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张艾之争”与明末文学演变.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两南大学硕十学付论文 摘要 m ! 曼曼! 曼曼曼! 曼曼曼! ! ! ! ! ! ! ! 曼曼曼曼! ! 曼曼! 曼曼! 曼! ! ! ! 曼! ! ! ! ! 曼曼曼皇! 兰曼曼皇! ! 曼! ! 曼! 曼曼曼曼曼曼曼! 皇! 曼曼! 曼! ! ! ! ! ! 曼! ! ! ! ! 曼 “张艾之争 与明末文学演变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钟西辉 指导老师何宗美教授 摘要 张采与艾南英的论争,长期以来被视为“陈艾之争”而受到学界关注。这次论争是发生 在明末文坛势力重组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文学事件,直接牵涉到明末文学社团格局的演变以及 明清之际整个文坛风尚的走向。本文是对这次论争的专题研究,从论争的具体缘起、经过、 结局,到论争主角的思想根源、文学宗趣,以及与明末文学演变之间的关系,都进行了较为 全面而翔实的梳理和考辨。 在详细考辨相关史料的基础上,可以比较全面系统地认识“张艾之争”: 论争在复社一方的主角不是陈子龙而是“二张”,尤其是张采,宗秦汉还是宗唐宋的定位 是对论争性质的曲解。 “张艾之争”与复社的酝酿、诞生、崛起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关联,二者基本上是同步的。 张、艾论争的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其一,微澜初起:应社催生论争局面;其二,并驾齐驱: 广应社冲击豫章势力;其三,尘埃落定:复社终结“张艾之争”。 张、艾在思想理路上存在着巨大分歧:为学之旨上,张采朱王并尊,艾氏独尊程朱;治 经之路上,张采融会汉宋,艾氏墨守宋儒。这是论争根源所在,体现了明清易代之际文社领 袖在求解与探索为学和治经思路上的混乱与不统一。 张、艾在尊经复古理念、崇尚古文经典等方面存在共识,然而分歧也是非常明显:在复 古渊源上,张采历代兼宗,艾南英文必台阁;在创作理念上,张采强调“振兴于世”,主张直 接取法秦汉文,艾氏重视“神理”、“义法”,主张为文由唐宋入秦汉。 文社领袖的崇高威望,健全完善的组织体系,成功的“统战”策略,形成于“张艾之争” 的过程中,反过来义直接决定了张、艾论争的结局,对复社崛起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从 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明末文学社团的发展趋势。 总之,“张艾之争”关乎晚明士人运动和明清之际文学演变的火浪潮、大格局。研究意义, 不可轻视。 关键词:张艾之争张采艾南英复社豫章社文学演变 撕南大学硕十学何论文 a b s t r a c t t h ep o l e m i cb e t w e e nz h a n ga n da i a n d t h ee v o l u t i o no ft h eh i s t o r yo fl i t e r a t u r ei nt h el a t em i n g m a j o r :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 s p e c i a l t y :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f r o my u a nd y n a s t y t oq i n g d y n a s t y s u p e r v i s o r :p r o f h ez o n g m e i a u t h o r :z h o n gx i h u i a b s t r a c t c o n t r o v e r s yb e t w e e nz h a n gc a ia n da in a n y i n gh a sb e e nl o n g l yr e g a r d e da s “t h ep o l e m i cb e t w e e nc h e na n da i ”w h i c ha t t r a c t e dm u c ha t t e n t i o n t h ec o n t r o v e r s y i sa ni m p o r t a n t l i t e r a r ye v e n tt h a tt o o kp l a c ei nt h ep r o c e s so fr e s t r u c t u r i n gi n f l u e n c ei n t h el i t e r a r yw o r l da tt h ee n do ft h em i n g ,w h i c hd i r e c t l yr e l a t e dt ot h ee v o l u t i o no f l i t e r a r ys o c i e t i e s s i t u a t i o no ft h el a t em i n ga sw e l la st h es t y l et r e n do ft h ew h o l e l i t e r a r yw o r l di nt h el a t em i n ga n de a r l yq i n g t h i st h e s i sf o c u s e so nt h et o p i co ft h e c o n t r o v e r