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释道潜诗歌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释道潜诗歌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释道潜诗歌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释道潜诗歌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释道潜诗歌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释道潜诗歌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释道潜诗歌研究 摘要 禅宗在宋朝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文人学士纷纷参禅学道,以居士自居, 儒释互往在当时成为流行,与此相适,大量文学造诣颇高而个- 性鲜明的诗 僧纷纷涌现,成为文学史上一道特殊的风景线。道潜字参寥,人称参寥子, 是北宋时期文学成就颇高的一位诗僧,因与苏轼、秦观等著名文人交往很 深,在当时文坛上享有盛名。道潜的诗歌多以酬和应答及写景状物为主, 语言逼真流畅,风格清丽自然,既显示出当时禅僧士大夫化的一面,又不 失其特有的佛风禅韵,保持着僧人独有的审美风范,可说是僧诗和文人诗 的结合,受到士大夫阶层的喜爱。著名作品有秋江、临平道中等。 他的诗歌作为北宋诗坛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在当时 及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前人对道潜的诗歌研究不多,详细品评并不多见, 且多着重于研究道潜与苏轼等人的交游考证,甚至有将其与同名僧人搞混 的现象。由于条件不足及水平有限,本文没有侧重于研究前人成果方面, 例如道潜生平事迹和交游考证等,而是重点研究分析其诗歌作品,分别从 各方面展示了其在题材、风格和艺术等方面的诸多特色。关于道潜的生平 事迹资料较少,且各文献说法不一,宋史无传,僧传中也没有记载,考 证起来有一定困难,疏漏之处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关键词:道潜僧诗文人诗 t h e s t u d y o fd a o q i a n sp o e m s a b s t r a c t m e d i t a t i o nw a sv e r yp r o s p e r o u si nt h es o n gd y n a s t y m o r ea n dm o r e s c h o l a r sf e l ti n t e r e s t e da b o u ti t t h e yc a l l e dt h e m s e l v e s “j u s h i ”i tb e c a m e p o p u l a r t om a k ef r i e n d sw i t hb u d d h i s tm o n k s ,t h a tm a d em a n yb o n z e sb e c o m e p o e t sw h ow a sg o o da ts t u d y i n go fl i t e r a t u r ea n dh a v es p e c i a lp e r s o n a l i t y d a o q i a nw a st h em o s tf a m o u sh o n o r i f i ct i t l ef o rab u d d h i s tm o n k , w h oc r e a t e d p o e m si nt h en o r t h e r ns o n gd y n a s t y h ew a si n c l o s ec o n t a c tw i t hal o to f w r i t e r s ,s u c ha ss u s h i ,q i n g u a na n ds oo n h i sp o e t i c a lw o r kw e r ei nae l e g a n t s t y l e ,w h i c hm a n i f e s t e dh i sa p p r e c i a t i o no ft h eb e a u t i f u la sam o n k ,t h a th a d b e e nc a r r i e do nf r o mt h em o n k s ,a n db e l o v e db ym o s ts c h o l a r s h i sw o r k s i n f l u e n c e dm a n yw r i t e r sa n dt h e i rc r e a t i o n s t h eu s e ds c h o l a r sw h os t u d y d a o q i a n sp o e m su s u a l l ye m p h a s i sh i sf r i e n d s h i p sw i t ho t h e rw r i t e r s ,s o m e o n e m a d eh ea n do t h e r sc o n f u s e d f o rt h el a c ko fm a