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离异与回归以王韬为个案看晚清知识分子的文化观 摘要 在晚清的历史背景下,从任何角度来说,王韬都是一个边缘人:他多次参加 科举考试却终生与举人无缘;他为官上书迸言却终生谋不了一官半职;他信仰中 国文化而又因特殊的机遇通晓西学;他忠于自己的祖国但又不得已“卖身事夷 , 甚至受清政府的通缉而远走他乡。或许正因为处于这种边缘地位,王韬才会有进 步的文化观。 在西方传教士和西方文化的长期影响下,在亲身游历欧洲的过程中,王韬突 破了传统的中国文化中心论,重新构建了崭新的近代文化观。 在处于转型时期的近代社会,王韬逐步从传统型的士大夫转变为近代意义上 的知识分子。文化的离异与回归现象在其身上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总而言之,对王韬个人来说其一生是不幸的,家庭的遭遇和经历的坎坷为他 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但对中国来说却又是幸运的,王韬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变迁作 出了历史贡献。 关键词:王韬,文化,边缘人,离异与回归 离异与回归以王韬为个案看晚清知识分子的文化观 a b s t r a c t v i e w e df r o ma n yp e r s p e c t i v e ,w a n gt a o w a sa l w a y sa tt h ee d g eo ft h es o c i e t y u n d e rt h eh i s t o r i c a la n dc u l t u r a lb a c k g r o u n do ft h el a t eq i n gd y n a s t y 。h a v i n g s i tf o r t h ei m p e r i a lc o m p e t i t i v ee x a m i n a t i o n sf o rm a n y t i m e s ,h en e v e rs u c c e e d e d i nb e c o m i n gap r o v i n c i a lc a n d i d a t ea n ds u b m i t t i n gm e m o r i a l sd i d n th e l ph i mt o w i na na c c e s st oas i n g l eo f f i c i a lp o s i t i o ne i t h e r 。h eb e l i e v e di nt h ec h i n e s e c u l t u r e ,a n dh a dag o o dm a s t e r yo ft h ew e s t e r nl e a r n i n g 。h ew a sl o y a lt oh i s m o t h e r l a n d ,b u th eh a dn oc h o i c eb u tt o “s e l lh i m s e l fa n ds e r v et h ew e s t 。 f i n a l l y , h ew a sl i s t e da sw a n t e db yt h eq i n gg o v e r n m e n ta n d h a dt of l e ea b r o a d 。 i tc a nb es a i dt h a ti tw a sh i se x p e r i e n c e si nt h a ts o c i e t yt h a th e l p e dh i mt og e t a d v a n c e dc u l t u r a iv a l u e s 。 i n f l u e n c e db yt h ew e s t e r nm i s s i o n a r i e sa n dt h ew e s t e r nc u l t u r ef o ral o n g t i m e ,w a n gt a ob r o k et h r o u g ht h ei d e o l o g yo f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 - c e n t r a l i t y a n db u i l tu pab r a n d - n e wm o d e r nc u l t u r a lv a l u e sa f t e rh i sv i s i tt oe u r o p e 。 i nt h et r a n s i e n tm o d e r n s o c i e t y , w a n gt a og r a d u a l l yb e c a m ef r o m t r a d i t i o n a ls c h o l a ri n t oam o d e r ns c h o l a r 。w a n gt a oe p i t o m i z e sc u l t u r er e v e r s i o n a n da l i e n a t i o np h e n o m e n o n 。 i ns h o r t ,w a n gt a o se x p e r i e n c e sb r o u g h th i m s e l fg r e a tm i s f o r t u n e ,b u ti t w a sf o r t u n a t ef o rt h ec h i n e s en a t i o n 。 i n d e e d ,w a n gt a om a d eg r e a t c o n t r i b u t i o n st ot h ec h a n g e so ft h em o d e r n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 。 