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唐宋笔记中的隐语研究.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唐宋笔记中的隐语研究.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唐宋笔记中的隐语研究.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唐宋笔记中的隐语研究.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唐宋笔记中的隐语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唐宋笔记中的隐语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 q 川大学硕i 学位论义 唐宋笔记中的隐语研究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 研究生:邓红梅指导教师:雷汉卿教授 隐语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特殊语言现象。据研究,在我国,滥觞于先秦的隐 语,发展到唐宋时,文人隐语、民间隐语开始自成体系。因此研究唐宋时的隐 语情况,有助于弄清隐语发展的历史及其特点。 笔记是中国古典文献中一种生活化、口语化极强的特殊文本,从语言学的 角度看,其中记录当时人们所使用的民间隐语以及文人游戏隐语。但目前人们 对笔记中的语料开采还很不够,因此本文欲利用唐宋笔记研究唐宋隐语的特点。 本文通过描写的方法归纳整理唐宋笔记中的隐语情况,并着重分析其制作 特点,同时注意与行业秘密语进行比较,肯定隐语研究对词典编纂的积极意义。 全文共分5 部分,第一部分概述隐语简史,第二部分概述唐宋笔记对隐语 的研究状况,第三部分分析隐语的制作方法,第四部分分析唐宋笔记中隐语的 特点,第5 部分略谈文人隐语和词典编纂的问题。 关键词:唐宋笔记隐语 旧川人学颂扣学位论文 a s t u d yo fc a n t i nt h en o t e so ft a n ga n ds o n g d y n a s t y ( s u m m a r y ) m a j o r :c h i n e s eh i s t o r y p o s t g r a d u a t e :d e n gh o n g m e i t u t o r :p r o f e s s o rl e ih a n q i n g c a n ti sa ni m p e r s o n a ls p e c i a ll a n g u a g ep h e n o m e n o n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s t u d y , c a n tt h a t o r i g i n a t e df r o ma n t i q u i t ya n dd e v e l o p e dt ot a n ga n ds o n gd y n a s t y h a dt u r n e di n t ot h e c o u n t e r s i g no ft h el i t e r a t ia n dt h ef o l kc a n t ,w h i c hh a sb e e nu n i q u ei nt h e i rs t y l ei nc h i n a s o , m a k i n gas t u d yo ft h ec a n to ft a n ga n ds o n gd y n a s t yc a nh e l pt om a k ec l e a ri t sh i s t o r ya b o u ti t s g r o w i n ga n di t s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t h e r ea r em a n yc h a r a c t e r si np o p u l a rf o r ma n di n t e r r e l a t e dc u l t u r a la c t i v i t i e sr e c o r d e di n t h el i t e r a t i sn o t e w h i c hi sas p e c i a lt e x to fc o l l o q u i a ls t 5 7 l e f r o mt h et i n g n i s t i c ,t h e r ew a sa l a r g eo ff o l kc a n ta n dl i t e r a t ic o u n t e r s i g nt h ep e o p l em a k i n ga n du s i n ga tt h e na n dt h e r e b u t ,a t p r e s e n t ,r e s e a r c h e r se x p l o r et h el a n g u a g es t u f f o f t h en o t e si n a d e q u a t e l y s o ,t h i st h e s i sw a n t st o t a k et h e ma st h eo b j e c to f s t u d ya b o u tt h ec a n ti nt a n ga n ds o n gd y n a s t y 。 