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专业论文)中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问题研究.pdf_第1页
(行政管理专业论文)中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问题研究.pdf_第2页
(行政管理专业论文)中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问题研究.pdf_第3页
(行政管理专业论文)中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问题研究.pdf_第4页
(行政管理专业论文)中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问题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j闫“眇。謦毒蟊、”, 独创性( 或创新性) 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中所罗列的内容以外,论文中不 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北京邮电大学或其他 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 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申请学位论 本人签名: 处,本人承担一切相关责任。 r 期:2 翌2 竺:2 :2q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北京邮电大学有关保留和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北京邮电大学。学校有权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学校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允许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 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保密论文注释: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非保密论 文注释:本学位 本人签名: 导师签名: 适用本授权书。 日期:垫2 q :u 竺 日期: 趁坦:f :坦 中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问题研究 摘要 伴随着“慈善丑闻”的频频出现,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也成为了 不容忽视的问题。公信力,是非营利组织的生命线。如今,公信力的 缺失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同样损害了社会公 共利益,影响了社会诚信建设。本文在对现有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研究 成果的系统把握的基础上,运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多种研究方法, 深入研究和概括了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现状,比较全面地分析其 公信力缺失的主要原因,并通过对中美两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建设进 行比较研究,探究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建设存在的问题及与美国等 国在公信力建设方面存在的差距。同时,在借鉴美国非营利组织公信 力建设的成功经验基础上,针对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建设方面遇到 的困难和问题,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提升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对策和 建议。 本文旨在提高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公信力,促进非营利组织的健康 成长,提高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地位,促进社会和谐。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公信力对策建议 s t u d yo na c c o u n l = f 气b i l i t y f o rc h i n e s en o n p r o f i 啪l eo r g a n i z 棚o n s a b s t r a c t t h i si sa na c a d e m i ce s s a y h o p e f u l l yp r e p a r e dt o c o n t r i b u t et o e n h a n c et h es o c i a l a c c o u n t a b i l i t yo ft h en o n p r o f i t a b l e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 l e a d i n gt h e i rh e a l t h yg r o w t ha sw e l la su p g r a d i n gt h es o c i a ls t a t u so f n o n - p r o f i t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 c u r r e n t l y , a c c o u n t a b i l i t yi s s u eh a sb e e np a i dg r e a t e ra t t e n t i o n ,w h i c h i n c l u d e st h ea c c o u n t a b i l i t yo ft h eg o v e r n m e n t ,e n t e r p r i s e sa n dt h em e d