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李、杨爱情故事的传承与流变——以历代小说笔记、日本物语文学为例.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李、杨爱情故事的传承与流变——以历代小说笔记、日本物语文学为例.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李、杨爱情故事的传承与流变——以历代小说笔记、日本物语文学为例.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李、杨爱情故事的传承与流变——以历代小说笔记、日本物语文学为例.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李、杨爱情故事的传承与流变——以历代小说笔记、日本物语文学为例.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李、杨爱情故事的传承与流变——以历代小说笔记、日本物语文学为例.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师范火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论文题目:李杨故事的传承与流变以历代小说笔记、日本物语文学为例 专业:中国古代文学 研究生姓名:程芳 指导老师:顾鸣塘教授 摘要 李隆基、杨玉环的爱情故事是广为人知的古典文学题材之一。本论文主要以 历代小说笔记中所反映的李杨故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些小说笔记中涉及情节 之史实与虚构的分析,对李杨故事的原貌有一个比较清晰而全面的认识。 通过对小说笔记中李、杨人物形象演变的特点以及马嵬志中所收历代评 论的状况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认识李杨故事在小说笔记文学样式中表现出的特 点。 另外,白居易的长恨歌传到日本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李杨故 事为日本作家所广泛引用和借鉴。日本古代物语文学中的作品,有不少都是涉及 到李杨故事的。但在情节的安排、人物形象的塑造等方面,中日两国的文学作品 却各有特点。日本古代物语文学在借鉴这一题材的过程中,也揉合进了本民族的 文学特色。本文主要选取了日本物语文学中的几部代表作品,通过对这几部作品 相关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中日两国对同一故事题材的不同反映情况。 关键词 李杨故事、笔记小说、物语文学 上海师范火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英文摘要 t h el o v es t o r ya b o u tl il o n g j ia n dy a n gy u h u a ni so n et h e m eo fw h i c ha r e w e l l k n o w nc l a s s i c a ll i t e r a t u r e t h eo b je c tt os t u d yo ft h i st h e s i si st h es t o r i e sa b o u t l ia n dy a n gi nt h en o v e lo fh i s t o r y a n dt h r o u g ht h ea n a l y s i so fh i s t o r i c a lf a c t sa n d f i c t i o na b o u tt h en o t e so ft h e s en o v e l s ,t h eh i s t o r i c a lt h e m e so ft h eo r i g i n a ls t o r yo fl i a n dy a n gh a sam o r ec l e a ra n d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s u b j e c tt of u r t h e rr e c o g n i z et h el i t e r a r ys t y l ei nt h en o v e lf e a t u r e so f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w i t ham e t h o dw h i c ht h r o u g h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 c h a r a c t e r sl ia n d y a n gi nt h en o v e ln o t e sa n d ”m aw e iz h i ”i nt h ep a s tc o m m e n t sr e c e i v e da na n a l y s i s o ft h es i t u a t i o n i na d d i t i o n ,t h eb a ij u y i s e v e r l a s t i n gr e g r e t ”s p r e a d e dt oj a p a n ,a n dh a v eh a da g r e a ti m p a c t ,e s p e c i a l l yt h es t o r yo f l iy a n g w i d e