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中阿含经》指代词研究.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中阿含经》指代词研究.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中阿含经》指代词研究.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中阿含经》指代词研究.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中阿含经》指代词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中阿含经》指代词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y8 8 2 8 6 5 专书语言研究是进行断代语言研究的基础,断代语言研究又是整个汉语 史研究的前提。我国古代书面文献卷帙浩繁,这就要求研究者从浩如烟海的 文献中选取有代表性的材料加以研究,以确定汉语发展的时代特点,建立科 学断代的基础,从而推动汉语史研究的发展。 东晋所处的中古时期在汉语发展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和高度的重要性, 它是先秦以来的上古汉语第一次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唐宋之后许多迥异于 上古汉语的白话成份往往可以把源头上溯到这一时期。中阿含经是一部 成书于东晋时期的佛学经典,它包含着许多有价值的语料,在一定程度上反 映了当时的口语,对研究东晋乃至先秦和近代汉语有一定的帮助。 本文运用穷尽性量化分析对中阿含经指代词的性质作了详细的定量 定性的静态描述,对某些个案溯源讨流,作较长时间跨度的历史比较,力求 全面反映其代词的状况,为准确、全面了解东晋乃至中古汉语代词的使用情 况提供一份专书的研究资料。中阿含经代词可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 疑问代词三大类,其下各有小类。人称代词中,自称代词包括“我”和“吾”, 前者占据了绝对优势。对称代词只有“汝”1 个。他称代词包括“之、其” 等少数几个;没有“他”作他称代词的用法。指示代词中,上古时期指示性 较弱的“兹”、“夫”、“莫”、“若”等没有用例,“斯”用例较少。“尔”字新 兴的远指用法,已占了明显优势。疑问代词表现出趋于规范的特征,例如上 古众多人物疑问代词只剩下了“谁”和“孰”。在问事物等疑问代词形式中, “何”系疑问代词得到了发展。中阿含经指代词显现出文白夹杂、新旧 交替、体系完整、用法广泛的特点,反映了从上古到近代过渡性特征。 关键词:指代词静态描述过渡性特征 m i d d l e :砭a m a ss y s t e mo fp r o n o u na p p e 灯sa 豫此o f 证t e g 打哆a n d m i 】【t i l r e o f n e wa n do l dp i 珈柏眦t e n n 8 k e yw o r d s :鲫) n o 眦d e s 喇雎衄o f m ep r o n o 吼s y 蹴mc x h 舭s t i v e l y 中阿含经指代词研究 一、引言 佛教内部派别众多,从大的方面来分,一般可以分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 教。它们各有自己的经典,并且都标榜这些经典是佛说的正宗。事实上,无 论大乘佛教经典还是小乘佛教经典,都是后人假托佛的名义编纂而成。但是 即便如此,当年释迦牟尼宣说弘布的教法并没有全部湮没无闻,“据近年来 各国学者对北传佛教( 以中国为中心) 和南传佛教( 以斯里兰卡为中心) 的 各种文字佛经对比研究的结果,认为小乘佛经阿含经比较真实地反映了 释迎牟尼创教时的教义”。“1 “阿含”是梵文再套撇的音译,也译作阿铪、阿伽摩、阿笈摩等。僧肇 在长阿含经序中说:“阿含,秦言法归,法归者,盖是万善之渊府, 总持之林苑。其为典也,渊博弘富,温而弥旷。明宣祸福贤愚之迹,割判真 伪异济之源,历记古今成败之教,墟域二仪品物之伦。道无不出,法无不在。 譬彼巨海,百川所归。故以法归为名。”o 。此外,“阿翕”还有“无比 法”( 无可比拟之法) 、“趋无”( 趋于无名) 等义。善见律毗婆沙卷一说: “容受聚集,义名阿含。”o 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五说:“师弟展转传来于 今,由此道理,是故说名阿笈摩。”因此,“阿含”另有教法之义,意为传 承的教说,或结集教说的经典。可见,佛入灭之前只是口头上向弟子及信徒 宣讲佛法,其在世时并无成文经典。正如梁启超所说:“凡佛经皆非佛在世 时所有,无论何乘何部之经,皆佛灭后佛徒所追述”。佛入涅榘不久, 其弟子为了巩固教团和推进传教事业,由佛十大弟子之一的大迦叶为上首, 主持举行了第一次会诵佛典的集会,共同审定了由阿难忆诵的佛经( 法) 、 优婆离忆诵的戒律。这些经、律当时仍承惯例“专恃暗诵,不著竹帛”,。1 仅以师徒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后世。