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关于新罗下代渡唐诗人的若干问题.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新罗为韩国历史上最早的统一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奠定了韩国 传统社会的基础,因此新罗时期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新罗统一三国之后。 迎来了韩国封建社会的大发展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空前繁荣。不仅如此,在文 学方面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盛景象,被称为韩国汉文学发展的良好开端期。 由于政治和地理环境的缘故,新罗与唐朝一直保持着亲密的关系,两国之间 交流频繁。至于文化交流方面,尤其是九世纪文化交流颇为活跃新罗人渡唐留 学,便是罗唐文化交流的主要形式九世纪中叶大量出现的渡唐留学者就是为汉 文学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的骨干力量。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渡唐诗人有崔致远、朴 仁范、崔承祜、崔匡裕四位。 渡唐诗人当中,最著名的当推新罗的大文学家崔致远,而在以往有关渡唐诗 人的研究中,最有成就的就是关于崔致远的研究,在韩中学界最受重视的就是 他但是其他三位诗人也同崔致远一样,领导了新罗下代汉文学的发展,对新罗 文坛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在中国学界,他们是较少受到关注的人物。谈起韩国 古代汉诗的发展,绝对不可忽视他们 本文在查阅有关历史记录的基础上,参照并引用了前人的许多研究成果 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引 言说明选题意义,并介绍目前中国学界的研究情况。 第一章探索新罗与唐文化交流的历史,其中涉及到新罗渡唐留学的历史以 及新罗下代渡唐留学兴盛的原因,以便了解新罗下代渡唐诗人所处的历史背景。 第二章介绍新罗渡唐诗人及其作品,先简介收录了渡唐新罗人作品的文 献,然后介绍三位诗人朴仁范、崔承祜、崔匡裕的生平及其作品,并对作品进行 分析考察,从而分析新罗下代渡唐诗人的主要创作倾向。同时试谈他们在韩国文 学史上的意义 【论文主题词】 新罗渡唐留学 新罗下代渡唐诗人 朴仁范 崔承祜崔匡裕 【中国分类号】1 2 0 9 2 es i l l ad y n a s t yi st h ef i r s tu n i f i e dd y n a s t yi nt h eh i s t o r yo fk o r e a a n di tp r o v i d e dt h ef o u n d a t i o nw h i c hs h a p e dm a n ya r e a so fk o r e a s t r a d i t i o n a is o c i e t y ,i n c l u d i n gp o l i t i c s ,e c o n o m ya n dc u l t u r e u n i f i c a t i o no f t h ec o u n t r yb ys i l l a b r o u g h ta b o u tg r e a tp r o g r e s si nt h ef e u d a l i s t i c s o c i e t y r e s u l t i n gi np o l i t i c a ls t a b i l i t ya n de c o n o m i cp r o s p e r i t y i n a d d i t i o n 1 i t e r a t u r ew a sb l o o m i n ga sw e l l ,a n di sw i d e l yc o n s i d e r e da sa h e a l t h yt h r e s h o l df o r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h i n e s ei i t e r a t u r ei nk o r e a d n et og e o p o l i t i c a lr e a s o n s ,t h es i l l ad y n a s t ya n dt h ec h i n e s et a n g d y n a s t ym a i n t a i n e dv e r yc l o s er e l a t i o n sa n d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sw e r e f r e q u e n t c u l t u r a li n t e r a c t i o n sd u d n gt h en i n t hc e n t u r yw e r ev i b r a n ta s w e l l 。