k e yw o r d s :w a n gt a o ,c u l t u r e ,m a r g i n a lm a n ,r e v e r s i o na n da l i e n a t i o n 4 离异与回归以王韬为个案看晚清知识分子的文化观 绪论 王韬( 1 8 2 8 1 8 9 7 ) 是晚清著名资产阶级改革家、新闻学家。原名利宾,字兰 卿,后改名韬,字紫铨,号仲韬,晚年自号天南遁叟,驶园老民。江苏长州( 今 吴县) 人,1 8 4 5 年考取秀才。1 8 4 9 年受传教士麦都思之邀到上海墨海书馆从事编 校工作,参预翻译圣经和西方科技著作。1 8 6 2 年因化名黄畹上书太平天国, 被清政府通缉,在英国驻沪领事帮助下逃往香港。1 8 6 7 1 8 7 0 年漫游英法等国, 在此时期前后协助传教士理雅各翻译儒家经典。1 8 7 0 年返回香港后,组织中华 印务总局,1 8 7 4 年创办循环日报。1 8 7 9 年游历日本。1 8 8 4 年回到上海,出 任格致书院院长,晚年以著书自娱,1 8 9 7 年病逝。 王韬一生著书有4 0 余种,涉及领域非常广泛,既有经学史地方面,又有政 论科技方面,既有舆图掌故方面,又有游记文学方面,主要著作有驶园文录外 编、驶园尺牍、漫游随录、扶桑游记、普法战纪等。 从目前掌握的材料来看,国内对王韬的研究,最早开始于1 9 3 4 年。这一年, 谢兴尧发表了王韬上书太平天国事考,罗尔刚发表了上太平军书的黄碗考, 拉开了研究王韬的序幕。据党月异在王韬研究世纪回顾一文的分析,对王韬 的研究从解放前至2 0 0 2 年共有1 4 4 篇研究论文,三部专著。在该文中,党月异 还把王韬研究的发展阶段分为始发期( 1 9 3 4 1 9 4 9 年) 、持续期( 1 9 5 0 1 9 7 9 年) 、 发展期( 1 9 8 0 1 9 8 9 年) 和深人期( 1 9 9 0 2 0 0 0 年) 等四个阶段,并把王韬研究的主 要问题概括为王韬的生平事迹研究( 关于王韬为何上书太平天国、卒年问题:、 报刊事业、翻译事业、中外文化交流等) 、王韬的思想研究( 政治改革思想、教 育思想、社会伦理思想、史学思想、人才思想、商业思想、外交思想和军事思想 等) 和文学著作研究( 综合性研究、小说、诗歌、散文和文学史、专著有关内容 等) 。删 从2 0 0 3 年至今,关于王韬的研究,据清华大学主办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统计,共有9 0 篇左右的研究论文,研究内容除以上提及的领域之外,也涉及到王 韬的西方观、全球化思想等方面。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研究者对王韬的生平、事业和思想研究比较深入,成 果也比较丰富。但是,在众多的研究成果中,对王韬著作中自觉不自觉地表达出 。党月异王韬研究世纪回顾 j 德州学院学报,2 0 0 3 ,1 9 ( 5 ) 5 离异与回归以乇韬为个案看晚清知识分了的文化观 来的文化观念,进行较为专门、系统和集中的论述不多。相对于王韬其它领域的 较为深入的研究和丰富的研究成果,国内对王韬文化观的研究主要散见于王韬的 政治、经济思想和西方观等研究中,从深度上说,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和挖掘。就 现代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促进中西文化融合和中国近代化研究而言,王韬的文化 思想仍然是一项独具研究价值的课题。 本文的主要思路:首先,以1 8 5 9 年为界,以王韬的人生经历为线索,从其 华夷观、本末观和道器观等方面的转变具体分析王韬近代文化观的形成。其次, 从王韬所处的社会环境、与西方传教士、“条约口岸知识分子 的长期接触和西 方文化的体认及其本身的稳定外向型的性格等方面分析王韬文化观转变的因素。 最后,指出在处于转型的近代社会,王韬逐步从传统型的士大夫转变为近代意义 上的知识分子,文化的离异与回归在其身上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并充分凸现了王 韬文化边缘人的特征。 6 离异与回归以工韬为个案看晚清知识分了的文化观 一1 8 5 9 年前王韬的文化观:儒家正统思想 王韬文化观的转变,在时间上大致以1 8 5 9 年为界。在1 8 5 9 年前,王韬深受 传统文化的熏陶,具有强烈的功名心,儒家正统思想在总体上占据主导地位,对 西方的一切在总体上持否定态度。究其原因,与王韬从小所受的教育及其家庭背 景有关。 王韬,清道光八年( 1 8 2 8 年) 十月四日出生于苏州府长州县甫里村的诗书之 家。据王韬自述,其祖上原为“官宦之家”,乃“有明时巨族”,“族中多有位子 朝”,但到其父王昌桂时家道早已中落,不得已以教授生徒维持生计。王韬一辈 虽为兄弟姐妹六人,但随着其四个兄弟的相继去世和姐姐的出嫁,王韬实际承担 了重振家业的任务。王韬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传统儒家教育,“少承庭训,自九 岁以迄成童,毕读群经,旁涉诸史,一生学业悉基于此。为光宗耀祖和建功 立业,像许多传统知识分子一样,王韬参加了科举考试,1 8 4 5 年,王韬考取秀才。 1 8 4 8 年,王韬赴江南乡试不中。这次中举不成一度使王韬心灰意冷,志存高远的 王韬不得不终日里教读乡间,诗酒自娱。 1 8 4 9 年,王韬开始了人生命运的转折点。就在这一年,其父王昌桂因病去世, 又恰逢江南大水,为养家糊口,王韬被迫外出谋生赚钱,佣书上海墨海书馆,任 中文编辑。王韬于1 8 4 8 年第一次到上海时,虽对西方科技就表现出强烈的倾慕赞 美之情,“时西人麦都思主持墨海书馆,以活字板机器印书,竞谓创见。