为了便于记忆传诵,在口头传承的过 程中把自古相传的佛经按内容和形式分为九种,称为“九部经”( 九分教) , 后来又发展为十二种,称“十二部经”( 或十二分教) 。一般认为,直到公元 前四、三世纪佛教分裂 尽于阿含,然阿含必为佛说极重之一部分无疑”。”又说:“虽不敢谓 阿含一字一句悉为佛语,然所含佛语分量之多且纯,非他经所及。”。 阿含经以对话形式记载了现实中释迦牟尼及其弟子的活动,尽管有少量 超人的成份,但是如果想体验释尊现实的人格,除读阿含外,别无他道。 此外,佛教的基本教理,阿含经里都有生动翔实的说明,如聚不对这些 有准确的理解而妄希大乘,实际上则是越级逾等,读大乘经论往往不知所云。 因此,阿含经都是重要的佛教经典。 阿含经还广泛涉及到印度的社会风俗、政治经济、宗教哲学、法律 制度等各个方面。在印度历史文献极其缺乏的情况下,其文献价值更显得弥 足珍贵。它对四姓制度的记载,对种种祭祀法的记述,对尼乾子等哲学流派 观点的转述,都有助于学界对古印度社会历史风貌的了解。因此,阿含经 都有极高的文献史料价值。 本文试图从语言角度研究中阿含经。一般认为,汉语文言是在东汉时 期逐渐形成的,文人在正式作文时都有意无意地仿效先秦经典的用语,从而 产生了文言与口语的分歧。作为一种外来新文化的佛教,它与传统汉文化毫 无关系,二者相距极大。“佛教的传播者借用了传统汉文化中的许多观念和 术语,但它并不是通过古代文献典籍而是从当时社会生活中直接汲取的。”“” 事实上,绝大多数译经师都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的修养,体现在译经用词上, 则没有明确的避俗意识,或者说,他们尚不具备自觉避俗趋雅的语言能力, 无法从文言系统的汉文典籍中找到佛经翻译的写作范本,只好另辟蹊径。因 此,“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形,佛经语料使用新兴常用词往往要比中土文 献早一个节拍”。“。由于佛教的社会地位、为封建地主阶级服务的职能、佛 教的主要宣传对象、译经师自身的文化素养以及佛经内容同传统文化存在着 巨大差异,都使得译经者不得不放弃文言,采用与上述诸因素相适应的通俗 口语来译写佛经,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文体,即佛经文学用语。它“是以汉 魏以来的民族共同语为基础,反映的主要是南北朝以前口语的白话文”。“” 赵朴初先生曾指出:“释迦牟尼教化的方式是接近平民的,他说法不用婆罗 门的雅言,而用当时平民的俗语。”【i ”也就是说,佛经原本文体比较通俗, 而译经所应遵循的原则,一者当然要尽量忠实原文,二者其产生方式大多为 4 番僧口译、信士笔录,这种译文应该是同译经时实际语言较为接近的口语。 吕叔湘先生也说:“佛经的文字也包含较多的口语成分,一白话的兴起 跟佛教大有关系。”“”另外,中阿含经翻译成书的年代和译者都是可考的 也是可靠的,这都使它成为研究东晋汉语较好的语言材料。 我们选取指代词这一语法项目作为考察对象,主要是基于如下考虑:第 一,佛经用语在语法方面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具有口语化的指代词系统( 参 阅朱庆之佛教混合汉语初论,载语言学论丛第2 4 辑。中阿含经 的指代词系统较为完备,言行录的体裁使得各种代词的出现频率都较高,可 以大致反映东晋乃至中古时期指代词的使用情况,而中古时期在汉语发展史 中又具有独特的地位和高度重要性。中古是“先秦以来的上古汉语第一次发 生重大变化的时期,唐宋以后许多遇异于上古汉语的白话成分往往可以把源 头上溯到魏晋南北朝乃至东汉,这已经为大量的研究结果所证明。”“”从另 一个角度说,指代词作为一种虚词,它的演变既是语法史的研究对象,同时 也是词汇史的研究对象,而且它的绝大部分又都是常用词,而对常用词演变 的研究又是当前汉语词汇史乃至汉语史研究的薄弱环节和重大课题。就词汇 而言,中古正是上古文言词汇向近代白话词汇过渡的转折点,为近代汉语词 汇基本格局的形成打下了基础。从对中阿含经的指代词系统与其前后的 汉语指代词系统的比较看,事实正是如此。第二,古汉语语法中,指代词颇 具特点。从历时角度看,其新旧递嬗关系和演变更替的轨迹非常显著;从共 时角度看,其句法功能、语义功能和语义指向复杂多样。 任何研究工作都必须在科学的研究思路的指导下进行,同时又必须十分 注重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对于汉语语法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前贤时哲提出 过一些重要的指导性意见。高名凯先生在汉语语法论一书中指出:“研 究语法可以采取两条道路:一是描写的研究( d e s c r i p t i v es t u d y ) ,一是历 史的研究。不过描写的研究必须在历史主义观点的指导之下,才能有科学的 结论,而描写的研究也只是历史研究的出发点割断历史是不能真正的了 解语法现象的。”o ”他还指出,应该“注意语法的系统,不孤立地看问题。” “”郭锡良先生在古汉语语法研究刍议一文中也指出:“每部书的各种语 法成分和各种旬式都应力求作穷尽的描写,既作出定性分析,又作出定量分 析。”“”在汉语史论集自序中他还说:“要特别重视语言的系统性和历 时变异性,不孤立地观察问题,不以今律古。”