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朱熹《孟子》三书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朱熹《孟子》三书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朱熹《孟子》三书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朱熹《孟子》三书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朱熹《孟子》三书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朱熹《孟子》三书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 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 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 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桠日期:掣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东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 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 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 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烨师签名:蛳期:掣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孟子一书自汉代起,历代学者研习不已,为之作注者颇多。南宋著名理学 家朱熹的孟子研究成果丰厚,著作甚多,既重文字训诂,又精于义理阐发,特 别是其中的孟子精义、孟子集注和孟子或问三部书,在著作体式、诠释 特点和方法及思想内容阐发方面各具特色,又相互联系,代表了朱氏的孟子研 究成就。 朱氏孟子三书根据不同的写作目的,分别采用了不同的著作体式:精义 但求资料详备,不深究训释效果,因而采用纂集体,为后续研究工作做好了准备。集 注反映了朱熹思想的成熟,代表其孟子研究的最高成就,采用严肃、正统、 注释方面全面的集解体。或问专论孟子的有关内容和有关问题,说明集 注对精义的取舍之意,采用总论体。这三种著作的体式互不相同,各有所重, 互相配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诠释系统,因此在对孟子一书的注释诠解中产生 了少有的相当良好的诠释效果。 朱氏三书的诠释既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引用材料和论述都详略得当,重点突 出,注释简洁精要,语言通俗易懂,又有各自鲜明的特色:精义广征细择,资料 详备,以论述要义、阐发义理为主。集注在探求经文本意的基础上,深入阐发义 理,注释方面全面,内容丰富,其释词法可分为义训法、声训法、形训法三大类, 其解句方法可分为说明性解句法和综合性解句法两大类,释词法和解句法的各大类 之下又可划分出二级、三级乃至四级、五级小类目,形成了一个颇为完整的诠释体 系。或问则因事设题,通俗明快,体现了朱熹治学的灵活性。 朱熹通过孟子三书,全面、深刻地阐述了孟子的各种思想。他对孟子思想中 最重要的人性论、仁义说、仁政说和重民思想的诠释,既不失孟子本意,又有所创 新,与他自己的理学体系相结合,体现了对孟子哲学、伦理、政治、经济等各种思 想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也体现了他身为理学家的思想深度和理论素养。 本论文力争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创新: ( 1 ) 对朱熹一生的孟子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纠补前人研究中的一些 疏误。 ( 2 ) 通过分析比较,概括出朱氏孟子三书各自的体式特点,希望为自己和 其他学人日后从事古籍整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3 ) 通过分析比较,分别概括出孟子三书的诠释特点,着重研究集注 的释词、解句方法,参考冯浩菲先生中国训诂学一书的理论体系,试图建立起 集注一书所体现的全面、系统的释词、解句方法体系。 ( 4 ) 分析孟子三书对孟子思想的诠释特点,研究朱熹对孟子思想的继承与 发展。 ( 5 ) 通过以上研究工作,凸显孟子三书的整体性和重要性,以期为将来开 展孟子文献学的断代研究或通代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关键词:朱熹;孟子三书;体式;诠释;影响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a g r e a tm u n b e ro f h o l a r sk e e po ns t l l d y i i l g 拙d 锄o t a l i n g 朋锄d 驸丘d ml h eh a n p y m s l ) z h u ) ( ii nm es o u t h e ms 伽gp ) j n a s l ) ,b a dm 锄ya c h i e v 锄锄t s 朋翻咖 r 鼯e a r c ha n dw m t es e v e r a lb ) o l ( si i lh