i a b e s i d e s ,t h en o n p r o f i t a b l e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a c c o u n t a b i l i t yi s s u ei sa l s o a n o t h e rm o r es i g n i f i c a n tf i e l da r i s i n gw i t hs e v e r a lc h a r i t ys c a n d a l s a c c o u n t a b i l i t y i st h ef o u n d a t i o no f n o n p r o f i t a b l e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 t h e r e f o r e ,t e r r i b l ea c c o u n t a b i l i t yn o to n l yh i n d e r s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n o n p r o f i t a b l e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 ,e v e nu n d e r m i n e st h ep u b l i ca n ds o c i a l i n t e r e s t s m e a n w h i l e t h e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o fs o c i a la c c o u n t a b i l i t yw i l lb e a l s os e r i o u s l yi n f l u e n c e db ya c c o u n t a b i l i t yi s s u e s n i se s s a yw i l l d e e p l ya n a l y z e t h em a i nr e a s o n s c a u s i n gt h e a c c o u n t a b i l i t yi s s u e so fc h i n e s en o n p r o f i t a b l e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b a s e do n e x i s t i n gs t u d ya c h i e v e m e n t m e a n w h i l e ,ap a r t i c u l a rc o m p a r i s o no f a c c o u n t a b i l i t y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s i t u a t i o nb e t w e e nc h i n aa n du sw i l lb ea l s o s t a t e d f u r t h e r m o r e ,h e r ea r ec o u p l e so fr e c o m m e n d a t i o n sf o re n h a n c i n g t h e a c c o u n t a b i l i t y o fc h i n a s n o n p r o f i t a b l e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 ,w h i c h a c c o r d i n gt oc h i n a so w ns p e c i f i c s k e yw o r d s n o n p r o f i to r g a n i z a t i o n ;a c c o u n t a b i l i t y ; m e a s u r e s ;s u g g e s t i o n s 目录 第一章绪论1 1 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1 1 2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2 1 2 1 研究思路和研究重点2 1 2 2 研究方法2 第二章文献综述4 2 1 关于公信力的研究4 2 2 本文涉及的相关理论概述6 2 2 1 信用理论6 2 2 2 社会资本理论7 2 2 3 治理与善治理论8 第三章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现状l l 3 1 非营利组织公信力概述:1 l 3 1 1 非营利组织的含义和特征1 1 3 1 2 公信力的概念1 1 3 1 3 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涵义1 2 3 1 4 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重要性1 2 3 2 中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发展1 4 3 2 1 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现状1 4 3 2 2 社会各界对非营利组织公信力建设的历程1 5 3 3 问卷调查及其结果分析1 7 3 3 1 有效问卷的基本情况1 7 3 3 2 有效问卷的结果分析1 8 3 4 深度访谈及其结果分析2 4 3 5 中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缺失的表现及原因分析2 6 3 5 1 公信力缺失的表现2 6 3 5 2 中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分析2 7 第四章中美非营利组织公信力建设比较3 l 4 1 美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状况3 l 4 1 1 美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现状3 1 4 1 2 美国非营利公信力建设对我国的启示3 2 4 2 中美比较研究及结论3 4 4 2 1 政府方面3 4 4 2 2 民间评估机构方面3 4 4 2 3 媒体与公众方面3 5 4 2 4 自律和他律方面3 5 第五章提高中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对策和建议3 8 5 1 引进专业人才,提高人员素质3 8 5 2 变革管理体制,强化政府监督3 8 5 3 建立非营利组织信息处理和公开制度3 9 5 4 加强组织自律,成立监管第三方4 1 5 5 加强法律建设,增强公众信任4 1 5 6 增强非营利组织的开放性4 2 结语4 3 参考文献4 4 附录一4 7 附录二4 9 附录三5 1 附录四5 2 致谢5 4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5 5 第一章绪论 1 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2 0 世纪8 0 年代以来,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政府 从计划经济时代的统包一切社会经济事务,到由市场去配置资源,协调经济的发 展。