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专业论文)从宋诗话探讨理性对文学艺术的影响.pdf_第1页
(美学专业论文)从宋诗话探讨理性对文学艺术的影响.pdf_第2页
(美学专业论文)从宋诗话探讨理性对文学艺术的影响.pdf_第3页
(美学专业论文)从宋诗话探讨理性对文学艺术的影响.pdf_第4页
(美学专业论文)从宋诗话探讨理性对文学艺术的影响.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两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曼舅曼鲁皇暑曼曼皇皇量量量鼍曼量皇量孽曩晕鼍量薯宣| 一i i i | | i 置葺皇罾曹_ 从宋诗话探讨理性对文学艺术的影响 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但华阳 指导教师寇鹏程 摘要 诗话之体,诞生于宋,亦盛于宋。自欧阳修首创诗话这一体裁之后,诗话作为诗歌评论 的新型式样被文人争相选用,盛极一时。理学作为哲学化的儒学,其突出的特点是理性主义。 由于理学的兴起、发展与宋代文学精神的酝酿、形成正在同时,宋代的文学便深受其影响,具 有明显的理性主义倾向。理学思想在社会的深入和普及,对诗学的影响也日渐明显。随着士人 重道轻文和尚理轻情的发展,诗话也渐渐由资闲谈的小说性质向逞广博、重视理论思辩发展, 即是郭绍虞先生所说的由记事向论诗的过渡,使诗话由说部而进入理论批评领域。 学界不乏对宋诗话的大量研究,对理性在渊源流变和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也可谓多有涉 及,但对宋诗话中理性的呈现却缺乏更深入的关注。本文以何文焕 历代诗话和丁福保历 代诗话续编为蓝本,对其中宋代诗话部分进行梳理和归纳。以六一诗话、岁寒堂诗话、 韵语阳秋和沧浪诗话为主,兼及其它诗话,运用文献梳理和归纳分析法从文学的本 质论、创作论、风格论、鉴赏论、功用论、批评论等方面来探讨。旨在通过分析理性在宋诗 话中的理论呈现得出理性影响宋人文学理论建构的各个方面,对理性在文学艺术创作的作用 予以论述并提出展望。 本论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章即略论理性在宋诗话中的兴起和发展。由于“理 性”这一概念的宽泛性,在引言部分我将先对本文所谈的理性范畴做出界定,并对诗话的渊 源、流变和历史演进做简要的回顾。本章旨在从文学史方面概述理性在宋诗话中的孕育与发 展情况,为宋诗话的尚理找到历史的必然性与文学创作的偶然性。 第二、三章为论文的第二部分,是本文的主体。主要对宋诗话中流溢的重道思想,重议 论、重理趣的创作风尚,追求自然平淡的审美趣味,涵泳体味的诗歌鉴赏论,善讽谏观人品 的诗歌批评论等文学理论的梳理与解读,归纳出理性对宋诗话的渗透及影响。从文学的本质 论、创造论、风格论、鉴赏论、功用论和批评论六个方面做详尽的症候归纳与分析,从而剖 析出理性在宋诗话中的诸多理论诉求。并对理性在宋诗话中的境遇进行陈述与解读,通过大 量详实的文本和数据对理性在宋诗话中的影响作正反两方的客观分析。 第四部分即第四章,主要谈论理性在艺术创作中的意义和发展,是本文思想的延伸与升 华。通过本文的个性解析及文学艺术理论的共性梳理,对理性在文学艺术创作中的作用予以 评价。也通过对理性在未来文学艺术创作中承担的使命做出大胆预测,提出自己浅陋的建议 希望对今后文学艺术的创作有所裨益。 关键词:理性宋诗话文学艺术影响 两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 i n f l u e n c e so fr e a s o no nl i t e r a t u r ea n da r t f r o ms o n g d y n a s t yp o e t i c s c a n d i d a t e o f m a s t e r sd e g r e em a j o r i n g i ne s t h e t i c s :d a nh u a y a n g s u p e r v i s o r :p r 西k o up e n g c h e n g a b s t r a c t t h eg e n r eo fs o n gd y n a s t yp o e t i c ss t a r t sa ts o n g ,i ta l s ot h r i v e sa ts o n g s i n c eo u y a n gx i uh a s p i o n e e r e dt h eg e n r eo fs o n gd y n a s t yp o e t i c s ,p o e t i cc o m m e n t sa r ea san e wl i t e r a r ys t y l ew a se a g e r t oc h o o s ef r o mo t h e rs c h o l a r st h a tt h r i v ed u r i n gal o n gp e r i o d a sap h i l o s o p h i cc o n f u c i a n i s m ,t h e o u t s t a n d i n gf e a t u r eo fn e o - c o n f u c i a n i s mi s r a t i o n a l i s m w i n l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e m p h a s i z i n g t a o i s ma n dd i s m i s s i n gl i t e r a r y b ys c h o l a r s ,s o