i sl i f e h ep a i da t c e l m b o t ht ot 既t i l a le x p l 锄a t i o n a n dt op h i l o s 叩h y ,e s p e c i a l l yt h et h i _ e eb o o l 【s “ 如h d 淞砌叭胁疗d 郴,i :喃趾d 朋细咖崩m w 啊w i l i c hh a v ed i f f 缸tc h a f a t e r i s t i c i n t h ec o n t e n ta n ds 哆1 e 锄d f b n no f a 加o t a t i o na n dc o l l a t i o ma r e0 nb e h a l f o f z h u sa c h i e v 锄e n t s t h et h r b o o k sh a v ed i 侬鹏n ts t y l ea n df o l ma c c o r d i n gt ov a r i o 哪p u r p o s 铭励曙h i sn 地s t y l eo f c o l l e c t i o n ,坍z 砌h 勰t h es t y l eo f v 撕o m m 锄d 月幻耽疗i s t h es t y l eo f 饮p o s i t i o n ,棚o f w h i c ha n a r 瑚t c di nt h es t y l eo f 卸t a i o n sa n df o ma 伽n p l e t e s y s t e m t h en i r b o o l ( sh a v es 0 】口1 es a m e 俩t s 吼l c ha sc 枷o _ 塔s d e c t i 丘o ma 【t 既塔i v e m a t 甜a l ,a p 删o p r i a l cs 珊m r i e s ,印p 删a 把卸n o o n 趾dc x p o s 硒o n p o p i l l 盯w 哦s 锄d 0 n s 廿ut h c yh a v ed i 岱釉to l l t s t a n d j n g 吲t s 肋培狞c o u e c 担t h em o s tf o n n e r s l l i e v 锄吼t s ,坍z 砌h 够t l l o r o u g ha n n o 叫0 n s 锄da b u n d a l l tc o l l t 朗慨w 1 1 i c hh 嚣t h r k i n d so fw o i 凼c x p l 锄a l i o n m e a i l i n ge x 铝e s ,p h 伽吼i c se x e g e s 鼯锄dg r 印h e m e ,锄d t i l r e el i i l d ss e n t c 幅c 】【p l a i l a t i o i l ,i n t e r p r e t i l l go n e n 枷血i go n ea n dc o m p r e h e i l s i v eo n e w h a t sm o 豫,e a c h 幻伊ei sac h 盯t 酣s t i c 、a yt od e c i p h e rw o r d sa n ds t e n c 鹤,f b n n i n g 锄锄o t a t i o ns y s t ii nt h em a s s 月幻耽,l 锄b o d i 船t h en e x i b l yi nr 舒e a r c hm c t h o d s mt h et 1 1 l b 0 0 i 【sz h u ) ( ie x p o u n d sm c i l c i l l s sp m l o s o p h y h i sc 】【p l 锄a t i o n so n m e n c i 珊sd o c 仃i 1 1 eo fh 砌a n i 咄r e ny i ,b e n e v o l e n t9 d v 锄m e n ta n da t t e n t i o nt op e o p l c , a r cc m a 虹v e 趾dc o m b i l l e1 :l ,i t hh i sp i l i l o p h ys y s t e 】咀w i l i c hr e n e c th i so u t s t 柚d i n g a c h i e v e m e n 招o n 妣f l 心r e s e a r c h 1 1 璩d i s s e r t a t i o ni sc r e a t i v e 锄d 丘e s hi i lt h ef o u o w i n ga s p e c t s ( 1 ) ns u l n i i l a r i z 船a l lo fz h u sr e s e a r c hw o f l 【sa b o u t 埘匆,衙鹕锄dc o r r t sm i s t a k 鼯 m a d eb yt h ef b 彻e rr 器e a r c h e 俗 ( 2 ) a n a l y z i n gi hm ed c t a i l t h e i i sc h 嬲c t e r i s t i c sa n de 任b c to fs t y l e 锄d 呱t l i e d i s s e 砌石m 蚰a g 韶t 0p r o 、,i d e 勰s i s t 锄c e 距dr e f b 瑚c ef o rt h eo n e 谢h ow 诅l 伽【g a g ei n 锄o t a t e dn a dc o l l a 伽w o d 喀o f c h i n e s e 锄c i 蹦tb o o b ( 3 ) ns u i l l i n a r i z e s 仃面t so f z h u st h l 臀b o o l 【s 坛眦f 淞化s e a r c hb yt h ew a yo