的 e s s a y 很有气脉相通的地方,只不过少了一点在英国散文里极普遍的幽默味 而己;第二,中国人的吸收西洋文化,与日本的最初由荷兰文为媒介者不同, 大抵是借用英文的力量的,故而,英国散文的影响,在我们的知识阶级中间, 是再过十午二十年也决不会消失的一种根深蒂固的潜势力。 郁达夫的说法固然中肯,但未免有些简单,很显然,那个时代中国文坛对英 国随笔的热情应有着更深的历史境遇和文化心理的因素。 郁达夫:( 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 ,上海文艺出版社,1 9 8 1 年,第3 页。 9 集遢春散文研究 四梁遇春的随笔体 在那个个人意识觉醒的时代,随着英国随笔在中国的流行和散文创作的发荣 发展,一种极富时代特色和个性的随笔体散文应运而生,这就是现代散文史上风 格独异的梁遇春随笔。梁遇春1 9 0 6 年生于福建闽侯,出身于书香门第。1 9 2 2 年 进北大预科,1 9 2 4 年结束预科学业,入英文系念书,师从叶公超。1 9 2 8 毕业后 即随叶公到上海暨南大学任助教,人称“少年教授”。翌年返回北京大学图书馆 工作,1 9 3 0 年出版第一部作品春醪集。两年后因病去世。 在北大英语系就读的梁遇春,师从叶公超。而叶公超曾留学英美,师从大诗 人艾略特,剑桥大学文学硕士毕业,回国后在北大英语系任教授。梁遇春敏而好 学,读书涉猎很广,加上天资聪慧,受叶公超影响,梁遇春酷爱英美文学,尤其 是求学期间以至后来在图书馆工作期间读了大量的西方文学作品,其中更偏爱英 国随笔作家兰姆的作品。梁遇春的一生虽然短暂,却做出了超过他生命长度的成 绩,一方面是在对西方文学作品的译介上,共有译作2 0 种之多,包括翻译英国 狄更斯、笛福、高尔斯华绥、哈代等人的小说,较有影响的是英国小品文选、 小品文选、小品文续选、和英国诗歌选;另一方面在散文创作上,生前 出了一本春醪集,去后两年由废名等收集整理出版了笑与泪,虽然只有薄 薄的两本,但已显示出他卓越的才华和喷薄的创造力。废名说:“他没有多大的 成绩,他的成绩是看不见,只有几个相知者知道他酝酿了一个好气势而已。”o 唐 驶说:“遇春所著不多,而才思横溢,没有掣胜之笔。不幸遇春早年夭亡, 我们只能把它当作一个文体家文苑里难得有象他那样的才气,象他那样的绝 顶聪明,像他那样顾盼多姿的风格。”o 梁遇春处在一个思想解放,文体裂变的时代,在中西文化和文学食粮的给养 下,有选择的吸收,从而创造出了一个有时代特色的中西合璧的宁馨儿,素有“中 国的伊利亚”之称。他的反应出中西两种文化不同特征的笔名“驭聪”和“秋心” 也显示出他所受到来自域外和本土的知识构成的双重性。他的散文创作鲜明地体 现出作为英美文学翻译家的特点,同时又包含一种挥之不去的中国情调。在世界 文学的开阔视野下,在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转交过程中,在催生现代散文的历史环 废名: 序 ,废名散文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 0 0 4 年第5 2 页 唐设:两本散文 ,晦庵书话)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 9 8 0 年,第5 l 页 1 0 第一章粱遇春散文产生的历史环境 境下进行一场试验性的现代散文创作。基于对英国随笔的有益借鉴和模仿,以及 现代散文观念的指导,将现代文学艺术手法和古典文学的艺术精神巧妙地糅合到 一起,创造出一种现代文学艺术的架构,一种独异的有“酝酿了一个好气势”( 废 名语) 的文体随笔体散文,或者简称为随笔。