l yu s e db yj a p a n e s ew r i t e r i n j a p a n e s ea n c i e n tw o r k s o fl i t e r a t u r e ,m a n ya r ei n v o l v e di nt h es t o r yo fl iy a n g h o w e v e r ,i nt h ec i r c u m s t a n c e so ft h ea r r a n g e m e n t ,t h es h a p eo fc h a r a c t e r s ,e c t ,t h e c h i n e s ea n dj a p a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h a si t so w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i nt h ep r o c e s so fd r a w i n go nt h i st h e m e ,s t o r yo fa n c i e n tj a p a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a l s o b l e n di n t o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en a t i o n sl i t e r a t u r e c h a p t e ri i io ft h i st h e s i sm a i n l y s e l e c t e daf e w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w o r k sf r o mt h ej a p a n e s ea n c i e n tl i t e r a t u r e b ya n a l y s i n g t h e s ew o r k s ,w ec a nk n o wd i f f e r e n tm a n i f e s t a t i o n so ft h es a m es u b je c tm a t t e r b e t w e e nc h i n aa n d j a p a n k e y w o r d h t h es t o r yo fl ia n dy a n g ;n o v e ln o t e s ;s t o r yl i t e r a t u r e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论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 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 和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很日期: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上海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 它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作者潞掘饬导师签署w 掀日期粥f f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绪论 自唐以来,以李隆基、杨玉环爱情故事为创作素材的文学作品一直不断产生。 长恨歌及长恨歌传的创作成功,使得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得到更 为广泛的传播。李杨故事在传入日本后,对日本古代文学的创作也产生了不小的 影响。 本文主要以历代小说笔记中的李杨故事和人物形象为研究目标,通过对这些 小说笔记中涉及情节之史实与虚构的分析,对李杨人物形象以及马嵬志中所 收历代评论流变状况和特点的分析,从而进一步认识李、杨故事在文学方面的宝 贵价值。另外,自居易的白氏文集传到日本后,对日本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 响,尤其是李杨故事为日本作家所广泛引用和借鉴,在和歌、谣曲和物语等文学 样式中都有体现。日本古代物语文学作品中,有不少是涉及到李、杨题材的。但 在故事情节的描述、人物形象的塑造等方面,中日两国的文学作品却存在一定的 差异。日本古代物语文学在借鉴这一题材的过程中,也揉合进了本民族的文学特 色。本论文第三章主要选取了日本古代物语文学中的几部代表作品,通过对这些 作品中涉及李杨故事内容分析中日文学中对同一题材的不同表现。 一、。李杨故事刀范围的界定 唐代反映李杨故事的文学作品有不少,自白居易长恨歌及陈鸿长恨歌 传创作的成功,李隆基、杨玉环的爱情故事得到更为广泛地传播和接受,成为 后代文人创作的重要题材。正史、笔记、小说、诗文、戏曲等不同文体都对这个 故事从不同角度进行创作和再加工,李杨故事在不同的文学样式中表现出不同的 特点。本论文所指李杨故事,主要是唐至清代小说笔记视野下的李杨故事。本文 以这些小说笔记中直接或者间接涉及李隆基和杨玉环情节、人物等内容为研究对 象和重点,同时结合史籍和其他作品资料进行分析和论述。 二、相关学术研究简述 下面对各章节所谈内容的研究现状分别做一较为详细的综述。