s y ,m a k i n ga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a n di n f o r m a t i v er e s e a r c ho nt h es p e c i f i co r i g i n s , c o u r s ea n df i n a lo ft h ec o n t r o v e r s y ,a n dt h ec o n t r o v e r s yp r o t a g o n i s t s t h o u g h tr o o t st h e l i t e r a r yp u r p o s e s ,a sw e l la st h e i rr e l a t i o n sw i t ht h ee v o l u t i o no fl i t e r a t u r ei nt h el a t e m i n g o nt h eb a s i so fs t u d y i n gr e l e v a n th i s t o r i c a lm a t e r i a l si nd e t a i l ,y o uc a nh a v ea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a n ds y s t e m a t i cc o g n i t i o na b o u t t h ep o l e m i c b e t w e e nz h a n ga n da i : t h e p r o t a g o n i s to ft h ec o n t r o v e r s y i nt h ep a r to ft h es o c i e t yo fc l a s s i c a ll e a r n i n g r e s t o r a t i o ni sn o tc h e nz il o n gb u t “z h a n ga n dz h a n g ”,z h a n gc a ii np a r t i c u l a r t h e o r i e n t a t i o no fa d o p t i n gt ot h eq i na n dh a nd y n a s t y sa r t i s t i cm e t h o do ra d o p t i n gt h e t a n ga n ds o n gd y n a s t y sa r t i s t i cm e t h o db o t hd i s t o r t st h en a t u r eo f t h ec o n t r o v e r s y t h e r ee x i s t sac l o s ec a u s a l l i n kb e t w e e n “t h ep o l e m i c b e t w e e nc h e na n da i ”a n d t h eb r e w i n g ,t h eb i r t h ,t h er i s eo ft h es o c i e t yo fc l a s s i c a ll e a r n i n gr e s t o r a t i o n ,w h i c hi s b a s i c a l l ys y n c h r o n i z e d t h ec o u r s eo fz h a n g ,a ic o n t r o v e r s yc a nb e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 s t a g e s :f i r s t ,t h eb e g i n n i n go fm i c r o w o r l d :s i t u a t i o no ft h es o c i e t yo fy i n gh a s t e n s c o n t r o v e r s y ;s e c o n d ,k e e pp a c e :t h es o c i e t yo fg u a n gy i n gi m p a c t so ny uz h a n g f o r c e ;t h i r d ,s e t t l ed o w n :“t h ep o l e m i cb e t w e e nc h e na n da i e n de n d su pt h e s o c i e t yo fc l a s s i c a ll e a r n i n gr e s t o r a t i o n t h e r ea r eh u g ed i f f e r e n c e si nt h er a t i o n a l eb e t w e e nz h a n ga n da i ,f o rt h e i i a c a d e m i cp u r p o s e s ,z h a n gc a ir e s p e c t sz h ua n dw a n gw h i l em r a ir e v e r e sc h e n g a n dz h ua l o n e ;f o rt h ec o u r s eo fg o v e r n a n c e ,z h a n gc a ii n t e g r a t e sh a na n ds o n g ,m r a ic l i n g st os o n g 。