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专业论文)论新型文化媒介人的形成及其文化策略.pdf_第1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论新型文化媒介人的形成及其文化策略.pdf_第2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论新型文化媒介人的形成及其文化策略.pdf_第3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论新型文化媒介人的形成及其文化策略.pdf_第4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论新型文化媒介人的形成及其文化策略.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论新型文化媒介人的形成及其文化策略 论新型文化媒介人的形成及其文化策略 研究生:吴红菊 导师:莫其逊教授 专业:文艺学 研究方向:西方文论 年级:2005 级 内容摘要 本论文试图对西方文化媒介人的形成等相关理论做一个梳理,对新型文化媒介人的历 史形成和文化制作策略做一些分析和介绍。在介绍西方新型文化媒介人的实践同时,也阐 述国内的新型文化媒介人的文化制作特征,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种文化现象所带来的现代性 反思、公共领域的变化及新语境下知识分子的划分。 笔者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将大众文化的相关理论与中国新型文化媒介人的 文化制作产品相结合,来阐述新型文化媒介人制作文化的策略。新型文化媒介人作为符号 生产者与传播者,在相对的新闻场域与市场规律下生存,主要表现在一些艺术中介组织以 及创意产业上,这类群体颠覆了传统美学领域,操纵着文化包装,给受众选择自我,塑造 自我更多的机会。 作为一种传播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媒介文化与文化产品,对受众的主体性认同,以及审 美体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制作媒体文化的符号生产与传播者,也应该备受关注。 无论是在文化产业还是在大众文化的制作中,这类群体是主要的商品制作者。本文试图从 其群体的历史形成和文化制作的特征上,来探讨这个群体的演变过程,从多角度来透视其 文化,而不拘泥于一种理论。在一种浪漫主义的美学原则下,两种现代性逐渐显现,文化 逐渐转向商品,资产者也成为符号生产者,新型文化媒介人在今天凸显出来。这是一个重 要的文化主体的研究。为我们探究文化符号的生产与传播、知识分子与商业、大众与传媒 等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全文分为以下几部分: 引言中,阐述了本选题的缘由、研究价值与目标,前人研究结果以及本文总体研究思 路。旨在说明新型文化媒介人群体的实践性研究,对文化美学理论带来了新角度的观照。 并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总的概括。 第一部分,引入新型文化媒介人的含义,追溯西方新型文化媒介人的历史形成。以浪 漫主义的美学主张为起点,不同的文化群体变迁中艺术家与资产阶级之间相互渗透,新型 文化媒介人的美学原则和符号生产的基础在历史中形成,并得以发展。这些美学原则也扩 展到国内,与经济发展相关,国内也出现了更多的符号生产者,新型文化媒介人迅速增长。 旨在论述新型文化媒介人所吸收的美学原则,为分析其文化制作策略提供了基础。 第二部分,分析新型文化媒介人文化的制作策略。他们为了求得艺术场域的合法性, 采取不同的方式,主要以模仿知识分子与颠覆传统审美为主要方式,积累文化资本、构建 文化认同、塑造自我的策略中完成文化产品的制作;从新型文化媒介人的职业特征以及与 ii 文化产业的关系入手,强调其文化制作与商业的暧昧关系。力求将文化发展成商品,将文 化带入经济,并促动经济的发展。这部分是在第一部分其历史形成之上,结合新型文化媒 介人产品的各种表征,来深入分析其策略。为第三部分对其批判性地接受提供支撑。 第三部分,紧接第一、二部分,将新型文化媒介人这个文化主体放置在整个历史发展 背景中进行批判与接受。从新型文化媒介人的形成与发展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新型文 化媒介人是两种现代性勾结的结果。而伴随着文化工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新型文化媒介 人所在的艺术的中介机构沟通了艺术的生产与消费,是公共领域里的行动者。新型文化媒 介人作为一种符号生产者,与传统知识分子相比较,没有晦涩的学术话语和理论制约,更 关注当下的文化实践,是一种新型的知识分子,并行使着符号生产与传播的功能。 结语,基于全文的论述,得出如下的结论:新型媒介文化人不是当下形成的,在错综 复杂的历史与文化的变迁中,新型文化媒介人逐渐成为一个有着重要作用的符号制作与传 播群体。新型文化媒介人对审美经验与传统知识分子的挑战,为知识分子的职能提供了一 种表达方式,召唤公共领域里有更多行动者参与。 