余特 往访之,坐甫定,即以晶杯注葡萄酒殷勤相劝,味甘色红,不啻公瑾醇醪 也后导观印书,车床以牛曳之,车轴旋转如飞,云一日可印数千番,诚巧而 捷矣。书楼俱以玻璃作窗圆然而,在1 8 5 9 年以前,王韬仍然是典型的“华 尊夷卑论 的维护者,带有浓厚的传统文化观的烙印,对旧社会、旧制度和旧阶 级仍抱有希望和幻想。具体来说: 1 、华夷观:坚持华尊夷卑,对“卖身事夷 行为充满悔恨之意。 王韬常引用左传“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来描述西方人,认为西人“隆 。王韬瞍园文录外编 m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 9 9 8 王韬漫游随录 m 长沙:湖南人民 i 版社,1 9 8 8 7 离异与回归以王韬为个案看晚清知识分了的文化观 准深目,思深而虑远,其性外刚而内阴鸷”,中国士人与之交往,将会“溃夷夏 之大防,为民心之蟊贼,其害有不可胜言,长此以往,“华风势将浸成夷俗,名 教大坏 酬刚。对自己与西方人士相处认为是“日与异类为伍 ,“耻莫大焉 ,“害 莫大焉”,谴责自己“败坏名教 ,后悔自己“误陷腥坛 ,1 1 。为此,他在与 谘卿舍弟中写道:“贫贱何足耻,富贵不可求,但当安吾贞守吾素而已,今人 得温饱,便不识名节为何物,可嗤可惜,我今亦蹈此辙,能不令人訾我短耶? 这种忏悔之意一直持续了十多年。在1 8 5 9 年,当王韬的朋友管小异向他说及拒 绝传教士延修旧约后,他写道:“当余初至时,曾无一人剖析义利,以决去 留,徒以全家衣食为忧,此一失足,后悔莫追。苟能辨其大闲,虽饿死牖下,亦 不往矣。”啦在整个社会处于“严夷夏之大防的氛围里,王韬坚持华尊夷卑 的思想也就不足为怪了。 2 、本末观:重农轻商思想 早年的王韬持有传统的农本商末的观点,他在代上苏抚李宫保书中说道: “天下之大利在农桑 ,“重农桑而抑末作 。对中外贸易,王韬过分强调中外国 情的不同,视其为大害,应驱除之。他在给他的朋友,时任曾国藩幕僚的周瞍甫 的信中写道:“天下大利之所在,即大害之所在,有目前以为甚便而后蒙其祸者, 当时以为无伤而久承其弊者,如今西人互市于中国是也。然识者以为中外异 治,民俗异宜,强弱异势,刚柔异性,溃夷夏之大防,为民心之蟊贼,其害有不 可胜言者矣。此诚心腹之大患也。有豪杰起,必当有以驱除之矣。”固王韬的这 种观点明显违背了近代历史的发展趋势。 3 、道器观:尊中学贬西学,反对学习西学 王韬认为中学和西学的区别和各自优势在于道和器,而器即所谓科学技术之 类,是属于末流,不足为道,学之必然是“不蒙其利,反受其害”。在与周驶 甫徵君书中,王韬集中表达了重道轻器、尊中学贬西学的传统观念。他说:“形 而上者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胜。中国立治近极者,必推陈 出新三者,文质得中,风醇民朴,人皆耻机心而贱机事,而西国所行者近于杂 霸之术,非纯王之政。 d 方行,汤志钧整理王韬u 记 z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7 圆王韬驳园j t 牍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5 9 8 离异与回归以王韬为个案看晚清知识分予的文化观 王韬虽然认为中国在“火器用于战 、“轮船用于海”和“语言文字以通彼此 之情 等三个方面有学习西方的必要,但这是出于不得己。对西方某些自然科学, 虽承认其比中国先进,但认为对身心性命之事、治国平天下而言,没有益处。他 说:“天算推步之学,中法固远不逮西法顾韬以为古法有用而今法无用。 即使天地间尽学此法,亦何裨于身心性命之事,治国平天下之道;而使天地间竞 无此法,亦非大缺陷事也。 对某些西方科学技术,虽承认其有用,但认为中国 不能效仿。他说:“至其器械造作之精,格致推测之妙,非无裨于日用者,而我 中国决不能行。其他奇技淫巧,概为无用之物,曾何足重。故韬谓此数者, 即中国不行,亦不足为病。至于西方政教一体、男女并嗣和君民同治等政治制 度,王韬强调中国与西方“中外异治,民俗异宜,强弱异势,刚柔异性”,斥之 为“立法之大谬,认为学之反而有害。 王韬传统的儒家思想还体现在其对通过科举考试考取功名之愿望非常强烈。 1 8 4 8 年,王韬中举不成,自称绝意科举,对朋友以得科名谓孝道的劝说,加以驳 斥。他在与杨醒逋中写道:“足下谓科名者,士子之进身,非得之不足为孝, 以是为仆劝,其意不可为不厚,然仆闻有一时之孝,有百世之孝,吾人立天地间, 纵不能造绝学,经纬当世,使天下钦为有用之才,亦当陶冶性灵,扬榷古今,传 其名以永世,若不问其心之所安,搏取功名富贵,以为父母光宠者,乌足道也 然而,在过去了将近十年后,王韬对功名之心仍然念念不忘。1 8 5 6 年,王韬到 昆山参加科考。1 8 5 8 年,对自己三十而立却事业无成感到懊恼,他写道:“堕地 以来,寒暑三十易。精神渐耗,志气渐颓,而学问无所成,事业无所就。 以至于做梦都想搏取功名,“梦予生前系姓贾,旋应省试获第 历不忘,心甚异之,不知何解也。”引删1 8 5 9 年,王韬又参加了 落孙山。科考未成的结局,使王韬一方面对“功名之心益灰”,但更多的是对功 名未就的自悔与自憾。他写道:“今复欲执笔为此,断不能如时世妆之争妍取怜 也,因此功名之心益灰。虽有名师益友,亦不能鞭策。念及辄自悔自憾也。 3 国王韬鼓园尺牍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5 9 叨行,汤忐钧整理王韬u 记 z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7 9 毙 离异与回归以乇韬为个案看晚清知识分子的文化观 二丰富的近代文化观 中国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比较稳定的“中国中心论” 的价值观和文化观,鄙中国屠于世界韵中央,把中国以外的民族视为“蛮夷”, 认为中国文化是世界文明的中心,并以此作为处理中国与其它民族之间交往的依 据和准则。