t h o s ea r et h es o u r c e sw h i c hi st h es o u r c eo fc o n t r o v e r s yt h a t r e f l e c t st h es o c i e t yl e a d e r s c o n f u s i o na n dd i s u n i t yi ns o l v i n ga n de x p l o r i n gt ol c a m a n di d e a so ng o v e r n a n c ea tt h e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i e s z h a n ga n da ir e a c hac o n s e n s u so nt h ec o n c e p to fr e s t o r i n ga n c i e n tl i t e r a t u r e , a d v o c a t i n ga n c i e n tc l a s s i c s ,e t c h o w e v e r ,t h ed i f f e r e n c e sa r eo b v i o u s :o nt h eo r i g i n s o fr e s t o r i n ga n c i e n tl i t e r a t u r e ,z h a n gc a it h i n k sb e l i e v e st h a ta l lp r e v i o u sd y n a s t i e sa r e a l ls h o u l db er e s p e c t e d ;o nt h ec o n t r a r y ,a in a n y i n go n l yg i v e r e s p e c t st ot a i g e o n c r e a t i v ec o n c e p t s ,z h a n gc a ie m p h a s i z e s “t h er e v i t a l i z a t i o no ft h e w o r l d ”a n d a d v o c a t e si m i t a t i n gt h eq i na n dh a nd y n a s t y sl i t e r a r yt h e o r yd i r e c t l y ,w h i l em r a i g i v e sm o r ea t t e n t i o nt o d i v i n et r u t h ”, j u s t i c el a w a n da d v o c a t e sp a r a g r a p hw r i t i n g a r es h o u l db ec h a n g e df r o mt a n ga n ds o n gd y n a s t yt oq i na n dh a nd y n a s t y s o c i e t yl e a d e r s h i g hp r e s t i g e ,s o u n d a n dp e r f e c to r g a n i z a t i o ns y s t e ma n d s u c c e s s f u l u n i t e df r o n t ,s t r a t e g yw e r ef o r m e di nt h ep r o c e s so f “t h ep o l e m i cb e t w e e n z h a n ga n da i ”,a n dd i r e c t l yd e t e r m i n e dt h ee n d i n go fz h a n g a ic o n t r o v e r s yi nr u m , w h i c hp l a yp l a y e dap o s i t i v er o l ei np r o m o t i n gt h er i s eo ft h es o c i e t yo fc l a s s i c a l l e a r n i n gr e s t o r a t i o na n dt h u si m p a c ti m p a c t e do nt h ed e v e l o p i n gt r e n do fl i t e r a r y s o c i e t i e si nt h el a t em i n gt os o m ee x t e n t i nc o n c l u s i o n ,“t h ep o l e m i cb e t w e e nz h a n ga n da i r e l a t e st ot h eb i gw a v ea n d s i t u a t i o no ft h ep o l i t i c a lm o v e m e n t si nt h el a t em i n ga n dt h ee v o l u t i o no ft h eh i s t o r yo f l i t e r a t u r ei nt h el a t em i n ga n de a r l yq i n g t h e r e f o r e ,t h e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t h er e s e a r c h c a nn o tb eu n d e r e s t i m a t e d k e yw o r d s :t h ep o l e m i cb e t w e e nz h a n ga n da i z h a n gc a i a in a n y i n g t h es o c i e t yo fc l a s s i c a ll e a r n i n gr e s t o r a t i o n t h es o c i e t yo fy u z h a n g t h ee v o l u t i o no ft h eh i s t o r yo fl i t e r a t u r e i i i 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题目f ! 