关键词:关键词:新型文化媒介人;合法性;产业价值链;公共领域;新型知识分子 iii the formation of new cultural intermediaries and their culture strategy graduate student name: wu hongju tutors name: mo qi-xun specialized subject: literature and art theory research direction: western literature theory grade: 2005 abstrac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western culture media were related to the formation of a theory to do in order, new culture media on the formation and history of cultural production strategies do some analysis and presentation. in introducing the new culture of the western medias practice at the same time, also expounded chinas new culture media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oduction, and the resulting variety of cultural phenomenon brought about by the reflection of the modern, public, as well as changes in the field of new context intellectuals division. i us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e method, popular culture and the related theories of chinas new culture media and cultural integration of products to the media on the new culture produced cultural strategy. new media people as a cultural symbol producers and disseminators of information in the relative field and survive under the laws of the market, as demonstrated in a number of intermediary organizations, as well as creative arts industries, such groups to subvert the traditional aesthetic field, manipulating the cultural packaging, self-select audience to create more opportunities for themselves. as a culture and the dissemination of culture and lifestyle media and cultural products, the audiences main sexual identity, as well as aesthetic experience is vital role. therefore, the production of culture media production and disseminators of the symbol, it should be cause for concern. whether in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or in the production of popular culture, such groups is a major commodity producer. this paper attempts to groups from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form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oduction, to discuss the evolution of this group, from various angles to look into their culture, rather than rigidly adhering to a theory. in a romantic aesthetic principle, the two modern gradually become apparent, and gradually shift cultural goods, assets have also become symbols producers, in the new culture media today are becoming prominent. this is an important subject of cultural studies. we explore cultural symbols for the produc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intellectual