n gd y n a s t yp o e t i c si n c r e a s i n g l yd e v e l o pf r o m b o u r g e o i sc h a tt oe m p h a s i z et h e o r e t i c a la n a l y z i n g ,t h a ti s ,m r g u os h a o y us a i di tw a st h et r a n s i t i o n f r o ma d v e r s a r i e st op o e t i cc o m m e n t sa n dp u tp o e t i cc o m m e n t si n t ot h ef i e l do ft h e o r e t i c a lc r i t i c i s m f r o mc h a t t ot h es t u d yo fs o n gd y n a s t yp o e t i c s ,t h e r ea r eal a r g en u m b e ro fw o r k si na c a d e m i cc i r c l e s , a n daf e ww o r k st os t u d yo fs o n gd y n a s t yp o e t i c si n v o l v i n gi nt h eo r i g i n sa n dc h a n g e so fr e a s o n , b u t t h e r ea r el a c ko fd e e pc o n c e r n i n go nt h ep r e s e n t a t i o no fr e a s o ni ns o n gd y n a s t yp o e t i c s a c c o r d i n g t o c o m m e n t so np o e t r yt h r o u g ht h ea g e s b yh ew e n h u a n , c o n t i n u a t i o no fc o m m e n t so np o e t r y t h r o u g ht h ea g e s ”b yd i n gf u b a o ,t h i sp a p e ri n t e n d st om a k eab r i e fd i s c u s s i o na n ds u m m a r i z a t i o n o ft h ep a r to fs o n gd y n a s t yp o e t i c sa n d 、v i t i lb a s e dm a i n l yo n l i u y ic o m m e n t so np o e t r y 。 p o e t i c c o m m e n t so fs u i h a nt a n g ”, y u ny uy a n gq i u ,“c a n gl a n gp o e t i cc o m m e n t s a n do t h e rp o e t i c c o m m e n t s ,i td i s c u s s e sa n da n a l y z e ss o n gd y n a s t yp o e t i c sf r o mt h ea s p e c t so fe s s e n t i a lt h e o r y , c r e a t i o nt h e o r y , s t y l et h e o r y , a p p r e c i a t i o nt h e o r y ,c r i t i c i s mt h e o r ya n ds oo ni no r d e rt oo b t a i nt h e a s p e c t so f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s o n gl i t e r a r yt h e o r yb yi n f l u e n c e so fr e a s o nt h r o u g ha n a l y z i n gt h e p r e s e n t a t i o no fr e a s o ni ns o n gd y n a s t yp o e t i c sa n dd i s c u s sa n dp u tf o r w a r dt ot h er o l eo fr e a s o no n t h ec r e a t i o no fl i t e r a t u r ea n da r t t h ep a p e ri s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p a r t s ,t h ei n 仃o d u c f i o na n d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i st h ef i r s tp a r t t h e f i r s tc h a p t e rt h a tab r i e f d i s c u s s i o no f t h er i s e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r e a s o ni ns o n gd y n a s t y p o e t i c s i n 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i ti sd e f i n e dt h es c o p eo ft h er e a s o ni nt h i sp a p e rt a l k