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汉武故事》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汉武故事》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汉武故事》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汉武故事》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汉武故事》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摘要 汉武故事是两汉时期的一篇杂史杂传类志怪小说,其叙述主线是汉武 帝由求仙到悔悟的经历,旁及当时一些历史人物的逸闻逸事,“多与史 记、汉书相出入,而杂以妖妄之语”。 本文共分四章: 第一章主要是前人关于汉武故事的作者、成书年代、内容题材、故事 传说、艺术特色等方面的研究综论。 第二章主要是汉武故事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卷数和流传情况考辨。世 传本汉武故事中有“至今上元延中已百三十七岁矣”一语,这句话与上下 文连接顺昌畅,浑然一个整体,据此可以判断汉武故事的作者当为西汉成 帝时人。而且我们所知的关于汉武故事作者的几种观点,西汉成帝时人的 说法也是最早的。 汉武故事的笔触简洁雅致,也不乏修饰性的语言,所以 它也应该是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文人所作。“子不语怪,力,乱,神”,汉代 尚儒的封建正统文人不可能作这样带有荒诞怪异之事的小说, 汉武故事应 该出自于民间文人之手。综合以上各种原因,其作者可以认定是西汉成帝时的 民间文人。汉武故事最初以两卷本行世,后世多有散佚,至清代编纂四 库全书时仅收录有一卷,用的是古今逸史刻本。民国时期鲁迅先生从一些丛 书和类书中辑录有汉武故事,是人们普遍认可的本子。 第三章主要是汉武故事中的“钩弋夫人”、“西王母”、“青鸟”、 “颜驷三世不遇”这四个具有较强影响和吸引力的典故故事研究。本章中着重 分析了“钩弋夫人”在汉武故事中与史书中记载有异的原因,“西王 母”、“青鸟”的形象演变,以及“颜驷三世不遇”故事中所折射出来的汉代 士不遇现象。 第四章主要是汉武故事的全文辑考。汉武故事在流传过程中多有 散佚,本章即以相对完整精良的鲁迅钩沉本为底本,主要依据四库本 并参考类说等书中所引汉武故事,以期补充鲁迅辑本中的脱漏之处。 汉武故事尚有一些条目在鲁迅辑本和四库本中皆未见,现也将其一一 辑出。 关键词:汉武故事作者流传典故故事辑考 a b s t r a c t 跏,) d ,脚e ,d r 胁d f 巧f e 胁,l 珂肛嬲妒j s an o v e lw h i c hm i x e d m i s c c l l a n e o u sa n dh i s t o r i e so fh a i ld ) r a s t y i t sm a i nc o n t e n ti st h ee x p e r i e n c e s0 f e m p e r o rw ud if m ms e e k i n g9 0 d st ok n o w i n gh i sm i s t a k e s i ta l s on a 盯a t e ss o m e p e i s o n s s t o r i e si nt h a tt i m e s n sc o n t e n t sc o m e sf r o mh i s t o r yb 0 0 k sb u t “s oh a s g r e a td i f f e r e n c e s i 寸o mo l dd a y sm a n yp e o p l er e s e a r c hi ta n de x p o u n d d i f f 色n to p i n i o n s a b o u ti t sa u t h o r sa n dt i m e sa n ds oo n t h i sa n i d eh a v et h r e ec h a p t e r s t h ef i s tc h a p t e fm a i n l yr e s e a r c h e st h ea u t h o ra n dt i m e s a n dv o l u m e so ft h e n o v e l t h e r ei sas e n t e n c ei nt h en o v e lw h i c hi s “z h ij i ns h a n gy u a ny a nz h o n gy ib a i s a ns h iq is u iy i ”i ti so n ep a ni nt h en o v l e a n dt h el i t e r a t id o e s n tw r i t et h en o v e l w h i c hh a ss u b i u c t i vc o m p o n e n t s b e c a u s eo ft h e s e li n f e rt h ea u c h o ri saf 0 1 kl i t e r a t i o fw e s th a nd y n a s t y 跏d ,助妒p r 。