这种随笔因其所孕育的环境的 复杂性和粱遇春自身的特点,也呈现出复杂而独特的艺术特色。 粱遇春散文研究 第二章梁遇春散文的艺术特色 作为翻译家和散文家的梁遇春在其作品不可避免的带有那个时代文学走向 世界的现代化历史特征,中国文学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必经的欧化现象也一直 是文学现代性的一个重要表征和追求,梁遇春随笔的主要特色和贡献在于他是现 代散文随笔创作史上至今也是唯一的一个将中国散文化欧化古演绎得最地道、 彻底和成功的作家。他对西方随笔尤其是英国随笔的偏好以及由此形成的对英国 随笔的大量阅读和译介,使得梁遇春深得英国随笔作家尤其是兰姆、赫兹里特等 人的真传,深谙e s s a y 的真谛,使梁式随笔呈现出较强的欧化特点,以外语作为 工具,向汉语文学中的随笔体散文灌注了来自异域文学的新的气质,使梁遇春随 笔在文体风格和思维方式以及审美趣味等方面独具特色。 中国的爱利亚 郁达夫在 导言中这样评价英年早逝的梁遇 春“像已故的散文作家梁遇春先生等,且已有人称之为中国的爱利亚( 今译“伊 利亚”一笔者注) 了”,这个和郁达夫持有相同看法的包括梁遇春得两个老 师叶公超和温宁源。叶公超在1 9 3 3 年为粱遇春遗著笑与泪的跋文里说: 驭聪平时看书极其驳杂,他看书像h a z l i t t ( 赫兹里特一笔者注) 一样,往往等不及看完一部便叉看别部了,唯有l a m b ( 兰姆一笔者注) 与 h a z l i t t 的全集却始终不忍释手在这集子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他确实是受了 l a m b 与t l a z l i t t 的影响。 1 9 3 4 年同为北京大学英语系教授的温源宁在中国评论周报“知交剪影” 的专栏中,这样评说梁遇春: 叶公超: 笑与泪) 跋) ,新月怀旧 ,上海:学林出版社,1 9 9 7 年,第1 4 7 页 1 2 第二章粱遇春散文的艺术特色 一提到爱利亚,我就想起遇春和兰姆的许多共同点之一:读书成癖 遇春对兰姆深为赞叹能够真正欣赏爱利亚散文集的人很少很少, 遇春就在其中。 以上三者所提到的爱利亚指的便是1 9 3 2 年和1 9 3 3 年出版了伊利亚随笔集 及其续集的查尔斯兰姆,因他以爱利亚为名发表了很多著名的随笔,后世人干 脆就称之为“爱利亚”。在中国的文坛因梁遇春对兰姆的偏爱和其作品文体风格 以及文笔腔调上作呈现的兰式味道,随之也被称为“中国的爱利亚”。梁遇春自 己也说兰姆是他“十年来朝夕聚首的唯一作家”,“在大学时候,除诗歌外,我最 喜欢念的是e s s a y ,兰姆这样作家的小品集却总在我的身边,轮流地占在我 枕头旁边地方”。梁遇春对兰姆的喜爱不仅仅限于对兰姆作品的阅读和翻译上 面,他对兰姆的激赏与赞叹还形诸于文字,即在自己的创作中对兰姆的随笔艺术 进行借鉴,将英国随笔的诸多要素熔铸于中国现代散文的创作过程中形成了别具 一格的梁式随笔,这也是其被称为“中国的爱利亚”的根本原因。梁遇春的随笔 创作过程中的欧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 一) 随意逞性的谈话体 作为文体的随笔滥觞于1 6 世纪的法国,蒙田( 1 5 3 3 - 1 5 9 2 ) 因其创作了 “e s s a i ”一词命名自己的散文作品,而被称为它的鼻祖。