盔苤耋壶当驾查盍茎遮玺: 本人提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论文中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出版过的研究成果,文中已加 了特别标注。对本研究及学位论文撰写曾做出贡献的老师、朋友、同 仁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衷心感谢。 学位论文作者:殇幸动样签字日期:一7 年4 月加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西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 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南大学研究生院( 筹) 可以将学位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 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论文:口不保密, 口保密期限至年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钟 月止) 两坪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删7 年勿月沙日 签字日期 两南人学硕+ 学位论文 前言 i i l - - 一 月i j舌 明代文人论争,作为一种文学和文化现象,是近年来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成果很 丰硕,但学界较多关注前、后七子内部及其与唐宋派之间的论争,对明末文人集团之间的论 争,还缺乏足够重视。因此,本文拟以豫章社领袖艾南英和复社领袖张采为论述中心,对“张 艾之争”的发展历程、思想根源、文学观念以及论争影响进行考辨和论析,以期对明代文学 特别是明末清初文学演变研究有所裨益。 一、选题意义及价值 “张艾之争”颇具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具体而言,这种意义和价值体现在: 第一,澄清论争史实,修正固有成说。关于发生在太仓弁园的陈子龙与艾南英冈论文分 歧而“诋诃攘臂”的事件,存在不少问题:其主角被视为是陈子龙和艾南英,复社和艾南英 之间的文学论争也就被称为“陈艾之争”,由此顺理成章地认为“张艾之争”是没有多少正面 交锋的七子派与唐宋派之争的延续。而事实上这次论争在复社一方的真正主角不是陈子龙而 是张采,因此,习惯上所说的“陈艾之争”更确切的说法应当是“张艾之争”。因为认识上受 到这样的局限,所以相关研究对“张艾之争”的思想根源、具体经过、文争内容、论争影响 及其与明末文学演变之间的关系,或语焉不详,或沿袭旧见,使得复社论争的真貌被几个固 定的提法长期蒙蔽,相关研究长久地停留在原有水准上。本文拟对“张艾之争”及相关问题 进行全面而翔实的梳理和考辨,由此澄清事实,修正旧说。 第二,填补明末文学论争的研究空白。中晚明文学论争,如李梦阳与何景明之争、汤显 祖与沈璨之争、复古派与唐宋派之争等,学界研究较多,也不乏见解深刻的力作。与之相比, 明末文学论争研究,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关注还远远不够,当时影响极广的两大社团一 一复社和豫章社及其领袖之间的文学论争,目前尚缺乏专门的考察和深入的探析。相对明中 前期而言,明末文学社团更加活跃,文人论争也更为频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全方位探究 “张艾之争”,可以弥补过去研究的一些不足,对解读明木文学社团的演变历程,以及全面把 握明末文学与时代的关系,应有积极意义。 第三,加深对复社与明末文争关系的理解。张采、张溥何以会得到大江南北诸多文士的 支持,复宇f = 势力何以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壮大,文坛势力的重组对文学发展演变有什么影响, 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文学研究专题。“张艾之争”的源起、过程与结局,与论争主角的思想宗 趣、文学交游和结社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就牵涉到他们所在的文学社团的势力强弱以及 明清之际整个文坛的风尚和走向。所以,研究“张艾之争”,为审视明末文争与复社之间的关 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考察视角,对深入认识明末文学社团的更替、文学思潮的演变等一系列 l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前言 相关联现象,也是一个有益的渠道。 二、研究现状及文献 关于张采与艾南英的生平事迹,主要见于葛芝卧龙山人集故礼部员外郎张先生行状 和艾南英天慵子集年谱,复社纪事、复社纪略、社事本末、汰存录等专门记 载社事的明清笔记、杂撰等史料,也偶有所记。此外,谢国桢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和小 野和子明季党社考对他们的结社事迹有一个简要介绍,袁震宇、刘明今的明代文学批 评史对他们的文学思想也有所涉及。