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档简介
宋代节日生活研究 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 研究生:毛现华指导老o i l i 魏华仙 摘要:本文以节日生活为视角,通过对宋代三大阶层的节日活动内容、节 日需求、节日的寓意等因素考察分析,解析节日生活与社会经济之间的相互关 系及作用。认为宋代三大阶层的节日活动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彼此间既有区别 又有影响。三大阶层的节日生活和节日消费紧密相联,而正是这种多样化的节 日生活及大量的节日需求,催生了诸多节日市场的产生,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促 进了当时社会生产的发展,而且还为节日本身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关键词:三大阶层节日活动节日市场社会经济 l i f eo ft h es o n gf e s t i v a l a b s t r a c t :t h i sp e r s p e c t i v eo fl i f ew i t hf e s t i v a l s ,t h r o u g ht h et h r e em a j o rs e c t o r so f t h es o n gf e s t i v a lc o n t e n t ,f e s t i v a ld e m a n d ,h o l i d a y s ,e t c t h em o r a lo ft h ef a c t o r s i n f l u e n c i n ga n a l y s i s ,a n a l y t i c a l f e s t i v a ll i f ea n d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s o c i o e c o n o m i ca n dr o l e t h a tt h et h r e em a j o rs e c t o r so ft h es o n gf e s t i v a li sn o t o n l yr i c hi nc o n t e n t ,a n di n f l u e n c ee a c ho t h e ra r ed i f f e r e n tb u ta l s o t h r e ec l a s s e so f l i f ea n df e s t i v eh o l i d a ys p e n d i n gc l o s e l y , a n di ti st h i sd i v e r s i t yo fl i f ea n dal o to f f e s t i v a l sf e s t i v a ld e m a n d ,g a v eb i r t ht om a n yh o l i d a ym a r k e t ,n o to n l yi n s o m e e x t e n t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s o c i a lp r o d u c t i o na tt h a tt i m e ,b u ta l s of o rt h ef e s t i v a l i t s e l f ,t op r o v i d ef a v o r a b l ec o n d i t i o n sf o rd e v e l o p m e n t k e y w o r d s :t h r e ec l a s s e s f e s t i v ee v e n t sf e s t i v a lm a r k e t s o c i o e c o n o m i c 四川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及 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魏笙鱼塾撞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 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 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己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 担。 本人承诺:已提交的学位论文电子版与论文纸本的内容一致。如因不符而 引起的学术声誉上的损失由本人自负。 本人同意所撰写学位论文的使用授权遵照学校的管理规定: 学校作为申请学位的条件之一,学位论文著作权拥有者须授权所在大学拥 有学位论文的部分使用权,即:1 ) 已获学位的研究生必须按学校规定提交印 刷版和电子版学位论文,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供 检索:2 ) 为教学、科研和学术交流目的,学校可以将公开的学位论文或解密 后的学位论文作为资料在图书馆、资料室等场所或在有关网络上供阅读、浏览。 本人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 全文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y 伊年4 月w 日 导师签名:童勉罕f 与 签字日期:矽犀争月万日 第一童 绪诊 一、本选题的目的及研究意义 宋代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个经济尤为发达的时期,社会物质生产在前代的 基础上更进一步发展、人们的生活消费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马克思哲学里一 个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论就是:通过事物的现象去认识事物的本质。