“ 对中阿含经指代词的研究,我们的思路是:坚持唯物主义观点,抓 住系统性和历史性研究两个根本,对本书指代词系统进行穷尽式的静态描写 ( 对“我”、“汝”、“彼”、“此”等超高使用频率的词,为了力求研究数据结 论的准确性,减少工作量,我们选取了一定量的样本) ,并在此基础之上进 行分期比较讲究,在分析比较中分辨差异、发现问题、探索规律。我们采用 的具体研究方法和手段有: 第一、熟读文本,抄制卡片,以电子文本检索为辅助手段,运用穷尽性 的考察,对中阿含经指代词的性质和功能作断代性静态分析。定性分析 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是我们采取的主要方法。具体地说,就是以典型例旬和统 计数据相配合。在语法研究中,只有在穷尽调查的基础上作穷尽描写,才能 全面反映各个语法成分及其功能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使用状况;另一方面。语 法的发展是渐变的、缓慢的,只有作定量分析,才能看出某种语法成分及其 功能在语法史上的地位,从中看出其演变轨迹。 第二、立足语言的系统性,对中阿含经各指代词的性质与功能作系 统内部关系的分析。语言作为一个层级装置,有整体的系统性,各层次又自 成系统,即语言系统包含语法系统,语法系统包含指代词系统,指代词系统 包含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等系统。人称代词包含自称代词、对称代词、他称 代词等等。各层级系统中彼此联系着的成员各有独特的地位而又互相依存、 互相制约、互相影响,因而系统内部各成员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变化,各成员 自身各功能间亦有此种变化。据此,我们可以对特定历史时期指代词的性质 及功能作出较为深入的解释性分析。 第三、将中阿含经指代词系统作为中古汉语指代词使用状况的一个 代表,分别与上古指代词系统、同期中土文献指代词系统以及近代汉语指代 词系统进行对比或比较。同时,对某些个案溯源竟流,作较长跨度的历时比 较。 总之,本文力求全面反映中阿含经指代词使用状况,揭示其在汉语 指代词发展史上的地位,为准确全面了解东晋乃至中古时期指代词的使用情 6 况,提供一份专书研究资料。 本文写作依据宗教文化出版社1 9 9 9 年出版的原始佛教基本典籍中 阿含经。是书依据高丽藏、参考宋元碛沙藏、明代北藏以及日本大正藏整 理出版,是目前较好的版本。研究工作初期,我们还参考繁体和简体两种电 子版对原文进行了鉴别。所引例旬后括号内的数字,为该例句在书中的卷数、 经序和页数,原书中卷数和经序为汉字,方便起见,改用阿拉伯数字。例字 在例句中如果另有其他用法,例字下划线以示区别。与其他语言材料进行比 较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各古籍索引,其他时期指代词系统的资料则主要依据前 贤时修既有的研究成果。 二、对中阿含经指代词系统的静态描述 1 、人称代词 l - 0 中阿含经人称代词的下位分类有:自称代词、对称代词、他称代词、 己称代词和旁称代词。柳士镇先生曾在魏晋南北朝历史语法一书中论及 六朝时期人称代词的使用情况,他说:“前期使用的人称代词,经过淘汰后 主要留下了第一人称的吾、我,第= 人称的汝、尔”,第三人称的之、 其等少数几个,其中有的在用法上还有了一些新变化。”啪1 中阿含经 人称代词的使用情况也证实了柳士镇先生这一论述。 1 1 自称代词 中阿含经出现的自称代词有“吾”和“我”2 个。 l 一1 1 吾 “吾”凡3 0 见,均用作自称代词,有主语、定语和宾语三种句法功能。 其中以用于主语为常( 2 4 次) ,定语和宾语少见( 分别为5 次和1 次) 。 a 、“吾”作主语。如: ( 1 ) 吾今宁可即于此处造立门屋施佛及众。( 卷6 、2 8 、1 0 9 ) ( 2 ) 我若还归,当何所得? 蜱肄王家多有财物,吾当与汝。( 卷1 6 、? 0 、 2 8 4 ) b 、“吾”作定语。 “吾”作定语,可直接放在中心语之前( 4 次) ,也可在“哥”与中心语 之间加上结构助词“之”( 1 次) 。如: ( 3 ) 彼转轮王复告剃发人:“汝持金镊徐拔自发,著吾手中。”( 卷1 4 、 6 7 、2 5 0 ) ( 4 ) 我独无人,无有侍者,汝可小住,须比丘来为吾侍者。( 卷1 0 、5 6 、 1 9 0 ) ( 5 ) 此佛及众,吾之所请。( 卷6 、2 8 、1 0 6 ) 其中,例( 3 ) 、( 4 ) 中“吾”分别放在中心语“手”和“侍者”前作定 ( 9 ) 在王舍城有一梵志,名日陀然,是我昔日未出家友,贤者识耶? ( 卷 6 、2 7 、9 6 ) ( 1 0 ) 彼转轮王亦于后时告剃发人:“汝若见瑟头生自发者,便可启我”。 ( 卷1 4 、6 7 、2 5 0 ) c 、“我”同其他代词或名词组成联台结构作主语,2 次。如: ( 1 1 ) 诸贤可住! 我与汝等共往见彼沙门鸠摩罗迦叶! ( 卷1 6 、7 l 、2 8 0 ) b 、“我”作宾语,l l o 次。 a 、“我”作句中一般动词的宾语,8 5 次。如: ( 1 2 ) 小母! 当知今此家中所有财物尽应属我,不复见应可与分者。( 卷 1 6 、7 l 、2 8 5 ) ( 1 3 ) 彼向狱卒而作是语:“狱卒! 当知:莫苦治我。”( 卷6 、2 7 、9 7 ) b 、“我”作介词宾语,2 2 次。如: ( 1 4 ) 汝往诣佛,为我稽首札世尊足,问讯世尊。