e da b o u ta n dr e v i e w e dt h e o r i g i n s ,c h a n g e sa n dh i s t o r i c a le v o l u t i o no fs o n gd y n a s t yp o e t i c s t h i sp a r ta i m st oo u t l i n ea r e a st h e i 西南大学硕七学位论文 摘要 b i r t h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r e a s o ni ns o n gd y n a s t yp o e t i c sf r o ml i t e r a r yh i s t o r ya n df i n do u tl i t e r a r y h i s t o r i c a ln e c e s s i t ya n dc o n t i n g e n c y , w h i c hi ss t i l lr e a s o n a b l ef o rs o n gd y n a s t yp o e t i c s t h es e c o n da n d l i r dc h a p t e ri st h es e c o n dp a r ta n di ti sa l s ot h em a i np a r t t h i sp a r tp a y s a t t e n t i o nt ot h ec r e a t i o ns t y l ew i t ht h ee m p h a s i so ft a o i s m ,a r g u m e n ta n dr a t i o n a li n t e r e s ti ns o n g d y n a s t yp o e t i c sa n dd i s c u s s e sa n ds u m m a r i z e st h el i t e r a r yt h e o r y t h e ni t i ss u m m a r i z e dt h a tr e a g o n a f f e c t so ns o n gd y n a s t yp o e t i c s 1 1 h ef o u r t hc h a p t e ri st h et h i r dp a r t , i ti sm a i nd i s c u s s e dt h a tt h es i g n i f i c a n c e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r e a s o ni nt h ec r e a t i o no fa r tt h e o r y n i sp a r ta l s oi sa ne x t e n s i o na n ds u b l i m a t i o no ft h ep a p e r t h r o u g he v a l u a t i n gt h er o l eo f r e a s o ni nl i t e r a r ya n da r t i s t i cc r e a t i o ni nf u t u r e ,t h i sp a p e rp r o p o s e s s o m eh u m b l es u g g e s t i o na n dm a k e sab o l dp r e d i c t i o n ;i ti sh o p ef o ro w n i n gs o m eb e n e f i t sf o rt h e l i t e r a t u r ea n da r tc r e a t i o n k e yw o r d s :r e a s o ns o n gd y n a s t yp o e t i c s l i t e r a t u r ea n da r ti n f l u e n c e s i v 独创性声明 本人提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论文中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出版过的研究成果,文中已加了 特别标注。对本研究及学位论文撰写曾做出贡献的老师、朋友、同仁 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衷心感谢。 学位论文作者:旦等阔 签字日期:口o 年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西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 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南大学研究生院( 筹) 可以将学位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 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论文:圈不保密, 口保密期限至年月止)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僻户| 9 i 签字日期:山z p 年乒月弓日 导师签名:弦胭豸犹 导师签名:扬墨删爿羽, 签字日期:g o o 年宰月弓日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导论 导论 关于理性,我们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西方文明。