and commercial, public and the media iv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parts: introduction, described the cause of the topics on values and objectives, results of previous studies as well as the overall study this idea. seeks to clarify that the new culture media groups practicality study on the cultural aesthetic theory has brought new reflection angle. and the study of the broad issues. part:the introduction of the new media culture meaning, a new retrospective western culture shaped in the history of the media. romanticism to the aesthetic ideas as a starting point, various cultural groups and artists in the change of mutual penetration between the bourgeoisie, the new media culture aesthetic principles and symbols production foundation in the history of the formation, and to develop. these aesthetic principle is also extended to domestic,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related and domestic have appeared more symbolic producers, the new culture media were growing rapidly. to a new culture media discussed by the absorption of aesthetic principl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its cultural strategy for the foundation. part: the second part of the new culture media people and cultural production strategie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legitimacy of the arts field, to adopt a different approach, mainly intellectuals and subversion to imitate traditional aesthetic as the main way accumulated cultural capital, build cultural identity, self-shaping strategy completed the production of cultural products from the new culture media and the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start emphasizing its cultural and commercial production of the ambiguous relations. to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into products, culture into the economy, and promoting dynamic economic development. part of this is in the first part of its history on the formation, with a new culture media were characterized the various products to in-depth analysis of its strategy. for the third part of its critical support to accept the offer. part : immediately after the first and second part, the new culture media were placed in the main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in the context of a critical and acceptance. new culture media from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we can draw conclusions, the