w i t hs i l l as e n d i n gs t u d e n t st ot a n gb e i n gt h em a i n f o r mo f i n t e r a c t i o n t h es i l l as c h o l a r ss e n tt ot a n gd u r i n gt h em i d n i n t hc e n t u r y b e c a m et h eb a c k b o n eo fw h a ti st ob ead e v e l o p m e n t a lf o t m d a t i o nf o r 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i nk o r e a t h el e a d i n gp o e t sa m o n gt h i sb a t c ho fl a t e s i u as c h o l a r sw e r ec h o ec h iw o n ,b a ki nb e o m ,c h o es e u n gua n dc h o e g w a n gy u c h o ec h i w o nw a st h em o s tr e n o w n e da m o n gt h e m ,a n dr e s e a r c h e s a b o u th i mc a nb ec o n s i d e r e dt h em o s ta c c o m p l i s h e di nt h ef i e l do f k o r e a n 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 h o w e v e r t h eo t h e rt h r e ep o e t sw e r ee q u a l l y s i g n i f i c a n ti nt h e i rc o n t r i b u t i o n st os i l l a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 ,a n dw e r ea l s o t h el e a d i n gl i g h t sf o rl a t e s i l l ap o e t s t h e yw e r en o n e t h e l e s su s u a l l y o v e r l o o k e di nc h i n aw h e ni tc o m e st os t u d i e si nk o r e a n - c h i n e s e l i t e r a t u r e w em u s tn o t et h a ti fa n c i e n tk o r e a n c h i n e s ep o e m sa r et ob e d i s c u s s e d ,t h e ya r ea l s ot h em a i nc h a r a c t e r st h a tc a n n o tb en e g l e c t e d t h i st h e s i si s p r e p a r e dw i t hr e f e r e n c et oh i s t o r i c a lr e c o r d sa n d p r e v i o u sr e s e a r c h e sb yo t h e ra c a d e m i c i a n s t h et h e s i si sm a i n l y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s e c t i o n s : f o r e w o r d :t oe x p l a i nt h er e a s o nf o rc h o o s i n gt h i ss u b j e c t ,a n da l s o i n t r o d u c et h ec u r r e n tr e s e a r c hs i t u a t i o no ft h i st o p i ci nc h i n a z s e c t i o nl :t oe x p l o r et h eh i s t o r yo fi n t e r a c t i o n sb e t w e e ns i l l aa n dt a n g d y n a s t y ,a n dd e l v ei n t ot