“理性”( r e a s o n ) 概念,首先是指人 们凭借逻辑推理认识事物本质、获得客观真理的能力和活动1 1 l 也就是所谓的“认知理性”、“纯 粹理性”。早在古希腊时期,理性就作为相对于感性而存在的,无论是表现为理念、逻各斯、 还是纯粹形式。可以说今天我们称之为西方文明的这个词其思想基础就是理性主义。这个理 性主义基础的发源地就是希腊城邦。从理论本体建构的视角来看,理性与非理性及其两者关系 始终是文艺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关于理性范畴的界定,由于所处的领域不同,会得到 不同的指向与归置,所以理性的概念往往涵盖了丰富博杂的内容。但大体上“都是指概念、 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和思维方式,是指人类大脑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恩格斯称其为思 维的理性”。例 理性大体上可以分为哲学理性与艺术理性。文学艺术中的理性,其概念因其相对待的对 象不同而涵义有别。如从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角度,我们又把艺术理性分为“义理之理”和“文 理之理”。清人翁方纲认为,“义理”以通经学古为本,要求正本清源、宗经征圣。“文理”则以 形式创变为务,要求经营缔构穷形尽变;它包括形式规范、形式美规律和艺术手法。”譬如: 一、与“风情”相对待。在一般意义上则指价值思维取向和意蕴内容,在特定意义上指“义 理”。如明代王世贞在其徙倚轩稿序中说:“靡而初唐,又靡而梁陈月露,其拙者又跳而理性”。 这里的理性便是指那种极论理话的文学体式;二、就其形式建构而言,指的是形式理性。章学 诚说“盖文固所以戴理,文不备则理不明也。且文亦自有其理,妍媸好丑,人见之者,不约而有同 然之情,又不关乎所戴之理者,即文之理也。”这里强调的是“文理”,讲究艺术内在的规律和美 感功用。 在探讨宋诗话中的理性范畴之前,我们先来对诗话做必要的了解。 一、何为诗话。 “许颉在 彦周诗话中说:诗话者,辨句法,备古今,纪盛德,录异事,正讹误也。 这是宋人关于诗话的最简明的定义,由辨析句法探讨诗歌创作的风格与方法,即谓辨句法; 备古今等,是说记述古今的诗歌故事,包括诗人个体的思想品德,轶事趣闻,以至订正 诗歌作品流传的讹误。诗话包括诗法理论、诗学源流的探讨、诗坛轶事的记录、诗人评论、 作品的考证与诠释等,凡与诗歌创作有关的内容无所不谈,形式极为灵活和自由,属随笔性 的论诗杂著。”【”借用蔡镇楚先生的观点:诗话这个概念,就其范围,即概念的外延而论,有 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诗话,按其内容来说,是诗歌之“话”,就是关于诗歌的故事:按其 【1 l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5 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 9 8 6 年版,第2 3 9 页 【2 1 高文斌:理性三辨丹东师专学报,1 9 9 6 年2 期 d 1 傅璇琮蒋寅:中国古代文学通论宋代卷。辽宁人民出版社,2 0 0 5 年5 月版,第1 9 2 页 l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导论 体裁而言,就是关于诗歌的随笔体,以资闲谈为创作旨归。广义的诗话,乃是一种诗歌评论 样式,凡属评论诗人、诗歌、诗派以及记述诗人议论、行事的著作,皆可名之日诗话。“诗话 是兴盛于宋代的一种独特的诗歌批评方式,是带有随笔性质的诗坛趣话和论诗札记。写作时 或信手拈来以资闲谈,或随兴而发自成片段,形式极为灵活,成书也较为容易;加之宋人好 议论,喜谈诗,故各种诗话纷纷问世,盛极一时。【i l 二、关于诗话的起源 一、天于诗晒耵起源 关于诗话的起源,学界有不同的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 ( 一) 诗话起源于三代时期,印上古时代的夏、商、周时期。何文焕在历代诗话序 中说“诗话于何防乎? 赓歌纪于虞书,六义祥于古序,孔孟论言,别申远旨,春秋赋答, 都属断章。三代尚已。汉魏而降,作者渐多,遂成一家言,洵是骚人之利器,艺苑之轮扁也。” 【2 】 ( 二) 诗话始于本事诗。 ( 三) 钟嵘的 诗品乃诗话的起源。诗话之源,本于钟嵘 诗品。”清代著名史学家章 学诚在其 文史通义,诗话中如是说。也有众多学者认为诗品创新了诗歌评论形式, 以诗话之体来品诗,实该称为诗话之起源。 、 ( 四) 诗话发端于欧阳修的 六一诗话。经过中期有 石林诗话、岁寒堂诗话等较为 代表性的作品的发展与推进,至严羽的 沧浪诗话,宋诗话在文学艺术及理论体系上达到顶 峰。郭绍虞认为,诗话为欧阳修所创,始于宋代。他还说,若追溯诗话的渊源所自,可以远 推到钟嵘的诗品,甚至推到 诗经或孔孟论诗的片言只语:但是严格的来讲,又只能以 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的诗话著作。这种对诗话起源的界定,因为更加准确,被更多 的人所接受。 三、关于诗话的流变 ( 一) 欧派。欧派是以欧阳修六一诗话为宗,旨在“以资闲谈”,朝着“论诗及事”的 方向发展,以论事为主,风格较自由轻松的流派。代表人物有刘玢、司马光等。代表作品除 了刘玢的中山诗话,司马光续诗话外,还包括清诗话中王士祯渔洋诗话、吴伟业 梅村诗话、顾嗣立 寒厅诗话、毛奇龄西河诗话、张日斑尊西诗话、徐熊飞春 雪亭诗话等,他们大都是欧_ 阳修文学集团中的一些诗友。 ( 二) 钟派。即以钟嵘诗品为宗出现在欧派之后的流派。钟派以论诗为主,朝着“论 诗及辞”的方向发展演进,重在“第作者之甲乙而溯厥师承”,以较为严肃和缜密的风格见长, 【1 1 傅璇琮蒋寅:中国古代文学通论宋代卷,辽宁人民出版社,2 0 0 5 年5 月版。