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专业论文)中国佛像造型表情与民族特征.pdf_第1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中国佛像造型表情与民族特征.pdf_第2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中国佛像造型表情与民族特征.pdf_第3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中国佛像造型表情与民族特征.pdf_第4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中国佛像造型表情与民族特征.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佛像作为佛教的艺术品,它的艺术生命的源泉来源于一个民族的历史和传 统文化,其中蕴涵了一种深层次的民族精神。因而,凡是能够步入世界艺术殿 堂的作品,无不是以其独特的民族精神的魅力取胜的。艺术品往往都是经历着 时代变迁,审美文化的考验和锤炼。佛像雕塑作品更是发展着,变幻着。本文 主要从佛教进入我过以来几经朝代的变迁,佛像的造型风格型随之改变,出现 了印度民族与中国民族的差异,在国内黄河南部与北部的不同,五官和表情意 境方面的表现也有着细微的变化,通过佛心本质塑造佛的面部表情,举例说明 几尊佛的前世为人,经历和修行的程度,和对世间的认识通过历史,人文审美观, 对佛心本质,举止表情进行深度研究,加上客观的人性化、人情化、平民化、世 俗化、理想化。其意义就在于总结和预示中国佛像雕塑艺术过去和未来雕塑的 风格趋势,目的就是要分析佛像雕塑在各个朝代在何种契机下审美观发生慢慢 改变。它自从传到中国以后就失去了印度佛像的影子。一般地说来,愈是具有 民族性的作品,它往往也愈是具有世界性,因此,如何把握好本民族地艺术传 统,文中通过佛像的佛性、佛心本质体现佛、菩萨、罗汉面部表情在年代变化 上的研究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命题。 关键词:民族特征;表情;服饰;佛像雕塑; a b s t r a c t b u d d h i s ts t a t u e sa sw o r k so fa r t ,l ti st h es o u r c eo ft h ea r t i s t i cl i f ef r o man a t i o n s h i s t o r ya n d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 ,w h i c hc o n t a i n e dad e e p - s e a t e dn a t i o n a ls p i r i t t h u s , t h o s ew h oc a ne n t e rt h ew o r l do fa r tw o r k si sn o tw i t h o u ti t su n i q u ec h a r mo ft h e n a t i o n a ls p i r i tt ow i n w o r k so fa r ta r eo f t e ne x p e r i e n c i n gt h ec h a n g e so ft i m e ,t h e t e s to fa e s t h e t i cc u l t u r ea n dt e m p e r b u d d h as c u l p t u r e sa r ed e v e l o p i n g ,c h a n g i n gt h e i nt h i sp a p e r , f r o mb u d d h i s mt oe n t e rs i n c eih a v e b e e ns e v e r a lc h a n g e so fd y n a s t i e s , b u d d h as t y l et y p eo fc h a n g e ,t h e r eh a sb e e ni n d i a sn a t i o n a la n de t h n i cd i f f e r e n c e si n c h i n a ,t h ey e l l o wr i v e ri nc h i n as o u t ha n dt h en o r t h e r np a r to fd i f f e r e n tf a c i a l e x p r e s s i o no fm o o da n dp e r f o r m a n c eh a v ea l s os u b t l ec h a n g e si ns h a p et h r o u g ht h e e s s e n c eo ft h eb u d d h am i n db u d d h af a c i a le x p r e s s i o n s ,af e we x a m p l e so ft h e p r e v i o u sb u d d h aw e l l ,t h ed e g r e eo fe x p e r i e n c ea n dp r a c t i c e ,a n d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 