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1 )歌及传的比较研究 绪论 二十世纪以来,学界对长恨歌与长恨歌传二者比较研究的成果有不 少,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歌和传二者文体关系的论述,这 方面的成果主要有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第一章长恨歌中的论述,邓乔 彬、高翠元的 与 1 、俞浩胜的 与 关系辨析2 。二是对歌和传在内容方面的论述,主要论文有俞平伯的 及 的传疑3 、孙次舟读( 长恨歌) 与( 长恨歌传) 4 、 林文月 对 与 ( 桐壶) 的影响5 、袁开济的也 谈杨贵妃之死与俞平伯先生商榷6 、李宗为的论杨贵妃的传说以及 之恨与周煦良、俞平伯二位先生商榷7 、邓姗姗的 与 之差别探讨8 等。三是对歌和传主题思想的异同进行的论述,这 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卞孝萱在唐人小说和政治一书中,通过列表对歌 与传的几处语句进行对比,进而论述了陈鸿的长恨歌传与白居易的长 恨歌存在思想上的差异,并分析认为这种差异是由于“文士之识”与“史识 之区别造成的。周承铭的重新评估 的思想价值兼及 主题9 一文则认为,陈鸿不认可李、杨之间的恋情、尤其不认同长恨歌对 二人感情的赞美,所以才会写传,意在引导读者摆脱情感的障碍,用政治的 眼光来解读歌的内容。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论文第一章的第一部分通过列表的方式,对歌 和传在内容方面的异同进行了相对全面的比较和呈现。长恨歌传是改写 诗歌内容、再创作性质的小说,是以志书、野史为文本的演义体小说的前奏,为 长恨歌作政治意义解读是它的主题。许多学者在对歌和传进行比较 研究时,论述的内容一般会同时涉及二者的主题思想、内容和文体等,只是对各 个问题论述的详略不同,本论文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分类时,以各文章主要论述 邓乔彬高翠元: 与 ,西北师大学报,2 0 0 5 年第3 期。 俞浩胜: 与 关系辨析,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 9 8 3 年第l 期。 俞平伯:论诗词曲杂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3 年1 0 月,第4 0 1 页。 孙次舟:读( 长恨歌) 与( 长恨歌传) 文学遗产1 9 8 2 年增刊( 第1 4 辑) ,中华书局1 9 8 2 年。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丛刊一小说之部,台北一巨流图书公司1 9 8 5 年,第2 0 2 页。 袁开济:也谈杨贵妃之死与俞平伯先生商榷,湖北大学学报,1 9 8 7 年第5 期。 李宗为:论杨贵妃的传说以及 之恨与周煦良、俞平伯二位先生商榷,晋阳学刊,1 9 8 2 年第2 期。 。邓姗姗: 与 之差别探讨,琼州大学学报,2 0 0 5 年第4 期。 9 周承铭:重新评估 的思想价值兼及 主题,绥化学院学报,2 0 0 8 年第5 期。 2 i :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的内容为划分标准进行分类,力求对二者内容上的异同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对 理解二者主题思想方面的差异以及因文体不同而造成的差异都会有所帮助。 ( 2 ) 杨太真外传的研究 自建国以来,出现一些专论乐史本人及其代表作太平寰宇记的文章,如: 罗伽禄的乐史及其家世述略1 、张保见的太平寰宇记成书再探以乐史 生平史籍为线索2 、周腊生的关于乐史状元地位的确认3 、华林甫乐史 的地名学贡献4 等论文,但尚无一篇专论或者专著是论述乐史的杨 太真外传的。 乐史的杨太真外传是自唐以来言李杨故事最详尽的一篇作品,在李隆基、 杨玉环的文学故事发展上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有不少学者对外传的成 篇和艺术性等问题评价较多,大都认为此传仅为缀合旧文、荟萃稗史而成,作品 本身缺乏艺术感染力。本论文通过分析和梳理杨太真外传对前代史书、小说 笔记相关内容的传承情况,从而能够更清晰地把握外传中涉及李杨故事情节 的实与虚,对作品本身的文学价值有更深入和具体地了解和认识。从分析中可以 看出,虽然0 1 - 传主要是缀合前代作品相关内容与情节而成,但乐史在创作过 程中也是有意识地丰富了人物形象,对部分细节也进行了重新编排,增添了一些 文学性的元素。 ( 3 ) 李杨形象流变的研究 关于李、杨人物形象流变,已经有不少学者做出了的研究论述。这其中的大 部分文章,是通过综合审视诗歌、小说、戏曲等文艺形式中的相关作品,以朝代 的更替为顺序,通常形成长恨歌长恨歌传杨太真外传 梧桐雨长生殿的作品研究路线,从而对二人的文学形象的演变进行 整体论述。这一类的研究成果如:卞孝萱先生在其唐人小说和政治书中,考 察了历代小说、戏曲中关于李隆基、杨贵妃一生一死之间的形魂故事的演进,贯 通了李杨爱情故事在文学上的发展过程,指出历代文人对杨玉环、李隆基的态度 罗伽禄:乐史及其家世述略,东华理工大学学报,2 0 0 8 年第1 期。 2 张保见: 成书再探以乐史生平史籍为线索,中国地方志,2 0 0 4 年第9 期。 3 周腊生:关于乐史状元地位的确认,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 0 0 8 年第2 期。 华林甫:乐史 的地名学贡献,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2 0 0 8 年第1 期。 