第1 8 8 页 【2 1 何文焕:历代诗话,序原序第3 页,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 2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导论 i i i i ! 大都倾向于诗歌理论与批评的论述。代表人物及作品有叶梦得的石林诗话、张戒岁寒堂 诗话、严羽 沧浪诗话、姜夔白石道人诗说等。 四、诗话的历史演进 郭绍虞曾在 清诗话中系统的阐述过他对宋诗话的发展及诗话体制演进过程的看法,说: “我觉得北宋诗话,还可以说是以资闲谈为主,但至末期,如叶梦得的l :石林诗话已 有偏重理论的倾向了。到了南宋,这种倾向尤为明显,如张戒的 岁寒堂诗话,姜夔的白 石道人诗说和严羽的沧浪诗话等,都是论述他们个人的诗学见解,以论辞为主而不是 论事为主。一刘重德、张寅彭的诗话概说中将宋代诗话分为四个时期:一、诗话的产生与 早期诗话;二、苏、黄诗风与北宋后期诗话:三、江西诗说的发展与南宋前期诗话:四、 沧 浪诗话与南宋后期诗话。而赵仁硅认为宋诗话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初起期, 主要著作为 六一诗话l :温公续诗话和中山诗话。二、发展期,诗话大量产生,并加 强了以苏、黄为代表的宋诗优劣得失的内容,代表作品有 后山诗话 韵语阳秋 石林诗 话 岁寒堂诗话诚斋诗话等。三、成熟期,以 白石诗说和沧浪诗话的出现为 标志,其共同特点是能比较自觉的以美学的观点来论诗,因而所论就更深刻,就更能抓住诗 的本质特征。 宋代诗话中的理性的内涵与哲学理性的内涵还有所不同。宋人的理性更倾向于以理为本 来关照文学艺术的功能和属性。即如徐复观所谈:“文人与理学家中间,虽然出现过蜀党洛党 之争,但宋代文人较唐代文人是更为理性的,在生活上是较为严肃的。理性的特征,是要追 问一个所以然,必会发而为议论,以理性处理感情,在感情中透出理性,于是唐诗主情,宋 诗主意,多议论,在这里应当找到根。”【1 l 宋代作为诗话史上最兴盛的时期,在欧阳修开先河 之后,大批文人志士竞相习用这一文体,使诗话在这一时期有了长足的发展。据胡震亨唐 音癸签收录,以“诗话”命名的宋人诗话就有三十六种, 中国丛书综录记载的宋代诗话 有六十七种,清四库全书总目记载的宋人诗话亦有三十二种之多。 本文所指的理性范畴,主要是从审美领域的艺术领域进行界定。将本文探究的理性简单 归纳起来,即是文学艺术中所谈的情与理中的“理”、个人与集体中的“集体”、个性与共性 中的“共性”、文与道中的“道”、物质与精神中的“精神”、道德功用与快乐愉悦中的“功用” 如是。 【1 1 徐复观:中国文学论集续编, 台北学生书局,1 9 8 1 年版,第6 6 页 3 西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第一章理性在宋诗话中的展开 第一章理性在宋诗话中的展开 第一节理性在宋诗话中的兴起 理性在宋诗话中的兴起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隋末农民战争和唐末农民战争两次打击了士 族高门,地主阶级内部身份性地主与庶族势力的发生很大变化。随着士族地主势力的递消, 庶族地主势力的逐步繁盛,宋代士族阶层因其自身地位的变迁展开了思想层面的重新审视。 他们因寄愿望于更抽象的哲学命题来解答自身的命运疑惑,转而倾向于对哲学思想命题进行 思考,对世界万物、自然社会产生了新的兴趣。由于现实生活中“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 阀阅”的平民意识不断增强,这种期望打破贵族特权、相对平等的趋势也日见端倪。这些都 成为理学在宋代兴起的思想条件。 理学是为适应封建社会中后期政治、思想、文化需要而产生的新儒学,以朱熹、周敦颐、 程颢、程颐等人为代表的“理学”,致力于探讨道、理、性、器等问题的儒家哲学思想。“理 学的核心仍是在继承传统的儒家之道,维护儒家的仁义道德、伦理纲常,并把它上升到哲理 的高度,着重从孔子所不多讲的“性与天道”、亦即宇宙观的方面,对儒家之道作了深入的发 挥。”1 1 宋明理学不同于传统儒学而重于“义理”、“心性”的表达,强调“立道”。既注重社会 功用的传递,又提倡科学严密的思考和论证;既遵循严谨理性的思维方式,又吸收佛道哲学 的精华,不管是义理之学还是性理之学,宋人的理学因为不再依托“天命”解释一切,而转 为直接从事物内部寻找其存在的终极依据。正如翁方纲所言,“谈理至宋人而精,说部至宋人 而富宋人之学,全在研理日精,观书日富,因而论事日密。”【2 】所谓“为天地立志,为生 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故其最终日地还是“治国平天下” 由于宋代文学精神几乎是在理学兴起的同时期萌芽并形成,因此它们二者所面对的社会 闯题,也有所类同,尤其是提倡革新文学、崇道黜佛等方面。清代全祖望有所谓“庆历之际, 学统四起”( 宋元儒学案序录) 的说法。在主张政治变革方面二者所取的态度基本是一致 的,且形成了相互声援的关系。理学的兴起便成为了宋代文化的核心事件,它不仅渗透到宋人 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文学艺术的创作更是影响巨大。理学作为哲学化的儒学,其突出的特 点恰恰也正是理性主义,理性主义便成为宋代文学的主要倾向。由于理学家反对情感的大量 介入,将理性始终占上风,邵雍说:“以物观物,性也:以我观物,情也。性公而明,情偏而暗。” ( 观物外篇皇极经世绪言) 所以他们主张知性观照与自我反省。理学对诗学的影响,使 诗人在作诗时应以意为主,注重练字。体现了宋人好装点诗句的特征。由于理性意识的介入, 诗人也更加注重人类原始情感经验的积累。