t e r i a l sa n dm yl o wl e v e l ,t h e r e w i l lb em a n ym i s t a k e si nm ya r t i c l e ip u tp o i n ti nt h ew o r k so fd a o q i a n ,t h a t w i l lb ed i f f e r e n tw i t ho t h e r s ,b e c a u s et h es t o r yo fa l lh i sl i f ew a ss ol i t t l e ,a n d t h e yw e r e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 s p l e a s ed o n tb es p a r i n go f y o u ro p i n i o n t oc r i t i c i z ei t k e y w o r d s :d a o q i a n ;p o e m s ;p o e t ;b u d d h i s tm o n k i i 广西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和相 关知识产权属广西大学所有,本人保证不以其它单位为第一署名单位发表或使用本论文 的研究内容。除已注明部分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 本人为获得其它学位而使用过的内容。对本文的研究工作提供过重要帮助的个人和集 体,均已在论文中明确说明并致谢。 论文作者签名:浆逝梦 砷年6 月2 , 2 -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广西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 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 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请选择发布时间: 团即时发布口解密后发布 ( 保密论文需注明,并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猡南爹导师签名:烁匐痧为。7 年6 月节日 广西大掣页士掌位论文 稠 道灌诗歌研究 一、禅宗在宋代的发展 刖菁 佛教既是宗教,又是哲学,又是有血有肉的文学和艺术。其自东汉初年明帝时期传 入中国后,经历了二千六百余年的岁月,与本土的儒道思想接触、碰撞、斗争至于融合。 引发自身不断汐造和变化,发展成独具中国特伊的佛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 一部分,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佛教教义中的因果报应和色空思想深入人心,民 间许多日常用语如“世界、如实、实际、平等、现行、刹那、清规戒律、相对、绝对” 等都来源于佛教。 佛教传入中国初始,并没有造成太大影响,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释合流,才使 般若思想开始走入文人士大夫精神生活,后又经过三四百年与中国文化的融合,还渐在 隋唐时期形成了八派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即净土宗、律宗、禅宗、密宗、华严宗、法 相宗、天台宗、三论宗,其中禅宗的影响最为深刻。 隋唐以后,佛教发展的极盛时期是在宋朝。文史大家陈寅恪说过:“华夏文明发展, 历数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宗之时。”。邓广铭更说:“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 高阶段。两宋期间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 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王国维也曾经说过:“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动与文化之多 方面,前之汉唐,后之元明,皆所不逮也。”。虽然宋朝的军事力量薄弱,国家疆域始终 未能达到汉、唐时的范围,且南北两朝分别为少数民族所灭,但内部文化的发展,无论 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达到了一个高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哲学、自然科学、史学、 文学、艺术等各文化学术的领域,都呈现出了令人瞩目的繁荣景象:哲学方面产生了堪 称中国哲学高峰的理学:自然科学方面出现了梦溪笔谈等优秀作品;史学方面有司 马光的资治通鉴;文学、艺术更是百花齐放,唐宋八大家有六家出于宋,其古文取 得辉煌成就,另外可与唐诗媲美的宋诗、盛极一时的宋词、宋四家的书法,以及北宋著 。陈寅恪1 9 4 3 年邓广铭( 宋史职官志考证) 序,金明馆从稿二编, 上海古籍 “版社1 9 8 0 年8 月第1 版。 o 邓广铭1 9 8 6 年淡谈有关束史研究的几个问题,社会科学战线,1 9 8 6 年第2 期。 o 宋代之金石学,王国维遗书) ,上海书店1 9 8 3 年,第五册,第7 0 页。 