( 卷6 、2 8 、1 0 2 ) ( 1 5 ) 大善见王告诸小王:“卿等欲为煎作正殿,我所不须,自有正殿。” ( 卷1 4 、6 8 、2 5 5 ) c 、“我”作双宾式结构的近宾语( 表人宾语) ,3 次。如: ( 1 6 ) 又天帝释与燕半座,我已得坐帝释半座。( 卷1 1 、6 0 、2 0 0 ) ( 1 7 ) 若欲斗者,便可共斗;若不尔者,借我道过。1 ( 卷1 6 、7 1 、2 9 4 ) c 、“我”作兼语,2 6 次。如; ( 1 8 ) 阿难! 持戒者不应思:令我不悔。( 卷1 0 、4 3 、1 7 4 ) ( 1 9 ) 唯愿尊者舍梨予受毯为佛优婆塞! ( 卷6 、2 7 、9 9 ) d 、“我”作定语,5 2 次。如: ( 2 0 ) 彼非我敌,况祖父铠耶? 便语猪日:“随汝所欲。”( 卷1 6 、7 l 、 2 9 4 ) ( 2 1 ) 汝可减半著我钵中,汝自食半,俱得存命,如是者好。( 卷1 3 、 6 6 、2 3 7 ) 这六卷中,“我”严格地用作个体自称,复数的表达是在“我”之后加“等” 1 0 功能 词项与淤 主语 宾语定语谓语兼语其他共计 五 3 3 392 3 4 4口 庄子 我 9 9 8 8 63 1 9 6 吾 3 6 5 1 02 1 575 9 7 左传 我 2 4 22 6 21 3 0】7 1 36 6 4 吾 8 7 3 01 1 7 孟子 我 6 85 42 8 1 5 0 吾 3 6 9 1 31 2 741 25 2 5 说苑 我 1 0 81 2 12 5 92 6 3 世说新 五 4 521 1l5 9 口 语 我 9 52 73 74 1 6 3 王力先生指出:“毫无区别的两个人称代词在一种语言中( 口语中) 同时 存在,并且经常同时出现,那是不能想像的。”o ”对“吾、我”可能存在的 语法功能上的差异,前人进行了很多研究。王力先生的研究称:“吾、我的 分别,就大多数的情况看来是这样:吾字用於宾格、主格和领格,我 字主格和宾格。”1 “当我用於宾格时,吾往往用於主格;当吾 用於领格时,我往往用於主格。在任何情况下,吾”都不用於动词后的 宾格。”周法高先生说:“到列国时代,吾和我都是很常见的自称 代词。吾字常用于主位和宾位,“我”字则多用於宾位我字用作 主语时,大体由于加重语气( 或指我们这一方面) 的缘故。0 6 3 吕叔湘先生则 说:“这两个字用法的分别是:主语跟领格置多我少;宾语基本上用我。 大概在语音上我字是比较强势的一个,周秦之际它已经扩展到吾字的领 域。秦汉以后的口语里很可能已经统一于我,吾字只见于书面了。”何乐 士先生在对左传人称代词进行了详细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吾字最 常用于主位,其次用于领位,宾位极少见。我字最常用于宾位,其次主 非子和史记的情况与此一致。 在先秦汉语里,“尔”、“汝( 女) ”两者的主要格位区别是体现在领格上。 自汉代之后,“尔”、“汝”这种格位上的区别发生了变化,它们的区别渐趋 模糊。冯春田先生在对先秦及汉代之后凡部典籍进行考察后指出,虽然从“二 者所处领格的比例看,总的情况仍然是尔居优势”,o ”但是“汝( 女) 处在领格的比例基本上是逐渐上升趋势的”。啪1 中阿含经中,“尔”无对 称代词用例,在需由对称代词用于领格时,“汝”完全排斥了“尔”。由此可 以大体推定,“汝”应当是其时十分口语化、大众化的一个词,而“尔”似 乎已经是一个文言色彩较为浓厚的词了。 我们知道,以“汝”、“尔”称人,在先秦时是很不礼貌的。汉魏六朝时, “汝”、“尔”在运用中虽然仍然具有这种意味( 意含轻贱) ,同时又逐渐表 现出尊长者以之称呼卑幼者,表示亲昵的感情色彩,这又以“汝”字更为常 见。本书中“汝”字的运用,诸如本小节所引例( 4 ) 和例( 1 6 ) 就反映了 此变化。 。到近代汉语时期,出现了一个沿用至今的对称代词“你”。直到目前,学 界对“你”的来源并未形成一致看法。传统的理论认为“尔”是“你”的前 身,即“你”来源于“尔”字。例如吕叔湘近代汉语指代词中说:“第 二身代词你就是古代的雨。”1 王力先生也说:“你,广韵:乃里切, 秦人呼傍人之称,似乎是唐代新产的一个词。其实,你也是一个强式, 是尔字古音保存在口语里。通雅说:“尔、汝、而、若乃 一声之转,雨又为尔,尔又作氽,俗书作你。”m 1 对于“两” 何时又变为“你”的问题,吕叔湘先生说:“那一定是在“雨”的语音跟读 音已经分歧之后,借这个来分别一下。”。 x 用“尔”,或许不是偶然的事情。我们知道,对称代词一般出现在会话的描 写中,应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当时口语的情形,也就是说,我们甚至可以猜 测,“尔”作对称代词,在当时的口语中也许已经近乎消亡了。基于本书对 称代词的使用状况,我们倾向于平山久雄先生的观点,也觉得“尔”作为一 个在口语中几乎消亡了的词,又进而发展成一个沿用至今具有长久生命力的 “你”,似乎是难以想象的。 l 一3 他称代词 中阿含经中出现的他称代词共3 个,分别是“之”、“其”、“彼”。 1 3 1 之 “之”,凡1 4 3 5 见。他称代词“之”2 8 1 见,全部用作宾语。 a 、“之”出现在 动- 之 式中,用作动词的宾语。共2 7 5 例。 a 、“之”可表单数、复数。它所称代的对象绝大多数都是第三人称,但 也有很少数称代说话人,即活用称代第一人称。 “之”表单数。如: ( 1 ) 王告之曰:“汝捕象师! 