把更多的热情投入到与当下生命体验有一定距离 的、教抽象普遍的情感经验,原本鲜活自然的生命体式不复存在了。开始了由热情开放向节 【l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下) ,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5 年8 月版,第2 6 页 2 1 翁方纲;石洲诗话卷四。谈龙录石洲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1 4 西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第一章理性在宋诗话中的展开 制内敛的生命体验程式。由于理性意识的渗透,诗人更多的将悟与思参入诗歌创作,将人生 感悟富于更加新奇的意境和更加深刻的哲理。也因为理性的强势遁入,宋人对“平淡”背后 的真正寓意开始新一轮的猜想和建构,并最终试图以“平淡”、“余味”、“韵”等艺术旨趣来 克服这种过度理性的制约。 宋代诗话在这一时期也开始了追寻哲思与理趣的进程。吴可有藏海诗话:“作诗如参 禅,须有悟门”又作学诗诗三首来沟通“诗道”与“禅道”的关系,从而找到了诗道的 本色在于“妙悟”。读吕居仁旧诗有怀诗云:“学诗如参禅,慎勿参死句。”论诗也亦近禅 悟。除了禅宗之论,宋人还在宋诗话中标举“象外之象”说。例如严羽所说的:“羚羊挂角, 无迹可求”论与“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皆为一以贯之的审美旨归。 第二节理性在宋诗话中的发展 理性在宋诗话中的发展,是随着理性意识的深入,不断变化的。理性与诗话创作的发展 既有同盟又有矛盾,在同步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既有一致和相类的部分,又有矛盾和相异 的部分。先是在情与理的关系上,宋诗话讲究主理抑情,在文与质的问题上,讲究文道合_ 二。 宋人将“道”视为人生和艺术的终极追求,更视为对世界宇宙的终极追求,于是,将“理性” 推到必要的高度,使之成其为认识自然把握世界的方式。对它们的追求显现了社会向前发展、 自然科学的日臻嬗变,也表现出时代形势下文化的日趋成熟,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进步。但同时, 一味追求理本,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的影响和问题,特别是当传统的道德意识还未经过彻底改 造和更新直接吸收进价值观的情况下。由于此两点原因,宋代的文学精神便呈现出与前代明显 不同的风貌与特色。 归纳起来,理性对诗话创作的发展有以下几方面影响: 一是在诗话创作情与理的关系上,情理对立,主理抑情。“情可指人类在现实生活中的 一切感性经验,包括人的情感、意绪、欲求等等:当情转变为欲时,它的感性性质 更加明显。”而情与理这对范畴的本质问题即感性与理性问题。二者的关系在中国古代一直是 个有争议的问题,从先秦到魏晋经历了一个由言志到缘情的过程。“它体现在文艺理论中,便 会涉及主体仓d 作者与欣赏者在作品中创作、欣赏什么,如何创作、欣赏等一系列根 本性的文艺理论问题。两宋文人通过探讨情、性、理、欲等理论问题而为文艺创 作开辟了一定新空间。”欧阳修明显受到了孙复的启发,他在孙明复先生墓志铭中曾褒 扬孙复,“先生治春秋不惑传注,不为曲说以乱经”,誉其为“有勇夫子辟浮云”。欧公自 身的治经之举显然受到孙的影响这不言而喻。其后王安石的继承和发扬又将此举推上新的高 潮。而邵雍的“静观”既是一种理性的认知态度,同时又未必捧斥审美,他的“以物观物”说 【1 】程小平: 沧浪诗话的诗学研究,学苑出版社,2 0 0 6 年7 月版。第1 7 页 5 西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第一章理性在宋诗话中的展开 对文学精神的影响更为深远。欧阳修就对邵欣赏备至,曾与其子欧阳说:“洛有邵尧夫,吾独不 识,汝为吾见之。一至洛阳向邵求教,邵雍“特为徐道其立身本末甚详”,归告其父,欧阳修大喜, 日:“幸矣! ”( 宋元学案,卷十) 因邵雍本人不仅精通象数之学、又极具艺术家气质,是一 位人称“风流人豪”的思想家。欧阳修本人就十分推崇邵公的“静观”说,他说:“水之鉴物, 动则不能有睹。其于静也,毫发可辨。在乎人,耳司听,目司视,动则乱于聪明,其于静也,闻见 必审。处身者不为外物眩晃而动,则其心静,心静则智识明,是是非非,无所施而不中。”( 非 非堂记) 这种排斥情感介入的静观态度后来成为宋代文学一种普遍的审美原则。 二是在诗话创作的思想和艺术的关系上,亦即质和文的关系上,重道轻文。宋代时期儒学 开始复兴“诗言志”的传统观念再一次被列入学术讨论的中心,无论是“文以明道”、还是 “文以载道”说,文学理论的创作都不可避免的受其影响。周敦颐在周子通书的文辞 篇中提出了著名的“文以载道”说,他说道:“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 虚车乎? 文辞,艺也;道德,实也”他认为,文辞是形式上艺术上的东西,是虚的。而 道德才是真实可靠的,内在本质的东西。显而易见,道是重于文而存在的,文所以载道,轮 辕饰而弗庸,徒饰也。文是谓道的载体,载着道的文才有灵魂。因胡瑗等人语范仲淹反对奢 靡浮躁的文风的态度恰巧一致,这些措辞虽然未能摆脱儒学教化的感情色彩,对文学的整体价 值和意义缺乏客观公允的认识,但确实对不良文风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 三是在继续混淆文学与非文学的观念,取消了文学的审美特征,抹杀了文学与非文学的界 限。直接后果便是在诗话创作中用一般文章的方法写诗,以文字、议论、才学为诗,用过多的 议论说理和典故的堆砌来代替文学的感情抒发和形象描写,而忽略意象与意境的创造。