t h i st h e s i sm a i n l yc o o r d i n a t e dt h es t u 口o ft h ec a n ta n de m p h a s i z e si t s c h a r a c t e r sb yt h em e a n so fd e s c r i p t i o n ,a tt h es a m et i m e ,p a i da t t e n t i o nt o c o m p a r i n gw i t ht h ea r g o to f t h ep a r t i c u l a rg r o u p t h i st h e s i sa f f i r m e dt h a tt h es t u d y o f c a n th a st h e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 l e x i c o g r a p h y t h e r ea r e5p a r t si nt h i st h e s i s t h ef i r s tp a ns u m m a r i z e dt h eb r i e fh i s t o r yo f c a n t t h es e c o n dp a ns u m m a r i z e dt h es e a r c ha b o u tt h ec a n ti nt h en o t e so ft a n g a n ds o n gd y n a s t y t h et h i r dp a na n a l y z e dt h em e t h o d sm a k i n gt h ec a n t t h ef o u r t h p a r ta n a l y z e di n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t h ec a n t ,a n dt h ef i f t hp a r tw a sa b r i e ft a l k a b o u tt h ep r o b l e mo f t h ec o u n t e r s j g no ft h el i t e r a t ia n dl e x i c o g r a p h y k e y w o r d s :t a n ga n ds o n gd y n a s t y n o t ec a n t 四川i 大学硕l 学位论文 0 引论 0 1 论题:唐宋笔记中的隐语研究 “隐语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特殊语言现象。任何民族语言中都或多或少 地存在具本民族历史文化特色的隐语。”在我国,隐语的历史十分悠久。据研 究“中国汉语民间秘密语( 按:即隐语) 滥觞于先秦,发达于唐宋,盛兴于明 清,传承流变至今,是世界上诸同类语言现象中最大也是最为丰富的一系。”。由 此可知,隐语在唐宋已处于发达时期,文人隐语、民间隐语已i l 成体系。因此 研究唐宋时的隐语情况,有助于弄清隐语发展的历史及其特点。 笔记属随笔杂录,其历史悠久绵长,整个封建社会里的每朝每代都产生过 古人笔记:其内容广泛,如天文、地理、文学、艺术、经史子集、典章、制度、 风俗民情、轶闻、琐事以及神鬼、怪异医h 形相等等,几乎无所不包。因此, 从语言学的角度看,笔记中记载了很多“不登大雅之堂”的俚语、市语、行话 等,从而保存了大量的古代1 3 语,所以研究笔记中的语言,有助于我们研究语 言的传承变化。 但目前人们对笔记中的语料开采还很不够,因此本文欲利用唐宋笔记研究 唐宋时期的隐语特点。 o 2 关于隐语研究现状 近年来,人们比较热衷隐语的研究,对隐语概念的争议也比较大。具体表 现为:研究的内容范围广,单篇的学术论文多、观点多。概述如下: 0 2 1 范围广、种类多 近人关于隐语的研究,范i i i i i 广,种类很多,除了秘密语研究,还有谜语 研究( 可参阅钱南阳的谜史,江更生、朱育珉主编中国灯谜辞典等) :歇后语研 究( 可参阅歇后语大词典等) ;谶语研究( 可参见钟肇鹏的谶纬论略等书) ; 郝志伦汉语隐语论纲p 2 曲彦斌中闭民间秘密语( 隐语行n ) 研究概说 谶语足隐语的一个重要分支。从n 八卦以术,隐语j 谶言曾度盛行于秦汉,特别是两汉的谶纬之学 1 心j i l 大学硕“ :学位论文 避讳语研究( 可参见陈原社会语言学有关部分) 等。这些都另论。 0 2 2 论文多、观点多 从1 9 2 4 年容肇祖发表反切的秘密语( 歌谣周刊第5 2 蝴) 起,从各个 角度研究隐语的文章就开始涌现。