r 晰ld f0 ,晴g 胁以研甩口s 妒h a v et w ov o l u m e s i n i t i a l l yb u ti t sv o l u m e sb e c a m ed e a n hi nt h eq u o n d a mt h o u s a n d so fy e a r s i to n l y e m b o d y e do n ev o l u m ew h e np e o p l ee d i t e ds f 舡留h 口珂蚋“i nq i n gd y n a s t ya n ds 池 u s e t h ee d i t i o n o f t h e g “j f y f 曲f m r h x u n c o m p i l e d 跏,) ,d ,西印e ,o ,矸位历口,腩e 爿如功优口s 秒f r o ms o m eb 0 0 k s p e o p l ee n d o r s eh i se d i t i o nw i t ho n ev o i c e ,i h es e c o n dc h 印t e rm a i n l yr e s e r c h e sc h ef o u rs t o r i e so f 印“y f 卢r e 月a n d “ 甩占m “a n dg f 以g 厅z 口口a n d ) ,4 ns f ,n ,z 曲i6 “y hw h i c hh a v em o r ei n f l u e n c e sa n d a t t l a c t i o n si nt h en o v e l - t h ec h a p t e re m p h a t i c l ya s s e y st h er e a s o no fd i f f c r c n c c si n h i s t o r yb o o k sa n dm en o v l ea b o u t 护“少血,e 屿t h ee v o l u t i o no fi m a g ea b o u t 新w 口增 卅“a n d 口f 愕n 缸d ,t h ep h e n o m e n o no fs h ib uy ui nh a nd y n a s i yr e f r a c t e db yt h es t o r y o f y ,l5 f5 口ns f 6 “y “ t h et h i r dc h a p t e rm a i n l yr e v i s e st h ee v e r ys t o r i e so ft h en o v e l t h ev o l u m e0 f 跏删0 ,脚e r 。r 肋d fd ,f e 胁万研加s 秒b e c a m e d e a r t l l b yt h et i m e s n e c h a p t e rm a i n l yr e s t so nt h ee d i t i o no fg o “c e n ,a n do t h e rb o o k s ,e g 膪f5 h d n o wi c o m p i l e ds o m es t o r i e so ft h e 0 v e lw h i c hd o n te x i s ti nt h eg d “c 删a n d 鲥缸 k e yw o r d s :5 f d ,) ,0 厂西印e r o rh 包d f a u t h o rt i m e ss t o r i e s c o m p i i e 郑重声明 y9 圣7 8 镪 本人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撰写并完成的,学位论文没有剽窃、抄 袭等违反学术道德、学术规范的侵权行为,否则,本人愿意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 法律责任和法律后果,特此郑重声明。 学位论文作者( 签名) 弘辞脊巾 引言 汉武故事作为一篇杂史杂传体志怪小说,主要记叙了汉武帝一生由求 仙到悔悟的经历,旁及当时一些历史人物的逸闻趣事。由于其内容“多与史 记、汉书相出入”。