h er e a s o n sw h ys t u d y i n gi nt a n gw a s s op o p u l a td u r i n gt h a tp e r i n d s oa st ou n d e r s t a n dt h eh i s t o r i c a l b a c k g r o u n do fl a t e s i l l a sp o e t si nt a n g s e c t i o n2 :t oi n t r o d u c et a n g ss i l l ap o e t sa n dt h e i rw r i t i n g sb ya d a p t i n g t h e i rl i t e r a t u r e s 。f o l l o w e db yp r e s e n t i n gt h el i r ea n dw r i t i n g so f b a ki nb e o m ,c h o es e u n gua n dc h o eg w a n gy u 。a n da l s o p r o v i d ea n a l y s i sa n dr e v i e w so ft h e i rl i t e r a r yw o r k s u s i n gt h i s a sab a s i s ,t h i st h e s i sw i l la t t e m p tt oa n a l y z et h em a i nw r i t i n g i n c l i n a t i o no fl a t e s i l l ap o e t si nt a n g ,a n dt h e i rs i g n i f i c a n c ei n t h eh i s t o r yo fk o r e a nl i t e r a t u r e k e yw o r d s 】s i l l as t u d e n t st ot a n g 。l a t e - s i l l a 。p o e t si nt a n g , b a ki nb e o m ,c h o es e u n gu ,c h o eg w a n gy u c h i n e s el i b r a r y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n u m b e r 】1 2 0 9 2 3 引言 本文拟探讨三位新罗渡唐诗人,即朴仁范、崔承祜、崔匡裕,并涉及有关新 罗渡唐留学的若干问题 新罗为韩国历史上最早的统一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奠定了韩国 传统社会的基础,因此新罗时期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新罗统一三国之后, 迎来了韩国封建社会的大发展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空前繁荣不仅如此,在文 学方面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盛景象,被称为韩国汉文学发展的良好开端期。李 朝徐居正所撰的东人诗话后序云; “吾东方诗学,始于三国,盛于高丽, 极于圣朝” 九世纪中叶大量出现的渡唐留学者就是为汉文学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的骨干力 量,他们在唐受汉文学的长期熏陶,回国后带去唐的文学使汉文学在新罗得到 了更广泛的传播 新罗人渡唐留学,便是罗唐文化交流的主要形式朝鲜半岛和中国的外交历 史非常悠久,早在唐代,新罗王朝就大规模派遣留学生来华学习。由于政治和地 理环境的缘故,新罗与唐朝一直保持着亲密的关系,两国之间交流频繁。至于文 化交流方面,尤其是九世纪文化交流颇为活跃严耕望先生在其新罗留唐学生 与僧徒一文中认为,唐贞观十四年至五代中叶的三百年里。新罗留学生人数达 到两千名以上在众多渡唐新罗人当中,最值得关注的是新罗下代3 的留学生,他 们对新罗社会的影响很深,尤其是对汉诗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最具有代 表性的渡唐诗人有崔致远、朴仁范、崔承祷、崔匡裕四位。 他们当中,最著名的当推新罗的大文学家崔致远,而在以往有关渡唐诗人的 研究中,最有成就的就是关于崔致远的研究,在韩中学界最受重视的就是他但 是其他三位诗人也同崔致远一样,领导了新罗下代汉文学的发展,对新罗文坛做 出了极大的贡献,但在中国学界,他们是较少受到关注的人物。目前,中国学界 有关新罗渡唐诗人的文学活动的研究,大多是以 ,若礼记,若文选而能通其义,兼明论语,孝 经者为上;读曲礼、论语、孝经者为中;读曲礼、孝经 者为下。若能兼通五经、三史、诸子百家书者,超擢用之。” 