在对反映 事物本质的现象难以穷尽的情况下,就要求我们对各种现象做出选择,选择一 种或几种来做重点分析,同样会有“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效果。本文正是以这 一思想为依据,以宋代社会各阶层人们的节日生活情况为切入点,通过对节日 时宋代社会各阶层人们的生活现象的分析,进而揭示出当时整个社会生产生活 水平情况,以期从此方面加深对整个宋代社会历史的理解。 一个社会里总是包含着各种因素:政治、经济、文化等等,这些因素在大 部分时间里,就整个社会而言,总有些处于强势发展和凸现地位,相对而言, 另一些因素则处于弱势或潜伏状态。但是,在某些特殊时间里这些因素会很“默 契 地聚集在一起,同时展现各自的特色和作用。这些所谓的“特殊时间,就 整个社会而言,寄存着人们所期待的很多共性的东西。节日就是其中的一种。 在中国古代的节日中,。节日所承载的内涵丰富深远:有帝王权贵们的“借以娱 民,以利统治”的目的;有非节日时期所没有的各种类型的商品市场;更有节 俗里所蕴含的文化积淀,如此等等。因此,在中国古代的节日里往往是各种因 素综合呈现,其所展现出的巨大画卷,足以让我们观察并体会到古人生活的丰 富多彩。当然这诸多因素的展现总是通过某种形式或状态来表达的,比如:政 治因素可以通过皇帝的赐宴、赐大脯等活动;经济因素可以通过商品琳琅满目 的市场;文化因素则可以通过各种节俗和节日传统等等。而节日中的人们,他 们正是这种丰富性的享受者,他们通过自己在节日里的生活举动迎合着节日为 他们带来的“爆发式的冲击,享受着各种在非节日时期根本不会有如此齐全 的“节日特供 。因此,节日里人们的生活情况,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的社 会生产状况,人们的生活水平。本选题通过检索史学资料和宋人诗歌等文学作 品,充分利用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做些力所能及的探索。 关于节日的定义有多种说法,阴法鲁、许树安先生是这样对节日定义的: “节日是按照一定的历法或季节顺序,在每年特定时间或季节举行的仪式或庆 典。它被用于庆祝、纪念、重演、预演某些重大事件农业的、宗教的或社 会文化的,它赋予个人及其所属宗教的,政治的或社会经济的集团以凝聚力与 存在的意义。由此可知,节r 具有时间的标志性,是一年当中特定时间或季 节里人们的固定安排,以提示人们去做或不做某种承延已久的习俗。当然节日 之所以从其他日子中突出出来,不仅仅因为它的时间标志性,还因为在这样的 日子里有一些特殊的活动,如祭祀祖先、举行庆典活动、制作节日食品、走亲 串友人们在这些特殊的活动中,获得常日生活中所没有的感受。因此,节 日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时间的本身。节日又是一个巨大的银屏,人们的 人身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以及审美情趣等等都可以通过它展现出来。节 日又是一个呈现民族习俗沿革的投影仪,不同时代的节日习俗也不相同,因此, 我们把节日放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之中,便可以从中看出我们整个民族的节日习 俗的发展演变的过程。由此,对历史上节日文化和节日生活的研究也就成了历 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在全球化进程日趋凸显的今天,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正承受各种前所未有 的冲击和洗礼。作为传统文化重要载体的节日,也同样面临着这种考验,因此, 通过对节日生活的研究,揭示其蕴含的文化传统的真谛,以便我们能更好的继 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节日文化。 其次,对当今国家倡导的构建和谐社会也有重要作用。民族节日文化传统 作为民众最直接的感知,最易于产生文化能量的文化传统,是构建当代和谐社 会的重要精神动力。从历史烟尘中逶迤而来的传统节日大都浸满了丰厚的文化 意蕴,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以自然节气的规律性变化为背景的中 国传统节日,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礼仪形式。这些传统节日在主流方面,体现 了以自然为取向,万物平等的自然本原思想;体现了和谐为美的思想,不仅包 含人与自然的和谐,还包含了家庭和谐与邻里和睦的思想;体现了崇尚劳动、 敬老敬贤、追纪先人等社会伦理思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孝、诚、 信、礼、义、廉、耻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在传统节日的诸种表现形态之中。 鉴于此,对节日生活的研究以充分发掘其中的优秀文化传统,为我们当今构建 。阴法鲁,许树安著:中国古代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1 年,第4 9 1 页。 