为我捕取野象将来,得已白我。”( 卷5 2 、 1 9 8 、9 0 6 ) ( 2 ) 是时,普吹螺人还取彼螺,以水净洗,便举向口,尽力吹之。( 卷 1 6 、7 l 、2 8 6 2 8 7 ) “之”表复数。如: ( 3 ) 汝往诣彼斯恕提梵志、居士所,而语之曰:“蜱肆王告斯恕提梵志、 居士:诸贤可住! 我与汝等共往见彼沙门鸠摩罗迦叶! ”( 卷1 6 、7 1 、2 8 0 ) ( 4 ) 此诸国土极大丰乐,多有人民,尽属天王,唯愿天王以法教之。( 卷 1 4 、6 7 、2 4 6 ) “之”有时表第一人称,用以表示对自己的谦称: ( 5 ) 尊者鸠摩罗迦叶告曰:“蜱肆,若欲问者,便可问之,我闻已当思。” ( 卷i 6 、7 l 、2 8 0 ) b 、“之”所代的人、物、事、处所等都能在上下文中找到。作为他称代 词,“之”是典型的回指( a n a p h o r a ) 形式,其功能是回指上文语境中出现 过的人、物、事、处所等,以便同上文取得衔接和照应,其回指对象通常以 先行词的形式出现在上文语境或者存在于说话现场。如: ( 6 ) 汝亦当复以此国政授汝太子,善教敕之。( 卷1 4 、6 7 、2 5 0 ) ( 7 ) 有一梵志,唯有一儿,心极爱念,忍意温润,视之无厌,忽便命终。 ( 卷、2 1 6 、1 0 2 6 ) 个别“之”所代对象在下文,这时“之”用于后指( c a t a p h o r a ) 。如: ( 8 ) 汝可自往,诣彼看之,为优婆离居士受沙门瞿昙化作弟子耶? ( 卷 3 2 、1 3 3 、5 6 3 ) ( 9 ) 天王! 当知我以极御治之,象宝已调,随天王意。( 卷1 4 、6 7 、2 4 6 ) b 、“之”用作介词的宾语,出现在动词之前: 介之动 ,仅2 见: ( 1 0 ) 彼群象辈常在前行,草为之蹋,水为之浑。( 卷4 7 、7 2 、3 0 7 ) c 、“之”用在固定格式 谓之 中,是一种表示对事物称谓的固定双宾 格式。“之”代被称谓事物,代其名称,4 见。如: ( 儿) 无病为涅椠,谓之无上灯;无忧无尘安,是说不移动。( 卷2 9 、 1 2 5 、5 1 7 ) ( 1 2 ) 若无此一切自举、责高、骄傲、安逸者,意谓之息。( 卷4 2 、1 6 2 、 7 3 2 ) l 一3 2 其 “其”字凡1 1 7 6 见,用作他称代词例8 0 4 见。其中,作定语7 1 8 例,作 主语4 8 例,作宾语2 2 例,作兼语1 6 例。 a 、“其”作定语,袭领属。如: ( 1 ) 尔时,善生居士子,父临终时,因六方故,遗敕其子。( 卷3 3 、1 3 5 、 5 8 5 x ( 1 6 ) 难提波罗陶师闻已,便作是念:“我有善利其家父母于七日亦 得欢乐。”( 卷1 2 、6 3 、2 1 9 ) ( 1 7 ) 我今腹熏犹如食豆,以如其像定自观其腹。( 卷3 0 、1 3 1 、3 0 ) b 、活用作对称例: ( 1 8 ) 阿那律陀! 汝等小时年幼童子,严爱其身。于后亲亲及其父 母皆相爱恋( 卷1 8 、7 7 、3 3 0 ) ( 1 9 ) 天王! 随意所欲,金及钱宝恣其所用,用已余者,还著水中。( 卷 1 4 、6 7 、2 4 8 ) l 一3 3 彼 在第9 、1 4 、1 6 、1 7 、3 l 和5 5 卷中,“彼”字凡6 7 8 见,用作他称代词 例共3 6 5 见。其中,作主语2 5 0 例,作定语3 6 例,作兼语5 例,作宾语7 4 铡( 动词宾语4 1 例,介词宾语3 3 例) 。 a 、“彼”作主语。如: ( 1 ) 彼是多闻阿罗诃也。( 卷1 6 、7 1 、2 7 9 ) ( 2 ) 若放牛几朝放泽中,晡收还村,彼还村时,便作是念( 卷5 5 、2 0 2 、 9 4 1 ) b 、“彼”作定语。如: ( 3 ) 我有亲亲疾病困笃,我往彼所,到已( 卷1 6 、7 l 、2 8 1 ) ( 4 ) 我常不信彼之所说。( 卷1 6 、7 1 、2 8 1 ) c 、“彼”作兼语。如: ( 5 ) 汝等将去反缚两手,令彼骑驴,打破败数,声如驴鸣。( 卷1 6 、7 l 、 2 8 1 ) d 、“彼”作宾语。如: ( 6 ) 若复有人为慈愍彼。( 卷1 6 、7 l 、2 8 2 ) ( 7 ) 世尊复念;此族姓子游行安乐,我今宁可为彼说法。( 卷1 7 、7 2 、 3 0 7 ) 1 3 4 他称代词小结 2 0 “之”起源很早,是甲骨文中唯一的他称代词形式,只用作宾语,又以 用作动词宾语为常。其后“之”也多用于宾位。中阿含经中他称代词“之” 在句法功能上与上古无别。 “其”用作他称代词较早见于金文。先秦两汉时期,。以充任定语为常, 作主语时限于用作偏正式主谓词组的主语,较少用作兼语,不具备充任独立 甸主语或宾语的句法功能。吕叔湘和王力先生都认为“其”作主语出现于南 北朝之后。杨伯峻、何乐士先生认为“其”用作独立句的主语这种现象出现 在南朝梁齐时代的口语之中,“可能是当时口语渠字音的误写”。”中 阿含经中有少量“其”充任独立句主语的用例,这是对前期语法的重要发 展。此外,“其”在中阿含经中既有用作介词宾语的用例,也有用作单 宾语和双宾句中间接宾语的用例,这同样体现出中古时期“其”在句法功能 上的重要发展。 “彼”作他称代词产生时代较晚,甲骨文和西周金文中未见,诗经中 有少数用例,而且常与“我”、“己”对举,仍有彼此比较的意味。汉代之后, 用作他称的用例逐渐增多,而且以用于宾位为常。中阿含经中,“彼”用 于宾位的频率仅为2 0 2 7 ,而用于主位的频率高达6 8 4 9 。