有从单一的语言学视点进行研究的,如:赵 元任反切语八种( 史语所集刊第2 本第3 分册,1 9 3 1 ) ,陈振寰、刘村汉襄 阳捻语( 广两师范大学学报1 9 8 1 年第1 期) ,张天堡切语初探( 淮北煤师 院学报1 9 8 5 年第3 期) ,李宇明析字构词一隐语构词法研究( 语文研究1 9 9 5 年第4 期) ,周日安、廉洁隐语与谐音( 佛山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1 9 9 9 年第4 期) 等;有结合方言调查研究的,如潘家懿、赵宏因一个特殊的隐语区 一夏县东浒“延话( 隐语) 调查纪实( 语文研究1 9 8 6 年第3 期) ,侯精一山 西理发社群行话的研究报告( 中国语文1 9 8 8 年第2 期) ,马重奇闽南漳州 方言中的反切语(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 9 9 4 年第l 期) ,张天堡 淮河流域民阊反切语( 淮北燥师院学报1 9 9 6 年第3 期) ,陈延河广东惠东 的“双音话”与“三音话( 方言2 0 0 0 年0 3 期) 等;有从社会学视点进行 研究的,如余云华当今地下行业及其隐语( 民间文艺季刊1 9 9 0 年第1 期) , 潘庆云隐语与秘密社团文化( 海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 9 9 4 年第2 期) ,沈 明现代隐语的社会语言学的考察( 民俗研究1 9 9 4 年第3 期) ,周玉忠、马成 雄隐语亚文化群的语言代码( 宁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舨) 1 9 9 7 年第4 期) , 刘爱英隐语的认知阐释(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2 年第4 期) ,王 惠中国近代民间秘密组织的隐语传播( 浙江社会科学2 0 0 3 年第2 期) ,谢遐 均隐语的文化内涵( 渤海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4 、6 ) 等:有结合 民俗学、民族学视点进行研究的,如赵丽明湘西苗族隐语的使用情况和社会 功能( 语言社会文化,语文出版社,1 9 9 1 ) ,n 4 , 杰荆楚木瓦工行话浅析 ( 民俗研究1 9 9 2 年第4 期) ,章虹宇滇西解放前土匪黑话、行规及其禁忌( 民 间文学论坛1 9 9 3 年第2 期) ,郝志伦、刘兴均论生殖隐语与原始禁忌( 贵州 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 9 9 4 年第3 期) ,彭幼航中国数字隐语试析( 广曲 爵 止叽 谶i f潋强梦为觋襄i 卧丁巨 的语想晤 2 戡救己譬芹 乱 辞科捧后 以。毁象 搬物 丫尊 到异捧灾发殷之瑞将弹 凹川大学坝卜学位论史 社会科学2 0 0 0 年第5jr j l ) ,罗永洪滇东南民族隐语浅述(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 校学报2 0 0 3 、第4 期) ,郝志伦论隐语行话的通用化传承(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 学校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4 、1 ) 等;有从公安言语识别方面研究的,如王亮三 种社会方言词的识别,王军隐语:形态结构与逻辑转换( 均见中国人l t 警官 大学学报1 9 9 2 年第1j | j ) ,邱大任隐语解密( 人民公安1 9 9 9 第4 、5 刿) 叶建 民犯罪团伙标志语及隐语的研究( 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 0 0 0 年第8 期) , 张远萍、袁瑛贵州省犯罪隐语的类型和特点( 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 0 0 4 年 第6 期) 等:有从文学视点进行研究的,如白维围 和市语( 明清小 说论丛第4 辑,春风文艺i b 版社,1 9 8 6 ) ,傅憎享 隐语揭秘( 社会科 学辑刊1 9 9 0 年第5 辑) 、陈昌宁 隐语新探( 绥化师专学报1 9 9 4 年第4 捌) ,高玉海 是瘦词隐语吗? 一兼论山水诗的滥觞( 沈删币范 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1 9 9 9 年第6 期) 等;有结合修辞方法进行研究的,如李玉 辞规中的隐语( 丹东师专学报1 9 9 7 年5 月第2 期) ,王志家、郭迅、王淑 安当代犯罪隐语的修辞学考察( 公安大学学报1 9 9 7 年第4 期) ,于全有校 同流行隐语技法阐微( 修辞学习1 9 9 9 年第6 期) 等;有结合词典编纂来进行 研究的,如曲彦斌隐语行话秘密语研究与辞书编纂( 辞书研究1 9 9 9 年第4 期) ,傅憎享 疏误寻因( 枣庄师专学报1 9 9 6 年第4 期) 等; 还有结合其它学科进行研究的。综合各家之说又自成体系的,有郝志伦的汉 语隐语论纲( 巴蜀书社,2 0 0 1 、1 0 ) 。 其实,综合上述各家主要的观点,再结合各语言大师的观点看,可以概括 为下列三类: 0 2 2 1 、修辞方式 结合修辞方式研究的这一派以及从文学视点出发的这一派,可以归入此 类。学者代表可以闻一多先生、陆宗达先生为例。如,闻一多在说鱼中认 为:“隐语古人只称作隐,它的手段和喻一样,而目的完全相反,喻训晓,是借 另一事物来把本来不明白的说得明白点:隐训藏,是借另一事物来把本来可以 说得明白的说得不明白点。”“陆宗达在训诂简论中说:“在古代汉语修辞巾, 闸一多全浆第l 卷。北京:三联书店。