2 和谐社会提供有效借鉴,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再次,节日是民众参与度很高的日子,在节日里人们从参加各种各样的活 动,举行各种类型的聚会,相互馈赠礼品或互相祝福等等,这在无形之中,就 拉近人们之间的关系,增强了人们的心里认同感,在很大程度上也为增强一个 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起了巨大作用。 再有,人们在节日活动中,会进行各种各样的消费,这就为整个社会物质 流通领域注入了强劲动力,对促进生产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都有重要意义。 而现实生活中,国家近些年对传统节日的重视,也同样具有此意。但是,面对 沿袭千年的传统节日,如今的我们究竟应当如何去释放蕴含在其中的能量呢? 如何发挥其现有的社会功能呢? 要回答这些问题,关键就是要通过对传统节日 生活的研究,揭示节日生活中最为原始的因素,来为我们提供借鉴,本文选题 的意义也正在于此。 二、学界有关本选题的研究综述 2 0 世纪8 0 年代以来对于宋代节日的研究,前辈学者们已经取得了丰硕的 成果。在这一领域中,朱瑞熙先生的宋代的节日一文是最早对宋代节日进 行比较全面探讨的文章。在该文中,朱先生将宋代的节日分为:帝、后的“圣 节”、官定的重要节日、节气性和季节性节日、宗教迷信性的节日四类,并进行 了分别的阐述,基本上展现了宋代节日总的面貌。然而文章偏重于对宋代的节 日种类进行讲述,而对宋代人们的节日生活情况却涉及很少,对于宋代节日的 整体性综合研究也需要进一步的深入。 宋代节日的研究范围,在逐步拓宽;研究的角度也越来越新颖。有对某一 个节日的风俗进行专门性研究的,如:伊永文宋代端午习俗琐谈,主要是描 述节物、节食以及端午习俗在两宋时代的特点和一系列差别 。孙家骅宋代的 粽子,吴宝琪宋代立春风俗等都是这类。熊海英中秋节及其习俗内 涵在唐宋时期的兴起与流变一文,从盛唐类书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初 。朱瑞熙: 圆伊永文: 孙家骅: 吴宝琪: 宋代的节日,1 :海师范大学学报,1 9 8 7 年第3 期。 宋代端午习俗琐谈,华声报1 9 8 6 年6 月1 7 日。 宋代的粽子,农业考古1 9 8 9 年第2 期。 宋代立春风俗,文史知识1 9 8 9 年第4 期。 3 学记等未列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以及作者对唐代律令法典、诗文笔记等资料考 察分析论证,认为唐代八月十五中秋节还不是全民性的节日,并通过对中秋节 俗内涵流变的分析,指出中秋节俗的重心由纯粹的文人趣味成为社会性的以娱 乐为主要内容的准节日,大约是在北宋时期的仁宗时期,并认为中秋节之所以 能拥有全民性的节日地位关键在于中秋节俗中除了娱乐宴赏以外又加入了合家 团圆的内涵。 有专门探讨某个地方的节日习俗的,如:傅伯星、胡安生的两宋都城的 元宵盛景,描写了两宋都城汴京和临安元宵节时官方和民间所开展的一系列活 动,并指出元宵节是宋代一年中最热闹的节日。周宝珠北宋东京的社会风俗 与精神文明,刘春迎、吴爱琴北宋东京重阳节习俗,对北宋东京的重阳节 的起源、佩戴茱萸的原始意义、重阳节在宋代的变化、重阳节的习俗如登高、 秋游、赏菊、食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一一进行了描写 。刘春迎北宋东京 三大节日习俗,则描写了北宋都城汴京的寒食、冬至,元旦三大节日及其习俗 固。豆敏宋代都城元宵节习俗,认为宋代最为热闹繁荣的节日是元宵节,并 分析了其这一结论的原因。林正秋南宋都城临安的节日风尚对南宋都城临 安的节日风尚也进行了一一的分析 。 有专门研究宋代节日中所表现的一系列主要活动事象的。如在节日体育活 动方面:张永秀宋代节令中的体育活动,对中和节的水秋千,清明节前后的 蹴鞠、荡秋千、放风筝与击壤;端午节的龙舟竞赛、八月中秋观潮弄水、天宁 节的足球和相扑等体育活动进行了总结。王俊奇试论宋代节俗体育的发展及 其主要特点,则着重探讨了元宵节、中和节、寒食节、清明节、浴佛节、伏 日、七夕、中秋、重阳、天宁,冬至等节的各项体育活动,并分析了宋代节俗 体育所表现出来的农耕民族、地域性、打破传统、改革创新等特点;作者还认 。熊海英:中秋节及其习俗内涵在唐宋时期的兴起与流变,复日大学学报2 0 0 5 年第6 期。 谨傅伯星,胡安生:两宋都城的元宵盛景,旅游天地1 9 8 1 年第1 期。 够周宝珠:北宋东京的社会风俗与精神文明,河南大学学报1 9 8 5 年第4 期:刘春迎,吴爱琴: 北宋东京重阳节习俗,中州今古1 9 9 4 年第3 期。 。刘春迎: 北宋东京三大节l | 习俗,史学月刊1 9 9 7 年第1 期。 。豆敏:宋代都城无宵节习俗,合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6 年第1 期。 。林正秋: 南宋都城临安的节日风尚,徐规教授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五十蒯年纪念文集杭州大学 出版社1 9 9 5 年。 。张永秀:宋代节令中的体育活动,民俗研究2 0 0 0 年第2 期。 。王俊奇:试论宋代节俗体育的发展及其主要特点,山东体育科技2 0 0 3 年第4 期。 4 为是宋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市民稳定的生活,宋代统治者追求奢侈享 乐的风气等因素促使了宋代体育发展到了我国封建社会的高峰。 在节日旅游活动方面:刘慧认为宋代的节庆旅游活动表现出了时间、地点 上的集中性,民众广泛参与性的特点。其具体的旅游活动方式主要体现在借祭 神之名行游玩之实;借祭坟之机赏青山秀水;二月二日踏青节和江南五月六日 荷花节的观景赏美等。这种节庆旅游活动对宋代社会经济和社会文化生活都产 生了积极性的影响。陈世松对成都游乐之风兴起的原因、成都游乐之风兴起的 时代背景、宋代成都游乐活动的内容及其特点等都作了详细的分析。 