l 广西大掣肚掌位论文 释鱼潜诗歌研究 名的人物、花鸟、山水画等,都足以辉映千古。在这样文艺勃兴的时代,佛教作为一种 精神理念的推广,以其改革过的方式由上到下得到普及。宋朝帝室对佛教采取保护态度, 废除后周世宗毁佛的法令,修订出家考试制度,刊刻大量经卷。并规定寺院的田园、山 林享有免税权。皇室的支持带来了佛教的复兴。而在当时的各支派之中,禅宗的盛行又 是一大特色。禅宗自唐代建立,于宋代的发展达到一个顶峰,其通达、旷放的精神,4 不 立文字”的简朴明快和讲求实际的作风与中国的民族风格颇为相融,所以很快就得到盛 行,达到了“五家七宗”之势,五家分别为沩仰宗、曹洞宗、法眼宗、云门宗、临济宗, 临济宗又分为黄龙和杨岐两派,并称七宗。 葛兆光曾说过:“中国禅宗是在印度禅学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一株结着无花果的智 慧树,它虽然植根于印度禅学,却融汇了印度佛教其他方面的种种理论,并与中国土生 土长的老庄思想及魏晋玄学相结合,形成了一个既具有精致的世界观理论,又具有与世 界观相契合的解脱方式和认识方法的宗教流派。”。一种文化的流行推广,必定要同时具 备合适其生长的土壤,即为本有的传统所接受,互相融合、促进。禅宗提倡“本心是佛, 平常心是道”、“出世即入世”,以及随缘任运、适意而安的宗教观,在当时推广“农禅 制度”,抛弃繁缛的佛教礼节和教义,更易于在大众中推广,简单来说,降低了修行的 门槛,简化了修行的方式,直指本心,单刀直入,能让更多普通民众理解和接受。中国 禅宗真j 下的奠基者六祖惠能在坛经中言道:“识心见性,自成佛道。”禅宗认为人的 本性即自觉、清净的,充满着般若菩提之智,只是因“贪爱”等“无明”的遮掩而被蒙 蔽,须有一种快速有效的方式去此“无明”,使本性显露,即可成佛,形式并无统一, 可以通过语言、动作、喝骂、棒打等五花八门的方式。换句话说,我心即佛,佛即我心, 严格的修行和烦琐的仪式只不过是外在的形式而已,真正要达到的目的是要顿悟,达到 本心的发现。正如祥宗那个有名的公案所说,北宗神秀偈云:“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 台,时时勤拂拭,不使惹尘埃。”南宗惠能却更进一步,道:“菩提本非树,明镜也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把“空”和“无”的境界发挥到极至,传说五祖弘忍因此 传其衣钵。这也许是惠能弟子传人的杜撰,但其后南宗的发展盛于北宗确是事实,自安 史之乱后惠能弟子北上洛阳弘法之后,南宗几乎可说是一统天下,以后人们普遍接受和 理解的禅宗,几乎都出于这一支了。 孙昌武在禅思与诗情中这样描述禅宗文化:“宗门教理,清规戒律不过只是个 形式而已,无足轻重。吃斋念佛是禅,运水搬柴是禅,吟诗作画也是禅。”早期佛教恪 。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 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6 年6 月第版。 2 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释道潜诗歌研究 守清规戒律的苦修方式已经被自然随意的生活所取代,正如景德传灯录卷六所说“饥 来吃饭,困来即眠”,一切饮食起居皆是禅,无须刻意修行琢磨,一朝顿悟,即可成佛。 义如六祖惠能所言“菩萨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眼前”,“ 随遇而安、恬淡安逸的生活情趣使人更易接受,对经卷典籍的研读和执著崇拜也已经让 位给直观体验和简洁明快的顿悟方式,学究式深奥晦涩的谈论更逐渐演化为随机应变、 妙语连珠式的应答艺术,无论从方式和门槛都渐渐向平民包括上流文入的志趣爱好靠 拢,提供了一个简单易行,无需耗费过多心力参透的捷径,自然容易为普通人所接受。 由于扫除了种种严苛的戒律和繁琐的坐禅仪式,僧人们有了充裕的时间来学习和吸收文 化,研究文学、书画等艺术,使其与上流文人学士的交往有了实现的可能,而通俗化的 悟道方式和注重心性的教义,更使禅宗僧人们逐渐向文学这个艺术方式靠拢。 禅宗的宗教观又无意间促成了僧人的个性化,强调“心”的本质和本心的发现,即 无形中夸大了思维的力量,同时解脱了外在形式的规定,不自觉地开发了个性意识,承 认了个人思考的无比权威性,摈弃外在形相,凝心反思,忘我忘物,静思反照,以求得 心理宁静式的自我解脱。这样的观点使得禅僧们以各种反传统的形态出现在历史的舞台 i - 。 二、诗僧群体的出现及与士大夫问的相互影响 诗僧,指那些善诗或以诗名世的出家僧侣。 佛教在中国化过程中,与诗歌的相互渗透最为引人注目。如果说禅宗的出现和成熟 是佛教中国化的具体表现,诗僧队伍的出现以及壮大,则是佛教中国化的深层次体现。 唐代大历年间,诗僧群体开始正式形成。到了宋代,社会文化处于多元格局状态, 禅宗获得了很大的发展,通内外典、善于吟诗作画的僧入从数量上已经大大超过了唐代, 在全唐诗中载录诗僧1 0 0 多人,诗歌作品有四十六卷,而宋诗纪事所收诗僧多 达2 4 0 人,僧人诗歌4 0 5 首,诗联1 4 7 条,另外,“女冠、尼”收女诗僧5 人,诗5 首, 比全唐诗多出一倍以上。今人孔凡礼宋诗纪事续补所搜罗的诗僧达3 4 0 人,其 中一半以上是宋诗纪事所没有的。由此可见,有名有作品的诗僧起码超过4 0 0 人。 这个时代的诗僧数量既多,又与文人学士广有交游,互相影响,便成为两宋文学中一种 o 佛家经典金刚经坛经 。刘国生编译,青海人民出版社。第1 0 4 页。 3 广西大掌硕士掌位论文释道灌诗歌研究 值得注意的现象。