宋人尤 其是江西诗派甚至将“无一字无来处”奉为文学创作的圣旨,作诗时强调“用事”,好用典故, 搬弄古语;导致诗话中也常因“出处”一事限制了创作。长期“取古人之陈言”入诗的习惯 也使得因过于重视考据论诗而泯灭了推陈出新的势头。亦造成喜以训诂的解释来取代文学的 本体论研究,扼杀诗歌的艺术生命。然而,一味追求“用事押韵之工”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宋人已清醒的认识到了。如魏泰临汉隐居诗话中曾批评到:“黄庭坚作诗得名,好用南朝 人语,专求古人未使之事,又一二奇字缀葺而成诗,自以为工,其实所见之僻也。故句虽新 奇,而气乏浑厚。吾尝作诗题其编后,略云:端求古人遗,琢抉手不停。方其拾玑羽,往往 失鹏鲸。盖谓是也。” 四是隔开了文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之成为了理学的“语录讲义之押韵者”,否定了文 学的现实性与情感性。即将文学与作者的情感体验分隔开来,也将文学与现实生活隔离,完 全停留在抽象的层面,为理学的诠释做图解。苏轼曾多次说过:“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 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贱也。”( 答谢明师书、答刘沔书) 他更指出:“近世文章,华丽无如 杨亿,使亿尚在,则忠清鲠亮之士也:通经学古,无如孙复、石介,使复、介尚在,则迂阔诞漫之 士也。”( 议学校贡举状) 甚至开始直接批判文学该以玩物丧志为倾向的卑薄指向。宋人张 元干认为:“文章名世,自有渊源,殆与天地元气同流,可以斡旋造化。”( 亦乐居士集序) 之 6 西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第一章理性在宋诗话中的展开 i l lii i 葛舅皇舅曹皇薯鲁鼍舅曼量皇皇孽毫量罾寰暑鼍寰舅孽曩| 鼻葛皇寰曼葛皇葛| 量詈皇曼舅舅量葺| 冒寰量罾嗣 后的吕南公也谈到:“士无志于立言则已,必有志焉,则文何可以卑浅而为之! ”( 洪迈:容斋 五笔,卷二) 陆游也曾指出:“诗者果可谓之小技乎? 学不通天人,行不能无愧于俯仰,果可以 言诗乎? ( 答陆伯政上舍书) 由此可见,文学与理学之间的分歧可谓必然,由此对文学情 感性与现实性的剥离又显现出不良的端倪,令人担忧。 7 西南大学硕七学位论文第二章理性在宋诗话中的理论诉求 第二章理性在宋诗话中的理论诉求 第一节重道轻文的文学本质论 “文学的特征与本质都是文学事实,但文学特征被认为是一种与人的生存价值无关的事 实,比如用韵:文学本质则被认为是与人的生存价值密切相关的事实,比如摹仿。”例 如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诗的“摹仿”是一种本质性的事实,而“用韵”则是非本质的事实。从 思维形式来说,宋代文学与理学最大的相通当在于理性化的倾向。这一点在“文”跟“道”的 关系上表现得最为突出。宋代文学的开创者们都企图用一种抽象的精神原则来统帅文学,确立 文学的地位,而这,正是理性化的态度。 早在四千多年前的中国原始社会末期,舜就明确提出“诗言志”。这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 概括诗歌文学本质特征的重要文学理论。后人对其内涵有大量阐发, 毛诗序云:“诗者, 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磋叹之,磋叹之不足, 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班圆说:“ 书日:诗言志,歌咏 言。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 ( 诗大序正义) ) ) “诗 言志”最早概括了诗歌感物言志的本质特征,为中国诗歌理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石,对 中国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养一斋诗话中潘德舆把“言志”和“无邪”作为衡量诗歌轻重长短美恶的标准,他 说:引诗言志,思无邪。诗之能事毕矣。,”言志、无邪之旨,权度也。权度立, 而物之轻重长短不得遁矣:言志、无邪之旨立,而诗之美恶不得遁矣。”。朱自清先生也 充分肯定了它在中国诗歌理论发展史上的崇高地位,在诗言志辨序中称:“诗言志为 中国历代诗歌理论的开山纲领”。 孙复是宋朝最早倡导文以明道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大力宣扬文以明道的学说,提倡董仲舒 等人的观点,其目的是一反魏晋至唐“诗缘情”的感物抒情说,他说:“文者,道之用也,道者, 教之本也。故必得之于心,而后成之于言。自汉至唐,以文垂世者众矣,然多杨、墨、佛、老虚 无报应之事,沈、谢、徐、庾妖艳邪侈之辞,始终仁义、不叛不杂者,惟董仲舒、扬雄、王通、 韩愈。”( 与张洞书) 将文以明道提到了一定高度。张戒说:“建安陶阮以前诗,专以言志; 潘陆以后诗,专以咏物。兼而有之者,李杜也。言志乃诗人之本意,咏物特诗人之馀事。古 诗苏李曹刘陶阮本不期于咏物,而咏物之工,卓然天成,不可复及。其情真,其味长,其气 胜,视 三百篇几于无愧,凡以得诗人之本意也。潘陆以后,专意咏物,雕镌刻镂之工日 以增,而诗人之本旨扫地尽矣。