,所以自古以来有许多人认定它的作者为史学家班 固。然而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如初腐张柬之的“王俭说”、孙诒让和余 嘉锡的“葛洪说”、刘文忠和侯忠义的“邺下文人说”等。人们在汉武故 事的作者问题上没有达成共识,必然也会在其成书年代上“仁者见仁、智者 见智”,大致有“西汉成帝时作”、“东汉时作”、“建安末年作”、“西晋 时作”、“六朝人作”等几种观点。 汉武故事始著录在隋志的史部旧事类,两卷,但不提撰者。其后 两唐志著录在史部故事类,也为两卷。宋志著录在史部故事类,为五 卷。至清代编纂四库全书时,把汉武故事归在子部小说类异闻之属, 其小说身份才真正确立起来。四库全书所用底本为已经刊削的古今逸 史本,与古今说海为同一个本子,只著录有一卷,寥寥数页。可见汉 武故事流传至后世已经散佚不全。民国时期鲁迅先生从太平御览、艺 文类聚、初学记、续谈助等丛书和类书中辑有汉武故事,收入 其古小说钩沉一书中,是学界普遍认为比较优秀的本子。据李剑国考证, 除鲁迅辑本外,汉武故事的辑佚本尚有洪颐煊经典集林本,二卷;黄 庭鉴辑本,未见;王仁俊玉函山房辑佚书补编本,书未付梓。 汉武故事以汉武帝为中心人物,旁及汉时其他一些历史人物的逸闻逸 事,其中最主要的即数汉武帝与西王母的七夕相会。本文的典故故事研究对象 即是钩弋夫人、西王母、青鸟、颜驷三世不遇等四个着墨较多又具有较强吸引 力和影响的典故故事。关于汉武故事的作者和成书年代,一直以来人们各 抒己见,本文也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希望在汉武故 事的作者、成书年代以及流传情况等问题上取得定的进展。文献整理方 面,虽然学界普遍认为鲁迅钩沉本是比较优秀的本子,但其中也存在有脱 。f 清】永珞等:t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上海:七海古籍出版社,1 9 8 5 年1 月第1 版,第5 5 2 页。 。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杜1 9 8 4 年5 月第1 版,第1 7 5 页。 漏讹误之处,本文将以鲁迅辑本为底本,并主要参照四库全书本汉武故 事,以期整理出一个较完整的文本,能对人们的研究有所帮助。 2 第一章汉武故事研究综述 自古及今,汉武故事成为许多人研究的对象。人们围绕汉武故事 的作者、成书年代、流传情况、人物故事及传说诸方面,积极探讨,不断提出 自己的见解,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关于作者的研究 古今学者在汉武故事的作者问题上意见不一,大致有下几种看法:第 一种,认为是西汉成帝时人所作。 汉武故事中有“长陵徐氏号仪君,善传 朔术至今上元延中已百三十七岁矣”语,“元延”是西汉成帝年号。称成帝 为“今上”,可知作者是成帝时人。唐骥据此认为它出自成帝时人之手。第二 种,认为是班固作。三辅黄图卷五始称班固汉武故事。玉海引 崇文总目著录认为班固撰汉武帝故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九也 称班固撰。宋史艺文志史部故事类著录有班崮的汉武故事五卷。第 三种,认为是建安末年亲曹派邺下文人所作。刘文忠根据文中有“汉有六七之 厄,法应再受命。宗室子弟谁当应此者? 六七四十二,代汉者,当涂高也”之 语认为,“六七之厄”当源于“三七之厄”。“三七之厄”最早见于汉 书路温舒传,产生于西汉末年,东汉末年又有“六七之厄”的谶语。而 “代汉者,当涂高”之谶语盛行于建安之末,魏文帝之臣子李云与许芝上书劝 曹丕代汉时引用过。据此,他认为此书由建安末年亲曹派文人所作。侯忠义先 生根据书中有佛家内容及图谶语言预示魏代汉而兴,且潘岳西征赋征引了 汉武故事中“武帝微行柏谷”的典故,把汉武故事定为汉末建安时期 作品。他又进一步联想曹氏父子爱好小说,邯郸淳是他们的好友,又有署名曹 王的志怪小说集列异传的出现,因此认为汉武故事属邺下文人的创作 是完全可能的。第四种,认为是葛洪撰。孙诒让札迄卷十一据东晋葛洪 西京杂记题辞,认为汉武故事出于葛洪之手。余嘉锡亦以为葛洪假托 刘歆之名而造西京杂记,又故弄狡狯,称成帝为“今上”,造出汉武故 。唐骥: 略论两汉杂史杂传伴志怪小说,卞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j ,1 9 9 8 年第4 期。 。刘文忠:汉武故事写作时代新考,载中华文史论丛1 9 8 4 年第二辑,卜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 9 8 4 年5 月第l 版,第2 9 1 页。 。