3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绪论 所发生的变化。卞先生在论述的过程中,主要是选取各朝代一部或者两部有代表 性的优秀作品作为论述的主要对象,尤其是明清时期,选取的论述对象是戏曲, 而不是小说。许道勋、赵克尧的唐玄宗传一书中,也基本上是在唐至清代的 作品中选取了长恨歌传、杨太真外传、梧桐雨、长生殿等代表性的小 说和戏曲,并以此为分析对象,论述了五代以后文人对李杨爱情故事的评论,并 指出杨贵妃这个人物形象所背负的道德包袱和政治包袱。这一类的文章还有:钟 东的唐代文学中的杨玉环形象1 ;王醒的古代文学中的杨贵妃的形象2 ; 倪美玲的唐明皇与杨贵妃文学形象的嬗变3 ;张利玲、陈亚军的文学世界 中的杨玉环以 、 、 为中心4 等。 还有一类是针对某一文体中的李杨故事及人物形象,专从诗歌或者戏曲的角 度进行论述,这一类的文章有:刘红艳的古典戏曲中杨贵妃形象的演变5 ; 王新霞的唐诗中李杨题材的演变与布洛的“距离说”6 等。 本文则是以历代小说笔记中的李杨故事为研究目标,分别对李隆基和杨玉环 在这些小说笔记中的形象流变及特征进行了阐述。并通过对马嵬志卷六中所 收历代文人对李杨故事评论的内容进行分析,来探讨一下历代评论的特点。 ( 4 ) 日本物语文学中涉及李杨故事的研究 中、日两国自古以来一直有密切的联系,在文学方面的交流也非常紧密,日 本在唐朝时向中国派遣了大量的遣唐使。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精华 都源源不断地输入日本,尤其是唐诗,成为日本上流社会争相学习的对象,日本 文学对中国的题材有很多引用、撷取和吸收的地方。日本物语文学的发展也受到 了中国六朝和隋唐时期传奇小说的影响,与中国文学的关系极为密切。严绍望在 中日古代文学关系史稿中从文体形式的差异及题材方面的联系入手,对唐代 小说和日本物语文学的融通做了概括性的陈述和分析。 对于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的关系,早已有中日学者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研 1 钟东:唐代文学中的杨玉环形象,广州师院学报,1 9 9 8 年第8 期。 2 王醒:古代文学中的杨贵妃的形象,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 9 8 6 年第2 期。 3 倪美玲:唐明皇与杨贵妃文学形象的嬗变,江西社会科学,2 0 0 5 年第8 期。 张利玲、陈亚军:文学世界中的杨玉环以 、 、 为中心,现代语文, 2 0 0 7 年3 月。 5 刘红艳:古典戏曲中杨贵妃形象的演变,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 0 0 6 年2 月。 6 王新霞:唐诗中李杨题材的演变与布洛的“距离说”,北京师范学院学报, 1 9 9 0 年第3 期。 4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究。尤其是对于源氏物语与白居易白氏文集的关系,前人已有很多成果。 涉及这一问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有著作也有论文:日本学者丸山清子的 与 1 ;张龙妹的 ( 桐壶) 卷与 的影响关系 2 ;林文月的 对 与 ( 桐壶) 的影响3 ;许虎一 的 与自居易诗歌4 ;高志忠的白居易与 5 ;叶渭渠、 唐月梅的中国文学与 以白氏及其 的影响为中心6 ; 林永兴、林寒生的出新意于法度之中 与 之比较7 ;陶力 的贵族阶级的精神没落史 的男性形象系列,兼论 与 8 ;李志明的应识物语染长恨,也缘讥讽亦缘情管窥 的主题思想与 之关系9 ;姚继中的 与唐代变文、传奇 之比较研究1 0 等。以上一系列研究,多着力于对源氏物语与白氏文集 作品中的字句、主题思想、文章结构的建立等方面进行比较。 唐物语是日本文学史上第一部纯粹中国题材的故事集。关于唐物语 中反映的李杨故事,目前还没有看到国内的期刊论文有具体论述这个问题的。王 向远教授在中国题材日本文学史一书中对唐物语的传本、成书时间、作 者等情况都做了简单介绍,并且提到,日本学界对唐物语的成书时间存在一 些争议。另外,因为唐物语现在还没有中译本,所以王教授还对书中二十七 篇故事的大概内容进行了相应的介绍和分析,除第十八篇故事因篇幅过长外,其 他二十六篇都附上了中文译文。本论文根据第十八篇故事的原文,对其中与李杨 故事相关的内容进行了论述。 关于日本古代其他物语作品与中国文学之关系的研究,主要的论文有窦雪琴 ( 日) 丸山清子著、申非译: 与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 9 8 5 年。 张龙妹: ( 桐壶) 卷与 的影响关系,日语学习与研究,2 0 0 7 年第4 期。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丛刊一小说之部, 台北一巨流图书公司1 9 8 5 年。 许虎一: 与自居易诗歌,延边大学学报,1 9 8 3 年第2 期。 高志忠:白居易与 ,日本研究, 1 9 9 3 年第2 期。 叶渭渠、唐月梅:中国文学与 以白氏及其 的影响为中心, 中国比较文学, 1 9 9 7 年第3 期。 7 林永兴、林寒生:出新意于法度之中 与 之比较,国外文学,1 9 9 0 年第2 期。 8 陶力:贵族阶级的精神没落史 的男性形象系列,兼论 与 , 杭 州师范学院学报,1 9 9 4 年第2 期。 9 李志明:应识物语染长恨,也缘讥讽亦缘情管窥 的主题思想与 之关系, 江 汉大学学报,1 9 9 2 年第4 期。 