其中一些诗僧在当时颇有名气,文学成就也不小,例如,个人诗文集 收入四库全书的就有契嵩、重显、道潜、惠洪、永颐、居简、文蛸、道璨8 位,如 果加上散佚的部分,相信作品数量更为可观,所以谈宋代文学史而避开诗僧创作,无论 如何都是不够全面的。 北宋禅宗盛行,有名的诗僧几乎都出自禅宗。这一时期,禅宗已经由“不立文字” 渐渐走向了“文字禅”,释惠洪的作品集即自定为石门文字禅,并在序言中写道:“盖 禅如春也,文字即花也。春在于花,全花是春,全春是花。而日禅与文字有二乎哉? ” 。诗歌的宣传教化作用得到重视,大量禅僧开始走出山林旷野,走向都市繁华,与文人 学士交往并逐渐士人化。葛兆光曾指出了宋代禅僧大夫化的现象:“经过唐五代禅宗 与士大夫的互相渗透,到宋代,禅僧已经完全士大夫化了他们不仅游历名山大川, 还与士大夫们结友唱和,填诗写词,鼓琴作画,生活安逸恬静,高雅淡泊,又风流倜傥, 善诗者,善画者,都是驰名当时文坛艺坛的人物。”。北宋诗僧往来于僧俗之间, 在学识修养、兴趣爱好、社会交往等方面都呈现出明显的士大夫化。他们有的出身于书 香门弟,如了元、仲殊、守呐、饶节等,有的在寺院中接受了系统的儒释教育,大多具 有出众的才华和能力,如道潜的受业禅师大觉怀琏以“有节非干竹,三星堰月宫。一人 居日下,弗与众人同”之偈,与仁宗唱和机锋。诗僧风流蕴藉,交游名士,吟咏情性, 纵情适意,悠扬风雅,既有张扬的个性,又有高尚的品格,体现出独特的风貌。 另一方面,两宋时期诗人往往喜与僧徒交往,成为当时社会的时尚。中国古代的文 人士大夫对老庄和佛禅常常不加分别地喜爱,对“心灵的清净”、与“人生的自然”有 一种亲近感,以逃脱烦恼纷乱的现实,并不去细细分辨其中更深层次的差异,而把人生 的自然适意,心灵的清净无尘看作理想的境界,所以对老庄的“无”,般若的“空”,北 宗祥的“清净心”,南宗禅的“平常心”都有极大的兴趣,把它们当作最玄远的哲理和 最潇洒的生活状态。禅林的清净闲适,禅僧的机锋警语,禅理的深奥玄妙,禅家自我心 理平衡的“悟”,对士大夫们充满了诱惑力。宋末方回撰名僧诗话序称:“石曼卿于 山东演,梅圣( 俞) 于达观颖,张无尽于甘露灭,张无垢于妙善果,极一时斤垩磁铁之 契。”至于苏轼,与道潜、维琳、圆照等十多个禅僧交往密切。就连“平生学仙不学禅”, 觉得诗僧“袈裟未著嫌多事,著了袈裟事更多”( 送德轮行者) 的杨万里,都无法在 诗歌中避开禅学:“传语双峰老,汝师是如来。如何一瓣香,却为杨诚斋。”( 双峰定水 。释惠洪石门文字禅,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阳库全书第1 1 1 6 册,第1 4 6 页。 o 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5 6 年6 月第一版,第4 3 “页 4 广西大掣n 肚掌位论文释道潜诗歌研究 老送木樨香) 。不少的诗僧还和诗人一起组织诗社,进行诗歌创作和艺术探讨。如宋 诗纪事卷9 1 介绍晋江广福院僧法辉时说:“禅宗以诗自娱,于吕缙叔、石声叔、陈原 道为同社。”善权、祖可、饶节等,还直接加入了当时影响很大的“江西诗社”,成为领 导诗坛的强大群体中的一员。 文士和诗僧互相交流渗透这一文学史上的特殊现象,正是儒释相融的必然结果。中 国的文人常以外儒内佛的形式表现自己,“外以儒行修其身,中以释教治其心。”( 自居 易醉呤先生墓志铭) 。很多诗人接受佛禅思想颇深,甚至有些僧人出家前本来就是诗 人。就诗僧来说,僧要参禅,而禅要表达,于是诗歌成为表达的工具和载体,“诗为禅 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 元好问赠嵩山集侍者学诗) 诗为禅找到了一种直接 而易于传播的方式,而禅对诗的艺术思维、创作风格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宋代僧人,尤其是诗僧的士大夫化,体现了当时独特的文化思潮。一些僧人的个人 生活因与士大夫的接近而沾染了世俗气息,诗歌题材由此获得拓展,诗歌中蕴含的文学 情感也不再仅限于宗教氛围影响下的清幽空寂的山林哲思,淡化了僧人特有的所谓“蔬 笋气”,而逐渐符合当时士大夫群体的文学审美意趣,诗僧的士大夫化得到进一步深入。 这些诗僧本身所具备的道德修养和艺术才华,也对当时的诗人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佛学 的修行持定,高尚的情操和坦荡朴素的胸怀,都像冰雪般沁入诗人的心脾,净化了人和 诗。诗僧的诗艺也对诗人的创作发生影响( 如祖可对徐师川的影响比王安石要深刻和久 远) ,并且在诗人创作发生扭曲的时候,禅僧以极其深邃的思想给予其及时棒喝,使其 幡然悔悟,迷途知返。总之,诗僧和诗人,双向渗透,交互影响,为宋诗的繁荣和发展 做出了奉献。 陆游说:“宋兴诗僧不愧唐人,然皆以巨公以名天下。林和靖之于天台长吉,宋文 安之于凌云惟则,欧阳文忠公之于孤山惠勒,石曼卿之于东都秘演,苏翰林之于西湖道 潜,徐师川之于庐山祖可,盖不可殚纪。”( 跋云丘诗集后) 他认为,即使像道潜、 祖可等“得名最重”的名僧,也和苏轼、徐师川“许之太过”不无关系。也就是说没有 名士文人的高度评价和宣传效应,诗僧很难以作品打开局面。至于其余诗僧“则徒以得 所附托,故阐后世,非能岿然自传也。”但是陆游也看到问题的另一面,认为诗僧所作 的诗“平淡闲暇”,“庶几可以自传”,“决不泯没”,。肯定了其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 o 以上引文均出自陆游集,之渭南文集卷二十九,中华书局出版,1 9 7 6 年1 1 月第1 版,第2 2 7 0 页 5 广西大掌司仕掌位说? 