但随之而来人们却发现,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带来了社会的繁荣, 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拉大、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这 些社会问题不可能通过市场得到很好的解决,政府当然也不是万能的,随着经济 的发展和人们自主意识的提高,人们便更多的想通过自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 就使我国的非营利组织作为政府和市场之问的“第三部门 得以迅速地发展并壮 大。然而随着非营利组织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层出不穷的慈善丑闻也让我们震惊。 据南方周末2 0 0 1 年1 0 月2 5 日报道:上海一家企业的老总通过慈善机 构对贫困山区的2 5 名失学儿童进行了捐助,但在阅读回信时老总发现,有七个 孩子的回信笔迹是完全一样的,且都是于2 0 0 1 年7 月3 0 日8 时寄自同一邮局。 后经证实,这些信全是假的,这七名孩子根本没有得到捐款。此事引起了舆论界 哗然,后经调查,是乡政府办公室的一名干部私吞了企业家捐给这七名孩子的救 助金。还有曾被誉为“中国母亲 和中国慈善象征的胡曼莉,因涉嫌挪用百余万 的慈善资金问题,经过美国妈妈长达七年的上诉,最终于2 0 0 7 年被告上法庭。 而胡曼莉对捐款的滥用,使得大洋彼岸的“美国母亲 不远万旱来与这位“中国 母亲”对簿公堂。1 中国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市场之一。11 8 8 万元的宾利轿车,在 中国的销量排名世界第一;从1 9 9 3 年起,中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为全球进口法 国高档葡萄酒的最大市场;中国大城市的娱乐场所的豪华程度和消费水平,几乎 和东京、巴黎、伦敦还有纽约持平。来自中华慈善总会的统计资料表明,中国大 陆的富豪对慈善事业的捐赠小于1 5 ,而他们拥有的社会财富却在8 0 以上。 慈善丑闻在商圈传开之后,还有几个富豪愿意慷慨解囊呢? 非营利组织面临 的信任危机会带来哪些深远的影响呢? 该怎么去改变这样的社会现状呢? 带着这些问题,本文力图分析当前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缺乏的根源并给出解决 这一问题的治理措施,同时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研究如何重建我国非营利 组织的公信力,这对促进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健康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 实意义。 第一,理论意义。非营利组织出现后,其公共性、非营利性、志愿性的特征 1 傅健峰从“胡曼莉事件”观中国慈善业缺失【j 】南方周末,2 0 0 7 年4 月1 2 日 1 使人们赋予它更多的是对公共服务的希望和期待。在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情况 下,非营利组织承担了政府返还给社会的相当一部分职能。我国对非营利组织的 研究较晚,对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的学术成果还比较缺乏。本 文对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研究,丰富了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研究的内容,拓宽 了非营利组织研究的视界,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 第二,现实意义。公信力是非营利组织的生命线,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中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问题不仅已经严重阻碍了组织的正常发展,同样损害了 社会公共利益,影响了社会诚信建设。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现 状的全面调查分析和把握基础上,深入分析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公信力存在的问 题,探讨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我国非营利组织 公信力的对策和建议,以促进非营利组织的健康成长,提高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地 位。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1 2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 2 1 研究思路和研究重点 本文拟运用信用理论等理论对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存在 的问题及原因,并全面深入地对非营利组织公信力问题进行研究,同时,参考借 鉴西方国家非营利组织公信力建设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国实际,从而得出适用于 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1 。