总之,迄今为止,学界还没有专门研究“张艾之争” 的著作或论文,与复社社团研究以及张溥研究的兴盛局面相比,学界对“张艾之争”的研究 几乎还是一片空白。 尽管“张艾之争”的专门研究还不尽如人意,但在与此相关的晚明文人社团与党争的领 域,却有着不俗的学术积累,但亦不难发现: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关于明末党社运动, 长期以来“史界对此注意得较多,文学方面的研究者涉足较少”,这种情形在“张艾之争” 问题的研究也是存在的。同时,中晚明文学研究往往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给李梦阳、王世贞、 归有光、徐渭、汤显祖、陈子龙、吴伟业等文学巨擘,而对社团领袖的重视却相对不够。明 末文学史不止是“大家”的“家谱”,也是文人社团及其领袖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活动史。还原 文人社团特别是社团领袖在文学中应有的本来形象,极为必要。 为确定材料范围和研究起点,笔者对相关原始史料做了初步清理。这些史料,大致可以 分为以下儿类:第一类是正史、实录,如明史、清史稿、崇祯长编等;第二类是笔 记、野史、杂史,如余怀板桥杂记、邹漪启祯野乘、计六奇明季南略等;第三 类是专记社事的史料,如陆世仪复社纪略、吴伟业复社纪事、杜登春社事始末等; 第四类是人物传记和文学小传,如徐鼐小腆纪传、范金民、谢正光明遗民录汇辑、钱 谦益列朝诗集小传等;第五类是社友们的诗文别集,多见于四库禁毁: 5 丛刊;第六类 是苏州、松江、杭州等地方志中的史料;第七类是诗话、诗纪事,如朱彝尊静志居诗话、 陈田明诗纪事等。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本文力求客观再现“张艾之争”的发展历程,对论争的思想根源、文学宗趣作出真实而 切近学理的解析,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第一,“张艾之争”史实梳理,详细探求论争的源起、 过程与结局,及其与复社发展壮大之间的因果关系;第二,“张艾之争”根源辨析,重点从为 学之旨、治经之路两方面明辨张采、艾南英思想理路上的差异性,以弄清论争的深层根源及 其实质;第三,“张艾之争”文论考察,专门探讨张采、艾南英在文学观念上的异同;第四, 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 0 0 3 ,第l l 页。 2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前言 “张艾之争”影响分析,着重从崇高威望、严密组织和“统战”策略等技术性层面来分别论 述张胜艾败的原因。 在研究内容的基础上,拟确定本文写作的基本原则是:立足于最新的学术平台,将微观 与宏观、个体与社团研究结合起来,即将“张艾之争”置于明清易代之际文人结社这一特殊 的历史时空和社会背景下加以考察,把握这次论争与中晚明文学论争的共性,同时也探求其 个性,在共性中寻找“张艾之争”的时代性、历史性,在个性中定位“张艾之争”的个体性、 独特性,从而将“张艾之争”与明末文学演变结合起来进行全面客观的学理阐释。 受上述写作原则的支配,笔者采取一种“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研究思路:以张采与 艾南英为中心,全面观照复社乃至整个晚明结社运动,力求在材料的广度和理论的深度方面 取得进展,透过研究个案来放眼整个晚明文坛,使个案实证研究和社团群体研究珠联璧合, 从而对晚明社团宗尚、时代风貌等展开独到的探讨和解读。 3 西南大学硕+ 学何论文第一章真相还原“张艾之争”与“陈艾之争” 第一章真相还原弟一早具个日怂原 “张艾之争 与“陈艾之争” 崇祯元年( 1 6 2 8 ) ,艾南英、陈子龙与诸多文社领袖齐聚太仓弁园,在文学讨论中两人因 观点不合而发生口舌之争并引发肢体冲突,这一事件被称为“陈艾之争”。这是中国文学史和 文学批评史上有特殊意义的公案之一,它爆发在明代第三次复古运动高潮的社会背景下, 一定程度上直接而又深刻地左右了当时乃至其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的文学发展趋势。同时,文 社选权之争夺、地域声名的冲突、文派宗风的对立,交织在一起,使其影响至于天下士人随 之分垒的程度。就此而言,即便是明代著名的李梦阳与何景明之争、汤显祖与沈璨之争,与 之相比亦远不能及。然而就笔者所见,目前对此次论争的具体缘起、经过、结局,到论争主 角的思想根源、文学宗趣,以及与明末文学演变之间的关系,或语焉不详,或沿袭旧见,相 关研究不免停滞不前。本章将对论争史料进行一次梳理与考辨,以澄清史实,还原真相,且 为全文的论析打下基础。 第一节史料考述 记载“陈艾之争”的史料非常丰富,但往往都偏重于陈艾冲突,且讹误较多,此处仅引 用其中代表性强、可信度高的几则史料并做出考辨: 陈子龙自撰年谱“戊辰”条: 秋,豫章孝廉艾千子有时名,甚矜诞,挟援诈以恫喝时流,人多畏之。与予晤 于娄江之弁园,妄谓秦汉文不足学,而曹,刘、李、杜之诗,皆无可取。其詈北地、 济南诸公尤甚,众皆唯唯。予年少在末座,摄衣与争,颇折其角。彝仲辈稍稍助之, 艾子诎矣。然犹作书往返,辩难不休。口 天慵子集年谱“戊辰”条: 冬,太仓舟中有答张侯书,至苏寓虎丘铁花庵,有玉虎呜、干剑集二序、四与 介生书,寻寓嘉定,有答夏彝仲、陈人中二书、题超宗四蔚,十一月尽至杭。 陆世仪复社纪略: 艾千子时客齐东,闻之乘遽莅吴门,约同介生与天如参证文体,衡定是非,欲 两挫之,而独伸其说。时陈卧子方号人中,才气方盛,首与之争辩,扁舟逆之吴门, 各持所是,语多不合,日晷移影乃退。