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还广泛应用隐语这种修辞手段。古人以隐语为修辞手段,大则成篇, 4 1 片言,皆可为隐。”固 0 2 2 2 黑话、行业秘密语 结台社会学视点的一派以及公安言语研究的一派可以归入此类,学者可以 张永言先生等为代表,他们认为隐语就是黑话、行业秘密语。如张永言院:“隐 语就是黑话。隐语是个别的社会集团为了隐蔽自己以便进行特殊活动而创造的, 它的特点是秘密性。”。另外辞海:隐语即“黑话,社会习惯语的一种。旧 时有的社会集团为避免局外人的了解而制造使用的秘密词语。”。 0 2 2 3 民间禁忌语 结合方言调查的,从民俗学、民族学视点研究的派别可归入此类,学者可 以曲彦斌先生为代表。他在中国民问隐语行话中指出:“民间秘密语( 或称 民间隐语行话) ,是某些社会团体或群体出于维护内部利益、协调内部人际关系 一的需要,而创造、使用的一种内部语言交际的,以循词隐义、诰譬指事为特征的 封闭性或半封闭性符号体系,是一种特定的民俗语言现象。”他参阅唐宋以来 1 0 余种语料。文本后,对民问秘密语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写了汉语民间秘 密语语源探析和中国民间秘密语( 隐语行话) 研究概说,总结出五种形 态类型( 一是语词形态,二为话语形态,三即谣诀形态,四乃非言语形式的副语言习语 形态,其五则是以反切为主的其它语音学构造的形态。) 探索出八种民间秘密语语源( 历 史典故当行事物、民俗事物、语言文字游戏、民间流行市语、自身衍生拼合反切语及外来 陆宗达i ) t l 诂简论p 6 7 - - 6 8 北京出版社2 0 0 2 年版 张永言词汇学简论p 8 4 ,华中丁学院出版社1 9 8 2 。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 9 8 l 他有专著三种( 中国民间秘密语,江湖隐语行话的神秘世界,中国民间隐语行话) ,论文1 来 篇( 中国民间秘密语漫说,民间秘密语与民族文化,隐语行话与民间文化,隐语行话的传承与 行帮群体,中围民间秘密语( 隐语行话) 研究概说等) 。 历代隐语专集:来陈元靓事林广记续集卷八绮淡市语:束汗云程蹴踟黹圆社锦语,玄览 堂丛书;明风月友会陵六院市语,清光绪十年吟古山馆新刻江湖切萤:六院汇选江i 6 j j 方语, 明程万里鼎锲徽池惟调南北官腔乐府点板曲响大明春卷一,汝成两湖游览志余卷二五委巷 丛谈,行院声嗽,墨娥小录卷一四;清卓亭予新划江湖切要,翟灏通俗编卷三八识余市 语,江湖通用训l i 摘复,庸1 4 丰鹅幻汇编卷二,佚名辑江湖行话谱,侠名于录江湖走镣 轮语行话谱,傅集矩成都通览;李子峰编的海底,云游客江湖丛滇,吴汉痴全闺再并切u 人词典等等。 4 四川大学顺士学位论文 语等) 并小结了7 0 年来学界对秘密浯的研究情况。 另外,部分学者认为隐语的范围很宽泛,如赵丽明在隐语简论等著述 中认为:“所谓隐语即隐蔽性的话语,是一种在自然语言基础上人为创造的特定 性语言符号,是相对于全民通用语言而带有封闭性的语言变体,是有意设阻造 成障碍的社会方言。稳语不仅包括封闭性很强的秘密语( 暗语、黑话) 、行话等, 也包括半封闭的委婉语、禁忌语:不仅包括集团功利性极强的政治、经济方面 的隐语,也包括人们日常生活中出于美感需要的含蓄、诙谐的隐语。” 综上可知,从隐语涉及的内容看,绝大部分学者都是从行业秘密语、民间 禁忌语的角度探讨3 6 0 行的行业隐语。;少部分学者从文学、修辞或其它角度 对社会生活的其它方面进行了探讨。总之,他们对隐语的特点、包含的内容、 涉及的范围、产生的原因,构成的方式,体现的民族文化等都论述得比较详细。 从某一个角度看,这些都说得不错。 o - 3 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根据现代认知学的隐喻理论,隐语是伴随着人类隐喻思维的出现而出现的 语言形式,因此,隐语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不仅仅是行业“秘密语” 宋水培、端木黎明中国文化语言学词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 9 9 3 ,第2 6 1 负 正如余云华在学界之盛事,语典之丰碑一简评( 中国秘语行话词典 和 时所 说:“从这些隐语所属行业看,唐宋有响马:宋代有民问诸行、足球运动;,l 代肖社会暑行;宋元有 社会各职事群体:明代秆民间诸行帮、娟、优,以及杭州地方民问诸行、南京妓院;明清平j 民间米、丝、 细续、线、铜、药、典当、敲衣铺、道家星b 、杂货铺、优伶、杂技等众多行业,还有江湖诸行;清代 有太平天周运动及算命、相面、拆字、医瘸、卖药、膏药、戏法、打拳头、跑解马等江湖行业;明末清 初有天地会、三台会、哥老会等诸多帮会:清代以来有民间五行八业及北京民问行业、扬卅i 下层社会、 江苏粮食业、山西和内蒙等地理发业、山西戏剧界、唤呐行、石匠等青帮等秘离会党,上海和宁津地 区乞丐,上海娟妓,黑社会等。凡此,两部辞书荟萃唐代以米民间社会3 6 0 行、江湖诸行百业、地下社 会及形形色色犯罪团伙隐语,可以说,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隐语,无不汇集。” 束定芳隐喻学研究:据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理论的研究,隐喻不仅仅是作为一种语言现募- 它也是人 类思维现象,“所有的语言都具秆隐喻性”【k a k o f f ,1 9 8 0 ) 。