文 释道港诗歌研究 三、释道潜的文学地位及研究现状 僧人创作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独特的现象,但迄今为止还没在学术界得到足够的重 视,即使偶有涉及,提到的诗僧也基本是唐五代的寒山、皎然、贯休,齐己等,宋代以 后的诗僧创作很少提到。在过去的观念中,一谈到僧诗,如果题材狭窄、意境清寒,就 被讥为有“蔬笋气”、“酸馅气”( 宋叶梦得石林诗话载苏轼语) ,如果意境超拔, 情感丰富,又被讥为“士人诗”、“官员诗”,两头不是。这种几乎抹杀诗僧创作成就的 评价,是中国文人的傲慢和偏见所造成的,自宋代至今,影响着人们对诗僧群体的看法。 ,尽管近来对于诗僧的研究专著日益增多,如覃召文的禅月诗魂、周裕锴的中 国禅宗与诗歌和吴言生禅宗诗歌境界、赖永海的佛道诗禅等,但对于诗僧的 个人研究并不多,研究宋朝诗僧的作品更为少见。 在北宋诗僧当中,道潜无疑是名气很大,文学地位十分重要的一位。在道潜之前的 半个多世纪有重显,之后三十年又出惠洪,这三位文僧成了北宋佛教文坛的核心,影响 和作用不可忽视。 这三人之中,重显为南禅云门宗的中兴之祖,惠洪是临济宗黄龙派的法嗣传人,而 道潜虽为名僧,但当时文人著的高僧传中却很少提到他的名字。在僧传中历来有高僧名 僧之争,禅苑清规卷八坐禅仪中有云:“若得禅定,其力最胜,古有习定高僧, 坐常闭目。”高僧为德行崇高者,与禅定的修持有直接的关系,而名僧则更侧重于品德、 名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道潜可归入后者之列。他曾被迫还俗,死时默默无闻,是个 独特的诗僧,可说是区区小和尚,鼎鼎大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重要地位。 道潜的一生颇具传奇性,他和许多文人士大夫相交甚笃,其中又以苏轼和秦观最为 有名,这二人的诗词创作中的祥风佛理,很难说不是受到道潜的影响。 道潜诗作保存较好,其作品参寥子集1 2 卷4 9 6 首被收入四库全书“集部别 集类”,后代一些诗歌选集选录其诗较多。四库全书提要参寥子集条谓:“此老诗 风流蕴籍,诸诗僧皆不及之。盖当时极推重之。”他在历代诗僧创作中的地位可见 一斑。 值得注意的是,宋高僧传及五灯会元中都各有一段关于“道潜”的记载, 而当代一些学者在援引诗僧参寥子的生平事迹时,也没有多做辨析。宋高僧传的作 者赞宁生于公元9 1 9 年,卒于1 0 0 1 年,其时诗僧参寥子还未出世,所以书中的道潜决 6 广西大掌硕士掌位论文释道潜诗歌研究 非本文中提到的诗僧道潜。且这位“钱塘慧日永明寺释道潜”“俗姓武,蒲津( 今山西 永济县一带) 人也”,生活于五代至宋初之间,于“建隆二年( 9 6 1 ) 辛酉九月十八日示 疾面终”。建隆是未太祖的年号,离本文所要研究的参寥子道潜时代相隔甚远。而五 灯会元的作者普济虽然是南宋僧人,但书中关于“杭州永明寺道潜禅师”的记载,与 宋高僧传中大体相同,为法眼宗,青原下九世,最初参谒法跟宗文益禅师,同样也 不是指本文所研究的道潜。这位“永明寺道潜禅师”,咸淳临安志中也有提及,然而 并未将二者混淆。 近年来,学术界对道潜逐渐开始重视,特别注重考证他和苏轼的关系,也有对其诗 歌创作的专门评论。但从目前所找到的资料来看,主要侧重于他和苏轼的关系,如杨胜 宽苏轼与道潜交谊述论,刘金柱唐宋八大家与佛教,范春芽苏轼与杭州诗僧诗 文酬唱及互相影响,陈香的苏轼与道潜,于翠玲苏轼与道潜交游探微,苏淑芬 苏轼与参寥子交游考等;或者是在研究北宋僧诗或诗僧时提及,对道潜的个案研究 并不十分全面细致,如成明明北宋诗僧研究第五章为“道潜”,张福勋宋代诗僧 与僧诗,陶文鹏唐宋诗美学与艺术论一书有论仲殊、道潜、惠洪的山水诗等。 很多文献对他的师承宗派、籍贯俗姓和生卒年份说法不一,有关其生卒年月有不同 的传闻,一说为苏轼逝后五年即宋徽宗崇宁五年( 公元1 1 0 6 年) 入寂,一说为公元1 1 1 2 后示寂;在北大出版的全宋诗中,没有明确地提出派系归属,在佛学大词典中 则注明其为云门宗,大觉怀琏法嗣;有关他的俗家姓名和籍贯也有好几个不同的说法, 学者中甚至有将其和五代时的道潜搞混的现象( 如胡顺萍苏轼的佛家因缘) ,因此, 还有对道潜进行更为全面深入的研究。 总之,道潜是北宋诗坛上一个不应忽视的诗僧,研究道潜的生平、交游及其诗歌创 作,对了解宋代禅宗的特点以及祥僧文入的相互影响具有积极意义。 7 广西大掌司e 士掌位锚二释道潜诗歌研究 第一章释道潜其人其情 一、释道潜生平简介 道潜,号参寥,人称参寥子。俗姓何,杭州于潜( 今浙江临安) 浮溪村人。一说 俗姓王,钱塘人。 道潜生年,史无明载。苏轼跋太虚辩才庐山题名云:“太虚今年三十六,参寥 四十二,某四十九,辩才七十四,禅师七十六矣。元丰七年五月十九日慧日院,大雨中 书。”。由此推算,道潜当生于庆历二年( 1 0 4 2 ) 。 据张邦基墨庄漫录记载,道潜幼不茹荤,以童子诵法华经,剃度为僧,于 经藏、文史无所不读,能文工诗。至于其师承,苏辙赠杭僧道潜曾说:“问师藏何 深,不与世俗传。旧识髯学士,复从琏耄年。”秦观与苏先生简云;“参寥在阿育 山琏老处,极得所。”陈师道送参寥序则明言道潜为“大觉老之嗣”。所谓琏、琏老、 大觉老,即大觉怀琏,北宋云门宗高僧。据此可知,道潜谓大觉怀琏法嗣,为云门宗下 五世。 道潜与北宋其他禅僧一样,也喜欢与文士交往。初与秦观友善,后遇苏轼,在座 赋诗,挥笔而就,二人结为诗友。据说道潜原名昙潜,苏轼为之更名道潜。元丰中,苏 轼谪居黄州( 今属湖北) ,道潜不远数千罩往访。元祜中,苏轼知杭州,他卜居西湖智果 精舍,与苏轼唱和往还。据咸淳临安志卷十八、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卷二的记载, 杭州孤山智果院,旧有参寥泉,相传此泉即因道潜之号得名。 