t h ew o r l d t h r o u g ht h eh i s t o r i c a l ,c u l t u r a la e s t h e t i ch e a r to ft h eb u d d h an a t u r eo f b e h a v i o r e x p r e s s i o nf o ri n d e p t hr e s e a r c h ,t o g e t h e rw i t ht h eo b j e c t i v eo fh u m a n n a t u r e ,a n dh u m a n ,a n dt h ec i v i l i a np o p u l a t i o n ,a n ds e c u l a r , a n di d e a l i s t i c i t s s i g n i f i c a n c ei ss u m m e du pa n d i n d i c a t e sc h i n a sb u d d h a s c u l p t u r e s c u l p t u r ep a s ta n d f u t u r et r e n d si ns t y l e ,p u r p o s ei st oa n a l y z et h eb u d d h as c u l p t u r e si nv a r i o u s d y n a s t i e si nt h ea e s t h e t i c so f w h a to c c u r r e dt h eo p p o r t u n i t yt oc h a n g es l o w l y s i n c e i tc a m ea f t e rc h i n al o s tt h es h a d o wo fb u d d h ai ni n d i a g e n e r a l l ys p e a k i n g , t h e m o r ew o r kw i t ht h en a t i o n a lc h a r a c t e r , i ti sm o r eo f t e nt h ew o r l d ,t h e r e f o r e ,h o wt o g r a s pt h e i ro w na r t i s t i ct r a d i t i o n ,t h et e x to ft h eb u d d h ab yb u d d h a ,t h eb u d d h a e m b o d i e st h ee s s e n c eo ft h eb u d d h am i n d ,b u d d h a , o c e a nf a c i a le x p r e s s i o n c h a n g e si nt h ea g eo ft h es t u d yb e f o r eu si sa ni m p o r t a n tp r o p o s i t i o n k e y w o r d s :n a t i o n a li d e n t i t y ;e x p r e s s i o n ;c l o t h i n g ;b u d d h as c u l p t u r e ;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 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 为获得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 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 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签字日期:年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有关保留、使用 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 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 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年月 日 中国佛像造型表情与民族特征 引言 周国亭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浅议中国古代雕塑的典型特征及美学思想的文 章,文章主要是从佛道,两个宗教作为出发点,主要分析了技法方面和雕塑特征 方面的观点,从到家的思想中提取了道法自然,阴阳相生:阐述曲线与圆是中国 古代的典型特征,线为动,圆为静,动静想宜。虚实相生,中国古代雕塑充满了 合规律的节奏、有天人合一的时空统一性的美学思想观。 尹冰老师也曾经写过一篇中国古代雕塑的影响,他认为:“佛教对中国封 建社会的传统雕塑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受佛教教义和思想制约的中国传统雕 塑在题材、造型和审美范围内长期摆脱不了佛教雕塑之“制”的影响。在内容上 从表现人和动物为主题,变为着重表现佛、菩萨的宗教信仰崇拜;在技巧上由简 明质朴发展到了精巧圆熟;在风格上由雄伟、挺秀转为庄严、富丽。