有专门从宋人诗歌中来探讨节日风俗的,如:程伯安苏东坡百诗百俗解: 节日风俗部分 从最具文学史料意义的诗中来探讨节日风俗的活动和意义。 在民间节俗与巫术方面:方燕认为宋代民间节俗里包含的祈求、驱鬼、辟 邪、祛病,祭祀五种巫术形态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宋人的生命意识、生存意识、 生存意愿、伦理观念和价值取向。 魏华仙对节日的分类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指出宋代官方节日进入发展和活 跃时期。对宋真宗、宋徽宗两朝新创的1 1 个节日的形成原因、节日活动内容、 发展存废情况以及所起过的作用等方面做了详细的探讨。指出诸庆节是中国历 史上,除广大士庶参与的民间传统节日之外,新增的由官府各级机构大小官吏 们参与的官方节日,对后世乃至我国现代节日产生了深远影响。她还专门对官 方节日的形成时期、发展特点、产生的影响的等方面做了深入探讨,使学界对 官方节日有了新的认识 。 上述学者关于宋代节日的研究主要是对宋代节日本身的研究或是对节日习 俗文化活动的探讨,随着研究的深入,最引人注目的是宋代节日经济功能的研 究。沈端民中国古代节日消费应该说是近年来研究节日消费经济最早的一 篇文章,该文章从衣、食、住、玩、交际、祭祀等多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古代节 4 刘慧:宋代节庆旅游活动初探, 开封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5 年第1 期。 罾陈世松:宋代成都游乐之风的历史考察,四川文物1 9 9 8 年第3 期。 留程伯安:苏东坡百诗百俗解:节日风俗部分,咸宁师专学报1 9 9 2 年第1 期。 方燕:巫术与宋代民间节俗,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5 年第2 期。 珏魏华仙:诸庆节:宋代的的官方节日,安徽帅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 0 0 7 年第4 期。 姬魏华仙:官方节日:唐宋节u 文化的新特点,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9 年第2 期。 o 沈端民:中国古代节日消费,财经理论与实践2 0 0 0 年第5 期。 5 日的消费情况,但是该篇文章主要是从文学角度对古代节日的消费现象、状况 进行描述,所引的资料也主要是诗经、唐诗、宋诗、西游记、金瓶 梅、红楼梦等文学资料;但就其对节日经济消费领域的先行性研究来说却 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野和角度。魏华仙北宋东京节日消费则是第 一次从历史学的角度对节日消费经济进行了研究和探讨。该文章对北宋都城东 京的节日消费市场、消费特征、消费意义都进行了具体探讨。吴晓亮通过对唐 宋时期最受重视的节日元日饮食消费的考察,来探讨唐宋两个时期社会消 费的不同特点。唐代元日消费以家宴为主要内容,进而揭示出唐代社会消费主 体以家庭为基本单位,传统都市社会化还不高。宋代的元日消费直接进入市场, 进而得出宋代社会消费具有市场化、都市社会化的特点。魏华仙宋代节日消 费研究 ,则是首次从历史学、社会学的角度对宋代节日消费进行的系统而全 面的研究。张金花则以节日市场为视角,通过对宋代城镇节日市场成因、形态、 特征等的考察,解析文化与经济之间的双向互动及其丰富与多变。认为宋代节 日市场是集商品、服务、娱乐于一体的、具有相当规模的综合性市场,是经济 植根文化以及对文化再现的历史载体 。此文则对宋代节日从经济和文化功能上 同时做了深刻分析,对开阔宋代节日研究视角可谓有开创之功。 另外,在今人的许多著作中也不泛对宋代节日的探讨,如:姚瀛艇宋代 文化史 第十七章;朱瑞熙、张邦伟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第二十六章; 杨渭生等编两宋文化史研究第三章第一节;周宝珠宋代东京研究 第十 五章;林正秋南宋都城临安第十章;柯大课中国宋辽金夏习俗史;伊永 文宋代市民生活等等。 综上所述,前辈学者对宋代节日及相关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 内容涉及广泛:包括了节日种类、节日的习俗、节日经济功能等等诸多方面, 并且观点各异,极具创新性。本文唯望借助前辈学者之肩,做一点粗略的探讨。 ”魏华仙: 北宋东京节日消费,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 0 0 3 年第3 期。 。吴晓亮:从城市生活变化看唐宋社会的消费变迁,中国经济史研究2 0 0 5 年第4 期。 9 魏华仙:宋代节日消费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后出站报告( 2 0 0 7 年) 。 9 张金花: 历史视闽下的经济与文化宋代城镇节日市场探析,中国经济史研究2 0 0 8 年第 4 期。 4 姚瀛艇著: 宋代文化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 9 9 2 年,第5 3 6 _ - 5 4 9 页。 5 周宝珠著:宋代东京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1 9 9 2 年,第5 3 5 5 5 5 页。 6 三、本选题的思路及文章结构 本选题是对节日生活的断代研究。宋代是我国节日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 时期,节日活动更为丰富和成熟。因此,探讨宋代的节日生活有利于我们对整 个宋代社会的理解。