new culture of modern media is both the result of collusion. along with cultural industries and cultural industri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culture of which the arts agency communication arts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of the public in the field of actors. new media people as a cultural symbol producers,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intellectuals, not obscure academic discourse and v theoretical constraints, the more immediate concern of the cultural practices, is a new type of intellectuals, and a symbol of the functions of production and dissemination . conclusion, based on the full text of the exposition,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the new media intellectuals is not present form, in the complicate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hanges in the new media culture has gradually become a symbol of the important role the production and dissemination groups. making their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rely on the new media people on the aesthetic and cultural experience and the challenges of traditional intellectuals, intellectuals functions provide a means of expressing the public domain, there are calls more action to participate. keywords: new cultural intermediaries; legitimacy; industry value chain; public domain; new intellectuals 论文独创性声明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其 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 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 日期: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广西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广西师范 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有权保留本人所送 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 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 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包括刊登)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容。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授权广西师范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 日期: 导 师签名: 日期: 1 引言引言 作为现代主义面孔之一的大众文化,有着变幻不定的表情。后现代主义与媒介文化的 参与,使得大众文化变得更加零散而又震撼人心,时时处处给人带来新感觉的刺激和审美 经验的挑战。大众文化的主体也越来越扑朔迷离,有些知识分子也成为领导大众的一员, 参与大众文化的制作、消费着街头与电子媒体上的文化产品,关于遥远的、传统的人文精 神,已越来越少的人问津。而媒体文化所带来的美学革命,在很多传统知识分子的眼中, 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媒介文化改观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我们的精神状态。而 媒介文化的制作者,在这里我借用布迪厄的一个概念名词,将其称为新型文化媒介人。 “新型文化媒介人(new cultural intermediaries) ”是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针对从 事文化产品的群体所提出的概念。布迪厄从社会阶级区隔的角度,认为新型文化媒介人模 仿知识分子的生活方式,社会资本、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上逐渐上升的新小资产阶级。布 迪厄在国内已经成为一个热门的学术人物,其很多观点与理论著作也成为我们研究的对 象。研究布迪厄的学者们,比如朱国华、张意等,对布迪厄的符号权力与文化资本等研究 深入,却并没有对新型文化媒介人进行详细的论述,只是轻轻一笔带过。布迪厄对新型文 化媒介人的讨论,也多是社会结构与阶级区分的社会层面上。布迪厄著作的一个核心的目 的是展示文化与社会阶级如何相互关联。他认为文化实践是潜在的阶级差异的标志。布迪 厄也提到一些记者在新闻场域中的生存与反抗,但对新型文化媒介人的文化制作和美学意 义探讨的不够,而且布迪厄对新型文化媒介人的理论分析也无法炮制到中国。 而我们从另一个意义来考虑, “新型”一词主要针对的是电子时代的媒介群体。随着 社会传播系统的发展, 以及传播专业的分工, 符号传播技术人员在人口中分布日益不均衡, 在印刷时代符号群体多是牧师或知识分子,在今天电子网络时代,电视、网络等电子媒体 的出现,促进了这类媒介职业群体的出现。而媒体文化正繁盛,在媒体文化研究中,对这 类符号生产者和传播者的观察,也成为重要的一部分。 本篇论文的研究涉及文化、美学、新闻学等理论体系,但本篇论文以布迪厄对新型文 化媒介人的论述为起点,以费瑟斯通对新型文化媒介人的分析为参照,结合我国新型文化 媒介人和文化现象,探讨新型文化媒介人的历史形成、新型文化媒介人的文化制作策略, 以及在当下我们对新型文化媒介人的批判性接受。旨在说明新型文化媒介人作为一个群体 和组织的构成,参与文化生产与消费、参与公共领域的积极作用。 本篇论文笔者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试图对中国新型文 化媒介人在当下的表现做些理论分析和批判反思,这是本篇论文的目的和方法。其具体研 究如下: 新型文化媒介人的历史形成,是伴随着现代性的发展、艺术体制的完善、市场的发展 而发展的。从浪漫主义的源头,其间追溯到各种文化群体,直至演变到最近的新型文化媒 介人。而我国的文化群体也受到浪漫主义的影响,但其形成,主要与近几年文化产业、传 播业的发展相应。房子也是越来越贵,各种诱人的宣传单打着各种品味的旗号,吸引有钱 2 人的投资。各种文化、公关公司也日渐兴起,作为一种以文化创意来包装商品,他们策划 的方案越来越吸引大众, 也让大众觉得很舒服。 而随着中国宋庄画家村和 798 工厂的创办, 圆明园衰落了。而宋庄的画家们富裕了。这条富裕之路,其实也是画家作品价值的一种体 现。时尚杂志满天飞,裸女富男随处可见。而出版界也终于按奈不住了,一股上市之风来 袭。都市越来越靓丽了,掺和着各种浪漫的色调,各种文化酒吧、庙寺街宇、旅游景点都 吸引着大众的眼睛与口袋。 对其文化策略的分析,笔者分别论述了在文化场域和经济领域的特点。在文化领域, 这个群体主张积累文化资本,以模仿知识分子,或者将艺术引入生活,对生活用品与公共 空间进行文化创意和文化包装,扩大人们的审美领域,颠覆传统的审美自律。更多的受众, 在媒介文化中,构建主体性,塑造自我的风格。这样一个由上及下的制作策略,从传统权 威、自身特色、受众认同三个不同的位置,论述了其文化合法性的取得。而在商业利益上, 笔者认为新型文化媒介人对于文化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完成了一种广泛的生产与消费。而 对于企业自身,必然在产业价值链的一个环节上,行使自己的职能,并完成商业上的盈利 为最终目的。 在对其的接受上,本篇论文试图以优秀的文化现象为摹本,来说明新型文化媒介人在 历史发展中,对公共领域的构建,以及自身的身份定位。 从论据上看,本篇论文所例举的文化产品以及创办人,大多为笔者接触过,有过或深 或浅的交流。现特说明: 中国独立阅读报告创办人苏小和老师、 中国女性主义和两 性视野网站以及中国女性主义沙龙的主办人荒林老师、中国宋庄画家村杨大味和刘丽画家 是面对面采访; 读库主编张立宪老师、母亲文化倡导者王开敏老师电话采访;笔者亲 自考察过风入松书店,连同百家讲坛 、 三联生活周刊 、 超级女生 、奥运吉祥物福 娃文化产业等则是以书面资料查询。通过与不同的媒介以及画家、策展人、出版人、编辑、 书店人的交谈中,从侧面观照这些人作为一个机构或个体的文化制作策略,以及对他们的 批判性接受。这些也成为本篇论文有力且真实的论据。 本篇论文从理论上来看,其中对审美领域的扩展、新型文化媒介人对公共领域的参与 和身份的重新确认,无疑是一种新角度的探索。媒介文化所复兴的是一种非艺术的审美经 验,它将生活与自我的认同纳入到美学体系中,在媒介文化中寻找自我的表达方式。然而, 因为新型文化媒介人与媒体文化的非完全独立性,我们可以看到媒体文化受到商业和意识 形态等因素的控制,而新型文化媒介人也想尽办法取得文化和美学意义上的合法性。媒介 文化与文化工业、大众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文化工业侧重文化的“商品拜物”性、大众 文化侧重文化的“媚俗”性,媒介文化侧重文化的“构建”性。这一探索对大众文化、精 英文化、媒介文化的认识会别有一番意义。同样,因为本论文紧密结合当下活跃在报纸、 杂志、图书、电视、创意产区等媒介文化,对其关照自我,反思自我,寻求更好的发展, 提供了一份情感上的鼓励和理论上的引导,间接支持和促进我国文化产业与文化创意的发 展。 