7 元圣王四年( 7 8 8 年,贞元四年) 韩国历史上最早的科举制度开始实施,即 读书三品科,见三国史记新罗本纪元圣王四年条:“四年春,始定读书三 品以出身。”从此新罗就改交了以前的。只以弓箭选人8 的传统 由此可见,新罗将中国的儒家经典作为太学生必读的书籍,因此中国的儒家 经典如五经、三史、诸子百家书、大量地流入新罗“,于是汉文书籍广为流传, 使新罗人积极学习汉文而且新罗国内的教育机构,设立时间不长,难免体制不 够健全,因此新罗子弟热切地希望到唐接受正规、系统的汉文教育。 新罗政府为了巩固与唐的外交关系。需要会讲汉语、会写汉文的人才,于是 积极地派遣学生赴唐学习。随着罗唐两国之间交流的日益频繁,新罗政府更加需 要擅长汉文的人才唐代诗歌在社会生活和文化发展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诗歌的 功能不仅在于抒情、写景的文学领域,而且作为交际手段,在政治外交场合也能 发挥一定的作用。运用诗歌来发表见解,委婉动听。正适合于那种微妙的外交场 合,因此在很长时问内,擅长汉文者能够得到重用。 我们可以由上述内容推测,赴唐留学后回新罗的学生,在朝廷往往能担任外 交官员他们入唐久居而熟悉唐文化,为减少两国外交中的误会与分歧作出了巨 大的贡献。 二渡唐求学:留学生的出现 新罗统一三国之前,不仅新罗,而且高句丽、百济,都争先恐后地派遣子弟 入唐求学。但新罗陆续吞并百济和高旬丽之后,就只有新罗留学生了。派遣留学 生入唐求学,便是罗唐文化交流的最主要形式。 新罗人渡唐留学能追溯到三国统一之前。据韩国文献记载,最早派遣留学生 到中国学习是在唐代初年新罗善德王九年( 贞观十四年,公元6 4 0 年) 遣王室 子弟到唐,进入国学,参观国子监祭酒孔颖达的讲论,这能断定为新罗渡唐留学 的开端。三国史记卷五新罗本纪善德王九年五月条记载:“九年,夏五 月,王遗子弟于唐,请入国学是时,太宗大征天下名儒为学官,数幸国子监, 使之讲论。学生能明一大经已上,皆得补官,增筑学舍千二百问,增学生满三千 二百六十员,于是,四方学者云集京师,于是,高句丽、百济、高昌、吐蕃、办 遣子弟入学。”唐会要) 以及新唐书亦载有相近的内容。唐会要卷三 8 十五学校 条:。贞观五年以后,太宗数幸国学太学,遂增筑学舍一千二百 问,国学太学四门,亦增生员已而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诸国酋 长亦遣子弟请入国学,于是国学之内八千余人,国学之盛,近古未有”又见 新唐书卷四十四( 选举志) 上:“贞观十三年,东宫置崇文馆,自天下初 定,增筑学舍至千二百区虽七营飞骑,亦置生,遣博士为授经。夷若高丽、 百济、新罗、高昌、吐蕃、相继遣子弟入学,遂至八千余人”登科记考 载: “白天下初定,增筑学舍至千二百区,虽七营飞骑亦置生,遣博士为授经 四夷若高丽、百济、新罗、商昌、吐蕃,相继遣弟子入学,遂至八千馀人” 入唐求学的异域留学生当中新罗学生最多,严耕望先生在其耨罗留唐学生 与僧徒 “一文中认为,唐贞观十四年至五代中叶的三百年里,新罗留学生人数 达到两干名以上到了新罗末期渡唐留学生数量更为增加,甚至修学年限已满面 不回新罗的学生也出现了新罗僖康王二年( 8 3 7 ) ,即开成二年三月,新罗留 学生人数( 包括新入唐生以及旧住学生) 已达到2 1 6 名,新罗请唐政府把修业年 满的学生放还本国唐会要卷三十六附学读书) 条云:“开成二年三 月又新罗差入朝宿卫王子。并准暇例,割留习业学生,并及先住学生等,共 二百十六人,请时服粮料,又请旧住学习业者,放还本国。” 新罗文圣王二年即唐文宗开成五年( 8 4 0 ) 修学年限已满的1 0 5 名学生被送回 新罗。三国史记卷十一新罗本纪文圣王二年条载有:“唐文宗敕鸿胪 寺,放还质子及年满合归国学生共一百五人”又见 唐会要卷九十五 新 罗) 条:。开成元年,其王子金义琮来谢恩,兼宿卫,二年四月十一日,放还 藩,赐物有差五年四月,鸿胪寺奏新罗国告哀,其质子及年满合归国学生等, 共一百五人,并放还” 从此可见,在新罗国内,入唐求学已蔚然成风。尤其是九世纪新罗人在唐及 第之后,罗唐文化交流更为频繁。唐朝允许外国学生参加宾贡科考试,及第者可 任唐官。从此,新罗不断派遣年少的子弟入唐求学 晚唐著名诗人张乔以与新罗人交游广泛见称。在全唐诗里他赠送新罗入 的涛竟有七首”其中一首送人及第归海东如下: 东风日边起,草木一时春。 自笑中华路,年年送远入。 在此“东风”可看为海东国“薪罗”。最后一句“年年送远人”表明每年来 9 回的新罗人数相当多在新罗历史上。此时派遣的渡唐留学生最多在整个韩国 古代历史上,频频有我国人到中国留学的纪录,但像此时留学生和求法僧人大量 增加的情形,却是前所未有的 下砸介绍在唐修业的体制 首先,探讨渡唐留学生身份的演变。遣唐留学生可分为两类,即宿卫任仕和 宾贡进士求学。初期由王室子弟组成的可称为入质宿卫,此后出现的由一般贵族 子弟组成的可称为宾贡子弟 所谓宿卫,原指保卫唐皇帝的士官,由唐边境民族的王子来担任宿卫被视 为新罗对唐朝的友谊与忠诚的一种象征。