某月日,侦千子临昊,谬约之面相参证, 参见廖可斌n j 4 - i :文学复古运动研究第九章,卜- 海古籍版社,1 9 9 4 ,第3 4 1 页。 陈子龙:陈子龙诗集“附录”年谱,上海古籍:i :版社,1 9 8 3 ,第6 4 2 页。 艾南英:天偏子集年谱“戊辰”条,天俯子集卷首,台湾艺文印书馆,1 9 8 0 ,第5 7 页。 4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第一章真相还原“张艾之争”与“陈艾之争” 会于娄江弁山园,语不合,陈卧子及周介生之幼弟周我容共扶之,千子即夜去。 吴伟业复社纪事载: 尝燕集弁州山园。卧子年十九,诗歌古文倾一世,艾旁睨之,谓此年少何所知, 酒酣论文,仗气骂坐,卧子不能忍,直前殴之,乃嘿而逃去。 杜登春社事始末云: ( 陈子龙) 行年二十余,已夺蝥而登矣,曾于七录斋中与艾千子肆论朱王异同, 以手批千子颊。其才气锋利如此。 张良弼与陈人中论文书评语: 崇祯戊辰己巳间,陈大樽与艾东乡争辨文体,陈主文选,艾主唐宋大家,反覆 不相下。时东乡负海内宿望,以前辈自居,而大樽一少年,与之抗至诋诃攘臂。吴 中后生相传为快谈。 张鉴冬青馆甲集书复社姓氏录后二对此的记载则是: 当社之初起,东南坛坫不以苏州、松江、金沙、皖江、浙西、江右无不立社, 而东乡艾氏与同郡章世纯、罗万藻、陈际泰以兴起斯文为己任,四方翕然归之。其 来娄东之七录斋也,名流无不在座。千子与西铭论朱陆异同,不合时陈卧子才气 锋锐,猝以手批千子颊。于是千子恨甚,诸人亦多有不道卧子者。 上述史料,除艾南英所述含糊其辞、甚为隐晦外,其余都直抒其事,但稍微深入考辨一 下就会发现,这些史料在论争时间、地点、辩论内容等方面都存在抵牾之处。 关于论战时间,除张鉴搁置不提外,诸家所述不一。陈子龙自纂年谱、天慵子集年 谱都主崇祯元年说,但在季节上有分歧,陈说是秋,艾说是冬,恐是一方记忆有误所致。 杜登春社事始末把论战放在几社成立之年,即陈子龙“行年二十余”叙述,他也主崇祯 元年说,但丁季节则同避不提。张良弼的记述稍有不同,他认为论战发生在“崇祯戊辰、己巳 间”,与艾说较为接近。吴伟业的记载则与前述诸家明显不同,他把论战相关史实放在陈子龙 “年十九”叙述,显然主天启七年说,时间较诸家提前一年。综合各家史料来看,笔者认为, 陈、艾二人作为当事人,其文献记载的可信度稍高_ 丁其他诸家,且有杜登春、张良弼的史料 做佐证,论战时间为崇祯元年下半年的可能性较高,吴说疑为记忆有误所致,也有可能指的 是崇祯元年以前的某次书信争辩。 关于论战地点,诸家所载也是互有抵牾。陈子龙、吴伟业等主王世贞弁山园别墅说,艾 主太仓舟中,杜登春、张鉴等则主七录斋。陆世仪则前后不一,前主太仓舟中说,后主弁山 园说,张良弼则干脆不提论争地点。诸家在论争地点上各表一说,但在艾南英“扁舟逆之吴 陆世仪:复社纪略卷一,续修p q 库全书史部第4 3 8 册,第4 7 7 - 4 7 8 页、第4 8 4 4 8 5 页。 吴伟业:吴梅村全集卷二四复社纪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0 ,第6 0 1 页。 丰l :髯春:社事始末,昭代丛书戊集卷一六,第6 3 3 页。 张良弼:答陈人中论文书“评语”,天慵子集卷五,第5 4 7 页。 张鉴:冬青馆甲集卷六书复社姓氏录后二,续修四库全书集部1 4 9 2 册,第7 4 页。 5 两南大学硕十学f 7 :论文 第一章真相还原“张艾之争”与“陈艾之争” 门”、单刀赴会舌战群英这一点上不存在争议。王世贞弁山园别墅号称“东南第一名园”,分 东中西三园,皆为依山伴水而建,相较张溥所居七录斋而言,此地更适宜众多士子集会起来 吟风弄月谈学论道,且从地理位置上来看,也更接近于艾南英扁舟行经之娄江,因此二派在 弁山同论辩的次数或可能性要比七录斋高很多。结合上述材料,笔者推测,艾南英此次太仓 之行,其停留时间足以让二派进行数次交锋,故论争地点时而在艾南英所栖之舟上,时而在 太仓士子常常集会的地点,如弁山园、七录斋等地,至于陈、艾之间的肢体冲突则很可能上 演在弁山园。 在论战内容和主题上,诸家所载也有值得注意的地方。陈子龙、陆世仪、吴伟业、张良 弼等认为二派所争重在文论宗趣,他们主文学论争说。杜登春、张鉴则认为论争无涉文章, 其主要内容是理学思想之争,他们主理学论争说。在复社论争方主辩手人选上,杜登春认为 是陈子龙,张鉴认为是张溥,二者存在争议。天慵子集年谱只交代了艾南英的征文行踪, 于论争一事则搁置不提。结合论争背景和相关史料,笔者认为,二派交锋,既重文学宗法之 争,又重学术思想之辩,这并非一次单纯的文学论争,多少有点争夺文社势力和选文主导权 的目的在内,只是诸家各有所囚而不便公开罢了。其实,由于论辩双方事先没有设定专题, 论争随意性较强,很可能是时而文学,时而理学,亦或文学与理学交织进行。事后看来,论 争过程混杂着文学之争与学术之辩,论争性质就分辨得不是很清楚,辩论的内容和主题自然 就模棱两可了。 以上是对“陈艾之争”相关史料的考证。通过考证,不难发现:在“张艾之争”的实际 主角及性质定位的问题上,上述诸家各执一词。这些歧异,不仅关系到对文学巨匠个案的评 价,而且关乎重大文学史实的真实面貌以及明末文学演变的一些基本规律的理解,因此,澄 清史实、还原真相的工作就显得非常必要。 第二节主角新论 张采与艾南英的论争,某种程度上是因为“陈艾之争”而受到学界的关注。“陈艾之争”, 实际上仅指崇祯元年秋冬时节陈子龙与艾南英在太仓上演的“诋诃攘臂”事件。若要对论争 做出客观而富有历史理性的评判,就需要明确论争的真正主角,尤其是论争在复社一方的代 表人物,这是解析“张艾之争”的先决条件。 要确定论争的真正主角,就必须简要梳理一下艾南英与复社论争的具体经过。周钟与艾 南英结交早在天启四年,与周介生论文书中有“甲子春冬,弟两度寄兄书”之语。其时 双方关系非常融洽,吴应箕曾评价说:“周介生选文推豫章甚,至其推千子尤为过情。”