转引自余嘉锡: 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1 9 8 0 年5 月第l 版,第2 9 页。 事。第五种,认为是王俭造。 此说起于初唐张柬之,其书洞冥记后 云: ,王俭造。” 晁伯宇续谈助卷一洞冥记跋引张柬 之语日:“王俭造( 汉武故事) 。” 四库全书总目云:“晁公武( 读书 志) 引张柬之( 洞冥记跋) 谓出于王俭。唐初去齐梁未远,当有所考也。”。第 六种,认为是六朝人作。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用晁公武说, 云:“( 汉武故事) 称班固撰,诸家咸以为王俭造。考其文颇衰尔,不类孟坚, 是六朝人作也。”。 因为汉武故事所汜内容多与史记、汉书相出入,所以后世有 很多人认为是班固所作,但汉武故事的荒诞怪异色彩显然与班固秉笔直书 的史家风格背离。在世传本的汉武故事中,有“至今上元延中己百三十七 岁矣”一句话,班固为东汉明帝时人,显然不可能说出此语。东汉张衡思玄 赋引用了汉武故事中“颜驷三世不遇”的典故, 西京赋引用了汉 武故事中“卫子夫”、“长乐宫、明光宫、桂宫”、“柏梁台”这些典故, 可知汉武故事已为东汉时人所熟悉。因此, 汉武故事至迟也应成书于 东汉张衡( 东汉和帝时人) 之前,不能是汉末建安时期的作品,也不可能出自 西晋葛洪和南朝王俭之手。 二关于成书年代的研究 学者们没有在汉武故事的作者问题上达成一致见解,所以在其成书年 代问题上也是众说纷纭,持不同看法。第一种,认为成书年代难以确定。汪祚 民认为,因正史书志如隋志、两唐书等虽有著录,未言撰者,而后世 诸书如玉海、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宋刘云龙云龙集等始著作者, 本身可疑,况且有关撰者之说,纷纭不一,所以难以确定汉武故事的成书 年代。9 然郦道元水经注引有汉武故事,说明此书在北魏之前就已面世 流传。第二种,认为是西汉成帝时所作。唐骥根据汉武故事中有“长陵徐 余嘉锡: 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1 9 8 0 年5 月第1 版第1 1 3 0 页 o 转引自陈文新:文言小说审美发展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 0 0 2 年1 0 月第1 版,第4 0 页 。转引自陈文新:文言小说审美发展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 0 0 2 年1 0 月第1 版,第4 0 页 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 9 6 5 年6 月第1 版,第1 2 0 6 页。 。【明】胡应醋少室山房笔丛(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6 年3 月版,8 8 6 3 0 7 页。 掣汪祚民:汉武诗歌三题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1 9 9 6 年第3 期 4 氏号仪君善传朔术,至今上元延中已百三十七岁矣”语,认为作者是成帝时 人。第三种,认为是东汉时期作。 三辅黄图、玉海、宋志等皆称 班固作汉武故事,而班固为东汉明帝时人。第四种,认为是建安末年作。 刘文忠根据文中有“汉有六七之厄,法应再受命。宗室子弟谁当应此者? 六七 四十二,代汉者,当涂高也”之语认为,东汉末年就有“六七之厄”的谶语, 而“代汉者,当涂高”之谶语盛行于建安之末,魏文帝之臣子李云与许芝上书 劝曹丕代汉时引用过。据此,他认为此书作于建安末年。第五种,认为是东晋 时期作。孙诒让据东晋葛洪西京杂记题辞,认为汉武故事出于葛洪之 手。余嘉锡亦以为葛洪故弄狡狯,称成帝为“今上”,造出汉武故事。第 六种,认为是六朝时作。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用晁公武说,云:“( 汉武 故事) 称班固撰,诸家咸以为王俭造。考其文颇衰尔,不类孟坚,是六朝人作 也。, 三关于内容题材的研究 汉武故事由一条条短小的故事连缀而成,主要写了汉武帝由求仙到悔 悟的人生经历,也记述了当时其他人身上发生的一些逸闻趣事。人们对其内容 的评价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种,认为内容多荒诞怪异。司马光通鉴考 异评之:“语多诞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亦日:“与史记、汉 书相出入,但杂以妖妄之语。”。2 内容驳杂零碎。王青认为汉武故事乃 是以汉武帝为中心,同时汇集了与其他西汉帝王大臣有关的遗闻而编定成书的, 凡是涉及皇室秘闻与方术的内容,它都尽量收入。