本选题拟通过对宋代三大阶层即:皇室阶层、官僚阶层以 及百姓阶层在不同节日里的生活情况探讨,展示宋代人们的节日生活到底是什 么样子的,并分析宋代的节日与社会经济的内在相互关系。拟从以下几个方面 来写: 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说明本选题的目的及意义以及学界有关本选题的 研究综述。 第二章,宋代各阶层的节日生活,通过对宋代三大阶层即:皇室阶层、官 僚阶层以及庶民百姓阶层的节日生活情况,描述、分析每个阶层在节日活动时 所包含的各种心态,进而得出三大阶层之间在节日活动中的差距。 第三章,宋代节日生活与社会经济。本章通过对人们节日生活时对各种节 日物品的需求的阐述和分析,得出节日消费需求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又从节日 市场的角度出发,得出节日市场丰富了人们的节日活动内容,满足了人们的消 费需求,促进节日向人性化的方向进一步发展,进而得出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 节日的传承与发展。 7 第二章宋代各阶层的节日生活 一、皇室阶层的节日生活 本文将宋代社会的不同人群大致分为三个阶层:皇室阶层、官僚阶层和百 姓阶层。皇室阶层处于宋代社会的最上层,是统治阶层中的权力中心,也是统 治阶级中的上层他们的范围主要包括:皇帝及其直系血亲、姻亲关系的亲属, 本文将宫室中的侍奉官如侍从官也归入皇室阶层。由于他们是宋代社会的最高 统治者,这种权力和地位的集中使得他们的消费形式也很特殊:他们的财产均 来源于其他阶层的无偿贡献,他们所需的消费品亦属低价甚至无偿取得。正是 他们这种身份地位及消费的特殊性,使得他们在节日之时,呈现出各种形式的 节日活动。本文将从以下节日对其活动作以呈现: ( 一) 立春 立春,在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中,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它是万物复苏、春 阳初动的日子,对农业十分发达的古代中国来说,这无疑将预示着新的一轮农 业耕作的到来。因此,立春节日也就有了春耕之始的时间意义。皇室阶层自当 知道农业的丰欠对国家意味着什么。因此,他们为了劝课农桑,让人们勤于耕 作,以期农业的丰收,便在每年的立春之时,举行隆重的启耕仪式,宋代的皇 室阶层依然秉承这一传统。 ( 1 ) 鞭春。为了劝课农桑而举行的启耕仪式从“立春前一天”便已开始, 在北宋时,“开封府进春牛入禁中鞭春。”春牛是土制的耕牛,象征农业耕作之 意。在立春前一天,开封府会用土制的耕牛,进献到皇宫,由皇帝亲手执鞭击 牛,意为使耕牛卖力耕作,一年的春耕便由此开始了。到了南宋时,立春,“前 一日,临安府造进大春牛,设之福宁殿庭。及驾临幸,内官皆用五色缧杖鞭牛。 御药院例取牛睛以从眼药,余属直阁婆掌管。”每当立春之时,鞭春活动便成 了皇室阶层都要参加的重要节日活动,鞭春活动不仅体现了统治阶级对农业的 重视,而且也是立春节意义的体现。 ( 2 ) 制作春幡胜。春幡也就是春旗,也有剪成人形或燕形韵,而在春幡上 。( 宋) 盂元老撰,邓之诚注:东京梦华录注卷六立春,中华书局,1 9 8 2 年,第1 6 3 页。 瘩( 南宋) 周密撰: 武林旧事卷二立春,山东友谊出版社,2 0 0 1 年,第3 5 页。 8 写上春联便做成了春胜。宋时立春,人们会制作春幡胜挂在门前、树梢或者戴 在头上,以寓迎春之意。皇室中也会制作春幡胜,并且在春日时还把这些精制 的春幡胜赏赐给大臣们:北宋时,“春日宰执亲王百官皆赐金银幡胜。山到了南 宋时,宫廷中出现了专门制作春幡胜的机构即文思院。立春时由文思院制作的 各种春幡胜进献皇帝,再由皇帝分赐给诸阁大臣及妃嫔们。在春幡胜的制作上, 用到了金银、布帛等材质,北宋皇帝赏赐给大臣的是金银幡胜,南宋时,“宰臣 以下皆赐金银幡胜。 “是日赐百官春幡胜,宰执亲王以金,余以金裹银及罗 帛为之。 由此可知,皇室阶层为了迎春纳福、安抚臣下,也为了彰显富贵, 在幡胜制作上极为用心。由此可知,在立春时,制作、赏赐春幡春胜活动是皇 室阶层的重要节日活动之一。 ( 3 ) 制作春盘。春盘是立春日特制的食盘。宋代,每逢立春时,人们会制 作各式各样的春盘,盘中所放物品因各自财力不同而有所区别。皇室阶层同样 也会制作春盘,和春幡胜的制作一样,为了显耀自己的尊贵地位,制作春盘时, 他们同样极为讲究:“立春前一日,大内出春盘并酒以赐近臣,盘中生菜染萝萄 为之装饰置奁中。烹豚、白熟饼、大环饼,比人家散子其大十倍。 到了南宋, 宫廷中春盘制作更为精制,并且由后苑办专i - n 作:“后苑办造春盘供进,及分 赐贵邸巨踏,翠缕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盘直万钱:” 由这些万钱之 值的春盘可知,宋廷在春盘制作上是何等奢靡,而且还将金玉雕刻成鸡燕形状, 这是寻常人家不能想象的。 综上,皇室阶层在立春之时,会有鞭春、制作春幡胜,制作春盘的活动。 这些活动不仅体现了皇室阶层对农业的重视,也体现了立春节俗的迎春纳福之 意。 ( 二) 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道家称为上元,是夜有燃灯的习俗,因此又称为上元节和灯 节。中国古代的灯节,与佛教传入有一定姻缘,但把燃灯与传统文娱活动相结 。东京梦华录注卷六立春,第1 6 3 页。 ( 南宋) 吴自牧撰:梦粱录卷一立春,山东友谊出版社,2 0 0 1 年,第5 页。 武林旧事卷二立春,第3 5 页。 ( 宋) 陈元靓撰:岁时广记卷八赐春馔,中华书局,1 9 8 5 年,丛书集成初编本。 武林旧事卷二立春,第3 6 页。 9 合,则是隋唐以后的事情,据记载:“三元张灯,本起于方外之说,自唐以后, 常于正月望夜开坊市门燃灯,宋因之。”又有:“上元燃灯,或云沿汉祠太一, 自昏至昼故事。梁简文帝有列灯,陈后主有光壁殿遥咏山灯诗。唐明皇先天中, 东都设灯。文宗开诚中,建灯迎三宫。