这也就是普 遍的对古代雕塑也就是佛像的普遍评价。 吴为山先生也写过佛像雕塑中的写意精神他认为:”即传神与写意,在雕塑 艺术中引入了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神,是作品的本质精神;意,是作者的 审美意境。传神与写意是在忠实于对象的“形神兼备”前提下的另一种“形神兼 备”,即作者创作个性的“形神兼备”,也就是说“形神兼备”同时涵盖了创作客体 与主体两个方面。 我的研究通过佛心本质塑造佛的面部表情,举例说明几尊佛的前世为人,经 历和修行的程度,和对世间的认识通过历史,人文审美观,对佛心本质,举止表情进 行深度研究,加上客观的人性化、人情化、平民化、世俗化、理想化、探究在未 来几十年或百年之间,佛像雕塑造型和表情发展的前景和规律此次研究是尝试性 进行研究。仅仅代表个人的观点。 雕塑无疑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到目前为止,人类发现最早的史前艺术 品都是雕塑作品。当然,这也并不能证明雕塑艺术的出现比其他的艺术都早,比 如说舞蹈和音乐都不可能留下一些考古的遗迹,另一些艺术如工艺和建筑的发生 时间又不好界定。雕塑,只不过比他们更幸运一些而已。文化名人易中天说过: “工艺的意义在于“赋质料以形式”,那雕塑的意义就在于“赋形式以生命”,那 么现代雕塑的意义则在于“赋生命以情调”。这种从原始工艺中演化的艺术,改 变了人类的环境,美化了人们的心灵。它以它强烈的鲜明感和生命感,存在于人 类的生命空间,给人类带来了美的享受。 硕士学位论文 从八十年代初开始,中国的大部分学者由于民族反思意识的增强,导致了“文 化热潮”的兴起。三十多年来,许多人把佛教与艺术作为重大研究课题推到了世 人的面前,实际上,早在五四运动前后就已经引起王国维、陈寅格、郑振铎等一 批睿智学者的密切关注,他们不辞辛苦,潜心著述,过去的漫长岁月并没有淹没 他们卓越的贡献,但是当时的信息量较少,人的视野也相对狭窄,所以提出的成 果多半都是关于敦煌学的研究。现在我们算是真正的把汉朝以来大约两千余年的 佛教艺术研究的相对仔细了,在世界各大宗教中,尤以佛教的教义深邃,构架精 致,经典最多。佛教源于东方,流布于东方,充满了东方民族的智慧,为所有东 方国家的精神财富,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集中了佛教初期艺术的灵魂和净界。 它有能与诗经媲美的吠陀文学,传世的给犍陀罗艺术这一切无不唤醒印 度及其他国家学者的浓厚兴趣,奋力从中挖掘、整理、研究。其中最引人瞩目的 是同本的铃木大拙,这是位国际公认的禅学大师,他博通东西文学史哲学,写作 风格细致深邃,其中影响较深的如禅天禅地、禅学随笔0 00 由于铃木先生 的引导,后期日本的研究学者对本国中世纪至近代的佛学文化与艺术都进行了从 宏观到微观的具体研究。相比之下,我国的研究都稍显停顿,尽管几十年来台湾 的佛教研究从未间断,可以一批质量与数量都较为客观的著作填补进来,但是却 仍显落后。季羡林先生就曾说过:“我总感觉的是在这一方面我们的研究还非常 落后,我们应该对佛教在中国历史上和文化史、哲学史上所起到的作用,更加细 致、具体、实事求是的加以分析并研究 佛教与艺术的连接点是一个“禅 字。围绕“禅 所展开的佛教心理与审美心理的交织。藉此,笔者认为如何把佛 教历史和艺术加以中国化的研究和探析确实也是季先生所要求的内容之,所以 笔者作为个人观点初步探析佛像的表情和民族特征的这篇文章,期待它能给其他 对佛像甚至佛教感兴趣的人一点启示或共鸣。 2 中国佛像造型表情与民族特征 1 佛像起源及其发展 1 1 佛像的产生 在佛教诞生约三四百年后,中华先祖经西域将佛学引进中土,至今已经有 两千余年。根据佛典的传说,佛陀在世的时代就已经产生印度佛教雕塑。增一 阿含经卷八载,佛陀悟道后上三十三天为其逝去已久的母亲说法,泼沙国的 优填王和拘萨罗国的波斯匿王因多同不见佛陀踪影而心急如焚。优填王思念佛 陀心切,便发布文告,诏请国内能工巧匠速集京师,制造佛的雕像,以解相思 之苦。不久,工匠们以旃檀木制造了数尊5 尺高的佛像。佛教认为,这便是佛 像出现的初始。但现在经过专家研究初步判定最初本尊释迦牟尼佛在世时,以 及他去世后的约五百余年内,并没有佛像的制作记载。当时的人们认为佛是先 知先觉的神圣存在,并具有大智慧的圣人,是完美的存在,不可能同普通人一 样可以随便树立塑像,并且佛教本身追求的就是“空、无”的境界,信徒们认 为佛像塑造出来就会扭曲了佛原本的境界,而修行就变为形式化和着迷于表面 现象。从而产生了“佛像不可显现”的传统思想。最早的有关佛教膜拜的物品 佛教信徒们一般用佛的脚印、佛祖舍利、莲花法座以及菩提树或者直接以空白 来表示佛所存在的空间。 摩亨约达罗出现在巴基斯坦所在的地区最早的文明,到差不多公元 前2 5 0 0 年时,这里已经出现了比较大的城市。考古学家在城市的遗址中发现了 较多的雕塑图章和小雕塑,证明当时这是一个有着几万人口的大城市。如果从 这段时期把印度的雕刻史追溯到阿育王时代,考古学家觉得证据不够充分,不 能果断的下定论,我们认为这是由于我们知识上的短缺,而不是艺术上的间断。 或许印度由于阿利安人的屡次入侵而使经济匮乏,不用石块而用木头作为原料 制作塑像:也或者阿利安人太过热衷于战争而忽略了艺术。但是在印度现存的 最古老塑像只能追溯到阿育王时代它们所显现出来的成熟的高超技艺,无疑是 经历了数百年的锤炼才能发展而产生的,这是不可争辩的事实。 佛教对于当时印度绘画与雕塑的发展都产生了阻碍,这源于佛陀禁止“以男女形 体作想象之绘画 ,在这种约束下,绘画和雕塑在印度几乎遭到了厄难。