元符中,道潜因事坐狱,被迫还俗,离开智果寺,编管兖州。关于道潜的获罪,说 法不一: 1 、朱弁在风月堂诗话下卷中说,道潜因作湖上十绝句诗而得咎:“东坡南 迁,参寥居西湖智果院,交游无复昔时之盛者,尝作湖上十绝句其间一首云去岁 春风上苑行,烂窥红紫厌生平。如今眼底无姚魏,浪蕊浮花懒问名;又一首日城根 野水绿逶沱,飚飚轻帆掠岸过。日暮蕙兰无处采,渚花汀草占春多。此诗既出,遂有 反初之祸。” o 苏轼全集卷七十一 释琏漕诤歌研究 2 、张邦基墨庄漫录记某僧诬陷道潜度牒冒名而获罪:“吕温卿为浙漕,既起钱 济明狱,又发廖明略事。二人皆废斥,复欲网罗参寥,未有以中之。会有僧与参寥有隙, 言参寥度牒冒名。改参寥本名昙潜,因子瞻改日道潜,温卿索牒验之,信然,竟坐刑之, 归俗,编管兖州。” 3 、楼钥攻魏集跋参寥诗:“参寥以东坡门人得罪。”o 同时被祸者还有苏州定 慧院守钦长老。 以上三说,具体事由各不相同,但都与苏轼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按,元符初,朝 廷追究元祜党人,苏轼被再贬至儋州,道潜与苏轼关系密切,因此受累获罪,也就在所 难免了。 道潜晚年事迹,也难以考索。朱弁续祜祜说谓其于崇宁末归老江湖,咸淳临 安志卷七十也说他“崇宁末归老江湖。既示寂,其法孙法颖以其诗集行于世。”但陆 游在老学庵笔记卷七则说:“参寥政和中老矣,亦还俗而死,然不知其故。”按,道 潜哭少游学士云:“明年东下船,系缆竹西月。茗尊蜀岗南,弹指当永诀。”秦观归 葬广陵,事在崇宁四年,可见至少在崇宁四年( 1 1 0 5 ) ,道潜还健在。另,道潜秋声 云:“古槐花落小中庭,夜半风来卷夜鸣。颍水先生如尚在,呼儿应问此何声? ”苏辙 晚年号称“颍滨遗老”,诗中“颍水先生”当指苏辙。苏辙卒于政和二年( 1 1 1 2 ) ,则道 潜应在其后逝世。可见,陆游说比较可信。 道潜好诗,其诗宋时已结集为参寥子诗集,凡十二卷。有武林往哲遗著后编 本,四部丛刊三编影宋本等传世。 二、倔强梗直的真性情 宋僧惠洪在冷斋夜话中说道潜“性褊尚气,僧凡子如仇”。明学者谢檐在四 溟诗话卷三中言:“吴僧道潜嗜诗,憎凡子如仇,此性褊尤甚。”“褊”即心胸狭窄之 意,意指道潜性格并不宽容亲切,容易愤世嫉俗。王文诰更说:“参寥既见知于公,自 此益目空一世,多与物忤,人有过,必面斥之。”( 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卷一七) 其 实从道潜的诗歌来看,他的性格并不偏激,也没有写多少对时人世事的愤慨和不满,尤 其是对自然景物充满了欣赏和热爱,语句清新流畅,读来亲切自然,很难想象出自一名 。楼钥攻魏集,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 1 5 3 册。 9 释道潜诗歌研究 心胸狭窄者之手。在道潜的酬和诗中,多半都是次韵而作,并没有多少主动创作的意思, 可能僧人的身份限制了他的积极参与意识,但这么多的诗句仍然因被动的目的创作出来 而毫无勉强之意,可见他虽然秉性倔强不圆滑,但是为人相当随和。 苏轼文集卷一三0 记参寥龙丘答问中记载:“慈湖程氏草堂,瀑流出两山间, 落于堂后。如悬布崩雪,如风中絮,如群鹤舞。参寥问主人,乞此地养老。主人许之, 东坡居士投名,作供养主。龙丘子欲作库头,参寥不纳,日:待汝一口吸尽此水,即 令汝作。龙丘子无以对。”这段话里直接地反映出参寥的耿直倔强,不善人情,说话不 留情而老实不客气。大概就是因为表达方式的问题,使人对他的印象和其本质有所出入。 苏轼的儿子苏过在送参寥道人南归叙中写道:“浮屠中有参寥子者,年六十,性刚 狷,不能容物,又善触忌讳,取憎于世,然未尝以一毫自挫也。”( 斜川集卷四) 又 作送参寥师归钱塘云:“作诗为文尽余事,劲节凛凛横九秋。俗子欲交辄掉头,我 友天下第一流。虽遭谤骂不少避,年世久已同浮沤。”( 斜川集卷二) 以上的话和诗 句一方面反映了道潜的不善言辞,容易褥罪人,但同时又显示出他不以世人憎恶面耿耿 于怀,心中磊落,大方自在的潇洒风度。 作为道潜最亲近的朋友之一,苏轼这样描述道潜:“身寒而道富,辩于文和讷于口; 外旭柔而中健武,与人无竟,而好刺讥朋友之过,枯形灰心,而喜为感时玩物不能忘情 之语。此余所谓参寥子有不可晓者五也。”( 苏轼文集卷一四一参寥子真赞) 此言 一则反映道潜的品德高尚,不为名利动心,一方面也反映出他的不善于用语言表达内心 的感情。既然内心“不能忘情”,自然关心朋友,流露出来而采用的是直截了当,不给 人留面子的最坦白方式,但“与人无竟”,又说明他的表露完全出自无心,并非故意与 人赌气争胜,以指责别人为乐。正如苏轼在东坡志林中所言:“妙总师参寥子,予 友二十余年矣。世所知独其诗文,所不知者,盖过于诗文也。独好面折入过失,然入知 其无心,如虚舟触物,盖未尝有怒者。”虽然言语多有冒犯。但真正的朋友还是能领会 到他的一片善心的,只是容易被不熟悉他的人误解而已。 元符元年( 1 0 9 8 ) 十二月,苏轼被贬谪居海南,道潜曾写信表示愿意跨海相随,经 苏轼力劝才没成行。苏轼南迁后在信中说:“北方何尝不病,是病皆死得人,何必瘴气。 但苦无医药。京师国医手里死汉尤多。参寥闻此一笑,当不复忧我也。古人相知者,郎 以此语之,余人不足与道也。未会合间,于万为道自爱。”( 苏轼文集卷七四与参 寥子) 说明自己的近况和所处环境,让参寥放心,深厚的友情可见一斑。随后道潜受 到牵连,被剥夺僧籍且编管兖州,身陷囹圄。在狱中写了吴门狱中怀北山旧隐组诗 1 0 广西大掌司【士掌位论文 碉 道灌诗歌研究 六首: 江湖堂北是吾庐, 诛茅投老i - 栖迟, 数亩檀栾古道边, 东崦扶疏一树海, 甘冷宜荼石缝泉, 一径缘云入寿星, 缭绕杉篁蔚有余。 