隐喻概念是指人们思维和行为酌方式,据最 先开始研究隐喻的认知特征的理查兹统计,我们的f j 常生活中充满了隐喻,我们的口头交际中平均每三 句话中就有一个瞄喻( r i c h a r d s ,1 9 9 2 ) 。隐喻是“语言无所不在的原理”;莱考夫和约翰逊( 1 9 8 1 ) 曾经整 理川大量语言实例术证】,隐语概念足构成语言的基础。隐喻意义是“两个类属不同的语义场之间的语 义映射。”( i a 8 i c h a r d s ,1 9 9 4 ) 传统修辞学中的隐喻被重新定义为“隐喻表达”,它是跨语义场映射的 表层实现方式。摧f 立,瞄语是一种人们为了吲避人知或避讣禁忌或求雅求洁或叫智游戏娱乐而不愿或 不敢或小便直说l m w 用j 他的话来暗示透露的讯语,是人们故意运用象 | 】= 、比喻、析1 r 、谐音、借 代等等修辞下法委婉曲折地表达本意的语 技巧,换饲订说,隐语就是f h l l j j 于一个语义场的语 义来暗示另一个语义场的意义,斟此可以说融语就是人们小自觉地或白觉地运j n 隐喻心维的表 现,产生并应用f 人们求生的方力面面。 5 心川人学顺士学位论文 或“黑话”;又根据高名凯先生的“语言和言语”、“言语的阶级性”和“语 言的变体”等理论的研究,可知隐语是语言的变体,属于言语的范畴,具有阶 层性,它既是言语方言、又是地域方言、更主要是社团方言。因此,隐语不仅 包括了亚社会的3 6 0 行的各个群体的行业隐语,也包括了主流社会各个群体的 隐语,如文人隐语。 文人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社会阶层,没入仕前属于社会下层,与三教九流无 甚差别,没多少社会地位:入仕后属于社会上层,但最高统治者为了防止文人 思想出格,又设置一道“文字狱”阻于文人的言语中( 如历史上有名的“焚二转坑儒”, “乌台诗案”等) ,关于这一点,闻一多在论述“隐”的原因时也有所论述。因 此,为了生存,也为了显示学识和智慧,显示自己不同于下等阶层的特点或者 说所谓的“附弄风雅”,他们往往不直说某事,而是借助于汉字可以拆分的特点, 汉语同音多义,音同义近等特点,利用引用、比喻,双关等修辞手法,及描绘、 象征等文学表达方式委婉曲折的表达出来,让人去意会猜测,从而形成文人隐 语。更何况无论哪类隐语,归根到底都是文人创作出来的,如果不是大文豪, 落魄文人,至少也是识得几个汉字的半文盲,因为,这些文献记载的隐语都是 利用汉语的音、形、义这一基本材料制造出来的。 因此,本文将着重探讨文人隐语的特点。 高名凯语言论p 1 0 6 “语言”指的是以一套符号系统( 即词亍l 系统和语法系统以及它们的物质外壳 语音系统) 而作为全民社会单位的交际工具的。p 1 0 7 苏联大百科夸书的言语条:“言语足社会( 部 落、部族、民族) 成员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表现为交际和思维过程中的语言运用( 包括口头形式和书 面形式) ,这就是言语活动。同时,言语又是这一活动的产物的总和,即由言语单位( 句子) 所组成的语 言材料。”p l l 7 一1 1 9 语言和言语在特点上的重要区别在于语言具有全民性,言语具有阶级性。p 1 3 5 全民共同语分化出米的语言变体为数甚多,但归纳起米,不外三个类型:( 一) 语言的地方变体,( 二) 语言的礼团变体,( 三) 语言的言语变件。p 1 3 7 全民社会单位也町以由于组成员在社会地位上的不同而分 化成各种社会团体。社团方言大半是地方方言的变体,即全民拱同语的间接变体。按:概括的说就 是一个全民社会单位一般只有一种语言,例如汉族h 有一种汉语,但是万千的个人和某些个人的结合体 却有难以数计的言语。即语言是一套供全民使用的符号系统言语是使用语言的行为及其结果。人们在 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会根据自己的利益进行选择语言成分及表达手段,叉因为思维和语言的l 司,思想内 容是语言鸱意义所在。从而使得言语具有阶级性。人们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还涉及新的语言成分的创选, 甚至创造超语言的表达手段。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具体表现在人们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因不同的 地理环境、或交际环境的不同而形成并且特色的言语集团,久而久之被重复使用,傅到社会其他成员的 承认,变成一誉适台该鬟团成员之问交际的一套符号系统即语言的变体。普通语言学p 6 1 广义的说, 隐语就是社会方言狱义的说,融语是社会方言之一中。p 6 2 隐语的范荆艰广,各职业团体,各朴团都口, 能有隐语。 闻一多说鱼t 博作为 l 会、政治请的雅, n 作为风情诗的风tn 备种性瘊的沓布( t z t l 。o , 按,祭忌) 的腑剃f ,必须带着伪装,秘密 舌动,所以诗人的语言中,尤j c 小能没有兴。象与必实断碉5 足隐,自讯小能i 则说的隐。 6 哩川大学硕1 :学位埝文 0 4 研究方法 概览唐宋笔记中的隐语情况,我们发现里面除谶语外,还有谜语、隐语、 切脚语,市语、查语、反语、谐谑语等等,它们分属于今天的行业隐语、禁忌 避讳隐语、文人游戏隐语等。