在这期 间很多优秀的艺术品都消失了,在雕塑又出现的时候( 约公元前2 0 0 年) 具体产 辔出自佛教在线【印度佛教雕塑的风格演变 硕l 学位论文 生的地点是b h a r h u t - - - ( 巴尔胡特大塔) 、b o d h g a y a - 一菩提伽耶等一些地方 的“佛陀坟”围栏上出现的石面浮雕,在m a t h u r a 的耆那寺庙、在a m a r a v a t i ( 阿 默拉沃蒂大塔) 的佛教圣地等等一些地方,这种浮雕的技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但那时候印度的雕塑主要是依附在建筑上面,没有独立的艺术形式,大多都采取 半浮雕的形式而少有整体的雕刻。 与此同时,在印度西北方的g a n d h a r a 省,另一类型的雕塑风格产生了,它 是在( k u s h a n 贵霜王朝) 诸王的领导下发展起来的,这个来自于北方的王朝 带来了模仿希腊雕塑形式的倾向,大约在公元一世纪前后,在k a n i s h k a 的王僧 众一致的努力下大乘佛教取得了胜利并消除了制作佛像的禁制, 当时他们认为 仅仅以“虚空、“舍利”、“莲花”等来代表佛像略显不够了! 从此由于大乘 佛教思想的形成,佛像在印度才慢慢地大量出现。相传阿育王因忏悔于血腥的战 争而信奉佛教,采取非暴力统治。他立佛教为国教,还倡议召集了佛教史上的第 三次集结,讨论佛法。在他的积极支持下,佛教不仅传布整个印度,而且远播域 外,初步形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宗教。阿育王利用雕刻和建筑艺术作为其宣传佛教 教义和政治的工具,在许多地方留下了印度最早的佛教艺术品。佛像的出现与古 希腊文化有直接的影响。 佛陀的相貌由于苦修而变成了每根肋骨与筋腱毕露, 而有着女性的面孔和头发,以及男性的胡须。虽然这种理想式的艺术形式和当时 希腊腐败的现实主义形成鲜明的对比,但这种希腊兼佛教的艺术却使玄奘大为赞 赏,也由于他和后来的朝圣者这种佛像而进入中国、高丽和同本,但是希腊兼佛 教的这种手法对以后印度本土的雕塑艺术方法和形式则影响很少。经过数百年的 兴盛活动,月氏族的一派带有希腊味道的艺术形式消逝了。取而代之的是印度的 本土艺术风格,这离不开印度诸王的努力。这种艺术风格继承了( b h a r h u t 布 鲁提) 、( a m a r a v a t i 一阿默拉沃蒂大塔) 本国艺术家留下的传统,但对于 g a n d h a r a 这一段希腊时期则在漫长的岁月中渐渐淡忘。 1 2 佛像在印度的发展 总体说来,印度佛教雕塑的发展大致可分为3 个阶段。 即:1 、早期王朝时代;2 、贵霜王朝时代;3 、笈多王朝时代。 。( 菩提伽耶,传说中佛陀悟道修成正果的地方) 。( 这一概括性说法有一例外一一除了当时玄奘在华氏城见到的巨型佛陀铜像,据说这个佛像就是日本奈 良与镰仓的大佛先祖之一) 田 ( 迦腻色伽一一属于月氏族,起初不信佛法,后来举族倾其全力发展佛教,深信佛理,结集佛典) 。大乘佛教:以“普渡众生”为目标他们认为:“佛陀的肉身虽然去世了,但他的法身却依然与世长存,而 且无处不在,无所不能只要在修行时设置佛陀的形象,一心观想,忆念佛的伟大庄严,那么佛的法身就 会永远与你同在) 9 大约公元前3 世纪左右,阿育王派遣了许多传教师向世界各地传播佛法,一些僧侣带着佛学信仰和文化来 到了拥有雕塑王国之称的古希腊国家,在希腊雕塑大师的指导下,当时的佛雕塑具有了一种平滑的希腊外 表佛陀也变成了阿波罗的样子,在印度的神与圣者的身上开始有波浪状的批布 4 中国佛像造型表情与民族特征 佛教雕塑甚至说在印度发生的每一样事情,都是在笈多王朝时期发展并达到 鼎盛时期的,这阶段称之为佛教的古典时期。这其中最具影响力无非就是萨尔纳 特那尊注明的佛祖坐像,这尊佛像不仅仅是是一件成功的对于大乘修行者的写 照,更是一座卓越的艺术品,不仅表现在佛陀的面部表情上,还在身体的所有部 位以至于松松的相互叠加,特别是那相互重叠的双手指尖的部位刻画的及其细腻 和完美,象征着大解脱的智者、它能忍受一切、固守着人生乃至宇宙的大道并回 向于内心。在艺术上,这种处理手法就是印度佛教古典主义之标志。而其表现的 内容个人认为则是佛陀最原始的修行方法和在其弟子之中表现得法相。 笈多王朝统治了整个印度北部并在五世纪形成了佛像的古典主义,这归功于 笈多王朝国王们的统治,那时候笈多王同统治印度中部的强大的婆伽塔伽王联 姻,使得在这几个世纪中尽管各地区间边境上时有战火发生,但是总体来说国家 还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这也使得爱好和平的佛教徒在这以一时期得到了较大 的发展,扩大了佛教徒的团队并建造一些佛教圣地。由笈多一世鸠摩罗兴建的那 烂陀佛教大学,几个世纪以来都是波罗时代晚期佛教精神世界和教义的中心,那 烂陀也就逐渐形成了固定的佛教艺术,它还综合了其它地区的艺术风格和倾向, 在佛教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到了笈多二世旃陀罗统治时期( 3 7 6 4 1 4 ) 佛教教艺术已向更完美、更趋于 内心世界的方向发展了,形成了以印度美学风格以及现实主义上的完善。虽然那 时候的主题跟西方宗教的造型内容大相径庭。但当时印度的艺术家能通过自己的 努力,把自己融到禅定的状态下形成造型印象后的作品,这样的作品是现代艺术 家或手工业艺人所达不到的。就佛教而言,佛像艺术品所表达的不只是信仰而已, 更多表现或传达的是对实物、本心或者是宇宙更高的认识,信仰的内容特别重要。 