“2 1 关于形神论这一问题,庄子在养生主、达生、 德充符等文中首先进行了详细论 【1 1 余虹:在事实与价值之间文学本质论问题论纲天津社会科学 ,2 0 0 6 年0 5 朗 【2 j 张戒:岁寒堂诗话丁福保 历代诗话续编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第4 5 0 页 3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理性在宋诗话中的理论诉求 皇皇鼍吕量罾i i 量曼曼鼍量置皇量曹曼皇置皇曼鼍旨曼量量罾量量量置鼍等量皇曼舅_ 述,他说“以神遇不以目视”,可理解为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视觉停止了而 精神在活动。可以看出其对精神的褒扬,对物质的鄙夷。其“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德有 所长而形有所忘”说明了神在心目中的无上崇高之地位。王安石也曾指出:“道者,万物莫不 由之也。”( 洪范传苏轼日:“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因 此,朱熹之前的许多理学家,都将“文”与“道”分置开来,认为二者是相互独立的东西。甚 至提出文应“载道”、“贯道”、“明道”,道要靠文的承载才能存在。这样,在理论上必然出现 偏颇。于是朱熹提出了“文从道中流出”的口号来纠正这一偏颇,从根本上来数清和统一两 者之间的关系。在他看来,既然“道”为宇宙之本体,自然万物均为“道”的表现,那么“文” 也同样如此。文只能“从道中流出。”无道也就无文。他的“文从道中流出”,其实比其他理 学家更强调了“道”的本体性,至高无上性,也更强调了文对道的依附性。 “道”有多种属性,其本质属性之一便是自然。所谓自然,即指与人类相对的自然界万 物本身,又指反对雕饰造作,回归纯真质朴的自然要求。如范温称:。文章论当理与不当理耳, 苟当于理,则绮丽风花同入于妙,苟不当理,则一切皆为常语。”( :潜溪诗眼) 这里的“理” 即“道”。即在文学理论与创作中崇尚自然,包含对自然的无限崇尚及强调对自然对象的传神 模仿与描写。此类的说法不少,王安石在批判浮靡文风的时候也曾指出:“某尝患近世之文, 辞弗顾于理,理弗顾于事求其根柢济用,则蔑如也。”( 上邵学士书) 他所说的理,实际 上就等同于“道”。 第二节主理抑情的文学创作论 一、活法与悟入 吕本中对“活法”与“悟入”理论的研究,对南宋诗话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都颇为 重大。在早期的一些诗中他就提出了“活法”概念, 紫微诗话、童蒙诗训、紫微 杂说、与曾吉甫论诗等又从不同侧面作了继续探讨,后来,他在夏均父集序中第一 次鲜明地提出了“活法”理论并作了详细的论述:“学诗当识活法。所谓活法者,规矩备具,而 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也。是道也,盖有定法而无定法,无定法而有定法。 知是者,则可以与语活法矣。谢元晖有言:好诗流转圆美如弹丸。此真活法也。近世惟豫 章黄公,首变前作之弊,而后学者知所趣向,毕精尽知,左规右矩,庶几至于变化不测。然余区区 浅末之论,皆汉、魏以来有意于文者之法,而非无意于文者之法也。子日:兴于诗,诗可以兴, 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今之为诗者,读之果可使 入兴起其为善之心乎,果可使人兴、观、群、怨乎,果可使人知事父、事君而能识鸟兽草木之 名之理乎? 为之而不能使人如是,则如勿作。” 1 1 1 吴文治:宋诲话全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 9 9 8 9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理性在宋诗话中的理论诉求 钱钟书先生曾对活法与悟入有过细致的研究。在他的著作谈艺录和管锥编中, 活法与悟入作为当中最耀眼的理念为钱先生所谈。在谈艺录的创作篇中曾列专节“谈活法” 与“谈妙悟”。对活法缘何而来,他曾引曾季貔 艇斋诗话中“始如处女,终如脱兔。” 来说。他还说道:“今本 茶山集漏收,有云: 学诗如参禅,慎勿参死句:纵横无不可, 乃在欢喜处。又如学仙子,辛苦终不遇;忽然毛骨换,政用口诀故。居仁说活法,大意欲人 悟,岂惟如是说,实亦造佳处;其圆如金弹,所向如脱免。 脱兔正与金弹同归, 而活法复与圆一致。圆言其体,譬如金弹;活言其用,譬如脱兔。”n 1 “并指出后 山论诗说换骨,东湖论诗说中的,东莱论诗说活法,子苍论诗说饱参,入处虽不同,然其实 皆一关捩,要知非悟入不可”馏 “理学家将追寻大自然的无限生机作为问道之本,他们以感性的思维和澄澈的心境尝试 参悟山水之道,以通透的胸襟观物理以悟天理。因为这种发自内心的自然而然的心灵律动, 便产生了许多山水咏物诗,即将这种活泼泼的心境用于作诗,就可以写出“梅子流酸软齿牙, 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这等诗句。3 1 “伊川先生尝说中 庸:“鸢飞戾天 ,须知天上更有天,“鱼跃于渊”,须知渊中更有地,会得这个道理, 便活泼泼地得法。 按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八亦记东坡语云:“凡诗须做到众人不爱可恶处,方为工。” 吴可藏海诗话引东坡谢李公择惠诗帖云: “公择遂做到人不爱处”;:匏庐诗话卷上乃 言:“宋诗能到俗人不爱者,庶几黄豫章”;严放翁赠应秀才诗亦谓:“我得茶山一转 语,文章切忌参死句。”所以我们知晓,圆活者乃诗家靳向之公,而非一家一派之私言也。 似仅本放翁诗未考其源也。邵氏盖用苏语。 栾城遗言载鲁直盛称圣命诗事,可参观。沧 浪“论诗法”,力排江西派,一则日“造语须圆”,再则日“须参活句”,与“江西派图” 作者吕东莱之说无以异。材文以文而工,不以文而妙,然舍文无妙,胜处要自悟。”姜 夔 白石道人诗说说也提到,舍文无妙,胜处要自悟,可见妙悟的重要性。 严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