虽然如此,“彼” 字的指示性依然很重。 1 4 旁称代词 中阿含经中旁称代词有“他人”、“人”、“他家”、“他”等4 个,旬 法功能及使用频率见附表3 。 l 一4 一l 他人 “他人”凡5 9 见。其中,作主语1 8 例,作宾语5 例,作定语1 6 例,作 兼语2 0 例,句法功能比较完备。 a 、“他人”作主语。如: ( 1 ) 彼燥革枯木颇作是念;他人持我去火烧,随意所用耶? ( 卷5 4 、 2 0 0 、9 2 9 ) ( 2 ) 母说子恶,子说母恶,父子、兄弟、姊妹、亲族共相说恶,况复他 人( 卷2 5 、9 9 、4 3 8 ) 2 1 上举例( 1 ) 中“他人”作大主语。例( 2 ) 是一个进逼复旬,分旬“况 复他人”承上省略谓语,留下的是可与上句主语并列而言的小主语。 b 、“他人”作宾语。如: ( 3 ) 君! 今当知我亲族强欲夺君妇嫁与他人,欲作何计? ( 卷6 0 、2 1 6 、 1 0 2 8 ) ( 4 ) 汝等若为他人拳权石掷,杖打刀斫时( 卷5 0 、1 9 3 、8 7 5 ) 例( 3 ) 中“他人”作动词的宾语,例( 4 ) 中作介词宾语。 c 、“他人”作定语。如: ( 5 ) 自有妇知足,不乐他人妻( 卷3 0 、1 2 8 、5 2 3 ) ( 6 ) 如来或有观,观他人心( 卷2 3 、9 2 、4 0 9 ) d 、“他人”作兼语。如: ( 7 ) 谓比丘得无欲,自知得无欲,不令他人知我无欲( 卷1 8 、7 4 、3 2 2 ) ( 8 ) 若有他人拳权石掷,杖打刀斫。( 卷5 0 、1 9 3 、8 7 5 ) 1 4 2 人 “人”字凡3 8 1 3 见,用作旁称代词例1 5 4 见。其中,用作主语例2 0 见, 用作定语例4 见,用作兼语例1 8 见,用作宾语例1 1 2 见( 动词宾语2 6 见, 介词宾语8 5 见,表人宾语1 见) 。 a 、“人”作主语。如: ( 1 )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人见汝等沙门”( 卷4 8 、1 8 2 、8 1 9 ) ( 2 ) 如是此憎诤,故为智所恶,若人见如是,谁不有憎者。( 卷3 9 、1 5 6 、 6 9 7 ) b 、“人”作定语。如: ( 3 ) 若欲分卫食,到人村邑间,如将铠缠络,常正念在前。( 卷3 4 、1 3 9 、 6 0 8 ) ( 4 ) 若众生畜生中,谓彼闻人大小便气,即走往趋彼,食彼食。( 卷5 3 、 1 9 9 、9 1 5 _ 9 1 6 ) c 、“人”作兼语。如: ( 5 ) 其物主者,随所欲夺,或教人夺,即便自夺( 卷5 5 、2 0 3 、9 5 3 ) ( 6 ) 不使入畏,令他得室( 卷1 9 、8 0 、3 5 2 ) d 、“人”作宾语。如: ( 7 ) 常起不懒惰,喜施人饮食。( 卷3 3 、1 3 5 、5 9 4 ) ( 8 ) 难提波罗陶师离治生不缚束人( 卷1 2 、6 3 、2 1 2 ) ( 9 ) 四者为人所疑。( 卷3 3 、1 3 5 、5 8 8 ) ( 1 0 ) 便为作字,名长生童子,寄人密养,渐已长大。( 卷1 7 、7 2 、3 0 2 ) 上举例( 7 ) 、( 8 ) 、( 9 ) 中,“人”分别用作近宾语( 表人宾语) 、动词宾 语和介词宾语。例( 1 0 ) 较为特殊,其虽然仍为动宾结构,可是动词“寄” 后的宾语“人”与动词之间既非受事与动作之间的关系,也不是施事与动作 之间的关系,这里的宾语( 杨伯俊、何乐士先生称为“关系宾语”) 与动词 “寄”之间隐含着语义介词,这种“动宾”式同“动于宾”式两种语 法结构在语义上是相通的。本句中宾语“人”只是与动作“寄”有关的一个 对象。 l 一4 3 他家 旁称代词“他家”全书仅3 见,均用作宾语。如: ( 1 ) 世尊复告诸比丘曰:“若有欲人贫穷举贷他家财物,世中举贷他家 财物,为大苦耶? ”( 卷2 9 、1 2 5 、5 1 4 ) 1 4 4 他 “他”字凡5 9 5 见,用作旁称代词例4 8 3 见。其中,用作主语8 5 见,定 语1 7 2 见,兼语2 5 见,宾语2 0 l 见。 a 、“他”作主语。如: ( 1 ) 他有慢,我无慢,当学渐损。( 卷2 3 、9 l 、4 0 6 ) ( 2 ) 彼为他说,丝为他说,如是展转无量百千,于摩纳意云何? ( 卷 3 5 、1 4 3 、6 2 0 ) b 、“他”作定语。如: ( 3 ) 世尊! 我闻跋耆不以力势而犯他妇、他童女也! ( 卷3 5 、1 4 2 、6 1 4 ) ( 4 ) 若有比丘不能蒋观于他心者,当自善观于己心。( 卷2 7 、1 0 9 、4 7 2 ) c 、“他”作兼语。如: ( 5 ) 使他安乐,言声具了,不使人畏,令他得定( 卷3 、1 6 、4 9 ) ( 6 ) 梵志不如是心行于布施,使他乍怨恨而怀憎嫉。( 卷3 8 、1 5 2 、6 7 1 ) d 、“他”作宾语。如: ( 7 ) 如是得此苦,前所受其殃,自受其殃已,于后便害他。( 卷3 0 、1 3 0 、 5 3 2 ) ( 8 ) 有自饶益,亦饶益他,饶益多人( 卷l 、l 、3 ) ( 9 ) 梵志i 犹如有人,强与他肉,而作是说:士夫可食,当与我直。( 卷 3 7 、1 5 0 、6 5 2 ) ( 1 0 ) 犹如有人负他五钱,为主所缚,乃至一钱亦为主所缚。( 卷3 、1 1 、 3 5 ) ( 1 1 ) 为自? 为他? ( 卷3 、1 6 、4 3 ) ( 1 2 ) 生如是家丑陋短寿,为他所使。