1 0 姚继中: 与唐代变文、传奇之比较研究,东方丛刊,2 0 0 3 年第1 期。 5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绪论 的 的中国镜像l ;申非的 与中国文学2 ;吴芳龄的 绵绵长恨也哀也美试论 对 的借鉴3 等。 日本物语文学作品中,有不少是涉及到李、杨故事的。但在故事情节的描述、 人物形象的塑造等方面,中、日两国的文学作品却各有特点,存在一定的差异。 日本物语文学在借鉴这一题材的过程中,也揉合进了本民族的文学特色。本文选 取日本物语文学中的几部代表作品,对李杨故事在源氏物语、唐物语及其 他物语中反映出的一些状况和特点进行具体的分析和阐释。需要说明的是,本部 分的撰写涉及跨专业内容,由于本人不会日语以及受个人学识、专业知识背景不 同所限,所以在论述中仅就力所能及之处进行分析。 1 窦雪琴: 的中国镜像,名作欣赏,2 0 0 8 年第1 4 期。 2 申非: 与中国文学,日语学习与研究,1 9 8 5 年第3 期。 3 吴芳龄:绵绵长恨也哀也美试论 对 的借鉴,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2 0 0 3 年第5 期。 6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唐宋小说笔记中李杨故事的史实与虚构 第一章唐宋小说笔记中李杨故事的史实与虚构 对于以历史为题材的小说而言,史实的考证与艺术虚构的分析一直以来都是 很多人研究和关注的热点。中国古典小说与历史始终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历史对 中国古代小说的形成与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小说故事的真实本质就是历史 的真实,而作为虚构艺术的小说手法乃是其真实性表现的必要途径或附属性的办 法这样一来,取材于经史典籍或笔记杂家之类的小说,自然是当作真实的历 史或者历史的补充来看待,即便是完全虚构出来的内容,人们也不相信故事和小 说仅仅作为艺术品而存在,而试图从故事道德寓意的深层内涵中探索其历史 存在的真实性。”1 通过虚构,作者在作品中会或多或少的依据自己的理想塑造他心目中的人物 形象。通过对历史题材小说虚构情节的阅读,我们可以了解和感悟到小说作者寄 予的精神色彩。“古代小说毕竟或多或少、或直接或曲折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 实,它的描写中蕴含着对某些历史现象的认定。 2 文艺作品多是对创作者及当时 环境的一个反映和折射。古代的史书中对当时的人或事都会有多多少少的粉饰、 隐讳或者曲笔,在这样的历史记载中,我们无法窥见到人物内心活动的复杂性、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斗争的错综复杂,甚至是也无法窥见到当时社会生活的全貌。 这些在史书中看不到的内容,却很好的出现和保留在了文学作品中。“作者与读者 对小说里的事实都比对小说本身更感兴趣。最简略的故事,只要里面的事实吸引 人,读者都愿意接受,难怪多少世纪以来,中国的文人不断编撰轶闻趣事,而读者 也似乎觉得这种作品永远有趣。3 第一节长恨歌与长恨歌传内容比较 白居易的长恨歌自创作产生以后,其主题思想及作品的内容就一直引起 许多学者的争议和讨论,李隆基和杨玉环的故事也自此成为以后各朝代文学创作 的热点。继长恨歌之后而成的陈鸿的长恨歌传,因在篇末一句:“意者 1 闫立飞:历史与小说的互文中国小说文体观念的变迁,明清小说研究,2 0 0 7 年第1 期。 2 陈大康:论古代小说的史学价值,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 9 9 5 年第5 期。 3 夏志清:中国古典小说史论,江西人民出版社2 0 0 1 年,第1 4 页。 7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唐宋小说笔记中李杨故事的史实与虚构 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歌既成,使鸿传焉”1 , 就与长恨歌有了千丝万缕的关系,二者的主题思想及内容常成为人们关注和 研究的对象。 一、长恨歌传版本研究概述 关于长恨歌和长恨歌传的比较研究中,多会涉及到长恨歌传的 版本问题。不同的版本,记载的文字略有不同,对作品主题思想的理解就会存在 一定的差异,对长恨歌与长恨歌传二者之间的关系也存在一定的理解上 的差异。本论文首先对前人在长恨歌传不同版本研究方面的状况做一下概述, 以方便后面内容的陈述。 鲁迅先生曾对长恨歌传的版本问题做出论述,认为:“长恨传则有三 本。一见于文苑英华七百九十四;明人又附刊一篇于后,云出丽情集及 京本大曲,文旬甚异,疑经张君房辈增改以便观览,不足据。一在广记 四百八十六卷中,明人掇以实丛刊者皆此本,最为广传。2 后来的许多学者多在此基础上将长恨歌传分为3 个版本:文苑英华 本( 也称为“通行本 ) 、丽情集本和太平广记本。他们从长恨歌传 与长恨歌情节及关键细节的接近程度等角度,通过比对分析,认为丽情集 本长恨歌传是更近于陈鸿的原作。例如:詹镆先生的 与 一文中就持此观点,并对通行本的内容做了评价:“通行本的改订在洗 去丽情集本的铅华,并且破偶俪之旬而运以单行之气。在内容上,则更 多的暴露了丑恶的一面,增加了讽刺的成分”3 。此外还有张中宇的 版本考略一文,也持相同的观点,对长恨歌传的版本做出了比较详尽的概 述。卞孝萱先生对长恨歌传版本的分析稍异于其他学者,他认为长恨歌传 有四个本子,将这四种本子分为甲本和乙本,甲本主要包括:太平广记本、 文苑英华本和白氏长庆集本;而乙本为丽情集本。