从唐太宗时期开始,直到唐末,这秘宿 卫方式一直存在从公元7 1 3 年起唐朝给予他们进入国学的机会之后,宿卫的性 质就与以前不同了 在新罗,唐国学出身的读书人享有较高的声誉,一般贵族子弟羡慕王室子弟 进入唐国学习业,因而也热切地希望进入唐国学,他们的期望在新罗社会形成了 渡唐的风气。随着贵族子弟对入唐留学热情的高涨,新罗朝廷派遣留学生的动 机,就由之前政治色彩浓厚的王室子弟入唐习业,逐渐转向了后来。一般贵族 子弟尤其是六头品陆续地赴唐求学,相对于那些高品出身的宿卫来说,他们数量 更多 总之,早期渡唐留学生均由王室子弟组成,包含纳质朝贡的意思,带有向唐 朝表示友好忠诚的意味新罗统一三国以后,罗唐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已稳定下 来,派遣留学生更体现了文化交流的特点 其次,他们在负担学费的方式上,可分为公费和私费两类,前者主要入国子 监受业,后者在地方官学修业渡唐留学的形式主要表现为唐政府单独负担学费 或新罗政府来负担的公费生个人自付学费的私费生两种“凡公费学生皆由鸿 胪寺管理,供给粮科、宿舍、衣着费用等,书费则由新罗政府供给 再次,简略说明渡唐留学的修业年限虽然对留学的年限,中国史籍未见记 载,但是据韩国史籍的记录能推论留学是有期限的。党银平唐代宾贡迸士特殊 管理体制新探言:据崔致远在 奏请宿卫学生还著状中所云:“今录年限己 满,伏请放还。”之语,又据三国史记卷十一新罗本纪文圣王二年条所 载:“唐文宗敕鸿胪寺,放还质子及年满合归国学生共一百五人。”说明唐代宾 贡士子确有居留时间的限定。 由韩国现存的历史记载可推测,遣唐留学生的留学年限通常为十年。东文 选卷四十七收载的崔致远代真圣女王撰的奏请宿卫学生还蕃状言:“新罗 1 0 国当国,先具表奏宿卫习业学生四人,今录年限已满,伏请放还。谨录姓名,奏 闻如后:金茂先,杨颖、崔涣、崔匡裕其崔涣、崔匡裕二入,金谨面叩玉 阶,请留学问,声恩允许,得厕黉中。今已限满十年”从同书同卷遣宿卫 学生首领等入朝状又看到相似内容东史纲目) 亦载有关事实( 卷五上) : “颓罗自事唐以后,靠遣王子宿卫,又遣学生入太学习业,十年限满还匿。” 鉴于以上史料可知,学生之送遣以及送还是通过正式程序进行的。又由新罗 政府发正式公文请年满学生还国的事实,可见习业时闻是有限割的新罗政府让 年满的学生归国,然后重派新生 总而言之,新罗早期的王室子弟入唐求学,主要是由于对唐外交上的需要。 自新罗善德王九年( 贞观年问) 遣王室子弟入国子监以来,不断派遣年少的王室 子弟入唐求学后来,一般贵族子弟的渡唐留学亦络绎不绝三国统一后,留学 人数日益增加。到新罗末期,留学热潮达到高峰 三渡唐求法;求法僧的出现 除了上述的留学生之外,留学僧人来华求法是新罗人入唐的另一个主要途 径求法僧大批入唐修法,使得新罗的佛教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终于成了国教。 因此对于佛教的研究,也是新罗对外文化交流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新罗善德王九年遣王室子弟到唐进入国学,是新罗入渡唐求学的开端,而新 罗人渡唐求佛法的历史更为悠久在七世纪宾贡留学生大批出现以前,新罗接触 并学习唐先进文化的主要途径,是僧侣们为求法取经而渡唐 唐朝不仅是一个泱泱文明的诗国,也是个佛教极其发达的国度。此时,无 论是佛经的翻译、阐释,诸门派的论辩斗争,还是遍布全国的大小佛寺,如云的 佛教僧侣,以及辉煌灿烂的佛教艺术,都体现了唐代佛教的繁荣兴盛。唐朝佛教 如此兴盛。因而周边国家的僧侣经唐往印度求经,或者入唐求法之风自然而然地 形成了 佛教自汉朝传入中国,历魏晋南北朝数代弘扬,已风行全境,寝而被诸友 邦陈、隋问海东僧侣来华求法者,已备载于史籍,及乎唐世,三韩之地,已成 “儒释并炽”之局面“。随着唐文化的东传,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逐渐成为 佛教国家至于接受佛教的时期,新罗亦是最迟。高句丽在公元3 7 2 年( 小兽林 王二年) ,百济在公元3 8 4 年( 枕流王元年) 曾接受佛教新罗在五世纪中叶由高句 丽传入佛教,六世纪初法兴王时,新罗王室欲兴佛教,但是许多大臣纷纷表示反 对法兴王十五年( 5 2 8 ) 异次顿殉教之后,才正式承认佛教”,真兴王五年 ( 5 4 4 ) 天镜林完工为最初的寺院兴轮寺,王许百姓出家为僧”,此后佛教在新罗 臻于鼎盛 据 海东高僧传“( 卷二) 记录,新罗最初的留学僧为觉德: 释觉德新罗人聪明广博。凡圣莫测也。新罗既奉行佛教。人争归信。师以 达智知世之可化。谓日迁乔必出谷。学道务求师。若安膏而居。迟寺而行。非释 子弃恩之本意。即附舶入粱。为求法之先锋。但不知第何年耳。此新罗入学之 始。 释觉德在法兴王时为学法附舶入梁以后,新罗人渡海求法,经三国时代,直 到统一后的新罗时代进入高峰期。统一之后,入唐求法几乎成了佛教界的一种风 气,入唐求法的僧侣数量大幅增加,求法的质量也空前提高如此众多的新罗僧 侣为求法而来华巡礼,对佛教之学钻研甚深这些僧侣回国以后备受尊敬和重 用,成为新罗佛教及其各宗派形成发展的骨干2 ,代表人物是元晓与义湘。