也就是说这跟古希腊、帕提亚和罗马的信仰及思维是相左的。 古罗马和古希腊的雕塑表现为动态,而帕提亚造型艺术则表现为充满活力之 典型静态,在笈多王朝时代找不到与此类似的东西。更确切的说,除了传说人物, 神话和诸神故事意外,其它的雕塑形式都是以石刻来表现修心、静心的养心生活。 这一印度的理想是空前绝后的。这一点不只在宗教甚至在美学的领域旱都表现的 及其到位。 公元八世纪波罗王朝在印度的东北部暂时坚守着佛教势力,那时候印度 的其它地区已经部分印度教化了,婆罗门教改革家商羯罗的势力正在不断扩张 中。也在这个时候在波罗王朝佛教艺术走到印度本土的最终阶段。这时期给我们 留下了很多严格按照仪轨制作的,在美学上达到尽善尽美的雕塑及青铜像。尽管 依据笈多艺术的标准来看,这些作品给人以现世化的印象。 人们在波罗石碑中看到的佛陀形象都是端坐于狮座之上的君主形象,但是在 笈多雕塑家那里,佛陀的神态则以另外手法被表现的惟妙惟肖,之所以会这样是 硕士学位论文 因为当时的教义在变化,艺术家们以此来表达自己对这一变化的反应。这一时期, 不仅仅是佛陀造型,其它类型的造像也比比皆是,且增长速度非常的快,就连佛 陀造像本身也不得不接受从大乘佛教中派生出来的各种形象以及象征意义。在这 时第一次出现了除释迦牟尼佛和弥勒佛以外的各种佛的造型,这些后期出现的佛 的造像不是真实存在的,而是从禅定的意念中产生出来的佛像。在早期他们被称 为五祥定佛,今天则被称为真j 下的如来或耆那,他们是毗卢遮那佛,阿弥陀佛、 宝生佛等,在这里都以释迦牟尼佛的形式并以天冠全副菩萨装的装饰出现了。 在最后一个波罗国王去世以后,即1 1 2 6 年,斯那王朝掌了权,他们改信了 印度教,佛教不在有国家的扶持,寺院和大学都缺乏资金,一部分僧人迁徙至尼 泊尔,而另一部分僧人穿越了喜马拉雅山来到了我国的西藏,他们把小的佛陀像、 弥勒佛像或观音菩萨像及文殊菩萨像带到了西藏,这也是许多波罗王朝的青铜像 上有藏文的原因。 6 中国佛像造型表情0 民族特征 2 佛像传入中国后其特征的转变 笈多时代的艺术影响一直延续到笈多王朝统治结束后的几个世纪,同时遍 布及印度的大部分地区,其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而波罗王朝则是最后一个在印 度本土最后继承佛教艺术发展的朝代,所以,在此仅以这两个时期同国内当代的 佛像联系一下。 2 1比较国内各个朝代佛像形态特征 以释迦摩尼佛的法相身为例阐述佛像的特点: 首先我们先介绍下释迦摩尼佛的几种造型以便下面的比较: 释迦牟尼是梵文s 6 k y a m u n i 的音译,“释迦”是部族名,意为“能”,“牟 尼”意思是仁、儒、忍、寂等。“释迦牟尼”的意思就是“能仁”、“能忍”、 “能儒”、“能寂”,或者也可解释为“释迦族的圣者”。释迦牟尼系尊称,其 原名是悉达多乔答摩。“悉达多”的意思是吉财,玄奘解作“一切义成”。作 为历史人物的释迦牟尼,估计生活于公元前5 6 5 年公元前4 8 5 年,释迦牟 尼佛诞生于三千年前的古印度,佛陀降生前为一生补处菩萨,住兜率天内 院,以因缘( 时间、地点、国家、家庭、父母) 成熟,而降生于迦毗罗卫 国,以国王净饭王为父。王后名摩诃摩耶为母,经典记载佛陀化乘六牙白 象,象口含白色莲花,从摩耶夫人的左肋入胎,怀胎十月,根据当时的风 俗,摩耶夫人回娘家分娩,途经兰毗尼园,于无忧树下诞下太子悉达多, 据记载太子自摩耶夫人右肋而出,下地能走,周行7 步,步步生莲,乃遍 观四方,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日:“天上地下,唯我独尊。通常有五种造像 姿势: ( 1 ) 成道像。结跏趺坐,左手横置双膝上,结定印,右手置右膝上,掌心向 内,手指指地,表示大地做证,为解救众生不惜牺牲切的言行。 ( 2 ) 说法像。结跏趺坐,左手横置左膝上,右手向上屈指做环形,名为“说 法萤。 ( 3 ) 布施像。站立姿势,左手下垂结与愿印,表示能满足众生一切愿望; 右手屈臂上伸结施无畏印,表示能够施于众生勇气和无畏精神。 7 硕士学位论文 ( 4 ) 降生像。童子形象,上身赤裸,下着短裙。左手指天,右手指地( 佛 经称,佛祖降生后,即向东西南北各行七步,并以右手指天,左手指地,同时做 大狮子吼:”天上地下,唯我独尊。”所以,造像中凡为此种手印者,均为释迦牟 尼降生像。) ( 5 ) 涅磐像。即卧佛像,根据其涅磐情形塑造。右则面南而卧,右手支颐, 自在安详。 释迦牟尼佛的佛像几乎每个寺院罩面都有供奉。佛塑像最常见的有立像、结 跏跌坐像和卧像三种,一般都坐落在大雄宝殿正中。立像左手下垂,右手屈肘向 上。下垂左手的手势成“与愿印”,向上右手的手势成“施无畏印”。“与愿印 是下垂着的手心向前,五指自然弯曲,或拇指和食指圈拉成环状,其余三指自然 并拢下垂。“与愿印”蕴含着满足众生愿望的意义。“施无畏印”的手势,手心 向前,大指和食指圈搭成环状,其他三指自然并拢,这与“与愿印”相同,只有 “施无畏印”手势整体是朝上的。该印含有解除众生苦难的意思。左、右手塑成 “与愿印 和“施无畏印”的释迦牟尼佛立像,也叫“枋檀佛像”。传说释迦牟 尼佛在世时,优填王曾用梅檀木,也即檀香木,依照释迦的身形为他塑成立像。 后来佛教徒雕制释迦牟尼佛立像,因此缘故,就常用“桷檀佛像”作为释迦牟尼 佛立像的称呼。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的像有“成道相”和“说法相”两种。