王瑞认为汉武故事围绕 汉武帝,记叙了几十个事例片断,其间缺乏必然的联系,也少有意的安排连结。 3 写汉武帝由受益惑求仙而终至悔悟,此为两汉志怪小说中仅见的内容,也表 明其在两汉志怪小说中的进步。汉武帝是由于两件事的“启示”而决意求仙 的:一是田蚧害死窦婴后不久自己也将病死,临死前对人诉说窦婴的鬼魂对他 百般挞楚:另一件事是武帝欲杀淮南王刘安,刘安却突然不见了。这两件事是 。刘文忠:汉武故事写作时代新考,中华文史论丛1 9 8 4 年第二辑。 。【明】胡应麟t 少室山房笔丛(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6 年3 月版8 8 6 3 0 7 页。 。【清】永珞等: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上海:上海古藉出版社,1 9 8 5 年1 月第l 版,第5 5 2 页。 固王青: 魏晋时期的西王母传说以及产生背景,南京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1 9 9 7 年第3 期。 王瑞:中国小说艺术发展轨迹,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 0 0 4 年第l 期。 他相信神异的起因,是他由求仙到悔悟这一长过程中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篇 幅较长,写汉武帝一旦相信神异后一系列的求仙活动。这部分着重写这些求仙 活动一再不验和方士对他一再的欺骗。第三阶段写他晚年终于悔悟,不仅感叹 “天下岂有仙人,尽妖妄耳! ”,而且“杀诸道士妖妄者百余人”。 汉武故事中有很多人和事都是曾经存在过的历史真实,如汉武帝、汉 景帝王皇后、栗姬、陈皇后、淮南王刘安、田蚧、窦婴、钩弋夫人、东方朔、 齐人李少翁等人及其事。然而在汉武故事中这些人身上却带有了些许诞妄 的色彩,比如说刘安因谋反事败而自杀,在这里却说其懂仙术不知所之;东方 朔是一个滑稽弄臣,却被说成是木帝精:钩弋夫人失宠后以忧死却被说成是自 知死日而卒。 四关于人物传说故事研究 王青认为,汉武故事中的西王母会汉武帝故事,承袭了魏晋年间的西 王母传说并加以丰富,其中较明显地接受了道教早期经籍的影响。这一时期的 西王母传说较之汉朝有三大变化:首先是西王母的人化彻底完成。 山海经 中的西王母是一个虎齿、豹尾、蓬发的复仇之神;到了两汉之际,如焦延寿 易林所描绘的西王母转换为一个福寿善神,其形象为一个慈祥的老太太; 后来在汉武帝传说中,西王母就再次改变了自己的形象俨然一个丰姿娟秀而 永远不老的少妇。其次是西王母与汉武帝拉上了关系。第三是西王母降神的描 写具体化了。汉武故事中迎接西王母的仪式描写的比博物志更具体, 博物志只是西王母遣使乘白鹿告帝当来,武帝供帐九华殿以待之,而在 汉武故事中,西王母不仅先遣使者,在其来之前,又有青鸟预报,而汉武 帝的迎接也更为殷勤,特意烧香并以香涂门,同时更增加了神圣气氛的渲染。 汉武故事中西王母的服饰也更加具体化了。博物志只是说“头上戴七 种( 胜) ”,而汉武故事则提到了西王母所穿的鞋子。9 汉武故事中汉武 帝与西王母的七夕相会无疑是整篇故事的高潮部分,并且西王母形象的演变与 整个汉武帝传说系统的构成有着密切关系。 。唐骥: 略论两汉杂史杂传体志怪小说,宁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 9 9 8 年第4 期。 。王青:魏晋时期的西王母传说以及产生背景,南京师入学报( 社会科学版) 1 9 9 7 年第3 期。 6 五关于艺术特色的研究 汉武故事艺术上最大的成功是写入,其与当时其它小说之不同之处, 首先就在于人物描写比较充分。书中对汉武帝采取按时间顺序片断描写的方 法,这些片断有些只是稍作点染,有些部分却展开得比较充分,如夜宿柏谷和 西王母下凡两段故事中的汉武帝言行。除汉武帝外, 汉武故事中对其它人 物如东方朔、钩弋夫人、西王母等亦都略作敷衍,另外如淮南王刘安、李少 君、栾大等也都有些刻画。这些人物虽然用笔不多,只是有个简单的轮廓,但 都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o 汉武故事虽然写了一些零零散散的故事片断,语言略显质朴,但其中 也颇有一些令人值得回味的人物对话。在汉武帝微行柏谷这个故事中,逆旅翁 只有几句简单话语,但一个性格豪迈爽郎的老翁形象便浮现眼前。在“颜驷三 世不遇”故事中,颜驷答武帝的话虽简单,但是我们却能感受到颜驷对汉朝皇 帝凭个人喜好用人的不满。 。唐骥: 谓出 于王俭。唐初去齐梁未远,当有所考也。所言亦多与( 史记 、 、( 三辅黄图 、 诸书所引甲帐珠帘、王母青雀、茂陵玉惋诸事,称出 ( 汉武故事) 者乃皆无之。