2 2 研究方法 1 2 2 1 比较分析法 对中国和美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建设进行比较研究,同时借鉴国内外相关研 究成果,深入探讨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缺失原因,根据我国国情,提出相应对 策。 1 2 2 2 文献研究方法 本文在收集大量有关非营利组织公信力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分类一 分析、归纳一总结,从而对非营利组织公信力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其对策进行 较为充分、可行的研究论证。 1 2 2 3 案例分析法 2 查阅大量的非营利组织的案例资料,分析当前非营利组织公信力面临的困境 因素。并借鉴国外较成功的非营利组织案例,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提高我国非营利 组织公信力的途径。 1 2 2 4 定性研究法 综合、深入分析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缺失的内部、外部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 可行的对策及建议。 1 2 2 5 问卷调查法 用开放式问卷来了解公众对非营利组织信任的程度,然后对问卷的数据进行 汇总、分析,来找出公众心目中非营利组织的不足以及影响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 关键因素。 1 2 2 6 深度访谈法 笔者一共对5 位公众进行访谈,其中包括资深的非营利组织内部人士、著名 的企业家以及普通的捐赠者。更深层次地了解了公众对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看法 和态度。 3 第二章文献综述 2 1 关于公信力的研究 国外对公信力的研究始于2 0 世纪8 0 年代,主要围绕媒体公信力、企业( 特 别是金融服务企业和化工行业企业) 公信力和政府公信力等研究领域展开,只有 很少一些研究涉及到教育、医疗等非营利组织公信力问题。 在我国,也有不少学者对政府、媒体和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问题表示了关注。 龚培兴等人认为政府公信力是指政府依据于自身的信用所获得的社会公众 的信任度,政府公信力的概念事实上包括了政府信用与政府信任这两者的全部内 容。其一,该概念涉及两个主题,信用方即政府,信任方即社会公众。其二,该 概念包含两个行为,“信 与“被信 。其三,该概念表达一种理念,“信与“不 信 皆为社会公众的主观评价、心理反映和价值判断。其四,该概念表示一种信 度。“信 与“不信 均存在着程度指数。其五,该概念只涉及一个内容,政府 的“言 、“行 、“果是否一致。何显明等人认为政府公信力与政府信用是两个 紧密联系又有所区别的概念:政府信用是指其履行对公众承诺( 包括法定的政府 职责,政府制定的公共政策所包含的信用责任等) 的状况。政府公信力体现的是 政府的信用能力,它反映了公众在何种情况程度上对政府行为持信任态度;政府 公信力的强弱取决于政府所拥有的信息资源的丰富程度。2 吴威威等人认为政府公信力是指社会组织和民众对政府行为的一种主观价 值判断,它是政府行政行为的形象和产生的社会信誉在社会组织和民众中所形成 的心理反映。它是政府行使公共权力效果的社会反馈,政府公信力来源于政府存 在的合法性( 政府的形式合法性) 和政府行为的合法性( 政府实质的合法性) 。政府 公信力依赖于社会成员对普遍性行为规范和网络的认可而赋予规范和网络的信 任,并由此形成社会秩序。政府作为一个可为社会成员提供普遍服务的组织,其 公信力程度通过政府履行其职责的一切行为反映出来,因此,政府公信力程度实 际上是公众对政府履行其职责情况的评价。3 唐铁汉等人认为是政府公信力是政府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它是政府行政能力 的客观结果,体现了政府工作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程度和法治建设程度。 4 唐铁汉等人认为政府公信力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它是人民群众对政府行为 的评价。政府公信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 政府的诚信程度;( 2 ) 政府 2 龚培兴等政府公信力:理念、行为与效率的研究视角以“非典型性肺炎”防治为例f j l 中共中央党校学 报2 0 0 3 ( 8 ) 3 吴威威良好的公信力:责任政府的必然追求i j 兰州学刊,2 0 0 3 4 引自何显明等地方政府公信力与政府运作成本相关性的制度分析【j 1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 0 0 2 4 的服务程度;( 3 ) 政府依法行政的程度;( 4 ) 政府民主化程度。5 中国人民大学郑保卫在论新闻传媒的公信力一文中认为:“新闻传媒的 公信力是指传媒能够获得受众信赖的能力,它通过传媒及其提供的以新闻报道为 主的信息产品( 包括广告) 被受众认可、信任,乃至赞美程度而得到反映 。6 暨南 大学新闻传播系的黄晓芳认为:“媒体公信力是指在长期发展中r 积月累而成的, 是在社会中有广泛权威性和信誉度,在受众中有深远影响的媒介自身魅力。 7 以上学者对政府以及传媒公信力的研究,深入分析和界定了公信力的内涵, 从不同的程度强调公信力依赖于公众的主观评价并将公信力作为一种基本的组 织能力,给我们对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帮助。 n p o 信息咨询中心董事长商玉柱从非营利组织角度出发,认为非营利组织公 信力是指获得公众( 或利益相关者) 信任的能力,英文是“a c c o u n t a b i l i t y ”,表 示“为某一种事进行报告、解释和辩护的责任及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并接受质 询。这与清华大学n p o 研究所所长王名教授的观点一致。8 而崔玉和马凤芝等则从社会公众的角度提出了对公信力的定义。他们在中 国非营利组织社会公信力建设的制度化途径:自律与社会交代一文中指出:公 信力是指社会对一个组织的认可及信任程度,它通过法律约束和自律规范来体 现。并提出了提高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的途径:对所使用资源的效益和效率社会 期待或需求满足程度进行真实交代和承诺,让公众了解非营利组织的运作、服务 和项目、资金使用及行政管理状况。