正如美国汉学家费正清所说:“在对外关系方面,十九世纪初期的中 国国家和社会仍然认为自己是东亚文踢的中心。它和周围非中国入的关系是假定 以中国为中心的优越感这一神话为前提的中国这个国家已经逐渐形成了自 己在世界秩序中的形象,即雄踞于中国舞台之巅的天子是光被四表的。早期的历 史学家就提出了同心圆式的等级理论,据认为,地理距离越大的外围蛮夷与皇帝 的关系也就很淡,但不管怎样,他们仍得臣属于皇帝,和中国皇帝只能保持藩属 关系。这种观点虽然不时受到重创,但一直延续了下来 。叭呻5 然而,第一次鸦 片战争的失败和丧权辱国条约的签订使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一部分先进知识 分子初步意识到中国在某些方面不如西方,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倡导向西方学习。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的惨败,使中国落 后的一面更加暴露无遗,为维护统治,清政府开始了以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求强 求富为内容的洋务运动。在洋务运动时期,随着世界地图的传播和普及、人文地 理知识的渗透和扩展,使得“中国中心论的支柱一一“天圆地方的“九州 观念发生动摇,国人逐渐认识到中国只是大干世界中的一国,更不是世界的中心。 王韬近代文化观的形成也是首先从地理观的转变开始的。西事凡、四溟 补乘、俄志等介绍西方历史地理著作的完成和历时三年、历行数十国的欧洲 之行,使王韬的世界地理观更趋完善,并以此为基础,重新构建了近代文化观。 具体来说: 1 、新型的华夷观:华夷之辨。其不在地之内外,而受之于礼之 有无也。 传统夷夏观把民族之间的关系仅仅理解为一种文明与野蛮、高贵与卑贱的关 系。凡是牵涉郅西方的事物,都被赋予了“野蛮文化意义”,用夷来指称,如“英 国 美 费正清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剑桥中国晚清史h 卷 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1 9 8 5 1 0 离异与同归以工韬为个案看晚清知识分了的文化观 夷”、“夷船”、“驭夷 、“制夷”、“御夷 等等。但是,西方国家的强大和清朝的 落后所形成的强烈反差使王韬重新审视了传统的“华尊夷卑 思想,重新在心目 中勾画了西洋人和西洋各国的形象。 第一,不再认为西人是蛮夷,而是承认西人与华人一样,是文明、优秀的民 族。他写道:西方女子“姿质明莹,肌光发细,中国江南佳丽亦难于比美”。“道 垂于千百年,教讫于数万里,亦足以证明彼土有杰出之士”。引n 9 7 王韬改变了视 西方人是“犬羊成性 ,只知“图利 、“尚力 的观点。 第二,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关系,不是唯我独尊的单向主导局面,而是中 外鼎立相争的对等关系;不是上对下的朝贡与羁縻的关系,而是类似于春秋战国 时代诸侯争霸式的竞争关系。“今日泰西诸国之来中土,非同有宋之辽、金、元也。 无皮币之奉,无金缯之酬,无聘问庆吊之烦,无慰劳送迎之费;”m 他还写道: “诸国并以大海为门户,轮舟所指,百日可遍地球,于是纵横出入,段骚乎几有 与中国鼎立之势,而有似乎春秋时之列国。 引嘲由此,王韬告诫国人,如果 仍然“执春秋内中国外四夷之说,不正视客观现实,将有亡国之危险。 第三,中国在物质、制度和精神等文明各个方面已全面落后于西方。他说, 论物质文明,“中西同有车,而彼则以火车;中西同有驿递,而彼则以电音;中 西同有火器,而彼之枪炮独精;中西同有备御,而彼之炮台水雷独擅其胜;中西 同有陆兵水师,而彼之兵法独长。其他则彼之所考察,为我之所未知,彼之所讲 求,为我之所未及,如是者直不可以偻指数”;嘟论制度文明,泰西各国,“无 论政治大小,悉经议院妥酌,然后举行,故内则无苛虐残酷之为,外则有捍卫保 持之谊,常则尽懋迁经营之力,变则竭急公赴义之忱 。中国则不然,“民之所欲, 上未必知之而与之也;民之所恶,上未必察之而勿之施也 ; ( 叫2 ”论精神文明, 彼“雍容敬礼,守教怜人 ;而反观中国,“自汉至今,几二千余年,人情之诈伪 极矣,风俗之浇漓至矣 ,“所长者无他,日因循也,苟且也,蒙蔽也,粉饰也, 贪罔也,虚矫也。喜贡谀而恶直言,好货财而彼此交征利。其有深思远虑矫然出 众者,则必摈不见用。苟以一变之说进,其不哗然逐之者几希”。引叫 第四,中国处于危机之中,要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在全面审视了中西之间的 实力对比后,王韬指出,中国不能再沉浸于“人多地广,兵强财富 的盲目自大 。王韬瀛蠕杂志 m 长沙:岳麓书社,1 9 8 8 。工韬设冈文录外编 m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 9 9 8 1 1 离异与回归以王韬为个案看晚清知识分子的文化观 之中,过去万邦来朝的历史格局已不复存在。他写道:“前时中国史册所称入贡 为某某国者,今无一二焉,令人思之,几不寒而栗”。叭n 而中国作为地球中灵 秀沃腴之壤,早已是西方各国觊觎的对象,而统治者仍寄希望于以不平等条约换 取暂时的和平。对此,王韬指出“立约不足恃”,他写道:“立约一事,本非有所 甚爱而敦辑睦之谊也,亦非有所甚畏而联与国之欢也。不过势均力敌,彼此无如 之何。或意有所欲取而姑以此款之,或计有所欲行而先以此尝之,若利无所得, 则先不能守矣。故夫约之立也,己强人弱,则不肯永守:己弱人强,则不能终守; 或彼此皆强,而其约不便于己,亦必不欲久守。 引陀在王韬看来,条约只不过 是中西双方之间利益、实力相互均衡的结果,因而“国强则公法我得而废之,亦 得而兴之,国偌则我欲用公法,而公法不为我用 。叭聊更为可贵的是,面对危 机,与国人消极悲观的心态相比,王韬显示了一种积极、乐观的进取精神。他认 为,欧洲列强会聚中国,并非祸中国、弱中国,只要我们改革自强,“可以转祸 为福,变弱为强 。