f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狮a l y s i s 锄dc o m p a r i s ( 4 ) i tn i 鼯t 0f o u n d 即痂a n dl o g i c a ls y s t e mb ys t i i d y i n ge x p l 锄a t i o fw o r d sa n d s e m e n c 髓i nz h u s 朋叠玎d 淞,砌,髂w d l 雒r c f b r r i n gt h eb 0 0 l 【sa 西圮卵e 嘲p s 甜w r i t t e n b y f gh a 0 颤 ( 5 ) n 锄1 p i l a s i z e sm ei n l p c 哟m c eo f t 量地z h u s 也i 馏b o o k s ,a n dm a l 【鼯b a f o rm e u _ 【l l e rr e s e a i h k e ,r w o r d s :z h u ) ( i ;t l ”t b r r e s e a r c h b o o i 【s 曲o u t 庇脚“科t h es t y l e 锄d f o r mo f 锄n o t a t c d 粗dc o l l 删w o r d s ;锄n o t a t i o na n d 懿p l a i l a l i o n ;砌u c e 4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绪言 ( 一) 朱熹重视孟子研究的原因 朱熹重视孟子研究的原因,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观察。 1 、南宋以前孟子地位的变迁及对朱熹从小的影响 ( 1 ) 南宋以前孟子地位的变迁 孟子一书是记载战国中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言行与思想的典籍。汉书艺 文志著录为十一篇。今存七篇,称为“内篇”,多出的性善辩、文说、孝 经、为正四篇被东汉赵岐看作后世依托之作,称为“外书”o ,今遂不传。孟 子成书之初是作为诸子之书流传的,至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孟子徒党尽矣”o , 但孟子幸免于难,传于后世。 据东汉赵岐孟子题辞载,西汉文帝时,孟子曾被立为传记博士回,作为 传记的孟子的地位仅次于经书。武帝时废置传记博士,独立五经博士,孟子 又恢复为子书。在汉书艺文志中,孟子被列于诸子略的“儒家”类 , 此后历代正史艺文志多采用这种分法。可见孟子在西汉时的地位并不高, 但其作为儒家学说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当时独尊儒术的思想领域仍具有重要影响。 如西汉扬雄法言云:“古者,( 扬) ( 杨) 、墨塞路。孟子辞而辟之,廓如也。”雪充 分肯定了孟子批判杨、墨而发扬孔子之道的功绩。又如东汉赵岐题辞云:“包罗 天地,揆叙万类,仁义道德,性命祸福,粲然靡所不载。帝王公侯遵之,则可以致 隆平,颂清庙;卿大夫蹈之,则可以尊君父,立忠信;守志厉操者仪之,则可以崇 高节,抗浮云。亚圣之大才者也。”o 赵氏对孟子思想的内容和功用作了全新评 价,认为孟子继承了孔予之道,并用“亚圣”这个称号来褒扬孟子。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战乱不断,在玄学和佛学的冲击下,儒学在意识形态领 域中的主导地位受到了严重挑战,孟子也遭冷落。唐朝时,汇集儒家经典的“九 经”、“十二经”均未包括孟子。唐代儒、释、道之争异常激烈,儒学的独尊地位 班囿汉书中华书局1 9 6 2 年版,第 2 5 页。 赵岐孟子题辞,中华书局1 9 9 8 年版四部要籍注疏丛刊) 本。第2 页。 同注,第3 页。 同注,第3 页。 同注,第1 7 2 5 页。 扬雄撰,韩敬注法言注,中华书局1 9 9 2 年版,第4 5 页。 尉注,第2 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受到动摇,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可以利用重视心性、思辨性强的孟子学说来对 抗佛、道。如唐代宗宝应二年( 7 6 3 ) ,礼部侍郎杨绾上疏奏请将论语、孝经、 孟子兼为一经o ;唐懿宗咸通四年( 8 6 3 ) ,皮日休请立孟子为学科。但他 们试图通过改革科举制来谋求孟子地位提升的努力,并未得到统治者的认可和 采纳。中唐时期的韩愈对孟子地位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对抗佛教的“法统” 说,韩愈在其著名的原道一文中,提出了儒家“道统”说,在道统中,孟子是 个承上启下的人物,地位极为特殊和重要。韩愈尊崇孟子,将孟子与孔子相提并论, 提出了著名的“孔孟之道”的说法国。因此,尽管孟子在唐代并未得到官方制度 上的认可,但在以韩愈为代表的儒家学者的努力下,孟子的地位还是得到了一定 的提升。 受唐人影响,北宋的孙复、石介、范仲淹和欧阳修等儒者都强调道统,尊崇孟 子。北宋中期,理学家们十分重视孟子,以儒家道统的继承者自居。如程颢、程颐 表彰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二篇,与论语、孟子并行固,在他们眼中, 孟子已经拥有与经书相同的地位。到了南宋高宗绍兴年间,孟子终于升为十 三经之一。 ( 2 ) 孟子一书对朱熹从小的影响 朱氏,安徽婺源人。据清人王懋兹朱熹年谱记载,朱熹生来颖悟过人,八 岁就开始接受比较正统的儒学六经启蒙教育 。高宗绍兴八年( 1 1 3 8 ) ,刚刚九岁的 朱熹初读孟子,便对他幼小的心灵产生了触动。朱熹回忆说:“孔子日:仁远乎 哉? 我欲仁,斯仁至矣。这个全要人自去做。