而具体的问题与交代制度是实现非营利组织 公开、透明的社会监督和组织自律的重要办法,是提高社会公信力的有效办法。 9 杜兰英、商玉柱、石永乐等就非营利组织公信力评估指标体系进行了探讨。而 李虹则通过对一些非营利组织存在的信用失真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要通过社会问 责和评估的办法确保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公信力。加李芳论述了我国非营利组织缺 乏公信力的一般表现,分析了其原因,进而提出了通过制度化自律和网络化他律 来提高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1 1 陈晓春、贺菊花等浅谈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公信 力建设一文中认为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反映了人民群众对该组织的满意度和信 任度,它是非营利组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并分析了非营利组织公信力 不足的原因,组织内部原因是非营利组织的公共责任理念不强,及缺乏合理有效 的内部管理机制,组织外部原因是非营利组织成长环境,监督和法律法规不完善。 提出了建立闯责机制、强化非营利组织自身能力建设及引入顾客导向理念等加强 吴威威良好的公信力:责任政府的必然追求【j 1 兰州学刊,2 0 0 3 ( 6 ) 5 吴信训等中国东西部传媒经济研究【m 】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 0 0 6 , 第3 0 5 页 7 郑保卫等论新闻传媒的公信力i j 】新闻爱好者,2 0 0 3 ( 1 ) 。杜兰英等关于非营利组织公信力评估指标体系的探讨l j 】经济纵横,2 0 0 6 ( 1 1 ) 9 h t t p :w w w a l u m n i p o w e r n e t n e w s 0 3 2 2 8 1 6 0 3 5 9 a s p ”李虹论非营利组织社会公信力的建设【j 1 上海交通火学学报,2 0 0 3 ( 1 ) 1 1 李芳打造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 0 0 5 ( 1 ) s 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的途径。1 2 从以上的研究来看,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问题没能成为公信力研究的主流, 商玉柱、崔玉和马风芝等人的研究从固定的几方面来分析我国非营利组织缺失公 信力的原因,还缺少深入系统地提升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对策和建议。不管国外 还是国内,对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研究显得较为缺乏。但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问 题已经比较尖锐,我们必须重视非营利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所以,本文将根据我 国非营利组织的现状,深入分析公信力不足的原因,同时对中美非营利组织进行 比较研究,得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对策和建议。 2 2 本文涉及的相关理论概述 2 2 1 信用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信用问题进行了详尽的论述,阐明了信用的内涵和 信用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双重作用,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信用理论。马克思在资 本论第三卷中指出:“信用这个运动以偿还为条件的付出一般地说就 是贷和借的运动,即货币或商品的只是有条件的让渡的这种独特形式的运动。川3 在此,马克思认为信用“就是贷和借的运动,是一种建立在以偿还为条件的经 济上的借贷行为。 马克思还引用了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图克托马斯的描述,进一步阐述了 一般信用的概念:“信用在它的最简单的表现上,是一种适当或不适当的信任, 它使一个人把一定的资本额,以货币形式或以估计为一定货币价值的商品形式, 委托给另一个人,这个资本额到期后一定要偿还。如果资本是用货币贷放的,也 就是用银行券或用现金信用,或用一种对顾客开出的支取凭证贷放的,那么就会 在还款额上加上百分之几,作为使用资本的报酬。如果资本使用商品贷放的,而 商品的货币价值已经在当事人之间确定,商品的转移形成出售,那么,要偿付的 总额就会包含一个赔偿金额,作为对资本的使用和对偿还以前所冒的危险的报 酬。 1 4 马克思强调,信用是以偿还为条件的,建立在双方互相信任的基础上的。 它不同于单纯商品买卖中的价值运动形式,是价值运动中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 社会产品分配和交换的特定形式。 马克思的观点综合来看,表达了信用的不同含义,他从经济学和道德伦理学 两个层面来界定信用。从经济层面来说,信用是一种借贷运动;从道德层面来说, 信用是以借贷双方的相互信任为前提的,以它为道德基础的,这种道德和心理上 u 陈晓春,贺菊花等浅析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建设i j 】五邑大学学报l 社会科学版) ,2 0 0 7 ( 8 ) ”马克思资本论( 第三卷) 【m 】北京:人民;l j 版社,1 9 7 5 ,第3 9 0 页 马克思资本论( 第三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7 5 ,第4 5 2 页 6 的信任使人们发生了借与贷关系。 信用问题不是孤立的,它是直接受政治、经济、法律、伦理道德、文化等诸 多因素影响的,是以经济活动为主要目的的。信用在历史上最早是一个社会伦理 学的范畴,是对人行为的一种规范,指人与人在交往过程中的对他人的诚实守信, 可以看作一种品质。随着商品生产交换的不断发展,信用的概念不断被扩大, 也赋予了更多经济意义。 