3 一、新型文化媒介人的历史形成一、新型文化媒介人的历史形成 艺术无论是作为一种命名还是审美方式,在康德那里,审美自律性已经发展到极致。 艺术的命名毫无疑问。艺术因其非功利性与商品等一些有用性的物品区别开。根据亚里士 多德的诗学中说道,艺术由技艺发展而来。但因为艺术有其净化心灵的作用,艺术带 有一种神秘的色彩,艺术被冠为“艺术至上” ,艺术只是艺术家和知识分子的特权,他们 是大众唯一的启蒙者和诠释者。自杜尚“便盆”艺术的出现,艺术的命名和艺术的方式开 始出现了更多的争议。 艺术的命名遭到了破坏,艺术与日常生活界限模糊。艺术渐渐成为一种商品。布迪厄 在社会实践学的基础上,深究了有关艺术的法则,也即艺术生产场域的两大分类。艺术的 先锋派和一些以艺术为商品的商人发展文化商品,艺术场域分化为有限生产场域和无限生 产场域。布迪厄是以福楼拜的小说为解读的依据,从浪漫主义谈起,分析了艺术生产方式 的转变,在艺术中,有关作家、出版社、商人等一系列控制与牵制的关系。布迪厄从社会 学的角度分析了艺术的肢解过程。而对于艺术自身,艺术又是如何分化的呢?艺术品逐渐 发展为文化商品, 艺术家也幻化得极具市场趣味, 同是这样的艺术还吸引了更多的人加入, 也就是媒介人的参加。媒介人与艺术家共谋,形成了商品文化的格调。同样,这些转变我 们也从浪漫主义说起。 波德莱尔对现代性有个很好的定义: “现代性是过渡、短暂、偶然,它是艺术的一半, 艺术的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的。 ” 【1】新型文化媒介人也是在现代性的冲突中成长起来的。 波 德莱尔的恶之花便是明证。正如欧文豪所言: “促使艺术发展的一种最有效的力量, 一方面来自自发情感与传统形式的矛盾,另一方面来自创新形式与习俗情感的矛盾” 。 【2】 自浪漫主义以来,艺术一直沉浸在这两方面的矛盾中,尤其喜欢创新,要求冲破世俗 的束缚。新型文化媒介人自身的精神文化气质来自于历史的绵延,文化的群体历经波希米 亚,到垮掉的一代、反文化和嬉皮士,以及今天的布波族已经演变成了一个群体。随着文 化工业的发展,文化逐渐称为一种商品,艺术家脱离了保护人与贵族呵护,走向自由的市 场。而一些资产者也走进艺术,非要做一些艺术家。没有这些发展,新型文化媒介人是难 以形成的。 (一)文化成为商品消费文化成为商品消费 1.以感受力为中心的审美原则1.以感受力为中心的审美原则 在浪漫主义中, 对感受力的关注一直影响到今天。 关于浪漫主义的定义有很多的说法。 在威廉斯的关键词中,浪漫主要强调象征和想象,还代表着一种反叛的精神。巴尊认 为浪漫主义“不是或者“决不是”创作的方法和原则,那也绝不单单是创作方法, “它更 是一种整个审美趣味、感知方式进而影响到人的生存方式的一种整体态度,它是相对于传 统古典审美范式的一个范式的大转变, 它是审美范式的一场革命。 ” 【3】他认为浪漫主义不仅 仅是浪漫主义,而是浪漫主义、古典主义和现在所谓现代主义之间的不可割断的关系;不 仅仅是作为文学和情感得一个含糊的轮廓,而是整个浪漫主义时代的意义。 4 与巴尊、威廉斯所做解释相似,在牛津英国文学之友中,浪漫主义的定义为: “从 1770 年到 1848 年,一种发生在英国继而传遍整个欧洲的文学运动和一次深刻的感受力的转变” 【4】它强调了感受力作为一种审美体验的主要方式。浪漫主义从知识上看,是对启蒙主义的 激烈反映,而从情感上看, “它表现了一种极端绝对的自我和个人经验的价值同时伴 随着一种无限和超越的感觉,从社会意义上说,它带来了一种社会的进步因素浪漫主 义核心的样式是强烈的激情,它的关键词汇是象。 ” 【4】浪漫主义文化所张扬的就是一种生 命情感和体验的感受力的挖掘和赞扬,这种感受力一直影响至今。 在 19 世纪的法国,出现了特殊的群体,即波希米亚。波希米亚,本意是指中欧一个 地理上的特定的区域。波希米亚人也就是对这一群体的称呼。最初指的是某些处于流浪状 态,以行乞和偷窃为生的中欧早期居民所过的冒险生活。 “在日常用语里,它不再特指一 个人种。在巴黎,波希米亚人,指的是冒险家、第一个到来的人,指的是工业社会的骑士, 而不是其他事物。 ” 【5】这个群体对浪漫主义精神领悟到极点。艺术的生产者,很多的艺术家 和资产阶级,在感受力为中心的审美范式中,在此时发生了变化。艺术家彻底颠覆传统的 古典审美方式,注重感性,他们在浪漫的意义上对放纵的生活进行维护,主要是指对自由 和幻想的追求,反对古典式的生活。因此波西米亚也就有了另外一层含义,指的是过着非 传统生活方式的艺术家和作家群体。非传统指向的是资产阶级的虚伪的生活,反对物质主 义,反对古典,继续浪漫,反对主流的道德观,经由时尚、性、毒品的全新体验,打开艺 术更广阔的领域和更多的意指。波希米亚人的生活方式是群居,他们乐意逃离到一个在城 市中心建立的群居部落,波希米亚的主张是“自我表达生命的轶事是要表达一个人内 在的完全独立性;偶像崇拜身体是一座神殿,所以裸体和性爱每什么不洁的;改 变地点如果一个人往新鲜或充满活力的地方去, 他将会找到真理。 ” 【6】德曼认为虽然波 希米亚人过着贫穷的生活,但很多人还是过着中产阶级一样的生活。而只所以选择波希米 亚的生活,只是忠于自我的选择。波希米亚的意念生活大于现实生活,在一种想象的感受 力中生存。而这是这种有关想象,揭示了波希米亚的自我选择的本质,感受即便真实,而 自我选择也是一种自我欺骗。 十九世纪中叶的波希米亚人主要集中于巴黎的拉丁区,而等到波希米亚的精神经由 1890 年普契尼根据小说改变的歌剧波希米亚人传到美国的时候,波希米亚人集中于美 国的格林尼治村。在这些村落里,先锋艺术得到孕育和发展,这种先锋艺术,奠定了美国 的当代文化精神气质。