孟子所谓弈秋,只是争这些子,一个 进前要做,一个不把当事。某八九岁时读孟子到此,未尝不慨然奋发,以为为 学须如此做工夫! 当初便有这个意思如此,只是未知得那暮是如何著,是如何做工 夫。自后更不肯休,一向要去做工夫。” 还有孟子中“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思 想深深感染着他,立下了做圣人的志向。绍兴十年( 1 1 4 0 ) ,朱熹l l 岁,其父朱松 开始亲自对他进行以四书为主要内容的更严格的家庭教育。这一时期他仔细阅 读了论语、孟子、中庸、大学,进一步感悟到孟子的高妙,如谓:“某 自卯角读论、孟,自后欲一本文字高似论、孟者,竟无之。”o 少年时的学习经历,使朱熹对孟子一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父朱松与延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1 9 7 5 年版,第1 1 6 0 1 1 7 7 页。 皮日休皮子文蔹,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1 年版第8 9 页。 韩愈原道,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6 年版韩昌黎校注 本,第1 3 1 9 页 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 9 7 7 年版,第1 2 7 l o 页。 王懋蠛朱熹年谱中华书局1 9 9 8 年版,第2 页。 黎靖德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 9 9 4 年版。第2 9 2 l 页 同注 ,第2 6 l l 页 6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平李侗是同门友,师事于豫章罗从彦,而罗从彦是程颢的得意门生杨时的高足。如 此师承渊源,使得朱松在对朱熹进行以四书为本的教育中能兼顾经学与理学, 有别于普通的家庭童蒙教育。这样,朱熹自小便对孟子思想有着比较强烈的认同感 和感悟,这对他后来哲学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使他成年后的思想能够顺利、 自然地上接二程理学。绍兴十三年( 1 1 4 3 ) 朱松病故,朱熹母子寄居刘子羽处,开 始了受学于籍溪胡宪、白水刘勉之、屏山刘子犟三先生的生活。这一时期,朱熹接 受了更为正规全面的儒家教育。武夷三先生都是程门一派的理学家,着意用四书 义理之学来传授二程的理学思想,因此朱熹所受教育逐渐由五经训诂之学转向“格 物致知,正心诚意”之学;同时三先生在精神气质和人生态度上也深深感染和塑造 着朱熹。 多年的儒家正统教育使朱熹的科举之路走得很顺利,绍兴十七年( 1 1 4 7 ) ,1 8 岁 的朱熹参加了建州乡贡,次年礼部试中进士。但他的兴趣并不在入官场博得功名利 禄,而是醉心于学术研究中,读书不辍,思考不停,修正治学方法,注意从大处着 眼融会贯通。曾谓:“某从十七八岁读( 孟子) 至二十岁,只逐句去理会,更不通 透。二十岁已后,方知不可恁地读。元来许多长段,都自首尾相照管,脉络相贯串, 只恁地熟读,自见得意思。从此看孟子,觉得意思极通快。” 在朱熹从幼年走向成年的这段时期里,孟子一书在其学习生涯中占据了重要 位置。从幼年的被动受学,到成年的主动研习,朱熹对孟子始终怀有浓厚的兴 趣,孟子的哲学思想也深深影响着朱熹。这是他一生重视孟子研究的重要原 因之一,为他中年时著书立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唐代韩愈、李翱有关孟子的研究对朱熹的影响 唐代韩愈、李翱对孟子的态度和研究活动,也对朱熹产生了重要影响。 唐代佛、道大盛,韩愈为了维护儒家的正统和独尊地位,排斥佛老,提出了儒 家的道统说,主要体现在他的原道一文中。如谓:“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 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 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即提出了一个源远流 长、脉络清晰的儒道传授系统。这是原道最引人注目之处,其中确立了孟予在 儒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在韩氏提倡的道统中,孟子是个至关重要的人物,是道 统中关键的一环,是他承认的最后一位传人。韩氏主张重新建立儒家道统,并以孟 子的继承人自居。其实,韩愈的道统说是受孟子的影响提出来的。孟子尽心下云: 朱于语类,第2 6 3 0 页。 原道,第1 8 页。 7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若禹、皋陶,则见而知之;若汤,则闻而知 之。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若伊尹、莱朱,则见而知之;若文王,则闻 而知之。由文王至于孔予,五百有余岁,若太公望,散宜生,则见而知之;若 孔子,则闻而知之。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 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o 孟子在此确立了一个由尧、舜、禹、汤、文王至孔子的儒道统绪,展现了儒家 道统的雏形。另外,孟子滕文公下中也提到尧、舜、禹、文、武、周、孔之事, 孟子以“承三圣”者自居 ,显露出继承和传续儒家道统的意识。孟子在韩愈的心目 中占有非比寻常的重要地位,受其影响,韩氏重新提出了儒家道统说,也显示了孟 子在道统中所居重要位置,因此孟子的地位在唐代得到了较大提升。