后传至英国经培根 ( 1 5 6 1 1 6 2 6 ) 、艾迪生、斯梯尔、兰姆以不同的方式发展壮大起来。以兰姆的伊 利亚随笔谈书论艺、志录个人随感、彰显独特个性,成为西方随笔的典范之作。 作为1 9 世纪公认的最杰出的随笔作家,兰姆最为人所称道的是他作品所表现出 的平民化的写作风格,不仅仅在写作内容上革新了西方随笔探讨宏大主题、时代 精神或者是纯粹伦理修养的表现内容,将目光投向周遭的市民生活,伦敦见闻、 世事观感、往事漫忆等,传递出一个平凡人的生活感受和人生经验,更为重要的 还在于他写作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人生态度和可亲可爱的人格魅力,一个温柔宽 厚、正直刚强、含泪带笑、风趣幽默的典型的英国人。为将生活和人以最自然又 亲切可人地呈现给读者,兰姆创造了一种絮语式的谈话体。兰姆把随笔当作与读 温宁源:粱遇眷先生,一知半解以及其他,辽宁教育出版社2 0 0 0 年,第2 4 页。 粱遇春:英国小品文选译者序 ,北京开明书店,1 9 4 7 年第3 页 1 3 粱遇春敖文研究 者交谈的艺术,以极其坦率诚恳的态度,任心闲话,亲切不拘,无所不达,最富 于家常絮语风格,把自我的身世、性情、风度、人格等充分地展现在作品中,亲 切自然,如在眼前,他是“一个杰出的絮语散文的开拓者”( 利查艾克斯纳论 随笔) 。梁遇春在查里斯兰姆评传里也非常认同兰姆对随笔写作无非是“作 者同读者的对谈”这一说法,认为这是兰姆作品娓娓动听的成功所在。 所说的谈话体即为作者以一种自然随意的笔调,或议论或抒情或叙事,从容 淡定,娓娓道来的散文的叙述方式和艺术风格人类文学早期的文学比如西方荷 马的史诗伊里亚特与阿塞德和中国的古时候的吟口昌歌谣都具有这些特点。, 理想的文学正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睥睨人间的傲慢嘴脸,也不是那种脱离尘世闭门 造车的呓语谵言,文学创作应该立于一种自由言说和读者与阅者间的平等之上, 而无论是为艺术追求还是为教化功能,自然都是一种最可爱最易接受的姿态,理 想的文学应该是一种纸上谈话的“谈话文学”,“书不尽言,言之不尽”也正说明 了这一点。只是文学走到后来变得复杂高蹈面目可憎不可一世了。中国文学的载 道功能和它与功名的直接挂钩使得中国传统文学极少有这种谈话式的亲切自然。 形式上讲求“起承转合”“声色格律”,内容上追求言志载道,凡为文必落到忠孝 节义之上,这就使得中国的传统文学必然走向僵化自我禁锢的假大空的死路上, 因此中国现代文学向西方文学求经展开文学革命以及白话文运动是中国文学发 展的必然之路,现代文学的繁荣发展的良好势头也正验证了这一点。这种文体要 求作者丰厚的知识储备和率性真诚的作文态度,思维敏捷而健谈,梁遇春的随笔 便师承了英国谈话体随笔的这一特点,尤其是如唐设所言:“遇春好读书,且又 健谈,对西洋文学造诣极深。看的驳杂,写来便纵横自如。”。 梁遇春的健谈也是出了名的,废名在梁遇春 序中曾说:“秋 心这位朋友,正好比一个春光,绿暗红嫣,什么都在那里拼命,我们见面的时候, 他总是燕语呢喃,翩翩风度,而却又一口气要把世上的话说尽得样子,我就不免 于想到辛稼轩的一句词,倩谁唤流莺声住我说不出所以然来暗地叹息。”o 和 兰姆一样,梁遇春亦将写作作为一种和读者谈话的,将生活中的好谈转为随笔创 作中的笔谈,兴之所至,笔之所到,将人之个性、性情尽现。梁遇春的随笔无论 是前期的春醪集还是后来的笑与泪,整体上都是以这种随意率性的文体 唐锼:两本散文) ,晦庵书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 9 8 0 年剪5 2 页。 