从经济范畴来看,信用是与市场经济和货币流通紧密联系的,这是一种比较 狭义的信用,也可以称之为“现代信用”。信用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既有积极的 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其积极的一面主要表现在:( 1 ) 现代信用可以促进社会资 金的合理利用。通过借贷,资金可以流向投资收益更高的项目,使投资项目得到 必要的资金的同时,资金盈余单位又可以获得一定的收益;( 2 ) 现代信用可以优 化社会资源配置。资源可以通过信用调剂及时转移到需要这些资源的地方,这样 资源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运用;( 3 ) 现代信用可以推动经济的增长。一方面通过 信用动员闲置资金,将消费资金转化为生产资金,直接投入生产领域,扩大社会 投资规模,增加社会就业机会,增加社会产出,促进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信用 通过消费的增长刺激生产扩大和产出增加来创造和扩大消费,也能起到促进经济 增长的作用。垢 信用论者认为,公信力是被信任机构信用水平的一种体现。强调被信任机构 如果要赢得公信力,就必须要守信用。公信力的高低直接反映一个机构信用水平 的高低,同时,信用论者认为,公信力是公众对被信任机构的一种主观评价。有 相关研究者认为,公信力要从信任方面考虑,把信任概念的基本内涵应用到公信 力概念的界定中来。也有研究者认为,信任是信任方做出的一种主观评价,公信 力概念的界定也要考虑这一点。 2 2 2 社会资本理论 上世纪7 0 年代以来,经济学、社会学、行为组织理论以及政治学等多个学 科都不约而同地开始关注一个概念社会资本( s o c i a lc a p i t a l ) 。所谓社会 资本,一般是指个人在一种组织结构中,利用自己特殊位置而获取利益的能力。 一般就是指个人的亲戚、朋友、同学、老乡等关系,一个人能从这些关系中获取 得利益越高,那么他的社会资本就越高。埔 社会资本的概念最早是由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提出的,1 9 8 1 年在他发表 的社会资本随笔一文中明确提出,但那时并没有得到广泛关注。后来,科尔 曼在1 9 8 8 年的美国社会学杂志发表了社会资本在人力资本创造中的作用 1 5 年勇马克思主义信用理论的现代解析【j 1 理论建设,2 0 0 9 ( 3 ) 1 6 赵延东社会资本理论评述【j 】国外社会科学,2 0 0 2 ( 3 ) 7 一文,对社会资本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科尔曼认为,社会资本是社会学理论应有内容,它来源于人们对社会学的理 解。在科尔曼看来,社会资本研究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对社会资本的研究来研究社 会结构。科尔曼指出:“蕴含某些行动者利益的事件,部分或全部处于其他行动 者的控制之下。行动者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相互进行各种交换其结果,形成了 持续存在的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不仅被视为社会结构的组成部分,而且 是一种社会资源。 1 7 他把社会资本定义为社会结构资源作为个人拥有的资本财 产,认为社会资本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是并存的,物质资本是有型资本,社会 资本和人力资本是无形资本,三者可以相互转换。 林南( n a nl i n ) 通过对社会网络的研究提出社会资源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提 出了社会资本理论。林南首先提出了社会资源理论。所谓资源在林南看来,就是 “在一个社会或群体中,经过某些程序而被群体认为是有价值的东西,这些东西 的占有会增加占有者的生存机遇。 他把资源分为个人资源和社会资源。个人资 源指个人拥有的财富、器具、自然禀赋、体魄、知识、地位等可以为个人支配的 资源;社会资源指那些嵌入于个人社会网络之中的资源,如权力、财富、声望等, 这种资源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中,必须与他人发生交往才能获得。社会资 源的利用是个人实现其目标的有效途径,个人资源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所能 获得的社会资源。在社会资源理论的基础上林南又提出了社会资本理论。社会资 源仅仅与社会网络相联系,而社会资本是从社会网络中动员了的社会资源。培 从以上研究者的观点,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个人拥有的或者群体共享的资 源具有生产力,所以称之为社会资本,其表现形式包括信任、权威、规范、地位、 资讯等。社会资本通常通过宗教、传统、历史习惯等文化机制建立起来。社会资 本的获取,需要社团普遍遵守道德规范,成员需具备诚实可靠的美德,以增加值 得信任的程度。 经济、政治、社会事务是通过组织来执行社会功能的,劳动力可以转化为人 力资本,然后与货币资本相结合,生产出商品。而非营利组织属于公共性社会资 本的一种,在非营利组织中生产出来的商品不是供市场上作为交换的商品,是具 有“公共性 的社会资本。但是这种转化形成的前提是,该组织需要得到社会的 承认,它是以一定的社会资本作为存在的基础,公信力是非营利组织社会资本厚 薄的象征。只有做好公信力的建设,组织得到社会的认可,非营利组织的社会资 本才能更加坚固,从而使组织获得更丰富的社会资源,并更好的发挥其作用。 2 2 3 治理与善治理论 1 7 【美l 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f 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 9 9 0 , 第2 s 页 埔赵延东社会资本理论评述【j 】届外社会科学,2 0 0 2 ( 3 ) 8 2 0 世纪9 0 年代以来,“治理 ( g o v e r n a n c e ) 一词十分流行于西方学术界, 特别是在经济学、政治学和管理学领域,。它表明,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人 类政治过程的重心正在从统治( g o v e r n m e n t ) 走向治理( g o v e r n a n c e ) ,从善政 ( g o o dg o v e r n m e n t ) 走向善治( g o o dg o v e r n a n c e ) 。 