删 第五,他总结出判断“华 与“夷 的标准在于“礼之有无 。他说:“华夷 之辨,其不在地之内外,而受之于礼之有无也。苟有礼也,夷可进为华,苟无礼 也,华则变为夷”。叭删 王韬的新型华夷观充分表明了王韬认识到了天下已不再是中国“大一统”的 天下,而且中国只是世界格局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一国,比照传统的“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 、“中国即天下 的落后天下观,显示了王韬思想的进步性。 2 、新型的本末观:恃商为国本和国佐工商观 欧洲之行使王韬认识到工商贸易的充分发展是英国等国家富裕强大的内在 因素,他写道:“自兴刳木之制以业,所造船舶,未有若英国之盛者也。民间贸 易转输,远至数万里外,以贱征贵,以贵征贱,取利于异邦,而纳税于本国,国 富民强,率由乎此。叭n 7 ”又“贸易之道广矣,通有无,权缓急,征贵贱,便远 近,其利至于无穷商富即国富,一旦有事,可以供输糈饷。此西国所以恃商 为国本欤。 因而主张要大力发展近代工商业,把机器大生产贯彻到矿山、交 通、制造和金融等各种行业中。他写道:“辟东路以通平陆,设电线以速邮传, 开矿务以采煤铁五金,铸钱圆以便商民,足国用,制机器以兴织造,许民间 。王韬驶园文录外编 m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 9 9 8 1 2 离异与同归以千韬为个案看晚清知识分子的文化观 用轮船以达内河,立公司以贸易于外洋”。 对国家与工商业的关系,王韬赞赏英国政府的保商、助商态度,而对清政府 的轻商、病商的作法提出批评。他写道:“西国于商民,皆官为之调剂翼助,故 利溥而用无不足;我皆听商民之自为,而时且遏抑剥损之,故上下交失其利。 因而主张国家不应该仅仅是工商业的征税机构,还应该服务和保护工商业的发 展。具体来说,政府要增设商部进行指导、派驻军队进行保护和建立银行、专利 局、保险公司等近代化的社会服务设施。他写道:“今日中国欲制西人而自强, 亦莫如由商务始;欲商务之旺,莫如设立商务局始。”又“今当轴者业经奏准轮 船招商遍行各处,保险公司例可二三年间创行,以中国之人保中国之货将来 以中国之货物运行于外洋,则保险之设,亦由中国而外洋,随地立局,与轮船公 司相为左右。这一切都表明王韬不但已突破了传统本末观的窠臼,而且在深度 与广度上也大大超过了古代开明思想家重商思想的高度。 3 、新型的道器观:主张学习西方,在中国推行西方民主制度 王韬原先只承认西方以形而下之器胜,形而上之道则是中国胜于西方,并且 以强调中国国情为由,认为学习西方对中国无多大益处。而此时的王韬对西方科 技与文化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王韬看来,要学习西方,不能只是仿造 坚船利炮,派遣幼章留学,那不过是“袭皮毛,有其名而鲜其实也 。嘲进而, 他指出:“洋务之要,首在借法自强,非由练兵士,整边防,讲火器,制舟舰, 以竭其长,终不能与泰西诸国并驾而齐驱,顾此其外而焉者也,至内焉者, 仍当由我国之政治,所谓本也。其大焉者,亦惟是肃官常,端士习,厚风俗,正 人心而已 。 王韬十分赞赏西方民主制度。他写道:“泰西之国有三:一日君主之国,一 日民主之国,一日君民共主之国。一人主治于上而百执事万姓奔走于下,令出而 必行,言出而莫违,此君主也。国家有事,下之议院,众以为可行则行,不可则 止,统领但总其大成而已,此民主也。朝廷有兵刑礼乐赏罚诸大政,必集众于上 下议院,君可而民否,不能行,民可而君否,亦不能行也,此君民共主也。三 者相比,王韬最推崇的政体是君民共主。只有君主立宪制能使“上下相通,民隐 。王韬设园文录外编 m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 9 9 8 1 3 离异与同归以上韬为个案看晚清知识分子的文化观 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都俞吁哺,犹有三代以上之遗意焉”。晰而中国 的封建专制制度只会使“堂廉高深,舆情隔阂,民之视君如仰天然,九闾之远,谁得 而叩之! 虽疾痛惨怛,不得而知民;是哀号呼吁,不得而闻也。叭” 不仅如此,王韬通过中国与欧洲之间基本情况的对比,观察到上下一心,君 民共治是欧洲强大的主要原因。因此极力主张在中国推行西方民主政治。他写道: “欧洲诸邦,土地不如中国,人民不如中国,然而能横于天下者,在乎上下一心, 君民共治。我中国民人为四大洲最,乃独欺藐于强邻悍敌,则由上下之交不通, 君民之争不亲,一手秉权于上,而百姓不得参议于下也。诚如西国之法,行之于 天下,天下之民其孰不起而环卫我中国今我朝廷诚能与众民共政事,同忧乐, 并治天下,开诚布公,相见以天撤堂帘之高远,忘殿陛之尊严,除无谓之忌 讳将见众民激励一生,其气磅薄于罔外,复何有乎俄人。我中国自强之道, 亦不外是乎耳。 更为难得的是,通过对英国等欧洲国家的民主制度和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于 各自国家实力影响的比较,王韬强调如何对待民众是关乎国家富强的大事。他写 道:“天下之治,以民为先,所谓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也”:“天下何以治,得民 心而已,天下何以乱,失民心而已 。眦“今夫富国强兵之本,系于民而已 矣 。叭嘲提醒统治者不要再以民为弱、为贱、为愚,否则必将不得善终。在这 基础上,王韬进一步提出了富民的主张,认为国家“夫能与民同其利者,民必与 上同其害,与民共其乐者,民必与上共其忧。”要“许民间设立公司,听其自为, 而官常保助之,毋遏抑之 。引町0 1 以上一切都表明王韬已超越了古代开明思想家 重民思想的高度。 在晚年,王韬对道器观,尤其是对学习西方又有了新的认识。1 8 7 9 年的日 本之行,他与日人谈及如何效法西方的时候,提出了“为治者不必尽与西方同 的观点引帖。并以安息日为例加以阐述。