韩氏的道统说 被宋儒继承和发展,使得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不断提升,并最终升为经书,受到 学者的广泛重视。对于韩愈道统说,朱熹评价道:“此道更前后圣贤,其说始备。自 尧舜以下,若不生个孔子,后人去何处讨分晓? 孔子后若无个孟子,也未有分晓。孟 子后数千载,乃始得程先生兄弟发明此理。今看来汉唐以下诸儒说道理见在史策者, 便直是说梦! 只有个韩文公依稀说得略似耳。” 可见,韩愈的道统说对宋儒产生了深 刻的影响,但在宋儒那里又发生了变化:在朱熹的心目中,上接孟子继承道统的是 二程而非韩愈。尽管韩愈本人未入宋儒的道统,但仍不可否认其为理学家重构儒学、 振兴儒学道统所发挥的奠基作用。 除了原道,韩愈在与孟尚书书中也特别推崇孟子,他说:“孟子虽贤圣 不得位,空言无施,虽切何补? 然赖其言,而今学者尚知宗孔氏,祟仁义,贵王贱 霸而己。向无孟氏,则皆服左丰压而言侏离矣:故愈尝推尊孟氏,以为功不在禹下 者。为此也。”固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论,韩愈建立道统说,推尊孟子,提升了孟子的地 位;他倡言心性,重振儒学统治地位,其思想对宋明理学具有发端意义 。所以,韩 愈对孟子的尊崇和研究,对宋代学者的影响不可小觑。宋儒们纷纷将目光投向孟 子,研究著作层出不穷,南宋大儒朱熹更是写出多部著作,反复阐述孟子思想,足 见韩愈对朱熹的孟子研究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李翱是中唐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与韩愈关系密切。李翱也注重儒家经 典中的中庸、大学、易传、论语和孟子,着意阐发其中深刻的哲学思 想,与韩愈的思想倾向基本一致。他还积极响应韩愈的道统说。如复性书上云: 8 杨伯峻 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 9 6 0 年版,第3 “页。 同注,第1 5 4 1 5 5 页。 朱予语类,第2 3 5 0 页。 韩愈与盂尚书书,韩昌黎文集校注本,第2 1 4 页。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0 年版第2 8 5 屯8 6 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视听言行,循礼而动,所以教人忘嗜欲而归性命之道。”“道”就是至诚,这种至 诚会明而不息,因此,照天地而无遗,极尽性命之道。这种“道”,“昔者圣人以之 传于颜子,颜子得之,拳拳不失,不远而复,其心三月不违仁”,子路、曾子也都有 正性命之言。“子思,仲尼之孙,得其祖之道,述中庸四十七篇,以传于孟轲”, “轲之门人,达者公孙丑、万章之徒,盖传之矣”,而传到李翱,则是“我以吾之所 知而传焉,遂书于书,以开诚明之源,而缺绝废弃不扬之道,几可以传于时”,“以 理其心,以传乎其人”o 。李翱同样以明道为己任,在韩愈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探 讨。他的复性书三篇,是其发挥儒家思想的代表作,对宋代理学也起到了重要 的先导作用。 在复性书中,他抓住“性”这一主要问题,以此来反对佛老,兴复儒学, 阐释哲理比韩愈更为深刻,体现了其哲学思想的特色。李翱发展了韩愈的“性三品” 说,提出“复性说”,论述了“性”与“情”的关系,提出“忘情复性”的道德修养 方法。他的理论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和主干,吸收了佛、道的思想,特别是吸收了佛 教心性观的精华,创造性地丰富了传统的儒家思想,形成了一套富有特色的心性理 论,弥补了包括韩愈在内的前人在心性论研究方面的不足。李翱的思想理论,对朱 熹等宋儒影响很大。他主张“性善情恶”的人性论,是对孟子性善说的再度发展, 对张载、二程、朱熹等理学家将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是一个启发; 朱熹大力宣扬的“存天理,灭人欲”主张,正是借鉴了他提出的“忘情复性”的修 养方法i 朱熹在孟子集注中甚至还直接引用“复性”一词,来阐发自己的理学 思想。 唐代韩愈、李翱二人,高举“原道”和“复性”的大旗,用新的方法解读经典, 提倡道统说,创构心性论,掀起了复兴儒学的波澜。尽管韩、李的理论还显粗疏, 但他们抬高了孟子的地位,终于使孟子研究在宋代掀起了一个高潮:他们挖掘 前人未见的孟子哲学思想的精华,为宋代理学家,特别是为朱熹的孟子研究打 下了坚实的基础。 3 、作为理学家的朱熹对孟子一书的依靠和利用 朱熹之所以重视孟子研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研治理学的学术 取向决定他必须依赖孟子一书来阐述自己的理学思想,进而建立起自己的理学 体系。 理学是以儒家的道德伦理学说为核心,吸收了道家和佛教的部分思想理论,在 儒、释、道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兴起于北宋,经南宋进一步发展,至朱熹集 李翱复性书,上海古藉出版社1 9 9 3 年版李文公集欧阳行周文集本,第“1 1 页。 9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其大成。朱熹和其他宋代理学家们在尊奉孔子的同时,还对孟子倍加推崇,最直接 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首要原因是孟子的思想体系与理学的思想体系一脉相承、 息息相关。理学家关注“性”与“理”的问题。关于人性论,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 争论不已,孟子的性善论是其中的代表说法之一,这一论断影响深远。