云雨相翻岂易知。 亭亭气概上参天。 繁英辜负岁时开。 得名初自玉堂仙 竹间窈窕见疏棂。 欲问山中近消息, 夜鹤晓猿休怅望, 未应霜雪能摧抑, 殷勤寄语兰兼蕙, 苍苔滓秽聊疏治, 阑干教曲观台上, 鳞鸿不寄狱中书。 回车复路可无时 不用行人叹可怜。 他e l 春风我亦来。 照月涵星复粲然。 幽草靓花常满庭。 诗歌中对自己所受的灾难不以为意,抱着轻松的心态处之泰然,“未应霜雪能催抑, 不用行人叹可怜”,倔强性情一目了然,“殷勤寄语兰兼蕙,他日春风我亦来”,可见同 时又对所处境遇抱乐观豁达的态度。虽然如此,“欲问山中近消息,鳞鸿不寄狱中书”, 他对朋友们的境遇却十分牵挂担心。 作为对朋友生死相随,不离不弃的性情中人,道潜并不刻意逃避世俗的情感,这种 情感发自他的内心,在诗歌中时有流露。虽然是一名僧人,表面沉默内敛,外在尖锐清 高,不做作,不圆滑,但道潜心中始终充满了细腻真挚的友情和对旁人的关怀。心中有 情,本性随和自然,几乎可说是带着一股天然的浪漫,有时也体现出红尘中人的心境, 而不能看破生死离别。在短短的几年内,秦观、苏轼、辩才、黄庭坚等挚友相继离世, 道潜写了大量缅怀和哀悼的诗歌,表达无限的追思和怀念,毫不掩饰悲伤和留恋之情。 三、不逐春风上下狂的佛心禅定 虽然“喜为感时玩物不能忘情之语”,但道潜却是一个坚定礼佛、洁身自好的修行 者,一个抛弃了功名利禄之心的真正的僧人。当时的诗僧众多,很多僧人和士大夫结交 有着并不单纯的动机,或求名,或求借权贵之力弘扬佛法,而道潜跟文人名士的交往却 是单纯、真诚的,虽然离仕途宦海如此之近,又受牵连而在其中沉浮,难以避免官场中 起伏不平的沟坎曲折,他却始终保持僧人的心态,不为旁事外物所牵引羁绊,在真情真 语的同时,保留着对佛门净土的眷恋和回归质朴的赤子之心。在冷斋夜话中记载, 苏轼和一群士大夫饮酒作乐,开玩笑地叫官妓盼盼前往道潜处求诗,道潜当即赋诗一首, 广西大掣q 页士掌位论文 释道潜舌尊歌研究 即有名的子瞻席上令歌舞者求诗戏以此赠:“底事东山窈窕娘,不将幽梦嘱襄王。禅 心已化沾泥絮,肯逐春风上下狂。”诗惊四座,众人钦服。 在道潜彭门访苏轼的时候,苏轼写了次韵僧潜见赠回道: 道人胸中水镜清,万象起灭无逃形独依古寺种秋菊,要伴骚人餐落荚。 这首诗赞颂了道潜高洁脱俗的品格和高深的道行,胸如水镜,清澈透明,照出万象, 而不起波澜。甘守寂寞愿与青灯古佛为伴,独自在寂静的山林寺庙中栽种傲视风霜、 不媚俗随世的菊花。这是一种客套和恭维,但也是长期相处以后对道潜品质的真实写照。 苏辙在赠杭僧道潜中写道: 月中依松鹤,露下抱叶蝉。赋形已孤洁,发音仍清圆。潜师本江海,浪迹游世 廛。髭长不能剪,衲坏聊复穿,瘦骨见图画,禅心高攀缘。出言可人意,一一皆自 然问师藏何深,不与世俗传? 旧识髯学士,复从琏耄年。尘埃既脱落,文彩自精 鲜。落落社中人,如我亦有旃。奈何一相见,抚卷坐长叹。归去勿复言,山林信多 贤。 诗中真切形象地描摹出道潜的音容面貌,他是清瘦的,贫寒的,不以外物为意的, 身上的袈裟坏了也继续穿着,胡须长了也不加修剪。对人态度和蔼,声音清圆,语气和 缓自然,有一种“月中依松鹤,路下抱叶蝉”的脱俗飘逸。更重要的是,写出了道潜脱 离尘俗,不为世事萦怀的心态,“尘埃既脱落,文彩自精鲜”,纯净的心灵直接影响了他 的创作,使他的诗和庸碌无为的士入文客不同,有一种融入天然的清新之气。 道潜对世俗名利财富的毫不在意态度在他的清明日湖上呈秦少章主簿中有所体 现: 水边花雾晓氤氲,春入西湖两岸深。冶叶倡条他自媚,朽株枯木我何心。秋千 索转朱楼角,博塞声喧碧柳阴。年少故人方感慨,未应从俗强浮沉。 。冷斋夜话记云:及东坡移守东徐,潜往访之,馆于逍遥堂,士大夫争欲识面。东坡馔客罢,与俱来而红妆 拥随之。东坡遣一蛀前乞诗潜援笔而成日:“寄语巫山窈窕娘,好将魂梦恼襄王。禅心已化沾泥絮,不逐春风上下 狂。”一座大惊,自是名闻海内。 广西大掌硕士掌位论, 释垃潜诤歌研究 “冶叶倡条他自媚,朽株枯木我何心”,不管别人如何狗苟蝇营,得到种种权势名 望,我心只如朽株枯木,不为所动,他人自去求取灿烂春光,鲜艳明媚,我只归然如佛, 不去从俗,在意浮沉。 道潜曾经受元祷党人牵连而被迫还俗,甚至被牵连下狱,也曾站在达观显贵之旁, 出入名流豪绅聚会之所,但他从未动摇过潜心修道的决心,禅心如定,一直坚持到人生 的最后。他对物质生活毫不关心,也不渴求名望权势,所希求的不过是在山林中自由地 呼吸,享受安静生活的悠闲自在。“妙总大师”的称号,也是苏轼在信中力劝道潜才接 受下来的,他在其诗都僧正既阙子中待制欲余补其位辄辞以小诗遂获免中曾言道: 佩德怀恩岂易陈,自嗟麋鹿性难驯。流年日月无多子,乞取山林放旷身。 正如他推辞掉都僧正的补缺一样,对名利的淡薄使他既不逃避尘世,也不深陷其中, 自知天性自然,更看透人生苦短,世事如云,只求山林放旷,潇洒自由,所以能够做到 近俗而不俗,身入世而心超然。如其诗景文宠示中言:“偶因寻胜出,不为采芳人”, 无心留恋身外之物,又如他在送兰花与毛正仲运使中自白的那样:“从来托迹喜深 林,显晦那求世所闻。偶至华堂奉君子,不随桃李斗氤氲”,愿意远离尘嚣,亲近山林 净界,不为人所知,无盛名所累,任他桃李芬芳,不为牵挂。就像他在处顺斋中写 的:。生前不用惊毁誉,身后何须于载名。处顺安时真旷达,本无哀乐动幽情。”在达 观贵人应酬交际的筵席座中,游走于沉浮不定的宦海边岸,道潜能保持自身的庄重,不 逐春风上下狂的心态,实在难能可贵。 四、对李白、陶渊明的推崇,无视庸才的兀傲之气 自身有才华,而交往的更是当时文坛精英人物,道潜似乎有理由感到些微的骄傲和 自豪,而他的好面折人过的性情,也是心中隐隐的傲气使然。除了对苏轼的崇敬和热爱, 他对历史上分别与苏轼和自己风格相近的李白和陶渊明,有着一种天然的亲近和喜爱。 