七世 纪时,新罗僧元晓在唐研究法相宗,僧义湘以华严宗二祖智俨为师,专究华严 宗,佛教中土各宗在新罗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下,很快发展起来了。 除了归国后对新罗佛教作出贡献的僧人以外,还有许多僧侣不归国仍留唐 地,对佛法道理的追求精益求精其中有圆测、无相、慧超、地藏等。他们对唐 佛教贡献很大,在唐流传的事迹也颇多。 新罗高僧圆测“生于6 1 3 年( 真平王三十五年) ,入寂于6 9 6 年( 孝昭王五年) , 名文雅。或言他为王族出身,但不详。年十五岁入唐。师唯识学开拓者法常与僧 辨,后师玄奘。他以著述极其丰富扬名,又从事译经事业,对后世唯识论影响很 深。 无相生于6 8 0 年( 文武王二十年) ,入灭于7 5 6 年( 景德王十五年) 姓金氏, 号松溪据宋高僧传,他本为新罗王第三子,但父王名不传郡南寺落发登 戒,开元十六年( 圣德王二十七年,7 2 8 年) 入唐,玄宗让无相居于禅定寺。他讨 厌城市的繁华喧闹,后入蜀资中谒智诜禅师5 。入唐之后的二十八年间,他有许 多奇行异事”,以教化众生 他们除了在唐修道并研究佛经以外,有的僧侣还留下诗作,如慧超与地藏。 1 2 八世纪初,僧慧超来唐留学,后来离开唐都长安,由海道去天竺取经,再由陆路 回到长安”。关于慧超的生平,现存的记录极为稀少。高僧传也未立传,新 罗史籍里面也没有记载。1 9 0 8 年3 月,慧超所写的求法游记往五天竺国传被 法雷东洋学学者伯希和( p p e l l i o t ) 从敦煌于佛洞石窟中发现之后,人们才知 道他的存在。后来经日本学者高楠顺次郎的研究,知道慧超本是新罗人。新罗僧 慧超,于弱冠之年来到唐学习佛法,后又赴印度在高僧金刚智门下学习密宗,成 为中国佛教史上西行求法的密宗高僧他所著的往五天竺国传记述西行求法 的旅途见闻。对研究当时中国、韩国和印度佛教文化交流史有极其重要豹价值。 往五天竺国传与其他赴印度求法的游记不同,其中有慧超所作的五首 诗,是它的圭要特点。后来中国学者把这五首诗歌看作唐佚诗,就收入唐佚诗 集。孙望的全唐诗补遗收入两首:逢汉使入蕃略题四韵、冬日在吐火 罗逢雪述怀;陈尚君全唐诗续拾收入三首: 。与唐会要”等史籍记录,新罗僖康i - - 年即唐开 成二年( 8 3 7 ) ,新罗留学生人数已达至i 2 1 6 名;新罗文圣王二年即唐文宗开成五 年( 8 4 0 ) ,修学年限已满的1 0 5 名学生被送回新罗去。由此可见,新罗末期渡唐 留学达到了顶点 新罗下代渡唐留学现象出现高峰,是值得关注的,其中一定有特殊的因素 本稿从两个方面分析:其一新罗下代唐宾贡科及第者的出现,激发新罗人的留 学热;其二,新罗下代社会矛盾激化。阶级压迫严重,使知识分子脱离新罗 以下将探讨促使新罗下代渡唐留学极盛的原因 二宾贡科及第者的出现。激发新罗人的留学热 宾贡科是唐政府特为外国人设置的科举考试名称。进入九世纪。留学生在唐 应试攫第,更激起了新罗人的留学热严耕望先生在其文新罗留唐学生与僧 徒中云:“唐代科举取士,登第者光宠殊异外国学生之留唐习业者,自亦羡 慕而远就试,然其学艺程度究竟远逊于华人,故唐政府特设宾贡科以待之其他 诸国学子固有登宾贡科第者,但究竟少数而新罗自长庆至五代登第者盖近百 人” 自从九世纪新罗人在唐应试及第起,罗唐两国的文化交流更为活跃。8 2 1 年, 宪德王十三年即唐长庆元年,新罗人金云卿登第,他是最先登第的外国人,见 玉海卷一一六咸平宾贡条引登科记说:“长庆元年辛丑,宾贡一 人,金云卿。” 自此以后,至9 0 7 年唐灭亡,共有5 8 名宾贡及第者,在后梁、后唐期间共有3 2 名宾贡及第者,总共为9 0 人。在科场应试的留学生当中新罗人成绩最为突出,从 金云卿迸士攉第起,新罗留学生登科及第的记载,史不绝书。东文选卷八十 四高丽人崔瀣所撰的送奉使李中父还朝序中记载:“进士取人,本盛于唐, 长庆初有金云卿者,始以新罗宾贡题名杜师礼榜,由此至天祜终,凡登宾贡科者 五十有八人,五代梁唐又三十有二人。” 1 5 虽然在韩中两国皆未见详细记录,因而不能确定新罗及第者的全部名单,但 是前入的研究b 经确定了三十余入的名字李朝顺庵安鼎福曾从三国史记) 与 东文选抽出二十人的名单,在他撰写的东史纲目卷五上真圣女王 已 酉三年条里有所介绍,其名单如下:金云卿、崔利贞、金叔贞、朴季业、金云 夫,金立之、朴亮之、李同、崔鬓、金茂先、杨颖、崔涣、崔匡裕、崔致远、崔 彦撼( 即崔慎之) 、金绍游、朴仁范、金渥、崔承祜、金文蔚除此之外,安鼎 福又提到了金夷吾( 一作金夷鱼) 和金可纪的登第”全唐诗 存唐诗人赠金 夷吾和金可纪的诗作,有张乔的送宾贡金夷吾奉使归本国( 卷六三八) 以及 章孝标的送金可纪归新罗( 卷五。六) 从全唐诗以及一些佚诗集中收 录的作品,也可以确认其中几个人在唐的行迹其中金云卿、崔致远、崔彦撰、 朴仁范、崔承祜等人便是被唐朝人誉为“新罗十贤”的人物 以此可知,本搞探讨的新罗下代渡唐诗人。如崔致远、朴仁范、崔承裕、崔 匡裕等都是新罗下代的宾贡及第者 在唐擢迸士第的名誉非常吸弓1 异域子弟们张媛的送友入及第归( 全 唐诗卷七百0 二) 云:。