到了 20 世纪,波希米亚人逐渐跨出艺术家的身份,波希米亚神话 也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演变成不同形式的青年运动,如战后德国的飘鸟运动,美国的跨掉 的一代,甚至以后的六七十年代的嬉皮风潮。波希米亚在 19 世纪 50 年代传到美国,一代 年轻人和艺术家开始阅读穆格尔的作品,在纽约,波希米亚生活方式是渐渐开始成气候。 从文学渊源以及哲学背景这个角度来看,认为垮掉派同 19 世纪以来的种种颓废派有着血 缘关系,是“集西方颓废文学的大成,又是它们的恶性发展, ” 【7】 二十世界六十年代,跨掉的一代和嬉皮士聚集在旧金山和纽约成了美国新一代的波希 5 米亚人。 “嬉皮士是一群特殊的青年群体,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信仰和追求始终存 在” 。 【8】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上嬉皮士的解释为, “嬉皮士,happies,指生活在既定的社 会之外不顺从的年轻人。其特点是他们寻找一种非唯物主义的生活方式,偏爱奇异服装和 发型,常服用引起幻觉的麻醉剂或大麻。 ”这些新的波希米亚人被描绘成“竭力追求一种 纯净的,田园牧歌式的浪漫情调,希图复归自然,摆脱大工业生产带来的技术政治、物质 第一的社会现实” 。 【9】 尤其是上中层阶级和中产阶级出生的波希米亚人, 他们质疑现行体制, 不再遵循父辈的价值观和上火方式。 “退出仅仅为了生存即保存与正统社会有最低限 度的联系;脱离与传统家庭、社会和职业结构断绝一切关系。 ” 【10】他们不介入政治, 逃避现实,对生活采取一种浪漫主义情绪,认为个人可以改变世界。主张以神秘主义、虚 无主义与现实社会相抗争,寻找远离硝烟和主流社会的地方以实现他们的浪漫主义的目 标。于是他们在荒无人烟的地区探险。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追去自我表现、自我享乐、 与截至或抑制个人欲望的传统对抗。 “某些革命由于延续而失败,60 年代革命却似乎由于 失败而得以延续。 ” 【11】 他们的精神生活已经成为美国人生活的一部分。 在历史上的这些文化运动中,对生活方式的另类寻求是一个重要的表现方式怪异的外 表,造成强大的视觉和感官刺激,并构成阶级区隔和自我认同的方式之一。在波希米亚人 身上,在巴黎的拉丁区可以看到潦倒如同垃圾者,怪异如同浪荡子,而到了美国的颓废的 一代和嬉皮人士,对牛仔特别的爱好和东方神秘主义色彩的服饰,在今天的布波族,自然 是更讲究格调与品味的,运用品牌将自己的身份标榜出来。再者就是对性的态度。这是一 个主要内容。在波希米亚人群中,提倡性自由。反文化的岁月里,性成为放纵和迷茫的原 因。 跨掉的一代,是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一场先锋文化运动,作为一总文化运动 对 20 世界 60 年代的美国反文化运动产生了重大的影像。 “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跨掉 的一代彻底抛弃和反叛美国中产阶级价值观,他们蔑视财富,放弃家庭,追求漂泊、自由 的生活,通过麻醉药品,酒精、冥想来扩大自己的感知范围、来超越自我。这种行为方式 和价值观深深烙有波希米亚和嬉皮的隐疾,是美国悠久的波希米亚传统和嬉普斯特现象在 战后美国的集中体现。 ” 【12】 反文化运动中,把个人主义和艺术的方式贯穿到了政治方面, “反文化形成于一个技 术发达、物质财富丰富的社会,他们依赖社会的生育产品过着寄生生活,同时还对这个社 会抱有敌意,嬉皮士不关心物质生活,但靠着与剩余价值相联系的福利制度为声;他们对 技术嗤之以鼻,可依然乐于欣赏复杂的立体音响,置身于变幻莫测的灯光之中;他们对不 干净的食物不屑一顾,但同时又稀释粗制滥造的毒品;他们认为自由是个行因素,但又受 到强有力的国家的控制。 ” 【13】 波希米亚阶级注重的则是创意、叛逆、新奇、自我表达、反物质主义和生动活泼的生 活体验。相信宇宙中并不存在结构性的连贯;真实只存在于片断、幻觉和暗示当中。 6 一场来自伦理荒野的谐和革命将身体送上了哲学的王位。 “一种审美的伦理,一种生存的 艺术,终究要取代神圣的正义和禁欲的理想。乌托邦不再时髦,欢歌在当下,人世即天堂。 ” 【14】这些波西米亚群体是反主流主义文化, “反主流文化是一场自觉的运动,它既反对传统 价值和既定的观念,也反对市场意识形态。为了代替这些传统观念,反主流文化主义者提 出了个体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核心原则,并且对直接经验、个性、创造力、真实的感觉 和快感等赋予了特别价值。他们的这种举动,实际上是在重申浪漫主义的核心价值。 ” 【15】 在卡林内斯库在现代性的五幅面孔的论述中,将媚俗艺术作为一副面孔来讨论。 而这种媚俗艺术也是一种浪漫主义的变形,是“浪漫主义陈腐化了的形式” 。浪漫主义运 动的古今之争导致趣味标准彻底的相对化,而且注重情感的艺术概念,无意中开启了“通 向美学遁世主义的各种途径” 。 【16】 马尔库塞在建构一种审美的乌托邦时,曾经说明了六十年代文化的意义, “艺术不能 改变世界,但是它却可以致力于变革那些能够改变世界的男人和女人的意识与冲动。60 年 代的那场运动,旨在全面改变人的主体性、本性、感性、想象力与理性。它开启了认识事 物的全新视野,也开启了上层建筑对基础的渗透过程。 【17】审美乌托邦的构建有着极大的不 可能,马尔库塞在乌托邦的终结中,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乌托邦的阻碍主 要有两种情况,一种就是主客体因素与社会形成冲突,另外一种则属于绝对不可能的,就 是一种“青春永在”的纯粹幻想。