至宋代,朱 熹推崇由北宋理学家张载提出的性二元论,将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天命 之性又叫天地之性、义理之性,是宇宙万物之性,是人未出生之前所共有的本性, 是纯善无恶的。气质之性是万物有了形体之后才有的,是人出生之后与身心相结合 的具体本性,它因人而异,有善有恶。这种性二元论强调天命之性尽善尽美,气质 之性有善有恶,实质上是以孟子的性善论为基础,吸收了苟子的性恶论来弥补性善 论的缺陷。朱熹作为理学家,认可并宣扬性二元论,实际上就是认可孟子的性善论, 是在发挥孟子思想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理学前辈的观点和佛学的部分心性观, 来建构自己精密、详备的理论体系。因此,朱熹的理论体系与孟子的性善论有密不 可分的承继关系。 在理学家那里,“理”又称天理,是理学的最高哲学范畴,是宇宙万物的最高本 体,是先于天地万物而存在的万事万物的共同规律。围绕着“理”,理学家们展开了 一系列哲学范畴的讨论。朱熹的弟子陈淳在其著作北溪性理字义中列举了理学 的诸种范畴共2 5 个条目,有2 2 条见于四书,其中见于孟子的有1 7 条o 。由 此可见,理学家所论的诸种范畴,绝大多数来自四书;而在四书中,又绝大 多数来自孟子。所以说,理学直接继承了孟子思想的精华并加以发挥,从理学的 核心问题到理学的诸种范畴,均体现了理学思想与孟子思想继承与被继承的密切关 系。孟子思想中的哲学命题和思辨色彩正适应理学家们的需要,为其所用;理学家 们对孟子哲学思想的深入阐发,也促进了孟子研究的发展。 另一个原因是宋代理学家都拥护韩愈提出的道统,但对于韩愈自诩继承了儒家 道统,宋儒们并不认可,在他们心中各有不同的人选,而这些人选无一例外都是理 学家。也就是说,理学家们以自己为儒家道统的继承者,直接上承孟子。宋史道 学传也抛弃韩愈,云: 孔子没,曾子独得其传,传之子思,以及孟子,孟子没而无传千有 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张载作西铭, 又极言理一分殊之旨,然后道之大原出于天者,灼然而无疑焉。程颢及弟 颐蹇生上自帝王传心之奥,下至初学入德之门,融会贯通,无复余蕴。 迄宋南渡,新安朱熹得程氏正传,其学加亲切焉孔,孟之遗言至是 董洪利孟子研究) 。江苏古籍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1 9 4 页 1 0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皆焕然而大明,秩然而各得其所。此宋儒之学所以度越诸子,而上接孟氏者欤。 因此,从提倡和继承道统这一角度,朱熹等理学家也要不遗余力地尊崇孟子,重视 孟子研究。 总之,宋代理学家们无论是通过提倡道统说来确立自己的地位,还是通过阐发 哲学命题来宣扬自己的思想,都需要依靠和借重孟子思想。作为理学集大成者的朱 熹站在理学家的立场上,必然要重视孟子研究,从疏讲孟子的原意出发, 对其中许多抽象的哲学命题进行深刻的阐释,融会贯通,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理论体 系a 虽然孟子思想经过朱熹的创造性阐释和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与原意有别,但 不可因此种差别而否认其中的联系。对此,钱穆先生有切当的论述,如谓:“程朱所 言,有与孔孟异,而无不从孔孟来。后之学者,研程朱,必上溯孔孟,乃不失程朱 之所宗。若遗弃孔孟,一尊程朱,则如水无源,如木无根,亦只见其枯竭之不待终 日矣。” 即谓研究朱熹必不可抛弃孟子,说明孟子思想是程朱理学的上源。 ( 二) 朱熹之前孟子诠释概况 关于朱熹之前孟子一书的诠释概况,本文打算从以前所出现的诠释著作的体 式和对孟子一书思想内容的诠释概况两方面略作介绍。 1 、朱熹之前孟子诠释著作的主要体式及其代表作 孟子一书,白汉以后,注释者代不乏人,遗憾的是亡佚颇多。最早为孟 子作注的是西汉扬雄,据马端临文献遥考经籍考载中兴艺文志题:“扬 雄、韩愈、李翱、熙时子四家注。旨意浅近,盖依托者。” 扬雄注已亡佚不传。东 汉时孟子注释著作增多,有赵岐孟子章句、程曾孟子章句、高诱正孟 章句、郑玄孟子注和刘熙孟子注。其中除了赵歧的孟子章句流传至今, 其它各书均已亡佚,仅存马国翰等人的辑本可供参考。晋朝只有一部见于史志目录 的綦毋邃孟子注,也已亡佚,今存马国翰辑本。唐代见于著录的孟子注本有 陆善经孟子注、张镒孟子音义、丁公著孟子手音,虽然三书均已亡佚,但 宋代孙臾的孟子音义对他们的说法有所采纳,留存了一些内容。另外刘轲的翼 孟、林慎思的续孟子属于研究著作,也亡佚了。随着孟子地位的提升,宋代注 释和研究孟子的著作数量激增,比前代有了很大的发展,见于各种书目著录的 有百余种,但多数己亡佚,其中流传至今、作于朱熹之前的专著约有十种,不包括 宋史,第1 2 7 0 弦1 2 7 1 0 页。 钱穆程朱与孔盂,安徽教育h 版社2 0 0 4 年版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本卷5 ,第2 i l 页。 马端临文献通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8 5 年版,第2 9 4 贞。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散见于文集和各种笔记的零碎资料。根据可见的版本,按照注释体式,朱氏之前的 这类著作可分为章旬体、注疏体、音义体、传体、解体、说体、考辨体和表注体八类。 章句体著作,如东汉赵岐孟子章句1 4 卷。其诠释特点是将孟子原文划 分出章节,在诠解句意的基础上,于每章之后称“章指言”概括全章大意,阐述孟 子的思想内容。