作贡诸蕃别,登科几国同”,可见唐文人对外国及 第者的认识:虽然是朝贡国的子弟,但是在学业上把他们与中国人同等看待 异国子弟们虽在科场上得到平等对待,但是在官场上得不到重视,赐予及第 者的官职都限于冗官或外官留学生应试及第者在唐被重用的问题,是值得怀疑 的,对此,史书有明文。东文选卷八十四崔瀣迭奉使李中父还额序云: “然所谓宾贡科者,每自别试,附名榜尾,不得与诸人齿,所除多卑冗,或 便放归。”笔者认为,异域及第者在唐做官可能是对入唐求学的优秀人才的一 种礼待历史证明,连渡唐留学生当中声名赫赫的崔致远,也只任宣州漂水县尉 的小官,以后投簪,自己到高骈幕府展示才华去了 留学生中的及第者尽管在唐得不到重用,但是归国后,在官场任用对还能发 挥一定的作用。三国史记卷十新罗本纪元圣王五年九月条记载:。九 月,以子玉为杨根县小守,执事史毛肖驳言;子玉不以文籍出身,不可委分忧之 职侍中议云:虽不以文籍”出身,曾入大唐为学生,不亦可用耶,王从之” 虽然当时唐未设宾贡科,所以子玉并非在唐及第者,但由以上史籍可见,新罗国 学出身与唐国子监出身互相竞争的时候,在唐留学的经历有利于仕迸。进而推 论,唐及第者在新罗官场会有更高的地位 不仅如此,新罗神文王二年( 6 8 2 年,永淳元年) 设立的国学一直不能发挥 充分作用,因此新罗人宁愿渡唐接受正规的教育。 1 6 元圣王四年( 7 8 8 年,贞元四年) 施行的科举制度,即读书三品科尚未起到 选拔人才的功能,因为仍受到骨品制度的严格制约,下级贵族六头品的出路非常 有限,对他们来说,读书三品科制度是有名无实的因此新罗下代开始的唐宾贡 科。对新罗学生而言,自然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三新罗下代知识分子脱离新罗社会,选择渡唐留学之路 如前所述,据三国史记 以及有关史料。最初送遣学生入唐学习追溯到善 德王九年( 6 4 0 ) ,不过渡唐留学绝大多数是在三国统一之后“渡唐留学生大量 出现于新罗末期,他们当中,新罗下代知识分子中六头品出身占多数的现象,十 分值得关注 1 新罗阶级制度:骨品制度的压制 使他们选择渡唐留学的原因之一,就是对真骨贵族有利的阶级制度造成的弊 端新罗社会是以严格的骨品制度为根基的等级社会所谓骨品制度,是在新罗 扩张势力的过程中,为合并散落各地的族长而形成的身份世袭制度骨品制度共 有八个阶层,由圣骨与真骨两个骨层以及六头品至一头品的六个头品组成。在新 罗统一三国之前,圣骨层承袭王位,但圣骨层以真德王为终,完全断绝,之后真 骨层一直独揽统治者的位置,掌握政治、军事、经济等一切权力。三国史记 卷五新罗本纪真德王八年条载: 八年,春三月,王薨,谥日真德,葬沙粱部。唐高宗闻之,为举搴衷于永光 门,使太常丞张文收持节吊祭之,赠开府仪同三司,赐彩段三百。国入谓始祖赫 居世至真德二十八王,谓之圣骨,自武烈至末王,谓之真骨。唐令狐澄新罗记 日: 。其国王族,谓之第一骨,馀贵族第二骨。” 骨品制度在社会各个方面加以规定,其中最重要的规定即是有关官职的。譬 如,真骨可以担任第十七至第一等级的官员,而六头品担任官职的范围仅限于第 1 7 十七至第六等级,无法担任第一至五等级的中央政府官员或重要军队的将军等要 职。据三国史记 卷三十三志的记载,甚至在车骑、器用、色服、屋舍方 面,都有严格的区分。以下援引色服条一部分,以供参照; 真骨大等,袱头任意;表衣、半臂、祷,并禁厨绣锦罗;腰带禁研文白玉; 靴禁紫皮;靴带禁隐文白玉;袜任用绫巴下;履任用皮丝麻;布用二十六升已 下。 六头品,袱头用筑罗鲍绢布,表农只用绵铀、铀布。内衣只用小文绫,鲍 绢布,祷只用施绢绵铀布带只用鸟犀、铃铁铜,袜只用纯绵妯布。靴蓁鸟麋皴 文紫皮,靴带用鸟犀、输铁铜,履只用皮麻,布用十八升巴下 等级制度如此严密,六头品在政治上的出路也很有限,只能担任文翰职官或 外官,难以实现政治抱负,参见三国史记 卷四十七薛厕头传:。薛厨 头,亦新罗衣冠子孙也。尝与亲友四人,同会燕饮,各言其志,厕头日: 新罗 用人论骨品,苟非其族,虽有鸿才杰功,不能蹦越,我愿西游中华国,奋不世之 略,立非常之功,自致荣路,各簪绅剑佩,出入天子之侧,足矣。武德四年辛 巳,潜随海舶入唐”由此推知,当时不少没有用武之地的知识分子选择离开 故国,渡唐求学薛尿头的故事表明,在新罗统一三国以前,社会中已经产生了 对骨品制度的不满。 三国统之后,新罗依然维持着以骨品制度为主的等级制六头品以次于真 骨层的身份来充当文翰职官或外官,虽然是文翰职,但统一初期他们在朝廷还是 能发挥一定的作用例如,强首以文章推进三国统一,功勋卓著o ,据三国史 记,他在至神文王( 6 8 l - 6 9 2 在位) 期问受到重用“薛聪同强首一样是六头 品出身,是一位教育家,用国语解释汉籍,训导后生o ,曾于某夏夜作花王 戒一篇讽谏申文王“,后来他被重用“薛聪为“新罗十贤”之一”,亦同强 首、崔致远起被称为“新罗三文章” 但是进入新罗下代,随着真骨贵族之间王位争夺战的激烈化,常常见到真骨 贵族牵制六头品的现象,崔致远即是很好的一例。六头品贵族仕途不顾,与真骨 的竞争日益激烈,更无法展示自己的才华。他们连文翰职官或外官也很难担任, 在朝廷经常受到排挤,参政机会越来越少了。因此,六头品对新罗王朝的不满日 益增长。 