卞先生考证认为 甲本是陈鸿的原作,而不认为丽情集本是陈鸿的原作。 1 本论文中所引长恨歌及长恨歌传原文,均出自( 五代) 王仁裕等撰、丁如明辑校:开元天 宝遗事十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5 年1 月。 2 鲁迅:唐宋传奇集稗边小缀,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1 年,第9 9 页 3 学林漫录第三集,中华书局1 9 8 1 年5 月,第7 0 页。 8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歌和传比较研究综述 第一章唐宋小说笔记中李杨故事的史实与虚构 二十世纪以来,有不少学者对长恨歌与长恨歌传的关系及二者主题 方面的异同进行比较研究。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一下总结分析,可以看出前人论 述的重点和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 一) 对二者文体关系的论述 对长恨歌和长恨歌传二者文体关系的论述主要存在两种分歧:一类 观点认为二者是一体的,代表观点有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中的论述内容。 另一类观点则认为长恨歌和长恨歌传实际上是没有联系的,是各具特点 的两篇作品。 陈寅恪先生在元白诗笺证稿中对长恨歌和长恨歌传的关系做出 了论述,认为二者是用诗、传合一的形式来共同书写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 是“一不可分离之共同机构 1 ,阐明歌与传的关系: “长恨歌本为当时小说文中之歌诗部分,其史才议论已别见于陈鸿 传文之内,歌中自不涉及。而详悉叙写燕昵之私,正是言情小说问题所应尔, 而为元白所擅长者。”2 有不少学者认同陈寅恪先生的观点,例如 与 3 一文,在 认同陈寅恪先生观点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由于叙事诗和传奇体裁的不同,长 恨歌和长恨歌传也展现出诗歌与小说的不同艺术魅力,反映出了唐中期时 诗歌与小说互相借鉴、交融的创作状态。因此,二者在体裁艺术上同样是不可分 离的机构。 持不同意见的学者则认为二者虽然有外在的联系,但却不是姊妹篇,而是具 有各自创作思想和艺术特征的两篇作品。 与 关系辨析一 文就认为长恨歌的动人之处在于对李隆基、杨玉环的爱情进行了讴歌,艺术 上是极富独创性的;而长恨歌传则是主题混乱,对李隆基、杨玉环二人的态 度前后不一,作品前部分的基本态度是批判的,而到了后面的部分又表现出了讴 1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2 年2 月,第4 页。 2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上海吉籍出版社1 9 8 2 年2 月,第1 1 页。 3 邓乔彬、高翠元: 与 ,西北师大学报,2 0 0 5 年第3 期。 9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唐宋小说笔记中李杨故事的史实! j 虚构 歌的态度,从始至终难以得出完整统一的结论,艺术上也没有显著的特色。作者 对长恨歌传最后一段关于长恨歌成因的文字进行分析认为:陈鸿、白居 易和王质夫三人曾交换过创作动机和目的的意见,自居易写长恨歌并没有讽 刺的目的。自居易在自己的诗文中并没有提到过陈鸿,作者在文中做出了大胆的 假设:“是陈鸿歪曲了歌的原意,传没有引起白居易的兴趣? 是两人话不 投机,白居易不愿提及此事? 在没有获得具体材料之前,对原因虽不可横加臆断, 但作出上述估计也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 1 ( 二) 对二者内容之关系的论述 俞平伯先生在 及 的传疑一文中提出,自居易的长 恨歌、陈鸿的长恨歌传在写到“马嵬兵变”之后,之所以会在后面的内容 中继续加入临邛道士和玉妃太真的情节,原因在于二者的本意“盖另有所长 2 。 俞平伯先生认为长恨歌和长恨歌传在内容上都表达了同一个观点,那就 是杨贵妃并没有死于马嵬。他提到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有一句是:“马嵬坡下 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这句话暗示了玄宗想要改葬时,却连贵妃的尸骨都 找不到;陈鸿的长恨歌传中也写到“使人牵之而去 ,这就暗示说杨贵妃可 能被人带走或藏于他处了。俞平伯先生认为,这些细微的地方都能证明杨贵妃并 没有死于马嵬驿。孙次舟在他的读( 长恨歌) 与( 长恨歌传) 3 一文中,对俞 平伯先生的观点表示了认同,并在此基础上综合了一些正史、野史和小说笔记中 的内容资料,对“马嵬事变 的真相作了详细的考证、分析和描述。林文月 对 与 ( 桐壶) 的影响一文中则认为传的内 容基本上都是依据自居易的长恨歌而成,只是在个别事情上叙述的顺序有所 颠倒而已。传的价值“毋宁在其为长恨歌的注脚性方面。而后世文学之 每每以陈鸿此文与白居易之原诗相提并论者,也往往只是因为它比长恨歌更 具体化耳”4 。 也谈杨贵妃之死与俞平伯先生商榷5 、论杨贵妃的传说以及 之恨与周煦良、俞平伯二位先生商榷1 等文章,都提出了不同于俞平伯 先生的观点,他们通过从正史、野史、诗歌等材料着手,通过论证对其观点进行 了反驳。 与 之差别探讨2 一文则认为仅凭陈鸿一己之意去 诠释长恨歌的内容和主旨并不是很妥帖。