( 卷5 3 、1 9 9 、9 1 7 ) “他”在上举例( 7 ) 、( 8 ) 中用作动词宾语,( 9 ) 、( 1 0 ) 中用作表人宾 语,( 1 1 ) 、( 1 2 ) 中用作介词宾语。作为旁称代词,“他”在指代功能上大体 与“我”、“自”等人称代词相对待,所以在具体的句子里常常可以看到“他” 与“我”、“自”等对举,如上举例( 1 ) 中的“我”和例( 8 ) 、( 1 1 ) 中的“自”, 这种情况下,“他”所指对象是“我自”之外的人。 1 4 5 旁称代词小结 旁称代词是和己称代词或自称代词相对的一种带有泛指的意味的代词形 式,表示涉及的对象是说话者不加强调或有意淡化、被排除在某一范围之外 的人。 “他人”出现很早,诗经中已有很多用例。先秦时期,“他人”和另 一个代词“人”是旁称代词的主要形式,“他人”也一直为之后的正统文言 沿用。西汉时期产生了! 旁( 傍) 人”,六朝时期用例较多,说明在当时口 语中“旁( 傍) 人”已占有一定地位。但是“旁( 傍) 人”和“他人”的区 别仍是存在的,“旁( 傍) 人多用以指称旁边的人,作别人,其他 人讲时也常常包括旁边的人,词义有模糊性和局限性,数量上也未超 过他人。”“唧中阿含经中,“他人”用例5 9 次,“旁( 傍) 人”没有 用例,说明在东晋时期的口语中,“他人”相对于“旁( 傍) 人”而言,仍 旧具有优势。近现代汉语中最为习见的“别人”,中古时期没有用例,就目 前所知,直到唐朝王梵志诗中,才首次发现其用作旁称代词的例子。 “人”本为名词,当用它称代除“自己”或“我”之外的人时,就应看 作代词。“人”作为旁称代词的用例在先秦典籍中就很常见,成为与“他人” 并行的旁称代词形式。汉魏六朝时,这一古已有之的旁称代词由于受到旁指 的指示代词和词尾“家”的影响,以“人”为中心,产生了多个旁指形式, 例如“馀人”、“他馀人”、“人家”、“他人家”、“他别人”、“别人”、“别人家” 等,这些形式都是一个或两个旁指代词加上一个“人”,或者再加上词尾“家” 形成的,其中“人家”和“别人”最终以符合汉语词汇发展总趋势的双音形 式,淘汰了单音节的“人”和三音节的“他人家”、“他别人”等,成为近现 代汉语旁称代词的基本形式。 “他”产生于西周末年,先秦两汉时只是一个表旁指的指示代词,相当 于现代汉语的“别”或“别的”,不作旁称代词,更不作他称代词。据郭锡 良先生统计,“他”在尚书、左传等十部先豢古籍中共用1 8 4 次,除7 次“其他”不算外,用作宾语3 3 次。用作定语1 4 4 次;在史记中,“他” 共使用8 9 次( 其中写作“佗”的8 次) ,除“其他”2 次外,8 1 次用作定语, 不用作定语的仅6 次。“他”的意义仍同先秦一样,只能作“别的”讲,而 不能理解为“别人”。郭锡良先生认为“他”字用法发生变化是在东汉后期, 到南北朝时期用作“别人”的意思已是普遍现 x 二是“他”所代替的人由无定转为有定。1 这种过渡到初唐时仍在继续,直 至盛唐“他”才最终在北方话中排除了其他他称代词,成为他称代词的唯一 形式,并且沿用至今。 l 一5 己称代词 己称代词也口q 反身称代词、复指代词、重指代词、表己身代词等,它的 作用主要是指代说话人话语中想要强调的中心人物。中阿含经中有己称 代词5 个,分别是“己”、“自”、“自己”、“己身”和“自己身”。 l 一5 1 己 “己”字凡1 1 2 见,单独用作己称代词1 0 3 次。有主语( 1 次,形式上 为“我己”) 、定语( 6 3 次) 和宾语( 3 9 次) 三种句法功能。 a 、“已”作主语。如: ( 1 ) 当知此食是我己分,为慈愍故,愿哀受之l ( 卷1 3 、6 6 、2 3 7 ) b 、“己”作定语。如: ( 2 ) 复问诸仙人日:“汝等为自知己父耶? ”( 卷3 7 、1 5 1 、6 6 1 ) ( 3 ) 鹦鹉摩纳都提子于后还家,见己白狗极大嗔恚( 卷4 4 、1 7 0 、 7 6 4 ) c 、“己”作宾语,作动词宾语1 3 次,如例( 4 ) 、( 5 ) ,介词宾语2 6 次, 如例( 6 ) 、( 7 ) 。 ( 4 ) 阿罗诃真人不以盗覆心,能自制己( 卷5 5 、2 0 2 、9 4 2 ) ( 5 ) 云何为四? 一者为彼舍己。( 卷3 3 、1 3 5 、5 9 1 ) ( 6 ) 彼不知言知为己为他( 卷3 、1 5 、4 5 ) ( 7 ) 乞求皆如法,立斋行布施;斋时无异乞,自于己乞求。( 卷3 9 、1 5 6 、 6 9 5 ) “己”可以指称话语中某一确定的对象,如上举例( 2 ) 、( 3 ) 、( 4 ) 、( 6 ) , 也可以泛指语境中未出现的某类主体,如例( 5 j 、( 7 ) 。当“己”用于确指 时,本句之内或上文语境里通常有先行词出现,如例( 3 ) 中的“鹦鹉摩 x “己”,所在的句子以及上文语境中并不出现先行词,“己”往往是用于指称 包括话语的交际双方以及其他人在内的群体,意义相当于“咱们( 自己) 人们( 自己) ”。 l 一5 2 自 “自”字凡1 7 5 2 见,用作己称代词例1 7 3 9 见。其中,单独使用1 5 6 2 见,主要作谓语( 动词、形容词) 修饰语,1 4 4 0 例,作主语7 0 例,作定语 4 9 例,作宾语3 例。与人称代词、指示代词或者名词( 以指人名词为主,指 物名词少见) 配合使用的形式1 7 7 例。 、“自”单独使用。 a 、“自”用作谓语修饰语。如: ( 1 ) 若村邑中,或有一人歌舞自娱,唯作女妓,欢乐如王。