他指出安息日乃为古礼,对不同人群有 着不同的意义。对于富贵者而言,安息日是“籍以养身心,恣游览 ,而对于贫 贱者而言,并无苛守之必要,因为贫者需要每天工作以维持生计,否则生存都很 困难。王韬对于时人仿效西人的态度颇不以为然:“余谓仿效西法,至今日可谓 国王韬设园文录外编 m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 9 9 8 王韬段园,弋牍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5 9 千韬漫游随录 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 9 8 8 1 4 离异j 回归以王韬为个案看晚清知识分了的文化观 极盛。然究其实,尚属皮毛。并有不必学而学之者,亦有断不可学而学之者。又其 病在行之太骤,而摹之太似也。 姒盯蛳这些观点,是王韬数十年人生经历的经验总 结,为世人如何更好的学习西方提供了理论指导。 4 、文化观:文化大同说 第一,肯定西方文化的独立性和西方文化的实用性,他曾说:“余尝为中国 曾开文字之先声,诗词传奇,古乐府之类,西人必知之者鲜矣,抑知亦不然,希 腊素推为文学之祖,有诗人和马( 今译荷马一笔者注) 在耶。 副他还说,泰西 文教学用结合,远非中国空疏之学所能比拟。如英国大学考试“所考非止一材一 艺己也,历算、兵法、天文、地理、书画、音乐,又有专习各国之语言文字者。 如此,庶非囿于一隅者可比。故英国学问之士,俱有实际;其所习武备、文艺, 均可实见诸措施;坐而言者,可以起而行也。 叭m 鳓 第二,承认东西方文化之间的相通性,“东方有圣人焉,此心同,此理同也; 西方有圣人焉,此心同,此理同也。盖人心之所向,即天理之所示,必有人焉, 融会贯通而使之同”。嘲 第三,东西方文化必将走向同一。“今日欧洲诸国日臻强盛,智慧之士造火 轮舟车,以通同洲异洲诸国,东西半球足迹几无不遍,穷岛异民几无不至,合一 之机将兆于此。夫民既由分而合,则道亦将由异而同。形而上者日道,形而下者 日器,道不能即通,则先假器以通之,火轮舟车皆所以载道而行者也。 啦最 后终将“道同而理一2 订。 王韬的文化大同说第一次明确地揭示了全球文化终将走向同一的规律性现 象,这与当时许多知识分子沉浸于“天朝上国”的神话之中,耻于谈论西学相比, 充分显示了王韬思想的深邃。 国千韬漫游随录 m 长沙:湖南人民 i 版社,1 9 8 8 。方行,汤志钧整理乇韬日记 z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7 王韬驶园文录外编 m 郑州:中州古籍i i j 版社,1 9 9 8 离异与回归以乇韬为个案看晚清知识分子的文化观 三王韬近代文化观形成的因素 在上海,王韬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参与科学活动,逐渐接受了其中部分的科 学知识及其科学精神,尤其是南遁香港,西极欧域的经历,对他旧思想、旧观念 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和震荡,通过亲身感受西方之物和西方之学,与西方之人和条 约口岸知识分子亲密交往,促使了王韬近代文化观的形成。 1 、环境因素:上海一香港一欧洲的经历 相比中国大陆内地,上海和香港都是属于资本主义程度比较高的地区,是中 西通商交流的集会之地,汇集了泰西物质文明的诸多成就,也是“思想文化的前 线和不同文化间冲突的前哨。它们“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某种高度凝聚性、自 容性的沿海环境的可交替部分。归根到底,这两个地区的共同文化和制度特征使 得这种往来活动十分自然 。“最明显的并被他们的海外阅历所加强的简 单事实是,他们深入细致地天天接触西方人、西方制度、西方行为方式,受到西 方的文化和物质影响 。 王韬从乡村来到开埠不久、中西通商互市的上海时,就对上海留下了深刻印 象:一入黄浦中,气象颇异。从舟中遥望之,烟水苍茫,帆樯历乱,浦滨一带,率皆 西人舍宇,楼阁峥嵘,缥缈云外,飞瓮画栋,碧槛珠帘。此中有人,呼之欲出:然几如 海外三神山,可望而不可及也。町2 正如英人干德利在中国的今昔一书中所 说:“曾有一次,人们有力地指出,上海的工部局是在中国最好的宣教士。这意 思是说,上海的外国租界是一个实例,阐明西方文明的优点。每年成千上万的中 国人由帝国他处去过上海,他们可以看到美丽的建筑,整洁的街道,燃着电灯, 或瓦斯灯;他们可以看到机器、自来水、电报、电话、火轮船、公园。他们在这 里所得到的印象,必然多少传到内地去。” 7 国内学者在研究上海为何成为西 方文化输入的中心时曾指出:在近代中国先后存在的二十多个外国租界中,上海 租界设立最早,面积最大,历时最久。租界的存在,为西方文化比较系统地、迅 速地、少受约束地输入上海提供了便利条件。特殊的城市格局一华界、公共租界、 法租界一市三治,为中西文化交流、融合提供了相对从容的环境。近代上海因中 美 柯文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一王韬与晚清革命 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 0 0 3 。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 八) z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6 1 1 6 离异与同归以王韬为个案看晚清知识分了的文化观 国文化传统的边缘性特点和近代性因素,弱化了对西方文化的排拒力。同时上海 社会移民人口特点,传统士绅角色缺位,使得近代上海文化呈无霸权状态,有利 于异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近代上海不中不西、亦中亦西,是中西不同文化共存、 交流、融合的状态。