是则,唐以前,岁不常设,本朝太宗时, 三元不禁夜,上元御乾元门,中元、下元御东华门,后罢中元、下元而初元游 观,冠于前代。 圆由此可知,上元燃灯在宋代已成为定制,而时间比前代延长: “上元张灯,f 日止三夜,今朝廷无事,区寓平安,况当年谷之丰,宜从士民之 乐,具令开封府更放十七十八两夜灯。 由此,上元张灯由三夜改为五夜,并 且规模也很宏大:“正月十五元宵,大内前自岁前冬至后,开封府绞缚山棚立木 正对宣德楼。至正月七日,人使朝辞出门,灯山上躲,金碧相射,锦绣 交辉。面北悉以绿结山沓,上皆画神仙故事,或坊市卖药卖卦之人。横列三门, 各有缧结,金书大牌,中日都门道,左右日左右禁卫之门,上有大牌日宣和与 民同乐。绦山左右以缣结文殊、普贤,夸狮子白象,各于手指出水五道,其手 摇动,用轳辘绞水上灯山尖高处,用木柜贮之,逐时放下,如瀑布状。又与左 右门上,各以草把缚成戏龙之状,用青幕遮笼,早上密置灯烛数万盏,望之蜿 蜒如双龙飞走。自灯山至宣德门楼横大街,约百余丈,用棘刺围绕,谓之棘盆。 内设两长竿,高数十丈,以缯缣结束,纸糊百戏人物,悬于竿上,风动宛若飞 仙。内设乐棚,差衙前乐人作乐杂戏,并左右军百戏在其中。 蔡倏曾对宋代 的燃灯情况做了这样的评说:“国朝上元节燃灯盛于前代,为彩山峻极,而对峙 于端门,彩山故隶开封府仪曹及仪鸾司共主之,崇宁后,有殿中省,因又移隶 殿中,与天府同治禹。大观元年,闲乔年开封,迎于彩山中间高揭大榜金字书, 日:大观与民,同乐万寿。彩山自是为故事。随年号而揭之,盖自宋伊始。” 由此可见,元宵节张灯在宋代的狂热程度。而皇室阶层在此节也便有了观灯的 活动: ( 1 ) 张灯、观灯活动。元宵节又名灯夕,开封府从去年冬至后便开始在宫 外搭设巨大的灯山彩楼,以备元夕之用。而皇帝会在“正月十四日,车驾幸五 。( 元) 脱脱等撰:宋史卷一百一十三礼志,中华书局,1 9 7 7 年,第2 6 8 4 页。 皂( 宋) 江少虞撰:宋朝事实类苑卷三十二典故沿革,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1 年,第4 1 0 页。 宋大诏令集卷一百四十四十七十八夜张灯诏,第5 2 8 页。 4 、东京梦华录注卷六元宵,第1 6 4 一1 6 5 页。 ( 宋) 蔡倏撰:铁围山丛谈卷一,中华书局,1 9 7 9 年,第1 7 页。 1 0 岳观迎祥池”观灯。“驾入灯山,御辇院人员,辇前喝随竿媚来。御辇团转一 周遭,倒行观灯山,谓之鹁鸽旋,又谓之踏五花儿。则辇官有喝赐矣,驾登宣 德楼。 固“驾坐一时呈拽。宣德楼上皆垂黄缘蔗,中一位乃御座,用黄罗设一 嫌棚,御龙直执黄盖掌伞,列于廉外,两朵楼各挂灯毯一枚,约方圆丈余,内 燃椽烛,蔗内亦作乐,宫嫔嬉笑之声,下闻于外。” 而且皇室宫廷赏灯到了不 容错过的程度,在北宋“元丰元年正月十五日夜,一事足以证明这点,此夜, “张灯,太皇太后以齿疾不能食,不出观。故上于闰月十五日夜于禁中张灯, 露台妓乐俱入,太皇太后疾尚未平,酒数行而起。 在此段史料中,为了能让 错过了上元观灯的太皇太后,感受观灯、赏灯的节日气氛,皇帝特地在闰月的 上元夜在宫中张灯,大有弥补遗憾之意。而南宋时,“禁中自去岁九月赏菊灯之 后,迤逦试灯,谓之预赏。一入新正,灯火日盛,皆修内司诸趟分主之,竞 出新意,年异而岁不同。往往于复古、膺福、清燕、明华等殿张挂,及宣德门、 梅堂、三闲台等处临时取旨,起立鳌山。”又“禁中尝令作琉璃灯山,其高五丈, 人物皆用机关活动,结大彩楼贮之。又于殿堂梁栋窗户间为涌壁,作诸色故事, 龙凤噗水,蜿蜒如生,遂为诸灯之冠。前后设玉栅帘,宝光花影,不可正视。 张灯规模可见一斑,由此也可看出南宋宫室张灯已较北宋更为精制。而“至二 鼓,上乘小辇,幸宣德门,观鳌山。擎辇者皆倒行,以便观赏。山灯凡数千百 种,极其新巧,怪怪奇奇,无所不有,中以五色玉栅簇成皇帝万岁四大字。 由此可见,宋代元宵节的观灯活动是皇室阶层的重要活动之一。 ( 2 ) 放烟火。皇室阶层除了张灯、观灯之外,他们还会举办宴会,燃放烟 火,在齐东野语中就有这么一段有趣的记载:“穆陵初年,尝于上元日清燕 殿排当,恭请恭圣太后。既而烧烟火于庭,有所谓地老鼠者,径直大母圣座下, 大母为之惊惶,拂衣径起,意颇疑怒,为之罢宴。”在上元日的御宴将开之时, 要燃放烟火,有一种叫地老鼠的烟火,大概是点燃之后会到处乱窜的烟花,竟 东京梦华录注卷六元宵,第1 7 0 页。 东京梦华录注卷六十四日驾幸五月观,第1 7 0 页。 东京梦华录注卷六元宵,第1 6 5 页。 ( 宋) 司马光撰: 涑水纪闻中华书局出版1 9 8 9 年,第2 9 0 页。 囝武林旧事卷二元夕,第3 6 页。 姻武林旧事卷二元夕,第3 6 页。 。( 南宋) 周密撰;齐东野语卷十一御宴烟火,中华书局,1 9 8 3 年,第2 0 8 页。 1 1 然钻到太后的座椅下面,太后惊恐之余怒而罢宴,史料虽为野史趣闻的记载, 但由此我们可知燃放烟火、举办御宴也是皇室中上元日节日活动之一。并且到 了南宋此习未改:“宫漏既深,始宣放烟火百余架,于是乐声四起,烛影纵横, 而驾始还矣。由此可知,在元宵之夜,皇室观灯饮宴之余往往还会举行大规 模的放烟火活动,以渲染节日的喜庆氛围。 ( 3 ) 购物。宋代是个经济十分发达的社会,形成了各种节日市场,在市场 商贩们售卖各种节日物品,并且还出现了专门把物品售卖给皇室贵族的现象。 如北宋时,皇帝宣德楼赏灯之际,“都下卖鹌鹑骨诎儿、圆子f 镕拍、白肠、水晶 绘、科斗细粉、旋炒栗子银杏,盐豉汤、金橘、橄榄、龙眼、荔枝诸般市合, 团团密摆,准备御前索唤。”可见元夕赏灯之时,在内廷都会购买很多节食、 时鲜水果等物,以至于那些商贩们在庭外等候。而南宋时也是如此:“既而取旨, 喧唤市井舞队及市食盘架。先是,京尹预择华洁及善歌叫者谨伺于外,至是歌 呼竞入。既经进御,妃嫔内人而下,亦争买之,皆数倍得直,金珠磊落,有一 夕而致富者。 可见南宋宫廷不仅有节物购置,而且还有舞队入宫供赏的情形。 由此我们可知,元夕之夜,宫廷中会有购物活动。 ( 4 ) 赏赐活动。皇室成员们在上元之夜、观灯之际,也会出现赏赐的情形, 并且此夜皇室阶层中的观灯者范围会很大,其中,太后的亲戚也即所谓的“外 族”也在赏赐之列。