认为长恨歌传只能代表陈鸿本 人对于长恨歌主题的揣测,而不能代表白居易的意志,不应该左右后人对于 长恨歌主题的理解,二者在文章的内容表达上是存在差异的。作者同时也提 出对长恨歌内容的理解,应本着“知人论世 的原则,结合作品产生的特定 社会环境以及白居易本人的生活及其当时的文学主张,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认识 它的主题。 ( 三) 对二者思想差异的关注 卞孝萱先生唐人小说与政治一书中写到,陈鸿的长恨歌传与白居易 的长恨歌一向被认为在文体上是不可分离、独立的,但两者之间是存在一定 的思想差异的,并认为这种差异是由于“文士之识 与“史识存在区别而造成, 并通过对长恨歌与长恨歌传的几处语句进行列表对比,从而发现二者之 间的明显差异,具体来说就是:“白居易以汉喻唐,为君主讳,表达含蓄:陈鸿则直 言不讳,记述详实。3 卞孝萱先生通过引用大量史料,对身为史官的陈鸿的“史识” 加以探索,并论及当时社会“以古( 史) 为镜 风气对陈鸿的影响,又举出相关史实, 结合长恨歌传中“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 的目的, 说明陈鸿写作长恨歌传,意在以“女祸 开悟宪宗,最终肯定了长恨歌传 所具有的史学价值。书中又按照长恨歌、长恨歌传、李夫人的写作先后 顺序,列表举出三者之间的异同,说明陈鸿对白居易后来的创作有一定的启迪作 用。作者之后又沿着小说与政治的思路伸发开去,从文学与历史,也就是虚构与真 实之关系的角度,考察了历代关于李隆基、杨贵纪一生一死之间的形魂故事的演 进。从故事的史料基础及唐人的描述,直至宋、元、明、清文人的描述,通过对不 同朝代一或两部代表作品的分析、解读,贯通了李、杨爱情故事在文学上的发展 过程。也指出随着时代的推移,文人对杨玉环、李隆基的态度所发生的变化。 李宗为:论杨贵妃的传说以及 之恨与周煦良、俞平伯二位先生商榷, 晋阳学刊,1 9 8 2 年第2 期。 2 邓姗姗: 与 之差别探讨,琼州大学学报,2 0 0 5 年第4 期。 3 卞孝萱:唐人小说与政治,鹭江出版社2 0 0 3 年,第7 5 页。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唐宋小说笔记中李杨故事的史实与虚构 重新评估 的思想价值兼及 主题1 一文则认为, 陈鸿不认可李隆基、杨玉环之间的恋情、尤其不认同长恨歌对二人感情的赞 美,所以才会写长恨歌传以期纠正白诗之思想过失,意在引导读者摆脱情感 的障碍,用政治的眼光来解读长恨歌的内容。长恨歌传是改写诗歌内容、 再创作性质的小说,是以志书、野史为文本的演义体小说的前奏,为长恨歌 作政治意义解读是它的主题,其思想价值的丰富性远远超过当代学者们的现有评 价。 三、歌与传内容异同的比较 长恨歌与长恨歌传的产生,奠定了李、杨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 重要地位。对于二者的比较研究一直被许多学者所关注的。卞孝萱先生的唐人 小说与政治中,为说明歌与传在思想方面的差异,将歌与传 中的五处内容列表进行了简单的比较。本文结合前人研究结果,并在此基础上对 长恨歌和长恨歌传内容上存在的异同进行一个全面的比较。现以列表的 方式呈现出来,具体的表格见后三页的内容。 宋代乐史的杨太真外传,在李隆基和杨玉环的文学故事发展史上处于承 前启后的重要地位,作品主要是缀合前代史书及小说笔记中的资料而成,基本上 囊括了前代关于李、杨故事的情节内容。长恨歌与长恨歌传中涉及到的 情节也基本在杨太真外传中呈现出来,本文第二节 情节的史 实与虚构中,专门对杨太真外传中情节史实与虚构的状况进行了论述和分 析,故本节在此不再对长恨歌及长恨歌传中情节内容的史实与虚构逐一 作陈述,只在歌和传比较的表格后,以白居易“春寒赐浴华清池 中提 到的时间为引子,单独对初次“赐浴 及“取杨氏女于寿邸 的时间问题进行了 论证。 1 周承铭:重新评估 的思想价值兼及 主题,绥化学院学报,2 0 0 8 年第5 期。 1 2 悱型 斋 蠼刈林 避醯t 匿 卷 蔷0 蠢冀鏖 嚣 弧靛 趔却 血 忙m 挂岳 蠢 皿 椭妪 帐 娑 建 , 胬 椒 薹萋薏霉 椒 逐 砸f f , 忙。裂叫 寇 限 赡 碧 : 蹬 。 孵 目瑕 椰 _ 匾 疑面驭林恤 1 僖 疆 嫱撼。 t h 鑫妪吾武姆州 剿 惴删靛 匠最 蜘 乎毡 箍 ”: 印书 迎 岳。 1 r籁 蜘咏 粱 穴 餐 1 r榉喇r蜒区 挺 垡 束扭求h _ 斟摊妲疆 必 妞 m册 柱 营聪聊长姐球 v 靶 器蕃 k 怅h 描_ 昶 廿 ,匠 柑 螭聪蚓 仆榭彝 霪称1 圃圃 餐林 庆 娶坚 避皿 餐 踊田喜屦镁 氅 扭 坦 瓤嵝 姒 删恻忙膣 删删聪删 v 黟赂耀h 穴 粤矧 迎导皿摆鹾 餐 庆+ g餐 鑫 嚣 嚣孟爹| 型迎弧黎磐 遐| 露 囊 必 v 增 螳 瑾 | v 最 苔 状螳 商专扑划墨薹 函 羽 暴 。 圜咏 三 塞 怛 窿蓊季墨 恤 赵灸 村 辎 蠡 吆甾k 囊 菡挺鞋 幕 翟 蔷 粒瑕 ¥ 罐 刚 划 泰警 面 ” 似疑嵯鹾坤 笺囊 韶 慕 匿 蠢 霎羹薹毒曩 泖僖 。獬懊 重摭 型黎 毒靼 ,淞因坦 球矗g 哩 。 舻神衄 n; 蔡 o- 廿 甘n 枣删恤如 肄 状 帐习率船 | f 藿烬 浆 硪 霍 逛椒晕詈太庆 似1 r斟 1 1 划 枢 芒 1 1 1 r r棘 袈曾蟋卜1 册啦划 塔涮两督帮靛鬲种票 1 1 轺趟岬林似露怖辂耀卅岳骝钾器七伥逛褂l按 仪秘掣孙书匿孙k授虽蜓q 絮 岬天 柏 谗 水除 稿 长漤 卅出 辱_ 撵耀 日 怔k 摊怅凄畿 恃 僖郴 医 氓 燃忙 譬 薅 叫忙j粹 略o 。锄 r 赫 唾g篝箍 延躲 醺辞 酬 斌j 骚蛙 - 工j 旺 孬* 芒区 靖希攀囊誊 弓| 妪 型甚 扑 矧馘土喇稚 廿 。 ! 瑕 熙 i 皿 莲蓬囊 掘删 : 。