1 8 2 社会矛盾激化 不但骨晶制度的弊端逐渐暴露,新罗下代的社会矛盾日益增多:农民起义。 豪族和海上势力的抬头等各种因素,导致了新罗的灭亡 谈起新罗的衰弱。实际上中代惠恭王( 7 6 5 - 7 8 0 ) 在位时,社会矛盾已开始徐 徐浮上表面惠恭王,幼少即位,及壮淫于声色,巡游无度,纲纪紊乱,灾异屡 见,人心反侧,社稷杌陧”失政如此。惠恭王被贵族叛乱军所杀” 进入新罗下代,国力衰弱尤其起因于真圣女王( ? 8 9 7 ,新罗第5 1 代王, 8 8 7 8 9 7 在位) 的失政。她即位初还用心树立纲纪,可是在叔父兼丈夫魏弘逝世 之后。就贪色误国新罗政府纲纪松弛,已达到无可救药的地步“虽然由唐回 国的留学生们带来唐的先进文化,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文化兴盛期,但是社会从上 至下的种种矛盾日益激化 新罗下代与唐朝末期处境非常相似,社会矛盾百出:唐玄宗的失政引起安史 之乱,从此唐朝逐渐走向衰落的道路唐后期统治阶级内部纪纲紊乱:中央政府 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宦官专权、官僚士大夫与宦官的斗争、朋党之争,到末 年农民起义不断:浙东农民起义,徐泗农民起义、黄巢大起义等”。新罗下代情 况如下:在首都庆州,真骨贵族们一味夺取政权,各立私兵,互相对立,他们又 骄横奢侈,土地兼并情况严重。全国各地许多农民因繁重的赋税而失去土地、流 离失所,他们到处起义不但如此,新罗末期强大的地方地主势力堀起,进而反 对中央政权在地方兴起的豪族势力各自成立政权,还任用对新罗政府失望的知 识分子。以强化统治机器 在这样的社会里,知识分子能选择什么道路? 新罗末期社会动荡,胸怀大志 的那些知识分子,尤其是下级贵族阶层的六头品,对阶级制度的不满愈加高涨。 他们强烈地希望立身扬名,纷纷为寻求用武之地而渡海入唐留学。对他们而言, 赴唐留学是一种改变自身出境的良方。 下文拟探讨的是,渡唐留学是否给那些知识分子提供了实惠? 渡唐留学生回 新罗以后,般进入王室文翰机构或依附于地方豪族势力,发挥所学在新罗末 期辈出的渡唐留学生当中,考察具有代表性的几位,以此理解当时一般知识分子 的动向。 1 9 3 新罗下代渡唐留学生的行路 新罗下代渡唐留学生当中,知名者能推金云卿、金可纪、崔致远、朴仁范、 崔承祜、崔匡裕、崔彦撼等金云卿以最初宾贡及第者闻名,金可纪乃中国道家 著名的仙人,崔致远以文扬名于唐另外朴仁范、崔承祜、崔匡裕在韩国文学史 上,以在唐所作的诗文占重要地位。其中崔致远、崔承祜、崔彦撼三人在新罗被 称为“一代三崔”。世称。一代三崔”,指的是当时著名的六头品“崔氏”门第 下的他们三个人他们是新罗下代典型的六头品出身,皆入唐求学,并应试及 第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二新罗国石南山故国师碑铭后记云:。入所谓一 代三鹤,金榜题回日r 崔致远j ,日r 崔仁浣j ”,日r 崔承祜j ,口( 缺 字) 中中人也。” 崔致远在唐以讨黄巢书出名,他回新罗以后的活动依然活跃,晋升到第 六级官虽然他当上了六头品能升任的最高官职,可是他仍然无法实现政治理 想“致远自以西学多所得,及来将行己志,而衰季多疑忌,不能容,出为太山 郡太守东归故国,皆遭乱世,屯遭蹇连,动辄得咎,自伤不偶,无复任进 意。”记载于三国史记卷四十六崔致远传的这些内容,颇能反映当时 的政治现实,即真骨贵族对他的压制兹再援引同上的材料:虬“逍遥自放, 山林之下、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个性化定制哺乳期离婚财产分割及子女抚养协议
- 髋臼股骨撞击症课件
- 书中故事:故事情节和人物给我的启示
- 公司员工休假要求
- 职业教育学习环境改善方案
- 农学中的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政策实施实况调研
- 购物中心O2O电子商务平台设计与实现
- 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总结
- 领导者团队管理技能授课
- 2025浙江金华市城投集团选聘中层管理人员拟聘(第一批)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时事政治考试116题及参考答案
- 工伤认定申请证人证言模板
- 红细胞检验的临床应用
- 2024届江西省南昌市高三上学期零模物理试题【含答案解析】
- 南京理工大学介绍课件模板
- 高中物理听评课记录表
- 2025届天津市春季高考升学考试全真模拟试卷(一)英语(无答案)
- 电磁感应现象及应用课件
- 桥门式起重机吊装作业应急预案
- 甲油胶行业报告
- 《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MBSE)及MWORKS实践》全套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