划分章次是赵岐的一大功绩,这一体例为后世多数学者沿用。在 注释正文之前,赵岐又作孟子题辞,张镒认为“题辞即序”。,保留了汉 代的一些资料,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阮元孟子注疏校勘记序云:“汉人孟子 注,存于今者,惟赵岐一家。赵岐之学,以较马、郑、许、服诸儒稍为固陋,然属 书离辞,指事类情,于诂训无所戾,七篇之微言大义藉是可推。且章别为指,令学 者可分章寻求,于汉传注别开一例,功亦勤矣。”o 该书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孟子 注本,在名物训诂方面保存了不少古义,注释也较为精当,但涉及到孟子哲学思想 的部分,赵氏的注释就比较欠缺。 注疏体著作,如题为宋孙爽撰孟子注疏( 又署为孟子正义) 1 4 卷。据前 人考证,此书假托孙爽之名,朱熹认为“乃邵武士人假作”o 。其诠释特点是既注释 孟子原文,又疏解赵岐注文;先注正文,再疏注文,并对赵氏的孟子题辞 作了疏解,被收入十三经注疏中。作为疏体,在依据旧注的基础上,对没有出 注的原文要加以补注;对注文要考证名物制度,疏通义理,指明用典出处和辨正旧 注失误。但通观孟子注疏,并没有完成这些工作,只是围绕赵注加以敷衍。朱熹 据此认为“全不似疏样,不曾解出名物制度,只绕缠赵岐之说耳”o 。尽管这部孟 子注疏有不少释义错误,质量不高,但因其是宋代最早为赵岐章句作疏的, 体例也相对严整,在南宋时被列于学官,影响很大,仍然是一部不可忽视的著作。 音义体著作,如宋孙爽孟子音义2 卷。此书为孙爽奉敕校订孟子时所作, 全书以注音为主,兼及释义。在注音方面,“采唐张镒、丁公著所撰,参附益其阙”。; 释义方面则“以赵注为本,其不同者,时时兼取善经” 。不全载原文,只在所列篇 耳下摘取有关字词以大字列出,其下以双行小字为之音义。注音以反切和直音为主, 有的标出音调。音义之外,兼及校勘,而且孟子原文、赵岐孟子题辞和孟 子篇叙兼释。该书保存了唐代孟子研究的很多重要资料,尤其是保存了现已 亡佚的陆善经孟子注、张镒孟子音义和丁公著孟子手音三书的部分成果, 朱彝尊经义考,中华书局1 9 9 8 年版,第1 1 7 6 页。 阮元孟子注疏校勘记序)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7 年版十三经注疏本,第2 6 6 4 页。 朱子语类) ,第4 4 3 页。 同注。 晁公武衢本郡斋读书志 ,江苏古籍出版社1 8 年版宛委别藏本,第2 7 6 页。 同注 。 1 2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后世对这三本书的辑佚成果多来源于孙爽的孟子音义。此外,该书还可作为研究 中古音韵系统的参考资料。 传体著作,以宋张九成孟子传为代表,全书2 9 卷,篇章划分一同赵岐章 句之例。该书的写作目的是为了驳斥司马光等人对孟子的批评,但张氏不直接引 用驳斥对象的话,而是于孟子原文每章之后正面解说,以阐发经文蕴奥。四库 全书总目评价云:“特发明于义利经权之辨,著孟子尊王贱霸有大功、拨乱反正有 大用。每一章为解一篇,主于阐扬宏旨,不主于笺诂文句。”o 解体著作,其特点是主于解说孟子本文的蕴意,而不以词义训释为务。主 要分两类:一类不全载孟子原文,如宋苏辙的孟子解1 卷,凡2 4 章,摘取 孟子中的部分语句,在原文后加以正面阐发或批评,文笔潇洒流畅。另一类全 载孟子原文,如题为宋尹焊撰孟子解2 卷,全载孟子原文,于每章后略 赘数语,评论大意。四库全书总目认为此书“词义肤浅,无一语之发明。 又书止上下二卷,首尾完具,无所阙佚”o ,与直斋书录解题所著录的1 4 卷相 差甚远,应为清人所依托而非宋代尹埠所作。 说体著作,如宋代张枝癸已孟子说( 又名南轩孟子说) 7 卷。虽然张拭生 年晚于朱熹三年,本书又完成于癸巳年,即南宋孝宗乾道九年,比朱熹的第一部孟 子研究著作孟子精义晚了一年,但是张拭在序中说,本书始撰于戊子年 即乾道四年,因种种原因直至五年后才完成。固本书除了写作开始时间较早外,内容 上也没有提到朱熹的说法,可见还未受朱氏的影响,因此,仍将该书作为朱熹之前 的孟子注释著作。本书全载孟子原文,有需要时在原文当句之后以小字双 行出音义,但此种情况甚少,其诠释特点在于原文之后逐章说解经文意蕴。作为南 宋著名的理学家,他的说解带有浓厚的理学色彩,阐发义理言浅意深;又因其对旧 说多不满意,又多了辨正旧注误说的内容,加强了考辨的性质。 考辨体著作,如宋余允文撰尊孟辨3 卷、续辨2 卷。该书以考论辨正前 人说解中存在的谬误为主要任务,尊孟辨所辨内容包括司马光疑孟、李觏常 语、郑厚叔艺圃折衷;续辨则辨王充论衡刺孟、苏轼论语说。先列 出要论辨的原文内容,之后依次考辨。以首篇温公疑孟为例,以“疑日”二字 开头,逐句逐段列出疑孟原文,其后以“余氏辨日”开头,断以己意,辨析司 马氏谬误之处,全书一同此例。该书保留了司马光等人疑孟非孟的思想,具有较高 的文献价值。四库全书在尊孟辨和续辨之后又有原孟l 卷3 篇,是 永珞等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 9 6 5 年版,第2 9 3 页。 同注,第3 0 8 页。 张拭癸巳孟子说序,台湾商务印书馆1 粥3 年版四库全书本第1 9 9 册,第3 2 l 页。 1 3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余氏总括大意、反复申明己意之作,当属总论体。三书合在一起,显得完整而有条 理,又另将朱熹读余氏尊孟辨说附于相应条目之下,补充完善。 表注体著作,如宋苏洵批点孟子互卷,即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中的载咏 楼重镌磔批孟子二卷。该书全载孟子原文,每章首以大圆圈“o ”标记;在原 文紧要、精妙处旁以小圆点“,、小圆圈“。”和“,”圈点;双行小字间附注音, 以直音和反切为主;此外以眉评方法加以简要评论和说明。