( 卷4 、 2 0 、6 8 ) ( z ) 拘萨罗王波斯匿再三自称姓名已,稽首佛足,却坐一面。( 卷5 9 、 2 1 3 、1 0 1 3 ) “自”作谓语修饰语时,其功能是复指句中已出现的名词或代词,或者 泛称句中未出现的某个主体。作动词修饰语时,动词可以带宾语( 如例2 ) , 有时不带宾语( 如例3 ) ,通常表示动作行为由自身发出,同时又以自身为对 象。 b 、“自”作主语。如: ( 3 ) 说义说法已,教复教止,自欢喜,令彼欢喜。( 卷2 9 、1 1 9 、5 0 1 ) ( 4 ) 自少欲,知足,称说少欲,知足( 卷2 、9 、2 5 ) c 、“自”作定语。如: ( 5 ) 彼因行自境界,从父所得( 卷1 5 、7 0 、2 7 8 ) ( 6 ) 彼若欲观自义,观他义,观俱义( 卷3 8 、1 5 2 、6 7 0 ) d 、“自”作宾语。如: ( 7 ) 为净? 为不净? 为自? 为他? ( 卷3 、1 4 、4 3 ) ( 8 ) 彼因自颠倒受解故,诬谤于我,为直伤害( 卷5 、2 0 0 、9 2 3 ) b 、配合使用形式。如: ( 9 ) 尊者赖吒悫罗白干父家不得布施( 卷3 l 、1 3 2 、5 4 4 ) ( 1 0 ) 长者躬自敷置高座,无量严饰。( 卷6 、2 8 、1 0 5 ) ( 1 1 ) 汝自年老,体转衰弊( 卷8 、3 3 、1 3 8 ) ( 1 2 ) 若汝等自知自见自觉( 卷5 4 、2 0 1 、9 3 9 ) ( 1 3 ) 水自涌出,盈流于外( 卷2 0 、8 1 、3 6 0 ) 在这种配合使用的形式中,“自”不限于指单数,如例( 1 2 ) ;可以指物, 如例( 1 3 ) 。 1 5 3 自己 中阿含经中“自己”3 见,用作主语2 例,定语1 例。 a 、“自己”作主语: ( 1 ) 彼一切想是无常想,是苦,是天。是谓自己有。( 卷1 8 、7 5 、3 2 7 ) ( 2 ) 若自己有者。( 卷1 8 、7 5 、3 2 7 ) b 、“自己”作定语: ( 3 ) 今我虽到自己境界( 卷3 1 、1 3 2 、5 4 7 ) 1 5 4 自己身 中阿含经中仅1 见,作宾语: ( 4 ) 系着自己身,爱乐无极已( 卷3 0 、1 2 9 、5 2 7 ) 1 5 _ 一5 己身 中阿含经中5 见,均作宾语。如: ( 5 ) 复取己身倒悬烟屋中。( 卷5 3 、1 9 9 、9 1 7 ) 1 5 6 己称代词小结 “己”是上古时期就被广泛使用的一个己称代词,最早的用例大约出现 于尚书中。左传、论语之后用例很多,可以用于宾位、主位和领 位,句法功能较为完备。中阿含经中“己”在句法功能上同上古时期完 全一致,三个格位上都有用例,但以用于领位为主,使用频率为6 1 ,用于 宾位的频率为3 7 9 ,用于主位仅一例,而且是同自称代词“我”组成的复 合形式“我己”做句中主谓短语的主语。 “自”在上古虽然即用来表示己称,但那时“却以代词的意义作副词用, 经常放在动词前面,它既不能作主语,纵使从旬意来说是动词宾语,也一样 在动词前”。“o 汉代之后,“自”逐渐摆脱了语法格位的局限,可以不直 接依附在动词或介词之前,“自”与动词或介词脱离,移到修饰动词或介词 的副词前,进而“自”又可以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词语前作定语。中阿含 经中“自”不仅仍沿用着其上古时的用法,而且也反映了其在中古时期的 变化。柳士镇先生所指出的,“自”在汉魏六朝时期的另一个新生的用法, 即“出现了类似指代性副词相、见”的用法,中阿含经中未见用例。 “自己”是两个同义的己称代词结合而成的复合形式,产生于汉魏时期。 “自己身”是由“自己”和“身”两个己称代词结合而成的,意思同“自己” 一样。“己身”是一个在先秦时就已存在的己称复合形式。中古常见的己称 代词形式,如“自身”、“自我”、“身自”等,中阿含经中未见用例。中 古以后,文献中己称代词的主要是“自己”、“自”、“己”并用,这种格局延 续至今。只是“自己”已成为现代汉语中最常用的己称代词,“自”、“己” 因为带有较强的文言色彩,且较多保留在固定短语中( 如自暴自弃、舍己为 人等) ,单独使用的频率并不高。 l 一6 与人称代词有关的几个问题 这里讨论中阿含经中表示人称代词复数形态的类及之词和尊称、谦 称等几个问题。 1 6 1 类及之词“曹”、“辈”、“等”、“比” 上古时期,人称代词单数、复数在字面上一般没有分别,而是采取同一 形式,加词表示多数仅是偶然现象。有时为明确表示多数,常在人称代词后 面加上“侪”、“曹”、“辈”、“等”、“属”等字,义为“一类人”、“” 一班人”。“侪”字最初见于左传,仅2 例,后世用例不多,中阿含经 中没有用例。“属”多见于汉代典籍,中# 可含经中“属”字出现了1 5 7 次, 只表示“眷属”和“属于”两个义项,没有表示多数的用法。“曹”表多数 的用法,出现于战国时期,汉代之后用例渐多。中阿含经中共4 例,“我 曹等”2 例,“汝曹”2 例,没有单独使用的情况。“辈”表多数的用法通行 于汉代及汉代之后。“辈”在汉代常作今天的“批”字用,之后也用如“回”、 “次”诸词。中阿含经中,“辈”出现了2 9 次,其中2 6 次用在数量上明 显表示多数的名词或名词词组之后,所指对象上可人可物。如: ( 1 ) 尔时,大象而作是念:我已1 | 冒脱彼群象辈( 卷1 7 、7 2 、3 0 7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