总之,上海租界变成东方文化世界中的一块西方文化“飞 地”,通过租界所体现的西方文化和和西方文明使上海人对西来文化,由诧异、 羡慕而仿效、拿来。王韬地处上海,也深受影响。 1 8 6 2 年因祸逃避香港,在香港港湾,王韬所见到的是:香港本一荒岛,山下平 地距海只寻丈。西人擘画经营,不遗余力,几于学精卫之填海,效愚公之移山。尺 地寸金,价昂无埒。沿海一带多开设行铺,就山曲折之势分为三环:日上环、中环、 下环,后又增为四环,俗亦呼日裙带路,借取其形似也。引嘟注意到香港从南 方荒岛发展成为一个政治、经济和文化都颇具规模的东方“雄镇 ,尤其是资本 主义制度下香港的发展与进步,这与封建制度下中国大陆内地的停滞和落后,形 成了强烈的反差。“居是邦者,率以财雄,每脱略礼文,迂嗤道德”。两种不同 社会经济形态所造成的巨大反差,对王韬触动极大。同时,王韬潜心著述,写出 了大量有关西学知识的著作,如火器略说、法国志略、普法战纪和翁 牖余谈等,内容涉及西方的科学技术、政治制度和历史地理等知识。此外,王 韬还效仿西方,创办循环日报,大力宣传西学,鼓吹变法。概括地说,上海 和香港地处中西文化交流要道,作为中国最早传播西学的基地和中国率先接受西 方影响的地区,成为了王韬观察近代西方文明的窗口,王韬在这两个地区生活了 3 0 多年,并且是其生命中的黄金时期,对王韬思想的转变产生了正面的催化作 用。 欧洲之行更是让王韬亲眼目睹了世界格局的真实面貌和世界各国的迅猛发 展,亲身感受了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先进与优越,促使他彻底抛弃了传统的落后 思想。1 8 6 7 年底,王韬动身前往欧洲,历行数十国。旅欧三年的经历,使王韬“眼 界顿开,几若别一世宙。王韬每到一地,“览其山川之诡异,察其民俗之醇漓, 识其国势之盛衰,观其兵力之强弱”。剧删尤其是英国、法国的强盛和文明对王 韬触动很大。 o 熊月之 :海租界与文化融合 j 学术月刊,2 0 0 2 ,( 5 ) :5 6 6 2 。7 0 国王韬漫游随录 m 长沙:湖南人民f l :版社,1 9 8 8 国王韬馊园义录外编 m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 9 9 8 1 7 离异与同归以王韬为个案看晚清知识分了的文化观 在法国,马赛、巴黎等城市的繁华和富庶给王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初抵法 国马赛,王韬两眼所见是:至此始知海外圜簋之盛,屋宇之华。格局堂皇,楼台金碧, 借七八层。画槛雕阑,疑在霄汉;齐云落星,无足炫耀。街衢宽广,车流水,马游龙, 往来如织。灯火密于星辰,无异焰摩天上。寓舍供奉之奢,陈设之丽,殆所未 有。觉货物殷阒,人民众庶,商贾骈蕃,即在法国中亦可屈一指。“法京巴黎, 为欧洲一大都会。其人物之殷阗,宫室之壮丽,居处之繁华,园林之美胜,甲于 一时,殆无与俪,居民百余万。寓舍闳敞,悉六七层,画栋雕瓮,金碧辉耀。 ( p 8 4 ) 在英国,王韬译书之余,参观了医院、监狱、博物馆、图书馆、电信局、印 刷厂等近代化机构,全方位的观察和研究了英国资本主义的方方面面,考察涉及 的内容多,范围广。在王韬看来,“盖其国以礼义为教,而不专恃甲兵;以仁信为 基,而不先尚诈力;以教化德泽为本,而不徒讲富强。欧洲诸邦皆能如是,固足以 持久而不敝也。即如英土,虽偏在北隅,而无敌国外患者已千余年矣,谓非其著效 之一端哉! 余就事实言之,勿徒作颂美西人观可也。”柳“盖英邦实为西土 之沃国”。1 2 具体说: 第一,王韬观察到英国市政设施的先进和便利。如为解决城市街上污水横流 的问题,英国设立了排水暗沟,“每日清晨,有水车洒扫沙尘,纤垢不留,杂污务尽。 地中亦设长渠,以消污水。1 0 ”又自来水和煤气灯等现代化化设施的广泛应用, 极大方便了居民的生活。公园和花园遍布各地。王韬还发现英国的园林与中国的 本质区别,那就是中国的园林为私人所有,为达官贵人服务的;而英国的园林属于 公共服务设施,是为市民服务的,“左右邻皆有管钥,出入自便”。1 0 d 第二,王韬发现在英国几乎所有行业都采用机器化大生产方式。在印刷厂, “浇字、铸板、印刷、装订。无不纯以机器行事”在纺织厂,“自缉丝、编 线、濯染、排比、舒架、经纬成匹之后平熨、量卷,无一非机器为助,人但在旁 收纵转易而已。力不费而功倍捷,诚功夺天工矣”。1 3 第三,王韬观察到英国典章制度的优越。对英国的专利制度,王韬极为欣赏。 “英人心思慧巧,于制造一切器物,务探奥窍,穷极精微,多有因此而致奇富者。 此固见其用心之精,亦由国家有以鼓舞而裁成之,而官隐为之助也如器有实 。王韬漫游随录 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 9 8 8 1 8 离异与回归以于韬为个案看晚清知识分子的文化观 用,而官不以为然,及禁人私摹,而官反用之者,皆可讼诸刑司。人有一得之技, 虽朝廷不能以势相抑,故人勇于从事也。”在伦敦时王韬还专门前往英国国会参 观:“有集设计院,国中遇有大政重务,宰辅公侯、荐绅士庶,群集而建议 于斯,参酌可否,剖析是非,实重地也。”卜1 1 , 第四,王韬还发现英国风俗比较淳朴。“英国风俗淳厚,物产蕃蔗。豪富之家, 费广用奢;而贫寒之户,勤工力做。日竞新奇巧之艺,地少慵怠游惰之民。尤可羡 者,人知逊让,心多悫诚。国中士庶往来,常少斗争欺侮之事。异域客民族居其地 者,恒见亲爱,绝少猜疑,无论中土,外邦之风俗尚有如此者,吾见亦罕矣。叫 总之,与中国的贫弱交加相比,西方的繁荣富强文明的客观现实,促使王韬 进一步加速了从传统的儒家正统思想到近代文化观的转变。 2 、人的因素:“条约口岸知识分子”和西方传教士的影响 在十九世纪中期的上海,出现了一种被称为新兴“条约口岸知识分子 。“他 们许多都曾深受儒学经典训练,取得秀才资格,而又起码部分是因西方人在上海 的出现所创造的新的就业机会而来到上海的。就整体而言,他们代表了中国 大地上一种新的社会现象条约口岸知识分子,起初,他们的工作对中国 主流中的种种事件似乎几无影响,但最终他们所提出的东西却与中国的实际需要 逐渐吻合。