糯 状系匿段帕蜜 剐鼹蜱冬芸童1 鑫靴 餐 匮 j c 匿太 粼碟熟廿瓤耕+ 帐楣 瓣烬蝼墨营 匠 1 1h 褥淤妲h 喇 暴米q蝼掣餐 ooo 脚普留部 亦 摊 鹱爨蹬巾1冥 限媚匝部村链 氍艇谣熄哦眯 集*辐摊撒榔 姐磔喇h _鄹 q 赠彀椎旧 删爰r馨锱 器蜒献 暖 巾逛 妞斟峻限竣 球建裂 榔鹰镁 1酸辎 啦趟娶 世 撩芸餐 姐 趔 囡 搀姑曦崾娟 廿 匿嚣g涮饭譬。拉穴 豁 v 瞧 妊羹嘤曼球| 隍 辇i 鋈 庆醑 铎 田f 甚举1 。 车k 蓄赫廿 萋奎囊萋萋 茁 璧厘 茹 交 钗骚 霎 羹!塞春譬蠢塞。 奏 辎 导 蕊 卜 窿 态 越 鳃 5 堆n 将 穴 亲笔理喾矍11 迎 。 ¥ 岚 g璐 忙 赵 霉螳胛林似雹怖辑耀朴乎翠琊器七张世褂f扶 议秘掣扑书匿扑k埂虽建q 窖ro而 盂 诩。中似 _ 穴湘 = 言 司 纂幕 心 疑。帐锄 鞋墨当 。卜n 框 圃垂p 9 囊- 皿 怒 5 ( 制 乏 匣咏稍 袋 蕊躜 匝 联 2 囊0 囊耍犁娄馨藿囊茎囊簿r 耋怛毫=之j 警。姣锨裂状蔷偻蠢0 巡鞋似冲 怖 圈州半尽 2 晒 萜萄 稍 耀窿输 状幻虽r 运 谗窿 熟椰辎搔鼎 瞌半假刊j 萋 警量 耩磐鼍仁蓑 k一 闲:弋韵 窖献n 讴婶庭窿聂 蝈 匾晕 匦爿兀 琼囊i r 迥拣尽圾要瓒状 。武眨耧 圃 妪溥 卜n鼬n 釉 蹬划”。: 氓耀= i :之 h 星 佟繇斗 秩褂 羽 = 毅 莹 整叫瞎耱廿 皿j i 世长墨卅墨。低器。 g蜘nl k杈 h 积寒$ 嘏。蜘 骂h 趔忙邺 h 屋口r蝾长k蛑魑证 0竣蕾 藕 匠卷 糖景噗 1 i l i : 猕 苷平俩苠 蹬k垛测骝n叫皿 1瓣疆 庆0oo000oo 足杈 鲁 馘;1 螺逛杖稍议县 州 , 楼糨冁足忡蔷耀磉口r 刊栅窝口rh 气靶悱龌k 州妲 漤眯蝶哩础赆罨露蟹骚 米酬栅 髫 划 目番匠磐h 输 衾悯 v 蛑鼎忡 + h窿蓄武驯 餐 口k糠酣回州橙丽k 帐 送 - 州0 l 晕娶靶啦群哥楼 罨暂嗣垛| k司0校刊樱 珈 文臀限怅餐隔$ 雹蜡喽 氓卜稻越舞陶徘陬瓣卜匿 米h 料佟 帐辗* 鼠舞鄣罢 畿令 皿 肼 最h目蜘档斌曲 赣嫂则 ,1 撑昶隔始h 胛耙 羹1 誓蓑柰菱耋 。蓁霎 攀 茎 菱萋 羹 重 喜 | 薹 姜垂| 蝥 蠢 蓬 霎 霎 蓁 蓁 鎏翼 垛垂 霎 蓁 喧 苗 薹蕞鼍更翼 1 g 剧 划 * j l l 瑕 宾趟坷林戳s怖辑霉卅廿粤钾器张逛瓣1袄 议秘掣貅_千匿扑长镖璧嫩叫 n粼1 椎识 。 嘲阐铤 增 餐 。h 樱 米来刈。 糯圆姑 吆粼磐 箍 长 。kk 牧毯粒 米蕃h 僻窭吾蒜 斡姐 曾缸n 。欺1 锔 墨喇穴。 般坝髅 h 舞窝* 蚶 螺稍 伽榔躲球 证n v 皿 盼理伯 _1 皿 j 秘 0 一o 0c0 爨悄警 - , 辙羝 球粤镁链 岬一 怅k帐嫂鬃 撇晕吆晕馓 疆m 林器豢靶摧k 疑鲁毁窿酣塞 斗 靛藤 餐蠲秣 玺 哩 皿 删廿 毯 聂举 束 斟 毁 墨 晏暖樱蜒最 檬恒 尸 料佥繇 是最徊癸炫酬 长黼整区靳旗 硬丰 | 心稚帮接 聃聪 捌帐妪岳薯摆蒯 坦n圈 1 艄穴 靛旺犁 神啪噫舻踊龉 蓬 羞 踊喽 套函 v 遂 罂 喧g皿毁帐 卜 訇i庆 耀瑕罨椒4 窨1褡 辎根熟 。 卜剧 皿 褂 v 蟋霉姆 t 趔 穴坦胛 靛g罂秣餐t似鸳 凹 磐靶r惫器 喇磐陋氏 球 妲醋 ; 鬟 鼋 匿g g 百。恤卜。7冥。 o 吲丑 ,爰回 鬲 窿 聪$圈 态娶 斛 k非帐球餐帕柏+ h氏g悄 = 神椒罟 = 盆g g 迎 态1 , 庆 2 7 趟删 ; v 凹嫂 。 丑,8 2餐熟斟钆警窿颦坦訇1 时仆 ¥ | 聪瞎半g单l 辗g柑 = 赢骚 = 划罂如 霎堪岬冰似雹佛衽霉糌匕b蹭掷器、f,张犀褂嘏 议秘通扑_千匿扑k寝虽蹬q f :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唐宋小说笔记中李杨故事的史实与虚构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到“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 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春寒 点出了初次“赐浴”大概的时间,而长恨 歌传却没有写到这个细节。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中考证武惠妃薨年为开 元二十五年,而不是开元二十四年。本文在此以陈寅恪先生的观点为准,以开元 二十五年为分界点,来分析一下旧唐书玄宗本纪中所记载的玄宗幸温泉宫 的内容。玄宗幸温泉宫的时间和行程见下表: 年份幸温泉宫起止日期 开元二十五年十一月壬申,幸温泉宫。十二月丙午,惠妃武氏薨。 开元二十六年冬十月戊寅,幸温泉宫。 开元二十七年冬十月戊戌,幸温泉宫。辛丑,至自温泉宫。 开元二十八年春正月癸巳,幸温泉宫。庚子,至自温泉宫。 冬十月甲子,幸温泉宫。辛巳,至自温泉宫。 开元二十九年冬十月丙申,幸温泉宫。十一月辛酉,至自温泉宫。 天宝元年冬十月丁酉,幸温泉宫新成长生殿名日集灵台,以祀天神。 十一月己巳,至自温泉宫。 天宝二年冬十月戊寅,幸温泉宫。十一月乙卯,至自温泉宫。 十二月戊申,幸温泉宫。丙辰,至自温泉宫。 天宝三载壬寅,幸温泉宫。二月己巳,还京。 冬十月癸巳,幸温泉宫。十一月癸卯,还京。 天宝四载 冬十月丁酉,幸温泉宫。十二月戊戌,还京。正好一个轮回, 天宝五载冬十月丁酉,幸温泉宫。十一月己巳,还京。 天宝六载冬十月戊申,幸温泉宫,改为华清宫。十二月壬戌,还京。 天宝七载冬十月庚午,幸华清宫,封贵妃姊二人为韩国、虢国夫人。 十二月辛酉,还京。 天宝八载夏四月,幸华清宫观风楼。 冬十月丙寅,幸华清宫。 天宝九载春正月庚寅朔,与岁次同始,受朝于华清宫。己亥,还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