成道 相结跏趺坐,左手很自然地横放在盘起的左腿膝上,手心朝上,人称这种手势为 “定印”,表集禅定;右手则直伸下垂,食指触及地面,称为“触地印,意谓 释迦牟尼佛成道以前,为了寻找救度众生脱离生老病死的道路而不惜献身的精 神,唯有大地可以作证。 结跏趺坐的说法相,佛陀左手手印与成道相一样,而右手则改为屈肘朝上朝 前,拇指和食指中间握一宝珠,其他三指半屈半伸,为“说法印”之形。 有些寺庙,大雄宝殿也有供奉释迦牟尼佛卧像,称为“卧佛”。卧佛佛身右 侧平卧,右手支颐或曲肱而枕,左手直伸放置左腿口上,两腿伸直,双足并拢。 有时,卧佛周围还放有十二个小型塑像,此为当年释迦牟尼佛卧病涅桀前曾在娑 罗树下向他的十二位弟子咐嘱后事的情形。这卧佛表现的正是释迦“八相示现” 中的最后一相即“入灭相。卧佛像的面部表情安详、肃穆,显示了成道者生死 一如的超然心境。又据现代医学分析,佛陀卧病涅榘前的这种姿势,正是周身肌 肉放松,血液畅行无碍的最好睡姿。 立像、结跏趺坐和卧像虽然在体姿手印上有若于区别,但在体形、身围、面 部轮廓乃至表情方面都存在极为相似之处。这实际上和佛教传说中理想的佛陀形 象有关,而那就是著名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等。 一般的释迦佛像顶有肉髻,螺发特征明显,双耳垂肩,眉目修长,双眼微睁, 眉间有白毫,背后通过特制的光背表现火焰纹的身光和头光,整个佛像从体态到 中国佛像造型表情与民族特征 面部表情都透出慈祥、智慧和庄严来。三十二相中有十二、三相在其中得到了体 现。o 2 2 各个朝代释迦摩尼佛佛法身的变化 2 2 1 十六国时期佛像特征 十六国时期的佛教造像现存数量极少,且大多数保存不完整,保存至今的多 为金铜佛像,且大多是青铜像。多数为泥塑彩绘。佛像项部投有发纹为束发式高 肉髻,小型佛像以磨光式肉髻居多:大型佛像多为分绺式,并且有分组状发纹。 背光一般为同心圆形。如( 图一、图二) 这是十六国北凉的作品,泥塑彩绘, 表纹贴身,为典型的佛像初八中原时的样式。眼大横长呈杏仁状,目光平视鼻粱 高挺。容貌端庄清秀,神情平静温雅。佛座一般为造型简单的四方台,或者是四 足束腰须弥座。明显能感觉到有古希腊帝王像服饰的影子。 圈一:十六国时期佛陀像图二:十六国时期麦积山石窟大佛像 2 2 2 北魏时期佛雕像特征 北魏统一北方以后,在迁都洛阳之前的佛像基本上还是受到西域风格的影 响,造型上依然存有印度键陀罗的影子,其主要特征是佛像面相丰满、肢体肥壮、 神情温静。最能代表这种风格的是北魏前期开凿的大同云冈石窟中的“昙暇五窟” 大佛。五窟大佛是沙门县耀于文成帝和平元年4 6 0 年) 主持修造的。在风格上, “昙耀五窟”明显地受到了印度造像风格的影响,具有古希腊艺术的痕迹。如鼻 梁与前额平直,眼大而唇薄,下巴丰满( 印度键陀罗时期的雕刻比较接近希腊风 格) 。佛像架装斜披,法表露出右臂( 称“右祖,) 和套衫( 称“通肩”) ,衣纹厚 。以上簧抖参考整理出自中目佛教i 科奎书枝轨卷 9 碗士学位论文 重,作平行捧列,服饰如被水打湿,紧附身上,这些都带有典型的印度热带服饰 特点。特别是佛像的人定座式、头顶高起的肉髻、眉间的一撮白毫以及两耳垂肩 手长过膝等异乎常人盼特征都是印度佛经严格规定的结果,其目的是要渲染佛的 超自然力量与神圣气氛。然而佛像的神情仍自觉不自觉地遵循着根深蒂同的中华 民族传统。如五窟大佛中的露天大佛思索状的日光和既威严又亲切的微笑都集中 地展示了当时人们在苦难现实中的希望和中国人特有的民族审美理想,表现出极 大的宗教诱惑力和情感亲和力。在雕刻技法上,此时的云网石窟在保留了秦汉时 期形成的质朴浑厚、线条有力的传统浮雕手法的同时,又有了新的发展。如主佛 采用通体圆雕,而四壁的佛群像多以浮雕和线条来处理,使主佛的效果突出醒目。 但总的来说,此时的造像虽有整体感强的长处,但采用的平宣刀法使形体棱角分 明,缺乏骨肉肌肤的真实感。北魏前期造像的这一特点反映出外来造像技法与中 国传统技法尚处于磨合之中。( 如图三、图四)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年( 4 9 4 年) 京都由平城( 今大同) 迁都洛阳。由于孝文帝全 面推行汉化政策,导致北方封建贵族对南方清谈成风、一筋一咏的士族生活方式 的追求。这种时尚直接反映在北魏开凿的龙门石窟造像中。其特征是:头顶发髻 多为磨光式或分绺式肉髻。面相成方圆脸型,但略瘦,额头较宽,大眼横长。身 着通肩式或袒右肩式大衣,呈u 型或v 型对称分布,衣纹深刻线条隆起。佛像 或坐或立于四足台座上,背光多呈莲瓣形。头光为圆形,外面莲瓣一周。 ( 图三) 北魏:麦积山( 图四) 北魏:云冈石窟 2 2 3 北魏后期雕像特征 面相比较清瘦,这时脸型已有汉人的摸样,眉目比较清秀,额头又高又宽。 肉髻较高,磨光后的发髻除浅水波式外,又表现为螺发式样,并且发髻拳卷以右 旋式居多。僧表彰显为袒右肩式和通肩式两种,但最普遍的则是南朝文人士大 q 谮 中国佛像造型表情与民族特征 夫的褒衣博带,衣下摆褶皱重叠,线条流畅细腻。身材比例接近真人,体态比 较消瘦,给人以道骨飘逸的感觉。菩萨像则面部比较丰满圆润,面容相貌大多高 雅秀丽,头顶配戴的宝冠,宝冠多为发髻冠或花瓣式冠,束冠的宝缯自然下垂, 不像前期往两侧飘舞。身长腰细,上身半裸下身着裙,配饰增多,大裙宽肥飘 逸;帔帛一般搭在双臂上,再由两肩下垂交叉于双腿之间,然后上卷至肘部,再 向外飘t 上卷处呈折角状,这是当时妇女的流行装束。这表明佛像已经更接近民 众的生活了。 2 2 4 隋朝雕像特征 隋代使中国很有纪念性的一个年代,在隋朝统一了整个中国,开凿了运河, 可能是因为它紧挨着唐朝,所以致使很多人忽视了隋朝,应该看到,隋朝给我们 留下了很多的艺术成就。