废名: 序,班名散文选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 0 0 4 年第5 2 页。 1 4 第二章粱遇春散文的艺术特色 风格贯之。它在文章中常常表现为文章话题缘起的即兴性和文随思动、任笔为 文的特点。以人死观为例,文章的开始就以很随意的口吻写道: 恍惚前二三年有许多学者热烈地讨论人生观这个问题,后来又都搁笔不 说,大概是因为问题已经解决了罢! 到底他们的判决词是怎么样,我当时也 有些概念,可惜近来心中总是给一个莫名其妙不可思议的烦闷罩着,把学者 们拼命挣得的真理也忘记了( 春醪集人死观) 仿佛是偶然想起,就对你说开了,不是那种有备而来态度俨然的论说文章的 架势,很是随意,亲切,没有表现出将有宏言大论的样子,也没有非要把自己的 想法和观点证明出来强加于人的意向,想到什么便谈什么。这种随便想起个什么 再谈起的开头在兰姆的作品中很多,比如三十五年前的报业生涯是这样起笔 的“看官,这是三十多年以前的老话了。”o 梁遇春随后想起勃郎宁把人比作“大 匠轮上滚成的花瓶”的话,说道“我客厅里有一个假康熙彩的大花瓶,我对它发 呆地问它的意义几百回,它总是呆呆地站着,说不出一句话来。人生的意义, 或者只有上帝才晓得吧! 还有半疯不疯的哲学家高唱人生本无意义,让我们自 己做些意义”之后又以极口语化地随意写道:“梦是随人爱怎么做就怎么做的, 不过我想梦最终脱不了是一个梦吧,黄粱不会老煮不熟的。”( 春醪集人死观) 如话家常,不留痕迹的说开去,谈古论今,放眼内外,谈生不由己,死却是自找 的;由赫兹里特和夏洛蒂勃朗特临终遗言谈人们对生的留恋;由名人对死的反 映又想到普通人对死的看法,引用了历史学家罗利博士在世界史中的一段话 来说明这里面还包含着人对死亡的畏惧和人的生的意志,继而又谈到科学家与宗 教家对死的含糊其辞和用遁词来敷衍人死观;想到这种回避不过是源于对死亡痛 苦想象,事实上从未好好的对死的本体细看一翻,认为放开了对生的留恋和对死 的恐怖,我们便可以欣赏到谈这生之墙外的无限风光,把死“当作艺术看,就现 出了一片瑰奇伟丽的境界”,号召大家“来建设个好好的人死观”( 春醪集人 死观) 。最后又以卡莱尔的作品约翰斯塔林的一生中斯塔林的一封信告诉 大家:“它( 死) 是很奇怪的东西,但是还没有旁观者所觉得的可悲的百分之一” 查尔斯兰姆:伊利亚随笔选 ,刘炳善译,北京:三联出版社1 9 8 7 年,第3 7 0 页 1 5 集d 春散文研究 ( 春醪集人死观) ,而终于结束这篇“人死观”的漫谈可谓信笔由思,以 极其轻松随便的笔触将所感所思所想娓娓道来,不着痕迹。 春醪集的开篇演讲所体现的谈话风更是形象。他干脆把整篇文章设 置成两个人很通常的见面,见面后任由着双方的性情,就这么谈下去,借着谈者 之口,将自己的之意给“说”了出来,通篇文字的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放在引号 之内,只在前后两头交待一下缘起和谈者的动作神态,与其说是作者写的文章倒 更像是文中主角说的文章,滔滔不绝,作者写的是演讲,主角谈论的是演讲,而 主角的这一番说道更是一次即兴的演讲。这里就要谈到梁遇春在随笔文形式上对 兰姆的学习和借鉴。即这种谈话体的随意性不仅体现在文章内容上,笔随思动的 随意铺张,在形式上也不拘一格。比如除了刚才提到的“讲演式”,还有书信体 ( 如寄给一个失恋人的信) 、“梦中醉话”式,有论有谈,有书评有人物评传 等等,将这种谈话体的随意性和包容性尽现出来。 