因此,本文将主要整理描述笔记中的各类隐语, 再运用汉语音、义的特点,通过对比,初步探索出文人隐语的特点。 另外,为便于研究,关于命名,通名之为隐语;关于归类,本文就结合社 会阶层,将这些隐语分为:文人隐语和民问隐语两大类。民间隐语包括一般民 间禁忌隐语和行业隐语。 阴j i l 大学倾十学位论文 1 隐语概说 1 1 隐语释名 据人类学的研究,及伏俊连先生的观点,隐语来源于人类生存的需 要。由于科技的落后,古人在生活上总觉得外界处处都存在致命的敌意,因此 就得想出摆脱不安、不受危害之法。例如对于虎熊一类会吃人的猛兽或不能随 便指称的神,或可能会害入的邪灵,最好不直称其名,丽以替代性的隐语来泌 明传达。最初的隐语大概就是这样出现的。如弹歌隐语不敢直说狩猎,而 用间接的描绘事物特征的方法说出要表达的对象( 见下文) ,在原始巫术里,也 要运用一种神秘语。国家产生以后,老百姓对国家机器的畏惧,对残暴的统治 者不敢直言,人们也常用委婉曲折的方法来表达,如尚书汤誓中所载诅 咒国君的隐语。( 见r 文) 当然,隐语最初是民间口传,除了因文献。保存外,传下来的并不多。下 而就据文献的记载,考查一下隐语的命名、发展,及其特点。 1 1 1 隐语的最早文字记载 我国隐语的历史悠久,关于最早的隐语的说法很多,据文献记载来看,主 要有下列几种: 一说是轩辕皇帝“梦兆”。 一说是夏代以前的歌谣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六”。 高名凯普通语言学p 6 3 另外还有一种隐语就是神秘晒。人类学家可以告诉我们初民社会往往在 日常语言里加进一些稀奇古怪的词语。初民文化文化落后,社会活动带有很多的巫术仪式t 举行巫术仪 式的时候,大都应用一些神秘语,这种神秘语往往是零星片断的,多半是由平常所禁用的词组织成功的, 用一切的形式说明神祗、领袖、死人,他们所占有的事物,他们的图腾。 “成拥杂辞隐书”说 关十隐语的文献,如上古歌谣的代表作诗经中民间的“风”部分的内容,郭俊倩乐府诗集卷 8 7 杂歌曙辞六搜集保存的一些历代预言式的民谣隐语,周易的卦爻辞及西汉焦延寿焦氏易林 中记载的四千多苜这类卦爻辞歌谣。 曾加儿谜源小考见河北俱乐部杂志1 9 8 0 年第】0 期。皇甫谧帝王世纪曾载:黄帝梦见“大 风吹天下之尘垢街去”,其将人风之梦象占出“风”为人之姓,将“吹天下之尘垢皆去”n 0 梦蒙占断为“垢” ,去“土”成为“后”字,从i 衄占! 1 人名“风后”。他叉梦见r “人执千钧之弩,驱羊数万群能牧民为 善者也”,据“人执下钧”之梦象占为一人姓“,j ”叉从后一梦象占其人名为“牧”。黄帝从返两梦之占t 得到恬位人才:风后、力牧 8 叫川人学碗:l 学位论文 一谎是尚书汤誓籍所载夏水民谣“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 一说是商末周初的h 噬书周易的归妹上六所载商代短谣“女承 筐,无实,士圭0 羊,无血9 。 一浇是国语晋语( 五) :“有秦客度辞于朝,大夫莫之能对也。”( 三国 时韦昭注云:“度,隐也。谓以隐伏谲诡之言问r 朝也。”) ”。 一说是公元前5 9 7 年,出现于左传“宣公十二年”的“麦曲”隐语。 1 t 2 隐语之名及含义 隐语又名度辞、耱、谜语。据记载,隐语一词最早出现在东汉班固汉 书东方朔传“臣( 郭舍人) 愿复问朔隐语,不知亦当榜。”而对于“隐语”的 另称呼“度辞”,掘记载最早的是国语晋语“有秦客废词于朝”。韦注: “度,隐也;谓以隐伏谲诡之言问于朝也。”方言:“度,隐也,匿也。”关于“鼹” 的记载则见于韩非子喻老“右司马御座而与王耱语”。集韵“勰,度语 也”。 隐语还有“谬语”之称,如: 谬语( 楚伐萧,军中不敢正言) “有麦曲乎”日:“无。有山鞠穷乎? ”曰: “无。河鱼腹疾奈何? ”叔展言日:“目于眢井而拯之。若为茅经,哭井则已。” ( 方舟集卷二十四左氏圣语例) 墓志中沙张公先生基志铭北山客有以谬语诵于公者。( 柳塘外集* 卷四) 百林漫话灯谜,见知识与生活山东科投i | ;版社1 9 8 1 年第1 期 雷风行谜语趣话工人出版社,1 9 8 5 1 2 。约公元前十六世纪,夏代统治者夏桀肆行暴虐老百姓 用隐语式歌谣“时f j 曷丧,予及汝媸亡。”诅咒夏桨,隐晦地表达了人民对统治者的怨慢之情。 段宝林谜语的起源见人民日报1 9 8 0 年7 月2 2 日。“血承筐”本应沉重,但光实:“士剖( 刺) 羊”本应流血,却无血工。其中的信义至今止人猜测。 见赵濂编著谜语浅说知识出版社,1 9 8 5 年、3 清顾禄清嘉录卷一见中国灯谜词典江更生朱育珉主编齐鲁书社1 9 9 0 犁2 月版 另外,隐语迕秆“隐瞒”一义,如宋书卷六1 旧载:“郑鲜之夫f i f 】德慎罚t 文王所以恤f ,泌狱 缓死,中孚所以垂化,苦情则母为于隐语。”还有“私语”一义,翅韩非予外纰说矗上二:“:棒坐 疾 凿穴于王之所,常( 昕) 隐语耳。”白孔六帖城:“私阋隐语”( 商骈摧发吏订余0 察子,厚廪 食,令居衢髑问几民私阋隐语无不如。) 9 e qj i l ,i = = 学i i :j :学位论文 1 2 隐语略史 1 2 1 隐语发展略史 我国隐语的最初运用,从文献记载来看是在先秦。从最早研究隐语的谐 隐所举的例子可看出,先秦隐语至少运用于三个方面:第一是为保密不能明 占而使用的隐语。如:“还社求拯于楚师,喻眢井而称麦曲。”( 左传宣公十二 年) “叔仪乞粮于鲁人,歌佩玉而呼庚癸。”( 左传哀公十三年) “臧文谬书于 羊裘。” ( 列女传仁智) 第二,因避忌君主龙威不便明言而使用的隐语。