关于治理的本义,本文采用1 9 9 5 年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在我们的全球伙 伴关系对于治理的界定:治理是各种公共或者私人的个人或机构管理他们共同 事务的众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相互冲突的或不 同利益得到协调并且联合起来共同采取行动。治理一般带有4 个特征: ( 1 ) 治理不是一整套的规章制度,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 ( 2 ) 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 ( 3 ) 治理既与公共部门相关,也与私人部门相关。 ( 4 ) 治理是持续的互动,而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坞 治理代表的是政府与社会中其他部门之前的联系,不是规则,也不是一种活 动,而是管理的一个过程。整个过程的基础是协调,既涉及公共部门也涉及私人 部门,是一种持续的互动。治理的权威源于公民的认同和共识,最终是为了维持 正常的社会秩序,满足公众的需要。治理的目的是指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 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从政 治学角度看,治理包括政治权威的规范基础、处理政治事务的方法和对公共资源 的管理。 为了克服治理在某种程度上的实效问题,人们又提出了有效治理或者善治 理论。所谓善治的定义,根据俞可平教授的观点,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 社会管理过程。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 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型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善治实际上是国 家权力向社会的回归,善治的过程就是一个还政于民的过程。善治表示了国家与 社会或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良好合作。同时,善治有赖于公民自愿的合作和对权威 的自觉认同,没有公民的配合和积极参与,就不会出现善治。所以,善治的基础 应该是公民社会。公民社会是实现善治的现实基础,没有一个良好的公民社会, 很难说出现真正的善治。 舶 * 善治亦是良好的治理,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善治不依靠政 府的权威,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一种 新颖关系。善治的基础就是健全和发达的公民社会,善治实际上是国家的权力向 社会的回归。从社会范围看,善治离不开政府,更离不开公民。没有公民的积极 参与和合作,至多只有善政,而不会有善治。 地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f m l 牛津大学出版社1 9 9 5 ,第2 页 俞可平善治与治理【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 0 1 ,第1 l 页 9 而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建设就是非营利组织治理中的一部分,非营利组织既 是公民社会的主要物质和组织实体,也是公民社会文化价值特征的主要倡导者和 传播者。完善非营利组织公信力建设也是追求善治的表现,只有非营利组织的健 康和有序的发展,才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对政府的有效运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三章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现状 3 1 非营利组织公信力概述 3 1 1 非营利组织的含义和特征 n p o 一词是英文“n o n p r o f i to r g a n i z a t i o n 的缩写,汉语直译为“非营 利组织”。就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结构。此概念的产生晚于n g o ,出现在2 0 世纪8 0 年代的美国,随后兴盛于全球。n g o 一词是英文“n o n g o v e r n m e n t a l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的缩写,汉语直译为“非政府组织 。n g o 和n p o 是从不同角 度来说明社会团体的性质,这两个概念都是中国在上个世纪8 0 年代术从西方引 进的,对它们的内涵和外延以及概念的解释目前还没有形成共识性的看法。许多 美国人喜欢用n p o 一词;联合国的各种文件在内和其它许多国家的官方文件里使 用最多的仍然是n g o 一词。中国传统文化往往把这两类组织称为公益组织或慈善 组织,根据1 9 8 9 年国务院出台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第2 条规定,n p o 、 n g o 和社会团体三者内涵互相交叉,大部分业内人士认为没有本质区别。本文认 同n p o 和n g o 没有本质区别的说法,同视为n p o 来研究。并且本文研究偏向n p o 中的慈善组织,大部分是以慈善事业为例。 “非营利 的含义,并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无利润,更不是不讲经营之意, 而是一个用以界定组织性质的词汇,它指这种组织的经营、运作目的不是获取利 润。非营利组织是政府以外的为实现社会公益或互益的组织。“非营利组织 的 “非营利性 具体衡量指标有三点:第一,组织的宗旨不以营利为目的;第二, 组织的利润不能用于成员间的分配和分红;第三,组织的资产不能以任何形式转 变为私人财产。作为非营利组织,就必须符合以上三个指标。 3 1 2 公信力的概念 公信力,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使公众信任的力量。公信力的概念源 于英文词a c c o u n t a b i l i t y ,意指为某一件事进行报告、解释和辩护的责任:为 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并接受质询。