同时谈话体的随意性还体现出情感对谈话方式的影响上,即谈话的对象因谈 话者感情的变化而暗自发生转变,如笑与泪她走了一文,开始作者以第一 人称向第二人称的读者谈论第三者的“她”,随着叙述中个人记忆和情感的唤起 以及升温,作者情不自禁地将交谈的对象的“她”换成了“你”,由曲折达意转 为直面传情,这正体现了文章畅所欲言中言说的本质和言说的个人化特点。他在 此篇的附言中这样写道: 写这篇东西时,开头是用她字,但是有几次总误写作你字,后 来就任情地写你字了。仿佛这些话迟早免不了被你瞧见,命运的手支配 着我的手,来写这篇文字,我又有什么办法哩”随后的苦笑和( 坟 干脆就完全直面心中之人倾诉衷肠( 笑与泪她走了) 谈话体的随意和即兴还体现在文章的命名上,比如文集笑与泪中的梦 中醉话( 二) 就是个很好的例证,这篇文章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目为“才 子佳人信有之”,接着第二部分谈“滑稽和愁闷”问题,这前两个标题还是比较 常见,也合乎一贯的题为文旨的传统,以词组和短句形式命名,以有限的字数点 出文章的中心意图等。到了第三个却引了王佑丞的两句诗作为题目中心词的定 第二章粱遇春散文的艺术特色 语,起为“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文学史”就有些随便了,笔 随思走,由上一部分对文学史片面地渲染正面的隐去作家完整真实的面目呼吁还 文学史以真实的人气,想到人对于作品的理解力,人对事物的理解力与年龄和阅 历的关系,又说到外在表现和内在真实的巨大差距的问题如此扯下来的第四 部分,内容更加的随意和繁杂,干脆就把题目定为“这篇是顺笔写去,信口开河, 所以没有题目”,梁遇春正如废名所说,“文思如珠”成串,在文中处处闪眼,思 如泉涌,就像打开了话匣子,有点关不住一样,这部分扯到后来,梁遇春不得不 强行制止住自己的文思:“这么老写下去,离题愈离愈远,而且根本就没有题目, 真是如何是好,还是就这么收住吧”。( 春醪集梦中醉话( 二) ) 第五部分的名字更是离谱“两段抄袭,三句牢骚”,作文的随意、做人的坦 率与潇洒淋漓尽现,使人阅之不禁莞尔。 ( 二) 独语与沉思 随笔的这种谈话风格因其本身和作者自我言说的随意性必然呈现出作者本 人的个性特点和思想特征,心随意走,笔随心动则容易使作品走向作者自我的深 处,不知不觉在文风上走向心灵的独语的道路上来,尤其是对象梁遇春这样的生 活经验单薄的书斋型作家,随笔的独语性和沉思的特点尤为明显。作者生活圈子 的有限,广泛的阅读所得的思想素材和养分以及独处所提供的沉思在时间空间上 的广度和深度的这样无限性,随笔顺其自然的走向独语。独语是作者沉思的外在 表现,或者也可以说,这种沉思是以纯个人的独语方式,不指向他者。 “独语”是一种内敛的散文叙述方式。以封闭性与自我指涉性为其主要特 征。独语体散文不顾及与倾听者的交流,而只注重自己内心世界的展现,通过强 化自己内心的孤寂和茫然传达个体对世界的生命体验,常常以虚构性的抒情或者 另类的视角实现一种独特的审美追求。正如兰姆在“伊利亚”这个笔名的遮掩下, 采用偷梁换柱的方式,通过改名换姓、变换身份、或者改动时间地点等方式对真 人真事进行重新剪辑、拼贴,进而造成一种亦真亦幻、似是而非、丝非而是的真 假杂糅的艺术效果一样,梁遇春亦在他随笔中以“醉中梦话”、或者假借他人之 口来说自己的话,比如寄给一个失恋人的信,其文假拟一个失恋人“秋心” 失恋后悲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