这时的佛像也在其中之列。在选时期佛教雕塑呈现了更 加本土化的走向。这时的佛像明显表现为由魏晋时的秀骨凌风转变为丰满圆润, 显得更接近人生。这时期的佛教雕塑呈现出人物丰颐足额,面相丰满圆润,鼻粱 挺直,眉毛纤细,神情平和,唇线分明。为了更体现大佛像的透视关系和威严感 所以头部做的较大,下身相比上身较短,比例稍显不相称。腹直肌除稍稍有些突 出,身体的生理弯曲稍有变化,整个身体的重心有前倾动势,姿势较为僵硬,造 型稍显呆板,缺少前朝飘逸的动态美。佛像头顶肉髻,螺发。( 如图五、图六) 图五:措代观音头像 2 2 5 唐代雕像特征 图六;隋代坐像观音 在经过隋朝雕塑的铺垫和积累以后,中国雕塑迎来了自己的一个高峰唐 代雕塑出现了。尽管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的风格又各有变化,唐代的佛像雕 塑风格是大气、华贵、奔放的。唐代的社会风气曾经以丰满为美,这种审美观的 取向在雕塑上明显反应出来了,丰满端庄的人物架上娴熟的技巧就成就了唐代雕 砸士学位论文 塑的艺术高峰。这时佛像面相已经相当丰满,头部为螺型或水波式发型,内髻相 对于隋代较为高耸,大耳下垂,神情庄重而又不失尊贵和慈祥。身材比例匀称, 结构合理,体态丰腴,饱满,袒露的胸肌起伏变化,写实性较强。体态自然舒展, 具有很强的动态感。服装的类型除了方领下垂式外这是最多的服饰。分为通 肩式,袒右肩式和褒衣博带式几种,衣料体现的质感较柔和轻薄。衣纹表现流畅, 下身衣褶悬搭于座前若台布,具有当时当朝中产阶级生活得特点。台座多为束腰 式,分为六角,八角,圆形或花口形底边四种。 菩萨像特征:脸庞圆润,曲眉丰颈,五官秀美。上身袒露至腹,帔帛斜挂; 下穿罗裙,腰部有柬带。服饰华美,璎珞小巧精致,衣服轻薄透体,服饰裙皱纹 理流畅自然。体态丰腴,盆骨及腰肢摆动性较大,身体呈s 型曲线,有强烈的动 势变化。手持杨柳枝或手托甘露瓶,为唐代观音菩萨形象重要标志。( 见图七、 图八) 圈七:唐代菩萨头像图八:唐代菩萨立像 图七的审美特征完全符合唐朝时的“美而不媚”的造型法则,他拥有一张丰 满有余的面孔,刻画细腻的皮肤用洁白的大理石来表现简直是恰到好处,让人能 感觉到只要稍有喘气,皮肤就会划破一样。菩萨的双眉用的是凹刻法,表现的又 细又弯,上下眼睑饱满,眼睛微微的张开,能看得出瞳孔在两眼之间含露着,若 隐若现,给人的感觉非常有韵味却又十分的含蓄。鼻如悬胆,最如樱桃,双唇丰 满t 几乎所有的体面都以扩大面部张力而服务,但是又觉得恰到好处完美至极, 耳环和头饰都有及其细致的刻画。表现出艺术家对佛像的尊敬和对艺术的严谨, 整尊雕塑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彷佛那冰冷的石头下是实实在在的真实躯体,就 中国佛像遣型表情与民蕨特征 连体温和弹性都能充分的感受到。这时期的作品已经完全摆脱佛像刚入我国时候 的特征了,已经彻彻底底的为中国人的审美观所同化了。也可以说被中国的艺术 家表现的让人一看这就是唐朝的美貌女子了。 2 2 6 宋朝时期雕像特征 总的来说,宋朝与唐朝相反,这是一个内敛的朝代,从哲学亦说“程朱理学” 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不再向秦汉时期那样雄心万丈,也不像唐朝那样 气度非凡,而是将人内心的思维或者说某种情绪的东西表现出来,更多的是一种 对人世的述避,所以,宋朝的雕塑就一定难摆脱文弱无力的风格了。这一时期最 著名的非四川的大足石刻莫属了,它创于晚唐,在宋朝达到了顶峰,也可h 说是 中国后期石窟的代表。大足石刻中主要以北山、宝顶山的摩崖造像最为出色,不 但数目巨大、形式多样且艺术成就也十分高超。末辽金时期是中国各个时期佛像 之中晟具有民俗性和世俗性的朝代。这个时代就佛像造型和制作而言或仿隋唐, 或开始自己寻找新的艺术之路,在考古上鉴别起来比较困难,一般的学者研究尚 未有绝对的区分特征。其特点就是写实性很强。感觉上多相似唐朝佛像,其面容 多呆板而没有灵气,衣裙变现较好,多表现极为流畅,乃至飞舞。整体动势较死 板,对解剖不大注意,这时期石雕衰落,术雕和泥塑,除了金像和铜像外,出现 了铁铸的材料普通的石像也有不少,但是较唐代则不如。尤其以坐式观音像最 能表现这一时期的代表性。其特征是佛像面庞丰润,宽颧丰颐,容貌端庄秀美, 神情慈爱详和,佛像头顶肉髻,呈螺式发型,但肉髻趋于平缓,螺发与肉髻之间 的髻珠更加明显( 如图九) 。这种观音为数量最多,其动势表现为一足下垂,一 足上据,一臂下垂,一臂倚据膝盖之上,称之为m a h a r a j a l i n a 姿势,这种姿势 身材匀称,动势活动幅度较大,头部稍微偏转,右肩微耸,上身微弯,衣着服饰 f 图九:宋代观音坐像 较华美。服饰的衣褶流畅,凹凸有致。 硕学位论空 宋代的泥塑,是寺院佛教造像和许多道教造像的主要形式,最著名的就是山 东长清灵岩寺的四十尊彩塑罗汉,灵岩寺始建于十六国时期,唐诗被称为“域中 四绝”之一。虽然具体的制作年代还没有精确地定论,但是从造型和塑造手法上 判定应该是宋人所做。这些罗汉的比例比常人稍大,全部为坐式,均采用的块面 塑造的方法,人体比例严谨、解剖精准,造型流畅,同时完美地运用了彩绘与雕 塑体积相结合的方法,呈现出典型的中国成熟时期的造型风格。( 如图十) 罗汉 的头发和眉毛都用墨描绘,脸部和手部晶后用蛋清和油柬修饰,以体现肌肤的质 感,让人感觉光滑自然。在这四十尊罗汉之中,最有影响力的无非是那尊沉思罗 汉了,( 见图十一) 此像高1 5 2 厘米,左手平托着块表面很平的手帕,以前上 面或许也摆放着书或者剐的什么,右手拇指与食指、中指合拢,不知道在捏起了 什么东西,抑或在思考着艰难的佛理时为突破了小小的难题而兴奋不已。