又李善注( 文选西征赋 引( 汉武故事 二 条,其一柏谷亭事,此本亦无之,其一为卫子夫事,此本虽有之,而文反 略于善注。考( 隋志) 载此书二卷诸家著录并同。钱曾 所刻,并为一卷,仅寥寥七八页,盖已经刊削,又非两家之本, 以其六朝旧峡,姑存备古书之一种云尔。 以上的四库全书总目详细记载了汉武故事的卷数、流传、文本等 方面的情况。官修目录中著录的汉武故事卷数,隋书、旧唐书、 新唐书皆著录为两卷,唯有宋史著录为五卷;私家目录中,宋郑樵 通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清钱曾读书敏求记等也都著录汉 武故事两卷。可见, 汉武故事基本上是以两卷本形式流传世间。至于 宋史著录为五卷,则很有可能是汉武故事流传至宋代经过了人为改 动。玉海引崇文总目云:“汉武故事五卷,班固撰,本题二篇, 今世误析为五篇”,可得而知, 汉武故事的卷数在宋代出于人为原因发生 了变化。然而至清代编纂四库全书时,汉武故事已经严重散佚,仅存 有一卷,寥寥数页。 。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 9 6 5 年6 月第l 版第1 2 0 6 页。 汉武故事的文本共有三种:锡山秦汝操绣石书堂本:陈文烛晦伯家 本:四库全书本。前两种本子皆亡佚, 四库全书本为明吴培古今逸 史本,与古今说海本相同,却仅存一卷,寥寥数页。四库编纂者也指出 以上三种本子互异,说明汉武故事在流传过程中经过了增删修改,我们今 天看到的本子已非原貌。 据李剑国考证, 汉武故事的辑佚本共有四种:洪颐煊经典集林 本,二卷;黄庭鉴辑本,未见;王仁俊玉函山房辑佚书补编本,书未付 梓;鲁迅古小说钩沉本。鲁迅先生从艺文类聚、初学记、太平 御览、太平广记、续谈助等丛书和类书中辑出汉武故事,收入 其古小说钩沉一书中,是学界普遍认为比较好的本子,且成为人们研究 汉武故事的底本。 第三节历代目录书著录汉武故事体现的小说概念演变 今天我们谈论的“小说”是指一种文体,是以人物塑造为中心,通过虚构 的故事情节,具体的生活场景来反映社会生活和思想情绪的文学样式。可它是 经历了相当长的发展演变过程才获得了今天这样的概念。 追溯起来,“小说”一词最早见于战国时期庄子的庄子外物篇: “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庄子把“小说”看作是琐屑的言 谈,是与“大达”相对的“小道”。正如鲁迅先生在其中国小说史略中所 说:“然案其实际,乃谓琐屑之言,非道术所在,与后来所谓小说者固不 同”。可见,在“小说”一词最初出现的先秦时期,并没有文体方面的涵义。 汉代桓谭在其新论中提到了小说:“若其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 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词。”。从“若其小说家”一语细观其 意, 似乎作者是在评判当时的学术流派时提到了其中之一的“小说家”,而非 有意识地把“小说”作为一种文体看待。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载有 “小说家”,并认为“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 。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 9 8 4 年5 月第1 版,第1 7 5 页。 。【清j :钱熙祚校:庄于( 诸子集成本) ,北京:中华书局,1 9 5 4 年1 2 月第1 版,第3 9 9 页。 o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卜海:古籍出版社,1 9 9 8 年1 月第l 版,第l 页。 。引自【梁】萧统、【唐】李善注:文选,北京:中华书局,1 9 7 7 年1 1 月第l 版,第4 4 4 页 造也”。班固在诸子十家的排序中,把“小说家”列在以儒为首的九家之后, 并且说:“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可见,班固目的是要确定一个社 会的文化等级结构,他是从文化论的角度看待“小说”,而非把“小说”作为 文体对待。班固在汉志中著录的十五家“小说”作品,有以析理论说为 主,有以叙事为主,有以述介说明为主,无论形式体制或在内容风格上都没有 呈现出某种共同性,更不存在文体意义上的统一性,也没有为后来的作为文学概 念的小说提供某种标准和范式,只因“浅薄不中义理”而被收录在内。 魏晋时期的著作中也常提到“小说”一词,如“心通乎短言小说文”、 “诵俳优小说”、“方复就观小说”、 “开劝小说”等。这些“小说”都不 是特指某种成为文学体裁的小说,而是很宽泛的概念,实质上与之前的“小 说”一样,指的是与“大道”相对的小道,带有贬义色彩。