2 1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引申于社会 公共生活中,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公信力是指公共权力面对时间差序、公众交往 以及利益交换所表现出的一种公平、正义、效率、人道、民主、责任的信任力。 公信力既是一种社会系统信任,同时也是公共权威的真实表达,属政治伦理范畴。 n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 1 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0 5 年版 1 1 3 1 3 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涵义 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也称公信度或信誉,是指社会、被服务对象、政府、 第三方专业机构及捐赠方对非营利组织的认可及信任程度和社会对组织评价的 好坏。概括而言,就是非营利组织公开说明组织所获各种资源的流向,以及说明 各种运作是否有成效、是否符合组织宗旨及其社会承诺,用来证明其为可靠组织。 公信力直接与非营利组织在人们心目中的组织形象息息相关,反映了组织外部对 该组织的服务质量及其他方面的总体看法和总体评价。广义的公信力已超越了监 督控制的特性,更强调其对利益关系承诺的公信力,包括对捐助者、一般公众、 新闻媒体、理事、成员、志愿者等的责任和交代。 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具有哪些特征昵? 首先是合法性。合法性是非营利组织 公信力存在和运行的基础。当非营利组织作为一个主体行使、形成以法律的监督 为基础,并为守法的公众所接受和信赖,我们就可以称之为“非营利组织的公信 力出现了。但是,当非营利组织在运行的过程中,触犯法律法规,那么公信力 也随之消失了。其次是多元性。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对象是多元化的,这样非营 利组织公信力的内容也就变得多维。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多元特点,使得保障其 公信力的机制更加复杂,非营利组织为守护公信力价值依赖程度比政府与市场组 织要高。所以说,公信力是非营利组织的生命线,是一种保证社会资源得到最有 效利用的社会共同约定。再次是承诺性。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不仅体现在多元性 和合法性,更重要的是对公共利益的维持和对利益相关人( 如捐赠者、服务对象) 承诺的公共责任,其包括公共信息的披露、法律与制度的遵守、理事会的监督与 信托责任、组织效能、廉洁、对关系人的响应、组织使命的正当性、以及公共资 源的管理等。公信力是以非营利组织实现其终极目标为前提,赢得组织声誉和维 持免税地位,获取社会资助、财政支持和吸引志愿者。 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核心是信任、信赖,而这种信任包括两个互动的主体, 一方是信用方即非营利组织,一方是信任方即社会公众;包含两种行为,一个是 社会公众的“信”,一个是非营利组织的“被信 。非营利组织的信用和社会公众 的信任相辅相承,相互促进,信用是信任的基础,信任是信用大, j , a p “信用度 带来的结果。非营利组织在行使公共服务的过程中为社会公众提供的信用越多, “信用度 越高,获得公众信任的可能性就越大,其公信力就越强。公信力的不 断增强,又能使非营利组织成员的信心得到不断的提高。 3 1 4 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重要性 非营利组织面对市场失灵、政府失灵的困局自发、自愿产生,承担着追求社 会公益、公平的使命。事实也已证明,非营利组织创造着巨大的社会价值,是社 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非营利组织包括政府和企业之外的一切志愿团体、社会组织或民间协会,不 以营利为目的、不进行分红和利润分配,甚至享受着优惠的税收政策和丰富的社 会资源,担负着神圣的公益使命,拥有崇高的社会名誉。非营利组织具有的非营 利性、民间性、组织性、志愿性、自治性等赋予了非营利组织公信力更加丰富的 内涵,它是一个系统的包含诸多要素的概念,是为公益服务的独立机构。作为社 会公器,应该对国家、社会及捐助人和受益人负责。民众开始渐渐倾向于依靠非 营利组织去解决社会问题,很大程度上信赖非营利组织的效率管理和人性化服 务,对非营利组织价值的认同的同时投入不断增加,当然期待值也会越来越高。 具有较高信誉度的非营利组织可以吸引和动员公众及社会资源,直接向政府 或企业施压使其改变政策而制定新的规范,间接地改变公众对政府和企业行为的 看法,从而达成组织宗旨。公信力就是非营利组织品牌和核心竞争力所在。非营 利组织同样需要像企业一样打造自己的品牌来确立其核心竞争力,在组织成立之 初就开始规划和经营自己的公信力。 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公益民间机构的生存与发展,以及 实现自己的社会使命,有赖于公众的捐赠。回应这些挑战的最佳方式是非营利组 织必须建立起公信力。非营利组织具有服务大众的公益使命,同时又依赖社会大 众的支持维持组织运作,如同荣誉是一个人的第二生命,公信力也是非营利组织 最重要的资产和维生的要素。非营利部门的核心价值就是建立公信力。具体来说, 有如下现实意义: 第一,非营利性组织的公信力是合法性的来源基础。非营利组织是依靠社会 资源进行公共服务的。随着公众对非营利性组织认识的不断加深,中国非营利组 织越来越多的面对着媒体以及捐赠者的提问,应该反思其组织的运作是否与其使 命相符合;组织的资金使用是否合理。没有社会的认可,非营利组织就丧失了其 合法存在的社会基础,非营利性组织的存在是以社会的认可为前提。社会对非营 利组织的认可表现为社会公众对该组织的社会支持程度。其社会公信力强,动员 运用社会资本的能力也会越强。因此,社会公信力的建设是中国非营利组织可续 发展的重要环节。 第二,公信力有利于非营利组织自身的发展。我国非营利组织具有我国特殊 环境赋予的与众不同的特征。近些年来,我国非营利组织的数量迅速上升,但不 可否认的是,我国的非营利组织还面临很多困境和难题。其中大多数团体都面临 资金缺乏这个问题,很多组织由于缺乏资金,已经很难维持下去;还面临着高素 质人才和志愿者不足。非营利组织由于自身的非营利性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