固王韬与他们之间交往密切,成为莫逆之交。在议园老民自传中, 王韬写道“沪上虽为全吴尽境而当南北要冲,四方冠盖往来无虚日,名流硕彦 接迹来游,老民俱与之修士相见礼,投搞赠经,无不以国士目之。中如姚梅伯、 张啸山、周驶甫、龚孝拱,其交尤密。西馆中,则有海宁李壬叔、宝山蒋剑人、 江宁管小异、华亭郭友松并负才名,皆与老民为莫逆交。 李善兰( 1 8 11 - - 1 8 8 2 ) ,字壬叔,浙江海宁人,诸生出身,晚清著名数学家, 著有几何原本( 后九卷) 、重学、几何原本圈锥曲线说、谈天、代数 学、代微积拾级、植物学、数理等八种之多。曾一度进入曾国藩幕,后 任同文馆算学总教习。从王韬日记中可以看出,在t 8 5 2 年1 0 月间,王韬与李善兰 几乎每隔一天就互相拜访或共同喝茶饮酒一次。上海画家胡公寿特地为王韬、李 善兰和蒋敦复作海天三友图,以志三人深厚友谊。 国王韬漫游随录 m 长沙:湖南人民 版社,1 9 8 8 圆 美 柯文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一王韬与晚清革命 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 0 0 3 工韬锼园文录外编 m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 9 9 8 1 9 离异与回归以千韬为个案看晚清知识分子的文化观 蒋敦复( 1 8 0 8 1 8 6 7 ) ,字茂才,一字纯甫,号剑人,上海宝山县人,诸生出 身,著有大唐西域记、大英国志等书籍。在王韬日记中,就有两人初次相 识一同饮酒的记载。 管嗣复( ? 一1 8 6 0 ) ,字小异,江宁人,秀才出身,著有西医略论、妇 婴新说、内科新说、联邦志略等。在王韬日记中,有关于管小异事情的记 载:“近得新知数人,乐数晨夕,旅窗得此,聊以破除烦愈。一江宁管小异,一 吴门梁问斋,一姚江周双庚。小异名嗣复。江宁茂才,家乡残破,避难邓尉。西 士艾约瑟至吴遇之,与之谈禅,极相契合,载之俱来,同合信翻译医书。一载之 间,著有西医略论、妇婴新说二种,俱已锡版。合信自n - - 百年后,此书 可不胫而走矣。 张文虎( 1 8 0 8 1 8 8 5 ) ,字啸山,一字孟彪,别号天目山樵,江苏南汇人,贡 生出身,晚清著名数学家。在王韬日记中有两人书信往来的记载:“此间如蒋、 李二君,每及执事,辄盛口不置,中心藏之,未面已亲乃近者郭君友松适馆 于此,谈经之暇,偶述执事曾道及瀚,辄加心许,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甘肃省武威工程职业学校招聘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夺冠)
- 2025年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农业农村局公开招聘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一套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年衢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引才聚智‘医’起向未来”医疗卫生人才招聘78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模拟题)
- 2025年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山东省师范类高校学生从业技能大赛一、二等奖获得者(13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夺冠系列)
- 2025福建福州市闽清县招聘乡镇社会救助协管员2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完整答案详解
- 2025广东深圳市特区建工招聘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参考
- 2025广东阳春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招募31人(第三期)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1套完整答案详解
- 2025贵州省第二人民医院第十三届贵州人才博览会引才招聘13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1套参考答案详解
- 2025湖南长沙市望城区卫健人才公开引进29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名师系列)
- 2025年衢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衢州市人民医院招聘编外人员20人模拟试卷附答案详解(黄金题型)
- 2025房屋宅基地买卖合同
- 高一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与测试题
-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2025-2026学年高三第一学期开学质量检测语文(含答案)
- 2025年南网春招笔试试题及答案
- 2025餐饮业简易劳动合同范本下载
- 基于PLC的果园灌溉施肥系统设计
- 南通蓝浦环评报告书
- 商户维护与管理办法
- 2025年武汉市中考英语试卷真题(含答案)
- 无人机清洗玻璃幕墙技术规范
- 浙江省舟山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物理+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