齐梁时期著名的文 论著作文心雕龙,只是在谐隐篇中提及“小说”:“然文辞之有谐 隐,譬九流之有小说”,9 把文体不雅的“谐隐”比作“九流”之外的“小 说”,这其实是沿用了前人“小说”为“小道”的观点,又一次否定了“小 说”的社会地位。隋唐之后的历代史志,也基本沿袭前人对“小说”即“小 道”的鄙视态度。如隋书经籍志中对小说的评论是:“小说者,街谈巷 语之说也。”。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许多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虽然这些小说只是略 具粗陈梗概的小故事,但与还在文学行列之外的先秦汉代“小说”相比,它们 已初具小说规模,和今日的小说概念有相符之处。唐代出现了带强烈艺术虚构 色彩的传奇小说,可说是中国小说史上一个质的飞跃。宋代白话小说展露锋 芒,出现了说书艺人讲话所用的底本话本小说。明代始,三国演义、 水浒传等长篇章回小说大量问世,清代更是出现了白话小说的颠峰之作 红楼梦。中国小说从内容到形式都起了重大的变化,标志着以虚构性叙事 为特征的小说文学体裁的正式确立。 虽然经过了漫长的发展期,“小说”最终成为一种文体概念,但之前的很 长时间内,人们却分不清小说与其他文体的区别,尤其是与史书。众所周知, 。【汉】班固:( 汉书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1 9 6 2 年6 月第l 版,第1 7 4 5 页 。【汉】班固:汉书艺文志 。北京:中华书局,1 9 6 2 年6 月第1 版,第1 7 4 6 页。 。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 9 8 6 年1 2 月第1 版,第1 3 6 页 。隋书经籍志,北京:中华书局,1 9 7 3 年8 月第l 版,第l o l 2 页。 小说是叙事的,它离不开故事,故事是小说的源头,而从故事到小说,中间又 存在着史书这一过渡环节。故事向小说独立文体的过渡,存在于史书的分化过 程中,当史书分离出一种合乎小说文体的独立文本时,那便意味着小说的诞 生。在史官文化居于主导地位的西周时期,一切文献都表现为史官记事记言的 史书形态。周朝及各诸侯国不仅建立了完备的史官体系,而且史官所记内容非 常广泛,包罗万象。这种大史书的形式同时也预示了史书的分流之势。春秋末 战国时代,史官文化逐渐下移,史书分流之势盛行,广义的史书向狭义的史书 分化,而狭义的史书自身也在分化,正如新唐书艺文志序所说: “至于 上古三皇五帝以来世次,国家兴灭终始,僭窃伪乱,史官各矣。而传记、小 说、外暨方言、地理、职官、氏族,皆出于史官之流也。”。这里就举出了六 种史官的流派。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了几种小说或者是准小说,如穆天子 传、琐语、山海经。虽然它们已具备一些小说文体的特征,但并不 成熟,主要表现为叙事上的幼稚和体制上的不纯,明显带有史书特征。秦汉时 期史官的分化继续促使各种小说文体的形成和完善。 同样,也正是由于史书对于小说的影响,一直以来人们难以分辨一些杂史 性质的小说与史书的区别,很容易把他们归类为历史著作。以两汉杂史杂传类 小说汉武故事为例,它以汉武帝为中心人物并旁及各种杂闻轶事。这些故 事半真半幻,多与史记、汉书相出入,比如其中的“汉景帝王皇后 事”“钩弋夫人事”,“卫子夫事”,“丞相周亚夫事”,“田蚜与窦婴事” 等等,皆是历史真实。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从隋志始有较大影响的官修 目录,一直把汉武故事著录到史部当中。如下图所示: 隋志旧唐书新唐书宋史四库仝书 ,卢环 , 例以诗话文评,附见集类,究其体制,实小说者流也。至于子类杂家,尤相出 入。郑氏谓古今书家所不能分者九,而不知最易混淆者小说也。”。由此可见, 古代人们对小说的文体特征尚缺乏明确的定位,很容易与其他体裁相混淆。 小说观念发展至清代有了较大的变化。乾隆年问官修的四库全书不仅 收录了新唐书经籍志中的大部分子部小说家类作品,还把许多之前著录 在史部的作品收在子部小说家类或其存目,如汉武故事、汉武内传、 山海经、穆天子传等,编四库时就被收录在了子部小说家类的 “异闻之属”。汉武故事是一条条短小故事的集合体,它以汉武帝为中心 人物,且旁及当时人的逸闻逸事。许多故事人物都是历史真实存在过的,如汉 武帝、汉景帝王皇后、栗姬、陈皇后阿娇、淮南王刘安、田蚧、窦婴、钩弋夫 人、东方朔、齐人李少翁等人及其事。然而在汉武故事中这些人身上却带 有了些许诞妄的色彩,比如说刘安因谋反事败而自杀,在这里却说其会仙术不 知所之;东方朔是一个滑稽弄臣,却被说成是木帝精:钩弋夫人以失宠忧死却 被说成是自知死日而卒。从这些与史书记载不符的故事中,汉武故事的荒 。