而波西米亚、嬉皮士、布波族、新型文化媒介人等这些 群体却实践着一种“异托邦” 【18】 ,在这种异托邦中,人们依靠感受力,实现了审美范式的 更改,欲求审美的自由。 2.文化转向产品 2.文化转向产品 本雅明在分析了波德莱尔专门写给街头行人诗歌之后说道, “波德莱尔明白文人的真 实处境:他们象游手好闲之徒一样逛进市场,似乎只为四处瞧瞧。 【19】 ”艺术家的目光开始 游移到自由的市场, “在一个由商人阶级主导的世界里,这些艺术家不需要再对赞助他们 的贵族逢迎拍马,这可以说是一种莫大的解放。但是他们必须在市场上保护自己,这也为 他们自己带来难以平复的伤害。为了成功,这些艺术家和作家必须吸引一批客观的读者或 观众,而且这些创造者常常恼怒自己依赖这批幽灵中产阶级的赞助。这些中产阶级似乎从 未对艺术天才给予足够的尊重。当作家与艺术家觉得自己和其他社会分子日益疏离时,他 们也随之发展出一种英雄形象,借此表现他们本身的重要性。 ” 【20】 在这些游荡的人群中,波德莱尔的目光游移在拾垃圾的人。虽然拾垃圾的不会是波希 米亚人的一部分,但是“每个属于波希米亚人的人,从文学家到职业密谋家,都可以在拾 垃圾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他们都或多或少地处在一种反抗社会的隐秘地位上,并或多 或少地过着一种朝不保夕的生活。 ” 【21】更具体可以表现为“两者都是在城市居民酣沉睡乡 的时候孤寂地操着自己的行当,甚至两者的姿势都是一样的” , 【22】 “这是诗人为寻觅诗韵的 战利品而漫游城市的步子;这也必然是拾垃圾者在他的小路上不时停下、捡起碰到的破烂 的步子 【22】当波德莱尔以游荡者的一种陌生眼光注视商品与技术充斥的都市时,发现了边 7 缘的地位。这种自我流放是无法与主流意识同流合污的。当无法走进都市的时候,游荡人 走向了大众。大众无疑充当起了一种逃难所。当浪荡子漫游到很晚的时候,会驻足在百货 商店, “不问货价,也不说话,只是用茫然、野性的凝视看着一切东西” , “市场是游手好 闲者最后一个场所。如果街道一开始就是他的室内,那么现在这个室内就变成了街道。现 在他在商品的迷宫里漫游穿行,就像他从前在城市这个迷宫一样。 ” 【23】浪荡子在不停地寻 找一种可以释放的处所,从街道到人群到商品,本雅明说到, “人群不仅是那些逍遥法外 者的最新避难所,也是那些被遗弃者的最新麻醉剂。游手好闲者就是一些被遗弃在人群中 的人。在这一方面,他与商品的处境有相同之处,他没有意识到他的特殊处境,但这并不 能减轻这种处境在他身上的效用。这种处境如同能补偿他许多羞辱的麻醉剂,幸福地弥漫 在了他的全身。游手好闲者所屈就的这种陶醉,实际上就是顾客潮水般涌向商品的陶醉。 ” 【23】 赵勇认为本雅明的分析蕴涵着,作为一种不知名的主体商品,越来越占据人们生活的 中心位置。这一主体的转变是以大众作为中介而完成的向商品移情的过程。 “ 因此,在巴 黎这座 19 世纪的都城索出现的崭新的现代性体验面前,大众无疑城了文人的导师,成了 文人通往商品世界、向商品移情的终结。在与大众的暧昧合作中,大众阶级对瞬间的、感 官的、奇形怪状的身体快感的喜好无疑也成了文人观赏、欣赏、进而分享的对象。于是, 由于大众和商品,文人完成了一种走出古典时代的现代转型。 ” 【24】文人的这种转变,意味 着对商品赋予文化的意义,使得物品不再简单的是物品,而具有了符号和象征意义。 在拱廊计划中,本雅明关心的问题之一便是, “现在如何残留着过去的痕迹; 物 本身如何记录了历史性,而民众的感情又如何寄托在这些物中。 ” 【25】本雅明认为人群 对时尚的关注也是与物品有关。 “时尚确定了被人爱恋的商品希望的崇拜的方式,时 尚是与有生命力的东西相对立的。它将有生命的躯体出卖给无机世界。与生命的躯体相关 联,它代表着尸体的权利。屈服于无生命物的性诱惑的恋物欲是时髦的核心之所在。恋物 欲对商品的崇拜起了推澜助波的作用。 ” 【26】 用托克维尔的话说,这也是现代民主制度在文化上的主要产品。他最早论及民主制度 会主张文学于艺术中商业主义的人之一。 “由于他们能够用于文学的时间很少,他们就想 方设法” , 【27】 “民主制度不仅在商贾阶层中灌输文学趣味,而且把商贾精神引入文学在 贵族统治的国家,不付出巨大的努力,没有人可以期望成功,而且这些努力也许会予 以人以很大名声,但决不会挣得大量得金钱;而在民主制国家,一个作者可以让自己高兴 的是,他能以较小得代价博取较轻微薄些得名声和一大笔财富。 ” 【27】 “轻松艺术已经成为自律艺术的影子,它是严肃艺术对社会感到负疚的产物。严肃艺 术缺少真理是因为其社会前提给了它其他合法性的假象。分化本身就是真理:这种分化至 少表现出形成于不同领域中的文化具有否定性。把轻松艺术吸收到严肃艺术中或者反过 来,尤其不能使两者的对立得到和解,然而文化工业却企图玉成此事。 ” 【28】这样的一语道 破天机,文化工业的确在行使这样的功能。之所以可能,有很多方面的因素,技术的发展, 8 以及新型文化媒介人的崛起, 都构成了文化工业, 也使得文化工业沟通艺术和大众这两端。 当阿多诺在觉察到文化工业对艺术自律的伤害时,又把反抗文化工业的重任放到了艺术的 肩膀上,这样就形成了悖论,转化为商品的艺术如何再反抗文化工业呢? 对于大众来说, “商品乃是一种形象,他们可以只看不买,至少看的机会远远大于买 的机会。而他们观看的不管是橱窗里的样品还是杂志里的广告,都是只有在他们观看时才 开始呈现意义的图像。 ” 【29】 “商品物化的最后阶段是形象,商品拜物教的最后形态是将物转 化为物的形象。 ” 【30】文化融入到商品中,商品具有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