最奇怪 的是他的目光和手的动作并不在一条直线上,眼睛在凝视着更远的地方,这一神 来之笔将人物的内部情感引入了高度的紧张思考之中整个人似乎进入了空寂的 境界,世间的一切纷扰都以在他心中消失。这尊罗汉像的相貌十分的生活化,身 材高大、性情内向、健康聪明。显示出一个地道的山东大汉的攘样。似乎他在苦 修中竭力压抑着内心的隐痛和应有的生机,由此可以看出在他漫长的修行之路上 无疑隐藏着难以占表的艰辛和苦难,他用自己峰强的耐力和唪定地信念抵御着修 行者在修心修身上所遇到的磨难和矛盾,让自己向着心中的佛国迈进。其作者对 人物的相貌细微的刻画和对人物内心的深刻洞察都是令人钦佩的。作者通过神 态、容貌、神情的微妙变化来揭示出这尊罗汉丰富的内心世界。 奄参 图十:宋朝灵岩寺罗汉像 “ 图十一:灵岩寺沉思罗汉 蕊 中国佛像造型表情与民族特征 2 2 7 元代雕像特征 元进入中国以后,中国的美术界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蒙古民族对于中国美术 上的贡献可以说并没有多少,甚至由于兵乱破坏了不少艺术品。在宗教上、陵墓 建筑上的创作作品较少,致使雕塑的发展受到了一定得限制。元代的各个帝王都 很仰慕中国的文化,但对于佛教的信仰却r 渐衰退,所以对寺院财政的支出酌年 减少,寺院进入了萧条的时期。代表作:洛阳的自马寺第三层殿内的塑像、大同 华严寺内的塑像、杭州飞来峰的天王像和密教像。我们知道元代的雕塑作品虽然 遗留到今天的很少,但由作品和文献中可以了解到,一种是在宋代基础上发展而 来的,如洛阳白马寺第三层殿内中的精美天女像,从其秀丽的面相、纤细的身材、 和谐的表情神态中可以看出宗教雕塑已完全从神本主义转向为人本主义,佛教雕 塑也进入了人性化和世俗化的阶段。另一种是密教的雕塑像,自从元代盛行喇嘛 教以来,建造了一些密教寺院,据元史记载,在中统二年( 1 2 6 1 ) 年从北印 度来了一位叫阿尼哥的人,阿尼哥是受到印度巴拉王朝时期造像风格的影响。来 到中国出任密教佛像监制,所以密教的雕塑多是细腰高肉髻的形态。居庸关过街 楼洞顶的佛像就是这样的风格。总体看来元代虽然是蒙古族统治中国,但雕塑艺 术发展却是在宋代传统的基础上,如头项肉髻高耸,多为带三叶或五叶宝冠、佛 像身体健硕、宽肩、胸部丰满、菩萨袒露上身,胸佩璎珞,璎珞的颗粒较大、下 身着裙、纹络简洁等等。除了五官( 面部为倒梯,五官紧凑形,脸型丰满圆润, 表情恬淡柔和) 和服饰是具有元代特色外,又吸收了印度巴拉王朝时期造像的优 秀作风。( 佛像蜂腰长身,姿态妩媚,菩萨则高乳丰臀) 2 2 8 明清佛像特征 明清雕塑师中国雕塑整体上的衰落期,尽管它强打起精神欲l 汉唐雄风,但 骨子里的恢弘大气已经不在。相对于清,明代在雕塑上还略又佳作,但一个双林 寺,一个韦陀像却扭转不了这种颓势。代表作如北京西山碧云寺第二层殿内佛、 菩萨像。山西太原明仙寺和清徐县香岩寺的木雕罗汉像,甘肃天水麦积山各窑窟 中的明塑菩萨像。总的来说明代佛像具体有以下的特点:面相丰润,细眉长目, 高鼻,薄唇,额头较宽,大耳下垂。表情庄重而不失柔和。身材比较匀称协调, 衣着轻薄贴身,线条流动柔和,衣褶转折自若。菩萨肩宽腰细,袒露上身,身资 婀娜,呈s 型,璎珞,佩饰精密繁复。宝冠叶片作镂空状,正中叶片呈弯月形, 为明代特点。台座为束腰式仰覆莲座,造型宽大,莲瓣宽肥,呈一周对称分布, 具典型时代特征。细部表现较充分,衣服边缘刻细碎的花纹,是晚期造像常用手 法。仰覆莲座,边缘连珠纹一周,莲瓣圆润,底沿外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 金水成色足,黄中泛红,为明代标准色。衣纹流畅,生动曲折,腿部装饰略呈椭 硕士学位论文 圆形群褶,是明代造像的手法。甲衣及绊甲丝绦均较写实生动,这是明代造像的 普遍特点。 清代的佛像造像主要是藏传佛教的金铜造像,以宫廷造像和西藏地区造像为 代表。宫廷造像以小型为主,匠师不仅有内地的,还有西藏和尼泊尔的,总的风 格是选材贵重,大量使用金银珠宝;制作精细,表面光滑,镀金锃亮。对材料和 工艺的追求使造像的艺术水平大为降低,千佛一面,缺少生动的韵味。康熙时期 的造像基本保持永宣时期造像的风格,只是脸型变长圆,增加了写实得味道。宝 冠简化,莲座装饰更华丽,嵌珍珠宝石,雍容华贵。乾隆时期,由于皂帝本人对 藏传佛教的喜好,因此兴建寺院,大造佛像,数量远过前朝。一般用材考究,工 艺精湛,但缺乏个性和神韵。造像面相呆板,体态臃肿,衣纹僵硬,艺术水平低。 这时期宫廷造像中的精品大多出自尼泊尔工匠之手,精工细作而又神韵十足。还 有一些是仿自西藏或域外风格的古佛像,虽缺少古意,但与同时代其它造像比, 不失为佳作。 1 6 中国佛像造型表情与民族特征 3 我国雕塑观念的发展与佛像造型审美 3 1 中国雕塑观念与发展 中国最早的雕塑是石器和陶器的制作大约距今( 两百万年一四千年前) 。尤以 造型多样的陶器装饰的人面,人体及象形陶器皿的造型宣告中国的雕塑艺术已开 始萌芽、成长。随后的奴隶社会的雕塑作品以商周的青铜器,玉器和鼎为代表, ( 前1 6 世纪一前5 世纪) 。青铜器的制造虽然多以实用为目的,但已初步具备了 雕塑艺术的特性。为了渲染了古代神秘的气氛通过变形、奇特的图腾纹饰,突出 的体现了商周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和对自然环境的理解。鼎文化的艺术意义表现出 一种尊严、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