神宗“熙宁年间,宣仁太后御楼观灯,召外族,悉集楼前, 神宗皇帝数遣黄门禀日:外家合推恩,乞将处分。宣仁答日:此自有处分。 明日上问:何以处之? 宣仁日:大者各与绢二匹,小者分与乳糖狮子两个。 时内外叹圣德不可及矣。 虽然此中对外族赏赐很少,但我们可以推知这种赏 赐极少的情况并非经常发生,此处为彰显太后圣德而特记此事。而由此我们也 不难看出每逢此节夜,那些皇亲国戚们也会受邀前来陪同关灯,而且还因此会 有各种赏赐。 上元节对官员们的赏赐也是成例。如正月十四日,皇帝到五岳观观灯时, “则辇官有喝赐亦。 十六日观灯时,“宫中有宣赐茶酒妆粉钱之类。 而且最 武林旧事卷二元夕,第3 6 页。 东京梦华录注卷六十六日,第1 7 3 页。 武林i u 事卷二元夕,第3 7 页。 ( 清) 丁传靖辑: 宋人轶事汇编卷二,中华书局出版,1 9 8 1 年,第4 3 页。 东京梦华录注卷六十四e t 车驾幸五岳观,第1 7 0 页。 1 2 重的赏赐则是:“两朵楼相对,左楼相对郓王以次嫌棚幕次,右楼相对蔡太师以 次执政戚里幕次,时复自楼上有金凤飞下诸幕次,宣赐不辍。可见皇室在上 元的赏赐活动是非常隆重的。而南宋时,“十六夜收灯毕,十七早五更二点,禁 中催班,。驾出和宁门,诣景灵宫行春孟朝飨礼,礼毕,外廊赐从驾 官食,而后对宣,引宰臣以下入行殿赐茶。” 由史料可知,皇室在上元时会有 相当规模的赏赐活动。 综上可知,元宵节时皇室阶层会有诸如张灯、赏灯、进市食、放烟花等活 动,这些活动充分体现了皇室“与民同乐”的愿望,同时由于他们对燃灯活动 的大力支持,这种由此宣扬起来的太平氛围,的确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安抚臣 民的作用。 ( 三) 寒食、清明 冬至后的1 0 5 日,谓之大寒食,也即是民俗上的寒食节。寒食节有三天即 从冬至后的1 0 4 天到1 0 6 天,而第1 0 6 天又成为小寒食。在宋代,“寻常京师以 冬至后一百五日为大寒食,前一日谓之炊熟,寒食第三日,即清明日矣 固。寒食节的来历说法不一,但由史料:宋代东京人“用面造枣f 飞燕,柳条串 之,插于门楣,谓之子推燕。 显示,宋代的寒食节与纪念春秋时晋国介子推 有关。此节原来在河东、太原等地较为盛行,而后才发展成为全国性的节日。 寒食节要禁火三日,节前人就准备好了各种食物,故而叫寒食节。还有的地方 叫禁烟节、冷食节或称熟食节。而“寒食第三节,即清明日矣。” 也即宋人所 说的“小寒食”。因为二节相连,此处一并讲述。 寒食清明时,皇室阶层的节日活动是很多的,以下选择其典型活动作以介 绍: ( 1 ) 诸陵拜扫。寒食清明节时上坟扫墓是传统的节日活动,在唐代“开元 二十年四月二十四日勒,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世相传,浸以成俗,士庶有 东京梦华录注卷六十六日,第1 7 3 页。 增东京梦华录注卷六十六日,第1 7 2 页。 梦粱录卷一车驾诣景灵宫孟飨,第8 页。 东京梦华录注卷七清明节,第1 7 8 页。 东京梦华录注卷七清明节,第1 7 8 页。 姻东京梦华录注卷七清明节,第1 7 8 页。 不合庙亨,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用拜扫礼,于茔南门外奠基撤馔讫,泣 辞,食馀于他所,不得作乐,仍编入礼典,永为常式。由此我们可知,在唐 代时寒食拜扫已成定制,而宋代继承了这一传统,并且寒食清明二节都可上坟 扫墓,宋代皇室阶层也是如此,陈元靓引岁时杂记云:“寒食,内人诸陵蔫 春色衣。又“禁中前半月,发宫人车马朝陵,宗室南班近亲,亦分遣诸陵坟 享祀,从人皆紫杉,白绢三角子青行缠,皆系官给。节日,亦禁中出车马,诸 奉先夺道者院,祀诸宫人坟,莫非金装绀憾,锦额珠廉,秀扇双遮,纱笼前导” 由此可知北宋清明节时,皇室不仅要朝陵,而且其朝陵的规模气势都很宏大。 到了南宋时,“禁中前五日,发宫人车马往绍兴攒宫朝陵,宗室南班,亦分遣诸 陵,行朝享礼,向者从人官给紫杉,白绢,三角儿青行缠,今亦遵例支给。至 日,亦有车马诣赤山诸攒,并诸宫妃王子坟堂,行享祀礼。”又“朝廷遣台臣、 中使、宫人,车马朝飨诸陵,原庙荐献,用麦糕稠饧。 可见南宋时,皇室每 逢寒食清明也要上坟朝陵的,而且其出行的礼制规模都遵北宋先例。由此我们 便知,寒食清明拜扫诸陵也就成了皇室阶层重要的活动之一。 ( 2 ) 取新火。由于寒食日时人们都不再生火做饭,皆为冷食,所以清明节 时,取薪火做饭的活动便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并且取新火的习俗也是宋承前 代之俗:在唐代时,每岁“至清明尚食,内园官小儿于殿前钻火,先得火者进 上,赐绢三匹,梳一口。” 而在新唐书中有:“唐时唯清明取榆柳之火,以 赐近臣戚里。”到了宋代,“唐时唯清明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戚里, , 本朝因之。 且“清明日赐新火,则亦周人出火之事,欧阳文忠公诗云:赐火 清明忝侍臣,韦庄长安清明诗云: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他在 铁围山丛谈便有“国朝之制,侍制、中书舍人以上皆坐成,杂学士以上, 遇禁烟节至清明日,则赐新火。 可知北宋时,宫廷清明节时也会举行钻木取 ( 宋) 王溥撰:唐会要卷二十三寒食拜扫,中华书局,1 9 5 5 年,第4 3 9 页。 。岁时广记卷十六奉春衣。 4 东京梦华录注卷七清明节,第1 7 8 页。 。梦粱录卷二清明节,第2 1 页。 。武林旧事卷三祭扣,第4 9 页。 唧( 宋) 钱易撰:南部新书卷乙,中华书局,2 0 0 2 年,第2 1 页。 。( 宋) 欧阳修撰:新唐书卷三十二赐新火,中华书局,2 0 0 3 年,第4 1 0 页。 4 岁时广记卷十七取新火。 9 岁时广记卷十七赐新火。 。铁围山丛谈卷二,第3 8 页。 1 4 新火的活动。南宋时,宫廷中清明取新火的活动仍然存在:“每岁禁中命小内侍 于阁门用榆木钻火,先进者赐金碗,绢三匹,宣赐臣僚巨烛,正所谓钻燧改 火者,即此日也 。