四库全书总目认为此 书乃依托苏洵所作,理由有三:一是其中引洪迈语,而洪迈在苏洵之后;二是圈点 符号与宋人习惯不符;三是评语用清代文法,词意庸浅。 2 、朱熹之前孟子诠释著作对孟子思想内容的诠释概况 朱熹之前的孟子注释和研究著作,在对孟子原文思想内容的诠释方面 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基本完成了对孟子原文词义的训诂和典章制度的解说,基本扫清了 原文在文字、制度理解上的障碍。朱熹及其后学的研究著作,虽有纠正和补充,但 范围有限,只是针对个别疑难问题重新说解。朱熹之前对孟子进行注释的代表 人物是赵岐,赵注的特色是严谨求实,据守训诂,追求“原意”。因其生活年代距离 战国较近,所以孟子章句的注释中保存了较多古义,对词义和典章制度的训诂 较为精当,避免了后世学者因年代久远而产生的误解。例如梁惠王上云:“为长 者折枝,语人日,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赵注:“折枝,按摩,折手节解 罢枝也。”o 罢枝,即疲肢。可见“折枝”一词在古代是指按摩、搔痒等一些解除身 体疲乏的动作。朱熹不明“折枝”的古义,沿用了唐人陆善经的误说,解释成“折 草木之枝” ,俗浅无义。可见赵岐孟子章句在保存古义方面具有相当重要的作 用。唐代张镒的孟子音义、丁公著的孟子手音和依托孙爽的孟子音义, 则在词义训诂之外,又对孟子的字音加以注释。尤其是前两家,注音和释词都 颇精审,有创新,很多说法被朱熹在内的后世学者采用。朱熹之前,尤其是汉唐时 期的学者恪守训诂义疏传统,基本上完成了对孟子原文字面意思的注释工作。 朱熹及其后学的著作,均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小范围的纠正或补充,后出 转精亦是必然。 第二,孟子原文经赵岐划分章次,又经后代学者的阐述,基本理清了孟子 原文的结构。将孟子各篇分出章次,又在每章之后作“章旨”来概括全章大意, 分析全章思想,这一体例为赵岐所创,影响深远,它使孟子的篇目结构更加清 四库全书总目,第3 0 7 页。 赵岐孟子章句,四部要籍注疏丛刊本,第9 页 朱熹孟子集注。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四书章句集注) 本,第2 页。 1 4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晰,方便了读者,被后世广大学者沿用,是赵岐的一大功绩。 第三,有的学者还对孟子涉及的部分哲学范畴进行了解释和研究。当大部 分学者注重于孟子的词句训诂时,有的学者已经开始关注孟子中丰富的哲 学因素。如韩愈提倡道统,强调以仁义为内容的道德,将孟子与孔子相提并论。“仁 义”是孟子中重要的哲学范畴,更是孟子思想的核心,韩愈的一系列主张不仅 极大提高了孟子的地位,而且使人们开始关注孟子包含的深刻的哲学问题。理 学的勃兴带动了孟子研究的发展,阐释孟子的哲学问题并加以发挥,主要是宋 代以来理学家们的工作。如北宋游酢的孟子杂解,虽然今天只能见到八则,但却 是游酢在阐释孟子中发挥理学思想的代表作。游氏阐发义理清楚明确,对一些 抽象的哲学问题也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说解,很有特色。南宋理学家张拭的癸巳孟 子说,以阐发义理为主,尤其对义利之辨、仁说和人性论的阐发较有特色。张九成 的孟子传也从正面阐发了孟子的仁义学说、心性学说和义利之辨等思想,推崇 性善论。这些宋代理学家的著作都体现了鲜明的以义理解经的特点。 朱熹之前孟子研究著作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同其成就一样,也比较 明显。首先,在孟子升为经书之前是以予书的身份作为经书的附庸,这必然限 制其研究工作的进展,儒家学者对其重视不够,研究者屈指可数,研究著作在数量 上与传统五经相差甚远。其次,综观有限的数部孟子诠释著作可以发现,其研 治方法多以词语章句的训诂和典章制度、史实的考释为主,走的是东汉以来形成的 训诂之学的老路,很少深入研究其中包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以研治经书的普通方法 来研究这样一部蕴含着丰富哲学思想的著作,方法上的缺陷湮没了孟子哲学思 想上的精彩。除了韩愈和李翱为了抬高孟子的地位而对其性善论进行了一定的阐发 外,汉唐时期的几部著作都以词语章句训诂和典章制度考据为主,即使偶尔有一些 政治、伦理思想的解说,也只是为了满足政治的和实际的需要,缺乏深刻系统的理 论思维。一直到宋代,随着理学的发展,孟子中一些重要的哲学命题如性、命、 义、利、才、情等,才得到了较为深刻的阐述和发挥,其哲学思想的光彩才逐渐显 露出来。对孟子哲学思想的阐发经历了由浅入深的过程,朱熹之前的研究成果有限, 直到朱熹几部孟子研究著作的诞生,才树立起了一座里程碑。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朱熹孟子研究成果及其三书概述 ( 一) 朱熹的孟子研究成果 朱熹一生著述丰厚,于四书用力最勤,其中孟子研究可谓硕果累累。 前人对于朱熹孟子研究的成果虽多有论述,但仍有失误和遗漏,不能全面、准 确地总结朱氏的全部成果,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朱氏的孟子研究比较复杂 曲折,只有对其一生的成果进行系统的总结和梳理,才能全面了解朱氏的孟学思想, 进而发现其思想演变的轨迹。本文欲借助古今研究成果,力求对朱氏孟子研究 成果及其刊刻情况作一次比较系统的阐释。 朱氏的孟子研究成果,从著述方式上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朱氏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