张 溥也称其时豫章与吴中“有兄弟之称、一家之谊。” 矛盾初起是在天启六年,当时江南文社 艾南英:天储子集卷五与周介生论文书,第5 0 9 页。 吴应箕:三与周介生论文书“评语”,天俯子集,第5 2 1 页。 张溥:古文存稿卷五诗经应社序,七录斋诗文合集,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 8 2 册,第5 1 5 页。 6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第一章真相还原“张艾之争”与“陈艾之争” 出现“向日推豫章者,相率而推金沙”的苗头,艾南英在此情况下修书三封给周钟,一再 指责吴中文人的离经叛道,意图以二派合作选文的名义直接插手应社内部事务,周钟断然拒 绝,自此“江左声气稍与江右别”。论争高潮是在崇祯元年,首先是京师春闱期间,艾南英参 加了张溥、张采主导的“燕台十子社”,据他自称是张采“曩时辱收不肖于声气之末”圆,但 同时,他又有结盟国门广冈社之举,独立于“二张”之外的意图非常明显,双方已经至于貌 合神离的地步。接下来是太仓冬季之行,前述艾南英自撰年谱“戊辰”条已有详细描述。 他的太仓之行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具体经过是,艾南英“时客齐东,闻之遽莅吴门, 约同介生与天如参证文体,衡定是非,欲两挫之,而独伸其说。时陈卧子方号人中,才气方 盛,首与之争辩,扁舟逆之吴门,各持所是,语多不合,日晷移影乃退。”这时陈、艾双方仅 是口舌之争,还没有上升到“诋诃攘臂”的地步。第二阶段是艾南英与张采、夏允彝、陈子 龙的书信辩难,艾南英作初答临川张侯书、答夏彝仲论文书、答陈人中论文书,全盘 否定张溥、张采表经的选文成绩。陈子龙“得书恚甚,复作报言”四,反应相当激烈。 但夏允彝考虑到双方关系,“言两人之书不必外传,以滋物论。” 这就是点燃陈子龙怒火的 导火线,双方关系急剧恶化。第三阶段,即陈子龙与艾南英“诋诃攘臂”的事件,具体经过 是:“会于娄江弁山园,语不合,陈卧子及周介生之幼弟周我客共扶之,千子即夜去。”这就 是为后人所津津乐道的“陈艾之争”,多家所称即此。论争收尾是在崇祯二年,“陈艾之争” 后,艾南英至杭州寄寓湖上,然后舟至富阳经金华抵家,其时有书信再与临川张侯书、再 答夏彝仲论文书,显然论争双方并没有因为“陈艾之争”而立刻断绝联系,而是继续保持书 信往来。此时,张溥、吴昌时力举共绝艾南英,张采居中调停,以为矛盾还可以调和,于是 写信劝诫艾南英:“江左江右并为人文渊薮宜共遵尊经笃古之约,力追大雅,以挽颓靡, 幸勿自开异同,为世口实。”凹但艾南英毫不理睬张采的提议,作三与临川张侯书、答吴 青邱书、寄陈大士书,此外还编选戊辰房选删定、四家合作摘谬,继续排诋“二张”, 并从立社宗旨、学术理念到个人品行,对复社诸子进行全方位批判。至此,张采“知不能合”, 于是公开矛盾,双方终至断交的地步。 从上述史实看来,陈子龙和艾南英在弁园“诋诃攘臂”的事件,的确是这场论争中一个 最富戏剧性的环节。但若以此为依据,将“陈艾之争”看成带有个人恩怨性质的“意气之争”, 过于突出陈子龙在论争中的作用和影响,而不去挖掘真正的论争主角在整个论争过程中的积 极作为,无论如何都是以偏概全的,是对论争史实的曲解。其实,若不囿于陈子龙文学巨匠 这一身份认同,而是进一步考察“陈艾之争”的争论焦点和事件原委,就可以找到对论争主 角做出重新界定的学理依据:一方面,就复社一方的论争人数而言,陈子龙并非孤军论战, 陆世仪:复社纪略卷一,第4 7 4 页。 艾南英:天偏子集卷五初答临川张侯书,第5 6 1 页。 陆世仪:复社纪略卷一,笫4 8 1 页。 陆世仪:复社纪略卷一,第4 8 1 页。 陆世仪:复社纪略卷一,第4 8 4 页。 7 西南人学硕十学位论文第一章真相还原“张艾之争”与“陈艾之争” 其时与艾南英论争的复社人士大有人在。即便只是考察艾南英年谱和天佣子集卷五 中双方往米辩难的书信,就可以知道,除陈子龙外,张采、周钟、夏允彝、张自烈、沈士柱、 李长庚、潘宗纥、万时华、郑元勋、陈际泰、闻启祥、杨以任等复社社魁都参与了这次论争。 一时之间,复社组成了一个强大的论战阵营,他们与艾南英书信往来、辩难不己,导致了“张 艾之争”的“恢宏场面”。另一方面,就复社一方论争人物的代表性而言,陈子龙绝对不是艾 南英最合适的论敌人选。事件发生时,不管陈子龙是十九,还是二十,他都只是“年少在末 座”的文学“新秀”,他当时在文坛的声望和影响力远远比不上艾南英和“二张”,甚至还不 如上述与艾南英论争的复社魁目中的任何一位,他的文学主张在复社内是否具有代表性,是 否被复社大部分社友所接受,都是需要进一步考证的问题。复社社友众多,精英迭出,但在 艾南英眼中,其领袖人物也只有寥寥数人而已,他所倾全力批驳的论争对象,不是复社有头 有脸的地方魁目,就是复社的领袖级人物张采、张溥等。崇祯二年,在给潘宗纥的书信中, 艾南英说他与复社的关系是“一二新贵耽耽欲杀”,并且意有所指地直接挑明张采借故整 治他的亲戚,在这里,“一二新贵”不是陈子龙,也不是复社内的其他魁目,而是复社的领袖 级人物“二张”。显然,在论争中,尽管艾南英有时以整个复社作为外围批判对象,但他真正 竭力批驳的靶子却是复社内部少数揲纵权柄的泰斗级人物,例如张采、张溥,而不是陈子龙。 综合各种史料看来,论争在复社一方的主角不是陈子龙而是“二张”,尤其是张采。陈子 龙实际上缺席了此前持续数年的论争流程,他只不过是以“精彩对决”的参与者身份而被前 贤利用的一颗“棋子”而已。就此而言,与其说这次论争是“陈艾之争”,还不如说是“张艾 之争”以张采、张溥为领袖的复社与艾南英的论争。正是有了这样级别的复社人士的参 与,才理所当然地提升了这场文学论争的层级和影响力。因此,下文将用“张艾之争”来命 名爆发在复社与艾南英之间的论争,以突显出真正的论争主角及其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第三节性质质疑 在重新确认复社一方论争主角的基础上,很多关于“张艾之争”性质的评述也就成了一 个值得置疑的问题。