如 “伍举刺荆王以大鸟”( 吕氏春秋重言) ,“齐客讥薛公以海鱼”( 战国策齐 闵王) ,“庄姬托辞于龙尾”( 列女传楚处庄姬) ;第三,因笑谑嬉戏不愿明言 而使用的隐语,如“东方曼倩”隐语( 汉书卷六五) ,“薛综凭宴会而发嘲 调”( 三国志吴志薛综) ;还有将第二和第三即“谏和谐”相结合的隐语, 如“优旃之讽漆城”,“优盂之谏葬马”( 史记滑稽列传) 等。 由这些例子可知,运用于先秦的汉语隐语,包括了外交密言型、进谏寓意 型、与国君娱乐游戏型三种类型的隐语。这也就为隐语的发展分化埋下了伏笔。 始于先秦的汉语隐语,发展演变至战国末期,开始出现“分家”的倾向, 主要分为“风人体”、“谜语游戏语”、“秘密语”三种情况。具体如下: 1 2 1 1 “风人体”化,即作为修辞方式的隐语表现于和赋相结合。 苟卿的知、云、蚕、箴五赋,特别是蚕赋可为代表,其结 构先铺写所咏之物,末尾再将此物揭示出。整体上仍是隐语,其文字的铺采, 又现出赋的本色。褚斌杰先生曾据苟赋发论,把赋的起源溯至隐语。,此说不无 道理。这种隐体赋,它直接影响到了两汉的物赋,如祢衡的鹦鹉赋,乃至后 世数不胜数的“风人体”文学作品。如南北朝的乐府民歌。即作为一种修辞方 式,隐语继续运用于文学作品中。 1 2 1 2 谜语游戏化,即发展成为谜语及文人游戏隐语。 群书考索卷二十“文章门赋类”:叠嗽:有物于此裸裸兮,其状屡化如神功,被天下为万 世文。礼乐以成,费贱以分,养老长幼待之为而后成焉。名号不芙与暴为邻,功立而身废,事成而家 败,弃其耆老收j 后世,人属所利,飞鸟所害,悟愚而不识请占之五泰。五尜占之曰:“此犬身女 好m 头马首嚣,与摧化l j 不寿岩,与善牡而拙髫点,1 j 柏父母嘶无 - i - m j :嚣。与冬伙夏游食桑埘吐丝。 前乱而后治,夏生l n j 甚暑,喜温i 吣毖雨,蛹阻为母蚁以为父三俯三起,事,人己,丈是之c 胃赞理。” 论赋体的起源褚斌杰见文学遗产( 增刊 ,i 9 8 4 。 f ( ) p qj i i 大学坝 :学位论= :c = 苟子的五赋先叙述事物的特征,最后道出所咏之物,这种结构己具有了 谜语的意味。 至汉代出现射覆游戏,隐语和射覆结合,谜语形成。射覆( 射:猜度) ,是 一种将一物减于覆靛之下,供人猜射的游戏。在猜的过程中,往往借助于卜筮。 猜中后,不能直接回答,而要以隐语道出,相当于作个谜语。如汉书曾载 东方朔与郭舍人的射覆斗智,三国志管辂传中记有管辂射覆的事情。这些 可说是物谜的雏形。东方朔的“蚊”谜,就是典型的物谜了。 到汉末时,文人之间拆字猜谜形成风气,如:三国志薛综传记有他以 离合字谜嘲笑蜀使张奉,世说新语中记曹操和杨修猜谜的故事,孔融作郡姓 名离合诗,袁康著越绝书姓名隐语,魏伯阳著参同契姓名隐语等。至 此,可以说文字谜形成。南北朝时这类隐语开始盛行,如:刘裕的悲客他方 离合诗、谢灵运“别”、沈炯的赠江藻离合诗,鲍照的谜集载“井”, “龟”、 “土”字谜等,这些都为后世文义谜做了榜样。文人之问的游戏隐语 也就从此盛行,如隋侯自的启颜录几乎全为谜语隐语游戏。 唐代诗人骆宾王、李白、皮日修等,都曾用诗的形式制作过谜语。李公佐 的小说谢小娥传中还记载了两则谜语。刘禹锡嘉话录的“贾嘉隐猜树”、 “梁志公预言”;高择群居解颐的“唐明皇赐名”,朱揆谐噱录的“三 鹿郡公”;冯翊桂苑丛谈中的“合寺苟卒”及“大明寺水,天下无比”等 拆字隐语。宋庄绰鸡肋编、洪迈夷坚志、赵令赌的侯鲭录等载 王安石、黄庭坚等人的拆字、双关等嘲讽谜语,孔氏谈苑载“宋代朝臣以 隐语通信”,梦溪笔谈载“吴士以隐语写信”等。明清就不用谈了。大量 的笔记小说中记载了大量的这类文人游戏隐语。 宋代,灯谜形成,是谜语的一个兴盛发展时期,如周密的武林旧事、齐 东野语等笔记,对当时灯谜盛况作了大量的记载。到了南宋,杭州还出现了 谜社组织,谜语已在民间广为流传。如灌园耐得翁都城纪胜载“商谜,旧 用鼓板吹贺圣朝,然后聚人猜诗谜、字谜、戾谜、社谜。” “隐语则有南北 垢斋、碹斋”等。灯谜形成,及专门制作谜语的谜社出现,标志着谜语的完全 成熟。到明代谜格( 按:猜谜法) 出现,如马苍山广陵十八格,谜书大盛。, 如j 冯梦j 宅靖山谜、郭予章隐语等,清毛翰、可灯畦、俞肌嗣的酪书等 l l 叫川大学碗学位论文 不过这些都是沿袭唐宋以来制谜、猜谜的基本方法。( 关于谜语的研究,另论。) 1 2 1 3 行业秘密语,即密言型隐语在民间发展,转化成秘密语。 据考,汉语隐语行话“就今所见文献可掘者,其上限在唐代”。在唐宋时 期,新的隐语市语( 即行业秘密语) 出现于文献中。即随着大唐经济的发展, 各行各业的兴起,为了行业利益的需要,各种行业秘密语兴起,并开始出现在 书面记录中。如唐无名氏秦京杂记载“长安市人语各有不同,有葫芦语、 锁子语、纽语、练语、三折语、通名市语。”这种市语显然包括了长安市中各种 行话,及方俗俚语。即作为一种语言现象,隐语发展到这时,已明显的分化出 秘密语类。因为这种秘密语显然不是临时的,而是交际双方预先约定的。如教 坊记中称“天子”为“崖公”,称“欢喜”为“蚬斗”等教坊秘密语。 宋代出现了记载行业隐语的专书,如汪云程蹴踟谱所载园社锦语, 陈元靓事林广记所载绮谈市语。到明清时,秘密会党的出现,秘密团体 隐语更是盛极一时,记录这类行业隐语的书籍也大量涌现( 见引论) 。不过,据 研究发现,后世秘密语大多传承唐宋时的行话隐语。如委巷丛谈所载“讳 本语而巧为俏语者,如诟人嘲我日淄牙,有谋未成日扫兴,则出自宋 时槊园市语之遗,未之改也。” 