【晋】于宝:搜神记,( 影印立渊阁四摩全书本) ,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6 年3 月第l 舨。第 1 “2 3 6 6 页 。【宋】郑樵:通志,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四年三月版,第8 3 4 页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煞( 影印文渊阁四库垒书本) ,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6 年3 月版,8 8 6 3 0 5 页。 诞怪异便可见一斑。司马光通鉴考异便评之为: “语多诞妄”,四库编纂 者亦日:“与史记、汉书相出入,但杂以妖妄之语。”。所以编四库 全书时就有充分的理由把汉武故事归入子部小说类的异闻之属。 四库全书总目这样评价小说:“张衡( 西京赋) 日小说九百,本自虞 初。( 汉书艺文志) 载虞初周说九百四十三篇,注称武帝时方士,则小说兴 于武帝时矣。迹其流别,凡有三派,其一叙述杂事,其一记录异闻其一 缀辑琐语也。唐宋而后,作者弥繁,中问诬谩失真、妖妄荧昕者,固为不少; 然富劝戒、广见闻、资考证者,亦错出其中。班固称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 官,如淳注谓王者欲知闾巷风俗,故立稗官,使称说之。然则旁采博搜,是亦 古制,固不必以冗杂废矣。今甄录其雅驯者以广见闻,惟猥鄙荒诞、徒乱耳目 者,则黜不载焉。”。明代胡应麟把小说分为六类:志怪、传奇、杂录、丛谈、 辨订、箴规,而四库全书把小说分成杂事、异闻、琐语三派,“校以胡应 麟之所分,实止两类,前一即杂录,后二即志怪,第析叙事有条贯者为异闻, 钞录细碎者为琐语而已。”。也就是说清代编纂四库全书时把传奇、丛谈、 辨订、箴规四则清理出了小说,“小说范围至是乃稍整洁矣。”。由四库全书 总目中对小说的评价,我们也可以看出清代人注重小说在士人修身、益智、 从事考据之学等方面的社会作用,可以说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纪昀也有一段关于小说的著名论断,从中可以看出他对小说的理解。他 说:“聊斋志异盛行一时,然才子之笔,非著述者之笔也。虞初以下,干 宝以上,古书多佚矣。其可见完帙者,刘叔敬异苑、陶潜续搜神记, 小说类也;飞燕外传、会真记,传记类也。太平广记事可类聚, 故可并收。今一书而兼二体,所未解也。小说既述见闻,即属叙事,不比戏场 关目,随意装点令燕昵之词, 狎之态,细微曲折,摹绘如生,使出自 言,似无此理,使出作者代言,则何从而闻见之? 又所未解也。”。以上一段话 是纪昀针对聊斋志异而发的,但从中也可看出,纪昀把文人之笔分为截然 不同的两种:“才子之笔”和“著书者之笔”。所谓“才子之笔”是以藻饰铺 陈、随意装点、虚空想象为能,而所谓“著书者之笔”,则是平实叙事、儒雅 。f 清】永珞等:四库辛书简明目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挂,1 9 8 5 年1 月第1 版,第5 5 2 页。 。四库全书总且。北京:中华书局,1 9 6 5 年6 月第1 版,第1 1 8 2 页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8 年1 月第1 版,第5 页。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舨社,1 9 9 8 年1 月第1 版,第5 页。 。转引自朱一玄编明清小说资料选编,济南:齐鲁书社,1 9 8 9 年第1 版第1 2 3 4 页 稳重,以经世致用为主。显而易见,纪昀赞同的是后者,聊斋志异“用传 奇法,而以志怪”。当然会招致纪昀的批评。可见,在纪昀眼中,最具典范意义 的小说应属“著书者之笔”,实质上就是具有纪实特征的笔记小说。这同时也 是四库馆臣忽视宋元以后繁盛的白话小说创作现况,不著录一篇白话小说的原 因。 综上所述,庄子最早提出了非文体意义上的“小说”一词,其所谓“小 说”即“小道”之意,并且这种观念一直影响着后世人对小说的理解。汉代班 固承袭庄子的“小说”观念,并没有在文体意义上对小说概念有所拓展,只是 从文化论的角度去看待小说,并且以其汉书艺文志的经典性和权威性长 期影响着后世的小说观。到了清代,虽然小说概念的范围逐步缩小,但却忽视 了明清以后白话通俗小说繁荣发展的现状,仍旧对“小说”概念持狭隘保守的 态度。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8 年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