由此,我们可知宋代这种钻燧改火的节日活动是对前代 的继承,也成为了宋代皇室中一项重要的节日活动。 ( 3 ) 游赏活动。寒食清明时节,正值早春,踏春游赏成了宋时人们的主要 节日活动,而皇室阶层也不例外:金明池“有面北临水殿,车驾临幸观争标。 罾所谓的争标,是节时专门为皇帝欣赏的一种表演活动,包括:水傀儡、水靴辍 等水戏、诸军百戏等。东京梦华录注有载如是:“又以旗招之,则诸船皆列 五殿之东面,对水殿排成行列,则有小舟一军校,执一竿,上挂以锦绦银盘之 类,谓之标竿,插在近殿水中。又见旗招之,则两行舟鸣鼓并进,捷者得标, 则山呼拜舞,并虎头船之类,各三次争标而止。 这便是争标活动,节时,皇 室成员会特地到此观看挣标比赛。而且在“池岸正北对五殿起大屋,盛大龙船, 谓之奥屋。车驾临幸,往往取二十日。”由此可知,皇帝每逢节日时都会来此 观赏。此后,皇室成员还要到琼林苑游赏:“驾方幸琼林苑。” 琼林苑是皇家园 囿,里面垂杨烟柳,名花繁复,亭台楼榭,不可胜数。此外还要去宝津楼观看 诸军百戏,去射殿射弓:“驾诣射殿射弓,垛子前列招箭班二十余人,。御 箭去则齐声招舞,合而复开,箭中的矣。又一人口衔银盘,两肩两手共五支, 箭来皆能承之。射毕,驾归宴殿。 由此可以看出北宋时,每逢寒食清明时, 皇室都会有出宫游赏的活动。 综上可知,宋代寒食清明时,皇室阶层会有拜扫、取新火等活动,这些活 动正是节日本身起源和发展的内涵的体现,这些活动既有对前代的继承,同时 更有对前代的发展。 ( 四) 端午 五月五日,在我国古代是一个驱邪禳灾及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遭馋投汨 梦粱录卷二清明节,第2 1 页。 东京梦华录注卷七( - - 月一日开金明池琼林苑,第1 8 1 页。 东京梦华录注卷七驾幸i 临水殿观争标赐宴,第1 8 5 页。 固东京梦华录注卷七三月一u 开金明池琼林苑,第1 8 2 页。 东京梦华录注卷七驾幸琼林箢,第1 9 2 页。 东京梦华录注卷七驾幸射殿射弓,第1 9 8 页。 1 5 罗江而死的的日子。陈元靓引岁时杂记云:“京师市里人,以五月初一为端 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 叫,又“仲夏端五,注云:端,始也。 谓五月初五日也,今书端午。 罾因此端午也称为端五,也称天中节。从宋代南 北方的过节习俗来看,陈元靓在岁时广记中引续齐谐记云:“屈原,楚 人也,遭馋不见用,以五月五日投汨罗之江而死,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 子贮米投水以祭之。 后来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到了宋代,“今世人五月五日作 粽,并带五色及楝叶,皆泪罗水之遗风也”。纪念屈原一事,逐渐从楚俗扩大 到全国。皇室阶层在端午时也会诸多节日活动,比如: ( 1 ) 驱邪禳灾。仲夏五月,天气湿热,毒虫滋生,端午时的人们为了避免 为蛇蝎所害,往往举行一些驱邪禳灾的活动。皇室阶层在端午时也会举行此类 活动:北宋时,皇室中会用木兰作浴汤洗澡除灾,在欧阳修所进的端午皇帝阁 子贴便可知:“佳辰共喜木兰汤,毒冷何须探艾穰。但得皋陶调鼎鼐,自然灾殄 变休祥。” 除此之外,他们还会将一种叫作“延年缕”的丝带缠束在胳膊上以 求辟恶延龄:“端五日,集杂色茸丝作延年缕,云辟恶延龄。王岐公端五争帝阁 帖子云:夕燃辟恶仙乡度,朝结延年帝缕成。欧阳公诗云:深宫亦行乐,绿索 续长年。” 这种五彩丝线也有多种,还有一种叫作“五躲丝 的,“五月五日, 以五缲丝系臂者,辟鬼及兵,令人不病瘟。 不仅如此,皇室中也会有挂佩红 色的灵符的活动,主要是为辟五兵之恶而用,陈元靓引抱朴子云:“或问辟 兵之道,答曰:以五月五日,作赤灵符著心前。章简公帖子云:自由百 神长侍卫,不应额备赤灵符。欧阳公诗云:君恩多感旧,谁献辟兵符。由端午 词云:五兵消以德,何用赤灵符。” 由此可知,北宋皇室每逢端午时会举行各 种驱邪禳灾的活动,而南宋时,皇室也会举行此类活动。武林旧事中就有关 于端午时宫廷里驱邪禳灾的活动:“插食盘架,设天师艾虎,意思山子数十座, 五色蒲丝百草霜,以大合三层,饰以珠翠、葵榴、艾花、蜈蚣、蛇蝎、蜥蜴等, 岁时广记 岁时广记 岁时广记 岁时广记 岁时广记 岁时广记 岁时广记 岁时广记 卷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餐饮安全操作规程与检查要点
- 互联网企业数据安全管理实践报告
- 初中英语疑问句句型转换技巧总结
- 成本控制策略创新-洞察及研究
- 国际照明市场法规分析-洞察及研究
- 企业环境责任评估-洞察及研究
- 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洞察及研究
- 数据驱动的增强现实内容生成方法-洞察及研究
- 微生物在污染场地修复中作用-洞察及研究
- 房地产开发合同审核及风险防范
- 山东省建筑工程优质结构标准
- 浙江大学新宇集团部门负责人岗位说明书
- TSCS 000013-2021 碳化硼-碳化硅芯块 无机阴离子(F-、Cl-、Br-、I-)的测定 离子色谱法
- GB/T 6426-1999铁电陶瓷材料电滞回线的准静态测试方法
- GB/T 14846-2014铝及铝合金挤压型材尺寸偏差
- 广西版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消耗量定额说明及计算规则
- GA/T 594-2006保安服务操作规程与质量控制
- 髋关节解剖资料课件
- 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妇联培训)课件
- 颅脑外伤(共61张PPT)
- 人教版《生命.生态.安全》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