有人认为,艾南英和复社各自秉持着唐宋派与七子派的文论主张,例如 “陈心向七子派,就抨击唐宋派;艾心向唐宋派,就批判七子派”,而双方非此即彼的逻 辑思维方式导致他们在论争中采取的是对抗性的对话姿态,这是导致论战的根本原冈,所以 这次论争的实质是“没有多少正面交锋的七子派和唐宋派所作的正面辩论” ,多少有些“个 人意气之争”的色彩在内。表面看来,这是有学理依据的,但是,如把论争主角的思想观念 放在复社与艾南英及豫章社论争这一层面来讨论的话,显然,这是个值得进一步讨论的话题。 讨论这个话题,必须明确论辩双方的文学宗派属性。就复社一方而言,且不说“复社的 艾南英:天俯子集卷五寄潘昭度先生书,第5 7 9 页。 张良弼:与陈人中论文书“评语”,天俯子集卷五,第5 4 7 页。 冯小禄:文社宗派性格艾南英陈子龙之战再检讨,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 0 0 6 ( 1 ) ,1 1 9 1 2 4 。 8 西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第一章真相还原“张艾之争”与“陈艾之争” 文学思想与前后七子相比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单从以下两方面米看,对复社成员的文学 宗派属性进行简单化归纳的作法,就会多少引起一些疑惑:一方面,因参与论争的社友很多, “不可避免地出现不同的人其文学观念、主张也不尽一致的情况,甚至彼此间会有明显的对 立亦不足为奇”罾,可见,单纯以“复古派”的范围来框定复社诸子会显得非常粗糙和武断; 另一方面,张采、周钟、夏允彝等参与论争的人物,“显然烙刻着那一特定时代新i 同思想观念 冲突的印记” ,其思想观念,包括文学主张,不是千年不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始 终处在躁动和变化的状态下,若以一种一成不变的说法来僵化这种活跃和开放的思想状态, 显然是悖于史实的。事实上,在明清之际异常激烈的文坛对峙与冲撞中,立说全面辨证、辩 论稳妥折中的倾向越来越明显,“对中明以来的文学传统和文学实绩有了一种较公允的态度” 回,复古派与唐宋派的理论优势都在吸收范围之内,文归秦汉还是唐宋的宗法之争,当不至 于引起他们如此激烈而持久的关注。因此,与其以“前后七子”亦或“复古派”的范围来概 括参与论争的复社一方的核心理念,还不如审慎地保留他们思想上鲜明而又略显繁杂的差异 点,以得出一个关于“张艾之争”的最为清晰、精辟的认知框架。 就艾南英而言,他认为唐宋派人物得古文之真传,他说:“古文一线得留天壤,使后生尚 知读书者,三君子之力也。” 然而,艾南英是否应归属该派,其文学观念与创作实践能否真 实地体现唐宋派在明末的传承与演变情况,目前学界还存在不同看法。左东岭曾描述唐宋派 文论特征:“主张由学习唐宋之文而上溯至史汉之文,都主张道与文的并重,都讲究法与意的 兼顾,而最欣赏的学习对象是欧阳修与曾巩。” 据此言论,艾南英的文论宗趣基本符合唐宋 派文论的整体性特征,说他是晚明唐宋派代表人物似乎并不过分。但是,如果仔细考察以下 三个方面的依据,也许会改变对这次论争性质的基本看法,甚至认可把唐宋派和艾南英及其 豫章派区别开来的观点。 第一,在取法渊源上,艾南英不仅彻底摒弃模拟王、李的浮华馒订之词,也批判独守王、 唐的固步自封之举。艾南英在应试文自叙中曾自叙其学习经历:“制艺自鹤滩、守溪,下 至宏、正、嘉、隆大家,无所不究;书白六籍子史、濂洛关闽、百家众说、阴阳兵律、山经 地志、浮屠老子之文章,无所不习。”艾南英广泛涉猎,勤苦批读,既取法“秦汉子史之文”, 又崇尚“震泽、毗陵、成、宏正大之体” ,以至于“无所不究”、“无所不习”。值得一提的 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第2 2 8 页。 许总:宋明理学与中国文学,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 9 9 9 ,第4 1 0 页。 许总:宋明理学与中国文学,第4 1 0 页。 何宗美:明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届湖北省西南三校合作体高三下第一次测试英语试题含解析
- 2025届黑龙江绥化市一中高考英语考前最后一卷预测卷含答案
- 湖北省黄石市大冶一中2025年高考仿真卷英语试题含答案
- 2025年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项目资金申请中的职业教育与技术创新报告
- 2025年肿瘤治疗新趋势:靶向药物研发靶点发现与验证技术解析报告
- 2025年三方股东合作合同范本合作方股东协议书模板
- 2025《华信能源有限公司合同管理规程》
- 2025年中国职业中介行业市场规模及未来投资方向研究报告
- 汽车轻量化材料在汽车零部件寿命评估中的应用报告
- 农业物联网2025年精准种植智能温室技术应用效果报告
- 山东省独生子女父母退休一次性养老补助申请表
- 人教PEP版小学英语三至六年级单词默写表
- 非遗传承人申请范本
-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通分》课件
- 有机化学课件:第4章 对映异构
- 《隋书刑法志》所见隋初修律
- 《爱莲说》课件市公开课一等奖课件省赛课获奖课件
- 小学科学课标解读课件
- 三湾改编-课件
- 文心雕龙-神思教学课件
- 【辅助投篮机器人设计7600字(论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