而李白和陶渊明最大的相似之处,是“非俗”,具体来说就是不为世俗之人左右,性格 天然,有一种接近于本真的性情,只是一个是以潇洒叛逆,一个是以平淡避世来体现而 已,可能是由于道潜也是一个真性情的人,对这两人完全不一样的风格都十分欣赏,并 广西大掌司仕掌位论文释建鞠 诗歌研究 在诗中多有体现。 ( 一) 对李白的欣赏 虽然道潜本人诗风清丽细致,但他却喜欢李白潇洒放旷,不拘一格的随意诗风,在 晓发苕溪将次径山呈通判廖明略学士中他写道:“绝景小诗难壮观,当看醉笔吐长 虹。” 再游鹤林寺: 招隐山南寺,重来岁已寒。风林惊坠雷,雨涧咽飞湍。 璧暗诗千首,霜清竹万竿。东轩谪仙句,洗眼共君看。 鹤林寺为佛寺,在润州( 今江苏镇江) ,道潜曾数次游玩此地。“君”疑指苏轼。 重游招隐山南的鹤林寺院,已感觉到岁暮天寒。风掠过山林,惊坠下纷纷雪片。雨中的 深涧,只听得飞湍呜咽。寺院的墙壁昏暗,隐约可见题刻着千首诗篇。气肃霜清,万竿 翠竹依然生气凛然。听说东面亭轩上,有谪仙人李白留下的佳句,让我洗亮双眼,同您 一起去吟赏一番。 清查慎行言:“结句殆指东坡。”纪昀云:“末二旬对第五句,意殊兀傲。”( 瀛 奎律髓汇评) 第五句说壁上千首诗因光线昏暗而无法看清,后两句却说要与苏轼一起 看东轩李白诗句,隐隐有追慕李白,不把庸才放在眼内之意。正如他在绝句中写道 的:“高岩有鸟不知名,款语春风入户庭。百舌黄鹂方用事,汝音虽好复谁听。”名利权 势掌握在百舌的黄鹂手中,这不知名的鸟声音再优美又有什么用昵? 官场浑浊,充斥着 黑暗和不公平现象,以才华定地位的事情是过于理想了。而当时党派激争,朝中集团林 立,混迹于苏轼文人集团的道潜差不多算是处于激流的中心,对这一点不可能木然不觉, 于是在诗中透露出一点不满,显露出一点愤世嫉俗的不平之气,同时有自比无名鸟,才 华高众人的意思。 道潜追慕李白,在诗中多有体现,李白自比谪仙,道潜深以为然,且在作品中多次 提到,如庐山杂兴:“宜哉谪仙子,爱此巢云松。”子苍见和二篇再用前韵酬之:“论 文己时李太白,采药行寻葛稚川。”示法颖:“莫负谪仙当日语,十年名誉满东州。”云 巢:“九江秀色可揽结,谪仙爱彼巢云松。寂寞风流三百载,此轩奇观蹑前踪”。无不 4 广西大掌硬士掌位论文释道潜诗歌研究 表达了对李白的仰慕以及追步李白的意愿。 如醉眠亭: 尝闻李谪仙,饮酒兴无尽。醉来卧空山,天地即衾枕当时放迹奇,流俗不可 近。君今外形骸,与世不拘窘。寸心合虚旷,万事一以泯。开亭向幽圃,朝夕事醉 寝。茅檐落日欲醒时,起对婵娟拂瑶轸。 于清规戒律而不顾,对李白好酒斗诗、任侠尚气的行为大加赞赏,似与僧侣身份不符。 实际上,北宋禅僧多有洒透不羁者,道潜即是其中之一。诗歌对李白洒脱行迹的描绘, 其实可以看做是夫子自道。 ( 二) 对陶渊明的热爱 作为以隐居为乐,退守山林的道潜来说,没有什么比对不以名利介怀,不为五斗米 折腰而梦想世外桃源的陶潜深深崇拜更自然的事了。在他的诗中,经常有提到陶渊明, 而且都是以一种钦羡的方式提及,或是赞赏他的诗歌风格逼真,或是喜欢他悠然自得的 自在生活,并以二者为目标,作为自己诗歌创作和隐居山林生活的最高理想境界。 道潜的诗歌多次提及陶渊明,如夏日山居:“杜宇呜春已歇,蔷薇尚有余花。吾 庐宛同彭泽,远屋美荫交加。”将自己的隐居生活和陶渊明相比,不尽的自豪自在。如 游咏真洞赠陶道人: 渊明骨已朽,陈迹尚可求。我复识其孙,长鬣青两眸。相去仅千载,犹能继风 流寄迹黄冠中,神姿邈清攸相携行洞天,暝色蔼已浮。松寒语栖鹤,潭静眠苍 虬。兰膏照深夜,凤磐明重楼。吾庐躅三峡,清净亦此侔。何时驾鹿车,访我西林 丘。 次韵天选寄逍遥庵黄居士: 收得词场举子身,拂衣高卧傍嶙峋。休言白日壶中胜,且看红颜镜里春富贵 群争虽有路,山林独往岂无人。恐君未识陶彭泽,故约篮舆访采真。 广西大掣呵士掌位匏文释或潜诗歌研究 陶渊明的诗歌唐时已被李白和自居易等人赞赏,到了北宋,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得 到了进一步巩固和确定,苏轼、王安石、欧阳修等都对其推崇备至。道潜身处其时,又 是苏轼挚友,自然受到陶诗风格的影响, 宋 惠洪在冷斋夜话中评道潜的秋江 时说:“道潜作诗,追法渊明,其语有逼真处。”可见其对陶诗的模仿。宋人胡仔更是苛 刻地批评道:“余细细味之,句格固佳,但不类渊明语,岂得谓之逼真处? ”( 苕溪渔 隐丛语后集卷三十七) 苏轼对陶诗十分喜爱,在惠州的时候写了一百多首和陶诗,黄 庭坚曾说他:“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 ,陶渊明和柳宗元的诗集成为他南迁的“二 友”,这一时期苏轼所喜爱的是自然平淡的风格,标举陶、柳及韦应物的诗风,体会“淡 泊”中的“至味”,道潜显然和他看法一致。时人常将道潜诗比储光羲,大概是二者都 学陶,且都有过隐居躬耕的生活之故。丽两个人的风格确实颇为相近,写景清丽,善写 田园生活。 另外,道潜对何逊的文采也颇为欣赏。吴门有怀钱塘何彦时仙尉:“英妙何郎蕴 德光,不随人世事炎凉。”在梅花中有“欲赋却惭无妙手,使人操笔忆何郎。” 在次韵少游和子理梅花中,同时表达了对李、陶二人的敬慕: 朔风萧萧方振槁,雪压茅斋欲欹倒。门前谁送一枝梅,问讯山僧少病脑。强将笔 力为摹写,丽句已输何逊早。碧桃丹杏空自妍,嚼蕊嗅香无此好。先生携酒傍玉 丛,醉里雄辞惊电扫东溪不见谪仙人,江路还逢少陵老。我岁不饮为诗牵,不 惜山衣同籍草。要看陶领插花归,醉卧清风轶轩昊。 o 黄庭坚跋子瞻和陶诗 ,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七。 g - 西大掌硕士掌位论文 择域爿l 诗歌研究 第二章释道潜诗歌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