1 2 2 隐语研究略史 l 2 2 1 历史上最早的隐语研究 最早研究隐语的是南北朝梁朝刘勰,在他的谐隐中,主要从文论的角 度阐释了“耱”的含义,“鹣者,稔也;遁辞以隐意,谲譬以指事也。”即是说, 所谓隐语,就是不直说本意,而用躲躲闪闪的隐蔽的语言形式,把要表达的真 正意思隐藏起来,用诡谲的比喻方式来暗示所指事物。 他认为隐语是谐辞的一种,他说“盖意生于权谲而事出于机急,与夫谐辞 可相表里者也”,接着,他就举了运用隐语的三种情况( 见谐隐) 。并指出了 谐辞隐语“意在微讽,有足观者。”“抑止昏暴”“大者兴治济身,其次弼 违晓惑”的社会功能。 江湖隐语行话的神秘i i ! = 群冷学人洲北人民出版社1 9 9 2 年版 1 2 p q 川i 大学顺士学位沦丈 最后又阐述了谐辞隐语如果不具有了“德音”的作用,只是一位取笑逗乐, 就“化为谜语使昏迷也。”还说“义欲婉而正,辞欲隐而显。苟卿蚕赋 巳兆其体”。即指出谐隐的发展,是谜语化,一是赋体化。 从语言学角度看,他指出隐语谐辞是民族语言中的一种客观存在。比如他 说:“昔华元弃甲城者,发晖目之讴;臧纥雀师国,人造侏儒之歌。并嗤戏形貌, 内怨为俳也。又蚕蝴鄙谚,狸首潘哇,苟可箴戒,载于礼典。故知谐辞耱言, 亦无弃矣。” 1 2 2 2 后世古人对隐语的研究 后世古人对隐语的研究,大都重复引用刘勰关于“谐隐”这一定义,而且 将隐语和谜语等同。如: 谜,隐言也。( 粱顾野王玉篇言部) 谜,隐语也。从言、迷,迷亦声。( 宋徐铉说文新附) 古无谜字,若其意制,即伍举、东方朔谓之为隐者是也。隐者,藏匿事情 不健暴露也。至鲍照集则有井谜矣。( 宋程大昌演繁露) 隐语之兴,起自东方朔“口无毛、声警警、尻益高”之诮舍人事,后遂有 许碑重立之碑阴也。令人所知,惟以起于“黄绢幼妇,外孙齑臼”之事耳。转 而为谜,谜即隐语也,但句多而文不雅,乃见于“鲍照集中。井字谜是其祖 也,至采苏黄极盛,金章宗又刊本以行。( 明郎瑛七修类稿卷二十六) 按:古无“谜”字,“玉篇始收入之。原其意制,则即吕览所谓稔也。 ( 清翟灏通俗编) 而且后世学者在举例时,也常将刘勰引用过的例子重复或补充类似例子。 现以明方以智的通雅卷三“释诂缀集”中关于隐语的解说为例: 度辞、勰喻,谓隐书也。离合诗,井谜,商灯其流也。晋语有“秦客度 辞于朝”。注:“座,隐也。”新序日:“齐宣王发隐书而读之。”东方朔日: “乃与为隐耳。”汉志有隐书十八篇。吕览审应篇:“成公贾之稔喻”。 高注日:“糕语。”刘勰日:“稳者隐也。还社喻眢井,叔仪歌佩玉,伍举言大乌, 齐客言海鱼,庄姬托龙尾,臧文书羊裘,皆隐也。”吴虎臣言度辞起于春秋传: 范武子度辞于朝。东坡和王定国诗:“巧语屡曾遭薏苡,瘦词聊复托芎穷。”宋 j i i 大学坝l ”学位论史 靖康时,数人汪东叟若海游张叔夜幕,作麟书* 。亦瘦辞也。胡元瑞以隐书为 隐士之书,非矣。孔融作离合诗。曹娥碑阴八字。参同契后序与“越铯 书隐袁康昊平,皆后汉人伎俩也。此后如大明寺壁、东坡砚,盖遂为商谜灯 牌矣。谜见玉篇,鲍照有井谜,京师记有商灯,皆隐语也。 这些隐语、谜互相解说及度词和谜语混举的例子,也呵以充分说明:谜、 隐语、度词是具有共同性的,即隐晦曲折的表达,需要对方猜测。 因此,从隐语的生成发展及人们运用隐语的情况归纳起来看,可以说隐语 是一种人们为了斗智娱乐或追求生活情趣或避讳禁忌或回避人知,雨不愿或不 便或不敢直说而借用其它的表达方法来暗示透露要表达的话语。同时根据需要, 这些话语或临时制作或预先制作,其隐讳曲折有深有浅,或隐约透露让人意会 或隐伏奇谲让人费解。 删j 1 1 大学顺二l 学位论文 2 唐宋笔记中的隐语研究状况 在唐宋笔记中,古人不仅记载了不少隐语,还认为隐语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 如: ( 1 ) 毛郑之说亦当有所承,故从旧说,全诗皆属隐语,当从集传为此。( 虞 东学诗卷六) ( 2 ) 论语“割鸡焉用牛刀”,“有美玉于斯求善价而沽诸”、“虎兕出于柙”、 “玉毁于椟中”;孟子“城门之轨”、“两马之力欤”皆隐语也。小雅鹤鸣、 古乐府藁砧全篇隐语,k 庄、列尤多。( 文说“隐语”) ( 3 ) 今之言禅者,好为隐语以相迷,大言以相胜,使学者伥伥然,益入于 迷妄。( 程史卷八) 按:这几则笔记中的内容就认为:诗经及先秦诸予书籍及部分乐府中运 用了不少隐语,小则语句,大则篇章。另外禅家语也多隐语。 2 1 唐代出现市语( 行业隐语) 的记载 ( i ) 长安市人语各不同,有葫芦语,缫子语,纽语,练语三折语,通名市 语。( 唐无名氏秦京杂记) 按:宋元语言词典“市语”:社会上各行各业流行的隐语。据考,“市语” 二字是在文献中第一次出现。 ( 2 ) 予别着郑涉好为查语,每云:“天公映冢,染豆削棘,不若致余富贵。” 至今以为奇语。( 酉f e l 杂俎续集贬误、唐语林卷五) ( 3 ) 宋昌藻,考功员外郎之问之子也。天宝中为淦阳尉,刺史房管以其名 父之子,常接遇之。会有中使至州,管使昌藻郊外按侯。须臾却还,云:“被额”。 房公顾左右“何名为额? ”有参军亦名家子,敛笏而对曰:“查名诋诃为 额。”房帐然日:“道额者已可笑,识额者更是奇人。”近代流俗呼丈夫妇人纵放 不拘礼度者为“查”。又有百数十种语,自相通解,谓之“查谈”,大抵多近猥 僻。( 封氏闻见记卷十) 按:这两条具体记载了唐代一种怪诞俚俗的市井隐语查语,用今天的 川j i j 人学碗上学位论文 话说,大概类似于鄙语。 另外,据旧唐书卷五十七:“时制度草创,命刘文静等更刊开皇律令而 损益之。高祖谓日:术设法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